時間:2023-07-11 16:20: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的勞動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在的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其勞動素養和品格如何,不僅關系到今后的產業、產品質地,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為此,我們應基于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發,幫助其更快、更好地在“大眾創業”中尋找到新的定位、創造出新的價值。
一、增強勞動價值認知,拓展學生的勞動認識
一直以來,由于受到工業化初期勞動價值顯現為體力勞動為主體的價值創造思想的影響,我們在對勞動、勞動者的定義上存在著狹隘的勞動觀,以致將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定位為引導其參加如打掃衛生、家務勞動等,尊重勞動和勞動者就是尊重工人、農民、環衛工等體力勞動者。還有的老師把“不聽話就罰你勞動”作為教育學生手段,變“勞動光榮”為“勞動改造”,使學生無視勞動創造價值,厭惡勞動、鄙視勞動。
心中有陽光,腳下才有力量。時代背景在變化,隨著以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全球化等重大變革為特征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的到來,勞動內涵在擴大,簡單的體力勞動不再是勞動的主體,社會勞動形態正在從體力勞動為主轉向腦力勞動為主;一般性的重復勞動為主轉向創造性勞動為主,勞動價值的呈現方式在改變。我們應當引導我們的學生認識到: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不管是集體創造還是個人創造,也都應得到尊重和贊揚。特別是在提倡“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今天,勞動與勞動者的“外延”進一步延伸,勞動者的價值更體現為一種勞動精神的歷久彌新,勞動創造價值也以更多不同形式影響和體現著社會的進程。新時代的勞動精神,不僅需要傳統意義上的愛崗敬業,也需要一種敢于突破的“創業創新精神”。要讓他們理解和懂得:個人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滿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
二、體味勞動價值創造,激發學生的勞動自覺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高中生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都具備適應一定的體力勞動、技能性勞動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所以我們對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情感培養不能只是掛在嘴上,更要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我們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性、綜合性、遷移性、量力性、時代性原則指導下把思想教育、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強化學生的行為體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勞動過程,實實在在感受到勞動的滋味,在勞動和實際交流中理解勞動的內涵,促使其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并把學習勞動轉化為勞動態度、勞動實踐轉化為勞動習慣,并內化為穩定的心理品質和勞動技能,以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勞動觀。
大眾創業是更加積極的就業,勞動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我們的勞動教育也可以色彩斑斕。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的自我服務勞動,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衛生習慣,也可以增強其崗位責任、崗位意識和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進而可以讓其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又如,可以從學科教學中去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些無比豐富和鮮活的素材,在教具制作、家庭照明電路安裝、生活中的化學等的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在讓學生感受勞動樂趣的潛移默化中學習掌握現代公民的社會生存必備技能;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走進生活,在酸甜苦辣的職業體驗中了解職業相關知識、從業素質、技能要求,初步學習今后的職業規劃,提高對職業能力體系的基礎認知,提升自我勞動素質。
三、關注勞動價值保護,開啟學生的勞動智慧
現代社會講究公平正義。我國經濟要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搶占“中國制造”的新高度,調動各方面人才創業、創新的原動力,將中國數量上的勞動力資源有效轉化為質的優勢,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科研含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此,需要全社會形成尊重創造性勞動和激勵創新的氛圍,需要我們將珍惜勞動成果上升到尊重勞動價值的高度。
然而,放眼當下的生產與消費環境,我們可以發現他人的智力成果不斷地被剽竊,各式各樣的“山寨”“克隆”、抄襲屢見不鮮,一些企業、“勞動者”在利益驅動下喪失了本該有的耐心、專注和堅守,急功近利、浮躁純粹、投機取巧,嚴重侵犯和傷害了創新創業者的合法權益,如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嚴重傷害“中國智造”之根基。所以,我們要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就務必教育學生從遠離抄襲剽竊、拒絕假冒偽劣開始,培養其對工作的執著、對職業的敬畏,讓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勞動價值在他們心田生根發芽,對勞動的價值追求有一個正確判斷和選擇,學會在腳踏實地、專注持久中珍惜勞動、欣賞勞動、尊重勞動。
總之,我國經濟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讓我們在“工匠精神”價值追求引領下,帶領廣大的高中生心懷勞動之美,用勞動創造奇跡、創造裂變,用奉獻書寫青春的時代篇章。
參考文獻:
有家長質疑這種做法,并給校長寫信提出反對意見??墒?,該校校長稱,不因升學壓力而改變,仍將堅持傳統。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要讓學生“成人成才”,“成人”是教育的第一要義。而缺失或拒絕勞動教育,在“成人”上是要打折扣的。這樣的道理恐怕沒有家長不認可??蔀槭裁磳W校堅持勞動教育傳統,就有家長質疑呢?這應該是“功利意識”和“狹隘成才觀”使然。在有些家長心目中“成人”教育重要,但要讓學生在出力流汗中體驗,還要讓學生花費時間,那就不行了。于是,“時間不夠,耽擱學習”成了理由。果真如此嗎?勞動3天就會“耽擱”學習,又能“耽擱”多少?筆者找不出科學的依據,成都20中多年來的實踐也沒有此類案例。因此,這種擔憂真有點“杞人憂天”。
有人曾感慨,為什么我們的某些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就業了,又須‘回爐’”?這種現象與學生的校園生活囿于知識一隅不無關系。有的高中,一些學生本該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甚至是參觀考察活動,早已經“被忘記”了。更有甚者,某小區為了給高考的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竟毒死了一池塘的青蛙。這廣受詬病的案例讓我們警醒,當生命不被尊重,優秀永遠都是浮云;勞動和傳統不被尊重、書本以外的廣闊世界不被尊重,優秀同樣是浮云?!案呖肌痹缫炎呦铝松駢?,“一切給高考讓路”的思維也早就受到了質疑。連學生對這種“過分關心”都不領情了。有考生說:“過分的關心增加了我們的心理壓力,全社會這么照顧,如果考不好,能對得起誰?”
話又說回來,即便高考制度改革持續進行,高中生的課業負擔依然很重,成都20中自然也不例外。此時,讓學生暫且放下書本,走出教室,放松大腦,舒展四肢,對困于書城的學生來說是一個解脫。這有什么不好?而且,我們欠學生的活動時間又何止3天。
成都20中的現任校長說,要通過勞動體驗引導學生關注星空,也關注大地;關注學業,也關注生活;關注能力,也關注責任。指導學生做好身邊事、細小事,教給學生做事的智慧、務實的態度。當年的校長說,就算是少考幾個北大清華,為了學生今后的發展,也要把這件事做下去。這是怎樣的膽略、胸襟和氣度!由此可見,優秀傳統需要傳承,更需要堅持。
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學校對打掃的要求越來越高,多數學生還是和學校站在同一立場。有學生說:“三天時間看上去有點長,但只要自己安排好學習進度,沒什么影響?!边€有學生說:“勞動課累是累,但感覺還是收獲了不少。”這不由得讓筆者感慨,和學生相比一些家長的眼界就有點狹隘了。這三天,在有的家長眼中是多么的漫長!好在這樣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支持,據報道,某班班主任通過QQ向全班家詢意見,有34位家長回復,其中有28位家長沒有異議。
國外這樣的勞動體驗活動也很多。英國學生上初中時就開始學習職業技能,不僅學士,就連碩士、博士就業前都必須拿到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的Orgo之夜,有機化學專業期末考試的前一晚,游行樂隊會沖入圖書館演奏,“影響”集中精神的學生,告訴他們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別的生活。這都值得我們借鑒。
其實,成都20中的校長并不糊涂,他比家長更知道學習的緊張、競爭的激烈。但是,該校對傳統的堅守,是指向了培養完整的“人”,指向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和全面發展。這樣的辦學傳統還告訴我們,學生在前進的征途中需要短暫的停留和思考,這樣的停留是為了撿起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把這樣的東西放進行囊,能幫助學生走得更好、更遠。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G44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3-162-01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
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不同意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和瑟斯頓的“多因素論”,并通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實驗,發現在大量的智力測驗中有很多相關變量被忽視,這些相關變量即被試對作業的興趣、克服困難的堅持性及企圖成功的愿望等,對測驗成績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對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在長達30年的追蹤后提出結論說:智力與成就有一定關系,但不是完全的正相關,一些智力超常的兒童也有一些人沒有超出一般人的成就。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孟推從800名男性中,選出成果最多和最少的各160名進行了比較,發現二組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意志品質方面的差別。成就是多的一組堅持、信心、百折不撓等意志品質方面明顯大于另一組。德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創立了情商理論,將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引向深入,其內容包括五個方向①認識自身的情緒;②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③自我激勵;④認識他人情緒;⑤人際關系的管理。
我國的非智力因素概念是如何提出來的呢?我國學者沈德立在60年代對非智力因素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進行試驗性研究。[1]燕國材教授于1983年初在國內公開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并把它引入教育領域。十多年來,由于在全國廣大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逐漸形成一種理論,即智力因素(I)與非智力因素(N)結合論。[2]這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了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非智力因素的涵義
我國學術界對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涵義,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的代表觀點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結構中的動力結構(吳福元,1983);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趙中天,1983);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狹義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燕國材,19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參與但卻制約整個智力或認識活動的心理因素(叢立新,1985);非智力因素是個性結構中除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龐靄梅,1988);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與決定智力活動效率的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構成的整體(申繼亮,1990);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林崇德,1992);非智力因素即性格(河毓英,1994)。[3]自1989年以來,沈德立等學者就中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與教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認為在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制約著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其中非智力因素起決定性作用,非智力因素必須通過適當的學習策略才能充分、有效地調動起智力資源,從而保證順利地完成智力活動或學習任務。學習策略是個體通過自我意識自覺形成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產物。他們認為,無論是德育、勞動教育、計算機操作教育,還是其它特殊才能教育,都應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前提,并應以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教育目標之一。[4]
三、非智力因素與高效率學習的實證研究
傅安球等研究發現,針對學生的年級特點和非智力因素現狀,采取適當的措施,提高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水平,能夠促進他們的學習。一項研究以初中生和高中生為被試[5]。結果如下:對于不同年級的中學生來說,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其他教學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適當地、適時地滿足學生的期待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較明顯的作用,而對高中學生則作用不明顯;對中學生進行自我強化的訓練,有助于高中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對初中生學習效率的作用則不明顯。還有一項研究直接探討了改變學生的厭學心理對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6]。研究發現:心理咨詢能夠有效且明顯地改善厭學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厭學心理則還需要輔以其他手段;隨著學生厭學心理的改善,其學習效率也相應有了明顯的提高。另一項研究探討了在數學學習中非智力因素與智力的不同作用[7]。研究者以216名中小學生為被試,結果發現:小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不僅受其智力發展水平的影響,而且還受數學興趣發展水平的影響;小學生學習興趣結構中的個人興趣、情趣興趣、意義性、投入性,對其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專業成就中,智力因素的影響顯著大于學習興趣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基本上不受智力發展水平的顯著影響,但要受數學學習態度發展水平以及數學學習態度結構中的數學樂趣、數學學習動機和對數學的恐懼等非智力因素的顯著影響。[8]
近年來關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著重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結合具體學科學習及各種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措施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越來越細化。在知識迅猛發展、日益更新的今天,時代的需要賦予了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任務:對學生自我調控和優化非智力因素能力的培養,即在非智力因素教育中重視學生主體的自我反思和調控作用,對學生作策略性的指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③
參考文獻:
[1]魯峰,王家云.論非智力因素及其界定[J];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41-43
[2]燕國材.關于IN結合論的十對命題[J];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5期519-523
[3]閆寶星.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J];天中學刊;1998年S1期;97-98
[4]應湘.讀《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導刊;1998年10期;52
[5]傅安球等.關于動力系統中自我強化和學生期待對學習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2,(4):383-387
[6]傅安球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1):22-28
關鍵詞:生物教學;德育滲透;途徑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課堂教學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和巨大潛力,強化德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力,開展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探索,已經成為很多教育專家的共識。生物教學因知識的跨界性以及跟人類社會關系密切,具有其他自然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德育滲透的基本原則
德育不是空洞的說教,這就需要教師掌握和運用高超的科學加藝術的教學方式、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組織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于不知不覺間產生共鳴、情感受到激蕩、道德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取得成效的關鍵是要善于“掩蓋教育意圖”。
(1)與生物學知識緊密結合進行。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關鍵是找準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思想教育的有效結合點。有的知識結合點屬于“顯性”,例如,李時珍編著的《 本草綱目》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學家。只要老師講述,或者學生閱讀,就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有的知識結合點屬于“隱性”,需要教師去發掘。例如,植物生長素的濃度較低會促進植物生長,濃度過高會抑制植物生長。由此,教師強調:超過了物質的數量界限,就會改變事物的性質,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結合生長素濃度的變化,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使學生印象深刻。這樣的知識點需要發掘、升華。
(2)教育對象的易接受性。生物學科的認識和方法,給學生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學生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其他自然學科一樣,大都具有可直接驗證的特點,因而知識的客觀性在學生頭腦中印象會更為深刻,對生物學知識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為牢固。從這個角度上說,由此進行的思想熏陶,學生更易于接受。例如,從運動系統、循環系統的角度闡述了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從呼吸、神經等系統的生理衛生說明了吸煙、酗酒的危害;講青春期身體重要器官要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善,說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學基礎;遺傳學闡明了為何《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像這樣一些具有思想意義的內容,在生物教學中進行,要比離開科學知識單純進行紀律教育、道德規勸效果要好。
(3)育人效果的依賴性。生物學科的思想教育是通過生物教師去執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賴于生物教師的思想素質、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水平。教師的政治態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導向作用。如果生物教師富于教學機智,就會善于根據教材和教學情境進行思想教育。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學生學習興趣越濃厚,思想教育就會理入而情動,最終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德育滲透的基本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教材中根據內容特點安排了多處我國生物科學的成就,為教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信念,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但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同樣也面臨著威脅。通過這些內容的具體介紹,讓學生既為我國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自豪,又增進了他們愛護環境、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意識,進而培養他們愛國主義的責任感。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被譽為糧食生產上的一次“綠色革命”,這些成果展現了我國當代科學家的智慧以及為世界科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可進一步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①生命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由C、H、O、N等多種化學元素組成,在生物體內,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化學元素又構成了各種化合物,由各種化合物共同組成了細胞,而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學元素所構成的,從而揭示了生物界統一于物質的觀點。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不僅從分子水平上豐富了世界統一于物質的唯物論原理,而且還指出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是分子運動。例如,生物的個體發育都是從受精卵開始,經過由小到大,由幼體到成體乃至衰老死亡的過程;生物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進化的過程等等,都闡明了生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②生物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系辯證統一的。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需要讓學生明確四組辯證關系:一是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辯證統一。例如: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由于組成每種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種類不同,數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變化多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決定了蛋白質分子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體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必須指出,細胞的各個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系,協調一致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三是生物多樣性和共同性的辯證統一。生物雖然具有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但生物體還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說明生物的多樣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礎之上,它們之間還具有統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體與其生活環境的辯證統一。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所有現存的生物,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都是與周圍環境大體相適應的,不然就要被環境所淘汰;同時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會使環境發生變化。③生命活動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生物學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體和生命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揭示其本質規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現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規律,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人們只有認識了生物界的客觀規律,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利用、改造、控制生物,以便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實踐觀點和群眾觀點的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例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組織學生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中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促使其立志為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4)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及良好習慣的培養。科學態度利于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和不斷進取的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態度的培養應貫穿于科學研究過程的每一環節及每一教育活動之中。一個生物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個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生物科學發現史一共有四處,它們包含了科學家的思維、分析、假設和判斷等全過程,是科學家嚴謹作風、勇于探索的結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還有很多關于生物實驗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怕挫折、困難的探索精神。
三、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由于生物學科具有多種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因此決定了這門學科有多種多樣的思想教育途徑。除課堂教學的主要途徑而外,還有實驗、現場教學、野外實習、生態系統的調查、參觀訪問、作物栽培、動物飼養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不僅要研究課內,還要研究課外活動的思想教育特點;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研究實踐活動的思想教育特點。
現將生物課的幾種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思想教育內容分述如下。
①實驗課。要教育學生愛護公物,遵守實驗規則。學生分組實驗,可進行團結協作的教育。做實驗,要求學生要嚴格、謹慎、細心,培養嚴謹的作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現場教學??蛇M行聽指揮,守紀律,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
③野外實習和調查。要進行吃苦耐勞、團結友愛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學生愛護莊稼、花草樹木,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來美化學生心靈,進行審美觀的教育。
④參觀訪問。要教育學生樹立群眾觀點,虛心學習當地群眾的實踐經驗,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和優良品質。在參觀良種站、畜牧場時,在了解新技術、新成果時,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科技興農思想,引導學生立志為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⑤栽培飼養。要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頑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關鍵詞:德育教育 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8
目前,高中階段教育的主要對象為90后青少年,他們自我意識較強、崇尚個性,是富有創造性的一代。現代通訊技術發達,通過網絡和其他媒體他們與社會的接觸面不斷增大,已初步形成了獨自的思想和認識體系,正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但由于心理發育不夠成熟,對事物認識不夠全面,更容易受負面因素的干擾。有人說,“對于社會來說,學校就像工廠,學生就像產品:學習成績不好是次品,身體素質不好是廢品,道德品質不好是危險品?!?此話不無道理。可見,高中階段德育工作對于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目的及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高中階段德育內容主要包括1.愛國主義教育2.理想教育3.集體主義及勞動教育 4.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自覺紀律教育 、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 5.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其中人生觀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層次的要求。
當前高中教育的重點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教學目標直指高考“升學率、上線率”。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因此,我認為德育教育的關鍵在于如何將德育工作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才是落實德育教育的關鍵所在,即注重一種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有目的的開展德育工作。潛移默化、日積月累,最終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為此,本人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高考新動態
高中教學的主要為知識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為高考服務,這是普遍高中現階段的核心工作,也是由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所決定的。只有充分把握了高考新動向,才能將德育教育充分開展,否者將會淪為教條主義。近五年高考大綱比較,代謝、調節、遺傳為知識考查主干線,能力考查逐年增加,考查靈活運用知識解答實際生活問題的題目增多,實驗與探究的比值增大、題目靈活、能力要求提高。選修主要考查與必修交叉的知識點,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由此A測,新課程高考重要知識點仍為代謝、遺傳、穩態等;試題體現人文關懷,即以生活問題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對考生獲取信息、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理解、實驗探究等能力要求會進一步提高,這給我們德育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二、我們要充分了解教材特色
新課改后教材內容更強調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團結協作精神。新教材以模塊形式呈現劃分為必修三大模塊和選修兩個模塊,內容體現了基礎性、時代性、人文性等特點;呈現具有系統性、邏輯性。新教材單元劃分變小,相對某一個問題展現更集中,獨立性更強。其中探究、調查、資料收集分析和討論等內容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參與的積極性就高,而且在這些環節中滲入德育教育也可以很靈活鮮明,不至于顯得枯燥。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內容插入德育教育。
三、課堂教學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
根據教學內容,尋找合適的插入點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關鍵。為此,需要教師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把一些生物科學和技術問題放在社會背景下去啟發學生思考,學會運用知識解釋問題,提高實驗探究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具備以下思路:
1、變革教學思路教學過程體現課程理念
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點:(1)提高生物科學素養;(2)面向全體學生;(3)倡導探究性學習;(4)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要緊緊圍繞以上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人文資源,調動學生對生命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學的愿望。例如:細胞生活的環境,如果以問題“淋巴結為什么會腫大”引入,學生對本節的興趣會更濃厚;或組織學生活動,例:蛋白質合成,可選一排同學手拉手,表示一個多肽,這樣既面向全體,又培養了協作精神。
2、教學過程落實新課標
課程目標三維度:(1)知識――指獲得生物科學的基礎知識,知道生物科學發展史、發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學在生產生活、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養成求實、創新、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3)能力――能正確使用實驗器具,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進行生物學實驗的操作等技能;逐步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由以上目標,本人認為應將學生作為主體,重視學生已有經驗,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才能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教學設計中應有分層教學的意識,進行個性化教學,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3、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高中生物教材內容中可滲透德育教育的章節較多,在次我以選修三這一模塊為例探索德育教育的實施過程。
案例1:必修3第6章: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第一節“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中,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分組收集圖片和材料,并在課堂上展示同時進行討論。在次過程中關注我國生物資源、人口、環境、科技發展水平;關心家鄉建設;進而認同我國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案例2:必修3第2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在第2節“通過激素的調節”教學中,通過促胰液素的發現探究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在第4節免疫調節的學習中,通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及免疫相關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珍愛生命,認同生活方式與健康關系。同時,通過課本中“科學技術社會”內容的閱讀,可以引導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互動樂于參與相關社會事務同時形成科技與職業意識,從而逐步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案例3:選修3第四專題: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
在第2節“關注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中,安排學生就克隆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以及試管嬰兒所涉及的倫理與道德展開辯論。通過這種辯論,使得學生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同時使得學生的價值觀能在本國的道德規則和法律、法規中得到體現。
總之,德育是一種靈魂的塑造,不是一處而就的事情,工作的成效也非立竿見影,這項工作的開展需要我們廣大同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攜手共進,讓我們一起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助一臂之力吧!
參考文獻:
[1]張靜敏.當代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J]
[2]許繼紅.王寶蘭.廣義教育.狹義教育.教學[J]
關鍵詞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補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確實起到了不同于學校社會教育的獨特作用。家庭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品德教育、勞動教育、智育開發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在青少年的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所不可或缺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間,正是他們身心發育的最佳階段,人生觀、世界觀正處于形成時期,智力發展也處于最好時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強,他們只有在學校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導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識,全面發展自我。本文以皖北地區農村中學為例,試圖通過研究,在學校教育中用實際有效的措施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皖北地區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現狀及原因分析
皖北地區的農村地廣人多,經濟基礎薄弱,教育投入不足,長期以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加大,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制約著人們素質的提高,從而導致農村家庭文化素質偏低。這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水平。為了盡快脫貧,在城市化進程中,廣大青壯年農民紛紛涌進城市打工,客觀條件使他們拋家舍業,把孩子留給家里的老人或親戚,他們希望掙錢后,改善家庭環境,更希望從此改變孩子的命運。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有的家長掙錢了,想好好供孩子上學,而孩子由于缺乏家教而厭惡學習,不想讀書,使孩子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機。中高考制度的導向使得家長平時只看重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忽視孩子的德育教育。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家庭教育。農村家庭教育缺失,表現出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初期的某些特點。特別是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較困難,如果找到的職業效益不好,收入還不如早早綴學外出打工的同伴工資高,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不平衡現象,會使得身邊許多講求實惠的農村家長不愿意把金錢和精力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基于家庭教育缺失嚴重的現象,本文在“因材施教”、“心理發展理論”、“以人為本”等理論的指導下,展開實踐探索,揭示家庭教育缺失的深層原因。目前農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單親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初中寄宿教育等現象。在具體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教育觀念滯后,缺少科學的教育理念;家教方法簡單,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庭氛圍不和諧,缺乏良好的家教環境等不科學的教育現象。我們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和班主任,希望通過此方面的研究深層探究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為拓展學校教育在補償家庭教育缺失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二、做好家庭教育缺失彌補的主要意義
1.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規范孩子行為的準則,是孩子成長的奠基石。學校針對家庭教育的缺失應扎實有效地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唯有這樣才能讓正值發展的青少年健康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對于教師發展的意義
雖然新課改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在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影響下,教師和班主任更多地還是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發展。在學校的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德育滲透力量明顯不足,各類德育活動的實施效果不足。這對教師的發展是不利的。一個全面發展的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本文所開展的研究既彌補了學生家庭教育的不足,也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與依據。在此話題的研究過程中還有利于教師教育理論的提高,對強化教師素質、促進教師成長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3.對于學校管理的意義
研究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補償這一話題對學校來講是一個重要的經驗積累和方法搜集與積累的過程。在學校精細化管理下,可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提高學校的教育管理質量,必將有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4.社會學校家庭教育三結合的意義
根據目前教育中出現教育分力,影響教育質量問題,我們提出要促進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發揮各自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忽視或放棄任何一個方面,否則,會出現殘缺的、不成系統的教育,遺患無窮。在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學校教育更自覺,目的性更強一些,并且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因此,我們提出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通過學校教育最大可能補償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彌補農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1.學校層面的活動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皖北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學,90%的是來自農村的寄宿制學生,家庭教育缺失在我校學生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基于學校實際情況,學校主要從以下方面出發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學校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是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也是學校多年良好傳統的延續。在升旗儀式上安排學生代表結合不同的主題進行演講,既對演講者是一種鍛煉,也能對全體同學起到教育作用。法律講堂、道德演講等活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校園文化藝術節、體育運動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學校每年通過團委和政教處邀請學校的法律顧問進行法律講堂活動,讓學生增強法制知識,做到知法、守法。每年一次的運動會是集體感、榮辱感教育的最好時機。每年一次的遠足拉練活動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每年一次的校賦朗誦大賽能很好地動員學生了解學校發展歷程、培養學生熱愛母校的情感。每年一次的校園歌手大賽和班歌比賽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讓緊張的高中生活得以放松,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每學期的優秀學習小組表彰展示、班級文化展示等活動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校園文化,更讓學校的辦學品位得以提升。學生在各類活動中都能認真準備、積極對待,活動效果良好。通過多樣的大型體育文化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意識,又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競爭,獲得提升。
2.年級組層面的各類活動
年級組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開展各類文體與知識競賽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修養,完善素質。我校各年級組每學期都科學合理地安排一系列學生的課外活動。例如筆者所在的年級就堅持常規體育鍛煉和創新活動相結合的形式。
常規體育活動包括早操、課間操等。早操過程中整齊的步伐、嘹亮的口號讓學生每天有一個好的開始。課間操有效緩解學習的疲勞,讓學生緊張的心態得以放松。學校的早操與課間操活動已經成為校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另外,在跑操活動的基礎上我們組織學生學習韻律操并進行韻律操比賽,整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想象力和創造性,自編了很多動作,韻律操的表演節奏明朗、精彩紛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年級組會根據學習時間合理安排拔河比賽、“三人制”籃球賽等常規體育活動。
在創新活動方面我們充分發揮女老師的作用,安排有責任心、有心理輔導經驗的女老師對青春期女生進行情感教育,通過心理報告會、心理健康輔導等形式引導高中女生如何做一個優秀女孩。各年級還利用有條件的老師成立心理咨詢室,對個別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進行單獨交流和個別輔導,每學期我們的心理咨詢師都能有效解決部分“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充分利用體育課教學生練習基本的武術動作,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武術表演。各班級能充分利用黑板和走廊墻壁進行板報文化和走廊文化創作,例如利用母親節、清明節、國慶節、青年節、端午節、春節等各類節日進行不同主題的墻報宣傳與創作,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讓學生在創作中得以學習和提升。通過定期的各類評比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行為
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各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廣大任課老師的努力,教育學生從各方面認識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指引學生朝著自己的理想努力。比如歷史課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事例讓學生明辨是非。語文課上老師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美文培養學生的愛心、孝心、公德心、感恩之心等,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通過不同主題的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各種情感,也能豐富學生各種生活體驗。地理課上老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保護環境的責任、節約資源的習慣等。學科教學的德育力量是龐大的,學??梢詮臉I務培訓的角度開發校本教研,加大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行為。這樣一定可以讓孩子們缺失的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補償。
4.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作用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主要途徑。為了激發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活力,增強政治課德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政治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課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力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學力。
5.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學校通過系統成套的主題班會,例如感恩教育、理想教育、信心教育、習慣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多角度對學生產生影響。班主任工作中還可以通過召開不同形式、不同范圍的學生座談與交流會議,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所需、清楚學生所想,對存在思想問題的學生對癥下藥,使問題學生得到幫助。我校成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對全校班主任工作做定期的交流與溝通,并通過淮北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員進行示范引領,定期進行主題班會展示、名班主任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熱情。所有班主任基本都能做到寓教于樂、熱愛班主任這份工作。熱愛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進行教育,這樣對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來說無疑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四、比較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