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生活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經濟生活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本身就有符合人類目的的價值,而道德不是某種消極的、外在于人的規范。從根本上說,道德是人們的一種內在的基本要求,有道德地活著才是人生意義的根本內容。在人的經濟行為中,既要有“利”,還要合“義”。人的行為要合乎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法則才是正當可能的。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經濟行為不會特別注重道德因素的積極作用,但如果人們考慮到道德因素的積極意義,他們的經濟行為將會變得更合理、更持久,在許多情況下甚至還會更有效用價值。
社會主義經濟中的道德問題是現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但這個話題不只是現代社會才有的,也存在于古代社會中,可以說它是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道德課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人類文明初期,有關經濟和倫理的相關性議題就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即所謂“義利之辨”。
一、義利觀
(一)義利關系
義利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倫理范疇?!傲x”在廣義上是對人們一切社會行為的正當性、合理性的理論概括和抽象,它為規范和評價人們各種社會行為的是非善惡提供了道德標準。把這種廣義的行為規范的道德準則與人們具體的利益關系相結合,形成對經濟利益的獲取與其行為規范的道德準則之間的關系,即義利關系。
在人們共同的社會中所形成的某種社會關系,必然會產生一種與個別人的個人利益相對并獨立于個人利益之外,以普遍利益形式表現出來的共同利益,它以觀念形態的“神圣力量”決定著、制約著人們的取利行為,用中國傳統的經濟倫理思想來表述,這便是“以義制利”。在義利范疇中,“義”與“利”是一對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它們之所以相互矛盾和對立,是因為兩者體現的是各自不同的利益;它們之所以有同一性,并構成一個矛盾統一體,是因為兩者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義利關系所體現的這種個別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目前與長遠之間的利益矛盾是一切社會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二)中國傳統義利觀
關于義利之辨的話題從春秋時期一直延續到先秦諸子百家,中經宋明理學、明清實學,以至近現代的各種道德學說。儒家認為第一要務就是辯義務,別理欲,主張先義后利??鬃犹岢觥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孟子則強調仁義,不必談利。荀子主張“隆禮貴義”,認為“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王充則提出“禮義之行在谷足”(《論衡》)。西漢董仲舒繼承并進一步發揮了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春秋繁露·度制》)的觀點,這些對宋明理學家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程顥、程頤、朱熹等都持有這種觀點,主張存天理滅人欲,認為義和利是相互排斥的。而墨家卻主張義利合一,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法家則主張功利,反對空談仁義。道家既不談俗世的道德,也不講世俗的利益,而是講“絕仁棄利”。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這種“義利之辨”,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東方式的古典經濟倫理,一種充滿著中國古代道德智慧的經濟倫理,其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資源非常豐富,值得我們好好的溫習和利用。
二、經濟生活中的道德意義
在人類經濟生活中,正是由于有了這種不斷超越的目的性追求,因而經濟生活本身不僅是合乎人類目的的,而且它也在不斷地實現和提升著人類自身的目的。從合乎人類生活需求和價值目的的這一根本性意義來看,經濟生活本身是合乎道德的,具有道德意義的。富蘭克林說過,追求財富是上帝賦予人的權利,也是人應盡的義務。馬克斯·韋伯發現資本主義精神的奧秘在于工作倫理的建立。因為,資本主義運動如果沒有某種根本性的人力資本,特別是人的行為動力的支持,僅僅依靠資本和技術的變革是無法實現的[1]。韋伯還發現,新教倫理精神諸如:勤儉、接生、敬業等等,實際上成為了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得以啟動的一種精神動力。正是由于這些觀念的作用,使得當時的人們能夠積攢資本,逐步形成強烈的追求更大財富的普遍社會心理和行為動機。同樣,在談到人類經濟生活本身具有內在的道德目的的時候,也可以做類似的推理。就人類道德生活目的本身來說,并不排除也不應該排除人們的正當的經濟利益。正當的經濟利益追求本身就是人的一種基本的道德權利,因而是合乎道德且應當也是道德所提倡的價值行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解釋,道德是引導人們尋求幸福生活的實踐智慧或學問,是讓人們過得更加幸福的生活藝術。從這個角度來說,追求正當的經濟利益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價值基礎。過去討論經濟問題的時候,道德學家們很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從一開始就站在與經濟學相對立的立場上來談問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倫理學家不理解現代經濟科學,甚至不理解經濟生活本身。他們把道德看成是超越于經濟生活之上的某種更高的價值層次,殊不知道德本身實際就體現在人類正當的經濟生活之中,而不是懸空無著的精神幻覺。
三、經濟倫理的現實意義
(一)何為經濟倫理
“經濟倫理”是一個組合名詞。它是由“經濟”和“倫理”兩個詞組成?!敖洕鷤惱怼弊鳛橐粋€獨立的理論概念出現迄今不過30年,最早是由德國人開始這方面的研究[2]。與經濟學相比經濟倫理大約是在20世紀后期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在現代社會狀況開始受到日益嚴重的理論與實踐的挑戰時,逐漸從倫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地帶脫穎而出的。經濟倫理的研究不是一般地面對現代經濟生活和現代經濟學的各種問題評頭品足。經濟倫理研究不是也不能是現代經濟問題的簡單裁判,它必須深入到人們的經濟生活中間,能夠成為人們對現代經濟生活解釋的一個基本要素。所以,它要為人類及其經濟生活、經濟行為達到一種既具有道德倫理的正當性,又具有合乎經濟理性的有效性的理想狀態,提供它獨特的倫理價值分析和解釋。經濟倫理實際上就是在參與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實踐中,成為其合理有效運行的內在價值力量。
(二)經濟倫理存在的重要性
在短短的20多年里,從倫理學者到經濟學者都在關注經濟倫理,且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就能產生這么大的理論魅力,足以顯示經濟倫理的重要價值了。經濟倫理之所以突顯其重要性,大體有以下三個因素:第一,社會現實的生活,特別是現代經濟生活的發展,使得經濟倫理成為了一種時代性的普遍課題。早在19世紀中葉,馬克思就談到,資本主義創造了比以往所有時代的財富總和還要多的財富。但他在驚嘆以資本主義為先鋒的現代市場經濟的巨大威力的同時,也發現了現代經濟生活中所存在的重大道德問題。諸如:自利最大化行為動機引發的利己主義,社會不平等狀況下的價值剝削(“勞動價值說”“剩余價值論”);商品經濟對人際倫理關系的沖擊和侵蝕(人際關系的冷酷性)等等。
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許多經濟問題凸顯。經濟生活的問題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性問題。所以經濟問題也引發了其他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由于社會分配過度不公所引起的社會不安。如果一個社會的貧富差別過大,那么這個社會的公正與秩序就是可疑的。由此,民眾的普遍心理及其對社會環境的反應,包括對政府,乃至對整個社會制度的態度就會是消極的,甚至是否定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問題當做純粹的經濟學問題來看,它涉及的問題很多,很廣,很復雜。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經濟倫理的概念就顯得更為重要。經濟作為一種價值,具有工具和手段的意義,它要服從更高的目的性價值。按照蘇格拉底的說法,倫理學揭示了人生的終極目的:人應該如何活著。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任何的經濟問題最終都必定導出或演化成一個更深刻、更復雜的價值問題。
第二,現代經濟生活所產生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的知識處理范疇,經濟學本身無法獨立處理這些問題。比如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厲以寧教授提出所謂“三次分配”的理論。首先是市場分配;其次是政府調節(通過制度的安排來減弱貧富之間的差異);最后是道德分配。諸如:鼓勵社會慈善事業,就像希望工程一類的措施[3]。無論是制度安排,還是道德分配,這些都不是經濟學所能單獨做到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的方式恰恰是一種非經濟理性的方式,所以有的經濟學者說“經濟學不講道德”。經濟學的一些主張常常受到倫理學的批評。
第三,從價值角度看,經濟問題本身具有工具性的價值意義,因此,它的解決歸根到底要訴求于倫理的價值解釋。這就是所謂的道德價值解釋。作為以“人應該怎樣生活”為目的的倫理學,它所研究的價值主題,始終就有人生根本目的的意味,經濟問題最終也必然會演化為經濟的倫理問題。
四、結語
在中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的經濟行為不僅要有“利”,而且要合“義”。人的行為要合乎一定的行為規范和法則才是正當可行的。只有考慮到道德因素的經濟意義,人們的經濟行為才會變得更合理更持久。在市場經濟中,只有樹立正確的經濟倫理觀,用正確積極的道德倫理指導企業、個人的經濟行為,才能使經濟正常、有序、健康、快速的發展。
然而,經濟生活只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方面,不是全部。環境問題也是經濟倫理研究要考慮到的。因為自然生態環境本身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構成了我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參數。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大部分是由于我們人類的經濟行為所造成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經濟的手段,但僅僅靠經濟的方式或手段是不夠的。由此經濟倫理就成為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所必須建立的一種有效方式。這也是經濟倫理的一個新的維度。經濟行為的環境代價問題一方面涉及經濟本身的費用與成本,同時也涉及到經濟生活所涉及的社會成本和社會費用。環境代價最終表現為社會的代價,因此這個問題也有待于我們的關注和解決。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出版社,1987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 經濟生活 實效性 思考
《經濟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體系的重要模塊,也是學生接觸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起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研究《經濟生活》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具有非?,F實的意義。
一、深入貫徹新課程理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新課改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教師的責任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答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學生通過教師在實踐中實現自我領悟。這就要求教師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改變以前的“滿堂灌”,還學生一個可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也應該轉變自己以前的角色,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再被動的接受,不再把學習局限于課本,而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學習中。具體而言:
首先,教師要通過認真備課,針對教學目標挖掘教材,并通過與學生的平等溝通了解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利用教材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素材活化知識,通過設置情景在情景中展示觀點,由學生通過探究提煉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從而使學生通過活動、體驗自主獲得知識。
其次,教師在課堂中還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運用經濟理論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搜集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提出現實經濟熱點問題,供學生們探究分析討論。尤其是在一堂課之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經濟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經濟現象,用所學知識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經濟理論評價國家經濟政策,最終提高學生理解生活、參與生活的能力。例如面對目前我國人民幣升值問題,可以設置一個熱點討論,學生利用所學的外匯知識分析人民幣升值會帶來哪些影響;又如通過學習公司成立經營的知識,可以讓學生擬一個自主創業的計劃書等。
另外,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學生自己調研實踐做出分析報告等等方式,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論運用能力,又可以逐漸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可以學會把經濟理論帶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把握理論,由課本認識轉向現實體驗,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
二、在課本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架起橋梁
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具備一定生活能力的人,必須把《經濟生活》的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知識的學習不是空洞的,只有把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消費、投資、勞動等技能知識放入真實的生活當中,學生才能有所獲,也只有將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才能增強《經濟生活》這門課的可接受性。
將課本與生活相聯系,首先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知道聯系學生生活的哪些方面。《經濟生活》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可以基本消費、了解一定投資知識、能有職業理想、能關注經濟生活的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著重涉及學生生活中的這些方面;其次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要鍛煉學生聯系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能力,通過提供不同的主題供學生討論,如學生搜集各種資料討論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供師生課堂討論解決。例如學生可以從各種數碼商品價格逐漸降低中理解價值決定價格的規律。并要求學生主動關注國際國內經濟時事,可以在每堂政治課的前十分鐘由學生報告幾條時事新聞,并供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第三在原有的評價機制下,教師可以制定一套靈活的評價機制,即評價學生將課本與生活實際聯系的程度,可以通過開展時事討論會、辯論會、布置小論文、針對某個問題寫解決方案或策劃或者設置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考試試題等方式來進行評價。這有助于學生認識現實世界,提高處理問題、應對問題的能力,從而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善于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要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就必須開發并利用各種有用的教學資源,尤其是新課改下被廣泛使用的多媒體設備。隨著教育的現代化,計算機多媒體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可以發揮它的以下特點和優點:它可集音、形、聲、畫于一體。例如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插入音樂或視頻,變經濟理論單一為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活動;它把教學信息的傳遞從過去的單一知識表達結構轉變為立體的知識展示結構,即可節約大量時間進行反饋,也可有效擴大知識層面,增加主體參與的選擇性;它通過自身多形式變化可把教學內容變繁為簡、變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有效地降低了教學難度,優化和簡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因此,為了更好地增強中學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多用多媒體授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除了多媒體這種教學資源,還有一些教學資源如人力資源(如教師、生和家長)、實踐活動資源(如課內辯論、課外參觀、調查、訪談)和信息化資源(如網上收集的文字資料)等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資源。
【參考資料】
【關鍵詞】經濟生活;生活化教學
新課改注重素質教育,關注重視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的目標就是通過教學,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建設社會的能力與意識。
思想政治新課程的必修課中,《經濟生活》是邁向社會的理論指導,告訴學生如何駕馭市場經濟,參與經濟生活,創造物質財富。這與學生走出寒窗,邁入和融入社會,創造財富,實現自己價值,好好活著,追求物質幸福緊密相聯系。生活化教學則是《經濟生活》教學回歸生活的軟著陸,其實質是為了讓學生走出學校后能很快適應社會生活,并且創造美好生活的教學。我們知道在生活過程中人不是工具,因此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學生塑造成社會所需要的工具或機器,也不僅僅是為了傳遞人類業已創造、積累起來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創造更美好的理想生活,享受更幸福的生活,與他人一起和諧地生活。生活化教學強調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人的生活品質,完善人的生活狀態,提高人的生存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使學生學會過美好的生活”。
從《新課標》對課程性質、課程理念的規定中我們看到“生活”、“生活能力”、“學生個體”在新課改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并成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核心話語之一。對于生活化教學筆者的理解有以下幾方面:一.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之“生活”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還是教學的重要途徑與方法。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作為教學內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為教學途徑的生活也同樣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的方式--認知與理解、體驗與感悟、交往與實踐、合作與探究等都成為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讓學生“從生活中走進思想政治課,從思想政治課走進社會”。交往、體驗與反思,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活動形式,它也應該成為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方法。實施生活化教學將有力地改變僵化、被動的教學現狀,使教學關照學生生活,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教學變得真實生動而富于人本關懷價值意義。這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走出困境、實現課程教育目標、彰顯學科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活化教學就是植根于學生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現實生活,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實生活,改善當下生存狀態,提升生活質量為主旨的教學狀態。通過教學,能使師生的課堂生活豐滿,充盈學生生活經歷,豐富學生情感體驗,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至少應該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課堂教學內容要力求體現學生生活,并能夠有效指導學生生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第二,是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必須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必須是學生憑借生活經驗能夠容易感知和有效參與的。將政治課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深奧的教學內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化;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使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學習生活態度,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內容是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他們理解思想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事例,用以溝通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聯系,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現的案例有的與本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原有知識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理解和領會教材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現有經驗和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如果教學中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就無法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現在學生過生日送禮或請客現象比較普遍,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框內容時,事先做了“生日與消費問卷調查”,然后進行統計分析,再將它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后再加以正確引導,學生自然就樹立了正確的消費觀。此外,調查表也是精心設計的。從宏觀上說,生日過度消費是當今中學生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因此,調查表是選材于現實生活的,是學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從微觀上說,調查表的每一個題目都應是服務于生活的,有的服務于知識與技能目標,有的服務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真正去解決學生生活中的“焦點”問題。
在學習《股票、債券、保險》一框內容的前兩天給學生布置任務:到本區的證券交易所、銀行、保險公司收集有關資料;豐富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通過觀察與采訪,學生體會到了這些投資品種的特點,同時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場的風險。上課時,學生帶著課前收集的資料,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活昧濃、趣味性強。
在學習《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一框內容時,要求學生課前調查本地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包括茶葉、木耳等土特產的發展狀況。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寫出調查報告。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展示一些直觀的材料,通過提出問題、合作交流使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
在學習《經濟全球化》一框內容時,恰逢圣誕節,就從過圣誕節展開,講圣誕節的由來、如何傳到中國、中國的企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等等,把本課的知識點剖析得淋漓盡致,學生也是過了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圣誕節。我想,這一節課對于學生來講肯定是終生難忘的,因為它不僅時效性很強,更貼近了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生活教育觀經濟學五步思維法做中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高職院校進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大多課程實行了項目化教學,然而作為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經濟學,仍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沒有進入到改革的層面。根據筆者擔任多輪經濟學課程的經驗,發現學生普遍害怕這門課程,他們聽課像聽天書一樣,太過抽象的教學內容,學生很難接受。教師上課很累,學生即使很努力,教學效果依然不好。且不能適應高職教學中要求“理論夠用,注重實踐”的原則。因此有必要根據高職學生特點、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及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引進杜威的生活教育觀對該門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1杜威的生活教育觀與高職改革之關系
1.1杜威的生活教育觀簡述
杜威(Dewey.J.)是20世紀進步教育的代表人物、偉大的教育家和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始終堅持“教育即生活(Educationislife)”的教育哲學觀。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關于生活的定義,杜威這樣解釋:“生活就是發展。不斷發展,不斷生長,這就是生活”。杜威生活教育觀主張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建立與真實生活的關系,實現學生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到一個積極的實踐者的轉化,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逐步形成了對生活對世界的認識,充分體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做中學”是杜威生活教育觀的具體體現。以此為理論依據,他設計了一種教學法即“思維五步法”來實現教學目的。第一步,構建真實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設計有刺激思維的問題;第三步,有可以利用的資料,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第四步,在活動中驗證假設;第五步,根據驗證的結果得出結論。
1.2杜威生活教育觀與高職教學改革之關系
近幾年各職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與之相適應的“從做中學”這一教學理念與杜威的生活教育觀一脈相承,強調“做中學”,注重實踐,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觀與高職院校的項目化課程教學又有很大的區別,更加突出實踐性和生活性。我國職業教育中力推“從做中學”,以項目為依托,以工作任務為驅動。做即實踐,可是對于從哪些地方實踐沒有明確界定,各職院普遍理解為從工作崗位上。既然是工作崗位就必須深入企業實際,到具體工作崗位上進行實習實踐。而實際上當學生以實習生的身份到企業實習的時候,具體的工作崗位是很難界定的,對于文科的學生多是以文員、辦公室打雜或業務員的身份進行實踐。而在課堂教學中,“做”只能是設定工作任務,模擬工作情景,由于相當多的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對于工作任務的設定不完全合理,對于工作情景的創設可能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觀更進一步具體和深化到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所追求的未來理想生活,更加突出人性化及學生個體的感受、體驗。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項目任務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獲取認識。讓知識的獲得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成長連接起來,強調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重視學生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運用、拓展與提升,走進生活的大課堂,關注社會實踐。關注生活體驗,關注自主學習和持續發展,促進學生自主、生動、和諧地發展。
2經濟學課程教學引進杜威生活教育觀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翻天覆地的基本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改革,并沒有在多大程度上對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產生影響,教材仍以西方經濟理論為構架,多數學校該課程的教學仍以傳統理論教學為主。由于高職學生普遍數學基礎不好,學習這門課程感到吃力。對于從職業高中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更加艱難,在復習時很多學生認為相當于預習。筆者在擔任多輪該門課程的教學后深刻體會到,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方法,都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脫節。必須對該門課程教學進行全方面的改革,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
3杜威的生活教育觀對高職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啟示
教育的生活教育觀在實施方面主要是采用“五步思維法”?!拔宀剿季S法”不只是教學方法,還包括教育內容的設計,明確“從哪兒開始做”、“怎么做”、“做得怎樣”,“做”不只是從企業的工作崗位入手,而是從現實生活中出發尋找素材。其次,做的過程突出學生的探究、理解、合作、體驗,以學生體驗感受為核心。
3.1教學內容接近生活化
杜威生活教育觀要求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體驗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經濟生活中的經濟知識,挖掘經濟知識的生活內涵,在教學活動中聯系生活中的問題,適當做些處理,達到教學生活化。以經濟生活為中心,將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導學生隨時觀察身邊的經濟現象、體驗經濟生活、關注經濟事件、搜集經濟生活案例。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體驗激發對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他們意識到經濟學課堂不是泛泛而談、高深莫測的理論,不是遙不可及,而就在身邊,在身邊可隨時發現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可隨時學習經濟學,并將經濟學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教師更要關注經濟現象和事件,搜集經濟信息和案例,并將自己和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總結、提煉形成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
3.2采用杜威的“思維五步法”實施教學
在經濟學教學中,仍然是教師講授學生聽,填鴨式、滿堂灌的模式,僅有的改革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案例和經濟時事分析。杜威的“思維五步法”對于經濟學的課程教學是個很好的啟示和借鑒。教師可直接將學生帶到校外如超市、商場形成真實的情景,或將現實中的典型經濟事件在教室里進行情景再現,如買賣蘋果,讓部分同學扮演成買方,另一些同學扮演成賣方。第二步,在由經濟事件(買賣蘋果這一事件)構成的情景中提出與經濟學相關的問題,如資源配置、需求、價格、供給等經濟學方面的問題。這些原本抽象的問題,通過具體經濟事件提出,就變得形象生動,容易理解了。第三步,通過教師和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對前述的問題提出種種假設,假設買蘋果的人很多,價格會怎么?假如賣蘋果的人很多,價格又會怎樣?假如又有人同時在賣香蕉呢,對蘋果的需求和價格又會有什么影響?等等。第四步,讓學生在“買賣蘋果”這件事中體驗剛才提出的這些問題,并根據不同的假設進行不同的體驗。最后,由學生根據驗證的結果得出結論,驗證這些是否符合經濟學的理論。進而將理論又進一步運用到實踐中,如蘋果價格高了,就會有更多同學參與到賣蘋果的行列。
在經濟學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任務驅動等方法在杜威的“思維五步法”中都能得到運用和體現。通過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學習積極性會大大提升,深奧難懂的經濟學理論也就與吃飯睡覺購物等等密切相關了,從而提升了學習的興趣,且有利于學生學會觀察經濟現象和將經濟理論運用到經濟事件中去。
3.3改變師生關系
盡管在教學中,反復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但是目前經濟學課堂教學中仍以講授為主,教師是主角,學生仍是消極被動接受者。杜威強調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同等重要,地位平等,教師不是引導者,而是一個社會集團的領導,不是以地位領導,而是以豐富的知識、成熟的經驗組織教學。教師不能利用自己作為領導者的權威來強迫學生學習,而應該通過了解學生具有的經驗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作為經濟學課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觀念,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通過自身的智慧讓學生感受平等、快樂、信任和理解,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關系,改變教師的權威性和一言堂,語學生共同建立平等協商對話關系,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從而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教學中去。
3.4改變評價體系
經濟學的課程由于一直當成一門理論課程進行教學,所以仍然沿襲傳統的卷面考核。正如前面所說,該門課程完全可采取杜威的“五步思維法”進行教學,相應的考核評體指標體系應該改變。在杜威的生活教育觀理念下,著重學生自評,學生通過對經濟生活的發現、探索、理解、體驗、總結和運用,從而對自身的進步進行評價、反思。因此應建立一套適合于“五步思維法”的評價體系,教師作為領導,讓學生參與制訂教學評價體系和指標,內容應包括:學生對經濟事件的觀察、對經濟生活的體驗、對經濟生活的驗證、對經濟現象的分析和總結、對經濟理論的實際應用等。突出考查學生的對經濟生活的態度、對經濟生活的情感體驗及動手能力,注重學生的自尊和個性發展。
作者:
參考文獻
[1]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杜威.思維與教學.商務印書館,1936.
[3] 黃海峰,梁承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及教育思想對高職實踐教學的啟示.學習導刊,2012(1).
[關鍵詞] 經濟生活計算題 解答技巧
高中政治學科中,經濟生活計算題可以說是一道攔路虎,幾乎每年的高考試題都涉及這方面的內容,雖說只占4分的分值,但高考中即使區區1分也能成為決定一個人前途的關鍵分。所以,我想從一道簡單的計算題入手,談談解答經濟生活計算題的一些技巧,以供大家參考。
例(2008年 全國卷I,25題).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A.12元 B.12.5元C.18元 D.18.75元
本題解法為:
第一步:先算當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單位商品的價格變成了多少。具體的思路為:商品本身的價值是15元,當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意味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所以計算應為15/(1+50%)=10元,即一件商品的價值為10元。
第二步,在此基礎上,再計算當貨幣價值下降時(貶值),單位商品的價值變成了多少。我們學習了經濟生活,知道當貨幣貶值時,意味著必須用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原先的商品,因此,這步的計算應為10/(1-20%)=10/(4/5)=12.5元。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應為B。
在這兩步計算中,有人不禁要問:為什么這兩步都只能用除法,而不用乘法,而且這個題中一會兒用加法,一會兒用減法,這都把人搞糊涂了,怎樣區分用加減法呢?下面我們就詳細分析一下。
先說乘除法的問題。我們知道,小學時老師就告訴我們,當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當勞動生產率提高時,意味著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多,也就是說生產一件產品所花費的時間減少,如果這個時間是個別勞動時間,那么它的變化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無關,而只影響的是商品的價值總量。如果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那么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會降低。也就是說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例,這就與除法的含義相吻合,所以我們就得出結論: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計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要用除法。那么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后怎么辦?我們學習經濟生活知道: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會增加。有人不禁要問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勞動生產率下降,意味著生產單位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增多,這個時間如果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會上漲,而如果是個別勞動時間,就與商品的單價無關,所以課本上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成正比例關系,而與價值總量無直接關系;而社會勞動生產率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反比例,也就與單價成反比例關系。所以:社會勞動生產率降低,計算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也要用除法。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計算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價時,因為二者是反比例關系,所以都用除法。
再說說加減法的問題。當把兩部分內容合并起來時要用加法,要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時用減法。所以,在經濟生活計算題中,如果涉及到“提高”、“增加”等字眼是,我們就應該知道用加法;如果出現有“降低”、“減少”時就用減法。這樣,加減法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下面我們再來做一道練習題,看看能不能用上上面的方法。
練習:假設2009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2元。如果2010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2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上升25%(升值25%),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10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
A、10元 B、12.5元 C、8元 D、15元
本題的做法為:第一步,12/(1+20%)=10元:第二步,因為貨幣升值意味著用更少的貨幣來買,二者成反比例,用除法,所以10/(1+25%)=8元。答案為C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思想品德第二第課第一框框《影響價格的因素》。
一、本課地位
本課在全書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從分析影響價格的因素和價格變動對生活、生產的影響兩個角度入手,讓學生初步認識市場形成價格,價格反過來影響市場、引導市場的辯證關系,讓學生通過感受市場、價格、生活、生產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認識價值規律及其作用等經濟現象、經濟規律。本章分為2個框題
第一框、影響價格的因素
第二框、價格變動的影響
二、新課標要求
歸納影響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認清價格與價值的關系,評價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識記: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影響價格的因素;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理解:供求關系對價格變動的影響;商品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應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
3、思想覺悟:
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培養自主性和獨立精神;學習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和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尊重他人勞動的精神
四、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供求和價格的關系;商品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教學難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下面闡述確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依據:
從理論上講,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社會經濟蓬勃發展,但各種經濟矛盾,尤其是現階段的物價上漲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不斷出現,要讓人民明白這些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必然出現的矛盾,以及正確解決這些矛盾沖突的辦法。要實現這個目標,就一定要加強相關理論教育,應該讓學生明確有關的經濟問題。
從實踐上講,學生也是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部分,在日常消費行為中也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消費問題。如何讓他們明白經濟發展中矛盾與沖突,以及一些分析方法尤為重要
五、教學重難點突破方法:
1、理論引導。通過講述有關的法律知識和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在理論上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2、實踐鍛煉。通過讓學生模擬現實生活中具體的消費現象,使學生感性的了解作為消費者享有的權益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方法。
六、依據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對本課的設計如下:
首先,遵循教育原則,必須了解教育對象。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身心特點,我運用不同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從認知能力上看,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日益占主要地位,但是,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局限性,進行抽象思維往往還需要具體形象作支柱,獨立思考時容易出現片面性,因此,在講述本課時,我應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從身心特點上看,初中學生的積極情感在學習和交往中逐步發展。但由于知識和經驗不足,他們容易接受一些消極影響。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應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的原則。
最后,運用多種方式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七、具體的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讓學生舉例和思考:通過不同品牌的商品的不同價格和同一品牌商品在不同的時期的不同價格,你發現了什么?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興趣。
(2)講授新課:結合課本事例以及教材中“名詞點擊”、“專家點評”、“相關鏈接”等板塊資料,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講解。
(3)相關練習: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4)總結全課: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從而總結出價值規律的內容及其表現形式。我們用一個圖表來表示這些復雜的關系。
八、遵循目的性原則,反饋性原則和學以致用性原則,針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培養學生能力,我設計了本課的課后練習:什么是勞動生產率呢?它對生產有什么影響?。
九、教學手段:多媒體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活躍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十、最后,為了對本課的知識結構有所概括和總結,突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我設計了板書設計如下:
第二課多變的價格
一、影響價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響價格
影響因素。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習俗等——通過供求影響價格。
供不應求——賣方市場
結果:
供過于求——買方市場
(二)價值決定價格
《泰國瑤人》一書除了前言、后記外,共分六章,約23萬字。各章的內容大體如下:第一章“歷史”,分述了瑤族的歷史和泰國的瑤族人;第二章“人口統計”,主要分析了泰國瑤族人過去和現在的人口狀況,以及泰國瑤族人的人口結構和村莊分布情況;第三章“物質生活”,討論了泰國瑤族人居住的村寨、居室和服飾文化;第四章“經濟生活”,重點關注泰國瑤族人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第五章“社會文化”,詳細敘述了泰國瑤族人的家庭、人生禮儀、婚姻制度、政治生活以及喪葬文化的歷史與現狀、變遷等內容;第六章“”,討論了泰國瑤族人的信仰文化。
作為一部系統、全面研究泰國瑤族人的歷史、人口、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文化以及等內容的人類學著作,《泰國瑤人》一書無疑具有重的要學術價值,它在理論視野、研究方法、資料收集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學術價值來講,作為一本研究泰國瑤族人的專著,《泰國瑤人》一書無疑是國內外民族學、人類學界關注和研究泰國瑤族人的一個重要窗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國際上瑤族研究的興起,泰國瑤族人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而有關泰國瑤族人研究的成果除了日本學者白鳥芳郎在1978年發表的《東南亞山地民族志――瑤族及其相鄰各族》和中國廣西民族學院學者在出訪泰國瑤族人地區后于1992出版的《泰國瑤族考察》以外,其他成果都顯得分散、不系統。《泰國瑤人》一書彌補了《東南亞山地民族志――瑤族及其相鄰各族》側重民族史研究和《泰國瑤族考察》忽視經濟生活、社會組織研究的缺陷,向讀者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泰國瑤族人社會??梢哉f,《泰國瑤人》一書是全面展示泰國瑤族人社會、經濟、文化等內容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二,從內容來看,《泰國瑤人》一書含有很多新材料、新觀點,極大地促進了泰國瑤族人研究的深入發展。首先,作者在深度訪談的基礎上,提出了瑤族人遷入泰國的大體時間應在1896年前后。其次,作者詳細統計與分析了泰國瑤族人不同時期的村落分布、人口分布及其數量變化。再次,作者對泰國瑤族人的社會生活、家庭、兒童教育、姓氏和輩分、婚姻、歌謠以及公民資格和政治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考察,并運用了大量的新資料,這些成為《泰國瑤人》一書的最大亮點。最后,作者介紹了泰國瑤族人的主要為萬物有靈論和祖先信仰與中國道教兩個系統結合而成的特殊信仰,同時還對泰國瑤族人改信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情況進行了梳理,并具體統計了泰國各府瑤族人信奉宗教的人數,尤其是重點關注了改信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人數及其分布,這是前人研究時所沒有注意到的??梢哉f,《泰國瑤人》一書在很多方面都是對前人研究的一種超越。
第三,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泰國瑤人》是一本較為出色的民族志著作。作者阿南達博士采用了人類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田野調查,即參與觀察法。在此基礎上,阿南達博士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實材料,并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到敘事當中,較少直接發表個人的看法和觀點,讓讀者自己去把握和品味。同時,作者還采用了背景分析、比較研究等人類學的傳統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