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建設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東營;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生態城市;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東營是中國黃河的入???,它的石油資源非常豐富,而且上千平方公里的鹽堿灘使得在東營可以享受到如陽光、沙灘、藍色海水的濱海生活。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相繼出臺,東營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樣有很多問題需待解決,如污染監測,城鎮建設規劃,產業園建設等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生態問題,所以對東營市生態建設的研究有這很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
文明是當地居民文化發展的一種表現,也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間接反映,生態文明內容涵蓋唯物辯證法的思想與哲學的范疇,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為核心內容,著重強調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與自然的關系保持健康與和諧,要想建設好生態文明,需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產業機構,調整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有效控制污染排放,使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
社會注意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工程,它貫穿于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經濟價值觀與文化價值觀的辯證與互動引領整個小康社會的建設布局,它也是價值的抽象性與具體統一性的一個過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鄉、城鎮的建設步伐越加迅速,民眾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要的基礎上,追求精神文化成為他們更加關心的話題,這個過程也加速了政府價值觀的嬗變,引導民眾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和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性成為政府價值觀的一個縮影。在城市中定期舉辦環境保護科普知識培訓或知識競賽等活動,讓百姓參與其中,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言行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形成城市精神建設的向心力;讓百姓在植樹節時親自栽種樹苗,培養百姓的綠化意識和責任感,在百姓的精神世界里,種植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之樹。
二、生態城市建設
東營生態城市建設,應特別注意城鎮環境建設,合理布局,使城鎮環境優美,加強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相關部門要合理制定防污制度,健全污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有效阻止城市污染向小城鎮轉移的勢頭,確保小城鎮的健康發展,以及確保居民飲用水水質等。對于噪聲污染控制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控制環境噪聲,限制機動車在市區的鳴笛,合理疏導交通,使城市的噪聲環境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對于垃圾的處理也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環保餐盒及塑料袋制品,對于廢舊電池要回收集中處理等。對于環境管理、監測、信息統計等的專業人才要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給人才隊伍的建設提供基礎,同時要給予在職人員更多的關于環保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景觀的生態建設也屬于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要以地形、植被等環境因素為建設導向,加大綠化建設,美化環境,對城市道路及河道兩邊的綠化建設進行規劃,強化公園的建設,使公園內部環境充滿人文關懷的色彩。
三、生態農業建設
東營處于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也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年輕、最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這樣的優越地理位置使東營成為著名的濕地之城和生態之城。要想把生態建設規劃做出特色,做出層次,必須要有方向性和目標性,根據東營的地理特點應重視四個方面:
(一)針對東營市的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因勢利導,將生態建設于經濟發展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
(二)堅持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測土配方施肥、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清潔能源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努力提高建設水平、質量和效益[3]。
(三)要采取統籌兼顧和生態優先的原則。以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為主,開發的過程注意保護生態農業環境,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要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合理布局與科學規劃并行,增強生態保護整體功能,以重點部位、重點區域的生態優化帶動全市農業生態建設的改善和提升。
四、生態工業園建設
東營市的發展一直都保持著建設與保護并行的城建理念,大力宣傳生態保護理念,近些年,多次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城市、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范等榮譽稱號。在工業生產企業里,幾乎所有燃煤電廠全部都配備了脫硫除塵設備,大型的石化企業建設了硫回收設施,有效地綜合治理城市環境,河水的水質逐年都得到了改善,目前約有3處河流水質自動檢測站,15個環境自動監控點,環境監控能力提升非常迅速。盡管東營在生態工業發展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要注意企業的發展勢頭要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一)海洋化工產業
采用先進技術逐步提升鹽化產業,不斷更新設備,使海洋化學資源在深加工方面有突破性的成就。另外,要培養建立有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使海洋化工產業發展的道路走精走細。
(二)石油產業
加強部分企業的整合重組,使其產能得到科學合理的發展,發展石油提煉技術,出臺政策鼓勵研發高附加值產品,形成良好的石油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三)橡膠產業
重整或重組橡膠輪胎企業,實行向國際進軍的發展戰略,建立有特色的產業集中區,提升東營橡膠輪胎的品牌價值。
(四)服裝紡織產業
服裝及紡織產業的發展方向應向高檔面料、高檔服裝品牌、高檔家紡,竟可能創造條件使服裝紡織企業朝著良性互補的重組方向房展,創制品牌集中的服裝紡織產業園。
在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吸取國內外其它地區產業園區建設的成功經驗,瞄準重大產業項目,聚集相關產業,形成局部產業鏈,綜合利用資源、建立園區的合理門檻,以清潔、環保為經營理念并有實力的環保企業為優先入園企業,寧缺毋濫,加強園區循環經濟建設,健全生態企業網絡,提升企業環保指標,監控企業的污水及廢棄物的處理過程,定期組織對園區個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以及能源審計,使東營的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區。
結束語:隨著東營生態建設理念的普及,企業的經營狀態不僅受到政府監測部門的監控,還將受到全社會的監督,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經濟產業園區的建設,必將帶動東營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會給城市生態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參考文獻
[1] 劉利,城市規劃設計中地域特色和諧生態建設[J].建材與裝飾,2012(03)
[2]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與保護水生態[J].中州建設,2012(01)
【關鍵詞】生態縣;規劃;理論研究
1996年,我國啟動了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生態示范區是生態縣的初級階段,生態縣建設則是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延續和深化。為把生態示范區建設推向深入,2003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全國開展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1],其總體目標是推動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2]。創建生態縣作為我國縣級行政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已逐漸在全國鋪開。編制生態縣建設規劃是建設生態縣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目前對生態縣建設規劃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還很少,嚴重滯后于生態縣建設規劃實踐,這種滯后的狀況使生態縣建設規劃缺乏理論與方法的指導。為確保生態縣建設下一階段工作的順利進行,深入開展生態縣建設規劃理論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
1.生態縣建設規劃的性質和特點
1.1 生態縣建設規劃的性質和任務
生態縣建設的目的是在縣級行政區域范圍內通過實施各種生態建設和保護措施來實現區域生態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縣建設規劃的實質就是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循環經濟原理,在對規劃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評價預測的基礎上,提出切合實際的生態建設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和規劃措施。從本質上講,生態縣建設規劃屬于生態規劃的范疇。其基本任務是:①使可再生資源和能源不斷恢復并擴大再生產,使不可再生資源節約利用,保持生態的多樣性,保護一切自然資源和生命支持系統,不斷提高環境質量;②改變現代城市高耗能、非循環的運行機制,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的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③滿足人們的需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使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建立起生態經濟比較發達、人居環境舒適優美、自然資源持續利用、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區域。
1.2 生態縣建設規劃的理論基礎
為鞏固生態示范區的建設成果,2003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決定在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基礎上開展生態縣建設工作,把生態示范區建設推向更高的層次[3]。
可持續發展理論[4-9]、復合生態系統理論[9-12]、生態經濟學理論[4]等成為生縣建設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縣建設的最終目標,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①維護生態功能的完整性, 保持人與自然的共同協調進化達到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②協調當代與后展要求的關系,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復興的發展;③在資源和環境得到合理的持續利用和保護的條件下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三條已經成為生態縣建設的基本原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類在不斷實現現代化的各個目標的同時,各類城市發展問題突出。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各類城市與區域發展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一些學者將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應用于城市或農村等區域發展中,縣級區域作為一類典型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系統中各組分之間存在著競爭、共生、自生的互動作用[13]。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必須正確認識對自然界的改造、創造和協調的關系,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念,從人類長遠的發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與自然協調發展,共同進化[14]。因此,無論從研究尺度上看,還是從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看, 復合生態系統理論都應當成為生態縣建設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
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是生態縣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矛盾,很多地區在建設生態縣的過程中都遇到這方面的問題,包括處理好眼前經濟利益與長遠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如何通過經濟手段控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何對那些由于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而遭受暫時經濟損失的地區和城鄉居民進行合理的經濟補償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到生態縣建設的成敗。因此,在生態縣建設規劃中,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制定合理的生態經濟政策已成為生態縣建設的內在要求。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就要樹立新的資源觀、價值觀和效益觀,全面變革勞動過程,實現對自然界的開發和自然界的補償的同步增長,運用生態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來指導生態縣建設,就是在一個縣的區域范圍內建立健全循環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佳統一[15]。
1.3 生態縣建設規劃與一般區域規劃的關系
生態縣建設規劃既不是單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也不是單一的環境規劃,更不是城市規劃,項目規劃,不是代替而是引導、促進、補充、協調縣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及其他項目規劃,為這些規劃的制定和修編提供戰略指導和生態協同方法,其功能在于指明方向、孕育機制、推薦方法、控制過程,在區域發展的各項規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縣建設規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涉及到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它不僅注重區域上的綜合協調,還要強調部門行業間的協作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按照縣域是“社會—經濟一環境”復合系統的概念,生態縣建設規劃應該包含生態社會建設規劃、生態經濟建設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以及三者之間的協調性規劃。生態縣建設規劃要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協調優化,同時又是全面和系統的規劃,涵蓋全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諸方面,是促進全縣“社會—經濟—環境”復合系統協調高效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控制性規劃。因此,其指令性雖然較其他規劃要弱一些,但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參考性,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其他部門規劃的編寫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2.生態縣建設規劃的基本流程和內容
生態縣建設規劃是一個從生態調查一直到制定生態建設和保護方案的完整流程,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區域自然資源、社會條件、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評價與預測,查明優勢、潛力和問題,與其它規劃銜接和協調,提供系統功能目標和編制規劃的可靠基礎。確定總體規劃目標、主要建設領域和重點任務及實施的保障措施,完成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對總體規劃進行分析、論證,對規劃方案的調整優化等(圖1)。流程中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前一個步驟是后一個步驟的基礎。同時,前一步驟也要根據后一步驟的實施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
2.1 生態背景調查
生態背景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多渠道、多方式獲取土地、林業、水利、環境、規劃、旅游等部門文本式、電子版等資料配以必要的現場勘探。其目的是了解規劃區域的景觀結構、自然過程、生態潛力及社會文化狀況,從而獲得對區域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認識,為下一步的生態功能區劃奠定基礎。
2.2 生態功能區的劃分
生態功能區劃是在生態背景調查的基礎上,從保護和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出發,依據區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系統受脅迫過程與效應、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間分異規律,將區域劃分成不同生態功能區的過程。生態功能區劃是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區劃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區劃反映的是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屏障和生態資源支持兩大功能。
生態功能區劃分的主要步驟包括:
①明確規劃區域在省級生態功能區劃中的定位,結合當地實際,確定縣域資源與生態環境現狀、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和區域發展優勢度等具體評價因子;
②對具體項目多目標分析評價,借助 GIS 空間數據存儲、分析和空間數據計算功能,可視化評價結果,并將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等主要評價結果進行數據融合,生成生態環境功能區劃背景圖;
③根據區域生態敏感性特征、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提出生態功能區劃方案。生態功能區劃分,首先從宏觀上以自然氣候、地貌單元分異情況劃分為不同的生態功能地帶和生態功能區;然后根據生態系統類型與過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態服務功能等類型的一致性劃分出生態亞區,最后根據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環境問題劃分生態功能小區,并結合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對區劃方案進行優化、調整和完善;區劃邊界以評價結果為基礎,兼顧水系、鄉鎮行政邊界及各項專項規劃(區劃)。對同一塊土地,劃分的結果可能有幾種不同的適宜用途,經過綜合分析確定其最佳利用方式。
④根據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生態恢復基本要求以及生態建設的主導方向對各生態區進行特性描述,并制定相應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發展方向和保護措施。
2.3生態建設與保護方案的制定
生態建設與保護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2.3.1 產業結構與布局的調整。根據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和生態功能區劃的結果,制定相應的區域發展的戰略方針,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著力實現3個轉變,即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的轉變,鄉鎮企業向生態工業園區方向發展和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精作農業、高效農業的轉變,從而實現生態經營、集約經營、規模經營、效益經營的統一。
2.3.2 生態工程的建設與規劃。生態工程建設是生態縣建設規劃得以落實和實施的重要途徑。通過生態工程的規劃和實施,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通過工程的建設,可以探索人工(或半人工)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為建設生態可持續性并處于良性循環狀態的社會經濟和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提供依據。
2.3.3 生態法制和管理體系的建設。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立法一直是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為了保證生態縣建設的順利實施,各級政府和部門首先要加強法制保障,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效果,使健全法制、強化生態管理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特別是要加強有關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建立起相應的區域開發建設生態影響評價制度,對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行全過程監控;運用有效的經濟手段保護生態環境,按照資源有償使用原則,開征各種生態補償費,從而降低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
3.討論
3.1生態縣建設指標方面
我國幅員遼闊,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生態環境問題復雜多變,但目前全國各縣采用的是統一的生態縣建設標準,用同一數據標準來衡量生態縣建設情況很難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的規劃原則。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西部干旱缺水地區,要實現生態縣的創建工作,達到目前的建設指標難度較大。同時,一些指標還存在缺乏適用性的問題。如“森林覆蓋率”這一指標與水熱條件密切相關。要求山區森林覆蓋率>75%的目標更適合南方地區,而不太適合西北內陸干旱地區。因此森林覆蓋率這一指標的確定應充分考慮區域的生態本底才更為合理。
另外,各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往往距離生態縣建設標準還有很大差距,需要分階段、分層次完成,而目前的建設標準只給出了最終目標,因此各縣級行政區域在具體進行生態縣建設規劃過程中要對評價指標進行分級,明確所處的建設階段,循序漸進地推進生態縣建設并最終完成生態縣建設目標。
3.2生態功能區劃方面
生態縣建設規劃的對象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強調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來推動整個區域的全面、健康和穩定發展。在生態功能區劃過程中,既要考慮規劃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和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的分異規律,還應關注經濟功能特征,特別要考慮經濟分區情況,指出各分區的生態經濟優勢、關鍵性的限制因素和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為整個區域資源的永續利用、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生態產業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3.3建設規劃內容方面
生態縣建設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生態環境、生態產業、生態文化等多個方面,時間跨度長,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與各個部門編制的各項規劃相銜接。在編制生態縣建設規劃過程中,對于已有的經驗要合理應用于具體規劃中,對于缺乏實踐經驗的領域,應提出發展方向和原則,在經驗成熟時再編制子(專題)規劃,補充完善生態縣建設規劃,切不可貪大求全,造成規劃停留在理論層面,不能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3.4編制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廣泛、深入地開展生態縣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區域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途徑。但是現階段,并不是每一個縣都適合搞生態縣建設。生態縣建設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但更是一個具體的過程。有些縣為了追求政績,跟隨生態縣建設潮流,在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條件下大喊口號,并且對生態縣建設缺乏正確認識,認為生態縣建設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甚至等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設,大搞綠化工程,不僅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也與生態縣建設的初衷背道而馳。
目前,我國針對生態省、生態市的理論研究很多,但關于生態縣建設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應該積極促進生態縣建設的理論研究,逐步建立起生態縣規劃理論體系、方法體系,為科學編制生態縣建設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更好地指導與促進生態縣建設。
參考文獻:
[1]卞有生.生態示范區、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規劃編制導則,環境保護,2003,(10):32-46.
[2]崔鐵寧.循環型社會及其規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88.
[3]劉康,李團勝編著.生態規劃——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翁士增.溫州市生態城市建設評價與對策研究[J].學位論文,2005.
[5]何藝.重慶生態城市的發展模式、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J].學位論文,2005.
[6]李春梅.銅川新區生態城市發展模式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學位論文,2003.
[7]張文信.洛陽市生態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協調研究[J].學位論文,2004.
[8]李秉榮.包頭生態城市建設研究[J].博士學位論文,2005.
[9]陳清春,馮前林.“天人合一”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J].理論探索,2006,1:26-28.
[10]盧云峰,李寶平.人與自然的倫理因緣[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30-32.
[11]張炯.生態城市-創造自然與社會相協調的生態系統[J].中國環境管理,1999(5):10-11.
[12]密云縣統計局.密云縣統計年鑒2000年.
[13]王如松.循環經濟建設的產業生態學方法[J].產業與環境,2003,49(spl)∶48-52.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十分重視生態市建設,做了大量規劃編制的基礎性工作,最終形成的生態市建設規劃理念較新、體系科學、主題突出、措施實在,充分體現了地域特色,對我市的生態市建設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1、規劃編制有一定基礎?!痢潦菍?、揚之間的重要節點城市,經濟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帶動,又受上海經濟圈的強勁輻射,目前已逐步成為全省沿江開發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我市經濟增長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綜合實力、城市競爭力、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均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實施了一批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項目,全市已有18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6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為生態市創建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2001年我市被命名為全國生態示范區以來,積極開展創模、創衛等活動,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提高了全社會的環保意識,為生態市創建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同時,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群眾對人居環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樣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積極作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請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的專家學者參與規劃編制,既吸收借鑒了國內外生態建設的新理念,又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發揮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為生態市創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規劃指導思想明確。規劃立足于把××建設成為中等規模的、生態型、現代化的濱江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態市建設指導思想,主旨鮮明,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又符合××構筑五大經濟板塊、培育四大產業集群、建設三大園區的發展戰略。同時,規劃既緊扣人與自然和諧這一主題,又圍繞這一主題,從生態功能區劃、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體系建設、生態人居體系建設、生態文化和能力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凸現了區域特色,展現了××特點。
3、規劃體系比較合理。規劃編制部門注重對生態市建設內涵的把握,在認真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態建設的現狀和趨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市將來生態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規劃建設的五大類重點工程項目涵蓋了經濟發展與產業生態建設、環境基礎設施與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人居體系與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管理等多個方面,覆蓋了我市整個行政區劃范圍,具有較強的導向和支撐作用。規劃既明確了生態市的目標和功能定位,又注重從我市實際出發,建立了較為全面的指標考核體系,是指導我市生態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我委建議本次常委會審議通過××生態市建設規劃。
二、規劃工作存在的不足
盡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實有效的前期準備工作,生態市規劃編制走在揚州各縣市的前列,為生態市創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目前來看,隨著沿江開發和園區建設的強勢推進,經濟發展對環境支撐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市創建還面臨諸多難題。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態市建設指標體系的36項考核指標中,目前還有20項未能達標,創建難度較大;二是全市實施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審計的企業數目還不夠多,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尚處于起步階段,生態產業鏈有待形成;三是農村生態規劃編制工作落后,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發展不平衡;四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地表徑流污染嚴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機制;五是生態工業園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尚未開展,生態市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有待建立,等等。對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我們認為規劃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改進:
1、規劃的可操作性有待進一步增強。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要努力將近期建設和長遠規劃有機結合,把生態市建設任務分解細化到每個部門和鄉鎮,具體落實到每個時段和項目,盡可能做到工程化、項目化、時限化。要對部分規劃指標做進一步論證。有些指標,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主要農產品中有機及綠色產品的比例、森林覆蓋率等指標要根據現狀作出實事求是地分析,并會同相關部門合理確定,充分體現規劃的科學性。
2、規劃間的銜接有待進一步完善。生態市建設規劃是面向全市的宏觀指導性規劃,需要各類具體規劃的配套與支持才能得以順利實施。要注意與揚州生態市建設規劃相對接,妥善處理沿江開發與生態保護間的矛盾。同時,進一步做好生態市建設規劃與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城市總體規劃、沿江開發規劃、園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其他相關部門行業規劃的銜接,明確生態市建設的近期和中遠期建設目標,使生態規劃的理念和各項指標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3、規劃建設的重點有待進一步突出。要根據我市實際,選擇部分特色鮮明、影響較大,且便于操作實施的重點項目作為整個系統工程的突破口,結合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積極開展環保論證,以實施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總體原則,建設一批廢物綜合利用項目。同時,要積極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市政污水管網系統,加快市區主要河道污水截流管網建設,實施區域廢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重點廢氣排放企業中推廣執行清潔生產行業標準,切實解決目前存在的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
4、農村生態化進程有待進一步重視。規劃要將生態村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特別是在村莊規劃、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排出具體項目,確定具體投入。要對鄉鎮工業布局作出合理調整,引導村辦企業向鄉鎮工業園或工業集中區轉移,對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達標排放。
三、實施好規劃的幾點建議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開創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具有相當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是事關全局的戰略任務。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正確分析形勢,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分步、有序地推進生態市建設工作。
1、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全民共建氛圍。要切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生態環境的宣傳工作機制,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宣傳手段,多層次、廣角度、全方位地推進生態市建設宣傳工作,使全市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生態市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公眾參與機制,調動全社會一切積極因素,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市建設,通過開展創建綠色社區、環境優美鄉鎮等活動,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把生態市建設轉化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大力營造全民共建生態市的濃郁氛圍。
2、加強組織領導,強力推進生態市建設。市政府要把生態市建設擺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地位,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完善生態市建設組織領導機構,統一組織和協調全市工作,統籌解決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層層落實生態市建設目標、任務,努力形成市、鄉(鎮)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機制,不斷推進生態市建設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指標體系,把生態市建設納入目標管理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生態市建設領導責任制、任期目標制和責任追究制,為生態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各相關部門也要把生態市建設的目標要求,納入本部門年度工作計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認真組織,精心實施,從部門職能出發,明確各自分工和責任,搞好相互協調和配合,全面完成預定的各項建設任務。
3、科學統籌安排,加快生態市建設步伐。要嚴格遵循生態規律和循環經濟理念,牢牢抓住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循環經濟三大重點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防治等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我市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將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近期目標與生態市建設的長遠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生態功能區劃全面地融合起來,以生態市建設的科學規劃為龍頭,以生態經濟建設為核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全面實施園區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大力發展企業內部、園區產業鏈、區域配套體系等多層面的循環經濟模式,增強區域產品配套能力,將生態市的理念落實到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之中,逐步提升我市生態環境質量,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
4、健全保障機制,強化生態市建設能力。市政府要將生態市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采取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國內外企業、社會和民間資金投入生態建設,設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環保監管能力建設專項經費,重點保證重大建設項目和科技攻關項目的啟動。要將生態市建設納入法制軌道,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政策保障體系,抓緊制定完善有利于促進生態市建設的有關政策、規定,進一步健全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責任制建設,嚴肅處理各類環境違法違紀行為。同時,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實行排污總量有價分配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大企業污染治理資金投入,引導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生態。要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健全激勵機制,在吸引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業領域的專業人才到××創業發展的同時,鼓勵和支持地方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態科技合作關系,加強本地技術骨干隊伍的培養,逐步建立一支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隊伍。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林業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設林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以確保如期實現我省森林資源“雙增”(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增加)目標為核心,以森林資源培育為重點,以林業生態縣建設為載體,強化措施,穩步推進,注重實效,圓滿完成林業生態省年度建設任務,為建設中原經濟區提供堅實生態屏障。
二、建設任務
(一)營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務萬畝。其中:國家預安排我省造林任務萬畝,我省安排造林任務萬畝(含飛播造林萬畝);森林撫育和改造萬畝。
(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計劃萬畝,其中:擇優扶持優質種苗基地萬畝,培育優質苗木萬株。
三、安排原則
(一)營造林計劃。年全省營造林規模按《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期調整任務的%安排,生態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業產業工程分別按《規劃》中期調整任務的%、%、%安排,全面實施規劃的個林業生態工程和個林業產業工程。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工程中的生態移民工程按照退耕還林后續專項(生態移民)工程由發展改革和扶貧部門安排,城市林業生態建設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區綠化建設任務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安排。
(二)投資。年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繼續實行“以獎代補”,只安排國家、省級生態工程建設任務。
(三)重點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長淮防護林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及向國家申報的年造林項目直接由省安排到縣(市、區),其余由各省轄市按照規劃的工程量大小、生態區位重要程度和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確定年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任務量并安排到縣(市、區),對已完成《規劃》確定任務的建設工程不再安排,省林業廳據此下達年度建設計劃。下達的農田防護林體系改擴建工程要首先保證完成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確定的年度建設任務,凡是列入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的縣(市、區)必須在中低產田范圍以外的行政村實施。森林撫育和改造工程重點安排連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沿線的縣(市、區)和平原地區撫育工程量大的縣(市、區)。
四、建設重點
年重點安排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任務,適當安排產業工程、支撐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在林業生態建設工程中,突出山區生態體系建設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改擴建工程、村鎮綠化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適當安排其他工程建設任務。營造林工程重點安排宜林荒山荒地和溝河路渠四旁隙地。
五、工作措施
(一)嚴格執行營造林計劃。本次下達的營造林計劃已將年營造林任務分工程類型全部落實到縣(市、區),各地要嚴格按照營造林計劃組織項目實施單位編制作業設計,將建設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各項目作業設計按審批權限報批后實施。要嚴格按照作業設計施工、驗收。環城防護林、村鎮綠化、生態廊道網絡體系建設個工程涉及占用耕地的,按照《規劃》確定的寬度為限進行設計、施工和驗收。各生態工程及中幼林撫育任務在省級核查時核實面積在該工程下達計劃%以內的,驗收合格部分兌現省級獎勵資金,超過%以上的部分省級不核查、不兌現獎勵資金。
(二)保障建設資金。為完成年林業生態省建設任務,各省轄市、縣(市、區)要按照豫政〔〕號文件的要求和省下達的年度林業生態省建設任務,足額落實林業生態省建設資金。同時,要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措施,積極吸引社會資金發展林業,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林業。
(三)實行“以獎代補”。林業生態省項目資金安排要與《規劃》實施情況和驗收結果掛鉤,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經檢查驗收合格后撥付獎勵資金。省安排的生態建設工程項目,按照《年省林業生態省建設省級重點生態工程獎勵標準》分階段兌現獎勵資金。省級財政林業預算支出確定后,按省下達的計劃任務撥付獎勵資金的%;經省核查(稽查)合格后,撥付全部獎勵資金。獎勵資金要全部用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嚴禁挪作他用。對林業生態省建設急需的優質用材林、生物質能源林、珍稀瀕危樹種、優良鄉土樹種和優質經濟林苗木的培育,根據繁育成本制訂補助標準,面向社會,公開競爭、擇優扶持。經省稽查后,對核查結果符合《規劃》要求、達到相關技術質量標準的建設項目,按照本方案確定的獎勵標準及時兌現獎勵資金;對核查結果不符合規劃要求、達不到相關技術質量標準的建設項目,削減直至取消獎勵資金。
(四)強化監督檢查。年林業生態工程和有投資的林業產業工程的建設任務全部納入省級核查范圍,建立政府目標考評體系和質量管理考評體系,嚴格考評,兌現獎懲?;疽笫牵耗暝碌浊盎就瓿僧斈炅謽I生態省建設營造林任務;待新造林成活穩定后,省林業廳組織全面核查和稽查,核查由往年的按一定比例抽查改為全面核查,稽查比例不低于營造林任務的%。
【關鍵詞】城市環境保護規劃;生態建設;指標體系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就已經逐漸的深入到各行各業中去,人們也深刻的認識到僅僅通過環境污染指標并不能夠對社會、環境、經濟與人口相互交錯的生態系統進行準確的反映。本文就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的建設進行分析,并以河南鄭州新區為分析實例,研究和討論體系中各項指標的現狀以及變化趨勢。
一、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的建立的意義及其基本原則
1、指標體系的建立意義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也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流,而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能夠有效的推動和促進其生態建設的進程,進一步的貫徹落實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思想,從而推動環境保護計劃的落實。此外,還可以對全球范圍內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以及生態環境建設進行系統的比較,吸收國外的成功、先進經驗,從而使得我國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得以不斷完善。
2、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主要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即:
1)科學性:即必須在科學基礎上進行構建,從而明確指標所代表的物理意義,規范測算統計的方法,確保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2)代表性:即評價指標能夠最大程度的將城市的生態系統建設的特征與狀態進行反映。
3)層次性:即根據對各個方面評價的詳實程度以及需求不同,對其進行層次性劃分。
4)階段性:即根據城市生態建設進展情況確定評價指標的階段性實施目標。
5)可操作性:即要對數據的可獲得性進行全面的考慮,并以此建立一套簡單清晰的指標體系,使得其評價過程容易操作。
6)動態性:即建立的指標體系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適應城市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動態發展要求。
3、多級灰色關聯法評價模式
關聯度是對系統中各因素之間的關聯程度進行分析的一種技術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即為依據曲線之間的類似度對其關聯程度進行判斷。而灰色關聯度評價法則是在確定序列(目標序列、比較序列)間關聯系數的基礎上,應用相對重要性權重,對各序列間的關聯度進行逐層計算。當目標序列同比較序列的關聯度大時,則表示其相對變化基本相同,關聯度小,則表示其相對變化差異大。多級灰色關聯法的具體分析模式如下:
1)首先對最底層的指標序列進行假設:
Pi={mi(1),pi(2),pi(3),…,pi(n)} i=1,2,3,…,n
上式n—指標數;
i—某個時段時或地區時;
pf—某時段或某地區評價指標統計序列;
①確定相應的目標序列。通過建立的某時段或某地區的多個序列,根據相應的設定原則使其組成一個目標序列。
②令Tmax=maxpi(k) Tmin=minpi(k)
則其無量綱的變換關系為γi(k)=(pi(k)-Tmin)/(Tmax- Tmin)
③無量綱化。目標序列p0與其各個子序列對應指標的關聯系數ξi(k)=(ρΔmax+Δmin)/(ρΔmax+Δi(k))
式中,Δi(k)=|γ0(k)-γ1(k)| Δmin=
Δmax= ρ∈[0,1],一般來說ρ取0.1—0.5之間數值
①權重值。將指標體系分為m層,兩層之間的重要程度不同,根據德爾斐法以及變量分析法能夠將其權值計算出來,從而將m層以及m-1層的指標的權重計算出來。在本文的研究中,其可以分為0—4級四個層次。
②計算關聯值以及關聯向量。根據上面對于指標的重要性不同,計算其進行加權逐層關聯度:
Qi=
最后即可形成關聯向量K,K=(k1,k2,k3,…,kn)
二、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實證
隨著改革開放的幅度不斷加大,河南鄭州新區的建設越來越快,其對于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視力度也不斷加大,為了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這就必須將其指標體系由原來的狹義觀念向著系統全面的方向發展,對新區內的污染物治理與控制、資源利用、以及生態建設措施進行綜合考慮,建立一套全面的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為新區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優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提供有力的支撐。本文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根據其構建原則,來對鄭州新區的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進行評價。
1、確立新區城市生態系統評價體系
通過對鄭州新區的現狀進行調查,對其生態環境的特征及其面臨的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預測未來其可能遇到的環境問題,并通過展開研討會與專家座談會,對數據的可靠性以及可獲得性進行研究,選取31項輔助指標,39項主要指標,根據灰色關聯法對其進行計算分析,得出各級指標間的權重。
1級指標 權重 2級指標 權重
經濟發展
城市發展與社會發展
污染控制與環境保護
生態建設與保護
生態環境管理 0.2
0.15
0.3
0.2
0.15
人民生活
城市發展
空氣環境
噪聲
固體廢物
水環境
土壤
水資源
土地資源與土地利用
近海環境 0.25
0.25
0.2
0.15
0.2
0.25
0.1
0.5
0.5
0.1
河南鄭州新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指標權重
2、對鄭州新區生態建設規劃與環境保護進行評價
根據上文中的指標體系,對相關數據進行相整理、分析,通過多級灰色關聯法的模型對鄭州新區生態建設規劃與環境保護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第一層與第二層的管理度分級指數對其規劃進行評價。
第二層關聯度
1級指標 年度
2000 2005 2010
經濟發展
污染控制與環境保護
生態建設與保護
生態環境管理
社會與城市發展 0.286
0.308
0.286
0.546
0.286 0.337
0.629
0.394
0.707
0.392 0.438
0.791
0.549
0.820
0.563
年 2000 2005 2010
0.332 0.500 0.643
總關聯度(第一層關聯度)
3、對其指數進行分級通過以專家咨詢為主要手段,來對綜合指數以及各級指數進行分級。
關聯度分級表
關聯度 評價描述 作用與意義
0—0.3
0.3—0.6
0.6—0.8
0.8—1 低關聯度
中關聯度
較高關聯度
高關聯度 該指標與目標值偏離成都較大,發展水平較低
該指標與目標值在一定程度上出現偏離,其處于中的發展程度
該指標與目標值偏離成都較小,其發展水平較高
該指標非常接近目標值,處于搞發展水平
4、分析
目前,我國在城市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方面仍然沒有一套較為統一的標準,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可以仿照河南鄭州新區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河南鄭州新區其發展水平呈指數增長,其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分指數也在逐年提高,這就說明了在河南鄭州新區城市建設中將生態建設與污染控制作為發展的主要模式。通過對綜合指數與各級分指數進行分級,充分的體現了現代化規劃與管理的思想,這為管理與決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結語:
通過建立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地滿足當今時代對于社會發展的評價需求,有效地吸取先進地區的建設經驗,從而使得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與管理決策能夠得到有力的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羅上華,馬蔚純,王祥榮,雍怡,余琦. 城市環境保護規劃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實證[J]. 生態學報,2009(06)
[2] 李笑諾,施曉清,王成新,楊建新,歐陽志云.煙臺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J].生態科學,2012(02)
[3]張本昀,吳國璽. 小城鎮環境保護指標體系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J]. 生態經濟,2010(12)
[4]王祥榮,雍怡,邵田,張湮帆.論上海郊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崇明島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6)
[5]劉珊珊,程勝高,朱罡.環境保護規劃與武漢的城市生態建設[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
[6]張明順, 鐘杰青.層次分析法在城市環境規劃指標體系研究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研究,2012(05)
關鍵詞:生態城市;基本理念;建設規劃;模型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11-0024-02
1 引 言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城市化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大眾健康狀況的改善聯系在一起的,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完善生態城市的概念內涵,探究規劃編制的基本原理和適宜的模型方法,乃是當前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
建設生態城市,讓它以良好形象和功能帶動轄域內外的可持續發展,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和目標要求:
(1)生態城市應是一個中心城區與周圍城鎮和鄉村緊密聯系的開放系統,與國內外都市相互競爭和補充。它既需以人口的適度聚集和持續宜居為基礎,又要以較強的輻射力帶動周邊的協同發展。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要考慮到自然條件、經濟區位和轄域內外物流、資金、人流的聚散。只有因地因時地全面協調發展,處理好均衡與非均衡關系,才能使城市轄域蓬勃、健康地持續發展。
(2)生態城市不僅僅涉及轄域內外自然生態系統,也與城市所處的人工環境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文化系統有關。它以人的發展需要為主導,以自然環境系統為依托,以資源流動為命脈,是具有復合機制的系統。應該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依關系,協同各行業和不同區位間的發展,在滿足當代人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也能為未來人口留下較充裕的拓展空間和良好的生態本底。
(3)生態城市既要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又要保障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生態城市建設要有超前而合理的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生產力和人口結構,還要有先進的技術支持和資源配置,要擁有優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結構,便利的交通和通訊網絡,同時應具備高效和諧的服務及完善的社會保障和調控體系,使城市經濟、社會系統與區域生態、環境系統協同有序地發展。
3 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方案探討
3.1 指導思想
黔東南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張家界、桂林和貴陽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部。圍繞生態立州戰略目標,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把握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重要機遇,以生態文明引領經濟發展,發揮區域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特色,基于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以及生態安全閾值,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新型工業,全面推動黔東南州資源開發、生態保育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3.2 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3.2.1 總體目標
實施生態立州戰略,積極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生態旅游和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形成具有黔東南特色的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立足于區域和流域一體化發展,通過系統地開展水源地保護、重點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等,建立面向區域生態安全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整體改善,確保區域建設和小康社會的順利實施,實現和諧發展,保障長江及珠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
3.2.2 分階段目標
(1)近期目標(2008~2010年)。到2010年為生態立州戰略實施的重點攻堅階段。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范圍內,“兩江一河”水質達到水功能區的要求,城區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準,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基本穩定,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區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初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重點區域的農村面源污染、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旅游景區和重點民族村寨環境衛生狀況得到改善,為全州生態立州戰略實施和生態旅游發展奠定基礎。
(2)中遠期目標(2010年~2020年)。到2020年為生態立州戰略實施的鞏固完善階段。工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兩江一河”水系維持良好水平,酸雨發生頻率大幅下降,環境質量達到國際水平,資源利用效率達到省內先進水平;林種結構和林區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廊道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循環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民族文化傳承相互協調,初步建成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基本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3 城市生態建設規劃
3.3.1 維護城市生態安全
針對不同等級的生態功能區,明確各區的主導生態功能,構建城市生態安全格局,確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建立以城市生態安全為核心的監管機制,建立與完善城市生態安全監控和預警系統。
3.3.2 優化城市綠化體系
建設城市環城林帶,加大郊區和農村的綠化力度,引森林進城市,讓園林下鄉村,形成集城區和郊區綠化于一體、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人與自然和諧的城鄉綠色生態圈,建設環城林帶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景觀多樣的城市林業生態經濟系統。
3.3.3 推進生態示范建設
加強生態示范區與生態縣(市)建設,鞏固和推進黎平、從江、榕江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凱里市三棵樹鎮省級生態示范鄉鎮試點的建設和實施,并按照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要求,在生態示范區建設基礎上,推進上述三縣的生態縣建設,切實把區域生態建設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規劃,綜合建設,協調發展。
3.3.4 加強重點區域生態建設
加強城市重要地段、歷史街區的生態設計,重視城市歷史文化遺跡和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積極建設生態社區,優化生態人居環境,至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標準的生態住宅小區和綠色小區,小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
4 結語
目前我國城鄉發展處于生態城市建設的初級階段,具體而言,即是將城鄉發展的價值取向、政策導向、建設行為等都要奠定在這一新的基礎上,對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法律制度和道德培養進行調整。生態城市建設更重要的是創造新文化,并在新創文化中體現生態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Yanitsky O.The City and Ecology[J],Nauka,Mostkow,1987(1).167~174.
建立了以勐撒撒馬壩為重點的生態農業示范區,為推動全縣的生態農業建設樹立了樣榜工程?;巨r田建設進展順利,生態農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生態建設與保護步伐加快。通過實施了以工代賑造林、農業綜合開發造林、飛播造林、綠色扶貧工程造林等工程項目,森林覆蓋率達到46.1%,活木蓄積為1330萬m3,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雙增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就。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完成了國控企業的3家糖廠、1家酒精廠、1家造紙廠廢水在線監測,減緩了污染加劇和資源浪費的趨勢。城市環?;A設施建設加快,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廠已建成使用,為城市環境質量提高奠定了基礎。環境法制建設逐步完善。環境執法和執法監督工作不斷加強。環保、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加大了環境違法的查處力度。
縣級人大、政協對各級政府環境執法實施有效監督,堅持開展環境執法檢查。通過加強執法和執法監督活動,維護了環境法律尊嚴,有力地促進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法制化進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森林生態系統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當地農民沒有良好的傳統耕作經驗,大量使用化肥、農藥,使許多有害有毒的物質進入生態系統,進一步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使得土質肥力下降,病蟲害不斷發生,作物產量也逐漸下降。水土流失形勢嚴峻,治理任務十分艱巨。
根據1999年衛星遙感測試,全縣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333km2,占全縣面積的34.74%,這也是縣域經濟發展至今導致的結果。隨著公路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區域開發建設等速度加快,新的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還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農業生態逐漸惡化,自然生態規律被打亂。根據有關部門2011年調查,平均每畝耕地每年使用農藥3.5kg,平均每公斤糧食需用農藥0.017kg;每畝耕地每年用各種化肥41.2kg,平均每公斤糧食需化肥0.1kg;平均每畝耕地使用地膜0.16kg。農藥的大量無節制使用,無疑對整個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破壞。土地對化學肥料的過度依賴,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農作物的品質受到影響。同時大量有機肥、畜禽糞便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被排入水體造成江河水系污染。農膜長期累集殘留在土壤中,自然條件下無法分解從而破壞了耕作層,土壤中微生物等活動受到限制,最終使土地退化。由于過度墾荒,農業生態環境已全面受到多個外來物種的干擾和破壞,損失及危害極為嚴重,嚴重打亂了自然生態規律,破壞了物種間的能量平衡與傳遞,最終使整個生態系統失衡。
加強領導,建立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列入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確保計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編制全縣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是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度、承載度分析,制定出符合生態平衡規律,滿足經濟、人口、資源協調發展要求的戰略方案,使各項決策和開發建設符合規劃的總體要求。
遵循生態自身組織規律,實現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在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資源時,應遵循生態層次組織規律:上層即高山地區,不宜多開墾土地,應盡量安排有利于保水保土維持山頂能量的產業,如林果業、畜牧業等;中層位次以農、林、牧業為主,糧食自求自給;下層位次即平壩、山腳,應充分利用上層補給的有利條件及光照、水肥充足的優勢,充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水利資源,發展糧食、水產、多種經濟作物等。經過分層管理、分層開發,實現生態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拓寬資金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轉移支付的力度。生態環境建設受益的是全民,要爭取國家提高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投入,并保證投資渠道明確、穩定。加大吸引外資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繼續利用和更多地引進國際金融組織的多種貸款和直接使用非債務外資,制訂優惠政策,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和環保產業。
引入市場機制,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隨著國家扶貧方式的轉變———從資源開發型扶貧到復合型生態扶貧,全面啟動了生態功能修復、重建工程。耿馬縣的生態環境保護遇上了一個良好的機遇。但是,由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公眾、開發者、管理者,因此,引入市場機制、明晰產權、改革投資體制、建立收益分配機制非常必要。建立科學的生態環境評估指標體系。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森林覆蓋率作為生態環境好壞的唯一評價標準,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誤區。作為全面評價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好壞的指標體系應該是:該地區主要河流干濕兩季徑流量的變化;河流中泥沙含量;生態系統中擁有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主要生態功能群體的豐富度;森林體系中不同林層的組成及優勢種的均勻度;養分和能量的流動、分解率和生產率;水土流失率等。只有建立起合理的生態環境評估體系,才能正確指導人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