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音樂鑒賞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知識與技能方面:
1.通過聆聽《思念》《懂你》及《好漢歌》三首通俗歌曲,引導學生掌握通俗音樂所包括的內容,體裁形式,音樂風格,及基本特征等相關知識。
2.讓學生掌握演唱不同風格,不同文化內涵的通俗歌曲。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課將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掌握通俗音樂的基本要素后,培養學生理解和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通過音樂創作實踐,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判斷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通俗音樂的興趣,和對學習通俗歌曲的求知欲,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內容】
《思念》《懂你》《好漢歌》。
【教學理念】
我在設計流行風這一課時,力圖通過用聆聽、對比、分析、探討、表演等方法,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風格特征,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美,體現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重視音樂實踐,并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教學重點】
通過對三種類型歌曲的聆聽對比與演唱,研究各自的不同風格結構與特點,挖掘歌曲的內涵。
【教學難點】
1.讓學生積極理解、參與、體驗,表現流行風。
2.培養學生用健康向上的審美標準去認識通俗音樂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
【教學教具】
多媒體、音樂影視資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小蘋果》)
1.請學生根據課前教師播放的歌曲,回答問題:
(1)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小蘋果》)
(2)是由誰演唱?(筷子兄弟演唱)。
2.結合所學習的音樂知識,思考一下這首歌曲屬于藝術歌曲、民歌還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問:為什么喜歡通俗歌曲?
學生分析并回答。
(創設情景,播放與欣賞內容相關的歌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課題。)
二、新課
1.音樂知識
(將音樂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學生閱讀課本P232中的音樂知識,師生共同學習。
(1)通俗音樂定義、內容、特點。
(2)通俗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系。
(3)通俗音樂和古典傳統音樂的區別。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樂,在今天的欣賞課中,我們將要欣賞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們分別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漢歌》。用心感受這三首歌曲所表達的不同的主題思想及它們在演唱風格上的區別。
2.欣賞音樂作品
(1)閱讀課本提示并欣賞歌曲《思念》。
①介紹作品;②教師范唱;③分析作品并提問;④師生互動。
(2)欣賞歌曲《懂你》。
①提問;②介紹作品。
學生閱讀課本提示,回答問題。
3.欣賞《好漢歌》
(1)欣賞歌曲《好漢歌》。
①這首歌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
②歌曲風格是怎么樣的?
(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歌。演唱風格粗獷、豪放。)
③歌曲旋律有什么特點?類似的歌曲有哪些?
歌曲旋律特點: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的民間音調,具有通俗與民歌相融合的特點。類似的歌曲還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調)、《天堂》(蒙古民歌音調)等。
(2)學生學唱歌曲。深入體會歌曲的演唱風格。
(這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是聆聽音樂,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在這一環節中,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深入體驗音樂作品,展開聯想和想象。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想象進一步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三、拓展與探究
1.同學們有喜歡的歌曲和歌手嗎?
2.同學們喜歡他們的理由是什么?
教師總結:現在的中學生大都有自己喜歡的歌手,喜歡的類型也多種多樣。喜歡的理由大致有兩點:首先他們喜歡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歡他們的形象和才華。
3.分析與辯論:追星現象。(將學生分成兩組根據這一現象進行辯論:追星的對與錯。)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審美情趣的體現,是青少年朝氣蓬勃、活潑向上、追求個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但要把握好分寸:不盲目追星、不瘋狂追星、善于從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積極的人生經驗。
(歸納拓展審美升華:圍繞本課內容,針對相關的熱點問題對教學內容適當拓展、延伸,豐富教學內容。)
4.怎樣的流行歌曲才算是一首好歌?
(這正對應了導課中學生對流行歌曲迷茫性的解釋,學生聽完本課,自然會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選擇地聽正是我要告訴他們的)。
四、歸納與總結
(在課將結束時,用總結性的語言來進行總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學生的遐想,激發興趣。)
通俗音樂大都沒有經過歷史的檢驗,多數是未得公認的音樂創作。通俗音樂中有優美經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業化的、格調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魚龍混雜。只有經過不斷實踐的檢驗,才能產生更多優美、高尚,具有高度藝術性的作品。
這里,結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與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人音版),簡單談幾點認識。
一、關于教材
《音樂鑒賞》教材緊緊圍繞“鑒賞”這一層次,以審美為主線,以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為基礎,具有體系新穎、觀點明晰、切合實際這樣幾個特點:
1. 編寫理念
突出以審美為核心,這是高中音樂鑒賞模塊教材的編寫理念。這一理念,既是對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也是對音樂課程標準新理念的具體實施。過去由于對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對音樂教材的審美本質認識不足。而新教材突出了音樂本身的藝術美,注意了音樂內容結構體系的合理性,擴大了音樂的創造空間,將音樂知識技能學習融于音樂學習中,更加重視了整體的音樂作品內涵的審美作用。這些變化,使新的音樂教材特質與作用發揮得更充分,也更加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2. 內容選擇
《音樂鑒賞》教材內容選擇廣泛,選錄了大量中外音樂精品。這些經受了歷史檢驗也得到了人們公認的真正的藝術精品必然是美的結晶,使得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內容美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同時,教材注意了知識性和音樂審美導向性相結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緊密結合。通過這些思想內涵豐富的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之中,使學生的心靈深處受到震撼,精神人格得到陶冶,思想品德得到升華。
3. 體例結構
《音樂鑒賞》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了音樂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重視音樂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并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教育理念。在體例結構上突破理性的、死板封閉的音樂知識體系框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審美心理以及活動方式,以提供學生感性的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為出發點和主線,為學生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來設計音樂教材的體例結構。
總之,《音樂鑒賞》教材較之傳統的高中音樂欣賞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反映了高中音樂學科和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最新水平,體現了音樂技能與音樂知識在當前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實踐意義,體現了音樂教材內容和組織形式的表達方式的科學性,反映了對高中學生整體精神世界的關照。
二、關于教學實施
面對高中音樂鑒賞模塊這樣一種新的主題式課程結構,許多教師對它認識還不夠清晰,對模塊課程的實施尚缺乏具體的教學體驗。這里對音樂鑒賞模塊的實施提出幾點建議:
1. 做好模塊教學的整體設計
模塊教學的整體設計與過去的學期教學計劃相比主要是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過去的學期教學計劃是以教師的教學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包括基本情況分析部分和教學進度計劃兩個部分。模塊教學的整體設計則關注更多的是要保證課程模塊的整體性,審視課程模塊背景下的課堂教學,關注教師是否建構起整體教學設計觀,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是否置于課程模塊的整體視野之中,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是否確保了課程模塊的教學完整性。
因此,在模塊的整體教學設計中,應當關注這樣幾個方面:
① 模塊的整體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模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人的成長歷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引導人健康向上、樂觀積極的精神基石。在模塊的整體教學設計上一定要體現出新的知識觀和學生觀,體現出在人的發展中多維目標的整合,體現出素質教育對課程目標體系的要求。因此,我們不僅在單節課上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整個模塊教學設計上更要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
② 按需劃分合理結構。劃分教學結構,注意將一個教學結構的教學內容要保持相對的完整性、始終性和開放性,使一系列的單元結構充分包容在完整的年段結構中,使教學過程呈現條理化,各有側重點和不同的教學節奏,互相關聯又層層深入。結構越合理,系統間的相互作用越協調,發揮作用越大。
③ 梳理教材填充內容。其中處理教材是關鍵,是構成知識結構的骨架。如在人音版教材中,《音樂鑒賞》模塊共分18個單元34節,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每一節都有獨立的內容。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單元的主題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心理規律等實際情況,補充豐富教材內容,整理出具有針對性和有效的適應性的教學材料。在模塊的整體設計上,教師可以根據模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和模塊單元的具體學習內容、學生素質情況以及教師自身把握教材的能力,合理劃分時間來完成學習內容。
2. 把核心概念放在教學的重要位置
音樂鑒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像,并以此來感悟音樂作品。新的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強調以審美為核心,強調在音樂欣賞、表現、創造實踐中學習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普通高中音樂教育具有明顯的基礎性,它屬于基礎教育范疇,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形成熱愛音樂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樂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音樂鑒賞教學的全部過程,應以美感的發生為核心概念,要從感性入手,采用體驗的方式,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音樂本身內在的潛效應,并將審美體驗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學生自己親身的音樂實踐活動,來體驗和感受活動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音樂價值觀念。
3. 認真對待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教育是國際競爭的需要,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鼓勵音樂創造的另一個重要內涵,是在音樂教學中不存在標準答案。對于音樂教學來說,不應有一個系統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樂課堂應是動態的、變化的。就音樂教學來說,盡管也有一些共同的教學規律與原則可以遵循,但從根本上說,其教學過程是充滿了創造性的,嚴格細致的程序和統一的模式與標準,意味著藝術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死亡。在音樂教學中,可以通過樹立自信,培養創新意識;設疑激趣,培養創新欲望;傳授知識,挖掘創新因素;指導觀察,培養創新能力;引導質疑,培養創新能力;啟發想像,培養創造精神等環節,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他們提供獨立探求知識的學習環境,啟發和激勵學生的濃厚的創新興趣,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借問題促探索,借探索促發現,借發現促創新,將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轉化為現實的創造能力。
4. 重視音樂實踐、探索等學習活動
傳統的音樂欣賞往往運用講解音樂、分析音樂的傳承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我教你學、我講你聽、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體驗、以間接經驗代替直接經驗的傳承式教學泯滅了音樂課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藝術實踐過程。因此,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因此,在音樂鑒賞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認真地貫徹上述原則,在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和鼓勵學生運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交流思想。應注意結合具體的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來進行。學生只是被動地聆聽是不行的,而應積極引導學生對所聽音樂做出反應:用語言對音樂進行描述,用身體動作反應、表現音樂等,使音樂成為個性的表達方式。
1多樣化選材、教學設計優化,促進師生互動
音樂鑒賞這門課程與其他教材都有共同點,特別是表現在局限性這一面上,要實現優化教學就要對現有教材優化。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深刻研究教材,利用目前的新資源,特別是互聯網或者更多途徑進行對教材內容的調整與補充,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尤其對教材的補充上,完全可以針對高中學生的口味進行選擇,針對時下流行的歌曲。例如:張韶涵《隱性的翅膀》、王力宏的《改變自己》等,歌詞具有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有助于青少年認真學習和健康成長。與此同時,音樂教師要重要重視流行歌曲的創作過程與引用,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例如:天津快板的主體就被很多rup歌曲融入進去了。將教材內容進行擴展,豐富的內容,不僅能擴寬學生的事業,激發學習興趣,投其所好的舉動,讓學生更喜愛老師,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
同時,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優化也是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另外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啟發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課堂交流與討論的方式來改變課堂氛圍,完成教學內容,對教材的靈活使用,將師生互動有效的實現。
2改變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是需要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要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對象這三方面因素進行協調,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學生與教師自己之間沒有感情,就談不上更好地實施音樂教學,因此教師要積極改變觀念,拋棄傳統教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重視全面,尊重個體,逐步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有被尊重的感覺,擁有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的進行師生交流,只有落實了交流,才能明確學生需要什么,合理補充、選材,對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加強師生互動。
3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互動
3.1通過音樂形象的直觀性,創設情境
音樂的形象是作曲家將藝術的構思通過音響表現出來,從而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通過播放音樂中強、弱、快、慢的節奏,讓學生體會到音樂中包含的喜怒哀樂。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對畫面、音樂、語言等情境方式進行充分利用,通過鑒賞作品掌握其風格情緒與具體內容,然后構建對應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交流平臺和機會,例如即興表演、合唱、創編等,例如:欣賞《長江之歌》,通過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中對作品的介紹,讓學生朗讀歌詞,體會其含義,了解其時代背景。然后逐步讓學生學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的特點,體會到作品所傳遞的意境和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最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長江之歌》的合唱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其內在涵義。這樣不僅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還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融入集體之中,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
3.2巧設問題,加強師生互動率
在課堂巧設問題是師生互動的主要交流形式,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提問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課堂的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更好地推動教學,反之,不僅不能構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而且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運用準確語言進行提問,才能調動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才能提高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3實施聯想教學法
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的聽音樂,應該將人物背景、故事、圖片、歷史、文學等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事業拓寬,也是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例如,我們在對《高山流水》欣賞的時候,教師可以將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深厚友誼,時代背景,創作源泉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深處,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提升綜合素質,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3.4通過身體語言進行教學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身體語言也很重要,進行音樂鑒賞教學時,教師要把身體語言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例如: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始終要把學生放在有效的視野范圍中,學生也能感受自己受到關注,從而提升音樂鑒賞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欣賞《草原放牧》這首琵琶協奏曲,從音樂情緒等方面入手,使學生對蒙古族“短調”,“長調”歌曲體裁有所了解,從而加深對音樂的體會,激發音樂興趣,提升對民族的熱愛之情。同時,提成問題“音樂作品中哪些因素發生了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們進行討論,然后提出問此曲獨奏樂器是什么,琵琶協奏曲是什么等等。學生在進行回答的時候,無論是否正確都應該保持正確的評價態度,給予贊許的目光,恰如其分的收拾,充分發揮面部表情的作用,讓課堂氣氛具有生命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音樂鑒賞
興趣,是一個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熱情和肯定態度,并由此產生去認識、掌握和參與的心理傾向。音樂興趣的培養是推動學校音樂活動的動力,也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中,我首先從激發學生音樂興趣這一關鍵問題入手。中職新生入學后,我對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基本知識以及學習樂器等情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興趣愛好一項中,百分之百的學生喜愛通俗音樂、流行歌曲;在音樂基本知識一項中,我選了七首較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歌(樂)曲進行聽辨測試,讓學生辨別曲名及作者,結果中職一年級的學生竟無一人全部答對。其中答對四首曲目的僅占學生總人數的34%。
興趣調查告訴我們,當今中學生對通俗音樂、流行歌曲情有獨鐘。對此我沒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簡單做法,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們利用每堂音樂鑒賞課最后的五至十分鐘,推薦一首她們喜愛的、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給大家聽,并讓學生對歌曲進行簡要的介紹,說出喜歡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學生們一起聽,一起分析。隨后,又讓學生把通俗歌曲與課本中的經典名曲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們進一步理解經典名曲的經典所在,引導學生具有把握音樂審美的尺度,對音樂作品中的良莠現象、通俗與庸俗品格具有鑒別能力。此外,還注重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種感知通道,對音樂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認識、探究、理解和體驗,使她們在音樂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參與聽、看、想、唱、念、寫、畫、評的立體化音樂特色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的實施給音樂鑒賞課帶來了很大變化,曾經是“規矩、呆板、拘束”的課堂漸漸離我們遠去,各具特色的教學課例層出不窮,令人回味,新課改精神已逐漸入人心。
隨著“熱鬧”的音樂課就體現不出課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即興課堂表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分組討論等必要的教學環節,統統都被夾在了課堂教學中,這種“被合作”“被討論”“被表演”的課堂活動,在平常一些公開課、優質課中,隨處可見。老師為快速實現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常常使學生剛開始合作或還沒開始合作學習,就讓老師“被結束了”。這樣的課,“熱鬧”是有了卻大有嘩眾取眾之嫌,因為有些課堂活動根本就沒有踏踏實實的為開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只是為了制造課堂“熱鬧”,感性課程的時髦而已。
課程改革的過程也是揚棄的過程,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只抓住了教學方法的外殼,盲目模仿,迷失了方向,遠離了新課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要時時反思自己自己的教學行為,要從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學的時機、學生的參與程度等多角度來分析問題,是音樂課堂的教學設計既有活潑新穎的形式,又有凝神思索、警示墨香的時刻,最好是能水到渠成,這樣的活動,才事半功倍、錦上添花。
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音樂學科同其他學科具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即:體驗的方式。音樂是一種直接經驗,而直接經驗的獲得,必須通過知覺的方式。因此,音樂教育過程,應是一個學習者對音樂的感受、感悟和音樂對學習者的感染、感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是引導著和促進者,起作用是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家的美妙音樂,而不是代替學生理解音樂,不能讓學生“被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實人試圖把音樂給學生“講明白”,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癥結在于排斥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無法形成同音樂之間的直接體驗與交流。音樂音響的費與異性特征決定了音樂教師不能對音樂作品進行過多講解,學生們在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時,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他們所聯想或想象到的音樂內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對音樂內容過多的講解和詮釋,無益與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因此,音樂鑒賞教學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想象空間。
在新課程中,“音樂與戲劇表演”涉及音樂劇教學,以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教材為例,就把它放在了第四單元。但是,鑒于目前許多學校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音樂與戲劇表演”模塊往往不開設,學生就失去了欣賞音樂劇的機會,所以,有必要在“音樂鑒賞”的模塊中對教材進行補充與重組,加入“音樂劇”這一內容,讓音樂劇這種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表現方式新穎獨特的大眾音樂文化,走進學生音樂藝術學習的視野。
但是,音樂劇的教學是富有挑戰性的,主要表現在:教師自身對音樂劇了解不深,觀賞機會不多;音樂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欣賞音樂劇要求具有全方位的藝術審美能力,教師和學生在綜合藝術知識方面都有其薄弱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面對眾多的內容,經常會出現無從下手的局面。
經過幾輪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在音樂劇鑒賞教學中采用“多元”視角來進行教學設計是富有成效的。
一、藝術表現的多元――突出了“歌、舞、演”的綜合
起源于19世紀末的音樂劇發展至今,簡單地說,是一門綜合戲劇、音樂、舞蹈的大眾表演藝術。它是以“劇本”為基石、“劇詩”為核心、“音樂”為靈魂、“舞蹈”為重要表現形式、“舞美”為戲劇發展背景而構成的。因此,教師在介紹藝術表現手段時,要突出分析“歌、舞、演”的綜合。
1 巧妙銜接“說、唱、跳”
音樂劇的綜合,不是簡單的大雜燴,而是各種藝術有機的結合,并根據劇情需要而不斷加以變化的。臺詞表演、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三者經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窈窕淑女》中賣花女學語言一段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開始教授希金斯教賣花女說:“西班牙的雨大多下在平原?!辟u花女鸚鵡學舌似的說了兩遍,教授覺得有些像了,于是對賣花女進行鼓勵。賣花女得到表揚情緒越來越高漲,于是,提高了嗓門越學越帶勁。其實這里已經加入詠敘調了,之后作曲家通過不斷使用變化音和轉調的方式,從詠敘調進人流暢的旋律,到最后,再加上形體動作的表演,非常有層次地表現了賣花女從不會說到會說直至越說越好,到最終高興得跳起來的整個過程。讓學生欣賞這個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與實踐:①賣花女什么時候在說?什么時候在唱?什么時候在跳?②說和唱是怎么合為一體的?(臺詞和詠嘆調反復交替的出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說唱。實際上,演員始終在說,只不過音量放大了'聲音位置提高了,音色變美了。這種處理會給觀眾一種自然、流暢的親近感。)③創編活動:給出情節,設計一段由說到唱的片段。
2 舉足輕重的舞蹈
舞蹈是音樂劇中重要的表現形式,幾乎所有劇目中舞蹈都占有很重的分量。音樂劇《貓》的舞蹈相當突出,為了傳達劇情,編導們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征和性格。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使全劇風格奔放,活力四射。其中,飾演白貓的演員既有高難度舞蹈的表演又要進行歌曲演唱。課堂上可以通過對比欣賞來探究:要成為音樂劇演員應該具有哪些藝術才能?
“歌、舞、演”三位一體,既是為劇情發展服務,更是人物心理發展的需要,抓住這個特點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樂風格的多元――跨越了“古典與通俗”的界限
音樂劇起源于歌劇,也是直接用音樂表現戲劇的藝術形式,但與歌劇不同的是,它更突出歌曲音樂。歌曲是音樂劇的主要內容,音樂劇教學的重中之重應是歌曲音樂鑒賞。
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原本是難以融合甚至對立的,音樂劇卻極具創造性地將它們結合在了一起,將多種演唱方式、配器風格融為一體,為劇情發展、為情感表達服務。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特點來進行教學內容設計。
1 通過聽辨唱法,體會古典與通俗之間的“無痕”
“怎么好聽怎么寫”,這常常是音樂劇作曲者創作歌曲的標準。因此,音樂劇中的歌曲創作往往沒有嚴格的古典與通俗之分,歌曲類型取決于劇情發展的需要和作曲家自身的藝術風格,演員也需要融會貫通各種演唱方法。對于高中生來說,每位學生幾乎都有自己喜愛的通俗歌曲、歌手,完全把通俗歌曲游離于鑒賞課之外,一味地介紹藝術歌曲、美聲唱法,會把學生“嚇壞”。學生在音樂劇鑒賞中通過唱法聽辨,既能體會古典與通俗之間的“無痕”,又容易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聽覺上的“美聲概念”,進而產生審美認同,從而為日后的藝術歌曲教學奠定基礎。
音樂劇《劇院魅影》中的主題歌《歌聲魅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是劇中女主人公克莉絲汀與其音樂教師“幽靈”之間的―首情深意長的對唱曲。歌曲前八小節是在低音區的女聲獨唱,旋律平穩、流暢,具有朗誦調的風格,完全是用自然的真聲演唱;后八小節句的音調起伏上揚,表現激越而又無法超越矛盾的情感,要用真假聲混合著唱;經過四次重復旋律的轉調后,尾聲部分的音樂高亢激越,令人震撼,最后結束在小字三組的#e音上,有花腔女高音的風格。要用頭腔共鳴。欣賞前教師提出感受與實踐活動:①這段音樂你聽了被“雷”了嗎?你在歌曲的什么地方被震撼了?(找最高音,感受美聲演唱方法。)②你能學唱第一句嗎?(找最低音,感受通俗演唱方法。)
2 通過分析配器,探究古典與通俗之間的“鏈接”
音樂劇除了歌曲風格多樣化外,在配器上的包容性也很強,以西方古典和聲為基礎,同時不排斥異域和聲,還善于吸納各種風格的樂器組合。在一個音樂劇里,常常包含著各種樂器、各種和聲、各種節奏元素的巧妙組合,達到了古典與通俗之間的無縫鏈接。例如,《歌聲魅影》用的是爵士元素的電聲樂隊手法,而《夜的音樂》用的是交響化的管弦配器法?!陡杪曶扔啊芬硬糠质请娯愃炯贝俚夭粩嘀貜偷墓澴嘁粜停骸癤X XX”,之后是電聲管風琴富有張力的半音階下行與上行旋律、爵士鼓強節奏地加人,中段采用了電吉他的獨奏,通過這樣的電聲配器,充分展示了此曲神秘、緊張、恐怖的氣氛。課堂上可以這樣設計:①初聽此曲,說出心中感受(學生一般會從情緒、氛圍、劇情上回答);②再聽此曲引子和中段,分析有哪些樂器,這些樂器的演奏讓你感受到緊張、詭秘的氣氛了嗎?《夜的音樂》則是一首帶有小夜曲和催眠曲風格的獨唱曲。男主人公備受愛的煎熬與折磨,在夜深人靜時表露真情,歌聲中充滿了濃濃的柔情。作者用管弦樂隊組合的手法進行配器,使此曲的基調“靜、柔、美”,在教學時重點關注:①音樂緩慢而舒展時音量大嗎?能模唱它的基本伴奏音型嗎?②找到此曲最高音,并思考樂隊為什么要用全奏?(點的處理)
3 通過感受風格,品味古典與通俗之間的“融合”
由于音樂劇歌曲創作、配器等融合了多種音樂元
素,那么音樂劇中的重要內容――音樂,也就包容了各種風格特征,從巴洛克、古典、世界各地民間音樂直至高科技手段所產生的一切音響,應有盡有。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除了利用音樂要素進行具體音樂片段的分析,還要對學生進行整體音樂風格的感受,品味作品中古典與通俗的融合。
韋伯在四大名劇之一《貓》中運用的音樂風格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爵士樂又有古典樂,甚至還有現代音樂。例如開場曲《杰里科貓之歌》中,開場音樂是載歌載舞的爵士風格的唱段,中間段轉變成神圣而莊嚴的宗教風格合唱,最后用詭異、神秘的貓主題作為背景音樂加上朗誦,具有現代音樂風格。一曲中完美地融合了三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欣賞時,教師可以用美國爵士歌舞、宗教合唱、現代主義音樂等類似作品來對比體會,讓學生感受不同的音樂風格。
此外,中國音樂劇的原創劇目也日益豐富,在教學中要有意安排優秀的中國原創音樂劇來進行鑒賞。例如,首演于2003年的《五姑娘》是一部具有濃郁江南風情的音樂劇,同時集江南田歌、現代流行元素、現代視聽效果于一身。我們可以讓學生先感受江南田歌的音樂片段,之后再欣賞:①徐阿天與楊金元的“談判”,楊金元、沈善人、洋博士三人“密謀”片段,體會說唱音樂的運用。(RAP現在成為歐美樂壇流行的形式,而中國曲藝中說唱音樂可以說早已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將RAP融入中國曲藝音樂,讓人耳目一新。)②通過“跑向愛情”、“跑向死亡”兩段,體會流行音樂元素的運用。
三、舞臺藝術的多元――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音樂劇,特別是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中,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舞臺美術設計,因為是商業化的操作,絕大多數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資運用聲、光、電等各種現代技術手段的,往往古老風格與現代元素結合,美術與光電高科技手段結合,以創造出夢幻般的舞臺面貌,具有強烈的視聽沖擊力。而這樣的沖擊力對于高中生來說,正好符合了他們追求新奇、刺激、時尚的心理需求,往往會表現出抑制不住的興奮與認同,要運用學生這種心理特征來進行審美引導。以下是兩個教學設計片段:
1 音樂劇《貓》教學片段:“神奇貓妝”
出示圖片并討論:剛才我們看到了一些貓,現在再看下面一組貓妝圖片,你會給這些貓起什么名字?
設計意圖:本劇中最突出的―點就是人物的化妝。全劇共有36只“貓”,為了表現“貓”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們的化妝也是形態各異,五花八門,各具特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2 音樂劇《巴黎圣母院》教學片段:“夢幻舞臺”
欣賞開場曲目《大教堂時代》,談談視聽覺的震撼。
設計意圖:《大教堂時代》是―首氣勢雄偉的歌曲,巨大的天幕,移動的浮雕柱子,遮天的巴黎圣母院大門,變幻莫測的電腦舞臺燈光,一切都折射出古老與現代、神秘與雄偉的氛圍,再加上詩人葛林果激昂的歌聲,教師無須用語言描述,豐富的情感信息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結語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微課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并沒有完全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其應用效率相對較低,教學質量也與期望目標具有一定的差距。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微課自身的局限性
微課在音樂教學中經常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這與微課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直接關系。微課并不能完全將音樂鑒賞課程內容全面展現出來。對于發散思維、抽象思維以及鑒賞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課在音樂鑒賞課程中的應用效果。
(二)微課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對制作者的科技性有較高要求
許多音樂鑒賞教師認為使用微課進行教學,在進行微課的制作時具有很大難度。十幾分鐘的微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制作,并且受到各類技術問題的限制,在制造微課時會遇到各類問題。長此以往,會消耗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教師會選擇放棄使用微課這一教學手段。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缺少了連接的橋梁,因此微課在音樂鑒賞課程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對微課的認識不深
許多音樂教師對微課的了解并不深入,無法全面掌握微課的應用方式、實施和操作環節并不熟悉,在使用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問題,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再者,部分教師將過多的時間用于微課的制作上,忽視了教學設計,缺乏實質性內容。
(四)資源開發不足
資源開發不足時微課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應用效率較差的主要原因。各類微課大賽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資源的種類以及總量依然無法滿足教師的各類需求,缺乏針對性、系列性的微課資源。再加上教材版本不同,教學內容存在很大差異,想要找到合適的微課資源具有一定的難度,導致微課的制作難度增大、應用范圍較小。
二、運用微課進行音樂鑒賞教學的方法
(一)選擇合理的微課內容,突出教學重點
微課亦可以稱之為微課片段與常規的音樂鑒賞課相比微課的課程較為短小。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在選擇微課的內容時必須要精準,將一個小問題作為切入點,比如說一個知識點、一個重點問題、一個教學環節等。比如,在泰國民間音樂《羅摩耶那》教學過程中,由于對泰國的地域特點、民族以及語音不夠了解,學生對《羅摩耶那》中出現的樂器也很陌生,對與所涉及到的音樂知識知之甚少,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發。而通過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音樂鑒賞教學,就可以確立教學主題以及微課的__主要方向,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將相關的資料下載下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索。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在選題過程中,教師應優先選擇能夠吸引學生的課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微課的設計與拍攝
與傳統的音樂鑒賞教學方式不同,但是想要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在進行微課的設計時,除了應該充分考慮教學課件以及教案?;诖?,許多教師在進行微課設計時經常會將過多的文字添加到PPT 內容中,PPP 中包含過多的文字是微課的一大弊端,過多的文字除了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之外還會失去微課自身的優勢。為了有效避免文字過多的現象出現,而且能夠突出重點,教師應在提取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將必要的文字進行合理的排版,比如說進行字體、顏色、加粗、下劃線、傾斜等效果的設置來讓學生迅速的提取到知識點。
比如在進行第一節課程的講解是,所包含的重點內容一般較多,包括音樂的基本要素、音樂的形式要素都是第一節的重點內容。教學過程中,老師會給學生講授一些樂理知識,而對于學生而言樂理知識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講課過程也具有很大的難度。導致音樂鑒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與樂理知識的講授無從下手,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而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第一堂課的微課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草原放牧》這一音樂,將學生帶領到音樂的殿堂,將《草原放牧》作為本節微課的背景音樂,采用加粗、放大等形式將大標題設置在屏幕上,之后將重點內容采用藝術字、彩色字體等形式進行展現,采用短片的方式將課程的重點內容,即音樂的基礎知識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展現出來。通過上述方式,不僅可以將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充分展現出來,而且可以營造課堂情景。在進行場景的設置時,除了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音樂鑒賞能力之外,還應保證選擇的內容科學合理,難以適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微課教學來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掌握音樂的內涵。在明確了主題以及講課方式之后,音樂鑒賞教師在進行視頻的錄制時也應該講究方式方法,采用適當的錄制技巧,盡可能的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為了實現更好的講課效果,教師應該緊跟攝像頭,與攝影進行及時的交流,并且需要控制好與攝像頭之間的距離,進而增強視頻的真實感。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微課在進行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時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僅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同時更好的把握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能夠有效提高音樂鑒賞課的魅力。
(三)借助微課進行才藝展示
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音樂鑒賞教學時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需要學生的通力配合。以微課的形式進行才藝的展現,通過表演、歌唱等方式來詮釋對與音樂的理解以及對音樂鑒賞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微課教學還可以有效開發學生的才藝和潛能,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音樂鑒賞課程中感受到開心和快樂,進一步發揮音樂鑒賞課的作用。
(四)通過微課感受節奏,欣賞音樂的韻律美
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以及藝術素養。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包括培養學生對音樂韻律的賞析與品位能力、對音樂節奏的把握等。通過微課的講課形式,學生能夠進行音樂的賞析,進而感受到音樂的韻律美以及節奏美,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音樂,逐步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靈活的運用微課這一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這種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音樂的韻律以及節奏入手,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來體會不同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內涵以及深情。逐步培養學生探索音樂以及熱愛音樂的激情,進而產生音樂鑒賞的靈感與熱情。微課在進行音樂鑒賞教學時作為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的教育方式,應該讓學生用一種快樂的方式去接受容納它。
關鍵詞:民歌課;藝術實踐參與;鑒賞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8-0209-02
1 藝術實踐參與――學唱環節設置
民歌課中利用好學唱環節對于大學生民歌的學習以至音樂素質的整體提高都有很大的益處。為了保證民歌學唱的效果,有必要加強與規范民歌實踐學唱環節的教學設計。在這里,結合教學實際對實踐環節進行設計,具體要求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1 在民歌課上適當插入簡單的發聲訓練
筆者從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在民歌學唱環節上。學生非常希望有一些基本的發聲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從而能夠更大膽地、更好地、帶有感情地演唱民歌。良好正確的歌唱方法可以使歌唱更優美、更自如。然而,普通高校民歌課畢竟不是歌唱發聲課,在有限的半年時間內即要讓學生了解民歌的概況、又要確保學生學唱一定數量的民歌,再加上歌唱發聲方法訓練,勢必有些喧賓奪主、輕重不分。普通高校民歌課學唱重點應放在盡量讓學生有情感的歌唱。投入情感后的歌聲自然具有打動人的魅力。而在學唱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歌唱存在的問題適時加以指導,并做出示范,讓學生去感受并模仿,了解歌唱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歌唱的氣息運用及其訓練方法,喉頭的穩定,喉嚨以至身體肌肉的放松,聲音的位置走向,音色的要求,情感的表現等基本內容。每次時間掌握在5-10分鐘之間。并通過半年的民歌鑒賞課教學,使學生達到從理論上了解歌唱的基本要求。這樣既適應了學生的需求,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唱的效果,同時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
1.2 規定一定數量的必須學唱曲目。并進行檢查
由于普通高校學生主要以學習文化課為主,音樂選修課主要是培養興趣、提高綜合素質。對他們既不能像專業音樂院校那樣要求過于嚴格,又不能完全沒有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民歌曲目應該是對當代大學生音樂素質的一個基本要求,作為學歷層次較高的當代大學生如果對于自己國家優秀的民歌一無所知、不會演唱,會被別國的人恥笑。普通高校學生應學唱各地區漢族各類體裁、不同少數民族(5、6個典型少數民族)經典的民歌作品不少于30首,漢族民歌與少數民族民歌比例為3:1左右。從而達到對民歌概貌的最基本了解。
1.3 學唱環節進一步規范化
學唱環節應包含聽老師示范演唱、視唱曲譜、唱歌詞、聽音響模仿演唱、再次跟琴唱。
1.4 要有學唱曲目的作業布置和課上檢查環節
每次課民歌學唱完后,要抽查不同程度的學生演唱,以檢查學唱效果,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要求學生課下進一步鞏固學唱,并于下次上民歌課時再次抽查。盡量保證好的學唱效果。
1.5 多給學生創造單獨演唱的機會
每次課或按一定的座次順序輪流檢查學生學唱情況,或任意抽查,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單獨演唱的鍛煉機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力。
2 學生參與的其它方式
(1)課下讓學生搜集準備一些課上教學內容的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由學生展示并講解,師生之間展開討論。
(2)定期(或兩周、或一個月,可根據情況自行決定)舉辦學生民歌演唱會,由學生演唱指定的、或自選的一些民歌,使學生獲得展示、鍛煉的實踐機會。
(3)專門組織學生進行民歌風格聽辯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對民歌風格進行感性或理性的描述,加深學生對民歌風格的感受與把握。
(4)鼓勵學生撰寫簡單的民歌鑒賞小論文,嘗試依據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的民歌風格進行民歌,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
(5)有條件盡量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地道的民間歌手的演唱會,或到比較臨近的農村進行一次民歌實地采風,使學生感受民歌的本真色彩和鄉土氣息,并寫出感想。
民歌鑒賞教學中,把握好注重民歌情感體驗、加強民歌與文化的關聯、注重民歌風格的把握、重視學生的實踐參與的四項原則,使學生從情感、風格、文化方面感受認識民歌,并通過藝術實踐與參與的各個環節加深印象與體會。使學生獲得情感、文化、風格3方面的深刻感受,從而較好地把握民歌的內涵及特點,獲得民歌的正確審美,實現民歌鑒賞課教學的目的。
以上是普通高校民歌鑒賞課教學主要應突出的原則,意即通過民歌鑒賞課的教學使學生通過親身的藝術實踐與參與從情感、文化、風格3個方面獲得對民歌的深刻認識與感受。這是普通高校民歌鑒賞課教學的總的目標與指導思想。另外,在普通高校民歌鑒賞課教學中還要注意體現思想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