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文化的傳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于拉拉姑姑和母親這一代的個體,披肩文化的傳承體現出強烈的空白與裂變性。拉拉的姑姑Light-Skin出生于墨西哥,長期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從母親口中聽說了一些關于披肩的故事。但由于前一代對披肩文化的缺失,Light-Skin從母親手中接手過的披肩文化顯得空白和輕薄。隨著Light-Skin在墨西哥生活經歷的增加以及與來自美國墨裔的接觸逐漸生出一種女性意識,這種女性意識使得Light-Skin對傳統披肩文化的傳承出現一種模糊的分裂趨勢,脫離原來的傳統模式。拉拉的母親左拉出生于美國,但擁有純正的墨西哥原居民血統,膚色暗淡,無論在美國抑或墨西哥都被排除貶低。左拉長期生活在美國,這使得她擁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現代女性學研究思想,且較之Light-Skin更加強烈與超越,因此在對待披肩的態度上更多趨向抵觸與冷淡。在左拉心中,披肩是墨西哥的代表符號,會讓她想起自己卑微的血統與身份。長期與母國的疏遠隔離使得左拉對于披肩所知甚少,而對于披肩的文化系統則更缺乏基礎了解,出現斷層。左拉時常在自身卑微的墨西哥血統基因與萌芽的現代女性新思想中糾結矛盾,因此對于墨西哥披肩文化的傳承出現了較之比拉拉祖祖母及祖母那一代個體更大的空白性。而左拉強烈的現代女性思想則讓她對傳統披肩文化的傳承出現明晰而又界定的分裂性。無論是Light-Skin還是左拉,她們對于墨西哥傳統披肩文化的傳承都呈現了一種迷茫的過渡形態。
對于拉拉的這一當代個體,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種重新挖掘與責任,顯示出回歸與創造相融合的特質。拉拉是完全嶄新一代的代表,透露出不同于之前兩代個體的自主思考與自覺性。拉拉是典型的移民第二代,出生于美國,成長于美國,但成長的過程不斷來往于南北邊界,每年有固定的時間在墨西哥奶奶家,這給了拉拉良好的機會接觸披肩文化。這種旅行式的成長歷程讓拉拉得以在母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兩種不同質素文化體系中穿梭,學會以不同的思考模式審視自我的身份與文化歸屬問題。在奶奶的帶領與導引下,拉拉從小就接觸披肩,并對披肩表示出極大的興趣,這種興趣使得拉拉在以后的成長中不斷繼續關注和思考披肩,并逐漸形成一種自覺性。在美國,拉拉不斷被邊緣化,飽受排擠與欺侮,自我身份不斷被否定,面對各種困境,拉拉開始向母國傳統文化靠近,尋求精神力量和家園認可,而從小接觸的披肩則成為首要的選擇。新時代獨立的女性思想則賦予了拉拉的披肩傳統文化傳承以創造性,因此拉拉的披肩文化傳承是一種回歸與創造的融合。由于祖母的原因,拉拉對于披肩傳統文化更肩負一種自覺的責任,更將其作為一生的事業。
二、墨西哥女性內部的紐帶
桑德拉曾在訪談中說“齊卡娜文學,就像女性文學”,“墨西哥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兒子崇拜母親的文化體系,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宣稱墨西哥文化是母系文化。因為那永恒、忠誠、神圣的愛中之愛,你生命的愛,不是你的妻子或你的愛人,而是你的母親”。披肩文化作為墨西哥典型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典型的母性文化,它是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故事與語言,這種母性文化將墨西哥女性群體聯系起來,而披肩傳統文化更是內部的一條紐帶,將過往、現在與將來串接起來。披肩文化將墨西哥女性歷史聯結起來?!杜纭分?,拉拉祖母的母親從其母親繼承披肩的編織以及語言,又將自己未織完的長條褐色大披肩遺留給拉拉祖母,最后拉拉祖母又將披肩傳給拉拉,這是一個女性關系的接力,女性故事的延續,盡管過程中有遺失與失憶,但整個墨西哥女性的歷史還是可以圍繞披肩文化攀藤可尋。披肩上豐富的圖案是墨西哥女性對生活熱愛的見證,“一個個精美的玫瑰花結、弧形、星形、菱形、名字、日期、乃至獻詞”,而無窮的設計樣式也體現出墨西哥女性善于將日常與想象融合的寫實精神與浪漫精神。在墨西哥,女性是噤聲的,“這個社會是不是很奇怪呢?人們要求你不要變成……可是她們卻從不告訴你該怎么做”,于是披肩將一代一代女性想說想表達的記錄下來,用實物傳達著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歷史、過往的、現在的、抑或將來尚未形成的。女性歷史的聯結保證了女性群體內部的基本完整性。
披肩傳統文化以一種母親的情懷貫穿主體,形成一種典型的母性文化,以一種穩定的母女相傳形式將墨西哥女性群體內部的情感凝聚起來??傮w來講,披肩傳統文化是母與女或祖母與孫女之間的傳與受的關系,傳達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母性語言。小說中,拉拉的祖母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經??粗稚拈L條大披肩,回想兒時模糊的母親形象,回憶母親的懷抱,母親獨有的溫暖,或者想象母親就在自己身邊,懷抱著自己,通過這種象征性的通靈行為,拉拉的祖母逐漸懂得何為墨西哥女性,何為母親,同樣,拉拉通過披肩開始與祖母對話,并成功成為褐色披肩的繼承者。一定程度上,披肩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墨西哥女性文化的屬性,無論是從披肩的社會歷史、圖案還是用途都可以看出在墨西哥,瓜達盧佩圣母被奉為整個墨西哥宗教之母,她代表的隱忍、奉獻、犧牲、美好、溫暖、貞潔等等被認為是整個墨西哥女性學習的典范,而《披肩》中披肩文化正包含了這種母性情懷,正是這種母性情懷讓整個女性群體內部更加牢固,更加凝聚在一起??偠灾?,披肩傳統文化就如一條紐帶,將墨西哥整個女性群體以一種融合的形態將其凝結在一起,聯系成網。
三、墨裔與母國的共同書寫
“文化是一個永不停息的社會地創造意義的過程”,在小說中,現代的披肩文化更具抽象性、象征性與連接性以及流動性。一方面,它串結著作為母國的墨西哥,另一方面它系著在美國的墨裔,將兩者緊密地勾連起來,因此小說中披肩文化的傳承,從民族的角度來說是一項由墨裔和墨西哥共同書寫的工程。披肩文化的傳承以共同歷史與記憶的基因篆刻在身處美國的墨裔上。小說中,雷耶斯家族一支在美國,一支在墨西哥本土,分居邊界南北,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得雷耶斯家族處于分裂狀態。事實上,在墨西哥的一支雷耶斯也散落在各處,互相缺乏交流,但雷耶斯家族的披肩將散落的分支聯系了在一起,形成一棵有主干的家族樹,猶如那條褐色的長條大披肩,最下面雖分布著無數的穗條,但卻由上面的主體緊緊牽引著,相互交織,而那主體即是共同的家族歷史與記憶。而對于整個墨裔,披肩記載的則是其與母國共同祖源的印第安血統,共同文化素質的印第安文化,共同的殖民歷史,共同的混血身份,這些都體現在披肩復雜卻相輔相成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樣兼具傳承與創造的編織技巧,變化萬千的圖案設計以及富于變化的使用方法。面對在美國面臨的身份危機,文化政治被邊緣化以及鋪天蓋地的全球化侵襲,墨裔逐漸開始重新思考被忽視的與母國的共同歷史和記憶,重新思考母國傳統文化,開始挖掘內部的存在力量,建設當代的族裔空間,而對披肩文化的傳承則成為重要的轉向所求。對于小說中墨裔本身,面對日趨嚴峻的全球化,挖掘民族特色,尋找逆向性思維建構逐漸成為當務之急,而披肩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則成為其首要任務。結合墨裔在美國的實際情況,擴展披肩的文化含義,跨越邊界的隔離,調整披肩文化的地緣政治試用性等逐步在墨裔的流動性活動中進行,這也在小說中拉拉祖母索來達在丈夫納西索去世后將房子賣掉帶著褐色披肩跟隨兒子來到美國有所體現。雷耶斯家族褐色大披肩從墨西哥流到美國,在美國最終被拉拉繼承,這就是一種披肩文化擴展的象征。披肩由原來的邊緣之物逐漸成為戰略之物本身就是墨裔一種思維逆向的實踐,打破既定的二元思維,將邊緣的、被忽視的賦予新的意義,既傳承又有發展。從此,墨西哥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已開始跨國旅程,由墨裔進行新的書寫。
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離不開墨西哥。一個族裔無論如何發展,與母國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墨裔與墨西哥尤盛。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緣政治因素,無論承認與否,墨裔與墨西哥始終保持密切的母與子的關系,其流動性之強是美國所有族裔之最。事實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每年都會有數萬墨西哥人口從南流進美國,同樣,也有不少墨西哥人從美國返回墨西哥,這種雙向流動就如披肩上不同顏色絲線的相互交融,這也從側面體現了墨裔與母國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無論從實體物理角度還是象征文化意義上,披肩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一個雙向工程。墨西哥是披肩文化的本壘、基地,披肩文化的根牢牢深扎在墨西哥本土,無論是過去還是全球化的今天,披肩傳統文化在本土的傳承狀況極大影響著其在美國墨裔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著墨裔本身的發展。就如《披肩》中所講,“它在提醒我,我曾和許許多多的人有著無法割舍的關系”,披肩本身就是一張承載著這種無法割舍的關系地圖,而披肩傳統文化傳承則更是與墨西哥休戚相關。
>>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我國傳統文化對財務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淺析傳統文化對我國勞動法理念的消極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如何看待我國傳統文化在當今教育中的作用 論建筑設計中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 淺析新媒體文化對我國當代青少年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淺析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保護 淺析我國傳統文化元素在茶包裝中的應用 傳統文化對培育我國公民公德意識的作用分析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創新 日本傳統文化的保護及對我國的啟示 試傳統文化對我國管理的影響 探究我國鋼琴作品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 我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傳統文化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論傳統文化對我國行政倫理的消極影響及對策 論傳統文化對我國勞動法理念的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廣告設計的影響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淺析新媒體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淺析新媒體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趙國寧")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一直是整個國家和民族關注的大問題,但是礙于其復雜性、深刻性等原因,其在大眾中的普及與傳播情況一直不是很樂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打開了一扇大門。本文通過探究新媒體作為百姓媒體的本質,加上對傳統文化特點的分析,得出了新媒體對傳統文化傳播與傳承促進作用的結論,新媒體的平臺性質、其跨越時空的特點以及傳統文化在其平臺上表達的多樣性和學習資料的易得性都使得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有推進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傳承;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8-0125-02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我國傳統文化更是整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累,但是卻一直受制于傳播手段和傳播渠道不能進行理想的傳播與傳承。那么新媒體作為當下一種影響力巨大的媒體能否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呢?為此,本文將探究新媒體的本質及傳統文化特點,從而找出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的優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媒體本質探究
所謂“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相對而言,是以網絡傳播技術為依托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它包括網絡媒體、手機中客戶端等多樣化的表現形態。因此,歸根結底,它是一種傳播介質和傳播手段。
就像麥克盧漢曾經說的那樣,每一次媒介傳播方式的改變都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與社會關系的變革。新媒體就是如此,首先,他消解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地域的差異,帶來了跨區域的傳播;除此之外,現實生活中人的階層在新媒體時代也被消解,在新媒體環境中,每個“發聲”的個體都是平等的,也因此它擺脫了許多現實生活的束縛,變成了公眾討論問題、發表言論的集散地;再有,它還消解時間,一方面來講,既沒有傳統媒體的固定信息生產周期,也不存在信息轉瞬即逝的擔憂,無論多么久遠的信息或是多么新鮮的信息,都能在瞬間呈現,另一方面來講,傳播不受自然條件等限制,只要擁有網絡就能做到即時傳送與接收。
在當下社會,幾乎每個使用網絡、發表言論的人都可稱之為新媒體人,也就是說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生產成本低、信息傳播成本也低;此外,公眾參與愿望被充分的滿足,只要愿意,隨時可以留下自己的言論,并形成討論,這就將以往的被動灌輸變為主動參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新媒體環境就是民眾大型的跨越時空、階層等外在條件限制的意見交匯市場。
二、傳統文化的特點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1]。歸根結底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長期以來的各種習俗的積淀,而傳統文化則就是文化經長期的匯集演化而形成的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內核,也因此才說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
由傳統文化的形成過程,導致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系統性和復雜性。傳統文化的形成是歷史沉淀和積累的結果,傳統文化下各個部分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但同時這種聯系卻并不是無序化的存在,而是有一定的運行規律在其中。比如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藝術作品直接受其信仰和習俗的影響。西方國家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東南亞國家信仰佛教,比較三者的藝術作品,無論是音樂、繪畫或是文學作品,都深深的印刻著宗教的烙印,當然,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國家藝術作品還相互間有差異,這就受到當地生活居民自古以來由于地形、氣候等特定自然環境形成的特定生活習俗有關。
具體到我國的傳統文化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上源遠流長。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自有人類文明開始,直至現在,華夏文明沒有過斷裂,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曾歷經輝煌,但卻都在歷史上煙消云散。
2.內容上的博大精深。時間的積累必然帶來內容上的厚重,中華文化涉及包括物質和精神的各個領域。政治、經濟、知識、文學藝術、哲學、建筑、科學技術等,都被包含其中。
3.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在中國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的影響下逐漸積淀下來形成,并漸漸以“中國風”的特色為世界所認可,成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個瑰寶。
4.兼收并蓄。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它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封閉性,它是一個最為開放包容的系統。首先說中國本土的民族就有56個之多,但是這56個民族并不相互沖突,而是可以和諧的生活;其次說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歷史上無論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在中國都未被排擠,在中國兼收并蓄的文化里都找到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5.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是崇尚和諧禮儀的,無論是歷代知識學者還是中國古代歷代帝王,無不把和平統一作為其統治的最高境界,一種崇尚和平的文化是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因而也必然會聚集起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化復雜而精彩,其不僅是歷史沉積的見證,同時也是中華精神的內核,傳播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實用的角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意義不必多說,單從實用性上來講,意義就十分重大,經典的儒家文化講究經世致用,也就是知識要為現實服務,那么隨著現實情況的不斷變換,其認知體系也會不斷地更新,如此一來就能防止陷入固步自封的狀態,其開放程度由此可觀之一二。
三、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優勢
如果說傳統媒體是一種精英大眾媒體,那么新媒體則是百姓媒體,既然是百姓媒體,那么首先具有的特點就是通俗性特點。而在傳統文化傳播與傳承過程中,其復雜性和內涵豐富性則是讓很多人望而止步的原因。因此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通俗化、簡單化表達就是其傳播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第一大優勢。
中華文化有著上千年的積累,其內涵的深刻性與復雜性不言自明。因此,想辦法讓傳統文化走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傳統文化是其傳播與傳承的第一步,只有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才能讓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好的發揮,促使更多的人主動去學習傳播傳統文化。新媒體就為此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新媒體屬于百姓媒體,其話語體系是通俗的,新媒體將傳統文化用通俗話語進行初步解釋,并在巨大的網絡平臺上傳播出去。接下來,還可以引發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的關注,引發討論,一下子就營造了有利于其傳播的環境,即有人愿意主動去關注學習傳統文化。
其次,新媒體傳承與傳播傳統文化的優勢在于不單單可以引發關注,同時還能夠繼續傳統文化傳播價值鏈,從表層學習與傳播轉入深層學習與傳播。新媒體是一個集聚人氣的最佳場所,主要原因就是其跨越時空、低成本即時聯系的特性。所以,在引發關注后,新媒體可以集聚一批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組建網絡社群,進行深度學習。一方面,這部分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的人群還會動用自我的關系網絡,進行傳統文化的多次傳播活動,通過虛擬的人際傳播和小范圍的大眾傳播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傳播,也就是說一個小的社群可以引爆整個網絡;另一方面,被打動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將會自動向下傳遞傳統文化,包括形式與精神內核,這就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再次,表達形式多樣化。新媒體是集多種媒介表達方式于一身的一種媒體,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都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這就為傳統文化視覺化、形象化的表達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傳統文化中涉及的內容很多都較為抽象,相互間關系復雜,若能以可視化的手法進行表達,將表達簡潔化則會大大提升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
今天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恰恰說明了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忽視了傳統文化,忽視了傳統文化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價值。而我們的文化應該做到不破不立,摒棄傳統文化中過時的和落后的部分,使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永遠延續下去,真正實現“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然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并非簡單的形式上的回歸及模仿,曾經在網上被熱議的“學生穿漢服上課”事件,雖然眾人對此褒貶不一,但從中能看出人們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熱切期盼,這一點無可非議,只是當今我們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缺乏一種理性的判斷與精確的辨析,因為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精華,并非歷史上所有的文化成果都適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只有真正懂得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并且在繼承中不斷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優秀文化藝術成果永遠延續下去。
2012年12月26日,由北京城市學院和石景山區委區政府主辦、北京城市學院首都文化藝術學院承辦的第二屆“首都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論壇”的舉行,是首都文化藝術界人士為傳統文化傳承所做出的又一次努力,論壇以“學習貫徹十提出的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精神,研討如何發揮首都教育界和藝術界的作用,建設具有首都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為主題,到會專家通過為北京城市學院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的辦學及人才培養出謀劃策,使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這一全民族共同面臨的課題以新的形式回歸到業內人士的研討視野。
文化傳承的啟示
我們應以接納和包容的心態面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文化現象,使其為當代甚至后代做出貢獻。正如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能割裂一樣,一個民族的文化同樣不能割裂,在傳統文化和手工技藝的傳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懷,將會永遠給我們以深刻的思考和無盡的啟示。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針和目標中,曾提過“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揚?!苯壹壏俏镔|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目的之一,是要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特別是“提高對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和歷史連續性的認識”。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施行,在總則的第三條中提到,“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獲得了法律上的保障。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孫建君分析認為,“一系列的文件當中,傳達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最新認識,比較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志在十報告第六部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一脈相承的認識?!?/p>
對這些文件的分析,給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傳承以及家庭、社會和各類學校教育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帶來深刻的思考與啟示。我們應以接納和包容的心態面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文化現象,使其為當代甚至后代做出貢獻。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對文化多樣性的描述——“人類的共同遺產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性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北憧煽闯鑫幕瘋鞒械囊饬x。
孫建君以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為例,分析了文化傳承帶給我們的啟示。
啟示之一,中國的手工技藝作為一種審美與造物活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充滿了創造力和民間智慧。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正確理解與認識手工技藝,體現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認識水平,是保護與傳承手工技藝的學理與法理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問題上存在一些模糊和錯誤的認識,但是現在在改進。比如有關繼承和發展、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問題。有人總把它們對立起來,一提到傳統,過去總認為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現在已經改進了,提出對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傳統文化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
什么是文化呢?一般說來,文化是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生活的反映、記錄、積淀和總結。它包括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繼承和積淀下來的一切物質產物,如服飾、器用工具、飲食、房屋等,和精神產物,如學術、倫理、文學、藝術、信仰等。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文化也越來越豐富。在歷史上創造的這些文化,是那個歷史時期的產物,是一個記錄,一個總結,一個積淀。我們面對這些傳統文化的時候,要知道哪些可以為我們所用,哪些僅僅是作為記錄歷史的產物。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要把傳統工藝美術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當前還有許多提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厘清,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保護就是創新與發展等等,對這些提法我們都要做一些具體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和界定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的概念與范圍,切記不可混為一談。
啟示之二,中國的手工技藝作為文化的產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深入了解與認識手工技藝,展現了一個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手的解放是人類進化的重要標志,手是有表現力和創造力的。過去人們用手的創造力表達情感,女孩親手繡制荷包送給情郎作為定情信物,深夜里機杼聲聲,那是母親在為即將出嫁的女兒趕制陪嫁的花布。苗族姑娘的嫁衣,令人激動和嘆服的,不僅僅是她們精湛的挑花技藝和美麗的圖案,還因為苗族姑娘的嫁衣是從她七八歲的時候就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繡,直到出嫁才完成,這件衣服其實有很高的人文價值。
啟示之三,手工技藝的應用有廣泛的社會學和文化學意義,將民間智慧引入高校設計教學,對提高當代社會對中華文化整體性和歷史連續性的認識,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啟示之四,技藝的傳承。首先是對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繼承與弘揚,民間技藝正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人脈、文脈以及學脈的生動體現。民間工匠創造表現了勞動者豐富的想象力和無與倫比的創造力,他們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具有跨越時空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在關于怎么傳承技藝、怎么傳承文化中,既要傳承傳統技藝,又要傳承傳統文化,而且傳承傳統文化也是一個人真正學到傳統技藝的途徑。我們的工藝美術,尤其是對我們這個專業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專一”。一輩子就是玉器、牙雕、彩繪或者刺繡等,得堅持下來,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皩R弧笔呛苤匾钠焚|。這個“一”有具體的內容,就是“徳一、道一、誠一、行一”。這四個方面體現了人的品質與精神,從藝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專注、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手工技藝的歷史像一條河從遠古走到今天,充滿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情懷。每一個細小的人物品質傳遞著情感的因素和觀念的訴求,正如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能割裂一樣,一個民族的文化同樣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手工技藝走向未來的坐標,在傳統文化和手工技藝的傳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懷,將會永遠給我們以深刻的思考和無盡的啟示。
教育是當務之急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種西方霸權主義一直在統治文化領域,導致傳統文化產生很多危機,所以我們的教育是振興傳統文化的前提,是強國之路。要清楚中國的文化是什么樣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樣的,有了對比,才能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也指出,要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門和各類、各級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
近幾年來,我們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上有了轉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人們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各類傳統藝術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傳承——崇現代,更要尚民族
現在我們要進行的是傳承教育,一夜成名是不可能的,搞傳統藝術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北京市文聯副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的看法恰能印證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他說:“相聲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一個人、兩個人、十個人都不能代表相聲,相聲沒有派,它跟京劇不一樣,京劇有標準和范本,相聲是個人藝術,所以相聲的傳承是很復雜的,說單口相聲的說不了對口相聲,說對口相聲的也說不了群口相聲,太平歌詞、雙簧、數來寶……這些東西很難,一個人很難全部掌握。不但是這一代人很難掌握,我這一代是第七代,之前第五代大師侯寶林,也無法一個人代表相聲,無法成為一個傳承人,所以這方面要從長計議?!?/p>
“建設首都傳統文化、發揮首都文化優勢,教育是當務之急,要從娃娃抓起,首先樹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我們不要盲目地崇洋、數典忘祖。就像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劉德華不知道劉天華,只知道梅艷芳不知道梅蘭芳,這使我感到很汗顏,憂心忡忡。通過教育,我們要讓青少年不但知道劉德華,而且還知道劉天華;不僅僅知道梅艷芳,更知道偉大京劇藝術家梅蘭芳;不但要知道畢加索,更要知道齊白石;不但要知道莎士比亞,更要知道關漢卿和湯顯祖。北京有非常肥沃的文化土壤,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獨特的人文環境,是發展首都文化得天獨厚的條件,我覺得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種西方霸權主義一直在統治文化領域,導致傳統文化產生很多危機,所以我們的教育是振興傳統文化的前提,是強國之路。”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玉雕大師宋世義的一席話道出了藝術前輩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憂慮感和責任感。同時他還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口傳心授,是人傳給人,手把著手教,光看書本和理論是不行的。更不能只在網上搜錄音聽,而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摳”,之后才能融會貫通地講。所以說傳統文化的教育是要學歷和拜師相結合,教學和實踐相結合。
教育——師前人,更要師造化
北京玉雕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李春珂則認為正統教育非常重要,這與李金斗所提倡的“要學就學正宗的”相一致。因為只有學習了正統教育,才能把傳統文化真正地繼承下來。李春珂以前是以雕刻為主,3年前從北京雕刻廠退休,退休后在北京市某文化公司教學生技藝和文化。現在有十幾個學生,這些學生全是美術專業畢業,這讓他體會到,有文化基礎的人在學習技藝方面提高得非???。2012年有五六個北京工業大學本科畢業生師從李春珂學習,在學習了5個多月的時候,制作的作品已經非常好了。
李春珂認為,從學習古人來說,一是學習他們的文化、創意,再就是學習他們工藝的認真,只有端正學習態度才能做好。還有就是要引導學生走正統的路,我們要認清什么是正的路,什么可以做,而有些作品是沒有價值的,不應該去做。學生跟著老師學習技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多讀書。書是真正的老師。李春珂經常跟學生講:“我就是你們臨時的老師,真正的老師就是書。書是你一輩子的老師?!边@也是李春珂個人的體會。“多讀書,讓自己的眼界寬闊,也能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尤其是搞工藝美術的,史論的學習非常重要,一定要把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美術史,甚至是西洋美術史讀懂,要清楚中國的文化是什么樣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樣的,有了對比,才能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要明白我們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是有區別的,中國文化完全是一種寫意的文化,不是寫實的文化。因為現在的學生往往很容易喜歡寫實的東西。實際在工藝美術中,有些東西越寫實越匠氣,怎樣使自己的作品將來達到藝術水平,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但是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基礎課非常重要。首先得喜歡這個行業,要熱愛我們的文化,把基礎打好,等你的基礎課和老師的實踐課結合好了,才能學到真正的手藝?!?/p>
傳承要緊隨時展
從實質上說,我們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繼承傳統,對傳統進行真正了解,同時在這個基礎上要創新,文化傳承應該是在創新中傳承,要繼承其靈魂、思想、藝術精神,包括它的美學特征。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對于傳統文化傳承來說尤其如此,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單弦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張蘊華所說:“如果你覺得學生嗓子挺好,非要讓他學習曲藝,但是他不愛這一行,那根本培養不出來。另外,將來一定要培養尖子,這個尖子要愛這一行,一個尖子能帶動一片學生學習?!?/p>
然而,大多數傳統文化類的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大不相同,除了學生要有一份熱愛作為學習的前提之外,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對學生能否成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北京城市學院首都文化藝術學院院長籍之偉針對人才培養模式,介紹了首都文化藝術學院所設想的“五個結合”,即“學歷教育與師徒傳承結合”“專家授課和大師培養結合”“課堂教學和一線的實訓結合”“人文教育和技能養成結合”“構思設計和手工技藝結合”。籍之偉說:“我們爭取培養出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能夠進行設計同時又有精湛手藝的人才,希望在這些人里面能夠產生擔當傳統文化傳承重任的優秀人才?!笔锥嘉幕囆g學院的教學計劃中初步確定了4門公共必修課,即藝術概論、文學概論、美學概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使學生具備一些基本的文化底蘊。但并非單純上幾門課就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質,所以學院還希望通過舉辦文化大講堂,每年舉辦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動,包括請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到學校來做講座,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質。此外,傳統文化傳承研究中心、非遺物品陳列展示中心、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中心等的設想和構思,都呼應了籍之偉所講的“傳統文化要想有生命力,應該讓它在現代社會中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p>
毋庸置疑,學校教育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對于傳統文化如果只是單純地繼承,只會使我們的文化形態停滯不前,即便對于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在保留其傳統精華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認為,重視大眾傳媒、重視傳統文化中由民間產生、在民間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要。他說:“光是簡單地繼承形式,沒有內容上的創新,包括形式上不吸收新的東西,包括優美的旋律,不創新同樣也是有問題的,所以從實質上說,我們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繼承傳統,對傳統進行真正了解,包括它的形式和美學特征,同時在這個基礎上要創新,無論是京劇的出現還是昆曲的出現,它本身也是創新的成果,最早的時候沒有戲曲的完備形態,也是逐漸的創新變化,我們今天恰好就是直接照搬西方的歌劇或話劇,對中國自己的東西研究不夠。又如上世紀50年代,我們的歌劇受蘇聯影響很大,但是有中國范,像《洪湖赤衛隊》《紅巖》《劉胡蘭》等,都用了一些民族元素,很成功,構成了一種新歌劇現象。我們現在經濟大發展大繁榮,文化方面卻缺乏上世紀50年代對藝術的一種追求精神。文化傳承應該是在創新中傳承,要繼承其靈魂、思想、藝術精神,包括它的美學特征。”
一、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由歷史沿襲來的思想道德、文學藝術、風俗習慣、法律制度、古跡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復合體。它的主要價值,在于其保證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可選擇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傳統文化搜求發展的藍本與靈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創造和發展。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性資源,對于構建中華民族的現代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對它的保護與傳承事關民族的未來、國運的興衰。
二、電視媒體保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
電視媒體作為當今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媒之一,集聲音、畫面、文字于一體,對現實環境信息的紀錄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時,形象直觀的傳播特點,使電視媒體受眾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其傳播規模與效益也居當今媒體之首。如何利用電視傳播的這些優勢和特點,來完成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應該是電視人不斷思考的重要課題。
1.豐富節目的類型和內容
觀眾對反映傳統文化內涵的節目需求是呈現多樣化的。以傳統節日文化的電視傳播為例,目前的文藝晚會或新聞資訊類節目已不能滿足觀眾對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需求,應運而生的“清明詩會”、“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龍舟大賽”、“中秋詩會”等電視節目頗具中華文化內涵和藝術色彩,同時兼顧傳統節日文化的國際化傳播,在海內外都吸引了大批觀眾。而央視文藝頻道在春節期間推出著名文化學者于丹的古典詩詞系列講座——《丹韻詞音》,更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美、文學美與電視媒介的形象直觀性巧妙地融合,對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做了創新性的改變和嘗試。從傳播效果來看,這些節目將尊重觀眾與完成媒體責任有機結合,將傳統文化的深層意蘊與電視媒體的通俗表達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對中華傳統節日和中國古典文學的現代化解讀。
2.轉換表達方式,營造媒介景觀
電視媒體在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應一味追求收視率,而是要準確理解自身價值,精心策劃好各類節目。充盈著民族化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訴求的表達方式,才是觀眾習慣和樂于接受的。近些年,中華經典誦讀會的逐漸興起,就是電視媒介轉變表達方式、努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一種有益嘗試。而央視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評選活動是電視媒體通過營造媒介景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龍舟大賽”、陜西“華山論劍”等等電視直播活動所營造出的媒介景觀,將文化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視性融為一體,使觀眾在酣暢淋漓地品味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引起持續地注意和思考,在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無疑是積極的。
3.制定傳播策略,提升傳播效果
電視媒體要提升傳統文化節目的傳播效果,還要制定系統的傳播策略,加強節目的整體包裝,使之與內容相融合,凸顯節目個性特色。著名文化學者于丹的古典詩詞講座——《丹韻詞音》,不僅在節目內容上對中國優秀古典詩詞進行現代化解讀,而且在節目整體包裝上也下足了功夫。無論是片頭、片花的制作,還是現場布景、舞臺道具的設計布置,包括主講人于丹的服飾色彩搭配,都與每期節目的主題完美契合,處處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精心設置的每一個細節,節目編導輕而易舉地帶領觀眾走進了深邃的中國古典文學寶庫,從中體味中華古典文化的意境美以及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觀、價值觀,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樣的傳播策略對于提升節目的整體傳播效果,無疑是有效的。
【關鍵詞】武術;傳統文化;現代化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ZHANG Guang-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data,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theori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facing a tes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o purport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can be pass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should shu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enrich its own connotations,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s, reform and innovate itself positively.
【Keywords】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里曾經演繹了燦爛的文明,為全人類的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影響著整個亞洲甚至整個世界。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國政府部門以及文化部門也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在傳承民族文化、溝通人類文明、構建和諧世界中的作用。嵩山少林功夫、武當山的內家拳法、溫縣的太極拳都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優秀代表。但是,這些潛在的非物質文化瑰寶,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從而導致其面臨失傳或人為的破壞,其具有的 “文化價值”不斷的被磨滅,武術也正成為“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薄?〕
1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特點
我國的傳統武術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它基于人類生存競爭的攻擊自衛本能,并運用到狩獵、戰爭、祭祀以及個人尋仇、宗族械斗、保鏢護院和突發應急中,并經過長期的延續和發展,逐步形成了踢、打、摔、拿、跌、擊、劈、刺幾種動作為主的技術動作,并在這些動作的基礎上形成了武術套路、摔跤、散打等傳統武術項目。這些成熟的套路動作通過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文學作品等多種渠道,從縱向和橫向上都取得長足的發展。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由于受到佛家、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醫家的思想的作用,滲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審美觀、健身觀、教育觀、人生觀、宇宙觀等都在中華武術中有所反映。中國武術文化講究形神兼備、內外兼修,并兼具修身養性,注重與“和諧”文化思想的融合,顯示了國人特有人文精神,健身意識和教育理念。
2我國現代武術文化的特點
進入現代社會后,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過去武術禮儀民俗、樂舞百戲、手搏角抵、露臺爭交、騎射相撲、街頭賣藝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文明的發展,狩獵、戰爭、祭祀過程中,也已很難見到近身武術搏斗的身影,這就意味著武術沒有發展的動力,最起碼是缺少了最直接的運用。因此,傳統武術具有的攻擊自衛功能逐漸被淡化。但是,進入文明社會后,人民群眾對身體健康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武術的健身功能逐漸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這也成為現代武術文化發展的基礎和特點。其次現代武術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競技武術的方向發展。
近些年來,特別是隨著體育事業發展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體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通過文化知識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術文化,如中原武術文化,燕趙武術文化,武當武術文化等。這些地區的武術文化汲取了社會環境的營養,繼承了各武術流派的傳統,并經過長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從地域文化中孕育出來的、具有不同的武術技術風格特點的武術文化。這些武術文化正在頑強地發展,逐漸形成初具規模的武術產業,其中也包括武術教學,武術表演。目前,這些地區的武術學校、武術培訓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術產業,這也是當代武術文化發展的特點之一。
3我國武術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軟肋
3.1武術傳統文化缺乏創造力
武術的深層文化體現在武術哲學內涵、武術的思維方式以及武術的價值觀念中?!?〕武術在我國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即使到今天武術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還以“博大精深”來形容。從而也可以看出,武術文化和武術的價值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響著整個亞洲武術文化的發展。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武術傳統的文化觀念,脫離了現代的特征———休閑性、趣味性、激勵性、競爭性,脫離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將會被現實給吞沒。對于武術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即便是武術文化有其光輝的過去,但在新時代面前,其古樸、傳統的風格不能與新時代產生共鳴,一味守舊,難免會在選擇面前不知所措,中國武術文化到了最困難的時候。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這些具有東方武術文化傳統的項目,卻走出了困境,適應了時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其價值理念。相比之下,東方武術文化的代表——中國武術傳統文化卻稍顯遜色。從形式來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與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點,而注重整體攻防的中國傳統武術,在技擊攻防方法的提煉上還有所欠缺,所以它在世界搏擊界面臨兩難的境地。
3.2武術傳統文化逐漸淡化
中國武術受陳舊自我修煉觀念的束縛,以致如此博大精深的這朵奇葩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數字化時代已黯然失色,遠離了現代時尚生活。如剛勁勇猛的少林拳和溫文爾雅的太極拳,在自我發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擠壓,使得武術運動走向競技武術的道路,從而也導致中國武術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中國武術正在走單純的、簡單化的運動發展模式,將原本豐富的武術文化逐漸淡化。
隨著奧運“更快、更高、更強”的觀念的不斷滲透,現代武術在追求高、難、美、新的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目前武術的發展來看,在武術系統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標識,就意味著武術缺乏其他項目獨有的形象基礎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標一樣,缺乏醒目的、獨具特色的特征,使人們很難去識別、接受、認同它們。就拿武術比賽的儀式和規矩來說,目前,國內的武術比賽宣傳、比賽歌曲、開幕式、閉幕式尚沒有統一儀式,武術的禮節也沒有硬性的要求,這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本和韓國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這也是我國武術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日、韓兩國的武道在激烈的對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禮的行為規范,是值得推崇的。中國武術應該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這樣不僅讓觀眾能感覺到強烈的民族氣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揚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3武術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
文化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動力,這種動力依靠的是傳播。而傳播又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像武術這種民族文化的載體,必須依靠強有力的傳播動力,否則會使民族文化沉寂成書館的擺設。武術是一種身體的運動,武術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習練人群,武術文化的表現也離不開武術的載體——人。〔3〕習練武術的人群是武術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之一,但是,由于西方體育項目的侵襲,從事專業武術訓練的人群不斷減少,外來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項目以其簡單易學、趣味性強等特點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占據了中國體育文化市場。我們必須承認,習練傳統武術人數的減少、武術傳承的空間的不斷萎縮,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這種現象正是由于我國武術傳統文化缺乏發展的動力,用市場經濟的觀點來看,也就意味著缺乏市場需求,所以武術表現為發展的動力不足。
4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的機遇和對策
4.1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武術所涵蓋的文化是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只不過是發展到現代,武術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與現代社會發展相融合,也就是說傳統的武術文化和現代的理念表現為相對獨立或相互排斥,傳統武術文化和現念相互兼容是未來武術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在發展的道路上,傳統的武術文化必須堅持自己的特色和維持它的發展的趨向,促使其持續、健康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還要不斷賦予其現代的發展理念,不斷豐富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積極地、連續地、開放性地面對困難,這樣傳統武術才能不斷地吸取更多精華,摒棄自身不足,在實踐中獲得向前發展的動力。
4.2吸收和借鑒優秀武術文化發展經驗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武術的發展與西方的傳統體育項目相比并不具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像代表韓、日武術傳統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卻發展得比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傳統武術文化滯后的原因之外,還有外來體育文化先進理念影響的原因,因此,傳統武術文化還要在借鑒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鑒和吸收”立足點上,要處理好傳統武術和西方體育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充分認識優秀項目的內涵和形式,不能只顧形式,不顧精神,或者只顧精神的領會,卻找不到切入點。
4.3加快武術創新順應時代的發展
創新是這個時代使用頻率比較高的詞匯之一,武術創新的目的就是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時代的車輪不會改變方向,因此,武術文化必須主動去適應時代的變遷。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技術動作、修訂評分規則、降低對抗強度等方法,從而吸引更多的習練人群參與其中。我國武術必須走創新發展的道路,和當代各種體育文化精華進行深度對話,真正把武術博大精深的的文化發揚光大。
5小結
武術文化是我國歷史傳統文化“禮、義、仁、和、德”的優秀代表,它經歷了千年歷史的檢驗,依然頑強地活躍在這個廣闊的文化舞臺上,雖然在前進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是我們相信,厚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武術文化,必然會和整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道得到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余利斌,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審視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J〕.體育與科學,2009,30(3):21-23.
〔2〕蔡仲林,湯立許.武術文化傳播障礙之思考——以文化軟實力為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9):380-381.
關鍵詞 FLASH網絡動畫 土家族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土家織錦的一種,它不僅具有形式美,而且與土家族生活的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拔魈m卡普”作為傳承歷史文化、宗教倫理以及生活方式的一種載體,通過這些絢麗多彩、淳樸粗獷的土家織錦,從中窺視出其中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從而能夠更多的了解到土家族的民族精神與性格,更多地發掘隱藏于形式美背后的豐富歷史內容,因此被世代相傳。
隨著世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經濟一體化,全球的距離越拉越近,它帶動著世界各國民族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FLASH網絡動畫的出現,正好適應了當前網絡文化宣傳的發展時期,其有著動畫形式感性、動畫手段新穎,動畫制作方便、快捷,它比傳統動畫更具有廣泛的時代感與真實感,FLASH動畫已經成了為世界各族人民對于文化傳播與發展必不可少的傳承工具之一。因此將我國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底蘊通過FLASH網絡性環境進行傳承、發展、壯大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與任務,它不僅僅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傳承傳統文藝、推進我國FLASH網絡動畫產業快速有益的發展。
一、土家族西蘭卡普民間傳統文化概述
土家織錦是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整個民族工藝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對見證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有獨特的價值。 “西蘭卡普”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一)文化藝術價值。
土家織錦體現了湘西北土家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淵源,充分反映了土家民族的審美情操和民族意識,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獨特的方式顯露出土家人的物質文化屬性。成為世人了解土家民族的品牌形象,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社會歷史價值。
土家織錦的歷史淵源和其發展也是土家地區社會發展歷程的縮影,是傳統土家社區生產力發展的寫照。它以豐富的圖紋形式講述著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被稱之為“寫”在織物上的土家歷史。
(三)民族學價值。
土家織錦與土家語言、土家民俗共同構成了土家族最顯著的標志,影響著整個土家社區。而土家織錦又是其中唯一能固定時空,跨越歷史長河的平面直觀的視覺形象,通過對其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土家文化的魅力。
(四)科學價值。
“經花”是中國最古老的織花工藝,早被時代所取代,而土家花帶卻給現代展現了一個“通經通緯”的“經花”典型,有織造“活化石”之稱。西蘭卡普的腰式斜織機與二千多年前漢代的斜織機驚人相似,其杠桿的原理,綜線的運用等都為今天研究織造科學的進程提供了現實依據。
(五)傳承利用價值。
土家織錦在中國工藝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它集各類織錦之長,兼容包納,有著極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傳承利用價值.
二、土家族西蘭卡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土家族是我國著名的少數民族之一,族內所編織的土家織錦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來是皇家貢品中最重要的物品,土家族中寶貴的珍品之一。但是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現代的科學技術的入侵,民族文化已經逐漸失去了原先的活力,甚至達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不少巧妙的手藝、編制物品的技術都已經失傳或無人繼承,民族文化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因此使用先進的科技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讓民族文化在現代的文化中獲得一席之地是當前我國民族文化保護的重要一環。而現代文化當中的FLASH動畫有著能夠傳播速度快、快速吸引觀眾等特點,將其作為文化傳播的方向。在FLASH動畫創作上加入我國獨特的土家族文化風格,在藝術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對我國FLASH動畫的發展與傳播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就西蘭卡普而言,從當今實際還會編織的人群上看,已經在逐年減少,不少精美的編織手藝已經失傳,在一些土家族地區,年輕一代大都已經外出務工,而留守在家中的盡是老人,老人們隨著年紀的增加已經無法編織西蘭卡普,而年輕一代除了外出務工外,他們根本不愿意學習或者參與到編織繁瑣的西蘭卡普手藝當中。西蘭卡普的文化逐漸隨著年代的久遠而慢慢消失。如果能夠將FLASH動畫作為宣傳土家族西蘭卡普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工具,通過FLASH動畫進行宣傳,讓西蘭卡普文化中嵌入吸引人群的現代卡通手法,就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西蘭卡普,喜歡西蘭卡普而形成獨特的西蘭卡普產業鏈,就能夠讓土家族文化中西蘭卡普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三、FLASH網絡動畫對土家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西蘭卡普文化嵌入FLASH動畫中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通過FLASH漫畫的形式進行制作西蘭卡普文化的宣傳;通過優美的FLASH動畫介紹土家族風光;通過FLASH動畫中優美的歌曲等,多種方式進行嵌入不但能夠闡述出多種角度中的土家族文化,而且能夠闡述出西蘭卡普編織物中的美。
1.FLASH漫畫的形式制作宣傳。
FLASH漫畫是一種容易被人群所接受的卡通形式,它就是把卡通人物當成人進行制作,用搞笑、豐富的劇本闡述人生中的故事。FLASH漫畫當中可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哲理與新鮮的知識。FLASH卡通漫畫的制作需要依靠內容豐富的漫畫劇本,劇本內可以通過闡述一段優美的愛情故事、戰爭故事、喜劇故事等等,而土家族文化有著久遠的歷史,土家族中的文化也有著久遠的歷史。
相傳西蘭是人名,卡普是她織的花布。相傳西蘭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聰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繡完了,就沒見著半夜開花半夜謝的白果花(銀杏)。為了繡出白果花,她獨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樹與白果花兒對話,不料被又丑又壞的嫂嫂發現了,哥哥聽信嫂嫂讒言,用板斧砍斷了白果樹,西蘭摔死了,她的繡花藝術卻被土家人傳下來了。這些悠久的歷史傳說如果能夠通過FLASH的劇本將其保存與更新制作,將能夠進一步的擴大土家族文化的影響力,挖掘土家族的歷史將能夠獲得更多的歷史故事與動人的傳說,他們能夠給漫畫帶來更多的素材。
2.優美的FLASH動畫介紹土家族風光。
通過視頻形式介紹當地旅游環境的風光,是作為旅游宣傳的一種主要形式,而通過FLASH動畫來進行宣傳的卻不多見。FLASH動畫具有體積下,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如果能夠建立起一個土家族的FLASH動畫介紹的網站,將土家族的各種特點、各種歷史悠久故事,包括了導游的解說,優美的圖片一起組合起來,就能夠給將要去參觀的、未去參觀的人群一個能夠清楚認識民族風俗的地方。通過加深土家族的了解,了解西蘭卡普編織物中蘊含的意義。土家族的民族傳統文化將會得以保護與保存下去。
3.優美的歌曲包含著優美的圖像。
優美的歌曲人人都會喜愛,土家族有自己的歷史,也有著自己的民歌,這些民歌代表著他們長久以來對幸福生活的希望與對未來的憧憬,加上對于愛情、親情的民族歌舞。而FLASH動畫是一種聲色具佳的卡通形式,它能夠將民間的舞蹈、民族的歌曲很好的錄制下來,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圖像,例如:宣傳西蘭卡普的圖片,土家族中的西蘭卡普圖形等等,將其匯總起來進行編制,就能夠形成歌聲、圖像等多種形式的組合,讓喜歡土家族的人們、愛好西蘭卡普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土家族的文化、歷史,能知道西蘭卡普編織物的內涵。
四、小結
綜上所述,采用FLASH動畫的形式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宣傳,不但避免了民族文化當中一些冗余、繁雜的內容,而且能夠迅速的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給更多人群。這對于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來說將是一種積極的推動。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資助 編號:ZSQ10020(專項 文科)。
參考文獻:
[1] 辛藝華.土家族民間美術 [M].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
[2] 彭萬廷.巴楚文化源流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重視、適應和用好“互聯網+”是職業教育的時代命題,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在“互聯網+”理念的引領下借助網絡平臺加強中職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借助數字化資源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質,借助互聯網拓展延伸來豐富中職生的語文素養。這樣,我們的中職語文才有“鮮活力”,我們培養的中職生也可以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來自上海名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上奪得冠軍一事,經互聯網加熱、傳播,再一次把社會公眾討論焦點聚集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上。《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繼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從“教育+互聯網”到“互聯網+教育”,一個簡單的順序變化,卻透露出互聯網在教育領域地位的轉變。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如何在“互聯網+”理念的引領下,改變以往在講學過程中錯誤地忽略掉學科中的傳統文化知識現狀,改變傳統的學校教育,讓“互聯網”與“中職語文”來一次美麗的相遇呢?筆者進行了探索研究,總結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中職生人文知識的學習
現代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基本上離不開網絡,據調查統計我們的學生每天花在上網的時間超過2小時,每一個學生都至少會有一個騰訊QQ號碼,每天“掛號”,他們熱衷于發表說說、日志、微博,喜歡也特別在意別人的評論,而且跟帖也很快,動態更新迅速。每個學生所在的班級都會有一個班級交流群,喜歡在群內交流。筆者曾經與所任教的班級大部分學生在騰訊QQ成為好友,并且建立一個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間發表關于學生課堂表現或者當天心情的說說,學生就發表了一大串的評論,他們也在乎筆者對他們的回應。所以,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把熱門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為教育交流平臺,實施語文教育教學行為,助推中職語文課堂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在自己QQ空間發表說說:“中秋節的月亮到底多少錢?”然后,配圖苦惱的樣子、抓狂的樣子。學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說一百,有說無價,有說一萬,有說十六元……教師接著可以再發表說說:“明月幾時有?小二,能給我來一個咸的方的月餅嗎?”然后,學生的回答也是花樣百出,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評論、對答,在一問一答的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往文學常識的方向思考、討論。當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聯網查詢,例如查詢中秋節與哪些人物有關,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有哪些描寫中秋節的詩歌、歌曲,等等。
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已經借助互聯網把課堂內容很好地預習了,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有了前期對知識的接觸,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前五分鐘開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館”充分展示,學生也非常樂于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猜燈謎活動,達到師生交流、互動的目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里,語文教師讓學生在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也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學生學習起來非常“投入”,幾乎“陶醉”,這樣的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在快樂的氛圍中自覺地習得語文相關知識,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三、借助數字化教學資源,提升中職生的人文素質
P者所在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要求,圍繞課文,教材的主編們精心設計并開發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并且根據需要分別組合成助教光盤、助學光盤和網絡平臺等。網絡平臺上,教師可以了解中職教學動態、教材信息,學生可以進行網上學習、下載教學資源和提問。
為幫助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詩歌內蘊,教師可以廣泛地借助數字化資源。例如,教師要想引導學生理解《將進酒》中詩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氣勢,借助助教光盤里已有的資源,對詩人的簡介、詩歌寫作背景、詩歌的意境有詳細的說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整個設計以圖像、動畫、符號等相互配合,輔以文字說明和動聽的音樂,還有聲情并茂的朗誦,為學生創設直觀生動、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注重詩詞的誦讀,俗語說,“詩讀百遍,其義自見”。數字化手段可以呈現多種誦讀視頻或者音頻,讓學生進行比較,自由選擇范本進行模仿、練習,最終熟讀。學生更可以在美妙圖片的互相轉換中產生共鳴,進入音、畫、字創設的氛圍里,以此融入到詩人當時的情景中,這樣定能從中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和奧妙。
教師課堂演示完畢后,學生進行自我消化、理解,這時學生可以借助助學光盤或者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深入學習。數字化資源形聲結合,學生在自作過程中進行輕松愉快的學習,對知識記得快,且記憶時間較長。
四、借助互聯網拓展延伸,豐富中職生的語文素養
文本是教學的重要資源,是開展對話的主要依據。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每個單元編寫好的文學常識內容選取詩詞,選取里面最經典的,配上相應的美圖,讓學生在網絡信息交流平臺上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筆者有時在個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詩詞來表達個人心情或者對自己的勉勵,有時會轉發或推薦古典詩詞鑒賞,加上自己的閱讀感受或者點評,把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悟分享給學生,學生不明白的話就會主動利用互聯網搜索出詩詞的出處。另外,筆者推薦學生關注人民網、青年文摘、讀者、廣東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微博,要求學生也關注傳統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結合本地實際多關注鄉土文化的發展,假期還布置學生必須轉發關于古典詩詞閱讀的微博,這樣逐步引導學生關注乃至喜愛上古典詩詞,進而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他們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同時,教師可以開設一些關于讀詩、寫詩、賞詩為主題的活動,活動的地點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交流群里,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提高自己閱讀、理解和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時,我們要利用廣闊的語文教育資源,進行拓展延伸。如學習完《我的母親》,可以讓學生查閱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親嘗湯藥”“蘆衣順母”“懷橘遺親”“臥冰求鯉”“扇枕溫衾”等,也可以讓學生查閱大量的關于描寫母愛的歌曲和詩句,強化學生熱愛母親、孝順母親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個孝義之人;學習完《林黛玉進賈府》,可讓學生去瀏覽《紅樓夢》;學習完《靜女》《采薇》可讓學生去研讀《詩經》中的其他名篇;學習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以讓學生去觀看、研讀《水滸傳》。
通過拓展延伸性閱讀,可以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知識更加豐富,從而把語文課中孤立的關于傳統文化的知識,納入到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體味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