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3: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鎮***村認真貫徹落實了上級各單位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目標,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硬任務,突出政策上全面落實,主體上全民參與,空間上全部覆蓋,強化領導,細化措施,狠抓落實,扎實推進清潔整潔、一村萬樹、農村改廁、基礎設施提升等專項行動,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一、村情實際
***村地處***川區上游,**水庫下游,距縣城5.5公里,屬省定貧困村。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256戶951人,耕地面積3265畝,其中川臺地1200畝,山臺地2065畝,人均面積3.43畝。全村貧困戶101戶419人,截止2020年底,剩余貧困人口5戶12人全部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為零。今年以來,***村全面貫徹落實市縣鎮關于人居環境整治各項要求,立足全村人居環境整治確定的工作任務,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上下齊心、全民行動,使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步入了常態化、規范化、長效化,呈現出村容整潔、環境優美。2021年***村被評為市級農村環境整治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1、深入宣傳發動,積極動員參與。***村緊緊圍繞全域無垃圾全民參與工作思路,在宣傳發動群眾,轉變思想觀念上想點子、出實招、求實效,成立以黨員干部和群眾志愿者為主的2個專門宣傳隊伍,常態化深入農戶、學校和農民種養合作社,通過發放倡議書、懸掛橫幅、刷寫標語、現場講解,集中宣講、播放影視資料、大喇叭宣傳和建立微信群堅持定期推送環保知識等方式,扎實開展“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家園”為主題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宣傳活動,全面宣傳了全域無垃圾工作重要意義、具體措施、任務要求,消除了群眾思想顧慮,激發了參與熱情,增強了廣大群眾參與全域無垃圾,建設干凈美麗家園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2、強化頂層設計,靠實工作責任?!按鍍晌眻猿謱⑷司迎h境整治與推進鄉村振興全面結合,作為全村重點工作研究部署,抓促落實,以村為單位,按照實用、宜居、宜業、生態等原則,打造生農業態型鄉村,聘請蘭州大學設計院專業人員,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并按照分類施策原則確定實施內容,優先提升基礎設施和村莊美化亮化建設,包括村莊主干道路及兩旁的創意化美化亮化建設、農戶門前屋后硬化及院墻院內修繕等方面、通過頂層設計,推動***村人居環境建設突破提升。同時,成立了支部書記任組長,村主任、村文書任副組長,各村民小組長為成員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成立了1個人居環境群眾志愿保潔隊,選聘3名專職保潔員,制定并實施人居環境整治網格化管理和村組干部分組包片責任制,將責任和區域分別靠實分解到村組干部、專職保潔員和群眾,并組織農戶逐戶簽訂環境衛生保潔責任和承諾書,形成了村、組、戶三級齊抓共治網格化治理工作格局。
3、全面優化人居環境,實現村莊生態宜居。以***沿川線為重點,深入推進環境整治,整體提升全村鄉村面貌。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實施全域無垃圾,以治理整頓環境衛生工作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以點帶面,對環境衛生進行了全面整治,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時,動員各方積極參與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在全村上下形成了支書、主任親自抓,村民小組具體抓,戶戶包抓的工作機制,明確了村環境衛生整治重點區域,做到了任務清楚、工作具體、目標明確,確保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任務落到實處。實行保潔員全天保潔,群眾半月集中清潔、紅黑榜每月公示、大喇叭定期宣傳等措施,形成環境治理制度化常態化推進,全面養成群眾良好衛生習慣;結合全鎮消除“視覺貧困”專項行動,拆除危房、殘垣斷壁和亂搭亂建等43處,有效提升了人居環境面貌; 建立村級河長組織體系,經常性的對河道兩岸垃圾進行了集中清理,河道周邊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大量推廣秸稈青貯、揉絲打包等技術,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亂堆亂放特別是玉米秸稈污染等問題,2020年***村秸稈青貯8000多噸,發展產業的同時,促使村莊環境面貌有一個長期的、較大的改觀。通過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全村衛生面貌發生顯著變化,群眾衛生意識明顯增強,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實現了村容村貌整潔干凈的目標。實施“一村萬樹”工程,以生態建設為主題,按照生態美的要求,從塑造村莊風貌、發動群眾參與等角度出發,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對***村荒山地、邊角地、廢棄地、道路兩旁等公共空間栽植彩色鄉土樹種和特色經濟樹種在***村荒山荒坡栽植云杉等1萬多棵,在道路樹畦種植四季玫瑰和三葉草11000平方米,綠化主干道路2.6公里。用綠色厚植鄉村振興生態底色。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按照“整治提升、美化亮化、干凈整潔”的要求,科學規劃,周密部署,嚴格實施。采取爭取項目和自籌的辦法,先后在***村實施了主干道柏油罩面、入戶道路硬化、水渠整修、墻面粉刷、墻體改造、建設文化墻,安裝景觀亭、景觀石,安裝菜畦柵欄,修建農民休閑小廣場等項目,有力改善了村莊面貌。以村為單位,建設垃圾收集處置點5個,配套垃圾清運車1輛,為農戶免費發放家用垃圾箱100多個,實現了運有車、戶有箱,使全村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堅持每半月1次,組織群眾,出動機械,以組為單位逐村戶逐地逐河逐路全面清理農村積存垃圾,對道路兩側、學校周邊、水源周圍、塬邊咀梢、河道河岸、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等重點區域長期積存的垃圾堆、柴草堆等垃圾進行了集中清運。并嚴格落實保潔員定時清掃制度,為群眾創造了干凈舒適美麗的生活環境。
四、勤督嚴查抓落實,長效機制出成效。堅持在構建管理長效機制上下功夫,嚴格落實環境集中整治、網格化管理、督查考核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制,今年制定完善了《***村人居環境考核實施細則》《保潔員管理制度》《***村垃圾轉運制度》等3項制度,并提高了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全村重點工作中的比重。由村“兩委”負責,嚴格人居環境整治“旬檢查、月評比”督查制度,每月評比排名各村民小組紅黑榜公示、每季度現場通報等措施,扎實落實人居環境積分考核和保潔員績效工資制度,對工作扎實,成效顯著的保潔員進行表彰獎勵,督促各村民小組相互學習,揚長補短,有效激發了村組干部和保潔員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熱情,在全村實現了常態化、制度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幫扶村總體概況
(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村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734人減少到2019年底14人,貧困發生率由25.7%降至0.5%。
(二)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村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近萬元。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問題總體解決。
(三)貧困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新建硬化村組道路10余公里,實施危房改造近百戶,解決了貧困戶通電用網、安全用水、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
(四)幫扶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通過政策扶持,村產業得到了發展,就業渠道明顯拓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五)幫扶村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村通過黨建促扶貧,基層組織得到了加強,基層干部得到了鍛煉,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
二、工作目標
村級基層組織得到加強,村支兩委戰斗力得到提升;鞏固脫貧成效,人均收入穩定增長;剩余6戶14人高質量脫貧;協助完善“雙基”建設,服務群眾生產生活;幫助開展村莊整治,推動鄉村振興。
三、具體措施
(一)政策幫扶。一是本機關幫扶人員自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關于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脫貧攻堅方針政策,二是幫扶人員為貧困村干部群眾宣傳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強其脫貧信心。
(二)項目幫扶。一是利用供銷社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和優勢,幫助大戶、能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二是利用供銷社農村電商平臺,培訓電商實用技術人員和銷售農副產品;三是幫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四是協助到村項目的實施。
(三)就業幫扶。根據縣供銷社下屬企業的需求,優先招聘貧困戶子女在近就業。
四、組織領導
為使幫扶工作責任明確、任務落實、成效顯著,成立縣供銷社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并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一)領導小組
(二)工作機制
1.定期會議。縣供銷社每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推進幫扶工作。
一、依法組織財政收入,確保完成9億元收入任務 認真研究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加強預算執行分析、稅源情況分析和重點稅源監控,及時分解落實財政收入目標任務,研究完善財政收入目標考核措施,狠抓財政收入進度管理,努力將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到財政收入上來。依法強化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征管,完善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契稅、耕地占用稅等稅種的征管措施,嚴厲打擊偷稅、抗稅、騙稅行為,認真清理到期減免稅優惠政策,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積極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管理,規范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管理,完善罰沒收入、政府捐贈收入、土地出讓金等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
二、落實財政優惠政策,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認真落實東向發展戰略,建立健全財政激勵扶持機制,研究制定相關財稅政策,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建立經濟增長的長效機制。大力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加快全縣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充分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整合各類專項資金,支持優勢骨干企業發展,促進“東向發展”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縣信用擔保公司作用,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推進“全民創業行動”。繼續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于一些體制性的遺留問題,在財力分配上研究解決辦法,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三、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化鄉鎮機構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鄉鎮為民服務全程辦(代)理改革,擴大鄉鎮服務中心建設。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擴大財政涉農補貼資金“一卡通”發放的范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村莊規劃整治建設,推進中心鎮建設,支持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加大改水改廁和農村沼氣建設力度,積極支持鄉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現代遠程教育建設試點,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加強合作醫療基金收支監管。積極支持農村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支持開展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試點,積極探索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設新農村的經濟。
五、實施縣鄉財政振興工程,鞏固財政體制改革成果
進一步完善鄉財縣管改革及各項政策措施,健全財政激勵約束機制,調動鄉鎮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縣財政收入的比重。擴大對縣級財政預算審查范圍,強化縣鄉財政供養人員動態管理,加強對鄉鎮財政的指導、管理和監督。適應政府職能轉變需要,逐步建立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縣鄉財政體制框架。進一步完善對鄉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新增財力適當向困難鄉鎮傾斜。抓緊落實縣鄉財政振興工程的具體措施,對縣經濟開發區繼續給予重點扶持,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認真總結近年來化解鄉村債務試點縣經驗,積極研究化解舊債、控制新債的政策措施。[此篇文章來源于大-秘-書-網-kt250.com-大*秘*書*網-幫您找文章,12小時內解決您的文章需求]
六、深化財政制度改革,提升財政綜合管理水平
按照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注重制度創新,逐步提高理財水平。繼續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預算編制的完整性、科學性、公開性和透明度。完善公用經費定額體系,提高基本支出預算編制的科學性。擴大項目支出績效考評范圍,強化財政支出績效監督,實行重大項目資金使用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和政府非稅收入征管改革,做好縣級會計集中核算與國庫集中支付的銜接工作。完善財政補貼農民資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將所有補貼資金納入統一管理和集中發放的渠道,規范和簡化發放程序,方便農民群眾,保障補貼對象利益。嚴格“人,車、會,話”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全面厲行節約,堅決制止鋪張浪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推進各項財政基礎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七、加強依法理財行政,健全財政監督檢查機制
嚴格執行《預算法》、《會計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安徽省預算審查監督條例》、《安徽省財政監督暫行辦法》等財經法規,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強化對部門的財務監管。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扶貧、再就業、中小學危房改造、退耕還林、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進行跟蹤問效。繼續清理財政規章、健全內部監督約束機制,規范財政行政執法行為。推進依法理財,自覺接受人大對預算的監督審查。開展“xx”財政普法宣傳教育活動,推進依法理財。深化會計管理政革,認真做好新會計準則宣傳、培訓及實施準備工作,加強會計人員管理,狠抓會計誠信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積極推進財政政務公開,主動接受審計和社會監督。
德國:有計劃支持鄉村發展
文︱《?望》新聞周刊駐法蘭克福記者沈忠浩
德國是西方工業大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其機械制造、化工醫藥及汽車工業聞名全球。不過,德國的工業能量并不反映在城市規模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在這個西歐國家并不常見,倒是連片的鄉村襯托著城市,并與城市無縫對接、和諧共生。按照德國農業部的說法,德國國土面積的90%散發著鄉村氣息,約4400萬人生活在鄉村,占德國總人口的一半左右。
在德國政府的理念中,鄉村和城市并非對立,而是互相依存。因具有多樣性和多重功能,鄉村在德國并沒有政治、經濟、社會層面上的統一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德國社會談論的鄉村地區已經超出了農業的范疇。
德國農業部表示,雖然28.5萬家農業企業(包括家庭農場)在德國鄉村每年的農產品產值達500億歐元,但鄉村地區不僅有農業,它還是中小制造企業、服務型企業、手工業者的棲身之所,是德國發展新能源、搞技術研發的重要陣地,也是德國人理想的天然療養場所。
政府同時也承認,德國鄉村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突出,一些鄉村地區缺乏企業投資、基礎設施條件偏差、寬帶互聯網接入仍屬空白,這些地區的人口數量逐年下滑、鄉村規模趨于萎縮。具體來看,東部地區及其他偏遠、結構松散的鄉村萎縮尤為明顯。
德國政府特別指出,鄉村規模萎縮存在著惡性循環:人口減少——人均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升高——基礎設施建設停滯——受教育機會不足——就業機會減少——居民購買力下降——地方稅收減少。尤其是在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德國鄉村人口下滑的壓力越來越大。
如此形勢下,為了促進鄉村地區發展,德國政府基于歐盟的農業政策框架,計劃在2014年至2020年間投入176億歐元(平均每年逾25億歐元)支持鄉村發展,其中94.4億歐元來自歐盟,81.4億歐元來自德國聯邦及地方政府。
就具體措施而言,政府一方面大力支持鄉村的現代農業發展,增強當地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環境建設,增強鄉村對人力、物力、財力的吸引力。
例如,德國聯邦經濟部發起了“農業結構優化及沿海保護”聯合行動,旨在保證德國鄉村農林業的發展能力,使其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歐盟保持競爭力。聯邦及地方政府每年為此投入近10億歐元。
類似的聯合行動計劃還有“地方經濟結構優化”行動、“小城鎮——跨地區合作及網絡”計劃等。此外,德國還充分利用歐盟農業基金支持鄉村農業發展,強調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例如減少或徹底放棄使用化肥、支持生態農業等。
又如,德國政府向落后鄉村提供經濟和就業政策優惠;致力于鄉村自來水管網與下水管網建設;根據人口分布的變化調整鄉村學校布點;還重點加強鄉村的電信網絡建設。德國聯邦經濟部與各州政府合力推動鄉村寬帶建設,力爭使2M速率以上的高速互聯網覆蓋各個鄉村,并在定價方面保證鄉村用得起寬帶。
日本:發揮民間力量加強基層治理
文︱《?望》新聞周刊駐東京記者沈紅輝
近年來,日本人口向東京等一線城市集聚,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嚴重,嚴重老齡化,但走訪日本農村,社會環境仍井井有條,人人安居樂業,這背后,重視自治的基層治理模式發揮重要作用。
日本?心鞠厝展饈腥?賴厙?揮詮囟?厙?咴擔?絲?00人,65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50%,村落凋敝,老齡化嚴重。隨著農民老齡化,年輕人出走,棄種耕地逐漸增加;地區只有一家診所,且一周營業一天,加之交通不便,村民就診困難;冬天暴雪后,無人掃雪……基層公共服務面臨嚴重挑戰。
針對三依地區的問題,日本國土交通省推出三依公共服務扶持項目,資助?心鞠胤怯??盤?ldquo;宇都宮市民工房”在三依地區開展活動,強化基層治理。
幾年來,該民間團體通過盤活耕地、組織地區振興會、掃雪、委派老齡村落行政職員等活動,為基層注入活力。“宇都宮市民工房”通過租借棄種耕地,發動村民合作種植蔬菜,在解決荒地問題的同時,增加村民之間的交流,形成信任關系。
它還組建村民掃雪隊,化解冬天出行難題。鑒于村民就診難題,還在定期組織的交流大會中邀請醫生參與,方便村民尋醫問診。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三依基層公共服務,鞏固了居民之間的紐帶,為穩定當地社會起到重要作用。
進入本世紀以后,日本人口開始逐漸萎縮,老齡化愈演愈烈,在農村地區這一問題更加突出。人口萎縮造成勞動力減少、土地荒廢、醫療交通設施滑坡等一系列社會難題,造成原有政府公共服務質量下降,甚至缺位。
日本政府很早便意識到上述問題,一直在多管齊下推動基層行政改革,重要方式之一便是調動、引進民間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提供“新型公共服務”。上述三依公共服務扶持項目便是實例之一,此類項目在日本遍地開花,成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補充。
事實上,日本政府一向十分重視打造民間自發組織的“新型公共服務”。
日本政府認為,政府不是基層社會的唯一管家,應調動村民參與基層治理。它鼓勵農村居民基于互助、自治精神,在醫療、福利、教育、環境等領域開展公共服務活動,組建互助團體,讓居民成為提供各類公共服務的民間主體。
這一政策打破政府是公共服務唯一提供方的固有觀念,培養居民的參與管理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使居民從公共服務的“需求方”變成“供給方”,打破官民藩籬,巧妙地化解了農村基層治理資源短缺難題。
另外,除借助非營利團體、居民自身的力量外,日本政府還對公共服務實施民營化改革,引入市場要素。早在2006年,日本政府便推出“引入競爭的公共服務改革法”。
此后,各級地方政府嘗試將一些基層公共服務,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以招標形式外包給民間企業,實施有償市場化改革,讓政府也接受市場競爭洗禮,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
城市化后的法國農村
文︱《?望》新聞周刊駐巴黎記者應強
法國是歐洲傳統農業大國,其奶酪、葡萄酒等農產品馳名全世界。對法國有著比較深入了解的人會知道,法國的鄉村環境比起城市更令人稱道,清新自然的空氣,一塵不染的小鎮、梳理整齊的農田和牧場,半天見不到一個人影,仿佛是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
在法國,行政管理以市鎮為基本管理單位,除去巴黎、馬賽、里昂等大城市,法國實際上從行政管理上并不區分城市和農村,由于城鄉一體化程度非常高,農業工作者(農民)只是作為一個職業存在。
說到法國農業社會的巨變,也就是發生在這最近的100年。法國作為歐洲傳統的農業大國,其城市化進程比英國和美國要晚得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法國從事農業的人口達1000萬。但隨著戰后經濟的恢復,土地的集中經營、現代化農業技術以及大型機械在農業中得到廣泛使用等,農業生產率大幅提高,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劇減,法國農業社會開始出現衰落。到上世紀80年代末,法國從事農業人口快速下降到200萬左右。
上世紀70年代,法國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法國人亨利·曼德拉斯曾在《農民的終結》一書中稱,“經過一代人,法國農民將消失,結束長達千年的農業社會”。
的確,法國現在已經沒有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被稱為農業生產者,與城市居民享有同樣的醫療社會保險和退休金。農業生產人口從1980年占全國生產人口的8%下降到目前的3%~4%左右,2011年全國僅有農戶50萬戶左右,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不到100萬,預計到2025年農戶將下降到30萬左右。
另一方面,土地的集中流轉和大型機械化生產也使得一些法國農村走上消失的道路。據官方統計,在法國3.6萬個市鎮中,有超過100個的登記人口在30人以下,實際上這些村鎮已經沒有人居住,所謂人口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登記在冊。
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導致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本來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由于二戰后的重建工作需要大批勞動力,加上“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經濟重振,戰后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歐洲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法國也從一個農業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國家轉入了消費和服務型社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國建立起全民保障系統,將農業人口納入福利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和養老保險也逐漸將農民納入其中。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城市人有了更多的積蓄,可以在城市周圍建立第二居所,從而帶動了第二波的城市化浪潮,大城市周圍的衛星城也逐漸建立起來。到上世紀90年代,法國城市化超過75%,到今天已經達到80%。
同時,農業用地也越來越集中,據法國全國經濟和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0年,四分之一的農戶耕作面積超過82公頃,10%的農戶耕作面積超過143公頃,大農戶的數目和耕作面積遠遠超過了20年前的統計數據。
記者曾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地區采訪過一家農戶,整個農場包括120公頃農田和30公頃的牧場,僅由30出頭的皮埃爾和他的父親兩個人經營。皮埃爾作為年輕的農場經營者受過專業的農業教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農場進行了投資,首先貸款進行了設備更新,購買了奶牛的全套自動化擠奶設備。
記者在農場看到,由于當天下雨,60多頭牛都在牛棚中,奶牛雖然沒有人指揮,但會排隊走進自動擠奶設備的護欄中,安靜地享受著美味,而機器就在奶牛的身下進行操作,經過清洗,四五個吸奶器開始吸奶工作,全程不需要任何人。
皮埃爾說,設備安裝調試后,他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奶牛進行培訓,之后他們不再雇用任何幫手就可以管理60頭奶牛。皮埃爾還在牛棚和農舍大棚的屋頂裝上了太陽能發電設備,與法國電力公司聯網,整個農場的用電全部可以保障。
皮埃爾認為,現代農業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連很多基本的農業設備都不會操作。雖然目前法國失業人口超過300萬,然而農業生產并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來做的。
因此法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培訓,根據農村領域和當地情況,農民可以尋求研究院、培訓機構的幫助,針對愿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法國還設立了專門的農業學校。同時,農業部也推廣促進農業的相關技術,為農業生產者提供完善的服務和相關專業的培訓。
除了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法國為了保持其農業大國地位,幾十年來堅持推動在歐盟范圍內的共同農業政策(PAC),實際上是針對農戶的補貼。目前的補貼是每公頃300歐元。
會議強調,溫總理在所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講話,對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分析、正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具有重大意義。要按照月日省委常委專題會議的部署,深入學習、認真領會、吃透精神,制定具體措施,抓好貫徹落實。
一要鞏固防汛救災的階段性勝利成果。堅持思想不麻痹,工作不松懈,全力應對當前暴雨洪水的襲擊,認真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和生產自救工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確保全倒戶春節前搬入新居。
二要力爭提高投資增長速度。充分發揮投資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的引導、促進、保障作用,著力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加快啟動一批新的重大項目。
三要加強資金保障和資本市場建設,充分運用各類融資平臺,科學配置有限的資金和生產要素。
四要密切關注物價走勢和提升全省企業效益。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加強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的保障。
五要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想辦法克服低溫多雨對早稻生產造成的影響,著力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六要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確保三季度前完成全年淘汰落后產能任務。
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戰勝11次暴雨洪水襲擊,延續去年以來的回升向好態勢,總體呈現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發展態勢,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人民群眾從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防汛救災有力、有序、有效;公開、公正、公平、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正在形成;全省人民群眾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完成和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會議強調,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認真分析和著力解決全省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前提下,既下大力氣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又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存在的突出的緊迫性問題,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引導全省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確保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一要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認真落實國家和全省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抓緊完善實施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發展大產業、大集群、大企業,建設好各類創新平臺和創新服務平臺。
二要抓好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堅決守住糧食總產和基本農田“兩條底線”,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業規?;?、集約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三要以長株潭試驗區建設帶動各項改革。繼續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全面完成試驗區改革建設第一階段任務。
四要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抓住國際市場逐步復蘇的有利時機,積極承接國際和沿海產業轉移。充分利用上海世博會等平臺,以企業為主體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招商,采取敲門招商、登門招商等形式,促進“招商落地”,提高資金到位率和項目開工率;抓住武廣高鐵開通帶來的機遇,吸引更多人流、物流、資金流向集聚。
五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著力培育縣域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積極推動全民創業,促進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共同發展,鼓勵各類投資者放心、放手、放膽發展。
六要高度重視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切實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保障低收入群體、社保群體、工薪階層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時通過市場手段滿足高收入群體特殊需求。
七要強化金融支撐作用。積極促進銀企、銀政合作,確保銀行新增貸款維持合理水平,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加強金融監管,確保完成全年投資目標。
八要著力改善民生質量。加快制定、適時啟動城鎮和鄉村低收入居民生活補貼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聯動機制。
九要努力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深入實施《省行政程序規定》、《省規范裁量權辦法》。
一、我縣“以煤補農”的形式和做法
“以煤補農”是*特色的“以工補農”,因為我縣基本上沒有什么地面企業或非煤企業,反哺農業唯有依靠煤炭企業?!耙悦貉a農”總體說是一個農業投入問題,其內容就是將我縣部分煤炭收入專項用于新農村建設,逐步解決比較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煤農二元結構”問題。
1、產業帶動。就是依托煤炭企業去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倡導鼓勵煤礦企業“地下轉地上,黑色轉綠色”、“一礦辦一企,一礦帶一業”,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格局。鄭村鎮湘峪村辦煤礦,連續幾年,幾乎把煤礦的所有收入都拿出來,共投資3000余萬元用于發展旅游產業,搬遷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廣場牌樓、停車場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點初具規模。加豐鎮僅87平方、公里面積,境內有年產幾十萬噸到l000萬噸大小煤礦十座,是礦井最密集的地區,他們把“以煤補農"資金捆綁使用,扶持非產煤村,積極發展畜牧產業,扶持建立了養豬、養雞、養羊等四個養殖園區。臥虎莊村20*年投資350萬元,成立惠豐科技養殖公司,生豬飼養量4000頭,年出欄一萬頭。上坪村雞場養雞1.5萬只,年銷售土雞蛋18萬斤,年收入l*萬元。全國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長畛村,依托村辦煤礦,興辦第三產業,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龍城大酒店,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搞得十分紅火。端氏、加豐、侯村等l3座煤礦建立坑口瓦斯發電站,在給煤礦增加收益的同時,也給附近村民送上了潔凈的生活用氣,全縣目前約有8900戶居民使用了煤層氣。其中加豐、鄭村等3個鄉鎮18個村3600戶農民免費用氣。
2、興辦公益。就是鼓勵煤礦企業出資捐款參與農村交通、供水、通電等基礎設施和農村教育、文體、衛生、養老等公益事業發展,全縣煤礦用于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資金累計約1億元左右。鄭村鎮20*年利用“以煤補農”資金,投資6000余萬元,修建了貫通全鎮的一級出境公路,平坦寬廣,標準高,水泥鋪面,質量好。今年,又投資400萬元,動工建設覆蓋十幾個村,涉及數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農民飲水困難問題。侯村、夏荷、永安、長畛、五里廟等產煤村,從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資金,采用不同形式,補貼移民新村建設和農民住房建設,這些地方統一規劃,統一修建,統一標準,統一格調的農民新居氣派大方,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中村鎮的所屬煤礦,近年來投資300余萬元,完成了各村的綠化、美化、整修等工作,這些舉措,改善了生態環境,盡到了資源型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義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結對幫扶。就是引導煤炭企業跨區域與無煤鄉村結對子,開展“一礦幫一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縣共有246個行政村,其中有煤礦的村僅35個,就有200余個村既無煤礦,也無企業,這些純農業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集體經濟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為了實現共同發展,我們以“窮富結對,企村聯姻”的辦法,采取“協商自愿,循序漸進,結對幫扶,互利雙贏”的形式,鼓勵引導煤炭企業自選區域,自擇項目幫助純農業鄉村發展經濟。鄭村鎮半峪煤礦近幾年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在固縣鄉云首村和當地聯合辦起了“萬頭”種豬繁育場和“萬頭育肥場”兩個大型養豬廠,無論規模技術和效益在全縣都是一流的,年出欄生豬2萬頭,帶動了柿莊、十里等五個鄉鎮農村養殖業的發展。
4、基金助弱。就是憑借煤礦企業的資金優勢,建立“扶困濟弱”的幫扶基金。主要用于貧困學生就學、特困人群救助、殘疾人員幫扶、農民大病醫治、農村老黨員和卸任村干部補貼等方面。據縣煤炭局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年,全縣煤礦用于助學方面基金約260萬元,用于特困、殘疾人群救助資金約380萬元,用于社會賑災資金約2000余萬元,對工齡達一定年限的農村干部和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都有一定數額的補貼。凡有煤礦的村,對本村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學生給予1000—2000元獎勵,對年滿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發放500—600元補貼。
二、在煤礦整合過程中“以煤補農”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煤炭經濟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煤炭屬一次性能源,總有挖完的時候,所以煤炭企業一般都會經歷起步一興盛一繁榮一衰落的過程。我縣煤炭產業,真正起步還沒幾年,可以說還沒有真正發展到興盛階段。正處于上升時期,今年以來,根據《山西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走勢及我縣煤炭企業的目前情況,不僅以“以煤補農”受到沖擊,煤炭產業自身都受到嚴重影響。具體是:
1、煤炭企業面臨產業整合的考驗,開工不足。我縣44座煤礦中,除5座縣營煤礦20*年改制外,其余39座,鄉村煤礦(占85%),普遍存在起步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辦),規模小、產能低、設備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絕大多數因整合而關閉,煤礦數量銳減,開工嚴重不足,春節后幾乎沒有生產。從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礦復產條件看,安全門檻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證”的煤礦也因短期內整改無法達到復產標準而放棄復產念頭,即便有條件有信心整改也因無法預測未來整合的政策變數思想動搖。目前全縣44座煤礦僅復產7座,占生產礦井27%,還是最近才批準生產。煤炭企業有波動、有擔心、有牢騷、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響了有煤礦的的鄉村“以煤補農”工作,又暫時影響了全縣的財政收入
。
2、煤炭經濟呈現減收下行壓力,出現虧損。煤炭產業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可謂“一樁擎天”,煤礦數量減少,煤炭產量下降,勢必出現行業虧損,最終會影響全縣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據業內人士稱,去年全縣年產煤500多萬噸,今年半年時間即將過去,估計全縣煤炭產量很難達到400萬噸,減收三成已是定局。原來依靠煤礦支撐和發展并且相當富裕的尉遲、加豐、五里廟等產煤村,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車輛封存停駛、欠費造成停電,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完全依靠煤炭經濟維系的縣級財政到底會受多大程度的波擊,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會顯現出來。
3、“以煤補農”政策受到嚴重沖擊。
“以煤補農”政策實施以來,盡管有范圍、區域限制,時間不長,受眾不廣,分布不均,但畢竟還是惠及了一些地區農村和一方百姓,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鄉村煤礦在“以煤補農”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規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稅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補農”,沒有過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較之其它形式的“補農”效果更明顯。但在整合過程中,恰恰是鄉村煤礦這一塊受影響最大,煤礦企業自身難保,“以煤補農”不會不受沖擊。產煤鄉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貧”,新農村建設缺乏動力支撐,可能中途停滯;農村富裕勞力失去就業崗位,農民增收困難;靠煤
炭帶動的其它產業如運輸等也會受到影響;“以煤補農”工作失去財力源泉,會舉步維艱;財政收入成在煤,敗也在煤,會出現大起大落。我縣“三農"發展面臨潛在危機,甚至誘發不穩定因素。
4、產業結構必須面對調整的痛苦挾擇,應盡早謀劃科學發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種資源一個產業去支撐,不僅是危險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縣產業結構中“一業獨大”、“一柱擎天”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面對全省產業整合的大趨勢,不能在“?!敝袑ぁ皺C”,果斷轉身,發展煤炭的接替產業,很容易使經濟發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現“經濟衰敗,財政崩盤”。當然,一個產業在最賺錢的時候要放棄,去尋找另一產業去創業發展,是會很艱難痛苦的。但煤炭產業調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組的大趨勢、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轉型,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是早調整還是晚調整,是主動調整還是被動調整,是提前調整還是滯后調整,是局部調整還是全方位調整,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我縣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擇。
三、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近年來,縣鄉村都出臺了“以煤補農”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大膽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為煤礦企業服務“三農”搭建了一個平臺;為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創造了一個載體;為企村共建新農村提供了一個機遇。如果說煤炭資源的有償使用是政府對企業的硬約束,那么“以煤補農”政策機制則頗具可持續發展的軟效應。為了使煤炭產業在整合中健康發展,引導煤炭企業積聚更多的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造福人民,積極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議:
1、要加強政府引導。“以煤補農”的前提和基礎是興煤穩企,沒有煤炭企業的興旺發達,就沒有“以煤補農”的財源動力。在產業整合過程中,政府雖不是主體,但不能放棄引導的責任,在當前煤炭企業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引導幫助煤炭企業尋找接替產業,支持它們投資發展非煤產業項目,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逐步走向經濟多元化。我縣煤炭及其延伸產業是在全縣人民及廣大農民群眾經過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獻和犧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議省政府對*這樣的重點產煤縣當前煤炭生產受到重大影響和波擊的情況,予以關注,可否從非煤產業發展基金中切出一塊,支持和引導*縣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煤向非煤產業的平穩過渡,避免縣域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大連一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同時也是我國北方的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大連港口文化在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遠在7000年前,大連地區就開始呈現原始港口的雛形。岸邊采集、垂釣、海中捕撈等活動已開始逐漸地出現,這是大連原始港口文化形成的初始階段。隨著歷史的發展,大連與山東半島海上航線開始建立并成熟,兩地經濟文化交流活動頻繁,使得大連的港口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到了青銅時代,大連逐漸成為與朝鮮及日本等東亞國家的通商口岸,港口文化的內涵進一步得到擴展。大連的海防建筑主要出現在明朝,緣起倭禍。明萬歷年間定旅順水軍巡海制度,并開始設置水軍。清康熙年間,旅順水師逐漸建成并開始出海巡哨,并且在兵制、設備、巡查、訓練、操驗諸方面都有定制,使得大連初具近代軍港形態。此后,大連港口經歷了沙俄租借時期、日本統治時期、蘇聯代管時期三個時期的不斷建設與發展,實現并完成了向現代商港的轉變。1951年后,大連港口實現了中國的自行管理,開始了大連港口的歷史新紀元?,F代大連城市形成與發展主要因素在于港口。1999年大連市人大常委會依據大連港開港時間,決定1899年9月19日為大連建市時間,以法律形式確認了大連“以港立市”的根本特征。2002年,大連港口完全下放地方,管理體制理順。2003年大連港口實現政企分開,依法設立了大連港集團、大連港集團有限公司。由此,大連港集團公司成為市場主題,進入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
2大連港口文化旅游開發的優勢
2.1地理位置優勢大連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東臨黃海,面向太平洋;西臨渤海灣,扼渤海之咽喉,控黃海之要害,是京津的門戶;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似兩只巨臂,環抱渤??冢槐币袞|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廣闊腹地。素有東北前哨和京津門戶之稱。大連屬于海洋性氣候,溫度、濕度常年宜人;港口終年不凍;同時它又是一個天然的四季港。大連地區三面環海,海域遼闊,海岸線全長1906公里,總面積在10萬公頃以上的港灣(不含各島嶼)有30多處??煞里L浪,水深域闊,近岸水深5至10米,岸線曲折多變,具有建優良大港的天然條件。
2.2資源優勢大連擁有眾多東北地區的天然深水良港,海陸空交通運輸四通八達,良好的交通口岸軟環境安全暢通,這些都是大連市最具有優勢的戰略性資源,也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撐條件。其中,大連港是中國北方的最大口岸和東北最大的出???,在中國乃至環渤海地區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3政策優勢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在該規劃中,明確指出需要“整合沿海港口資源,全面提高航運、物流等服務能力和水平。”大連是遼寧省沿海經濟帶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因此,加快大連港口文化旅游的開發對于加快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環渤海地區發展、完善我國沿海經濟布局和擴大對外開放,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3大連港口文化旅游開發的具體措施
3.1確定開發主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開發過程中,要將大連港口文化旅游的開發與大連市城市建設緊緊聯系到一起。依托大連港的知名度,可設立港口博物館。以大連港和周邊沿海區域的開發為重點,積極引進和發展郵輪經濟,深度開發港口旅游線,擴大港口文化的影響力。依托大連港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通航的優勢,舉辦“國際港口文化論壇”等交流活動,擴大大連港口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3.2優化產品結構港口文化旅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活動空間地點外,還有活動產品的特殊性。其產品主要有三類:一是港口工業旅游。如依托長興島港、韓國STX造船基地、新加坡萬邦修造船、海產品加工儲運碼頭等資源稟賦優良的港口及碼頭來展開。旅游內容為參觀港口的功能配套設施,棧橋、燈塔、塔吊、集裝箱、倉庫、鐵路、海洋裝備制造、海產品加工等。隨著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發展,一些世界先進的造船廠、海洋工程項目落戶長興島,游客可以參觀世界一流的海洋裝備制造技術、海產品加工工藝等,在觀光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普及科學知識的作用。二是港口休閑度假旅游。依托客運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資源,繼續加大客運港口建設,形成海洋與陸地的鏈接紐帶,建設功能設施齊全的游艇母港,并為海島旅游的可進性開辟新的通道。各港口可根據各自身的資源條件,將其旅游區域劃分為海濱休閑區、沙灘娛樂區、海景度假區等眾多功能分區,設置各種游樂園、主陽光沙灘浴場、沙灘運動、海上運動、游艇俱樂部、海景度假村等項目,增強游客的參與性。三是特色文化旅游。依托港口的防御文化、護佑文化、地域文化、歷史文化、航運文化、貿易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構建港口特色文化主題項目。如港口歷來就是商業集中的地域,會定期舉行一些行會、商業貿易活動。因此,可開發節事旅游產品,再現舊時期港口商業貿易繁榮的景象和用表演的形式進行祭祀、祈福活動以吸引旅游者觀光消費。還可以根據海島特色鄉村民俗文化開發民俗主題旅游產品。同時,開發港口漁家游、休閑購物游等特色旅游產品,既可以讓游客體驗漁家的吃、住、出海捕魚、休閑海釣等漁民生活,同時又可以實現快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