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間藝術的來歷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的認識
從傳統藝術來看,其具有歷史的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以及相應的文化精神傳思想承。而藝術特色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同時它通過藝術的形式將民族的精神不斷進行弘揚,實現民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相結合延續發展,但是根據當前的藝術發展形式來看,傳統藝術則是通過其獨特的表現手段以及蘊含的民族精神來不斷向前進行發展。而現代設計藝術則是一種創新的體現,但是其本質的民族精神卻離不開傳統藝術的主旨,因為傳統的藝術是一種歷史的選擇,它在歷史的變遷中被遺留下來,主要是它具有的獨特民族精神值得大家去不斷的研究。相應的現代設計藝術則是根據民族精神的發展與物質因素的交融,這些構成成了現代的藝術發展形式,而從傳統的藝術形式中不斷的發生演變,通過歷史的洗刷,傳統的地區民間藝術正在不斷濃縮精華,而現代的設計藝術則需要在不斷地濃縮和篩選中逐漸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恒定,然后這些留下的精華則是繼續成為傳統藝術的延續。
東北地區民間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關聯性
眾所周知,東北二人轉是具有東北特色的傳統藝術,其在趙本山老師的帶領下逐漸變成當前的藝術文化主流,其觀賞價值很高,但是其發展確是非??部溃驗楹芏嗟拿耖g藝術在藝術的發展長河中逐漸消失。從東北的二人轉中可以看出,生活在東北人們生活現狀,從具有東北特色的傳統藝術可以看出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因為人類的歷史在不斷進步,并且隨著歷史的變遷,傳統的民間藝術不斷進行濃縮變化,而現代的設計藝術則是在以前的傳統藝術上不斷進行創新,并且結合當前的時展現狀,以藝術人的眼光來對傳統民間精神的延續。因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在不斷的發展,而不是一成不變進行模仿和繼承,因此對于東北傳統民間藝術的研究來看,二人轉的發展逐漸成為主流的藝術欣賞,但是在不同的傳承者對其藝術的詮釋觀點不一,造成了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之間始定的關聯性,在現代設計的藝術中離不開傳統民族精神。
東北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之間的延續性思考
在對東北現代設計藝術進行設計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的是所有的現代設計藝術都是對歷史的一種肯定,要從根本上符合歷史的發展,這樣其相對于傳統的民間藝術才顯得更加有意義。所設計出的藝術需要根據傳統的標準進行評價,現代設計藝術是以傳統的思想作為基礎,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藝術之后存在著相互交叉與統一的關系。所以東北的現代設計藝術從創造與發展的本質來看,其實是東北民間傳統藝術的一種延續,同時當前的設計藝術會成為將來歷史的發展傳統,隨著文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東北傳統民間藝術在不斷地進行沉淀其內在文化,因此在現代設計藝術的發展上要明白的是設計傳統不能長遠的發展,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延續,因此對于東北傳統民間藝術的研究要結合歷史的發展因素,同時還要針對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式來進行現代設計藝術的研究。
結束語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文化的精粹還是文化的內涵都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現代藝術設計離不開民間傳統文化,使得現代藝術設計也應具備濃厚的中國特色,使其具有民間傳統文化的特色,在設計時不能違背這個原則,不能泯滅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本文主要探討了東北地區民間傳統文化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延續,探討了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方向和出路,從而在民間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構建出現代設計藝術。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周慧贏 (1982.7-)女,黑龍江牡丹江市人,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
梁世磊(1982.8-)男,黑龍江省哈爾濱人 ,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動畫系講師。
關鍵詞:三峽;民間美術;高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J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29-0207-01
三峽民間美術是原始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在漫長的演變歷程中,經歷了種種沖擊和考驗,三峽地區地處大巴山脈,滾滾長江橫貫其間,有號稱“天下雄”的夔門天險,有幽深神奇的大寧河這些崇山峻嶺,大江深壑把這片土地緊緊地鎖住,因而較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上層藝術的干擾,較多地保留了原始藝術所固有的特征。三峽民間美術家不受比例、透視、結構、解剖等框框的約束,在作品中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感,真實地表現自我,頑強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悟和所求。在高校建設民間藝術專業,既可以培養高校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專業隊伍復興民族文化和傳承民族文化,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本土優勢資源,創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校美術教育專業。
一、三峽庫區民間美術概述
三峽民間年畫以梁山門神為主要內容,梁山(現為梁平縣),山青水秀,百里平川,被譽為“川東米糧倉”,自古以來是川東地區文化發達的大縣城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時代就開始了梁山門神年畫的生產,與“梁山竹簾”、“梁山燈戲 ”并譽為梁山三絕。據近年來文化工作者考證梁山門神還直接影響到湖南灘頭年畫,梁山燈戲直接影響過湖南花鼓戲,而梁山竹簾被譽為中國竹簾的原始發祥地。
三峽地區地刺繡以渝東湘西北部地區最具代表性。這些地區相對說來歷史悠久,經濟發達,老百姓生活富裕,因此民間文化相對發達。他們有閑心、有條件裝點自己的生活。繡花枕頭,俗稱“枕頭繡”,是一大特色,主要內容有“延年益壽”、“貓戲蝴蝶”、喜鵲鬧梅”、“四季迎春”、“鳳穿牡丹”、“福祿壽禧”、“蓮年有魚”等。構圖飽滿,造型夸張,圖案簡潔,洗煉,幾朵花,幾片葉,造型考究,布局匠心,設色濃艷,繡工精美,或對稱式,或均衡式,或為回環式構圖,或自由式布局;配飾向心,主體突出,大紅大綠、喜氣洋洋,于富麗中透出鮮活的山野之風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
三峽地區大山、大石,為雕刻藝術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條件,使這里的石頭、木雕刻成為傳統雕刻大花園中一大亮點。石雕方面以利川、萬州、恩施等地遺留下來的明清石墓群石雕最為豐富,最有特色,利川魚木寨、建南古墓石刻、三原堂、大水井李氏山莊古建筑柱礎石刻。以及萬州羅田鎮清墓石刻,集中體現了三峽地區石雕藝術之風彩,這些石雕常以紅砂為材料就地取材,所雕內容有花、草、 走獸,戲劇人物、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墓主人生前事跡等,造型洗煉,構圖充實,風格古樸、凝重,充滿力量感,刻工精湛,氣勢雄渾,于有意無意間流動著巴民族子孫們堅毅的意志與強悍的精神,今現代工匠們不可企及。
二、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湖北屬于經濟不甚發達的省份,近些年來民間藝術及民俗等文化遺產在追求經濟發展的環境下在逐漸被淡忘;盡管各地時而有些民俗活動,但這些并未引起人們對民間美術的足夠關注。在民間,由于民間藝術口傳身授的封閉式保守的傳承方式,畫家與其他文化工作者缺乏對相關工藝的了解,不能參與研究其工藝技法的更新;而缺乏相關專家的參與,民間美術制作形式單一,不能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又嚴重束縛了民間美術工藝的發展與進步 。
在高?,F代美術教育中,由于高校藝術教育對民間藝術教學及研究缺乏重視和價值認知,課程內容設置上過于強調對西方藝術理論及技法知識的學習,以西方價值理念為中心,忽視多元文化的發展,造成目前湖北高校的民間藝術教學及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況,藝術教育與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脫節,年輕一代更是對民間文化知之甚少。湖北的民間藝術資源雖然豐富,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很少關注民間文化藝術,地方的文化職能部門對于民間美術發展的扶持也不夠重視,也使得這些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地方高校應在美術教學中建立民間美術教學機制
民間美術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藝術元素值得我們借鑒。民族民間美術有著復雜的發展過程,在各民族交往過程中,既保留了一部分各民族本身的藝術特點,又包含了多民族交往過程中相互的影響。研究這些藝術風格形式上的傳承與演變的歷史,對我們的藝術創作有重要價值。不同的民族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形成各自獨特的集體審美意識,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可以給我們的高校美術教學提供借鑒作用,借以開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結晶的重要積淀形式,從石器時代的陶器、骨器,到現代的民間繪畫、民間工藝美術、民間美術的造型始終保持著相對的傳承性和演繹性。民間美術是勞動群眾審美本能得到自發表現的產物,是最具生命力的藝術,其藝術形象和形式特征都達到了真、善、美的統一。
第一,成立民間美術研究機構或建立研究所、民間藝術工作室。設立民間美術研究機構,可以更好地致力于民間美術的發掘與整理,這樣可以將民間美術形式與高校專業美術教育進行整合。邀請研究民族、民俗、民藝的專家和權威人士,到學校給教師授課,介紹民族民間文化,把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和 “絕活”技藝融入到教學之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與民間美術的制作工藝;將民間美術納入課程體系,在藝術史論教學中設立民間美術理論章節,由專業教師通過公共必修和講座的方式向學生全面講授民間美術的理論知識,介紹、講解民間美術歷史發展和沿革。除介紹各工藝品種與工藝技法之外,更要講明這些品種及所表達的內容與我國勞動人民生活的關系,進而講授民間美術里面的深層寓意,讓學生將民間美術資源與現代藝術創作相結合,制作出具有本土文化的藝術作品。
第二,開展實踐教學。對于論及某個藝術品種的技法教學,學生要全面了解民間美術產生的文化背景、時代特征、材料和制作工藝與工藝流程。在校內為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應配備專門的民間美術工作室,這樣能培養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又能讓學生體會民間美術品制作全過程,使技藝得到加強 。在校外一些民間美術制作機構建立實訓基地,教師可以在實訓基地引導學生從模擬開始向自己設計、自己創作的方向發展,學生也將自己所學的美術知識帶到實訓基地,與民間藝人進行交流,這樣同時促進民間美術的革新。
第三,在非美術專業中開設民間美術鑒賞課或者民間美術管理的課程。非美術專業是不接受美術造型訓練的,在非美術專業中開設選修課,主要教學內容為: 中國民間美術概述、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間美術概論、民間美術作品欣賞,這樣為民間美術的普及奠定群眾基礎;另外,任何形式的藝術離不開品牌策劃與文化創意,民間美術管理課程的開設,能夠很好地為地方培養管理人才,做好每個地方的文化品牌策劃與推廣,使民間美術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象征物 。
四、在地方高校中開展民間美術教育的現實意義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普通高校開展民間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將學術研究、高校藝術教育與民間藝術的傳承結合起來,使傳統民間藝術得以在學術研究與教學中得到保存與傳承,也使得傳統民間藝術適應現代文化的發展,使普通高校大學生較深入地了解傳統民間美術的內涵、特征及性質等。另外,將民間藝術作為一門課程引入高校美術教育中,有其現實意義。首先,民間美術作為高校的一種藝術課程出現,可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其動手能力,增強不同藝術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習,由此增加學生的就業門路。其次,學生對于民間藝術的學習,了解了民間藝術中的眾多教育內容、積極寓意、鮮明的色彩和獨特的造型,學生將這些藝術形式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有利于其創作出更為本土化藝術作品來。再次,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本地區,畢業后又大都留在本地區工作,這對學習家鄉的文化藝術和關注這些民間藝術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僅保證了民間美術基本的教學效果,而且他們還會自發的以新的藝術眼光去搜集、 整理散失在家鄉的民間美術資料,使民間美術教學體系不斷充實。此外,學生在當地還可以積極參與民間美術制作工藝的創新,由此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
本文為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三峽庫區民間美術的文獻搜集及其在高校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論文,項目編號:2013B076。
參考文獻:
[1]李長祿.三峽民間美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一、“民俗風情街”――營造民俗氛圍
也稱“民俗風情廊”,即利用走廊、橫梁,教師和孩子們共同進行環境的創設,共分為三層面。
1.長江美
底樓的主題是“長江美”,我們用麻繩編織成網作為背景,分別呈現魚、蟹、鳥、人、蘆葦五個內容:那是孩子們用快餐盒和蛋糕盆制作的各種長江鮮,用一次性杯子涂上顏色變成螃蟹,讓人垂涎欲滴;憑孩子們自己的想象畫出不同形態的鳥,再加上幾個用草“蓋”的鳥窩,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出自己的各種動態,再放上幾把用竹子做成的小梯子,盡顯江南水鄉孩子們的活潑熱情;拾些蘆葦,將其固定在網上,再放上幾只籃子,是否會讓人想起蘆葦蕩里人們舒適、寧靜的生活呢?
2.民俗風
欣賞完了“長江”,該去二樓看看“民俗風”了。北樓是一些藍印花布制成的掛飾,南樓是一些旋轉的掛飾,上面吊著各種吉祥物和吉祥語卡片――稻穗和“五谷豐登”、辣椒和“紅紅火火”、花生和“快樂健康”、中國結和“吉祥如意”。表現出中國民間藝術的古樸與典雅。
3.民族村
三樓的“民族村”讓人走進一個多彩、夢幻般的世界:“傣族館”“藏族館”“蒙古族館”“漢族館”“維吾爾族館”,館與館之間以各民族的象征建筑相隔,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著實過了一把“暢游民族村”的癮。在這樣一個具有濃郁氣息的民族氛圍中,在這樣一個孩子們親自參與的優美環境中,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地激發,他們在欣賞的同時更會積極地去探索。
二、“民俗風情室”――凸顯民族藝術
每個活動室的布置也是精彩紛呈,讓人領略到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有的教室以紅色為主基調,稱之為“喜洋洋”;橫梁上掛著一串串“年年有魚”的飾品,那些魚可是孩子們親手繪制的;午睡室的護欄上是紅色、象征吉祥的剪紙,好一派喜慶;有的教室以藍印花布為主基調,稱之為“水鄉情”:上面寫著一些歡迎詞,好一股淡雅;有的教室是以民間藝術為主基調的,稱之為“民間樂”;墻上是KT板做成的魚和扇子(孩子們畫的鱗片就成了魚鱗);連晨檢牌也是“年年有余”……好一種情趣。這樣的一種集知識、藝術為一體的環境,提高了孩子們的審美能力,促進了孩子們的認知發展,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參與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三、“民俗風情區”――展示特色游戲
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如果將“民俗風情”滲透在游戲里,又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韻味呢?我們在游戲區的環境布置、材料準備、游戲主題、游戲過程中大膽嘗試、積極創新。
比如小吃店里,我們用藍印花布做成桌布、服務員戴的頭巾、墻上的壁畫,創設一種“農家樂”的氛圍。準備的游戲材料有我們張家港的特色小吃:拖爐餅、高莊豆腐干、豆腐花、長江鮮等。開展“風味燒烤”的游戲:先看菜牌上的燒烤種類進行點餐,然后找一張面對面的座位坐下,邊燒烤邊聊天,再品嘗美味的佳肴,多新鮮、多愜意呀,這可是孩子們特別鐘愛的游戲。這樣具有“民俗風情”特色的游戲不僅能增強游戲的趣味性,而且能豐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更能激發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他們受益匪淺。
四、“民俗風情活動”――豐富主題教學
圍繞“民俗風情”,我們大班還開展了豐富的主題教學活動。活動《小小京劇迷》,以認識京劇中人物的扮相為主;活動《有趣的皮影》,以了解中國民間藝術――皮影為主;活動《有趣的潑水節》,以了解潑水節的有關活動和來歷為主;活動《傣族風情》,以了解傣族人文風情為主;活動《美麗的》,以了解民族風情為主;活動《草原上的線條》,以欣賞音樂,了解草原景物,并進行動作表現為主。這些活動蘊含了濃厚的民俗文化,對教師來說是一次知識的提升和能力的考驗,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和情感的激發,有什么比產生情感共鳴更讓人感動的活動呢?
關鍵詞:美術資源 民俗文化 民族風情 民族美術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步落實,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唯的一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里學習和探索。美術教學應讓學生去發掘自身十分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關心身邊的事和人, 并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找美、發現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地位也在提高,內蒙古地區學校美術教育應著力宣傳蒙古族文化、弘揚蒙古族精神,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地方美術、參與蒙古族民間美術的研究與交流,使學生了解最直觀的貼近生活的史料與教材,蒙古族美術中蘊涵的人文思想、傳統藝術觀念。把蒙古族民族民間美術融入初中美術課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以欣賞課的形式了解民族民間藝術
蒙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藝術,蒙古民族文化藝術也是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可以以欣賞課的形式,讓同學們欣賞多個方面的蒙古族物質文化藝術,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
蒙古族的物質文化藝術包括很多,例如蒙古族民居特色文化、蒙古族服飾藝術、蒙古族傳統體育運動及傳統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工藝品、悠久的歷史積淀等等。以欣賞課的形式不僅讓同學們了解蒙古族傳統的文化藝術,更重要的是通過欣賞和學習,培養同學們的民族意識,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決心和信心。例如,欣賞以蒙古族傳統體育運動和盛大節日“那達慕”為課題,不僅使同學們可了解蒙古族這個傳統節日盛會的來歷、相關內容及意義,還通過欣賞使同學們對蒙古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為更好地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探索、實踐,使學生從更多的角度、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民族文化藝術,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對當地民俗文化參觀考察
組織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參觀考察,從學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參觀后要及時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體會祖國優秀民俗文化??蓭ьI學生走進民族解族紀念館和興安博物館,了解蒙古族石刻藝術、精美的飾品、精美的刀具,例如精美的成吉思汗御用金牌、美麗的元朝夜光杯,這些無不代表著蒙古族民族美術的最高成就;觀看烏蘭浩特地區民族民俗系列展演活動;聆聽烏蘭浩特知名專家蒙元文化知識講座;欣賞烏力格爾說唱藝術和蒙古族舞蹈;品嘗蒙餐的同時,進行蒙元飲食文化的介紹,使學生在吃的同時,對蒙古族民間飲食文化有所了解;現場向烏蘭浩特地區民間老藝術家們觀摩學習蒙古族刺繡、剪紙、馬頭琴雕刻等民間傳統藝術,充實同學們精神文化生活,親身感受我們草原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結合現有的美術教材,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欣賞和親身感受蒙古族民族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可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結合現有的美術教材,體驗和制作相關美術作品,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在七年級美術教材中,要求學生利用紙質材料完成紙浮雕和紙雕塑作品,通過欣賞和動手實踐,讓學生掌握立體構成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結合蒙古族服飾藝術中帽子文化的特點,利用立體構成和紙造型的知識,完成蒙古族各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帽子的制作。引導學生感受蒙古族服飾的美,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激發學生的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的潛能,又可以使學生感受內蒙古地方民族風情、人文景觀。
關鍵詞: 地方傳統文化 綜合實踐 文化教育滲透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具體內容由地方和學校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要求自主開發或選用,課程設置過程中既要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且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偶然一次看電視上的國際時裝秀,發現服裝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傳統文化因為區域小、傳播范圍窄、技藝功能老,生存和發展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這些集結著智慧和技藝的地方傳統藝術就這樣消逝得無影無蹤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傳統藝術已經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工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找到了我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通過研究傳統文化藝術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滲透課題,讓學生在探索地方傳統藝術中認識、了解民間藝術的美,從而傳承和發展當地的傳統藝術。
那么,地方傳統文化藝術怎么滲透綜合實踐活動中?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將點滴傳統文化滲入其中,利用現代的教學方法和觀念,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使用直觀性強、信息量大的地方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和圖片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應該給傳統美術資源合理的生存空間,給予民間美術課程一定的重視度,將其作為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進行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接觸更多關于民間文化藝術內容與方法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藝術的藝術力與生命力,為地方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發展鋪路搭橋。
一、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中活用環境資源探索地方傳統文化
1.在校園文化中巧用多樣的地方傳統文化。
宣傳櫥窗是學校開展地方傳統文化教學活動過程中與孩子溝通的一個有益橋梁。學校的宣傳櫥窗定期向學生可以介紹一些民間傳統節日習俗及地方傳統文化作品,如學校宣傳櫥窗開展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內容,分別介紹十二生肖的歷史典故和來歷。我結合這樣的主題活動,開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傳統文化作品欣賞課,展示了一些手工藝術作品,如虎頭鞋、老鼠嫁女的剪紙作品等,通過這樣的宣傳,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組建學習興趣。
2.根據各年級的年齡特點,創設相應的地方傳統文化特色活動小組。
如低年級側重剪紙創設小組,中年級側重泥塑創設小組,高年級側重皮影布藝創設小組,并在每個活動小組提供相應的地方傳統文化操作材料,讓學生可以隨時看、玩、說、想、做,為學生接觸地方傳統文化,積極提供機會與條件。
二、從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傳統文化
家庭生活中蘊藏取之不盡的教學資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對龍鳳繡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塊扎染花布……其造型、裝飾和技藝體現著民族的智慧和營造生活的藝術,它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平時鼓勵學生多觀察發現探究這些家中的藝術作品,組織學生帶著家里的地方傳統文化作品與其他學生一起探討其歷史與文化,分析感受和體驗。學生通過對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動,會倍感親切和自豪感,同時激發學生了解中國地方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妙用地方傳統文化題材,發揚地方傳統文化
1.課前自主學習是進行地方傳統文化題材教學的前提條件。
課前有效的自主學習是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方式。如風箏作為中國典型的民間玩具之一,歷史悠久,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艷協調,具有強烈的民間鄉土氣,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2.欣賞與制作相結合是進行地方傳統文化題材教學的關鍵所在。
地方傳統文化教學離不開“欣賞式”教學,我們在地方傳統文化教學時應該將欣賞與實踐有機地結合一起,通過欣賞提高學生的實際制作能力,通過制作學生不止感受到地方傳統文化的美,同時感受到地方傳統文化制作工藝的艱辛,激發學生熱愛地方傳統文化的情感。
3.實物與多媒體相結合是進行地方傳統文化題材教學的必要條件。
地方傳統文化作品形式多樣、材料豐富多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不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質感和美感,不是我們能用語言描繪形容的,所以在地方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多收集各種地方傳統文化的實物及圖片和視頻資料,為教學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讓學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地方傳統文化作品。
關鍵詞:泥泥狗造型特點民間美術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陽地方民間泥塑藝術?;搓枺欧Q陳州,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搓柍潜庇小疤涣辍?,俗稱“人祖廟”?!疤弧笔切稳莘讼袢赵履菢庸饷鳎再澝浪谌忝嬔娜松?,教民“作網罟,以佃以魚,以贍民用;養六畜,以充庖廚”的圣德(《史綱評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為“人祖廟會”,當地人又稱“二月會”。在二月會期間,每天約有炎黃子孫10萬人云集淮陽,在伏羲陵和女媧觀前朝祖進香,祈盼國運昌盛、民富國強。太昊陵“人祖廟會”的原始主題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媧,以求子孫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著遠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遺俗,如頌揚伏羲、女媧的“履跡舞”,再現“生殖崇拜”上古遺風的“摸兒洞”“獻旗桿”“拴娃娃”以及各種動物下部的生殖符號等等,展示了人類的生命意識和種族繁衍的永恒主題。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靈狗”,是淮陽伏羲陵獨有的泥玩具的總稱。為什么稱為“陵狗”?泥塑藝人們的答復是:泥泥狗是人祖爺喂的狗,是給人祖爺守陵的。這些造型奇特、色彩熱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媧及遠古時期生靈群像高度概括變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農民藝人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的民間工藝品。
泥泥狗大體上可分為四類:猴類、獸類、鳥類和塤類,而又統稱其為“狗”。其來歷源于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遠古傳說,《太平御覽》載:“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ň蓿﹦樟Σ幌竟?,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碧环耸鲜侵腥A民族發展畜牧業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類所征服,為人守護、報警、護衛畜群的助手。遠古時期,人們認為狗是上天派下來拯救和幫助人類的,是人類和畜群的保護神,從而出現了以狗為圖騰的原始氏族部落。隨著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習俗的延續,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圖騰也加入到了“狗”圖騰的行列。這些來自遠古的民間美術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藝術造型巧妙,神韻充沛,拙中寓巧,在寫實的基礎上予以變形和夸張,有的狀若頑猴,活潑可愛;有的類如狐貍,靈敏機警;有的形如猛獸,猙獰可怖;還有的形態怪異,亦神亦猴亦人,充分顯示了原始圖騰的尊嚴,體現了原始的藝術美、抽象美和夸張美,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的藝術創作才能,也顯示了4000多年前的藝術匠師們的絕妙技藝。
泥泥狗取材十分廣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無所不有,鳥獸魚蟲、奇禽怪獸達500多種,其造型虛幻、神秘,使人猶如踏進《山海經》的神話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混沌初開、風雷電閃、猛獸出沒、共存的曠古時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點分析
淮陽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種張力,渾樸、大氣,且體積感較強,形象出人意料,用筆很有力度。
外簡內繁——淮陽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練。外形上沒有瑣碎的轉折,都是由較長的弧線構成最大的結構。它的形體則是由兩三個較大團塊組成的,整體感很強,因而外形十分明確。它的內形基本是用筆畫出的,十分繁復。多用長直線做骨干,有小短線兼圓點充實長線周圍,點用得密集豐富。內形還包括了許多生殖符號的紋飾圖樣,也十分和諧地融入其中。
變形夸張、以需為重——淮陽泥泥狗的形象已經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極具夸張變形。但是這種夸張變形并非是沒有內容的形式,而是來源于內容和審美的需要。需要表現哪里就夸張放大哪個部位。例如,頭部是人身體的中樞,為了表現出擁有智慧和能力,將頭部放大來顯示這一點。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為眼睛是傳神的窗欞,沒有眼睛就沒法真正地認識世界,所以又將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說淮陽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張變形、以需要為重的原則來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縮小。例如,人面猴,頭部較大,四肢短小,眼睛畫成圓圈形,顯得相當有神。
穩中求動——淮陽泥泥狗的動態以穩重為主,幾乎沒有過大的動勢,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勢。在平穩中傳遞了一種內在的氣勢。好像“穩如泰山”一詞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堅固,不可動搖。這種動態就像能夠長久存在,產生一種時空的永恒感。
方圓結合——方圓結合本身就具備一種哲理性。淮陽泥泥狗的頭概括成圓形,而身體處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圓柱形,腳就做成方塊形。大方大圓的結合,特征尤為明確?;搓柲嗄喙肪褪怯米钕淳毜男蝹鬟_最豐富的東西。
直來直去、斬釘截鐵——淮陽泥泥狗用線很有力度、挺拔且直來直去,不拖泥帶水,沒一點做作,用點也十分果敢、鏗鏘有力,斬釘截鐵。
“泥泥狗”是一種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紅、黃、青、白色,色彩對比強烈,而又不失和諧。中國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極普遍,黑底色玩具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第九屆年會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從祭祀禮儀方面來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對中國泥玩的深層文化內涵,作了雙重構成假說。他認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屬于表層文化(漢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則迫近華夏民族的基層文化(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兩流派文化又相互影響并且發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為基調,再飾以紅、青、黃、白,統稱“五色”。紅、青色艷麗,白為明色,黃則為中和色(現多用廣告色、加品紅),在黑色的包容中通體鮮艷奪目,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拔迳眲t源于中華民族的“五色觀”,由來已久。
《歷代名畫記》載“泊平有虞作繪”注引《蔡傳》說:“彩者,青、黃、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繪于衣,繡于裳,皆飾‘五彩’,以為‘五色’也?!薄懂嬚摗芬抖倏脊び洝份d:“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辟Z公彥疏曰:“天玄與北方黑,二者大同小異?!薄肮庞心治宀手f?!?/p>
中國色彩學中的“五色觀”源于周易的“五行說”。“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尚書·洪范》解釋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轉第143頁)(接第139頁)水曰澗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金)作辛,稼穡作甘。伏羲氏“以龍紀宮”,就有春宮青龍氏,夏宮赤龍氏,秋宮白龍氏,冬宮黑龍氏,中宮黃龍氏,乃“五色”之源?!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分姓f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組成,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獸黃龍”?!拔逍小睂儆谖镔|,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與周易的“陰陽觀”,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對雙胞胎,屬于樸素主義的思維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學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臟”“五毒”乃至宣揚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币约斑M入佛門的“五戒”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內涵。其中“五色觀”是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沿襲數千年,至今仍在中國的傳統繪畫、彩塑、木版年畫以及各類民間玩具中廣泛運用。
淮陽泥泥狗的塑造與繪制跟祭祖、娛神、祈子的目的相聯系。它的紋飾圖樣實質上都是一些生殖符號,是由生殖器官抽象變形而來的一些近似于符號樣的花紋。這種形式的出現其實是對其內容的一種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內涵的核心?;搓柲嗄喙防L制這樣的符號正是為了體現對生殖崇拜的一種強烈愿望。它的紋飾種類很多,歸納為類繩紋、類籃紋、折紋、三角紋、菱紋、葉紋、花卉紋、葫蘆紋、太陽紋、蹄印紋等等。
淮陽泥泥狗的每種形式都有它的神話來源,都不是民間藝人為了嘩眾取寵而故意捏造出來的。淮陽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為內容服務而被藝人創造出來的。它的形式與內容結合得十分完美,包含著本來就離奇的神話傳說,又充滿著強烈的現代色彩。其創造能力可謂是高級的,是當代從事藝術事業的人應該大膽借鑒的。吸取民間藝術的形式構成可以開發個人的創作空間,增強藝術家們的民族觀念。不止是淮陽泥玩具的藝術形式值得我們去研究,我國的一切民間藝術品都值得人們從開放創新式的觀念中去吸收借鑒的。這不僅能豐富現代人的文化底蘊,還能將其融入自己所創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為遠古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其實質上是一種原始圖騰文化的延續和拓展,給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極為典型、罕見的藝術瑰寶,而且真實地記錄了史前人類生殖文化的種種軌跡,折射出民間美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血緣關系。同時,也向世人證實了民間美術與原始藝術之間同構互滲的歷史事實。
民間美術作品承載了許多傳統文化信息,是考證古代藝術形態和具體生活的原始資料,不僅對研究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當今的藝術創作具有指導性。我們有時會對現代設計中的創新與改革茫然失措,在國際化設計層面的對接中,難以既體現本土特色,又得到認同。究其原因,乃是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和駕馭傳統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語言。我們可以從一些優秀的作品中借鑒經驗,如從民間美術圖形中演變出來的香港衛視的臺標,從中國印章中演變出來的2008北京奧運標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們從民間藝術作品中汲取營養,結合當地人的審美習慣,就能使現代藝術設計得到質的提升,也不愧對先民留下的遺產。
參考文獻:
[1]潘魯生.民藝調查[M].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2年至今,洛陽民俗博物館共征集到千余件民間木雕造像,以清、民國時期作品居多。其中觀音送子木雕造像共50件,多出自民間工匠之手,多數神像背后有“神靈”閣,俗稱裝藏。古時人們塑像時常在神像的背后留一個小閣,里面放上小紙片、雜糧、金屬小片、經符等,記錄供奉者家族祭祀的吉日、祈愿、符咒畫像,或是開光吉日等,是研究民間木雕神像的重要材料之一。由于大部分造像的年代較為久遠,保存條件又不理想,館藏木雕造像的“神靈”閣大都已經空了。
一、館藏送子觀音木雕造像的造型種類
館藏送子觀音木雕造像多數為中小型木雕作品,只有個別體量略大。雖然個頭小,但其雕刻手法和技藝確是在精細中不乏雄渾大氣之勢,每件木雕作品都反映了雕刻藝人的細膩情感。為使讀者對館藏送子觀音木雕造像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在此將其大致情況列表如下:
根據下表所述,館藏送子觀音木雕造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最為常見的造型:觀音大士或坐或立,懷中抱一小兒,無龕(圖一)。
這尊送子觀音立像高97厘米,通體裝飾金色。觀音發梳高髻,中間束靈芝形發釵,頭披風巾垂于雙肩,臉呈橢圓,雙目朝下微閉,大耳下垂。身著寬長法衣,小袒胸,胸前掛蓮花瓔珞珠飾。內衣褶沿如蓮花形,下系結帶,外衣貼身飄逸。觀音雙手托一童子,赤腳站立于蓮花座上。神像形神兼備,呈現簡雅素凈的風貌,淡雅中仍不失莊嚴,凈素中帶有一份超然的意味。觀音的面相、發髻、佩飾和服飾都制作得精細入微,手中托著的童子亦十分生動。這種造型從佛經看,是法力無邊和摒絕塵念的統一體。
2.送子觀音龕上檐飾一坐佛與金童玉女(如圖二),或龕上檐飾一坐佛、龕左右飾金童玉女(如圖三)造型。
館藏木雕002571號(圖二)。主色調為金色,彩繪脫落。龕形為外方內檐佛帳龕,外龕檐頂有一坐佛,左右飾善金童玉女。龕左側飾凈瓶,右側雕飾不辨。龕內弧壁圜頂,菩薩頭戴佛冠,冠帶順肩而下,容貌娟秀甜美,著交領長衫,衣褶圓轉婉柔。左手懷抱小兒,觀音右手撫膝坐于蓮花臺上。
藏品002573號(圖三),龕形內外具方。龕上檐飾以坐佛。金童玉女雙手合什立于龕左右兩邊。龕內觀音頭頂有佛光,發上覆以頭巾,猶如慈母一般,唇角略抿含笑,神態莊嚴柔和,左手抱一童子坐于左腿上,右手撫膝坐于蓮花臺上。此像以浮雕手法雕刻,面容五官圓潤,瞑目若思,流露出女性純潔、溫柔,嫻靜的神情,衣紋的雕刻卻簡潔概括。臂間線條樸拙,裝飾簡素,有北方的粗獷的作風,容貌造型則尚未脫離域外之風格。
明代以來,民間流傳著觀音渡化善財、龍女、十八羅漢、韋馱的故事,明清時期的觀音作品中,善財童子和龍女時常成對出現,作為觀音脅侍。人們常稱他們為金童玉女,視為吉祥的象征。佛門中擁有脅侍的菩薩,一般為菩薩中品位高、名望大、常受人們單獨供奉者,觀音即是其一。佛經中說善財童子和龍女都有著不凡的來歷。據說善財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涌出,因此而取名善財,后得到觀音的教化,隨侍在其身旁。龍女是文殊菩薩的啟蒙弟子。據《法華經?提婆品》記載,龍女是娑竭羅龍王之女,自幼智慧不凡,八歲時在龍官聽見文殊說法,頓然覺悟,遂至靈鷲山禮拜釋迦牟尼,成就佛道。為輔助觀音菩薩普度眾生,龍女成佛后又由佛身變為童女身,成為觀音的右脅侍。
3.送子觀音騎獅吼,懷抱孩童(如圖四)造型。
藏品002686號(圖四),觀音坐于獅子背上,雙手抱孩童于胸前,姿態優雅。觀音面頰豐滿,慈眉善目,現慈悲祥和之女相。坐騎雄獅雙目圓睜,作吼叫狀,造型生動,與閑情逸致的觀音菩薩融為一體。造像彩繪脫落,但不失其精美。獅子,古人多用之“驅邪、辟邪”,具有神秘色彩。獅乃獸中之王,佛為人中至尊,故有“人中獅子”之稱。觀音菩薩騎獅,降伏獅子,以顯示其神功威力。
4.世俗化的送子觀音立像(如圖五)造型。
藏品002631號(圖五),送子觀音立像。這尊造像明顯淡化了其神圣的色彩,以樸素平易的庶民氣質為基調,從整體形象到內在氣質都發生了轉變。她向我們展示的是一位中年婦女手抱孩童,神態安詳,雙目微睜,完全是現實生活中的一位慈祥的母性形象。觀音的形象被注入了市井民女的性格和靈魂,即使衣飾華麗,卻顯得樸素平凡、文靜內斂,貼近現實生活,觀音菩薩此時無疑成了平易近人的庶民之神。這件作品淡化了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純粹性。形態隨著時代風尚的轉化和佛教思想的演變,在世俗化、本土化的進程中轉向民間,呈現出當時日常生活中普通平民甚至勞動婦女的形象,表現出一種類似風俗畫一般質樸的世俗化傾向。
從館藏送子觀音木雕的造型特點可以看出,雕刻造像的藝術家與工匠們,不但技藝手法精妙,而且對佛教的教義和精髓有著很深的體會。這些木雕觀音像,雖各有千秋,但在外貌容顏端莊肅穆的特點卻是一致的,只是在衣冠、裝飾和姿態上富于變化、式樣豐富。
二、館藏送子觀音木雕造像的藝術特色
1.具象性。每件木雕作品都是民間對這一人神融合之物的具象反映,是民間藝術家對觀音的形象再現,即使有的比例失調,也非匠人本意而為,而是社會化認可了的觀音之具象。
2.夸張性。一些木雕的用色表現極度夸張,艷麗的色彩,醒目且讓人敬畏。因為只有神才能擁有這些濃艷的色素,才是民間認可了的觀音形象。奇特的造型說明只有變形與夸張,才能突出觀音是神,而與人不同的差異性。
3.通俗性。由于易懂、易供、易帶,所以這些木雕造像傳播范圍極廣,極易滿足社會最底層民眾對這一社會化認可了的神的形象需求。大氣渾厚的造型、粗獷的刀法,散發出民間鄉土的質樸。無拘無束、自由暢快,更顯出藝術創作的真性情。
三、館藏送子觀音雕像反映的世俗化與多元化特征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觀音信仰便隨之逐漸發展起來。隨著魏晉時期《法華經》等與觀音菩薩有關的經典諸經的翻譯和傳播,觀音信仰愈發深入民間,不僅佛教寺院供奉觀音菩薩,信徒家中也多供奉觀音,這就是所謂的“家家彌陀,戶戶觀音”。由此觀音也就成為最貼近世人的一位佛教菩薩,從而使得觀音造像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本土化、世俗化及多元化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