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音樂教育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幼兒 音樂教育
法國文豪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可見音樂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音樂存在與我們的身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么在幼兒園里對幼兒音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對音樂教育的如認識。
一、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一把鑰匙這是不容置疑的,從前蘇聯先于美國的衛星上天就證實了這一點,前蘇聯之所以在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均落后與美國的情況下卻領先美國的航天事業是因為前蘇聯的科研人員個個愛好音樂、能歌善舞,他們有濃厚的音樂氛圍。那音樂對于幼兒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一)音樂會有利的推動幼兒健康心理的發展
音樂是人的情感宣泄的方式,高興時的手舞足蹈、放聲歌唱,傷心時的心灰意冷、低低吟唱無一不是通過音樂來表現,合理的宣泄體定會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而幼兒天生就喜歡音樂,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產生愉悅的心情,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在音樂中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塑造一顆感受美的童心。
(二)音樂可以培養幼兒的情感
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同樣重要,對幼兒情感的培養不容忽視。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劑,在教育中產生的情感會讓幼兒逐步的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音樂教育也是如此,一個音樂作品的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也許正是這種情令人陶醉。
幼兒在《我愛我的幼兒園》中認識幼兒園是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體會到和伙伴一起玩耍的樂趣,從而喜歡上幼兒園的生活。在《我的好媽媽》中,明白了媽媽的辛苦,知道要去疼愛媽媽、幫媽媽做事。在《老貓和小貓》中體會自己與老師像寶寶和媽媽的關系一樣,培養幼兒對老師的信賴感和親切感。真是這一點一滴的體會一點一滴的積累使幼兒的情感更加豐富,在感受作品的同時學會適時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也是推動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實施需注意的問題
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包括一下幾點:
(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對一項活動產生興趣時,就愿意去試一試,從而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再一次音樂活動《娃娃睡覺、跳舞》中,我準備了許多布娃娃請幼兒來當爸爸媽媽,頓時幼兒便被角色吸引,邊聽音樂邊和娃娃一起睡覺、跳舞。睡覺時輕輕的拍娃娃睡覺,跳舞時手舞足蹈很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幼兒能很快區分音樂的不同,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覺。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考慮怎樣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因為有了興趣、有了幼兒得參與才能成功的完成音樂教育的目標。
(二)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并結合當前的時展狀況。目前大部分內容仍然有遠離幼兒生活實際的傾向,因此內容的選擇要仔細、認真,能符合幼兒的自然發展法則。
1、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
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要選擇有童趣童真的內容,如:《我愛我的小動物》符合幼兒喜愛小動物的年齡特征,并在歌曲中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增添了許多童趣?!缎∥浵伇苡辍窔g快輕松的曲調讓幼兒很容易接受,在歌曲中學習了小蘑菇幫助小螞蟻的事情,知道小伙伴之間要互相幫助。《小老鼠打電話》則有趣的講述了小老鼠打錯電話,把電話打給了貓咪被嚇了一大跳的事情。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應選擇一些有情節、有角色、能增強求知欲、創造欲的歌曲,音樂教材的趣味性表現在詞曲的結合之中,因此需要教師在選擇中多用心。
2、內容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時展的特點,適應時代的需要
第一,適當的讓幼兒了解我國當前的發展現狀。如:神州6號和嫦娥衛星的飛天,天宮一號的成功運行,可選擇《小星星》讓幼兒感受太空的奧妙和我國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告訴幼兒我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電腦等媒體的普及,幼兒接觸各種成人的音樂,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月亮之上》《兩只蝴蝶》等歌曲幼兒唱起來也是朗朗上口。因此,我們也可有選擇、有創造性的讓幼兒重新學習他們所喜愛的歌曲。上學期教孩子們的《隱形的翅膀》,我用故事告訴他們這是一個受傷的運動員堅強、不退縮,努力上進的過程。而《兩只蝴蝶》講的是兩個小伙伴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非常喜歡和對方在一起做游戲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更好的理解他們所唱的流行歌曲,并在其中體會到美好的東西。
(三)音樂形式的創新和嘗試
音樂形式的單一,只是彈著鋼琴一句句的教唱一遍遍的示范,會讓幼兒感到乏味。因此在活動中要不斷的創新要大膽的嘗試。
1、要以情動人
教師首先要被內容所感染,同時用這種情去感染幼兒,帶動幼兒。如:《小樹葉》要表現出秋天小樹葉被吹到地上,離開樹媽媽的悲傷之情,同時體現小樹葉堅強、勇敢離開媽媽后不害怕的精神。
2、可以把歌曲畫成圖片、編成故事,提高歌曲的表現力
在《小螞蟻避雨》中,我借互動分享的理念創設圖片請幼兒講述故事來理解歌詞內容,達到快速記憶、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目的。在學習歌曲后,用拿走一張張圖片的過程,讓幼兒加深對歌曲的印象,這樣能更加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表現的愿望。
(四)音樂氛圍的創設
幼兒時期的音樂活動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不僅在上課時進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進行。比如:早晨來園后欣賞優美的樂曲及拍打節奏;進餐時間聽舒緩的鋼琴曲,為幼兒創設安靜、輕松的進餐環境;午睡前的催眠曲一定會讓幼兒睡個好覺;游戲時間可以學習舞蹈動作,玩音樂游戲……這樣可以讓幼兒處于音樂的環境中,感受平等、寬松的氣氛,也給我們組織活動更加輕松。
音樂有益智的功能、有調節情緒的功能、有審美的功能,同時音樂也是人們生活的反映,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是我們幼教工作者的重任。而以上所說也說明作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己在音樂上的修養,要有足夠的知識和良好的音樂素養去面對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那一顆顆善良美好的童心。我知道自己所要走的路還很長,我會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層樓,為幼兒的音樂教育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情感化;回歸
目前我國音樂教育中出現令人擔憂的種種問題,諸如只注重非審美的體驗(知識、技術、歷史、思辨)而忽視審美體驗只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目標簡單地移植為音樂課程的目標,而忽視音樂教育自身的審美育人目標。
只注重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注重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而忽視音樂教育的內在和本質的價值;漠視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等等。忽視了音樂的情感性,致使我國的音樂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離開音樂本身而去教音樂的誤區。人是萬物之靈,自古就有喜、怒、哀、樂、悲、恐、思等七情六欲,而音樂作為一種情感的藝術,正是通過聲音運動的形式來表現人的情感的,它是以人的情感為起點、為、為過程、為歸宿去表意、言志、傳情。那么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體現在哪里?筆者試從以下四方面進行探討:
一、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首先體現在教育者對音樂情感的正確認識上,這是實施情感性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是情感生活的摹寫”,“情感、生命、運動和情緒,組成了音樂的意義”。但音樂內在的情感是通過形式來表現的,而音樂情感的形式表現必須以音樂知識的掌握、技術的訓練為基礎。問題在于,許多教育者過分崇尚技術,錯誤地把技術的訓練放在首位,不了解情感機制參與教育的全過程,甚至否定了音樂的情感意義的存在,使音樂課堂變成了技術訓練場,忽略了學生對音樂情感的主動體驗。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對音樂本質的模糊認識,進而將情感因素排除在音樂之外。那么音樂情感是否存在?這是傳統的音樂情感論美學與自律論美學長期以來爭論的焦點,二者各執己見,無法達到妥協。對此,著名現象學哲學家羅曼·茵伽爾登(RomanIndergarden)提出獨到見解,他中肯地指出音樂自律論者之所以否認了音樂情感意義的存在,是由于將“聲音的”和“音樂的”這兩個概念相混淆,把非聲音因素的“情感品格”。
從上可見,音樂的情感正是一種蘊含于音樂之中,而又由音樂表現出來的藝術化的情感。如果教育者脫離音樂情感而進行單純的技能訓練,這樣從表面上看來可能會有一些成績,但事實上卻可能使學生對音樂生來具有的敏感和樂趣削弱,甚至磨滅。這種缺失情感的音樂學習和教育,實際上根本違背了音樂作為人類藝術的本性,與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
二、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體現在音樂教育中情感體驗的自然發生。
在音樂教育中,情感體驗疏通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方面的渠道,三者之間達到了情感的相通與交流,得以互相對話。音樂情感體驗,即音樂的欣賞者將自己的情感與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進行交流,獲得對音樂的情感認知,既包括欣賞者對作品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等的直覺體驗,還包括對作品情感內蘊的理解。欣賞者對音樂情感意義的把握,需要在主客體的“視界融合”中去把握。其作用原理和特征是音響給人一種滲透力和張力,節奏與人內在心理節奏相呼應相協調,各種個性和風格的旋律在欣賞者和審美者腦海中形成相應的音樂記憶和沉淀,進而形成審美“心理圖式”和音樂美感。
三、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體現在對音樂情感體驗的正確認識上。
由于情感的復雜性及音樂藝術特有的時間流動性等特性,有時人們會對“音樂情感”產生錯誤的認識,有可能陷入將音樂的情感固化為理性認識的客觀對象。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將音樂作品的情感意義僅僅視為一種客觀的、被嚴格規定了的內容。這樣,音樂審美活動變為了簡單的--對應的理性認識活動,音樂作品的接受者與這樣一種內容的關系被演繹成固化的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情感意義也成為屬于音樂作品的“唯一正確的”、“不容置疑或更改的”認識對象。事實上,音樂情感體驗是一種音樂審美活動,不同于一般的理性認識活動。
四、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還體現在合理看待音樂情感體驗的多樣化方面。
許多教師在看待學生音樂情感體驗中的多樣性問題上仍有很大困惑:讓他們自由體會,結果五花八門,甚至有些體驗完全和作品本意相悖。讓他們跟隨教師引導來體會,結果一個個無精打采,體驗趨于驚人的一致和呆板。那么面對同一首樂曲,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種現象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說它在何種程度上是合理的?對此,英國音樂學家柯克認為,不同的人可能由同一首樂曲產生不同的情感反應,但是,認為每一種反應都是合理的論點確實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該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個學生都只能根據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來體驗樂曲表達的情感。因此,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驗在性質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在具體表現形態上出現各種差異,這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正常的。產生這種情感體驗的差異性的根本原因是音樂的情感體驗活動是一種欣賞者的主體活動,這種主體正如美國作曲家科普蘭所講“重要的是每人對一個主題的表現特性有他自己的感覺,對整個樂曲也如此。如果是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別指望每次再聽時,它的意思會完全相同。因而欣賞者意識中的樂曲,必然滲透著他自己的主觀感受,帶上他自己的主觀色彩,在情感性質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是可以和作者創作這首樂曲時的情感體驗不完全一致的。
從以上分析可見,音樂教育的情感性不僅體現在音樂教育者的觀念中,而且實現于音樂教育的實踐中,這對廣大音樂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實際上,這是個本不能算作要求的要求,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本應具有情感性的,但我們卻把它丟了,現在只是要求我們做到本應做好的事情而已。音樂的本質特征在于音樂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審美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的本質就是人的情感與樂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與互動。在音樂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師、學生與音樂三者之間溝通的橋梁,使得三者得以暢通交流。在音樂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不可將音樂混同于其他科目,不能停留在音樂教育的技術層面,而一定要看到和抓住音樂的情感本質,我們一定要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致力于情感性音樂教育的早日回歸。
主要參考文獻:
[1][美]蘇姍·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58.
關鍵詞:音樂教育 誤區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0080-02
時下各種音樂培訓中心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學音樂的孩子越來越多,家長們似乎已經意識到音樂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音樂教育具有獨特的智力開發功能的這一觀念,人們基本達到共識。音樂教育的地位無論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中都顯著提高。然而,因為沒有認清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如何正確看待這一問題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也導致了音樂教學方式方法的偏頗。
一、音樂教育中存在的誤區
(一)夸大音樂教育對智力開發的作用
只要搞好音樂學習,孩子必會超常聰明。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誠然,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過這樣的話:“開啟人類智慧寶庫大門的鑰匙有三把,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币魳穼χ橇﹂_發有著巨大的作用,這是事實,但是音樂教育不是開發智力的惟一途徑,它只是三把鑰匙中的一把。這說明,一方面只有在三把鑰匙的共同作用下,人類智慧的寶庫才能徹底打開;另一方面與其他以開發智力為主的課程相比,通過音樂教育來開發智力是比較慢的。因此,不能把音樂教育作為開啟智慧的惟一法寶或主要途徑: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協同發展,才能真正達到智力開發的目的。
(二)技術越難越能開發智力
表現在器樂學習上,盲目追求考級級別,讓學生盲目自滿,模糊了學習音樂的真正目的。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雖然在音樂教育中各種智力因素都會得到鍛煉和發展,但是,音樂教育開發智力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方式。對其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進行陶冶和塑造來實現的。這是一個漫長的無法跨越的過程。只有通過老師潛移默化的教與學生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學習積累才能完成。
因此,那些音樂教學中只重雙基,不重音樂性的做法是不對的。特別:是在家庭音樂教育中,家長和老師們不要再拔苗助長,強迫孩子練琴,而不顧他們情感因素的培養;使音樂教育成為應試教育的變相;不要再讓琴童不忍重負和精神磨難而以刀斷指、以斧劈琴的悲劇重演。
認清差異,才能擺正位置,才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開發智力之功能;走出誤區,才能讓孩子真正走進音樂藝術的殿堂,并在藝術甘霖的滋養中身心得以全面發展。
那么音樂教育與智力開發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
音樂教育的實質是通過音樂藝術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以審美的方式來完成全面發展的任務,具有典型的感性塑造與情感交流的特征。而智力開發是對學生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開發和挖掘,是一種理性的培養與啟發活動。
從音樂藝術的本體上來講,“音樂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感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彼鼜娬{的是一種感性認識。音樂教育的實質是通過音樂藝術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以審美的方式來完成全面發展的任務,具有典型的感性塑造與情感交流的特征。而智力開發是對學生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開發和挖掘,是一種理性的培養與啟發活動。音樂教育與智力開發是一對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但他們又巧妙的聯系在一起,互相促進。
二、音樂教育的感性塑造為智力開發的理性培養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感性塑造是音樂教育的最顯著特征之一:構成音樂的感性材料是流動的音響,這些具有一定高度、長度、力度和音色的音響材料,通過節奏、節拍、音區、旋律、調式、調性、和聲、復調、曲式、織體、配器等表現手段,來塑造動人的藝術形象,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音樂創作、音樂表現、音樂欣賞――的基礎。正基于此,人們不僅把音樂看成時空的藝術,同時在音樂教育中把聽覺的培養以及對各種音樂因素感知能力的培養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
從音樂教學的活動看,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對學生感性塑造的過程。一方面,所有的教學內容,無論直接表現音樂的歌唱教學律動教學、器樂教學、創作教學等還是間接表現音樂的音樂欣賞以及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都是通過感性的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另一方面,教學活動中實踐性更為突出,沒有感性的實踐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鑒賞、評價、創作等都無從談起。音符、音樂理論即成為毫無意義的符號和抽象的概念,音樂課則變成名操無味的技法課,其審美教育的本質品格會蕩然無存。
音樂教育內感性塑造是多維度的,有音樂的物質及自身結構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強弱、長短、音程、和弦、定律、節奏、節拍、織體、和聲、曲式等;有情緒、情感方面的,如歡快的、悲哀的、抒情的、激越的等;有體裁形式方面的,如聲樂的各種體裁與形式,器樂的各種體裁與形式;有時代風格方面的,如古典的、浪漫的、現代的等;有音樂內容與形象方面的,如英雄、少女、高山、流水等等。通過上述諸方面感知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進人音樂王國的必由之路,只有努力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藝術的殿堂里,充分享受音樂藝術特有的美妙感覺,使情操得到陶冶,精神隨之生華。
強調感性塑造,并不是簡單地否定音樂教育的理性指導作用。恰恰相反,適度的理性指導是保證音樂教育有效、深入進行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感性人手與理性指導相結合是一條重要的音樂教學原則,它既符合音樂教學的特點,亦符合少年兒童音樂學習的認識規律。
在音樂教學中,僅有感性塑造是不行的,從認識論上講,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片面的、現象的外部聯系的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的以及內部聯系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完成認識上的質的飛躍。比如音樂欣賞,其教學過程一般分為初步感知、情感體驗和理解提高三個階段。初步感知階段是以“官能的欣賞為主”的階段,主要是對音樂美感的初級享受,學生對作品的初步玲聽所帶來的愉悅感僅僅是
一種表象,是對該作品的感性認識,不能體會該曲的本質內涵。第二、三階段則屬于理性認識階段,只有對作品反復聆聽,了解該作品的旋律、和聲等各種音樂手段的具體運用情況之后,才能深入體驗出音樂所表現的情感;只有體驗到作品的情感,理解了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才能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美的本質。欣賞教學的三個階段,體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推移過程。這一過程也適用于其他音樂內容的教學活動。從感性到理性。再用理性能動地指導實踐活動,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能動認識論。
應該再次指出的是,鑒于音樂藝術重感性、重體驗的突出特 點,音樂教學中的理論指導和理論學習最終是為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理解能力而服務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絕不能因重視理論教學而造成重技輕藝的弊端。
音樂教育注重感性塑造,這是它與智力開發最明顯的差異之處。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曾說過:“音和音響低于思想,思想低于感覺和激情。”這句話筒潔明了地道出了音樂藝術注重直接感受、注重情感的特點,也道出了音樂藝術中感性與理性的辯證關系。對音和音響的感受從認識論上講是低于理性的思想活動的,但在音樂藝術中,理性與“感覺和激情”相比較,應處于次要的位置。
然而,音樂教育的感性塑造與智力開發的理性培養之間,也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正是由于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才會有利于智力的發展。感性與理性兩者之間的性質不同,但不是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同一起來。大量感性實踐活動必然呼喚著理性的到來。指導實踐活動向高層次發展。在音樂教育感性塑造過程中,也必然啟發與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從而實現開發智力的功能。
三、音樂教育的情感交流與智力開發的理性啟發
情感交流是音樂教育的又一典型特征。音樂是最長于抒發感情的藝術門類。音樂的載體是無任何語義的音響,而這種飽含作曲家閃光激情的音響,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所以神奇的音樂被看成是“一種崇高的心靈語言”(舒曼),“是一門情感的科學”(格什溫),是表現人類情感的最高形式。對此李斯特有過更精辟的論述:“在純音樂中感情的體現并不通過思想,并不是像在大多數其他藝術――尤其是文字藝術中一樣,必須通過思想。如果說音樂表現感情比其他方法優越,通過音樂人可以傳達心靈所體驗的印象,那么,音樂的這種優越性主要因為它有一種最高的性能――它能不求助于任何推理的形式,而復制出任何內心的運動來?!?/p>
音樂的情感性特征決定了在音樂教學中必須注重情感交流。一方面,要通過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及其用抒情手法塑造的藝術形象,來動之以情、感之以形、曉之以理,使學生產生愉快、痛苦、憤怒、興奮、憂愁、哀傷、恐懼等情感與精神的共鳴,達到學生與音樂之間情感交流的目的,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激發其樂觀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發出火花”。
另一方面,教師應根據音樂教育以情動人的規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的身心特點為基礎,積極地與學生產生情感交流,以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和激發他們的情感,特別是審美情感,調動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愿望。凡有成效的音樂教學無不是充滿著豐富的情感流露與交流。忽視情感性的音樂教學,不僅不能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反而阻礙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甚至是對其音樂興趣的扼殺。
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不是純生理的喜、怒、哀、樂,也不是純個人的自我表現,而是人類情感的模擬和升華。正像柯克所說的:“音樂,在偉大的作曲家筆下,用純屬他個人的表現方法最完美地表達出人類的普遍情感”,正因為如此,音樂才被視為人類溝通情感的共同語言,音樂教育才被作為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音樂教育 情感化 回歸
目前我國音樂教育中出現令人擔憂的種種問題,諸如只注重非審美的體驗(知識、技術、歷史、思辨)而忽視審美體驗只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目標簡單地移植為音樂課程的目標,而忽視音樂教育自身的審美育人目標。
一、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首先體現在教育者對音樂情感的正確認識上,這是實施情感性音樂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是情感生活的摹寫”,“情感、生命、運動和情緒,組成了音樂的意義”。但音樂內在的情感是通過形式來表現的,而音樂情感的形式表現必須以音樂知識的掌握、技術的訓練為基礎。問題在于,許多教育者過分崇尚技術,錯誤地把技術的訓練放在首位,不了解情感機制參與教育的全過程,甚至否定了音樂的情感意義的存在,使音樂課堂變成了技術訓練場,忽略了學生對音樂情感的主動體驗。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對音樂本質的模糊認識,進而將情感因素排除在音樂之外。那么音樂情感是否存在?這是傳統的音樂情感論美學與自律論美學長期以來爭論的焦點,二者各執己見,無法達到妥協。對此,著名現象學哲學家羅曼·茵伽爾登(Roman Indergarden)提出獨到見解,他中肯地指出音樂自律論者之所以否認了音樂情感意義的存在,是由于將“聲音的”和“音樂的”這兩個概念相混淆,把非聲音因素的“情感品格”。當作非音樂成分來對待,因而拒絕承認它在音樂作品中的審美價值。茵伽爾登認為情感品格是“在音樂作品聲音構成物自身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其非獨立的因素”。即它在音樂作品本體構成中以非聲音因素而存在,是屬于音樂作品自身的一種特性,說它是什么音樂之外的東西,顯然不能成立。
從上可見,音樂的情感正是一種蘊含于音樂之中,而又由音樂表現出來的藝術化的情感。如果教育者脫離音樂情感而進行單純的技能訓練,這樣從表面上看來可能會有一些成績,但事實上卻可能使學生對音樂生來具有的敏感和樂趣削弱,甚至磨滅。這種缺失情感的音樂學習和教育,實際上根本違背了音樂作為人類藝術的本性,與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
二、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體現在音樂教育中情感體驗的自然發生
在音樂教育中,情感體驗疏通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方面的渠道,三者之間達到了情感的相通與交流,得以互相對話。音樂情感體驗,即音樂的欣賞者將自己的情感與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進行交流,獲得對音樂的情感認知,既包括欣賞者對作品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等的直覺體驗,還包括對作品情感內蘊的理解。欣賞者對音樂情感意義的把握,需要在主客體的“視界融合”中去把握。其作用原理和特征是音響給人一種滲透力和張力,節奏與人內在心理節奏相呼應相協調,各種個性和風格的旋律在欣賞者和審美者腦海中形成相應的音樂記憶和沉淀,進而形成審美“心理圖式”和音樂美感。
三、音樂教育的情感性體現在對音樂情感體驗的正確認識上
由于情感的復雜性及音樂藝術特有的時間流動性等特性,有時人們會對“音樂情感”產生錯誤的認識,有可能陷入將音樂的情感固化為理性認識的客觀對象。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將音樂作品的情感意義僅僅視為一種客觀的、被嚴格規定了的內容。這樣,音樂審美活動變為了簡單的--對應的理性認識活動,音樂作品的接受者與這樣一種內容的關系被演繹成固化的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情感意義也成為屬于音樂作品的“唯一正確的”、“不容置疑或更改的”認識對象。事實上,音樂情感體驗是一種音樂審美活動,不同于一般的理性認識活動。音樂審美中的理解活動與科學思維中求知的理性認識活動有著本質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思維方式上,而且表現在活動的目的和結果上。情感并不是客體的物理屬性,不能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加以認識。
關鍵詞:音樂教育 德育 作用
音樂藝術被稱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它是人類最高級、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教育則是培養學生感情、陶冶學生情操的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健全學生人格、陶冶性情、培養健康的理念等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等同屬于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有多種功能,德育無疑其中之一。如何將音樂教育與德育工作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音樂的教育資源,深入探索音樂教育對學生心靈健康的促進作用和美的心靈的塑造功能——即德育功能,是每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音樂教育的德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基于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的德育作用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其基本價值就在于通過以音樂聆聽、音樂表演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使學生充分體驗表現在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蘊涵于音樂內容中的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有利于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的養成,為其終身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審美功能是音樂教育的自然體現,是音樂的本質特征。在音樂教育中,音樂作品的呈現大都是以演唱、演奏、欣賞等方式進行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靈活躍動的教學形式,調動了學生的感知,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與創造的能力,從而在主觀情感上得到了音樂審美體驗,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了真善美,這樣的體驗比任何說教都來得自然真實。在審美教育的同時恰當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淀越多,德育就會越發深入人心。
音樂在塑造美的心靈、美的形象方面與德育有異曲同工之處。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把學生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我國現階段音樂教育目標明確規定: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擴大文化視野,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個性的核心發展,培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弘揚民族音樂,使年輕一代了解、熟悉、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達到音樂教育的社會目標。 這與德育塑造真善美的心靈、美的形象目標是一致的。二者如果能夠有機結合,使德育隨樂潛入心,育人細無聲,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二、基于音樂教育的認識功能的德育作用
音樂教育的認識功能主要指音樂家和音樂欣賞者在創作和欣賞過程中,獲得對客觀世界的深入了解和把握的功效。人們可以通過音樂這個審美中介,感知、反映和把握人類自身、人類社會以及自然世界的本質與規律。優秀的音樂作品能讓人們認識不同的時代、社會、民族及具體的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藝術風格、心理性格等,從而更深刻、全面地認識人生、認識歷史與現實、認識真善美與假丑惡,同時,確立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音樂作品題材之廣、內容之多,居各門類之首,這就使德育的素材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伸縮性更強。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就是一部特殊的歷史、一本特殊的思想品德教材。音樂是喜新不厭舊的藝術,它雖然強調獨創和個性,但一部優秀作品一旦產生,就不會隨著時間而消亡,因此它又是不朽的藝術。貝多芬、肖邦、柴科夫斯基等優秀藝術家雖然離我們遠去,可是他們的音樂作品卻源遠流長,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不僅享受了優美的旋律,也從作品中領悟到了思想和精神的內涵。所以,音樂呈現給我們的不僅是形式,更是內涵。好的音樂作品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鳴、激動、聯想,使人受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熏陶浸透,從而達到優美崇高的境界。音樂教師應熟知音樂作品的相關材料,把握德育的切入點,使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認識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感情融入作品,在共鳴中上升品位,在情境中獲得知識,在知識中拓寬視野。
三、基于音樂的教育功能的德育作用
音樂的教育功能是通過審美和認識功能得以實現的。音樂在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作品中表現出對人類社會生活、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見解和價值判斷,學生在欣賞時就會感知到作品中表達出來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價值判斷、倫理態度等。一些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時,不僅是用聲音來抒發一種情感,而且能夠通過情感的抒發和邏輯發展來表達一種哲理,這就是音樂作品的意蘊。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則是通過音樂邏輯的發展,深刻揭示了“通過斗爭,獲得勝利”的哲理思想。這些意蘊要靠教師的適時點撥才能完成,音樂教育就是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將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滲透在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感受的教育之中,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應當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生想象的三度創作空間對其進行德育滲透,使知識與德育有機結合,從而事半功倍。在音樂美的感召下,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生巨大的行為力量,使學生認識了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思想上受到啟迪,道德品性得以提升。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具有積極向上的指導性內涵和春風化雨的作用,學生在某些優秀作品中獲得的健康向上的情感與思想甚至可以持續潛在于人生成長的過程中。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可以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者介紹:蔣艷,遼寧省遼中縣遼中鎮第四小學
【關鍵詞】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策略分析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改革浪潮的沖擊,尤其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不難看出,我國高校教育中很多音樂教師主觀認定音樂課程是一門輔助學科,教學工作全部圍繞教材展開,并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填鴨式”、“書本式”、“條框式”教學現象依舊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音樂教學中主體性的發揮,使用音樂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思維的功效無法得到彰顯。基于此,作者通過對高校音樂教育現狀的深刻剖析,認真查找原因、總結經驗,立足素質教育的大背景,對如何針對教育現狀采取有效策略進行闡述,使高校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得以改善和完善,學生音樂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一、正確認識音樂教育現狀
1.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音樂,很多學生對它的認識僅僅是一門輔助學科。加之各地辦學條件不同,文化背景與經濟水平也存有差異,導致高校學生之間存在著對音樂認識、音樂素養的個性差異。來自于城市或者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同農村、城鄉結合地域的學生相比,其自身的音樂素質、音樂水平都具有明顯優勢;其次,受“學分制”的影響,學生與教師對于類似音、體、美等藝術類學科輕視甚至忽視,甚至大量占用藝術課程的時間進行文化課程的學習,使很多學生無法感受到音樂帶給他們的審美享受和藝術氛圍。
2.老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高校音樂不同于小學、初中的音樂教育,它已經從簡單的聲樂教學發展為對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發展史、音樂鑒賞等全方位音樂教育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音樂專業教師,不但要對音樂教育的理論知識、音樂常識以及未來音樂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專業認識,能夠為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整體規劃、加快學生對音樂的正確理解和準確掌握;同時還要對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樂器能夠進行演唱和彈奏,便于在進行實際教學時為學生更好的展現音樂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音樂教育孤立存在。 作為一種藝術而存在的音樂教育,其教育形式不應該是獨立的,它的價值體現在通過與其他學科結合而產生出來的總體效應。音樂之德育功能在于,其審美價值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礎上的,而音樂作品與音樂形式中所蘊含的豐富意義,是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情感交流的“劑”。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舞臺表演,只有當音樂與樂器演奏、舞蹈表演、服飾變化等多種藝術元素進行有機結合后,才能真正帶給大家音樂的美感和藝術的享受。
二、有效策略
1.積極采取“差異教學”。 差異教學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有針對性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一個客觀認識和掌握,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讓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這種針對學生個性特點,開展不同層次教學引導的方法,能幫助學生消除對音樂學習的緊張情緒,并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2.有效提高教師素質。教師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的音樂素養和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音樂教育的程度,因此,有效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對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發展至關重要。要注重對音樂教師綜合水平的提高,在強化音樂素養的基礎上,加強對多領域知識的培訓,如美學、心理學等,讓教師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與人文理念,能站在一個更為深刻的高度去認識和理解音樂其德育美育之功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音樂欣賞的教學價值,使學生在音樂藝術的熏陶下,審美意識、創新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音樂教育體系。音樂教育并不簡單的是學生的一節音樂課,也并不是單純的一部音樂史或者一部音樂作品,它是融合了美學、文學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于一體的藝術學科。因此,高校應根據自己學校的專業特色和實際情況,構建具有本校特色、集人文教育、素質教育、音樂教育為一體的教育體系,通過組織學生對其他文化和藝術課程的學習,使他們對音樂、對藝術形成一個正確認識并能夠做到科學對待。在這個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音樂技能、音樂鑒賞的系統性教育,從而提高音樂教育的教學效果。
新時期的高校音樂教育,正處于一個從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全面轉型的階段,在這個關鍵時期應如何強化突破傳統、大膽創新的意識,使音樂教學計劃合理化,能夠最大程度的去開發學生的音樂潛能,調動他們的音樂智慧,提高音樂專業素質,使他們能在音樂這條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好、更快,應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關 鍵 詞:音樂教育 哲學 教育改革 培養目標 課程改革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如核能產業、激光產業、航天產業、生物技術產業、超導技術產業的大量出現,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愈來愈重要,世界步入了以產業知識化、社會信息化為標志的知識經濟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其實質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作為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國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其目的是構建適應未來國際競爭和社會發展的新教育體系。為迎接時代、市場和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挑戰,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必須確立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思維模式,而這種培養理念和思維模式必然是一定哲學思想下的產物。
正確的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哲學觀是決定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種哲學流派,音樂教育家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借鑒不同流派的哲學思想,形成了形形的音樂教育哲學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指導我們音樂教育事業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我們的音樂教育哲學應該是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唯物辯證法為核心,堅持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正確揭示音樂教育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根本規律,才能引導和推動我國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健康發展和不斷深化。
新的音樂教育觀導致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音樂教育的哲學是人類音樂教育實踐的產物,是一種關于音樂教育的抽象的觀念或意識形態,對音樂教育實踐具有宏觀干預和指導作用,影響著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強烈的參與效應。音樂教育觀是音樂教育哲學的核心內容,它是指有關對音樂教育本質的看法、對音樂教育價值的認識以及音樂教育的目的、任務、方法等諸多方面的一整套基本信念或理念,闡明本專業所處的地位和本專業的發展方向。音樂教育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能超越社會需要和時代的變化,是屬于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觀念的綜合、滲透和吸收,始終存在著一個認識上不斷深化和理論上不斷完善的問題。伴隨著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浪潮,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也經歷了一場系統的、整體的大變革,音樂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宏觀上看,新的音樂教育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音樂是一種文化。音樂的意義是由其文化來界定或解說的,音樂不能離開文化孤立存在,而是和文化互為整體,以一種文化形態作為其存在方式。從本質上說,每一部音樂作品都是與它所處的文化環境發生著相互的影響,其本身就是一件復雜的文化產品,離開了文化環境便難以分析和理解音樂。從音樂發生學的角度看,音樂的產生和風格特征無不與自然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方式等人類文化行為和文化環境息息相關;從音樂傳播學的角度看,音樂的傳播實質上就是傳遞和接受文化信息,音樂表演實質上就是詮釋和傳遞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因此,“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①第二,音樂教育是一門有其自身獨特的認知和智力特點的基礎學科,是基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提供的有意義的認識體驗,對所有要實現其基本人性的人來說都是必要的?;羧A德·加德納將人類的智力功能分為九個領域,提出同語言、數學等學科一樣,音樂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認識世界的一個途徑,而它的認知作用和方式又是語言、數學等無法替代的?!阿趯W習音樂可以在許多方面使人更加完美:改進學習技巧,陶冶道德情操,滿足各種社會需要,健康地抒發受到壓抑的情緒,鼓勵自律,有助于集中精力,為充實地消閑打下一個基礎,以無數的方式促進健康?!雹勖绹端囆g教育國家標準》則指出:學習音樂是學習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方式;學習音樂是學習世界上的各種民族文化;學習音樂是學會學習的過程;學習音樂是學習想象力和自我表現力;學習音樂是學習的基礎;學習音樂是學習藝術。并認為: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在發展個體直覺、推理、想象以及表達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音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濃縮與人類文明的結晶,音樂藝術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注入激情,沒有音樂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④第三,音樂教育總體目標已由過去片面強調“學習音樂”轉變為“通過音樂進行教育”,即改變以往以音樂知識技能作為音樂教育首要目標的教學模式,而代之以審美教育作為音樂教育的總目標,強調學生音樂興趣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并認為音樂教育就是以廣泛、深刻、音樂性的理解為首要目標,將音樂技能培訓作為達到育人目的的一種必要手段。
高師音樂院校作為培養基礎音樂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所擔負的使命是培養音樂的教育人才。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直接關系到《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施的成效,所以在基礎音樂教育進行改革的時候,高師音樂教育改革也必須相應地行動起來,而且要走在前面。
新時期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
教育的目標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決定教育方向、影響教育全局、體現教育價值的關鍵。⑤培養什么樣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是高師音樂教育存在之根本,也是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根據唯物辯證法,正確認識本專業的本質和屬性,才能從思想觀念上達到培養目標科學、合理的定位。
首先,音樂及其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屬上層建筑范疇,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不能超越于現實社會、民族文化傳承和階級需要之外,必須將滿足社會對音樂教育人才的需求作為高師音樂教育的出發點和最高目標。已有跡象顯示,目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已經突破現行的就業領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涵蓋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組織群眾文藝活動、指導群眾文化生活、引領企業文化等等。其次,從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在整個音樂教育學科中的定位上看,“(高師音樂教育)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性音樂教育,然而,這種專業性音樂教育尚屬音樂教育專門人才的基礎教育,因為在它之后還有碩士階段、博士階段的教育,這碩士、博士階段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專門人才的專門教育?!雹拊俅危瑥囊魳方逃膬群峡?,音樂教育的實質是培養文化人,而音樂是以運動著的樂音、音響等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音樂教育活動必須與演奏、欣賞、表現和創造等音樂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這些音樂實踐是音樂教育賴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要求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體現專業技能培養與人文綜合素質培養的協調和統一。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應該是重全面、厚基礎而不求其專;重素質、厚創新而不求其深,為終身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學習音樂、傳授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將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要么等同于技能培訓,要么將其視為一般接觸性教育的認識誤區,導致高師培養出的學生存在著或知識結構不合理、或缺乏全面教育能力、或在技術領域也許有深度但沒有廣度、或缺乏開展社會藝術實踐能力等等現象,難以滿足目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熱愛基礎音樂教育事業,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實系統的音樂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系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有一定的學習、教學、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和開展社會藝術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學科建設方面應重點突出師范性和基礎性,注意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與人文綜合素質培養的協調和統一、音樂實踐能力與教學能力培養的協調和統一。只有具備這一培養目標定位的高師音樂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合格的基礎音樂教育師資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從而使我國的高師音樂教育逐步邁向其真正意義的教育目標。
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教育的本質是文化與人的雙向建構,教師的學識、人格、責任心、使命感與進取精神都是活的文化表現形式,因而,教師是人類文化成果與人文精神內化為人才素質的重要中介?!雹吒邘熞魳方逃囵B出來的學生,不僅是音樂技藝的傳承者,更重要的是音樂文化的傳承者,是審美教育的光榮使者,也是群眾音樂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實踐者,必須使他們樹立“立足民族音樂之根本,進行多元音樂文化審美教育”的思想觀念。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理論與實踐定位
課程設置是高師音樂教育的核心?,F代音樂教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音樂知識的傳授,而是深入人的心靈的審美教育、人的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人類文化傳承的載體,在音樂教育中包含了更加廣泛的人才素質培養和多元文化的內涵,與此相適應,對基礎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求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高師音樂教育的課程改革應當從整體上用系統的辯證觀點來分析教學過程,揭示出作為教學過程中最能動的、最活躍的因素——主體間相互交往的規律、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規律,有分析、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應用外來的先進的教學成果,“洋為中用”,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構建具有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課程改革并非全盤否定現有的課程體系,而應站在時展的高度,重新審視以往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有繼承、有摒棄、有創新,重在整合優化。
高師音樂教育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應該是:首先,必須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出發點。這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所在。其次,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教育實質上就是培養文化人,要求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建立在文化背景的統領之下。再次,音樂受文化的制約。音樂藝術是探索并體驗每一個有著共同主觀特征的群體體驗和感覺生活的最有力的方式。人類感覺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以每一種文化的獨特方式表現出來,世界之所以不只有一種風格的音樂,正是因為每一種文化對世界都有其特殊的感情體驗。⑧如何在學習并保留自己的傳統音樂和包容外族文化的音樂之間達到一種健康的平衡,是信息社會帶給各國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巨大挑戰。因此,新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必須建立在以文化生態保護為核心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應遵循下列幾項原則:
1.音樂教育與非音樂教育的協調和統一
“藝術的價值以及從事藝術的價值,就是非藝術的價值”,⑨非藝術是藝術的價值體現。因此,“音樂教育一向是,而且現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非音樂教育?!雹庖魳匪囆g的價值只有在音樂技能技巧與藝術修養(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理論涵養等)的有機統一下才能體現出來,也就是說音樂教育是一種建立在音樂專業技能培養基礎之上的審美教育(即非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手段,審美教育是目的。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必須體現音樂教育與非音樂教育的辯證統一。一方面,過分強調音樂教育,淡化非音樂教育,即單純地強調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是不符合高師音樂專業教育原則的;另一方面,過分強調非音樂教育,淡化音樂教育,就是反音樂教育,就是阻礙音樂教育,也就是說,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必須深入音樂領域,具備一定的音樂表演與教學能力,必須能欣賞、分析乃至創作樂曲,才能勝任基礎音樂教學工作。
2.本土音樂文化與多元音樂文化的協調和統一
這不僅包括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協調和統一,也應包括漢族音樂文化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協調和統一。音樂教育要充分體現音樂多元化的特征,這是由師范生適應未來各級各類學校音樂教育教學任務需要而確定的,也是由師范生應具備在未來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所應有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而決定的?!叭绻谖磥硇率兰o里中國人也將走向世界,參與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課程安排,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⑩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體現本土音樂文化特殊性與多元音樂文化普遍性的辯證統一,既不能過于注重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而忽視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也不可過于拘泥民族性,而舍棄對世界其他民族先進音樂文化的吸收與借鑒。應大力強化中國音樂的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優化課程設置,平衡課程內容。
3.實踐能力培養與音樂教育理論學習的協調和統一
音樂實踐是音樂教育賴以生存的手段和方式,音樂教育應重視實踐性,以藝術實踐為其主要教學形式和內容。一方面,音樂教育理論的學習應改變以往與音樂教育實習分離的狀態,因為只有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緊密結合音樂教育的實踐,才能真正理解音樂教育理論的真諦,也只有在音樂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音樂教育的實踐,才能體會音樂教育的意義;另一方面,在基礎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學能力除包括教師自身的演唱、演奏能力外,還包括即興伴奏、指揮合唱隊或樂隊、組織演出活動等能力,加強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力度也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總之,未來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綜合國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的成功與否,教育改革的成敗主宰著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只有在教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師音樂教育體系。
注釋: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頁。
②郭聲健著《音樂教育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82—90頁。
③(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33—34頁。
④劉沛著《世紀末美國音樂教育動態述評》,原載于《中國音樂》,1995年(增刊續集)。
⑤李曉貳著《構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良性運轉機制》,原載于《高師音樂教育論》,王耀華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8頁。
⑥王耀華著《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與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原載于《音樂研究》,2002年第1期,第15—22頁。
⑦陳小兵著《高師音樂教育改革需要高揚人文精神》,原載于《高師音樂教育論》,王耀華主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4頁。
⑧(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