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與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原理相同
“三生教育”強調學生的體驗、態度和感悟,這正是人本主義的精髓。人本主義重視人的本性、需求、動機、興趣和愛好,強調“來訪者中心”,這些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反映?!叭逃笔且环N完善人的生命,促進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活動,這與積極心理學致力建立積極的“心理免疫力”異曲同工,而積極心理學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4]。
1.2內容相似
“三生教育”主要分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大類,具體細化內容可以涵蓋方方面面?!靶睦斫】到逃眱热葜饕?角色轉換和適應(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學習方式轉變與同伴互助、人際交往與社會實踐、戀愛、婚姻與性、擇業與就業等;這些內容都是囊括在“三生教育”之中的。
1.3原則一致
堅持主體教育、認知教育、行為教育、差異教育、全面教育,著力促進認知、體驗、實踐和感悟,這是“三生教育”的實施原則?!靶睦斫】到逃敝饕裱逃栽瓌t、全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保密性原則這六大原則。除“三生教育”未涉及保密性原則外,其余各原則兩者均是一致的。
2“三生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現行教學模式分析———以保山學院為例
2.1教學現狀分析
保山學院“三生教育”課程為新生必修課,采用階段式集中教學的方式進行。即只對新生開設,以專題形式進行,每學期一個專題,共兩個主題;課程結束采用開卷考查的方式評定學生成績;成立專門的教研組,教師集中備課,統一批改考查試卷;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以講授法為主?!靶睦斫】到逃辈扇”匦拚n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按教材實施教學,每周2課時,共計36課時,一學期完成;必修課對新生開設,選修課則不限年級;課程結束采用閉卷考試或開卷考查的方式評定學生成績。教師歸屬專門的教研組,教師獨立備課,獨立完成試卷批改;教學形式為課堂教學,以講授法為主,配合適當課堂活動。
2.2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采用座談會的方式及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多數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反映較為積極,普遍認為貼近自己的實際,對個人學習生活有指導作用,實用性強,不枯燥,只是個別內容宏觀性太強,缺乏針對性。相比之下,學生們對“三生教育”課程的反映消極,認為內容單一,教學時間有限,并不能夠真正領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真諦,加上不存在學習壓力,多數人對其并不重視,混課現象嚴重。
2.3教學弊端分析
現行的“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兩種平行的教育,不同的授課教師,相同的學生群體在不同的課堂時間分別進行。兩種教育都要開展卻困于教學時間、教學資源不夠分配,于是乎許多高校往往采取壓縮教學內容、增加額外的教學時間和要求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由于一些知識點雷同、業余時間被占用的因素造成了學生學習的倦怠,以致出現了學生對這兩種教育從思想到行動都以敷衍了事的態度面對的不良現實。如此一來,不但未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反而使學生把這兩種教育當成負擔,從而喪失了學習的意義。
3“三生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教學的可行性
“三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地位上來說同樣重要,側重點各不相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從生命、生存、生活的角度去獲取相關的知識、信息和技能是必要的,熱愛生命、學會生存并積極生活這對他們的一生大有裨益;與此同時,健康的身心也不容忽視,這也是“三生教育”得以保障的前提和基礎。既然兩種教育都是操作性的實用教育,又有相通相似之處,考慮雙管齊下應該是一個好方法。對“三生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通知識進行融合捆綁的滲透式教學,既能夠節約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亦可以強化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學生從兩種教育中都受益的教學期望。
3.1整合教材
目前,絕大多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都是從心理學角度建構教材內容,從心理學角度提出解決方案。而實踐證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以及極端后果最終都歸結為生命、生存、生活問題。如果嘗試以“三生教育”的體系編撰教材,既是對開展“三生教育”的呼應,也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更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規律的正確反映[5]。
3.2整合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角色轉換和適應、生涯規劃與專業發展、學習方式轉變與同伴互助、人際交往與社會實踐、戀愛、婚姻與性、擇業與就業等,這些都可以在“三生教育”中找到歸屬。例如生命教育的部分,可以設置生命價值與責任、禁毒防艾、感恩教育、性健康教育等內容;生存教育的部分,可以設置環境適應、自我意識、生涯規劃、挫折應對、情商培養等內容;生活教育的部分,可以設置學習、人際交往、戀愛、擇業與就業等內容。這樣一來,二者就真正互相融合了。
3.3整合教學資源
一旦內容實現整合,教師、教室、教學時間等教學資源也都能得到整合。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節約了教學成本,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避免了教師的重復教學和學生的累贅學習,也真正把教學落在了實處。
3.4整合教學方式
民族是基于共同的歷史、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征而形成的共同體。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基于共同的居住地點、生活方式和歷史習俗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識,各民族文化內涵豐富又千姿百態,具有多樣性和相對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各民族在主動和能動地創造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將民族文化內化于自己的心靈,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觀念體系。1957年,英國思想家波蘭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書中首次提出:人類有兩種知識,一種是通過理性和邏輯分析獲得的可以用語言清晰表達的知識,即“外顯知識”;另一種是在社會生活當中無意識獲得的、不能系統反思和清晰陳述的知識,即“內隱知識”?,F代心理學不僅通過實驗證實這兩種知識獨立地存在于人的記憶系統中,而且發現這兩種知識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提取機制。外顯知識的提取是一種控制化的、緩慢的信息串行過程,而內隱知識在提取時是一種快速的信息并行輸出過程,不消耗或很少消耗心理資源,不受短時記憶容量的限制,不需要意志努力。
因此,相對教育中獲得的外顯性觀念,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更具有自動化和無意識的特點,容易被自動激活,是某一民族人們心理和行為最迅速、最直接的支配力量。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后,雖然脫離了土生土長的社會環境,轉移了生活空間,離開了一直浸染的民族文化環境,但原有民族文化觀念并不會消失,而是以隱性的方式持續地發揮作用,自動地、無意識地影響他們對新觀念的接受以及行為選擇。首先,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新知識和新觀念的接受。少數民族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在思想觀念深處不自覺地留下印記。這些散布于頭腦中的民族文化觀念有些與新的文化觀念相一致,有些則可能與之矛盾或相悖。當矛盾或相悖的情況出現時,由于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具有自發性特點,它會極大地阻礙和干擾新觀念的接受。其次,內隱的民族文化觀念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新觀念系統的踐行。在民族教育過程中,盡管少數民族大學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了新觀點和新觀念,愿意將它作為自己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但這并不意味著新的觀念能夠馬上成為支配行為的力量。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內隱的文化觀念具有極強的潛在性和穩定性,它不會因為新觀念的出現而消失。在此階段,就會導致內隱和外顯“雙重觀念”的出現。與外顯觀念相比,內隱民族文化觀念較少需要心理能量和動機從記憶中去檢索,所以在沒有主觀意志控制的情況下,作為一種積淀下來的無意識痕跡,它會首先被激活,成為少數民族大學生行為反應的最直接的支配力量。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民族文化的忽視
既然民族文化觀念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先在性生成因素,并持續隱性地產生影響,那么,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建立在對民族文化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不能無視民族文化的存在。然而,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民族文化”或“超越民族文化”的現象非常普遍,民族文化成了教育過程中的被忽視的無關變量,這極大地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心理健康標準忽視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各高校紛紛開展大學生的心理普查工作,為所有在校大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心理健康標準和測量問卷基本上是基于西方文化語境的,我們并沒有對其局限性和文化適應性進行足夠的反思和認識。受理性主義和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影響,西方心理學把心理看作是一種獨立在主體之外的類似于“客觀存在”的“精神存在”。這種“精神存在”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加以認識、反映,并確定科學化的標準。但這個標準是孤立的,它從幾個孤立的方面來認識人的心理,而不是把人的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個標準是靜止的,它從某段靜止的時間來認識心理,而不是把人的心理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來看待;這個標準是普適性的,它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人的心理,而忽視心理的文化相對性。心理異常和心理健康的標準在于心理與行為表現與特定文化契合性。健康、常態的心理并沒有統一的、普適的標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有著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行為表現。受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影響,在遇到困擾時,不同民族大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是不一樣的。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從科學的、普適的心理健康標準出發,忽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和行為反應的文化性和獨特性認知。目前許多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適應障礙和心理問題,如,焦慮不安、情緒波動、消極悲觀、缺乏自信、人際敏感、強迫傾向等。這種標準化、表面化的測試無法深入各族學生的心靈深處,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失去深入了解學生的機會,更糟糕的是容易夸大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程度和性質,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帶來師源性傷害。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忽視民族文化的適應性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照搬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理論以追求客觀合理、科學、普遍的方法和手段為目的,認為只要方法得當,心理問題的解決和心理疾病的治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的社會背景和少數民族學生所經歷的獨特的文化背景成了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應忽略的無關變量。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科學化的、標準化的、去文化的。事實上,任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都是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建構起來的,“潛意識”、“認知失調”和“真實自我”等并非是客觀事實的反映,只不過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對人的一種理解而已。所以,這些理論具有文化適用性。當把這些理論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時,因為缺少特定的文化土壤,可能就會失去其本來的效用。當心理健康教師在教學和咨詢中簡單地搬用那些西方的心理健康理論,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那些讓人倍感“神秘”的概念和令人“困惑”的推理時,很容易讓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距離感和疏離感。同時,當這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以科學化的面目出現時,那些非主流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似乎就變成了非科學的,這無形當中會給各族學生帶來一種壓迫感。目前,在我國的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求助愿望不強的現象也是普遍存在。一項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求助意愿的調查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向校內心理咨詢機構求助的僅占5%,尤其是信仰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傾向“內省”、“感悟”和“自我解脫”,而不喜歡向專業的心理咨詢求援。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少數民族學生因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在遇到心理困擾時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說明那些所謂科學的心理學理論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缺乏契合性,那些冷漠的分析和冰冷的結論很容易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望而卻步,對學校的心理咨詢失去必要的信任感。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務于民族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如果少數民族學生不相信心理咨詢的效果,不愿主動尋求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那么這一目的就無法實現,其實效性也就無從談起。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須保持民族文化敏感
文化心理學家阿克遜和蘇(Sue)等人說過:“心理健康服務是一種助人過程,其理論和實踐上都平等地重視咨詢者和求助者的文化印記。咨詢專業者必須考慮咨詢者和求助者在語言、社會階層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異,這些因素會成為有效介入咨詢的潛在障礙,因而咨詢者需要努力克服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障礙?!蔽幕舾惺巧贁得褡宕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有之意。在進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能力,充分考慮民族文化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發展中的作用,從縱深的民族文化視角解讀學生,以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一)樹立寬容、開放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集中體現在其教育對象有著獨特的、多元的文化背景。在實際的工作中,以共性的科學心理學理論作為指導固然重要,但僅用這些理論來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文化心理學認為,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必然存在著許多相似的普遍共性,但不同民族的人們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所以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方式是不同的。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如何從縱深的、民族文化的脈絡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是建立深入的共情關系,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之基礎。正如建構主義所言,“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或真正意義上的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知識,應當是有著顯著差異的活生生、具體鮮活的關于個體和個別事物的知識。由于每個個體都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那一個”,因此知識的要義不在于找到事物的共性,相反,而是應發現其個性?!保?]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從民族文化的視角出發,發現個性,深入地理解學生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心理咨詢教師不可能對每個民族文化都能完全了解。因此,文化心理學一貫秉承的開放、寬容的態度應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開放、寬容的前提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承認自己對學生的成長背景和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拋開既有的理論體系去理解學生,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民族文化保持一種探索的興趣。在寬容、開放的理念下,心理咨詢教師通過詳細的傾聽了解各族學生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特有的方式和方法,從學生的參照體系出發,與學生共同分析問題、建構發展目標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對等和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站在權力一方,不再是獨立于學生的觀察者、判斷者,而是學生的密切伙伴、參與性的觀察者。這樣不僅有利于建立深入的信任關系,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心理發展。
(二)樹立生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生態哲學把人的心理看做是一個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系統。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樹立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有利于全面、系統地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進而采用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認為,心理健康應該是心理系統整體功能的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心理作為一個整體能有效地發揮自身的功能,不斷向內部與外部平衡統一的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心理健康應該是一種整體的、動態的平衡,在發展過程中,心理的某個部分功能的缺失或者某個部分發展的暫時滯后并不一定意味會破壞整體功能。因此“問題”并不意味著不健康。因為當心理的某個部分出現問題時,整體發展趨勢自然會對部分進行調整或修復,從而使得整體的功能處于穩定和諧的狀態。這要求我們在確定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心理的某個部分的健康狀況進行界定,而必須有整體層次的把握,對心理整體機能的狀態加以評定。同時,在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的培養,審慎地對待和分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化適應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不可輕易做出“心理不健康”的結論。其次,生態化的心理健康觀認為,心理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著交互作用,心理健康取決于心理與環境的動態平衡。因此,評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必須從民族文化的視角入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由于多災多難的歷史和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苗族人養成了封閉收斂的心理定勢,形成了自律內斂的性格特征。而蒙古族由于一直過著游牧生活,草原部落游牧的生活習俗已經扎根于蒙古族人民的心理,蒙古人具有開放、熱情、豪放的性格特征。不同民族性格的人在具體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會有所不同。如果不從民族文化背景來考量,只用靜止、孤立、統一的標準來認識和衡量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是極其有害的。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基本思想
第一,從主觀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主要指人類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所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即能幸福滿意地回憶過去、快樂而充盈地感受現在以及積極樂觀地憧憬未來,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滿意感以及快樂感,引導個體建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第二,從個體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的人格特征,是積極心理學理論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存在兩個獨立緯度:正性的利己主義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主要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創造精神和能力、與他人積極的人際關系,積極的審美體驗,以欣賞的眼光客觀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個體能夠有效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第三,從群體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公眾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成長及其經驗的獲得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基礎上,積極的環境,是構成積極品質的重要的支持力量,這就要求人類個體必須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性以及積極的公眾品質,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
二、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一)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規范教育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過于突出政治性,強調教育的矯治功能,忽略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個性需求,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容易引導學生的反感,導致學生對其“敬而遠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強調個人價值、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關注人的自身潛能的挖掘,重視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從而使人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情感鳴,使其樂于接受并踐行道德規范,這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有助于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決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過于單一和死板,過于重視管理輕視育人,注重結果忽略過程,重修補學生存在的問題,忽視學生的內心需求,這種“修補-改錯”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積極心理學專家認為:“人內在的積極品質是預防問題產生的最好武器,在預防工作中所獲得的進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導個體自身去塑造各項能力,還不是直接修正個體的各項缺陷”。因此,在這種理念取向下,教師要轉化教育理念,從肯定學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積極品質的開發,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預防學生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符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識的傳授,而應以學生為主體,將教育與學生的幸福、尊重、自由、價值有效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強調關注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注重學生自身潛能的激發,重視學生積極的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并引導使之內化成各項能力,這種價值理念取向符合當代教育發展方向,體現了教育的本來功能和使命,因而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應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借鑒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方法,巧妙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學生受到情感陶冶,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精神狀態和人格特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學生愉悅地接受教育,在學習中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并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強幸福感和滿意度。對此,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和經驗的獲得都是通過一定的環境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構建。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注意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第一,構建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可以裝飾校容,陶冶師生情操,凈化師生心靈,主要包括學校的總體結構和布局規劃、校園建筑和校園綠化、課堂設施、辦公設備以及后勤保障設施。因此,一方面,學校必須加大投入力度,為廣大師生創造整潔、安靜、優美、積極的校園物質環境,促使師生工作學習身心愉悅。另一方面,學校要鼓勵師生規范師生自身行為、道德修養,愛護校園一草一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確保師生工作、學生、生活秩序的穩定,增添師生的幸福指數。
第二,構建良好的校園人文化環境。校園人文環境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所在,是促進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的主陣地,主要指校風、教風、班風等方面。首先,構建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班級內形成的價值觀、思想、作風、行為準則的總和,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嚴格制定一套積極的班級規章制度,并加以認真落實,以規范學生行為。同時,引導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增加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構建文明健康的寢室文化。寢室是學生集生活、娛樂于一體的重要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和諧寢室、品質生活”的寢室文化理念,明確“揚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寢室文化宗旨,積極倡導良好的寢室文化習慣,提升寢室文化的質量和品位。最后,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教師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園網絡,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主、自強、自信、自主,樹立文明意識、政治意識,安全意識以及法律意識,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充分借助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講究熟練運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心理學在工作方法上強調個體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關注個體的情感體驗和主觀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時,教師要注意將政治性與情感性巧妙結合起來,充分借助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創造力。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勵法,挖掘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勵法,即通過激勵激發學生學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學生自覺地接受教育。積極心理學認為,巧妙地運用情感激勵法,有助于培養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適當地借助情感激勵法,挖掘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過師生積極的情感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和尊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結合。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環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結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開啟學生心靈之門,鼓舞和啟迪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次,注重深入淺出,積極引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開展座談會,或電子郵件、QQ、微信、短信、電話等平臺與學生進行探討人生、規劃未來等話題,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精神世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朝著正面的方向成長和發展。最后,注重榜樣激勵,塑造自我。教師可以借助先進人物榜樣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敬佩、信賴之情,優化學生心理,強化學生行為。
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發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情景感悟法,即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的認知規律,通過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獲得感悟和啟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創設教育情境,觸情生悟。教師可以緊扣教學內容,借助語言描繪、多媒體展示、音樂渲染、典型事例分析等手段創設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觸情生悟,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感知、記憶、想象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其次,要驅動積極情緒,以情化人。創設情景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情景交融,使學生情緒受到感染,進而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如在培養學生感恩意識時,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愛的奉獻》、《感恩的心》等歌曲,渲染情境,營造情景教育,從而激發學生情感。最后,要誘發積極情感,形成積極人格品質。積極的人格品質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辯論會、角色扮演、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形式,鼓勵學生自主組織、策劃、編排、表演,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在自主參與、實踐體驗過程中,感受學習樂趣,積極樂觀地面對困境,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 從論文選題上看
(一)選題的范圍具有以下特點:
1.選題基本上是立足于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和實踐方面。字面上出現“素質”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雖標題中未出現“素質”二字,但其內容亦是圍繞音樂教育的某一領域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2.以“……實踐與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高師專科音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對中學生大面積音樂素質測試的思考與實踐》、《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等。另外,標題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音樂教學要善于創造美》、《構筑音樂與心靈之間美的橋梁――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等。
(二)選題的意義及原則:
這些論文選題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都是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幼兒、中小學、高師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同時,選題很有新意,體現為:善于從實踐中挖掘音樂教學的基本規律;以音樂教育審美為核心,以育人為本;從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范疇加以研究,認真總結教學經驗;凸顯了音樂教育論文的基本特點――強調論文的科學性、學術性、創造性、理論性等。
二、從論文類型上看
大多屬于問題性論文。當然,亦有綜述性論文,如《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探析》;亦有爭鳴性論文,如《關于音樂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亦有調查、實踐性論文,如《器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此外,還有兼具問題性、爭鳴性論文,如《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三、從論文寫作質量上看
雖然獲獎作品數量不少,但這些獲獎作品也良莠不齊,其中相比優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獲獎的部分優秀論文作一些評析。
1、《素質教育――面向21世紀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作者:馬達、陳雅先)
文章論點鮮明,作者著眼于全球人才素質的視角,著眼于教育大系統的氣候,抓住了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關鍵,提出了具有深刻實際意義的見解。而后,從三個分論點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論據具有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等特點。如,在論述第一個分論點的過程中運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現代教育觀、學習觀和心理學的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二個分論點時,運用了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中的有關規定作為理論論據;在論述第三個分論點時,運用了教育心理學、美學等有關理論作為理論論據。全文還大量運用了事實論據,這些論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論據的新穎性。如,“智力是一種適應力”,“維持型學習”變為“創造型學習”,“與其說是練習動作,不如說是練習腦,即練腦對動作的控制”,“美育還應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教育內容”等等。
論證主要采用例證法、引證法、因果論證法、對比論證法,且常將幾種論證法交織在一起使用,以增強文章的論證效力。如,在論證“學會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關鍵”這一分論點的過程中,就綜合運用了四種論證方法。同時,作者對第三分論點的論述顯得非常巧妙,即在論述第三分論點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論據看似游離,而在結尾一段又“班師回朝”到高師音樂教育的視角上,由此可見,前面乃后面之鋪墊。
本文是按并列式結構來構思寫作的。從一定意義上講,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礎上兼具有先后邏輯式的關系(或者說承接關系)。即首先是要學習(學會自我學習),然后是鍛煉實踐能力(自我實踐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養素質。
本文從選題原則上說有三個方面。一是理論方面,本文在音樂教育哲學理論方面進行探究,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導意義。二是選題原則與作者長期從事高師音樂教學工作所具備的主觀條件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即與作者占有比較豐富、翔實、生動、典型的資料有一定的關聯),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創造性地概括出素質教育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三種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能力,這便于讀者理解學生應具備的三種素質:文化素質、教師素質、審美素質,因而選題還具有創新性、哲理性原則。
總之,本文具有規范性、實用性、創新性、哲理性等特點。
2、《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亞文)
本文中心論點明確,意義深刻,行文規范,構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發展、踐行前人的理論和實踐,文章多處運用教學過程中生動典型的實例;其“理”主要是綜合運用了當代美學、心理學,尤其是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不僅挖掘出其在音樂教學中的審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同時,還體現在對審美功效理論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事例(將理論細化),將深奧的理論化為淺顯的道理(將理論通俗化),用語恰當,娓娓動聽(將理論美化)。這就是如前所說的在文章中產生審美功效,令人信服。
3、《談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策略》(作者:馬勝利)
⑴從論述的外觀上看,本文體現了章法的合理性。如開頭第一自然段便拋出了中心論點:“素質教育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的內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著,在第二自然段對什么是人的素質下了一個較為科學的定義,從自然和科學的角度,從影響人的行為、意識、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質特征,進而闡明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隨后,作者圍繞它共談了音樂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五個策略,即五個分論點:一是體現在教學審美上;二是體現在多角色多維度等因素上;三是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四是體現在教學形式上;五是體現在教學時空上。同時,在論述上結合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反駁論證法、因果論證法等進行論證,使論證嚴密而靈活。
⑵從論述的內核上看,本文彰顯了內容的科學性。如其中運用了教育家奧蘇泊爾的研究發現來支撐分論點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和綜合擬定教學目標的建設為論據,對分論點三進一步展開論證,如此滲透了許多音樂教育學的理論,亦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詞不妥,如“挑撥”一詞應改為“激發”,因“挑撥”一詞的色彩是貶義,用在這不妥,用中性詞“激發”更貼切。(見《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頁第4行)
此外,其它相對一般的一等獎文章中還存在寫作上的基本問題:⒈論點上的問題。如《器樂教學的實驗與研究》(作者:孫智玲)一文,稍加結合我國國情和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思考,便會讓人覺得有些言過其實。⒉論據、論證上的問題。如《加強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認知教育》(作者:馮效剛、周曉梅)一文,文章論據多且雜,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其實,這一課題的寫作應該圍繞兩個方面來進行:第一,為什么要加強認知教育,即把認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講清楚;第二,提出怎樣在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加強認知教育,擺出一、二、三等具體做法即可。這樣,文章脈絡會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對中心論點也更能發揮有力的支撐作用。寫音樂教育類的文章,占據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煉有用的材料則更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問題。如《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作者:許卓婭)一文存在的問題有:⑴用語不夠簡練,有多余的文字雜糅其中;(見第5頁)⑵用語不夠具體,如第6頁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節奏形式,還是演唱形式?作者沒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論述過于抽象,如第5頁的兒童“可感性”,應該舉例說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結語
綜上評析,筆者認為,在這些獲一等獎的音樂教育論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備以下特點:
⒈在選題上下工夫,尤其要考慮選題是否對音樂教育實踐有指導意義。倘若只想在音樂教育這塊藝術園里擺弄花草,則難以寫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馬達、金亞文、馬勝利等人的文中處處滲透了教育哲學、教育美學、教育心理學等學問,豐富了對音樂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這亦是他們的成功之處。
⒊準確把握論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論點,分析獨到,有創見,能挖掘出問題所蘊涵的哲理。
⒋力求發散性思維與邏輯思辯能力的統一。
⒌講究行文規范、嚴謹并富有文采。
論文關鍵詞:影響評價效能的兩個問題
新一輪課程改革圍繞“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觀。這是整個評價體系的重大變革,也促進了語文學科評價改革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及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將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及相關綜合能力作出更全面、科學的評價,并將實現評價的激勵功能,促進學生語文及相關能力的全面發展。但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對學生智力優勢的遷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協調好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與評價主體工作量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決定能否發揮評價效能的重要問題。
一、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與個體優勢遷移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教育論文,學生的學業成績是考查學生發展、教師業績和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但在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人們逐漸發現“人才”這一概念有必要重新詮釋,對“人才”評定的標準也需要改變。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到了什么,到對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考查和綜合評價。
在多元的評價指標下,每一個學生都有其閃光點。學業成績不優的有可能富于交際天賦,沉默寡言的有可能具有繪畫特長,生性好動的,卻可能極具創新精神……這時,教師看到的,將不只是他們的缺點,而是同時看到有許多值得欣賞與鼓勵之處,此時,何不緊緊抓住大加渲染一番,或不露斧鑿地加以點化激勵,以實現學生優勢智力的遷移,促進其全面發展呢?
(一位教師執教蘇教版十一冊《長江之歌》一課)
師:現在老師給大家10分鐘時間,請你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你對這首詩真的理解了。
(大約10分鐘后)
生1:我仍以長江為主題,賦短詩一首,以此表現對詩歌的理解論文提綱格式。
師:你能用詩歌的語言來表現對詩歌的理解,而且又贊美了偉大的長江,我們體會到了你對長江的熱愛教育論文,真了不起!
生2:我根據詩的內容作了一幅畫。
(畫面內容:遠方高大巍峨的雪山背景下,條條小溪潺潺流下,漸漸匯聚,漸近漸寬。)
師:你對詩的內容理解得很深刻,而且畫得很好,看出你有很強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繪畫水平,太棒了!
生3:我想給大家朗誦這首詩。
師:他今天發言非常主動,大家表揚他!
……
這位教師能夠從不同方面去評價每個學生,幫助每個學生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也即發現并展示他們的智力優勢。這樣,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舒展,由此帶來他們自信的增強、自尊的注重,這也必將促進他們的優勢智力向弱勢領域自然遷移。
(又一教師執教《涼州詞》,在自由朗讀時,一學生把“羌笛何須怨揚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讀得非常響亮慷慨,另一個學生卻讀得低沉抑郁。)
師:(對生1)你能說說為什么把這句讀得這么響亮嗎?
生1:因為我對守邊士兵的境遇感到非常憤慨,朝廷不關心士兵是錯誤的。
師:你能同情將士們的遭遇,說得很有道理。
師:(對生2)那么你能說一說為什么把這句讀得這么低沉嗎?
生2;因為士兵們很思念家鄉,他們吹奏羌笛的曲調是幽怨的。
師:你能體會出士卒們的心情,說得也很有道理。下面就請大家按自己的理解來朗誦這句詩。
(學生非常高興,學習熱情極為濃厚。)
當兩個學生對一句詩的朗讀作出不同的處理時,教師沒有按常規思路馬上肯定一個教育論文,否定一個,沒有只從讀的對和錯本身去評價學生,而是關注學生的不同思維過程,并給予積極的鼓勵,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允許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正是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教師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也正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評價理念。由此可見,只有放眼全面,關注過程,評價才能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的指導,才有可能實現對學生優勢智力的有效遷移,以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與評價主體的工作量
以往對學生的評價大都是在量化范式下的標準化測驗,評價的操作過程顯得單調枯燥,因為教師不用考慮太多,所做的只是機械重復的閱卷評分,關注的只是分數的多少,很少考慮形成之因及對策,因而很少存在工作量方面的問題。
新課程倡導質性評價方法,強調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結合,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無疑,這樣的評價更趨科學、更趨合理。但學習過程檔案、評價日程表、反思日記、成果展示等定性評價方法的引入無形中給學生評價的主體之一——教師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少教師不禁陷入迷惘:怎樣高效實施對學生的評價呢?
建立學習過程檔案是質性評價最具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它的應用可能使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握好自己在評價操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教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自己記錄為主,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制定好學習檔案內容并教給學生記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加以檢查了解,適當添入自己的評價論文提綱格式。還可引入家長的評價,以掌握更多的評價信息。
以語文學習過程檔案為例,可讓學生自制各種收獲卡,如“作文大王卡”、“朗讀精彩卡”、“課本劇表演名演員卡”,可讓學生填寫“家庭作業反饋表”、可讓學生填寫“課堂表現記錄表”等,可讓家長填寫“家庭表現記錄表”等。可定期開展反思座談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檔案記錄來了解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發展情況,實行自主評價,還可組織學生相互評價,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家長參與評價,這樣,不僅使評價主體趨于多元化,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加強,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得以提高,還減輕了教師在操作過程中的工作量,學習過程檔案這一質性評價方法的優越性也得以充分展露。
就是對于考試這一傳統的量化測評方法,我們也可以開動腦筋教育論文,加以變革,力求在減輕評價主體工作量的同時,還能較好地發揮評價的效能。
讓學生自制試卷就是一種較好的嘗試方法,教師可從大的方面限定范圍,讓學生自己命題,互相檢測,相互評改。比如中高年級的語文試卷,可按字、詞、句及語言表達、綜合運用等項目引導學生自主擬題和組織測評。單元測試就可采用這種形式,不過次數不能太多。如此操作,不僅改變了學生對這一傳統評價方法的看法,還均衡了評價主體間的工作量。這將使考試這一測評方法得以較好運作,并將實現其促進發展的本質功能。
相信,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程評價體系必將日趨完善。只要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實踐中多思考多探究,必將使評價的效能得以更好地發揮。
一、畢業設計(論文)題目:
二、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規定進行日期:2010 年 7月12 日起至 2010 年 11月28日止
三、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地點: 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任務書的內容:
目的: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提出有一定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的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訓練學生獨立檢索中外文資料、提高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的能力,初步具有搜索、整理、篩選信息資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寫作技巧與規范化要求。
任務:
1)提出選題的初步設想。
2)搜集、整理與論文有關的、充分的、準確的文獻資料,擴充查閱范圍。
3)構思論文框架,編寫論文提綱,向指導老師提出開題報告。
4)分析、篩選已有的信息資料,提出研究設想與計劃。
5)撰寫論文初稿,反復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工作日程安排:
1)2010-7-12---2010-8-2:報論文選題,與指導教師商定選題,簽定任務書。
2)2010-8-3----2010-8-30:搜集,整理與論文有關的資料,擬定提交論文提綱。
3) 2010-9-1----2010-9-6: 與導師論文提綱商定后,開始撰寫論文初稿。
4)2010-9-7----2010-10-7:撰寫并提交論文初稿。
5)2010-10-8----2010-10-30:修改論文。
6)2010-11-1----2010-11-8:論文定稿,打印,評審,送審。
7)2010-11-9----2010-11-14:答辯準備,11月14日論文答辯。
8)2010-11-15----2010-11-28:論文終稿打印,畢業論文裝訂歸檔,上交。
成果要求:
論文正文不少于3000字,內容正確無誤,有一定的創新性或個人見解,按學校規定的統一格式撰寫,要求打印稿。
參考文獻:
[1] 李萍. 興趣、鼓勵、創新——初中英語教學初探 [N]. 英語輔導報(教師版). 2005 (51)
[2] 秦玲.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J]. 北京教育. 2004 (11 )
[3] 沈秀蘭. 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J]. 職業教育研究. 2005 (07)
[4] 黃大瓊.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質量 [J]. 當代教育論壇. 2005 (04)
[5] 萬永橋. 農村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及采取的措施 [J]. 貴州教育 2005 (07)
[6] Wedell, Martin、劉潤清 外語教學與學習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7] 應云天 外語教學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8] 全國獲獎英語教學論文薈萃(第四集)[C]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8
[9]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J] 2003(46)
[10] 張正東 外語立體化教學法的原理和模式 [M] 科學出版社 1999
(根據自己論文文獻填以上書目,可以與自己最后定稿的正式論文后的參考文獻不一致)
學生開始執行任務書日期: 20XX年XX 月X X 日 指導教師簽名:
20XX年XX 月XX日
學生送交畢業設計(論文)日期:20XX年XX 月XX日 教研室主任簽名:
20XX年XX 月XX日
學生簽名:
當前,從音樂教育論文的總體情況來說,實證性音樂教育論文相對薄弱一些,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顯得不足,這同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不夠了解實證性音樂教育研究、不夠熟悉實證性音樂教育論文的寫作有關。因此,重視和加強定量與實證研究,不僅具有音樂教育實踐意義,同時也是提高音樂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徑。
音樂教育調查報告
音樂教育調查報告是作者就某種音樂教育現象,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的實踐過程,在收集并分析大量音樂教育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規律性認識而形成的研究報告。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音樂教育調查報告可以分為描述性調查、解釋性調查和預測性調查,其中描述性調查以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目的,是最常見的一種調查類型。根據調查對象的數量,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根據調查研究的內容與范圍,可以分為概況調查和專題調查。在音樂教育研究中,專題調查是比較廣泛應用的一種形式。
一、音樂教育調查材料的收集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以精心設計的書面調查項目或問題,向被調查對象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音樂教育調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信息面寬、效率高和便于進行定量分析等特點。問卷法可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類型:封閉式問卷是在列出調查項目的同時,提供若干供選擇的答案,主要用于被調查對象預期反應較難準確把握的場合;開放式問卷只提出問題,不列出答案,主要適用于廣泛了解及深入調查的場合,其特點是具有彈性,收集的信息豐富、生動,易收到非預期的又具有價值的信息。在教學中,問卷調查法常常用于了解學校音樂教育的基本情況,教師音樂教學和科研、進修的各種情況,學生音樂學習以及對音樂教學的意見與要求,等等。
問卷的設計應包括題目、導語或說明、問題、結語和被調查人信息幾個部分。一般來說,問卷的題目就是研究的課題,在問卷上標明課題可以讓調查對象明確調查者的意圖,如“中學生音樂學習心理調查”、“音樂教師繼續教育情況調查”等。導語和說明部分是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意義、內容,以及填寫問卷的方法等,為了獲得調查對象的支持與合作,最好采用書信形式,用語應誠懇、親切、簡明。問題是調查問卷的核心部分,是作者根據想要獲得的材料而設計的問答題。結語主要是對調查對象的致謝語,有時也可省略。
2.訪談調查法
訪談調查法是通過訪問談話的形式向被調查對象收集信息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靈活、簡便、易行,缺點是用時較多,而訪談者能否有效調控訪談情境、與被訪者進行良好溝通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訪談效果。
訪談調查的步驟主要包括:擬訂訪談方案(訪談目的、對象、順序、問題等),約見訪談對象(事先書信或電話聯系被訪者,約定訪談內容和時間、地點等),實施訪談調查(從適宜話題切入,注意言辭的親和性和可接受性,耐心聽取被訪者的談話,并做好記錄)。訪談結束后應對被訪者表示謝意,努力留下良好印象,以備需要時再次進行補充訪談。除此之外,也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機會即興進行訪談調查,比如在會議上聽取了某方面音樂教育專題后,隨即與報告人、發言者進行詢問、交流式訪談;或在觀摩了某堂音樂課后,馬上和授課教師、學生進行面對面的現場對話、互動式訪談,都可能了解到訪談者需要的信息,從而獲得第一手調查材料。
3.會議調查法
會議調查法是通過會議座談的形式向被調查對象收集信息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省時省力,獲得的信息和材料也比較可靠。不足之處是由于多人同時參與,如果會議調控不力,容易偏離主題,影響調查質量。
運用會議的方式進行調查,其要點是:會前需準備好調查提綱,并提前發給參會人員;調查會人數要適宜,太多不利于充分發言;邀請的參會者應是對調查內容比較熟悉的人;會議由調查者親自主持,態度應誠懇、熱情,并善于調控會議,做好記錄。
二、音樂教育調查材料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語言描述的形式揭示被調查對象特征的信息處理方法。其目的是對調查對象做概念、性質和程度上的界定與說明。定性分析法具有關注事物發展過程及其相互關系,而且靈活性較強的特點。
在音樂教育調查信息和材料的處理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能體現學科特征及屬性,因此,該方法被大量的使用。但分析者應該注意把握好分析的尺度,盡量淡化主觀色彩,把描述建立在調查信息和材料的客觀基礎上。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數值形式以及數學、統計方式反映被調查對象特征的信息處理方法。其特點是對調查對象進行數量化的分析和計算,并判斷出它的價值;關注被調查對象的可測性:分析過程具有嚴格而規范的程序,往往借助計算機等現代化手段進行,因此效率較高,客觀性強。
一般。定量分析過程遵循著這樣幾個步驟:第一,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類;第二,描述數據分布的形態和特征;第三,檢驗和鑒別分析的結果;第四,進行相關因素的分析。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分析
在音樂教育調查信息的處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因此,不要在運用一種方法時貶低和排斥另一種方法。其實,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并不能截然分開,分析時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寫作
撰寫音樂教育調查報告是在收集和分析音樂教育調查材料基礎上形成調查報告文本的過程。一般,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撰寫可包括下列三個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調查研究的目的、對象、內容及方法等。首先,要闡述調查的目的是什么,通過這一研究想解決什么問題;其次,應交代調查的對象有哪些,調查的內容和問題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樣的調查方法與手段。例如《高中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調查報告》的前言:“在高中課改中,音樂鑒賞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那么如何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效率,已成為高中音樂教師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根據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統計學等基本原理,在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并在省內幾所重點中學聯合進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應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以找出影響學生音樂鑒賞學習效率的相關因素,提出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學習效率的建議?!贝送?,也可先說明調查研究的緣起,然后再分別闡述調查目的、對象、內容 及方法。
2.調查數據整理與分析
這是整個調查報告的重點部分,一般由三項內容構成:一是數據統計內容與方法說明,即調查了哪些內容和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調查數據的整理,這是整個調查報告的核心,例如《高中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調查報告》中,圍繞“影響音樂鑒賞學習效率的若干因素”這個調查主題,分項列出“學校音樂氛圍”、“學習者個性”、“學習者興趣”、“學習者習慣”、“學習者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等方面因素對音樂鑒賞學習效率影響的調查數據,并分別運用表格和文字加以呈示和描述。三是對調查數據的分析,這是在調查數據整理的基礎上采用定量方法或結合定性方法作出具體分析的部分。在數據的基礎上作出有效地分析,關系到調查報告的質量,影響著調查報告的結論。
3.調查結論與建議
這一部分是依據調查數據的分析,來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與提煉,最后形成調查結論和提出建議。撰寫調查結論與建議應注意運用音樂教育理論聯系音樂教學實踐的原則,要建立在有理有據基礎之上,特別是對局部和細節的分析越具體,提煉越細致,效果就越好。具體寫法上一般是先寫結論,后寫建議,這種方法寫起來比較清晰,有條理;但也可將二者綜合在·起來寫,比如分別提出若干項建議,而以數據分析的結論作為建議的理由,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使建議(可以作為小標題)得到了強化和突出。
音樂教育實驗報告
音樂教育實驗報告,是作者為了檢驗某種音樂教育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操作實踐活動后,在獲得并分析大量音樂教育數據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驗證性的研究報告。實驗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較之其他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更多的優越性,可以避免研究過程中的許多局限性,更易獲得科學的結論,因此經常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音樂教育實驗的理論假說
音樂教育實驗研究首先要確立課題的理論假說,因為理論假說是建構音樂教育措施與音樂教育效果之間的因果對應關系,是一種假定性解釋,這是音樂教育實驗的一個基本前提。音樂教育的理論假說應包括該假說要解決的音樂教育問題和支撐該假說的主要理論,以及該假說能夠解釋的相關音樂教育事實。例如《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驗研究》的理論假說:“‘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是以欣賞為主導、唱歌和演奏樂器并重、音樂常識與基本技能訓練貫穿其中的音樂教學新體系。其理論基礎體現為音樂教育目的及音樂教育手段兩個方面:從目的來看,基礎音樂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一種音樂教育,培養更好、更深的欣賞力,是普通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提高音樂文化素質及審美能力,接受并創造音樂文明,對于完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意義;從手段的角度來說,‘欣賞’是在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從而產生學習動力的一種有效方式,是進行音樂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所以,‘音樂教育必須建立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上,它是音樂教育的中心”’理論假說的產生既可從音樂教育實踐的觀察、感受、積累中獲得,也可從音樂教育理論出發,通過思辨的方式,推理、演繹得出。總之,它是實驗者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符合邏輯的推斷與假想。
二、音樂教育實驗的實施要點
一般說來,音樂教育實驗的實施包括這樣幾個環節:1.具有周密的實驗計劃,包括實驗目的、任務、范圍、對象、時間、步驟、測量方法等等,要深思熟慮,多方研討和修正。2.選擇明確的實驗形式和方法,包括單組、等組和循環等形式,應反復推敲和比較,確定最合適的方式。3.確定適宜的實驗對象,這一點至關重要,對象必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比如不能選擇具有特殊音樂才能的兒童去代表一般情況,不應使各實驗組教師的基本條件(專業素質、教學經驗及責任心等)過于懸殊。如果選用成績最好的學生編成實驗班,由最有經驗的教師任教,加上給以最好的物質條件,那么這種實驗的結果就沒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全體,無推廣價值。4.善于控制實驗過程中的全部條件,以便觀察實驗因子所產生的作用。5.對自變量的操作、控制過程要詳盡地記錄,對因變量的觀測要事先確定評價標準和方法,對原始數據的檢測要準確、無誤、可靠,反復核對結論。6.運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找出實驗實施與實驗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把現象分析上升到本質分析,形成理論性結論。
值得實驗者注意的是,實驗手段的科學與規范是課題成功的重要保證。有了優化的實驗課題而缺乏科學規范的實驗手段,實驗也不會卓有成效,科學結論就不易得出。此外,慎重地處理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認識和評價實驗結論,努力保持實驗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都是一個好的音樂教育實驗所應具備的。
三、音樂教育實驗報告的寫作
音樂教育實驗報告的撰寫必須具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該項實驗研究所確立的理論假說,二是該項實驗研究實施對象、方法、過程、結果的有效數據和全部記錄。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才能構成這種實證性的音樂教育論文的寫作。一般,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撰寫包括下列幾個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闡述實驗課題的緣起,介紹有關背景情況,以及實驗目的、意義、對象等。寫法上應簡明扼要,例如:“普通音樂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其目的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兩條藝術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提高音樂文化素質及審美能力,接受并創造音樂文明,進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和諧的人。就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現狀來看,許多教改經驗和模式都是‘技能型’的,帶有較明顯的專業教育痕跡,而真正美育意義上的音樂教育尚未被充分認識,缺少一條較好的改革途徑。為此,探索音樂審美教育的一般規律,提出音樂教學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與最佳方法,就成為‘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驗研究’的方向和旨歸?!?/p>
2.概念界定
這一部分主要是對課題概念的內涵進行說明和界定,具體闡釋實驗的理論假說。例如《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實驗研究》課題含義是什么?什么是“以欣賞為中心”?怎樣理解“欣賞性”原則?實驗者都要給以具體的解釋和闡述。
3.實驗方法和過程
這一部分是實驗報告的主體部分,闡述某項音樂教育實驗的具體過程和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實驗對象的選擇條件、方法與數量,實驗分組的原則、類型,實驗因子的描述,自變量的調控,以及對無關變量的處理等。這部分內容是對某項音樂教育理論假說的實證部分,應盡可能寫得詳細、具體和充分。
4.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是實驗報告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把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檢測后用圖表的方式加以體現并做相關說明,同時輔以能代表實驗結果、能體現自變量與因變量因果關系的典型實例,以表達該項實驗獲得的結果。
5.結論與問題
這是實驗報告的最后一個部分,一般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把實驗現象上升到本質認識,從而得出關于某種音樂教育假說的科學理論;二是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或解答音樂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或指出實驗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寫作實證性音樂教育論文應注意的問題
音樂教育論文作為音樂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種形式,其寫作方法同研究方法密切相關,這就是說,不同類型的音樂教育論文寫作應該建立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
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寫作,其材料必須是調查所得,因此“調查性”就成為音樂教育調查報告的第一屬性。調查者應牢記:調查是報告的基礎,如果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話,那么沒有調查也就沒有報告。就文字分量而言,應該七分是調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結論,就調查報告所用時間而言,調查者要把主要時間集中在收集調查材料上,在“調查”上下足工夫后再談“報告”,這是調查報告區別于其他文體的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