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58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流傳的卻很少,當代的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知之甚少。為了讓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能夠傳承下去,新課標規定,讓語文教學來承擔這一重任,因為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的傳承傳統文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探索的話題。
一、學習傳統文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比于枯燥的學習,將傳統文化引入到語文教學中來,會使課堂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提高。在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講解還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學習傳統文化有助于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初中階段是汲取知識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將傳統文化引入到初中語文課程中,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內涵,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語文教育中學習傳統文化,有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語文課堂上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習傳統文化,體會文化的內涵,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
二、教學策略
(一)漢語傳承在詩詞
初中生是承接小學和高中的紐帶,初中階段,既是對小學階段知識的補充,又是為高中語文的學習打基礎,更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階段。因此,初中生作為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儲備量不能少。這要求初中學生要在課外大量閱讀古詩詞,理解并背誦。學生可以在背誦熟記的情況下理解、感悟詩詞大意。除了學生背誦理解之外,語文教師的教學也至關重要。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媒體教學,把詩轉化成圖片或動畫,再播放朗誦聲音,讓學生在看、聽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情感。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送別友人的畫面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出來,再配以樂曲,讓學生感悟作者和離別人的心情。這種相當于再現情境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感同身受的體會作者感情,也更能體悟古人對友情的重視,在離別時的不舍。
教師還可以根據我國的傳統節日教授古詩詞。古人對傳統節日非常重視,并且在節日期間,他們會作詩留念。對于九九重陽節,古人有相應的詩文記載,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千古名句,當今人們在節日期間也用這句話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之外,學??梢远ㄆ谂e辦“詩歌朗誦比賽”活動,通過比賽,也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二)閱讀教學緊密聯系傳統文化生活
閱讀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要熟悉,達到熟能成誦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大量的閱讀課內外讀物,增加閱讀量。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用板報的形式在“學生園地”規劃一塊,作為語文小知識的天地,讓學生輪流布置,每隔三天換一次,要求不能重復。這樣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那么為了不重復,學生會關注每一期的內容,這無形中讓學生增加了知識量。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文言文閱讀來講解我國傳統文化禮節和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比如:在《兩小兒辯日》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然后組織學生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在學生講出這個故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境界,引導學生聯系孔子的回答,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理解。讓學生要有平和的心理,與先哲靠近。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將有關的教學內容展現在屏幕上,通過課件等形式將課文進行多色彩的處理和多元化的歸納。這種方式能通過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在獲得快樂的同時高效地學習。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其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對岳陽樓的歷史文化背景加以介紹,讓學生對該篇課文的背景知識有所認知。緊接著教師可以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以一種醒目的方式展現在屏幕上,給學生一種震撼,并且給出相關鏈接,將現代人學習這種為民、為蒼生而盡心盡力精神的實例加以展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這種精神。學生在這種充滿強烈愛國情感的課堂氛圍中,就能夠對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識和內容有一個深刻而良好的認知,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也提升了教學效率。因此,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古代詩文的教學中能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差距,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態度,從而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課堂,拓展課外,以開展多彩的文化活動把學生帶入傳統文化的大殿堂。
(四)文化在課外教學中傳承
語文教學不僅僅只在課堂,語文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語文教學是課堂和課外的結合,教師在課堂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理論,在課堂之外,教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新的知識,并獲得新的感悟。與生活相結合的語文是豐富多彩的。學??梢阅7乱恍╇娨暪澞?,在學校開展活動。像“中華好詩詞”節目,將文化以節目的形式展現,一方面增加了人們的興趣,另一方面,在無形中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學校可根據這個節目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比賽”或“成語書寫大賽”等,以不同的方式舉辦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游戲中,比如學生玩“我說你猜”游戲,一個學生描述一位歷史文化名人或書中的角色,另一個學生猜,在“我說你猜”游戲中,要求學生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而游戲又有競爭性,輸了的同學為了下次贏得比賽,他們會再次學習。這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
眾人所熟知,語文中包含著文字的解讀,也包含著文化的傳承。如此說來,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教育時期是學生學習為人處世的最佳時期,也是接受傳統文化精華熏陶的最好時期,將高中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要的教學途徑。文章通過分析傳統文化的有利點講述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中滲透的重要性。
1傳統文化對教育產生的深遠影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被遺留下來,皆是經過前人的取精去粕。對國人的影響在無形與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使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更加深遠。在傳統文化滲透下的教育,國人更加懂得注重自身的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知識涵養,其注重因材施教的舉措至今為現代教育所借鑒。從傳統文化中傳承到的愛國情懷,讓國人情緒不斷激情高昂。
當然,傳統文化也有很多限制性。其尊師重道的思想牢牢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傳授的知識,在學生的眼中成為不可更改的真理,這反而阻礙了學生自己思考事物的能力,影響其自身的是非觀念。除此之外,父母在,不遠行成為現代青年人心安理得不自理自主的理由??梢?,正確的在教育中傳承傳統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2在語文教育中弘揚傳統文化
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弘揚傳統文化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何向青少年傳承傳統文化更是擺在眼前的難題。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缺少的認知使其曲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此刻在語文教育中正確引導學生的傳統文化觀念顯得尤為重要。高中時期是青少年接受事物真偽的最佳年齡期。高中語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對于傳統文化的講解。在高中語文中,應該積極主動的接受傳統文化的滲透,課本上的經典古篇與文學作品中那些古人無可比擬的風采應該努力讓學生去接受。
3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傳統經典
3.1在高中語文中文化滲透的具體表現
傳統文化并不是枯燥無味的,更多的經典作品中注重意境和氛圍,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抓住其關鍵情緒,致力于渲染氣氛,相信學生的情緒、興致會更好的被帶動起來?!对娊洝分杏小遁筝纭纺菢拥募儜僦?;有《采薇》那樣的思鄉之情;也有《君子偕老》那樣的相濡以沫。除卻古詩,柳三變的愛恨情仇、顛沛流離;納蘭容若的恬靜淡然、萬事皆空;荊軻的忠肝義膽、俠骨豪情都是可以讓學生欣賞借鑒的深重情誼。
3.2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現如今,傳統文化被提及的次數每況愈下,即便國家不斷提倡傳承傳統文化,但受西式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斷受到沖擊。西方節日在青少年中不斷被慶祝,越來越少的人記得重陽節是幾月幾日,除卻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以外,甚至有人不知道寒食節是什么。當代青年更喜歡讀外國文獻,彈奏肖邦名曲,忘記了高山流水的余音繞梁,再也沒人知曉伯牙與子期的故事。近年來孔廟文化、中國年不斷在西方國家開展,漢語熱潮不斷在西方國家興起,外國人不斷想見識神秘的東方國度。國人卻以學習英語等外語語種為榮,并對于中國傳統節日熟視無睹。
現階段的語文教師早不是過去文縐縐的樣子。更有甚者,一些教師不知道國學文章中的真正寓意。缺乏深造的教授將語文課堂變得死氣沉沉,無聊至極。學生更加不愿意去接受如此毫無意義的知識。
4如何依托高中語文滲透中華傳統
國人習慣于漢語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模式,中華文化的特點在于注重修辭、在于首尾呼應。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不斷規范和灌輸這一思想,能讓青少年更容易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除此之外,教師要深入的去了解傳統文化的故事背景。認真探討傳統習慣與道德責任觀,讓學生由心底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
要通過實踐為學生樹立榜樣英雄,傳統文化中塑造了很多經典英雄形象。通過不斷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利用傳統文化本身博大的知識量引導學生對古典文章的作者和文章中鐵血柔情的英雄們產生敬仰。如此,學生擴大了知識層面,不斷吸收有意義的知識,使其減低對西方經典的熱情,傳統文化將脫穎而出。
【關鍵詞】 文化禮堂 傳統文化 青少年 認同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渾然一體。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但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我國文化發展帶來了沖擊。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呈現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文化包裹著西方的價值觀,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社會,進而影響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青少年又處于一個可塑性極強的時期,某些不健康因素對青少年產生不利影響,造成了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的文化認同危機。青少年對西方的文化認同加強,相應的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就會減弱,容易導致崇洋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迷;對大眾流行文化的依賴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疏離,使他們沉迷平面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低俗高雅價值體系間的搖擺,則致使他們在原則性和基本道義上的缺失。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沖擊,我國許多優秀傳統文化由于保護不當已經逐漸流失,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護、傳承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當前我國文化發展較為嚴峻的問題。而如何傳承文脈,傳播文明,尤其是青少年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弘揚,又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大難點。由于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那就是不重視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將會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加強青少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是非常必要與迫切的。
2013年,浙江省在省“兩會”上,將建設1000家農村文化禮堂列入十件實事之一。而“文化禮堂”建設的初衷就是要通過文化設施建設進行文脈傳承、文化傳播。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文化禮堂”建設的新浪潮,現在全省已經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705家,計劃3至5年內實現中心村覆蓋?!拔幕Y堂”多維度、多層次的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等優秀品質,全面凸顯了村莊特色人文底蘊、鄉風民俗,充分挖掘展示了村莊的歷史傳說、先賢故事、紅色傳統、善行義舉,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每一物品、每一個故事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無不彰顯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其起到的激勵作用和效仿效應要比其他方式更為真實明顯,更易于學習和效仿,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更加潛移默化,影響深遠。
“文化禮堂”正逐步成為對村民群眾具有較強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園,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新常態下的“文化禮堂” 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驗、生存智慧,融入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睂崿F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與力量支撐。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
“文化禮堂”作為一個公共場所,作為基層人民重要的精神家園,其所挖掘展示的誠信、善良、孝道、感恩、勤勞等正能量的品質是增強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先進旗幟。在現代化高速發展過程中,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開始侵蝕青少年的思想,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價值都在商業化的洪流中逐漸被淡化。所以,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被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認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是實現“中國夢”急需的精神文化力量。而“文化禮堂”就是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視和再現來提高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其健康、全面的發展。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博大精深,是無數祖先為后人留下的智慧結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拔幕Y堂”積極挖掘村莊特色人文底蘊、鄉風民俗,展示了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歷史。青少年作為新時代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見解力,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的主導力量。在當今我國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認同不足的情況下,“文化禮堂”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無論是家規家訓、民風民俗還是草根藝術、特色傳統,都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提升給予了一定的幫助。但“文化禮堂”的建設仍處于發展階段,對于提升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認同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拔幕Y堂”的建設若能充分發揮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那么對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提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均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們應當積極推進、完善“文化禮堂”的建設,增強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中國夢”的實現與發展。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滋養、力量支撐。
【參考文獻】
[1] 沈軒.傳承文脈 傳播文明―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綜述[J].今日浙江,2013.
[2] 金美麗.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如何保護傳承傳統文化[J].傳承,2015,(10).
進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礎性和重要性首當其沖。在舞蹈的教材與舞蹈教學中,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對待西方現代藝術的沖擊,既是一個無法回避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國傳統舞蹈文化之“傳統”釋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
“傳統文化”,是指傳統社會的文化。傳統文化的內容,取決于我們對“文化”一詞如何定義。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
通常我們把文化概括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簡言之,物質文化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而精神文化則是人類生存的樣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們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不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國,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于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
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舞蹈藝術是傳達或表現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態的日趨多元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撞擊,在西方的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如潮水般涌進的情況下,舞蹈教育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處于邊緣的游弋狀態,而且會遭致固守既存傳統人士的反對。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呢?從文化欣賞的角度來說,傳統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從文化特性與保護的層面上看,傳統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當然只能由中國自己來保護。舞蹈在傳承傳統文化時要創作和發展,就離不開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習慣。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這一光榮的使命。
二、中國傳統舞蹈文化之“傳統”定位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不是只把傳統視作時髦的“懷舊情緒”,而是當作“生存的必要”。
傳統也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在傳衍中它會發生變異,會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增添新的內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對異質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傳統文化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綜合。對不同質的文化傳統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傳統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發生機,并變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樂舞文化,氣象博大、心胸開闊、儀態輕松,就和大膽吸收西域樂舞文化、舊傳統中融入了異質的新成分有直接關系。其實這一過程就是傳統更新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是緩慢的、漸進的、不知不覺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的濡化過程。這種濡化過程一般不會引發劇烈的沖突,也不破壞既存的文化秩序。但這需要充當異質吸收的文化主體強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來者不斷為既存的傳統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典范,傳統才更充實、更有價值,才有可能不著痕跡地融入現在,成為活著的傳統。 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地賦予新的時代內容,也就是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優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斷涌現。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創作,一定是從內心到動作的渾然天成、和諧統一。它是既立足本族傳統,繼承了傳統文化,又富有現代人的情感,將外在的舞蹈技法與內在的情感表達巧妙融合,而展現的超然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鮮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鮮族舞蹈語匯和深刻的民族底蘊贏得了眾多專家和觀眾的喜愛與肯定?!渡裙恰纷髌繁旧肀泱w現了一種隨著時代審美變遷而有的新體會,在提煉出朝鮮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語匯的同時融入了編導個人的性格與情感,這樣一部作品滿足了觀眾的一份期待——通過舞者身體中流露的滄桑與堅韌,透出朝鮮民族特有的骨氣與尊嚴,表現藝人不隨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況味。朝鮮族女子舞蹈一般傳統展現的風格優雅而深沉,韻律細膩而含蓄。而《扇骨》的編導張曉梅帶給我們的卻是一位一身傲骨,透著堅韌、剛烈,一位癡迷執著于舞蹈的朝鮮族女子。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讓觀眾來解讀一位朝鮮女子的人生與情感,給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舞蹈藝術是一個情感、觀念、信仰、文化交織的精神集合體,多種形態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即是這種民族性以及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在舞蹈藝術中以今人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傳統的新生是一個民族層面上的典型精神產物。這不只是單一舞種的文化傳承,而是通過舞蹈這種客觀的文化現象沿襲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穩固民族之本,扎深中華民族文化之根!
作者簡介:朱尉,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伍體,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沈伍合,男,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學教師,主要從事應用數學及彝族文化發展研究。
摘 要:在如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極度發達,傳播媒介、傳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和獲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異??焖?,范圍非常廣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同新時代傳播的特性結合起來,使得傳統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培養青年優秀的品質,弘揚中華文明,是時代背景下每一個中國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從大眾傳播的背景下出發,通過對傳統文化傳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析,尋找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大眾傳播;傳統文化;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64-02
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Internet的出現和高速發展,使得地球各個地區之間信息的交流變的越發的容易起來,地球村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表明全球信息的傳播進入一個高速的、高效的、爆炸式的傳播時代。同時,全球也形成了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傳播陣地,構建了一個立體的、多方位的、多維度的信息交換平臺,這樣,人們獲得信息的速度較之過去的一百年來說不知翻了幾番。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過后,伴隨而來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因此,近年來,出現了許多以復興傳統文化、傳承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的組織和團體,國內外也興起“孔子熱”,儒家經典大受追捧,民間也出現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但是,學術界對于這些林林總總的傳統文化褒貶不一,有的認為傳統文化便是好的,應當將之發揚光大;有的則認為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封建的落后的思想,應當予以否定。不管這兩種對立的想法如何,其中對于傳統文化來說不可或缺的其實應該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問題,其爭論的核心問題便是傳統文化要不要傳播、要怎樣傳播、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傳播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現今如何傳播
近年來,國內外興起國學熱,在全球漢語熱潮的推動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更加廣闊的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和發揚,在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漢字文化圈,大部分的國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興趣濃厚并且非常重視漢語的教學。 在國內也有了許多傳承者在積極地繼承并傳播傳統文化,國家機構和政府也在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動傳播傳統文化,各地紛紛建立起了孔子學院,用以傳習經典,學習優秀的中華文化,同時民間的公益組織通過募捐、宣傳等方式來傳承傳統文化。
民間的許多組織還通過建立專題網站、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手段來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據不完全統計,在百度中有關傳統文化的資訊有9980萬條,多數為傳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視頻、音像資料以及新聞報道,相關的網站有中國傳統文化網、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官方網站、中國國學網等;還有上百個以傳統文化命名的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和傳統文化有關的二百余個微信公眾平臺,其推送的內容多為孔孟之道中勸人向善、勤學樂學、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QQ群則多以千人群為主,群成員在群里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二、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
首先,對文化本身而言,傳統文化的傳播可以促進新文化產生、發展,使新發展起來的文化與舊有文化相互融合,消弭相互排斥部分、保留各自精華的部分、滋生交流共生的部分,從而可以促進一個社會多元文化的產生;文化傳播也可以實現文化的儲存和記錄。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同一文化可以在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科技水平下實現共同發展,這樣,傳統文化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其作用,得到更廣泛人群的認可和接受,也便于得到更完整的保護、儲存和記錄。
其次,對于人類自身而言,傳統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人們的交流共存。文化,廣義來講,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傳統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的經驗總結,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同的經驗總結可以供人們相互交流、借鑒,這有利于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人們更好地遵循客觀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完成人類更多的使命。狹義來講,傳統文化則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同樣地,這些精神產品也來源于人類與大自然的互動:社會實踐,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了林林總總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了人類在物質以及精神方面的升華。
再次,在社會進步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可以促進社會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它使社會中的不同思想、不同價值觀能夠互相理解,促進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在極大程度上促進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傳播通過促進新文化、新思想的產生,從而使人類改變觀念,接受新的、進步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加速全球化進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使人類文化交流完全突破了時空界線,一定程度上掃除了全球化發展的思想障礙,使世界各地人們從思想上接受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全球化進程的發展。
三、大眾傳播將如何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德弗勒認為大眾傳播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份復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并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大眾傳播所包含的范圍十分的廣泛,亞歷山大?戈德說,“傳播是‘使原為一個人或數人所獨有的化為兩個或更多人所共有的過程’”。從字面意義看,文化傳播是指以文化為內涵,各種大眾傳播手段為媒介,將社會中存在的思想、經驗技巧和其他文化特征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從一個地點傳到另一地點的過程。文化傳播也稱作文化擴散,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使得傳播范圍地區內的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洗禮,成為文化傳播的收益者,在這個地區的民眾傳承了傳統文化后,這些民眾就會逐步的向周圍地區擴散,一傳十,十傳百,從而達到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大眾傳播中傳播者、傳播媒介、傳播的目標是傳統文化傳播中最重要的三個部分。
傳播者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處于源頭的位置,是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來源者、采集者、制作者、和者,傳統文化被傳播者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傳播出去,被受傳者所接受。傳播者不僅僅是個人,也可以是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公益組織。因此,傳播者在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就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篩選。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不僅有禮義廉恥、琴棋書畫等非物質的和物質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三綱五常、君臣之道、迷信思想等一些不好的傳統文化。所以傳播者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的時候要起到“把關人”的作用,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把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展現在世人眼前。
傳播媒介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的橋梁,傳統文化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途徑被受傳者所接收。因此要加強大眾傳媒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構建形成一個完整的傳播陣地。從而使每一個接收到傳統文化傳播信息的人在自覺和不自覺的情況下,通過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新媒體去傳播傳統文化。同時,還要加強音像、多媒體出版物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比如一些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現狀,反映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音像作品只能在本地區進行少量的傳播,但是這些音像制品卻對本民族的人了解本民族的一些傳統文化只是卻起到了補充的作用。許多人表示,生活變好了過后,本民族的很多人都慢慢的放棄了本民族的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習俗和傳統,轉而去學習一些外界的不好的東西,比如非主流之類的,但是了解到此現象之后,覺得本民族的傳統必須要保持,周圍的很多人也表示要好好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文字不能讓民族傳承斷在我們這一輩。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來說,信息的載體是文化傳播是否完整、清晰、有效的達到傳播目的的手段,而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受眾就是青年學生,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時刻。因此,把地方高校的教育當做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學校教育將民族傳統文化轉化為教育資源,通過形形的教學設計、校園活動等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使得學校教育功能體現的更為完整。在教學內容中,學??梢园褌鹘y文化作為一門獨立或混合的課程融合在教學總設計中,對于不同的專業,對傳統文化的掌握雖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是立足于中華兒女對傳統文化的熟知的背景之下的。各高校普遍開設的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歷史學、考古學、琴棋書畫等,這些專業本就是以傳統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而開展起來的學科,它們將傳統文化作為一門專業課,在課堂上進行系統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熟諳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條件、現今的時代意義、弘揚的價值等各方面,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同時,分門別類的開設各類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使得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另一方面,作為學校主體的青年學生也要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任務。青年學生利用學生社團開展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社團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一方面豐富了校園文化,同時也極大程度上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播。社團舉辦的傳統文化展示節,通過照片展覽、文字描述、現場講述、樂器演奏、服裝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甚至全社會展示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各高校乃至社會、政府機構建立的文化傳習館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強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弘揚傳統文化。高校是傳統文化傳播的最佳場所,借助高校獨有學術氛圍,結合地域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并融入現代高等教育,使傳統文化在校園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與發揚。
四、結 語
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中國數千年文化沉淀下來的精華,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既可以增加對本民族歷史的了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然而,傳統文化在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還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頸”也不少,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支持與關心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終實現在大眾群體中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曹鳳霞,李碧權,黃孟彬.從孔子學院看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現狀及反思[J].長春大學學報,2014(1).
[2]陳朝云.先秦中原文化傳播模式探究[J].求是學刊,2009(5).
[3]王秋生,楊永軍.文化傳播的載體:從結繩記事到抽象文化的物化[J].新東方,2006(4).
[4]龍麗雙.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J].新聞愛好者,2012(2).
[5]趙仁龍.傳播學視域下的中醫藥文化繼承與發展[D].陜西中醫學院,2012.
一、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20世紀以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評價是有分歧的。21世紀以來,新的文化形態不斷生成,文化態勢比以往更加嚴峻和復雜,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以及網絡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共生共存、相互交織的局面,對文化傳承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會代表主要就以下4個方面討論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傳承問題。
1.傳統文化的內涵
北京師范大學石中英教授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并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進行了辨析。他認為;傳統文化是指在傳統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所形成、傳承、分享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農業社會中形成的文化系統,而文化傳統是指在傳統文化的系統里,那些被不同時代的人們挑選出來并加以繼承,闡釋、創造性轉換的要素。傳統文化是文化形態學、文化分類學意義上的概念,與現代文化相區別;而文化傳統重在講文化發展觀,文化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是基于價值判斷和選擇的歷史維度上的概念。
2.傳統文化的價值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財富,在當代仍然有生命力,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如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博士認為:傳統文化在教育思想、管理及道德方面均有可借鑒的價值。中國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如若追求其原創性,則必須要向傳統文化汲取營養。
石中英提出:傳統文化對校正今天學校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和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有重要價值。今天教育最主要的問題是價值觀教育的缺失或錯位。價值觀的核心是怎么對待人我關系,怎么對待得失,怎么對待物質和精神等?,F代社會把自我放在集體的前面,導致個人主義膨脹、自我中心日益泛濫。學生今天學習的價值、發展的價值在于獲取未來盡可能多的發展機會,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獲得更高的舒適度。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學生更需要的是怎樣駕馭這些外在的東西。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于講怎樣做人(人怎么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生與死、苦與樂、得與失)、怎樣做事。儒家如此,道家和禪宗也是如此。傳統文化拒絕承認孤立的、抽象的和原子的自我概念,把自我放在倫理關系里面來考察和關懷。在傳統文化中,自我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關系性的存在。我們的自我在經驗和實踐層面上是各種關系的一個中心,正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倫理的堅守,我們才能獲得自我的實現和自我的意義。因此,傳統文化在糾正現代自我概念過于褊狹的毛病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治療、心理治療的作用。人們閱讀傳統經典的最大收獲是對自身經驗進行批判性反思,傳統經典著作中最能夠打動我們的文字也是那些能夠觸發我們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文字。
3.學校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1)學校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
石中英教授、廣東大學的王衛東教授認為:學校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主陣地,學校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是強大的。華中師范大學羅祖兵博士認為:對現代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學校對學生著重進行的是現代知識的教育,所以很多傳統的東西并不是靠學校教育就能實現傳承的,學校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
(2)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南京師范大學張新平教授認為:應全面、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對學校文化建設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傳統文化中講輩分、講等級、講官本位的思想對學校教育和學校管理有消極影響,學校應努力克服它的消極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王本陸教授在回答我們是否需要傳統文化這一問題時指出,傳統文化作為文化中的一個“板塊”,應予以保留。王本陸認為,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涉及一個選擇標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持有的立場是兼顧以下三個方面。即傳承功能、育人功能與社會利益。他同時提出,傳統文化是作為知識體系(門類)進入學校還是作為生活方式進入學校同樣值得我們思考。中山大學黃崴教授強調指出:要從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存等方面出發,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
有學者從適應性角度討論傳統文化的繼承性,他們認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就是精華的,不適應的就是糟粕的。黃崴認為:討論傳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現代,不能與現代割裂。在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方面,石中英認為;二者都是資源,取舍的標準是怎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怎么有利于實現教育目標,怎么有利于培養理想的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互補的,是建構自我的不同模式。 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李政濤引用了錢穆先生的話:對歷史要懷有溫情和敬意。為什么把“溫情”而不是把“敬意”放在前面?李政濤認為,因為“敬意”可能會導向敬而遠之、敬畏,所以我們更需要“溫情”。為什么不用“激情”?因為“激情”容易喪失理智,且不能長久?!皽厍椤奔礈睾?、溫潤、溫暖:溫和之心能貼近人心、貼近傳統;溫潤、溫暖之心能感動人心、潤化人心。在探討我們和傳統文化究竟是什么關系時李政濤認為:在討論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重建今天。我們創建怎樣的今天,就是在重建未來的怎樣的傳統。廣西師范大學高金嶺教授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金子,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找到發光的金子。
(3)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和途徑
廣西師范學院李強老師引用了涂友光先生的話:國學經典的學習就是要灌輸,灌輸的對象應是低齡的孩子。涂友光借助牛胃的反芻理論說明,將經典灌輸給低齡的孩子,被灌輸經典的人會在具有反思能力的階段體會經典,在更高的掌握階段應用經典。
寧波大學陶志瓊教授身體力行、滿腔熱忱地傳播傳統文化。在她看來,對少年兒童來說,傳統經典的學習是要靠灌輸的。她倡導“素讀”的方式: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
這種做法的終極目標體現在積累上,在蒙童時期輸入大量的文字,以期達到將來厚積薄發的效果。
大部分研究生代表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對于文化的傳承應采取浸潤或濡染的方式,而不是強制、灌輸的方式。
寧波大學孫玉麗教授從微觀課堂的視角出發,倡導通過建構課堂審美文化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她認為,課堂審美文化中的自由與和諧分為三種:一是學生的主體自由,集中表現為“智慧”;二是師生主體間的互動自由,其核心在于“對話”,三是學生的個性自由,是學生反觀自身時與自我鏡像之間的和諧,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心靈“愉悅”。由此就演繹出課堂審美文化內涵的三個維度和要義:智慧、對話、愉悅。
北京師范大學王晨博士在介紹了美國兩種名著閱讀方式(大眾化、精英化)后,提出了關于中國經典名著閱讀的幾個問題:對進入教育中的經典的解釋方式是忠實于傳統還是適應現代社會和生活;對于經典的教育傳播方式,應該是大眾化的普及性解說和商業化運作還是精英性、傳承性和文化性的陶冶,抑或探尋兩者結合的可能性?
石中英認為,教育的途徑有多少,文化傳承的途徑就有多少。學校原來即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如傳承和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精神,做人誠實、勤奮等。我們今天倡導的是有計劃地加大傳承傳統文化的力度:開設有關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校本課程,通過語文、歷史等學科滲透傳統文化的精神,從建筑、制度到活動(如書法、繪畫、武術、詩歌),多渠道地體現傳統文化的因素。
(4)中小學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問題、成因及對策
王衛東教授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校在優秀文化傳統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優秀文化傳統傳承中的主體地位,教育的接受性差;沒有充分認識到學校教育在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中的獨特價值,教育內容流于膚淺;沒有充分運用根本的教育途徑,方法流于形式。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學對于文化傳統傳承的實質和意義認識不到位,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夠;中小學培養目標存在偏差;教師的文化知識修養難以勝任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任務,缺乏外部應有的保障等。為此,要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提高中小學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實效性。比如;端正學習優秀文化傳統的態度,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文化修養,充分調動和利用學校、社區及家庭的教育資源等。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譚細龍教授對當前傳統禮儀教育的丟失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當前中小學禮儀教育的缺失進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原因,一是對禮儀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二是教材建設的藩盾《優秀的傳統禮儀沒有反映到教育內容中來,如《弟了規》、《三字經》等,三是教師的素質存在問題。他指出,在早期教育中應通過制度規范加強禮儀教育。
4.關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前,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衰變甚至失傳的危險。代表一致認為;應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發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選擇上,受現代化推動和全球化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群體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常常采取被動接受改變的態度。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少數民族的成員不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大家一致認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在于使民族價值觀在年輕一代心中得以傳承與樹立。在主流文化的廣泛影響下,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在于提高人們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通過科學合理地設置反映民族特色的課程,營造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榮、互利互惠、不斷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環境。
二、關于學校文化建設
中國現代學校制度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是從西方引進的,已有百年的歷史。在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學校形成了與現代社會演化相一致的文化氣質。與會代表從更宏大的視角探討了學校文化建設問題。
1.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
關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內涵,主要有兩類見解:一類見解認為“學校文化建設”這一說法需要進一步推敲。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認為,學校文化不是“建設”出來的,而是“生成”出來的。學校文化具有內生性,是生成的產物。也有學者認為,學校文化是在追求中產生的。學校文化是通過設定一種追求的文化并最終轉化為學校文化實踐的過程。另一類見解認為,學校文化是建設出來的提法并沒有問題,關鍵是這種建設必須借助適合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載體來進行。
2.學校文化建設中要處理好的各種關系
(1)制度與文化的關系
第一,制度與文化關系的復雜性。華東師范大學唐玉光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馬健生教授認為:文化和制度的關系說不清、道不明。制度不能簡單地覆蓋文化,文化反過來也不能忽略制度。第二,對制度本身的探討。制度有三個層面:制度的精神層面、制度的文本層面、制度的操作層面。有代表認為,很多制度在文本層面是完美的,但其操作層面卻往往與其精神層面、文本層面相背離。第三,制度與執行的文化關聯。有代表認為,制度的執行實際上也是文化。不同的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制度執行的文化。第四,制度對學校文化的制約。制度與文化本來不是對立的,制度是為文化服務的,但現在兩者間卻出現了一種緊張的局面,制度已經成為制約學校文化建設的瓶頸。北京教科院蔡歆通過學校評估、課程改革等具體的實例說明了制度對文化的制約。對于導致這種緊張局面的原因代表們也進行了討論。
(2)內部與外部的關系
唐玉光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鄭航教授等認為,學校文化與社會文化是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兩者的關系既復雜又微妙。目前的總體情況是,學校文化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和調控太多,學校文化居于弱勢地位,被社會文化所左右。
(3)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唐玉光、鄭航、馮建軍等認為,學校文化建設除了要考慮宏觀層面的問題外,還要思考微觀層面的問題。在同樣的宏觀文化的背景下,為什么不同學校的學校文化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實際上意味著學校在文化建設中雖然不能不顧及宏觀環境,但在微觀領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4)移植與創新的關系
學校文化建設需要借鑒,但并不能進行簡單的移植;必須在此過程中進行創造,以生成更加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校文化。
3.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
石中英認為,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多樣性的概念,促進文化交流與對話,達到文化理解與文化共識。張新平認為,學校應建立相對寬松、平等協作、關注個人權利實現,關心社會公共利益的文化。馮建軍提出;學校應該建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現代學校精神文化,并在這一精神
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學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體現人文關懷;重建學校環境的文化內涵,建設生態式的校園。
4.學校文化建設的問題和困難
武漢大學程斯輝教授指出,當前學校文化建設出現了“五重五輕”的傾向;重外化,輕內化;重硬化,輕柔化重變化,輕進化重強化,輕感化重物化,輕人化。這些傾向已開始影響學校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需要學校文化建設者進行認真的反思。
李政濤認為:處于文化轉型時期的學校面臨的困難有,第一,學校對已往文化對學校發展的價值認識不清。第二,把舊的文化納入到新的文化范圈內需要有一個轉化,校長不知道怎樣轉化既能體現傳統文化的思想,又能體現當代人的追求。
5.學校文化建設的方略
(1)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
程斯輝認為,由于文化、人、國家均有復雜性,所以提出學校文化建設應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統籌兼顧。馮建軍進一步指如,學校文化建設的統籌兼顧要有層次性,國家層面和學校層面的統籌兼顧并不完全一樣。唐玉光認為,還需要考慮統籌兼顧的可行性,他擔心在統籌兼顧的過程中學校文化被異化。河南大學林德全博士表述了與統籌兼顧非常相近的觀點,認為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需要考慮共同與差異、主流與邊緣、發展與穩定、外形與內力、提升與引入五個方面的統一。
(2)學校文化建設中最為迫切的工作
唐玉光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最為迫切的工作是要把學校長期生成的文化梳理出來,看看哪些文化是積極的,哪些文化是消極的。馬健生教授提出了要思考學校規模擴張后新建的校區或學校與原有學校文化的關系。馮建軍教授認為,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階段性,所以在不同的階段,統籌兼顧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李政濤提出:在文化轉型的背景下,學校在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方面要突出自主、自覺,特別要突出生命自覺。教育者當然要有價值自覺,同時要把這樣的核心價值傳遞給學生。方式可以多樣,可以灌輸,也可以在討論、對話中生成。
(3)學校文化建設的方法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司洪昌博士提出,鑒于學校制度化建設尚未完成的現狀,所以必須進一步加強學校文化的制度建設。也有代表提出,要通過制度與文化協商的辦法來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程斯輝提出,應通過選擇和改造的方法來進行學校文化建設。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生 走進生活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代表,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每個人都有義務來了解、接納與傳承傳統文化。而在這危急時刻,讓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而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黃金時期,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讓小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吸收到寶貴的知識,培養個人高尚的品格與情操,從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做一個社會的可造之材。那么我將針對小學教學,淺談如何讓傳統文化走進小學生的日常生活。
一、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談到如何讓傳統文化如何走進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直接的無疑就是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切身地參與到活動中來,直接看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不再是死板的紙上談兵。相比過去的教學,我們不難發現,真正地給予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學生往往是從課本上知曉這些傳統文化,通過紙質的媒介自然會使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完全地還原傳統文化的真實性與獨特性,學生一旦不能正確地理解好傳統文化,更不用說要愛上傳統文化,來傳承傳統文化了。并且對小學生而言,精神世界的建設也同樣重要,因此在課外教師積極開展豐富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既可以幫助學生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同時讓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周末選定一定的主題,然后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此前,韓國“端午申遺”被炒上風口浪尖,那么學校可以借此機會,就以燦爛的端午文化為主題,引導學生參加主題性活動。比如學校可以以端午知識為題庫,開展一個知識競猜大賽,對答題優勝者給予獎勵,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在參與比賽的同時,了解更多燦爛的傳統文化。
二、有效結合社區推廣工作
對小學生而言,學習任務還不是特別重,所以學生在學校待的時間不是足夠多,學生更多的時間是在家,那么要讓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生活,切記不能放過社區工作,學校必須有意識地結合社區工作,讓學生能夠雙向的吸收傳統文化。在以往的教學中,學校往往是一個獨立的工作單位,習慣性地把工作范圍設定在校園內,因此校園宣傳工作的實效性受到限制。反觀社區宣傳工作,也不能夠有效地結合其他單位,使得宣傳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針對這樣的情況,把這兩個重要的單位結合起來,有效地開展推廣工作,不放過學生的空閑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尤其是在假期,學校往往會安排一定的社區實踐活動,那么這個時候學??梢杂幸釸地與社區做好溝通工作,把傳統文化作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比如在假期中,學??梢越Y合社區開展傳統文化匯演活動,組織學生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彩排一些精彩的節目,開展文化匯演,以表演的形式宣傳傳統文化知識。既豐富了學生的日常生活,還真正地讓傳統文化成為了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科學借助家長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