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1 02:51: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長江之歌閱讀答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插圖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小學語文課本中插圖很多,如何有效利用插圖,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呢?
一、巧借文前插圖,產生閱讀興趣
現在我們所用的小學教材,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有文前頁、圖文頁和文后頁,這些插圖覆蓋面很廣。它們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首位課程資源,有著不可取代的教學功能,值得重視。
文前頁插圖能引導和影響學生的閱讀心向。積極的閱讀心向能促使讀者在閱讀前進入“主動接受”的心理狀態,引導讀者在閱讀中迅速融入材料,感悟課文情境、升華閱讀感受。這是因為,學生對插圖表象的視覺加工不僅會同他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關聯,還會使他產生從插圖表象推斷課文內容的欲望,產生閱讀期待;同時,不同的插圖表達了不同的特定情境,這些單一或多個特定情境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情感傾向,促使學生事先營造同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情感氛圍,且影響、伴隨著學生的整個閱讀過程。
二、借助文中插圖,幫助學生感知
現行教材的許多文章圖文并茂,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特別是看圖學文更為明顯。例如教學《草原》,學生初讀課文后,對照插圖,就很容易感受到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頭腦中就會浮現出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那廣闊、美麗的畫面。這時,插圖對學生的形象感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文中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逼渲欣斫饽芰κ呛诵摹S械膶W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考慮用插圖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墨梅》一詩的難點在于感悟詩人的托物言志。教學時,可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的王冕所畫的梅花有什么特點?!八貎?不艷麗”“香氣濃郁”“百花凋零,梅花獨放”等答案很容易脫口而出。這時再引導學生思考王冕為何獨愛畫梅花?這樣,對于詩中情感的領悟就水到渠成了。
四、憑借插圖引導想象,培養創新精神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學的說明,還可以拓展心意的想象?!边@闡明了圖畫是想象的重要憑借,圖畫只反映事物的片斷和側面,而且形象、淺顯,較容易誘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課文插圖,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想象。如《大江保衛戰》一文,為了深刻理解戰士的錚錚鐵骨以及與洪水勇猛搏斗的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文的插圖,通過人民子弟兵在洶涌的激流中,怎樣與洪水搏斗,怎樣在泥水中搶運沙包,怎樣為了保住大堤日夜奮戰,去想象英雄們的內心活動,更深刻理解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又如教學《長江之歌》一課時,指導學生看遠景圖,先讓他們從地圖看長江,從而體會到長江的宏偉、壯麗,再由此想到它源遠流長,與黃河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被譽為“母親河”。它是永遠值得贊頌的。通過指導學生看圖聯想,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開闊想象空間,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有句話:詩畫是一家。當年坡評王維的詩時便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如此,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師把二者的關系處理好,充分發掘教材潛力,學生就會受益更多,培養學生的能力也更加容易。
參考文獻:
1.語文報.2007.7.3
那么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
一、明確詩詞主題
每個詩人由于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嫉木且恍┟以娮?,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么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進行分析了。如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等);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等)。再如杜甫的“沉郁頓挫”、李白的“豪放飄逸”、蘇軾的“豪放達觀”等。解讀詩歌,詩人是個重要信息,平時要盡量多地了解與詩人有關的信息,尤其是處于時代變遷之際的詩人,如唐安史之亂前后的詩人、由北宋而進入南宋的詞人等。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二、把握情感基調
1.根據提示把握作者情感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例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①泊:停船靠岸。②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④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
試題:詩歌第二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
其實該題的關鍵是對“鐘山”的理解,而通過注釋④(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可以看出“鐘山”就是詩人的故園、家鄉,從而就不難理解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的無奈、惆悵之情。
2.品析詩詞的關鍵詞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有利于解題。例如曹操的《觀滄?!罚簴|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這是一首抒懷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詩,全詩體現了作者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3.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于解題。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如“柳”,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
三、賞析字詞,體會意境
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于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1.字詞賞析。例如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試題: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么。
答案示例:因為“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在詩人跟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更好地傳達出詩人超然于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我感覺答題的要點是:既要通過聯想展示詩中場景,從字義、修辭等角度去分析字詞的表達效果;還應聯系詩中的情感意蘊去品味。
2.體會意境。例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試題: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
答案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的滿頭青絲如今已紛紛斷落,已短得無法再梳髻插簪了。詩歌富于音樂美,瑯瑯上口,悅耳動聽,便于誦讀。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多讀。要引導學生帶著感情讀,要加強對誦讀的指導與訓練,并且積極組織開展課外讀詩誦詩活動。
詩詞是中國瑰麗的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賞析詩詞不僅能感受到它昭示了五千年古國的文化底蘊,更對自身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提高文化修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反復誦讀,能使學生加深對詩意的領悟,提高誦讀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語文個性 涵泳語言 積累 語文素養
語文本來就是一門極具創造個性的學科,而語文課要切實表現出語文的個性,至少有這樣兩個指標:一是學生在經過學習后,能夠品悟出作者蘊藏在文字和情節后面的獨特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二是學生能夠欣賞這種文字的表達美――明快或婉約,奔放或理性等,并由欣賞認同喚起學生自身的創造欲望。
一、取法誦讀
取法誦讀,自古以來就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沒有對語言抑揚頓挫的吟哦,沒有朗朗的書聲,語文課何見語文的味道?指導學生誦讀,要讀準字音,還要在節奏、韻律、情感等誦讀技巧方面加以指導,力求在涵泳語言中讓學生感受文字的優美、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錯落,進而感知作品的思想和形象,獲得精神陶冶。如在教學《長江之歌》一文時,怎樣才能與文本中作者豪邁、澎湃的情感形成共鳴?誦讀文句就是一條最方便的捷徑!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憋@然,沒有對語言的體驗、品味、積累、領悟,就不是語文。語文教學不可忽視語言這個本體。語文教學的實踐過程首先是一個語言教學的過程?!盁o論在我國還是外國,文學教育從來都是以語言教育為基礎的”??梢?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培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語言的學習、揣摩、品味,形成形象的感悟,實現思想的升華,達到審美的愉悅。
二、積累語言
語言的學習需要積累,語文教師要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對作品的語言形式加以揣摩、研究,品味文章特定的語言形式,認識作者的語言風格。例如,吟誦“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時,我們能觸摸到一個滿懷報國豪情的民族英雄坎坷的心路歷程;背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時,我們似乎能看見王維正用那傳神的筆墨描繪著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有教育專家說過,在記憶力特別旺盛的青少年時代,就應該背誦一些東西,這是語文的基礎和本錢。的確,對于經典作品,語文教師應該花大力氣讓學生“背得下,默得出”,抓好語言學習積累的基本功,這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大有裨益的。
三、學會領悟
語言的學習需要在感受中領悟,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就應當努力讓學生直接獲得語言的感受,要給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反復聽讀,在聽讀中從整體上感受文章的語言,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而不能讓他們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肢解式的講讀中被動地接受標準答案。如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中的《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時,作者的那種噴薄欲出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無限的熱愛,蘊涵在每一詩行之中,不認真揣摩每一句的語氣、語調、重音、停頓,就不能體會到詩的深邃內涵。通過語言文字與學生的閱讀感受產生共鳴,這才是有效的深層次閱讀。
四、聯系生活
語言與生活密不可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要注意指導學生向生活學習鮮活的語言,要重視口語交際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語言的實踐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要努力構建有利于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社會生活的實踐和積累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對語言的訓練和體驗,實質是語文的個性使然,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和提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05-02
陶行知先生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筆者在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過程中,深切地感悟到其博大精深。學習他的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p>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p>
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將社會生活的“活水”引入課堂。例如,筆者在黑板上開辟了“一句話新聞”欄目,每天讓學生輪流到黑板上寫上當日新聞,在語文課上課之前花上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并討論。這項活動得到了學生的廣泛支持,他們個個熱情高漲,爭著搶著來進行“一句話新聞”的報道。京滬高鐵全線通車試運行的消息讓學生們歡呼雀躍;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杰出人物讓學生為之感動,他們在心中播下了愛國、誠信、關愛、孝順、感恩的種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筆者把語文向生活延伸,把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從而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學生通過調動多種感官,以積極愉快的狀態主動學習“活靈活現”的大語文,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展現個性。
生活實踐是母語教學最廣闊的平臺。要想把本色的生活變成語文的生活,教師至少還應當做好三件事情:一是選擇。紛繁復雜的生活素材并不一定符合教學需要,教師就要從自己的角度去選取其中最具“語文味”的內容,指導學生深度學習。二是加工。有時候原汁原味的生活可以直接為我所有,那是一種“偶然得之”,更多的要經過“語文化”的篩選、整合后才能為我所用。三是呈現。語文化的生活可以作為教材的補充來呈現,充實教學內容,也可以作為課外的實踐來呈現,擴展語文生活。
二、“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陶行知先生強調“養成兒童自我教育的精神,使他們學會學習,掌握獨立求知的方法,這比傳授知識更重要”。他還強調“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知識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教育的真諦就在于喚醒孩子心中的良知,喚醒學生對學習的渴求,喚醒孩子創造的沖動,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將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之后方能舉一反三。如在教學《煙臺的?!愤@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冬日的凝重”的段落進行分析講解,而“春天的輕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遠”則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這樣的教學既節約了教學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同時也達到了教師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放手”不是一種懈怠,而是一種教學藝術。因為只有大膽放手,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獲得經驗積累,也才能讓學生深刻地銘記下挫折的酸澀,從而獲得經驗儲備。教師在教學中的“放手”,要把握好三個時機:一是“扶助”的時機。語文學法指導的功夫要做足做透,教師授“漁”的真經,學生得“漁”的真技,語文自主學習才會有一個較高的平臺。二是“放手”的時機。放手過早或過遲都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把握這個時機的過程就是讓學生“試水”的過程,就是師之“漁”轉為生之“漁”的過程。三是“放單”的時機。當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所學技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之時,授“漁”的過程也就告一段落,教師還需關注的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其實就是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認為: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就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謀的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在表述新課程理念時,“體驗”一詞用得較多,這足以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如教學《公休儀拒收禮物》一文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編排課本劇、參與表演中學習語文,通過模仿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情,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情入境,從而理解、領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獲得情感的熏陶。這樣學生既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情節的理解,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還活躍了課堂。另外,教學《三亞落日》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三亞落日的美妙絕倫;教學《長江之歌》時,可以通過歌唱來感受長江的宏偉博大;教學《理想的風箏》,則可以通過反復朗讀來感悟劉老師頑強的意志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動口,動手,也動腦,始終在積極的“做”中學習,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體驗獲得離不開“做”,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做好“全身運動”,教師要練好三門功夫:一是融通的功夫。語文學習過程中“做”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能夠“海納百川”,才能讓學生學到多彩的語文,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做到在“做上教”。二是靜候的功夫。讓學生在“做上學”,可能會出現五花八門的“意外”,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靜候學生進行自我調整。三是點睛的功夫。語文教學中的“做”不能等同于表演中的說唱、美術中的描畫、勞技中的操作,否則就失卻了它的“語文味”。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去引導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語文,理解文本,體悟情感,升華價值觀。
四、“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p>
陶行知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創新。這告訴我們要貫徹創新教學觀。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教學《夜晚的實驗》,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為什么要在夜晚做實驗?是誰在夜晚做實驗?在夜晚做什么實驗?他又是怎樣進行實驗的?實驗的結果如何?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只有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語文課堂上我們更要貫徹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時間、解放空間。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敢想、敢看、敢問、敢說、敢做,學生的創造潛能才能得到盡情發揮。
關鍵詞: 探究性學習 《歷史與社會》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以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為前提,以學生個人或團體(小組)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科學和人文等多方面知識及能力的學習方式。在我們目前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而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卻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顯而易見,在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得不到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初中階段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特點,而且能培養學生與人和諧共處、通力合作的意識與本領,從而達到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學習的目的,使學生的各項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發揮探究性學習的作用。
一、營造民主氛圍,誘發自主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在寬松、民主、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才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師生平等的民主氣氛,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遇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將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為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創造一個氛圍,使他們敢于質疑,勇于爭論,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誘發他們探究的欲望。為了便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平時我經常利用課余休息時間尤其是課前十分鐘,與學生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智力差異,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究水平,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同時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及時地掌握課堂反饋。在課堂上,我對學生和藹、熱情,對學生的正確看法及時地予以肯定,對他們的錯誤耐心地加以糾正,促使學生敢想、敢問、敢探究。實踐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有效探究學習的前提條件。
二、巧妙提疑設問,引導活動探究
疑慮、困惑,往往會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資源和推動力。精心設疑,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誘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其探究的興趣。愛因斯坦說:“一個問題的提出通常要比它的結論更為重要?!币粋€好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可能就是開發學生潛力的金鑰匙。一串好的逐漸深入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可能就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的金鑰匙。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巧妙地做好“設疑”,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增強課堂探究的實效性,最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如八年級下冊《規??涨暗膽馉幒平佟芬徽n,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首先讓學生理解標題“規模空前的戰爭浩劫”,然后說出對自己最有感官沖擊的是哪幾個字,再引導學生理解“浩劫”、“空前”兩詞在句中的深層含義。在本課設計中,我以寥寥數語,用“浩劫”、“空前”兩詞制造一種氣氛,一種懸念,在上課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的愿望。這樣,學生就會主動閱讀教材,尋求能說明戰爭“浩劫”的教材信息,并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實現小組合作探究。在此基礎上,我再深化問題:我為什么要在戰爭浩劫前加上“空前”一詞?這樣的設計留給學生極大的探究空間,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當然,問題情境不能天馬行空,必須基于學生的經驗世界和已有的認知水平,所設計的問題也要步步為營,層層深入,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種課堂上機械的“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問答互動,并不是真正有意義的問題,不能起到探究的作用。
三、創設課堂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皮亞杰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刺激學生的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將外部刺激內化為主體感受的心理體驗過程。圖片、漫畫、歌曲、小品表演等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無疑也是一種教學刺激,它能讓學生產生好奇,激發興趣,積極主動迅速地投入到學習中。
因此,教師應十分重視通過多種形式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進入探究作鋪墊。
如在教學《秦王掃六合》一課時,我通過出示圖片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現在國家剛剛統一,你去咸陽探親,沿途會遇見什么麻煩?此題創設了當時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吸引了他們的興趣,學生得出了語言不通、文字不通、貨幣不能用、交通不方便、生命安全沒有保障等結論。然后我進一步提出問題: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將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此題更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使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升華到了更深層次。通過生活化情景再現,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激發,積極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在教師引導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究,有利于突破重難點問題。
再如講《萬類霜天競自由》時,可邊播放歌曲《真心英雄》邊播放校運動會及藝術節比賽本班參賽同學的照片引入;講《看不見的手》時,可通過錄像老王開花店的故事說明價值規律;講《水鄉孕育的鄉鎮》時,可用《太湖美》導入;講《母親河》,可通過播放《長江之歌》或展示有關長江的圖片引入等,這些方式都可以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教學情境,產生求知的欲望。
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問題形象化,歷史問題現代化,促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要創設生動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學情境,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與境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準確、鮮明、形象、生動、適時地創設出符合本課程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以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
四、構建互動課堂,開展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可以讓學生充分深入地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則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和學習,在共同探究中進一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組織和引導學生大膽、勇敢地進行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通過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如在講“傳媒的影響”時,我采取了辯論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針對上網的利弊進行辯論。我把全班分成兩組:一組為正方,主張上網利大于弊;另一組為反方,主張上網弊大于利,要求雙方在課前搜集資料,課上進行辯論。因上網是當今中學生普遍喜愛的學習和娛樂方式,而教師和家長對此又褒貶不一,一直是校園內外的爭論焦點,很多中學生上網都處在“地下”狀態,現在要把上網的利弊談放到桌面上,還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學生的興奮點一下就被激發出來,辯論雙方有理有據,課堂氣氛非?;钴S。通過查閱資料、辯論,學生對書上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強化,對上網利弊關系有了更深、更直觀的理解。另外,在教學“叔叔把握機會的啟示”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設想將來的工作,為自己設計名片,同時為自己生產、營銷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設計廣告;在學習“秦嶺淮河分南北”內容時,可以把它改為“南方好還是北方好”的題目,讓全班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記錄單,讓他們全方位地了解南北方的差異。
當然,合作探究要注意不能整堂課運用,它只是教學手段的一種,不能喧賓奪主。太多的合作探究易使小組成員偷懶吃“大鍋飯”,不利于教師掌控課堂。按照R?T?約翰森的研究,課堂上的協作學習方法最好占用一堂課的7%―20%的時間。合理、適度的合作探究能夠刺激學生的神經,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注重實踐活動,鞏固探究成果
《歷史與社會》新教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實踐性,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開放式教學,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學會知識的轉換遷移和應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我是社會小主人》一課時,我要求學生課外分組調查自己家附近的河流近況,詢問家中長輩,了解十多年前河流情況,認真思考分析水污染原因,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同時課內用在學校附近三處水體所采集的三瓶受污染的水樣,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樹立保護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在講《媽媽的帳本》時,我要求學生親自到銀行辦理存取款、購買國債甚至基金,在實踐中自主探究,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使教學內容生活化、生動化,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同時要求學生對自己的零花錢進行合理的計劃。我還請學生家長配合,讓學生親自管理一個月的家庭消費,學會記帳,學會分析,開源節流。
《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那種培養“高分低能”的純粹的知識性教學應該退出現代教學舞臺。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培養實踐能力,正是新課程教學所應該提倡并落實的。
六、布置探究作業,延伸探究課堂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耍矣X得《歷史與社會》的課外作業應該突出“綜合探究性”,應依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同時課外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該形式多樣、富有色彩、充滿情趣、注重靈活性,具有鮮活生命力的作業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主動而富有個性地自主探究。如在“知識改變生活”的教學中,我布置了一項探究性作業:“隨著我們進入信息時代、太空時代,身邊的一切都會發生大變化,針對未來的生活,說說假如你生活在2050年的某一天,將會有什么新奇的事情發生或者你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希望與奇思妙想!”請學生用繪畫及文章的形式完成。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讓我大開眼界,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讓我驚嘆。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無一不是為了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較少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更少有探究作業的布置。但杭州市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把小論文納入《歷史與社會》的中考試卷中,這無疑給我們的平時作業布置提了個醒。
總之,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我們應該合理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并把探究活動貫徹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探究真正成為《歷史與社會》教學的至高理念,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