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德育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基礎教育肩負的重任,就是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校園電視臺在中小學校的教學、思想教育、宣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校園寬帶網的普及,很多中小學校出現了以校園網代替校園電視臺的現象,使得校園電視臺設備閑置,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在國內,雖有部分中小學校關注校園電視臺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但大多拘泥于形式,偏“教”輕“德”??偟膩碇v,多數校園電視臺還停留在作為學校輿論宣傳工具的階段上,扮演著學校的“喉舌”,或作為師生聯系的“橋梁”。制作節目還是以教師為主,或者僅有少數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窄,校園電視臺未能真正成為學生的電視臺。而利用校園電視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停留在陶冶情操、營造氛圍的層面上,學生還是以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少數校園電視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只是對少數學生進行了參與式教育。
二、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
自2002年秋小學品德新教材在全國33個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區試行以來,已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學校德育的有關概念、實施原則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德育生活化的概念。東北師范大學劉洋教授指出:所謂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為根基,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途徑,旨在構建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生活質量的德育理念。構建生活化的德育內容要把握生活性、現實性、實踐性的原則,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進心理教育內容,關注并指導學生的學習和交往活動。學校德育應該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引導他們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僅靠傳統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不能滿足現代德育發展需要的,而校園電視臺以視為主,視聽結合,圖文并茂,可以體現現代化教育的思想、內容、形式和方法,可以控制教育過程的各種信息并加以正確運用,具有傳統教育手段無法企及的優勢。所以,學校電視臺不能僅僅局限于播放一些勵志片,或進行簡單的電視節目制作播放,而要擴大德育概念。在方向和策略上,要求德育要以生活為起點,要利用手中的相機和DV在生活中進行錄制,最終畫面要回到生活,回到校園,其目的是引領生活、培育理性的道德思維,以關愛生命、提升人的生存價值為主要任務,以陶情養德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作為對學生的終極關懷,深化電視德育的內涵概念。
利用校園電視開展德育生活化工作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管教式(視)”德育。管教式德育,又稱為管教“視”德育,最初以教師播放學校校規校紀視頻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式接收狀態,看著單一的畫面,幾乎沒有參與的積極性,效率低下。而學校電視臺工作者也基本以完成領導任務為目標,主動參與性不強。目前,這種電視德育方式在一些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已經被逐步取代。
(2)“引(音)導式”德育。隨著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評比,部分學校電視臺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校園電視臺教師開始帶領一些學生制作校園節目。與“管教式”德育相比,教師參與性有所提高,但德育仍然拘泥于形式,學生在參與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基本以選拔個別學生配音為主,從前臺轉到后臺,學生思想的改變以校園教師節目導向為主,我們可稱為“引導式”德育。而在這類德育過程中,學生的配音解說占據了一定的分量,所以又戲稱為“音導式”德育。
(3)“參(唱)與式”德育。社會和學校的變遷,必然帶動學校電視臺的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后,中小學生文藝活動增多,各類歌詠比賽、紅歌比賽、朗誦比賽、詩歌話劇等活動,也催生了校園電視的多彩性,校園電視臺開始拍攝制作學生類節目,學生成為畫面的主人,從后臺又進一步轉為前臺。因為該類節目以學生說唱為主,所以我們一般稱其為“參(唱)與式”德育,在該類德育方式中,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提高。
(4)“生活(火)式”德育。在中小學實現德育,最高層面是生活化的德育,而校園電視臺為其提供了一個廣闊平臺。當代中小學生基本是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較上代人都有所提高,各類活動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校園電視臺中開始出現學生小記者的身影,學生由被采訪對象變成了采訪者,由銀屏走向生活,他們開始用相機和DV記錄自己身邊的點點滴滴,制作屬于自己的德育類節目,互動式參與。校園電視臺傳播中的平等性、互動性、無約束性和彰顯個性等特點,給青少年帶來了某種滿足感,使青少年學生無論從認知上還是行為上,都愿意接受并自覺內化。因而,校園電視成為青少年學生的另一個課堂、另一種生活。經過以上幾個階段的發展,校園電視臺逐漸成為眾多學校采用的德育方式。
三、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新途徑的探索
學校是教書的地方,更是培養人的地方,但在一些學校里,仍然存在“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軟”的現象。也有很多學校,在學生德育上花了很大力氣,但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現有的德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當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要求。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存在空洞說教、集中灌輸多,啟發引導少,理論講授多,學生實踐少的問題,難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或是單純思想政治教育化。學校電視臺作為傳播思想文化的陣地,應充分探索新的德育途徑。
(1)校園電視臺教師開設影視媒體等校本課程。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拓寬了德育的范圍,校園電視臺教師以往局限于指導學生具體拍攝,很少走進課堂,一方面自身的地位無法提高,另一方面學生毫無收獲。在很多學校執行績效考核制的今天,如何提高校園電視臺專職教師的積極性,是我們很多電教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以我校為例,校園電視臺的教師先后開設經典影視賞析、攝影技術、影視動畫制作、電視編導等校本研究性課程,將德育、教育融為一體,從最初的賞析課開始,以學生感興趣的勵志片講解為主,到學生主動獲取如何制作電視的技術,教師將德育思想貫穿在影片講解中,避免了以往統一播放時效率的低下。待學生有了一定基礎和求知欲望后,相繼開設上面的校本課
程,從課堂上觀看各類勵志片,到自己學會編導策劃各類教育短片,寓教于行動,寓德于生活。
(2)校園電視臺校企合作公司化運行機制探索。從歷史傳統上看,中小學校園電視臺因為傳統定位問題,一直圍繞學校進行宣傳報道,德育主題也以學校發生的感人事跡為主,與社會接觸較少,而學生最終都是要走入社會,對社會的新鮮事、感人事更為關注。如何將德育從學校生活走向社會生活,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中小學校園電視臺可以嘗試與當地縣市電視臺教育頻道整合,選派學生在暑假期間去電視臺進行專業知識的拓展。學生在電視臺學習,專業素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也鍛煉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將學到的技能帶回學校,制作更貼近學生的育人節目,又可為電視臺提供一定的視頻素材,寓德育于學習生活。通過這種形式,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求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又間接地通過行為示范、以身示教,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的滲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的未來趨勢和思考
校園電視臺的基本功能是濡化(encul-turation)育人功能,是間接育人功能。濡化的核心是基本信仰和價值,是輩際之間信仰傳承的過程,它有著網絡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一輩人通過指示、引導甚至強迫等方法,使青少年接受傳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中小學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許多沖擊和挑戰,特別是在如何改變人們的德育觀念、如何改進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使德育過程變得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個性化、多元化、系統化等方面表現得更加明顯。學校電視臺從“管教式”德育發展到“生活化”德育階段后,將處于一個停留融合期。針對目前“z世代”人的心理特征、學習方式和日常行為與以往有很大區別的特點,中小學校利用校園電視臺開展德育工作將趨向于以下兩點:
模式,易言之,即指某種事物的標準樣式或者使人可以照著操作的范式。學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論指導下,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說,即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
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德育理論來分析長期以來,我國不少德育理論研究者習慣于用所謂的辯證思維而實質上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去研究德育過程,將整個德育過程肢解為各個部分進行孤立的靜止的研究,忽視對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探討,沒有對德育過程作系統的有機的辯證的研究,綜觀一下已出版的各種教育學和德育原理著作,通常都是分別對德育過程的規律(或特點)、原則、內容、方法、途徑進行研究,割裂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或特點)、原則、內容、方法、途徑之間的有機聯系。①這樣做的后果,導致有關概念范疇定性不明,如知行統一、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教育一致性和連貫性等,在有的論著中是作為德育過程的規律(或特點)來探討,居于原理層次;而在有的論著中,則作為德育過程中的原則或要求來研究,降到規范層次,造成把原理闡述成規范,或者把規范論證成原理的混亂,使得廣大德育實際工作者在德育理論面前分不出“必然”和“應然”,無所適從,給理論聯系實際帶來相當大的難度。由于概念范疇定性不明,導之邏輯推理上的矛盾混亂,難以自圓其說,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混亂情況,許多德育理論研究者便用“什么與什么相結合”或“什么與什么相統一”之類的命題來回避矛盾,如“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多種途徑和方法相結合”、“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相統一”、“理論教育與實際鍛煉相統一”等等諸如此類的命題在有關論著中比比皆是。這種形式上貌似“辯證”而實質上“形而上學”的刻板機械的生硬捏合,既不利于德育研究中理論思維的發展,又不能為廣大德育工作者提供具體操作的范式。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討正是對這種研究傾向的一種沖擊和反正。因為德育模式既是某種德育理論的簡約化的表現形式,它要求通過簡明扼要的解釋或象征性符號來反映它所依據的德育理論的基本特征,又是對某些具體德育經驗的優癬加工和概括,它要求起著德育理論和德育實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所以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討可以幫助德育理論研究者從整體上去系統地綜合全面地去認識和分析德育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有利于德育理論研究者從動態上去把握德育過程點和規律,并使之具體化與操作化,有助于德育理論研究者改變長期以來習慣的那刻板單一的甚至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有益于德育理論研究的思維空間的拓展。故研究和探討德育模式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理論有著深遠的理論價值。
從廣大德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實踐來考察盡管經過廣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師共同努力,我國中小學在德育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和進展,但是,德育理論與中小學德育實際之間仍存在著許多相互脫節的地方。尤其是當前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轉型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健全,人們的道德觀念正在發生日益深刻的變化,中小學德育正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德育工作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使廣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師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難度,特別是德育理論聯系德育實際的難度,感到有關德育理論缺乏可操作性,可望而不可及,理論和實踐之間缺乏某種聯系的橋梁或紐帶。雖然不少德育論著面面俱到地提出什么與什么相結合,什么與什么相統一之類命題,但對如何結合怎樣統一卻語焉不詳,給廣大德育工作者理論聯系實際帶來了許多困惑,“生活之樹常青,理論總是灰色的”。
相對穩定的德育理論與時時刻刻都在發展變化的中小學德育實際總是難以貼近,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德育模式恰好能解決這個矛盾,能起到德育理論聯系德育實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因為德育模式是有關德育理論體系的具體化,是以簡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來反映有關德育理論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實際工作者能對抽象的德育理論有一個易于理解的具體框架,有利于德育實際工作者在德育實踐中把握和運用有關德育原理。故德育模式能使抽象的德育理論得以發揮其中介作用;同時,德育模式是直接來源于德育實踐,是經過長期的德育實踐而逐步定型的德育活動結構形式及配套的實施策略,是德育實踐經驗的系統概括和總結,比德育經驗層次高,應用范圍廣,給廣大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套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有益于提高中小學德育實效。德育模式對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理論聯系實際來說,確實有著重要的實踐功能。
關鍵詞:創新德育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德育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學開始實行,讓學生從小就做好人生的規劃,用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完成自己的責任,從小學開始,切實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小學生形成一種認真、負責的處事態度,從某種程度上推進小學教育全方位的發展。
一、創新德育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
小學生被喻為是祖國的花朵,小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關系著祖國未來發展的狀況。所以,創新德育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從小學生做起,一步一步地創新德育工作,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更為深刻,愿意主動去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逐漸形成一種高尚的人格品質,提高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為祖國的發展盡一份小小的力量,讓德育工作的進行更順利。
二、如何創新德育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首先,要讓小學生真真切切地去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去領悟這其中的精神。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牢牢地記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文字,還要根據它的精神實質,去社會實踐。其次,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精神品質,認真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自己未來的學習生涯做一個詳細的規劃,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最后,要結合生活實際讓小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小學生去生活中感受社會,從小就要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能多給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養成一種認真、負責的價值觀念,讓祖國的未來更加光明。
綜上所述,創新德育工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息息相關,需要從小學生開始培養。努力創新德育工作,讓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觀念,為學生創造和諧美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小學德育;情感體驗策略;實踐
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將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情感體驗引入小學德育之中,幫助學生擺脫社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提升小學德育教學的質量。
一、小學德育情感教育引入的意義
小學德育教學是幫助學生構建道德思想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沒有形成,心智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自身情感或者外來情感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借助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將情感體驗引入小學德育課堂之中,為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德育思想打下基礎。
二、小學德育情感教育引入的策略
情感體驗教學在德育教學中應用的難點在于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適合的情感實例,采用合適的策略,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從而提升情感體驗教學的實際效果。
1.尊重
現階段小學教學中尊重的范圍大部分是強調學生對教師的尊重,但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卻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在小學德育的情感體驗教學之中,要讓小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尊重。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教師也可以發現小學生內在的潛力,并且正確引導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這對于小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提升自己的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2.同情
小學生的情感世界較為豐富,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小學生的同情心更容易被外界激發。同情心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飽含純真的品質,如果加以正確地引導,這種同情心可以幫助學生在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所以教師應當在小學德育課堂上開展類似的情感體驗教學,將與同情相關的情感實例安排在教學課堂之中,讓學生體驗其中所蘊含的感情。
3.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準,所以,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對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因此需要教師通過一些模擬社會場景的教學情境設計,更好地讓小學生接觸社會,讓小學生對社會責任感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并且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小學生扶盲人過馬路、拾金不昧等生活情境,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打下基礎。
小學德育是德育的基礎,其重要性不容忽視,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入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是提升小學德育質量最好的方式。
關 鍵 詞:德育課程;育人優勢;重建
作者簡介:喻學林,武漢紡織大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學界對傳統德育的批判,加上幾次三番的德育課程變革,使今天的德育學科教師在如何系統有效地教好中小學德育課上出現諸多不適應(比如教師的德育理念是否能跟上新課程理念等),近些年生活德育理念的全面引入讓很多教師誤以為德育課堂就是做做活動、談談學生生活中的道德瑣事,而容易忽視課程的系統性、道德知識的邏輯性以及對學生的道德思維培養。今天,如何重拾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的確值得深思。
一、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在哪里?
是否需要專門的德育學科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一個自學校教育分科以來就爭論不斷的問題,中外學校教育廣泛設置專門的德育學科的客觀事實,表明德育學科確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那么,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是什么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系統的道德認知和思維訓練優勢
同其他任何知識領域一樣,道德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概念、過程和方法,這就決定了不能把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直接訴諸學校的一般影響,也不能訴諸其他學科教學中不系統的、零碎的“蜻蜓點水式”說教。[1]
專門的道德教學以豐富的道德信息使受教育者系統、專注地了解基本道德、價值概念,而系統性的道德認知是受教育者自主道德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道德判斷力發展的基礎。德育學科的內容是依據個體道德品質發展的基本規律,按照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編排而成,這一優勢可以充分保證受教育者對道德知識的接受效果,還可以幫助受教育者的道德認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窄到寬、循序漸進地進行道德知識邏輯建構,為道德理性思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邏輯基礎。
(二) 道德情感強化熏陶優勢
在學校道德教學課堂里,由教師組織的道德問題探討能夠形成有目的有意識的思想道德情感的氛圍,這種氛圍就是一種熏陶和教育。本世紀初課改以來的生活德育教材,都明確設計并提出了開展活動德育的要求,如道德故事討論、對話、情景體驗等都能為受教育者提供在專門的道德探究活動中去認知道德現象,面對道德難題,發生價值觀碰撞、矛盾沖突,并因此產生情感交流,從而達到某種積極道德道德情感的升華和判斷能力的訓練。這一點也是家庭或社會一般道德教育所不能企及的。另外,學生在家庭和社區中獲得的直觀的、淺顯的道德標準和觀念,在經過專門創設的道德情境中實現同情本能的深層喚醒并產生移情,使相關觀念得到深化和固化。
(三)專門的德育教師之優勢
第一,相對于一般社會人士或非德育教師來說,德育教師有相對系統的道德認知,對課程目標能明確把握,對課程內容的系統有著一定的理解和安排(課程內容的邏輯安排體現受教育者道德發展的內容需要和邏輯順序),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經驗豐富的德育教師有對道德價值、道德規范深刻而全面積極的理解,能幫助受教育者澄清混亂的價值觀念,端正態度,培養積極的價值傾向。第二,智慧的德育教師還可用自己的真情感動學生,成為學生生發道德情感的催化劑,思想暢通的油,信念升華的推動力。好的老師就是學生的道德標桿。在不同學段的學生中,小學生更容易受到品德優秀的老師的影響。近十年來,有一批德育學者在力倡德育教師的專業化,實際上就是從理論的應然角度看到了一個好的德育老師對受教育者德性培養的重要性,因此才奮力地鼓與呼。
二、哪些因素抑制了德育學科育人優勢?
德育學科具備了這些育人功能和優勢,一旦借助恰當的德育手段、媒介釋放出來,就一定會產生育人效果。但德育學科教學之外的干擾因素對其功能的發揮產生了很大阻礙作用,抑制了其育人優勢。
(一)“應試教育”是罪魁禍首
人們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幾乎是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就開始了,可是幾十年來應試教育似乎是越批越堅挺,越來越強勢。與之相伴的就是德育學科課程在學校的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雖然中小學也在推行生活德育新理念,大批有志之士排除各種阻力,艱難前行以推動學校德育變革,但總的看來無論是在受教育者的眼中還是在教育者的眼中,德育學科的實際受重視程度遠遠趕不上考試學科。只要應試教育一天不散,德育學科的育人優勢就永遠難以充分彰顯。
(二)矯枉過正的反知性德育
世紀之交的十多年來,德育學界對傳統知性德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造。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知性德育實踐確實有太多頑疾需要改造。而近些年被倡導的生活德育為我國學校德育改革帶來嶄新面貌,取得了顯著成績。[2]但是筆者以為對傳統知性德育全盤式的拋棄也是有問題的,而且生活德育的思想本身并不與認知性道德教學相抵觸,認知性道德教學恰恰是生活德育的知識論基礎,就連生活德育的提出者也承認知性德育尤其重要存在價值。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育;問題;對策
在學校中我們經常會說育人為本,其含義就是以教會學生怎樣做人為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他能力再強也不能造福社會。但是,現階段的學校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心只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這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梢姷掠逃拈_展是必要的,學校和教師需要認真對待。
一、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在部分學校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質。老師盲目地說愛國和熱愛自己的民族,規范道德品質,紙上談兵,過于空大,小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讓學生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為了從根本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必須先讓學生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老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愛國影片和一些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幫助學生理解子孝、愛國、助人的概念。同時,老師可以講一些反面事例,讓學生重視德育教育,規劃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將德育教育與生活相結合
學習就是要與生活相結合,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同時與生活結合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的生活中處處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滲透。老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好人好事,為學生樹立榜樣,例如,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拾金不昧等,雖然都是小事,但卻是最貼近小學生生活的。以小見大,從小事做起。
四、豐富校園文化,增添良好的道德氣息
環境對于一個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關鍵的,小學生的身心發育還不健全,這時良好的環境對學生思想的形成是舉足輕重的。學??梢栽诎嗉墐群托@內粘貼名人的畫像,并標注先進事跡,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學??梢詷淞⒐鈽s榜,對道德思想先進的學生進行表揚,更好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學校和教師的高度重視,老師只有從自身出發,以身作則,才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德育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德育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不斷關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學校課程的內容更加豐富與科學,美術課程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體現了素質教育與新課改教育的根本目標。為全面實踐德育教學政策,小學美術教育必須轉變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創新教學理念,促進德育教育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合理融合與不斷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作激情,逐漸提升德育水平。
一、當前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近年來,學校、教師以及國家教育部門已經深切認識到美術教育在綜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德育教學在美術課程中的滲透與融合,但就當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依然存在多種問題,極大限制了國家素質教育與推廣德育教育的發展與進程。
首先,對美術課程滲透的重要意義缺乏必要的關注與重視。關注學生道德修養水平的提高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學校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多關注語文、數學、英語等常規科目的發展,相對忽視美術課程的改革與進步,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機械講授教學內容,將靈活、豐富的美術教學課堂變成應試教育的“復制品”,限制了學生道德水平與個人修養的提升。
其次,學校教育忽視專業美術教師隊伍構建。小學美術教學內容設置相對簡單,技巧性、概念化的東西少,因此,學校為節省開支,減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專業美術教師的招聘工作,而是由其他學科(非專業)教師承擔美術教學工作。專業化程度低,教師創新意識差,根本沒有能力與精力去具體分析小學美術課程的實際情況,也無法根據美術學科特點設計針對性的德育教學方式與策略。
最后,小學美術教學偏重理論教學。
只將學生的“畫作”優劣作為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割裂了德育教育與美術教學的有機結合,阻礙了小學美術教學素質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的根本目標并不是為了培養“美術天才”“美術神童”,而是以美術這一藝術形式為載體,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與挖掘美的眼睛,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感受世界的美好,明辨是非,傳承文明,以更加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學習的每一天,努力培養愛國愛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當今階段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學美術課要真正體現素|教育的特征,實現美術課程的價值,就應當重視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從而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為更好實踐德育教學目標,要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德育教學內容,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與內在修養。
1.豐富教學內容,在美術鑒賞課中滲透德育教學
美術鑒賞是美術課程的“前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多樣美術作品的感染下發揮想象的翅膀,構建自身獨有的內心世界,感悟世界的豐富多彩。中國文明與中國文化是小學美術課程的重要資源,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畫、臉譜等藝術形式代表著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象征著中國千年文明的演變與發展,教師可以定期開展美術鑒賞課,將這些豐富的美術資源帶入課堂教學,以“中國古代文明鑒賞”為主題,讓學生充分感受祖國的歷史文明,精神文化,發掘創作素材,搜集創作靈感,并通過自己的畫作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國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無限崇拜,對傳承中國精粹藝術形式的堅定決心,實現在整個美術創作過程中學生高尚積極道德素質的培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
2.注重啟發教學,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小學美術教學應把握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在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的基礎上,注重啟發教學,關注教學活動進展,并選擇合理的時機融入德育教育。比如,教師可以“生態保護”作為美術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PPT展示與照片欣賞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諸如公園里隨地可見的生活垃圾,大象被獵殺的瞬間,大面積只看到樹根的森林,深受旱災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讓學生深切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通過問答的形式(“大象可不可憐???”“我們在公園里該不該扔垃圾?”“如果你在現場,你會怎么做”)啟發學生參與話題討論,并在教師合理科學的引導下,樹立環保意識與責任意識,實現美術教學提高學生德育水平的教學目標。
3.創新評價機制,在美術作品評比中滲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