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農業生產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會的安穩。由于近幾年農業氣象災害的不斷增加和影響不斷加深,我國農作物布局和種植制度已經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了解并且關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最大范圍地做到防微杜漸、事先預防,把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可見,研究氣象災害不僅僅有助于農業生產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 災害特點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6]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今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沒有完全脫離靠天吃飯的落后局面。要想達到先進國家的農業生產的局面,就必須依靠科技的發展,農業生產依賴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氣象氣候學、土壤學、生物工程、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唯有擺脫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國農業科技和生產力實現質的飛躍,解救國家人口吃飯的問題和生存的問題。那么怎樣在農業氣象的角度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呢?最主要、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把目光從國內移向國外,學習世界前沿的農業氣象應對科技,在學習的基礎上,做大“因地制宜”,學為我所用,從分調研國內的具體情況和原因,對復雜多變的農業氣象環境和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全程動態和準確的監測,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保障和減災防災調控服務,使氣象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服務和貢獻上一個新臺階。因此,了解并且關注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僅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職責,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這樣才能最大范圍地做到防微杜漸、事先預防,把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貢獻。
二、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受農業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僅種類多,而且時間長,總結起來,影響我國農業的氣象災害的特點主要有:
(1)空間范圍廣,面積大??梢赃@樣說,我國從西部邊疆到東部沿海,每一個地區都受到不同的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
(2)種類多,影響大。影響我國農業的氣象災害不僅有我們經常聽到的干旱、暴雨洪澇、嚴寒等,而且還有熱帶氣旋、雷暴、連陰雨、濃霧及沙塵暴等不常見的類別,不同類別造成的災害程度是不一樣的。
(3)時間長,跨度大。在我國,干旱等常見的氣象災害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以貴州為代表的個別地區常年都受到干旱的影響。
(4)集中性強。時間上,例如龍卷風、雷雨、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只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發生;地域上,龍卷風、雷雨、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臺灣島等熱帶、亞熱帶地區。
(5)發生頻率高。我國的旱、澇、風、凍等災害年年都有,平均每年出現旱災7.5次,澇災5.8次,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6.9個,以上數據是對形成一定規模的災害的統計,小規模不計算在內。
(6)災情后果重。聯合國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災害造成人員死亡達121.3萬人,其中61%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氣象災害的嚴重后果可見一斑。
(7)災害鏈接性大。氣象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的,例如,暴雨能夠引發或者加重洪水、泥石流、風暴潮和植物病蟲害等其它相關自然災害的發生。
三、如何應對農業氣象災害
(1)正確認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的重要性
根據農作物種類劃分的不同,針對具體作物品種開展氣象災害指標研究工作,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研究指標的確定性和針對性,得出的結果的利用程度才更高。
1)病蟲害是由于氣象條件帶來的農業生產比較嚴重的弊端,要想減少或者避免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對病蟲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關系方面的研究。同時,要想做到提高農業氣象預防系統的服務效率,就必須逐漸細化和深入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平臺的建設。
2)擴大農業氣象災害知識的科普宣傳,使普通農民提高對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和防止知識,這樣就提高了農民應對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
3)建設氣象災害監測機制和預警系統,從而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警能力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視天氣預報的作用。雖然到現在位置,我們還沒有能力阻止惡劣天氣的發生,不能在災害發生之前通過人為的方法加以阻止,可是,我們能夠通過不斷進步的科技手段來分析一段時間以內的氣象和氣候變化,預感惡劣天氣發生的前兆。例如,衛星遙感技術、雷達探測技術等技術都能在逐步提高天氣遇到的準確度,不斷延長天氣預報準確的時間長度。
(2)氣象氣候預測產品應用服務與保障
隨著現在天氣預測、雷達和衛星遙感信息的進步,我們對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氣象問題的把我越來越到位,這就保證了能夠在綜合運用現代多種氣候監測信息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直接針對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和關鍵性農業氣象災害的中、短期綜合預測技術和長期預測新技術,以及將加工處理的區域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產品更迅速分發到農業生產的決策指揮和服務部門,為作物生長關鍵時段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減災防災調控技術的實施提供咨詢服務。
(3)建立健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
要發展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預警機制,要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程度,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就必須把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納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預算。有了足夠的資金保證,然后把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措施納入法律法規、行為規范,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損失。在另一個層面上,要不斷提高從事氣象災害防御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充分發揮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系統的建設效益,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對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所帶來的損失。
(4)建立氣候影響評價服務和保障體系
建立氣候影響評價服務需要從農業生產過程和環境的聯系著手,不斷改進科研水平,研制出新型的機理性農業氣象影響評估模型。通過科學的分析和評估,不斷提高氣候對農業影響的客觀定量化程度和科學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務業務,及時提供評價服務產品。如果在農業生產中,能夠利用評估體系生成的多種模型來集成結果,同時方便用戶使用和查閱,就達到了綜合預測、使用簡潔的目的。
四、結束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卻不是農業強國,究其原因,農業生產技術不夠先進是主要的原因,反映在應對氣象災害上就是不能夠及時應對常見的農業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對農業帶來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國人口不斷增加的現在,做好農業研究,保證農作物高質高產成了不可回避的課題。在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中,我國是自然災害發生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氣象災害最為嚴重。關注氣象災害常發地區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災減災,減少損失,提高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文章寫作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討,促進農業生產與農民增收,為我國農業的發展進步作出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湖冰. 華北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及預警系統建設[J]. 山東氣象. 2010(02).
[2] 何建業,何建秀,王衛國. 烏拉特前旗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J]. 內蒙古氣象. 2010(04).
[3] 李艷春,李鳳霞,陳興財. 青銅峽市氣候資源及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9(08)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水稻生產;預防對策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保證水稻產量的穩定增長對保證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黑龍江省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稻谷生產基地,我國有一半以上的商品粳稻就產自于黑龍江省。但是在該省水稻生產的過程中冷害、洪澇和干旱等農業氣象災害事件頻頻出現,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低溫冷害造成的損失尤其慘重。低溫冷害雖然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有所減緩,但是整體上來講,依然對黑龍江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影響
溫度、降水和輻射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黑龍江省日照條件較好,在其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往往是由于溫度與降水出現變化,導致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從而對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根據對黑龍江省的1980-2014年的逐日平均溫度、最低溫度、最高溫度以及降水等25個氣象站數據進行分析,并對主要災種受害面積(hm2)與災害損失量的相關系數進行分析,發現在黑龍江省水稻種植中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中,主要包括低溫冷害、洪澇、旱災,其中低溫冷害是最主要的災害。隨著近年來黑龍江省內開始逐漸推廣旱育稀植技術,有效的降低了水稻種植生產中低溫冷害的影響。但是在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與人們濫用水源等問題,導致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旱災發生的概率上升,為了控制這一農業氣象災害的蔓延與影響,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與研究。
二、針對極端的農業氣候災害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惡劣的農業氣候對黑龍江的水稻產量與水稻質量有嚴重的影響,為了能夠盡量減少對黑龍江水稻產量與質量的影響,就需要針對極端的農業氣候災害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具體如下:
(一)根據氣候積溫區域劃分,選取合適的品種
黑龍江省南北跨跨越了10個緯度,因此,在水稻產區中的無霜期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黑龍江省種植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對溫度比較敏感的早熟品種,通常適宜種植的范圍較窄。某一品種在無霜期較短或積溫較低的地區種植,就很有可能因為溫度不足,而導致其生長期延遲、延長;在無霜期較長或積溫較高的地區,則可能導致其生長期變短,容易出現早穗現象。這兩種現象都對產量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能夠盡可能的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就需要根據氣候積溫區域劃分,培育和選取合適的品種進行種植。
(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
黑龍江省水稻在其生產中是否能夠有效的解決春旱問題,從而有效的擴大種植面積,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黑龍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在春季,降水較少,農業灌溉集中來源于冰雪融水。在傳統的生產中,通過打井灌溉種稻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水稻種植需要。且在往年的種植中,由于春季江河水位較低,造成大面積的稻田干旱,在一些旱情嚴重的地區甚至出現無水泡田,不能及時插秧和插秧后長期缺水的現象。因此,為了能夠盡量減少干旱是對黑龍江水稻產量的影響,就要不斷加強其水利工程建設,可以在其江河上增建水庫和塘壩,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對江河水的控制。在夏季降水較多的季節能夠及時蓄水,這樣在春季等農業用水高峰期,就可以保證充足的用水,減少水稻干旱面積,并能有效的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三)加強對抗災搶收的生產指導原則的踐行
雖然隨著近年來的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中,使用的栽培技術等有了一定的改進與創新,水稻種植的田間管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為黑龍江身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是典型的高緯度寒冷地區,其一年的熱量不足,而且在不同的年間其積溫也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就導致低溫冷害與早霜等氣象災害的發生,且洪澇災害也出現逐步加重的趨勢。自2000年起,2001年出現嚴重的春旱,2002年則出現了大面積的障礙型冷害,2005出現嚴重的倒伏……氣象災害導致水稻出現嚴重減產的現象,這也說明在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與生產中,人們仍需要不斷加強抗害防災意識。黑龍江省的農業部門以及相關的指揮人員需要能夠將“促早熟和防御低溫冷害”,作為其抗災搶收工作的核心,能夠對當年的水稻種植、生產中的氣象情況進行預測,并能針對可能出現的氣象農業災害,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盡量減少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同時,也要加強對水稻品種的研制與培育,提高水稻品種的抗病、抗災性。
關鍵詞 大棚蔬菜;災害性天氣;預防;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S6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278-01
冬春大棚生產瓜果蔬菜,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種植制度。災害性天氣對大棚蔬菜的生產會帶來較大影響,在其生長發育期間,大風、降溫、強降雨等天氣都會給蔬菜的生長帶來影響,從而降低蔬菜產量,極端情況下,會造成大面積死苗情況。因此,對待災害性天氣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可以有效保證大棚蔬菜的優產、高產。
1 預防措施
良好的采光和保溫效果,是大棚蔬菜生產的必要條件,災害性天氣對大棚蔬菜的影響主要是光照和溫度2個方面。保證蔬菜在生產過程中不受災,關鍵在“防”。在災害性天氣來臨前,最為關鍵的是要做好采光和保溫2個方面的防范準備。具體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
1.1 備好防寒物資
冬季對于大棚蔬菜來說,最為關鍵的就是做好保溫工作,防寒物資的準備尤為關鍵。初冬季節,可以通過草苫、紙被、苫上膜等保溫物實現有效御寒;至深冬時節,溫度進一步降低時,便需要準備火爐、木炭、燃煤或者熱風爐等供暖物品。
1.2 巡檢大棚保暖設施
檢查棚膜破損透風情況、棚口保溫效果、棚架堅固情況,以及壓膜線是否牢固等。一旦發現問題,第一時間進行修補,確保大棚的保溫性能[1-2]。
1.3 擦拭棚膜,提高透光率
良好的透光性將利于棚內溫度的提升,為了提高棚膜的透光性,可以提前將棚膜上的塵土除去。大棚蔬菜經營戶在生產過程中,為節約成本,棚膜往往連續使用2年以上。舊膜的透光度下降,連續的多云天氣都可能導致棚內作物光照不足,發育遲緩,品質下降。
1.4 低溫煉苗
為了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通常采用降低大棚溫度的方式進行煉苗,通過早放風、晚封口的方式,使得棚內溫度降至不受凍害時最佳。
1.5 控制澆水量
棚內水量充足會使蔬菜徒長,這樣也會降低其抗寒能力,因此可以適當控制澆水量,從而有效控制土壤與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創造一個表土干、底壤足的棚內環境,從而有效提升蔬菜的抗寒、抗病性。
1.6 藥物防寒
除了通過物理方式提升大棚蔬菜的抗寒能力之外,還可以通過藥物方式實施,通常在寒流到來前2~3 d時,噴施1次防寒藥劑,可以有效提升其抗寒能力。
2 應對措施
針對不同的災害性天氣類型及危害程度,采取與之對應的措施,可以及時有效降低對大棚蔬菜品質、產量帶來的負面影響。
2.1 多層覆蓋,注意保溫
大風、降溫、降雪天氣會導致棚內光照不足,致使棚內溫度過度,可采用覆蓋多層保溫物體的方式來實現保溫的目的。至深秋時節,溫度下降較為明顯時,還應在溫室大棚內加扣小拱棚,棚膜上加蓋草苫、無紡布等覆蓋物,提高保溫效果。
2.2 大風降溫時壓膜保溫
大風天氣容易刮損膜,壽光式溫室大棚,白天大風時每隔3~5個放1個半卷草苫壓在棚膜中間,為了防止被風刮亂,不要將草苫放到底。如遇夜間大風天氣,應當將草苫全部蓋嚴,并用石塊或者木桿將棚前底腳壓實。若是普通鋼架大棚,加固棚膜壓線繩,防止凍壞棚內蔬菜[3-4]。
2.3 連陰雨天氣揭苫見光
倘若遇到連陰雨天,在保證棚內溫度的前提下,不能忽視棚內光照不足的問題,應當每天適時將草苫揭開補充光照,當溫度氣溫較低時,可較晚揭苫、較早蓋苫,以確保棚內溫度不至于過低影響蔬菜正常生長。此外,如果是壽光式大棚,可通過在棚內后墻上懸掛反光幕來提高光照強度,即使是普通的鋼架式大棚也可以在迎光墻壁上懸掛反光幕來增光提溫。
2.4 雨雪天氣護苫除雪
下雪天氣對大棚蔬菜產生的危害最為嚴重,一旦雪層積累到一定程度將會壓垮棚膜,致使棚內蔬菜大面積凍死,因此對于下雪天氣,即使在深夜,也要及時除雪護苫。如若雪勢較大,需要在大棚頂桿處每隔4~5 m支起來1個立柱,以防止大棚倒塌。如果白天降雪,且在溫度不是很低的情況下,可以不加蓋草苫,并用舊塑料將草苫蓋好,以免被雨雪打濕。如果溫度較低,應當將草苫落下,并加蓋無損壞舊棚膜,以便清掃積雪,防止雪層過后壓垮大棚。
2.5 通風降濕,減少氣害
每當遇到連陰雨雪天氣的時候,因不能經常開棚通氣,致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使得棚內CO2等有害氣體濃度升高,不利于蔬菜生長,因此應當堅持每天通風1~2 h,或每天13:00―14:00將棚門打開3 cm左右,排除棚內過多有害氣體,并可以有效降低棚內濕度。開棚門應在大棚門口設3~4 m擋風膜,以免靠近門口的蔬菜被凍壞。普通鋼架大棚,中午在避風朝陽南側開通風口,排除廢氣。
2.6 溫度過低時人工增溫
在深冬季節,如若棚內溫度過低以致不利于蔬菜生長時,便應當采取適當的增溫措施,以免棚內蔬菜被凍壞。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采用移動式熱風爐起到的增溫效果較好。生產條件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可用火爐加溫,用火爐時必備煙囪排煙,在棚外生火,待煤塊完全燃燒成紅色時再移入棚內。棚內升溫只要保證蔬菜不受凍害即可,不能升得過高。果蔬植株較矮時,可加扣小拱棚。
2.7 疏花疏果,減少營養消耗
若遇到較長時間的連陰雨雪低溫天氣時,應當適當進行疏花疏果,對于已經進入成熟期或者接近成熟期的蔬菜應當盡快采摘,對于長勢較弱的植株應當適當拔除,以免有機營養過度消耗,影響整體蔬菜產量。
2.8 病害發生時科學防治
每逢災害性天氣,棚內的環境將迅速變差,溫度較低、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濕度較大等問題隨之而來,也給各種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機會。如果盲目棚內用藥,不僅將使棚內濕度升得更高,還可能引發蔬菜藥害。因此,在災害性天氣持續時間較長,大棚蔬菜無可避免地出現病害的情況下,應聯系當地農業技術部門,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盡可能地根據當時的溫度和濕度條件,采用生態防治措施,適當進行通風換氣,使環境條件不利于病害發展而有利于蔬菜生長。
3 參考文獻
[1] 楊梅.高寒地區大棚蔬菜應如何應對災害性天氣[J].蔬菜,2014(4):53-54.
[2] 劉忠強.大棚蔬菜如何應對災害性天氣[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9(9):21-22.
一、會商的部門和人員
防御應對氣象災害和災情會商會議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集,也可由縣氣象、水利、礦管等部門動議提請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根據實際需要召集,由防汛抗旱指揮部一名副總指揮主持,由縣氣象局、水利局、礦管局、安監局、水保局、農糧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分管領導和業務承辦人參加,必要時可將會商部門擴大至防汛抗旱指揮部其他成員單位和有關鄉(鎮、場、管委會)。
如遇較大災情,或有重大問題需要研究解決時,會商會議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總指揮主持,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分管領導參加。
二、會商形式
防御應對氣象災害和災情會商形式分為會議會商和電話會商。
會議會商:根據氣象條件變化形勢、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發展、結束的不同時期和抗災救災工作的需要,召開有關部門參加的會商會議。
電話會商:根據防范應付和抗災救災工作的實際需要,部門之間采取電話、傳真、網絡郵件等快捷形式及時溝通聯系。
除召開會商會議和電話會商外,也可采取互通簡報、信息、工作通訊等形式通報相關情況。
三、會商內容
1、互相通報有關部門所掌握的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質災害點和尾礦庫、攔砂壩安全動態等信息;人員受災、農業受災、房屋受損、水利、交通、設施受損、人員緊急轉移安置以及經濟損失等情況;采取的防災減災措施以及救災工作進展情況等。
2、互相通報有關部門抗災救災工作的階段總結、好的經驗與做法、重大舉措以及下一步計劃措施等。
3、針對防災減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布置工作任務。
4、其他需要會商的內容。
四、職責與分工
縣氣象局:負責提供專業氣象預報信息及其可能造成的災害形勢分析,對防范應對期間氣象條件進行分析測報,提出防災減災措施建議等。
縣水利局:負責對會商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會商報告報縣委、縣政府;組織、指導水庫、山塘、河道等水利工程災害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統計分析全縣防汛抗旱動態信息,提出措施建議等。
縣農糧局:負責提供農業生產災情信息,依據可能發生的氣候災害和災情發展提出農業減災對策,提出工作措施等。
縣礦管局:負責組織、指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提供相關工作動態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縣安監局:負責組織、指導尾礦庫等安全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提供相關工作動態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縣水保局:負責組織、指導攔砂壩等安全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險情處置,提供相關工作動態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縣民政局:負責提供人員受災、財產受損、緊急轉移安置、倒損房屋恢復重建、救災款物分配以及保障災民基本生活的情況和措施,負責統籌全縣防范避讓山洪地質災害轉移安置點建設等。
縣林業、果業、交通等防汛抗旱指揮部成員單位:結合本單位職能,分別負責組織開展災害性氣象條件下林業、果業、涉河(水庫)交通工程等方面安全隱患排查、預案落實和搶險處置,提供相關災情動態信息,提出防災減災的措施等。
各鄉(鎮、場、管委會):負責轄區內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質災害、尾礦庫、攔砂壩以及林業、果業、交通工程等方面隱患排查,落實具體預案,組織搶險處置;掌握提供相關動態信息和工作措施等。
五、有關事項
1、強化會商組織。各鄉(鎮、場、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要將防御應對氣象災害和災情會商作為防災減災的一項根本措施抓緊抓實,安排一名分管領導和一名精于業務、掌握情況、責任心強的承辦人員參與會商和抓日常工作,人員名單請于文件下發之日起3日內報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2、科學分析雨、水情變化趨勢。氣象部門應及時掌握天氣變化,對災害性氣象時段進行科學測報分析,并提前1-2天向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動議召開會商會議;災害性氣象時段內,準確做好雨情統計分析,科學預測天氣變化。
關鍵詞 日光溫室;災害性天氣;類型;預防措施;徐淮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0-0253-01
保護地栽培就是在不適宜蔬菜、瓜果生長的初春、秋末或整個冬季,通過保溫措施的實施,即采用地膜、棚架塑料薄膜、鋼棚等保溫材料,使蔬菜等避開不良的自然環境條件,在特殊的環境中發育生長,可延長或提早植物的生長期和成熟期,與露地栽培以及儲存、加工等措施相配套,并產生較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栽培方式。對于保證蔬菜的周年均衡供應,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等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的出現,既優化了棚體結構組合,增加棚體的使用壽命,調節了蔬菜種植茬口,又減少了浪費和污染,提高了種植者的積極性和經濟效益,已經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一種有效途徑。
但日光溫室與其他棚體一樣,蔬菜種植的產量與質量與自然氣候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該文僅就日光溫室栽培時易遇到的幾種自然災害類型及防治對策進行探討,以充分發揮日光溫室的良好效應,創造有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條件,促進日光溫室的生產和發展,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整體效益的目的。
1 日光溫室栽培災害性天氣的類型
1.1 凍害
氣溫驟降,且持續時間較長的天氣下,性能較差的溫室氣溫達-3~-2 ℃,保溫條件較好的溫室也只有4~5 ℃,會使黃瓜、番茄等喜溫性蔬菜受凍,受凍面積可達30%~40%。受凍作物上部葉片及生長點結冰,天晴后,葉片失水萎蔫,甚至整株萎蔫下垂死亡。
1.2 冷害
當-6~-5 ℃的天氣連續超過10 d,且日光溫室結構不合理、配套設施差、保溫透光性較差時,易出現冷害。早晨溫室內氣溫2~3 ℃,可使黃瓜生長受阻,即生長速度慢,花打頂,中上部葉片顏色加深,邊緣變黃,莖須卷曲,不伸展。
1.3 低溫弱光
溫室內長時間處于低溫、弱光(光強僅為正常的30%左右)、濕度大(90%~95%,少數達100%)的環境條件,且地溫下降,植株因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緩慢,葉片變薄黃化,出現落花落果現象。黃瓜還會出現化瓜現象,且病害多而重,嚴重影響了溫室越冬黃瓜及秋延后番茄的生長。剛定植的黃瓜死苗率達10%~15%,嚴重的達30%~40%。
1.4 高溫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氣溫回升快,易造成長時間超過32 ℃的高溫危害,使黃瓜生長加快,葉片變薄黃化,坐果率降低,畸形瓜增多,植株衰老,嚴重影響黃瓜產量[1]。
1.5 大風、大雪
風雪天氣易使溫室局部受損,出現棚桿斷裂、棚面凹陷、棚膜破損或刮起的現象,使冷空氣進入棚內而引起溫度降低。如不及時補救,可產生棚毀、菜受凍現象[1]。
2 災害性天氣的預防措施
2.1 建造結構合理、性能良好及配套設施完善的溫室
2.1.1 科學合理規劃日光溫室的結構。①合理的墻體。墻體厚度達到一定的范圍,墻體的溫度變化才會較為恒定。50 cm厚的夾皮磚墻隔熱能力較強,但仍有3 ℃左右的溫度傳導。而徐淮地區推廣的半地下堆土式日光溫室,墻體厚度高達1.0~1.5 m,能使墻體保持穩定的溫度變化,同時又能在室溫較低時放熱,且半地下又利于利用地熱,達到一體多用的目的。②適宜的高度、跨度和前屋面。前屋面是日光溫室的采光面,太陽光又是溫室的熱源,因而要盡力增大屋面角度,增加采光量,以提高室溫一般用于越冬栽培的日光溫室高度3.0~3.1 m,跨度7.5 m。高跨比1∶2.7~3.0,并要求建造時一定要使太陽光線能照到整個后墻。前屋面要采用厚5 cm的草簾加一層防雨膜進行覆蓋,以提高防寒保溫性能。天氣寒冷時外加一層天幕或內做小弓棚,可提高地溫1~2 ℃。
2.1.2 采用良好的棚膜。棚膜是溫室采光面的基本覆蓋材料,可影響溫室的采光、增溫、保溫及降濕等功能。一般聚乙烯長壽無滴膜用于越冬茬,聚乙烯無滴膜或多功能膜用于秋延后或早春茬[1]。
2.1.3 及時建造耳房和挖防寒溝。耳房可防止冷空氣直接進入溫室,避免進出口處的蔬菜生長不良,又可作為管理蔬菜的工作室和放置物資的儲藏室[1-2]。挖防寒溝可有效減少邊緣地溫的散失。據觀測,離溫室南側50 cm處平均地溫提高1.0~2.5 ℃。挖防寒溝的方法:在溫室內南側挖一條東西走向、并貫穿至溫室兩側的小溝,一般溝寬30 cm、深20 cm,內填充碎麥草或碎稻草。有條件的在溫室四周挖深50 cm、寬100 cm的溝,并填充足量的碎麥草或碎稻草,效果更好。
2.2 選用抗性強的品種
日光溫室由于其特殊的結構和生產季節,不同于其他棚體,多用于在低溫弱光的季節生產需要較高溫度和較強光照的蔬菜。因此,要選用耐寒、耐弱光、抗性強的品種,通過自身的抗逆能力來抵御不良的災害性天氣。目前,當地種植大棚蔬菜多為茄果類(如黃瓜、辣椒、番茄、茄子、荀瓜)及葉莖類(如芹菜)。
同一種植品種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和光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素質的幼苗栽至溫室后對不良環境因素的抵抗能力亦不同。如番茄秧苗在氣溫低于8 ℃時即停止生長,而經過低溫鍛煉的秧苗,卻能忍受短時間0~3 ℃的低溫。經過嫁接的番茄苗,在-6 ℃的環境下,無一株死亡,只是邊緣稍受凍,天氣轉好后,4~5 d即轉入正常生長,而自根苗(未嫁接)死亡率達21.5%。因此,在溫室栽培中,在調節好溫、光、肥、水關系的條件下,應盡量提高秧苗基礎素質,保持植株健壯生長,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增強抗逆能力[3-4]。
2.3 及時采取應變管理措施
日光溫室在進行蔬菜生產的過程中,無時不受到天氣的影響,突發的災害性天氣隨時都會發生。因此,種植戶要時刻樹立無災防災、有災抗災的憂患意識,從品種安排到日常管理,再到常規抗災物資準備等,都必須圍繞不良天氣及災害性天氣這個中心。一旦發生,應變管理措施及時跟上,以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2.3.1 合理安排溫室的種植茬口和蔬菜品種。如果自建的溫室建造不合理,設施不配套,且種植水平不高,宜安排秋延后或早春茬的果菜生產。如溫室綜合條件好,種植經驗豐富,應盡力安排越冬的瓜果類生產,方能達到趨利避害,安全、高產、高效的增收目的。
2.3.2 分清不同類型災害性的天氣,區別對待,及時采取應對措施。①突發性天氣。為了預防突發天氣(如大風、大雪天氣)帶來的損失,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溫室內安排專人值班,多戶聯合,互為照應。另外,大風、大雪過后,一般降溫較快,要及時加蓋草簾、防雨膜、天幕或小弓棚等覆蓋物;條件較好的可短時燒火提溫,但應注意煤氣中毒。②連續陰雨天氣。大部分菜農對越冬蔬菜管理一個傳統的認識就是保溫,而不重視光照的作用,結果適得其反,是目前蔬菜溫室管理的一大誤區。連續陰雨雪天氣正確的應對措施如下:一是增溫補光。晴天盡量早揭草簾,延長綠葉見光時間。揭簾后,清掃棚面,揭去室內多層覆蓋物,以增加室內光照強度,也可在溫室內掛反光膜,一般掛反光膜可增加光照強度6.0%~40.3%。有條件的可用燈光彌補光照不足。二是降濕排濕。非雨雪或多霧天氣,盡快打開頂部天窗通風,以利于排濕,消除病害發生的溫濕度條件。三是防病促長。連續陰雨雪天氣,且天氣又突然轉晴時,不能一次性全部揭去覆蓋物,或大通風,應隔一揭一,逐漸通風,以防植株失水萎蔫。同時,及時進行病害防治和根外噴肥補充營養,促使植株盡快保持正常生長狀態[1-2]。
3 參考文獻
[1] 謝明忠,姜廣云,李靖.日光溫室災害性天氣的防御對策[J].長江蔬菜,1997(5):30-32.
[2] 李金才.生態農業標準體系與典型模式技術標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臺風、暴雨(雪)、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為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國家與地方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系統、氣象衛星工程和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完善雷電、酸雨、臭氧、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網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做好農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雪)、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三)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抓緊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的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完善和擴充氣象頻道、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臺風、暴雨(雪)、大霧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加強對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行業和領域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農村鄉鎮自動氣象站和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完善海洋氣象廣播系統,進一步暢通農村、牧區、山區、海上等預警信息渠道。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各級氣象部門要在干旱缺水地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在做好傳統農業防雹工作的同時,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減輕雹災對農作物和農業設施的損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設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要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的辦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四)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地區、本領域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加快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國家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統籌考慮當地自然災害特點,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同時,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學校、醫院、敬老院、監獄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制訂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不斷強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基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海堤、水庫、防風林、城市排水設施、避風港口、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及時疏通河道,抓緊進行病險水庫、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險段的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在各類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并加強定期檢測。針對臺風、風暴潮、沙塵暴等災害強度增加、損失加重的實際情況,科學制訂防風、防浪、防沙工程建設標準,切實提高氣象災害的綜合防御能力。
(三)積極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抓緊制訂和實施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五、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快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科學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著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開展氣候變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世界各國防災減災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不斷增強我國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相關法規和標準建設。要加快完善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相關的法規以及實施細則和制度,健全國家、行業、地方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三)加大氣象防災減災資金投入力度。要發揮中央和地方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有關領導干部要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組織研究解決防災減災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1.1章丘市農業生產經營現狀
章丘市是山東省農業生產大縣(市),糧食播種面積11.84萬hm2,糧食總產量67.89萬t。章丘市連續多年組織實施了品牌農業建設年、品牌農業推進年、品牌農業效益年活動,集中打造了章丘大蔥、明水香稻、鮑家芹菜和胡家韭菜等50多個特色生產基地。章丘大蔥、明水香稻、龍山小米9種名優農產品通過“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萬新牌”章丘大蔥被命名為“中國名牌農產品”。章丘市榮獲“中國果菜十強縣市”和“中國綠色果菜之鄉”榮譽稱號,辛寨鎮被評為“山東省芹菜生產第一鎮”。新形勢下,章丘市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
1.2氣象災害對章丘市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章丘市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干冷少雪。境內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大風、冰雹、暴雨、干旱、雷電、寒潮和大霧等。據統計,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全市自然災害總損失的70%以上。
1.3調研活動的基本思路
為使調研活動取得更好的效果,調研組確定了“針對新需求、創新服務路徑”的基本思路?!搬槍π滦枨蟆?,指現階段章丘市農業生產的主體正在發生變化,由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轉變為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創辦特色品牌基地等進行專業化、標準化、規?;图s化生產經營,上述“新主體”是今后農業生產經營的主導力量,它們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皠撔路章窂健?,就是建立氣象服務部門與基地園區、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良性互動,變氣象應急、減災為主動應對,著重發揮好農業設施在防御自然災害尤其是氣象災害、提高農業產出和效益中的積極作用,,是氣象部門抓好農業服務的切入點和著重點。
2調研的基本情況、發現的主要問題
2.1調研活動的基本情況
調研組一行先后到章丘明水香米特色品牌基地、章丘辛寨設施蔬菜區、章丘大蔥特色品牌基地、章丘白云湖大櫻桃都市農業園和章丘平陵現代農業示范園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活動的樣點代表著章丘市現代農業的階段性特征和發展方向。
2.2調研中發現的主要問題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基本上摸清了現階段和今后一段時期,章丘市現代農業發展中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產生災害和帶來影響的主要方面,有效開展氣象服務、攻堅克難的切入點和努力的方向,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據。
2.2.1天氣預報準確率需進一步提高,中長期預報需加強
農業生產與氣象條件息息相關,發展現代農業,每一個環節同氣象因素的結合更加緊密。因此在調研中,調查對象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加大中長期預報力度,讓農業生產經營的相關主體及時根據天氣變化安排農事活動。
2.2.2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夠健全
農業生產對氣象防災減災的需求非常強烈,但與城市相比,氣象防災減災的信息相當匱乏,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十分薄弱,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及時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有效的防范和減輕自然災害尤其是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成為農業防災減災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
2.2.3農業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當前,相關農業生產主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主要途徑是每天收看天氣預報節目,但對于短臨預報和局地性天氣預報無法及時傳達到農業生產一線。氣象部門物質裝備和科技水平在涉農部門中處于領先地位,如何同農業生產尤其是調研活動的新主體緊密結合搞好服務,亟待打通農業氣象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3做好氣象服務的工作措施
有效解決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需要完善鄉村氣象服務體系和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優化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技術系統,加強農業氣象科研,建立為農業和農村氣象服務長效機制。
3.1優化建設農業氣象監測網
通過調研,針對鮑芹、設施大櫻桃和大棚韭菜等設施高效農業對溫、光、濕和二氧化碳等氣象要素的現實和迫切要求,針對設施農業專項服務,可增加小氣候站密度,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3.2建設縣市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
充分發揮各級農氣服務人員的積極性,與基地園區、農民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及鎮街道政府建立“直通式”聯系,建立農業氣象適用技術、產品示范點,提供有針對性的快捷專項服務和技術支持。在示范點帶動下,在關鍵農事季節,突發性災害天氣發生前,及時預警信息,針對災害的可能影響提出防御措施,指導上述主體和農民群眾有效防災減災。
3.3建立氣象科技進鄉入村的長效機制
各級農氣專家經常深入農田調查,了解糧棉等大宗作物、果蔬大棚、大蔥和香稻等特色高效農產品的生育狀況,針對主要障礙性氣象因子提出防范和應對措施。完善農業氣象服務流程、指標,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并根據需要,對農戶特別是基地園區、合作社、種養殖大戶進行面對面氣象指導。
3.4建立部門合作聯動機制
積極組織農業、水利、林業、畜牧及有關涉農部門對農業氣象災害、農業生產氣象條件等進行會商,開展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的聯合調查活動,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指導農業生產相關主體采取科學補救措施,把損失降到最低。
3.5創新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