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2: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保調查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國俄亥俄州NDCL高中(留學) 克里夫蘭 44024
[摘要]對沈陽市不同年齡結構的市民進行了環保意識調查,在分析了調查問卷數據的基礎上,重點總結了市民環保意識的現狀。為了全面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以一個高中生的思考視角提出了學校教育、政府宣傳等方面應采取的具體措施,對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
關鍵詞 ]市民;調查問卷;環保;垃圾分類
引言
當今,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問題。在城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環境保護也就成為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全國的大中城市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飛速提升、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大中城市的環保問題日趨嚴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讓市民從生活入手做好環保顯得至關重要。
為此,本文結合對沈陽市隨機50位不同年齡結構(10-65歲之間)的市民調查問卷,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歸納總結,分析了市民的環保意識現狀,包括對環境的認識、環保的認識等。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對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從學校教育和政府宣傳兩個方面應采取的措施。調查問卷包含環境的認識、環保的認識兩部分內容,每部分有5道問卷題目。
1.對城市環境的認識
市民對所居住的城市環境的認識的調查題目有5項,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綜合圖2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市民對城市環境總體滿意度并不高;認為造成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垃圾和汽車排放;對工廠的廢物排放情況了解不夠;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不好。而對河道水質滿意度較高,這是得益于政府近年來對河道治理取得成效。
2.對環保的認識
市民對所居住的城市環境的認識的調查題目為5項,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綜合圖2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市民普遍認為目前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廢氣和廢渣排放;平時獲得環保知識的途徑主要是上網和書報,教育和政府普及方面力度還不夠;對垃圾分類了解不夠;市民整體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
3.對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措施的思考
通過上述市民環保意識的調查問卷看出,市民對所居住的環境要求越來越來高,但對如何進行環保,特別是如何從自身生活做好諸如垃圾分類投放等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的提高是個復雜過程,但其影響卻是惠及子孫萬代的。所以,要想做好社會的環保事業,首先應該從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入手。下面就市民環保意識的提升途徑和措施作如下探討。
(1)依托學校教育提升學生環保意識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是針對學生實施環保意識教育和知識普及的主要途徑,學校教育應該積極承擔起在校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教育工作。但是,目前城市的中小學還是有很濃的“應試”教育氛圍,環保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工作不系統和深入,即使有這樣的課程也流于形式。反觀美國中小學,十分重視環保意識的培養,不但有形象生動的課程,還成立“環保社”,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社區的從事環?;顒樱纾汗珗@海灘撿拾垃圾、做垃圾分類投放宣傳等。所以,學校在培養和教育學生的環保意識過程中,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制定長久和系統的環保課程教學計劃和大綱,根據環保形勢的不斷變化,注重課程內容的更新,特別注重參考國外發達國家的環保知識教學經驗。其次,成立“環保社團”,由該組織自發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和社區參與環?;顒訉嵺`,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環保教育,同時也可以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如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垃圾分類方法等。最后,在學生環保知識考核過程中,要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如制定有針對性的環保計劃、撰寫環保調查報告等,使學生不但能掌握環保知識,還能將這些知識服務于社會。
(2)依托政府宣傳提升全民環保意識除了依靠學校教育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外,政府有效的宣傳引導更是提升全社會市民的有效途徑。目前,政府對環保的宣傳多停留在平面新聞媒體、電視新聞報道等層面,而且多是報道的負面新聞和案例較多,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真正的環保知識宣傳和引導工作不具體,環保工作落實不深入。以涉及千家萬戶的垃圾分類投放問題為例,大多數城市街道已經設立了分類投放垃圾箱,但調查問卷反映垃圾分類投放得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太麻煩,二是不太清楚如何分類。這兩個原因都和政府的宣傳和引導有很大關系,特別是對于如何進行分類,大多數市民都不清楚。因此,政府應加大力度進行環保意識的引導和宣傳,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環保設施設備,特別是涉及到千家萬戶的環保設施,如分類投放垃圾箱,應該借鑒美國的做法,室外的垃圾箱加大尺寸,以便能在箱體上列出分類明細,便于投放時明確分類;而居民住戶內免費贈送小型分層分類投放垃圾箱;其次,政府應通過電子顯示屏、報紙電視等媒體進行系統的環保知識宣傳;最后,要通過政府引導,發揮社區作用,積極組織居民家庭開展環保知識宣傳、學習以及環保實踐活動,以家庭為單位提升市民環保意識。
4.結論
通過對沈陽市不同年齡結構的市民進行環保意識調查問卷,由數據分析了目前市民環保意識的現狀,并提出了為提升市民環保意識學校教育、政府宣傳兩個途徑及應采取的具體措施。當前,隨著國家對環保事業的逐漸重視,省市各級政府針對城市環保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特別是對提高市民環保意識的工作也越來越重視,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居住的城市環境會越來越美。
參考文獻
[1]朱丹,高晶晶.市民環保意識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環境科技,2011(06)
關鍵詞:農戶;環保行為;低開發區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3-0126-02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環境保護成為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的重點。廣大農村是環境保護的一個重點區域,隨著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的環境問題日益凸現。2013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農用地64 646.56萬公頃。2010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指出,農業源化學需氧量、總磷和總氮年排放量分別達到1 324萬噸、270萬噸和28萬噸,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農業源污染排放量已占到全國總排放量的“半壁江山”。
環境保護行為是個體在認識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1]。寧夏彭陽縣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地處內陸,降水量少,林草植被覆蓋率總體不高,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方式比較滯后,屬于典型的低開發區域。分析西部低開發區農戶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探究農戶環保行為的動機,以期進一步提高低開發區農戶環保意識,鼓勵激發農戶環保行為。2013年10月,調研組以隨機抽樣的方式確定樣本農戶,在寧夏彭陽縣入戶調研176戶,回收有效問卷140份。
一、樣本農戶社會經濟特征
1.農戶居住年限較長
由調查問卷得知,受訪者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男性居多。戶均人口數為5人。家庭成員年齡結構呈現橄欖狀,成年人多,兒童和老年人少。33.6%的農戶家中有大病患者。戶均擁有耕地36畝。農戶在現居住地居住年限普遍較長。居住年限在30至60年之間的農戶最多,占比達到39.3%;居住年限超過100年的農戶占比達到17.9%。
2.農戶大多數從事種植業
農戶從事產業以農牧業為主,打工和自營工商業為輔。38.6%的農戶僅從事農牧業,48.6%的農戶從事農牧業和打工,12.8%的農戶從事農牧業和自營工商業。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和林業為輔,97.1%的農戶從事種植業。
3.農戶受教育程度偏低
農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據調查問卷統計,農戶家中最高學歷在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占比接近50%。學歷最多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占比達到35.3%。低開發區農村依然存在文盲,文盲占比達到2.8%。
4.相對較發達的鄉鎮家庭負債消費比較普遍
受訪農戶人均年收入4 206.4元,人均年支出3 512.7元,其中生產支出占總支出的36.1%,生活支出占總支出的63.9%。相對較發達的鄉鎮家庭負債消費的占比高于欠發達鄉鎮。較發達的城陽、王洼兩鄉,有23.6%的家庭年凈收入為負;欠發達的交岔、羅洼兩鄉,有11.8%的家庭年凈收入為負。較發達鄉鎮與欠發達鄉鎮農戶的消費觀念存在一定差別,城陽鄉和王洼鄉農戶的消費意愿更加強烈。另外,教育支出和醫療支出也成為家庭負債的重要因素。
二、低開發區農村環?,F狀
1.農戶環保意識明顯
由表2可以看出,低開發區農戶具有較濃的環保意識,對問卷題目的認同度均很高。農戶對于環境保護持有肯定的態度,但這僅限于在意識層面上,非常認同“只有一個人也應該保護環境”的農戶達到72.1%,而非常認同“只有一個人也做到保護環境”的占比下降了8%。當環境保護涉及經濟負擔和生活質量時,非常認同的占比大幅下降,完全不認同的占比明顯上升。與“只有一個人也應該保護環境”相比,不認同“為保護環境承擔經濟負擔是沒辦法的事情”的占比增加7%,不認同“為保護環境降低生活水平是沒辦法的事”的占比增加24.7%。這說明,當環保行為使農戶經濟負擔增加,可能會降低農戶當期的生活質量,農戶環保意愿隨之降低。
2.農戶至少有一種獲取環保知識的途徑
從調查問卷得知,82.7%的農戶通過電視獲取環保知識,電視、收音機成為最主要獲取渠道。其他途徑與電視和收音機相比,占比則小很多。農戶受條件限制,通過互聯網獲取環保知識的占比僅有2.4%。
3.生活用水循環利用率偏低
彭陽縣屬溫帶半干旱區,年平均降雨量為350~550毫米,降水不足決定農戶生活用水來源主要依靠水窖存儲水。從調查問卷中得知,67.8%的農戶由水窖取水,35.7%的農戶在淺水井或溝塘里打水。低開發區淡水資源缺乏,而農戶重復利用生活用水的比例也并不高。問卷統計顯示,有30%的農戶重復利用生活用水,比如將洗菜水收集用于澆地或喂禽畜,而占到54.3%的農戶未做到循環利用。
4.多數農戶垃圾處理方式不環保
農戶處理垃圾的方式大體分為:焚燒、掩埋、堆肥回填、隨意丟棄。這些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會造成大氣污染、面源污染等環境問題。多數農戶處理垃圾時缺乏環保意識,垃圾處理方式不環保。由圖3可知,農戶將垃圾焚燒的占比最高,達到26.8%。而13.4%的農戶選擇將垃圾隨意丟棄在路邊或低洼處,這不僅對環境造成污染,還會影響村容村貌。許多農戶表示非常厭惡村里的道路及自家院落周圍垃圾露天堆放,但是苦于沒有固定的垃圾回收點,或回收點與農戶家距離非常遠,農戶只能將垃圾隨處傾倒或者焚燒。但也有多數農戶選擇將垃圾掩埋或堆肥回田,但目前農村農戶產生的生活垃圾大多為工業制品,無法或很難自然降解,反而造成環境污染。
5.化肥單位面積施用量總體偏低
據調查問卷統計,農戶戶均化肥施用量達到1 098.36公斤,平均每畝地化肥施用量為29.39公斤。據《中國統計年鑒2014》數據顯示,寧夏回族自治區2013年化肥施用量40.4萬噸,有效灌溉面積498.6千公頃,①計算得出平均每畝地化肥施用量達到54.01公斤??傮w上,樣本農戶的化肥單位面積施用量水平低于寧夏平均水平。較發達的鄉鎮平均每畝地化肥施用量為45.38公斤,欠發達鄉鎮平均每畝地化肥施用量為19.65公斤。較發達鄉鎮與欠發達鄉鎮化肥施用量的不同,反映出土地產出效率的差異。較發達鄉鎮化肥施用量大,土地產出效率高;欠發達鄉鎮廣種薄收,化肥施用量很少,土地產出效率低。欠發達鄉鎮的農產品比發達鄉鎮的更加綠色環保,農產品的原生態特色明顯。
三、低開發區農戶環保行為影響因素分析
1.研究方法及模型說明
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低開發區農戶環保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計量分析。分別從生活和生產兩個方面考察農戶的環保行為,生活行為特征為環保和不環保;生產行為以農膜回收為例,行為特征為回收和不回收。因此,被解釋變量為二分變量,取值0或者1。而考察的環保行為影響因素較多,包括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年限、耕地數量、家庭總收入,共七個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因此選取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完成。模型中的有關變量及賦值如表4所示。
2.年齡、民族及文化程度對農戶生活環保行為影響顯著
對農戶生活環保行為的logistic回歸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農戶的年齡(p=0.013)、民族(p=0.038)與文化程度(p=0.016)對生活環保行為影響顯著,其余4個解釋變量的影響則不顯著。比較而言,回族的生活行為更為環保;年齡對生活環保行為的影響呈負相關,年齡越大,生活行為越不環保;文化程度對生活環保行為的影響呈正相關,文化程度越高,生活行為越環保。
3.文化程度和耕地數量影響農戶回收農膜
受訪農戶中97.1%以種植業為家庭主要產業。農膜回收是農戶環保行為的具體表現。由表6看出,低開發區農戶回收農膜情況不佳,62.6%的農戶不回收農膜,其中43.9的農戶認為農膜已經無用,41.6%的農戶認為回收農膜太麻煩。回收農膜的37.4%的農戶中,75.5%是為了獲利,22.4%為了再利用。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理統計和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得出以下結論:(1)農戶雖有較濃的環保意識和強烈的環保意愿,但是由于經濟因素和其他實際原因,采取環保行為的農戶依然有限;(2)電視的普及使得電視媒體成為農戶獲取環保知識的最主要途徑;(3)農戶目前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不環保行為,主要表現為生活用水循環利用率低,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不環保;(4)文化水平影響低開發區農戶的生活環保行為和農膜回收行為,且呈顯著正相關,文化程度越高,農戶的生活行為越環保,農戶越傾向回收農膜;(5)回族的和生活習俗使得回族農戶的生活行為更為環保;(6)年齡對低開發區農戶的生活環保行為影響呈顯著負相關,年齡越大,接觸先進理念滯后、環保知識匱乏、環保觀念落后,導致生活行為不環保;(7)農戶擁有的耕地數量對農戶回收農膜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影響,耕地數量越多,越不回收農膜。
為促使農戶生活和生產行為更加環保,改善農戶生活環境,現提出以下建議:(1)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農戶文化水平,提高農戶思想境界;(2)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有效利用電視媒體進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同時村委會應積極發揮其引領作用,引導農戶在生活和生產中采取環保行為;(3)從環保的角度和公共政策外部性的角度,制定具有可持續性的土地制度和農業生產技術制度,激發鼓勵農戶的環保行為,促進低開發區農戶環保行為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紅光鎮公民;環境生態;意識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11-02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快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問題日益突顯,及時監測和評估公民的環境生態意識,對了解和提高我國社會大眾的環?,F狀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污染現象普遍,治理滯后等原因造成人內心意識的逐漸淡化。為了了解我國公民環保意識的情況,我們做一次環境意識調查,以此來反映公民環保意識情況,并且就近對環保做一次宣傳,使大家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于是我們3名西華大學學生對西華大學學校內部公民(包括學生、工人、居民、老師)和校外公民(紅光鎮內及附近的商人,行人和顧客)進行了調查。
一、問卷調查
(一)調查問卷內容
關于對紅光鎮居民的調查,我們設計的調查題涉及到環境保護態度 、環境保護知識 、環境保護行為3個方面 ,共計25道題。從不同角度 ,不同程度考查紅光鎮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并采取不記名問卷調查。我們共打印并發放環境生態意識調查問卷200份,收回 200份,回收率達 100% 。實地問卷結束后,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調查問卷中的25個問題 ,進行權重的計算和分析 。因而用其來確定權重 ,雖有一定的主觀性 ,但不失其實用性。
(二)調查對象比例
在200份問卷中了解,被調查者中,男女較為平均,比例是53:47。孩童:青年:中年:老年比例是14:48:24:14,以青年人居多。小學及其以下:初中:高中:大學及其以上比例為17:21:19:43。
二、調查分析
(一)環保理論意識薄弱
在所有參與問卷的人中,71%的人認為世上存在環境污染,但并不知道世界環境日,并且知道確切的日子的人也只占71%當中的1/4??磥泶蠹覍Νh境生態的相關知識不多,環境理論意識薄弱。其中全部大學及以上學歷的人大多數覺得存在環境污染,其中也只有14%的人知道世界環境日,并且還有5%的人覺得不存在環境污染。不難發現,在問卷中了解到,紅光鎮大學生知道環境污染嚴重,卻不關心世界環境日,說明紅光的大學生雖受教育較多,環境理論意識十分薄弱。
對“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問題上,有2%的人認為要“先搞好經濟再搞環?!?,且都是中年人,學歷都在初中,29%的人認為要“先搞好環保再搞經濟”。看來,較多接受教育較少的中年人對環境的保護不關注,對經濟關心的更多。另外,10%的人認為要“偏重經濟,兼顧環?!?。59%的認為要“偏重環保,兼顧經濟”,其中孩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別是14:48:24:14。說明青年人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來說較強,老年人和孩童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較弱。以上兩個問題說明年輕人更關注環保,學歷高的更關注環保。
(二)環保實際意識強烈
在問卷7問中:“如果有環?;顒樱敢鈪⒓訂??” 有90%表示非常愿意參加,不愿意參加的有5%,覺得不好玩就不參加的有5%。第十題“你會隨手撿起身邊垃圾嗎?”,偶爾會的占75%,總會的占20%。第十一題“你會將電池扔進回收箱嗎?”,有30%的人總會,有25%的人偶爾會。第十二題“是不是按類別扔垃圾?”,有25%總會,有45%的偶爾會。第十三題“是不是會隨地吐痰?”,75%從不會,5%總會。第十四題“為了保護水環境,我們應該選擇使用什么樣的洗衣粉或肥皂等?”,使用無磷洗衣粉的有75%,25%不清楚。第十七題“您平時習慣用什么交通工具?”,40%公共交通工具,30%私人交通工具,20%步行,10%自行車。第十八題“到街市或超級市場購物時,你的習慣是”,45%自備購物袋,35%視情況而定。第十九題“如果你知道中性筆不易降解,你會選擇用鋼筆嗎?”,有55%的人會選擇用鋼筆。第二十四題“你是否有踐踏草地走到目的地?”有65%偶爾是,35%從不。第二十五題“您曾經食用過野生動物或使用過野生動物制品嗎?”有85%從不,有15%偶爾會。老年人
擇的都是在保護環境,有60%的中年人在保護環境,青年人在細節方面做得都不是很好。從這些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們的環保的態度很好,都愿意的從小事開始注意環保。他們的行為對環境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由此看來紅光鎮的人們的環保意識是非常強烈。
三、總結與建議
相對來說,年齡層次高和學歷高的人群更關注環保,還有一部分人覺得搞好經濟更重要。所以我們在活動期間還對人們進行了環保宣傳,希望他們的實際行動能與意識相符合。我們以下幾點建議:
紅光鎮各級政府對紅光鎮環境意識宣傳力度不夠,使得大部分居民對其政策的基本內容和環境相關知識了解很有限。應該加強利用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形式,宣傳相應的環境知識;定期開展面向公民的環境意識調查,及時了解他們的環境意識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針對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宣傳過程中適當采取獎勵措施,提高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策劃和組織“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環境紀念日的活動,開展有創意、有影響、有效應的“環境宣傳周”、環境文化節“等大型活動,廣泛發展、深入動員,激勵公民踴躍參與。從調查結果很明顯的看出,教育程度越高,環保知識越豐富,孩童對環境生態的意識也很薄弱,不了解環境的相關知識。所以,對環保知識的普及還應繼續落實到每一個教育環節中,不僅堅持本土化、持久化和多樣化 ,還要從小時抓,從基本抓。在日常的教育中慢慢熏陶,逐漸影響每一個學生,進而影響每位家長、周圍的每個人,以至于全社會共同關注環保 、關心環保。需要積極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要加大對領導干部的環境教育和培訓力度。通過宣傳將環境危機感深深植入公眾心中,激發公眾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使環境意識由教育而強化成為一種習慣,從而使環保參與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ㄒ唬┙h境保護的文化氛圍,增強公民的環境意識。
動員全社會都來重視參與,形成強有力的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營造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首先要更新人們的環境觀念,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的關系,讓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到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環境是所有人(包括現代人和后代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財富,任何人都不能為了局部和小團體的利益而置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于不顧。搞建設求發展要保護環境,順乎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改變違背自然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要轉變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傳統觀念,代之以“資源有限”、“資源有價”的新觀念,要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生態自然觀,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強權自然觀。其次,從各地實際出發,發動群眾共同制定環境行為規范,努力將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與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動滲透到公民日常生活之中。倡導符合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環境價值觀念。要把“綠色社區”的創建活動逐步納入文明社區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中。
(二)擴展環境權益,提高環境意識。
通過擴展環境權益來提高環境意識,就是把人的環境意識的提高過程與對人們切身利益的保護和改善聯系起來。通過使人們獲得更多和更大的環境權益,來增進對環境問題的理解、關注和行動。擴展環境權益主要有:
①環境監督權。
在環境基本法中應具體規定公民享有的日照權、通風權、安寧權、清潔水權、清潔空氣權等。如果公民的上述權利的一項受到危害,就可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以達到使公眾環保參與成為一種可能而又可行的目的,從而提高公民的環保參與意識。
②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
目前我國公民的環境知情權雖有了一些擴展,如我國北方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沙塵暴現象、電視上公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情況、一些污染企業的曝光等。但環境知情權方面仍有較大缺口。表現在公民對單個企業的環境行為的信息了解不足。我國沒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規定,企業雖有義務向政府進行排污申報和登記,但沒有法律規定這些申報的信息必須向社會公開。公民對待這些企業是相對盲目。同時公民對高質量環境信息的需要得不到有效地滿足。公眾不但希望了解環境狀況是什么,還希望了解與這些狀況有關的分析結論,知其然還希望知其所以然,但這些信息供給不足。另外,公民對政府實施環境政策的過程了解不夠,對政府環境保護工作的
過程也是知之甚少。環境知情權是行使環境監督權的基礎。應當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民對環境的知情權,才能為公民關注環保、參與重大項目結冊的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的條件,才能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為保護環境做好事,做實事。社會環境權益的擴展是提高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
四、結語
經過科學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紅光鎮公民的環保意識程度較強。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環保工作的開展,同時也將會有更多的人才和學者來注重和關心我國的環保。希望這次調查能給他們帶來這樣的理解:其實,環保就在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關于低碳環保調查報告篇【一】
以前的龍山河非常清澈,可是現在卻污水滿河而且河里都是垃圾。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和付某去河邊進行了調查報告。
調查
我們到了河邊,進行了近距離的觀察。我們發現有兩個污水排放管道,而且有一些像魚蟲的不明生物。我們又觀察了周圍的環境,植物生長得很茂密,可水中的死魚非常多,垃圾也不少。
分析
1.這條河常年清澈見底,魚死的也很少,又沒有那么臭,而且垃圾也不多。因此按一般情況,應該不會那么臭,而且死那么多。而實際上卻糟得很!
2.我從調查中發現,小河的一段在公路下面,公路上有很多車輛來往。小河附近有許多做買賣的,這條河離著這他們非常近。
結論
小河非正常受到污染的原因有:
1.有的人隨便往河里扔垃圾、吐痰、抖煙抹。小河里的水被弄臟,所以就被污染了。
2.有些工廠因用過的污水沒地方排放,就引了一條管道,通到河里。因廢水排放,小河就被污染了。
3.由于河里有污水,有的魚是直接喝了污水被毒死,還有的是吃了被污染的紅色不明生物致死。死魚身上發出的臭氣污染了河水。
4.有的小孩在河邊玩的時候,想尿尿了,就隨地大小便,尿到河里。河水因尿液變得非常臭。
種種跡象表明,小河被污染,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并且與污水排放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人們吃了被毒死的魚,后果可想而知。
關于低碳環保調查報告篇【二】
一、調查概況
1. 調查目的:
為了了解學院在校學生對低碳的了解情況,對學校各種浪費電能、水以及使用一次性餐具的看法,以及他們生活中的做法;調查食堂里浪費糧食的狀況,同學們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情況以及他們對此的看法等。通過此次調查了解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為以后開展低碳活動,培養大學生低碳意識做理論上的依據。
2. 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此次調查只針對xx學院的學生,通過發放問卷的方式向學生調查。問卷調查有兩個內容(共20道題),一是你眼中的低碳二是生活中你的做法和看法及建議。
二、正文:
1.調查目的
為了了解xx學院學生對低碳生活的了解狀況,對學校浪費水電、糧食等的看法,以及他們生活中的做法。此次調查為以后開展低碳活動做數據準備。
2.調查方法
調查一發放問卷為主,配合一詢問學生,走訪觀察各食堂的糧食浪費情況以及教室、自習室、宿舍的用電用水狀況。
3.調查對象
此次問卷調查對象主要是對xx學院各院系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涵蓋了二、三、四三個年級。
三、調查報告
(一).調查問卷反饋
此次調查共發放150份調查問卷,回收15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45份,有效率96.7%。無效問卷原因為沒有按要求填寫或沒有填寫完整。問卷內容包括同學們對低碳的了解情況以及同學們生活中的做法和看法兩個部分。
1.同學們眼中的低碳:
回收的調查問卷顯示,73.1%的同學聽說過低碳這個詞,但不了解低碳的具體內容,只是一個空泛的概念,5.52%的人對低碳的相關知識從未了解過,另外還有21.38%的同學對低碳非常了解。其中絕大部分同學都是通過電視、新聞媒體了解到低碳環保的,認為低碳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占74.48%,但也有極少同學認為低碳是政府的事情,與我們沒有關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低碳知識在校園中還需進一步普及,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時刻關注國內外大事,提高低碳意識,倡導低碳,呵護地球。
2.同學們生活中的看法和做法:
(1)關于水電方面。61.38%的同學認為我們學校的電力資源浪費比較嚴重,17.24%的人甚至認為浪費現象非常嚴重。在我們對自習室、教室及宿舍的走訪觀察中發現普遍存在著空教室、自習室開燈、開電扇、空調及多媒體設施等現象;用水方面則表現為過度用水與一次性用水等,特別是不交水電費的宿舍樓此種現象最嚴重。大力提倡節電節水,迫在眉睫。
(2)對食堂的調查。食堂糧食浪費現象以及被同學視為正常事情,62.07%的同學認為此情況有些嚴重,但也難免,一小部分人已經養成了浪費糧食的習慣,總是會剩下一些飯菜。64.14%的同學會因情況不同偶然浪費,只有26.9%的同學總不浪費。還有近10%的同學認為浪費糧食沒什么關系,全國各地都這樣,作為大學生,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在思想和行為上逐步提高,減少糧食的浪費,珍惜每一粒糧食。此外,對于大多食堂所提供的一次性餐具,67%的同學認為有必要時才會使用,主要是趕去上課時或帶飯回宿舍吃時,而從不用的同學只有10%左右,其余的同學則因方便而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對于食堂浪費現象不容樂觀也不容忽視。
(3)環保方面。據調查,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料袋,其中有不到3%可回收,其污染非常嚴重。我們的調查顯示,有近64%的同學買完東西的塑料袋會選擇性的收集起來備用,27.6%的同學會收集起來多次利用,這兩種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不但可以環保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但也有近10%的同學在購物后會將塑料袋馬上扔掉,下次用時再買;在紙張的使用方面,有一半的同學在平常學習或打印東西時會雙面使用紙張,作為學生,這是我們實現低碳環保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還有近10%的人從未對紙張進行過充分利用;此外,對于派發到手中的傳單,38%的同學選擇把它們收集起來當廢品賣,30%的人會收集起來當作草稿紙等使用,其余的人則將傳單隨手扔掉,這樣做不但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對此,我們建議某些廣告信息可以多通過網絡電視等方式進行傳播,減少傳單的發放,同時,同學們也應學會妥善處理發到手中的傳單,最好將其進行二次利用,而不要隨手丟棄。而對于其他類的垃圾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分類投入垃圾箱,只有少數人不會那樣去做。
1.1意義
地球是人類惟一的家園,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發現其他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將其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自然環境提供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資源的同時,遭到了人類機大的破壞.只有當自然環境處與一種生態平衡的和諧狀況時,人類的前景才是樂觀的。大力倡導和樹立綠色文明理念;多辟渠道、形成機制;形成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的局面。這既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更是徹底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只要全民動員起來,群策群力,積極行動,持之以恒,就一定能鑄起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長城,中華大地就一定會山川秀美、江山如畫。
1.2目的
通過對當前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使他們加深對此社會問題了解 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調查過程
由于是第一次獨自完成這樣的社會調查實踐任務,所以準備時間比較長。首先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參考范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并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于調查的問卷。接下來尋找了調查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最后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2.1調查時間:201x年7月20日----201x年8月1日
2.2調查對象:豐城市上塘鎮建新村12-18歲青少年
2.3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前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使他們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4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座談訪問。由于實際情況制約,考慮到在學校中分發后回收率過低,問卷調查只進行了小規模的采集。主要采取問詢一部分學生及向了解情況的相關同學交談詢問來收集答案,對其他青少年采取一一問詢收集答案的方法。同時利用工作之便對本小區和身邊朋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基本情況與分析
環境保護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環境保護除開發展各項科技技術,解決環境污染中的一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提升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環境保護工作中,如何去提升環保意識,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提高環保意識對環境工作的重要性,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3.1認識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臺,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
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3.2認識環境對經濟的重要性
經濟在人們眼中仿佛一直與環境對立,其實不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對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影響。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引發自然災害,給經濟帶來直接的重大損失。
3.3認識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環境保護的成效
環境保護意識也需要與時具進,跟隨社會的發展趨勢,而不能抱守陳規。環保意識提高,不僅有利于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提升環境保護效率,促進環境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升環境科技的創新成果,造福人類。
4調查結論
[關鍵詞]大學生環境教育環境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143-02
環境教育有多種解釋或定義,普遍認可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Tbilisi宣言中的定義。根據UNESCO定義,環境教育著眼于通過學習來樹立環境意識,使得大學生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自覺性,并最終體現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決策者、管理者和執行者,他們所具有的環境保護意識將對我國環保事業產生影響和作用,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環境意識對于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大學普遍開設了環境保護的相關課程,這是大學開展環境教育的具體實施。大學在環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遠,應積極探索如何使環境教育達到樹立環保意識和自覺行動的預期目標,應對大學環保課程方向和側重點有準確定位。本文作者為多個專業的大學生開設了環境教育的課程,通過思考在教學和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對大學實施環境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環境意識調查為先
在開設課程之初,宜先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而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置相應的知識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將環境保護觀念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能夠自覺為環境保護作出努力。調查活動一般采用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涉及有關環境意識的“知”和“行”兩方面內容?!爸笔腔靖拍詈椭R,“行”是指行為取向和實踐,即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和參與行動,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實踐性。以此為原則,調查問卷的設置從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具體問題入手,調查大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和面對實際環境問題時的行為傾向,調查結果有助于了解學生對環境問題所持有的認識與態度,明確環境教育的重點與方針,從而為大學環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對高校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的報道得較多。如吳云影的《高校生對環境問題認識的調查》以7個系學生為對象進行環保意識的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大學生主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取環境信息,但新聞性較多,深度不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學開展的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也表明,大學生掌握了環境保護的常識性內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環境意識調查的基礎上,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教師可指導學生收集傳播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專題資料,并深入挖掘問題發生的根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將課堂環保教育與學生關注的新聞熱點緊密聯系起來,既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周圍環境問題,也促使他們關心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知識點的掌握,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不同專業學生的環保認識和掌握程度存在差異,如文科專業的學生在環保技術和理論方面通常較理科專業學生要弱一些。教學過程中,宜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差異而因材施教。如有調查發現,在提問“消費時是否會選擇有生態環保標志的產品”時,化學專業的學生選擇“會”的比例較高,而法學專業學生多回答“不知道”。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學生對環保知識相對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導致他們在實際行為選擇時,考慮經濟因素多于其他方面,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在環境保護的教學中,應針對學生不同專業背景的層次性特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所區別。
文、理科學生都能積極關心周圍環境問題,但文科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及行為比較感性,如在提出犧牲個人利益保護環境、重視生態校園建設等方面文科學生積極響應,而理工科學生則比較理性,善于從生活細節入手,采取實際環?;顒?,如理科學生在生活中能主動關電等。針對文科學生,除理論知識的傳輸外,還應指出具體可采取的行為,如人走燈滅、雙面打印、垃圾不隨手亂扔等,有利于學生通過小的舉措實現環境保護。而理科學生不同專業也有各自特點,如生物、化學等專業學生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內容,針對此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深入講解理論知識,引導其積極討論和采取實際行動,并投入到社會性公益組織和參與相關活動,利用自身的知識和行為輻射影響其他人。
從具有環境意識到采取環保行為之間有大量的空間,學生可能會不知不想,有的會想而不行動,或想行動而又動搖,在教學中應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認可保護環境很重要,僅 4%的學生認為應以個人利益優先,寧可犧牲生態環境。但當保護環境和個人短期利益發生矛盾時,50%左右學生是猶豫或被動接受的態度,不到10%的學生僅考慮短期個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數大學生的“行”明顯滯后于“知”。環境教育重點對象是表現猶豫態度的大部分學生,通過適當的環境教育,促使他們樹立堅定的環保意識,并能主動選擇環保行為。在課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強知識的深度傳播,通過對科學道理的解釋與資料的引證,增強對環境問題嚴重現狀的信服。同時,將當代的熱點環境問題帶入課堂,引領他們關注一旦在身邊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則對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將產生嚴重危害,迫使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如近年來北方頻發嚴重的霧霾天氣,大氣污染使當地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劇增,多年的醫療資料也表明該區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數較以前增多。
三、“行”是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何使學生通過環境教育行動起來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后,“知”要轉化為環境保護的“行”,只有有了行動才能真正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目前,大學生在環境意識“知”上的水平較高,關心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環保科學知識,對環境現狀和危害有較多的認知,環保意識較強。但在環境意識“行”上的水平較弱,能積極選擇環保行為的大學生不到一半,如別人隨地丟垃圾自己也跟著丟的從眾行為等。在調查中,相當多的大學生在犧牲短期個人利益來保護環境需要方面,態度不堅定,甚至有些錯誤想法。對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大學生進行環保理念的培養,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將環保意識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繼而成為他們穩定的行為習慣。
戴洪厚等在邯鄲學院進行的“節能環保意識”調查表明,大學生在環保行為方面則較弱,如對日常生活行為“在沒有垃圾桶的公共場所,吃過水果后,您會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帶回去處理”的選擇率最高,而對說服與勸阻行為“你看到同學隨便丟垃圾你會說服勸阻”(選擇率僅26.3%)、教育行為(15%關注)的關注或執行程度低,對消費行為“畢業后,如果在您的工資里扣除一定的環境稅(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學生支持。王媛等調查發現,只有約 30%~40%的學生能比較堅定地主動選擇以保護環境目標為至上的行為。
如何強化大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王建英提倡在環境教學中的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徐永榮等提出直觀式、體驗式、參與式教學的應用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般來說,環境考查法是使用較多且效果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對周圍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加深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從而使課堂教育與實踐相聯系, 學生獲得正確、真實印象的同時,積極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助于對環境問題的探究。另外,對有條件的學?;蚧瘜W等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還可采用實驗法,通過采集環境樣品進行分析,從數據上了解周圍環境的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在課堂上,可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選擇一些熱點生態與環境問題,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課外查詢文獻資料,提出個人觀點。
四、教師身教重于言傳
環境意識是理論知識的積累,而環保行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習慣。從課堂教學上可以告訴學生一盞燈一個小時耗電多少,但下課后提醒學生人走燈滅才是環保意識的真正實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實踐,學生在往后的生活中會自覺形成習慣。在課堂上,提倡節約紙張,保護森林和生態環境,課后交代作業可用單面打印的廢紙寫或雙面打印是對該理論的具體實踐。對化學專業學生,將濾紙剪成小張來擦拭儀器,也是教師對環境保護的一個實際舉動。
[參考文獻]
[1]方炎明,王亞玲,吳林根.大學環境教育:概念、內涵及合法性[J].江蘇高教,2004,(3):97-99.
[2]吳云影.高校生對環境問題認識的調查[J].廣東化工,2011,38(11):153-154.
[3]王媛,徐友浩,張宏偉,等.從大學生環境意識看大學環保公共課程的方向[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343-346.
關鍵詞:“限塑令”;調查;分析;建議
1調查背景
2007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這份“限塑令”明確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購物袋”[1]。
黃巖區是浙江省臺州市三區之一,全區總面積988km2,人口57萬人[5]。從2008~2014年,6年時間過去了,限塑令的實施情況究竟如何?筆者為此在黃巖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進行了調查。
2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采用現場觀察及發放問卷的方式。調查地點:臺州市黃巖區各大超市、農貿市場;調查對象:超市里的顧客調查問卷發放數量:400份;調查問卷回收數量:400份。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是否知道國家頒布的政策。統計結果發現,“限塑令”自2008年頒布至今年已有6年多了,88%的顧客知道限塑令,只有12%的顧客不知道(表1)。
(2)對商場實行塑料袋收費制度的看法,調查結果如表2。統計結果發現,近九成的人具有基本的環境保護意識,理解支持“限塑令”,表明政府和媒體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
表2如何看待商場實行塑料袋收費制度的調查統計結果%
無所謂1理解(保護環境)1商場是故意增加消費818715
(3)顧客對自帶環保袋的看法。覺得環保的顧客占50%,且多為年齡大于50歲的顧客;覺得不方便的顧客占35%,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說明年紀輕的人在購物中更注重方便。至少有一半的人在實際中不會使用環保袋(表3)。
表3對自帶環保袋意識的調查統計結果%
環保并使用1不方便1反復使用不衛生50135115
(4)自帶環保袋人數年齡分布。這組數據表明,年紀大的人比年紀輕的人更愿意使用環保袋,年老的比年輕的更節儉、環保意識更強(表4)。
(5)環保袋是如何獲得的,調查結果如表5。由表5可知,一半的顧客環保袋是自己購買的,另一半是免費獲得的,政府也可以撥一筆錢將環保袋發放給當地居民,這樣可以鼓勵多用環保袋。
(6)現場觀察自帶環保袋的人數比例。由上表格可知,盡管近9成的人理解“限塑令”,但三分之二的人實際購物時,因為感覺不方便、不衛生等原因仍然不用環保袋,已經對塑料袋形成了依賴(表6)。
(7)關于塑料袋的來源與危害,顧客了解的人數比例。由上表數據可得知,只有10%的顧客知道塑料袋是石油制作的,35%的顧客知道塑料袋污染土壤,說明人們對“限塑令”的理解較為籠統,不夠全面、不夠深刻,還是要對市民加強宣傳教育(表7)。
(8)顧客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由上表可知,顧客的環保意識還是有的,直接扔掉的顧客只占20%,還是會有80%的顧客會有把它儲存起來作為備用,其中主要用來做垃圾袋,這也說明塑料袋的循環使用不高,大多只有2次(表8)。
表8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的調查結果%
直接扔掉 1儲存起來作為備用 1做垃圾袋20127153
(9)對塑料袋未來命運的看法。這說明85%的人已經習慣并依賴塑料袋,塑料袋依然有著廣泛的需求和市場(表9)。
表9對如何看待塑料袋未來命運的調查結果%
生活里已經離不開1應該消失1如果有好的替代品就放棄40115145
(10)現場觀察塑料袋的使用狀況。農貿集市幾乎100%使用塑料袋,超市內的手撕袋也是全部免費、只有各大超市、商場在收銀處實行有償使用塑料袋,“限塑令”的執行效果很不理想。
4建議與對策
4.1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
從這次調查中發現,近90%被調查者知道并支持限塑令,說明政府和媒體的宣傳教育工作是有成效的,廣大市民已具備了環境保護意識,但關于塑料袋的來源與危害,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最多只有1/3的人知道塑料袋危害土壤,至于其他的危害就知之甚少,只有1/10的人知道塑料袋原料來自石油,說明市民的環保知識還有限,需要政府進行深入地宣傳教育,當市民有了豐富的環保知識,他們就會更加深入地理解限塑令,從而才會更自覺地執行限塑令。
4.2盡快開發出更便利、更環保的替代品
盡管絕大多數人們支持限塑令,可是實際上只有1/3的人自帶環保袋,并且其中九成以上是中老年人,主要是節儉意識影響著他們。還有一半多的人覺得自帶環保袋不方便或不衛生。
如今的替代品多為無紡袋和紙袋。無紡布袋室外經自然分解,其最長壽命只有90d,可減少土壤污染[2]。但價格高,清洗較為復雜,很難一次清洗干凈,清洗時浪費更多水資源。 紙袋防滲性能差,更會造成大量木材的浪費。而且造紙又會造成水污染。也就是說,這些替代品會造成新的污染。所以急待科研部門和企業盡快研制生產出物美價廉的替代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5%人認為應該塑料袋應該消失,更多的人對塑料袋產生了依賴,塑料袋依然有著廣泛的需求。在塑料消費難以舍棄的情況下,如何科學合理處置塑料廢棄物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4.3建立健全廢塑料回收網點,加快推行垃圾分類收集
國家環保局已將廢舊塑料列為21世紀在環保領域要控制的三大重點之一,指出必須強化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搞好回收利用[3]。廢舊塑料回收再生利用將是21世紀里最具有投資潛力的新興產業[4]。
環保部門要加大對廢塑料回收利用過程的環境監管,加強對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支持并幫助物資回收企業、包括社區物業、環衛清潔等建立健全回收網點,充分利用價格杠桿促進廢塑料的回收。建立廢塑料從回收、運輸、貯存到再生利用的全過程環境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佚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限塑令 有望控制“白色污染”[EB/OL].[2008-01-09].http:///20080109/n254535831.shtmL.
[2] 劉培桐.環境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