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3: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木工程緒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了提高土木工程抗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土木工程抗震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從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介紹了課程教學改革措施。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對土木工程抗震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土木工程抗震;教學改革;教學實踐;教學方法
地震是一種突發的自然災害,是地球內部構造運動的結果。地球上每年發生的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約15萬次,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約20次。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地震發生的區域范圍廣、強度大。20世紀全世界發生過20多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死亡100多萬人。1920年中國海原8.5級地震死亡20萬人;1976年中國唐山7.6級地震死亡24萬人,16萬人傷殘,財產損失30億元以上,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之首;2008年中國汶川8.0級地震造成約7萬人死亡,約37萬人受傷,約1.8萬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8452億元,是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繼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為了減輕建筑的地震破壞,減輕人員傷亡,減少經濟損失,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員需要掌握有關抗震的知識,對結構進行抗震設計。
一、土木工程抗震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土木工程抗震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學好這門課將會受益匪淺,但是現狀卻不令人滿意。目前在本科教學中,該課程課時一般在40學時左右,課時相對較少,但該課程涉及到的內容又較多,主要涉及到結構動力學、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砌體結構抗震設計、鋼結構抗震設計、工業廠房抗震設計、橋梁工程抗震設計等。該課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或第七學期,這一時期是學生忙于研究生考試復習和找工作階段,一部分學生身在課堂但心在別處,往往心不在焉,學生學習該課程積極性不高。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對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土木工程抗震課程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在有限的課時內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興趣,以培養既掌握專業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又熟悉相關專業知識的較全面型人才[1]。
二、土木工程抗震課程教學改革采取的措施與實踐
近年來,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積極進行土木工程抗震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上好緒論課,激發學生學習土木工程抗震的興趣緒論課是土木工程抗震的開篇,作為教師來說應高度重視緒論課的教學。因為緒論課是學生了解土木工程抗震這門課的窗口。緒論課上得好不好對整個課程的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通過緒論課的學習,要讓學生對土木工程抗震這門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深刻理解學習這門課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這門課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來講起多大的作用,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抗震這門課的重要性,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現在不學好土木工程抗震方面的知識,將來在實際工作中萬一出現失誤,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提高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才能上好緒論課呢?作者認為不妨采用多媒體條件下的案例教學法[2]。多媒體案例教學通過采用大量真實、典型的案例和大量的圖片資料,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例如將汶川地震的相關資料引入課堂,“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震中烈度11度,地震持續時間約為2分鐘,地震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8452億元?!蓖ㄟ^上述資料,可以啟發學生認真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這次地震稱為汶川地震,引出“震中”這個概念;(2)里氏8.0級地震是怎么測定的,引出“里氏震級”概念和震級的測定方法;(3)從“震源深度14公里”可以引出“震源深度”這個概念,根據震源深度地震可以劃分為哪些類型,汶川地震屬于哪一個類型。在緒論中給學生講述地震災害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汶川地震造成的震害分類給學生顯示出來。在給學生演示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破壞,通過這些破壞現象,我們能否從中發現一些地震破壞規律,在今后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減輕這些震害。
(二)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進行土木工程抗震課程教學中,盡可能采用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方面采用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生動、直觀、易于理解優點。土木工程抗震課中,一些內容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例如地震災害(主要包括地表破壞、工程結構破壞、次生災害、人員傷亡等),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把災害顯示給學生,學生從地震災害圖片中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有關地震造成的破壞。當然,并不是任何問題都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土木工程抗震課中有些內容適合采用板書教學,比如給學生講解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底部剪力法算例時,采用板書教學更合適些。這樣的算例采用板書教學可以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琢磨和消化,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和底部剪力法的計算步驟,知道采用上述方法計算地震作用時需要哪些步驟。因此,對于該課程來說,最好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優勢互補,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在土木工程抗震的課堂教學中,作者嘗試采用雙語教學[3]。將課堂上易于用英語表達清楚的內容做成英語課件,一些專業詞匯用英語來表達。在近幾年的雙語教學實踐活動中,作者發現采用雙語授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但是采用雙語教學也存在較大的難度,最大的難度在于沒有合適的符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0-2010)的英語教材。
(三)調整教學內容,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土木工程抗震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基礎篇”和“應用篇”兩部分[1]?;A篇是土木工程抗震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地震基礎知識,土木工程抗震概念設計,場地、地基和基礎,地震作用與結構抗震驗算,結構隔震與消能減震等內容。在進行基礎篇講解時,應重點講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講解。土木工程抗震概念設計是根據地震災害和工程經驗等所形成的基本設計原則和設計思想,進行建筑和結構總體布置并確定細部構造的過程??拐鸶拍钤O計在整個土木工程抗震設計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貫穿于整個工程設計過程中,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比抗震計算更為重要,原因在于地震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隨機性等,想要精確進行抗震計算比較困難。要想使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良好的概念設計,有必要加強學生抗震概念設計的能力。應用篇是抗震設計原理在不同結構形式中的具體應用,主要包括混凝土結構房屋抗震設計、砌體結構房屋抗震設計、鋼結構房屋抗震設計、單層工業廠房抗震設計、橋梁工程抗震設計等。該部分內容應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有重點地講解其中的內容,做到因專業方向而異,根據不同的結構形式特點重點從抗震概念設計、抗震計算和抗震構造措施等方面進行講解,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使其學會靈活運用工程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講授土木工程抗震課程時,作者結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專門抽出時間,給學生進行有關抗震的專題講座,例如進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專題講座、基礎隔震設計專題講座、振動控制專題講座等,將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結合,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盡可能發揮科研對教學的支撐和反哺作用。
三、結語
土木工程抗震課程課時少,內容多,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作者通過對該課程在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在激發學生使命感的同時,增強了其主人翁意識。當然,課程教學改革永無止境,還有許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達到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尚守平,封周權,李崢.“工程結構抗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06(8):221-224
[2]梁炯豐,易萍華,何春鋒.多媒體條件下案例教學法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應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34-136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土木工程建筑事業日新月異,各類超高層建筑物、復雜大跨度橋梁等新型結構層出不窮,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人才(包括建筑設計、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監理等)的需求不斷擴大。作為土木工程專業一門新興的課程,相對于其他專業,工程監理專業起步較晚。我國從1988年開始試點推行工程監理制度,直至1997年通過《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做出規定,才使得工程監理在全國范圍內進入全面推行階段,在工程建設活動中逐步形成了業主、承包商和監理工程師相輔相成的格局,與工程監理制度相關的實踐和理論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土木工程監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既要求任課教師對當前國家政策信息、施工現場狀況以及企業的人才需求十分了解,又要求聽課學生對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價及結構設計等專業知識掌握牢固。因此,基于教材的傳統課堂理論教學方法難以滿足土木工程監理專業學習的需求。筆者有幸擔任本校2012級建筑工程專業的該門課程的主講教師,本文結合與其他兄弟院校的授課教師的討論、課堂學生的課后交流以及相關企業的人才反饋,對《土木工程監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初步地探討。
一、結合社會需求,重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1.正確認識土木工程監理。盡管工程監理制度在我國推行已有近二十年的時間,但由于長期以來在經濟體制上、工程認知上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監理工作仍然以施工階段的監理為主,加上傳統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慣性影響,時常造成監理工程師在項目管理方面難以發揮全部的力量?,F存的工程監理局面導致了土木工程工程專業學生對工程監理的片面認識,影響了學生選擇和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畢業后從事監理工作的熱情。然而,隨著科技水平和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進展迅猛,不管是業主方、設計單位還是監理單位本身,對監理人員的需求都日益增長。因此,有必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對土木工程監理的認識。在土木工程監理的緒論教學中,有必要對國外監理制度的歷史和發展狀況以及我國引入工程監理制度的原因以及目前的發展狀況進行詳細的介紹,重點闡述工程監理在我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深刻剖析監理工程師與業主和承包商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監理工程師的公正、獨立和自主性。從建設工程項目本身的固有特性出發,論述監理工程師的服務性和科學性,重點介紹?O理工程師應當具備的科學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并且能實事求是地開展監理工作。
2.合理安排專業課程體系。土木工程監理是一種高智能的科技服務活動,監理工程師不僅要掌握監理專業知識,還需具備與工程相關的經濟和法律知識,才能有效地解決工程中常見的技術問題、組織和協調工程項目的開展和進行及完成工程合同的管理工作。為增加土木工程監理課堂教學的效果,應該對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合理安排。對于高校學生來說,確保在開設土木工程監理課程之前,應該完整地學習過一系列相關的專業課程,包括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鋼結構設計原理、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概預算、工程項目管理和項目法規等。預先建立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思路,才能增強學生在土木工程監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3.科學使用課程教材。目前,市面上的土木工程監理教材大多內容陳舊,未能及時體現工程監理專業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發展水平,且教材中各個章節中的內容聯系不夠緊密,與實踐工程相關的案例較少,不利于土木工程監理的教學。筆者在對比了多套教材的情況下,選擇了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發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建設工程監理》,該教材緊密結合我國建設工程監理制度推行以來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豐富工程監理經驗,融合當代工程管理領域新的研究成果以及不斷變化的趨勢和要求,從適應我國建設工程監理事業和從業人員的教育發展的需求出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工程建設監理的基本理論,以及工程建設監理實施程序、工程建設監理目標控制的方法與手段。
二、豐富案例教學,真實模擬專業工作情境
1.案例選擇。案例選擇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教學目的,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案例選擇時盡量做到統籌兼顧,好的案例既能完整地反應工程背景和工程問題、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又能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爭論和進一步探索,使得學生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筆者在講述建設工程質量控制時,以2007年湖南省鳳凰沱江大橋垮塌事件為案例,組織學生對該案例中的事故發生原因進行討論,重點分析監理工程師的事故責任,較好地實現了建設工程質量控制的教學效果。
2.鼓勵獨立思考,重視雙向交流。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為教師講解,學生聽和練習,教師只負責告訴學生如何去做和解決問題,忽略了課堂教學內容在實踐中的適用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不設置唯一標準答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要求每一位學生以專業知識為背景就所選案例發表見解。同時,引導學生由注重知識轉變為注重能力,根據學生對案例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在案例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
3.總結歸納。在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后,教師應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對學生提出的見解進行評論,并進行必要的補充,分析案例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在總結歸納過程中,重點揭示案例中蘊含的專業理論知識,并強化相應的教學重點,給參與學生予以鼓勵,為日后的課堂案例教學做好鋪墊。
三、加??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1.1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接受和消化知識產生困難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差。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工程力學課程教學更看重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于數學和力學基礎的要求較高,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復雜,學生在學習工程力學課程時,產生畏難情緒,學習興趣不濃,對知識的接受和消化存在困難。
1.2學習過程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由于工程力學課程所包含的理論力學部分和材料力學部分所涉及到的內容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復雜性,也包含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而且工程力學課程一般開設在第2、第3學期,這個階段學生很少接觸具體的工程問題,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中往往無法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出現似乎能聽懂,但不知道怎么去用、用到何處的問題,這與學生所感興趣的實際工程向去甚遠,使得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增加了學習難度。此外工程力學課程的概念多,理論性、邏輯性強。理論力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多樣;材料力學內容龐雜,實踐性強。如果教師不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教學,則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3高校教師一職多能,教學過程無法形成有效的PDCA循環PDCA是英語單詞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理)的第一個字母,PDCA循環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并且循環不止地進行下去的科學程序。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目標的完成,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測量、教學評價等等。在教學過程中使用PDCA循環:P-確定教學目標;D-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C-教學效果評價;A-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每個部分的完成都離不開教師,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高校教師一職多能的特點,導致無法有效對教學過程進行組織,在PDCA循環中缺失環節,導致無法對教學質量進行有效控制,達不到預期效果。
2工程力學課程改革的研究
工程力學課程的定位,決定了課程的重要性,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來說需要熟練掌握。所以針對所提出的問題,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以供參考。
2.1教學內容的改革工程力學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是連接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與結構力學、彈性力學、土力學、混凝土結構設計、鋼結構設計、砌體結構設計等課程的橋梁,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教學由基礎教育向工程實踐教育的重要轉折點,其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教學內容過分強調力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視力學作為應用學科的實用價值。工程力學的任務是學會如何對力學問題建模、如何將模糊的問題和想法用數學來描述,并培養提出、分析、設計以及解決科學和工程問題的能力。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運用力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應從教學內容上加以優化。一是重視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更新,增加新的教學內容,如工程力學領域的新技術、新進展、新概念、新實驗以及國內外土木工程等領域的實際問題。二是為了使學生對力學課程產生興趣,在緒論課程中應引入經典力學的發展史。目前,在教材編寫中,由于“少而精”的要求,緒論中更多的是介紹課程的研究內容、研究任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而弱化了力學發展史的介紹。從古代墨子“力,形之所以奮也”到牛頓力學《自然哲學原理》的編寫,再到哈密頓《一個動力學普遍方程》的發表,經典力學的發展經歷的漫長的時間,期間出現了很多促使力學發展的科學家,如牛頓、麥克斯韋、達朗伯、拉格朗日、哈密頓等等。這些歷史及歷史人物的介紹,可以達到喚醒、激勵、鼓舞學生的目的。三是強調概念性和實踐性內容的重要性,適當減少計算性內容。工程力學具有基礎性和應用性的特點,在教學內容安排中,一方面弱化理論推導過程,另一方面應適量增加一些具有實踐性或趣味性的教學素材;例題中,應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力學模型建立過程的描述,在課后習題中引入基于力學分析的工程實踐的綜合運用實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用力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教學方法的改革工程力學教學方法的改革,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可以通過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直觀性。現有的課件和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板書并沒有多大區別,只是將原來用在黑板上推導完成的公式,放到了多媒體課件中加以展示。這樣的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達不到吸引學生的目的,自然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紤]到在工程力學課程教學中會用到大量的力學簡圖和實驗結論,如果可以將這些力學簡圖和試驗項目(如在理論力學課程運動學篇中出現的連桿機構,材料力學課程中桿件的各種變形等等)用類似flas的直觀方式表現出來,就可以豐富課件的內容,增加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引入課堂試驗。力學課程中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但目前力學的教學中,由于條件所限,工程力學課程中的實驗部分主要集中在材料力學的一些驗證試驗中,如金屬材料的拉伸壓縮試驗、梁的彎曲正應力試驗、扭轉試驗等等。這些試驗的開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但要達到力學教學的目的,還有一定的距離。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可以借鑒一些國外大學經典力學的教學方法,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每堂課的教學中會會通過隨堂實驗的方式,驗證本堂課所涉及到的相關內容和原理,盡管這些實驗的結果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此外還可以采用離開教室的現場教學。土木工程專業是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作為土木工程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應該在在學期中,安排2-4個學時將教學從教室搬到現場,通過利用現場的工程實物,教會學生如何對實際工程問題模型化,并用所學的力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
2.3教學模式的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起主導作用。由于高校教師一職多能的特點,使得教學過程質量控制稍顯不足。鑒于這種情況,應對傳統教學模式加以改革,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應以班級為基礎建立4-6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進行研討式教學。研討課教學是讓學生參與教學,教學相長,師生互動,通過專題研討使學生主動建構和拓展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針對課程重難點問題,設置相關專題討論課。教師通過引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通過互動交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拓展。也可以設置一些與學科前沿相關的內容及熱點,學生通過課后查閱文獻,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板書、圖片、多媒體、實物模型等靈活的形式展示,并由教師與其他同學進行提問、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此外,在作業形式中也應該改變傳統以課后習題為主的作業模式,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布置一些研究型的題目,通過查閱文獻,以論文的形式的完成。比如通過材料力學課程中梁的合理設計問題,可以提出鋼筋混凝土梁的合理設計問題、鋼梁的合理設計問題等等,然后將這些題目布置下去,讓學生查閱資料,并完成相關論文??傊?,要以這種教學形式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實現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3結論和總結
關鍵詞:建筑專業;建筑結構;授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274-02
建筑結構選型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由土木工程學院開設。本課程安排的理論課時雖然不多,但結構問題直接關系到建筑物整體安全性與適用性,故該課程對建筑學專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從建筑學專業課程總體特點來看,大部分專業課程具有側重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的特點,如建筑表達、素描、色彩、建筑歷史、建筑設計原理等課程,這些課程力求培養學生對建筑外部輪廓的描繪、色彩的選取與搭配、健康審美觀的培養、建筑內部空間組合的感知等專業素養;但限于課時及學生基礎知識局限等原因,對于工程結構和工程力學等基礎課的學習不如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學得詳細具體。但如果因為課時不多就不重視力學和結構知識的學習,將會導致學生設計出的建筑方案不具備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師在給建筑學專業學生講授結構選型時必須總結與摸索一套適合建筑學專業的教學思路與方法,而不能照搬以往給土木工程專業講課的方式。本人在講授這門課程時體會到,如何把上百課時的結構知識在短短二十幾個課時準確、精煉而形象地表達出來,需要任課教師花費大量的精力反復研究。這里列舉課程中的幾個代表性知識點說明在講解力學與結構知識點時應注意的地方:
例1 緒論里有一個知識點:選擇能充分發揮材料性能的結構形式。這里詳細探討了為什么在實際工程中矩形截面構件會逐漸演化成工字型截面,從學習過的材料力學知識就可以發現原因: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梁)的截面彎曲應力分布圖具有如下特征:截面上下兩個邊緣應力值最大,越靠近中性軸,應力值越小,中性軸位置處應力值為0。中性軸上下兩側的應力值符號發生變化,這是由于梁受彎后一側纖維受壓另一側纖維自然受拉的緣故。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教師在講授這個知識點時只需要介紹截面應力分布規律即可;但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還要求掌握截面應力分布圖及應力計算公式的理論推導過程。但光知道這個截面應力分布特征也還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我們要求建筑學專業學生在教師介紹了截面應力分布圖特征后,要學會運用這個截面應力分布圖特征來解釋矩形截面梁進化到工字形截面梁的原因:那就是受彎構件截面邊緣應力大,靠近中性層應力值小,所以只有靠近上下兩個邊緣處的材料充分發揮了作用,靠近中性層的材料未發揮作用。這樣中間位置處的材料就可以減少到最低程度,而向兩個邊緣集中,這樣矩形截面梁就進化成工字形截面梁。同理,承受均布荷載簡支梁的彎矩圖形狀在材料力學里也有詳細介紹,是一個二次拋物線,這說明一根平行弦桁架中有若干根桿件的內力值很小,材料性能自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根據這個認識,我們可以把一個平行弦桁架梁根據其彎矩圖形狀改為拱形桁架,使得桁架形狀與彎矩圖形狀一致,以充分發揮桁架中每一根桿件的能力。到這里,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就已經完成學習目標了。但是針對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這種定性分析,還要求掌握計算桁架中每根桿件的內力值。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就不需要再講授桁架內力的計算方法與解題過程,否則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例2 第12章門式剛架結構的適用范圍與受力特點。首先需要對承受均布荷載的剛架與排架彎矩圖進行比較。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要求根據結構力學計算方法計算剛架內力并畫出彎矩圖。三鉸剛架是靜定結構可直接根據平衡條件計算,無鉸剛架或兩鉸剛架均為超靜定結構,需采用結構力學里的計算超靜定結構的方法計算(力法、位移法)。尤其是計算超靜定結構的過程相對較復雜;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教學重點在于把彎矩圖形態特征介紹給他們,然后通過比較二者彎矩圖異同,根據每種剛架彎矩圖特點介紹三種剛架的適用條件,就不要在講解超靜定剛架的計算方法上花過多的教學時間。具體陳述如下:
根據結構力學計算結果可以具體分析三種門式剛架:無鉸門式剛架結構為三次超靜定結構,剛度好,結構內力分布均勻;但由于柱腳與基礎剛接,因此可以傳遞彎矩,柱底彎矩值較大,因此對基礎與地基要求較高。由于基礎承受彎矩、軸向壓力、水平剪力復合作用,超靜定次數較高,結構剛度較大,當地基發生不均勻沉降時,將在結構內產生附加內力,所以在地基條件較差時慎用。
兩鉸門式剛架的基礎與柱腳鉸接,為一次超靜定結構,在豎向或水平荷載作用下,內部彎矩值比無鉸門式剛架大。優點是剛架鉸接柱基礎不能傳遞彎矩,因此不承受彎矩作用,構造簡單,省料省工;當基礎有轉角時對結構內力沒有影響。但當兩柱腳發生不均勻沉降時,將在結構內產生附加內力。
三鉸門式剛架為靜定結構,因此外界溫差、地基的變形或基礎不均勻沉降對結構內力沒有影響。三鉸與兩鉸門式剛架材料用量相差不多,但三鉸剛架梁柱節點彎矩略大,剛度較差,不適合用于有橋式吊車的廠房,僅用于無吊車或小噸位吊車的廠房。鋼筋混凝土三鉸門式剛架跨度較大時,半榀三鉸剛架懸臂太長導致吊裝不便且吊裝內力較大,故一般用于跨度較小或地基較差的情況。實際工程中大多采用三鉸剛架和兩鉸剛架及由它們組成的多跨結構。
溫度變化對靜定三鉸剛架沒有影響,但在無鉸剛架、兩鉸剛架這樣的超靜定結構中將產生附加內力。內力大小與結構剛度有關。剛度越大,內力越大。產生結構內力的溫差主要有室內外溫差和季節溫差。室內外溫差將使桿件兩側產生不同的熱脹冷縮,從而產生內力。季節溫差指剛架在施工時的溫度與使用時的溫差,也將使結構產生變形與內力。當產生支座位移時,同樣將使超靜定結構產生變形和內力。對于建筑學專業學生,利用力學原理對三種門式剛架進行簡單的內力分析并強調其適用范圍,教學深度可到此為止。但對于結構工程專業的學生掌握上述知識點還不夠,還要求利用結構力學中的力法、位移法詳細求解承受溫差和沉降作用的超靜定結構內力計算。解題過程分如下幾步:確定力法(位移法)基本未知量、建立力法(位移法)基本體系、建立力法(位移法)基本方程、利用圖乘法求基本方程組里的柔度系數(剛度系數)、利用圖乘法求方程中自由項系數、求力法(位移法)基本未知量、求解結構內力。對于高次超靜定問題還要求使用計算軟件計算結構內力。
通過對建筑結構選型課程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知識點進行分析,我們可總結出如下教學經驗:涉及工程結構與力學方面的內容是建筑結構選型課程的教學難點,針對不同專業學生任課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要求詳細掌握結構計算方法并根據計算結果熟練做出結構內力圖;對于建筑學專業則不用在結構計算與相關公式推導上花費過多的時間,而需要重點講解最基本的力學原理,概括性地介紹結構受力特征(內力圖形態等),引導與啟發學生利用學過的基本力學與結構知識理解不同結構受力特征、解釋工程現象,從而設計出安全、適用的建筑結構。作為本課程任課老師也需要注意:雖然理論課時壓縮了,但不能把關鍵知識點也刪減了。教師仍然要把在土木工程專業中花費幾百個課時講授的重點知識在幾十個課時中完整地介紹給學生,只是未必每個知識點需要講解得很深很細。所以這個教學原則也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生活常識來表述:一杯水還是這么多,量并未減少,只是看我們是細細品味還是一口吞下。
參考文獻:
[1]葉獻國.建筑結構選型概論[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包世華.結構力學 上[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包世華,辛克貴.結構力學 下[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橋梁檢測 教學方法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b)-0139-01
1 課程背景
近年來,為了迎合橋梁檢測工作的需要,很多高校在土木工程(橋梁)專業中開設了橋梁檢測課程。橋梁檢測是一項新興的專業技術,其屬于土木工程(橋梁)、力學、數學、傳感科學以及信號處理等多技術領域的交叉科學。橋梁檢測工作的特點決定了橋梁檢測課程的一個特點是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橋梁檢測課程另一個顯著特點是要求授課對象具有廣泛的基礎知識。橋梁檢測課程的特點決定了該門課程通常在高年級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中開設。
橋梁檢測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可供參考的教材不多,并且在教學內容上有些知識點沒有定論,而屬于探索性的講授內容。因此這門課程需要授課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技巧,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與理論,定論與探索中掌握專業知識,并能夠啟發學生在該領域中積極開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
2 教學目標
橋梁檢測是一門專業課程,有別于專業基礎課。對于高年級的本科生而言,在理論與實踐中,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在初步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熟悉操作規程,掌握檢測方法和檢測儀器的使用方法,把所學的知識能夠應用到橋梁結構檢測中,在檢測工作中能夠完成實踐性的工作。
對于碩士研究生而言,更加注重理論環節的培養。采用課堂講解、室內實驗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使得學生掌握基本原理,能夠根據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對橋梁檢測的實踐性工作進行理論指導。通過教學充分引導學生在橋梁檢測領域的科研興趣,激發學生的科研潛力。
3 教學內容安排
橋梁是一個復雜的結構體系,其組成構件較多,這便決定了橋梁檢測對象較為廣泛。針對不同的構件檢測的指標不同,需要檢測的指標種類多,這決定了采用的檢測儀器類型比較多。根據橋梁檢測的這兩個特點,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需要有選擇性的對授課內容進行安排。
一般來說,橋梁的檢測方法可分為外觀調查、無損檢測、靜載試驗和動載試驗四大類。外觀調查是借助于一些簡單的儀器與目測相結合,對橋梁構件的外觀情況進行描述。無損檢測則是采用不同的儀器對不同類型構件的眾多指標(絕大部分都是物理指標)進行檢測。靜載試驗是在橋梁結構的特定部位施加靜力荷載,測試控制截面的靜力響應,分析出靜力參數。動載試驗則是對橋梁施加動力激勵,測試特定截面的動力響應,分析出動力參數。橋梁檢測的最終目標是根據檢測出的參數和指標對橋梁整體或構件的使用性能進行評估。
對上述四類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可知,外觀調查和無損檢測的實踐性很強,其理論性相對來說要弱一些。靜載試驗和動載試驗理論性很強,實踐性與其理論性相比較而言要弱一些。在本人的教學過程中,根據檢測方法和構件的劃分,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對授課內容進行了安排。
高年級本科生的總學時為34學時,具體的安排為緒論1學時,測量儀器及測試技術4學時(其中實驗2學時),外觀調查2學時,上部結構無損檢測10學時(其中實驗4學時),鉆孔灌注樁檢測3學時(其中實驗1學時),橋涵地基檢測3學時(其中實驗1學時),靜載試驗6學時(其中實驗2學時),動載試驗5學時(其中實驗1學時)。
碩士研究生的總學時為24學時,具體的安排為緒論1學時,無損檢測2學時,鉆孔灌注樁檢測1學時,靜載試驗10學時(其中實驗2學時),動載試驗10學時(其中實驗2學時)。著重講述靜載試驗和動載試驗有關知識點的基本原理,對相關理論進行詳細論述。要求掌握基本理論,能夠對工程實踐進行理論指導。
4 教學方法
無論是對本科生還是碩士研究生授課的過程中,都要做到理論聯系實踐,這一點從教學內容的安排中也可以得到相互的驗證(每方面都開設了實驗課程)。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采用多媒體手段,并且輔助大量的圖片以及影像資料。同時,也需要充分利用實驗環節作為課堂授課的補充和延展。實驗室擁有的橋梁檢測儀器數量是有限的,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親自操作儀器,在實驗課環節采取分組預約制。分組預約制的具體辦法是在某一段時間內所有的實驗課程同時開放,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每一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去預約某一個實驗,預約完成后學生即可以進行相應的實驗。
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同一個知識點的授課內容各有側重。比如,在講述動載試驗中的跳車試驗時,在對本科生講授該知識點時只是強調跳車激勵類似于脈沖激勵,跳車高度一般為15 cm,橋梁的自振頻率采(測試到的橋梁頻率)修正獲得。而在對碩士研究生講授該知識點時,則要讓學生知道15 cm的跳車高度只是一個統計值。結合授課人自身的科研成果,在課堂上給學生建立單梁-車輛耦合振動模型,對跳車高度進行理論求解。橋梁的自振頻率采用修正公式進行計算在很多情況下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建立該公式時并沒有考慮車輛的振動特性,結合授課人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對該公式進行深入剖析,給出考慮車輛動力特性情況下的自振頻率與測試頻率之間的聯系。
對知識點進行深入剖析,培育學生的科研興趣,激發學生的科研潛力。例如,在講述索力測試知識點時,首先,給出索力的計算公式,然后列舉實際工程中測試到的數據向學生形象的說明該公式對于長索的計算精度是可以接受的,而對于短索的測試精度則不能滿足工程要求。接著對形成該公式的各種假定和影響條件進行剖析,找出導致該公式產生偏差的主要因素。阻尼器的存在是導致該公式產生誤差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后,從不同角度對存在阻尼器的索力計算公式的建立過程進行理論上的嘗試。在通過該知識點的學習后,學生應該知道該知識點是一個研究方向,并且了解到解決此問題的一些科研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俊平.橋梁檢測[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混凝土結構、結構力學、結構抗震等知識的綜合應用,作為培養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預算、招投標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土木工程專業,一般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設置為一門專業限選課。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有結構設計、工程施工技術管理、預算和招投標等崗位,這些工作崗位都與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具有密切聯系。土木工程結構設計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已由多層建筑設計轉變為高層建筑設計;從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必須掌握高層建筑結構的識圖與讀圖等知識,清楚高層建筑中哪些是主要受力構件,哪些是構造構件,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一些簡單的高層事故應如何處理,等等,這些都有賴于該課程的學習;土木工程預算和招投標管理工作中大量的分析計算都要靠計算機來完成,要求工作人員要在看懂圖紙(很多是高層建筑圖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模型,做到不多算、不漏算,這也有賴于該課程的學習。工程專業開設該課程的意義由此可見。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目前該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現實問題。鑒于此,本文擬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探討高層建筑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希望能為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參考。
一、課程教學內容規劃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土建行業對人才的要求特別是對學生工程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歡迎的是具有完備知識結構又具備較強工程能力的人才。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涉及很多計算,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但該課程的學時往往十分有限,因此,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為目標,理論與實踐并重,并注意兼顧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土木工程專業一般將該課程安排在大學四年級第一學期,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高層建筑結構的體系與布置、高層建筑結構的荷載和地震作用、高層建筑結構的計算分析和設計要求、框架結構設計、剪力墻結構設計、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高層建筑地下室和基礎設計等,與先修課程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基礎工程、工程結構抗震等有緊密聯系,也存在一定的內容重復現象。為了保持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教師處理與已開設課程重復的內容時,應做到“重復的內容講差別,相似的內容講典型,突出重點”[1]。例如:荷載計算部分的一些內容與混凝土結構課程的相關內容相似,按照相似的內容講典型的原則,對該部分內容,教師應重點講解高層建筑結構的風荷載計算(考慮風震系數),而活荷載計算可不考慮不利布置;框架結構設計部分的一些內容,與混凝土結構與砌體結構等課程的相關內容存在重復現象,按照重復的內容講差別的原則,對該部分內容,教師應重點講解在框架結構設計中如何調整位移比、周期比、軸壓比、相鄰層剛度比、層間位移角、層間受剪承載力比等高規參數;高層建筑結構基礎設計部分的一些內容,與基礎設計和基礎工程課程存在內容重復現象,按照重復的內容講差別的原則,教師可重點講解高層建筑“筏板基礎”“樁基+筏板”設計中的常見錯誤及其原因。
二、課程教學模式
在開設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時,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但綜合能力還有待提高。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是近年來該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之一。根據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實踐性和操作性強的特點,教師應以促進學生提高實踐技能、掌握關鍵知識為主線,整合課程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和項目導向教學,將“教、學、做”有機結合,著力體現應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課程理念。將“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有機融入教學過程,有利于處理“懂”與“會”的關系,學生可以先懂后會,也可以先會后懂或邊懂邊會。此外,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搬進實驗室、建筑設計院、工程施工現場等場所,廣泛開展直觀教學,實現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一體化,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環節分為課堂教學、PKPM軟件應用、工程設計實踐和考核[2]。以下從四個方面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應以講解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設計理論、抗震規范、高層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等內容為主;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具體的學習評價指標;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潛能的發掘與提升,廣泛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要注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力促學生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中,還應做到課堂講授、自學、討論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相結合[3]。第一,課堂講授與自學相結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點講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難點,并向學生指定課外自學的內容和思考題,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化解教學內容多而課時有限的矛盾。第二,開展課堂討論,啟發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4]。大學生思想獨立性強,思維靈活,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因此,在全班或小組內圍繞一個問題開展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提高教學效果。如在高層結構選型內容的教學中,可讓學生以某“高層設計采用哪種結構體系較合理”為題在班級范圍內開展討論,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下通過主動思考掌握高層結構體系的有關知識。就課堂討論的方式來講,教師可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選出代表到黑板前陳述意見,這樣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也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第三,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在每次課結束前,教師都應向學生明確課后的復習內容、預習內容及思考題。對于較抽象的教學內容,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或課外學習小組(宜以宿舍為單位)討論。教師還可結合單元教學內容,組織開展以高層結構設計基本理論知識和常規應用為基礎的小型競賽活動,如PKPM建模大賽等,以鍛煉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第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筆者的調查表明,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感覺到“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難以理解,難以聯系具體工程實例;結構設計只是停留在單個構件上,不明確結構整體設計的思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引入工程實例,通過對工程實例的詳細講解,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比如,對高層建筑常用的三種結構,即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教師可借助實際工程項目,依次詳細講解抗側力構件的布置、主要高規參數的控制、平面的布置、施工圖的繪制,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理清結構設計的整體思路,加深對規范條文的理解。需要說明的是,教師教學中選用的案例可以來自企業生產實踐,也可來自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工程設計實踐項目。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工程設計實踐(包括結構選擇、結構建模、施工圖繪制等),是提高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二)PKPM軟件應用教學
PKPM軟件應用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和掌握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過程,主要有以下三個教學步驟:(1)結構布置的講解與練習。在此步驟中,要通過講解和練習,使學生掌握運用PKPM軟件建模的技巧,理解“抗規”關于結構平面和豎向布置的基本要求。結構平面布置要求平面形狀簡單、規則、對稱、質心和剛心重合[5]30−31;結構豎向布置的要求主要是抗側力構件沿豎向不突變等。(2)PKPM基本計算參數輸入練習。在此步驟中,應要求學生按照相關要求,結合工程結構的實際情況輸入PKPM相關參數,并理解基本風壓、基本雪壓、設計地震分組、抗震設防烈度、連梁剛度折減系數等參數的含義。(3)PKPM計算結果的分析判斷和參數調整。在此步驟中,應指導學生通過對計算結果的分析,判斷結構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相鄰層剛度比、軸壓比、整體穩定是否滿足要求,并對不滿足要求的參數進行調整。
(三)工程設計實踐教學
開展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強化工程概念和感性認識,激發學習主動性,提高創新能力。在工程設計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參觀調查當地已建高層建筑,了解其構型、結構體系、存在的施工問題等;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高層建筑的建模,如15層以下教學樓、辦公樓、賓館等框架結構的建模,20層以下住宅樓等剪力墻結構的建模,20層以下寫字樓、公寓等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建模。
(四)課程考核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的常規考核方法是筆試成績與平時成績相結合,但筆試成績一般占總成績的80%,這容易導致學生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不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該課程的考核應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可采用筆試、上機操作、實踐環節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其中,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試卷的制作可參考國家“注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資格”考試;上機操作成績占總成績的20%,可以給定房屋建筑平面圖和立面圖,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運用PKPM軟件完成滿足結構設計規范要求的結構建模;實踐環節成績占總成績的30%,內容包括考察報告的撰寫情況、在分組建模實踐教學中的表現等。
四、教學過程的組織
如前所述,在每次課結束前,教師都應向學生明確課后的復習內容、預習內容及思考題,其中預習的內容可以是參觀現有高層建筑結構,調查了解其結構形式、結構設計、施工中存在的問題等,并形成文字。導入新課時,教師可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通過總結引出新課題。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可按照理論講授―例題解析―學生練習―歸納總結的步驟組織教學。如在講解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時,可先分述每種結構體系的概念,再舉例分析典型的結構體系布置,然后讓學生畫出附近教學樓等高層建筑的結構,最后歸納總結常見建筑結構體系的選擇。課堂討論教學環節一般可采取學生自由發言與教師總結相結合的方式,而在安排有小組前期調研的情況下,應緊緊圍繞小組代表的匯報發言開展現場提問。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引導學生主動到建筑設計院、工作室參觀實踐,以實現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例如,為了提高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黃淮學院在其大學生創新創業園設置了建筑設計院校內實踐基地,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教師引導學生到這里結合教學內容參觀實踐,無疑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實現所學理論知識的內化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邵蓮芬 單位:黃淮學院
參考文獻:
[1]牛海成,徐海賓.面向可持續發展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72―75.
[2]劉圓圓.淺談《高層建筑設計》課程改革方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6):8119―8120.
[3]孟麗巖,王濤,陳勇,等.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77―78.
1分組式學習法概述
分組式學習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能力傾向、興趣、背景等幾個因素以及教學內容、學習方式等進行分組。分組時要注意組員構成的異同合理組合,盡量做到靈活掌握,合理分組。分組式學習關鍵是要確定好學習目標,讓每個學生切實能夠參與進來,目標不能太多,要適量且明確,不能太難,要切實可行。分組式學習的優點是打破傳統集中授課模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任務中,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工程測量課程可以按照測量操作技能和知識分成幾大模塊,現在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采用分組實習的做法,但是其施行的模式是教師課堂集中講授后,安排實習課程,在實習場地再演示一遍儀器,然后由學生分散自行練習,這種模式下許多學生出現不敢動手、不甚了解的情況。本文的分組式學習方式則是改進原來的分組功能,將單純的自行練習更改為討論學習、確定實習方案以及驗證設計是否可行、進一步改進方案的自主學習模式,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充滿探索感,都有任務,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分組式工程測量課程設計概述
2.1分組依據
根據班級大小將學生進行分組,人數建議為5~6人,便于開展實習工作。分組過程中要考慮到小組成員間的性別比例、性格、學習掌握狀況、興趣等,盡量保證其能夠最大程度滿足每個同學的學習要求。分組一旦確定,將選定組長一名,在分組式學習中負責協調、分配任務、保持與教師的流暢溝通,并且這種小組要一直保持到本門課程學習全部結束,不得中途隨意拼湊或重組小組,以保證思維效果的連續性,便于總結經驗,避免已出現過的錯誤。
2.2分組式課程設計思路
給學生講解測量基礎概念、測量基本原理、儀器構造與使用等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布置任務,即讓學生參考課本的前提下分組討論如何進行相應內容的外業施測和進行數據處理。在接下來的課程中安排實習課,每個組按照討論商定的設計方案進行測量實習,以驗證本組的設計是否可行,如果可行方案是不是最佳,如果出現問題怎么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跟隨學生,隨時與學生保持溝通,為學生解答疑問。實習課堂最后,教師將全班的實習情況進行總結并給予點評,對出現的問題統一進行講解與解答,尤其對好的方面要進行表揚。
3案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