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負債業務的風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商業銀行;適度負債;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在金融活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經營狀況也決定了一個國家金融系統運行、盈利的能力。商業銀行的主要經營業務: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其中負債業務為資產業務提供資金來源,從而使銀行實現通過發放貸款實現收入的盈利目的。因此,即使負債將會增加銀行的經營成本,但是沒有適度負債的銀行也是無從盈利的。
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業務,其構成主要包括存款負債,借入負債和其他負債三大部分。銀行負債的主要作用:(1)銀行吸收資金主要來源;(2)銀行開展資產業務、中間業務的基礎;(3)銀行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系的渠道;(4)銀行競爭的焦點。
存款業務占據了銀行負債業務很大的比重。所謂存款是指銀行吸收社會暫時閑置資金的信用活動,是商業銀行重要的負債業務。大部分的銀行存款為核心存款,其利息成本較低而且相對比較穩定,不易出現波動,是教委穩定的資金來源。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商業銀行負債結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是存款負債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類資金來源比重逐步上升: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上升,活期存款比重下降。這兩個變化一方面使銀行的資金來源穩定,同時也降低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負債結構的改變導致成本的提高,使商業銀行不得不經營風險更大的投資和貸款。
商業銀行主要的借入負債包括:同業拆借和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拆借是金融機構之間的短期資金融通,主要用于維持日常性的資金周轉,是商業銀行為解決短期資金余缺,調劑法定準備金頭寸而融通資金的重要渠道。向中央銀行借款主要是通過再貼現和再貸款兩種方式實現的。
在實際經營中,商業銀行面臨的分風險有很多。
信用風險,指貸款得不到償還的可能性,或由投資質量惡化,造成違約,從而給銀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
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是指市場上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引起的銀行資產價格變化,從而造成資產貶值損失的可能性。它基本上市由資金的供求決定的,是一種市場風險。在銀行業務中,這種分貢獻是很難完全避免的。
流動性風險,是指因銀行的支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風險。銀行的流動性需要主要來自存款的提取和貸款的需求,銀行不能完全掌握這種提取和需求,非預期的提取和非預期的需求會造成銀行的支付能力不足。
資本風險,之銀行資本金過少,因而缺乏承擔風險損失的能力,缺乏對存款及其他負債的最后清償能力,從而使銀行的安全受到威脅。資本風險對銀行能否正常經營有著重要影響。
操作風險,是指銀行業務經營中存在的營私和盜竊的風險。
這些風險都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加強管理師有可能避免的。
“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是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其中安全性是前提。鑒于商業銀行在激烈的競爭中經營,迫使他們不得不經營風險較大的投資。因此,商業銀行要進行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指面臨風行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風險控制,以減少風險負面影響的決策及行動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現實生活中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無論企業或家庭,都日益認識到了進行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們想出種種辦法來對付風險。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風險管理一條總的原則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保障。
保持適度負債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分散風險??刂曝搨目偭俊T诖鎽魧︺y行失去信心或市場利率差明顯超過銀行利率時,大額存款或者普通存款的集中提取則又可能是銀行陷入困境,即產生流動性風險。因此,銀行應該報留部分存款,以應對客戶提款的需要,一面出現信用問題,發生擠兌。不僅如此,銀行還要控制負債的結構。對同一借款人規定貸款限額,不要把過多的資金投放在同一借款人身上,以限制風險。也就是說,要把銀行的資金帶給更多的人以分散風險。
同時,減少風險。保持資產與負債對應平衡。通過兩者總量的對應,到期日的對應和利率差結構的對應,是利率波動對資產和負債的影響基本相等。保持資產與負債平衡,可降低資本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等。
轉移風險??梢詫Υ婵钸M行保險。當銀行資產受到損失不能清償對存款人的債務是,保險公司要負責賠償,于是銀行風險便轉移到了保險公司。還可以利用元氣未回市場和金融求偶市場進行套期交易,利用互換交易是茶館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等,可將風險轉移給對方,從而保證自身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呂丹。淺談適度負債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意義[J].中國外資,2011(14)。
[2]戴銘華,易政。金融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J].財經界(學術版),2010(10)。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起步較晚。1984年以前,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下的信貸資金體制,銀行的資金由國家分配。1985年起,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管理實行實貸實存管理體制,將資金與規模分開,實行信貸規模和資金雙向控制的管理體制。1987―1994年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了《關于對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通知》,對資本和資產風險權數作出暫行規定,根據國際一般慣例和我國實際情況,規定了9項指標,標志著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全面實施。1996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又公布了《關于印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監控、監測指標和考核辦法的通知》,該通知對94年通知的資產負債比例指標進行修訂,主要補充了境外資金運用比例、國際商業借款指標,增加了六項監測性指標,并把外匯業務、表外業務納入考核體系。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國有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各商業銀行在推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實行“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的新管理體制。2000年,隨著我國監管機制不斷向新巴塞爾協議靠攏,各商業銀行開始學習國外管理經驗,開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續期管理等模式,采用先進全面的資產負債管理手段提升我國銀行業經營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
二、資產負債管理理論
資產負債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競爭實力。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起步比較晚,雖然近年來其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與西方國家商業銀行成熟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異,體現在銀行資產和負債結構比較單一,經營管理體制落后,資產負債管理手段落后、利率變動風險大等問題。因此,進一步改善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對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水平,提高競爭力,規避風險有著重要意義。
(一)資產管理理論 該理論產生于商業銀行建立初期,完善和成熟于20世紀40年代,該理論強調將經營管理重點放在資產業務上,主要通過對資產規模、結構和層次的管理來實現資產的優化組合滿足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隨著銀行業的競爭和經經營業務的發展,該理論演進了三個階段:商業性貸款理論、轉移理論、預期收入理論。
(二)負債管理理論 該理論認為銀行為保持資金的流動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動性資產,可以通過發展主動型負債方式,擴大從借貸市場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徑,滿足多樣化的資產需求,同時也加大了商業銀行經營風險。
(三)多元化管理理論 該理論認為資產管理理論過于注重流動性和安全性,忽視了贏利性;而負債管理理論解決了贏利性,但是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因此,該理論認為需要通過資產結構與負債結構的共同管理,才能達到商業銀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協調發展。
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現狀
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是現代商業銀行的基本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競爭實力。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己經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為主的管理體系,反應銀行資產的流動性、資產質量、市場風險以及資產贏利性。近幾年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造、公開上市,為滿足上市披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要求,更是需要強化資產負債管理的能力?,F通過對2007―2009年四大商業銀行六項資產負債管理比例指標的考查,進一步分析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的現狀。
(一)流動性指標 資產流動性=流動性資產/流動性負債
商業銀行由于其業務性質的特殊性,必須保持相當的流動性。通常用銀行年報中統一披露的資產流動性、存貸款比例指標來反映銀行的流動性。資產與負債需要期限上匹配,過低的資產流動性,可能會使銀行面對負債到期無法償還的流動性風險。結合表1、圖1可見,四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資產從2007年~2008年都得到巨大提高,其增長程度高于同年流動性負債的增長,使得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有顯著提高。但2009年四大商業銀行流動性資產增幅降低,資產流動性出現下降(如圖2所示),四大商業銀行存貸款比例從2007年~2009年基本出現先減少后增加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為避免流動性風險,各大銀行以犧牲資產利用程度來保留資產流動性。隨著金融市場運行趨于平穩,市場流動性充裕,各大銀行開始提高資產利用率,存貸款比例也逐漸提高,降低資產流動性,來擴大收益。
(二)安全性指標 由于商業銀行自有資本很小,實行負債經營,在經營中商業銀行會面臨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同時,商業銀行與社會公眾息息相關,其風險造成的損失大,涉及面更廣。因此商業銀行的安全性就要求銀行要避免經營風險,保證資金的安全。用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資產率來反應銀行自有資本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以及銀行貸款質量(如圖3、圖4、圖5所示),這三個指標都在逐年下降,但都在監管標準內,其中交通銀行三年內資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較大。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是加權風險資產增幅高于扣除后總資本增幅,由于表內資產的增長和大量的表外業務的開展,增大了銀行資產風險,使得風險資產增大。其中建行在2009年在全過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次級債券也增加了資產的風險。面對復雜的金融環境,各大銀行進一步推進自身信貸結構調整,對信貸資產的風險進行排查,主動防范風險,加快不良貸款的處置,提高信貸資產的質量,進一步降低不良貸款率。
(三)贏利性指標 近年來,各項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資金運用)中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圖6為中國工商銀行2003年~2009年以來貸款總額情況,在保增長,擴內需的宏觀政策背景下,工商銀行在有效控制風險基礎上,逐年增加放款總額,加大對重點客戶、重點項目的貸款投放規模,2009年貸款總額為57286億元,較08年增長25.3%。
雖然近年來商業銀行逐步加大債券投資、中間業務等無業務的發展力度,傭金、手續費凈收入在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從表2可以看出,各商業銀行主要的營業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利息凈收入占其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均達到70%以上。利息業務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的利潤對市場利率的敏感度,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利率的變動會對商業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帶來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管理方法上,我國各商業銀行己經建立一套以比例控制為主的管理,該方法增強了銀行資本金意識,保證銀行的流動性,防止過度短借長用;在資產業務開展上,逐步加大證券投資業務,投資國債的資金增加;貸款結構方面,開始增加對個人的消費性貸款等。盡管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近年來在提升,但仍然與西方商業銀行成熟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一)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方法單一 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很多,包括資金流動性管理方法、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方法、持續期缺口分析等。而我國在資產負債管理上還側重于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管理手段落后,真正實施、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續期以及風險模型管理方法的商業銀行很少,缺乏對利率風險的管理,尤其在我國利息收入占主要營業收入比例的情況下,容易形成利率風險。
(二)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結構單一,且資產與負債在規模和期限上缺乏匹配 在我國,存款總額占銀行負債的比重很大,而且各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其他資金借款的比較少。在資金運用上,雖然中間業務在擴大,但貸款比重過大,且我國由于金融產品種類較少,缺少利率風險管理的衍生產品的購買,形成了我國商業銀行被動負債比例較大,主動借款比例較小。資產結構的單一降低了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負債結構的單一性提高的成本,加大了銀行經營風險。
(三)商業銀行風險意識淡薄 在資產負債管理中,對風險的認識和防范不夠。大部分商業銀行缺乏專業、完整的基礎業務數據系統,不能實時地進行市場風險識別、計量和管理。
五、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完善建議
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的規模、業務領域、服務功能等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當今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有著重要影響。
(一)合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避免利率風險 通過指標體系的建立,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在兼顧“三性”的前提下,通過資產負債在數量、時間、區域、品種、對象上的合理配置,實現銀行收益的最大化。適當增加一般存貸款以外的資產負債,如提高債券、投資、外幣資產等非貸款資產業務的比重,提高資產的變現能力;積極開展主動型負債,如進行同業拆借、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貼現貸款、向國際貨幣市場借入資金、爭取發行金融債券等等。整合表內表外業務,創新中間業務,提高非利差的收費業務,降低對利息收入資產的依賴。
(二)組成資產負債管理精英團隊積極引進現金經驗和技術,專門負責資產負債的匹配、風險評估和管理運作,通過專業化人員的管理,完善預警、預報和分析系統,降低風險,提高管理水平。
(三)引進學習西方成熟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 引進學習缺口管理模型,運用缺口管理協調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組合,在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建立以利率為主要變量的資產管理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 中小商業銀行 利率風險管理
一、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因素分析
1.特定風險因素影響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狀況
首先,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先天不足。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部分銀行經營管理水平低、資產質量差、財務虧損嚴重,社會信譽下降,導致經營狀況惡化。
其次,我國銀行業長期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中小商業銀行只能獲得有限的金融資源。
再次,從不同市場層次分析, “ 大客戶偏好”使得中小商業銀行被動陷入價格競爭、人脈關系競爭的低層次金融生態圈中。
2. 普遍風險因素影響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狀況
普遍風險因素影響下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表現如下:
(1)業務結構上存在風險狀況;
(2)資產負債結構上的矛盾帶來的重新定價風險;
(3)收益率曲線風險;
(4)基差風險;
(5)期限選擇權的風險;
二、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抵御利率風險能力的分析
商業銀行抵御利率風險的能力主要用資本充足率和資產負債率來衡量。
1.資本充足率分析
資本充足率是指商業銀行的資本總額與風險資產總額的比例,用以表明銀行自身抵御風險的能。據調查,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比較低,且2009年不斷下降的趨勢又進一步減弱了其抵御風險的能力。
2.資產負債率分析
資產負債比率能夠反映銀行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控制能力。資產負債比率越高,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越差。從銀行歷年的分析報告看出,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各年的資產負債比率大部分都高于95%。由此可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普遍都處于利率風險比較大的狀態。
三、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工具的選擇
隨著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的增大,中小商業銀行有必要積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風險管理模式,通過選擇合適的管理工具等手段提高風險管理的水平。
1.中小商業銀行采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來分析利率風險狀況
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尚屬于起步階段,資產負債表的復雜程度尚低,會計、統計和信息體系還無法準確及時的反映各項計息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很難提供持續期模型分析所需要的準確數據。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以原始成本會計為基礎來計算資產負債,和我國銀行自身的會計核算原則相一致。同時,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主要反映利率變化對利息收入的影響,和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目標一致。因此,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可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來分析利率風險狀況。
2. 合理選擇表外風險管理方法
當前主要的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包括遠期利率合約、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利率交換等。根據各種利率衍生工具的特性,本文認為在能合理預期利率走勢的情況下,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利率期貨合約和遠期利率協議來鎖定未來的貸款利率和借款成本;利用利率期權來保護投資組合;利用利率互換改變銀行對利率波動的風險敞口和借款成本。此外,金融衍生品的虛擬性和杠桿性會給投資者帶來一系列潛在的風險,因此中小商業銀行應側重于以套期保值為根本目的參與金融衍生交易。
四、我國中小商業銀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中小商業銀行要結合自身情況,確定合理的風險管理目標,科學定位選擇風險管理戰略,并通過資源配置以及建立風險戰略管理機制充分發揮風險管理戰略的價值和作用。
1.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風險管理為中心的風險管理模式
(1)提高風險管理意識,加強人才培養。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應當在企業文化中增強利率風險意識,確立利率風險管理在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中小商業銀行急需培養一批掌握并能靈活運用現代利率風險管理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2)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嚴格執行風險管理程序。針對我國目前銀行風險管理部門職能分散、專業性不強和機構設置不恰當的狀況,中小商業銀行應該采取措施成立專門的職能機構。
(3)提高中小商業商業銀行缺口管理水平,改善資產負債失衡狀況。銀行要提高缺口管理能力,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使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和凈資產價值最大化,實現對利率風險的管理。
2.大力提升中小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1)準確市場定位,走特色化發展道路。中小商業銀行應找準市場定位,做到“同中求異”,不斷滿足多層次潛在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做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理性選擇。
(2)加強資本管理,優化盈利結構。銀行要高度重視對經濟資本的科學管理,加快運用EVA等風險調整收益的方法,強化分支機構對風險資產的自我約束。銀行還要在客戶選擇、資源配置、業務結構調整、收入結構等方面通過優化資本配置引導業務健康發展。
3.改進業務發展模式,大力開拓同業業務及中間業務市場
(1)改變商業銀行經營觀念,改善經營策略。中小商業銀行要轉變觀念,把拓展同業業務和中間業務放在戰略高度來對待,充分認識到同業業務和中間業務是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2)拓展傳統中間業務市場,開發新興中間業務市場。中小商業銀行在利用機構與網點的優勢做好傳統中間業務的同時,需善于發現和挖掘社會經濟生活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選擇適合市場需要,發展潛力較大,風險小、成本低,并能發揮銀行優勢的中間業務品種,滿足客戶消費多元化和投資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葉立新 王瑾:我國中小銀行發展的對策分析[J]. 江蘇商論,2004,(2)
一、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對保險業發展的意義
2003年保監會工作會議傳出重要消息,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保險公司成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國內眾多保險公司紛紛響應。此舉是對業界呼吁多年的改革現有保險資金運用體制的實質性推動,對解決當前困擾保險業的諸多問題是一項重大利好,對于加快保險業發展、提升保險業在金融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1.在產、壽險分業的基礎上,將投資這一保險經營的重要環節實施專業化經營,對于改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指標、進一步提升專業化管理水平具有現實意義,并因此改善保險業的監管環境。
2.有利于保險公司加強對投資風險的嚴格控制。保險公司作為從事風險經營的企業,面臨資產風險、產品定價風險、利率風險及其它政治、法律、技術等各類風險,不同風險的特點和管控模式各不相同,成立專業資產管理公司,有利于從法人治理、內控機制等方面對于資產風險進行嚴格控制,防止保險投資的過度風險。
3.成立專業公司,建立起不同法人之間的資金防火墻,有利于加強資金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小不同風險之間的相互影響。
4.專業資產管理公司,除了接受母公司保險資金的委托管理之外,還可以憑借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投資管理能力,接受社會保障基金、慈善福利基金等機構和個人的資產委托管理,從而大大增強保險集團的資金實力,對于提升保險公司的聲譽和地位,提高償付能力有深遠的意義。國際上大型保險集團的受托管理資產規模都相當大,如AXA保險集團2001年擁有保險資產4000億歐元,其受托管理資產達到5096億歐元。
5.從長遠看,成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拓寬投資渠道,有利于盡快提高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在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上,保險資金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美國資本市場,保險資金占總資金量的20%以上,日本則占到40%以上。
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設立門檻和業務范圍
根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組織形式宜采取有限責任公司形式,主要股東為相關保險公司,還可以吸收1~2家內資或外資的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戰略股東,提供相關技術保障。
關于資本規范,最低門檻宜設10億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作為以受托管理資產為主要業務的法人實體,由于受托管理的保險資產規模都相當大,因此,對其自有資本應有較高要求。設置這一門檻意味著自有資本在20億元以下的保險公司就不具備設立資產管理公司的條件,有利于從源頭加強監控,規范資產管理公司的運作。
關于業務范圍,現行《保險法》對保險投資的限制仍然很嚴格,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現有業務范圍和業務模式。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從事以下幾類業務:
1.資產業務。除現有保險公司可以從事的投資業務之外,還應逐步放開實業投資及其它金融投資業務。
(1)直接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和股權投資。放開股票投資,可以充分發揮巨額保險資金在股票市場上的“定海神針”的作用,監管機構對股票投資總額及單個股票投資比例進行限制,防止過度風險。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對有發展潛力的國有企業進行收購、兼并和重組,對國有資產戰略性重組本身是一種重大支持,同時也使保險資產享受重組帶來的增值收益。
(2)基礎設施項目投資。伴隨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道路交通、市政、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活躍,這些項目具有回報穩定、收益期限長、投資風險小的特點,保險資金投入這些項目,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有效解決負債和資產期限嚴重不匹配的問題。
(3)金融租賃業務。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購置不動產和汽車等大件商品日益成為消費主流,公司完全可以憑借保險業務所掌握的大量客戶資源,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從事這類融資租賃業務。
(4)收購及處理金融業不良資產。保險業由于歷史原因也積累了大量不良資產,受托管理資產中也包含此類不良資產,公司可以通過債務重組、資產置換、轉讓、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各種手段處理不良資產,積累一定經驗后,還可以主動去收購和處置銀行、證券等行業的不良資產,提供增值服務。
(5)外匯交易和境外投資。大型保險公司都有一定數量外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的動蕩,匯率風險隨之增大,應允許公司開展外匯套期保值業務,鎖定匯率風險;允許購買高信用等級的外國政府債券;隨著我國人世之后與國外保險市場對等開放,還應允許有實力的公司打人國際保險市場,甚至到國外資本市場購并國外同業。
2.負債(信托)業務。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資產業務逐步放開之后,公司運作人資金的投資管理能力將會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增強,應允許公司面向社會接受資產委托管理,可以接受社會保障基金、慈善福利基金及其他機構的委托資產管理。另外,還應允許公司根據需要發行金融債券,擴展公司的資金來源渠道。
3.中間業務。利用公司所掌握的強大的投資信息網絡和人才優勢,廣泛開展中介業務,如開展投資、財務及法律咨詢、項目融資、資產及項目評估。
對以上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應根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投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初步放開的方式。隨著我國保險資產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必將快速提高保險資產在資本市場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對提高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組織運作模式和風險控制體系
保險公司是專業經營風險的企業,保險資產是公司應對各種賠付和給付的資金保障,資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隨著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業務范圍的擴大,如何建立和完善風險控制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在法人治理、內控制度和資產負債管理等三個方面加強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
1.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即建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相互制衡機制。一是股權結構優化,以保險公司為主,吸收具有豐富的證券投資和項目投資管理經驗的證券或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戰略股東,有利于吸收它們的管理制度和技術、方法,高起點打造公司資產管理能力。二是加強董事會治理,設計合理的董事會結構,即優化董事會成員的專業結構、年齡結構、人數結構,以保證充分行使董事會的職能,保證決策的合理化及監控的有效性。從專業結構上看,要有一定數量的精算專家、財務審計專家、投資管理專家。三是完善董事會的工作機制,如建立重大決策委員會制度、引入董事違章追溯制度等,以保證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四是建立完善的經理層薪酬激勵和制約機制。薪酬激勵機制要長短期結合,在一般年薪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股權或股票期權激勵,使經理人注重公司的發展的連續性,避免短期行為;同時,還要建立經理層的硬性約束機制,要設定一個解聘經理人員的明確標準,對達不到標準的經理人員要毫不留情的予以免職。
2.投資管理體系和內控機制保險資金的運用面臨著許多風險:利率風險、道德風險、操作失誤、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為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保險公司必須高度重視資金運用的各種風險,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資組織管理體系和內控機制。
保險投資管理體系的建立,主要體現在投資的前后臺分開。為了有效的防范風險,前臺投資操作部門應該與后臺投資績效評估與風險監控部門嚴格獨立開來。前后臺的分工,在風險控制上應該體現在事先預防、事中監控、事后監督上。事先預防是指前后臺部門在公司總經理的領導下共訂投資規則;事中監控就是后臺對前臺操作進行實時監控,動態掌握情況;事后監督要求后臺監控部門組織定期檢查,以防止違反投資政策的行為發生。
健全有效的內控機制,主要體現在:(1)資金要集中管理、統一使用。下屬部門按核定限額留足周轉金后備,其余資金應全部上劃到公司,做到集中管理、統一使用,減少風險產生的環節,實現資金的專業化運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2)嚴格授權、順序遞進、權責統一。在投資管理過程中,嚴格按額度大小,明確決策和使用權限。決策要自上而下、計劃和執行應自下而上,權責清晰、責任明確,每一層級都要對權限內的決策和使用結果負責。(3)分工配合、互相制約。業務部門和崗位設置應權責分明、互相牽制,并通過切實可行的互相制衡措施來消除內部控制中的盲點,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4)建立健全各項業務管理制度。制度的缺位必然帶來許多實際操作中的問題,進而滋生風險。因此,必須建立各項業務管理制度,如資金劃撥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賬戶管理制度、會計核算管理制度等等,使各環節的操作程序化、規范化。
3.建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全面控制投資業務風險
關鍵詞: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會計核算;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表外業務內涵與特點
表外業務是歷史的范疇,也與會計準則密切相關。2000年11月,央行的《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首次對表外業務明確定義,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改變損益的業務,具體包括擔保類、承諾類和金融衍生交易類三種類型的業務。2011年3月,銀監會修訂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將表外業務范圍縮小到擔保類和部分承諾類兩種業務,金融衍生交易類業務按照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新會計準則轉到表內核算。
準確把握表外業務內涵,必須與中間業務區別開來。2001年6月央行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已于2008年1月失效,尚無新的規范出臺),認為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包括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的中間業務和不形成有資產、或有負債的中間業務兩種類型,實質上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的中間業務類型指的就是現行表外業務。因此,完整意義上的表外業務內涵應表述為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有可能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并引起損益變動的業務。
銀行業的表外業務,具有明顯的自身特征:
(一)業務規模比重大。與普通企業相比,行業性特征明顯,2012年末表外業務規模相當于表內總資產的36.41%,且增長趨勢仍會延續。
(二)非資金性為主。與表內業務的資金性特點相比,主要是通過運用自身的信譽、機構、設備及人員,利用其非資金資源優勢為客戶提供服務,如保函、信用證等,提供的是銀行信用服務。
(三)創新層出不窮。表外業務形式多樣,也是金融創新的主要領域,監管與反監管不變上演,轉表外與轉表內博弈不斷,產品條款日趨復雜,單一產品涉及多個參與主體,風險隱蔽性高。
(四)透明性低。與表內業務相比,不僅在對外信息披露籠統、模糊,且在內部業務流程、信息系統建設、風險控制方面相對滯后;同時各家銀行間的會計處理也不一致,甚至不處理,諸如暗保行為或抽屜協議事實存在,對會計信息的完整性視而不見。
二、現行表外業務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一)表外業務缺乏統一規范的會計準則。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表內業務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對未在表內業務核算的內容只要求視重要性以附注形式說明,對表外業務如何確認和計量未詳細提及,包括是否采用單式記賬方式。實務中涉及以附注形式披露的準則主要有《或有事項》、《金融資產轉移》、《金融工具列報》三個具體準則。
(二)表外業務科目體系不規范。新會計準則及應用指南并無出臺統一規范的表外科目,實務中各家銀行設置不一,基本沿用原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所設立的科目體系,核算對象較混亂,反映的會計信息質量較差。
(三)表外業務賬務信息系統落后。不同于涉及資金增減變化的表內業務,我國各家銀行表外業務信息系統建設相對簡單。表外科目所涉及的會計事項基本采用單式記賬法,前臺業務辦理與后臺會計核算系統相對割離,無法全面系統地反映表外業務的來龍去脈,也不便于事后查找及檢查賬務記錄的正確性和完整性。有些銀行系統建設甚至沒能跟上表外業務的拓展,還處在手工登記賬簿階段,嚴重制約了表外業務的發展與風險防范。
(四)表外業務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同于其他行業,銀行業的表外業務占比很大,且為規避監管表內業務轉表外業務的金融創新沖動依然強烈,表內業務風險并未完全隔絕,表外業務系統性風險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表外業務并未建立類似表內業務的動態風險撥備機制。因此,表外業務的充分信息披露非常重要。
三、規范表外會計核算的建議
(一)嚴格界定表外業務核算范圍。表外業務核算范圍僅限于會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損益,但銀行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的交易事項,相當于巴塞爾委員會定義的狹義表外業務范圍,重要空白憑證、有價單證及呆賬、應收未收利息非或有事項均不納入表外科目中核算。在判別是否屬于表外業務時,重點要把握好“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實際仍承擔部分風險和報酬的交易事項,仍應納入表外科目核算。
(二)重建表外科目體系。將現行實務中表外的核算內容分拆為備忘科目和表外科目核算體系。備忘科目體系專門核算財產物品、重要空白憑證、有價單證等事項的登記,采用單式記賬法核算;表外科目體系專門核算不符合表內資產負債確認條件的所有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采用復式記賬法核算,以準確、連續、全面反映表外業務活動。
(三)加強表外會計信息系統建設。鑒于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在不同時點可以相互轉換,及保證金風險緩釋的風險管控要求等,各家銀行要樹立表外內業務一體化會計信息控制思維,統一表內外風險授信,將表外業務的前臺審批與后臺核算、記賬自動聯動,確保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風險的可控性,杜絕暗?;虺閷蠀f議。
(四)建立表外業務動態撥備機制。表外業務轉表內業務時,實質上已產生了損失,但目前表外業務并無事先計提相應的撥備予以補償,存在風險確認和計量的滯后性,與現行會計準則和監管理念所倡導的動態撥備機制相背離,應改進《金融企業準備金計提管理辦法》(財金﹝2012﹞20號)中潛在風險估計值的確定方法,將表外業務的動態撥備比例一同包括在內,增提一般準備。
(五)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銀行業是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在表外信息披露方面應比其他企業更充分與透明,以增進市場約束。要遵循全面性與規范性原則,既要改變現有明示列舉披露或少披露現狀,全面披露所有或有事項,又要統一規范,讓信息使用者看得明白,銀行間要有可比性。除必要的附注說明外,應同時編制表外或有事項報表;監管部門同時應建立表外信息披露比對系統,評估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與充分性。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3.
同業業務概述
同業業務內涵
在上市銀行財務報表中,同業資產包括: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同業負債業務包括:同業存放、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在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及投資業務之外,同業業務主要反映銀行業短期資金的余缺平衡。因其流動性較高,波動劇烈,在實際操作中,其流動性管理的目的往往大于實際的盈利需要。隨著國內銀行業流動性管理水平的提升,銀行也開始表現出對這類業務交易盈利性的關注(如表1所示)。
同業業務發展現狀
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銀行業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為28.7萬億元和22.8萬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5%和28%,銀行同業業務在過去16個月間快速增長。其中中小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增長速度明顯超過國有商業銀行。圖4、圖5為同業資產占生息資產比、同業負債占計息負債比,可以看到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同業資產占生息資產比重較大,分別為33.9%,36.8%。同業負債占計息負債比重較大的為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和寧波銀行,占比分別為30.5%、37.8%、35.9%。同業杠桿迅速提高,資金需求加大。
同業業務受青睞的原因
銀行大力發展同業業務,主要出于以下考慮:
降低資本約束。按照資本管理新規,銀行對我國其他商業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5%,其中原始期限三個月內(含)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0%。因此銀行傾向于配置低資本占用的同業資產來降低風險系數、提升收益水平。
降低存款約束。由于中小型機構資金來源稀缺,銀行通過同業拆入主動負債降低存款約束。目前,銀行業同業拆借資金規模已占全部負債的15%,而中小銀行拆入資金高達25%,同業資金來源已成為中小銀行資金來源的重要途徑。
擴張資產負債表。自2011年以來,16家上市銀行同業資產規模增長100%,年均復合增長41.5%,遠遠超過貸款規模增速。其中,以盈利為目的的場外同業資產包括存放同業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分別增長159%和54%,年均復合增長分別為61%和24%。與此同時,銀行同業負債規模增長72%,年均復合增長31%,亦超過存款增長。在銀行體系流動性相關寬松,而信貸額度管制相對嚴格的情形下,大量資金配置在資金業務上,加上同業融資類業務的持續創新,銀行普遍加大同業業務配置比例。
提高收入來源。一方面,同業業務的大規模發展,帶來了盈利結構的相應變化。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等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2012年末同業利息收入占比已經超過利息總收入的20%;另一方面,同業利息支出相應增加,大型商業銀行同業利息支出占比約20%,中小型銀行同業利息支出接近40%。
同業拆借市場機制不完善導致流動性危機
銀行體系內在的脆弱性,要求大型銀行主動承擔穩定市場波動的社會責任。如果任由中小銀行支付危機蔓延,那么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會滲透和刺激信用風險的快速聚集,必將通過市場其他主體和渠道傳遞到大型銀行,最終導致所有銀行都難以幸免;因此,大型銀行應當成為穩定市場的“定海神針”,通過市場來滿足大多數銀行合理的流動性需求。但在這次危機中,大型銀行穩定市場的作用并未充分顯現,并未主動向市場釋放流動性、滿足合格交易對手的臨時性流動性需要。銀行體系缺乏有社會責任的大型銀行,使得整個同業拆借市場缺乏穩定機制,一個完全可以由市場自身就可以解決的局域性支付問題,演化成為整個銀行同業全局性的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緊缺帶給銀行的啟示
2008年至今,在大量貨幣投放的帶動下,金融機構整體的資金面比較寬松,客觀上促成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放松。同時,以信貸業務為主的業務結構使得中國銀行業傳統上更加重視信用風險管理,包括內部評級體系的建設也都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于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等其他風險的管理重視程度不夠。
加強業務結構調整。此次流動性危機凸顯商業銀行在部分業務中“借短投長”運作模式的局限性,部分之前業務激進的銀行將會更真切地認識到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也有更強的動力去調整其業務的期限結構。從外部監管來看,央行此次對商業銀行采取的區別對待的態度,有利于促進商業銀行更加積極的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央行在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同時,監管政策的導向性非常明確。央行在其新聞稿中提到,“對于貸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宏觀審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總量和進度比較穩健的金融機構,若資金安排出現暫時性頭寸缺口,央行將提供流動性支持;對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的機構,也將視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維持貨幣市場的整體穩定”。因此,部分銀行為確保在出現類似“錢荒”的情況時獲得央行的流動性支持,對央行提出的關于“商業銀行要繼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的要求,應積極地加以配合。
關鍵詞:SHIBOR;利率風險;風險管理
文章編號:1003-4625(2008)02-0072-02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一、2007年上半年利率走勢分析
2007年上半年,央行運用貨幣政策手段,兩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四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通過窗口指導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規模和進度加以控制,貨幣政策穩健中適度從緊。同時,央行也致力構建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2007年1月1日,央行通過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網正式對外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以下簡稱SHIBOR)。半年來,央行、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出臺了以SHIBOR為基準發行企業債,票據業務、利率互換以SHIBOR為基準進行報價等一系列舉措,旨在將SHIBOR培育成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經過半年運行,SHIBOR逐漸發揮出貨幣市場風向標、利率型金融產品定價基準、完善國內金融市場等功能。
上半年SHIBOR走勢情況為:一個月(含)以內各期限SHIBOR體現出一致的走勢,2月12日、4月25日、6月18日形成3次波峰,上述日期之前SHI-BOR一路走高,之后急轉下行,波動性較為明顯,一周SHIBOR在1月16日降為上半年最低點1.3733%,4月25日到達上半年最高點4.7253%,波幅為3.352%。三個月(含)以上各期限SHIBOR走勢較為平穩,呈緩慢爬升之勢,三個月SHIBOR在年初處于上半年最低點2.8077%,到6月末達上半年最高點3.0868%,波幅僅為0.2791%。上半年,SHIBOR走勢與資本市場活動關系較為密切,一個月(含)以內短端SHIBOR利率在中國平安、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中國遠洋等新股發行資金申購前一周開始攀升,在凍結日達到峰值后逐漸回落,由此可以看出,短端SHIBOR已能較真實反映出貨幣市場供求情況,長端SHIBOR溫和上升則反映了對長期利率走勢看漲的預期。
在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調整頻繁,短端SHI,BOR波動較大的市場環境下,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有所上升。
二、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現狀
(一)重新定價風險
重新定價風險也稱為期限錯配風險,是指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到期日或重新定價時間差異給金融機構帶來的風險。
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的活躍,我國居民和企業部門的資產選擇行為和投資偏好發生了較為顯著的改變,引起銀行資產和負債期限結構發生變化,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趨勢在2007年上半年表現得尤為突出。資金來源方面,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一般存款活期化趨勢明顯。2007年6月末,企業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為66.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儲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為37.6%,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此外,儲蓄存款向同業存款分流出現了儲蓄存款凈下降,為2000年以來所僅見。上半年儲蓄存款增加7972億元,同比少增5981億元。與此同時,同業存款大幅增長,上半年增加1.15萬億元,同比多增8490億元,尤其是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成倍增長。資金運用方面,貸款呈長期化趨勢。上半年中長期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54.8%,同比上升7.9個百分點。
上表中三個月以內資產負債間巨大負缺口以及5年期以上正缺口,印證了商業銀行短存長貸的特點,各期限資產負債累計缺口均為負,在利率上升時期,處于不利的地位,當利率上升200個基點時,凈利息收入累計減少437.05億元。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應成為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一項重要內容。
(二)收益率曲線風險
有的銀行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基礎建立內部收益率曲線,銀行通過關注內部收益曲線的斜率與形態發生的變化,指導資金短期拆借及中長期債券投資等業務,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降低業務風險。目前許多商業銀行尚未建立起內部收益率曲線,根據收益率曲線進行風險管理也無從談起。根據正確的數據建立內部收益率曲線將是完善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途徑。
(三)存貸款基準利差縮小,基本點風險加大
基本點風險指一般利率水平變化引起重新定價特征相似的金融工具利率發生程度不等的變化,從而影響金融機構收益的風險。以存貸款業務為例,當存、貸款利率均實行按月浮動時,若兩者參照的基準利率變動幅度不同,則會引起金融機構利差收益的變動。2007年上半年人民銀行兩次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幅度并不一致,截至6月末,某銀行六個月、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存貸款利差分別較年初收窄0.09、0.09、0.27、0.36個百分點,以全部金融機構6月末貸款余額26.5萬億元、平均收窄0.15個百分點估算,年利差收入將減少397.5億元。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競爭的加劇以及目前存貸款定價的二元模式,存貸款利差必將進一步縮小,商業銀行面臨的基準風險會進一步加大。
(四)內含選擇權風險
內含選擇權風險主要來自銀行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中所包含的期權,目前商業銀行的期權選擇權主要來自于定期存款提前贖回和貸款的提前償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快速增長反映了經濟活動中含權資產比重的不斷上升。隨著銀行產品創新以及各種期權性業務的蓬勃發展,期權性風險將構成未來我國商業銀行利率管理的主要挑戰。
三、對建立利率風險管理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體系
內部資金執行利率要根據資金供求關系圍繞基準利率上下浮動。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建立以后,可以將利率管理從業務經營中分離出來,剝離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利率風險實行集中管理,通過資產負債表表內調節和表外對沖等措施來管理風險。
(二)運用金融產品進行避險
加強對金融衍生市場及衍生產品的研究,充分利用現有工具,在央行推出新金融衍生產品時能在最短時間內加以運用,成為各家商業銀行亟待著手研究的課題。同時,在當前國家金融政策大背景下,銀行要獲得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業務創新尤顯重要。通過遠期交易與買斷式回購的組合交易,銀行可以實現現券賣空、掉期套利、套期等多種創新業務,從而大大降低投資債券的價格風險,并為使用債券管理利率風險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加快發展中間業務,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減少對傳統業務的依賴,通過增加無利率風險業務來降低整體利率風險也不失為風險管理的一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