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時間:2023-07-07 16:10: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審計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突現。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國家治理領域的熱點問題,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逐漸被各級政府所重視。本屆政府提出的國家治理的目標之一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政府組成部門的國家審計部門,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政府審計類型之一的政府環境審計,具有獨立的監督和評價職能,具備權威性和強制性,在政府保護和管理生態環境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政府環境審計的關系
政府環境審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審計是國家治理和建設重要工具,政府環境審計是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在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系統工程中,政府環境審計通過審計的監督、鑒證、評價職能,發揮其揭示環境問題、評價環境管理效果、監督環保資金使用和環保政策執行的作用,以促進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保障國家環境安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政府環境審計的目標是實現生態文明。環境審計要以實現生態文明為審計目標,通過審計監督達到遏制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等危害環境的行為、促進推行科學、有效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污染治理措施,保障環境保護建設項目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研究政府環境審計,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構建新的環境審計模式,有助于解決我們政府環境審計目前存在的問題,更有效的實施政府環境審計,發揮政府環境審計在我國國家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促進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二、生態文明建設對政府環境審計的新要求
近年來,我國審計署和地方各級審計機關積極組織實施節能減排、水污染防治、退牧還草、土地管理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多項環境審計項目,在污染防治、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環境審計在國家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生態文明建設對政府環境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在政府環境審計工作部署上,應提高責任意識、增強憂患意識、加強宏觀意識。黨的十做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作為國家治理“免疫系統”的審計機關就應當以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為己任,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在審計工作中堅定資源環境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大環境審計力度,時刻關注生態環境底線和紅線,將政府環境審計的工作思路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系統工程上來。
二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各項審計工作,使環境審計內容常態化I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觀,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整合審計資源,提高環境審計效率,增強環境審計效果。
三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環境審計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加強對重大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和特殊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全過程跟蹤審計。因為環境風險存在于項目建設的整個周期,這就要求審計人員介入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對項目全過程監控、全方位跟蹤,通過審計預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從而防控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
四是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審計應以環境績效審計為重點。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政府環境審計工作應該更加關注各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資源的節約和良性循環使用、落后產能的及時退出等,僅僅依靠環境財務審計和財務合規性審計遠遠不能實現這一目標要求。環境績效審計是目前政府環境審計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更高層次、更全面的審計,涵蓋了審計的鑒證、評價、監督職能。
三、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實施政府環境審計的途徑
(一)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在政府工作部署上,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增強環境問題憂患意識。徹底摒除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重經濟指標輕環境指標,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片面增長和稅收增加的錯誤理念。要有宏觀意識、整體意識、全局意識,在環境問題上要堅決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的壁壘,重視環境審計和環境審計結果的執行,積極的配合環境審計,對環境審計查出的問題要積極徹底的整改。
(二)加強政府環境審計制度建設
政府環境審計的基礎和前提是制度建設。我國應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讓政府環境審計有法可依;應該在國家審計準則中增加環境審計的內容或者單獨制定環境審計準則,以明確政府環境審計的對象、程序、范圍、內容、具體實施、與其他部門的協調合作關系、法律責任等,作為政府環境審計的工作指南:應該建立環境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統一環境審計的評價標準,作為環境審計的技術支撐,提高審計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防范審計風險。
(三)構建政府環境審計大格局
1、環境審計常態化。一是在審計項目的安排上,審計機關要將環境審計項目納入審計項目年度計劃中,每年安排環境審計項目。二是將環境審計的內容融入到所有專業審計當中。企業審計要關注企業環保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推進情況、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建設情況等;金融審計要關注金融行業的信貸資金投向是否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執行“綠色信貸”政策,將生態保護、污染治理效果和符合環境檢測標準作為信貸審批的重要前提;財政審計要關注有關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生態工程建設項目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r,關注財政支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投資審計要關注建設項目是否執行防治污染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投產的“三同時”制度,關注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運營情況;經濟責任審計要關注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經濟責任,關注投資決策失誤和管理不當造成的環境問題、節能減排的指標和環?;A設施的建設項目是否完成以及招商引資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多部門聯合審計。環境審計項目要更好的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爭取與生態文明建設直接相關環保、規劃、國土、財政等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打破壁壘,實現跨部門合作。常態化的環境審計項目,可以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成果開發利用機制等,共同協商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探討保護資源環境的措施,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對環境審計的認可度,從而充分運用審計成果,提高環境審計的質量、效果和效率,發揮環境審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有的作用。
3、全過程跟蹤審計。加強對重大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和特殊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全過程跟蹤審計,要求審計人員介入項目實施的各個階段,對項目全過程監控、全方位跟蹤,通過審計預警,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從而防控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加強對重要環境保護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全過程跟蹤審計,將政策措施的制定與貫徹落實情況緊密結合起來,及時發現環保政策措施不合理、不科學、不能適用于實際的問題和漏洞,進行修正和彌補,再將完善后的環保政策措施拿到實踐中檢驗。環境審計的關口前移,可以從源頭上把關,減少資源環境的損失,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工業時代后的人類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果,我們創造了強大的工業和經濟體系,人們的物質水平飛速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新問題是:空氣污染、水土流失、林業面積驟減等等??沙掷m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對地球的綠色健康都負有責任,而新聞工作者因其職業特點,更應主動的擔負起傳播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義務。
一、通過傳統紙質媒體傳播生態文明意識
1、以報刊、雜志作為傳播載體
印刷術的成熟使得報紙成為曾經主要的新聞傳播媒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報紙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發行數量直線上升,新聞學的一個新的時代——大眾傳播時代宣告到來。雖然如今新的傳播形式對傳統的報紙、報刊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權威的老牌報社以其強大的公信力、嚴謹的態度和深刻的文化思想仍然留住了大量的受眾。
報紙具有發行量大、傳播面廣的優勢,不管是繁華的市中心還是偏遠的鄉鎮都能看到當期報紙售賣,而且報紙不受電力和信號的影響,可以隨時隨地閱讀,不被任何不確定因素所困擾。在宣傳生態文明意識的時候,應盡量選擇權威性高、發行量大、受眾面廣的報紙期刊與之合作;在排版上,占用主要版面直接刊文宣傳似乎并不是好的選擇,因為受眾購買報紙的目的在于獲取新聞資訊,所以可以放在靠后的版面。
[1]在不影響報刊發行的基礎上,可以選擇通過以下方法宣傳生態文明意識:方法一:將生態文明的意識融合到與之相關的新聞內容中,用醒目的字體寫出一句總結性的語句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方法二:插入環境污染的照片,選取最具震撼力的照片刊登,用醒目且吸引人眼球的少量文字闡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方法三:充分利用報紙的中縫區域,用簡短的文字宣傳生態文明意識,字體最好放大到剛好占滿整個中縫。
2、利用平面廣告的傳播媒介進行宣傳
說到新聞就不得不提起廣告,作為新聞出現后的附帶產物,廣告對新聞的盈利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媒體形式。平面廣告的傳播媒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車站、公交車的外部和內部、寫字樓的大型廣告牌、路燈桿上的廣告牌等都是平面廣告的載體。
因此可以以公益廣告的形式,略微占用一點點平面廣告的媒介資源,將生態文明意識貼在大街小巷的廣告牌上,這樣,不管是正在干什么的人,只要一出門,就很有可能接收到生態文明意識的相關訊息,雖然沒有人會主動關注這一訊息,但是就如同滿街的廣告一樣,看的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用這種方法傳播生態文明意識的一個顯著好處就是,它能根植于受眾的潛意識里,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個人,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唯一的問題是,它不同于報紙,建設一個平面廣告媒介需要耗費較多資源(資金及有限的空間),這種方法會產生不太容易被接受的高額成本。
二、通過光影、電波媒體傳播生態文明意識
1、以廣播電臺作為傳播載體
廣播主要通過無線電波傳送聲音信息,其受眾廣泛、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的特點使之相比于紙質媒體具有明顯優勢,廣播能夠隨時將新鮮的新聞資訊出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廣播的接收形式也產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現在已經不需要功能單一的收音機了,手機、車載廣播甚至掌上游戲機都具備了接收電波信號的功能。
鑒于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性,[2]可以開設一個專題欄目介紹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這檔欄目最好安排在交通或者養生頻道中,因為這兩類頻道擁有廣播媒介中最廣泛的受眾:司機和老人。
根據不同的頻道選擇不同的風格進行欄目制作,能夠更好的為受眾所接受;選擇收聽人數盡可能多的時段播放,能夠更廣泛的宣傳生態文明意識;一天多次播放該欄目,既能“捕捉”到“漏網之魚”,還能強化聽眾的印象。
2、以電視作為傳播載體
電視是如今重要的新聞傳播道具,它和廣播一樣具有單向接收的特性,但它比廣播多了影響信息的傳播能力。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組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是所有媒介中最具魅力、最具表達力、最完善的傳播方式。
環保工作者可以根據電視傳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例如開設專題欄目詳細講解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性,用通俗簡潔的語言闡述如何培養生態文明意識,最好能夠圖文并茂,或者用動漫特效的形式結合語言呈現出來,保證老少皆宜;
再例如反復播出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反面教材,將各種由于環境污染造成不良后果的實例展示出來,著重表現生活在被破壞環境下的居民的健康狀況,以此驚醒電視機前的觀眾;還可以以廣告或者短語的形式播放出來,生動明了地講解生態文明意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引導,讓觀眾都能欣然接受生態文明意識。要充分利用好電視受眾極大的廣泛性(幾乎任何社會階層和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會看電視),大力宣導生態文明意識。
3、以街頭的大銀幕作為傳播載體
如今是個高度城市化的時代,有些城市的主要街口會有一個巨大的LED屏幕,它們主要被用來播放廣告或新聞,以便讓走在大街上的人也能立即觀看到最新資訊。在街頭的LED顯示屏上播放生態文明意識欄目有一個獨到的好處:如果你走在路上,正要購買用一次性塑料袋包裝的商品,這時播放一段宣傳生態文明意識的視頻,一定會對你購買一次性塑料袋包裝的商品的主觀意愿產生影響,這樣就達到了讓廣大受眾接受生態文明意識的目的。
當然,除此之外,大型LED屏幕也具有同電視一樣的傳播特性,它能起到和電視傳播差不多的效果,但有一點要注意,在這種載體上播放的視頻,盡量不要追求細膩的聲音效果和復雜的語言講解,因為街上的人最多邊走邊看,很少有人會停下來仔細看完。
三、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生態文明意識1、以計算機為終端進行傳播
隨著計算機科技的普及,人們通過電腦和網絡接收信息的速度和數量越來越驚人。把這一新興媒介高效利用起來是很有必要的,通過網頁、客戶端推送生態文明意識的短消息,人們只要打開電腦就能接收到生態文明意識的宣傳短語。
互聯網傳播生態文明的巨大優勢在于,它不用像電視那樣只能在某些時間段播放,也不用像報紙那樣只能在某些版塊,互聯網可以隨時推送生態文明意識的宣導內容,幾乎不會受到限制。除了直接推送相關內容,還可以利用電腦的娛樂功能,用類似于植入廣告的方式插入生態文明意識的內容,比如影音播放器、電腦游戲、各種客戶端等等,讓人們在上網的時候總能接收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資訊。
2、以手機為終端進行傳播
手機科技的發展對人們的上網習慣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真正做到了任何時候,只要不關閉手機,就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新聞資訊?,F在的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也是驚人的,除了吃飯、睡覺,手機就幾乎沒離開過自己的手。
試想一下,在這種媒介上宣傳生態文明意識,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力,能傳播給多少受眾。新聞講求新近、快速,生態文明也可以學習新聞的特點,并且有效利用好手機傳播信息的廣泛與快速,[3]經常更新環保資訊:哪里成為了生態示范基地,哪里的生態環境因為被破壞而瀕臨崩潰,有多少人正在受到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等等。現在智能手機大量的應用軟件更是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能更廉價、更廣泛的把生態文明意識傳播出去。
四、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播生態文明意識
新聞傳播最早的也是一直以來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最簡單的口口相傳,幾乎所有人都做過這樣的事:當你接收到一則新聞之后,你會把這則新聞說給其他還沒有接收到這則新聞的人聽。口口相傳一般發生在認識的人之間,用自身的發聲系統把要表達的意思傳遞給別人,別小看它,有些時候,口口相傳甚至能引起不小的轟動,產生巨大影響力。
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播生態文明意識,可以采用這樣的途徑:已經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人將環境保護意識宣傳給自己認識的每一個人;環保工作者上街采訪路人,并根據不同的回答作不同的宣導;生態文明建設者以游行或者演講的形式宣傳生態文明意識。
也許口口相傳不能最快、最廣泛的傳達給受眾,但口頭語言比文字的優勢在于通俗易懂和能夠隨機應變,其它所有的媒介,受眾都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只有口口相傳,受眾可以提問、質疑、詳細詢問,使傳播生態文明意識的有效性達到最高。
五、結語
生態文明意識對于建設現代文明社會至關重要,眼光要放長遠,多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考慮。要想讓生態文明意識深入千家萬戶,需要高效的傳播方式,而這正是新聞工作者的優勢。以新聞學的視域探討如何進行生態文明意識傳播,充分利用新聞傳播在媒介上的資源優勢,更快、更廣地把生態文明意識傳播出去,維護生態穩定,保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建設美麗、和諧的人類社會增添更多力量。
地方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通過提案、議案、討論等形式為建設美麗中國建言,為加強環境保護獻策,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提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效益性、改革性和影響性的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怎么推進?
完善規劃,量化指標,建立激勵機制
黨的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為地方具體工作部署指引了方向。在各地兩會上,生態文明建設引起了代表委員的熱議。
實現美麗中國要從促進美麗地方做起。2013年,海南《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快美麗海南建設步伐,堅持走特色、內涵、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的發展思路。在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省人大代表、昌江黎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郭祥理指出,發展重在可持續,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不斷鞏固海南綠色崛起的基礎。
在福建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中國民主促進會福建省委員會建議,大力開展“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四大建設,推進以山林保護、礦山修復等為重點的青山治理工程建設;推進以重點流域保護、近海海域環境整治、飲用水水源保護、城鄉水系治理、城鄉污水處理為重點的碧水工程建設;推進以區域一體大氣治理、污染聯防聯控為重點的藍天工程。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產業轉型、綠色發展。在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健春表示,海南將積極推進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引導發展生態產業,推進建設一批生態農業基地、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
面對霧霾應該做些什么?
快速反應,制訂預案,籌謀治本之策
近段時間,我國多地遭遇霧霾襲擊。在地方兩會上,各地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提出各種治理大氣污染的對策。
治理霧霾需要應急措施。河北省是此次霧霾天氣影響下的“重災區”。在該省兩會上,大氣污染治理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霸庥鲮F霾這樣的極端天氣,政府部門有沒有快速反應,有沒有系統的應急措施和體系?”齊秀敏代表提出這樣的疑問。
她認為,河北省政府應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應急機制,主要內容包括3點:一是實施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同時考慮實行“區域限批”,對未完成年度總量控制任務的區域和行業,暫停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其他相關文件;二是對揚塵污染控制實施精細化管理,提高施工企業的環境準入門檻,將施工企業在1年內未受到環境違法處罰作為在本行政區域從事建筑工程施工的招標條件;三是明確環保、交通等部門在相關領域的具體職責,使相關部門在處理大氣污染事件時能各司其職。
當然,治理霧霾不僅需要應急措施,更需要治本之策。來自唐山的季加宇代表從立法層面建議,應盡快制定河北省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明確政府要對本行政區域大氣環境質量負責,將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在湖北省兩會上,來自建筑設計界的湖北省人大代表徐麗芳認為,除了客觀原因外,霧霾的產生和人們環境意識淡薄也有很大的關系。她建議,遇到如此天氣,在采取對重點工業污染源定時巡查、人工降雨等措施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進一步完善霧霾應急預案,對城市的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保護應有整體規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環境經濟政策怎么完善?
多管齊下,創新機制,形成政策合力
環境經濟政策在環境保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后,該政策應如何進一步完善?又應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
在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省政協委員劉遠生認為,海南可考慮成立區域性碳匯交易中心,創新機制鼓勵海南企業尤其是大型高耗能、高碳放企業參與碳匯交易。
海南省政協委員、中國革命委員會海南省委員會常委、省法制辦公室副主任陳馬林建議,海南應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對石油化工企業、危險廢物處置企業、危險化學品企業、鋼鐵生產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電鍍企業、機械制造企業、涉重金屬污染重點企業,以及容易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或處于環境敏感區的重污染企業等實行強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他還建議,把企業參加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審核換發排污許可證的重要參考條件,作為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上市環保核查的重要參考內容,作為環保評先創優的重要審查內容,納入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和綠色信貸參考內容。
中國革命委員會海南省委員會的提案建議,建立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基金,在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責任事故,公眾利益受到重大損害,企業無能力支付賠償款項或暫時無法追溯到責任單位的情況下,可以申請使用該基金。
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海南省政協委員李惠智建議,試行生態稅費制度,探索構建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并完善保障措施,同時加快推進生態補償立法工作,健全生態補償指標考核體系。
環境容量的底線在哪里?
有序開發,加快立法,確保生態安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然而,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二者的關系?
在湖北省兩會上,中國致公黨湖北省委員會提交集體提案,呼吁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提案稱,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該省部分大中城市及周邊地區、農業開發區,地下水污染不斷加重,防治已刻不容緩,建議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摸清“家底”。針對地下水污染物來源復雜、有機污染日益突顯、污染總體狀況不清的情況,該省應從重點地區入手,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深入分析地下水污染成因和發展趨勢。對于地下水已受到污染的城鎮,生活垃圾填埋場要及時開展頂部防滲、滲濾液引流,并進行地下水修復等工作,有計劃地關閉過渡性簡易或非正規生活垃圾填埋設施。
提案還建議,一方面要定期評估有關工業企業及周邊地下水的環境安全隱患,定期檢查地下水污染區域內重點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情況;另一方面要建立工業企業地下水影響分級管理體系,公布污染地下水重點工業企業名單。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湖北省濕地保護與開發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為保護好濕地,中國民主建國會湖北省委員會提出,濕地保護要早日立法。通過立法,該省可以對濕地及資源進行依法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
[關鍵詞]生態型城市 規劃 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綠化在城市生態環境中擔負著環境凈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據城市不同分區的空間異質性,貫通城市內的綠廊結構,其中綠廊穿越外環綠帶、鍥性綠地和中心區園林綠地,將城市周邊的清潔冷濕的空氣經過高綠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內部,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城市生態設計工藝,是指根據自然生態最優化原理設計和改造城市生產、生活系統的設計和工藝流程。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現代化、工業化水平也在飛速提高,城市規模也得到了急劇的擴張,這就使得城市在高速積累社會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人口比重的日漸增大,城市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日漸突出,給城市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和危害。本文就生態型城市的概念、特點等進行簡單的闡述,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生態型城市的規劃建設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以期創造一個人文風尚、高效安全、環境優雅、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現代化、可持續生態人居城市。
一、生態型城市的概念
1. 生態型城市的概念
生態型城市,也叫生態城,主要是指對食物、能源、 資源等人類發展必需品的需求量盡可能降低,并最大限度減少廢水廢熱、甲烷、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的新型城市形態。這一概念產生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MAB) ”計劃,其本質是建立一個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生態良性循環,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居住形式,它也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
2. 生態型城市的特點
(1) 區域性。即指生態型城市的規劃主要是基于地區性平衡發展的前提下的,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基礎就是區域內各方面的協調、平衡發展。
(2) 整體性。即指生態型城市在規劃建設過程中, 不僅要確保自身經濟的繁榮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還要兼顧到經濟、社會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平衡、統一發展,實現三者之間的整體性效益,從而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共同繁榮。
(3) 高效性。即指生態型城市的本質是實現對一切資源的最優化、最大化利用,對各類資源、能源實行分級、 分層次的全面整合利用,保證做到“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各得其所”、“各施其能”,實現對廢棄物的再生循環利用,從而確保城市內各部門、各行業間的和諧共生發展。
(4) 可持續性。 即指生態型城市的建設指導思想就是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對不同空間、不同時間內的資源、能源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配置,以確保其資源、能源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子孫后代的發展需求,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健康、協調、和諧發展。
(5) 和諧性。即指生態型城市的建設不僅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更要促進和提高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3. 生態型城市的建設要求對生態型城市的建設主要包含五大部分的內容,即:生態衛生、生態產業、生態景觀、生態安全以及生態文明。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區域景觀是構建生態型城市的基礎要求和條件,通過對城市中各類土地資源、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大氣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使城市環境指標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提高,減少噪聲污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同時,還要構建綜合、全面、系統的城市生態經濟平衡體系,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新型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建設“環保型” 、 “集約型” 、 “低碳型” 、 “新能源”產業,并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建筑、生態交通等等新型生態經濟。此外,還要進一步的構建和完善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宣傳和推廣 “生態文化” , 引導人員轉變消費模式, 推行 “生態化消費” 、 “可持續化消費” , 從而真正實現全民參與的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形勢。
二、生態型城市規劃的措施
在生態型城市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各地政府可以通過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來提高和加強生態型城市建設的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1. 科學、合理的規劃生態型城市建設框架
在進行生態型城市的規劃建設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其整體建設發展框架進行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設計和構建。這一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內容,即生態經濟、生態環境以及生態社會。通過對經濟、資源、人口、環境的統籌配置和協調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低排放,從而更好的調節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 構建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
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城市環境的生態化建設是其中最為主要也是基礎性的規劃內容。對它的規劃建設主要包括幾大方面,即:道路景觀化,小區花園化,廣場人文化,城區園林化,庭院公益化,河岸、濕地生態化以及環城森林化。通過這些措施,不斷增大城市的綠化環保面積,從而在城市區域內形成一個良性、完整的生態平衡循環系統,進而不斷優化城市環境質量。
3. 建設城市生態經濟體系
各地政府要科學、合理、全面的統籌城鄉生態經濟建設, 通過合理控制經濟形態, 調整產業結構,轉變企業發展模式等措施,逐步的將企業由過去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向“集約型” 、 “低碳型” 、 “生態型”等現代化可持續性發展模式轉變。同時,還要大力增加生態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努力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等新型環保性產業, 從而不斷提高能源、資源的循環利用率。
4. 大力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政府要積極倡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宣傳生態文化,通過新聞、廣告、報紙、網絡等諸多媒體以及政策、制度等措施,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消費模式,引導人們自主的進行綠色消費、文明消費。通過多渠道的教育宣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使其主動將 “環?!?、 “低碳”等生態意識貫穿于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從而實現全民化的生態城市建設。
三、結語
建設生態城市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城市的現代化人居與自然化生態有機的結合起來,有效的降低了能源、資源、食物等的耗化,建立起能源、資源的生態化再生循環系統,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在規劃和建設生態型城市時,要根據其相關的要求和標準,結合城市發展實情,大力建設集約型、低碳型企業,構建城市生態文化建設體系,全面落實“新森林城市”規劃,從而創造一個全方位、綜合性的和諧人居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易麗昆.生態型城市建設的思考―― 以常德市為例[J].改革與開放,2009 (09).
[2]蔣皋,劉洪彪,陳麗芳.生態城市本質新思考和戰略發展方向探討[J].國際城市規劃,2009(01).
[3]張亞津.以規劃設計為生態手段―― 關于生態化城 市 建 設 的 理 論 與 實 踐 [J]. 北 京 規 劃 建 設 ,2010(01).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沒有成果,新農村建設也不會取得成功,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1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1生態破壞問題突出。生態破壞問題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由于對森林的濫砍濫伐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峻。二是土壤鹽堿化,由于農藥等化學肥料的濫用,導致了土壤鹽堿化問題。三是生物多樣性減少,動物的棲息地遭受破壞,大型公共設施的建立以及對動物的非法捕獵都是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的重要原因。四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劇勢必會導致土地荒漠化。1.2農村環境污染加劇。農村環境污染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生產活動,由于在種植作物的時候,無節制地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地污染,嚴重情況下,對食品安全問題也會產生影響。二是工廠生產的活動,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如果無節制不加處理地排放工業廢料,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等。三是農民生活的污染,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并且沒有進行集中處理,會擴大污染面積,增加污染程度。1.3農村資源缺乏合理利用。當垃圾產生,但卻未進行處理,就會侵占更多的土地資源。同時,“濫砍濫伐之后,沒有進行新一輪的植被種植,”這些都會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一些垃圾或者廢料堆積在河邊,還會造成水污染,農民給作物毫無節制地澆水,缺乏合理性的安排,這些又會造成水資源短缺。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的舉措
關鍵詞:生態問題;生態補償機制;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2-0100-02
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既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深化認識,又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生態問題日益凸顯、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將持續面臨不斷強化的環境約束。大慶同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各項事業均取得突出進展,但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所以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永續”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生態環境是人類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去基本的依托。著眼于如何建設生態文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對怎樣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做了重點的論述,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意義,強調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條例》,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實踐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生態補償機制雖不能從源頭上遏制生態問題的發生,卻可以間接有效地緩解生態環境遭受的破壞。
一、大慶生態問題的現狀
大慶的生態問題有很多,例如草原的退化,土地的沙化、荒漠化和鹽堿化;植被的破壞,濕地的污染;水資源的進一步惡化,生物多樣性種類的急劇下降等等,如何運用生態補償機制來緩解生態問題,是值得我們探討的課題。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著重分析一下大慶生態問題的現狀。
1.地下水超采嚴重
大慶是一座內陸城市,也是嚴重缺水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油田的開發更離不開水。大慶曾經創造了連續28年原油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紀錄,為國家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與此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地下大面積的漏斗區就是其中之一。大慶水源的80%都用在油田的生產中,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正常運轉都離不開水。然而大慶幾乎沒有可用的地表水資源,“三引工程”的供水量也有限,工業用水幾乎都是抽取自地下水。相對于昂貴的飲用水來說,抽取地下水無疑既清潔又實惠。雖然水資源是可再生的,可以循環利用,但是地下水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多年來的過度開采,地下水補給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抽取的速度,使我們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已經懸空。不僅如此,過度開采地下水也使大慶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所以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開采量,減少油田開發對水資源的污染,保證地下水的動態平衡,才能實現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2.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和鹽堿化
作為世界三大羊草草原之一的大慶地區,由于不科學的開墾和草原長期放牧的影響,使得草原退化的現象嚴重。此外,在大慶的西北部,有一條植被稀少的風沙帶,加之降水少、西北風強勁、土壤疏松等極為脆弱的生態環境,土地極易沙化和鹽堿化,并且面積巨大,而油田的開發又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問題突出。特別是油田開采區附近的油漬污染和植被破壞,形成一塊塊的鹽堿地,其荒漠化程度幾近95%。當然上文提到的地下水下降所造成的地表干旱,也是引發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大慶及其周邊嚴重的荒漠化,與大慶地區的地下水下降漏斗有直接關系。這一系列的問題使大慶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動物種群的逐漸銳減,人居環境也受到了威脅,并遏制了油城周邊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防風固沙、改善草原、增加植被,從根本上實現“綠色油化之都”的城市名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3.濕地的破壞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是人類生存、繁衍、發展的重要空間。濕地不但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它不但能為人類提供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而且在調節氣候、凈化空氣、蓄洪防旱、控制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是制約大慶濕地建設的關鍵,水環境的質量決定大慶濕地的質量,水循環系統的破壞直接導致濕地面積的逐年減小。正是由于缺水、水污染加劇及水體流動性差等原因,大慶濕地正面臨著自我循環凈化功能逐步喪失的威脅。昔日的濕地美景正在不斷地萎縮,取而代之的是油田道路、管網建設和城市發展的鋼筋水泥。不僅如此,大量的生活污水、生產污水和工業污水,導致濕地污染嚴重,危及濕地生物的生存環境。水環境的持續惡化,使得濕地的富營養化程度嚴重。在大慶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同時,也挑戰著“天然百湖之城”這另一張城市名片。
二、何為生態補償機制及為什么建立
所謂生態補償機制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環境經濟政策。主要針對區域性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是一項具有經濟激勵作用、與“污染者付費”原則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原則的環境經濟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從以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的轉變,有利于推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和諧發展。
之所以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由于任何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重建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然而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該區域可能會喪失許多發展機會成本和付出機會成本。而生態環境又是一種公共品,一個區域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給相鄰區域帶來生態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體現生態環境這一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間的協調發展。不難發現大慶作為一個區域范疇,其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已經影響到相鄰的周邊區域。如果沒有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必然沒有足夠的資金做支撐,也沒有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重建的積極性。如果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大力開發自然資源,又必將破壞生態環境。所以需要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付出大量生態保護成本,這必然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腳步放緩,但為了油田的長遠發展,為了居民的幸福生活,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探討過生態補償機制是什么及為什么建立后,如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才是重中之重。那么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誰是生態補償的責任主體。通常我們一般會說政府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棲息地,理應由政府供給。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時,我們要注意到,完善生態領域的公共服務重要的是強調政府的主體責任。我國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初期時,政府的主導作用就非常關鍵,只要政府重視并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就可以進入軌道。但是政府雖然是生態補償的責任主體,卻不能承擔生態補償的全部。根據“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生態補償原則。付費對象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個體、企業或者區域,這其實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任問題。在實踐中當面對不同的生態問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的責任人與次要的責任人之間,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而對于大慶的生態問題,我們明確了生態補償的責任主體和對象,那么實施的可操作性就會增強。
毫無疑問,上文提到的大慶的諸多生態問題,都與水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當然這與油田的開采不無關系,那么相應的責任主體就要發生轉化,企業是否需要承擔大部分的責任呢,也就是說企業這時才是“保護”、“恢復”、“補償”和“付費”的主要責任人。當然長期以來我們在這方面也并不是毫無建樹的,就拿抽取地下水來說。雖然地表水處理難度遠遠超過地下水,工藝復雜并且投入大。但是,引用地表水產生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對環境的保護作用也很明顯。近年來油田管理局履行責任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生產設施的維修改造以及制水工藝的提高,盡量的節約地下水,科學的開采地下水,把地下水供水量作為“調節水量”,并盡最大努力壓產,切實做到“涵養水源”的目的。雖然短期內投入較大回報較小,但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卻是無法估量的。
三、如何進行補償
明白了責任主體和對象,接下來就是如何補償,補償給誰的問題。生態補償機制之所以難以建立,主要是由于大多數生態系統的公共產品沒有市場價格,也沒有可供參考的衡量標準,這就需要我們采取獎懲政策來維護公共產品的流通。通常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主要是由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兩種手段。在政府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生態環境的公共品屬性決定了政府的財政投入是生態補償的主要渠道,這樣就為生態補償提供了良好而穩定的資金基礎。此外,適當的征收生態稅也是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國不存在純粹意義上的生態稅收。稅收作為有效的經濟手段,在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也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適當的設置生態稅種將為生態補償提供輔助支持,當然收取生態稅,“合理”是前提。此外,應在資金項目補償的基礎上,加大技術補償、產業補償和政策補償的力度。
而市場補償相對于政府補償來說是一種激勵式的補償制度,是通過市場的調節使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內部化。讓享受生態補償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我們都知道生態補償的背后反映的也是利益關系,建立利益相關者責任機制,才能真正體現“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濕地保護方面就急需建立這種機制。市場化補償方式有賴于在對生態環境價值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為此,有關主管部門應加快建立環境資源的價值評價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補償標準,建立健全考慮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并適當的通過法律形式加以約束。對于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和鹽堿化來說,應進一步完善森林植被恢復費、草原植被恢復費等現有相關政策;而對于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問題,應積極試點和推行資源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市場補償模式,形成現代資源環境市場體系。同時,對于濕地的生態補償,除政府財政支持和稅收支出外,應在能力范圍內按受益的多少,向補償受益者收取一部分費用用于再建設。只有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結合,才可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從而“造福于民”。
四、結語
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又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更是讓我們在選擇中不斷清晰何為科學發展,何為以人為本,何為可持續?我們是要GDP還是要生態環境;要財政收入還是要人民大眾幸福;要一時的風光還是要福延子孫?顯然我們想要的是后者,那為什么我們又會在選擇中不斷犯錯呢?原因在于我們為了暫時的經濟利益而放棄長遠的考慮。面對創建“百年油田”和大慶的永續發展,更需要我們著眼于未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通過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開展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等措施,著力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生態文明成為發展的導向,拋棄傳統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不斷地與時俱進,用生態文明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把大慶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富強。
參考文獻:
[1]陳正言,王衛東,趙利東.大慶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思考[J].大慶社會科學,2005,(4).
[2]高騫.大慶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對策[J].大慶社會科學,2005,(4).
[3]趙靜.大慶龍鳳濕地資源現狀問題及可持續利用對策[J].法學與實踐,2008,(4).
[4]王亞南.大慶市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J].林區教育,2011,(10).
[5]賀思源.濕地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探析[J].學術界,2009,(6).
[6]徐長君,張國發.大慶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策略[J].中國農學通報,2009,(11).
[7]陳兆開.我國濕地生態補償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9,(5).
摘要: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推廣環境會計迫在眉睫。從我國現實情況看,距離環境會計廣泛運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加強研究、不斷探索是縮短這個距離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環境污染;環境會計;途徑
改革開放30 多年來,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大氣污染、土地沙化、自然資源破壞、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極大地影響了公眾生活和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環境問題已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進一步加強對環境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對降低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一、實施環境會計條件日趨成熟
1.理論研究成果為環境會計推進奠定基礎
在中國知網上,以環境會計為主題的論文從1993 年的3 篇,到2013 年已逐步增加到374篇。如果再以環境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環境審計、綠色會計等為主題進一步檢索,成果更是不計其數??梢姡谌找嬷匾暽鷳B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理論界日益重視環境會計的研究,研究方法日漸精細和成熟,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用于指導實踐。
2.環保意識的增強為環境會計推進提供保障
在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治理環境污染背景下,企業也越來越認識到實施環境會計的重要性。比如,鞍山鋼鐵、上海寶鋼等注意遵守環保法規,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相關的環境及環境成本信息。這些企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也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在當前情況下,任何一個漠視環境問題的企業都難以做大做強。從企業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主動履行環境責任,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企業只有將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理念融入生產經營中,核算企業環境成本,才能既滿足各利益相關者需要,又促進企業生存、發展和獲利,真正實現雙贏。
3.環境保護法律為企業推行環境會計制度打下基礎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體現出中央治污的決心: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國家早已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逐漸加大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和懲治力度,并從法律層面對企業行為予以規范。從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開始,20多年間,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若干部;包括大氣環境標準、聲環境標準、水環境標準、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等,地方政府制定的環保立法和環保標準更是數不勝數。這些環保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出臺,為讓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環境會計的盡快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基礎。
二、環境會計推行的主要障礙
1.企業缺乏推行環境會計的動力
企業作為環境污染的主體,應承擔相應的環境責任,成為環境治理及環境會計的主體。但一直以來的資源過度開發、低效利用和超標浪費,已完全超出了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承載能力,即便如此,企業也不需要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在一些企業看來,做好做壞一個樣,環保不會受到獎勵,污染也不會承擔多大責任。其結果必然導致一些企業對實行環境會計、環境成本核算缺乏應有的積極性。也有一些企業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代價并不重視,他們認為:在環境保護上和環境建設上要投資,實行環境會計會導致發生傳統成本之外的額外成本,成為企業的“額外負擔”,比如,數據收集、模型建立、外腦聘請、內部培訓等費用,而這些支出短期內企業看不到回報,自然也就沒有主動推行環境會計的動力。
2.環境會計核算的一些技術問題難以突破
實行環境會計后,需要對自然資源的價值、自然資源的耗費、環境保護的支出、改善資源環境所帶來的效益等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由于大部分環境成本和環境收益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不能以交易價格作為環境會計計量的唯一屬性,所以,對兩者如何進行計量就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另外,像空氣、粉塵、水、噪音等的計量,會涉及到一些非常專業的技術指標。雖然目前環境會計的相關研究取得一定成績,但企業對環境成本識別到什么程度、環境成本與企業決策之間的聯系、環境成本計量的模糊性等問題都未得到有效解決。比如,由于環境成本的計量對象日益復雜,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其中一些環境成本存在的形態也不規范,分類模糊,要進行準確計量非常困難。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問題也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需要各方大力探討的問題。
3.缺少推行環境會計的制度保障
雖然我國現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若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范企業在環保方面的行為,但缺少環境會計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像傳統會計有國際準則和國內準則可供參考一樣,環境會計的推行也需要有制度作為保障?,F有具體企業會計準則中涉及到環境會計問題,但并沒有制定專門的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這就使得環境會計的推行缺乏統一的可供遵循的制度標準和規范。比如,環境會計要素應該劃分為六要素?五要素?還是四要素?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在傳統報表中統一披露還是另設專項披露?是否要編制專門的環境會計報表?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在環境會計制度和準則中進行統一規定。
三、環境會計不斷走向實踐的有效途徑
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抓住重點、將環境會計應用于實踐,是當前理論界、實務界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1.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加強本土化研究
目前,我國環境會計處于理論研究階段,雖然研究成果豐富,但缺乏實踐基礎。如何真正使環境會計由理論走向實踐,還有諸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環境成本的準確確認、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環境稅征收、環境會計制度與準則制定等。需要理論界、實務界共同努力,繼續加大研究力度和深度,將理論研究與實務推進有機結合,以期為環境會計的推行奠定更加豐厚的理論基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趨同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研究過程中,要注意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金融機構、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研究成果。比如,德國采用環境成本和傳統成本并行核算的模式,環境報表獨立于財務報表之外;再如,歐洲的成功做法是在實行環境會計之初,只設置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兩大會計要素,隨著條件的不斷成熟,逐步完善設置新的會計要素。學習借鑒這些推行環境會計方面的成功經驗,一方面可節省研究者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我們的研究思路,使我們的研究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也為環境會計真正走向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2.以制度建設夯實推行環境會計的實踐基礎
由于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環境成本的核算等沒有統一的標準可遵循,當前國內有些企業只能摸索著嘗試環境會計的應用。為此,國家應該進一步完善環境會計立法,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確環境會計的內容和要求。
⑴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規。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大量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但這些原則性強、概括性強的法規,實際執行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政府需要在現行環境法規的基礎上制定更為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日益完善的法規體系,會形成實施環境會計的強大外在壓力,避免讓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成為環境信息公開的陰暗角落。
⑵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在環境會計準則中,可以規定環境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披露,以及環境會計核算辦法、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方式和內容等具體事項。當前,制定環境會計準則有以下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在現行會計準則中增加一項新的具體準則,即在現有會計準則基礎上,財政部可出臺《企業會計準則——環境會計》具體準則。二是制定獨立的環境會計準則,即在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之外,制定獨立的環境會計準則。這是環境會計發展的最理想狀態,而其前提是會計準則體系完備成熟。如果有了環境會計準則,無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方式,都會使企業環境會計核算操作趨于規范化、統一化,而且便于會計人員掌握,便于利益相關者的投資以及公眾監督,可以為環境會計的全面推行提供制度基礎。
3.通過以點帶面逐步實施有序推進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的推進不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是一個自然的、漸近的過程。目前來看,“以點帶面,逐步實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具體來說,就是先搞試點,試點成功后,再在全國普遍推廣。具體做法是:由國家確定環境會計的試點省份。然后,再由試點的各省份選擇試點的企業。試點的企業要有代表性,在當前我國環境會計尚不成熟的情況下,鋼鐵、化工、發電、石油等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對國民經濟影響比較大的企業可以作為第一批試點企業。對于那些會計系統健全、實力雄厚、人員素質高的大型企業,可以建立一個獨立于現行會計體系之外的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用以核算企業的環境成本和收益。反之,對那些會計系統不怎么健全、實力和人員素質都比較弱的中小企業,為避免建立獨立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高成本,采取在現行會計體系的基礎上,對現行會計體系進行修正,以滿足企業環境會計核算和提供環境會計信息需求這一做法更為可行。
在環境會計試點過程中,有關各方要結合環境會計的實施情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修正試行的環境會計體系。試點一段時間之后,等條件成熟時,逐漸擴大環境會計的實施范圍,最終達到在全國全面推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曹杰嵐.淺談構建符合國情的企業環境會計制度[J].當代經濟,2008(9).
[2]馬千惠.臺灣環境會計制度的發展經驗與借鑒[J].統計與咨詢,2010(6).
[3]姚素媛,張杰.低碳經濟背景下如何推進環境會計[J].市場論壇,2011(09).
[4]李軍.構建我國環境會計制度體系的問題研究[J].商業會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