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風險等級評估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安全生產;安全生產控制指標;標準初始風險等級;分級風險動態評估;風險動態控制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事故總量依然很大,生產安全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隨著企業生產任務的加重,安全生產同樣面臨巨大挑戰。企業安全管理模式經歷了事故管理模式、缺陷管理模式、風險管理模式三個階段。企業有效開展安全生產風險管理,能夠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減少決策失誤的風險,能為企業提供安全的經營環境,保障企業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促進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探索性地恰當運用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已成為關注的一個熱點,其對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加強安全保障、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安全生產風險管理
安全生產風險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與勞動作業息息相關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突然發生的,可能對員工的人身造成傷害、對設備造成損壞或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因素[1]。企業在生產作業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安全生產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自日常的生產活動,也可能來自突發的環境變化,這些風險都有可能危害到員工的人身安全、設備及財產的完好,甚至會影響到企業、國家的利益。因此,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成為了企業實施預防為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風險管理是以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為對象的全面風險管理[2]。而實際生產過程中,風險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實施過程的每一階段,均應進行風險管理,并根據風險變化狀況及時調險應對策略,實現全生命周期、全過程的動態風險管理。
2風險動態管理
目前,國內企業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安全監管工作模式,但在這樣的模式中,企業的少數監管人員難以切實有效的管理好多數的員工,因此采用“由下至上”的風險動態評估思想,從根本上轉變企業現行的被動式的“從上而下”的安全監管工作模式。在風險動態評估過程中,引入了“標準初始風險等級”概念,即假設人的行為良好和作業環境改善后的安全狀態(可認為僅指設備設施的安全狀態)。運用風險矩陣法評估確定最基層辨識點標準初始風險等級,在此基礎上,逐級確定企業各班組、各工段、各車間,直至整個企業的標準初始風險等級。同時,將目前企業實行的“自上而下”、相對靜態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量化和考核制度相結合,形成了上下聯動、動靜結合的分級動態評估及控管網絡。通過以上所述的風險動態管理過程,各級組織管理層都能清楚掌握本級風險發生變化是由下級的某個或某幾個基層辨識點風險變化造成的,為其安全監管提供最有效的基層動態監控數據;同時,也讓基層作業人員清楚了解自身處于何種風險狀態,強化其風險意識和認知。風險動態管理主要包括風險動態分析、風險動態評估和風險動態控制三個過程,企業進行動態風險管理的流程。
3風險動態分析
風險辨識的目的是確定危險的種類和危險的來源,是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的主要依據,更是風險管理成敗的基礎,如果風險辨識不全面不細致,風險管理就會留下死角,而這些風險管理上的盲點必將導致風險管理的失敗。根據事故致因基本理論,企業根據人因失誤的危險、設備的危險、物質的危險、環境的危險和管理的危險五個方面對企業歷年事故進行事故致因因素辨識與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踏勘分析、滾動修改完善的形式,設計出人、機、物、環、管等五個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項目[3],科學制定切合企業自身特點的辨識點風險動態分析表。同時,采用風險矩陣法評估確定各辨識點的風險等級[4-5],不同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劃分不同的風險等級,例如將風險等級劃分為三級,即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
險動態評估
4.1建立分級風險動態評估模型
由于客觀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風險的性質和情況也會隨之變化[1],因此在充分認識和了解研究對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在不同條件下,選定最佳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并在運用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評估,以達到預期的風險管理目標效果。按照辨識點、班組、工段、車間、企業五個級別搭建風險評估體系,即由最基層辨識點風險開始,逐級構建不同的評估模型和計算方法,推進風險管理進班組到崗位。不同企業的組織結構分級情況及生產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因此,科學且切合實際的分級風險動態評估模型建立如下:設Ri為各級風險值(i=1代表班組級,i=2代表工段級,i=3代表專業廠級,i=4代表公司級,下同),Xi為各級總辨識點中上升為中風險的辨識點數量(且僅為導致人員輕傷而非物損壞的辨識點)(Xi=Ni-Mi),Yi為各級總辨識點中上升為高風險的辨識點數量,Z剩i為各級分階段剩余指標數Z剩i=Z0i-Z'i(其中Z0i為分階段總指標數,Z'i為前期累積已發生指標數),Mi為各級標準初始風險等級的中風險點數量(與企業階段性計劃整改相關聯),Ni為各級階段風險狀態的中風險點數量。(1)在實際運用時,應從下至上逐級求得各級風險動態值,并將已評估出的下一級的風險值作為評估上一級整體風險時的一個辨識點,例如由班組中各崗位辨識點風險值求得班組整體風險,又由工段中各班組風險值求得工段整體風險(即評估班組時辨識點為各崗位,評估工段時辨識點為各班組),以此類推,最終得出企業整體安全生產風險動態值。(2)當Xi<0,即通過相應整改,各級別中某些風險點的風險級別下降。(3)當Z'i>Z0i時,應對Z0i指標進行修正,修正后的指標為Z'oi,則:本級修正:Z0i<Z'i≤Z總i,則Z'oi=Z總i-Z'i,此修正為必須修正;上級修正:Z'i>Z總i,可向上級申請機動指標。
4.2確定各級標準初始風險等級
根據第3節中的辨識點風險動態分析表,在假設人的不安全行為處于良好狀態的前提下,結合設備設施安全狀態、作業環境可改善后的安全狀態,確定辨識點、班組、工段、車間、企業的標準初始風險等級,以此為標準,通過建立的模型可動態監測到風險的偏離。在確定標準初始風險等級時,采用了關聯及組合風險評價方法。風險等級相同:如有關聯或組合的若干個風險因素的風險等級相同,則最終的風險等級為該相同的風險等級;風險等級不同:如有關聯或組合的若干個風險因素的風險等級不同,則最終的風險等級取單一風險中風險等級最高的。如有必要,還應再升高一級。若按照以上兩種情況確定的風險等級仍然不能完全體現出該風險整體的嚴重程度,仍可繼續升級風險等級[6-7]。
4.3分解各級階段性安全生產控制指標
安全生產控制指標,是對安全生產情況實行定量控制和考核的有效手段[8]。在企業的年總安全生產控制指標數的基礎上,提出了本級階段性安全生產控制指標(Z0i),即根據本級生產飽和度(如安全生產工作目標、生產任務、季節特點等),同時結合歷年安全生產事故發生規律統計分析,按時間(月份或季度)分階段分解年總安全生產控制指標的指標,如圖2。通過階段性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建立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安全管理網絡。在標準初始風險等級結合作業層實際情況的同時,階段性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則結合了管理層的實際情況,使最后建立的分級風險動態評估模型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4.4評估各級動態風險等級
在確定各級標準初始風險等級和分解各級階段性安全生產控制指標的基礎上,再次運用辨識點風險動態分析表對最基層的各風險辨識點的風險等級進行動態評估,得出各風險辨識點的動態風險等級,然后,根據4.1中的分級風險動態評估模型進行逐級的動態評估,從而得出各級的動態風險等級。
5風險動態控制
通過逐級、動態的風險評估,企業將得到不同時間段各級的風險狀態: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企業可根據不同的風險等級編制不同等級的風險控制實施方案。通過辨識點風險動態分析表和風險控制實施方案,企業各級管理人員不僅能夠清楚風險狀態及風險具體存在的地方,同時也能明確應采取的針對性措施,從而進行有效的風險動態控制,從而提高了企業各級的風險控制水平,且使各項風險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實。
6實例分析
基于某生產企業真實背景開展了安全生產風險動態管理研究。針對每個評估對象的特點,采用現場觀察、詢問、交談、查閱有關記錄、工作任務分析等方法,通過踏勘分析、滾動修改完善的形式,設計了人、機(物)、環、管等事故致因因素的信息采集項目,分別從如何正確選擇工器具、合理選擇作業方法、確定現場安全防控重點等方面提供了信息,并辨識出其生產過程中實際和潛在的危險源,共22個風險辨識點,通過一線人員工作經驗和風險矩陣法,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風險發生的后果以及風險等級進行了初步判定。結合每個風險辨識點初步判定風險狀態,根據關聯及組合風險評價方法,綜合判定該企業的標準初始風險等級為中風險。通過統計該企業往年安全生產事故情況,分析出該企業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時段為5~8月和10~11月兩個時間段。根據該企業已確定的年總安全生產控制指標情況(4個輕傷),結合該企業生產任務實際情況以及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時段,確定該企業分階段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再次通過辨識點風險動態分析表分析,對最基層的各風險辨識點的風險等級進行動態評估。
經過為期一個月的生產運行后,該企業共有2個下降為低風險的辨識點,4個上升為中風險的辨識點,沒有上升為高風險的辨識點。結合對應的分階段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將動態風險等級和標準初始風險等級相對比,按照分級風險動態評估模型計算得出:Y=0且0<X<Z因此,該企業在該階段的風險等級為:中風險。此時,企業應綜合考慮生產任務和管理等因素,調動相關專業人員進行致因因素排查和整改,在可以采取相應措施降低風險的情況下,立即與一線工作人員協商積極、迅速展開措施使之降低或恢復初始風險狀態;如不能有效降低風險,開風險控制小組會議,提出強化的管理措施,達到風險動態控制的目的。
7結論
根據風險管理基本理論,緊密結合企業實際生產及管理情況,運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最終建立了科學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級風險動態評估模型。通過風險管理全過程,企業根據自身的組織結構和各級風險等級,采取風險控制實施方案進行分級控制,提高整個企業的風險警惕敏感性,并使得安全生產目標分解,各級安全責任分明,實現了企業的整體風險控制,有效減少了企業事故發生數量,減小了企業和社會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陳少榮.安全生產風險管理與控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2]羅云,樊運曉,馬曉春.風險分析與安全評價(第二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3]孫華山.安全生產風險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4]李樹清,顏智,段瑜.風險矩陣法在危險有害因素分級中的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4(20):83-87
[5]黨興華,黃正超,趙巧艷.基于風險矩陣的風險投資項目風險評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40-143
[6]何學秋,林柏泉,田水承,等.安全工程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0
[7]隋鵬程,陳寶智,隋旭.安全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空管;不安全事件;評估方法
隨著我國民航事業的飛速發展,空管保障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我國對影響空管的不安全事件危險等級實施量化評估,根據空中不安全事件發生的狀況,對不安全事件進行統計分析,劃分不同嚴重程度和不同等級的不安全事件,具體可以分為一般不安全事件、一般事故征候及嚴重事故征候三個等級。不同的嚴重等級可利用相關指標進行界定,對于量化這些指標,就要參考國外的空中管理標準的界定,同時要對不安全事件危險等級的量化進行評估,為此,我國的空中管理必須要研究和建立適合本國的不安全事件的量化評估指標體系。
一、空管安全風險
空中交通管理風險的嚴重程度不一,危險程度可大可小,這主要是根據安全風險的特性來決定,空管安全風險具有動態性、復雜性、挑戰性等特點,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導致整個空管系統的內部和外部更難于管理,也決定了不同的安全風險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分類標準,具體的劃分是由不同的影響因素所決定,即人為因素風險、設備因素風險、環境因素風險、管理因素風險等,這是安全風險的四類系統風險。因此,空管安全風險系統中的內外部環境決定了不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空管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下,會存在不確定的因素造成空管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嚴重的事件就會引發事故,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空管安風險影響因素
空管風險因素是由不安全的事件所誘發,不安全事件在空管風險中隨處可見,針對空管風險中的不安全因素,如果其處于萌芽狀態,那么對空管安全系統來說,通常不會造成重大的故障問題。但當多種因素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耦合后,各個因素就會互相產生影響,并產生相互作用,一旦這些產生共振作用就會擴大風險,對空管安全系統造成很大的威脅,甚至造成系統故障。
一是空管安全風險中的人為因素。在整個空管系統中,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在該系統中,人是安全的主導因素,在安全控制中,由人為行為控制的工作可以是管制、導航、氣象服務等業務,人為的生理、心里、技術等自身的因素變化,也會誘發一定的風險。人為的技術因素,由于其自身的安全意識不強,加之專業技能掌握的不夠牢靠,對規章制度不夠熟悉,特別是對空中的航行情報掌握的不夠全面,這些由于技術問題而引發的違規操作,就會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二是空管安全風險中的設備因素??展茉O備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功能也更加的強大,航空器所依賴的導航設備、飛行運用的照明設備、用于通信的設備以及地面對空中的監控設備等,這些設備的自動化程度都很高。然而設備因素也會引發一些風險,例如設備自身的設計問題、設備效率、設備維修和維護、系統軟件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設備故障,以致未能及時對航空器進行信號監控,從而導致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三是空管安全風險中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往往是空管極力避免的誘發因素,環境因素比較復雜,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航空器在空中飛行難免會遇到惡劣的氣候條件,而且氣候變化多端,難以控制,加之空中交通運輸的日益繁忙,空中交通流量過大、過密,會造成信號干擾,導致不安全風險的發生。另外,社會中的非法活動等也會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四是空管安全風險中的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在空管的安全運行過程中起著重要卻又隱性的作用,管制人員的搭配、值班模式的輪換、管制現場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流程以及管制工作標準都是管理工作的內容,直接影響到管制員地配合、精神狀態、管制工作效率及管制服務質量等內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空管運行的安全水平產生影響。
三、量化評估方法
空管要建立評估指標體系,首先要確立目標。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可能由于多種因素所導致,其危險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對危險等級要進行衡量,根據危險等級所劃分出來的指標來確定各個級別的操作責任,對不安全事件危險程度的等級,依據風險影響因素,按照垂直間隔、水平間隔、接近率、航跡夾角、人員狀態等評估標準,可以將不安全事件危險量化在一定的范圍內,劃分為不同危險分值標準范圍。將危險程度分值范圍進行迭加,空管不安全事件危險等級就劃分為三個級別,包括低等級嚴重,即一般不安全事件,該級別的評估分值在75分以下;中等級嚴重,即一般事故征候,該評估分值在75-89分之間;高等級嚴重,即嚴重事故征候,該評估分值在90分以上。根據評估等級與分值,人們在對不安全事件進行調查時,其評估的主要事件是針對中等級嚴重和高等級嚴重,依據詳細的分值標準劃分,可以幫助人們準確的找到操作錯誤發生的原因和根源,并將其作為典型事例以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嚴格的控制了飛行安全與管理。
四、小結
空中管理的重要管理內容是對不安全事件的管理與控制。首先要明確不安全事件的量化評估方法,由于空管不安全事件的誘發因素較多,所以要分析根據不同程度的誘導因素,而建立評估指標體系,通過對空管不安全事件的量化評估,來評定事件的嚴重程度,并在應用實例中證明該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 關鍵詞 】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風險評估
Information Security Hierarchy Pro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Dai Lian-fen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Guangzhou Branch GuangdongGuangzhou 510725)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how to combine the hierarchy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hierarchy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 Keywords 】 information security;hierarchy protection;risk assessment
1 風險評估是等級保護建設工作的基礎
等級保護測評中的差距分析是按照等保的所有要求進行符合性檢查,檢查信息系統現狀與國家等保要求之間的符合程度。風險評估作為信息安全工作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其目標是深入、詳細地檢查信息系統的安全風險狀況,比差距分析結果在技術上更加深入。為此,等級保護與風險評估之間存在互為依托、互為補充的關系,等級保護是國家一項信息安全政策,而風險評估則是貫徹這項制度的方法和手段,在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周期和層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險評估貫穿等級保護工作的整個流程,只是在不同階段評估的內容和結果不一樣。《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實施指南》將等級保護基本流程分為三個階段:定級,規劃與設計,實施、等級評估與改進。在第一階段中,風險評估的對象內容是資產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定級。在第二階段中,主要是對信息系統可能面臨的威脅和潛在的脆弱性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綜合平衡安全風險和成本,以及各系統特定安全需求,選擇和調整安全措施,確定出關鍵業務系統、子系統和各類保護對象的安全措施。在第三個階段中,則涉及評估系統是否滿足相應的安全等級保護要求、評估系統的安全狀況等,同時根據結果進行相應的改進。
等級保護所要完成的工作本質就是根據信息系統的特點和風險狀況,對信息系統安全需求進行分級, 實施不同級別的保護措施。實施等級保護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了解系統的風險狀況和安全等級, 所以風險評估是等級保護的重要基礎與依據。
2 等級保護建設過程中如何有效地結合風險評估
2.1 以風險評估中資產安全屬性的重要度來劃分信息系統等級
在公安部等四部局聯合下發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實施意見》公通字2004第66號文中,根據信息和信息系統的重要程度,將信息和信息系統劃分為了五個等級自主保護級、指導保護級、監督保護級、強制保護級和專控保護級。實際上對信息系統的定級過程,也就是對信息資產的識別及賦值的過程。在國家的《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定級指南》中,提出了對信息系統的定級依據,而這些依據基本的思想是根據信息資產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要程度來確定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這正是風險評估中對信息資產進行識別并賦值的過程:對信息資產的機密性進行識別并賦值;對信息資產的完整性進行識別并賦值;對信息資產的可用性進行識別并賦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信息系統(不是信息)的安全等級劃分,實際上也是對殘余風險的接受和認可。
2.2 以風險評估中威脅程度來確定安全等級的要求
在等級保護中,對系統定級完成后,應按照信息系統的相應等級提出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實際上體現在信息系統在對抗威脅的能力與系統在被破壞后,恢復的速度與恢復的程度方面。而這些在風險評估中,則是對威脅的識別與賦值活動;脆弱性識別與賦值活動;安全措施的識別與確認活動。對于一個安全事件來說,是威脅利用了脆弱性所導致的,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信息系統的脆弱性不會自己導致安全事件的發生。所以對威脅的分析與識別是等級保護安全要求的基本前提,不同安全等級的信息系統應該能夠對抗不同強度和時間長度的安全威脅。
2.3 以風險評估的結果作為等級保護建設的安全設計的依據
在確定信息系統的安全等級和進行風險評估后,應該根據安全等級的要求和風險評估的結果進行安全方案設計,而在安全方案設計中,首要的依據是風險評估的結果,特別是對威脅的識別,在一些不存在的威脅的情況下,對相應的脆弱性應該不予考慮,只作為殘余風險來監控。對于兩個等級相同的信息系統,由于所承載業務的不同,其信息的安全屬性也可能不同,對于需要機密性保護的信息系統,和對于一個需要完整性保護的信息系統,保護的策略必須是不同,雖然它們可能有相同的安全等級,但是保護的方法則不應該是一樣的。所以,安全設計首先應該以風險評估的結果作為依據,而將設計的結果與安全等級保護的要求相比較,對于需要保護的必須符合安全等級要求,而對于不需要保護的則可以暫不考慮安全等級的要求,而對于一些必須高于安全等級要求的,則必須依據風險評估的結果,進行相應高標準的設計。
3 結束語
風險評估為等級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基礎數據,是等級保護定級、建設的實際出發點,通過安全風險評估,可以發現信息系統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判斷信息系統的安全狀況與安全等級保護要求之間的差距,從而不斷完善等級保護措施。文章對等級保護工作中如何結合信息安全風險評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有效地支撐計算機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吳賢.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風險評估的關系研究.信息網絡安全,2007.
[2] 馮登國,張陽,張玉清.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綜述.通信學報,2004.
一、第一輪專家評估結果的對比
可能導致損失的風險因素很多,課題組在第一輪調查問卷中,共挑選了21個“關鍵風險因素”供專家評估,如表1所示。這些風險因素涉及到機構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環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機構內部因素。
為便于專家評估,課題組將風險因素的危險程度分為5個等級,對應著5個分值,最高危險等級為5,意指風險因素的“負面影響會帶來嚴重的損失且波及范圍較大”;其次為危險等級4,意指風險因素“負面影響比較顯著”;危險等級3的含義是指風險因素“負面影響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險等級2的含義是指風險因素“負面影響極為有限”;最低的風險等級為1,意指風險因素“幾乎沒有任何負面影響,不需要特殊的保護措施”。每位被調查的專家需要分別給每個關鍵風險因素確定分值。
為便于比較分析,我們根據危險等級平均值(以下簡稱評估值)的高低,將被評估的風險因素分為四組,第一組為極嚴重風險因素,評估值在4.5以上:第二組為嚴重風險因素,評估值在4.0~4.5之間,第三組為較嚴重風險因素,評估值在3.5~4.0之間,第四組為中度風險,評估值在3.0~3.5之間。
中外專家的第一輪評估結果既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表現在如下方面:
1.專家們的評估結果表示電子文件風險客觀存在。雖然本次調查問卷的結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專家個人背景、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影響,但由于評估者皆為電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資深專家,故結果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出人們對于電子文件風險的一般認識。中外專家給每個關鍵風險因素的評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風險因素評估值的平均分為4,這說明課題組挑選的風險因素切實存在于電子文件管理之中,它們帶給電子文件管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確系關鍵風險因素。
表1 關鍵電子文件風險因素及其評估值
2.相對而言,國外專家的風險意識要高于國內專家。國外專家評定的危險等級超過4.5的極嚴重風險因素有4個,其中有2個風險因素的評估值為4.83,另外2個為4.6。國內專家評定的極嚴重風險因素只有2個,且評估值僅為4.5。這也許是發達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時間長,電子文件管理不當的慘痛教訓較多的緣故。
3.電子文件管理標準缺失(1.2)、系統功能缺陷(3.13)、未遷移(3.18)是雙方共同認定的危險程度很高的風險因素。國外專家評估結果表示,“1.2主管部門沒有出臺電子文件真實、完整、可讀的管理辦法、管理標準”排名第一,評估值為4.83,系最嚴重的風險因素;“3.18在系統升級、變換時未遷移電子文件”排名第二,評估值為4.6,是極嚴重風險因素;“3.13電子文件管理系統沒有完整捕獲文件內容、結構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評估值為4.3,屬嚴重風險因素。
國內專家對這三個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均為4.38,并列排名第二,屬于嚴重風險因素。
雙方專家給這三個因素的評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這三個因素都和電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關。其中,管理標準為電子文件遠離風險指明了關鍵的管理步驟和管理方法;而設計合理的電子文件管理系統則是滿足電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終極手段,①電子文件管理最終要依賴以軟件系統為中心的綜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統的頻繁變遷給具有系統依賴性的電子文件的閱讀輸出造成極大的障礙,這是電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對的首要難題,遷移是應對該難題的一種解決辦法。中外專家對這三個風險因素危險程度的共同認定,反映了對科學有效的電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4.國外專家對威脅電子文件可讀性的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均高于國內專家。除了給3.18打了高分之外,國外專家對另外兩個威脅電子文件可讀性的因素的評估值也明顯高于國內專家。這兩個因素分別是“3.14沒有規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電子文件的軟硬件”。
5.國內專家對威脅電子文件完整性的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均高于國外專家
“3.16沒有完善的備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過程中的元數據記錄不全”是威脅電子文件完整性的風險因素。國內專家將最高評估值――4.5給了這兩個因素。而國外專家的評估值并不高,分別為4和3.83。這種差別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對文件質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國更重視電子文件的完整,而國外更重視可讀和可用。
6.國外專家對自然因素的評估值明顯高于國內專家。在21個風險因素中,有兩個風險因素是與自然因素直接相關,分別是“3.20沒有文檔保管場所安全保護措施”和“3.21沒有針對本地易發天災的防范措施”。國外專家對這兩個風險因素危險等級的評估值分別為4.83和4.4,排名分別為第一和第三;而國內專家的評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險等級排名為第五和第七。
出現這種明顯差異,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對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沖擊。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倒塌,位于這座大樓中的許多公司,因為其所有業務數據被毀,無法繼續業務活動,只得申請破產。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銀行的總部及其數據也毀于這次事件中,但是該銀行采用了數據備份系統,在數英里外的新澤西州的蒂內克保留著備份數據,在重新安裝好硬件系統后,第三天就恢復了營業。③
國內專家給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雖然火災、洪水、地震等自然環境風險一旦發生,造成的損失往往是毀滅性的,但是發生的概率比較低,而且風險應對方法比較簡單,比較容易防范。根據以往歷史記錄,這種自然災害造成的風險損失不是很突出。
7.國內專家對法律、體制和資金因素的評估值遠遠高于國外專家。在所有風險因素中,中外專家對“1.1政府電子文件作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認同”的評估值差別最大。國外專家的評估值僅為3,排名最后;而國內專家的評估值高達4.13。對電子文件實行科學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認電子文件作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電子文件是電子的真實記錄,是政府行使職能合法、有效的憑證,是政府記憶得以延續的手段。課題組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盡管《電子簽名法》頒布,但是現實世界中電子文件的憑證效力仍然備受懷疑,絕大多數單位采用了雙套制、雙軌制作為電子文件管理的解決方案,忽視電子文件的全程管理與長久保存。而沒有單軌制的政府電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電子政務戰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將雙套制、雙軌制作為電子文件管理的解決之道,所有的研究與探索都以電子證據的長久保存與資源共享為目標。國內外評估值的差異恰好反映了我國在電子政務建設尚不夠深入。
與體制相關的因素有三個,分別是“2.1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3.1機構領導很不重視”和“3.3機構內各有關部門、人員文件管理的職責不明確”。國外專家的評估值為3.5、4、3.83,危險程度不高;國內專家的評估值則為4、4.25和4.25,都屬于嚴重風險因素。由此可見發達國家文檔管理的宏觀體制以及機構內部管理體制相對完善。不過,從評估值來看,國外專家也較為認同領導重視的重要性。
無論是開發電子文件管理系統、配置計算機硬件和網絡設施、購買存儲載體,還是系統的維護和更新換代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國內外專家對資金因素(3.2)危險等級的判斷也截然不同,國內專家的評估值為4.13,國外專家的評估值僅為3.5。
可見法律、體制、資金都是帶有“中國特色”的風險因素。
8.國外專家對業務人員責任心缺失這一風險因素的評估值高于國內專家。中外專家在“3.4業務人員缺乏責任心”評估值差異也極為明顯,分別為3.38和4.6,分別被判斷為“中度風險因素”和“極嚴重風險因素”,僅次于法律風險的評估差異。也許在法制傳統比較悠久、制度規范相對健全的環境中,人員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便會凸現。
二、第二輪專家評估結果的分析
第一輪調查之后,課題組仔細研究了專家們的評估結果和研究建議,調整了調查問卷的結構,將風險因素按照發生的層面不同劃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新增了5個分布在宏觀和中觀層面的外部環境因素;在個別問題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動。
為使本文主題集中,我們仍然以原始的21風險因素作為比較對象。在本輪評估中,大多風險因素的評估值有了變化,不過變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現顛覆性的意見,上一輪評估結果中顯示的中外差異仍然存在。由此可見,由于管理體制、信息化水平、觀念等方面的差別,我國的電子文件風險確實與發達國家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v向比較,國內專家第二輪評估結果顯示:
1.就總體而言,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增高。無論是最高值、最低值,還是平均值,第二輪專家評估值都高于第一輪。這說明專家們對電子文件風險的認同度增加了。在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變化肯定了電子文件風險研究的意義和必要性。
2.電子文件管理標準缺失(1.2)的評估值升至第一?!?.2主管部門沒有出臺電子文件真實、完整、可讀的管理辦法、管理標準”由第一輪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評估值增加了0.37,是評估值增幅最大的兩個風險因素之一(另一個是3.4),這再次說明該問題的重要性。隨著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電子文件管理標準的紛紛出臺和推廣應用,相比而言,我國在標準制定與貫徹方面的缺陷愈發令人心焦。
3.法律、體制等軟性風險因素的評估值繼續走高。法律風險因素1.1,體制風險因素2.1、3.1、3.3在本輪調查中的評估值高于第一輪。其中“3.1機構領導很不重視”更是以4.5的得分由“嚴重風險因素”晉升為“極嚴重風險因素”。
4.資金、技術等硬性風險因素的評估值普遍降低。在整體評估值增長的前提下,資金、技術等硬性風險因素的評估值卻呈現下降的趨勢。除了“3.16沒有完善的備份措施”、“3.18在系統升級、變換時未遷移電子文件”這兩個技術因素之外,資金因素3.2及技術因素“3.9未采用嚴格的用戶身份認證技術”、“3.10未定義各類用戶的存取權限或定義不當”、“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實時監視軟件”、“3.17文件管理過程中的元數據記錄不全”的評估值均低于第一輪的評估結果,3.3、3.10、3.12更是由“嚴重風險因素”降級為“較嚴重風險因素”。
5.自然風險和保管場所風險的評估值有所增長。自然風險和保管場所風險直接針對的是文件的物質實體,帶來的危害可能是毀滅性的。因此,第二輪調查結果顯示風險因素3.20和3.21的評估值都有所增長。
6.“人本”意識有所增強?!?.4業務人員責任心不強”是在法律風險因素2.3之外評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風險因素,由“中度風險因素”躋身于“較嚴重風險因素”,人員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輪調查中有所提升。
三、對評估結果的綜合分析
中外專家評估結果的異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國家在電子文件風險認識上的異同,為我國電子文件管理工作發展方向的確定提供了依據。通過本次專家的評估,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電子文件風險管理是電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組成。專家評估的結果表明,電子文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被評估的風險因素中,超過一半的風險因素的危險級別都高于4,負面影響比較顯著。當今社會,危機管理、風險管理已經成為政府管理的常態性工作。將風險管理方法引入電子文件管理領域,是電子文件管理的客觀要求,也是電子政務建設的必要內容。
2.電子文件風險來自多個方面,必須構筑起全方位的應對體系。為中外專家所承認的關鍵風險因素多種多樣。無論是極嚴重、嚴重、較嚴重還是中度風險因素,都有來自多個層次、多個領域的風險因素。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提高管理質量,必須構筑起全方位的應對體系,關系到政府機關、主管部門、研究團體、軟件提供商等多種機構,文件生成、處理、管理、利用的各類的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保管場所、信息基礎設施、文件管理業務、系統設計、規范體系、人員素質和觀念等多個方面。
3.克服法律、體制、標準方面的障礙,是我國應對電子文件風險之路上的當務之急。電子管理標準是中外專家公認的極嚴重風險因素。但同時,中外專家對于體制、法律風險因素的評估卻截然不同,中方的評估值遠遠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國外專家評價結果的情況下,在第二輪評估非但沒有降低評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這個結果真實地反映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電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會條件。
隨著電子政務建設的推進,發達國家紛紛建立電子文件管理標準,并憑借著其堅實的法治傳統,通過軟件的標準認證、標準咨詢服務等手段推動電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樣的路徑在我國未見得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這是因為我國法治化、規范化管理基礎較為單薄,而法律、體制的障礙不除,即便標準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標準的貫徹實施過程必定充滿艱辛。因此,法律、體制、標準的完善必須齊頭并進。在某種意義上,法律的健全、體制的完善更為重要。
注釋:
① 趙屹,陳曉暉.電子文件管理的終極解決之道.檔案學通訊,2002(2)
② 于麗娟.電子文件管理軟件設計評價標準――DOD5015.2-STD.檔案學通訊,2003(3)
風險評估是保險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能,也是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極易被忽略的領域之一。近年來,重大自然災害及意外事故頻發,單一事故造成的損失巨大,雖然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根據保單約定進行了積極的賠付,但事前的風險管理與評估工作仍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在與各保險公司人員進行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從認識上各保險公司都能夠意識到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體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除了風控經費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對風險管理的思路、流程以及方法認識不清,尤其是面對各種風險時,把握不住重點,存在畏難情緒,所開展的風控工作也僅限于現場識別風險,缺乏統一的風險評估思路,所取得的成效不大。通過對保險承保風險特征的分析,保險風險存在大量風險與同質風險的特征。因此,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引入標準化的思路,將保險的風險評估過程標準化,按照標準化的要求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對于有效提升我國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降低風險事故的發生的概率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二、保險風險及標準化的概念特征
(一)保險風險的特征
保險是分散風險、消化損失的一種經濟補償制度。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或風險轉移的一種機制。通過保險,將眾多的單位和個人結合起來,變個體對付風險為大家共同對付風險,從而提高風險損失的承受能力。保險的經濟補償制度,既是風險的集合過程,又是風險的分散過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將眾多投保人所面臨的分散性風險集合起來,當發生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失時,又將少數人遭受的風險損失分攤給全體投保人,通過保險的補償或給付行為分攤損失或保證經營穩定。保險風險的集合和分散應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大量風險的集合體。保險在于集合多數人的保費,補償少數人的損失。大量風險的集合,是基于風險分散的技術要求,也是概率論和大數法則原則在保險經營中得以運用的前提。二是同質風險的集合體。所謂同質風險,指風險單位在種類、品質、性能和價值等方面大體相近,如果風險不同質,那么風險損失發生的概率就不相同,風險也就無法進行統一集合與分散。此外,不同質風險損失發生的頻度、幅度也不同,若對不同質的風險進行集合與分散,極容易導致保險公司財務的不穩定。
(二)標準化的基本概念
根據標準化法條文解釋,標準化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因此,凡具有多次重復使用和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產品,以及各種定額、規劃、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為標準化的對象。標準化的對象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標準化的具體對象,即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事物;另一類是標準化的總體對象,即各種具體對象的總和所構成的整體,通過它可以研究各種具體對象的共同屬性、本質和普遍規律。標準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統一原理、簡化原理、協調原理和最優化原理。統一原理就是為了保證事物發展所必須的秩序和效率,對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確定適合于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的一致規范,并且這種一致規范與被取代的對象在功能上達到等效。簡化原理是為了經濟有效地滿足需要,對標準化對象的結構、型式、規格或其他性能進行篩選提煉,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換的環節,精煉并確定出滿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環節,保持整體構成精簡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協調原理是為了使標準的整體功能達到最佳,并產生實際效果,必須通過有效的方式協調好系統內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確定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適應或平衡關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最優化原理是按照特定的目標,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對標準系統的構成因素及其關系進行選擇、設計或調整,使之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標準化是實現科學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是合理發展產品品種、組織專業化生產的前提條件,是提高產品質量保證安全、衛生的技術保障,也是資源合理利用、節約能源和節約原材料的有效途徑。實施標準化的重要意義是改進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應性,防止貿易壁壘,促進技術合作。
三、保險風險評估標準化的必要性
標準化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使標準化對象的有序化程度達到最佳狀態。對于保險中的風險評估,不同的主體,甚至同一主體如保險公司內部的不同層級和部門,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關注的焦點也存在差異,造成了各相關方之間的不配合,難于開展對風險管理效果的客觀評價,也就難于達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會效益。通過將風險評估活動標準化,為風險管理活動提供一種共同的語言和公式,有了統一的標準,實施風險評估的各相關方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風險管理過程,有了相同的決策、處理基礎,對風險評估活動持有共同的認識,有利于規范保險的風險管理活動。保險所面對的風險具有“大量、同質風險”的特征,風險評估標準化的過程,也就是針對各類大量同質風險進行科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技術進步的新成果以及實踐中累計的先進經驗,使之相互結合,加以消化、融會貫通、提煉和概括的過程。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為了規避風險或減少損失,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取得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成果,這些成果和經驗如果以標準的形式來表達,對于保險公司在實施風險評估過程中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四、風險評估過程的標準化分析
保險風險評估標準化體系的構建,要基于標準化的統一、簡化、協調和最優化原理,根據保險風險因素的特征,將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過程中的共性的、重復性的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識別出來,使決策者及有關各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類承保風險,以及現有風險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為確定最合適的風險應對方法奠定基礎。根據《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GB/T27921-2011),結合保險風險評估的特征,將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環節中的標準化重點進行逐一解析,分析各環節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素和方法,實現風險評估過程的標準化。
(一)風險識別標準化
風險識別是發現、列舉和描述風險要素的過程,也是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基礎環節。風險識別的目的是確定可能影響保險事故發生的事件或情況,一旦風險得以識別,保險公司應立即對現有的控制措施進行識別。風險識別的范圍包括對風險源、風險事件及其原因和潛在后果的識別,識別的方法包括:1)基于證據的方法,例如檢查表法以及對歷史數據的評審;2)系統性的團隊方法,例如專家團隊遵循系統化的過程,通過一套結構化的提示或問題來識別風險;3)歸納推理技術,例如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也可利用各種支持性技術來提高風險識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例如頭腦風暴法和德爾菲法等,但無論采用哪種技術,其關鍵是在整個風險識別的過程中要認識到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組織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二)風險分析標準化
在風險分析過程中,重點應當考慮導致保險風險發生的原因和風險源、風險事件的正面和負面的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的因素、不同風險及其風險源的相互關系以及風險的其他特性,還要考慮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為確定風險等級,風險分析通常包括對風險的潛在后果范圍和發生可能性的估計,該后果可能源于一個時間、情景或狀況。在某些情況下,風險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的結果,或者由一些難以識別待定事件所誘發,在這種情況下,風險評估的重點是分析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薄弱環節,檢查并確定相應的防護措施。風險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組合。定性的風險分析可通過重要性等級來確定風險后果、可能性和風險等級,如“高”、“中”、“低”3個重要性程度。半定量法可利用數字評級量表來測度風險的后果和發生的可能性,并運用公式將二者結合起來,確定風險等級。定量分析可估計出風險后果及其發生可能性的實際數值,并產生風險等級的數值。
(三)風險評價標準化
風險評價將包括風險分析的結果與預先設定的風險準則相比較,或者在各種風險分析結果之間進行比較,確定風險的等級。風險評價利用風險分析過程中所獲得的對風險的認識,對外來的行動進行決策,包括:1)某個風險是否需要應對;2)風險的對應優先次序;3)是否應開展某項應對活動;4)應該采取哪些途徑。依據風險的可容許程度,將風險劃分為如下三個區域:不可接受區域、中間區域和廣泛可接受區域。不可接受區域內無論相關活動可帶來何種收益,風險等級都是無法承受的,必須不惜代價進行風險應對;中間區域內的風險應考慮實施應對措施的成本與收益,并權衡機遇與潛在后果;廣泛可接受區域中的風險等級微不足道,或者風險很小,無需采取任何風險應對措施。
五、結語
在擬建高速公路橋梁的初步設計階段,從橋梁工程的安全風險源評價、多階段風險評價、關鍵風險評價指標和風險指標對策措施等多方面著手,結合項目建設條件、工程設計方案、功能要求等方面,開展高速公路橋梁工程安全風險評估研究。選取云南省某高速公路橋梁為項目依托,針對其建設條件風險、施工階段風險和運營階段風險共三方面展開討論,對其進行風險分析、選定風險源、得到評估指標,確定風險等級。結果表明:擬建高速公路橋梁建設和施工條件復雜,運營管理條件相對簡單。其中,建設條件風險源眾多,風險等級相對較高。針對三方面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保障措施,減輕風險損失,提高工程的安全性。
關鍵詞:
高速公路;橋梁工程;風險評價
本文從橋梁工程的安全風險源評價、多階段風險評價、關鍵風險評價指標和風險指標對策措施等多方面著手,在擬建高速公路橋梁的初步設計階段,開展高速公路橋梁工程安全風險評估研究。同時,選取云南省某高速公路橋梁為項目依托,針對其建設條件風險、施工階段風險和運營階段風險共3方面展開討論,得到評估指標,確定風險等級。該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為相關科研工作人員提供技術支撐。
1安全風險源分析
在擬建高速公路橋梁的初步設計階段,全面掌握工程的建設條件、施工條件等,利用安全評價方法,確定可能引發或導致橋梁安全風險事故的不利因素,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降低危害公共安全或社會生活的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1.1風險源識別
通過對前人工作的總結和后期資料的收集、分析、歸納,將高速公路橋梁工程風險源階段確定為四個方面,分別是建設條件風險源、施工條件風險源、結構條件風險源和運營階段風險源。全面準確的掌握其各自風險源的構成、分布、等級、可能造成的影響等相關信息,提高應對突發風險事故的處治能力,有效避免或減少重大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同時,在各階段風險源確定的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對于那些發生可能性極小的或者是即使發生對安全風險評估也影響不大的因素,應及時排除。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絕對不能忽略或遺漏一些重要因素,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決策的準確性和科學決策的可能性。即,通過風險源識別,用定性的方法擬定風險源的權重,有選擇的制定風險應對策略,消除安全隱患。
1.2建設條件風險源
建設條件風險因素有很多,其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造成的風險程度等方面后,將其風險源確定為地震、不良地質和洪水3個方面。地震風險源主要包括地震地質災害發生對樁基、橋墩的影響,還包括主梁碰撞受損、支座失效、附屬設施破壞、落涼等風險;不良地質風險源主要包括由危巖落石導致的橋梁結構及車輛損傷等和由滑坡、不穩定斜坡導致的橋梁結構受損、人員上網等;洪水風險源主要是指由沖刷導致的有效樁長減短和漂浮物撞擊導致的橋墩損傷。
1.3施工階段風險源
橋梁的施工完成需要眾多的工作技術人員,通過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其從圖紙轉化為實物的過程中是復雜的,這期間會受到社會環境、組織結構、材料質量、施工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為此,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將施工階段風險源確定為T梁預制階段風險、T梁吊裝階段風險和橋墩及基礎施工風險3個方面。T梁預制階段風險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包括混凝土級配不合理、材料本身存在缺陷、支座鋼板預埋件位置錯誤、預應力孔道曲線位置錯誤、錨下加強鋼筋數量不夠、位置不對、超張拉、振搗不密實造成錨下混凝土開裂等多個方面;T梁吊裝階段風險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包括吊裝過程中發生機械故障、吊裝過程中梁體不平衡、發生傾斜、磕碰、現澆濕接縫及橫隔板鋼筋連接不準確、混凝土澆筑缺陷等;橋墩及基礎施工風險可能發生的風險事故包括工期安排不合理,導致汛期未完工、水中架設橋墩支架基礎不穩定等。
1.4結構設計風險源
結構設計風險源方面,我國開展橋梁施工設計已經有半個世紀之久,其相關的技術規程、流程規范已經較為成熟,如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指南、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等等。為此,針對結構、施工工藝相對簡單,長度相對較短的高速公路橋梁,在本文不會做過多的文章,主要從其他3個方面展開討論
1.5運營管理風險源
橋梁在運營管理期的風險是多樣化的,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長期的,同時也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各種不利因素均可能對橋梁未來運營造成影響??偨Y查閱相關資料,通過統計篩選分析后,將運營管理風險源確定為混凝土開裂、鋼筋衎蝕失效3個方面?;炷灵_裂的主要風險在于它的不可避免性,由外荷載直接應力引起的裂縫和次應力引起的裂縫和由變形引起的裂縫等;造成鋼筋銹蝕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氯離子的腐蝕作用,既包括特殊工藝下的預應力鋼筋,也涵蓋普通包裹的、在外的鋼筋材料;高速公路上重載貨車超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長時間的超負荷載重可能導致梁體開裂、支座破壞、路面受損等風險。
2風險評價指標
風險評價的基本過程可以概括為3個方面:風險識別,即通過風險識別確定多方面風險源;風險估計,即通過風險評價指標的確定,完成對風險大小的評價;風險控制,即通過前述一系列的評價總結,提出風險控制對策,做好應急預警預案工作。因此,針對風險評價指標方面,參照《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設計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試行)里面的風險發生概率等級判斷標準、人員傷亡等級判斷標準、經濟損失等級判斷標準、環境影響等級判斷標準,如表1~表4所示。
3風險指標對策措施
所謂風險,往往是由風險事故發生的概率和發生風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二者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概率過低或損失過小都不會造成很大的風險。因此,根據根據不同的風險概率等級和風險損失等級,建立風險等級評價矩陣,如表5所示。針對不同等級的風險采用不同的風險控制對策,制定相應的處置措施,結合上述風險矩陣,得到風險等級劃分和控制對策表,如圖1所示。如圖1所示,如圖1所示,將安全風險等級分成了可以接受、有條件接受和不可接受3個檔次。其中風險水平有條件接受又分為了2檔,工程有進一步實施預防措施以提升安全性的必要和必須實施削減風險的應對措施,并需要準備應急計劃。
4工程應用
選取云南省某高速公路橋梁為項目依托,針對其建設條件風險、施工階段風險和運營階段風險共3方面展開討論,對其進行風險分析、選定風險源、得到評估指標,確定風險等級。
4.1工程概況
依托橋梁工程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設計道路等級為高速公路,雙向4車道通車,設計時速100km/h,橋面寬度23.5,單幅橋面寬度16.75m,設計基本風俗25m/s,震基本烈度8度,地震動峰值水平加速度為0.2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s。
4.2風險源分析
通過對基礎資料的整理、設計資料的分析歸納得出,選定地質風險、水文風險和地震風險作為建設條件的風險源;選取吊裝階段風險和橋墩及基礎施工風險作為施工階段風險源;選取混凝土破壞和超載作為運營階段風險源。確定包括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洪水、地震、橋墩震害、支座失效等多風險因素的當前狀態,風險發生概率級別,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損失級別,利用表5統計得到風險級別。
4.3風險等級及對策措施
通過風險源分析得到,橋梁工程的滑坡崩塌風險級別為III級,建議召開專家方案論證會,進一步討論實施方案的可行性;洪水沖刷風險等級為II級,建議針對橋墩附近加設保障措施,并定期檢測巡查;因震害引起的橋梁支座失效風險等級為III級,建議通過進一步計算適當增加支座厚度,增大抗剪切變形能力;超載風險等級為II級,建議加大檢查力度,通過設計指標提高抗超載能力。
5結論
風險管理的動態性是由客觀因素的多變以及對地質因素了解的局限所決定的,施工前需制定突水(泥)風險處置預案,做好應對突發風險的準備工作,建議在加深地質勘查和施工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對風險進行再評估,妥善地處理風險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合理的成本保證安全、可靠地實現預定的目標。
關鍵詞:長大隧道,風險辨識,風險管理,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With large-scale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long tunne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pproach to risk analysis and rigorous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GGR Sandu tunnel, for example, to survey the main line, the integrated use of risk AHP, Matrix Metho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rainstorming and other method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risk Sandu tunnel exists, and to lower the risk control measures, effective and orderly advancement for tunnel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basic theoretical basis of risk management.
Dynamic risk management is changing and understand the limitations of geological factors determined by objective factors, need to be developed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inrush (mud) risk treatment plan, prepared to deal with unexpected risks of preparatory work, it is recommended to enhance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isk re-evalu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properly handle the risk of advers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the incident, at a reasonable cost to ensure the safe and reliable achieve the intended goals.
Keywords: long tunnel,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一、三都隧道地理地質概況
三都隧道全長14598m,隧址區位于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境內,進口位于王司鎮,出口位于普安鎮。地形地貌:隧道進口段屬溶蝕丘峰洼地地貌,丘峰呈低緩渾圓饅頭狀連綿起伏,寬緩谷地相間出現,一般相對高差50~150m;隧道出口屬侵蝕構造臺狀中低山地貌,多為硬質碎屑巖層蓋頂的平臺山,緩傾單面山為主,局部為南北向展布的脊狀山脈。隧道穿越地層巖性主要包括泥灰巖、鈣質粉砂巖夾頁巖偶夾灰巖,石英砂巖夾粉砂質頁巖、泥質砂巖,頁巖夾鈣質粉砂巖,灰巖、白云巖夾泥質白云巖,白云巖、灰質白云巖等。地質構造:隧區位于楊子準臺地滇黔褶斷區黔南坳陷斷束的東北區,振蕩運動頻繁,沉積間斷較多;褶皺運動以燕山期為主,形成背斜寬緩、向斜緊密的隔槽型褶曲帶,其構造線多為南北向;隧道位于區域性的王司背斜與舟溪向斜南端平寨向斜之間,王司背斜位于進口外側,隧道進口段位于該背斜的E翼;舟溪向斜軸部通過隧道出口。本隧道斷裂構造很發育,且存在向斜構造,褶曲及斷層富水賦存條件好,形成明顯的承壓涌水帶;巖溶管道水賦存于可溶巖的溶孔、溶蝕裂隙、接觸帶。
本隧道主要不良地質風險因素為:
巖溶密布
斷層、軟弱夾層及軟質巖變形
高應力
地下水富集
三、風險評估程序及方法
3.1風險評估程序
根據《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及建設單位相關要求,結合貴廣鐵路工程建設實際情況,本隧道評估基本程序是:
(1)對施工階段的初始風險進行評價,分別確定各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損失。
(2)分析各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主要確定風險因素對施工安全的影響。
(3)提出各風險因素的等級,綜合確定各隧道風險等級。
(4)根據評價結果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或措施。
(5)上級單位對風險評估報告進行審定,并針對高度和極高的風險等級,組織專家組評審。
(6)上級單位以書面的形式明確隧道安全風險評審意見。
(7)當次評審結束。參建單位按《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的規定,各負其責,做好施工階段風險過程管理。
3.2風險評估方法
以調查法為主線,綜合運用風險層次分析法、矩陣法、模糊綜合評估法、頭腦風暴法等方法。
四、風險評估的內容
4.1風險評估的對象及目標
評估對象:三都隧道施工階段風險。
評估目標:通過風險評估工作,識別所有潛在的風險因素,確定風險等級,提出風險處理措施,將各類風險降到可接受水平,從而達到保障安全,提高效益的目的,后果或損失與評價目標關系見下表。
后果或損失與評估目標關系表
4.2風險評估內容
(1)巖溶。隧道洞身進口~DK127+700段白云巖夾灰質白云巖,鉆探揭示巖溶發育程度中等~強烈,地表巖溶形態不發育,勘探巖芯多見細小的溶孔、溶隙,并見洞徑3.2m的充填溶洞;DK128+000~DK133+000段地層中。地表調查巖溶弱至中等發育,但DK129+800深切溝谷兩壁懸崖多見沿層間發育的干溶洞并見有水溶洞出露,巖溶發育、巖體極破碎,極可能遇大型溶洞、大段溶蝕破碎帶、大型貯水巖溶管道,故應加強預測預報工作,作好突水、突泥等危害的應對措施。
(2)斷層破碎帶。DK134+100~DK135+350洞身圍巖粘土頁巖、砂質頁巖為主,隧道埋藏深度大于500m。故圍巖開挖后有產生過大變形的可能,故考慮該段為圍巖變形段,部分圍巖可能存在軟質巖大變形。
(3)巖爆地段。隧道埋深大于500m時,深埋貧水地段地應力較高,尤其是石英砂巖、板巖地段可能發生弱巖爆。
(4)軟質巖變形段。隧道埋深200~700m,受高地應力的影響,軟巖易產生塑性變形。開挖時必須根據超前地質預報和開挖揭示以及量測情況,必要時測試地應力重新進行驗證觀測變形等級,并判斷是否出現軟巖大變形,并及時反饋設計和監理單位進行變更,采取有效的安全施工措施。
(5)洞口淺埋特殊巖土地層。三都隧道進口為棕紅、灰黃、褐黃色的硬塑狀紅黏土,大部黏性較好,土質均勻,刀切口面光滑,質稍軟;局部土質不均勻,夾強風化白云巖質角礫,厚度不均,厚2-15m,具弱膨脹性。施工前采用抗滑樁加固地層,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洞口淺埋特殊巖土監控量測的方法減少施工風險。
五、風險評估結論
經風險評估,本標段隧道安全風險見下表:
(六)殘余風險等級評定
通過對三都隧道初始風險等級評定,對安全風險等級為“高度”、“極高”的風險事件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對初始風險采用相應的工程措施處理以后,進行殘余風險評估,殘余風險等級見表6-12。
七、風險評估結果
通過對三都隧道初始風險等級進行統計,52.2%段落塌方初始風險等級判定為“高度”,9.7%段落突水(泥)初始風險等級判定為“極高”,23.9%段落巖爆初始風險等級判定為“中度”,地表失水初始風險等級判定為“中度”,工期延誤風險判定為“高度”,綜合考慮各風險因素,三都隧道初始風險等級為“高度”。
三都隧道風險等級評定統計表 表7-1
采取相應的工程對策后,判定其殘余風險為“低度”、“中度”風險,綜合考慮各風險因素,三都遂道殘余風險等級為“中度”。因此,三都隧道在施工安全目標風險方面都是可以接受。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加強鐵路隧道工程安全工作的若干意見通知》(鐵建設 【2007】102號)。
2、《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鐵建設[2007]200 號)
3、基礎資料
⑴新建貴廣鐵路GGTJ-2標施工相關合同文件
⑵GGTJ-2標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2010年修編版)
⑶設計院前期對隧道地質勘察報告
4、設計院初步設計風險評估報告
5、新建鐵路貴廣線施工圖
6、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
⑴《鐵路隧道防排水技術規范》(TB10119-2000)
⑵《鐵路瓦斯隧道技術規范》(TB10120-2002)
⑶《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GB50111-2006)
⑷《鐵路隧道輔助導坑技術規范》 (TBJ10109-95)
⑸《客運專線鐵路隧道施工技術指南》(TZ214-2005)
⑹《鐵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程》(TB10401.1-2003J259-2003)
⑺《鐵路工程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標準》(TB1050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