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德育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關系
近年來很多同志認為,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只有社會性發展問題而沒有品德培養間題,并主張用社會性這一概念來涵蓋品德等舊有概念;而有的同志則堅持采用品德和幼兒德育等概念認為社會性發展是與品德發展相伴的一個過程,不能代替或涵蓋品德等概念。面對這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從根本上對幼兒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等概念進行考察,唯有正本清源,方可了卻紛爭。
1、社會性發展同認知發展一樣都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內容。
作為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大方面,社會性發展同認知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它們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并構成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完整統一體。這就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全部實質所在。
目前,我國對“社會性”與“社會性發展”等概念還缺乏理論研究,不同研究角度對其定義也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教育界對兒童社會性的理解則主要著重在“個人的社會性”,即所謂的兒童社會性就是指兒童個人的社會性而言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出生時所處的既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如家庭出身、籍貫、居住地區等等)所獲得的先天的社會特性;二是由后天自身活動繼承、學習、創造而獲得的各種社會特性,稱為后成社會性。我們常說的兒童社會性發展與教育,主要就是指兒童的“后成社會性”(即后天獲得的社會性)而言的,它包括兒童的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兩大方面。
周宗奎(1992)在其專著《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對“社會性發展”的解釋為:“所謂的‘社會性發展’,又可叫作‘非智力發展’,系指除生理和認知發展以外的一切心理特征的發展。……‘社會性發展’與‘人格發展’是密切相聯的,二者常常在很多意義上包含相同的內容?!蔽覀冋J同這一概念。
2、兒童社會性發展包括自我系統、社交系統與社會規則(范疇)系統等三個方面的發展內容。
我們認為,兒童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自我系統方面的發展,這又包括自我認知、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反省和自我調節等方面的內容(龐麗娟、李輝,1993);二是社會系統方面的發展,這又包括親子交往、同伴交往、師生交往以及其它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內容;三是社會規則(范疇)系統方面的發展,這包括性別角色、社會角色、社交規則、社會規范和社會道德等規則或范疇方面的建構與發展。這三個方面,可以涵蓋我們認定的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所有內容。
3、無論從社會還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道德(品德)都是社會性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道德就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人們為了維護集體的共同利益,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為社會所承認的、調節人們行為的共同準則。道德實質上是人類的社會性(即由人的社會存在所獲得的一切特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物,并隨著人類的社會性發展而繼續發展。品德是每個人所具有的個體心理現象,是一個人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固定的特點。兒童經歷了初步社會性發展(1歲以內)—>自我意識發生(1歲以后從認識自己開始)—>品德發生(2歲左右有最初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品德不斷完善(2歲一一)的過程。由此可見,品德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并隨著其社會性發展而發展,表現出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層次水平的品德.
4、品德是個人社會性發展水平的標志,社會道德個體化貫穿于社會性發展的整個進程。
我們認為,品德并不直接是社會性發展的內容,它是個人社會性發展的產物及其社會性發展水平的標志。這是因為:首先,品德只是在道德活動中表現出的個人特點,如果沒有道德活動就沒有品德可言.因此,品德并不直接隸屬于我們所提出的社會性發展三大內容中的任何一部分。其次,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存在,對社會道德的理解、掌握與建構(即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過程)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品德則是個人在執行道德準則時才表現出來的固定特點。品德在個體社會化發生到一定階段后才產生并表現為伴隨著社會性發展而不斷發展著。而實際上這就是社會道德不斷個體化的結果,這是因為道德這種客觀的社會存在.從兒童一生下來就開始伴隨著其社會性發展過程而不斷地向兒童個體施加各種影響(這就是社會道德個律化的過程),從而在社會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實質是因為道德個體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導致個體品德的產生。而社會道德個體化過程在品德產生以后并未結束,它伴隨著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進程而繼續發展著,并貫穿社會性發展的整個進程。
二、幼兒德育與社會性發展教育的關未
1、德育與幼兒德育。
德育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某一社會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觀點和道德品質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活動。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三個方面的內容。這是廣義的德育概念。狹義的德育概念則主要是指德育中的品德教育,我們常說的幼兒德育,指的是狹義的德育也即,幼兒德育主要是指品德教育,就是對幼兒進行人際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的(思想)認識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队變簣@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德育的主要內容就是:“萌發幼兒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其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等”。
2、社會性發展教育.
社會性發展教育就是通過個體社會化過程而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兒童正確的社會認知和良好的社會行為,促進兒童在自我系統、社交系統和社會規則系統方面發展的過程。
這里所說的“社會認知”就是指個體對各種社會刺激加以綜合認知的過程,如對自己和別人行為的認知,以及對社會交往關系的認知等。
社會行為是指個人在各種社會情境下的個體行為,是社會心理(社會認知)的外部表現。社會行為包括表情、姿態、言語、語氣、活動等各種外顯表現。一個人的社會行為主要取決于其社會認知水平。
社會性發展的三大方面,即自我系統、社交系統和社會規則系統等都包括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這兩方面的內容。因此,我們認為,關于社會性發展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兒童在自我系統、社交系統和社會規則系統等三方面的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能力。
3、德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的核心和導向力量。
幼兒德育實質上就是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過程。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道德內化的過程,即把道德規范等逐步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二是社會道德個性化的過程,即每一個體都有性別、年齡、智力、性格的差異,實現思想品德社會化的共同要求,不是把人變成一模一樣的人,而是個性化的過程。社會道德個體化本身是貫穿于社會性發展的整個進程的(前已論述),那么在這整個進程中,德育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呢?
我們認為,人的社會性發展有兩個維度(圖略):一是水平(程度)維度,這有高、低之分;二是方向維度.包括兩個方向,即親社會性方向(與社會要求相適應并于社會有利的發展)和性方向(與社會規范和要求相違背甚至相對抗的發展),在這一發展方向維度中還有一個中性的,即與社會既無利也無害的發展,那些“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管好自己,休說他人”的人,不可不謂之為“社會性發展程度很高”、“很適應社會”,但對社會卻無甚益處。
由此可見,社會性發展程度很高.并不意味著個人發展得很好;社會性發展程度不高,并不意味著個人發展得不好。如果要想讓社會性向高水平、親社會性方向發展.就必須借助于德育。如果沒有德育的導向與內在推動.社會性就不會向“高而親社會”的方向發展。我們認為.德育(即社會道德個體化過程)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內容和導向力量,它保證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正確方向并推動社會性發展的進程。
關鍵詞:幼兒德育;問題;策略
一、幼兒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教師在德育教育時的獎懲方法不合理
對于幼兒來說,教師的物質獎勵或者語言鼓勵都可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影響。如果教師獎勵的恰到好處,就會大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懲罰的不合時宜,就會對幼兒的內心造成傷害。幼兒由于年紀較小,思想不成熟,他們的道德行為也尚處在形成階段,因此,幼兒教師要反復地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以爭取讓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為“幼兒還小,跟他們講道理他們也不懂”,這種想法首先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其次也會使教師的威信嚴重削減。
(二)幼兒德育只有形式而無實質改變
在幼兒園教育中,很多幼兒教師都把工作的重點放在“管理”上,即確保幼兒在幼兒園里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事情都不重要,這也就使幼兒德育工作成為空殼。幼兒教師每天要面對幼兒出現的各種狀況,所以經常會覺得每天說很多廢話,就會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從而在教學中并無創新之處。對幼兒的德育工作要開展到實處,切實將幼兒的道德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為幼兒負責。幼兒園的任務是塑造幼兒良好的行為態度和道德觀念,讓幼兒養成愛學習、愛集體、愛祖國、愛勞動的好習慣,幫助幼兒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前進的方向。
(三)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幼兒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都是“主角”,而幼兒只是教學的“配角”。幼兒在幼兒園里被教師管理的規規矩矩,沒有太多自由活動的空間,使得幼兒的天性得不到有效的發揮,不利于幼兒潛力的挖掘。因此,幼兒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課堂內享受到應有的待遇,給幼兒發揮的空間。而且,幼兒教師應明白自己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應幫助幼兒健康成長,而不是把自己凌駕于幼兒之上,讓幼兒喪失拼勁和闖勁,成為唯唯諾諾的“小綿羊”。
二、提高幼兒德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幼兒教師的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
要想在幼兒德育教育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幼兒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注重平時教學中的榜樣作用,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幼兒園在招聘幼兒教師時也應該從知識水平和道德素養等多方面進行考核,選擇德才兼備的幼兒教師進行任教,才會給幼兒德育帶來生機。同樣是教幼兒拾金不昧這個道理,有的幼兒教師只是告訴幼兒看見別人掉在地上的東西不要撿,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撿。而有的幼兒教師就會告訴幼兒別人丟東西一定很著急,如果我們將撿到的東西據為己有,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現,會給爸爸媽媽丟臉的。當我們撿到別人丟的東西時要第一時間交給教師或者家長,想方設法找到失主。這樣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幼兒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提升幼兒的道德水平。
(二)科學開展幼兒德育內容,優化實施方案
幼兒德育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種,需要幼兒教師進行鑒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現狀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將德育工作貫穿與教學的始終。對幼兒進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的規律,每一個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組成的,不能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幼兒教師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大膽創新教學思路。比如教育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時,祖國家鄉對于幼兒來說就太抽象了,在他們看來祖國和家鄉是遙不可及的,這時需要幼兒教師轉變教學策略,通過幼兒身邊的人或者事入手,由近及遠,一點一滴的給幼兒滲透,幫助幼兒理解祖國和家鄉的概念,從而使幼兒愛上祖國和家鄉。同時,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人格和自尊,保護幼兒的心靈不受傷害,善于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
(三)幼兒園與家庭同步教育,將德育滲透在生活中
幼兒德育工作離不開家庭的輔助,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必然成為一種趨勢,也有利于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做出榜樣,教給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家長自己都隨便橫穿馬路,怎么能夠教導好自己的孩子呢?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的道德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另外,由于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就會出現溺愛的現象,極大地阻礙了德育工作。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合作教育中積極發揮作用,教給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配合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爭取培養出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較高道德水平的孩子。綜上所述,幼兒德育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幼兒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所以對幼兒的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將課堂還給幼兒,并努力提高自身科學文化水平,教給幼兒最權威的知識;要營造適合幼兒學習的氛圍,將幼兒德育工作常態化和生活化;要尊重幼兒,愛護幼兒,為幼兒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此外,幼兒家長要積極配合教師工作,注重孩子的身心發展,實現幼兒園與家庭的同步教育,為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提供良好的空間。
作者:閆麗文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第二幼兒園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德育活動 主體性 迷失與回歸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71-01
德育教育在中國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因為德育教育可以很好地對幼兒的心性品質進行塑造,使幼兒從小就能有好的心態和性格,這是幼兒教育的關鍵。但在目前的幼兒德育教育中,德育教師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只注重于德育教師主體性,不能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德育教育活動,不能使德育教育有更好地發展,因此一定要使德育教育回歸主體性,這樣才能使德育教育有更好地發展。
一 重視幼兒德育教育主體性的重要性
1.主體性的含義
我們所說的主體性指的就是人類在某些活動中作為一個客觀的存在而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是人類特有的功能性特征。主體性與客體性是一個對立的概念,也就是說,沒有客體性就沒有主體性,兩者是相互依存而產生的,脫離了個體性的活動,也就沒有主體性的存在了。主體性是人類本身特有的性質,是一個對象性的范疇,它是人類不斷進化的具體表現,是人類自我發展的全過程。有一本書曾經這樣寫過,主體性就是人作為一場活動的主體,在與其他的客體進行互動的過程之中,使作為主體的人的自主性、創造性還有能動性得以發展的性能?;诘掠I域的角度上進行分析,所謂德育主體性,實質上就是人處于德育環境之下,其活動的主體是社會、人為性活動。與之相比,幼兒的活動,其更加著重于對幼兒進行自主性、積極性等多重方面的培養。
2.主體性是幼兒德育教育的內在依據
德育教育對于人的心性品質有重大影響,可以使人的心性品質得以成長和發展。心性品質是人類成長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它不是人為組建而成的,而是人的自主的一種構建行為,是每一個人心性品格的真實寫照。因此,德育活動也是個人化的,德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教會人為人處事的道理,使人能夠在社會的發展中站穩腳跟,了解社會發展的行為準則,對自身要有好的行為約束,不能逾越社會發展的軌跡。對于德育教育活動來說,它不同于其他的教學活動,它并不是簡單地課堂說教,不是對人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當然也不是對人進行道德行為的培訓。德育教育活動是一種自主性的活動,需要人們親身進行感知和觸及,得到心靈的觸動,使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得到發展。
二 目前德育教育活動中幼兒主體性的迷失
1.德育教育單位過于功利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活動中,一些德育教育的單位只重視利益性而忽視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有的幼兒教育單位,對家長拜托了并且付出相應費用的幼兒格外照顧。還有一些單位沒有做到一視同仁,對有背景的或者是比較優秀的幼兒進行特殊照顧。德育教育就在于培養幼兒的心性品質,幫助幼兒有更好的發展,要讓幼兒在成長的初級階段就擁有一個好的發展基礎,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一個好的條件,德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幼兒養成好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行為習慣,使他們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上能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德育教育不能重視它的功利性,要有長遠的發展。
2.德育教育的過程過于單一
德育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生長的過程,要進行多元化的發展,而非現在的單一性的發展,德育教育的主體不能只是德育教師,不能讓幼兒一直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該把幼兒作為主體進行德育教育,不應該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如果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在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時就只能是單向的傳輸知識了,而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 幼兒德育教育主體性的回歸方法
1.德育教育的內容要來源于生活
人類是一個現實的、歷史性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孤立的,幼兒也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個體。因此,教育者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時,教學的內容也一定要來源于生活,不能脫離現實的世界,要把幼兒作為教育的主體,從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生活的背景融入到德育教育的教學工作中,這樣才有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的內容,并且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深入了解德育教育的目的和德育教育的思想。
2.德育教育的過程要與幼兒生活的邏輯相符合
道德思想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生活邏輯的體現。因此,德育教育的過程必須要與幼兒的生活邏輯相適應、相符合,絕對不能違反幼兒生活的邏輯規律,要結合幼兒生活的實際情況。如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對幼兒進行接人待物的禮儀培養,要讓他們學會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在幼兒園舉行各式各樣的活動中,我們可以鍛煉幼兒的意志和勇氣,使幼兒具有勇敢、堅韌的毅力,并且通過比賽和游戲來增加幼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他們更好地團結在一起,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
關鍵詞: 幼兒教育專業 英語教學 德育
教育家巴爾赫特說過:“教育的惟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何為德育?[1]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規范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塑造學生心靈的教育活動。它能把社會意識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可以培養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競爭意識、改革觀念、效益觀念、時間觀念、紀律觀念、協同觀念和環保意識等,從而推動社會和受教育者個體的發展。
我國有許多幼兒園開設了英語課程,需要一支既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又懂幼兒心理特點的師資隊伍。幼教專業學生正好具備這兩點。德育應從娃娃抓起,這是社會的共識。為此,對幼教專業學生的“德”行教育不容忽視,因為德育內容將被這些學生以各種方式傳授給幼兒園小朋友。
一、幼教英語教學中德育現狀
1.社會方面:在當今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需要“德”“智”兼備的人才?!爸恰庇矫?,家庭和學校都倍加重視,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財力;而“德”育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加上電視、網絡等媒體的沖擊,學生們的思想常處于迷惘中。出現了“智”優“德”劣的學生,甚至是“德”“智”雙差生。
2.學校方面:學校為求生存,重專業技能科、輕文化科。而德育內容大都蘊含在文化科里。
3.教材方面:現行的職專英語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內容還不夠,也缺少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4.學生方面:幼教專業的學生都是16―20歲之間的女生,她們中的大部分人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她們注重外在美,不注意內在的修養,紀律散漫,不知尊重他人,缺乏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可以說她們是“德”行不足。
5.教師方面:愛優秀學生容易,愛“德”或“智”差的學生難,何況職業學校的教師得天天面對這樣的學生,難免會產生倦怠心理,在教學和德育兩者間很難做到兩全。
英語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因為它涉及面廣,有文學、科學、傳統文化和社交禮儀等方面的知識。每位英語教師既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即“授業解惑”,也要“傳道”,關注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
二、幼教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新措施
1.教師要了解學生,因生施教。
幼教學生都說:“English,想說愛你不容易呀!”她們惰性強,過分看低自己學英語的能力。但她們精力旺盛,擅長手工繪畫、鋼琴、聲樂和舞蹈,她們也渴望成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這些情感和技能,幫助她們在中職校的英語里找回久違的自信和自尊。
2.教師在備課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
德育點是文章的靈魂。在現行的職專英語教材[2]中就有許多這樣的文章。
1)愛國主義篇:BookⅡUnit 4“The English Language”學習英語語言的歷史,并可通過制作英漢語言歷史墻報,體會語言的博大精深。在BookⅡUnit 5“English Gardens”中認識了英國園林的美之后,通過分享中國園林藝術的資料,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外文化藝術的差異,增強民族自豪感。
2)交通安全篇:BookⅠUnit 5“On the Move”中交通標志和交通規則,教學生在道路上如何保護自己。
3)生態環保篇:BookⅡUnit 6“Animals and Man”介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BookⅡUnit 9“Saving Energy in the Home”學習日常生活節能知識,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盡一份力。
4)傳統文化和社交禮儀篇:BookⅠUnit 1“Meeting New People”、Unit 3“Social Customs”介紹了朋友見面、赴宴和待客的禮節。BookⅡUnit 7“I’m Sorry”中學生能夠學會做錯事后能反思、道歉。這些內容能使學生受到禮儀的洗禮。
3.提高英語教師素養,以教師德性影響學生德性。[3]
教師德性包括教師關懷、教師寬容、教師良心和教師責任等內容。它傳遞著教師對學生道德成長的關切,傳達著教師自身的價值觀,展現著教師的道德智慧。一個具有教師德行的教師,不僅能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而且善于發現學生內在的德性潛質,并創造各種教育環境促其成長;能在開放的社會中不斷地思考,與學生共同成長;能把學生德育的理論和政策轉化為具體的德育實踐,肩負起新時期學生德育改革的實施者的重任。作為未來幼兒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師,應有愛心、耐心和熱心,以身立德,愛崗敬業,關心、引導和教育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并能與時俱進,才不會被學生甩在后面。
4.優化課堂教學,注意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德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德育教育因素,使語言的學習過程成為德育的滲透過程。要實現這些,需激發學生沉封已久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一,要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教學可以把英語知識變得自然、真切、直觀、生動又具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其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學生感到易學、樂學、愛學。同時,蘊涵德育因素的內容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二,運用積極的評價方式。幼教專業學生在以往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嘗到了太多失敗的“苦”,厭倦了批評和懲罰,她們渴望成功,希望得到獎勵。而成功和獎勵是一種肯定性壓力,對品德態度有正向誘發作用。[4]所以教師要盡可能發現她們的閃光點,運用積極的評價方式,幫助她們品嘗學英語的“甜”。
我在教學Book1Unit 2“Expressing feelings”時,采用了模擬幼兒園英語課堂活動的教學方法,讓整個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大舞臺,既讓每個學生享受到學英語的快樂,也將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等德育內容成功地滲透給學生。
具體的方法如下:
1)競賽法:分組對抗賽,本組成員須密切合作才能取得勝利,這能培養她們的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如學生畫表情圖搶答說單詞等。
2)身勢語教學法:用動作和表情完成feelings的表達,可充分發揮“演”的強項。如聽故事做表情,聽到有feelings的詞就做相應的動作。聽《假如幸福的話就拍拍手》的英文兒歌,邊唱邊做動作。
3)鋼琴彈唱、flas配音等任務型教學法。如用《兩只老虎》的旋律改編為含feelings的兒歌,并彈唱。
5)因材施評。對學生的回答問題、對話表演、鋼琴、圖畫、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等作出過程性評價。讓不同層次、不同專長的學生都有成功的體會。
5.針對幼兒教育專業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針對幼教專業特點,開展豐富的、綜合思想性、娛樂性、競賽性和創造性的課外活動。如結合學生的手工繪畫課舉辦英語手抄報展;結合鋼琴、聲樂和舞蹈課排練課本短劇、演唱英文歌曲;結合幼兒英語教育對語音、書寫的要求,舉辦講英語小故事賽、詩歌朗誦賽和英語書寫展等。德育內容在這些活動中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學生。
三、結語
總之,幼教專業的英語教師要把德育滲透于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高她們的素質修養,使我們祖國的幼苗擁有德行優秀的園丁。
參考文獻:
[1]汪靜.淺談中專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科技資訊,2006.
[2]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基礎版)第一、二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第4版(修訂本),2006.4,第1版(修訂本).
關鍵詞:幼兒師范生 師德認知水平 途徑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078-02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教育決不是背記道德條例或強迫紀律,而是促進道德認知水平的發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堅持發展道德認知力。并強調德育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密切關系,認知發展是德育發展的基礎,德育發展不能超越認知水平。要使作為未來幼兒園教師的幼兒師范生,具有社會所要求的高尚的師德行為和師德風范,就必須以培養其師德認知能力,提升其師德認知水平為突破口,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師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一方面它是教師從事教師勞動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另一方面,它是教師將其行為規范內化后,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師德品質。個體師德品質的形成必然遵循普通道德的認知心理過程和認知規律,就必須注重師德認知能力的培養和師德認知水平的提高。師德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師德相關信息的能力。師德認知水平是指個體對師德規范和行為認識、判斷、評價的能力。認知水平的高低與實踐經驗,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信息儲量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提升幼兒師范生師德認知水平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強化幼兒師范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
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調節控制的心理基礎,它又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自我認知的形成是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它決定著主體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對象和方向。幼兒師范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應以完善學生個性意識和形成對自身與外界關系的理性認識為目標。
1.1完善幼兒師范生認知結構,塑造健康教師人格
幾乎所有的認知結構理論都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存在于人腦中的認知結構始終處于變動和建構之中。其中,環境和學習者個體特征是兩個決定性因素,皮亞杰用同化、順化、平衡等過程來表征認知結構的機制,學生的認知結構可以理解為原有的知識狀況、或者已經內化的行為狀態,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愈合理,知識積累愈寬厚,知識重組能力就愈強,就愈自覺地同化更多的道德經驗更快地修改、重組新的知識,從而達到認識的平衡。
從眾多的研究資料來看,包括幼兒師范生在內的現代大學生,均不同程度存在著自我認知的偏差,如:認識水平滯后、功利化、自卑、自傲、虛榮等。所以,一是要引導學生對自身道德人格的認知,即對自身道德主體意識的認知,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內心活動,道德選擇的權利感、責任感,獨立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和人格尊嚴等。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專與博、雅與俗、苦與樂、美與丑、愛與恨、順與逆、傳統與現代等關系,形成一套相互滲透和自我發展的知識結構,為師德行為內化、人格完善提供判斷依據。
1.2關注幼兒師范生師德認知的生成性,將認知過程轉化為師德內在需求
認知的生成性是任何教育過程的邏輯特性,而師范生的師德修養過程更強調這一點,因為師德形成過程是知、情、意、行統一的過程。隨著社會化的發展,外在的強化作用趨于減弱,來自學生本身的內在控制作用日益增強。從認知的生成性度來看,德育工作者只是教育資源的組織者,而對師德價值的概括、理解、內化則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加工過程。由師德認知上升到師德信念、情感、再落實到師德行為,是主體自然生成的,而非外力強加的。
1.3強化自我認知教育,調動幼兒師范生師德修養的主體意識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亦稱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認知教育,是教育主體通過教育客體實施教育的動過程,是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互相滲透,共同完成的雙交叉活動。因此,不能單純地把學生看作“客體”,而忽視他的主體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自我教育主體的參與是幼兒師范生思想道德沖突和失衡的原動力,也是幼兒師范生自我認知的前提。引導幼兒師范生自我教育,要抓住有利時機,特別要在她們發生師德認知沖突和失衡時,對其進行恰當的引導,促進幼兒師范生師德判斷水平的發展。 1.4 認識幼兒教師職業勞動的特點,強化“為師”意識
師德修養的動力來自于師德修養的需要,而師德修養的需要是否產生,又取決于是否具有較強的師德意識。也就是說,強化教師意識,才能產生師德修養的內驅力,才能進一步推動良好師德行為的產生。社會對教師的贊譽名言很多,如:“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教師是園丁等。從這些贊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肯定以及教師工作的責任和使命。同時,要讓幼兒師范生了解幼兒教師勞動的特點,讓幼兒師范生認識到自己將來的職業價值是:維護幼兒身體健康的保健師、開啟幼兒智力之窗的建筑師、塑造幼兒心靈的工程師、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的美容師。要有為幼兒教育奉獻的心理準備和遠大志向?!敖泿熞子觯藥熾y遇”。要讓學生懂得做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除了要有廣博的知識外,還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修養,要將幼兒教師職業作為自己的事業去追求,要具有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品格。
2 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增強幼兒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
加強時事與政策教育,在充分認識國情的基礎上提高認知水平。讓幼兒師范生充分自覺地認識國際國內形勢,正確把握國情,并將其作為自覺的認知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前提。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的功能,強化對幼兒師范生的中國歷史教育、理論體系教育、榮辱觀等教育,引導學生將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的確立與祖國、民族的發展相結合,激發學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獻身教育事業的情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高度,讓其認識自己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自我師德修養的必要性。從而也提高了幼兒師范生明辨善惡,判斷是非的能力。
3 堅持系統性原則,建構幼兒師范生師德認知框架
學生的道德認知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習得的,它要經歷外在的準則、規范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的外顯的復雜過程。而幼兒師范生的師德認知水平遠遠滯后于她們自己對于一般的道德的認知水平。根據皮亞杰的實驗研究,人類道德認知發展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原則;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一個服從外在權威到服從內在標準或從紀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過程?!睆倪@個意義上講,幼兒師范生的師德認知首先是“告知,”其次才是“自知的”。師范院校在對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中,應從師德的內涵和外延上(師德內涵:即師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一般規律、規范要求、修養途徑與方法等;師德外延指其調整的關系范疇:師生之間、同事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等),從師德規范要求的層次上(社會公德與教師禮儀、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良心、人格)等不同角度去建構師德體系,為幼兒師范生在師德認知上實現同化、順化、平衡提供幫助,以增強學生自主建構的能力和效力。
4 遵循認知規律,實現師德教育內容的條理化、結構化和整合化
根據認知結構理論所揭示的原理,教育內容不必從基本概念和原理教起,而是以形成結構化、層次化的認知結構為最終目標。在對幼兒師范生師德內容教育中,可以采取兩種互逆的途徑:從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設計順序。即從讓學生感知生活中具體的教師師德行為表現的個案著手,包括優秀教師及其先進事跡和違背師德要求的典型案例,讓學生在獲取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歸納總結,從而上升到理性的、一般的師德規范及要求;再用一般的師德規范要求去解釋和剖析現實生活中教師的行為表現。按照這一原則,既能實現師德內容逐步統合和分化,又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5 以案例為先導,點面結合,逐步消化
在學生的學習中,布魯納非常重視形成學生的內部動機,學生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布魯納把好奇心稱之為“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在對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案例(選案例要做到:新、奇、典型、貼近、相關),滿足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引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專注,激發學生認知驅動力的產生,驅動學生去探究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帶來的社會后果,以及杜絕不良行為發生的措施,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師德的認識力,而且能激發學生自我師德修養的情感。同時,由于幼兒教師職業勞動具有全面性、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其道德范疇的廣泛性。在對幼兒師范生師德教育中,要遵循量變到質變的原則,即有計劃、有步驟的將師德規范的內容要求進行分解,堅持課堂教育為核心,并兼以定期開展主題學習、討論等活動,最終實現對師德規范要求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安福.德育心理學[M].重慶出版社,1987.7.
[2]郭本禹.道德認知發展與道德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我們在廣州市轄的四個區各抽取1間幼兒園、共4間幼兒園進行調查,在每間幼兒園選取大、中、小3個班做問卷調查,共向200位家長派發問卷,在200位家長中收回有效問卷171份,回收率達到85.5%,另外,我們在其中的1間幼兒園對班主任推介的大、中、小三個班的12位經常同孩子一起閱讀的家長做深度訪談,對其孩子也進行了訪談,并觀察這12名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言語及行為。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并以訪談法和觀察法輔助研究。研究方法實施的順序為:文獻收集與分析、編制問卷、派發問卷、第一次訪談家長、第二次訪談家長、訪談幼兒、觀察記錄。筆者使用SPSS13.0處理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對所獲材料進行歸納、比較。以Cronbachα系數檢驗,得出調查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818,顯示該問卷有很好的信度。
二、親子閱讀的基本狀況
1.親子閱讀的頻率和時長
調查表明,每周親子閱讀3~4次的家庭最多,每周1次的排第二,結果見表2。訪談還了解到,部分幼兒在全托幼兒園,每周只有兩天時間與家長在一起,所以家長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共同閱讀的愿望沒法實現。調查還發現,多數家庭每次閱讀的時間能持續20分鐘以上,其中超過25%的家庭達到30~60分鐘,說明家長有興趣有耐心與孩子一起閱讀,孩子也樂于同家長一起閱讀。對不同家庭親子閱讀時間的百分比進行統計,我們對每次閱讀的平均時間為10~20分鐘的部分家長進行訪談,發現這部分幼兒的注意力保持較短,閱讀過程中經常被其他事物吸引而轉移興趣,這些家長遷就了孩子的興趣,未強迫其繼續閱讀。
2.親子閱讀材料的獲取方式和材料內容
從調查看,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和閱讀興趣選取閱讀材料比例最高,根據家長的興趣或孩子興趣和要求,家長根據故事的教育價值或內容、情節來選的人分別占40%和30%,還有一些是根據幼兒園老師建議、媒體宣傳或朋友介紹來選擇的。總體上看,多數家長考慮到了孩子的需求。據調查統計,在閱讀內容上選擇圖畫書或繪本的最多,近68%,其次是自然科學類的圖書,再次是選擇童話書、民間故事或神話故事的,人數差不多,也有家長選擇以文字為主的詩詞書,通過訪談,了解了家長選取閱讀材料的原因,選用圖畫書,即繪本的最多,這是因為它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為幼兒敘述故事,即使幼兒還不能閱讀文字,僅看圖畫也能明白故事的內容,而且故事內容貼近孩子生活,符合幼兒認知發展的年齡特征,是不少家長和孩子的首選。有關自然科學的書刊以描述科學趣聞為主,適合好奇心旺盛、喜歡探索的孩子閱讀,也是家長選擇的重要內容。
3.家長的親子閱讀活動目標和情緒體驗
調查發現,家長的親子閱讀活動目標以教育孩子為目的的最多,達到了82.5%,其次是認知占63.7%和情感占52.6%,對家長在與孩子共讀時的情感體驗調查顯示,22%的家長明確表示非常愉快,33%的家長感到比較愉快,39%的家長表示“有時愉快,有時麻煩”,這其中有部分家長本來不愿意與孩子共讀,是孩子有要求后才陪著閱讀的。
三、幼兒道德教育的基本狀況
1.家長對幼兒道德教育概念和責任的認識
從對家長的訪談可知,幾乎所有家長都認為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習慣應該從小培養。那么,家長心中的幼兒道德教育概念是什么呢?統計數據顯示,77.8%的家長認為幼兒道德教育是在家庭內成年人對孩子道德、習慣、規范形成的教育,但17%的家長認為幼兒道德教育是像中小學及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那樣,應當是老師在幼兒園講授道德規范的教育,既然大多數家長認為幼兒道德教育是家庭內成人對孩子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來負責嗎?調查顯示,高達97.7%的家長認為幼兒道德教育應該由家庭和幼兒園共同負責,只有2.3%的家長認為道德教育應該由家庭負責。
2.家長對幼兒道德教育內容的選擇
我們列出14種德目,“您覺得以下選項哪些屬于幼兒道德教育的內容?(可多選)”,結果家長選擇善良的占91%,愛心的占84%,誠實的占83%,責任感的占80%,勇敢、友誼、勤勞、寬恕的也在60%以上。筆者在訪談家長過程中,現場拿出包含道德教育具體內容的圖畫書請家長指認,結果家長選擇的圖畫書作為德育內容的頻數與問卷所答基本一致。
3.家長對幼兒道德教育途徑和方式的認識
調查發現,67.3%的家長認為,幼兒園和家庭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孩子施加教育,開展“家園共育”;26.2%的家長認為是針對孩子日常生活,家長有意識地進行教育孩子。
四、親子閱讀對幼兒道德認知的促進作用
1.在親子閱讀中發揮道德教育作用的頻率調查發現,84.8%的家長是通過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意識地利用親子閱讀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人只有12.3%,
還有近3%的家長利用看動畫的機會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日常教育,主要利用生活事件對孩子進行教育,而較少家長會利用親子閱讀進行德育。說明尚未意識到親子閱讀中的德育價值。
2.親子閱讀后幼兒道德行為的變化
“您與孩子一起閱讀后,您孩子的言行舉止有沒有改變?”97.7%的家長表示在其言行舉止均往好的方向發展,孩子逐漸養成好習慣,但也有2.3%的孩子沒有任何改變,往壞的方向改變的孩子為零,筆者在訪談中向家長了解怎樣確定這種變化是親子閱讀帶來的?有家長舉例說道:“自從與孩子一起閱讀了《小蛇散步》這本繪本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會學著小蛇說‘這點小事難不倒我’,自己克服困難。以前沒覺得效果那么明顯,現在可能因為孩子閱讀多了,也有意識了,效果也明顯了。”
3.親子閱讀后幼兒道德認知的提高
中油一建吉利幼兒園 劉培培
時間如流水般在我們的指間劃過,為期將近10天的“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已經快要結束了,很榮幸自己能夠參加這次的培訓學習,這次的培訓充實而富有意義,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養,此次培訓理論與實例相結合,課程豐富多樣,從全方位詮釋了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經過這些天的學習不僅收獲頗多,更是讓我感慨萬千!
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我們更要不斷學習,隨時補充自己的能量,給自己充電。如果只靠原來在學校學的那點東西,遠遠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日積月累就會被社會所淘汰。對孩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更是一件不負責任的事。過去,我們是領著孩子在學習,現在我們是和孩子一起學習,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的知識海洋裝滿,怎么才能滿足孩子那條求知欲旺盛的小河?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肩負著為祖國培養下一代的歷史重任。當一名教師容易,但是要當一名好的幼兒教師卻是不易的!能否成為一個好教師,首先在于有無敬業精神,是否喈嘆這項職業。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獻身教育無怨無悔,關鍵在于有一種精神,從一個人心理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超越的境界。
我們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啟蒙人。我們教育中的一點一滴將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的未來,只有老師不斷反思,才能分析自己的教育言行,努力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確立新的目標,規劃新的發展,使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有人說:一個人經常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會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態度,有什么樣的態度,就有什么樣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人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對孩子的作用就像國王一樣偉大。
幼兒期是孩子品德形成的最佳時期,無論從任何意義上講,父母都必須承擔起幼兒德育工作。父母的素養、價值觀都會影響到幼兒。教師作為專職工作者,對幼兒德育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平時父母和教師都只注重幼兒道德認知的培養,而忽視了幼兒道德行為的培養。認知與行為就如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有任何輕重之分。
二十一世紀要求青少年要有廣闊的胸懷,知天下事,有較高的道德標準。就幼兒園而言,德育教育已不再是單純地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科學、愛勞動,培養幼兒誠實、勇敢、不怕困難等良好品質,而應該進一步幫助孩子學會共處、學會同情、學會關心、學會競爭、學會分清是非、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形成互相協作、嚴守紀律,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良好行為品德,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展。
幼兒天生就好奇、好動、敏感,同時幼兒還熱情、天真、自我中心、還有情緒主導。游戲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思維靈活,學習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人際交往過程也是幼兒重要的學習過程,幼兒的學習和物質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幼兒的學習不僅是獲得知識,還有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一個好的活動應該能看見幼兒真實的一面,看見幼兒真實的發展。教師的職業是相通的,熱愛事業,熱愛孩子是第一位的。幼兒不同于小學,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差,是一生品德行為形成的最佳時期,好模仿,是非觀念在萌芽時期等特點要求我們幼兒教師要有更高尚的人格魅力,要正直,和善,溫柔,可愛,要因可愛而美麗動人。我們既要做到母親般的關愛,又要做到高于母親的教育,從思想上、品質上給予滲透影響,教育他們使他們是非概念清晰,引導他們能關愛別人,帶動他們積極樂觀開朗,實事求是使他們誠實,幼兒教師要有“敬業、樂業、專業、創業”的精神,要公正地愛每一個孩子,我們帶給他們的應該是最美好,最公正,最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