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茶文化的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茶是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由于其含有的對人體有益的健康因子,深受消費者喜歡,據統計,以茶葉為原材料生產的茶飲料、茶食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湖北作為“茶祖”神農和“茶圣”陸羽的故鄉,種茶環境優越,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總產量僅次于浙江、福建和云南,但在茶葉的質量和效益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缺乏與之齊名的國內外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北茶產業的文化含量低。通過對湖北茶文化產業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夠推動湖北茶產業的發展。
一、湖北省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茶文化產業的界定
茶作為中華民族的“國飲”,如今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三大無酒精飲料,飲茶嗜好遍及全球,而從喝茶中衍生出來的高貴、典雅的茶文化精神,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影響超越了民族和國界。因此,近年來,關于茶文化的研究逐漸增多,而茶文化產業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由于其作為文化產業的新分支,研究時間比較短等多方面原因,關于茶文化產業的研究還比較少。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茶文化產業的定義分析,茶文化產業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茶文化產業主要指的是經營與茶相關的服務與產品的文化行業;廣義的茶文化產業既包括茶葉的生產、加工,也包括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的服務及提供與茶相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茶文化產業作為越來越獨立的產業形態,突出了文化的投入,使其通過自身的文化特性產生積極的經濟活動,同時也會促進互補性商品和服務類型的發展,延續和傳承茶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價值。
(二)湖北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湖北省作為我國的產茶大省,茶園面積、產量在全國20個產茶省中分別居第三、第四位,茶葉的農業產值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已發展成為全國產茶大省和名優綠茶生產大省。同時,湖北作為“茶祖”---神農、“茶圣”-----陸羽的故鄉,種茶、飲茶歷史悠久。陸羽《茶經》的問世,探討了飲茶藝術,首創了中國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里程碑,宋人梅堯臣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可見當時茶文化對人們開展茶事活動的重大影響作用。
幾千年來,湖北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茶文化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隨著茶科技、茶產品、茶服務、茶消費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斷提升,逐步成為推動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可以說,湖北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在我國都屬于產茶大省。并且通過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大影響和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名優品牌,如英山的云霧茶、五峰的采花毛尖、鶴峰的綠林翠峰、恩施的富硒茶、竹溪的龍峰茶、保康綠針、谷城的玉皇劍、大悟壽眉、鄧村綠茶、赤壁松峰茶等,這些品牌曾在全國名優茶評比和全國農業博覽會上多次獲獎。但可惜的是其影響力遠落后于江浙名茶,離打造產茶強省還有一定距離,茶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比較滯后。
因此,要將湖北建設成為茶葉強省和富省,應加強對湖北茶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跳出常規的茶產業經營,通過茶文化的優先發展,聚集、涵養茶產業的后發優勢,創立茶文化品牌,確立湖北茶葉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湖北省茶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一)得天獨厚的茶文化資源優勢
茶發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今天,飲茶風氣彌散世界,全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億人喝茶,茶作為“第五個重大貢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湖北得天獨厚的茶文化資源,為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支持。
首先,湖北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茶祖”神農和“茶圣”陸羽。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最早說明了茶的藥用來源,被陸羽稱之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從而也被譽為“中華茶祖”。而根據《史記》記載,神農氏的部族發源于今大神農架區域,說明湖北飲茶文化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安枋ァ标懹?,可以說是湖北人的驕傲和榮耀,出生于湖北天門,一生喜茶、嗜茶、精于茶道,其所著的《茶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詳細的介紹了茶葉種植的條件,并創造了一套完整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首次完整地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雙重屬性,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標志著茶文化的成熟與全面發展,構成了湖北獨有的茶文化品牌優勢。
其次,湖北省各地市區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濃郁茶文化。如恩施種茶、制茶、飲茶歷史悠久。根據《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恩施種茶歷史有三千年左右,明朝以后,所制茶葉作為貢茶供奉朝廷,曾受到明成祖朱棣、乾隆皇帝的盛贊;宜昌縣縣有茶樹,處處有茶喝,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關于飲茶、品茶、詠茶的茶詩佳作,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特點,為歷代詠茶者贊賞不已。同時,湖北作為中國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清朝時漢口成為世界茶葉港,咸寧羊樓洞的青磚茶也進入了茶事極盛時期,遠銷俄羅斯西伯利亞及歐洲等地。
再次,湖北茶俗豐富,內容多樣,在三國魏張揖《廣雅》中記載了原始油茶湯的做法,現在恩施一帶仍然盛行。同時,還有許多著名的傳說、神話、豐富的人文景觀聯系在一起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湖北黃梅和陽新一帶還存留采茶戲的習俗,茶農一邊采茶一邊唱著茶歌和民歌小調結合而成的的“采茶戲”。這些茶俗文化都可以融入到湖北茶文化產業建設中。
關鍵詞 茶業;旅游業;有機結合;形式;對策;安徽黟縣;宏村鎮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23-02
茶業是中國傳統農業產業,前景廣闊。旅游業是朝陽產業,黃山市黟縣宏村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茶葉一直以來是當地的主導農業經濟作物,把茶葉和旅游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夠將旅游產品由觀光型向多元化發展,還能提升黟縣宏村鎮茶文化內涵,增加當地村民收入。
1 宏村鎮茶葉發展的現實基礎
1.1 地理位置優越,宜茶區域廣
黟縣宏村鎮地處黃山山脈及南北坡,境內峰巒綿延,山高谷深,境內最高的興嶺海拔為1 432 m;宏村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于奇特的地形特點形成一定的氣候差異,全鎮年平均氣溫為15.5 ℃,最高溫度年平均為16 ℃;全鎮平均日照時數為1 815.7 h,日照率為41%;年降雨量1 600 mm,無霜期268 d。由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最適宜發展茶葉的地區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茶區。全鎮茶區10~40 km范圍無任何工礦企業,生態環境良好,冬無極端低溫,夏無酷暑,無霜期及降雨等方面具有適合茶樹生長的優勢,茶園分布在全鎮13個行政村,面積約986.67 hm2。茶葉自然品質好,名優茶產量占比較大[1-2]。
1.2 產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黟縣宏村鎮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唐代陸羽在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隱居撰寫的《茶經?八之出》記載茶葉生產,清順治《黟縣志》載:“茶,即茗也。舊有勝金、嫩桑、仙枝、來泉、先春、運合、華英之品,又有不及號者,是為片茶,有8種,其散茶號茗茶。近年,在鉆研精制紅茶技術基礎上,又首創研制“抽芯珍眉”綠茶,遠銷國內外,得到茶界的好評,成為“屯綠”中的珍品。并通過一代代人的傳承,為當地極其深厚的茶文化積淀了基礎。歷史證明,該地是最早對茶葉進行加工利用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茶葉加工技術發源地之一[3-4]。
1.3 茶業基礎扎實,旅游前景看好
茶葉是宏村鎮農業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產業與文化相互促進,茶業基礎扎實。一是茶樹良種繁育與推廣效果顯著;二是有機茶園基地與老茶園改造逐步完善,規模化、無公害化茶葉發展迅速;三是通過弘揚茶文化提升茶產業,茶園觀光體驗游等項目發展被提上日程。
2 旅游資源及經濟發展現狀
宏村鎮是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現存明清古建筑625幢,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地1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處,中國傳統古村落8處,先后榮獲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安徽省最佳旅游鄉鎮等11項國家、省級桂冠。人文資源有宏村、屏山、盧村、木坑、塔川、龍池灣景區、賽金花故居、奇墅湖度假村8個景點;自然資源有塔川秋色、協里風光、木坑竹海、奇墅湖風光等眾多知名景點,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宏村鎮依托黃山大旅游的背景,全面推進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融合,不斷推進旅游產業提質增效。2010―2014年宏村鎮旅游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見表1。
3 茶葉旅游開發的主要形式
3.1 開展茶資源綠色生態觀光旅游
針對宏村鎮的生態梯級茶園和復合茶園建立起茶葉公園,將茶葉公園建設與旅游景區結合起來,有機融合生態觀光旅游和茶葉生產,建立旅游景區沿線茶葉觀光帶,有機結合茶鄉與民俗風情,打造特色茶葉旅游經濟帶。
3.2 開展茶葉生態保健游
茶葉內含成分豐富,有500余種化學成分,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被證明對人體有明顯的保健和藥用價值,我國有6個茶類,宏村鎮就有紅茶、綠茶、黑茶三大茶類生產。近年來名優茶獨具特色,能滿足來自國內外游客的不同要求。旅游過程中飲茶可以消除疲乏勞頓,促進生理機能的迅速恢復,長期飲茶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3.3 開展茶文化活動
茶藝即通過藝術加工展示茶的沖、泡、飲等技藝,是茶道精神的物質載體和具體化,茶藝表演展示擇、沖、泡、品茶的高超技藝,同時展現其中蘊含的茶道精神和文化內涵。為適應新形勢,需要一些有品位的茶樓開展茶藝活動,不僅可增添新的旅游項目,還可極大地促進宏村鎮旅游經濟的發展。
3.4 開展茶文化研討會及旅游節
利用西遞與宏村這2張“精品名片”,組織黟山茶文化論壇,將茶資源、茶產業和茶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揮優勢。打造旅游精品,定期舉辦茶文化旅游節,擴大茶文化影響力,營造古徽州茶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圍。
4 宏村鎮茶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對策
宏村鎮茶業和旅游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仍存在很多發展瓶頸,對于宏村旅游、農業重鎮,茶葉生產歷史悠久,但茶文化的旅游形象未塑造完善;對相關茶文化旅游產品未充分開發,對此提出以下發展對策。
4.1 重視旅游區茶文化的開發
近年來,宏村鎮文化旅游發展較快,產生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應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形成規模效益。依靠豐富生態資源和高品位的名優茶,聯系開發茶文化旅游景點,增添底蘊深厚的文化沉淀。需要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籌建新上茶葉博物館項目建設,整合和發展茶文化旅游。
4.2 營造茶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
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利用茶旅游的經濟效應深化對茶產業的提升作用。旅游部門應加大投資,加快對茶旅游產品的投入建設;旅游管理部門與茶業企業要加強合作,用科學理論指導茶旅游新產品開發,將茶文化旅游納入宏村鎮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5-6]。
4.3 打造黟縣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根據黟縣茶文化旅游資源分布情況,設計特色旅游線路,使游客一路觀光茶園、品嘗名菜、飲賞名茶,提高旅游豐富度??茖W設計、合理安排,增加茶文化旅游項目,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旅游者的需求。
4.4 壯大茶園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茶產業
抓住農村綜合改革時機,吸引有實力的農民創建家庭產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適度規模建設茶場,幫助他們建設生態有機茶園基地,企業設計打造自己的名優茶品牌,引導企業參與建設經營茶葉旅游項目,依靠企業發展壯大,同時帶動旅游產品升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企業與農村的共贏。
4.5 突出黟縣茶旅游的文化性
茶文化旅游必須突出其文化內涵,突出茶的屬性,豐富與茶相關的傳說故事,吟誦茶詩、茶詞、茶聯,制造意境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要深度挖掘和開發古黟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條件,加大茶旅游開發的創新力度,形成特色茶文化產業,以茶興旅,以旅促茶,創新性地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推動古黟宏村茶旅游的有機發展,促進黟縣旅游產業再上新臺階。
5 參考文獻
[1] 秦桂芳,廖東海,林佳,等.對山區茶葉產業發展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5(6):302-303.
[2] 葉麗琴.浙江溫州茶文化與茶產業相互推動發展的思考[J].中國園藝文摘,2014(3):223-224.
[3] 何學菊.基于茶葉深加工的信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4(8):152-154.
[4] 趙曉罡,李錄堂.陜西茶產業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3-98.
關鍵詞:普洱茶文化;和諧;云南;博物館;價值
彩云之南――云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它也是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這里,數十個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中國茶文化。在這里,普洱茶文化獨樹一幟,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標志,因為它已經上升到了生命哲學義理的高度,將普世和諧之美散播到世界各處。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諧世界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農時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蘊深厚,能夠代表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與人生觀。從狹義角度講,茶文化代表了人類的精神財富,中國人講究茶的人文文化與茶藝精神,為其賦予了一定的社會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見證了中國不同時代的不同社會文明發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發現、種植、利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飲用茶這一系列生產生活過程,這足以證明茶文化已經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觀念、生活習俗、以及文化藝術的血液流淌中,成為瀾滄江流域千年以來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載體,象征著民族文化孕育于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傳承景象。所以可以將普洱茶文化視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經深入骨髓,成為地方建設和諧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就談到“如果這世界上有什么東西能促進人與人間的關系,那就是茶。因為茶香甘醇,帶給人悠遠意境,它象征著中庸與和平?!敝杏古c和平也正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因此中國人借助茶文化與世界互動交流,這是再好不過的媒介了。當然也要看到,在當下物欲橫流、人類通過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釋放背景下,現代文明所創造得更多物質內容也正在蠶食人們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種異己力量也正在不斷摧殘著人們的心靈,導致了人的異化。在這種危機背景下,人類急需找回人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決內外危機交集所帶來的矛盾發展現狀,為人類未來文明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新基礎。在中國,瀾滄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為核心,尋求茶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該片土壤中生根發芽并結出碩果,為和諧世界創造打下良好基礎,可以將其視為是一種民族意識、氣質與品格的水融,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個民族的傳統思想觀念、倫理道德,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反映了當代人的人生信仰與思想境界,這與國家的科學發展觀理念相互統一一致。
客觀來講,普洱茶文化對于社會和諧發展是具有重要價值意義的,而且這一價值也在日益凸顯。這主要是因為現代人在現代化科學技術、信息文化及喧囂城市氛圍中生活,它違背了人類與自然本應一體的和諧生態本質,所以現如今更多人開始不自覺的尋求再次親近自然本源與文化生態的機會,尋求那種與自然相融的和諧性空間,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價值上對應契合了現代人的現實發展需求,蘊含了更多和諧自然、質樸簡約的人文精神,從側面促進了人們社會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態文明的有效發展。當然,中國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實現了與他國之間的相互交流,促進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文化經貿往來,這對于人類發展,創建和諧世界是具有積極的現實價值與意義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諧價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諧價值體現在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普洱茶擁有千百年文化底蘊,惠澤天下眾生,無論是皇權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曾經得到其潤澤?,F如今,普洱茶更是人們之間互通友誼,表達真情的“和諧飲品”,所以普洱茶這種從人類個體發展人性、人文交際的和諧功能價值是其它文化產物所不能取代的,它為人們所帶來的是風清正氣、民心和諧的社會風氣,也非常利于營造出那種振作向上、洗心滌厭的和諧氛圍,這對人與社會之間的長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寶貴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遺產,它被人們稱之為活著的世界茶樹基因庫,這就說明人類已經將其視為是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溝通紐帶,強調它的原始自然價值,包括它為人類所帶來的有益特性。我國作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與原產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廣來帶動國家環保生態產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導現代化農業生產要走綠色路線,為人類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與財富,人們對它深懷感恩之心,將其視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賜,將普洱茶樹供奉為神靈并虔誠守護?,F如今,在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的少數民族人民依然還保留著祭祀茶祖、茶神與茶魂樹的古老習俗,他們將其視為是對古老祖先的精心守護與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會和諧價值體現
2016年7月~9月期間,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開展了《普洱歲月、茶馬春秋――普洱茶馬文化風情展》,這一主題活動展示了從我國清代到民國時期近300件茶馬文化實物與珍貴圖片,特別是以普洱茶“茗香隨風”為主題的中國普洱茶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將普洱茶從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們眼前,強調云南普洱作為世界茶源、茶馬古道的重要標記,是中華民族一筆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在這里,普洱茶文化也與公眾生活緊密相連,進入平民百姓視野,鼓勵人們以茶示禮、以茶會友,展示了它之于國際、之于社會、之于人民的和諧之美[3]。
總結:品茗普洱茶文化,溫潤心靈,共建和諧人文社會,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類發展建設的重要功能?,F如今,中國也在通過建設云南“綠色經濟強省”與“民族文化大省”來豐富茶馬古道內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過普洱茶文化所承載的悠久歷史與和諧文化精髓來構建強大的文化聯誼體系,使普洱茶文化成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財富,將它的和諧價值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陸云.論普洱茶文化的“和諧”之美[J].大理學院學報,2013(8):59-62.
[2]王平盛,劉本英,成浩等.論云南普洱茶文化的歷史地位[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2):533-536.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歷史中承載著無數的文化瑰寶,早在4000年前我國的先人就開始種植茶葉,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茶文化。貴州省作為新興茶業大省,在旅游方面也同樣具有眾多資源。如果能夠將兩者結合發展茶文化旅游,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本文主要是從貴州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出發,探尋現階段貴州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找到適合貴州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
貴州;茶文化旅游;開發困境;創新路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溫飽已不再是問題,人們開始追求享受消費,旅游業成為了熱門產業之一,貴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茶業資源,如果將茶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勢必會開拓新的旅游資源,極大的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能促進茶文化的傳承。因此,筆者在本文希望能夠從貴州現在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困境中尋找到一些思路,為貴州茶文化旅游提供切實有效的發展方向。
1貴州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概述
所謂的茶文化是指茶葉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與茶葉有關的物質成果與文化成果的綜合。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等多個方面。提到茶,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國,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最早的茶文化同樣也是起源于中國。迄今為止,有歷史記載以來,茶在中國已經存在了4000多年。一方面,人們將其作為一種飲品,供人們引用,另一方面,一些人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將其作為一味中藥,用于治病救人。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茶葉開始傳入到其他國家,成為了中國的象征。貴州下設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計有88個縣,其中有過半的縣市種植茶葉。目前,貴州有10大著名的茶葉,包括清香味濃的都勻毛尖、逆旅清爽的梵凈山翠峰茶、醇厚濃郁的石阡苔茶等。這些茶葉每年銷往全國各地以及國外,極大的帶動了貴州經濟的發展。
1.2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就貴州而言,旅游行業也是重要的產業之一。貴州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資源,如果能夠將其融入到旅游行業當中去,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從現實情況來說,貴州是著名的產茶大省,其種植茶葉的歷史要追尋到漢代,88個縣市中半數以上以茶作為主要的經濟支柱,茶葉對種植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種植茶葉的地方環境都比較優美,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通過旅游行業可以將游客帶到當地親身體驗到種植、采摘、制作以及品嘗的樂趣,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這樣的旅游方式對于游客來說是十分特別的,不僅是欣賞,還可以參與到其中。其次,通過茶文化旅游可以弘揚我國的茶文化。提到茶,大多數人并不陌生,但是茶文化卻并不為人所知,對于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和惋惜,自古以來,茶便是產自于中國,但是現如今卻被日本發揚的很好,在日本人們對于茶文化很注重。我國決不能丟棄這一文化,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決不能任其在我們手里消失。
2貴州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困境
2.1缺少可以借鑒的成功模式
對于茶文化而言,如果仍然不能加以重視,那么今后這種文化將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能任其這樣發展下去,必須尋找一種有效的措施將其發展壯大。茶文化旅游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茶文化旅游雖然之前就有相關學者提到過,在一些產茶大省也都有過相關的探索,關于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哪個省份,現如今都屬于獨自摸索的階段,貴州在茶文化旅游的道路上還在進行著摸索,在摸索中總結經驗進行茶文化旅游開發。在之前的常識中,雖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區的旅游當中融入了茶文化,但是這種旅游模式中,茶文化并不夠濃厚,人們難以從中體驗到茶文化的魅力。因此而言,貴州的茶文化旅游并沒有達到目的。
2.2茶文化旅游不受重視
旅游行業作為第三產業當中的重要產業之一,人們大力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處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很少有人會在意其中所蘊含著的深刻含義。貴州地處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而言比較落后,但是當地自然風光十分優美,人們將旅游作為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其中所包含著的文化價值卻很少有人真正重視過。貴州種植茶葉的歷史十分悠久,十大名茶在全國的銷售量十分可觀,但是人們總是將兩者分開來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兩者結合所能帶來的巨大的商機。茶既然可以作為貴州省的名片,那么在旅游行業當中,將茶葉融合進去,不僅可以開辟新的旅游路線,同時也可以帶動茶葉行業的發展。若要發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政府、旅游行業從業者、茶葉種植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現如今政府的參與力度并不夠,很大程度上并不重視發展茶文化旅游,光靠社會自發性的發展,能力有限且發展空間不大。這也成為了限制茶文化旅游發展的關鍵原因之一。
2.3文化傳承力度不夠
發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之前的實踐當中也作出了各種設想,試圖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目前,貴州的都勻、湄潭、梵凈山等地都進行了茶文化旅游的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但是其中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茶文化的傳播力度上。人們通過體驗式的旅游,感受到了茶葉自身的魅力,但是由于沒有正確的引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并沒有將這種美感上升到對茶文化的了解上,只是單純的欣賞景色。茶葉的存在要追溯到4000年以前,其中所承載著的是前人的智慧結晶以及勞動人民的精神成果。茶葉從種植、采摘到加工、品嘗,其中涉及到很多工序,還有很多的茶俗茶藝,這都是文化的表現。此外,茶與音樂、詩詞、歌舞以及宗教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于人們將重點放在了發展經濟上,而且缺乏相關的人才,所以在旅游過程中茶文化的傳承收效甚微。發展茶文化旅游一方面是為了發展旅游業,但是文化的傳播同樣重要。
3貴州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創新措施
3.1發展“體驗式”旅游
茶葉從種植到最終走向市場,其中需要經過很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勞動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游客們雖然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風光,但是卻無法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通過發展體驗式的旅游,人們可以親身參與到茶葉種植、采摘、制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采摘茶葉的要求非常高,每天清晨十分,茶葉還帶著露珠的時候,采摘的茶葉味道最好。此外,采摘茶葉要選取茶樹最頂端的小嫩芽,這樣的茶葉喝起來會比較清香,回味無窮。大都市中的人們每天忙碌于各種事務,身心十分疲憊,投入到大自然中做一些簡單的勞動是十分放松和愜意的一件事。人們可以將身心投入到當中,剝離各種煩惱,獲得最簡單的快樂。
3.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進行茶文化的深入開發
若要在貴州發展茶文化旅游,光靠旅游行業和茶業的努力是無法達到最佳效果的,關鍵之處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提高貴州茶業的知名度,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在當地舉辦一些大型的會展,充分向游客和全國人民展示貴州茶業的特色,打響知名度。同時也要走出去,中國有茶業博覽會等大型的茶業交流會,要將貴州茶業帶到這些地方,提高號召力,讓茶業成為貴州的名片,展現品牌的效應。另外,在景區的開發商政府也應當加大財政支持,最大限度的進行深入的開發,從吃、住、游、娛等多個方面進行擴展,增加景區的樂趣和觀賞性,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發展旅游業和傳播茶文化并重
現如今的茶文化旅游將重點主要放在了發展旅游業上面,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這就導致茶文化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為了美的享受,感受貴州當地的自然風采和民俗特色,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業應當傳達出茶文化的精髓,讓人們充分的認識茶文化的魅力,從而使得擁有4000年歷史的茶文化不至于消亡。例如貴州當地有很多的茶俗茶藝,如果能夠在游客進行旅游觀賞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宣傳和講解,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茶文化。其次,貴州是少數民族比較多的一個省份,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勞動的過程中創作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歌曲,這些歌曲同樣也是茶文化的載體,此外還有戲曲、詩詞歌舞等,在當地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游客更加近距離的認識茶文化。
4結束語
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茶文化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發展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茶文化與旅游業的完美結合,既為貴州省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帶動作用,同時也可以使茶文化得到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作者:潘怡 單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時琴;廖鳳林.貴州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與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2011(17):18—19
[2]喻丹.從茶葉到茶業[J].當代貴州,2009(10):34-36
[3]羅慶芳.淺談貴州茶文化旅游[J].旅游考古,2007(02):65-66
[4]黃進.四川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困境、構想和價值[J].農業考古,2013(05):43-45
[5]寧曉菊等:江西茶文化旅游開發論析[J]農業考古.2005(04):10-18
[6]羅時琴;廖鳳林;江波.貴州湄潭茶文化體驗旅游產品開發模式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04):15-16
[7]嚴浩坤.貴州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與展望[J].集團經濟研究,2007(08X):111-112
閩茶文化產業園在近年來給福建省帶來了較大的收益。但事實上,閩茶文化產業園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這也在某種意義上阻礙了其更深層次的發展。本文首先對福建茶文化和茶文化產業園進行了簡要的說明,然后分別探討了閩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意義和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就閩茶文化產業園的建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對國內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閩茶文化;產業園;功能分區;選址
市場經濟風起云涌,一成不變的產業發展模式會成為阻礙企業發展壯大的隱患。在這種形勢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大眾的視線。從字面上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指的是運用創意能力開發文化資源的產業模式。閩茶文化產業園屬于福建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推動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1閩茶文化產業園概述
1.1閩茶文化
閩茶文化指的是我國福建地區的茶文化。福建地區不僅有著豐富的茶葉品種,同時還有著引人驚嘆的品茶方式。當代歷史資料就對福建地區的茶文化進行了記載,足以證明閩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在諸多品茶習俗中,斗茶習俗發源于唐代,但興于宋代,給當地的飲茶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清時期,福建地區茶葉出口到歐洲,從而促進了該地區茶產業的發展。閩茶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茶產業應該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1.2茶文化產業園概述
茶文化產業園是基于茶文化產業的經濟園地。一般來說,茶文化產業園更加注重知識產權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傳統茶產業園相比,茶文化產業園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其不僅包括茶文化旅游業和茶文化休閑產業,同時還涉及到茶文化景觀等多個方面。當然,茶文化產業園有多種劃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據茶葉品種和功能屬性進行劃分,也能夠按照文化主題和發展模式進行區分。茶文化產業園是茶文化發展的產物,要想推動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開發者就需要重視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閩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意義
閩茶文化產業園是茶文化產業的聚集區,雖然閩茶文化產業園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但是閩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1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完善
在福建地區,茶文化產業往往因為組織機構上的問題,導致其所收到的規模效益較低。相比之下,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則可以使茶文化產業能夠更好地實現重組,這樣就有利于大型企業的形成。此外,閩茶文化產業的經營方式較為單一,這種經營方式不足以應對市場風險。相比之下,茶文化產業園則可以使各個茶文化產業相互聯合,有利于規模效益的形成。閩茶文化產業園有利于推動企業之間聯動發展。換句話說,大型閩茶文化企業在帶領中小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成為中小企業的榜樣,這樣中小企業就可以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
2.2有利于產業布局的優化
茶文化產業園可以按照“產業聚集群”加以理解。在產業園內,各個茶文化企業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賴。茶文化產業集合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加快資源的整合,同時還有利于生產力的提升。茶文化產業園的形成使得園區內的企業可以相互合作,通過取長補短來優化自身的產業布局。比如說,有的企業在市場營銷方面很擅長,但是產品創意性的組織卻是其短板,這樣的企業就可以尋求創造力較強的企業合作,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3推動福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茶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可以給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經濟收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除此之外,茶文化產業園可以緩解社會就業問題,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構建。除此之外,茶文化產業園還將茶文化特色產業聚集起來,成為城市的特色景觀。從這一層面出發,茶文化產業園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并在此基礎上為當地文化旅游業帶來新的旅游資源。
3閩茶文化產業園的問題分析
福建地區的茶文化產業園依托當地的茶文化產業實現自身的發展,調查統計,閩茶文化產業園在近年來給福建省帶來較大的收益。但事實上,由于閩茶文化產業園是新生事物,其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這也在某種意義上阻礙了其更深層次的發展。閩茶文化產業園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四大主要問題,值得我們探究。其一,當地政府過分干涉產業園的發展。事實上,閩茶文化產業園是在福建政府的幫扶下形成的,所以產業園的發展自然會受到政府部門的干預。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預可以規范產業園的發展,因此是可取的。但是,過多的政府干預則可能出現“政企不分”的現象,從而嚴重阻礙茶產業的發展。其二,茶文化產業園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由于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前景較好,所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該領域進行投資。投資者想通過投資茶文化產業園來推動茶文化產業的發展,事實上應該予以鼓勵。但是,投資者的盲目投資行為不僅無法促進福建經濟的發展,同時還可能會造成茶文化資源的嚴重浪費。由于市場空間是有限的,過多的茶文化產業只會引起惡性競爭的問題。其三,茶文化產業園的產業化水平較低。雖然茶文化產業園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其過低的產業化程度實在令人堪憂。很多茶文化產業只是徒有其表,產業園管理者全然忽視了茶文化的重要性,長此以往,茶文化產業必定難以為繼。其四,茶文化產業園還存在定位錯誤的問題。茶文化產業園對于園區選址和定位有著較高的要求,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將資金投入進去,卻由于種種因素而無法獲得收益。俗話說:“天時地利人和。”選址就是“地利”因素,要是選址不好,產業園的發展情況可想而知。
4建造閩茶文化產業園的方式
閩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對于福建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來,閩茶文化產業園在福建地區興起,但是其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是產業園發展的潛在隱患。開發者在建造閩茶文化產業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問題,并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開發產業園。
4.1注重科學選址,增加開發潛力
選址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地址選擇,其還涉及到諸多因素,比如交通和待開發資源等。對于茶文化產業園而言,開發者不僅應該考慮園區面積,同時其還應該注重茶區的交通便利性、資源可開發程度和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等。比如說,茶文化產業園的定位如果是演藝產業,那么開發者就應該將產業園設置在城市演藝產業聚集區,這樣可以使茶文化產業園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不同的產業發展需要決定著產業群的選址,開發者需要在產業園建造前就注意選址的科學性。
4.2完善功能分區,提高生產效率
茶文化產業園是茶文化產業的集聚,對于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區相當于產業園的骨骼,要是功能分區設置不當,就意味著產業園出現“骨骼錯位”的問題,從而影響到茶文化企業的發展。很多開發者只是簡簡單單將所有企業聚集在一起,而不按照功能分區對其進行分類,這樣就影響到了產業內部的工作效率。在這種情況下,開發者對功能分區進行完善,將其分成生產區和營銷區,從而可以使不同的產業之間實現更好的互動和合作。
4.3融合文化主題,增加園區特色
福建地區的茶文化產業園的數量雖多,但是其創意程度卻不高。很多茶文化產業園對于入駐產業園的企業沒有嚴格要求,這就使得各類企業出現在茶文化產業園內。雖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榮,但事實上茶文化產業園一旦運行起來,就會陷入創意缺失的境地。針對這一問題,茶文化產業園開發者應該在開發產業園的過程中融入文化主題因素,賦予產業園更加鮮明的特色。比如說,根據古人將茶作為婚姻聘禮的習俗,開發者可以按照婚慶主題進行產業園設計,并吸引那些與之相關的茶文化企業。根據婚慶主題,開發者可以聚集閩茶企業、茶包裝設計企業和茶聯開發企業等,使茶文化產業園的特色更加鮮明。再比如,開發者還可以以茶文化生態旅游為主題建造產業園。在這種情況下,開發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態旅游企業、茶館設計公司以及茶事活動策劃公司等,提升產業園的生態旅游特色。
4.4構建產業鏈條,優化合作機制
產業鏈條的構建是茶文化產業園建造過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今產業的發展在較大程度上受到產業鏈的影響,要是產業鏈存在問題,那么企業的發展就難以維系。同樣,對于茶文化產業而言,開發者應該在園內建立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幫助企業實現更大程度的發展。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開發者還應該注重人才培養,這樣才可以改變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動力不足的情況。通過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可以有效優化產業園各個產業之間的合作機制。
5結語
閩茶文化產業園對于福建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閩茶文化產業園的發展的同時還伴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是產業園發展的潛在隱患。開發者不僅應該注意產業園的選址和功能分區的優化,同時還應該在產業園的發展過程中融入文化主題因素。除此之外,開發者還應該重視產業鏈對于產業園發展的重要性。
作者:余瑛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參考文獻
[1]龔永新.茶文化產業的形成、發展與推動[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9(1):48-49.
[2]員旭彤,肖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葉試驗蕩地資觀規劃設計———探尋茶文化與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的結合之路[D].陜西: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24(5):209.
[3]張京成,劉光宇.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9):78-83.
關鍵詞:恩施;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經濟開發
中圖分類號:F40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0-0091-02
1 恩施民族特色飲食經濟現狀
(1)恩施民族特色飲食的特點。
恩施的清江流域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得這里原生的飲食結構、飲食風味、食物儲存烹飪方式等受到的外部影響較少。因此保存了豐富的原生態飲食文化。就飲食結構而言恩施少數民族以玉米、紅薯、土豆、蕎麥、小米、高粱等粗糧為主食。他們善于將粗糧制作成各式各樣的點心,如將苞谷面發酵后,用桐樹葉包裹蒸熟,制成帶有濃郁桐葉味的“桐樹粑粑”。善于熏制臘味食品,如用松柏枝加核桃殼、花生殼、桔子皮等柴草料進行煙熏烘烤出的“土家臘肉”,它色澤焦黃、肉質堅實、熏香濃郁、風味獨特。就飲食風味而言恩施少數民族嗜食酸辣,在他們那里,幾乎各種蔬菜都可制成酸菜,如酸青菜、酸蘿卜、酸洋姜等,成品酸脆爽口。恩施少數民族常將辣椒做主料食用,而不是做調配料。他們習慣用鮮紅辣椒為原料,切開半邊去籽,配以糯米粉或苞谷粉,拌以食鹽,入壇封存一段時間,即可隨時食用,因配料不同稱為“糯米酸辣子”或“苞谷酸辣子”在萊肴中大量使用辣椒、花椒和特有的山胡椒,使菜肴具備而是麻、辣、香兼備的獨特的復合味。
(2)恩施民族特色飲食的發展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恩施市餐飲業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完全市場經濟的轉變,涌現出了帥巴人、匯食街、巴蔓子等一批綜合性的特色餐館酒樓,推出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菜肴,推出富硒茶酥、瓜汁葛粉凍、土家老臘肉等為主打的特色菜肴,深受消費者歡迎。
在恩施州烹飪協會的帶領下,多次召開會議,研討地方菜的制作;開展活動,推動地方民族特色菜點的發展。如2003年建州20年時,舉辦全州烹飪大賽;與多家單位聯合,開展恩施“十大名吃”評選活動;兩次組織參加湖北省烹飪大賽;2005年出版發行的《硒都佳肴》一書等。
不少在外的恩施人還將這些特色食品推向山外。具有土家特色的土掉渣燒餅打入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等大中城市,國內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這些行動,不僅展示了恩施民族特色名菜名點。擴大了這些特色菜點的知名度,更是讓大家相互之間有了交流,推動了這些名菜名點的發展。
(3)恩施民族特色飲食存在的不足。
雖然行業發展迅猛,但必須要看清的是,目前恩施市餐飲企業發展的軟件投入和基礎條件不足,成為制約企業水平提升的關鍵和重點。就目前現狀來看,恩施市民族飲食業有資源優勢卻沒有產業優勢,小店面占多,真正上規模的骨干企業還是較少,散兵游勇形不成合力。而且這些多是傳統經營,部分菜品制作過于陳舊,創新不夠,不太符合當今的口味趨勢,真正可以和國際接軌的更少。本土餐飲開發不夠,品種單一,還沒有形成一整套恩施菜肴向外推介。
2 恩施民族特色飲食經濟開發的可行性
(1)民族飲食風味獨特資源豐富。
恩施民族飲食以張關合渣、土家油茶湯等為代表。其中的土家油茶湯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現象之一,堪稱中國茶文化一絕。1992年,“來鳳縣土家族油茶湯茶藝團”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中國首屆茶文化節,博得“來風名茶傳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贊譽。韓國代表團稱贊土家族油茶湯“是中國茶文化一絕。”后來有關部門將土家族油茶湯提煉、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鶴茶、泡兒茶、油茶湯、雞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為一種規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國茶葉協會主辦的中國富硒茶文化節上,幽雅卓絕的“四道茶”茶道茶藝表演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使得油茶湯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發揚光大。
(2)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
鄂西地區是我國早期人類發祥地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鄂西人民依據清江流域富饒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同時,由于這里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也使得這里保存了豐富的原生態飲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及開發利用的價值。恩施民族特色飲食的深度開發可將這種原生態獨特的文化底蘊滲透其中,賦予其文化特色。使客人在飲食上獲得一種人文深度體驗,感到自己飲食層次的上升。
(3)良好的機遇和巨大的潛力。
隨著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順利推進,恩施正迎來新一輪大發展的歷史機遇。作為承中啟西的交接地帶,恩施還能享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雙重政策優惠,
將極大的刺激恩施的經濟發展,各項基礎設施的進一步便利,各種客觀條件的進一步完善,大大地改善恩施進出的條件,使我們看到了恩施更為巨大的發展潛力。在保證當地人民日常服務的同時,拓展服務范圍。通過與文化,旅游,農副等各個產業的密切聯系,實時推出一系列富含民族特色的產品,進一步推進恩施經濟的發展。
3 恩施民族特色飲食經濟開發的策略
(1)利用品牌戰略培育龍頭企業。
在現有恩施市餐飲市場的基礎上,培育扶植恩施市名牌,挖掘、恢復、振興恩施市餐飲老字號。特色餐飲。一定要符合當前流行趨勢,讓本地人倍感親切,讓外地人嘗到新鮮,其原材料、加工技藝及色、形、味都要具有獨特性,而這些特性在不同時期,根據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條件的變化,還要不斷進行移植和提升。才能夠真正適應市場的需要。有關部門應該因勢利導予以足夠重視,有效地組織、指導、幫助當地和有關業主進一步加強研究整理。創新開發,做好品牌打造和推介工作,使品牌特色更加突出,品質更加穩定,影響更加擴大,將其培植成恩施州叫得響亮的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并組織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來加快對傳統特色飲食的挖掘,整理,保護,創新,形成老菜新做,賦予民族飲食更多的時代韻味。
(2)提高飲食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
飲食經濟是一個關聯度很高的產業,通過發展飲食帶動文化,旅游,農副等產業,而恩施的豐富資源也可以有效的促進飲食經濟的發展。例如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內涵,依托政府的橫向和縱向公關,結合獨特的民族節日“過趕年”、“鬧元宵”、“牛王節”、“女兒會”舉辦民族飲食文化節或民族食品制作大賽;旅行社或旅游產品結合共同對外推廣,推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產品;結合當地豐富特色資源。開發地方食品、藥膳保健食品、飲料等餐飲業的延伸產品或深加工食品,如推出特有的藥膳保健火鍋,野生食用植物干貨,野生水果飲料,臘魚臘肉食品。特色糧食酒等。
關鍵詞 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對策;貴州黎平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4-0328-01油茶是對山茶科山茶屬植物中種子含油量較高且有一定栽培經營面積和栽培利用歷史的樹種的統稱。其與油棕、油橄欖、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亞麻酸和VE含量都高于橄欖油,并含有特定生理活性物質——山茶甙,是理想的食用油。油茶適宜在海拔800 m以下、地勢開闊、光照充足的丘陵及壩區邊低山或山坡低、中部的陽坡、半陽坡種植。土壤要求深厚、肥沃的黃壤、黃紅壤,坡度一般以控制在25°以下為宜。
黎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71.8%,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黎平縣境內地形復雜多樣,主要為中山、低山、丘陵等地貌類型;微酸至酸性土壤分布較廣,多為黃壤和黃紅壤;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霧日期多,無霜期年平均277 d。根據油茶的生物、生態學特性,黎平縣的氣候、海拔、土壤等條件均適合油茶的上述生長特點,是黔東南州油茶最佳適生區之一。油茶是黎平縣的特色產業。近年來,油茶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國內市場青睞,油茶產業迎來發展機遇。隨著油茶產業化項目的逐步實施,油茶產業漸漸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林農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1 黎平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產業發展情況
根據黎平縣制定的《關于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至2025年,全縣發展油茶林總面積5.33萬hm2。目前,黎平縣已經擁有良種采穗圃2處,面積逾13.33 hm2,穗條年產量10 t,育苗800萬株;已取得林業廳定點生產單位資質的有4家,完全能保障種苗供應。全縣老油茶林面積8 266.67 hm2,占全州油茶林面積的30%,占全省的8%,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前列。2003年以來,全縣共引進長林、湘林系列優良品種達17個,至2011年推廣良種、新建油茶基地4 000 hm2左右,改造更新低產林達3 600 hm2。只要采取較為可行的政策措施,把好技術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即可實現油茶產業壯大、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1.2 成本與效益分析
油茶耐干旱瘠薄,適應性強,管理比較簡單。油茶露地栽培,定植1 650株/hm2,目前估算黎平縣新造良種油茶林土地改良費、挖穴定植費,土肥、栽培第1年大致成本為2.25萬元/hm2,國家補助1.05萬元/hm2(其中,種苗費4 200元/hm2、造林整地費3 300元/hm2、第2、3年撫育除草肥料共1 950元/hm2),實際農民僅投入1.2萬元/hm2。定植后,幼苗培管期內,每年需撫育2次,用工共約30 d,施肥1次,約120元/袋,投入不多。幼林期約為8年,實際在第5年即可采果,之后的采果量呈階梯形增長,第8年左右即進入豐產期,產生最大穩定經濟效益為30~50年,然后才呈逐步下降趨勢,其生長周期約為100年。小里村2003年栽植的良種油茶示范林已進入盛果期,數據顯示,油茶林產油量為450~600 kg/hm2,市場價格為60元/kg,產值可達2.7萬~3.6萬元/hm2,而老茶林效益僅為3 600元/hm2左右,其產量和產值是傳統油茶品種的5倍以上。以種植杉木為例,杉木成林需20年才可砍伐,產值為4.5萬~6.0萬元/hm2。同樣是20年時間,油茶林產值約為39萬元/hm2,其產值約為杉木林產值的8倍。
在油茶林幼林期,還可進行林下種養植,種植藥材、農作物及養殖動物等。油茶既能固氮、防風、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降低生產成本,使產出較高。隨著茶油占食用油比例的提高,可降低草本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保障糧食安全。發展油茶產業,既能提高產業效益,又能綠化荒山,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1.3 油茶產品市場分析
1.3.1 市場分析。國內食用油產品豐富多樣,油料年產量為4 000萬~5 000萬t,以油菜籽與大豆為主;木本油料以油茶為主,產茶油15萬t左右,所占的比重不到油料總產量的1%。從總量而言,比不上主要油料的消費量。但是由于茶油具生態、保健特性,國內市場初制茶油價格已由10年前的10元/kg上升到現在的50~60元/kg。精加工的食用油,市場價達79元/kg,出口價達15~20美元/kg。國際市場茶油的價格已上升到6 000美元/t以上,精煉茶油甚至高達1.2萬美元/t。茶花蜜、茶枯餅等產品已成為市場搶手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油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
1.3.2 加工分析。目前,黎平縣年產茶油1 600 t左右,如果大部分毛茶油精加工水平達到70%,僅目前茶油的產量精制后產值可達5 600萬元;油茶綜合利用副產品茶餅5 000 t,通過深加工可生產茶皂素逾400 t,高蛋白飼料2 800 t或拋光粉3 500 t,年產值可達1 400萬元,可見其加工業存在很大的潛在利潤空間。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國家與省州資金僅補助1.05萬元/hm2,
(下轉第344頁)
(上接第328頁)
低產林改造需1.8萬元/hm2,新造林需2.25萬元/hm2,項目對新造油茶林的補助偏低。目前主要靠群眾自己投工投勞,農戶不但缺少資金投入油茶生產,且青壯年多外出打工,缺乏強勞力。二是實施方案與情況很難統一。因受群眾的意愿、資金、土地原因的影響,實施方案落實有困難。三是個別地方重造輕管、輕視低產林撫育,加上后期管理滯后,導致造林后的管護措施跟不上。四是產品加工滯后。油茶產業又快又好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1-3]。
3 對策
3.1 落實政策
要落實好規劃,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林農造林的困難。對種植油茶的林農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對油茶種植大戶給予政策傾斜。
3.2 多方宣傳
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廣泛宣傳茶油,使消費者了解茶油;要采取走出去辦展銷會、訂貨會,請進來辦油茶節、茶花節等手段,擴大影響力;要通過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發揮輻射示范作用[4]。
3.3 選種優良種苗,加快低改
種苗是造林的基礎,結合黎平縣的自然條件,推廣二年生優良無性系嫁接苗,把好種源關和規格質量關。對低產林進行更新改良,按照林業技術綜合防治病蟲害,堅持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擴大優質油茶的種植面積。
3.4 注重技術
注重科技人才的引進,積極推廣先進育苗技術,規范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建設,推行油茶原產地標識制度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
3.5 做強企業
吸引外埠資金參與黎平縣油茶產業開發,做大企業、做強產業、做精品牌;形成龍頭帶動、種植基地示范,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規?;洜I模式,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大合唱的創業創新模式,打響侗鄉油茶品牌;注重提高精煉工藝,開發高級化妝品、日用化工、醫藥、農藥市場,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6 增加油茶文化
利用傳統油茶文化,建立以民間油茶文化為主題的油茶文化園,利用傳統的山茶油制品——油茶泡豆腐、燈盞盤等農產品作為特色旅游商品推向市場;在各景區、公路邊進行油茶林的園林設計,開發休閑觀光旅游景點,從感官上充分體現“江南油茶之鄉”的特色,形成花開時節是一景、結果時節又一景、沒花沒果也是景的園林景觀,從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拉長油茶產業鏈。
4 參考文獻
[1] 呂芳德,余江帆.油茶高效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2] 國家林業局油茶產業發展辦公室.油茶實用栽培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