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09: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豬市場前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保護區;生態農業;沼氣;養豬+沼氣+種魔芋模式;上站村;秦嶺北麓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6-0014-03
1 引言
寶雞市陳倉區地處陜西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內,位于陜西關中平原西端。全區現轄18鎮、338個行政村、22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0萬,其中農業人口50萬;全區總面積2517km2,東西長119km,南北寬68km,耕地66.73萬畝。其中,西部山區8鎮有136個村、13.6萬人,面積158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61.4%。全區有7.5萬貧困人口,其中西部山區有5.7萬貧困人口。
自從20世紀末實行封山育林后,該區的植被得到很快恢復,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隨著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該區居民以采藥、放牧、伐木等直接依賴自然資源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受到制約,急需引進新的生產模式。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平衡,保進人與環境的和諧,提高生態功能保護區內的農民的生活質量,當地政府啟動了“綠色、環保、循環”秦嶺北麓生態保護項目,采取公司+基地+學校+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 希望在該區發現和發展一些新的農業產業,以提高當地政府、企業和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態保護。
“綠色、環保、循環”秦嶺北麓生態保護項目選擇在溪鎮上站村實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部分師生提供技術支持。該項目在上站村采取“養豬+種魔芋+沼氣”的生態農業模式,以建沼氣池作為紐帶,帶動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沼氣池可存下人畜糞尿,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又可生產沼氣用于村民燒火做飯,減少森林的砍伐。沼液作為有機肥料施給農作物,減少或不用化肥的使用,生產出綠色農產品。農民有了沼氣池后,可進行豬雞的規模養殖,提高農民的收入。三者構成了一個生態農業循環系統,既可增加收入,節約開支,又能保護環境,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作為此項目的參與者之一,下面談談上站村的生態農業建設。
2 選擇生態農業模式的原因分析
上站村地處秦嶺北麓山區,屬半山區。北依渭河,是關中地區的黃土高坡,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顏色為黃色,該村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秋多雨,冬春水少,有1509人,分為8個村民小組,有386戶,耕地共1774畝。其中水流澆地1470畝,坡地204畝,人均耕地1.18畝。此外該村有林地2000畝,荒山6800畝。人地矛盾突出,經濟欠發達,迫切需要實施該項目。
2.1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該村在封山育林之前,村民生活水平較高;自從封山育林以后,村民在山里采藥、放牧、伐木等生產方式被禁止,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被切斷,新的生產方式又沒有到位,再加上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村民普遍反映生活比較困難。為了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發展經濟的要求就顯得非常迫切,這就需要一個好的經濟項目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2.2環境保護的需要
實施封山育林,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在發展經濟項目時要考慮到環境保護的需要。而養豬+沼氣+種魔芋作為一種生態農業循環模式正好滿足了保護環境的要求。
2.3緩解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該項目是為了緩解當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而建立,因此必須遵循促進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既考慮到環境的保護,又考慮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項目能兼顧二者的協調發展。
3 生態農業模式的效益分析
3.1 可節省燃料、電費、化肥支出
農戶使用沼氣做飯、炒菜及點燈照明,每戶年節省燃料和電費開支約800元,利用沼液、沼渣施于農作物,每年可節省化肥350kg,減少化肥支出約400元,兩項合計每個沼氣用戶年節支增收1200元;同時,魔芋的產出也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
3.2 發展養殖種植業可增加農民收入
以沼氣為紐帶推動了農民發展養豬、養牛、養羊、養家禽業。據調查,沼氣用戶普遍增加養豬2頭左右,以年出欄2批,每頭獲利200元計,每戶年獲利800元。同時,利用沼液、沼渣優質有機肥,調整了種植業結構,除了發展魔芋,還能發展反季節瓜菜和其它經濟作物,增加了種植業收入。
3.3 減少森林資源消耗
據估算,不用沼氣的農戶1年生火做飯所用薪柴相當于能覆蓋5畝地的植被。也就是說,在改用沼氣后,1年可保護5畝地的山林不受砍伐。
3.4可治理生活垃圾污染
建設沼氣池配套三改(改豬圈、改廁所、改廚房),禽畜圈養,治理面源污染。通過沼氣工程建設,人畜糞尿自流進入沼氣池,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和資源化再利用,形成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3.5 推動無公害農業生產發展
人畜糞尿經過沼氣池厭氧發酵后的沼液、沼渣是優質有機肥,為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提供了大量的理想肥料,沼液、沼渣還有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效能。每個沼氣池年產沼液、沼渣可達18t,可滿足4畝作物的肥料需求。
4 “養豬+沼氣+種魔芋”技術模式
4.1村民有能力出資建設
該計劃項目為養豬(5頭) + 沼氣池(1個體積8m3) + 魔芋種植(667O合1畝)。以村民的現有經濟實力,完全有可能建設。
此項目投入1年就可完成,共需投資23995元,其中由農戶出資2700元,由項目申請方出資21295元。包括:沼氣池建設費5145元,養豬成本9750元,魔芋成本3000元,專家指導費3000元,銷售費用600元,項目監控費2000元,其他費用500元。
4.2村民種魔芋技術成熟
魔芋作為當地的傳統產業,雖有一定的發展,但由于此產業對土地掠奪性強,因此發展受限制。但魔芋產業具有好市場前景,且投資少、見效快,適合農村發展。魔芋在當地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較好,村民已掌握一定的種植技術。實施該項目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作指導,在技術上有強大支撐。魔芋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且綠色無公害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魔芋畝產可達10000K,產值達10000元,純收入約為9000元。
4.3沼氣池建設技術成熟
目前,農村進行“三改”提上日程,其中包括豬圈的改造,這對養豬和沼氣池的新建提供了基礎;沼氣池的建設和生態農業循環系統的建設已取得多次成功,技術成熟。池型是8m3水壓式沼氣池,按照“三結合”的原則進行布局,即沼氣池與圈舍和廁所相連通,使人畜糞便直接入池,常年存欄5頭豬,常溫發酵,全年正常運行,北方采用暖圈保溫,使用壽命達到20a以上。戶用沼氣池的產氣量與發酵溫度有密切的關系,在北方能達到每年300m3左右。種植魔芋667O(合1畝),沼渣直接用作魔芋的有機肥料。
4.4建沼氣池可保護生態
每個沼氣池年節約薪柴1204K,約相當于保護0.22hO林地;1個沼氣池年節約煤炭847K,折605K標煤,按1kg標煤減排二氧化碳2.644K計算,則每個沼氣池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612K。按每kg標煤減排二氧化硫0.0224K計算,則每個沼氣池年可減排二氧化硫13.6K。因此該項目對秦嶺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5 魔芋生產基地和魔芋產業
5.1魔芋的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魔芋是一種很有開發前景的食品原料。目前,日本是魔芋消費最大的國家,常年缺口1萬t精粉,需從中國、印尼進口。日本將成為我國魔芋原料及產品的主要外銷市場。國際上魔芋的興起也剛剛起步,美國食品醫藥局1989年通過了魔芋食品的注冊,為魔芋食品打入美國市場掃除了障礙。歐洲人不種魔芋,但對魔芋的減肥保健功能很感興趣,歐洲人已著手魔芋食品的研究和開發??梢韵嘈?不久的將來魔芋的世界市場將非常巨大。
5.2魔芋種植易形成規模效應
魔芋(667O合1畝)單位總成本為1000元/667O,其中:①種苗費850元/667O;②肥料50元/667O;③農藥100元/667O。如果實行綠色生產,則農藥、化肥等開支可以省掉,而魔芋的畝產值可達10000元,產量也可達10000kg,規模效應顯著。
由于魔芋的畝產量極為可觀,按每家農戶種1畝魔芋計算,上站村386戶農民1年的魔芋產量可達386萬kg,這已形成魔芋產業,為魔芋的深加工提供了原材料。
有了原材料作保證,魔芋可以種植加工系列化,形成產業鏈,有利于帶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動民族經濟的發展,形成民族產品優勢品牌,壯大民族特色經濟。
5.3關于發展魔芋產業的建議
組織村民生產魔芋相對容易,要把生產的魔芋賣出去就比較困難。在上站村形成魔芋產業基地的同時,當地政府應加強策劃,在產品深加工及銷售方面下功夫,以拉長魔芋產業的鏈條,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提高魔芋產業的附加值。
(1)加大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劑量要嚴格控制,以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提高魔芋產品的技術含量, 打造綠色環保無公害的魔芋品牌。
(2)建議組建魔芋食品行業協會,以統籌安排魔芋生產、銷售,統一經營國際、國內市場。
(3)引進深加工的企業,增加魔芋的工業附加值,擴大銷路。
(4)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在政府網站上免費介紹產品,力求在招商引資、引進業主、拓展市場、擴大營銷上取得突破。
(5)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鼓勵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現代生物技術,繼續培育魔芋優良品種,并搞好種植規范化的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
6 結 語
“養豬+沼氣+種魔芋”項目以沼氣為中間紐帶, 通過飼料喂豬――豬糞尿進入沼氣池――沼氣作為生活用能――沼渣、沼液肥田, 形成綠色、高效、綜合性的生態農業鏈, 促進種養業的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無公害魔芋生產, 同時衍生了多項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實現了農村沼氣建設與魔芋等經濟作物生產的密切結合,實現了與農村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園、改路、改浴的有機結合, 達到了環境整治的最佳效果。
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能給當地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增收效果,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能實實在在促進該區生態農業的發展,保護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環境。
因此,在當今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我國的“三農”問題提上重要議程的背景下,作為既環保又增收的“養豬+沼氣+種魔芋”生態農業項目應該得到大力支持,在該地區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楊新軍,李同.秦嶺國家級生態功能區生態旅游開發與保護[J].水土保持通報,2004,24(3).
[2]原建軍,蔡秋琪.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報告[N].西安日報,2008-3-21.
[3]鄭秀娟.延安市寶塔區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1).
關鍵詞:編制 林地經濟 發展規劃
1 編制規劃的原則
1.1 發展村級林地經濟應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民、協調發展、群眾自愿、分類經營、分區施策、保護生態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村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在做好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地種植業、養殖業,最終達到林業增效、林地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1.2 編制村級林地經濟規劃應堅持簡潔明了、淺顯易懂、明確實用、操作性強、突出特色、集中連片、一村一品、上下結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1.3 村級林地經濟的規劃期限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遠期(2025年),近期林地經濟發展規劃布局以及具體項目安排是規劃的重點。
2 規劃編制的內容
2.1 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內容包括收集、整理鄉鎮、村已有林地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本村自然狀況(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本村社會人口狀況(總戶數、總人口、總勞動力等)、林地狀況(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防護林等);現有產業發展狀況(主要產業種類、面積、產量和效益、經營水平等情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及經紀人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村集體經濟狀況、農民技術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況。
2.1.2 發展條件分析包括對全村林地經濟、建設條件進行研究和綜合評價,判斷本村發展的潛力與優劣勢,找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最佳發展項目,并按照林農意愿和要求,提出規劃期內本村林地經濟發展的思路、總體定位及林農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
2.1.3 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情況。
2.2 確定林地經濟發展內容
2.2.1 林地經濟目標:提出規劃期內(近期分年度)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林產品和二、三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項目構成測算;村組及農戶經濟發展的項目、產值、效益等規劃內容。
2.2.2 產業發展與定位:應對全村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行預測,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規劃布局,明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一至二個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布局、年度目標、增長速度以及規劃期末的發展規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提出全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計劃,對村內林產品加工業、觀光旅游等行業發展進行規劃。
2.2.3 圍繞產業發展,對推進林地經濟建設的基層組織機構提出規劃建議;對市場組織化程度高、符合國內外市場準則要求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各類專業協會、綜合服務社、中介組織等)建設,提出名稱、種類、規模和農民參合率的規劃建議。
2.2.4 提出發展林地經濟的融資措施和途徑,比如開展林權抵押貸款。
2.3 林地經濟開發適宜條件
2.3.1 森林類別:商品林、除特殊保護地區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齡:幼、中齡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層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經濟開發項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為稻草、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輪種、技術易掌握、市場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閉林地種植的首選模式。林下種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閑地,又能實現林菌互補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溫室,不僅省地,成本也只相當于大棚生產的10%左右,而經濟效益與大棚生產相差無幾。林菌模式也可選擇保護和發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傘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閉的林下飼養肉鵝、笨雞、山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是發展林下養殖的主導模式。該養殖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
市場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養殖業已成為廣大農戶增加經濟收入的支柱產業。然而近年來由于糧價上漲,畜禽產品相對價格偏低,養殖效益一直處于微利狀態,嚴重挫傷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目前的畜牧業生產中,大多采用抗生素來防治疾病,畜禽產品中出現大量的藥物殘留,直接影響人類健康,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畜禽產品銷售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若采用現代生物發酵技術,加工生物活性飼料發展養殖,可完全克服上述兩種弊端,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市場前景廣闊。
產品特點
生物飼料生產采用有益微生物菌群發酵?;驹蠟楦鞣N植物秸稈、雞糞、麥麩、菜粕、棉粕等。資源廣泛,價格低廉。加工出的優質生物蛋白飼料可完全替代豆粕及魚粉等價格昂貴植物,動物蛋白原料,可廣泛用于喂養豬、牛、羊、雞等。
以養豬為例,采用生物飼料配制的全價料飼養育肥豬同傳統方法比,按目前市場銷售價格計算,每頭豬凈利潤增加近一百元。 生物發酵飼料除含有豐富的動物所需活性蛋白質外,還含有八十余種有益微生物,可優先爭奪腸道定居點,斷絕病原菌生長繁殖,而且生物發酵飼料在動物腸道中釋放干擾素及免疫活性因子,提高機體自身免疫能力。用生物飼料養畜禽可免去添加各類抗生素藥物,生產出綠色畜禽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應用生物飼料養殖,畜禽糞便無臭味,圈舍蒼蠅明顯減少,沒有腸炎、痢疾等細菌性疾病發生,可凈化飼養環境。
投資參考
每公斤生物發酵飼料只須購置一臺秸稈粉碎機及根據生產規模修建幾個水泥發酵池。
效益分析
每公斤發酵飼料綜合成本為0.6元,外銷價1.0元,如以臨時準備2000公斤計算,年(300天)利潤為24萬元。
一、切實抓好畜禽品種資源保護與改良
一是抓好恩施黑豬品種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按照全州對恩施黑豬保種與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加大對建始黑豬生產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籌建黑豬原種保護場,發展黑豬商品豬擴繁基地,開發黑豬特色肉制品。二是抓好景陽雞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繼續加大對景陽雞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著力培育原種保種戶、保種場,確保景陽雞原種種群規模常年保持在10萬只以上。繼續加大景陽雞產業開發力度,通過招商引資等辦法,籌建景陽雞大型肉蛋生產場,培植景陽雞深加工產業,扶持一、二家重點企業。三是抓好本地牛羊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對本地黃牛、水牛、馬頭山羊等地方品種資源的存量進行調查,積極開展種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四是加快商品畜禽品種改良步伐。繼續開展畜禽品種雜交改良工程,著重在生豬“本外”二元雜交商品豬培育、各類優勢外三元商品豬培育上加大力度,確保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繼續加大生豬人工授精站建設力度;加大優質肉牛、肉羊的引種力度,確保肉牛、肉羊良種覆蓋率達到70%以上,雜交改良率達到90%以上;加大外來優質肉雞、蛋雞品種的引種力度,著重開展好與本地景陽雞的雜交選育試驗,培育生產能力、繁殖能力、適應能力“三優”的新型主流商品肉雞、蛋雞品種。
二、穩步發展生豬、牛羊和景陽雞等產業
一是在努力鞏固生豬調出大縣成果的同時,堅持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生豬品種改良。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廣先進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確保生豬產業的規模和質效穩步提高,在農業經濟中的貢獻率有新的增長。新增適度規模養殖戶1000戶,新建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50個,新建恩施黑豬生產基地1個。二是搶抓國家加快發展南方草地畜牧業的有利機遇,精心規劃和開發我縣草地資源,推動以肉牛、肉用山羊養殖為主的草地畜牧業發展。著力加大退耕還草、草場改良等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推廣牛羊舍飼技術和羊“1235”、?!?65”等養殖模式,新建山羊良種繁殖場2個,新增牛羊庭院式養殖場1000個。三是堅持“公司+基地+合作組織+農戶+市場”的產業模式,不斷加大景陽雞種質資源保護和產業開發力度。新建2個景陽雞原種場,種群規模達6萬只以上;發展生態養殖專業村160個,發展“553”生態養殖示范戶2000戶;新建景陽雞富硒產品精深加工廠1個。另外,充分利用豐富的蜜源和富硒資源優勢,大力推廣先進養蜂技術,開展中鋒改良,培育標準化規模養蜂場,開發優質富硒蜂產品,拓展蜂產品銷售市場,加快養蜂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三、扶持畜產品加工業、綠色富硒產品開發
大力引導畜產品加工企業在生產線建設、新產品開發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拓展畜禽產業鏈條?!笆濉睍r期,力爭發展1家年加工產值達5億元以上的肉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開發和生產景陽雞肉、黃牛肉、黑豬肉等特色畜產品和小包裝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旅游休閑食品,重點搞好腌臘制品、景陽雞滋補類食品等的開發和生產。鼓勵發展畜禽骨、血、皮、毛等副產品加工,提高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資和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努力研發新產品。到“十三五”期末,以“富硒”、“綠色”等概念為主的畜牧產業綜合產值達到7億元以上。重點是建設好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培植有機、綠色、無公害特色畜禽產品,全縣標準化規模養殖牲畜規模達到10萬頭只以上,標準化禽(蛋)養殖規模達到80萬只以上,著力打造畜牧業富硒品牌。
四、推進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建設
關鍵詞:編制 林地經濟 發展規劃
1 編制規劃的原則
1.1 發展村級林地經濟應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民、協調發展、群眾自愿、分類經營、分區施策、保護生態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以村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在做好森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發展林地種植業、養殖業,最終達到林業增效、林地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1.2 編制村級林地經濟規劃應堅持簡潔明了、淺顯易懂、明確實用、操作性強、突出特色、集中連片、一村一品、上下結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
1.3 村級林地經濟的規劃期限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遠期(2025年),近期林地經濟發展規劃布局以及具體項目安排是規劃的重點。
2 規劃編制的內容
2.1 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經濟現狀調查內容包括收集、整理鄉鎮、村已有林地經濟發展規劃與目標;本村自然狀況(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本村社會人口狀況(總戶數、總人口、總勞動力等)、林地狀況(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和防護林等);現有產業發展狀況(主要產業種類、面積、產量和效益、經營水平等情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中介服務組織及經紀人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村集體經濟狀況、農民技術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況。
2.1.2 發展條件分析包括對全村林地經濟、建設條件進行研究和綜合評價,判斷本村發展的潛力與優劣勢,找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最佳發展項目,并按照林農意愿和要求,提出規劃期內本村林地經濟發展的思路、總體定位及林農適宜發展的產業項目。
2.1.3 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情況。
2.2 確定林地經濟發展內容
2.2.1 林地經濟目標:提出規劃期內(近期分年度)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林產品和二、三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目標的項目構成測算;村組及農戶經濟發展的項目、產值、效益等規劃內容。
2.2.2 產業發展與定位:應對全村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行預測,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規劃布局,明確全村的主導產業和一至二個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布局、年度目標、增長速度以及規劃期末的發展規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優勢產業。提出全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計劃,對村內林產品加工業、觀光旅游等行業發展進行規劃。
2.2.3 圍繞產業發展,對推進林地經濟建設的基層組織機構提出規劃建議;對市場組織化程度高、符合國內外市場準則要求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包括各類專業協會、綜合服務社、中介組織等)建設,提出名稱、種類、規模和農民參合率的規劃建議。
2.2.4 提出發展林地經濟的融資措施和途徑,比如開展林權抵押貸款。
2.3 林地經濟開發適宜條件
2.3.1 森林類別:商品林、除特殊保護地區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齡:幼、中齡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層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經濟開發項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閉的林下種植雙孢菇、雞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為稻草、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輪種、技術易掌握、市場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閉林地種植的首選模式。林下種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閑地,又能實現林菌互補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溫室,不僅省地,成本也只相當于大棚生產的10%左右,而經濟效益與大棚生產相差無幾。林菌模式也可選擇保護和發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傘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閉的林下飼養肉鵝、笨雞、山雞、肉鴨等,放養、圈養均可,每年可養3—5茬,是發展林下養殖的主導模式。該養殖技術簡單,群眾易接受,市場潛力大、收益可觀。
2.4.3 林畜模式。在林下可規模飼養肉牛、奶牛、森林豬、野兔,圈養、放養均可,飼草、飼料來源廣,技術成熟,市場前景廣闊,產值高、效益好,是林下養殖的重要模式。也可在林間養殖鹿、狍子、狐貍、貂等特種動物,效益更高。也可以選擇野生動物林下馴養繁育如野豬家養等。
2.4.4 林菜模式。根據林間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選擇種植種類,也可根據林間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長季節差異選擇種類。如利用春秋季節林間的光照種植山野菜以及蒜苗、菠菜、圓蔥等蔬菜,銷售容易,效益良好。
2.4.5 林莓模式。在郁閉或基本郁閉的林下種植草莓,采用草莓的分植苗或組培苗在林間覆膜種植,驚蟄后順行搭建小弓棚,四月下旬上市,每畝產量可達2000斤以上,投入較小,技術簡易,是城市近郊區發展的好模式。
2.4.6 林藥模式。在未郁閉的林地內種植較耐陰的中藥材,如人參、細辛、天麻等,技術簡單、收益可觀。
2.4.7 林草模式。在適宜郁閉度的林地內發展,可選種類有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質飼草,年收三茬,可出售鮮、干飼草、也可放養畜禽,也可在林下種植園林綠化的草坪,收入較高。
2.4.8 速生豐產林和工業原料林營造模式。可選擇適合林地或沿海農田林網營造落葉松、楊樹等速生豐產短周期工業原料林。
2.4.9 發展果材兼用林模式。如培育紅松、山核桃果材林。
2.4.10 培育食用菌原料林摸式,可選擇封育天然闊葉林進行撫育改造等,定向培育食用菌原料林。
2.4.11 山地苗圃模式??蛇x擇山勢平緩、土層深厚、交通便利的山地(包括河灘地、堤壩、果園等林地),采取發展和保護并重的培育方式培育綠化苗木,解決綠化市場大規格鄉土樹種苗木緊缺問題。
2.4.12 林蛙圍養模式。山林小區圍養林蛙是養殖林蛙的一種新模式。它是利用天然生長闊葉林混生灌木叢、雜草及地面覆蓋枯枝落葉的山坡,附近又有可靠水源等自然條件,圍成適度面積的小區,以天然植物為主要遮陰設備,形成半封閉式的養蛙方式。
2.5 林地經濟規劃設計
2.5.1 林地踏查。根據已有資料和了解的情況,結合全村森林經營方案,確定適合發展林地經濟項目的條件,利用森林資源分布圖和行政區劃圖,了解資源分布區樹種、林分、林齡、生長情況、地形地勢、立地條件等。
2.5.2 外業調查。要認真細致調查,要實測小班的面積,并逐小班記載下列因子。a、林地類型;b、地形、地勢、坡向、坡位、坡度;c、土壤種類、土壤質地、土壤濕度、土層厚度、地下水位、酸堿度;d、植被類型、林木組成、郁閉度、林齡、生長及幼苗幼樹狀況;灌木種類,蓋度;草本種類,多度;e、病、蟲、鼠害情況。
2.5.3 詳細統計本村林改情況、家庭承包造林地現狀、經營水平,本村林地經濟發展優勢和大戶生產銷售情況。
1全市畜牧業基本情況
近年來,南安市畜牧業堅持調結構、穩生產,全市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2019年全市生豬總存欄31.3萬頭;出欄生豬51.04萬頭,牛0.99萬頭,羊2.424萬只,家禽1668.23萬只,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8.01%、5.91%、5.30%和10.89%。實現肉類總產量6.88萬t,禽蛋產量1.61萬t,奶產量0.19萬t,2019年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53.34%。
2畜牧業健康發展主要措施
2.1多措并舉穩定生產
2.1.1規范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南安市按照全國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嚴格依法劃定和調整禁養區,及時制定下發《南安市畜禽養殖禁養區調整方案的通知》。
2.1.2積極落實相關生產扶持政策(1)落實財政保險政策扶持。對達標排放的年出欄20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流動資金貸款給予2%貼息支持。2019年10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南安市能繁母豬保額從1000~1200元調至1500元、育肥豬保額從500~600元調至800元。(2)規范設施農用地備案。對新增養殖設施農用地,在其他條件符合備案要求,申請人主動承諾備案后3個月內完成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評審工作,南安市允許容缺,先行備案。(3)創建泉州市級生現代豬產業園。園區內生豬規模養殖場統一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規模生豬增加年出欄。(4)做好生豬及其產品產銷對接。增加省內南平、三明等地的生豬調入量解決南安市生豬供應不足問題。
2.1.3實施標準化升級改造提升基礎產能(1)積極宣傳各級有關政策,加強技術指導,引導養殖企業提振信心,積極補欄增養達到環評允許養殖上限。(2)鼓勵指導有條件的生豬養殖場實施標準化提升改造,可有效實現擴容增養。(3)推進生豬“菜籃子”基地建設。積極支持符合要求的生豬養殖場申報列入省、泉州市控生豬養殖基地。(4)統籌兼顧發展草食動物和蛋禽產業。引導發展投入成本低、生長周期短、飼料轉化效率高的肉雞、肉鴨、禽蛋、草食動物和水產品生產,多元化增加肉類供給,滿足市場消費。
2.1.4加強指導推廣生態養殖(1)繼續鞏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成果。結合河長小流域整治,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農業,指導生豬規模養殖場升級改造,安裝節水水表,推廣異位發酵-零排放的糞污處理模式,實現“零排放”。(2)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建設。南安市已委托編制單位完成《南安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實施方案》編制,正在抓緊項目前期工作,生豬規模養殖場按要求全部建設異位發酵床,全部實現“零排放”,實現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固體糞便肥料化利用。目前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1.42%,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2.1.5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市場供應(1)推進生豬“菜籃子”基地建設。積極支持符合要求的生豬養殖場申報列入省、泉州市控生豬養殖基地。(2)加強生豬及其產品產銷對接。認真落實省、泉州市調運監管政策,加強產銷對接,嚴格執行生豬及其產品準調證明制度和“點對點、批批檢”的跨區域調運政策,增加省內南平、三明等地的生豬調入屠宰量。(3)有效引導增加生豬存欄量。協調引導符合條件規模養豬場補欄增養達到環評允許養殖上限。
2.2加強監管促進健康養殖
2.2.1規范處置病死畜禽落實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指導督促養殖場戶規范病死畜禽的處置。
2.2.2保持高壓嚴打嚴查加強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組織開展養殖、屠宰環節等執法檢查,對發現的違法行為依法嚴肅查處,起到較好的震懾作用。
3當前存在主要困難和問題
3.1投入不足、產業化水平不高
近年來,中央、省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畜牧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但由于養殖成本增加,企業投入明顯不足;加上生豬養殖存在環保壓力及疫病防控風險,且養殖用地涉及多部門審批,新(改、擴)建生豬養殖場困難較大;全市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和帶動效應的加工龍頭企業,企業與農戶利益連接不緊密,市場競爭乏力,直接影響畜產品的增加值和綜合效益。
3.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還不充分
南安市糞污資源化利用普遍存在種養結合不緊密、畜禽糞肥還田難,能源產品缺乏競爭力、市場利用難,支持政策不足、引導調控難和科技支撐不到位、技術推廣難等四難問題。
3.3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影響仍未消除
(1)一些生豬養殖場(戶)生物安全水平不高,疫病防控仍然存在薄弱環節。(2)雖然目前非洲豬瘟疫情發生率有所下降,但生豬養殖場(戶)對非洲豬瘟防控形勢仍比較擔憂,大都不敢擴大產能。(3)目前市場上種豬和仔豬供應較為緊張,均要提前預訂,且價格仍在小幅走高,由于飼養成本過高資金壓力過大,導致部分養殖場戶無力購買豬源補充只能處于少量養殖狀態。(4)目前生豬養殖業價位高,未來產能可能會進入過剩階段,存在大幅降價的風險,市場投資較為謹慎。
3.4隊伍不穩、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待遇差,年輕人大都不愿從事畜牧獸醫工作,鄉鎮獸醫人員青黃不接,基層獸醫從業人員科技培訓不夠、業務素質亟待提高。
4畜牧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4.1加快規劃編制,強化養殖培訓
(1)及時編制完善全市畜牧業養殖規劃,優化畜禽養殖布局,實現畜牧業跨越式發展。(2)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科學養殖培訓,全面提高飼養戶的綜合素質,轉變傳統畜禽養殖的思想觀念,促進發展現代畜牧業。
4.2加快推動畜牧業實現標準化規?;l展
(1)建立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過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基地帶動農戶。(2)在穩定發展生豬的同時,利用空閑地種植優質牧草發展牛、羊、禽、兔等草食動物養殖。(3)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利用南安市有利條件和自然優勢,引進一批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有效組織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共同抵御市場風險。(4)全面加快推進畜禽糞污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則,支持養殖場戶完善糞污處理設施條件,指導生豬規模養殖場升級改造,提升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降低生豬養殖的成本。
4.3進一步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投入穩定生產
(1)進一步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制定預案,增強對動物疫病的快速反應和控制能力。(2)健全信息網絡系統和管理體系,為畜牧業生產提供供需和市場前景預測等服務。(3)加快發展專業合作組織,為廣大養殖場戶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務。(4)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扶持,通過項目實施,實施標準化養殖,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和保障市場供應能力。
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享譽中外的旅游城市青島,有著較強的生態意識。在這里,筆者見識了五彩斑斕的生態海,綠色健康的生態菜,晶瑩剔透的生態果,以及嗷嗷撒歡大睡席夢思溫床的生態豬,這些都進一步凸顯了生態農業的新概念。然而,這些不僅是青島幾年來生態建設的成果,更凝聚著廣大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創造,是發展模式的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標志。
實踐證明:生態農業是強國之舉、富民之路。
不信,就隨筆者探尋一下發展創新的“青島模式”吧!
生態海――海洋牧場
首站是嶗山的“生態?!?。從嶗山腳下的小麥島登船,約20分鐘后船靠上大公島。放眼四周,藍色的海水直到天際。這片深藍色的大海底下,正在建造著一個初具規模的海洋牧場,然而從海面上卻看不到一點人工的痕跡。
“牧場主”是青島金海富源海洋實業公司,總經理陳鋼告訴筆者,所謂海洋牧場,就是通過由人工沉船、混凝土礁石和大型浮筒浮筏構成的人工魚礁,營造出一片適宜海珍、魚蝦自由活動和生長繁殖的“生態?!?并以此吸引野生或人工放養的海洋生物來“定居”,解決“貧海”變“富?!钡膯栴}。其中,在建設人工魚礁過程中還要考慮到適宜海洋生物的四種功能:隱蔽場功能、休息場功能、攝餌場功能和產卵場功能,四者缺一不可。否則,難以形成適宜海珍、魚蝦生長繁殖的環境,牧養也就無從談起。
由于這天風急浪大,無法潛水探訪,但從公司技術員蘇長順剛拍攝的一段海底錄像中,筆者見識了海底世界的奇妙無窮:一片類似戈壁灘的景象中,除了深褐色的海底和泛紅的石頭外,幾乎看不到綠色,也鮮見生命的存在,偶爾,在點點泛青的石頭叢中,閃過一兩個鮑魚或海參的蹤影。這是近海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由于過度的捕撈和污染,大海已經貧瘠得像一條干枯的河床。
屏幕上的影像繼續緩緩移動,大約半個小時后,畫面上漸漸出現輕輕搖曳的綠色水草,“注意了,就要走進‘生態?!??!闭勗掗g,一片片類似荷葉的草叢映入眼簾,近看猶如一片樹林,遠望則像國畫中的潑墨,色彩斑斕的大小魚兒,或暢游、或覓食,不時從眼前閃過,更有甚者,見人不驚,硬是在鏡頭前擺弄著各種姿勢。
隨后,眼前出現了一片片“竹林”,起起伏伏,一會兒郁郁蔥蔥,充滿春意,一會兒紅上枝梢,露出秋色。原來,這是不同的藻類,有馬尾藻,有鼠尾藻,還有些不知名的。緊接著,畫面上各式各樣的浮游生物越來越多,有橫行的螃蟹、蹦跳的海蝦、泛著紅光的海星,還有令人驚艷的藍色海星。突然,從石頭叢中出現了七八只蠕動的“三頭鮑”,就是人們常說的3個頂斤的大鮑魚,這些鮑魚的顏色幾乎與深褐色的石頭同色,可能是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保護色。
海底世界奧妙無窮,而人工魚礁又給平坦的海底構造出許多層次,海流碰到人工魚礁形成的上升流讓這里的底層營養鹽和底棲生物異常豐富,從而形成畫面中的山谷溪流、草叢濕地、松竹林,各種魚、蝦、蟹、貝穿梭其中,或覓食,或爭斗,或逃逸,或休息,或繁衍后代,而人類,也能像管理草原上的羊群那樣,隨時控制、管理它們。
生態菜――引領消費
在青島的一些大超市里,貨架上出現了許多品牌菜,售價是同類菜的3至4倍,但照樣買者甚多,甚至還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原來,這些都是“生態菜”。
這些“生態菜”產自青島市郊各個區(市),生產者有當地著名的農業龍頭企業,也有多個農戶組織起來的農業合作社,還有實力較強的個體農業公司。盡管生產經營者的身份各異,但他們的生產標準幾乎一樣,“生態菜”的品質絕不打折扣。
“當初為種生態菜,我們曾把租賃的200畝農田荒曬了3年。”青島博瑞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單義勝說,生態菜對地域、土壤、水質等生態環境有著很高的要求。創業初期,他們專門請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對租賃地的土質、水質進行化驗分析。聽從專家的建議,先用3年時間曬荒地,施用有機肥讓雜草生長,對土壤質量進行徹底改良。3年之后,經專家、教授驗收合格,方按生態菜的流程標準進行生產。生態菜上市后,恰好趕上青島奧帆賽,在順利通過60多項指標的質檢后,他們的生態菜走上了奧帆賽的餐桌,并獲得了不菲的收入。
盡管生產生態菜門檻很高,投入也大,但市場前景廣闊。“生態菜以綠色、有機的品質,排除了人們對食用蔬菜安全的隱憂,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現在我們訂單源源不斷,而且月月都在追加,不僅進入青島的各超市,而且進入外地許多城市,最近就連北京的大超市,也點名要我們的菜?!眴瘟x勝言語間有掩飾不住的喜悅。
生態果――進食免洗
青島所轄的膠南市,生產一種水果叫藍莓,當地人都叫它“生態果”。
說起“生態果”,坊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膠南市一家單位接待一位重要客人,安排其下榻大酒店后,客人對酒店的軟件、硬件都很滿意,唯獨對房間的水果提出異議,這是一盤晶瑩剔透類似藍瑪瑙的果實,上面泛著一層乳白色的“薄霜”,客人說服務員沒洗干凈……主人趕緊解釋說,這是一盤本地按生態化標準生產的藍莓,上面的那層薄霜,是果之精華,食用時不能水洗,客人聽后,揶揄自己趕不上時代。
藍莓為啥變成“生態果”?專門從事藍莓生產的沃林農業(青島)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林峰獲知筆者的來意后,把筆者帶到了他們的生產基地。
登上張家樓西向的無名山坡,四周是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灌木叢,而沙丘地上的這片灌木叢,就是藍莓。藍莓含有的各種糖、酸、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元素,遠遠高于其他水果,特別是果實中花青素含量是其他水果,諸如蘋果、葡萄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同時,藍莓還具有養目、消炎等多種藥用功能,因此國際糧農組織將其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目前,藍莓在發達國家已成為愈來愈普及的果品,但在我國尚無大面積栽培,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由于藍莓皮層的“果霜”不能水洗,種植藍莓一定要做到生態化生產。因此,首先要選擇生態條件好的環境,沒有好的生態環境,是不宜種藍莓的。同時,內控的生態化標準要跟上。“你看,這是我們的殺蟲燈”,林峰指著矗立在灌木叢邊上的一盞盞電燈說,“我們的生產標準之一,就是利用生物和物理手段殺蟲,嚴禁噴灑任何農藥。藍莓是新引進的樹種,目前天敵還不多,利用殺蟲燈基本就能解決問題?!?/p>
另外,生產過程中,在果林的幾個育肥期,全都增施有機肥,否則,果品的品質就難以保障。澆水,也要澆無污染的水。采果時,每個工人都要戴白色手套,做到衛生采摘,衛生包裝,衛生運輸。在每道工序、每個環節上,公司都有嚴格的標準。
按生態化要求生產藍莓的成本相對要高一些,但市場的回報也不菲。在采摘初期,他們生產的藍莓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里,售價達到每公斤700元,平均價格也在120元左右。
睡“溫床”的“生態豬”
魚蝦蟹貝“住新房”,說的是青島的“生態?!?大豬小豬睡“溫床”,聊的是青島的“生態豬”。
在傳統的養豬場,“豬舍臭烘烘,豬身臟兮兮”,然而,走進青島遠郊的海青鎮小官村農民賈世月的“生態養豬場”,情景卻大不一樣,進豬舍,非但聞不到撲鼻的臭味,反而有一縷縷酸溜溜、甜絲絲的氣息散發過來。豬舍有幾百頭豬,頭頭豬軀體光滑,髦發蓬松,一擺手勢嗷嗷撒歡,可抖精神兒。
54歲的賈世月樂滋滋地跟筆者說,我這豬健康著呢,一年到頭不吃藥,不打針,長得還快,為啥?睡“溫床”唄!老賈指著豬舍說,你看,這片暗紅色像細沙灘一樣的地方,過去就是豬的糞便池,現在哪見糞便呢,干干凈凈、松松軟軟的分明就是豬的一張大席夢思床。經老賈一點撥,筆者恍然大悟,對呀,豬的糞便哪去了?老賈很得意地介紹說,豬的糞便一出來,很快就被豬拱翻到床底下,滿床的生物菌又把它們發酵成“香餑餑”,豬禁不住誘惑又去吃,結果,每頭豬出欄又省料10%~20%。這真是一張神奇的“溫床”!
為了解開“溫床”之謎,筆者請教了正在現場的青島大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華,他說,制作這張“大床”的主要原料是秸稈、鋸屑、花生殼、米糠等有機混合物,將其制成有機復合墊料,然后按一定比例配上有益生物菌群使其成為發酵床,豬在這個床面上生活,可滿足對溫度、微生態、通風透氣等生理性需求,同時,利用生豬的拱翻習性,使豬的糞便和墊料充分混合,微生物菌群以此為食餌,就地將其分解和消除,并繁殖滋生出大量的無機物和菌體蛋白被豬食用,從而形成豬舍無臭氣、零排放、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和整個飼養過程中的良性循環。
老賈說發展生態養豬的好處還有很多,省工、省料,低投入,高產出……過去傳統養豬,他養14頭老母豬,又要喂食,又要除糞,又要沖洗,雇傭一個幫工都有干不完的活兒,現在不用除糞不用給豬沖洗了,飼養規模擴大了,他一個人就解決了。
據了解,青島市還進一步加大了對發展生態養豬的扶持力度,凡是新建或改建發酵床的養豬場,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共補助710萬元。上半年全市新建成發酵床生態養豬場292個,累計達到488個,發酵床面積總量達到27萬平方米,存欄生態豬15.2萬頭,出欄生態豬16.9萬頭。
筆者感言:
生態意識覺醒帶來的啟示
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人類、對農業的影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生態經濟工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決定了生態農業建設的持續性和整體性。
青島在生態建設方面,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譬如“生態林”,“生態菜”等等。無論是“生態魚”、“生態果”、“生態林”,抑或“生態?!?盡管形式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體現出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而最重要的是,生態意識的覺醒給青島帶來的是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的升級和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