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16:05: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文化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產業在農村的發展需要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的支撐。雖然近年來,我市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建設的重要性,采取各種措施,如高校設立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幵設社會培訓機構等培養農村文化產業需要的專門人才。但是,不可否認,當前產業人才匱乏、文化人才隊伍發展落伍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性瓶頸之一。
二、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在依靠政府、民間組織和市場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礎上,具體解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還需要從農村文化產業的產業基礎、文化品味、投融資體系、人才建設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1.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提高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是為發展生產、保證生活供應和保護生態環境而創造共同條件、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設施的總稱。從行業劃分來看,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設施、郵電通信設施、能源供給設施、水利設施、生態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等。因此,它既是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經濟和社會運行和發展最基本的保障。比如,企業生產需要能源和水作為必需的投入品,也離不開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提供的服務。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農村公路、通訊、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從而為文化產業走進農村、駐扎農村、建設農村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和準備措施。
2.加大科學技術投入,提升文化產品總體品味加大科技投入,首先可以運用科學技術來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通過發展信息科技,提高農村通訊設備、供水、供電等基礎建設,為文化產業在農村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產品的總體品位與科技含量。“就我國文化產品而言,內容的民族化和國際化是雙向互動的,只有保持二者的張力,用現代意識來處理傳統文化資源,才能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蔽覈r村文化產品要既能夠彰顯自身民族文化內涵,又具有一定的國際化的水平,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農村許多尚未開發、以原生態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要使它們在繼承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就必須要依靠高科技。
3.構建金融支撐體系,保證農村文化產業資金投資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促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礙就是資金的匱乏。因此,必須積極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資主體,拓寬投資渠道,集聚各方力量,多管齊下,使國家(政府)、企業和個人都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鼓勵金融介入農村文化產業領域,著手從金融支撐結構、擔保體系、評價體系、保險機制等方面構建完備的金融支撐體系。
【關鍵詞】旅游文化產業 農家樂旅游產業 可持續發展
一 研究背景
文化產業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不僅反映國際競爭力,而且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旅游文化產業作為煙臺市文化產業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因其良好的宣傳作用和經濟效益的可觀性,長久以來受到了各級政府的廣泛重視。而農家樂旅游產業作為新興旅游產業,積極推動了農村多種副業的發展,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和農民的致富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城市文明向農村延伸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因此如何更好地做好、做大、做強煙臺市農家樂旅游產業,對振興煙臺市文化產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煙臺地區農家樂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1.總體概況
目前煙臺地區的鄉村旅游開發均向著融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尤其是作為蘋果、櫻桃等各類水果的主要產地,到了每年的5~6月份水果采摘的旺季,隨著各采摘基地也紛紛對外開放營業,果園菜園采摘配合美食購物、特色民俗風情體驗、傳統節慶活動體驗等立體式體驗之旅更成為山東乃至全國都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農家樂旅游產業品牌,形成了煙臺休閑、浪漫旅游獨樹一幟的特點。
2.面臨的問題
整體上看,煙臺地區農家樂旅游產業開發還正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經營管理等各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項目建設趨同性較強,缺乏品牌建設戰略。由于農民的思維特征是實用理性,造成了在實際操作中創新性不強,盲目趨同性做法較多。另外,農家樂旅游產業缺乏品牌建設戰略,作為營業者僅僅將收入看成經營成功的唯一標準,忽略了品牌建設、人文精神內涵建設、可持續發展建設。舉例說明,煙臺福山盛產煙臺品質最好的櫻桃,到了采摘季節,福山地區各處銷售的都是名為“煙臺大櫻桃”的果盒,使外地顧客對福山當地的認同感不強,僅僅停留在對煙臺整個市的認識層面,而不會對福山情有獨鐘,自然宣傳效果會大打折扣。
第二,基礎設施不完善,各自為戰居多??v觀煙臺農家樂旅游產業現狀,由于受到了市政基礎建設、周邊環境建設、交通等方面的制約,造成了大部分原始的農家樂均為未得到深入挖掘,而農家樂最為吸引游客的恰恰正是其原始性、自然性。另外,煙臺地區的農家樂多半是獨門獨戶經營,各自為戰,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家樂體驗的原始性,但是由于經營規模的難以保證、經營理念的缺失勢必會造成經營很難大踏步向前。
第三,衛生等狀況不容樂觀,破壞環境現象時有發生。煙臺大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受長期以來的衛生習慣及衛生基礎條件欠缺等原因,農家樂旅游的衛生狀況不是很令人滿意,加之部分地區相關監管部門的管理缺失,更會造成多數游客的顧慮,形成農家樂不敢樂,游客望而卻步的現狀。另外,農家樂經營者在面對大量顧客時往往采用的是粗獷性經營,即不考慮污染、不考慮可持續經營、不考慮顧客感受。他們抱有的思想往往是來一波算一波,一切向“錢”看,而非向“前”看,破壞環境的行為將會越演越烈。
三 煙臺地區農家樂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形成合力推動“農家樂”快速發展的工作格局
當地政府應統一思想,審時度勢,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大力扶植當地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具體方法可參考如下:一是認真調研分析,找到當地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通過產業引導、規劃編制、稅收、工商登記、土地使用、金融信貸、行業培訓政策的有利偏移,必要時減免有關管理費用,從而加大扶持力度,解決好農家樂經營者的后顧之憂。二是設立專項扶植資金,幫助農家樂經營者有效宣傳,通過合理的考核評選機制,當地政府應適時評出“農家樂”特色村和“農家樂”重點鄉鎮,以及優秀經營者,對這些地區和個人進行專項資金扶持。三是在當地暢通完善農家樂旅游產業溝通渠道,組織政府配套部門如公安、衛生、消防積極配合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最終形成合力推動“農家樂”快速發展的工作格局
2.積極改善農村各項基礎建設,加強服務管理
首先,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統籌規劃當地農家樂發展建設,整合獨門獨戶經營者資源。根據區域發展的基本需要,統一規劃交通建設、市政建設、公共基礎服務等建設項目,加強品牌戰略指導。其次,應積極強化內部管理,加強對當地鄉村農家樂產業的統一監管,做到衛生達標、服務達標,讓旅游者吃的放心、玩的舒心,提升旅游地環境的整體質量,使當地農家樂旅游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3.明確定位,強化特色化的服務項目建設
根據煙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應在發展農家樂旅游產業的同時,把握煙臺特有的“名片”作用,注重突出以下特色。一是突出民間文化、紅色文化,例如,深度挖掘民間藝術品精髓及煙臺戲、民風民俗的內涵,將這些資源合理有效地融入到農家樂旅游產業中來,讓游客在享受樂趣的同時,感受到人文關懷。二是突出休閑、浪漫體驗。通過基礎設施及服務的完善,以及到位的宣傳,吸引游客前來住農家屋、吃農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
摘要:近年來政府鼓勵發展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各地的文史工作單位與藝術工作者,紛紛投入鄉土重建的行列。傳統饒富宗教色彩的民俗節慶注入了藝術創新、招攬觀光、開發文化商品的經濟性目的。民俗節慶也成為推展文化產業,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項目。本文以文化生態研究的觀點,為擴大文化營銷,提出民俗節慶文化活動項目策劃模式,期待有助激發我國文化產業的潛能與活力。
關鍵詞:民俗節慶,文化活動,項目策劃
1、項目背景
我國民俗節慶承襲漢民族傳統文化,并包括源自各地方宗教祭祀的民俗慶典和原住民祭典。傳統農村社會的民俗節慶往往結合耕作季節,富有祈福、消災、演藝、休閑的多種意義。尤其民俗節慶期間搭配敬神、祭祀、團聚而來的藝陣、團康和各式各樣的神佛繞境、花燈、蜂炮、舞龍、舞獅、抬轎、踩高蹺等民俗表演,在民俗祭典文化薪傳的意義之外,更以繽紛熱鬧的氣氛帶動民氣,成為象征地方特色,吸引觀光人潮的重要活動。[1]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社會變遷促使農村生活與民俗節慶的風貌逐步改變。
分析民俗文化活動的現代意義,在其原始的懷古念舊與追溯民族情感,凝聚社會人心的集體認同意識之外,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文化活動藉著現代化的生產與再制造,擴充提供消費和服務的功能,已跳脫了早期對所謂文化工業的負面思考,并融入知識經濟發展的洪流。隨著全球化的競爭與挑戰,民俗文化活動被視為有效展現某一個地方或某一個社會、國家的生活經驗、藝術特質、人文風貌和宣泄真摯熱情的標志。[2]它是彰顯地方感及塑造獨特文化地景的絕佳題材。
2、項目目標
從參與觀察的角度來看,節慶活動(festivals)是當代各地民俗文化當中,同時擁有象征傳統習俗精神,能夠號召吸引較多民眾參與,易于結合親近的民俗氛圍,創造因提供經驗、產品、服務,而滋生的經濟效益。時人探討文化產業有必要深刻重視這一環。
本文以我國的民俗節慶文化活動為標的,循文化營銷與文化生態研究的途徑,藉此透視民俗節慶文化的構成要素和變遷趨勢,并分析民俗節慶文化活動項目策劃實營銷推廣,期待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潛能與活力的正向思考。
3、基本流程
民俗活動的源起具有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共享的文化意義,它是經由互動的社會過程而來,不僅單獨存在于個人。也在群體活動的創造與累積的過程中,成為一種象征地方特色的知識總合。[3]
本研究的文化活動項目策劃過程具體包括:(1)、構想執行,(2)、再制造,(3)、營銷、宣傳、流通、(4)、展示銷售等四個階段。我國的民俗節慶除了沿襲傳統的動態基調,隨著工商業生活步調的轉變,加上推動社區營造而興起的促銷地方產業和發展觀光的功能,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環。以前述‘民俗節慶文化活動相關利益人模式’分析,民間參與的范圍包括:呈現地方生活風貌、藝術成份、精神價值的文化制造者;具有執行傳播,擴散宣傳效果的文化營銷業者;以及提供前來參與的顧客和消費者各種感觀體驗及休閑服務的文化服務業者三大類。進一步細分尤以下列各項最常見。(1)、宗教及公益團體:包括傳統的寺廟、宗教團體,及當代非營利性組織的公益文教基金會,他們通常是民俗節慶的發起或贊助單位。(2)、地方文史工作者:無論是團體或個人性質之文化志工,對于協助節慶活動之企劃、推動、考證與服務,往往提供絕佳的輔助。(3)、藝術工作者:包括傳承傳統藝術的戲劇、藝陣、表演以及尋求推陳出新或結合流行風尚元素的藝術創作者。(4)、地方產業供應者:原屬地方生活主軸的地方產物提供者,如年貨大街的商家、木雕藝術節的雕刻業者。(5)、衍生性文化產品制造者:如元宵燈飾的飾品制造商。(6)、營銷及傳播業者:包括媒體傳播及當代承攬策展或執行活動企劃的經紀公司。(7)、觀光服務業者:民俗節慶活動的功能融入大眾消費文化,增加了文化觀光與知識經濟的意義,食、衣、住、行等民生性質的消費服務成為節慶活動的重要項目。
本研究認為民俗節慶文化活動四個階段不一定像工廠化生產流程那樣一個接一個,有時候其實是既重疊又互動。事實上這些分工也存在于不同的執行單位之間,亦即垂直整合的合作模式是采取將原來個別執行的專長領域結合在一起,藉以提供較為完整的價值鏈。
4、營利模式
具有民俗傳承與創造經濟效益的民俗節慶活動,不但不在文化資產保存法嚴謹的保障范圍,也非強化創意生產的文化產業項目。[4]而民俗節慶的文化活動涉及歷史、宗教、禮俗、藝術、經濟、營銷、體驗、服務等不同面向的學術研究與經營實務。因此,民俗節慶活動的價值鏈帶動文化、觀光、商業的實質效益是不爭的事實。
5、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文化研究的命題在討論文化意義產制過程中,以所謂文化循環的概念來觀察,當代文化事業的生產、再現、認同、消費與管制的接合過程,每個層面都有其必然的影響力,各個層面的接合與連結會決定文化意義如何被接受或生產。
民俗節慶源起自俗民時節慶典,經過不斷的積疊與創新,雖然可能因創新元素加入或懷抱不同的愿景而調整作法,但其根植于俗民生活的原始意義仍是維持永續綿延的原始動力。但時下許多新興節慶活動的內容設計,往往標榜國際化、藝術化、大型化,成為追求商業效益的觀光產業。[5]許多民俗產業曾創造一季數十萬人潮參加的盛況。這種操作模式隨著社會經濟景氣不佳,終于因虧損嚴重而宣布停辦;與此相同,許多藝術節也經歷類似的同樣命運。因此,民俗節慶活動必頇投入更多文化行政的扶持與學術研究的基礎,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6、相關結論
傳統民俗節慶結合鄉土神佛祭祀,融入藝陣、戲曲表演,是匯聚村民共享迎神、喜慶、群集娛樂的節日,也是鄉土藝術展現的最佳平臺。那是俗民文化最核心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歷史的、社會的、藝術的多層涵意。隨著社會變遷與政府的文化行政提倡多元文化并蓄,透過富麗農村、社區總體營造、一鄉一特色、鼓勵文化產業化等政策的推動,當代我國的民俗節慶活動呈現一方面尋根復古,一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創新的民俗節慶發展出以藝術文化發展觀光、為社區營造促銷地方產業、維持民俗祭典又加入創新作法等三種類型。
當代文化產業研究強調承襲傳統文化藝術,結合現代體驗,發展兼俱文化與經濟的雙重效益。不可忽略的是人文藝術的美感,社會發展的理性價值,無論如何添加創新元素,它仍是文化生態綿延不斷的原動力。我國的民俗節慶活動在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潮流中,將持續發展。期待透過文化活動項目策劃合作,追溯民俗的傳統因素,融入現代生活,共同開創兼具吸引世人關注,又能令人回味無窮的美感體驗與享受。(作者單位: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鄒全民.濰坊市民俗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 2009
[2]王惠建.旅游主題公園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和培育研究[D].湘潭大學 2003
[3]蘇韶芬.關于旅游業如何開掘民俗文化資源的若干思考[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02)
關鍵詞:文化產業語境;西南村鎮旅游文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122-01
一、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研究的學術意義
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研究是中國旅游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南村鎮旅游文化產業研究的基本內容。其研究有利于在中國古代旅游文學研究的基礎上拓展旅游文學研究視野,有助于拓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范圍。
從應用經濟和管理學視角看西南村鎮旅游文化產業,西南村鎮旅游文學居于不可或缺的位置,是由文學而文化進而文化產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系統梳理西南村鎮旅游文學,既可以完善中國旅游文學的學科體系,又可以強化旅游管理中文學資源系統的整理和深入的學術探索。
二、國內外研究關注度不足,系統研究尚缺
與村鎮旅游近似的概念包括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農業旅游(Agritourism)、村寨旅游(Village tourism)等,都是西南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特殊模式,主要是基于西南山地生態環境,在歷史長河中沉淀形成的多樣性文化。村鎮旅游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發展成熟,發展至今已經近40年。其間產生了大量的村鎮旅游文學作品,但疏于整理和研究,具體研究成果至今尚缺。
目前,對村鎮旅游的研究主要來自于應用經濟的旅游經濟學研究、旅游人類學文化視角的研究,對村鎮旅游的開發模式、村鎮旅游與農村經濟建設、村鎮旅游與農村文化建設、村鎮旅游與和諧社會建設、村鎮旅游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研究較多,但是結合當前“一帶一路”、“文化旅游創新區”、“民族文化產業”等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欠缺,對村鎮旅游文學及其開發價值的研究更少涉獵。從旅游文學的角度看,國內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從文學研究的視角展開的,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古代旅游文學的研究,作為文學的流派之一,對李白、柳宗元、陸游、徐霞客等作品的研究,對旅游文學的本質、特征、審美以及旅游文學與文化研究較多,對近現代西南地區村鎮旅游文學的研究很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的《旅游文學研究述評》和韋國兆的《近十年中國旅游文學研究綜述》比較全面地梳理了旅游文學研究的現狀,在研究基礎、主要內容、方法論、應用研究等方面都有有所拓展,旅游文學的論文、專著、教材以及旅游文學的內涵研究、旅游與文學關系研究、旅游文學與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已經涉獵,但研究的空間和時間還有待擴展。其中,部分作品涉及到旅游文學資源與文化產業的開發等方面,海南、湖南、江西等地較多,但西南地區很少涉及。
在以“旅游文學”為主題的著作中,《旅游文學》、《旅游文化學》、《旅游文化與審美》都有同名著作問世,但研究內容大致相同,觀點和體例各有千秋。主要是合編的論著,或者是古代旅游文學作品賞析,也有整理全國各地主要風景名勝區旅游文學作品進行研究,題材以詩文為主,時間以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為主,當代作品幾乎沒有涉及,尤其是西南村鎮旅游文學作品沒有收錄和研究。
總體上看,我國旅游文學的研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作家作品、審美以及應用開發研究還有很大空間。
國外民族村鎮旅游主要從幾個方面展開:旅游學、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民族村鎮旅游的動力機制、社區參與的旅游發展、旅游管理、旅游營銷、旅游人類學、旅游與社會性別、旅游文化學等方面。對西南村鎮旅游研究主要從旅游人類學的視角切入,研究旅游開發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影視作品和人類學民族志作品呈現,旅游文學作為文化研究的素材進入人類學研究視野。以西南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并以開發為目的的研究比較多,有部(下轉131頁)(上接122頁)分內容以此為原創素材進行村鎮旅游文學創作。國外對我國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研究也是零星可見,尤其是其中的中文作品更是寥寥無幾。但因為村鎮旅游的游客中有許多國外游客,外文文學作品也不在少數,由于語言障礙,零星地見于國外文學研究中,但譯成中文的作品不多見。
三、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研究的內容
研究以“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研究”為對象,須闡述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發展的基本情況,包括西南村鎮旅游的興起和村鎮旅游文學的誕生、村鎮旅游文學的發展簡史以及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深入闡述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性質和特征,包括西南村鎮旅游文學與中國古代旅游文學的比較研究、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特征,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進行。西南村鎮旅游文學作品的整理和分類是基礎工作,研究分別從題材和內容兩個方面進行分類。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審美研究是本研究的核心和重點,分別從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自然美和古典美兩個方面呈現,分別反映自然和文化的兩個方面,進而進一步探討作者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感。文學理論研究深入到文學作品的創作、傳播、消費的三個基本環節,結合現當代村鎮旅游文學的特征分別進行深入研究;再從文學與文化的視角,分別探討村鎮旅游與旅游文學、西南村鎮旅游文學與旅游文化、村鎮旅游文學與地域文化、村鎮旅游文學與民族文化、村鎮旅游文學與時代文化等諸多復雜關系;最后,結合當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從應用層面研究村鎮旅游文學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并提出具體的開發路徑供社會參考。研究還應將收集到的西南村鎮旅游文學作品按照題材進行選編,集中展示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成果。
四、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研究的難點及研究方法
西南村鎮旅游文學的研究對象為村鎮旅游文學的作品,大多散見于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之中,全面收集整理比較困難。村鎮旅游文學作品數量龐大,大多是非專業作品,系統的甄別研究工作量比較大。
主要通過文獻收集整理大量的旅游文學作品,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和研究,包括書刊、網絡作品、個人文集等。同時,通過田野,對西南地區主要旅游村鎮進行調研,通過關鍵人訪談,了解作品、作者及其創作背景、社會文化環境、心理等因素。
關鍵詞:黑龍江;文化發展;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147-03
文化對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的發展起重要的基礎作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教育是文化創承與創新的重要方式。文化與教育具有交互價值,本質上都是推動人的發展。
一、文化與教育的關系
文化是教育之根,是教育的本性。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寶貴素材和內在動力,離開了文化的根基,教育發展將如無源之水。文化是制約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的水平決定了教育的水平,文化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的性質。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和存在意義。
教育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給文化以生存依據和生機活力。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作為增進人們知識與技能以及影響人們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教育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文化的影響,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特殊過程,同時也對文化起著重要的反作用,這就是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選擇文化、保存和傳遞文化(將文化內化為學生的能力、素質)、創新文化以及促進文化交流的功能。
教育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與生俱來的聯系,二者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過程中,不斷按照各自的規律運動、發展和變遷。
二、黑龍江省的文化特點及文化建設概述
黑龍江省的文化以“大”為美,具有陽剛、豪放、粗獷之風骨。黑龍江省有大平原、大森林、大山大嶺、大江大河、大油田、大煤礦、大農業等;高緯度的自然地理位置使這里了獨特的冰雪文化;黑龍江人豪爽大氣,正是這樣的自然環境和人造就了黑龍江省“大美大愛”的文化風骨。黑龍江省文化的構成有三種元素:一是歷代土著民族創造的文化;二是流播到黑龍江的中原文化;三是近現代影響黑龍江流域的俄、日、猶太外國文化。這些文化元素經過碰撞、沖突、選擇,最后融合為一種具有統一文化精神與文化風格的地域文化。黑龍江省的文化特質是“南北交匯、中西合璧、開放包容、開拓自強”。這種特質的優勢在于綜合,實質是開拓和創造,既體現優良的文化傳統,又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相一致,還包含文化現代化因素。黑龍江省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它的最為顯著的三大特征:文化基調的雄健性,文化承載的多元性,文化積淀的淺表性。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先后提出“建設邊疆文化大省”,“文化立省,文化興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文化發展目標和戰略。全省文化事業全面、協調發展。2011年,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2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46個,公共圖書館107個,各級各類博物館152個。基層文化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省委省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十大工程”,以農村為重點,以縣、鄉兩級文化工作機構建設為切入點,加緊實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使廣大群眾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文化權益。全省文化產業持續快速增長,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1年,全省文化產業機構達到6.59萬個,從業人員36萬人,實現增加值285億元,增長率達36%,增速是全省GDP同期增速的3倍。文化產業在取得經濟效益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推動了社會效益的發展。居民文化消費不斷增長,全省總體上已邁進文化消費需求旺盛階段,為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進一步加強。全省大力加強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產業集聚步伐加快,集聚效應進一步凸顯。目前,全省已建或在建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2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帶動了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娛樂、藝術品生產等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促進了文化創意、旅游休閑、數字內容、動漫游戲、網絡信息、文化會展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興起,引進建設了中國國際音樂之城、中國云谷等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盡管全省文化事業和產業繁榮發展,但仍存在文化產業總量小,發展結構不平衡,文化消費水平低,媒體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出版、網絡技術、文化創意、文化運營等高端文化人才匱乏的問題。
三、黑龍江省教育推動文化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弘揚黑龍江文化
教育要在培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以黑龍江歷史文化傳統為底蘊、以現代文明素質為特征的新時期黑龍江人文精神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把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全面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把德育融合到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其次,要大力弘揚黑龍江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開拓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精神品格,如“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突破高寒地區精神”、“闖關東精神”、“開拓進取精神”等,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第三,要加強對學生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的現代公民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和道德品格教育。第四,要通過課程、教材、教學等多個渠道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教育與滲透,更好地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梢詫⒛軌蚍从澈邶埥幕厣摹炐愕?、經典的民歌民樂、民舞、冰雪畫、剪紙、木雕、冰雪體育運動等內容編入學校的音樂、美術和體育教材,將本地區的優秀精神作為素材編入德育等教材,作為基礎性課程內容。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文化育人
育人的過程就是以文化人的過程。育人作為教育最基本的功能無疑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是傳播知識和創新知識,更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念和價值觀,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此,要把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一要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成才觀;二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三要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四要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五要重視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協同的育人環境;六要在政府方面建立推行素質教育的問責制度。
(三)培養文化人才,加強文化隊伍建設
文化人才的培養、開發與文化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目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急需四大類高端人才:藝術創意人才、策劃服務人才、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為此,高校和教育科研機構要積極開展培養文化產業高層次人才工作??煽紤]在具備條件的高校逐步開設有關文化產業的專業和院系,培養本科生、研究生,也可考慮將與文化產業聯系緊密的學校轉型為培養文化人才的專業院校,使文化產業的專業學歷教育能得到國家的承認和社會認可。其次,發展文化產業網絡教育。網絡教育可由高校和科研機構主辦,也可成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網絡教育辦學機構。不管采取哪種形式,都應整合和利用產、學、研的力量,提高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三要注重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對青少年學生文化、藝術和創意等方面的教育,從根本上提高本地居民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位。
(四)充分發揮高校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具有學科齊全、人才密集、成果豐富的優勢,是培養高素質文化人才的基地,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在文化建設中,高校首先要肩負起傳承和創新文化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為此,一要依托雄厚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優勢,大批培養包括文化創意人才、文化管理運營類人才、文化技術人才等各類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要做好文化理論研究及其成果的宣傳、普及和轉化工作。依托綜合的學科資源和研究資源優勢,圍繞區域文化建設發展的重大基礎理論和現實應用問題,通過廣泛參與決策咨詢,承擔高層次項目和應用性研究課題,擔任實際部門顧問等多種形式,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要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建設好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創作生產優秀文化產品,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三要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既要推動自身產出的文化精品走向世界,又要注意研究俄羅斯、日本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的文化,并以各種文化交流活動為載體,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四要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成果的技術轉移和產業轉化工作,直接參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依托大學科技園等平臺,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人才培訓基地、文化產業創新基地和文化創意產品孵化基地等,打造具有黑龍江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其次,高校要做好自身的文化建設,建設有中國特色黑龍江特點的高校文化。為此,高校一要凝練核心辦學理念,理念是文化的集中體現,文化育人體現在理念的指導和影響上;二要開展民族精神基本經典教育,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三要改革課程結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創設個性化課程和重視實踐性課程;四要重視教學文化的培育,高校是通過教學活動也可以說是人才培養活動來進行文化傳承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從理念和制度層面建立教學文化;五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強學科文化建設、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加強物質文化建設以及加強作風和社團建設等。
(五)各級各類學校要多方位為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服務
學校是分布最為廣泛、遍布城鎮鄉村的公共文化機構,應該在發展公共文化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各級各類學校應在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動員廣大師生在全民閱讀、全民健身、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將文體設施適度地向社會開放,等等。
參考文獻:
[1]白亞光.推進黑龍江邊疆文化大省建設的戰略[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4,(03).
[2]陳曉文.文化發展必須教育先行[J].新湘評論,2012,(07).
[3]高潤紅.試論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J].經濟研究導刊,2009,(35).
[4]劉獻君.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的理性思考[C]//質量提升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1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
[5]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題組.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J].上海教育,2012,(5).
>> 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困境與應對 孔子學院的中國文化傳播對策分析 境外孔子學院的創建與發展:基于文化視角 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分析及趨勢初探 試析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 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的收益問題及孔子學院等的運作建議 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展困境及改進建議 淺論孔子學院的對外推廣傳播 孔子學院: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文化傳播 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傳播技術困境及對策 論“華萊塢”類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困境及應對策略 孔子學院“躺著中槍”的文化昭示 獨立學院建設校園文化的困境與對策 美國孔子學院發展的困境及其消解 孔子學院視角下的中醫傳播與發展 孔子學院的書法教學和傳播活動評析 關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新興策略之“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思考 論活動營銷的傳播效果及文化困境 農村文化發展的困境及對策 孔子學院在線教育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孔子學院遍布全球106個國家,年投入過億美元”
②DON STARR,“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Europe: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European”Journal of Ed-
ucation,Vol.44,No.1,2009,Part I
③⑥DON STARR,“Chinese Langua-
ge Education in Europe:the Confuci-
us Institutes 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Vol.44,No.1,2009,Part I
④Guy Healy,“Call to let Conf-
ucius Institutes bid for funding”,Australia,2010 Newspaper Source
⑤⑦Jay Rey,“Confucius Institu-
tes debuts: UB site to become part of worldwide,Chinese-sponsored network” Buffalo News(NY),2010
⑨Carol Bellamy and Adam Weinb*
erg“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
ange to Restore America’s Image” A-
meric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7
⑩⒁,“孔子學院在歐洲生根”
⑾戴蓉,《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J].復旦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
⑿http:///wiki/Fulbright_Program“Fulbright Pro-
gram”
⒀張西平、柳若梅,《研究國外語言推廣政策,做好漢語的對外傳播》[J]. 《語言文字應用》,2006
關鍵詞:飲食,文化,風俗,儀式
在中國,尤其是在北方地區,人們普遍喜歡吃面食,在現在的華北和西北一帶人們幾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們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樣的形狀,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過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調查了解,試圖分析總結當地人為什么喜歡吃“饃饃”,并且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分析總結出由普通的飲食——“饃饃”,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飲食習慣有個總結,并且對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飲食文化并且能夠延續至今,在當今的社會還得到了發揚光大,達到了很好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問題是探討中國飲食文化,通過全面介紹山東饅頭的由來,特點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當今社會人們又重新對傳統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對傳統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由此社會、政府及個人對此進行了發展,從中獲取有益的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地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的項目進行開發,并且通過一些宣傳使普通大眾對此有了重新的認識。本文就是要通過對山東膠州灣一帶的“饃饃”進行闡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飲食所引起的文化現象。
二、膠州灣一帶的人們喜歡吃“饃饃”的原因
1.自然原因。膠州灣地處山東半島,也就是華北平原之內。本區域的農業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時候氣溫上升地快,水分蒸發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氣溫不低,適宜種植冬小麥。所以本區域種植有大量的小麥。這種自然條件使得當地保留了大量的農田,而且至今這種農業形勢保持持續的發展。
2.經濟原因。本地區的人口非常多,尤其農村地區。所以本地區的人們自古就有吃“饃饃”的習慣,因為這種面食能夠極大地程度上解決人們溫飽的問題。另外本地區地處黃海北部,人們都有出海捕魚的習慣,所以在出海之前當地人都會舉行一些祭海的儀式,起初人們都是用一些牲口,后來才演變成用做成各式形狀的“饃饃”在代替牲口。
3.社會原因。本區古代時期是戰亂頻繁之地,當地人們為了求得平安,就會舉行祭拜儀式,因為離海近,人們對大海有一種敬畏之心,當地人喜歡出海捕魚,想從大海中獲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舉行一些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這種行為逐漸演化成為一種風俗習慣。論文大全。到現在,在當地農村每家每戶都會在一些節日的時候做各種各樣的饃饃,表達自己的心情。論文大全。
三、饃饃——從一種食物是如何變成一種風俗習慣的
饃饃,作為膠州灣地區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食物,在人們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當地,據筆者調查了解人們不僅僅把它當做一種食物,而是有了藝術的加工。在當地的農戶家里人們會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狀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樣形狀的饃饃,有些人還會在饃饃上面涂上顏色,做成各種小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種花樣面塑非常有名,逢年過節或農家喜慶之時,手巧的農婦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餑餑”慶賀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樣餑餑費時費力,一般手藝很難做好。于是,人們便用梨木、萊果木雕刻出專用的模子——餑餑磕子來磕制面食。這種方法工序簡便,磕出來的餑餑紋理清晰、花樣好看,很受農家婦女的喜愛。論文大全。農村家庭一般都有幾件或成套的“餑餑磕子”。這種磕子被民間美術家贊為一絕,后來流傳國內外。這種饃饃磕子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已經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市場經濟時期,人們普遍有了商品意識,有些當地人就會利用饃饃的特點作為賣點,使之形成一種商品。隨著改革開放,人們對于傳統的東西有了新的認識,逐步把的儀式恢復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地的祭海儀式又有了新的發展。人們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會舉行大型的祭海儀式。隨著這種活動的逐步開展,當地人們對于傳統的饃饃又有了更深的認識,開始從普通的食物轉變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
四、傳統飲食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近些年,膠州灣饃饃的飲食文化隨著當地的經濟發展也逐漸地傳播到了周邊地區,這種文化形式也逐漸被許多人了解認識。隨著當地旅游業的興起,政府的大量宣傳,使得這種飲食文化逐步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牌,作為宣傳膠州地區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過旅游業的帶動,通過高文化產業的方式,讓更多的來到這里認識當地的文化,風俗習慣,使得當地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橫祭海節上,田橫鎮的大饅頭也“出盡風頭”。祭海節上的饅頭裝飾有松樹、鮮花,還有龍、鳳等花樣。當地人說,這種面塑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女人們一到祭海節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樣,不斷推陳出新,從龍、鳳、仙鶴等傳統作品發展到熊貓、牡丹花等新花樣。據悉,為了給當地人引一條致富之路,田橫鎮當地政府想盡辦法作好饅頭文章,包裝、注冊商標,舉行饅頭“選美大賽”等,田橫饅頭也逐漸打出了名氣,成為了“香餑餑”。在山東農業商務網上,“田橫饅頭”也圖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筆者通過對當地的實地走訪調查了解總結出一些觀點:傳統文化意識的回歸給傳統文化的新發展的機會。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傳統的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能夠充分地發展傳統文化的優勢,使之成為發展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現在人們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有效地宣傳,很好的運作,才能使這種傳統的東西合理有意義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欣然接受,并不斷地發展下去,做大做強。經濟的發展要依靠很好的領導,要依靠強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斷創新的產品,同時也要依靠對于傳統、特色的發掘和發展。這樣經濟就會與文化有機地接合,通過一個合理的平臺使其達到利益最大化。
“饃饃”這種飲食文化的發展還是個開始,人們還會不斷地創新,通過“饃饃”還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文化和商業形式。通過“饃饃”的發掘和發展,會給當地帶來一定的改變。
參考文獻:
[1]hi.baidu.com/482530/blog/item/0f06012d3049cd34349bf7a0.html.
[2] cnr.cn/newscenter/gnxw/200903/t20090321_505278238.html.
中國廣播電視網/國內新聞
[3]胡自山等編.中國飲食文化.
[4]龐毅,王敬武.飲食與文化.
[5]王仁湘.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
[6] wanbao.qingdaonews.com/html/2009-04/25/content_2095681.htm青島晚報/北京人賣王哥莊大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