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30 01:48: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風暴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波;宏觀調控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美國次級貸款的內容和特點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一是次貸低首付,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總額的20%—40%,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欲望。二是次貸期限長,有的20年還本息,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時候利息越高。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
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后,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個百分點,為1000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孩子18歲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并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的購房欲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次貸刺激了房市,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即最后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反正也賠不上,結果恰恰就在這里面出了問題,房價連跌了40%,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終于爆發了次貸危機。
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英文縮寫是MBS),形成債務后再賣債券(英文縮寫是CDO),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債務鏈一斷,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后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而后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
(二)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于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風波。
(三)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
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現在設想: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三、次貸危機的后果和危害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
(一)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貶值,貶值后會刺激外貿出口,降低進口,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后,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開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計升值了18.2%,匯率已突破7元的大關。到2008年年末,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它的外貿逆差,內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美元貶值,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物價都在上漲。所以,面對物價上漲,中央提出“兩個防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后,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為1噸),一噸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經濟高速發達之后,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億噸,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F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億元,讓其別漲價。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于我國壟斷產業太多,資源管理不到位,產品成本降不下來,電力、石油、煤碳等資源性的行業都提出要求漲價,但老百姓又怕漲價,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處在兩難的選擇中,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三)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于美元貶值,石油漲價,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2%,比2006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4%,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預計2008年全年美國GDP增長率為1.5%左右,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而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正在崛起,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征
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F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一個地方出問題,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
(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大概有8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他的手里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年,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國的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后抽資脫逃,致使泰銖當天貶值,并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后就會到處竄,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鉆,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F在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后果。在我國,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通過賭博抬價,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把股市烘起來,出現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資逃跑,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形成房地產“泡沫”后再抽逃;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即炒外匯市場,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災難,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
(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股市也就跌慘了?,F在看,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形成一種災難,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
(四)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綢繆,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征。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比如經濟過熱,基本上是8-10年出現一次。1982-1984年,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進行了治理整頓;1994年,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2006年末,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基本上是五“熊”三“?!?,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辨證的?,F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準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第二,產權多樣化,鼓勵競爭,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但是,市場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會周期性地出現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年代,經濟的主要危險是通貨膨脹,因為當時是短缺經濟,經常供不應求,物價自然就會上漲。市場經濟有通脹,也有緊縮,二者交替進行,但主要危險是通貨緊縮,即生產過剩、物價低迷、消費不足。在1998-2005年期間,我國經歷了8年的通貨緊縮,經濟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目前,我國又一次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通貨膨脹,但要注意調控的節奏和力度,要點剎車,不能急剎車,急剎車容易造成翻車。如果長期過度地緊縮銀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國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貨緊縮,5年內經濟將無法有大的發展。不能一放就脹,一緊就縮,這幾年我國一直是這么周而復始地走這條路,現在要注意掌握調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現1998年的那種通貨緊縮,我國就難辦了,因為我國人口基數太大,再加上弱勢群體多,如果經濟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那么很難保就業、保穩定,這是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
參考文獻:
[1]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2007(9).
[2]從次貸危機看美國樓市與中國樓市的關系[J].中國金融,2007(18).
[3]論我國的資產泡沫與金融風險[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
[4]金融危機后的貨幣政策操作——東亞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研究,2007(5).
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需要我們研究和把握金融系統的整體性、金融資本的流動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金融波動的周期性等新特征,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波;宏觀調控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一年來這場危機的影響愈演愈烈,形成一種“蝴蝶”效應,引發了國際金融風波,導致全球鬧股災。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的壞賬是4600億美元,由于美國把壞賬證券化,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現在擴展到全球,波及到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和銀行,估計最終損失要達到1.2萬億美元,其損失和危害正在逐步顯露。這件事遠遠沒有結束,預計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將持續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終見底。美國一打“噴嚏”,全世界都跟著“感冒”,這就是金融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傳感效應。
一、美國次級貸款的內容和特點 次級房產貸款簡稱次貸,是一種房地產抵押的按揭貸款。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很有誘惑力,因為它具備了三個特點:一是次貸低首付,有的次貸甚至沒有首付,這對中低收入者特別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貸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總額的20%—40%,而次級貸款的低首付特點則激起了人們的購房欲望。二是次貸期限長,有的20年還本息,還款周期長使貸款者壓力小。三是次貸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時候利息越高。
這三個特點使得中低收入者踴躍貸款購房,房地產價格漲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達到幾百萬美元以上。 美國開辦次級貸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決中低收入者買房難問題。這項措施啟動后,美國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個百分點,為1000萬中低收入者解決了住房問題。在美國,孩子18歲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構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級貸款政策迎合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并較好地滿足了美國人的購房欲望。但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次貸刺激了房市,也毀了房市。因為當時美國的房地產價格暴漲,信貸雙方都有一個心理底線,即最后實在不行就賣房子還貸款,反正也賠不上,結果恰恰就在這里面出了問題,房價連跌了40%,房地產市場因此潰不成軍,終于爆發了次貸危機。
二、誘發次貸危機的原因 從根本上講,次貸危機是金融炒作的結果。美國金融是全球一體化的龍頭,很多銀行都在發行貸款證券(英文縮寫是MBS),形成債務后再賣債券(英文縮寫是CDO),經過金融機構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個債務鏈,債務鏈一斷,便產生一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觀調控力度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后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而后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
(二)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價格大 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于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風波。
(三)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 美國次貸危機是歷史的巧合?,F在設想:如果美聯儲當年不加息,貸款的利息也就不會這么高;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漲,房主還貸就不會出問題;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刺激房貸,沒有證券商、銀行家從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會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而現實的結果恰恰是這三個問題匯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結果必然引發美國的次貸危機。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三、次貸危機的后果和危害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帶來了全球性的諸多問題,包括現在的股災和金融風波。
(一)次貸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處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貶值,貶值后會刺激外貿出口,降低進口,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是他的基本立足點。美元貶值以后,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物價上漲、經濟放緩。比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從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開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計升值了18.2%,匯率已突破7元的大關。到2008年年末,人民幣與美元的比率將升到6.6元,接著繼續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幣升值的另一個原因是壓縮出口、增加進口,降低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美國打壓人民幣升值意在減少它的外貿逆差,內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兩端,一端是美元貶值,另一端人民幣就要升值,這是一個聯動的過程。美元貶值帶動人民幣的升值加快,為全球輸送通貨膨脹,現在俄羅斯的物價漲得也很厲害,歐盟、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都受到影響,物價都在上漲。所以,面對物價上漲,中央提出“兩個防止”,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利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等多種經濟杠桿調控物價和股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確保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次貸危機引發石油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之后,美國、紐約和倫敦的期貨石油價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為1噸),一噸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軟黃金,經濟高速發達之后,石油更是經濟血脈。目前,我國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億噸,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如果石油漲價,會引發我國很多產品漲價,中國的物價就會形成“井噴”效應?,F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發改委反映,我國一半的石油靠進口,如果石油不漲價,就會出現倒掛和虧損,發改委只好讓財政給其補貼120億元,讓其別漲價。2007年我國物價上漲,工業品是石油領頭漲,副食品是豬肉領頭漲。由于我國壟斷產業太多,資源管理不到位,產品成本降不下來,電力、石油、煤碳等資源性的行業都提出要求漲價,但老百姓又怕漲價,這使國家發改委一手托兩家,處在兩難的選擇中,即一手托企業要漲價,一手托民眾怕漲價。若經濟問題弄不好,則會引發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三)次貸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由于美元貶值,石油漲價,美國經濟發展開始減速。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為2.2%,比2006年下降了1個百分點;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4%,第二季度預計只有1%,預計2008年全年美國GDP增長率為1.5%左右,最悲觀的是高盛公司預測只有0.8%。美國、日本、歐盟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現在都在減速,而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正在崛起 ,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中 華 勵 志 網 ZHLzw.Com] 四、全球金融系統的新特征 通過分析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的金融風波,發現世界金融系統出現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統的整體性。世界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貨幣的國際化和金融系統的一體化?,F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統是連為一體的,已經形成一個聯動互補的新格局,一個地方出問題,馬上會引起連鎖反應。這需要我們整體把握金融系統的形勢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經濟問題。
(二)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全球的金融資本近100萬億美元,西方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大概有8萬億美元的流動資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鱷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進行投機炒作。其中,有一個金融大鱷叫索羅斯,他的手里有上千億美金的“熱”錢,1997年,他看到亞洲的金融市場剛開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國的金融市場攪動一番后抽資脫逃,致使泰銖當天貶值,并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風險,中國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國際游資多了以后就會到處竄,像老鼠一樣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鉆,所以金融系統開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F在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都是國際游資投機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銖貶值引發的東南亞金融風險,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1999年巴西的金融風波等,都是國際游資的流動帶來的后果。在我國,這些國際游資基本上會炒四個“市”,都很有規律。第一步是炒期貨市場,通過賭博抬價,把國家的物價系統搞亂;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場,把股市烘起來,出現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資逃跑,套住的是中國的股民散戶;第三步是炒房地產市場,形成房地產“泡沫”后再抽逃;還有一些高手進行第四步,即炒外匯市場,在匯率浮動中掙錢。這些金融大鱷在期市、股市、房市和匯市這“四市”上做文章,投機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錢換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災難,這已成為一種定式和基本規律。
(三)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某個環節有了風吹草動,馬上形成一種“蝴蝶”效應,整個金融系統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因為它是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這種大趨勢無法遏制。雖然次貸危機本身僅僅幾千億美元,但全球都受影響。我國的股市離美國很遠,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預期,如果信心和預期都沒了,股市也就跌慘了?,F在看,這次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形成一種災難,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帶來的。
(四)金融波動的周期性。金融系統的運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認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綢繆,駕馭金融形勢的變化。從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開始,我們就知道資本主義有經濟危機,危機時會出現牛奶過剩倒到海里、產品積壓賣不動、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和物價飛漲等現象,這是那個年代初級階段的經濟危機,是一種生產過剩型的危機,這是即時危機的基本特征。經濟發展到今天,實現了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地方發生經濟危機,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由過去的生產過剩型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這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規律。我國改革開放30年,也出現了一些周期性的規律,比如經濟過熱,基本上是8-10年出現一次。1982-1984年,我國出現第一次經濟過熱,進行了治理整頓;1994年,出現第二次經濟過熱,進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頓;2006年末,出現第三次經濟過熱。我國股市也呈周期性變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都是辨證的。現在需要我們掌握的是周期性,準確把握經濟走向和規律,從而做到未 雨綢繆,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從美國看市場經濟的優勢有兩個基本特征:
第一,用市場法則和價值規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一、 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題目: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課題來源:教師規定課題
目的和意義:
2007年夏季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發,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不僅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而且引發了美國房地產及其關聯行業的衰退,拖累了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盡管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聯合干預措施,部分緩解了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但危機的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貸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已經演變為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次貸危機的發生,使金融創新和金融國際化的過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認識房地產金融的創新對經濟的影響。
本文主要就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各領域的影響來分析,并探討相應的對應措施,總結其經驗教訓,從而為日后應對各類金融風暴的未雨綢繆做參考。
二、 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次貸危機的發生,各學者、專家對次貸危機的分析眾說紛紜。對次貸危機的研究也有相當多的文獻書籍,研究認識得已相當深刻??v使在美國這樣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大眾層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輪次貸風暴還對現有美國金融體制提出了諸多挑戰。危機必然成為市場革舊布新的重大契機。而美國監管當局應對危機的舉措,也當在治標與治本的雙重意義上給予更多關注和解讀。從某種意義上說,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貸風暴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件幸事。認真體味此次風暴之教訓,我們應盡可能避免危機的種子在中國生根發芽,在未來引起無窮禍患。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 次貸危機定義及成因發展;
2、 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
3、 次貸危機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4、 次貸危機對房地產的影響;
5、 次貸危機的應對措施以及給后人的啟示。
四、具體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和預期達到的目標:
1、 資料收集與整理階段(兼實習):2月15日 4月17日
2、 確定論文基本結構及內容階段:4月18日 4月25日
3、 完成論文初稿階段:4月26日 - 5月7日
4、 論文修改階段:5月8日 5月25日
5、 論文評審階段:5月26日 5月31日
【論文關鍵詞】 期貨市場;交易所;期貨公司;套期保值;發現價格
【論文摘要】 期貨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的產品工具,是表明市場經濟發育階段的重要標志。期貨市場對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期貨市場的概念入手,對其發展歷程、目前發展狀況、前景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1 引言
期貨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內容。國際期貨市場自1848年在美國出現以來,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逐漸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貨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等。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對完善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和促進資本市場的開放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為企業風險管理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國期貨市場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基本法律法規框架監管下、在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下、由四家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貨公司組成的、由市場各主體參與的、能順應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期貨市場體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擴大,我國期貨市場將進入一個質變式發展階段。本文就目前期貨市場的情況和發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機下的啟示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2 期貨市場的由來及發展歷程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倫敦開設的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并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于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勒說過:“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不能缺少期貨市場的經濟體系”.沒有期貨市場的市場經濟,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趨向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的場所和工具。因此,一個健全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離不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最早萌芽于歐洲,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市場。這種買賣是由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生產經營者和承受價格風險而獲利的風險投資者參加的,在交易所內依法公平競爭而進行的,并且有保證金制度為保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期貨市場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3 金融危機中期貨市場角色分析
期貨市場的不完善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不完善是這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風險對沖或轉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時也具有高風險的特質。這次金融危機原因之一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他通過“蝴蝶效應”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共振,其影響還在擴散和深化中。這場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現代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擴大了金融風險,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機。次貸危機給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被發現得很晚,這是因為新的金融產品已經達到了相關機構風險評估的極限。一些評估機構對于新的、復雜的金融產品沒有經驗,它們不知道該怎么辦。由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不亞于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對這場危機進行反思,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現代金融創新的“雙刃劍效應”。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創新背后所隱藏的錯綜復雜的各種風險因素不容忽視。因此,在金融創新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如何有效地監管金融市場已經成為嚴峻的課題。
4 在全球金融風暴中反思我國期貨市場發展
4.1 加強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風險管理,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市場制度的穩定性。二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場運作的規范性。四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性。上述四個條件的形成和確立,首先取決于對風險處理的能力。如果市場本身缺乏風險管理體系,顯然談不上市場的穩定性,市場不穩定,就難以正常有序的運作,市場公正性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保障不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市場就會風險不斷,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4.2 期貨市場應實行法制化管理,用發展的思維統領監管工作
2003年以來,僅僅北京地區先后出臺《期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指導意見》、《公司經營管理風險防范指導意見》等,充分兼顧了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深受北京地區期貨業歡迎。
4.3 走穩健發展之路
我們看到,近年來,證監會積極推進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和穩步發展,進一步明確了監管部門的角色定位,更新監管理念和改進監管方式,加強了期貨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強化了期貨業協會的自律機制,為期貨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次金融風暴下,我國期貨市場之所以運行正常,是有許多期貨市場發展和監管的經驗值得全球借鑒,比如我國期貨公司防火墻的設計更為堅固、我國對衍生品的推出更為謹慎、我國期貨市場在對外開放問題上采取的逐步漸進策略。相信在中國證監會的熱心服務和正確監管下,期貨市場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2]周俊全.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現代商業》.2008年第5期
[3]代陽瓊.新時期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初期發展設想.《金卡工程》.2008年第5期
【論文關鍵詞】期貨市場;交易所;期貨公司;套期保值;發現價格
【論文摘要】期貨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的產品工具,是表明市場經濟發育階段的重要標志。期貨市場對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期貨市場的概念入手,對其發展歷程、目前發展狀況、前景等進行了系統的闡述。
1引言
期貨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內容。國際期貨市場自1848年在美國出現以來,經歷了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逐漸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貨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等。
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對完善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和促進資本市場的開放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將為企業風險管理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發揮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國期貨市場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在基本法律法規框架監管下、在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下、由四家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貨公司組成的、由市場各主體參與的、能順應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期貨市場體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擴大,我國期貨市場將進入一個質變式發展階段。本文就目前期貨市場的情況和發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機下的啟示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2期貨市場的由來及發展歷程
期貨的英文為Futures,是由“未來”一詞演化而來,其含義是:交易雙方不必在買賣發生的初期就交收實貨,而是共同約定在未來的某一時候交收實貨,因此中國人就稱其為“期貨”。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倫敦開設的皇家交易所。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并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于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期貨市場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勒說過:“真正的市場經濟是不能缺少期貨市場的經濟體系”.沒有期貨市場的市場經濟,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趨向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的場所和工具。因此,一個健全的現代市場經濟體系離不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最早萌芽于歐洲,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市場。這種買賣是由轉移價格波動風險的生產經營者和承受價格風險而獲利的風險投資者參加的,在交易所內依法公平競爭而進行的,并且有保證金制度為保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期貨市場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3金融危機中期貨市場角色分析
期貨市場的不完善特別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不完善是這次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風險對沖或轉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時也具有高風險的特質。這次金融危機原因之一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他通過“蝴蝶效應”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共振,其影響還在擴散和深化中。這場危機使人們意識到,以資產證券化為代表的現代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也擴大了金融風險,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機。次貸危機給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損失被發現得很晚,這是因為新的金融產品已經達到了相關機構風險評估的極限。一些評估機構對于新的、復雜的金融產品沒有經驗,它們不知道該怎么辦。由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不亞于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人們開始從各個方面對這場危機進行反思,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現代金融創新的“雙刃劍效應”。金融創新在促進風險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場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創新背后所隱藏的錯綜復雜的各種風險因素不容忽視。因此,在金融創新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如何有效地監管金融市場已經成為嚴峻的課題。
4在全球金融風暴中反思我國期貨市場發展
4.1加強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風險管理,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一是市場制度的穩定性。二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場運作的規范性。四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性。上述四個條件的形成和確立,首先取決于對風險處理的能力。如果市場本身缺乏風險管理體系,顯然談不上市場的穩定性,市場不穩定,就難以正常有序的運作,市場公正性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保障不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市場就會風險不斷,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4.2期貨市場應實行法制化管理,用發展的思維統領監管工作
2003年以來,僅僅北京地區先后出臺《期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指導意見》、《公司經營管理風險防范指導意見》等,充分兼顧了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深受北京地區期貨業歡迎。
4.3走穩健發展之路
我們看到,近年來,證監會積極推進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和穩步發展,進一步明確了監管部門的角色定位,更新監管理念和改進監管方式,加強了期貨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強化了期貨業協會的自律機制,為期貨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這次金融風暴下,我國期貨市場之所以運行正常,是有許多期貨市場發展和監管的經驗值得全球借鑒,比如我國期貨公司防火墻的設計更為堅固、我國對衍生品的推出更為謹慎、我國期貨市場在對外開放問題上采取的逐步漸進策略。相信在中國證監會的熱心服務和正確監管下,期貨市場的明天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李啟亞.金融衍生產品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經濟研究》.2002年第2期
[2]周俊全.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現代商業》.2008年第5期
摘要:隨著現代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國的加入WTO,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正成為當今我國會計發展的大趨勢。會計標準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在現代會計發展中勢必形成一對矛盾。我們在盡量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協調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需要,國際化不能照抄照搬。我國目前會計標準國際化進程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是:充分關注國際會計標準所指向的市場環境與中國目前所處市場環境的差異。
會計是一門國際公認的商業語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會計工作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1993年進行的會計改革,改變了我國40多年來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會計模式,完成了會計模式的轉換,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初步協調,我國正逐步建立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體系。隨著現代經濟的日益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我國經濟發展在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中國會計界也面臨著一個新的理論課題———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所謂會計標準國際化,主要是指在大的會計理論、會計結構、會計準則、會計慣例、會計行為、會計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統一,這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
一、會計標準國際化的背景及提出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前提條件
21世紀的經濟是超宏觀經濟,信息與貨幣在全球的運動,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各國政府的宏觀經濟功能。各個國家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必須在世界整體性發展中才可能滿足。在世紀之交,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貿易自由化的進一步發展,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把世界聯系起來,跨國公司正在突破國界,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的格局,并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高科技時代,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信息的揭示、傳遞、交流理應不受國別和地域的限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正促使世界各國的會計沖出國界,到世界范圍去協調,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正成為當今會計發展的大趨勢,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我國應積極參與會計標準國際化的進程。
(二)亞洲金融風暴的爆發凸現了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必要性
亞洲金融風暴給全世界的投資者、國際社會和國際會計界都上了最生動的一課。據聯合國有關人員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家中,大部分國家沒有正確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導致財務會計報表未能及時提供有用信息,以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分析引發金融危機的各種重要因素,嚴重降低了公司財務報告的透明度。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以后,全世界的投資者對跨國投資,尤其是對亞洲、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變得更為慎重,同時,世界銀行也相繼對貸款國家和企業提出了按國際會計準則提供財務信息的要求。
(三)區域或全球資本市場的加速形成為會計標準國際化提供了可能性
1.世界各國都加大了對、外開放的步伐,資本、商品和服務的跨國流動空前活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中國作為世界上改革開放步伐最大的國家,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或全球性的資本市場正在加速形成,為了鼓勵更多的外國公司在我國資本市場上籌、投資,同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報表調整費用,對世界通用商業語言的要求也就更為迫切。
2.從實物經濟發展看,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是歷史的必然,表現在:信息技術革命形成了“地球村”,各國依存關系越來越緊密,各國的利益需求,只有在經濟一體化的大統一中才能得到滿足,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往來日益擴大,任何國家都不能只依靠自身的資源與技術聯接成一個整體;資本市場的范圍正在發展,跨國籌、投資日益頻繁,形成國家“血流脈絡”,各國會計雙邊的、多邊的、區域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會計協調的推動力量。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也將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國的會計標準不走國際化道路,必然會影響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利于我國吸收國際資本、更不利于我國到境外上市和發行債券,并且還要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
誠然,會計標準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但同時,我們又應該認識到:會計作為一門經濟管理科學,有其社會性的一面,由于不同利益國家對實物資源的分化、占有,從而形成了在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影響,又表現出各種限制,因此,會計標準的國際化與國家化在現代會計發展中就勢必形成一對矛盾,在利益權衡下,我們必須作出趨利避害的抉擇,在盡量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協調的同時,還應該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需要。
二、國際化不能照抄照搬
通常所稱國際會計慣例,是指國際會計準則以及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日、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會計規范,不論是美、英等發達國家,還是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或是俄羅斯、波蘭等轉型經濟國家,都有本國的會計標準制定機構,并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實施本國的會計標準。一個國家執行本國的會計標準,既是為了與其法律體系相適應,同時也是該國的一種體現?!吨腥A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并公布”。我國的法律體系類似于大陸法系。通過會計立法來規范會計行為是中國會計的重要特征,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通過跨國上市籌集資金,而上市地證券監管機構通常要求企業根據上市地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編報財務會計報告。但是,這些企業必須以本論文由無憂、執行本國的會計標準為前提,最后向上市地證券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提供會計報表時,可以根據上市地會計準則或者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作出報表調整,這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國家的一種體現。片面追求我國會計標準的美國化或者國際化,有可能會出現與我國轉型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完善的監督體制,如果我們操之過急,不顧國情,有可能導致會計信息混亂或者失控,由此產生的改革成本和風險將是巨大的,例如公允價值是國際上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會計計量屬性,而我國市場經濟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活躍的生產資料市場,關聯交易普遍,諸多經濟行為也不規范,弄虛作假屢禁不止,如果廣泛地使用企業公允價值,將會給企業利用公允價值造假留下空間。
所以,在會計標準國際化的進程中,把握好借鑒國際慣例和考慮中國國情的辯證關系,是我們應當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借鑒國際慣例不等于照抄照搬,考慮中國國情不等于閉關自守和保護落后,從國際通行做法看,會計標準國際化并不硬性要求各國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而是充分尊重各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允許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一定差異,會計標準國際化的宗旨是要求各國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在重要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這一宗旨反映了各國會計標準國際化的真正含義。
三、會計標準國際化的應對措施
我們一方面應積極推進中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另一方面又要在會計標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關注國際會計標準所指向的市場環境與中國目前所處市場環境的差異,這是我國目前會計標準國際化進程中應遵循的一項原則。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我國會計組織與國際會計組織應加強聯合、協調,增強共性,促進發展。我國應該以積極的姿態促進中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初步形成并完善一套既與國際慣例相協調,又適合中國國情的會計標準體系,它應該具備三個必要條件:11必須包括一套核心的會計文告,它們可以構成全面和公認的會計基礎;21必須是高質量的,能夠導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1必須嚴格地加以解釋和應用。
(二)我國應建立專門的國際會計和國際比較會計研究機構,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尋找差異,擇優棄劣,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論文摘 要: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也給中國中小企業帶來很大的沖擊。隨著中小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重要,認真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并借鑒其經驗教訓,對于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美國次貸危機于2007年4月爆發,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事件為標志,由房地產市場蔓延到信貸市場,進而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危機發生以來,對各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多家金融機構出現巨額虧損甚至倒閉,股市債市劇烈波動。伴隨著油價大幅上漲,通脹加劇,信貸緊縮,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日益加大。此次危機起源于經濟實力最強、金融體系最發達的美國,從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肇始,迅速波及世界。美國為什么會爆發金融危機?其中有怎樣的發生、發展和傳導機制?認真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帶來的影響并借鑒其經驗教訓,對于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發展及成因
美國金融危機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呈不斷擴散趨勢。
第一階段:次貸危機階段(2007年6月—2008年初)。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次貸危機爆發。此階段損失主要是房地產泡沫破滅導致與次級債相關的直接損失。標志性事件是2007年4月6日,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基金因次級抵押債券嚴重虧損,成為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2007年底和2008年初主要金融機構紛紛爆出嚴重虧損,美聯儲向金融市場注資,并加大降息力度。
第二階段:債務危機階段(2008年3月—9月)。次貸危機升級為債務危機,主要表現為次級貸、次級債損失向衍生證券、優級債、信用卡等環節延伸。主要大事就是華爾街五大投行中,貝爾斯登破產,雷曼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接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經濟惡性循環,房價不斷下跌,導致除次級債外的優質債、信用卡債、企業債等全面出現償付危機,高達25%的行業利潤難以維持,金融危機迅速擴散。深層次原因是金融機構的過度擴張。2002—2007年,金融行業未償債務從10萬億美元增加到16萬億美元。
第三階段:信貸危機階段(2008年2季度以來)。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傳導,次貸危機開始全面信貸危機演變。10月初美聯儲宣稱信貸危機惡化,主要表現在:一是信貸大幅萎縮。2季度,家庭和金融業借款僅增長1.3%和6.6%,低于近10年兩位數的增速。二是企業短期融資困難。商業票據市場規模從2007年夏天的2.2萬億美元萎縮到1.6萬億美元。三是貸款和債券價格急跌,企業融資成本劇增。9月投資級債券價格下跌7%,垃圾債券跌幅創20年記錄。四是商業銀行大量卷入。截至6月底,列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有問題名單”的銀行數高達117家。至此,由次貸問題兆始,經過整個金融鏈條的不斷擴散和升級,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美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
第四階段:向全球金融危機升級階段(2008年9月中旬以來)。美國金融危機的不斷升級和蔓延,引發全球金融風暴。9月14日,隨著雷曼兄弟等大型機構倒閉,全球驟然面臨金融危機的巨大風險。一方面歐洲、亞洲等諸多金融機構受到巨大的波及和沖擊,由于與美大型金融機構盤根錯節,英國、瑞士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亞洲印度、韓國銀行金融業也受到較大沖擊。另一方面美國金融危機還通過影響投資者信心影響全球股市。美國標準普爾公司2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沖擊以及投資者擔心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今年1月份全球股市損失高達5.2萬億美元。金融危機的發生,將使已經低迷的全球房市更加舉步維艱,紛紛加入下跌的行列。
回顧和反思危機爆發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貨幣政策和金融管制周期性放寬這一歷史背景下,兩個資金循環鏈條——圍繞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循環和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資金循環出現斷裂,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1.多重環節的利益鏈條斷裂是危機的深層原因。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制度的確立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以1938年美國聯邦住房按揭貸款協會(簡稱:房利美)的成立為標志。房地產按揭貸款證券化堪稱金融史上的創舉,為提高房地產資金的流動性,為美國人解決住房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慢慢衍生出了一個由各類機構和個人組成的復雜利益鏈條,并且隨著鏈條的不斷拉長,原始的借貸關系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責任約束變得越來越松散,致使鏈條中的各個參與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行為異化。
當資金的最終提供方與最終使用方之間相隔過遠,那么,每多一層委托關系,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衍生品就多一層道德風險。信貸和管制周期的劇烈變化則是促成這些道德風險實現的重要原因。信貸和管制放松時,這一鏈條將導致流動性泛濫。金融貸款機構有極大的沖動發放貸款,哪怕是對信用記錄不良的人士發放,因為轉手就可以出售;而當貨幣政策收緊,房地產價格下降時,低信用階層的違約率上升,由于不可能100%證券化,于是貸款機構首當其沖,然后所有利益鏈上的參與者均受到牽連。美國這一次金融危機正好驗證了這一利益鏈條崩潰的過程。
2.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是危機的重要成因。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形成首先應歸因于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2000年前后美國網絡泡沫破滅,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這一輪降息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美聯儲實行低利率政策,讓聯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給美國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廉價資金,推進了房地產泡沫持續膨脹。
隨著美國經濟的反彈和通脹壓力增大,從2004年開始,美聯儲啟動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時間內17次加息,一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25%漲到5%。由于此前市場預期利率長期走低,借款人較偏好浮動貸款利率,加息后貸款利息負擔大大加重,特別是次級貸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況下無力還款,房貸違約率上升。正是信貸的驟松驟緊刺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
3.對金融機構放松監管是導致危機的重要因素??v觀這次危機,在發生房地產泡沫破滅和信貸危機的國家中,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家是典型的盎格魯·薩克遜模式。該模式信奉自由貿易主義,最低政府干預以及最大程度的競爭,建立了具有很大彈性的經濟體系,但是逐漸放松的金融監管使得其金融體系常常陷入危機當中。
從對金融部門的松懈監管看。首先是由于華爾街的游說,使得監管機構推翻了旨在將投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分離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讓商業銀行能夠從事全能銀行的業務。在美國,金融企業的利潤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的份額從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擴張的幅度明顯大于其所服務的實體經濟,而且隨著監管的絆腳石被移走,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當中,從而使隱患一步步擴大。這種放松管制的爆發性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多重委托關系的鏈條便從根本上斷裂了,危機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4.金融全球化是危機傳導的背景條件。這里要提到另一個資金的大循環,即以美國金融市場為中心的全球資金循環,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現。美國個人消費支出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些消費支出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別國儲蓄。當大量美元流向這些國家時,為了避免本幣大幅升值,這些國家的央行不得不買入美元,同時投放大量本幣。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影響了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造成了通脹壓力;另一方面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從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又不得不去購買美國國債。這樣,資金又進入了美國,一方面降低了美國利率和美國人的消費信貸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國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進一步助長了美國人的消費,從而形成了一個全球資金的大循環。
此次危機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國金融機構把次級貸款打包成了債券,大量出售給國際投資者,包括我國的一些金融機構。更為嚴重的是,次貸危機會對美國實體經濟造成影響并促使美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美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必然會越過國境,傳導到全世界,這必將對世界經濟產生更為深刻的影響,演變成“美國次貸,全球買單”的局面。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的影響
盡管由于資本市場的封閉,中國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要遠遠小于OECD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但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在歐美發達經濟體普遍衰退、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很難獨善其身。從目前情況看,中國面臨的經濟形勢比當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更加嚴峻,一方面,美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擴散,各國均受其害,中國經濟面臨改革開放30年來最嚴峻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調整正處在關鍵時刻,國際金融動蕩帶來的風險又要關注。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國內部分中小企業紛紛倒閉。隨后,美國金融危機又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中小企業在風暴中處境變得岌岌可危。
金融危機對中國中小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與出口掛鉤的企業,受影響較大。如以出口為主導的紡織企業,就最先嘗到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而且大批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為此受到了幾乎要關閉的困境。因為這些企業依賴國外的經濟現狀太強,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感覺到。一句話,中國過去依靠出口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形勢,而應當重視擴大內需,并且通過產品創新尋求解決困境的辦法。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是對中小企業一次艱難的轉身,也是不得不進行的轉身。這次轉身顯然是被迫的,可是對于幾乎所有的中小企業來說機遇也是一樣的,問題就是看誰能經過這次陣痛使得自己的生存依存度轉變到國內,依靠內需來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