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2: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生態補償;一般性轉移支付;生態敏感性;生態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X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13503
1河北省生態環境概況
河北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復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自然條件差別大。冀西冀北的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環保責任重大。生態功能的巨大差別造成了河北省各設區市間以及京津冀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地方財力差異較大。生態環保往往會影響地方的經濟利益。因此構建政府間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積極爭取中央對河北省縱向生態轉移支付的基礎上,積極協調開展京津冀區域間的橫向生態補償,有效均衡地方生態環保與經濟利益。
2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概述
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按財力轉移的方向分為橫向轉移支付和縱向轉移支付,按財力是否規定用途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1]。專項轉移支付會明確規定資金的用途,接受方政府不得隨意改變資金的使用方向,目的是對地方政府提供的收益外溢的產品和勞務進行補償,如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2]。一般性轉移支付是上級政府通過依法核定下級政府的財力缺口,按照規范合理的辦法給予下級政府的一種補助,下級政府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并結合當地情況統籌安排和合理使用,主要是為了彌補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差額,實現不同地區的財政收支平衡[3]。
均衡性轉移支付是一般性轉移支付中最重要的項目,均衡性轉移支付不規定具體用途,由接受補助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在均衡性轉移支付下設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和產糧大縣獎勵資金,2009~2012年財政部連續頒布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試點)辦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2012年中央對地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等文件,在均衡性轉移支付體系下設立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4,5]。
3河北省一般性轉移支付現狀
2014年中央對河北省均衡性轉移支付279.24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85.97億元,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22.25億元。河北省均衡性轉移支付資金覆蓋區縣情況見表1。河北省區縣共計175個,下撥均衡性轉移資金的區縣共計175個,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的區縣為173個,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區縣65個,見圖1。
4敏感區縣納入一般性轉移支研究
德市的豐寧、圍場,張家口市的沽源、張北、尚義、康保等6縣被列入補償范圍。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張家口、承德所有縣(區)均納入范圍,到2014年為止,河北省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顯示共計65個。
在京津冀區域內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動經濟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生態補償的內容應該是一定區域內遭受破壞需要恢復的生態系統或者持續提供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系統[6~8],因此,應綜合考慮生態系統敏感性和重要性,擴大生態補償范圍,將河北省的生態敏感區縣和生態重要性區縣均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范圍?!逗颖笔…h境功能區劃》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擴大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采用《河北省環境功能區劃》評價結果中的生態系統敏感性和生態重要性評價結果,對需要納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范圍內的縣(區)進行分析論證[9]。
4.1生態系統敏感性
生態系統敏感性是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反映的敏感程度,用來反映產生生態失衡與生態環境問題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確定生態環境影響最敏感的地區和最具有保護價值的地區。生態系統敏感性評價是在考慮沙漠化敏感性、土壤侵蝕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鹽漬化敏感性4個指標的基礎上,以縣級行政區為評價單元對這些單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出河北省生態系統敏感性綜合評價結果,見圖2,根據評價結果,生態系統敏感性高度敏感地區應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即秦皇島的盧龍縣,唐山的曹妃甸區、保定的北市區。
4.2生態系統重要性
生態系統重要性評價是對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
務能力進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是針對區域典型生態系統分析生態系統服務的總體分布特征和空間分異規律,明確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區域。生態系統重要性評價按照[生態系統重要性指數]=Max{[水源涵養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風固沙重要性]、[生物多樣性維護重要性]}計算公式進行計算,以縣級行政區為評價單元對這些單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出河北省生態系統重要性綜合評價結果,見表2和圖3。
重要性分級縣級市極重要地區
滄州的任丘市;衡水的饒陽縣、深州市、武強縣;秦皇島的海港區、青龍、盧龍;唐山的曹妃甸區。生態特征詳見表3。
參考文獻:
[1]程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制度研究以蘇州市環太湖飲用水水源地為中心[D].蘇州:蘇州大學,2013.
[2]李凡.轉移支付、財力均衡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D].濟南:山東大學,2013.
[3]王鵬.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要求
掌握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態系統在生產力、生物量、食物鏈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調等基本知識了解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策略;了解人類活動對物質循環的影響,理解調節物質循環的原則。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1.系統的概念
2.生態系統的定義
3.生態系統的一般模式
4.生態系統的組成
5.生態系統的功能
6.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徑
2.熱力學定律與耗散結構理論
(1)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2)耗散結構理論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分配與消耗
(2)食物鏈與食物網
(3)有毒物質的富集
(4)生態金字塔
(5)生態效率
4.能源與人類社會
(1)能源利用與社會發展
(2)世界及我國能源現狀
(3)能源策略
(三)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l、生產力概念
(1)關于生產力的概念
(2)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生產力
(3)地球表面初級生產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義
(2)生物量與生產力的區別
(3)典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
3.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1)環境條件
1.1關于模型模擬法,中國學者借鑒國外經驗改進了CEVSA,CASA,GLO-PEM,BEPS等多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同時根據中國的情況研發了AVIM2,Agro-C,FORCCHN,DCTEM等陸地生態系統模型,研究了陸地生態系統的凈初級生產力和碳儲量、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等問題。這些模型現在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草地、農田、森林等生態系統生物量和生產力的模擬,并且對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分別建立了不同的參數和計算系統。模型一般以天或月為運行的時間步長,模型參數涉及氣溫、降雨量、光照等氣候因子,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土壤特性等指標來計算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生產力。
1.2現場實測法現場調查法一般是指設立典型的樣地,通過收獲植被生物量、枯落物和土壤等碳庫的碳儲量,在連續測定的基礎上可以分析生態系統各部分碳庫之間的流通量,輸入系統的NPP和離開系統的枯落物與土壤的碳排放速率。然而對于大面積的森林植被采用收獲法測定碳匯量比較困難,一般伐倒少許樹木,確定生物量與胸徑或樹高的回歸關系,然后利用回歸關系和所有樹木的實測胸徑或樹高推算樣地的生物量,而區域性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主要是木材材積量,還需要借助生物量換算因子(BEF)等方法才能將其轉換為森林植被生物量,再根據生物量與碳量的轉換系數求林地的固碳量。對于園林植被,一般根據不同植物個體的葉面與胸徑、冠高或冠幅的相關關系,通過實測建立不同植株個體綠量的回歸模型,應用回歸模型計算綠地或地區綠量的總和,從而在實測單株植物固定CO2碳量基礎上,根據綠量即可計算出植被的固碳量。
1.3遙感估算法遙感估算法是指通過遙感手段從遙感數據中獲取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在GIS技術的支持下,建立NDVI與葉面積指數及植被覆蓋度等的關系,結合地面調查,推斷出植被指數與生物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求得生物量,然后計算碳匯儲量。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遙感估測植被碳匯成為較為便捷的方法,適用于大尺度范圍內的植被碳庫的變化研究。近年來的研究逐漸將遙感與模型相結合,通過遙感反演獲取地面物理參數,如地面反照率、葉面積指數、土壤濕度等,可直接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的驅動變量或參量,以充分發揮模型的過程機理定量化和遙感信息的宏觀、動態的長處。
1.4通量觀測法通量觀測法是指建立在氣象學基礎上,通過測量近地面層的湍流狀況和被測氣體的濃度變化來計算被測氣體的通量的方法,是最為直接的可連續測定CO2和水熱通量的方法,也是目前測算碳匯最為準確的方法。目前,基于渦度相關技術的通量觀測已經成為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全球變化科學的重要手段,其特點在于采用較為精密的儀器包括三維聲速風速儀、閉路紅外線CO2/H2O分析儀等,直接對植被與大氣之間的通量進行計算,直接長期對陸地生態系統進行CO2通量測定,同時又能為其他模型的建立和校準提供基礎數據。這一方法在區域和國家通量觀測研究網絡(AmeriFLUX,CarboEurope,OzFlux,Fluxnet-Canada,AsiaFlux,KoFlux等)中得到廣泛使用。
2植被碳匯計算方法應用可行性分析
2.1路域生態系統的特征分析公路具有其獨特的大尺度線性特征,絕大部分的公路都橫跨多個生態系統,所以一條公路的路域生態系統通常包括多個生態系統的綜合特性,是多種生態系統的復合體。公路工程的建設造成公路周邊的土壤條件、光照狀況、水分等環境因子發生改變,形成路域小環境。同時持續的人為干擾,引發路域植物群落內部對養分水分空間的競爭以及和外來人工綠化種的競爭,導致路域植被群落穩定性差,易退化。與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路域生態系統內部分化出許多由一種或若干種植物所構成的小群落,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具有自身特點。正是由于公路線性以及路域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植被碳匯的估算較為復雜,現有的計算方法在交通行業的應用也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在方法的選擇上,也應當根據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范圍進行適當的選擇與調整。
2.2模型模擬法眾多的模型一般應用于區域或全球尺度的自然生態系統植被碳匯估算。模型參數獲取需要長期的定位觀測等方式獲得,而對于具有小環境特點且呈帶狀分布的路域生態系統而言,模型參數的獲取受到了很多限制,如若參考自然生態系統的參數值,可能會帶來更大誤差。此外,模型的構建是基于對現實過程的簡化,在此過程中眾多的假設和主觀判斷給模型帶來了很多隱藏的誤差。而且,模型參數和輸入數據的不確定性同樣影響著模型模擬結果的精度。因此,就目前交通行業的現狀來看,模型模擬法不宜作為路域植被碳匯估算方法。但是,在交通行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環境監測網絡基礎上,可獲取路域生態系統小氣候的參數時,再對部分模型參數進行校正,對模型進行改良,將模型模擬法用于驗證與校核其他計算方法,提高碳匯計算精度。
2.3現場實測法目前,通過現場實測法對陸地生態系統植被固碳量的計算相對成熟,很多學者認為,以實測的方法來計算植被碳匯是誤差最小的測算方法。但是該方法耗時耗力,如若采用該方法對現有路網路域生態系統中的植被進行碳匯估算,由于公路里程的原因工作量將異常巨大,在短時間內很難完成。對此,在路域生態系統植被碳匯的估算中,可選擇典型的路段或區域采用該方法進行計算,并與遙感估算等方法相對比和結合,進行數據的校正,提高計算精度。
2.4遙感估算法利用遙感估算植被NPP就是基于地面上不同植被類型對不同波長太陽光的反射率來區分地表的植被覆蓋。公路是線性工程,長數十至數百公里,同時植被類型多樣,因而遙感技術的應用大大節約了路域植被現場調查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但同時路域范圍寬約為幾十米,在利用遙感技術時,對遙感圖像的分辨率要求較高,而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價格也非常可觀,這樣就增加了遙感影像的購買成本。因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需要考慮與現場實測法的結合,在滿足計算要求的前提下,節約成本。
2.5通量觀測法通量觀測法是基于微氣象學原理實現對監測樣地的連續、長期觀測,可應用于不同的生態系統碳通量的監測中,形成監測體系。但該法儀器設備價格較高,配套設施建設要求高,同時測量難度大,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和定期維護。這些都限制了該方法在路域生態系統中的應用。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即使在路域小范圍內開展監測也具有一定的難度。然而,為保證路域生態系統植被碳匯估測的準確性,在今后的科學研究中可以借鑒現有通量觀測研究網絡的建設經驗,逐步選擇典型的路域環境建立觀測站點進行長期觀測實驗,積累相關基礎數據,實現路域生態系統長期碳通量觀測。
3討論與建議
關鍵詞:組織生態學 組織生態環境 生態哲學
當今時代,組織發展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從而引起生態學家和環境學家的高度重視。作為一門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組織現象的科學,組織生態學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英美等國興起的新興邊緣學科。目前,我國的組織生態學研究正在起步。
組織生態學的內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源于希臘文,由“oikos”和“logos”兩個詞根組成,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學問。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的科學。本世紀初,生態學已成為一門初具理論體系的學科,并且在植物生態學(plant ecology)和動物生態學(animal ecology)兩大領域發展迅速。此后,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并被運用于社會科學領域。以帕克(Park,R.E.,1864-1944)和伯吉斯(Burgess,E.W.,1886-1966)等人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的學者們最早將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運用于人類社會問題研究。組織環境是組織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國的組織生態學研究起步較晚,有關研究大都是從宏觀上對組織生態系統、組織與環境關系等問題所作的一般性探討,而較少有深入的、具體的研究成果;一些專著也帶有學科初創時期所不可避免的生態學原理類比與演繹的特征,對有關組織生態問題的分析和論證也有待進一步深化。
組織生態學研究建立在兩個基本的理論假設基礎上。其一,組織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研究組織生態主體與各種環境要素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它尤其側重于考察各種組織生態環境及其構成要素對組織生態系統和組織生態系統中作為生態主體的人的影響。其二,組織生態系統是一個由人、組織(活動)、環境共同構成的復合系統。
基于以上對組織生態學的概念和基本理論假設的具體考察,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思想觀念上得到某些啟示,那就是對人、組織、環境之間的關系應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而在目前,確立和強化組織生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優化組織生態系統的內外部環境,提高組織生態系統適應環境的能力,成為組織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面。而在理論層次上抽象出能夠基本反映組織生態系統與各種生態環境之間、不同組織生態主體之間復雜關系的范疇,更是今后組織改革與發展應當承擔的重要研究任務之一。
組織生態意識的確立與強化
(一)關于人、組織、環境
組織生態學研究和探討生態環境與組織生態主體之間的關系,而組織活動又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以人為實踐對象的社會活動,這就使得組織生態與一般生物生態、一般社會生態都有著很大的不同,組織生態主體具有多層次性。本文認為,構成整個組織生態系統的三個重要因素分別是人、組織(活動)和環境。人、組織、環境(不同層次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復合生態系統。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多邊的。作為生態主體的人以及作為社會子系統的組織生態系統(以及組織),正是在這樣一種相互聯系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尋求著各自的和共同的發展。
(二)組織生態意識的確立與強化
所謂組織生態意識,是一種對組織生態系統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總體認識,尤其是一種有關組織生態系統生存與發展的危機意識。當前組織生態系統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種種生態問題,涉及組織生態系統與種種環境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的危機;涉及組織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生態主體(如各級各類組織之間)之間的平衡關系的危機;涉及不同組織生態主體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方面的危機。在各種組織生態問題迭出、組織生態系統發展面臨種種危機之時,強化組織生態意識,是我們解決種種生態問題的思想基礎。
組織生態環境的優化
(一)組織生態系統外部環境優化
從作為組織生態主體的組織生態系統來看,所謂組織生態系統外部生態環境的優化,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的優化。而自然環境的優化最根本地表現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對自然的熱愛與保護上,體現在人類利用自然的審美性對人類自身的組織上。社會環境與規范環境的優化,表現為各種社會關系的日趨合理和整個社會組織的日益完善,表現為人的個性心理素質與群體心理素質的普遍優秀。一方面,社會各子系統本身應當為組織生態系統創造適宜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如民主的政治環境、發達的經濟環境、豐富的文化環境、適度的人口環境等。另一方面,應理順組織生態系統與其他社會子系統的關系,對于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不同子系統來講,既保持相互間的密切聯系,又保持各自的相對獨立性,有助于保持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平衡,特別要降低和減少社會各子系統對組織生態系統各種派生功能的期望與要求,使組織生態系統更好地發揮其培養人的本體功能。
(二)提高組織生態系統適應環境的能力
對組織生態系統自身來講,要提高自身適應外部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的能力,一方面要使組織生態系統達成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如使組織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使組織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與相應的環境要素之間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等。另一方面,要保持組織生態系統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增強組織生態系統的自我反省與自我更新意識,充分發揮其自我更新的功能,在組織生態系統內部的各生態主體之間引進競爭機制,進而增進組織生態系統生存與發展的活力,提高組織生態系統承受外界環境壓力的能力。
(三)組織內部生態環境優化
組織生態環境的優化,就是根據當時當地組織的具體情況,宏觀調控組織內外各種環境要素,使之處于有利于組織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組織成員身心發展的最佳狀態,它具體地表現為組織物質環境的優化、組織組織環境的優化以及組織規范的優化。就組織物質環境優化而言,首先要為組織活動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施,在具備了基本活動條件的基礎上,則要考慮通過對組織活動場所的精心設計、布局、裝飾等,使組織物質環境體現出美的價值與意蘊,更加富有組織意義。組織組織環境的優化,其目的在于使組織成為“健康的組織”,為此,應做到:一是保持組織組織所應有的開放性;二是建立、健全適宜的組織組織機構,使組織組織機構的層次、規模與組織規模相適應;保持各種組織之間的和諧一致的關系;三是保持組織組織自身的改革與發展的愿望和努力;四是具有既體現組織組織目標又體現不同成員的個性特征的組織價值氣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五是組織組織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組織規范環境的優化,則主要體現在形成良好的組織文化上。
組織發展的生態哲學
適應與發展、平衡與失衡、共生與競爭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組織生態系統與各種環境要素之間、不同組織生態主體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的揭示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認識組織現象。
(一)適應與發展
適應(adaptation)與發展(development)是組織生態系統生存與發展辯證統一過程的兩個層面?!斑m應”,包括組織生態系統對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外部環境的適應、作為組織生態系統載體的組織對其周圍具體生態環境的適應,以及組織生態系統中不斷成長著的人對社會環境與組織生態環境的適應。對組織生態系統來講,適應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組織生態系統的“發展”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組織生態系統持續發展的目的在于,處理好組織與自然環境、組織與社會、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效益與效率以及組織、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的復雜的生態沖突關系,實現組織生態系統環境合理、系統和諧、經濟高效、行為規范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綜合發展。組織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表現為人、組織、環境的有機結合;表現為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組織之間的有機聯系;表現為組織資源投入的不斷增加;表現為現在的組織發展是未來組織發展的準備與基礎;表現為組織組織的日益完善、組織活動的不斷豐富以及組織質量的不斷提高等各個方面。組織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是全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二)平衡與失衡
組織生態系統中的平衡(balance)與失衡(imbalance)主要表現在組織生態系統的輸入輸出以及結構與功能上。平衡表明組織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當生態系統所受的外界干擾超過自身調節的能力時,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失調,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這就是所謂的失衡。平衡與失衡是生態運動過程中兩個前后相繼、彼此相連的階段;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動態的。失衡不總是消極的,失衡本身也許就是新的組織變革(組織進化)的契機。從組織生態系統與其環境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的角度來看,組織資源供應不足,不僅影響組織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發展,甚至影響組織生態系統的生存;而組織生態系統自身所特有的惰性又會導致組織滯后(educational lag)現象的產生。組織生態系統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平衡與失衡,主要體現在各級各類組織在數量、布局等方面的比例關系是否合理、組織系統自身的組織是否完善、組織生態系統的育人功能是否為組織生態系統的各種派生功能所掩蓋、組織內容與受組織者的實際所需是否協調等方面。
(三)共生與競爭
共生(symbiosis)與競爭(competition)主要涉及不同組織生態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組織生態系統中的共生關系突出體現在不同層次、類別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上。不同組織之間的共生關系更多地表現為競爭。
競爭存在于同類同級的組織之間,也存在于同級不同類的組織之間。而隨著終身學習組織的崛起,各種非制度化組織機構的地位正在不斷上升,使得制度化組織機構組織面臨新的挑戰。競爭同樣存在于組織組織內部的各成員之間。在組織競爭的過程中,應當提倡正當的、合理的競爭,并以此促進組織工作的開展,促進組織成員在態度、價值、認知成就、身體健康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儲利民.組織生態視角下的產業變遷與企業成長[J].商業時代,2006(23)
關鍵詞: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演化路徑;阿里巴巴
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后,一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完善,電子商務經歷了初步認知、廣泛關注、廣泛應用、爆發式發展四個階段。在我國,電子商務高速發展主要表現為交易額的逐年攀升,網民網購數量成爆發式增長,電子商務相關網站大幅增加。電子商務逐漸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移動通信與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網絡購物更加便捷,諸多傳統企業集體加入到電子商務行業中,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除開電子商務網站與企業井噴式增加,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吸引了與網絡交易相關的其他企業,例如生產廠商、貿易公司、物流企業、金額企業、軟件公司等紛紛加入到電子商務大家庭中。電子商務覆蓋的交易物品種類也隨之增多,除去傳統一般零售業,新興的服務類與信息類產品,也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火了一把。電子商務產業在日益壯大的過程中,通過網絡關聯平臺,集群化產業模式特征越來越明顯,諸多企業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產業部落,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力。集群化產業模式發展標志著我國電子商務行業中各產業鏈的日益成熟,各參與主體之間聯系緊密,互動頻繁,存在著共贏局面。
一、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一)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定義。經濟研究史中出現生態學理論學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由熊彼特《經濟進化論》最先提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詹姆斯莫瑞才第一次闡述了商業生態系統概念,并將其定義為“給予組織互動的經濟聯合體”。該理論將生態學理論與經濟學戰略結合在一起,為企業發展與市場開拓奠定了新路線,并初步形成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框架。后世學者在此理論基礎上研究發現,商業生態系統實質上是一個動態結構系統,此系統由具有一定關聯性的組織共同組成。這些組織有可能是企業或者高校,亦或社會公共服務機構以及研究類機構。之后的國內外學者們針對系統內部主體之間復雜的關聯與價值,展開了深刻討論,商業生態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產業產生集群化現象,是我國電子商務與共有客戶鏈之間共生關系的最好證明。
(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內涵。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應用于電子商務領域的產物。文中所闡述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即為關聯緊密的企業機構,這些企業不受地域限制,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以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為核心,內部進行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系統內部企業各司其職,促進企業之間產品、現金、信息的交換與循環,共同組成一個多層次系統。在當前市場環境之下,企業發展具有很強的復雜性。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作為一項新型管理理念,為企業完成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特點與演化路徑
(一)電子商務系統特點。1、系統更新速度快。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正處于成熟與完善階段。這個階段內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具備持續更新與優化的能力,主體多樣化與環境多樣化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不斷升級的基本條件。而傳統的商業生態系統,極速更新換代意味著該系統正處在衰退過程之中。2、核心企業具有領導地位?;ヂ摼W環境下,由于網絡效應的影響,核心企業對客戶的價值隨著客戶的數量增加而成指數型上漲。因此,電子商務集群產業隨著生態系統的擴大,會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外界更多支撐性與寄生性因素的加入,會隨著核心企業所創造價值的共享而共同進化。3、系統邊界具有模糊性。信息共享成本隨著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參與和市場環境的擴張而不斷降低,最終突破地域限制,從而產生了與之相關的各項增值類服務。相對于一般商業生態系統,電子商務系統不局限于特定的領域,而是通過其多樣性促使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邊界在發展中不斷延伸。電子商務通過這種方法,才能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4、環境威脅程度較高。當前社會經濟環境內,電子商務是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行業之一。原因在于電子商務發展模式與技術支持還沒有定型,時刻伴隨著技術與系統的更新。而相對的,各種不確定性環境因素也會隨之而來。
(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演化路徑。經濟學家莫瑞從商業生態系統均衡演化角度出發,將商業系統從產生到衰退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作為新型商業生態系統,本質上具有相同的演化路徑。1、產生階段。電子商務核心企業為了滿足特定客戶需求,通過新型運營模式和提供附加條件來吸引參與者和協作者。如果該企業運營模式是成功的,那么這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將會存活下來,并通過前期積累與擴張,達到一定規模。2、成長階段。系統核心會隨著初期積累與擴張而不斷成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也會進入增長與擴展的階段,系統內部主體將涌現出來。生態系統中新的價值鏈條又將吸引更多的客戶,達到擴大生產的目的。以不同領導核心為主的同性質生態系統之間競爭將愈發激烈,市場競爭格局基本被確定下來。3、協調階段。系統內部階段性業務的增長會導致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內部各個主體之間關系更加復雜,此時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應該處于協調發展階段。處理不同方面利益糾葛,維持系統穩定發展。這一過程中,市場資源與角色會隨著系統內部演化而開始新一輪的協調與再分配活動。4、革新階段。當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受到新模式或者外界政治經濟等因素沖擊時,整個系統將面臨演化終止的結局,從而走向革新道路。革新即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內部的革命,顛覆一切現有模式,通過新興技術與新型模式,對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完成改造。實際上,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與外界環境聯系十分緊密,時刻都遭受著外界環境的威脅。這種特性使得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在任何一個發展階段,都面臨著突發狀況的威脅,隨時都有可能進入到革新階段。
三、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為例
(一)產生階段(99~02年)。阿里巴巴集團產生階段,經歷過互聯網泡沫破滅威脅,集團通過大量探索與嘗試后,才擺脫了單一網絡銷售平臺結構,轉向幫助中小型企業進行營銷貿易的平臺模式,得以存活下來。
(二)成長階段(03~07年)。阿里巴巴生態系統隨著網絡設施的普及與技術的進步,呈現了一段時間爆炸式成員規模增長情況,系統邊界隨之不斷擴大。從03年建立淘寶網開始,阿里巴巴一系列收購舉措充分展現了其業務能力正在不斷拓展與完善。
(三)協調階段(08~11年)。隨著類似電子商務平臺的增多以及網購人群的增長,阿里巴巴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關系利益日漸復雜。集團于09年10年連續進行了兩次調整,即阿里云公司的成立與淘寶網的獨立運營。其目的依舊是為了給客戶提供精準的電子商務服務。在這一段時期內阿里巴巴作為生態系統核心敢于調整自身戰略,使集團由電子商務服務商轉為電子商務基礎設施運營商。保證了生態系統內部的良性成長。
(四)革新階段(11年至今)。當前阿里巴巴發展勢頭正旺,集團總裁馬云也一度成為中國首富,但該集團仍然為潛在的威脅做好了一系列準備。11年阿里巴巴開始倉儲網絡建設,12年從香港證券交易所退市,14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集團始終維持著生態系統內部良心進化。在這個過程中,網絡上各類社交互聯應用的出現也顛覆了一些傳統交易模式。阿里巴巴生態系統中各個成員齊心協力,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通過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成功避免了惡性競爭。然而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與前身商業生態系統存在相同的內在規律,因此,即使阿里巴巴正處于成熟時期,但未來一旦出現新的商業模式,阿里巴巴集團為了保證其生態系統的發展,勢必會顛覆現有模式。綜上所述,創意賦予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交易主體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增值了系統在傳遞與循環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在新型商業模式出現之前,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通過其獨有的行業吸引力以及共生共榮的內部聯系,不斷加固著內部穩定性。當今時代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憑借其高效率的交易活動與多樣化的需求滿足能力,保證了該集群結構的發展與壯大。
參考文獻:
[1]紀淑嫻,李軍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演化與平衡研究[J].現代情報,2012(32)
[2]劉惠珠,高功步.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4(1)
[3]劉雷.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演進的影響因素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
1.1森林工程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不同區域的生態系統其都具有著不同的特征,并且一旦該區域的生態系統出現問題,造成生態系統群落不健全,就會形成區域性生態不平衡。因此在進行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有關工作人員應把握好森林工程施工與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之間的關系。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生態系統保持完整,可以實現物種的多樣,這對于提高森林工程的建設水平有著一定的幫助。因此森林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應盡量保持區域間生態系統的完整,以達到保護環境,加強建設的雙贏目的。
1.2環境保護與森立工程建設隨著現代森林工程建設理念的不斷轉變,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了森林工程施工過程中的重要核心思想。因此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森林工程的建設一般都會以環境保護為指導思想。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工作人員需要保持當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避免對環境造成傷害。其次,加強對非生物環境的重視,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對生態平衡的破壞。最后,強化林區的水土保持,避免因植被的破壞造成林區的水土流失問題。
1.3物種保持與森林工程生態環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其中物種的繁衍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森林工程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經常對具體區域中的物種造成破壞,使得區域的生物多樣性難以繼續維系下去。因此在對森林工程進行革新后,新的森林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側重的對物種保持問題進行了關注。首先,工作人員會在工程施工前對當地的相關物種進行調查與整合,針對物種的生產情況進行建設方案的制定。其次,在進行森林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加強施工的管理工作,避免因為違規施工造成物種的傷害。
2森林工程和生態系統保護的內容及措施
2.1樹種結構保護樹種的選擇應該與具體區域的實際環境相聯系。一般來說需要綜合該區域的氣候情況、水文情況以及土質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同時在植樹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樹種的搭配,實現樹木的多樣性。并且還要在更新造林時保留和誘導能和更新樹種借重的小樹,形成混交林,還有深根系樹種和淺根系樹種混交,陰性樹種和陽性樹種混交,形成人工混交林。采伐是森林工程建設的工作內容之一,為了保障森林中的樹種結構,有關工作人員在實際采伐的過程中,應養成保護性采伐的良好思想。所謂保護性采伐就是對于采伐過程中不成材的幼樹予以保留,以方便今后對采伐地區的重建,為行成混交林打好基礎。
2.2維護森林的空間性一個完備的森林系統其不僅樹木種類齊全,同時在空間結構上也相對完整,具有良好的生態平衡效應。這種空間結構一般包括樹木種類的多樣,植被品種的齊全,無論是從高處還是到地表,都有相應的植被進行覆蓋。這種完整的空間性很容易受到森林工程建設的破壞,出現空間的不完整性,進而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工作人員在進行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應有計劃的對森林進行砍伐,按照森林的層次性、分布性等特點,對森林進行選擇性砍伐,有效的保護森林空間性的完整。在森林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有時對森林進行砍伐并不是對森林的破壞,而是對森林的一種保護。這主要是森林中樹木在進行生長的過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會產生一些對周邊樹木生長有害的不良樹木,因此工作人員需要對這些樹木進行有效的去除,才能保障其余林木的正常生長。為了保障森林的健康發展,有關人員對于低效林會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具體來說相關工作人員會通過鏟除有害樹種,保留有益樹種,種植新樹種等方式,對低效林進行完善。這種人工干預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自然林木的生長質量,同時也有利于保障森林樹種的豐富性。
2.3保障森林的階段性森林系統在進行生長的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的階段性,一般我們會將其分為時間度量、中等時間度量和晝夜季節三個方面。非生態系統的短時間結構變化,能體現林分群落結構的周期性變化,從而引起森林生態系統群落結構的外貌變化,對工程的策劃、工藝的設計和作業的運行都有重要作用。
商貿生態系統中企業的大數據直觀體現在于海量、分散、相互獨立的數據可以通過不斷整合研究,以探尋數據之間所包含的相互聯系,從而反映出商貿生態系統各個主體的網絡行為特性。在大數據環境中,商貿生態系統的結構性研究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數據層面,二是行為層面。具體內容由表-1給出。其中,數據層面主要包括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模型和數據的處理,行為層面主要包括流量行為和用戶行為。在商貿生態系統內,企業群體、社會群體和網絡用戶群體之間交互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實時數據,一般以關聯性數據網絡存在,數據類型由原先的結構化數據逐步轉向半結構化甚至非結構化數據。對于數據的處理,則不同于傳統的邏輯推理分析,而是基于海量的數據,通過搜索、比較、分類、控制,從中分析出大數據網絡中數據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以及各個商貿生態系統主體行為是否滿足某個共性特征。首先,從商貿生態系統大數據的相關參數與性質(如數據類型、數據結構、數據關系、數據分布等)進行分析,然后,從商貿生態系統數據的規模、維度、關聯性進行評估,從而探尋大數據背景下網絡行為之間存在的共性特征。在復雜的大數據網絡環境中,搜集或者直接記錄用戶在社會化、網絡化媒體中使用的流量數據,通過一系列消費者個體行為或偏好的定量分析,為商貿生態系統的特色化商業推廣提供堅強的信息基礎支持。由此可見,在大數據環境下,商貿生態系統內部所包含的信息為系統內企業制定和實施相關戰略決策提供數據參考,有利于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隨著大數據的進一步發展,商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結構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將偏離原來的結構,通過新一輪協同發展,達到一個新的結構。由此可見,在大數據環境下,商貿生態系統通過對大量數據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可以監視與審核系統運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并合理地預測未來商貿生態系統發展趨勢。進一步,通過產業聯盟、跨行業經營等方式,構建更為完善的價值網絡體系,促進信息流、資源流和價值流在整個商貿生態系統內不斷循環和轉化,以滿足系統中各個主體發展的需要。
二、基于大數據的商貿生態系統演變的過程性分析
在大數據環境下,通過網絡互動、大量數據信息存儲以及云計算平臺不斷融合,商貿生態系統在數據搜索、傳輸、共享、處理等各方面都更為便捷,對系統內的知識溢出與系統內各主體協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商貿生態系統更加多元化和綜合化。基于大數據環境,商貿生態系統“以網帶量、以量增利”的機制進一步健全?;谶@種機制,下面分析商貿生態系統的過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商貿市場審視的實時和精準
由于大數據的實時處理覆蓋整個商貿生態系統內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因此在競爭與協同并存且相互作用下,能夠對各個主體產生的任意需求實時地做出反應和判斷,精準地審視商貿市場的大需求以及市場內用戶需求的變化。由此可見,通過大數據,可以指引商貿生態系統內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程度,從而加快產業研發設計與銷售,進一步實現目標市場定位不斷細分。
(二)商貿生態系統內企業的競合與協作
在大數據背景下,商貿生態系統內以互聯網、電子商務為載體的企業合作伙伴關系的渠道進一步拓展,選擇余地進一步增加,商貿生態系統內的成員結構也更具動態性。一方面,傳統的大型企業群體將基于原有的供應鏈基礎,不斷向網絡生態鏈轉型,內部成員企業之間密切協作。另一方面,以協同商務模式為基礎,建立企業合作伙伴關系,促使在地理位置上分離、結構上相互獨立的多個企業聯合組成虛擬的企業聯盟。
(三)社會成員的反饋和互動
在大數據環境下,商貿生態系統中各成員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更加復雜,這種關系產生的作用也更具有不確定性,其網絡結構也顯得更為脆弱。因此,以網絡用戶參與為主導的新型模式給商貿生態系統帶來更為強烈的沖擊效應。在大數據環境下,海量數據主要來自網絡用戶群體創造的數據與信息,新型的產品或者服務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加工、營銷推介等方面都更加重視網絡社會群體的參與、意見反饋與互動交流,以加速產品或服務的進一步推陳出新,進一步實現商貿生態系統內企業與網絡社會群體的互動融合發展。
三、基于大數據的商貿生態系統協同發展案例借鑒及策略分析
(一)典型商貿生態系統案例的成功經驗
在大數據背景下,阿里巴巴迅速發展,在同行及相關行業中起到示范作用。阿里聯合銀泰、復星、順豐、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等經營主體,共同組建了“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網絡零售網絡。“菜鳥網”是一個數據中轉處理中心,該網絡能協調買賣雙方地址、商品所處位置、商品發貨配送時間等因素,降低了時間成本。此外,阿里巴巴憑借支付寶進入金融流通領域,成功獲取了雙向資金流通數據的價值。大數據的支持提高了阿里巴巴的效率,將小額貸款發放周期從一周左右縮短到幾個小時。大數據的商貿僧徒系統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與數據分析,而阿里巴巴正是利用數據優勢,不僅催生了價值,還催生了產品,如余額寶等。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阿里巴巴的大數據。阿里巴巴的大數據平臺不僅僅是數據,還包括大數據金融、大數據網絡等。阿里巴巴在大數據的商貿生態系統下,能夠挖掘更多的數據,利用云進行數據計算和價格挖掘,阿里巴巴的業務不僅涉及商貿流通,還涉及金融等行業,將來還可能發展更多其它業務。阿里巴巴成功完成了大數據信息箱大數據產品轉換,開發了大數據的商業價值,將單純的商業交易平臺發展逐漸向大數據的商貿生態系統基礎服務商轉變。通過對阿里巴巴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大數據背景下,商貿生態系統的協同發展應遵循從建立信任機制,實現共創,向建立開放創新機制,實現共生轉變;從業態融合經營到重塑商業生態轉變。
1.構建信任機制,實現商貿企業的共創。
在商貿生態系統中,企業之間的合作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在大數據背景下,通過構建以信息共享為基礎的平臺,實現信息無縫對接,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更加緊密。在商貿生態系統中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可以開辟大數據背景下的眾創空間。
2.建立開放創新機制,實現商貿企業的共生發展。
在大數據環境下整合多行業融合發展的商業技術平臺,能促進商貿生態系統中的企業進行大規模資源共享,有利于創造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全民參與模式,這顯然不同于傳統的商貿生態系統模式。
3.業態融合經營,促進共贏發展。
在復雜的商貿生態系統中,存在跨諸多行業的經營主體參與協同競爭關系,因此尋找多邊融合共贏,達到利益最大化成為他們的出路。在大數據環境下,商貿生態系統得到持續拓展,原有的跨行業經營主體可以通過在競爭關系中開發新產品或服務,打破原有經營格局,促進多業態共同經營,從而實現共贏發展。
4.重塑商業生態,全面打造大數據商貿生態系統。
通過大數據資產對商貿生態系統產業鏈的驅動,能加速產業鏈進行重構,促進產業垂直整合,有利于對商業生態進行重塑,推動商貿生態系統中的合作者共同商定平臺戰略,引導商貿生態系統內的眾多群體協同發展,最終打造全面的商貿生態系統。
(二)基于大數據的商貿生態系統協同發展策略
在大數據時代下,基于商貿生態系統的結構性及演進的過程性,同時借鑒阿里巴巴等內部商貿生態系統的經驗,筆者提出我國商貿生態系統協同發展的策略。
1.建立以大數據為核心資源的商貿生態系統商業模式。
對大數據資源進行規模經濟的追求,能引發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產業價值鏈向外拓展,進而促使商貿生態系統的價值主張、業態分布、經營模式、協同發展網絡等發生變革,促進商貿生態系統中的新型商業模式形成。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通過挖掘和采集大量交易數據,構建了云存儲系統OceanBase,從而開發了面向大量進駐商家的數據產品或服務。通過云存儲系統OceanBase,還能為其他非淘寶網的電子商務門站提供大量的數據服務,為眾多網站和社區提供有效的電子商務方案,使得阿里巴巴實現了從單一的交易平臺向整個商貿生態系統的角色變革。由此可見,在大數據環境下,應以阿里巴巴為借鑒,建立以大數據為核心資源的商貿生態系統商業模式。
2.全方位構建商貿生態系統的數據交流大渠道。
由于大數據資源擁有數量多、覆蓋面廣、種類豐富、運行速度快等特點,一般情況下不能在可觀測時間內采用傳統的信息技術進行感知、搜集和處理,因此必須通過完善成在大數據的基礎設施,暢通各類有效的數據傳輸渠道,全方位構建商貿生態系統的數據交流大渠道,從而在商貿生態系統內實現數據的無縫對接和共享。只有構建起商貿生態系統的數據交流大渠道,才能形成全面的數據處理系統和知識共享系統,使得商貿生態系統內的經營主體能夠協同經營、融合發展。
3.創新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系統內關鍵業務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