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2: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文學常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傳統的遺落。在美國華裔文學作品原著中,不管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多少,他們曾經試圖傳遞一種古老的東方文化之美,比如譚恩美在《喜福會》中寫道:“‘……Autumnmoonwarms.O!Geeseshadowsreturn.’”[5]68很明顯,這其中涉及到了中國的一首古代詩歌,但是諸多譯者在翻譯時都沒有把詩歌的美學價值體現出來,尤其是沒有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雁”的意象表達出來。我們知道“雁”是中國文人墨客經常詠嘆的對象,極具美感,但是在這句翻譯中,譯者基本都把“geese”譯為“鵝”,具體如余人瑞的“鵝影歸”[6]63、吳漢平、賈遂山等人的“鵝影返”[8]52等,而程乃珊、嚴映薇則譯為“鶴影”[4]63,要么沒有美感,要么嚴重失意。
在湯亭亭的《女勇士》中在講到一段農村婚配習俗時,有一句這樣寫道“……shehadstoodtractablybesidethebestrooster,hisproxy……”。[9]7這里的“rooster”是有特殊涵義的,即在成婚那一天如果新郎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親臨現場則由伴郎或者小姑子手提一個雄雞代替,從而完成與新娘的交拜儀式。但是譯者在翻譯時基本都疏忽了這一點,把之譯為“年輕人的媒人”之類的,這完全是對傳統文化的遺落。第三,文化常識的誤譯。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或者文化交流的缺失,美國華裔作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處于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結果作品中出現了一些文化常識的錯誤,也就為作品的翻譯錯誤埋下了伏筆。比如1980年湯亭亭在其小說《中國佬》中介紹青蛙時寫道:“‘Fieldchicken,’hesaid.‘Skychicken.Skytoad.Heavenlytoad.Fieldtoad.’Itwasapunandthewordsthesameexceptforthelowtoneoffieldandthehightoneofheavenorsky.”[10]166這顯然是對(青蛙)frog的誤譯,在中國文化中“青蛙”只是叫做“田雞”,從而沒有“天雞”的說法,而作者想當然地把二者混為雙關用法。這樣以來,我們在看到對應的翻譯時,不禁感到費解。
在描述關羽時,湯亭亭把“關云長”寫為“關長云(GwanCheongWun)”,對于這樣一個文化常識我們無需考證,好在譯者直接按照中國文化規范糾正了。譚恩美的作品中也出現了不少類似的錯誤,比如在小說《接骨師之女》中,有一段關于“周口店”的介紹,作者把它說成是為了紀念商紂王而命名的,其中“紂”就是地名的第一個字,實際上周口店的“周”和商紂王的“紂”沒有任何的歷史聯系,只是作者的主觀臆想罷了。另外,在其小說《喜福會》中說起“中秋節”的習俗時也是錯誤不斷,她把端午節的“驅五毒”、“吃粽子”習俗搬到了中秋節。從這寫文化常識的誤譯可以看出,不僅是美國華裔作家的自身文化素養不夠,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令人深思的,儼然一種殖民化的東方主義色彩,這也是文化地位差異的體現。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且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性。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個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一、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
我們通過“傳統文化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范圍、閱讀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對經典文化的接觸和吸收相當少。于是,“不要拒絕對經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定位,親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就成為我們研究的突破口。
聽,即聽錄音,利用課前時間,班級播放古詩文錄音,讓學生聽。看,教室里掛置一些古詩文掛圖,課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讀,學生可以在課前兩分鐘和睡前十分鐘進行朗讀吟誦。講,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講解詩文大意。創,班級和學校組織學生根據詩文,進行詩配畫活動,進行再創造。賽,根據不同年級組織不同級別的古詩文比賽,選拔出明星班級和個人。
開展“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旨在增加學生在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學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等不良傾向。通過誦讀含咀、熏陶漸染,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他們“博于學問,明于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志。因此,它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立中國整理足新課程,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弘揚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傳統文化典籍和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作為重點內容,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尋求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傳統文化風采,接受人文熏陶,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三、以編撰校本教材為抓手,搭建教學研究的平臺
問卷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都有想讀文化典籍,卻沒有時間和針對性的閱讀材料的情況。為此,我們在“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的基礎上,通過開發校本課程,增加閱讀量,激發閱讀興趣,從而創建研究性學習平臺,提升文化素養,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時空。
我們立足于學生平時文學的積累,關注地方實際,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力圖讓它具有濃郁的家鄉味,又能很好地彰顯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顒硬捎脝卧獙n}形式,力求濃縮精華、體現中華文化神韻,拓展視野。
四、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展教學研究空間
為了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認識、教育、娛樂、審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舉辦語文學習文化沙龍,交流讀書心得,尋求讀書知己。這些活動,給學生以展現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我們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1)安排古詩文誦讀比賽。各班挑選出5位選手,組隊參加年級比賽,由多名語文教師組成評委。比賽題型有必背題、接龍題、搶背題、表演題等。(2)古詩文知識比賽。內容涉及詩詞發展演變中的常識、詩人介紹、代表作品、風格流派、藝術手段、文化視點等。(3)古詩文名句填空比賽。(4)古詩文書畫作品展。為了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息,將詩文和書法結合,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我們在全校范圍內舉行一次師生古詩文書畫作品展。
“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敝腥A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母體。這兒有我們的精神家園,舍棄了她,就舍棄了我們的根。無論到了什么時代,我們都需要她的滋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語文新課程教學要倡導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筑起傳統文化殿堂的基礎。
四、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展教學研究空間
為了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認識、教育、娛樂、審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舉辦語文學習文化沙龍,交流讀書心得,尋求讀書知己。這些活動,給學生以展現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關鍵詞:國學;語文教材;文化傳統;教育價值
【中國分類號】G43
一、國學概念
“國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清朝末年。隨著1840年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炸開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大門開始,歐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國。當時國人稱西方文化為“西學”,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便被稱為“國學”。最近這幾年,“國學”一詞經常在一些報紙、雜志、電視等各媒體中會見到,各種各樣的國學院、國學研究所、國學堂相繼出現。國學熱的出現和升溫,說明我們國人對國學的博大精深以及認同感進一步增強。
國學的定義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國學的經世致用,一種是國學就是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雖然他們對國學的認知并不一致,但是他們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一致的。國學,顧名思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學術。國學在民族文化中具有一種潛在的情感色彩和價值評價,是與民族的、國家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國學的根本要義是對古人思維成果和高尚精神的再現,經學以及諸子百家之學皆歸于其中?!皣鴮W”記錄以往,開啟后來,豐富中華文化?!皣鴮W”的核心問題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
二、國學在語文教科書的地位、意義及作用
語文教材作為語文課程的物質載體,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對語文教材選文的文化傳承功能做過較為深入思考的有很多作家與學者,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從文言作品學習的角度來思考該功能的。他強調文言作品的學習:“我可還主張中學生應該誦讀相當分量的文言文,特別是所謂古文,乃至古書。這是古典的訓練,文化的教育。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得經過古典的訓練,才稱其為受教育的中國人?!闭Z文教材,特別是當中經典的選文,應該肩負起培育文學、文化素養的重任。
1、國學在語文中可以給學生傳遞一種文化價值觀
國學經典凝聚著古人思想、生活、語言的精華,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價值。國學經典中包含的道理,是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這就是我們的學生在朗讀、背誦國學經典時,收獲到的不只是對其外在語言、表現形式的學習和把握,更重要的是通過國學經典的語言表述,在學生腦海中建立起對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情感的價值判斷基礎。
2、國學在語文中可以培養學生鑒賞、借鑒能力
從國學經典教材中學習領會到內在思想蘊涵、藝術韻味和邏輯欣賞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拓展學生的辨別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藝術思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地指導作用。借鑒能力是語文能力中一種較高的能力體現,主要是指學生對已學知識或技能的轉化和吸收。借鑒能力具有模仿的性質,但又有較高價值的創新,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學習知識的根本目的之一。
3、國學在語文中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充實寫作素材
中國古代社會的倫理、文化、歷史、天文、地理、古今人物等常識,應有盡有,當中諸多知識和道理的組合都是條理有序,義理、典故穿插出現,使人讀起來饒有興味。并且這些都富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所關注的都是蒼生百姓、社稷江山等重大社會人生問題,其境界之大,視野之開闊,關注之深切,都是非常值得今天學生閱讀的。這些國學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有些典故還可以在寫作中應用和體現。
由此可見,國學內容在語文教科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意義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三、國學在語文教科書的體現
現在的中學生名著讀的越來越少,人文教育嚴重缺乏。一個學生自小學到高中,接受十二年的語文系統學習,卻沒有學會讀書。據調查,有相當的學生不讀文學名著,只看教科書和參考書。經典文化是人文素養的主要來源,最近幾年的中學語文課本增加了不少文學名篇和古文閱讀篇目,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學生獲得傳統文化的途徑。尤其在古詩文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中小學語文課本,在古詩文方面已有較好的體現。但是從教科書選文的總體上看,臺灣語文課本國學內容更為豐富。大陸語文教材范文選編要求“文質兼美”,概念比較籠統,臺灣國文教材范文選編提出的“語文訓練、精神陶冶、文藝欣賞兼具”則緊貼“培養語文能力、增進文化常識、提高思想水平”的教學任務,讓教材、教學和任務構成完備的體系。所入選的范文以傳統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為文化背景,囊括社會、政治、歷史、文化、文學、藝術、自然、科技等。其編排和選文,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國文學習,充分發揮了作為“學習資源”、“學習工具”的功能。
四、國學的教育價值
語文課程,對傳承和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國學的根本要義是對古人高尚精神的再現,我們要通過國學教育來傳播國學,通過教育來復興國學。國學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的課程性質,其文學和文化的成分,更是形成與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豐厚資源,是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此外,還具有眾多的當代教育價值,最為顯著的,是它對中華的認識價值、對民族精神的傳承以及人格精神的培育價值。
如《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蒙養教材,四書五經,管子、老子和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孫子這些人留下的典籍,還有儒、墨、道、法四家的若干基本觀點等等。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尤其四書五經,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國學基本知識。所有的這些當時都是為了學習為人和處事的。全部“四書”給了我們進德、修業和修己的功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李榮勝.國學是什么[M].華夏出版社,2011
[2]蔡富清編選:《朱自清選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曾睿.國學經典對當今教育的作用[J].教研視點2006,5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中國是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就會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教養;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十分成熟的、準確、豐富而優美的熟語;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輝煌燦爛的古代科技;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文死諫,武死戰”,“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
但是,從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來看,我們發現,現在許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有的學生缺乏起碼的常識。眼下不少學生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已不敵外來的情人節、圣誕節;傳統食品湯團、粽子、水餃不如肯德基、麥當勞。有位著名特級教師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沖擊程度之烈為亙古未有。
如今因特網的出現、網吧的開設,極大地沖擊著傳統文化。當然網絡里健康的可學的東西甚多,這毋庸置疑。但是學生很大程度上是進行網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尋求視覺刺激。更多時間是在虛擬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現為不懂得起碼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碼的尊老愛幼,甚至表現為對父母不尊重,輕者出言不遜,重者離家出走。還表現為追星熱,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魯迅;只知道張柏芝,不知道毛潤之等等。更談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韓非子是何許人也。
那么作為一名當代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語文教師理應讓學生明確認識傳統文化,積極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素養。讓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我們教師身上得到傳承,得到發揚光大。語文是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語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承擔育人的任務,它要培養人的修養,它要為社會造就有用之才;語文教學要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蒙、人生導向、精神修養方面都要有所作為。原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薄墩Z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語文學科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作用,提出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現有的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已經有不少承載傳統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級的《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阿房宮賦》等;高二年級的《逍遙游》、《五人墓碑記》、《陳情表》等;高三年級的《報任安書》、《屈原列傳》等。這些篇目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輝煌的文化成就,也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資料。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用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熱愛,以及對杰出歷史人物的愛戴和崇敬,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時間,讀經典。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現代語文教學承擔的任務也是十分繁重的。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課堂上來完成。因此,必須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活動時間來讀經典。例如《詩經》、《論語》、《莊子》、《孟子》、《離騷》、《左傳》、《史記》、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我們應該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熏陶現在的青年一代。
對于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而言,《語文課程標準》和各考區考試大綱(說明)是依據,但通常表述簡略,不夠具體;而同學們所學教材成為文學常識命題和備考的主要載體。新課標語文課程增加了學生文學常識積累的比重,各版本教材引入了更加廣泛的作者及其作品。古今中外、不同領域作家的作品進入課本,既重名家經典,又重新^新作。
1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常識是文學常識考查的主體。命題側重于考查高中階段學習過的重點課文的作者國別、時代、作品及其成就等。這是文學常/:請記住我站域名/識最基本的要求。
例1 下列文學常識相關內容的搭配,不正確的一組是( )
a 劉蘭芝-《孔雀東南飛》-《玉臺新詠》-敘事詩
b 林沖-施耐庵-《水滸》-章回小說
c 《小狗包弟》-冰心-現代-散文
d 《奧賽羅》-莎士比亞-英國-悲劇
解析 c項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巴金,不是水心?!缎」钒堋氛n標教材新引入的課文,在大綱教材中是沒有的。答案為c。
2 對文學體裁常識的考查依舊是文學常識考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針對常見的文學體裁,即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側重考查體材概念、分類、歷史發展、藝術特點等。
例2 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
解析考查內容并非課文表面最基本的作家、時代、作品等,而是課文背后包含的文學體裁常識。答案為:傳奇。
3 文學名著、文化經典閱讀成為文學常識考查的拓展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擴大了建議同學們文學閱讀的范圍,提高了閱讀量、閱讀水平的要求,因而不少考區也拓展了文學常識考查內容。借文學名著、文化經典命題是近兩年出現的創新新題型。
例如,2012福建卷讓同學們從5個選項中選出“作品故事情節的表述不正確的兩項”。試題涉及《紅樓夢》《子夜》《家》《巴黎圣母院》《復活》,考查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要求同學們判別故事情節的正誤,檢測課外閱讀的積累情況。
古詩文默寫
高考語文對同學們古詩文默寫的考查一般都會在考試大綱(說明)中以附錄的形式列出命題范圍。具體篇目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凡是考試大綱(說明)列舉的背誦篇目或段落,同學們必須一落實。從各考區劃定的背誦默寫范圍和命制的高考試題來看,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 篇目絕大部分來自必修教材。少部分出自選修教材。前者為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誦篇章中的句子,但不一定是名篇名句;后者雖來自選修教材,但多為名篇名句,難度不會太大。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論語)(孟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選文重點。
例3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墩撜Z》
(2)愛其子,________,于其身也,________,惑矣!(韓愈《師說》)
答案:(1)言之必可行也 無所茍而已矣
(2)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2 名篇名句、佳句是考點。同時檢測正確、工整書寫漢字的水平。這些名篇名句或解釋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諦,或描摹事物情貌,語言精美,含義深刻。一些考區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對古詩文默寫限定了“常見的”,則說明重點考查名句,難度不大,但書寫時須小心謹慎。
例4 (1)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青青子衿,________。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答案:(1)常在于險遠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悠悠我心
3 考查范圍不僅限于名篇名句。全文背誦篇目考查較細。近幾年來,考試篇目每年都有適當增加,考題從過去的只考名句逐步改變為深入背誦篇目中的其他語句。抽查全文背誦的水平,難度上有所增加。
例5 莫春者,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春服既成 浴乎沂
4 考查篇目中列舉的初中課文也可能出現在試卷中。不少考區都在考試大綱(說明)中增加了初中階段學習過的背誦篇目,通常為名篇,命題時亦以考查名句為主,難度不大。但考
生需要在精準背誦的基礎上,認真仔細地辨識形近字和易錯字。
例6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陶淵明《挑花源記》)
(2)親小人,遠賢臣,________。(諸葛亮《出師表》)
答案:(1)有良田關池桑竹之屬(2)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2013備考策略
1 嚴格依照考試大綱(說明)的范圍,依托所學教材進行復習。功夫下在平時,要將考綱中規定的背誦篇目對照教材,逐個落實。
2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學常識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識除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外,還有作品所涉及背景材料、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統文化等。一輪復習中,應該全面顧及,避免出現知識盲區。
3 對于要求全文背誦的古詩文篇目,一輪復習時決不能投機取巧,只背名句,而要按照要求識記全文。因為我們看到,有些考區古詩文默寫題中的句子并非全部都是名篇名句。
4 注重提高復述、書寫的能力,尤其要特別識記復習中遇到的重難點字詞、通假字,做到既能準確背誦,也能規范書寫。如2012遼寧卷需要在默寫中寫出的“晦朔”“蟪蛄”(《逍遙游》)、“頻煩”(《蜀相》)這類重難點字詞,容易出現錯別字。同時,切忌出現漏字、字跡不清等情況,否則該題將會被判錯。
【關鍵詞】創新教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悖離與融合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創新教育的悖離
創新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源動力。積極探索并推動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校專業教學要結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然而,隨著改革開放西方文化涌入國門,本土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不斷發生碰撞與交流,使中國古代文學在高校的教學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困惑,中國古代文學面臨著被商業文化、快餐文化以及大眾娛樂性為導向的新媒體文化取而代之的窘境。與此同時,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還面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不斷被壓縮、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單一、教師隊伍不斷縮減、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科整體教學缺乏配合和持續等諸多矛盾,使得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教育原則走向了悖離。1.教育觀念沿襲傳統的文化教育理念,與當今時代對創新教育的需求嚴重脫節文學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和其他意識形態混沌包裹在一起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呈現方式。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往往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僅僅注重文學史基本常識和經典文學作品的介紹。然而,從時代呼喚下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層面來講,卻是過于狹隘的認識。因此,從文化大視野下,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與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與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與歷史哲學等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建立文史哲不分家、近現代與古代相延續的回歸意識,更有利于在宏觀背景下準確地人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規律和古代文學在今天的傳承意義。古代文學經典自身文體發展的局限性,及其與當下時代及話語氛圍的差異,容易引起當代大學生在思想認識層面的困惑和不解。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及時修正和糾正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識誤區,從而發揮其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2.教育模式呈現知識灌輸和模式化的特點,無法真正起到創新教育和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文化強國的重擔。然而,在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迅速崛起下,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載體卻日益受到青年學生的誤解和冷落。長久下去,必然導致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淪入狹隘的惡性循環,原本活生生的文學課堂成為了僵死枯燥的文體講授和知識傳授?,F有教學模式致使學生對課程的陌生感和隔膜感日益嚴重,使青年學生喪失了學習古代文學、傳統文化的興趣。3.教學測評形式單一,無法真正體現創新教育的成果古代文學教學受制于傳統的考評方式,在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水平的評價上往往直觀、機械和單一,不僅影響了課程教學的質量,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因此,針對當前高校古代文學的教育困境,教師要改變過去以高低分來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舊觀念,更多思考古代文學對于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創新能力的基礎性熏陶和養成,在把握當下大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向素質鑒定觀念轉變。
二、創新教育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現狀 成因分析 教育反思
在封建時代,中國的語言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種類型,書面語言又可分為素服語(日常或商用語)、制服語(初級古漢語)、禮服語(高級古漢語)三種類型[1]。今日我國中學生所學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然而在教學當中,大部分老師忽略文言文的語言屬性,更多的是追求其背后的文化和文學價值。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中學生很難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識,文言文閱讀能力普遍偏低。
一、中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現狀
中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的現狀可以概括為:閱讀興趣普遍偏低;文言常識掌握較少;找不到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車麗濤[2]的調查顯示顯示,從初一到高三六個年級的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缺乏興趣,數據顯示喜歡學習文言文的學生只占總體的20%~40%。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一方面是文言文本身晦澀難懂,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教師的講解過于單調乏味。
文言作為一種書面語言,同其他的語言一樣有自己的語法、結構、遣詞和句式。這些是閱讀文言文的基本常識,通過學習文言文來習得文言常識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學習方式。但是,姚富根、張厚感和顧振彪[3]的調查研究顯示,150份中學生的問卷中,平均分只有27.5分。大部分學生對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常見的文言句式基本不懂,不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剛剛具備閱讀初級古漢語的能力。有很多學生對文言文飽含學習的興趣但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學習方法,很多教育者也明白掌握文言常識對于閱讀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課程目標和考試制度的壓力,不得不將教學重點放在講解文章大意和記誦經典篇章上。
二、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義目的:文言文的實用性太低
語言的實用性,就是語言作為交流和表達思想觀點的工具屬性,決定語言實用性大小的關鍵因素就是普及和創作。在普及程度和創作難易上,白話文相對于文言文的優勢不言而明。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語言和學校教學語言,全部都采用白話,文言在我們的普通生活中已然消失。
作為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對待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態度可以用“避難就易”來形容。他們從出生接觸到的就是白話,用白話進行交流或者寫作對他們來說比較輕松簡單;對于文言,沒接觸之前就不懂任何文言常識,在不懂文言的基礎上去領悟微言大義的文言文,難度可想一般。中國的文言文又不同于歐洲的字母文字,在復雜性上遠遠超過字母語言。
(二)社會因素的影響:“五四白話文運動”和“簡化字”推廣的影響
人們意識觀念的改變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的,而造成我們輕視文言文的社會因素可以追溯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五四白話文運動的發生和發展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它的成功有著歷史的必然性。但是,我們要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一刀切”到底隱藏著什么危害?作為的倡導者,他們沒有折中的路可走,但作為后人的我們又是否正確吸取了先輩的改革精髓呢?白話文運動中,一再強調他的“再造文明”的夢想,倡導者們是要建立一種統一的、全民的、沒有士與民之分的新白話,要有白話的肉身和文言的靈魂[4]。我們如今使用的白話文只具備語言最基本的工具性,卻缺少語言的文化性。
五四白話文運動對待傳統文化的觀點和立場是否偏激還有待于商榷,但它對當今的文言文教學造成的阻礙卻是毋庸置疑的。另一個影響文言文教學的社會因素就是簡化字的推廣使用,如今我們使用的簡化字有著非常多的便利之處,但它同時造成文字隔閡。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繁體字,這給中學生的閱讀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三)教育的缺失:我國中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有失規范
中學生整體性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偏低,已不再是簡單的師之惰的問題,對于當今教育來說,這只能說明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嚴重的缺失和不規范。我認為,基礎教育階段文言文教學的不規范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教學目標不明確、教材編排不系統、學習評價標準不完善。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學會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而不是讀懂甚至背誦課本上的那幾篇文言文。正如前文所說,通過學習文言文來學習文言常識,這是學習文言的基本方式。而現實中我們卻遇到了語言教學與人文教育的矛盾[5],在有限課時和學生有限精力的條件下,既要求學生學會文言又要求學生接受人文教育,這是不現實的。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教學目標,只有分清主次、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收到應有的教育功效。
中學語文課本中選擇的文言文沒有科學的系統性。學生要學的是一門語言,課程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我們在選擇教材的時候往往堅持“課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的標準,相對忽視了學生學習文言的適應性標準。教材編排的傳統總是以文學史為序,這種編排方式偏重于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的發展,違背學生的學習規律[6]。
在考試制度的壓力之下,文言文教學不得不改變語言教學的正規路徑以適應最終的評價考核。目前高考對文言文采用標準化的測試形式,內容就限制在教材中那幾篇選文當中。這就不得不引導老師和學生們反復的“咀嚼”課本,語言學習的動力完全被考試得分的動力所取代。
三、如何正確對待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
(一)明確文言的價值所在
文言作為一種與口語相對應而存在的書面語言,歷經華夏五千年而延續至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實用價值。民國以前的所有典籍著作(方言和白話小說除外)均由文言文體寫作而成,要直接閱讀這些資料必須熟練掌握文言基本常識。文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語言載體就是文言的價值所在。
學習文言是閱讀中國傳統經典的前提。自民國廢除讀經,改文言文為白話文以來,傳統經典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歷經幾十年白話文教學之后的今天,
精通文言的學者已為數不多,社會上的大部分人已經喪失直接閱讀中國傳統經典的能力,這勢必造成一種語言界的“文化斷層”。當我們再去品味傳統文化經典的時候,我們能夠閱讀的只是別人翻譯的白話文。
文言本身具有修飾性和美感,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精雕細刻的傳統之美。這是文言本身超越白話又與白話的工具性、實用性相互補的價值。今天,當白話身上的文化責任已經全部剝落以后,人們已經開始表現出對白話的反感。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白話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方言白話、網絡白話、舶來白話等等層出不窮。這些形式各異的“變異白話”在彰顯白話復雜多樣性的同時,也表現出白話的低級性。
(二)探尋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教育機制
上文我已經探討了我國中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失誤,即教學目標不明確、教材編排不系統、學習評價標準不完善。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安排中,要抓住“熟練掌握和運用文言進行閱讀”這一主要教學目標;按照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般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制定以考查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標準的評價制度。除上述幾點之外,還應當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有效的教育機制就是教育各要素彼此之間相互協調的運行方式,具體到文言文教學,就是要保證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內容和評價制度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只有建立穩定有效的教育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不斷下降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辜鴻銘,著.顏林海,譯.春秋大義[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67-68.
[2]車麗濤.關于中學生文言文學習情況的調查[J].克山師專學報,2003(1).
[3]姚富根,張厚感,顧振彪.中學生語文狀況調查報告(二)一一從三百份測驗卷看當前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存在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1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