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檔案文獻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 系統原理
1.1 設計原則。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就是利用RFID技術,專門針對現有檔案文獻管理方式落后、檔案文獻管理人員工作量大等情況,在進行設計時,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1.1.1 實用性和易用性。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始終貫徹面向應用,注重實效的方針,堅持以實際需求為核心,注重數據流的自動處理和分析。
1.1.2 先進性和成熟性。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采用先進的概念和方法,憑借一體化的RFID產品鏈,提供一套成熟、可行、低成本的RFID應用方案。
1.1.3 開放性和標準性。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整體使用標準化的通訊方式,并將軟件接口及協議公開,允許其他應用軟件的接入、調整、使用,從而使系統具有開放性。
1.1.4 可靠性和穩定性。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從方案結構、技術措施、設備性能、系統管理、技術支持以及維修能力等方面著手,達到最大的平均無故障時間。
1.2 運行原理。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是基于RFID技術,應用無線射頻,以非接觸、無視覺、可靠性高的方式傳遞特定識別信息的網絡系統。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距離內,只需要通過識讀器讀取實物電子標簽上的數據,并根據需求進行相應的處理。
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以RFID中間件為媒介,將先進的RFID技術和檔案文獻管理方法有機結合,為檔案文獻管理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技術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檔案文獻管理的效率、簡化了檔案文獻管理的流程、降低檔案文獻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并在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檔案文獻借還、查詢等服務的同時做到對讀者信息和借閱檔案文獻的雙重(數據庫和檔案文獻標簽芯片)記錄。
1.3 系統拓撲圖。下圖是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的拓撲圖。圖中上面兩個箭頭表示聯網方式,下面兩個箭頭表示離線方式。
從上圖可知,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中檔案管理人員工作站和自助借還機是和數據庫服務器處于聯網模式,一旦斷網這些設備將停止服務;移動式盤點車和便攜式點檢儀采用離線方式工作,通過數據庫自動同步的方式與數據庫服務器交換信息;安全檢測門則是一個獨立工作的設備,它檢測通過安檢門的檔案文獻所貼的電子標簽中的安全標識位。一旦發現安全標識位無效,就會觸發語音和聲光報警信號。
2 技術優勢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直至目前,國內檔案文獻自動化管理系統普遍采用“安全磁條+條形碼”的技術手段,以安全磁條作為檔案文獻的安全保證,以條形碼作為檔案文獻的身份證,來解決檔案文獻管理中的一些問題。但是,經過多年來的使用,我們發現條形碼技術還存在幾個方面的缺陷。一是由于條碼識別采用的是平面光學原理,光學讀頭在一個空間平面內一次只能讀取一個條碼,讀取效率較低下。二是條碼抗污染和耐久性差,常因為折損和污染,導致條碼讀取過程存在無法識別的情況。三是一般一維條形碼的容量是50Bytes,二維條形碼最大的容量也只有2字符至3000字符,由于條形碼的結構原理決定了其本身所承載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表示的信息內容單一。更因為單一的信息無法和已有的信息系統高度集成,無法形成靈活的信息處理。四是條形碼所表示的信息容易被復制和仿造,數據缺乏安全性。
與條形碼技術相比,基于RFID技術的檔案文獻智能管理設備集中了“條形碼”的優點,同時安全可靠,效率高,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滿足檔案文獻管理的發展要求。
2.1 快速處理。從長期的工作實踐經驗可知,掃描一個條形碼需要5秒鐘~7秒鐘,掃描5冊帶條碼的檔案文獻所需的時間要25秒鐘~35秒鐘。工作人員第一步是將檔案文獻打開,第二步是將條碼對準光束,第三步是等待掃描儀將數據讀取后傳輸至計算機,然后多次重復上面的動作。這樣操作不僅時間較長,還會導致檔案文獻的破損、褶皺等問題。與之相比,掃描一個RFID標簽的時間不到1秒鐘,工作人員只需不斷地將檔案文獻放在工作站讀取器上或自助借閱臺上即可。
2.2 多信息同時處理。在工作中,條形碼系統一次只能處理一個條碼,多個條碼信息的處理需要增加額外的程序或者多次重復處理。與之相比,RFID系統則可以通過其強大的防沖突功能來區分或識別在系統附近存在的標簽信息,具有同時讀取多個資料信息的功能,一般至少可以同時讀取20個RFID標簽的信息,而且最多需要1秒鐘,減少了處理數據傳輸所用的時間。
2.3 識別和防竊雙重功能。以前的條形碼技術只能用來識別資料信息,還需要另外的標簽如磁條等,來實現檔案文獻的防竊保護。而一個RFID標簽既可以實現檔案文獻的資料識別,又具有檔案文獻防竊保護功能,貼在檔案文獻上的RFID標簽都有安全編碼,可以防止檔案文獻的丟失。
2.4 實現動態數據存儲。經過授權后,RFID標簽上的數據可以隨時寫入或改寫,在正常操作時數據由軟件或硬件鎖定,以防數據丟失。這則是以往的條形碼技術所不具備的。
2.5 高效率盤庫。與傳統的盤庫所需幾周或數月時間相比,RFID技術只需幾個小時,減少了資源及時間的浪費。
3 應用優勢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許多重復性工作已經由計算機來處理與控制。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將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可識別高速運動中的物體,可同時識別多個物體,能夠極大地提高檔案文獻的管理與服務水平,實現對檔案文獻的更有效、更及時的管理和控制。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將給現代檔案管理帶來一次劃時代的革命。
3.1 提高檔案文獻管理工作效率。與之前的檔案文獻管理系統相比,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是一種更高、更先進的管理模式。它通過先進的技術,簡化人工作業,節約時間和成本,促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幫助管理人員由低層次服務轉變為高層次服務,實現對檔案文獻的精確、輕松管理。
3.2 提升檔案文獻管理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檔案文獻智能管理系統基于先進的RFID技術,高度智能化,不僅減少了人為環節以及因工作人員個人情緒所帶來的服務問題,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更文明、更人性化的服務環境,同時還可以滿足讀者更多、更個性化的定制服務。以自主借還為例,它的實現,一方面可以讓讀者體驗到高科技帶來的全新感受,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還避免了多個讀者排隊等候,節約了他們的時間。而且,自主借還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還書服務,使服務時間延長為包括晚上及節假日的所有時間。此外,由于RFID安全門誤報率很低,避免了讀者與管理人員之間發生爭執,融洽了相互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共享平臺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是指包括保護規范、保護信息、技術研究、資金投入、人才建設等在內的各種資源的統稱。做好保護資源的共享建設,既能幫助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避免因信息流通不暢產生的資源浪費現象;又可以形成珍貴的信息資源,服務于今后的檔案保護與搶救工作,促進檔案保護工作水平的提升。然而,我國文獻遺產的保護資源存在著分散管理、缺乏有效溝通、重復建設等問題。因此,實現保護資源的共享,推動文獻遺產搶救項目合作,將有限的保護資源投入海量的文獻遺產搶救工作中,是當前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1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的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眾多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看來,全國檔案文獻保護資源仍處于分散狀態,并未得到科學整合和有效共享,主要表現在:
1.1 保護政策零散,技術標準尚未統一。關于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專門法律尚未建立,有關的保護政策較為分散,如,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2007〕6號);國家檔案局于2000年制定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討論稿),2006年,并實施了《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和保護補助費管理辦法》;國家圖書館相繼起草了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WH/T 22—2006)等。這一系列政策無疑推動了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同時,檔案系統、圖書系統和文物系統分別圍繞各自的工作建立了相應的保護技術標準。如何選擇一個科學合理的保護規范標準體系來指導廣泛分散的實踐,是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首要難題。
1.2 保護項目陸續開展,相關項目彼此缺乏經驗借鑒。目前,有關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項目主要集中在圖書和檔案兩個行業。2000年,國家檔案局開展“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2006年,開始實施“國家重點檔案搶救工作”;與此同時,國家圖書館于2002年啟動“中華再造善本工程”,2007年,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2011年,又推出“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和“中國記憶”項目。上述項目大多限于行業內,行業間共同承擔的項目少,缺乏必要的經驗借鑒。
1.3 科研成果分散,應用率低下。隨著保護工作的推進,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研究也不斷取得新成果。筆者通過分析近年來文獻保護科技成果發現,目前,單位來源是以檔案館為主,同時,廣泛分布在企業、高校和一些專業系統當中。我國尚未建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科研資源的共享機制,造成成果轉化率低,出現資源重復建設現象。
1.4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建設不足。伴隨著檔案信息化建設加快,檔案管理系統和檔案網站已經在檔案部門普遍建立。但是,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資源既沒有獨立的管理系統,也沒有作為系統模塊嵌入到檔案管理系統當中。截至目前,檔案部門卻沒有建立檔案文獻遺產的門戶網站,也沒有建立檔案保護的專門網站[1]。保護資源是各行業信息共享的最佳形式,數字資源建設不足將直接影響保護資源的共享開發。
1.5 教育分散,缺乏人才教育共享。目前,我國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人員不足千人。在我國眾多亟待搶救和保護的檔案文獻遺產面前,我國保護工作人員已經嚴重匱乏。同時,全國的保護人才的教育工作也是分散展開的,高校的保護課程也分別設在不同的專業之下,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整合。
究其原因,我國檔案文獻保護隸屬于檔案、圖書、文物等不同的部門管理,部門內都設置了保護技術機構,形成了不同的保護管理體系。由于缺乏集中統一的管理,檔案文獻保護的力量廣泛地分散在不同的體系中。同時,與檔案文獻保護相關的部門缺乏共享意識,對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缺乏探討。此外,實現檔案保護資源的共享,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和技術進行保障,這也是阻礙檔案保護共享的不可忽略的原因。
2 加強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主要方面
在檔案文獻保護資源的建設中,既要加強行業間的溝通,全面整合并優化配置國家保護資源;又要強化行業內的組織管理,推動保護資源共享。
2.1 促進行業間合作,制定全局性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共享規劃。我國存世的檔案文獻遺產數量巨大,保護資源相對匱乏,并且,處于分散無序的狀態,盡快制定一個全面系統的保護規劃則顯得十分緊迫。目前,重點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一套標準體系,統一行業間的保護標準。充分考慮行業間共性,對檔案、圖書、文博等行業的保護標準進行整合,促使全國檔案文獻遺產工作在統一標準下有序進行。
第二,統籌安排全國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工作,正確處理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的關系,并同步推進實體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兩項工作。
第三,搭建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平臺,整合各類科研成果和教育資源。收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科研信息,為其他保護項目和學術研究提供借鑒,避免資源重復建設;集中開展保護專業教育,科學規劃高校教學和在職培訓,并創建保護工作專家智慧庫,幫助指導工作實踐。
2.2 加強保護管理,推動行業內保護資源的共建共享。全國的檔案文獻遺產雖然分散各處,但大部分都集中保存于各級各地的檔案部門。因而,做好檔案部門的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工作是重中之重。
第一,重視保護資源價值,加強保護資源管理。檔案部門應當重新審視保護資源的珍貴價值,提升保護資源的共享意識,并將保護資源管理納入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日常工作當中。
第二,增派專項資金,支持保護資源共享開發。通過增加資金投入提升共享意識,推動檔案部門加強保護資源的管理和開發,為共享工作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
第三,加強數字資源建設,促進保護資源的增值開發。檔案部門應當加強檔案保護資源的集成管理,整合保護管理信息;建立內容豐富、界面友好的門戶網站,共享保護資源,提供利用服務。
3 促進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重點
針對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共享的主要方面,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從管理組織、資源保障和統一平臺構建三個方面進行重點建設。
3.1 管理組織建設。借鑒國外“共同保護”的路線,聯合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的力量,建立專業的保護組織機構,共同開展全國的文獻遺產保護工作[2]。我國是一個檔案文獻遺產大國,更需要融合各領域的保護資源,建立一個聯合文獻保護、檔案保護、文物保護的中心[3]。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統籌安排全國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集中進行保護技術研究,制定標準,聯合攻關保護項目等。
3.2 信息資源保障。保護資源共享建設需要從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的技術層面和非技術層面兩個維度出發,共同做好資源保障。一方面,各個館藏機構應當建立保護工作檔案,動態記錄每項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信息,對保護前的檔案文獻原貌,保護中采用的工藝技術和材料,保護后的日常維護進行詳細的記錄,保證檔案文獻遺產的原始憑證性,便于養護性修復[4]。另一方面,相關管理機構需要構建保護資源數據庫,對保護技術、保護環境、保護投入及保護人才等信息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保護工作專家智慧庫,為保護工作提供保障。
3.3 共享平臺建設。針對分散的保護資源,構建統一平臺進行管理。該平臺應當以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保護中心為管理主體。在該中心的協調下,保管機構及個人負責反饋本單位的保護資源,作為管理平臺的信息來源;同時,保管機構及個人也是管理平臺的主要服務對象。根據用戶權限的設置,社會組織及個人可以利用管理平臺的部分資源,見圖1。
圖1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管理平臺
上述管理平臺的核心是保護資源管理系統,主要由保護政策、科研項目、教育資源、保護信息和系統維護五個部分構成,其下可根據內容細分,見圖2。
圖2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管理系統
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資源的共享是當前我國檔案文獻保護工作的任務之一,也是保證檔案文獻保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F階段,亟須建立統一的領導協調機構,構建開發與共享平臺,聯合圖書、檔案、文博等相關文化事業單位的保護力量,共同推進我國檔案文獻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
注: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面向公眾需求的檔案資源建設與服務研究》(項目批號2009JJD870001)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廣琴,顏川梅.檔案保護信息分布的網絡調查[J].檔案與建設,2010(8):36.
[2]肖文建,戚紅巖.當前檔案文獻保護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與發展機遇[J].檔案學通訊,2011(6):67.
[3]周耀林.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CNKI;高校檔案;文獻計量;作者;機構;期刊
高校檔案全稱為高等學校檔案,是高等學校從事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學生、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載體的歷史記錄。高校檔案工作是學校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家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眾多,各個高校檔案工作水平參差不齊。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檔案工作理論研究,促進高校檔案工作實踐進步,檔案界學者對高校檔案工作進行了大量學術研究,發表了相當數量的學術論文。本文則基于這些已發表的學術論文,用文獻計量的分析方法,對其內在規律進行探索,研究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重點、熱點及發展趨勢。
一、 數據采集
(一)檢索策略。本文選取論文收錄量最全面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數據來源,考慮到文獻的學術質量,本次檢索的數據庫僅選擇了知網里面的“期刊”“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國內會議”“際會議”五個數據庫,以“篇名”為確保精確結果的檢索點,檢索式為 “‘高校+檔案’or‘高校+文件’or‘高等學校+檔案’or‘高等學校+文件’or‘大學+檔案’or‘大學+文件’”檢索時間截止到2014-12-31。本次檢索共檢索到13065條記錄。鑒于知網每次最多只能顯示6000條記錄,筆者將檢索時間段劃為三個階段,采用“導出/參考文獻”中的“自定義(支持需輸出更多文獻信息的查新等用途)”功能,選中題名、作者、單位、文獻來源、關鍵詞、年份等六項信息,導入到Excel表中。
(二)數據處理。筆者發現,在檢索出來的13056篇文獻中,包含了不少檔案學專業教育相關文獻,包括高校檔案專業成立、招生公告、專業教育、課程設置、學生就業、院系成立及周年紀念活動、檔案學系教師專訪等不相關論文。筆者采用逐條瀏覽手工刪除方法,排除此部分數據,然后得到最后文獻數量為12714。筆者將所有數據進行篩選、排序、分列,完成數據分類及規范化,然后進行數據統計,得到最終需要的數據。
二、數據分析
(一)文獻增長規律。從收集的數據來看,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只有2篇,分別是1956的《中國人民大學文件材料劃分年代的方法介紹》和1979年的《浙江大學文書處理與檔案工作制度》,前者指出學校文件材料不同于普通文件材料,應該需要采取公元年度和學年度相結合的劃分方法,后者則是《檔案工作簡報》轉載的浙江大學黨委文件。從上世紀80年代起,關于高校檔案工作的文獻開始逐年緩慢增加,年均發文量12篇,這說明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處于萌芽起步階段。隨后上世紀90年代增長幅度變大,文獻數量增加,年均發文量到113篇,研究進入穩步前進階段。而進入本世紀后,文獻數量則極速上升,到2009年達到小高峰,年發文量達1137篇,這與2008年9月教育部、國家檔案局頒布的《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有密切關系,管理辦法掀起人們對高校檔案的關注熱潮。隨后在2010年略微停頓后,文獻繼續呈上升趨勢,每年發文量均在1100篇以上,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二)期刊分布。筆者通過統計,在檢索出的12714篇文章中,有62篇文章沒有文獻來源,剩下的12652文章來自共1908種期刊。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將這1908種期刊劃分三個區,使每個區文獻數量大致相等,均為4217篇,這樣核心區有15種期刊,相關區193種期刊,邊緣區1700種期刊。三個區域的期刊數量比為1:12:113,用布拉德福定律的結論來衡量,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論文的相關期刊區論文數量偏大,這是因為發文數在124篇的期刊既分布在核心區,又分布在相關區。表2.1列舉出了發文量在50篇及以上的期刊。
表2.1 發文量在50篇及以上的期刊一覽表
期刊 文獻量 期刊 文獻量
蘭臺世界* 1358 黑龍江科技信息 89
黑龍江檔案 407 檔案* 87
辦公室業務 337 檔案天地 85
蘭臺內外 245 湖北檔案 83
云南檔案 235 中國成人教育* 82
機電兵船檔案 214 四川檔案 71
浙江檔案* 211 科技資訊 70
科技信息 208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64
黑龍江史志 185 經營管理者 63
檔案管理* 172 中國科技信息 62
檔案與建設* 163 科技創新導報 60
山東檔案 150 檔案學通訊* 58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146 檔案學研究* 56
才智 127 學理論 55
山西檔案* 124 檔案時空* 54
城建檔案 116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53
北京檔案* 108 中國檔案* 50
陜西檔案 98
注:帶*為中外文核心期刊查詢系統中查詢到的核心期刊。發文數量在5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文章5746篇,占所有文獻的45%,而其中核心期刊12種,發文量2523篇,占其中44%,從數據來看,我國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文獻質量較高。
(三)作者及作者單位分析。通過統計作者及作者單位的發文數量,可以掌握高校檔案工作研究人群和研究機構分布的特點,了解在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和核心機構。表2.2和表2.3分別列舉出了高產作者和高產單位。從高產作者和高產單位分布來看,研究高校檔案工作的主要是來自高校檔案館或者檔案室的一線工作者。筆者發現,在這些作者和單位中,很少有國家985、211高校,這說明我國一些重點高校對高校檔案工作研究較少,同時這些作者和單位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較少,這說明我國缺乏對高校檔案工作方面專家或者深入研究的學者。
表2.2 發文數量前10名作者
作者 單位 發文量
連紅 中國計量學院外語學院檔案室 19
王永平 綏化學院 14
李群 吉林農業大學檔案館 17
金鑫 南通大學檔案館 14
韓淑華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檔案室 17
胡勝友 中國科技大學檔案館 14
王敏 哈爾濱工程大學檔案館 17
閉線林 右江民族醫學院人事檔案室 14
李燕 山東農業大學檔案館 16
蔣娟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檔案室 13
表2.3 發文數量前10名單位
單位 發文量 單位 發文量
濰坊學院 37 右江民族醫學院 20
華南農業大學檔案館 32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 20
哈爾濱工程大學檔案館 29 黑龍江工程學院 20
哈爾濱工程大學 29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19
寧夏大學 26 山東建筑大學 18
德州學院 25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 18
中原工學院 24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18
河南大學 22 浙江師范大學檔案館 17
吉林農業大學檔案館 21 湘南學院 17
哈爾濱理工大學檔案館 21 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 17
此外,為了衡量作者的合著規模,本文引用了邱均平教授期刊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這兩項指標。表2.4本次研究附作者信息的12618篇論文集合的著者總數達15903位,平均每篇文章的作者數為1.26。其中,獨著論文占全部論文的80.6%,比例很高,這說明獨著仍是高校檔案工作研究的主要方式;而對于合著,2人合作率為14.4%,占總合作率19.4%的70%以上,因而2人合作是主要的合作方式,3人及以上的合作偏少。以上數據說明,雖然高校檔案工作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合作規模和合作傾向,但是合作的比例和合作團隊較小。
表2.4論文合著情況
項目 數據 比例
作者總數 15903 合作度1.26
論文總數 12618 ――
獨著 10172 獨著率80.6%
2人合著 1820 14.4%
3人合著 489 3.9%
4人以上合著 140 1.1%
合作總篇數 2449 合作率 19.4%
注:在本文的12714篇統計對象中,有96篇文章沒有標明作者,無從統計作者數量,因此本次統計論文為12618篇。
(四)關鍵詞分析。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能鮮明而直觀地表述文獻論述或表達的主題,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
筆者通過排序、計數、去重后,共得到13117個關鍵詞,然后對關鍵詞進行手工分類,將出現次數在2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將同義詞和相關的詞集合到一起,剔除一些出現頻率極高卻沒任何意義的詞語,如“高校/高等學校/高等院校(3394次)”“檔案管理/高校檔案管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2892次)”“高校檔案/學校檔案/檔案(2495次)”“檔案工作/高校檔案工作/學校檔案工作(1585次)”,然后對剩下的詞頻在15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分類,得到表2.5:
表2.5 詞頻大于150的關鍵詞分類表
主題 關鍵詞及詞頻
管理對象 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干部人事檔案/高校人事
檔案(1204);教學檔案(管理、建設)/高校教
學檔案(1052);學生檔案/高校學生檔案/學生檔
案管理(549);(高校)學籍檔案/學籍檔案管理
(467);科研檔案(管理)/高??蒲袡n案/學術
檔案(425);文件材料(326);基建檔案(管
理)/高?;n案(256);科技檔案/科技檔案管
理、工作)(252);教師業務檔案/業務檔案(218);
檔案管理 檔案意識(607);管理/管理工作(1098);歸檔
范圍/材料/文件(477);檔案管理模式/管理模
式/模式(301);檔案資料/檔案資料收集(292);
收集/檔案收集/檔案材料收集(283);歸檔工作/
歸檔/文件、檔案歸檔(262);創新/管理創新
(235);檔案建設(182);案卷質量/檔案質量
(172);規范化/規范化管理/檔案管理規范化
(163);檔案實體分類/檔案分類/分類(156);
信息化 (檔案)信息化/信息化建設/(檔案)信息化管
理(871);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管理/檔案
管理現代化(471);數字化(建設)/檔案數字化
(441);電子文件/電子文檔/電子文件信息/電子
文件歸檔/管理(318);電子檔案/電子檔案管理/
電子檔案信息(208);信息時代(153);
利用服務 檔案信息/檔案內容(1045);檔案利用/利用/檔案
利用工作、服務(784);服務/檔案服務/信息服
務/檔案信息服務(335);信息資源/檔案信息資
源(222);
信息開發 編研/檔案編研/編研工作/編研成果/編研材料(743);
開發利用/檔案開發利用(292);校史/校史館
(175);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166);
隊伍建設 兼職檔案員(423);檔案人員/檔案員(419);
政治素質/綜合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196);
素質/人員素質/管理人員素質(188);
制度建設 檔案管理制度/管理制度(153);
作用研究 教學工作/教學管理(部門、水平)/教學活動
(556);改革/教學改革/教育改革(203);
教學質量(169);高校評估/評估(167);
作用/檔案作用(155);
性質研究 檔案事業(478);高校檔案館/大學檔案館/檔案
館(工作)(400);綜合檔案室(219);館藏
檔案/館藏內容/檔案館藏(178);
問題策略 對策/策略(553);問題/存在問題(415);
措施(203);建設(157);
從表2.5可以看出,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十個方面,分別是高校檔案工作管理對象研究、檔案管理工作本身研究、信息化研究、利用服務研究、信息開發研究、隊伍建設研究、制度建設研究、檔案工作重要作用研究、檔案工作性質研究及問題和策略研究。
總體上看,這些關鍵詞基本上囊括了高校檔案工作的絕大部分內容,并且比較注重檔案的開發利用和服務,同時也注重高校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但我們從表中依舊可以發現如下一些問題:
1.高校檔案研究較多的是人事、教學、科研等檔案,但對照片檔案、聲像檔案等特殊載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研究較少;
2.檔案管理主要集中在歸檔的各個環節,對歸檔后的保管及安全問題研究較少;
3.檔案信息化研究方面,對安全問題重視程度不高;
4.高校檔案工作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研究較少。
結合表中顯示的研究重點和熱點,再進一步分析數據,筆者發現當前高校檔案工作的研究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特殊載體檔案和實物檔案的研究;
2.安全問題日漸引起人們的注意;
3.高校檔案館體制改革及創新;
4.高校檔案館網站建設及服務;
5.高校檔案館文化建設功能及教育功能研究;
6.高校檔案館的社會服務功能拓展;
7.高校檔案學會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8.高校檔案工作者隊伍建設及激勵機制研究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檔案局.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Z].2009-9-1
[2] 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文件材料劃分年代的方法介紹[J].檔案工作,1956:4-8
關鍵詞: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
自20世紀70年代國外檔案學家提出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設想以來,國內許多理論和實際工作者也從不同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建設性探討。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一體化構想也不斷獲得專家的親睞和論證。本文在回顧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觀點的基礎上,從對象、目的、功能、屬性、管理成本和協調發展等六個方面提出了質疑和看法,以助于人們對這一問題具有更加科學、理性的認識。
1.一體化主張的簡要回顧
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支持者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屬性同源。認為圖書、情報、檔案同出一源,都屬于文獻信息的范疇,它們不僅載體相同、相似,而且服務性質、管理方法、管理手段都是高度一致的,共同的淵源和廣泛的共性為實現一體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1]。一般而言,屬性同源說者并不否認圖書、情報、檔案三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別,不過他們普遍認為,差異不是一體化的主要障礙,相反,一體化有利于它們之間的優勢互補。
1.2 資源互補。認為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圖書館、檔案館還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和相當重要的互補作用。就是,檔案作為事件發生的原始記錄,是唯一的文獻,一旦丟失或發生意外(火災、水災)等情況,就無法彌補,就會出現斷檔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圖書資料就尤為重要,可靠性和復本量大,收藏地域寬,各大圖書館都可能查到,就有可能把斷檔的檔案和不足彌補起來,體現了圖書和檔案的相互依存、遺漏補缺的互補作用。
1.3 資源共享。資源共享可以帶來超值利益,其理論根據是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郎菲提出的著名定律:整體的屬性與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的總和。提出一體化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觀點認為,當前我國圖書、情報、檔案存在嚴重的“信息孤島”現象,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系統有利于文獻信息由分立到整合,從而產生1+1+1>3的效果。
1.4 網絡條件。認為目前我國各級網絡化建設已逐步完善,為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提供了一個網絡化技術平臺,只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構,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解決數據庫格式、用戶接口以及聯機采訪、聯合編目等標準化、規范化問題,就一定能夠完成一體化的構想。
2.實現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六大質疑
在對肯定性觀點做簡要回顧之后,提出一些否定的看法或許可以使人們對這一問題會有更理性的認識。筆者認為影響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原因,正是它們之間的差異即質的區別。那么圖書、情報、檔案它們本質的東西是什么?是文獻的內容和范圍。因為,它們都是利用文獻為人類社會提供服務,離開了文獻它們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下面以圖書和檔案為例,就它們所收集文獻的內容、范圍、使用目的以及一體化對三學科的管理和服務方面加以分析,以說明實現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是不可行的。
2.1 圖書館、檔案館雖然都是以文獻為自己的工作對象,但所收集文獻的內容和范圍卻截然不同。圖書館所收集的文獻是以人類知識整體為對象,文獻的知識信息數量大,學科門類齊全,內容學術性、理論性強。論文格式,情報。而檔案館所收集的文獻是以立檔單位為對象,是立檔單位各項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是對客觀事務的直接反映,突出其本源性、可靠性,具有歷史憑證作用。
2.2 從文獻利用的目的和對象看,圖書館文獻主要是為社會廣大讀者的不同需求服務,使用者利用圖書館文獻是為了更加便利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識。而檔案機構公共服務性不如圖書館、情報部門強,它以特定對象確定自己的服務內容,主要是對部門、機構內部的管理需要服務,使用者利用文獻主要為了解決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2.3 從圖書館和檔案館屬性來分析,圖書館強調的是其服務性,而檔案館則是保存性。圖書館所收集的文獻主要是為了讀者使用,所有文獻都向讀者開放,文獻在館內允許有一個自然損耗。論文格式,情報。而檔案館所收集的文獻主要是為保存,以備查用,在使用方面受一定的權限限制,許多文獻的保存期都是永久,在保存期內任何文獻都不能遺失。
2.4 圖書館的文獻具有互補性和可代替性,檔案館文獻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作為記錄人類知識的文獻不斷增加。圖書館為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要收集齊所有文獻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所以必須實行多館聯合采購,共同建立一個文獻資源保障體系,以實現文獻資源共享。此外,一個圖書館的文獻如果一旦全部毀壞,還可以通過其它圖書館的文獻來代替,這是由圖書出版的多復本量決定的。而檔案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只能依靠本館自身力量來完成,文獻具有唯一性,一旦損失無法彌補。
2.5 一體化所追求的資源共享難以帶來管理和服務成本的。大家知道,美國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注重資源利用效率。為了使文獻信息資源利用達到或接近帕累托最優,美國曾于1948年開始實施旨在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法明頓計劃。論文格式,情報。為此,聯邦政府與圖書館界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十幾年后,美國人發現這一計劃的實施,并沒有在降低成本上顯現出他們所期望的優越性,相反,它給美國政府和各成員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資金消耗都已超出了成員館的承受能力。論文格式,情報。本著對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堅定信念,1966年美國以“全國采購和編目計劃”(NPAC)全面替代了法明頓計劃,但隨后的事實表明,它同樣沒有給美國人帶來預期的利益,該計劃于八十年代初由于預算、資金枯竭而宣告結束。論文格式,情報。我國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始于1957年,其標志是1957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圖書協調方案》。論文格式,情報。30年后即1987年,由文化部、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等15個部委聯合成立了全國部際圖書情報工作協調委員會,成功地組織了全國文獻資源調查與布局的研究工作,但是在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方面,始終未取得令人滿意的進展。上述事例表明,在圖書館或圖書情報界自身資源共享問題尚未有效解決之前,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必將面臨很大的經濟風險,另外一體化所需要的管理平臺、技術平臺和法規平臺的搭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盲目實施一體化極有可能與它所追求的目標產生背離。
2.6 一體化難以促進圖、情、檔三學科管理和服務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講,一體化所追求的目標在于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提高資源利用率,它對三學科在科學管理和服務方面的固有特性以及自身發展模式、要求考慮的并不十分周全。又以檔案和圖書為例:很多檔案其內容要么涉及到國家或企事業單位的機密,要么涉及到個人隱私或不公開信息,根據國家檔案法規定,檔案的歸檔、保存、查閱、解密、銷毀都有嚴格的法定程序。相比而言,一般的圖書資料其搜集、加工、利用只需遵循具體的業務規程,并沒有系統的法律規定或什么特殊要求,即使將來出臺圖書館專門法,也與檔案法在立法目的、調整范圍及法律內容上有很大不同,對檔案和圖書實施“一體化”管理顯然是相當困難的。再以知識產權保護為例:大多數涉及到專利法的知識產權是通過檔案的形式予以保護的;涉及到著作權法的知識產權通常又與圖書密切相關;而情報――特別是商業情報,又受到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按照該法第三款的規定,這樣的情報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力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力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顯然,將受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情報、受專利法保護的檔案與一般的圖書資料實行“一體化”管理會帶來利用和知識產權保護上的混亂。
3.結語
對一體化管理的否定性看法并不是對一體化構想的全面否定。無論如何,一體化構想都是對圖書、情報、檔案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預測或探索,只不過這種預測需要有更為全面的眼光和更加科學的方法。正如一個項目的風險評估是可行性分析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樣,否定性意見具有防止決策失誤、減少風險、避免資源浪費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馮靜等.論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J].檔案天地,2003,(3)
2李衛華.高校圖書、情報、檔案實行一體化管理初探[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6)
3劉玲仙.信息社會圖書情報檔案融合趨勢[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4陳祖芬.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系統建設問題的探討[J].檔案時空,2003,(2)
5鍋艷玲等.基于網絡的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模式探討[J].河北科技圖苑,2006,(3)
6張梅.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享風險與成本初探[J].情報雜志,2004,(8)
7葛翠玲.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構想的否定性檢驗[J].圖書館雜志,2007,(7)
8舒任穎等.圖書、情報、檔案管理一體化制約因素分析與對策[J].情報資料工作,2006,(4)
Abstract: The implementing of book,information and archive integrated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condi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that is improving of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關鍵詞:一體化;圖書情報檔案;應用
Key words: integration;books and information achieves;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1-0199-02
0引言
隨著通信網絡技術、信息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受急劇增長的文獻量制約而形成的缺乏橫向聯系、各自為政的檔案、圖書、情報分立系統,已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的需求。
其弊端日益顯現,如文獻資料的重復購置、計算機設備的重復配置等,亟待通過網絡共建、資源共享、分步式收藏、遠程存取等多種方式,實現三者之間的協調與互補,從而在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的圖書情報信息需求的同時,提高各項財務資源、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的使用效率。
有鑒于此,如何為充分利用既有科研檔案的信息,增加技術發展的機會,探索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加快科學研究過程中的科研檔案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已經成為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和新挑戰。
1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應用現狀
一方面,從本質上看,圖書、情報、檔案的本質屬性均屬于信息范疇,都是信息的一種存儲、傳遞、加工和利用手段,同是社會的文獻信息源,具備先天整合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從實踐上看,圖書、情報、檔案宏觀上均是為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發展提供文獻信息保障,從微觀上均是為不同的讀者或者用戶的需求提供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具備后天整合的必要性。
因而,無論從本質屬性還是服務目的和對象上看,具有必要實行一體化管理,將圖書、情報、檔案集為一體,形成綜合性信息網絡,從而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有鑒于此,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在國內外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表現在:
首先,國外最早認識到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重要性的研究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其在1967年就提出建立涉及全部學科領域里的文獻、圖書和檔案服務工作的國家情報系統(NATIS),通過將一個國家內的情報所、圖書館和檔案館組織起來,藉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國內人民的需要,并進而開展國際方面的情報交流。
在此基礎上,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原圖書館組及書目、情報工作及科學名詞委員會改組為情報工作、圖書館與檔案部,并出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情報科學、圖書館學和檔案管理學雜志》,以推動全球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進程,受其影響美國國會圖書館、總統圖書館、澳大利亞的許多圖書館以及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均先后改建為檔案、圖書、情報三位一體的實體,既收藏圖書、檔案,又提供情報信息。
其次,國內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其到80年代后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真正初見成效則要到90年代后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96年,上海圖書館、上海情報所合并,成立了上海圖書情報新館,有效地促進了圖書情報管理向多功能的轉變以及信息載體和內容向多元化的轉變,使上海圖書館和上??萍记閳笏鶑拇诉M入一個跨世紀的歷程。而后,在2003年,天津泰達圖書館在吸收借鑒國內外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優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全新概念的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和功能創新的、綜合滿足全區用戶需要的國內唯一的新型圖書館,成功實現了完整的圖書、情報、檔案三位一體的一體化管理體制,一躍成為文獻信息服務高度綜合的現代化大型圖書館。
2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應用領域
2.1 提供資源利用率
由于圖書、情報、檔案管理部門分屬不同的行政主體和運作環境,不論在經費來源、人員配置、文獻收藏,還是服務對象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差異,往往存在嚴重的重復建設和多頭管理弊端,因而通過施行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可以使文獻管理和信息管理由單一、分散向綜合、系統化發展,從而能夠優化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配置,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對于,本來經費和人力資源就較為緊張的我國廣大檔案館、圖書館和科技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提高現代化水平
施行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文獻工作技術的現代化。
隨著社會文獻數量的劇增,傳統的文本文獻的收藏和查閱方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公眾對公共信息的需求,且圖書、情報、檔案各系統也難以負擔這樣巨大的經費支出,因而迫切的需要采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使圖書、情報、檔案信息的輸入、組織、檢索、統計、通訊等工作自動化。
主要包括:采用光學技術使圖書、情報、檔案資料實體的貯存、傳遞縮微化;采用聲像技術使圖書、情報、檔案資料的利用視聽化;采用網絡化系統使圖書情報檔案管理服務自動化。
2.3 提高讀者服務水平
在傳統圖書、情報、檔案分立的模式下:
一方面,情報或文獻被人為割裂開來,信息讀者往往難以從某個單一的系統內獲取所需的全部信息或情報,而是必須通過不同的審批程序,借閱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館藏才能夠獲取足夠的信息或情報,給讀者帶來諸多不便;
另一方面,由于對讀者需求缺乏全面的認知,缺少對各類讀者在信息或文獻檢索過程中的業務需求與責任需求的分析,使得各系統檔案館、圖書館和科技館往往缺乏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文件利用的需求的全面考慮,導致圖書館按圖書類別進行文獻的收集、整理和歸檔,而科技館和檔案館則應按項目結題立卷,缺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給讀者查閱帶來巨大的困難,文獻和檔案的利用率普遍較低。
3加快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應用的對策
3.1 完善一體化管理的政策環境
實現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重要障礙之一就在于其分屬不同的行政系統,處于不同的運作環境中。因而,要想順利開展和實施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解決方案就需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
具體而言,包括:
首先,可由文化部、科技部和國家檔案局牽頭,成立統一的一體化管理機構,例如,規定在國家與文件檔案局下設置文件中心負責一體化管理方案的規劃、協調與執行,從而從法律上確保文件中心的組織地位;
其次,由文件中心根據圖書、情報等信息活動的規律和特點,針對各系統信息和文獻采集、存儲、加工和利用各個環節,及時制定一體化管理的相關辦法,保證信息和文獻收集整理的及時性和完整性。
3.2 建立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
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通訊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推廣是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的重要技術保證。
建立一個以軟硬件配置為基礎,以計算機、縮微機和通訊設備技術在信息網絡上的應用為核心的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為共享信息資源創造一定的物質條件,確保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管理技術暢通。
首先,通過建立一體化的信息服務平臺,可以節約不同系統內部設備和文獻的重復投入,使信息利用達到高效、高速、集中的最佳效能。
其次,可以避免目前各圖書、情報、檔案管理系統重復處理、重復數字化、重復開發軟件等造成的人、財、物等各項浪費,加速其現代化進程。
最后,通過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客戶端建設,還可以使讀者可以通過網絡訪問圖書、情報、檔案的各種文獻和情報信息,并根據客戶需求提供一定的定制服務,以有效提高讀者服務水平。
此外,文獻和檔案歸檔的范圍中多為已經發表的出版物,而有價值的研究過程記錄和研究結果分析往往被忽視而為被列入收集范圍,通過采用一體化信息服務平臺,還可以時時記錄各種信息分解和研究過程,實現信息處理的全程跟蹤。
參考文獻:
[關鍵詞]檔案文獻;遺產價值;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2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38-02
檔案文獻遺產的新價值觀隨著社會的新需求而出現,它促使檔案的一些特殊內涵和功能得到重新審定,并在文化遺產理念的指導下形成了一類典型性檔案文獻集合體,使其在載體保管資源開發利用和社會作用發揮等方面有了新內涵,在管理模式、利用途徑以及社會各領域廣泛的信息交流與價值共享過程中,都有了新內容。
一、檔案文獻遺產價值評析
檔案是社會實踐的原始記錄,具有典型的憑證作用。據現有較為可靠的資料分析,“檔案”一詞至少明末清初以前可能已被使用,而見諸文字材料則始于清代。[1]國際檔案理事會主持編篡的《檔案術語辭典》規定:檔案是由那些形成他們的人或由他們的職能繼任者為了自己利用的或因為他們的檔案價值,經過挑選的,由某個適當的檔案館永久保存的非現行文件,而其中的文件指由一個團體、個人在履行其法律義務時或在各種具體活動事務中形成或收到和保管的記錄信息。因此檔案是非現行文件,是在特定歷史活動中形成的,由檔案館永久保管的記錄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明確指出:“檔案是指過去和現代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已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2]
從檔案的含義及內在本質看,檔案的一般價值包含三方面內容:
(一)內在價值
德國的策赫爾認為,文件含有“內在價值”,[3]而不管歷史學家有無需求。董廣存等人認為:“檔案價值是以往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內在的能滿足以后人類社會延續發展的各種利用需求的功能?!盵4]劉智勇也認為:“檔案價值既不是主觀的,也不是主客體性的統一,而完全是客觀的,它是由檔案自身狀況決定的,與主體需求無關。”[5](二)主體價值
美國的邁耶•菲斯本曾指出:“編史工作的最新趨勢是判斷文件價值的首要標準。”[6]而“利用決定論”的代表人物唉爾西•費里曼•芬奇則認為:“了解用戶為什么和怎樣接近檔案將為我們提供鑒定文件的新標準?!盵7]勞倫斯•道勒指出:“通過研究信息利用與提供利用方式之間的關系,就能確定文件及其所含信息的價值和實踐的含義?!盵8]沈云認為:“檔案價值是由人類社會活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競爭性和非公開性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延續性與人腦記憶的短暫性,人類社會活動的連續性與起伏性、偶然性與必然性,不同時代人類社會活動的差異性和關聯性與后人對較早時代的不可親歷性矛盾交織運動產生的備忘(記憶)價值,憑據價值,情報價值和歷史價值?!盵9]
(三)關系價值
這種價值是檔案的存在、屬性等客觀要素與檔案主題的目的、需求之間的一種特定關系。吳寶康認為:“檔案價值的實質是檔案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意義,檔案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盵10]
總之,檔案價值源于檔案客體,取決于檔案主體,產生于檔案主體的實踐、認識活動,以及檔案的主客體關系,決定檔案價值的質和量。
二、檔案文獻遺產價值的保護利用及存在問題
我國檔案文獻遺產主要分布在藏于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研究所等文化機構的庫房中。其基本現狀是檔案文獻遺產得到的關注是重藏而輕用,由于其不菲的價值和意義,大多數都被束之高閣、層層保護,處在嚴密的管理措施之中,保密不保險。這樣能減少一些人為破壞和損耗,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操作規程和標準,長期不檢查利用,導致一些自然和環境因素的積累性問題發生,往往會出現一些變劣情況而不能及時發現,得不到迅速有效的救助和處理。
(一)在保存好檔案文獻前提下,進行展覽、展示是體現其價值的重要途徑
第一,在檔案館(庫)內部設置的小規模陳列室展示,主要供歷史、檔案專業的專家、研究人員及業內人士進行參觀學習和考察。由于不針對全社會開放,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素養都比較高,是一種具有較高的保護與管理水平的利用途徑。
第二,檔案文獻遺產面向大眾和全社會的交流與展覽。這種形式能夠使更多的民眾了解我國文獻遺產的內容和價值。這種展示方式對保管條件與保護方法要求很高,要求各項指標的控制與調節必須符合技術指標。
第三,還可以借助現代數字技術的應用,改變利用途徑,形成檔案文獻遺產的數字信息形式。通過特定載體來進行信息共享與知識傳播;也可以利用因網絡環境使大眾通過網絡認識和了解檔案文獻遺產的內涵;還可以在特定的局域網范圍內開辦虛擬的展覽廳和擴大支持平臺,建立專業級的文獻遺產數據庫,滿足專業研究和知識服務的高層次需要。
(二)存在的問題
文獻遺產的保管與處置方案中的技術方法和手段缺乏完善的標準,對時代久遠、破損嚴重的檔案,存在管理與利用的困難;在動態保管狀態下存在較多的研究空白和不足,需要制定操作性強、針對性強的管理規范和標準。這種狀態最終導致檔案遺產利用的資源會產生一些損耗和破壞,加上檔案文獻遺產的特殊社會價值,其利用與保存環境、設備和條件的差別、材料的破壞與危害等問題會變得異常嚴峻和突出。
另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繼承傳統方法與吸收現代技術、提升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水平和利用規范性方面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尤其是由于檔案遺產數量多、各地區條件的差異性強,對館藏檔案文獻遺產的修復與加固方法,以及檔案的修復與搶救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有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副效應,對一些特殊遺產材料的修復與保護處理,還沒有有效的方法。這些都為檔案利用途徑的拓寬帶來了許多困難,需要通過研究加以解決。
三、檔案文獻遺產價值取向新方略
(一)建立統一、協調的檔案遺產規劃、利用、管理與保護高端機構
建立國家遺產保護委員會,具體執行相關法律和實施文化遺產管理和保護工作,對分布在各地的國家級遺產實施統一協調和地方各級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中央與地方、檔案及文物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通暢的協調和溝通渠道,統一規劃和管理全國檔案文獻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同時,建立檔案文獻遺產指導、研究的專家與學術機構,對檔案文獻遺產的內容與范疇、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進行學理論證與分析,為其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和最有效途徑。結合國情調查,解決遺產保護中重點地區和項目的瓶頸問題以及遺產損害問題。采用多學科交叉與綜合的學科群方式,建立遺產保護規劃、科學利用、修復作業及資源開發的風險評估等制度;建成由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等構成的標準化體系,確保文獻遺產安全無損,實現檔案文獻遺產保護跨越式發展。
(二)重視檔案遺產及遺產保護的宣傳
通過遺產節、精品展、異地文化與文獻交流的形式,開展檔案遺產的宣傳,提高全民保護意識。采用多種形式,改革和完善現行人事管理制度,強化遺產保護知識與能力的教育培訓,通過構建遺產保護的人才培養體系,從基本框架、培養模式與運行機制等方面完善功能,加強遺產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思想好、業務精、作風正的專業隊伍。
(三)充實與建設遺產保護的專家人才信息庫
加強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強化大學教育中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突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全民意識,從而建立、健全相關政策與法規制度,加強遺產的公共安全防范,依法嚴厲查處破壞遺產的行為,杜絕違反規劃、污染環境、偷盜文獻的行為與案件發生。
[注釋]
[1]《中國軍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保密檔案分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1996年7月5日修正稿,第一章第二條。
[3]黃坤坊:《歐美檔案學概要》,檔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03頁。
[4]董廣存:《檔案利用需求預測分析與檔案價值鑒定》,中國檔案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頁。
[5]劉智勇:《檔案價值體性質疑》,《檔案》,1992年第5期。
[6]邁耶•菲斯本:《國家文件鑒定觀》,《美國檔案工作者》,1970年第4期,第175頁。
[7]埃爾西•費里曼•芬奇:《關眾眼中:從利用角度看檔案管理》,《美國檔案工作者》,1984年第47期,第112~113頁。
[8]勞倫斯•道勒:《利用在確定檔案實踐和原則中的作用――文件有效性和用途的研究議題》,《美國檔案工作者》,1988年第51期,第74頁。
【關鍵詞】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
1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的現狀
1.1 檔案軟件沒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檔案部門使用的計算機型號不一,規格各異,各自開發的軟件不能互用,并且沒有一個既適用于文件檢索又可用于檔案信息管理的計算機管理軟件系統,由于不能互調,就不能利用電腦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編輯成果,這制約了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的進程。
1.2 在我國至今還沒有建立一個達到數據交換的機讀目錄檔案系統,檔案信息系統和網絡建設形式各行其是,層次不一,規范性、開發性、服務性、共享性較差,不能適應檔案信息資源共享的要求。
1.3 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有待提高。檔案信息管理電子化的前提是基礎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但由于歷史原因,館室藏檔案業務基礎差,案卷質量不高,特別是各類檔案的著錄細則相容性不強,系統軟件移植性差;檔案自動化工作尚無統一標準,僅著眼于某一個館或某個專業系統,無法全面實施、推廣統一標準,這也制約了檔案信息工作電子化。
1.4 檔案信息管理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實現檔案信息電子化,首先要有現代化的人,管理人員要有較高的知識層次和先進技術水平,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的計算機操作。從目前看,許多檔案部門缺乏現代高技術人才,其中檔案、信息處理復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檔案人員現代技術水平偏低,甚至有現代文盲現象。盡管引進了現代化設備,仍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就談不上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了。
2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的發展趨勢
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等事物的出現,使檔案的生成方式發生很大變化,諸如文件的起草、簽發、催辦、歸檔等運作過程在計算機和通訊線路中進行,這樣檔案的前身必須以機讀文件為主要形態,那么檔案也自然以機讀形式存在,這些檔案的利用方式與紙質載體檔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異。這種變化預示著檔案工作者將面對更多的機讀形式以磁盤為載體的檔案。廣大信息檢索者關心的是信息的內容,這些信息可能來自不同的機讀形式的檔案中,把這些檔案信息綜合系統地提供出來是檔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失時機地提供有價值的檔案信息,必須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使得機讀形式的檔案信息具有系統性、真實性、有價值性,用戶才能獲得更為完善的服務。由此看來,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是檔案利用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3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的益處
所謂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就是以館 室藏檔案資料 紙質或機讀形式的為主要物質對象,用微機對檔案文獻進行收集、篩選和不同層次的加工,使之轉化成為微機軟件形式的二次文獻信息供人們利用的過程。其益處有:
3.1 可充分利用和發揮現有微機的潛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數基層檔案館 室對計算機的應用單一,開發功能簡單,有的僅僅用于檔案著錄或文件打字貯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極大浪費,使現代化設備不能盡其用。
3.2 縮短二次文獻信息的加工時間,提高檔案信息的時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選題―選材―編輯―出版,這條“慢工出細活”的工作方式,即從文件資料形成到開發“二次文獻信息”時間長,造成信息失效,嚴重影響了檔案信息的應用價值。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編者可直接利用機讀形式的檔案,利用電腦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獻。
3.3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可一次投入,多次產出,可改變信息加工工作受經費限制的局面。手工編研信息成果出版需要較多的經費,但目前乃至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企望國家給檔案部門撥較多的經費進行信息編輯是不現實的,依靠自身解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決不好,檔案工作者的辛勤勞動成果只能“待字閨中”。
3.4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貝,將拷貝成果送到領導及各個部門,就擴大了社會影響,拓寬了服務范圍,檔案部門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3.5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可使檔案信息順利地與最新技術接軌。雖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國尚在起步階段,但檔案事業要注意這方面發展動向,超前拿出對策,使檔案工作適應這一客觀形勢的變化和要求,使現在的勞動電子化,為將來“信息高速公路”中有一束檔案信息打下基礎。
4 檔案信息電子化安全管理的拓展服務領域
4.1 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多主體。由主要為企事業單位內的對象服務轉化為社會全方位服務,已成為檔案管理者的共識。這是因為檔案部門既要面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一切社會活動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檔案信息的組織和個人,又要針對性地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務。信息化社會中,人們對各類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從事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建設、行政管理活動變得越加復雜,越離不開信息服務。對檔案信息的單一需求必然將被對檔案、文件、圖書、情報檢索資料的綜合需求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