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科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的發展與教育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也在于教師。沒有教師的積極參與,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為此,當前世界各國都紛紛把教育改革的重點轉向教師隊伍的建設,而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中,教師專業化已成為一種共同趨勢。
高等教育的成敗取決于3個因素:硬件、軟件和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要實現理想的教育,關鍵是要有理想的教師。盡管我國教師法和教師資格制度都規定了基本的教師標準,只有符合標準的人才能進入教師隊伍,但就其現狀來說,他們還僅處于準專業狀態,在進入教師隊伍以后,還要為實現專業化目標作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成為理想的教師。根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師既要有所教學科的基礎,又要有教育學科的基礎;既要是所教學科方面的專家,又要是學科教育方面的專家。即是說,高校教師具有雙重專業屬性。此外,還要有教師專業人格,即與教師專業相關的個性品質——教師的心理品質和教師的道德品質。因而,高校教師的專業化日標,可以從學科專業化、教育專業化、人格專業化這3個目標要素來探討和構建。
二、高校教師的學科專業化目標
高校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學科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形成和提高學科能力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養成與發展學科素養的過程。因此,學科專業化口標可以從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素養這3個方面來闡述。這些是高校教師專業化的基礎日標。
1.學科知識
高等學校的每一門學科知識都是將科學性、實踐性、創造性集于一體的學問.高校教師專業的勞動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創造性活動。他們必須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才能在學科教學中高屋建瓴、舉一反三,科學而又富于創造地達到教學目標,才能在學術上將學生帶到學科的前沿。因此,他們在職前學習中,應當學到足夠扎實的學科基本理論知識;在在職進修中,應當及時把握學科方向的前沿問題,并努力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做到基本理論扎實、學科方向明確、研究富有成效。
2.學科能力
人們所從事的活動是各種各樣的,所需要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從事任何活動所共同要求的能力,如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被稱為一般能力。而從事某種特殊活動所必須的能力,如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繪畫能力等,被稱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中獲得充分發展的某種特殊的心理活動系統。所謂學科能力,可以理解為學習和研究某種具體學科時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總和。學科能力雖然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贊同把學科能力區分為兩種水平:一是學科學習能力,二是學科創新能力。這兩種水平標志著高校教師兩種不同層次或不同類型的學科能力。
3.學科素養
素養是使人的知識和能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的要素。素養著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高校教師的學科素養,是指由高校教師的學科觀念、學科意識、思維方式等反映出來的具有學科特征的基本素質。比如音樂素養、文學素養、哲學素養、美學素養、數學素養等。學科素養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科學品質,是教師對某門學科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認識。
三、高校教師的教育專業化目標
高校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教育素養不斷提高、不斷發展的過程。它包括不斷學習、積累教育科學知識和一般文化科學知識,不斷形成、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和一般教育能力。因此,高校教師的教育專業化目標可以由教育科學知識、一般文化科學知識、學科教學能力、一般教學能力4個方面來構成。它們是高校教師專業化的關鍵目標。
1.教育科學知識
高校教師專業勞動的特殊性,不但要求掌握足夠的任教學科的知識,而且要求掌握將學科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學科教育形態的教育科學知識。高校教師專業勞動不僅包含科學的創新活動,而且包含育人的綜合藝術。缺乏教育科學知識的人是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高校教師的。教育科學知識呈現的課程主要有: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育學、教育實習、教育科研方法、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等。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既依賴于學科教育專門化程度的提升和學科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更依賴于上述教育科學課程本身的科學化水平的提升與理念的更新。我國高校教師中存在著大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存在著大量的尚未規范化和顯性化的教育知識。因此,豐富的處于隱性階段的無形知識還蘊藏在教育教學經驗之中,有待每一位高校教師去升華和運用。
2.一般文化科學知識
一般文化科學知識是高校教師整個專業知識的背景。學科知識的獲得與深化,教育科學理論的充實與提高,都與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高校教師,熟悉任教學科以外的一般文化科學知識,不僅可以給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的例證,增強教學魅力,提高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開發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引導學生去探索未知世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除學科知識外,高校教師專業必備的一般文化科學知識應當有:外語和計算機知識、人文學科知識、數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等。
3.學科教學能力
學科教學能力包括學科教學設計能力、學科教學實施能力、學科學業評價能力、計算機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能力(如制作學科教學課件,在學科教學中掌握多媒體技術)等。
4.一般教育能力
一般教育能力是從事各種教育教學工作都必須共同具備的教師專業能力。如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社交與合作能力、了解學生的能力、應變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組織和決策能力、傳授知識的能力等。
四、高校教師的人格專業化目標
人格既是一個人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的道德品格。在心理學中,人格又稱為個性,是指一個人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即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人格的偉大對一個人取得才智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在高校,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會激起學生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學生模仿的意向,從而起到榜樣的作用。即是說,教師的高尚人格影響著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盡管每個人的人格特征都不盡相同,但是,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當目標明確地逐步養成與教師專業相適應的某些共同的人格品質。這些人格品質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影響教學活動。1984年官向均等人的研究表明,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可表述為3個方面:處事熱情、情緒穩定、待人親切。這些人格特征應當作為高校教師人格專業化目標的基本內容,是高校教師專業化的動力目標。
1.處事熱情
處事熱情是教師在完成工作任務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而且是畢生的事業。高校教師處事應當有熱愛學習、熱愛專業、熱愛事業之心。其具體表現為工作責任感強,具有創新精神、成就意識和頑強的毅力。
2.情緒穩定
能控制和調節情緒,在遇到富有情緒色彩的事情時,不出現情緒上的大起大落。高校教師應當從如下3個方面來實現自己的情緒穩定:應具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具有進行自我調節的策略,具有較強的自制力。
3.待人親切
這一人格特征主要體現在師生關系上,表現為熱愛學生。教師使學生感到親切是教育成功的保證,教師對學生的教誨只有在教師的所作所為充滿人情味時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教師熱愛學生是一種高尚情操,這種情操主要表現為;關愛學生的各個方面,能夠公平對待每一學生和充分尊重學生。
五、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目標系統
以上我們分別探討了高校教師專業化目標中的目標要素,但它們并不是教師專業化目標的全部因素。事實上,還可以舉出一些與教師專業化有關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比如智慧雜交、思維統攝、經驗轉移、產生思想的能力和素養等。本文不再一一贅述。
家庭教育有利于我們找準育人的核心位置。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學會生活,現代育人的核心位置既在學校,也在家庭和家長這里。家庭教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基礎。推動區域家庭教育整體改革,就是要不斷提升廣大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就是找準育人的核心位置,就是更好地完成學校教育的核心任務。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自覺地將家庭教育融入學校制度建設中來,培育和整合優質家庭教育資源,構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舉并重的格局。
家庭教育有利于學校和家庭形成育人合力。據上海市有關部門對基礎教育滿意度調查,家長學歷越高滿意度越低。滿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受應試教育誤導,經常在應試成績上找合力。其原因是我們長期沒有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學校不重視家庭教育指導與普及,二是家長忽視自身家庭教育素養的提升。實踐證明,廣大家長和老師的家庭教育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學校和家庭才能在育人目標上形成合力,向育人要質量、要效益才能成為現實。
家庭教育有利于引導家長承擔起教育責任。家長不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終身老師。能否大面積普及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是影響和制約家校合作的瓶頸之一。廣大家長雖然對如何教育子女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往往忽視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有些學校更是長期忽視甚至放棄了家庭教育科學知識的普及。只有廣大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能夠得到持續有效提升,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是教育孩子第一責任人,就不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卸給學?;蛏鐣瑢W校教育也才能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教師 教師專業化
教師職業具有特殊性質。人們要求教師“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職業精神和獻身精神”,這使他們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教師職業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的特征,相對多數職業應有更高、更嚴格的專業道德要求。如果我們從專業化要求的高度上來塑造教師,可以實現以下幾個目的:首先,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可加強其專業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實現從非專業向準專業、完全專業化方向發展,提高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可。其次,可以澄清以前人們對教師教育存在的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促進教師個體素質能力的全面提高。那么,什么是教師專業化?專業化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我認為教師專業素質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專業情感、專業知識、專業能力。
首先是專業情感。教師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職業,是塑造人、促進人身心全面發展的職業。教師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專業具有很高的熱情,才能認真扎實地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自覺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這種專業情感的外在表現就是職業道德,它包括祟高的敬業精神、高尚的職業道德、積極健康的個性品質。
其次是專業知識。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到底應該掌握哪幾類知識呢? 我認為,作為一名專業教師要具有三方面的知識,即通識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心理類知識。所謂通識的文化知識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它們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的內在價值。在掌握寬廣的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具備1-2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這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一個教師要能在教學中感染每一個學生,使教學充滿啟發、神奇和誘惑,在通識基礎、精學專業的基礎上,還須具有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包括“現代教育思想與教學理念,教育目的與教育價值的知識;課程與教學的知識;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知識;青少年心理學、學校教育心理學、國際比較教育的知識等”。教育科學知識在教師職業專業化上的特殊作用,是能使教師根據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根據教學的規律和經驗,科學地確定教什么、為什么教、何時教和怎樣教。
三是專業能力。所謂“學者未必是良師”,是說即使一個優秀的學者,如果沒有從師的專業化訓練,也未必能同時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一名接受過專業化訓練的教師應該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并通過不斷的實踐,上升為教育教學的技巧。因為實踐是從知識向能力轉化的中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知識向能力轉化成為可能?!敖虒W,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苯逃龑嵺`證明,優秀教師能取得顯著的教育效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能認真地學習和研究教育理論,不斷總結教育經驗,善于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原則和方法。
目前,絕大多數教師認為能夠勝任當前的工作,但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最擅長的”是語言表達,而對其他應具備的教師專業化要求,能達到者只占很小的比例!針對教師所欠缺的知識內容占各自群體的比例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教師,普遍較欠缺教育科研知識、教育技術知識、教育實驗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缺乏對課堂的有效組織與管理,缺乏對課堂事件的靈活處理,對課堂管理感到心里沒底,缺乏現代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論知識,達不到“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一線教師的這些問題呢?外部社會環境影響是一方面,而教師本身的主觀因素是另一方面。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儲備,是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的。學科專業知識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基礎。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教師所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質量是呈正相關的,所以,教師要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擴展知識面,并隨時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打通相近專業,提高綜合知識水平,增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培養自己的科學綜合素質,向學生傳授新鮮的知識,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實踐過程中對自己的知識進行運用和反思,在形成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反思的自覺性和能力,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教師還要注意拓展自己的興趣,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社交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藝,培養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鍛煉各種社交能力、文體藝術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成長為多才多藝的專業化教師。
參考文獻
[1]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師 素質與能力 新課改 高中
前言
思想政治課是高中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培育新世紀德才兼備的現代化建設人才的神圣使命,無論是教學內容的把握,還是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最重要的都取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才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才能切實發揮提升理想、塑造信念的作用,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合格接班人。因為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所培養學生的素質。為此,筆者對高中政治教師應當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探討如下。
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素質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學科專業的教師,應該具備基本知識、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因為處于信息時代中的高中生,他們所了解的甚至比教師要多得多,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效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國內外時事、國家政策方針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而且新課改下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都需要基礎知識的相通,掌握相當深度的科學人文基礎知識將越來越顯得重要;其次,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專業教師學科專業知識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水準,了解、掌握專業基礎性知識,熟悉思政學科發展歷史沿革和當前發展動向,了解相關知識,不斷優化設計教學內容;再次,要實施好教學,教師必須掌握相應的教育科學知識。不僅要掌握一般性的理論與教學法,而且要對整個教育科學體系有深入的了解,對教育實踐的問題有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強調教師的教而輕視了學生作為主體的學;我們在教學上“重大綱”“重經驗”的設計,往往脫離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必須要有較強的教育科學知識的功底,去探索、去整改、去搞好教學工作。最后,我們還應該掌握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教育信息的網絡化、教學裝備的現代化、教學方式的技術化,為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影像、圖片、實物投影,即時的信息等等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再也不是“空洞的說教”和“機械的背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中生對該學科的偏見,也使教師教學工作的技術含量大幅增加。
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特殊的職業道德規范?!皭蹏胤ā蹗従礃I、關愛學生、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為人師表、終身學習”是每一位中小教師都必須遵守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想做一名優秀的高中政治教師就應模范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這里我認為一個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的老師一定是一個關愛學生的優秀教師,師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教師積極的情感,給學生的關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催化作用,多關心、少指責,多溝通、少批評是保護學生心靈的靈丹妙藥。教師不僅限于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當好學生的知心朋友,當好他們的心理醫生,這樣才算得上是優秀的教師。師愛是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師有了愛,才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學生充滿信心與愛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系學生性格的形成。一個學生如果生活在鼓勵和認可之中,他就會自信和自強。也只有讓學生知道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才能讓學生對你的課感興趣。
三、深厚的人文素質和修養
教師的人文素質主要是指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應在教師思想道德、心理素質、思維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教師的人文素質的核心是價值觀,它是人格成功的前提。人文素質的水平取決于教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取決于教師駕馭人際關系特別是師生關系的能力。教師的人文素質對于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如果教師缺乏人文意識,學生便不會在他的教學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政治學科的深刻性還要求教師能夠對事物的發展與規律有著深刻的理解,并且有一定的獨特見解,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豐富的實例與信息喚醒、啟迪學生的心智,讓高中生感受到創造性思維的獨特氣氛和魅力。政治教師應具備良好的人格素養。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規定”,教師人格是完成這種教育的基礎,因此,完美的教師人格不僅可使教師的教育達到“不教而教”的境界,而且可使高中生在積極主動地學習書本中存在的事實知識之外,還能把握無法物化在書中的人生哲理,感悟心靈的高尚和自由,從而對學習、生活、工作乃至整個人生都產生一種全新的感受和深層的把握,激發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對真善美的向往、對現實物質主義的超越。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在人格上贏得學生的尊重,高中生才會產生仰慕之情,并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育。
四、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一個不容忽視的作用就是增加高中思政教師在教學中的科研含量。對一個理論基礎課教師而言,其自身理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教師對思想政治論課教學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的闡述,必須在研究的層面上去講解,才能說服高中生、打動高中生,才能真正使他們理解。那種只會照本宣科的高中思政教師不可能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較高的地位,而且也難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所以,沒有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做支撐,教學就難以達到一種較高的水平、層次和質量。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難度恰恰在于要對這一理論和實際問題有自己的研究和理解,思政教師只有拿出自己真知灼見的東西,才能在教學上自信、自如,高中生才會從學習中感受理論的魅力,激發和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叔紅.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如何應對人文教育[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5).
[關鍵詞] 中國教育;教育工作者;科學精神
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研究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我深感中國基礎教育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泥潭而很難自拔。中國基礎教育如何才能走出應試教育困境,而步入素質教育的坦途?這固然需要一系列體制和制度的變革,更需要呼喚中國教育的科學精神。
什么是科學精神?綜觀學者們的研究,在我看來,科學精神就其內涵來講,大致包括求真、探究、懷疑、實證、理性等精神。簡言之,求真精神,就是相信系統科學的真知識,遵循科學規律;探究精神,就是永遠要對新鮮的事物敞開心靈,準備接受新的知識,容納新的觀念,探討新的奧秘,追求新的結果;懷疑精神,就是既絕不相信權威,也絕不無條件的寬容;實證精神,就是任何科學知識都要有證據做支持;理性精神,就是要用嚴密的邏輯對證據進行分析和推導,在各種可能的解釋中選擇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種。由是觀之,中國基礎教育是何等地缺乏科學精神,重建中國教育的科學精神又將是何等地艱難!
一、中國教育科學精神匱乏的表現
(一)教育科學意識淡漠
教育是一個專業化的職業領域。正因如此,近年來,人們愈來愈大力倡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之相適應,支持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教育科學,無疑應該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占據應有的位置,但事實卻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在我國教育界,排斥教育科學,不相信教育科學,甚至否定教育科學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不學習教育科學。有不少教師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教書的,又不想當專家,所以學不學教育科學并沒有多大關系。“我把書教好就行了,學那些玩藝兒干嘛!”——這種觀點與梁啟超先生當年批判過的“只有理科、工科的人們才要科學,我不打算當工程師,不打算當理化教習,何必要科學?”的論調,是何其相似!
二是不相信教育科學。我國教育歷來具有強調“苦學”的傳統。近年來,伴隨著升學競爭的日益加劇,通過肆意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而要成績、要升學率的做法,更已成為不少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不二法門”。其實,從整體上說,我們的教育不會因為一天讓兒童學習12個小時,全社會的升學人數就會增加;也不會因為讓兒童按照國家規定的正常學習時間學習,全社會的升學人數就會減少。不料,有人卻振振有詞地宣稱:對于家長來說,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全社會的孩子我們管不了的,我們不學12個小時,正因為那升學的人數不會變,所以就會有學12個小時的孩子頂上去了,對于社會來說,你的孩子上學還是他的孩子上學都一樣,人數而已,但對每一個家庭來說卻是全部。聽到這樣的話,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面對這種聲音背后傳遞出來的為了應試教育只相信時間加汗水,而否定國家課程方案、否定教育科學的做法,我內心的痛處簡直無處言說。
教育缺乏應有的教育科學意識,直接導致了在教育系統內部,愈來愈多的人日益變得根本不再遵循教育管理的基本規則和規律,單靠無限度地延長學生的校內外學習時間,來片面搏取“升學”功利。這種做法,給學生帶來的后果究竟是什么?表面看來,似乎只是學生身心素質的下降;其實,更可怕的則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空間的喪失殆盡。
(二)教育求真精神貧乏
1922年8月20日,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應當時影響頗大的學術團體——科學社的邀請,在作題為《科學精神與東方文化》的演講時,曾對科學和科學精神作了如下界定:“有系統之真知識,叫做科學,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做科學精神?!睂τ谶@句話,他作了三層說明:第一層,求真知識;第二層,求有系統的真知識;第三層,可以教人的知識。在這里,顯然,梁啟超先生把“求真知識”看作是科學精神的第一要義。當代學者、上海師范大學的柳延延則進而追問:在西方學者的心目中,科學精神的精髓又是什么呢?對此,雖然各家說法不一,但比較共同的觀點是,首先是對宇宙萬物之“發生”的驚訝心態和由純粹的好奇心所驅動的一種探究精神。柏拉圖認為,思想起源于驚異。由此導致了一種追求高于具體經驗的、普遍的、理論的思維傾向和邏輯的思維方法。從畢達哥拉斯到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哲人倡導的這種精神通過文藝復興在歐洲復蘇而綿延不絕??茖W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種自我改進的機制。正是理性批判精神,將科學與偽科學劃清了界限。美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默頓將“有條理的懷疑精神”稱作科學家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之一。無疑,具有探究和懷疑精神,是個人或社會具有科學精神的重要標志。
如果按照科學精神的上述要義來評判我們的教育,那么,究竟到哪里去尋找中國教育的科學精神?今天,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夠自覺主動地探究教育的規律呢?我們可以看到,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與同時從事教育研究的人不但不成比例,反而還總有一種反對教師搞教育教學研究的傾向,名之曰:當老師的教好書就行了,搞什么研究!以至于不少地方在教師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時,正在有意無意地淡化對教師教育研究成果的要求。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中究竟有多少人從內心里真正否定或懷疑過那種僅僅單一地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合理性呢?是否自覺追問過這種“教育”果真能為我們的國家帶來競爭力嗎?事實上,不僅沒有多少人發自內心地懷疑這種“教育”行為的合理性,反倒有為數不少的人在為這種已經嚴重異化了的“教育”的所謂“合理性”百般辯護,什么“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辯證統一的”,等等。
教育缺乏求真精神的后果,直接導致了眾多的教育工作者根本沒有教育效率意識。而教育效率意識淡漠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學生的學習課內不行課外補,校內不行校外補。其結果:效率不高就要增加課時,增加課時就要拉長學習時間,增加學習時間導致學生學習疲勞,越疲勞效率越低,效率越低越增加課時,如此惡性循環,致使基礎教育陷入了“靠時間加汗水”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就這樣,一味機械地做,做,做……最終讓學生陷入了做不完的作業之中而喘不過氣來。
(三)非理性教育大行其道
理性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理性精神的體現,凡事要講道理,要講事實,要講根據。可是,多年來,我們的基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卻被功利主義的“應試教育”浪潮所左右了。各色人等都在狂熱地片面追逐所謂“升學率”,一切都只是圍繞著升學率轉。其結果就是,所謂“升學率”已經距“科學”二字的內涵越來越遠了。今天,如果我們把許多人仍在津津樂道、沉湎其中的不計代價所獲取的所謂“高升學率”政績,放在科學發展觀的放大鏡下去審視,那么,這種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犧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換來的高升學率,到頭來,大學畢業后又大量的找不到工作,讓那些付出了沉重代價的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在家里待業,這樣的高升學率,我們有什么資格炫耀和驕傲呢?
關鍵詞:教師;教學;總體要求;具體做法;化學
教學是大學教育的最主要內容,無疑是教師的第一要務。就大學教學而言,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呢?結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學化學”課程組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此簡述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旨在拋磚引玉,得到同行的重視。
一、總體要求
1.對教學要有深層次的認識
(1)教師要有奉獻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把教學當作事業,而不是任務。教師只有熱愛教學工作,才能主動關注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也就是說,教師要有職業道德。這份職業道德,簡單來說就是敬業、認真,包括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安排考試、認真反思教學效果。有了這種高度的責任感就會視教學為崇高的事業,而不是簡單的任務。如果把教學簡單地當作任務去完成,就是被動的、消極的,付出自然是有限的,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而把教學當作事業,才是主動的、積極的、充滿熱情的。老師講課充滿激情,學生聽起來才會津津有味。很多優秀的老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講課是一種享受,在教學過程中會獲得一種幸福感和滿足感。一旦上了講臺,教師就像一個演員進入了角色,用激情和技巧去感染學生,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配合,思考問題,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明確高校的任務以及與教學的關系。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大學教師是大學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和引導者,教學是引導思考,不是灌輸知識;是培育和發揚個性,不是標準化的管理。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的教育質量。如果把人才的培養比喻成一棟高樓的構建,那么每一門課程都是一根重要的支柱。
(3)領會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內容是科學,教學方法是藝術??茖W與藝術,本來就是相通的。所以說教育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一個教師要想達到更高的教育教學水平,實現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就不但要努力提高教書育人工作的科學性,還要不斷增強教書育人工作的藝術性。教育作為一種“以人育人”的活動,要想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刻影響,就要遵循育人的科學規律,善于運用各種靈活多樣、深入人心的藝術手法。具體說來,就是不僅要講究理性,而且要講究感性;不僅要講究邏輯,而且要講究形象;不僅要講究說服,而且要講究感染;不僅要講究嚴格,而且要講究分寸;不僅要講究認真,而且要講究巧妙;不僅要講究一般,而且要講究特殊。
教育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做到“以情感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強調情感激勵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作用,認為“教學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當飽含著熱愛,滲透著激情。努力把自己對于知識、對于真理、對于智慧、對于高尚、對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真誠地向學生們表達出來,從而使教學工作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其次,要注意“美在形象”。形象化的力量就是藝術的力量,這一力量也可以為教育所用。運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還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創造。
2.做教師的基本條件
(1)廣博的文化知識。作為教師需要掌握廣博的文化科技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深入淺出,旁征博引,收放自如;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廣大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并為學生所喜愛,進而增強教師的威望,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掌握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相關理論和時事政策,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及外部環境有所了解;二是要重視當代最新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知識的學習,重視對知識經濟、電子信息等方面的學習;三是要有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要掌握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把握其思想脈搏;四是要有一定的文學藝術知識,有較高的審美情趣。
(2)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是指教師任教學科的知識。教師對自己所講授的課程一定要打好扎實的基礎,對課程的整個理論體系、內在聯系、重點、難點、發展歷史及當前的研究現狀等要熟練掌握。教師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綜合運用和講解這些知識,使學生理解和掌握。
專業知識是教師有效發揮影響力的重要保障。教師的個人魅力除了品格、才能、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知識。馬卡連柯曾再三強調,學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教師只有課講得好,能釋疑解惑,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拉近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因此,教師不但要有學問,而且還要學問大,這也就是陶行知所說的“學高為師”。
(3)先進的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工具,學習教育科學,就是掌握教育規律,解決“怎樣教書”和“怎樣育人”的問題。教育過程、教育對象、教育勞動都有其特殊的規定性,每個教師只有把握了這種規定性,才能從必然走向自由,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師不僅要懂得“教什么”,還要懂得怎樣才能“教得好”;不但要知道“怎樣教”,更要知道指導學生“怎樣學”。這些都離不開對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準確理解和把握。
二、具體做法
一、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不高的原因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不高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其中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具體來講,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
語文是我國的傳統語言,其發展歷史淵源流長,語文教育教學有其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載體和教學資源等。中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創造性和樂趣的活動,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教學中的形式化和機械化充斥了中小學語文的課堂。現實中的語文教育教學被蛻化為一種教師講授語文知識點、學生背誦和記憶語文知識點、考試就考語文知識點的簡單過程。這樣的教學既割裂了語文內容的有機聯系,又使學生逐漸喪失了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使得語文教師的創造熱情和研究的興趣淹沒在應試的壓力和程式化教學中。
2.教師職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上的缺陷
造成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低下的原因,也與目前教師職前教育的課程設置上的缺陷有關。教師教育專業具有雙專業的性質和特點,其一是學科專業,另一個就是教育專業。這兩個專業在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上都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價值,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國現實的教師教育中,教育專業普遍不受重視。如在大學中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上,學科類課程與教育類課程的比例和結構就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與學科類課程相比,教育類課程設置的種類很少,僅有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材教法等課程,并且這些課程所占的課時比例甚微,加之當前在教育類課程中存在著諸如教學內容陳舊、科學化程度不高、實踐性和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這就出現了教育類課程在師范院校里普遍不受學生重視的現象。這種課程設置、結構和內容上的缺陷直接引發了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先天不足,而這無疑是造成他們教育科研素質低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3.教師職后培訓中的形式主義
教師應該終身學習和終身接受教育,因為“教育者先受教育”是一條永恒的規律。因此,教師職后的繼續教育與培訓要針對教師職前師范教育中的缺陷和教師現實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進行,要著力體現培訓的有效性。但是當前教師的培訓中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教師是為培訓而培訓、為拿學分而培訓、為履職晉級而培訓,全然偏離了培訓的本來意義和價值。另外,在當前教師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中還存在著重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輕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導,重學歷培訓、輕素質培訓等不良傾向。這樣的教師培訓不僅沒有有效彌補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不足這一課,反而使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不足這一問題更加嚴重和突出。
4.教師習慣化工作方式的慣性影響
長期以來,在我國不論教育理論還是教育實踐都把中小學教師的職業角色定位和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者,認為中小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并通過科學知識的再生產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這種以“述而不作”為重要特點的工作方式導致了部分中小學教師只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繼承,而忽視了對科學知識的創造和發展。這種工作方式和由此導致的生活方式也造成了部分中小學教師問題與研究的意識比較淡薄,教育科研的素質不足。
除以上因素外,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普遍工作任務繁重、工作量大、缺乏必要的圖書資料和專業引領等也是造成部分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對策
1.增強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的科研意識
在過去,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對教育科研都有一種神秘感,認為教育科研是專家、學者們的事,自己無從也無力從事教育科研。因此,要提高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實效,就應該在學校里營造一種濃厚的科研氛圍,幫助中小學語文教師認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從事教育科研所具備的許多有利條件,從而使他們打破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從事教育科研的信心,增強科研意識。
2.改革和完善大學中文師范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改善和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應該從大學中文師范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入手。具體來講,就是要改變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失衡的狀況,增加教育類課程的種類,加大其課時數,同時改革教學內容,增強科學化、有效化和實用性。通過這些改革使師范生掌握扎實的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的知識、理論和原理,切實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水準,并為他們今后教育科研素質的提高作好知識和理論上的準備。
3.改革和完善中小學語文教師的繼續教育與培訓
要改變過去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與培訓只重學歷教育、忽視非學歷教育的狀況,在當前尤其是要強化教師培訓在提升他們教育科研素質上的作用和功能。要在教師培訓中把教育科研的訓練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來看待,彌補教師教育科研素質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的狀況。在培訓中,要教給教師基本的教育科研知識和理論,使他們掌握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并對他們進行教育科研全過程的指導,培訓者還要發揮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示范作用等,把他們教育科研素質的提升切實落到實處。
4.匡正教育科研的目的
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提高與他們教育科研追求的價值取向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認為,當前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使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明確教育科研的本義,端正從事教育科研的目的。如果把從事教育科研作為謀取名利的手段或認為教育科研是一種額外的、附加在自己身上的負擔的話,教育科研就不可能正常、健康地開展,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素質就是一句空話。
5.提高和改善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內在條件
當前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關鍵和最直接的切入點,就是提高他們從事教育科研的內在條件。一是構建和完善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知識結構。主要是幫助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習和掌握有關教育理論(主要是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法等)和教育科研的知識,提高他們的教育理論素養,并讓他們了解和熟悉教育科研的基本過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等。二是構建和完善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能力結構。主要是指培養和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的選題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等。三是豐富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的直接體驗和感受。讓中小學語文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學會搞教育科研。在當前,主要就是以“校本研究”為切入點,豐富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經驗、體驗和感受等。
6.實施素質教育,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提高展現廣闊的空間
素質教育的一大顯著特點是其主體性,它要求把廣大師生從過去單調、機械、僵化和繁重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解放出來,激發和培養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主體能力,這就為教師提高教育科研素質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