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弘揚傳統文化的對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多元文化格局 中西融合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歷代的文化所傳承下來的,是幾千年來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文明的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彌足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逝的危險,一些鮮有人關注的民居、傳統工藝甚至已經逐漸消失、消亡。傳統文化正面臨怎樣的現狀?未來的發展之路如何走?通過對這一主題的探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并認識到傳統文化對于我們民族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探究??v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勝枚舉,從古至今,歷朝歷代也積淀下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并一直延續至今。其中,漢字無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自漢代以來的兩千多年,漢字一直被歷朝歷代所沿用,甚至在外族入關的元、清兩朝,都沒能讓蒙古文、滿文取代漢字。民族的傳統文化是連接一個民族的紐帶,它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民族發展和增強民族自信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歷若干年的積累和蛻變所產生的一種文明產物。這些文明是現代化社會加速發展的助力器,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現代化發展,需要有建立在經濟、政治制度之上的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就缺乏經濟持續發展的思想根基和方向指引。一個國家要想走向繁榮,實現現代化的發展,就必須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一個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意味著失去了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柱,在困難面前就會經不起考驗,最終走上民族沒落的道路。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傳統文化理論上的遺失。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經過長期的發展后所形成的一種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存在于這個國家的每個民族之中,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各個民族的文化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融合而成的。一個民族最怕的就是沒有根深蒂固的信仰做支撐,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將會變成一盤散沙。在經歷了和這兩次文化重創之后,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但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開始反思,并逐漸找回了民族榮譽感和民族自信心。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力的強盛,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了當下最重要的文化改革任務。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西方文化的沖擊。任何國家的繁榮富強無不是從文化強國做起的,我們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搞好對外發展,才能使國家屹立在世界的大舞臺上。近幾年,中國的傳統文化頻頻被竊取,許多我國傳承多年的節日習俗卻被其他國家申請為文化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事件顯示出了我國對于傳統文化不夠重視,并且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做的不夠到位,有些文化甚至走向消亡。雖然搞好現代化建設和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很重要,但是有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不應該被拋棄。如今,世界各大強國都已經打起了文化牌,利用文化便利來滲透到其他國家國民的生活中,試圖改變當地的風俗習慣,從而實現在文化上的統治地位。我們應該保護并發揚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占據重要位置。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不夠完善。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其中也難免有一些落后、腐朽的部分存在,這部分傳統文化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必然會遭到淘汰,只有符合新時展道路的文化價值體系才能被時代所認可,得到弘揚和發展,這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沒能得到大力的弘揚和發展,歸因于我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不夠完善。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我國的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建設需要走面向現代化建設的道路,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得到不斷發展、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完善和弘揚。
多元文化格局下傳統文化的發展策略
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理論上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做起:第一,要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例如我國傳承多年的風俗習慣、經典文學、文化古跡、科技發明等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是先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經典,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仍具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第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國傳統文化固然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傳統文化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弘揚優秀的,摒除腐朽的、過時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繽紛多彩,將這些傳統文化有選擇性地傳承下去,文化強國的建設將指日可待。
中西融合實現傳統文化的發展。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全盤否定和完全拒絕西方文化是不明智也是不現實的。對于西方文化中值得學習的部分,我們應該積極吸納和接受,使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發展。在對西方文化的學習中,應堅決抵制兩種思想觀念:第一,完全、絕對地將西方文化拒之門外,不注重吸收國外文化的先進部分,這樣會導致我國的文化發展固步自封,失去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機會;第二,崇洋,不加選擇和考慮地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認為只要是國外的就是先進的,這種觀念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現。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我們需要中西文化融合發展,以中為主,以西為輔,在大力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選擇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先進的部分。
結合時代特色完善并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各國文化也相互交融,互相影響。弘揚中國文化要堅持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發展理念,既不完全抵制西方文化,又不崇洋、摒棄傳統文化。通過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宣傳傳統文化,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努力完善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從而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其中既包含許多先進的思想、創新的發明、豐富的文學等,但也存在一些老舊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文明。對待傳統文化,當代人需要選擇性地吸收和傳承,在多元化的格局下繼承并發展傳統文化。為此,國家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積極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傳承與發展體系,將傳統文化融入民族精神,從而使傳統文化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不斷創新。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桂北古民居美術創作價值研究”(項目編號:15YJC7601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弘揚節日文化研究》課題組、李心峰:《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對策》,《藝術百家》,2012年第3期。
②楊麗麗:《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中國夢的實現》,《學理論》,2015年第1期。
③呂霞云:《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科技信息》,2014年第4期。
【關鍵詞】當代青年;中國傳統文化;文化繼承
一、當代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
近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圍內被發現傳播,這不僅是中國國家實力提升所帶來的效應,還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蘊含豐富的價值。但當代青年由于處于“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接受著片面的外來思想的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深入全面的認識,需要培養加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當代青年的傳統文化素養不高。對于世界名著的閱讀被重視的同時,四書五經的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有被削弱的情況。而像四大名著、四書五經等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經典,其營養價值是極為豐富的,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會感覺枯燥乏味,只有認識到其精髓才能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這就對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青年并未達到認識傳統文化精髓的境界。第二,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大多數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比較高,他們認為繼承這些寶貴文化是有必要的,只是沒有足夠的機會去深入了解,這就說明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任務之緊迫。
二、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流傳至今的寶貴財富
遒勁有力的漢字、意境深遠的山水畫都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體現,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任重道遠的擔當更是傳統文化里道義使命感的內涵所在。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形式給予我們深邃恒久的精神財富。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必然不同于別國學生對中文“太難”這樣層面的認識,作為中國發展的絕對動力,當代青年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對這一寶貴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中國青年的固有優勢。
(二)繼承傳統文化是當代青年的義務和使命
一方面,傳統文化是一種民族基因,存在于每個中國人體內,是當代青年保有民族自信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形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礎,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有必要通過弘揚傳統文化來加深自身的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新一輪擴張,給我們帶來了民族認同的危機,而民族認同感來源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力軍,當代青年應當自覺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樹立起正確的文化觀念,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擎起國家發展的大旗,促進自身和國家民族共同進步。
三、如何實現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培養當代青年文化自覺意識
文化自覺意識是當代青年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中國的傳統文化由中國人所創造,既是前后代中國人文化聯系的中介,又是后代人自覺選擇、積極創造的結果。這種傳承和發展中,自覺創造、選擇的主體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國當代青年作為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承擔者,需要摒棄盲目自在的狀態,而應有自覺自為水平。“舊用而不自知”的盲目接受態度不是認同和繼承,而是背著傳統文化包袱固步自封,當代青年必須樹立文化自覺意識,用辯證、批判的思維來認識傳統文化,才能達到自覺自為的水平,進而將傳統文化真正融入自身價值體系和道德認知的框架中,并自覺運用到現實問題中,發揮出傳統文化真正的教育價值。
(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的發展是以繼承為主要線索進行連接的,但缺乏了創新的繼承只能導致民族文化停滯不前,適應不了變化的外界條件,也就無法從新的起點向前發展。歷史證明,成功的文化繼承是與創新緊密相連的。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滲透影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要想適應中國現代化進程對接,就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對優秀的文化成果進行積極的弘揚和改進,使其更優秀,對腐朽的文化要堅決予以拋棄清理,不能讓其摻雜在優秀文化中產生不良影響。在正確認識優秀文化和低劣文化的基礎上,必須實現超越,讓優秀的文化能得到發展突破,從而服務于社會實踐,并有利于形成進步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培養當代青年核心價值觀
首先,要在全社會營造總重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若只重視經濟發展而忽略現代化進程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最終造成的損失將無可挽回。而丟失掉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會毀掉民族生存的根基和發展的土壤,產生嚴重危害。為了營造尊重傳統文化的氛圍,我們可以試著改變一些有失妥當的做法。比如文理的過早分科,過早分科會使其缺乏文理滲透的底蘊,這不利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也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再如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標準里,可適當加入一點對歷史、人文知識的考查。
其次,要明確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對整體精神的培養,培養青年為國家、為民族奉獻的意識和態度;第二,對誠信意識的培養,培養青年遵守社會道德的品質;第三,對自強精神的培養,培養當代青年積極進取、銳意創新的人生信念;第四,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培養當代青年的敬業精神;第五,對自身素質的培養,培養青年人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人格境界。另外,要加強對青年人的家庭引導。家長在提高自身辨別優秀傳統文化能力的基礎上,要對孩子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和引導,對孩子的價值觀念要密切關注,選擇合適的時間與孩子進行對傳統美德的討論,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積極正確的引導督促孩子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吸收和繼承,發展成一個大寫的“人”。
四、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都要進行對優秀文化的吸收繼承,尤其是當代青年,應該在接觸外來文化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從而領略其豐富的內涵并積極創造更多價值,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
參考文獻
[1] 金銳.試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發展[J].北京教育(高教),2011(10).
關鍵詞:新農村;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精神文明建設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于前段時間對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調研發現,當前農村文化事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農村公共文化經費投入總體不足,中央地方投入比例不合理;財政投入城鄉和區域比例失衡;公共文化機構運轉存在較大困難;反文化現象突出;農村文化消費結構比較單一;村、社區沒有充分履行文化供給功能。如果要談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無非就是處理好幾個關系,如“送”與“建”的關系、政府辦文化與農民辦文化的關系、發展文化事業與發展文化產業的關系和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的關系。如果換個思維方式,從戰略的層面思考新農村文化建設,如城鄉文化的交流路徑、農村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外延等問題,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因為,只有在發展戰略上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那么針對現實問題和把握宏觀走向而提出的一些具體措施可能就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確立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互動關系
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是從區域文化的角度對整個國家與民族文化的劃分。這種區分只能是近代以來的產物,傳統意義上城市化是現代化的主要指標,城市文化的發展水平即意味著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水平。不言而喻,農村文化是不斷受到城市文化沖擊與改造并最終被取代的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構建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互動關系,是發展新農村文化的戰略問題之一。而要實現兩者的互動,必須重視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必須樹立新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和諧共生的觀念
傳統的現代化觀點把城市文化取代農村文化作為最終目標與終極模式,換言之,這種觀點更多地強調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內在沖突與彼此對抗的矛盾性。然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理念卻對傳統的城鄉文化模式提出了新挑戰,對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道路關照下的城鄉文化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它強調了城鄉文化間應該建立起一種和潛共生的新型關系。必須指出的是,這里的農村文化指的是新農村文化,即是以先進文化為趨向,著重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提升農民的公民意識,同時也堅持從農民的現實素質出發,注重運用農村現有的文化資源,即在堅持農村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的文化再造。
一方面,城鄉文化之間是和諧共存,相互協調的關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中國現代化新戰略,統籌城鄉發展是其核心要素之一。文化具有強大的認同功能,要建立協調的城鄉關系就必然要求建立和諧、協調的新型城鄉文化關系。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是從區域文化角度對民族文化的劃分,城鄉文化各有其特定的建設主體,滿足不同群體的精神需要,也體現了不同的內在特點,在新的發展戰略中更應該強調彼此的差異性、互補性與層次性,而不是替代性與融合性。
另一方面,城鄉文化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城市文化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載體,代表了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成果與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城市文化的主流地位,注重發揮城市文化的輻射與示范作用,先進文化建設主要指的也應該是建設城市文化。農村文化在不喪失自身基調的前提下更應該從城市文化中獲取現代價值觀念與意識,努力在知識水平、道德素質、公民意識、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都更契合現代化的要求。在中國,農村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城市文化的發展并不以排斥農村文化為前提與終極目標,相反,是對農村文化的寬容與借鑒。
(二)必須建立城鄉文化互動的新機制
新型城鄉文化關系的形成有賴于建立城鄉文化互動的新機制。隨著改革進程的推進,我國社會的開放性與流動性以空前規模擴大,這為兩種文化的交融創造了很好的機會。城鄉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是為農村文化注入現代文明的新因素,城市文化包容了民主、科學、法治、公平競爭等現代價值觀,是新因素的主要承載者。城鄉文化互動新機制必須著眼于以下兩點:一是城市文化把發展農村文化納入自身范疇,為農村文化培植新因素。二是農村文化接受城市文化的幅射,接受與植入新因素。
一方面,城市文化掌握了最主要的公共文化資源與公共話語權,在這一背景下城鄉文化如何互動?所謂“電視進入了村,節目不姓農”,以及對于“三下鄉”、“五下鄉”的爭議實際上就是上述問題的突出反映。癥結在于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不夠,公共話語對于農村發展關注不足。根本出路在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傳媒、文化場館、圖書出版等等向農村市場的覆蓋,完善農村的公共文化建設網絡,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傳播的內容、質量與針對性,加強“三下鄉”等活動的長效性、制度化建設。值得一提的是,城市農村流動人口這支龐大隊伍己成為城鄉文化互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他們是一道特別的文化景觀,是一支特殊的文化建設大軍。因此,城市文化建設必須把農村流動人口文化建設納入總體規劃,使他們成為現代文明的使者,而不是城市文明的流浪者。
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有目的、有組織的主動接受城市文化的幅射與牽引,從而廣泛地傳播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念。廣大的縣城是區域中心,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又承載著豐富的城市文化內涵,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應該把縣域文化的建設問題納入到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去,樹立打造縣域文化樞紐,建設小城鎮文化中心的戰略思想,把縣域文化發展成為城鄉互動的中介,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示范中心與指導中心。
三、實現優秀傳統文化、新農村文化與現代文化三者的有機結合
農村文化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是一個民族發展不能割斷之根,是民族文化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新農村文化結合起來,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戰略問題。
從歷史發展來看,農村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生相伴,榮衰共享。所謂傳統文化指的是漫長的前現代社會人類文明成果的總匯,也可以說是非工業化時代所積累和傳承下來的文化。認為,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農耕是其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可見,農業文明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農村文化就是傳統文化。農村文化是傳統文化存續的主要空間,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農村文化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傳統文化的成熟程度。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農業文明色彩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濃郁。因此,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先天有利的條件。
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發與利用民間文化資源,既是發展新農村文化的迫切需要,更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長遠需要,必須把發展新農村文化納入到弘揚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文化的大戰略中去考量。近年來,有觀點認為“農村文化是沙漠”,意思是說沒有生長的基礎和可資利用的資源。從現狀看,農村文化建設確實存在大量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一些人“富了錢袋,窮了腦袋”;一些發達地區由于文化建設的滯后,賭博現象滋長導致經濟發展缺乏后勁,敗壞社會風氣,最終經濟嚴重滑坡;由于文化設施不足,不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黃賭毒泛濫,引發大量社會不穩定現象等等。但是,上述問題并不能證明農村文化就不能大有可為,暴露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漠視、誤解甚至排斥的負面認識,反映的是我們對于重視開發利用身邊的文化資源,進而調動廣大農民文化建設積極性的嚴重不足。文化是傳承的,開發與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對于新農村文化建設來說既是現實的,也是必要的。如和文化、孝文化、節儉文化、愛鄉文化、尊師重教、睦鄰鄉里的文化以及長期積累而成的鄉規村約,等等都是建設新農村文化可大力開拓的寶貴資源。
現代化進程包涵了工業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發展,還有一項不可忽視的評價指標是人自身素質的提高,農民占據了中國人口總數的絕大多數,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成為影響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因素之一,農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產能力的提高和進步同樣需要農村文化的繁榮。歷史上中國的農村長期與城市相隔絕,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使農民形成了一種狹隘的觀念,效率意識低下,主體意識、革新意識、民主意識淡薄。通過農村的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主體意識,引導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在市場競爭中增強效率意識,在民主進程中提高自己的民主法制意識,以平等身份參與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農村與城市差別的重要體現就是農村文化的落后所導致的農民生活方式一直以來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講衛生的意識淡薄,農村娛樂庸俗,賭博、封建迷信、喪葬奢華等不良生活習慣在農村盛行,通過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發展繁榮健康、積極向上的現代文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落后和愚昧狀況,促使農民追求現代化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時,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文化事業,還包括文化產業。積極構建以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為中心的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機制,同樣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在建設新農村文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吸收和引進社會資金,完善公共文化建設網絡,以及著眼于發動廣大農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以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之外,另一方面要立足于發揮各地民間文化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構建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機制。
四、構建新農村大文化體系
新農村建設就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實踐過程,其對于文化建設提出的中心要求就是如何培養現代農民,重構農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而要實現這些要求,必須建立以教育為先導,以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及社會改造為重點,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立體化體系。
首先,相對于千頭萬緒的其他農村文化的建設來說,農村教育應該起著先導的作用。具體來說,現今必須做好以下兩件事情: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盡快普及政府主導的義務教育。另一方面,穩步推進農村社會教育,這是培訓和教育農民的重大任務。要通過廣泛的社會教育,讓更多農民了解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懂得如何規劃與建設新農村。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公民教育,法制教育,衛生教育,文化藝術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與職業素質,增進現代意識,培養時代觀念,充實精神生活。
其次,注重社會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移風易俗、衛生防疫、以及體育健身等活動。社會環境對于人的塑造來說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即是對于這種環境建設要求的高度概括。要營造這樣一個積極向上、有利于新型農民生長發展的良好環境,就必須廣泛地開展科普宣傳、移風易俗、衛生防疫、以及體育健身等活動。這樣,才能把農村教育的理論與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讓各項文化建設的設想落實到實處。社會改造具有極大的反作用力,必須把文化建設與文化實踐結合起來,通過文化建設的實踐來扎實推進、檢驗文化建設的理論與一些認知。
最后,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潤澤村民精神家園。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價值體系,就會人心渙散、迷失方向,人們也會無所適從。我們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的基礎上,要確立主導、謀求共識,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和時展要求的有機結合,實現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在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用好文化的鑰匙,以文化人、潤物無聲。教育引導村民善于學習、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掌握現代文化知識,傳播現代文明理念,摒棄愚昧落后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同時,針對農村題材的文藝創作、文化活動要凸顯農村改革發展的主旋律,突出中國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文化的力量將農民的思想認識統一起來,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總之,當前我國農村尤其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文化建設力度不夠,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的條件、環境,采取不同的有力措施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弘揚農村文化生活中的積極成果,消除其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以保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勝利完成。
參考文獻:
[1]陳始發:新農村文化發展戰略思考,科學社會主義,2006/04
[2]陳明:論農民公民意識教育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貢獻,探索,2010/02
[3]孫斐娟:進入現代世界的農民文化命運與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文化認同再造,社會主義研究,2009/06
[4]馮曉陽:農村文化的現狀及發展對策――基于傳統與現代、城市與農村之間,理論月刊,2010/12
作者簡介:縣祥(1982- ),甘肅天水人,博士,經濟師,管理咨詢師,研究方向: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企業戰略管理。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良好的意識品質價值和人文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引導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內涵。因此,如何將傳統文化合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有利于加深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核心價值領域是對我國公民價值準則、國家國家目標與社會價值取向的高度總結與凝練,毋庸置疑,在吸收社會主義價值原則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同時也傳承、創新、發展了傳統文化??梢?,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整個社會息息相關,是全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傳統文化展現了我國文化社會遺傳,此種遺傳因子存在于每一位公民身上。傳統文化的學習,其實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基因的探尋,有利于加深高校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感,提升高校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應對多元文化價值觀沖擊的能力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思想文化的傳播、溝通與交融越來越頻繁,社會思想觀念也越來越活躍,多元化文化形態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并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西方國家流入的一些歪曲我國文化的內容,部分高校學生輕視主流價值觀,對民族文化沒有自信。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廣泛,緊密聯系著我們的精神命脈,為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傳統文化思想資源,主動回應社會提出的理論與問題,科學轉化與發展傳統文化中充滿魅力、更具價值的重要內容,從而提升高校學生應對多元文化價值觀沖擊的能力。
3、有利于培養高校學生的道德修養與完善人格
我國傳統文化旨在強調道德修養,即一個人的學習,主要是為了成就自身德行、提高自身內在修養水平,主張通過學習,做一個有理想、思想高尚的人。高校學生是重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將他們培養成高素質、有理想、有知識的優秀公民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高校除了要創建校園文化、營造班級小氛圍、緊抓社會大環境,還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灌輸,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作用,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完善人格、提升學生德行修養等,并使這些積極因素演變成高校學生德育的主要手段??梢姡诟咝K枷胝谓逃腥谌雮鹘y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對策
1、加大校園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我國傳統文化內容廣泛,且故事性較強,所以廣受高校學生的歡迎與喜歡,為了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高??梢砸罁嶋H發展情況加強傳統文化內容的宣傳作用,例如,發揮校園媒體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從而加深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切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校園媒體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若再專門為傳統文化內容設計相應的板塊,定期一些教育價值廣泛的文化內容,自然可以豐富高校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高校敘事的認識水平、培養高校學生的德育素養,以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當然,高校也可以主動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將傳統文化合理貫穿始終,有效結合校園文化和傳統文化,創建與眾不同的活動氛圍,促進校園文化氣息的大幅度提升。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添傳統文化課程
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學生的價值觀有著決定性影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枯燥,且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與引導,在此種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既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習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阻礙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這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一些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連的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提升高校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高校學生的道德修養、豐富高校的文化知識。具體來說,一方面,高校應結合教學安排合理開設一門將傳統文化視作重點內容的課程?,F階段教育環境下,傳統文化還未演變成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系統中穩固的組成部分,增設傳統文化課程,加深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重要性的認識,并將其成為高校學生需要累積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優秀文化的學習,高校學生可以較好地轉變自身思想和品行;另一方面,思政教師除了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滲透,還要在其他學科中進行宣傳與滲透,促進其他學科涉及內容和傳統文化內容的有效結合,進而拓展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強調以學生為本,堅持道德人本主義,在創建思想道德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觀念,要求學生注重人的本真,把完整的人看作一種目的,這無疑說明我國傳統文化影響久遠,且可以應用于各個學科之中。同時,高校學生還對以人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隨著這種理解的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逐漸加深,長期以往,高校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靈魂得到了凈化。
3、創建和諧寬松的傳統文化思政教育環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既要重視傳統文化重要內容,又要關注課堂學習氛圍,充溢著文化氣息、又寬松活躍的學習環境自然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德育。同時,高校需要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將傳統文化有效貫穿于整個校園,讓學生直接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諧寬松的校園文化緋聞可以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文化情景,所以,創建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的主要途徑。例如,在創建校園文化硬件時,高??梢詫鹘y文化的精神融入校園建筑、人為景觀或教學設施之中,讓高校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傳統文化的良好熏陶;在創建校園軟件時,高??梢詫鹘y文化因子融入?;赵O計、校歌創作、校訓制定之中,并在充分了解與掌握學科特色的基礎上結合校史在學校內增加名人雕像等人文景觀。另外,高校需要充分發揮校園網絡或微博公眾號的作用,采取學生感興趣,并可以滿足學生需求的形式合理推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專業教師幫助下,創建精讀傳統經典、弘揚傳統技術的學生社團,如書法、武術等傳統技藝,開展有利于宣傳傳統文化的校園活動,提升對傳統文化氛圍的重視度,幫助高校敘事更好地認識、理解、領會傳統文化。高校還需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空間進一步學習傳統文化,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真正從多方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滲透。
4、創建高素質的傳統文化教師隊伍
為了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高校需要創建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傳統文化教師隊伍。此教師隊伍的創建需要做到兩個保證,即第一要保證傳統文化教師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及工作積極性,第二保證傳統文化教師具備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能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有效融入教學體系,以此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結合。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影響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以飽滿的熱情迎接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耐心,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耐心幫助學生解答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除了是教育者還是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所以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作用,主動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從自己身上發現傳統文化對一個人思想水平的重要影響,從而將此作為標準嚴厲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修養和文化底蘊。由此可見,高素質傳統文化教師隊伍的創建對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滲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結論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越來越明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既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科學性,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高校需要依據教學實際選擇合理的內容,制定可行性對策,從而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波,趙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12)
[2]蘇珍梅.關于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6)
摘要 武術教學是高校體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校武術教學的情況不容樂觀。本文試分析高校武術教學的弊端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高校 武術教學 魅力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歷幾千年的發展,不僅具備了相當成熟的系統理論和技巧方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武術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高校學生是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武術教學在高校的開展是傳承中國武術,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當前高校武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使武術的魅力大減,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因此增強高校武術教學的魅力已經迫在眉睫。
一、增強武術教學魅力的重要性
(一)武術有利于身心健康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也深深地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大學生由于抗誘惑能力弱,極易網絡成癮,由此引發的身體疾病和心理問題屢見不鮮。中國武術講究自然、自由,使形體和精神達到雙重的冶化,練習武術不僅能夠增強身體健康,而且可以調節心理。因此,增強武術教學的魅力,增強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極有益的。
(二)武術有利于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代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大學生崇洋的思想日益嚴重,相反對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卻很匱乏,因此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很必要的。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武術的一招一式都包含著深刻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例如:中國的太極拳講究動靜相生、剛柔相濟等充分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可以深刻的領會到這些思想的精髓,這對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傳承傳統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三)武術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中國武術特別注重武德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中國是禮儀之邦,師生之間、對手之間都是有嚴格的禮儀規范的,在平時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重視禮儀可以使學生養成尊敬師長的良好品質;第二,俠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武之人歷來以懲奸除惡、扶弱濟貧為己任,有著強烈的道德感,因此學習武術可以培養大學生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陳舊,重技術輕理論
目前高校的武術課程教學內容多數為五步拳、少年拳、初級長拳、簡化太極拳、劍術等,而且這些武術的套路基本定型,很少改變,單調而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都去選修國外的跆拳道以及具有娛樂性的街舞、健美操等項目,選修武術的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高校的武術教師只注重武術技術的傳授,而輕視武術理論,我們說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很大程度上這些傳統文化都是滲透在武術理論當中的,沒有理論基礎,沒有了文化魅力的武術是沒有靈魂的,使武術變成了單純的套路的記憶。
(二)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校武術教學都是采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法。機械的模仿使得原本充滿娛樂性、對抗性的武術變得索然無味,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地運用到了各個領域,然而在武術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教師少之又少,因此,高校武術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創新改革武術教學方法。
三、增強高校武術教學魅力的對策
(一)改革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武術的魅力
第一,重視武術理論知識,充分發揮武術的文化魅力。每個學生內心都有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渴望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通過對武術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中國武術的發展歷史,領悟武術中包含的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結晶,不僅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而且也使武術有了靈魂。通過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有了自主性,更有了使命感,而且有了理論知識使學生對武術有了宏觀的把握,對日常的練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第二,創新武術套路,與時俱進。當代大學生都有求新求異的心理,一塵不變的事物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研發新的武術招式,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對中國武術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的事物中,從跆拳道、擊劍、舞蹈等不同的項目中得到啟發,不斷地創新武術套路。
(二)改進教學方法,讓武術課堂精彩起來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沖擊學生的視聽感受。當代大學生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的一代,對于互聯網有著特殊的情感,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此外,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對武術的動作進行分解,慢鏡頭可以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動作的細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
第二,改變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傳統教學方法,增設一些游戲性的課堂環節。武術本身具有對抗性、娛樂性、保健性的特點,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將這些特點發揮出來。
第三,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的課改理念突出了學生主體性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因此在武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武術招式的自主探究、研發和創新。此外,還應注重過程教學而非結果教學,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對學生的考評上,教師應該設置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不僅包括期末的一套動作的完成情況,還應包括武術理論知識、課堂表現、平時所體現出來的武德等等方面。
總之,中國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的發展需要廣大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武術教學的改革可以讓武術發揮出它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武術,從而促進中國武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藥;非醫學院大學生;傳統文化;影響力
在我們迎來針灸、京戲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日子里,中國文化的璀璨明珠---中醫,又一次綻放。作為國醫,我們對非醫學院大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為推廣中醫導航。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2006年,一些人提出“中醫是偽科學”“廢除中醫”等觀點,在社會上引發激烈爭論。目前現狀:中西醫結合理解錯誤―中西結合是現代醫以科學名義對中醫實行的“和平演變”其一病一方的模式治療使中醫失去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獨特理論特色,中醫觀念僵化;中藥劑型落后―其味難品,其煎不便;中醫教學有待加強,中醫治病應在獨特的理論指導下運用中醫的技術進行治療,這樣療效才會好,現在的教學模式,理論與臨床實踐相脫離,既沒有突出特色,也沒有抓住重點,導致中醫后繼乏人;中醫管理機制僵化,政策不合理,各地中醫院同比西院差,在利益驅動下中醫師不用中藥,使得中醫名不副其實;中醫對自身缺乏正確認識導致部分人學術信念動搖―中醫的理論在現實中缺乏實體,始“氣”是虛無的,
“經絡”在解剖中找不到實體等,導致人們誤解中醫為偽科學。中醫在中國已陷入了生存危機,可說是“醫命危淺,朝不慮夕”,而且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上看,總的形勢中醫藥還要強有力的改進和改革。
1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
1.1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中國傳統文化[1]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著。
1.2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的調查分析[2]: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程度占85%;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閱讀各種書籍和課堂教育;傳統文化對個人作用,認為幫助很大的所占比例較小,很大一部分同學認為幫助不大。
1.3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現狀文化一經產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沒有文化的交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文化全球化”亦是一把雙刃劍。
2當代非醫學院大學生對中醫的了解
在臨床醫學憑借醫療設備的高超籠絡了大部分市場,中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只能在縫隙中苦苦掙扎的生存情況下,本調查小組就在校非醫學院大學生對中醫的認識情況進行了調查。
2.1大學生及家人接受中醫治療情況在調查中72%接受過中醫治療,很有效果;15%接受過中醫治療,效果一般;2%接受過,沒有太大效果;9%沒有接受過治療,有機會愿意嘗試;0%沒接受過,也不愿意接受。
2.2大學生對中醫的整體看法90%認為中醫為民族遺產,有利于弘揚中國文化;1%認為中醫藥商業性很低,盈利太少,限制相關行業的發展;7%中醫藥的師資條件和生源都差強人意;2%雖然好,但始終跟不上經濟時代的步伐。
2.3對中醫藥的理論了解80%認為很神秘,對中醫理論一竅不通;7%認為很科學,只不過現在還難以解釋其中的一些理論;13%認為中醫是一門自然科學,但也有不足之處。
2.4大學生對中醫藥發展看法65%認為應該保持中醫藥特色;19%認為積極改善中醫藥使之能夠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的行醫方法;16%認為制定中醫藥的標準和規范。
3如何讓當代大學生認識中醫、接受中醫、推廣中醫
“90%當代大學生認為中醫為民族遺產,有利于弘揚中國文化”從這結果中可以看出,在當代大學生眼中保留中醫是一種民族主義思想,這對中醫人士來說是個尷尬的結果?!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其有效的實踐和豐富的知識中蘊含著深厚的科學內涵,其發展應以它內在動力為源泉,故讓當代大學生認識中醫、接受中醫、推廣中醫不能出于簡單的民族主義的原因來提倡中醫,而要以中醫藥獨特魅力―治病的有效性和豐富的知識理論體系,去感染當代大學生,讓他們從內心接受中醫,了解中醫。具體步聚首要為宣傳,宣傳能讓中醫最大程序進入學生視野;其次為政策重視,給學生一個導向作用,;再次中醫藥要做到看病有實效,藥品服用便捷,價格要便宜,真正做到價廉物美;最后中醫藥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3],要與當前弘揚傳統文化為契機,擴大中醫的影響力。讓當代大學生真正體會到“一根針、一把草,就能處置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能給人民帶去真正的實惠,從而促進中醫藥的推廣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艷景. 中國傳統文化對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的促進作用.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57.
[2] 馮彪、祝璇.當今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現狀分析及解決對策-基于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中國電力教育CEPE.2010(33):181.
[3]方銳 、徐宏、方毅. 也談中醫學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8(10):62.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視閾;文明禮儀;研究
從周代禮樂文化的發源,到黨的十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建設,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機。而近年來,隨著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的負面新聞曝光率不斷增多,折射出中華禮儀文化在傳承、教育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失。繼承弘揚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是大學生不容推卸的責任。高等學校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引領者,理應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傳承禮儀文化,著力構建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體系。
一、中華優秀禮儀文化的定位
中華民族創造的許多獨具特色的禮節、儀式、習慣、規章、典制等禮儀文明,形成了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優秀的禮儀文化傳統主要包括:重禮講儀的良好風尚,以知書識禮為美德;禮儀規范的合理內容,將人類千百年來凝練起來的精粹吸取下來;禮儀修養的先進典范,以之作為學習、踐行禮儀的榜樣;中華民族禮儀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時代責任心。作為高校工作者,要在進行禮儀傳統教育中,要幫助學生著重領會禮的精神內涵。
同時,大學生傳統禮儀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并不是全盤照搬,發思古之幽情,而是適應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創新?!抖Y記?禮器》云:“禮,時為大?!边@是說,禮之為禮,不應是刻板的教條和一成不變的戒律,在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更新,這是禮的內在要求和原則。
二、大學生傳統禮儀文明的現狀
(一)禮儀文化認同缺失
傳統禮儀文化是我們中華“禮儀之邦”幾千年的積淀的寶貴資源,可是現代人卻忽視了禮儀文化的存在作用。這些誤讀不僅使禮面目全非,并且把禮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沒。大學生們對傳統文化和禮儀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對國外流行時尚多有了解,對國外禮儀的盲目追逐,以為拿刀拿叉就是時尚,以為擁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現代文明。我們的傳統禮文化在現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禮儀修養意識淡漠
《禮記》:“禮也者,理也”,也就是說,禮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講道理?,F在大學生缺少謙敬意識?,F在很多大學生不尊重長輩,不敬重老師,不尊敬同學的現象時有發生。缺少公德意識。在校外,有些學生更是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既妨礙和影響了他人,又損壞了大學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 )禮儀文明知行不一
《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有些學生不懂得謙虛、禮讓,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知禮而不會行禮,即主觀愿望、禮儀動機與行為方式及效果之間相脫節和矛盾。大學生基本禮儀的欠缺,直接影響到大學的個人素質,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整體形象。同時,這種現象也暴露了我們現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三、大學生禮儀文明缺失原因
(一)歷史遺留問題的沖擊
近代以來,由于我國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歸咎于以禮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守性,發起了一次一次批判舊文化的運動。對傳統文化“棄”之過激,而“揚”之不足,導致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對中華文化重視不夠,中華傳統的禮儀文明當然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岸Y儀之邦”丟掉了禮儀文明,文化因割斷而無法傳承,招致的結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質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長和西方禮儀和文化的乘機“進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借鑒西方禮儀的精華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趨之若鶩,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傳統禮儀也會被淹沒。
(三)多方面教育體制的不合理
家庭傳統禮儀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學生文明禮儀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實效的啟蒙教育。家庭禮儀教育的實施,應該加強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禮儀修養。學校傳統禮儀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個原因。教師為了適應學生的實際,也容易忽視在禮儀教學中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時,社會傳統禮儀教育的錯位也易造成大學生文明禮儀缺失。
四、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
(一)系統全面,營造傳統禮儀環境。
校園的環境熏陶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傳統禮儀活動,如開展傳統禮儀方面的講座、辯論、演講、小品表演等活動,如上海電機學院每年舉辦一次校園禮儀大賽,以禮儀文化為主題,促使大學生展示自我風采主動弘揚中華禮儀文化。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媒體工具,介紹歷史名人處世修身的軼事,推動學校的文明建設。這樣,學生在校園內處處感受到禮的存在、禮的氣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園禮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禮儀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開設專門的傳統禮儀課程。課堂教學是系統學習訓練的良好途徑,開設傳統禮儀教育的課程,既可以有效的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又能教會他們如何規范自身行為、塑造良好的儀表形象。在重大典禮儀式中,蘊涵著豐富的、可以進行禮儀教育的資源。學??梢岳眠@些場合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如畢業典禮中可以舉行“謝師禮”,畢業生在向老師行禮的過程中感謝老師培育學生的辛勞,永遠記住學校和老師的培育之恩。
(三)創新發展,發揮新媒體的教育優勢。
禮儀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內涵,而新媒體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逼真生動的情景模擬,饒有興致的傳統禮儀故事再現,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梢杂嗅槍π缘亟⒔∪旅襟w下的大學生傳統文明禮儀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社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制作生動直觀的德育軟件用于禮儀教學,依托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平臺,開展線上微討論、知識競賽等活動,舉辦在線傳統文化展覽,拓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體驗,健全其人格。
參考文獻:
[1]孫曉鳳.新時期大學生禮儀文明缺失現狀及改進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欽.大學生傳統禮儀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現狀及原因對策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5).
[4]李彬.新時期:社會變遷與新聞變革札記[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