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21:49: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控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等教育 控制論 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1-0003-02
當前的高等教育質量與社會需求實際期望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眾說紛紜的另一面是缺乏有效的實際解決措施。站在控制論的角度,我們可以將高等教育視為一個交互的過程;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等關鍵角色分別從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出發,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依照合乎規則和生活實際的理性選擇,共同造就高等教育的質量效果表現。
目前,教育研究中大量討論的質量標準、教育目標、教育方法、高校的績效評價等內容,實際上更多的是主要體現為這個互動過程之中的具體控制、操作或者狀態測量方法。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采用控制論方法進行教學質量控制,但這些研究無一例外都傾向于簡單地將控制論的基本原理推向教育活動這樣一個社會性集體心理活動,并不能利用控制論原理給出明確的數學模型,達成良好的控制效果,因而只能停留在簡單引入反饋控制的管理流程,實現形式“規范化”的層面。在此思想基礎上,教育管理工作者們特別偏好借鑒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在服務業中應用的解決思路開展教育管理工作,表現出僵化運用量化指標建立考核體系等。最典型的表現體現在各大院校中普遍開展的大學教學評估、專業評估、年度教學考核、年度科研考核與聘期考核,社會上廣為流行的大學排名、專業排名、SCI/EI檢索結果的數量拼比等,但其實際應用效果與負面效應有目共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控制論分析高等教育過程,并找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控制方法。
一 控制論的本質
控制論在本質上是研究動力學問題的一種方法,既研究在力的作用下,對象系統的狀態變化規律,以達到或跟上期望的控制指令要求,如圖1所示。顯然,倘若不能明確界定高等教育活動中“力”的來源,則無法明確控制產生作用的根源或機制;倘若對象系統的狀態無法明確地以定量描述或者無法測量,則無從感知對象系統的當前狀態,無法保證控制過程的穩定性與可預見性,甚至無法保證控制的結果是否是預期內的結果,因而對象系統將無法或無從及時、正確地施加“力”的作用調整自身的狀態,去達成期望的控制目的。
比如多數單位獎勵SCI/EI檢索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進而以高水平的科研來提升高校教學內容的層次與質量,但政策的實際效果卻有可能發展為培養單純的SCI/EI數據刷新者,與科研或教學毫無關系。某單位甚至曾有一年65篇SCI收錄論文的罕見記錄誕生,類似現象在其他單位也并不罕見。在對高等教育活動運作規律認識不清的條件下,簡單套用控制論原理采用某個或者某些指標開展“反饋控制”,很可能出現事與愿違的現象,無法提升高校教學質量。
二 控制論視角下的高等教育過程
1.高等教育的參與主體與動力來源
事實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活動,具有明顯需求導向的特點。參與高等教育的主體可以按角色與地位,簡單區分為三大類: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他們都有各自顯著不同的訴求,例如,除開教學工作任務本身外,教師還存在論文等級、科研項目與獎勵級別、科研經費額度等方面的顯著需求;學生則面臨就業方向、業務能力、業務以外活動等各種現實需求;教育管理者則面臨著投入產出比、畢業生就業率、學校排名與經費劃撥等方面的評測管理需求等。不同的需求指向會引起不同的行為選擇,進而決定
――――――――――――――――――――――――――
* 武漢紡織大學2014教研項目“紡織機械特色專業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教學與創新開發能力培養”、武漢紡織大學2014課程建設項目“機械工程測試技術”(探究式課程)
教育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在多數人的經濟利益或現實工作考慮外,還存在滿足單純科學興趣與純粹教書育人愿望的需求;部分學生求知、求真、探索的需求;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為高等教育事業真誠服務的需求等高尚需求。與之對應的更還有滿足人天生而俱的懈怠工作的惰性需求,盡量少承擔責任與擔當的官僚習氣需求等負面需求等。所有這些需求,是我們能在工作生活實際中切實感受到“積極性”的根本。
真實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應當就是高等教育參與主體各種不同的實際需求,而不是為滿足高等教育質量管理而采取的各種管理措施,這些措施更應當被當作具體的實現手段,或者說“力”的表達形式或“狀態”的調整控制方法。從控制論的視角看,單純研究采用怎樣的標準、方法、績效評估等手段,無法在原理上解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水平的問題。
2.高等教育需要達成的質量目標或結果
高等教育需要達成的目標或結果,有個體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等學說。本文中為方便分析高等教育質量滑坡現象的形成機制,不妨取其狹義理解,將其定義為經過特定時間段教育后,學生表現出的相應知識基礎與解決對應實際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即便是狹義的定義也很難被準確有效地進行定量描述,或者說“參數化”,因而各種所謂的指標體系或考核方式雖層出不窮,但又都難盡如人意,結果都定格為數據化一切的僵硬形式,最終由于形式的僵化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目標本身。教育界對僵化的指標考核詬病頗多,但又無法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只能被動地適應當前的高等教育考核體系。事實上,高等教育承擔的職責除了傳播知識外,還包括提出新見解,創造新知識,并不斷結合時代特點與受眾實際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加強教學效果,那么試圖將高等教育的質量目標“形式化”或者“參數化”的努力必然是徒勞的,因為被創造出來的對象或創造的過程本身原本就不存在。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目前主流的做法是以貌似“客觀”的文獻檢索工具作為創新知識等內容方面的描述,即脫離對象的內涵與外延而僅考慮其在專業領域內的“口碑”或“重要性”,而“口碑”或“重要性”與傳播時間和傳播范圍的關系更強,與對象本身的關聯程度反而有限。例如,國內一些專業的頂級期刊未必會被SCI/EI收錄,但國外很多科普雜志或類似新聞報道的通訊卻在SCI/EI之列等。對于教育過程的創新,目前尚沒有公認的“客觀”的“標準”方法進行考察,因而相對顯得更加薄弱。
3.控制論視角下高等教育過程中的比較與執行環節
控制系統可分為兩大類型:無靜差系統與有靜差系統。對于無靜差系統而言,在正常穩定工作狀態下,對于給定控制目標,比較環節應當觀察不到任何偏差的存在,既偏差恒等于零。對于有靜差系統而言,在比較環節中出現的偏差將會被系統放大,最終的輸出結果依賴于對這種偏差的放大,對于給定控制目標,輸出結果永遠無法穩定在控制目標之上,但處在允許的誤差范圍內??刂普撘暯窍碌母叩冉逃^程應當被視作有靜差系統,即對高等教育過程中的各種測量、考核或者評估結果的解讀,將總會“有改進和提高余地”的。教師、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根據對測量結果的解讀來決定,如何施加“力”的作用,執行“糾偏”的措施,實現ISO9000基本原則中所要求的“持續改進”。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力”如何進行“糾偏”,或者說控制論視角下的反饋通道。事實上,就任何控制系統而言,反饋決定了這個系統執行結果的性質好壞。
三 控制論視角下高等教育質量的控制方法
第一,加強對教師的科研違規監管,加大懲罰力度?;谝陨戏治?,從控制論的視角來觀察高等教育質量控制問題,關鍵要害應是針對教師科研違規的監管,而非當今層出不窮的若干具體教學與科研指標體系。這能很好地解釋本文前面提到的一年65篇SCI論文。這些怪象制造者中的大多數,應當都能成為優秀的教師,但在不合理制度的作用下,大家依靠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實踐或積極思考,發現了當前制度下的合理利益最大化方法且收益最高。
第二,建立良好的科研與教學行為標準,保障良好的高等教育環境氛圍。純粹從控制論基本原理看,選擇怎樣的傳感器或監測參數,最終獲得的也就是該傳感器所對應的監測參數。高等教育目標不能參數化的特點決定了簡單運用控制論思想直接運用技術指標體系開展高等教育的質量調控,結果必然也只能是收獲技術指標體系所給定剛性的“客觀”數據。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直接針對“違規”行為運用控制理論方法,結合理論與實踐中發現的各種科研違規與教學違規現象,展開教育監管,既壓抑教師的科研違規利益沖動,同時使教師缺乏放棄“備課、批閱作業”等質量保障所必需的資源和時間的利益沖動。在實踐中具體的操作是動態的,并因專業、學生素養等不同而不同,但學術規范與規章制度是明確的。這就從原理上保障了我們能有效地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成功運用控制論,其流程如圖2所示:
參考文獻
[1]袁振國、蘇紅.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3(6):4~16
[2]蔣亦華.大學本科教育目標的審視與建構[J].教育研究,2013(3):66~73
[3]劉春榮.用控制論的方法探索高等教育教學質量[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5)
[4]程杉.運用控制論原理 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2):114~116
[5]杜娟、曾冬梅.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體系閉環系統初探[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1):54~59
[6]李金芝.控制論視角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策略[J].成人高教學刊,2006(6):23~26
關鍵詞:畢業論文 存在問題 解決對策
畢業論文是本科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的最后一門課程,是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課程,是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高校非常重視該課程的教學,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了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高校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不少問題,質量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就業,因此有必要認真剖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重視不夠
現在有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在思想上不夠重視,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態度不端正,時間不投入,麻痹應付,敷衍了事,東拼西湊,簡單抄襲,段落不明,語句不通,格式也很不規范。不少學生不能按時間和要求完成相關任務,再加之,學校管理和要求不夠嚴格,導致學生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完成質量不高。
2.就業沖擊較大
大學生就業壓力也是影響畢業論文完成的原因。每年的十月份各種人才招聘市場就開始了,一直到學生畢業前。而這個時間也正是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時間段,許多學生流連于這樣那樣的人才市場,為找工作在全力奔波,那顧得上畢業論文的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五一收假才回到學校,已經接近論文答辯了,只能突擊拼湊,無暇顧及質量。還有一些學生簽約就業協議比較早,用人單位要求他們在畢業這學期必須到單位實習,學生只得服從,這樣學生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完成畢業論文。
3.前期訓練不夠
有很多學校在畢業論文之前沒有安排基本的訓練,而對畢業論文有較高的要求,學生剛開始不知該如何下手,不知道如何選題,不知道引言該怎么寫、正文應包括哪些部分,不知道如何查閱和引用參考文獻。在摸索一段時間后感覺有點門道了,但是沒有足夠時間用到畢業論文的寫作上。
4.教師指導不夠
有一些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重,對學生指導不夠,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不多,主動聯系學生較少;責任心不強,對學生要求不嚴,認真細致地指導學生的精力投入不足,做得不夠。還有一些學校,由于畢業學生多,講師職稱以下的教師也參與指導,而這些年輕教師往往家庭負擔重,自身科研能力有限,指導的學生論文質量不高也在所難免。
5.答辯要求不嚴
最終的論文答辯把關不嚴是影響論文質量的重要原因。很多學校在論文答辯的時候,考慮到學生要畢業要就業,對學生論文過程執行得如何、論文水平怎樣不能嚴格要求,基本上都可以過關。這樣一屆一屆地往下傳遞,學生們就認為畢業論文不論好壞都能過關,在過程的執行上就會大打折扣,給出的論文質量就高不了了。
二、解決的對策
1.設置綜合課程設計
為了使學生在畢業論文之前有一定的基礎,增設綜合課程設計是有效方法。在基礎課程學完,關聯性較強的幾門專業課學習之后,安排一個對前面所學課程進行綜合運用的小課題,類似小論文,即“學年論文”。學年論文一般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從課題選取到參考文獻的引用,要指定專門的老師指導。通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課題訓練,使學生初步了解完成一個具體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查閱資料及書寫報告上得到很好的提高,為完成最后的畢業論文打一個較好的基礎。根據有些學校的實踐調研表明,學生的學年論文完成稿往往是畢業論文的初稿,不僅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保障學生的寫作質量,也大大緩解了畢業生大四時考研和就業的壓力,如此“笨鳥先飛”的論文寫作安排是值得推廣與提倡的。
2.加強寫作過程管理
加強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是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的保證。為此應設置一個論文寫作過程成績,在最后的總成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較大的比例。從選題開始一直到論文答辯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格的時間表和具體任務,必須按要求完成。從初稿到最終定稿在規定的時間里至少要提交4個初稿,每一稿的交稿時間要有合理的間隔,將打印稿或手寫稿交給指導老師后,指導教師要認真檢查,認真批閱,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思路辦法,并給出一定的分數,而且要保存底稿,以備查看。4次初稿的得分形成最后的寫作過程成績,凡寫作過程成績達不到要求的(比如60分)不能參加答辯。
3.強化指導教師管理
強化對指導教師的管理是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的關鍵。除了對學生嚴格要求之外,對指導教師也要有相應要求和考核辦法。首先要保證指導時間,從選題表任務書的填寫、資料的查閱、初稿的撰寫,一直到最后定稿和答辯,指導教師至少要集體指導4―5次,要有指導時間、地點、內容等具體詳細的指導記錄,對個別學生也要及時地跟蹤指導。其次,院系教學單位要設置幾個檢查時間點,要求上交指導記錄和批閱過的學生論文初稿,對指導不夠認真的教師要及時指出,必要的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教育和處理。另外,也要有一定的獎懲辦法,對指導的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好、優秀率高的教師要進行表彰獎勵,對指導的學生論文質量較差、達到一定比例不能過關的指導教師要提出批評,直至停止或者取消指導教師資格。
4.嚴格控制論文答辯
從嚴控制畢業論文的答辯是確保畢業論文質量的根本。為了對論文答辯以及最終成績從嚴把關,答辯應分三次進行,對寫作過程、提交的論文等環節都符合條件的先進行第一次答辯,不具備第一次答辯和一次答辯不過關的在一次答辯一周之后進行第二次答辯,第二次答辯不過關的在畢業前夕安排第三次答辯,第三次答辯不過關的不能頒發學位證書。優秀畢業論文只能在參加第一次答辯的論文中產生。
為了控制論文完成過程,畢業論文的最終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即寫作過程成績、寫作書面成績和最終答辯成績。
首先對能否參加第一次論文答辯的學生要從嚴控制,凡寫作過程成績達不到要求的(比如60分)不能參加第一次答辯,并限期整改。在論文答辯的一周前,學生要提交最終定稿的畢業論文,院系組織教師對其書寫格式的規范性、內容的科學性和創新性等進行審核,幾個教師的平均分值為學生的書面寫作成績。論文答辯應采取指導與答辯分離的辦法,也就是指導教師不參加被指導學生的答辯。答辯分為學生陳述和回答問題兩個環節,教師應對學生論文的創新點和關鍵問題進行提問,考察學生論文寫作的真實情況和對關鍵核心問題的掌握處理情況。
盡管目前大學畢業論文有不少問題,但是只要我們采取針對性強的有效措施,學校和院系下決心抓,導師和學生齊心配合,就一定會解決問題,把畢業論文工作做好,使學生的論文有較高水平,為社會用人單位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徐行 郝大鵬 高校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3,31,(6),66―69。
[2]邱冰冰 提高本科論文(設計)質量的途徑探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7),120―121。
[3]柴文妍 王皖貞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探討[J].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1,21(3):60―62.
[4]閆春玲 張玲 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新構想[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11,(6),111―113。
【摘要】以高校為代表的教育審計,在發揮“免疫系統”功能中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審計的預警性不足、審計的層次較低、審計領域狹窄等。以“免疫系統論”為指導,推動審計實踐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徑選擇為:樹立科學審計理念,以安全性為一級審計目標;提高內部審計地位,保障內審機構實質獨立;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推行審計問責制;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協調;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素質,形成信息化審計作業。
【關鍵詞】免疫系統功能實現路徑高校內審
審計“免疫系統論”是審計理論的最新成果,對推動審計實踐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在教育審計環境變遷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統論”指導教育審計工作的開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審計“免疫系統論”的歷史溯源
審計是對公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評價與鑒證。審計因受托責任的發生而發生,又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1]。迄今,公共受托責任的核心內容歷經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與受托社會責任三種形態,與之相應,學界對審計本質的認識亦由“經濟監督論”轉為“經濟控制論”直至時下的“免疫系統論”。
“經濟監督論”產生于民主制度尚不發達的階段,此時受托方承擔的是受托財務責任,其職責是確保財政、財務收支及相關經濟活動符合法律法規與財務制度的規定。委托方較多關注的是受托財務責任的履行狀況,審計重點驗證受托方在財務信息處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
20世紀7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新運動強調結果至上,更加關注管理績效。隨之,公共受托責任由偏重受托財務責任發展到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責任為主,委托方更多地強調對管理績效的評價,審計也隨之從以經濟監督為主轉向以經濟控制為主,“經濟控制論”由此誕生,審計目標更新為對3E的追求,即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以往單純強調經濟的發展,一些曾經被忽視的環保問題、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作為委托方的社會公眾希望政府能夠及時發現、解決、防范這些問題及其帶來的危害,該建議的推行將公共受托責任由受托管理責任拓展至受托社會責任,在這種背景下,以3E為重點的“經濟控制論”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公眾強化社會管理的需求,新的審計理論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劉家義審計長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首次將審計定位為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運用醫學領域免疫學的概念,將人體免疫系統的發現病毒、風險預警、產生抗體直至最后產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機理巧妙地引入審計工作,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現代審計應當具備預警、清除、修補功能[2],審計“免疫系統論”應運而生。
2以高校為代表的教育審計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現實背景分析
高校內部審計是我國內部審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是對學校各部門各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的事后內部監督活動,審計特征顯然主要符合“經濟監督論”的目標約束,輔以“經濟控制論”的目標約束。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辦學自不斷擴大,學生擴招、基建修繕工程量大增、學校融資投資活動日益頻繁,這些都給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和管理壓力,這些壓力引發的各式危機不斷顯現,例如因巨額貸款導致的破產風險已成諸多高校面臨的共性難題,因基建尋租引起的違紀違規案件時有發生。此時若仍施行慣例的事后監督審計模式,對一些即成損失往往無計挽回。要扭轉局勢,高校內審就必須以主動性來擴大發現問題的視野、以預防性來提前感受風險、以整體性來看待問題對全局的影響、以宏觀性來進行分析和判斷、以公開性來促進整改與規范[3],這既是高校審計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審計“免疫系統論”的總體思路。
3高校內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路徑選擇
高校內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審計的預警性不足,未將學校資產資金經營等的安全性目標列為一級審計目標,安全只是隱身于各審計項目之中;審計的層次較低,長期以低標準的“摸清家底、核實盈虧”為審計目的[4],審計領域狹窄,如內控制度審計、問責制落實開展不力;審計建議僅僅針對發現的具體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鮮見對問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如體制制度、法律法規、環境建設進行剖析并從整體上促進學校管理科學化、效益化。
高校內審克服缺陷、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實現路徑,主要在四個層面展開:體制層面,應當賦予內審機構相當的獨立性;制度層面,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機制層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門的協調機制;技術層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術為主要手段的計算機審計作業方式。
3.1樹立科學審計理念,以安全性為一級審計目標
提高審計層次,加強學校資產資金經營的安全意識。拓展審計領域,強化關鍵領域重點環節的審計,包括專項資金(重大對外投資、合作辦學、教育收費、科研經費)審計、預算執行和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基建修繕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等;做好審計調查,圍繞學校中心任務,及時發現和反映經濟活動中出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更好地為學校宏觀決策服務。
3.2提高內部審計地位,保障內審機構實質獨立
據調查,2008年江蘇省高校的內審獨立性不太理想,總體上看,相對于教學、科研等部門而言,高校內審部門所受重視不夠,高校獨立設置內審機構的比例僅占28%,其余多為與紀檢監察合署辦公,對外保留或不保留審計牌子。內審獨立性與權威性相輔相成,樹立權威的前提是保障獨立。增強內審獨立性,賦予內審機構形式獨立,特別是保障其實質獨立,是未來改革的方向。
3.3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推行審計問責制
實施審計結果公告,目的在于擴大審計監督主體,功效在于通過審計透明化提高審計質量。當前在審計透明化進程中,眾多高校采取的跟蹤審計方式將審計關口前移,實現了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的統一,有利于審計預警功能的發揮。而審計問責制的推行也是大勢所趨,不僅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所發現問題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補,遏制屢查屢犯情況的發生。
3.4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協調
認真執行《高校內部審計指南》,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組織、紀委、監察、審計部門的聯動協調,促進教育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
[關鍵詞]:系統 系統論 法理學 系統法學
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維納奠基性地提出控制論以來,由貝塔朗菲正式提出,并經普里戈金、哈肯、艾根1等人加以發展的系統論思想成為深刻影響人類思維的二十世紀的一項重要文明成果,已日漸滲透到各個學科和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力。法學研究同樣也受到了系統論思潮的浸染,一些學者為將系統論應用于法學研究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本文即就系統論思想在法理學中的運用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 系統論在法學中的應用現狀
最早運用系統論對法律進行考察的并非來自法學界,而是系統論學者自身。維納在其《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1952年)中辟有專章以“法律與通訊”為題論及法律,他認為“法律可以定義作對于通訊和通訊形式之一即語言的道德控制,當這個規范處在某種權威有力的控制之下,足以使其判決產生有效的社會制裁時,更可以這樣地看”,2“法律問題可以看作通訊問題和控制論問題,這也就是說,法律問題就是對若干危險情況進行秩序的和可重復的控制”。3可以看出,維納的觀點與當時盛行一時的社會法學關于法律是社會控制工具的思想是息息相通的,但他在“控制”之外又加上了信息的接收與反饋即“通訊”的因素,已經初步具有了系統論的影子。在維納之后的系統論學者似乎對法律并未給予太多的關注,而法學界則有人開始主動嘗試以系統論的視角去考察法律,布爾丁的《糾紛的一般理論》、廣瀨和子的《糾紛與法——用系統分析方法研究國際法社會學的嘗試》均在這方面較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前蘇聯法學界在八十年代也積極將控制論引進了法學研究4,而真正全面、深入地運用系統論思想并且取得了較為重要成果的則當推德國的N·盧曼(N·Luhmen)、G·托伊布納(G·Teubner)和K-H·拉迪亞(K-H·Ladeur)等人關于法律的系統理論。盧曼認為社會不是個人或主體的集合體,而是“系統/環境”的關系,法通過限定人們的期待——使迄今為止所做出的決定或今后將要做出的決定具有連續可能性的“意義”,并使之結構化,成為旨在縮減世界復雜性而功能分化了的社會系統,5他試圖將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法律的自我描述與社會學的關于法律的外在描述結合起來,既強調法律系統的統一性(unity of legal system)、封閉性(closeness)、獨立自治(autonomy),又突出法律與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提出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系統法學理論。 托伊布納和拉迪亞在盧曼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所發展,特別是托伊布納提出的法律“自創生”理論較有特色,他認為法律經歷社會彌散法、部分自治法和自我創生法三個發展階段,作為自我創生系統的法律(Law as an Antipoetic System)是一個次級控制論系統,它以自我關聯的方式構成各個組成部分,并以超循環的方式把它們連接在一起,法律的各個組成部分自我生產,法律規范與法律行為相互產生,構成超循環連接。6托伊布納還積極開展德國的系統理論與英美批判法學之間的對話,并認為英美批判法學停留于法的解構,而盧曼和自己的系統理論則同時也是法的重建理論。7
我國法學界對系統論的運用是與系統論思想在我國的傳播同步的。雖然錢學森在五十年代就著有《工程控制論》一書,但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的系統論思想才在我國傳播開來并受到重視,與外國相比,我國對系統論的運用起步較晚。在1979年舉行的一次系統工程會議上,由錢學森首次提出了“法治系統工程”的概念,此后,吳世宦、常遠等一批學者就法治系統工程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以吳世宦的《論法治系統工程》(1986年)和《法治系統工程學》(1988年)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專著和論文相繼發表。1985年和1988年,先后召開了兩屆全國性的法制(治)系統工程學術討論會,推動了這方面研究工作的開展。進入90年代后,法學界出現了用系統科學的方法運用于具體部門法學的傾向,如何秉松的《犯罪構成系統論》(1995年)、熊繼寧的《差異、變化與耦合》(1999年)和龍宗智的《相對合理主義》(1999年)等專著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于刑法學、行政法學和刑事訴訟法學所取得的成果。8《現代法學》雜志自1999年第5期開始開辟了“法治系統工程”專欄,也刊發了一系列在部門法學中應用系統論方法的研究文章。
二、 系統論視角下的法律觀
將系統論運用于法學研究的思路有二:一是將它運用于法的基本理論研究,從系統論的視點出發來觀照法的基本范疇,提出一套系統論視角下的法的分析框架;二是著眼于其技術應用,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運用系統方法,如法治系統工程、應用法學中的系統研究等。前者是運用系統思想建立一種法哲學,而后者則是用系統方法解決具體問題,二者同等重要。但我們也應看到,由于系統論是有別于經濟的、社會的或語義的分析方法的一種全新的分析范式, 而每種分析范式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分析范疇、語言和邏輯規則,因此準確定義系統論中法學的基本范疇,確立一種系統論的法律觀,也就是上述第一種研究方向就成為全部系統論法學的基石。德國法學的系統理論所做的正是這種努力。但我國二十年來的系統法學研究則幾乎全部集中于后者,在筆者所見相關研究成果中,真正運用系統論于法理學研究的極少。在未確立起系統論范式下的法學基本范疇和分析框架的情況下,直接運用系統論于具體操作層面,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造成在研究的出發點即在基本理論范疇上仍不得不沿用非系統論的模式,從而限制和影響了系統論原理的運用,這是當前我國系統法學研究的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
因此,要想在法學研究中引進系統論,希望以一種新的思想范式豐富法的理論,促進法學發展,就必須建立系統科學視角下的法律觀,即要建立系統論的法理學。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從其最基本的范疇出發的,“法”這一基本范疇是一切法學理論的根本出發點。建立系統論的法理學首先必須對什么是“法”做出回答。
一般說來,基本范疇的確定是一門學科得以建立并發展的基礎,但就法學而言,自其產生以來,對“法”這一法學最基本的概念卻從未取得過一致的意見,正義說、理性說、神意說、主權者命令說、社會控制工具說以及階級意志說等等不一而足。這似乎是法學的尷尬,但從另一方面看,恰恰也正是由于對法律的這些種種不同的解說,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法學流派,促進了法學的繁榮與發展?!胺ā边@一范疇成了法學理論的全息圖景,是一切法學理論的立足點。那么以系統論的分析范式,如何解說“法”這一范疇呢?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假設;會計本質
知識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一個新時代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提出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基礎。以信息和通訊技術為條件。以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為首要生產要素等。知識將在社會生產和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主體作用。并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中的任何一次變革都會引發會計的變革?!皶嬛饕沁m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M·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由于知識經濟導致世界產業經濟結構從物質型經濟轉向知識和信息型經濟,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空前發展和全球網絡的形成,將創造出許多過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包括會計思想、會計目標、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技術方法和會計政策規范。國內學者在研究知識經濟對會計影響時,往往多集中于闡述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四大假設的沖擊影響。研究的邏輯起點無非是從會計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出發,闡述它的不適用性。有的學者如殷志剛、邱景忠提及到其對會計目標、歷史成本、資產概念的沖擊。但都淺嘗輒止。對作為會計研究重要方面的會計本質,卻很少有文章系統論述知識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本質的三種認識
本質是決定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屬性。會計本質是由會計的內在矛盾所決定的,是會計這一事物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它從整體上規定會計的性能和發展方向。會計本質也是確定和解釋其他會計概念的依據,會計研究首先應解決會計本質問題。這一觀點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風靡我國,并在會計研究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存在于我國會計理論界的對會計本質的三種認識即“會計信息系統論”、“會計管理活動論”和“會計控制論”,這是對其進行長期研究的邏輯起點。人們對會計本質和內涵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迄今為止仍是三派鼎立,沒有能夠達成一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人們價值意識的轉變,都迫切要求我們對會計本質重新加以思考。
(一)會計信息系統論
余緒纓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主張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他認為:“根據當前的現實及其今后的發展,應把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主要通過客觀而真實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金緒纓,1980,1982)。此后,這種觀點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們給會計所下的定義是:“旨在提高企業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葛家澍等,1983)。
(二)會計管理活動論
“管理活動論”這一觀點是我國學者首創的提法,由楊紀琬教授利閻達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兩位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論文,首先提出了“會計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活動”的觀點,并認為:會計管理在微觀經濟中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重要的價值管理;在宏觀經濟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的價值運動就是個別資金的運用,會計管理是對這種運動進行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動論
“控制活動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為調和上述兩派的論戰而出現的一個新興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楊時展和郭道揚兩位教授。楊時展教授的會計控制論側重于會計微觀領域,其建立的基礎是受托責任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會計控制論。他認為:自古以來,會計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經濟活動,離開現代會計這一控制系統的運行,要提高經濟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揚教授的會計控制論側重于宏觀會計領域,他從會計史學視角出發,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提出了現代會計的全面控制觀點。他認為:會計是人類為實現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所進行的一項基本活動,因而現代會計的本質是一個全面控制系統,必須把過去、現在與未來結合在一起;必須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結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現代社會,會計更是現代經濟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社會中通過對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經濟信息的優化與利用,以期對即定目標的控制和最終目標的實現。將會計界定為一種控制活動,優勢在于: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揭示了會計的本質,闡明了現代會計是一個控制系統。并且將受托責任與會計控制系統相結合,同時明確了受托責任與決策的關系?!《?、知識經濟下對會計本質三種觀點的辨析
(一)按照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活動確實是生產制造信息的行為,但知識經濟環境下這種信息的內涵卻在不斷地擴大
具體表現為:1、知識經濟下,信息的使用者不僅要了解財務信息,還要了解企業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財務信息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企業的核心技術、管理團隊的背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業的競爭形式等,這些信息單純依靠財務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來的,而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時考慮的重要因素。2、在知識經濟環境下誕生的新的信息記錄、采集、聚合、分析、整理、傳輸、公示技術等均產生了質的飛躍,現在的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使海量的信息能夠得到處理,并且能夠即時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時效性。3、知識經濟下單純認為會計是確認、計量和傳遞經濟信息的過程的看法只體現了會計的反映職能,忽略了監督、預測和分析等控制職能。因為財務人員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職業判斷去分析確認各種資產,選擇不同資產的計量屬性等等,這種判斷性決策本身就是一種管理活動。
(二)會計被界定為一種管理活動
關鍵詞: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系統
1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背景
智能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在學科建設上各高校百花齊放、各有特色,但目前國內高校的智能專業本科教學普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㈣。
(1)專業課程過于龐雜。專業課程設置重疊較大,本來的出發點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由于學時有限,過多的課程反而影響了專業特色。
(2)培養模式落后。缺乏學科交叉,且“教師一學生”的單一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
(3)專業培養缺乏目標導向與社會定位。學生缺乏對智能學科的系統化理解,很難培養其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沿用傳統的畢業論文(設計)管理模式和時間分配方案,以通常的論文撰寫和答辯為基本考評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2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思想
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教育成果的收官之作,對學生進入社會或繼續深造都有重要的過渡作用,需特別重視。通過面向能力培養的本科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指導思想在遵循《南開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手冊》的基礎上,主要強調以下3個方面。
(1)學生應結合課程學習情況、今后擬就業方向、個人興趣、繼續深造方向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導師和畢業設計題目,而非功種性地選擇難度低、給分高、容易過的題目。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將涉及的核心課程知識點再做溫習,與指導教師積極溝通,與團隊成員經常討論。
(2)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方面應注重與前沿技術的相關度,可將在研項目、子課題、甚至技術點中的一些工作作為本科生畢業設計題目,鼓勵教師多出題目。教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應給予參考文獻、參考書目建議,并根據項目情況提供之前的項目文檔,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撰寫項目文檔的能力。
(3)論文撰寫符合南開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內容、格式規范,做好論文答辯的各項準備。
為了全面貫徹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指導思想,使畢業設計工作順利推進,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正式開展前要經過兩個層次的動員工作,一方面由學院教學領導班子動員畢業設計導師,另一方面,學院組織學生集中召開畢業設計動員大會。
3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內容和過程
3.1畢業論文(設計)前導課程
為了使畢業論文(設計)實現更好的效果,學校首先在畢業論文選題前一學年就開設綜合課程設計課程,該課程可以分為春、秋兩個學期(即第五、六學期),分別為綜合課程設計2-1和綜合課程設計2-2。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項目或教授課程給出1~3個題目,將智能學科核心課程(如智能工程、機器視覺、現代控制論、過程控制、電路基礎、計算機基礎等)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恰當的選題體現出來。學生在自由選擇一個題目后,像研究生一樣進入實驗室,跟隨導師完成題目,并做定期進度匯報。
該課程近兩年開始實施,效果比較顯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合理彌補了本科生畢業設計時間不足的問題,真正的畢業設計過程在大四學期才剛剛開始,而該階段的學生一般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國等事務,很難集中全部精力和在校時間投入畢業設計中。尤其工科類的題目需要經過實際調試和設計才能完成,很多學生由于時間所限草草應付。前導課程設置在大三學年,學生就有充沛的時間,有較穩定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二是使學生提前進入科研環境,熟悉基本的科研條件和論文寫作技能,對知識結構做進一步的整理和溫習,并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初步認識,也能較早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在后期真正開展畢業設計時選題更準確、進入研究狀態更快、論文(設計)質量更好。
3.2時間要求
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時間不得少于12周,不設上限,充足的工作時間是保證質量的重要前提。學校安排學生在大四上學期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動員、選題、導師確定、文獻查閱等工作;在大四下學期集中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實驗(調研)、撰寫、答辯等環節。大三學年(上下兩個學期)開設畢業設計前導課程,客觀上也為畢業設計增加了更多時間。
3.3選題要求
(1)以培養智能專業優秀畢業生為目標,充分體現專業特點。同時,鼓勵學生選擇以本專業為主的交叉學科課題,如近兩年有不少學生將機器視覺、圖像處理等技術與生物、法語、環境等學科的實際問題結合,做出了有應用價值的畢業設計。
(2)學生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選題,不要隨意或者盲目。前文提到的畢業設計前導課程為學生達到此要求提供了幫助。
(3)論文選題應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或實踐價值,本科畢業設計應有1~2個創新點。
(4)學生可選擇指導教師提供的題目,也可自擬題目。學院采取開題報告的形式審核全體學生的選題,并填寫《智能專業開題報告審查表》,經導師、院主管本科教學副院長簽字備案。如題目更改,學生需填寫《智能專業本科畢業題目變更審查表》,同樣經簽字后備案。其中,學院會選拔5~10名學生面向整個專業的師生舉行示范性開題報告。
(5)學生選題原則上要求每人1題。但由于智能專業很多題目需團隊協作完成,因此規定若2人(或2人以上)合作課題,畢業論文(設計)必須分開撰寫,在畢業論文(設計)中要重點闡述本人獨立完成的部分,并明確說明本人在課題研究中完成的內容對整個課題的貢獻。
3.4資料查閱、實驗設計及數據整理
智能專業本科生如同其他工科學生一樣,往往直接著手解決具體問題,而忽略了問題背后的理論意義。因此,學生應進行一定量的文獻閱讀工作,在開展畢業設計前廣泛收集資料,以便了解目前該領域國內外研究現狀并做好記錄。同時,要求學生將課題的研究背景、資料查閱情況、文獻閱讀心得進行歸納總結,并在初期進行一次詳盡匯報。導師對該匯報評價滿意后,學生繼續進行實驗設計和后繼答辯工作,若不符合要求則需重新匯報直到符合要求為止。我們要讓學生懂得:只有通過豐富翔實的前期調研,才能了解理論界對自己擬研究問題的研究狀況,避免低水平重復性工作,也防止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這對學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3.5編寫提綱和撰寫畢業論文(設計)
根據智能專業特點,撰寫論文的時間為4周,在撰寫前應與指導教師討論三級目錄。學生應主動找導師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每周至少一次,總次數不少于10次。這里特別強調,如學生沒有按要求完成之前的環節,而直接提交論文,則不準許答辯,亦不能獲得相應學分。
3.6畢業論文(設計)指導與檢查
指導教師應按學校要求對學生進行定期指導,同時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完成進度、質量、出勤等情況進行檢查,及時解決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如實填寫《智能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開題報告審查表》《智能專業畢業論文(設計)中期檢查表》《智能專業畢業論文(設計)進度檢查表》等表格。
3.7利用網絡系統完成全過程質量控制
良好的改革方案,離不開有效的管理機制。在該方面,南開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利用學科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開發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用于管理本科生畢業設計全過程。學生可以在綜合課程設計(前導課程,如圖1)和智能專業本科畢業設計(如圖2)分別使用系統完成填報志愿、導師雙向選擇、開題報告提交、中期檢查等步驟。相應地,導師可以通過該系統完成題目布置、開題報告審核、中期檢查等工作。學科主管教學工作領導也可借助該系統,通過高權限訪問,評閱和批示教師及學生的論文進度和質量。
〔論文摘要〕高校教學管理的科學化是依托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充分運用過程理論和網絡方法,將雜亂無章的日常工作,進行有序的科學化整理、分類、調度與處理。而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要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問題,必須不斷地學習社會科學和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學會科學管理,使學校教學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最終從根本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學管理工作則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證這一工作具有科學的運行機制,不僅是我們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高校教學管理理論工作者十分關注的研究課題。特別是在新形勢下,高校教學工作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許多因素發生著不可避免的聯系,從而使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教學活動本身與20年前相比,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來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外,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高校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動都與社會環境發生著很多的聯系,這些復雜情況是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所無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須充分認識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理論依據,深刻理解教學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形成過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理論依據
當前,我們可以根據系統的要素、功能、結構、相互聯系方式、歷史發展等方面進一步把教學管理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子系統。通過對這些子系統的綜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導出教學管理系統的運行機制及其規律。既然我們可以把教學管理工作用系統的理論加以抽象化,那么,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論,對系統內的信息加以科學化處理。
一般來說,在高校教學管理系統中,必然存在著大量的信息與信息流。這些信息的出現、傳遞、交換、流動與反饋,必然會全面地反映出教學管理整個系統的活動特點及其規律。如果我們能科學地獲取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學地認識到教學活動中的規律,從而為控制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提供保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依托控制理論對教學管理系統進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
另外,教學管理是一個可以構成閉環的控制系統,要想認識這種閉環的控制系統,我們就應該從“過程論”的理論出發,基于系統化理論,將教學管理系統視為一個可被分解、可被劃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維空間。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教學管理的全過程有許多有序的節點,這些節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與教學管理的各類環節,而環節與環節之間,即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用某些鏈連接成為一個主體的空間網絡??傊虒W管理科學化的基礎就是:依托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充分運用過程理論和網絡方法,將我們平時所遇到的雜亂無章的日常工作,進行有序的科學化整理、分類、調度與處理。
二、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主要內容
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主要內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以教學管理基本原則為指導,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現代科學方法,建立教學管理決策系統、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教學過程控制系統,進而實現對教學管理全過程動態的有效管理。
(一)教學管理決策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核心。整個教學管理系統的運行是依靠教學管理決策系統來指揮的。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教學管理決策是指參與教學領導工作的管理者,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的選擇目標和行動方案的活動。由于教學管理所依據的主要是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交流、加工和制造的過程,因而教學信息的管理又成為教學管理決策系統的基礎。此外,在有一個科學的教學管理決策系統作指導、暢通的教學管理信息為基礎之后,還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教學管理控制系統作為保障,才能使整個教學管理系統合理運行。
(二)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前提。正確的決策依賴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須經過暢通的信息網絡來獲取并進行加工和合理流動。教學狀況信息反饋系統要及時得到靈敏、準確和有利的信息,從而使教學管理決策指揮部門在擁有足夠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證系統的順利運行。而信息反饋系統的科學化管理則更加重要,主要體現在教學信息的搜捕術、濃縮術、篩選術、提取反饋術四個方面。 (三)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關鍵。教學過程控制系統是以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各類教學檢查為手段,以教學過程中各類教學環節為重點而形成的。教學過程控制系統主要包括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學風評估制度、教學檢查制度、作業抽查制度、試卷抽查制度等。通過將這些制度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不僅使我們有效地控制了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關鍵點,而且使人才培養全過程得到優化,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
三、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形成過程及作用
從哲學意義上來說,人們對事物內在規律的認識過程應該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往返過程,但這種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重復過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們首先通過實踐,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后才可能上升為理性思維。然而,當理性思維形成以后,我們又會發現原來初始實踐中的某些缺陷,這就形成了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也從而使我們的實際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過程,也符合這種認識規律。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在大量的實踐基礎上,形成一個有效的決策系統,通過一定的理論總結與分析,充分認識教學管理決策系統建立的意義與作用。但是在理論分析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要建立一個閉環的有效決策系統,還必須對相應的環節進行完善。這就促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必須對某些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分析和歸納,并把這些認識成果補充到原來的理性認識之中,使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逐漸得以完善。這種在科學化理論指導下的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在以下幾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軌道。教學管理科學化體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統構成。因此,高校應該圍繞這三大系統,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機構,明確管理職責,科學制定教學規章制度,加強各項教學工作規范化建設,使教學的各個環節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