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化轉型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國有企業;后勤管理;市場化;必然性;途徑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不斷進行經濟體制的轉型與改革,而國有企業正是改革的重點。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主導支撐,始終受到國家的特殊扶持與補貼,部分國企在市場發展中逐漸喪失了競爭力,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成為國家經濟的負擔,這對我國現代經濟的發展尤為不利。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和運行,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也成為了我國經濟改革的重點,尤其是去行政化、改變計劃經濟時代的量產指標式生產經營模式,這實際上就是要將國有企業放置于市場競爭之中,使之在經營管理上全面市場化。市場化是將企業有限的資源置于市場的大環境之中,通過市場的調節和價格杠桿來促使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從而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市場效益的最優化配比。國有企業的后勤服務保障系統是支撐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環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企后勤部門能夠直接決定企業物資供應比例,掌握著企業發展的根本。但是,其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指標中也逐步形成了冗員多、效益低、管理差、競爭力弱等缺點,同時國企的后勤部門不能有效地將固定資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造成了巨大的資產浪費,資產折舊成本逐年上升,成為了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隨著國有企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后勤部門的缺點對企業當前發展的阻礙作用已經逐漸顯露出來,后勤部門對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不適應已成為揮之不去的頑疾,后勤人員多、資產再生效率低下,不僅不能為企業創收,反而大大提高了經營管理成本。因此,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發展已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且勢在必行。
二、國企后勤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主導與支撐,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社會安全,是國家財政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并且還承擔著許多社會功能,國家在財政、政策等方面都給予了大量的傾斜支持。而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后勤部門發展至今,已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國企后勤管理部門作為固有資產與物資供管的特殊部門,對企業的發展仍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企業內部的后勤管理體制卻早已不能滿足企業市場化發展的需要,暴露出了一大批的缺點。
1.后勤部門管理項目多、范圍廣,但受體制束縛,自身基礎較弱
我國國有企業在后勤管理上一般設置后勤管理部門作為企業主要資產管理部門,其管理資產的項目繁多、管理范圍也十分廣泛,但后勤各系統、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度卻相對較低。國企后勤部門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形成了指標性、量產性的陳舊習慣。在管理中,后勤系統職能多、組織結構龐大、涉及面廣,資產管理過于死板、僵硬,不能有效進行溝通。于后勤部門所涉管理項目多、雜,其與財務部門、各資產直接或間接使用部門需要進行頻繁且有成效的溝通,然而,受傳統社會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人們大多將國企后勤系統當作福利機構或安置機構,使得后勤管理十分松散,職能繁多,不利于企業的集中管理。
2.機構設置與員工結構不盡合理
國企與普通企業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顯的便是行政編制。在傳統國企的人事管理中,企業內部人員大多具有組織編制,享受完善的福利待遇,企業后勤部門也通常被當作轉崗分流的主要領域。后勤部門員工的分配結構不夠合理,內部機構始終存在臃腫的現象,后勤系統中大多集聚了較多的弱勢群體,無論是工作效率還是轉崗分流,其壓力都十分巨大。
3.后勤部門經濟效益差,管理成本高
長期以來,國企后勤部門都僅僅被當作內部資產的管理方,注重對固定資產的切實管理,其總資產中僅有少部分資金用于投資,其余大部分都屬于固定資產或福利性、公益性資產。在長期的管理中,固定資產的折舊成本高,資產損耗縮水嚴重,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成本。而現代國企除了固定資產以外,還較為注重固定資產的再投資,利用固定資產進行資產投資創收,這是傳統后勤管理難以實現的。
(二)原因分析
我國國有企業后勤管理部門已很難適應企業的市場化轉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后勤管理理念也嚴重阻礙了企業生產經營的創新與活力,拖慢了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速度。造成當前國企后勤部門問題重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管理的失衡。
在當前社會中,大多數國有企業都將主要精力和優勢資產投放到了企業自身的主產業中,其所制定的戰略措施和經營管理目標也帶有強烈的目標性和方向性。然而,其對內部后勤系統的改革與建設卻相對涉及較少,并且由于大部分國企的后勤系統本身也缺乏自我改革的創新意識,造成內部機構臃腫、人員過剩、缺乏創新、優秀人才流失、資產閑置等等現象,后勤部門經濟效益低下,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危機。同時,我國國企中,大部分員工的思想觀念仍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產模式中,缺乏自主意識、市場意識、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員工作風松散、不思進取,自身的改革意愿不強,對企業的改革政策消極對待,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
三、國企后勤管理市場化
(一)國企后勤市場化的基本特征
國有企業后勤管理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而后勤管理擺脫單獨的“小而全”管理,逐步向市場化、社會化發展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目前,我國國企后勤管理市場化經營模式幾乎都參照物業管理行業的模式來進行,國企市場化經營主要呈現如下基本特征。
1.后勤管理市場化是國企去行政化改革的重點
國企改革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使計劃經濟回歸市場主導,企業應該在市場中優勝劣汰或借助市場的力量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和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我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束縛,在管理中已形成深刻的量產式經營思想,并且官本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時刻制約著企業的轉型速度。而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其重點就在于“去行政化”,將后勤部門推向市場、推向社會,由民間資本進行來進行資源配置和資產管理,這是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最明顯的標志之一。
2.后勤部門獨立于國企主導經營產業,市場第三方管理多樣化
國企后勤部門在市場化過程中需要“另謀出路、另擇賢主”,在管理上與國企其他產業互相分離,實行獨立的財務核算與經營指導。而市場第三方管理者則根據市場規律進行篩選,其管理實行“自負盈虧”。
3.在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管理中,政府主要發揮監督與指導作用
在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管理中,管理的主體是企業,而非政府單位,政府主要是對其市場化過程進行監督與指導。傳統的國企后勤部門主要承擔一種福利,即為企業和員工提供更好的物資保障,而并非出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本性,這也是國企行政體制下的一種特質。在后勤部門市場化過程中,政府也不在繼續維持其福利,而交由市場經營主體自主決定,體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
4.后勤市場化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的管理模式
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管理應滿足市場經營主體的經濟訴求,體現其作為市場資本參與市場運作的效用。當然,后勤管理也是企業生產過程的延續,為了使后勤資產能夠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與使用目的,也需要對其進行裝修、改造、融資整合等。因而,后勤市場化管理是集服務性、生產性、經營性于一體的綜合的管理模式。
(二)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目前,我國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總體來說已進入探索階段。我國許多國有企業關乎國計民生,且生產、技術等涉及諸多保密處,從這方面來看,國企后勤市場化進程并非妥帖。我國一般生產性國有企業在后勤管理方面大多能夠走市場化發展道路,引入民間資本,甚至外資,在國有資本控股的大前提下,國有資產不會大規模轉性,也不會改變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一般來說,事業單位、政府單位的后勤部門在市場化運作方面走在了國企的前列,如后勤食堂、物業管理、活動場地等資產在承建、租賃、維護、改造等方面都早已實現了市場化,發揮了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不過,在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其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后勤管理缺乏規模效應,難以發揮國企的綜合優勢。國企后勤部門只負責本企業所經營和擁有、持股的固定資產、虛擬資產,而在市場化過程中,由于經營者與投資資本的分散,國企后勤部門容易被市場分割,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其二,后勤市場化往往缺乏品牌戰略意識和誠信意識。國企后勤部門經過多年的市場化轉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與原企業之間的管理還沒有從根本上定性,許多國企管理者仍未徹底放開對后勤部門的管理與指導,尤其是后勤部門的管理者任免權、決定權仍由原企業決定,后勤部門的市場發展意識和競爭意識十分薄弱與滯后,不能全面自主經營決策,也沒有中長期發展規劃。其在市場經營中缺乏品牌戰略意識,往往依靠原企業來進行市場宣傳或者經營,后勤管理混亂、主動服務意識落后。并且,在利益分配上二者也存在較大的分歧,這使得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進程仍困難重重。
(三)后勤管理市場化發展的必然性分析
當前,我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已進入深層次階段,但從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已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適時地將阻礙國企市場化轉型的后勤部門推向市場不僅能減輕國家與企業的財政負擔,還可以加快國企市場化轉型的速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1.有利于國企體制改革,減輕國家與企業的財政負擔
對國企的后勤管理部門進行市場化轉型,就是將后勤管理行政機制向企業經營管理轉變,社會企業將取代政府或者國企行政機構成為國企后勤管理的主體。我國國有企業因體制原因,其后勤部門也隸屬于行政管轄范圍,而其后勤部門人數相對較多、經濟創收能力低下,對國企的市場化經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在國企體制與經濟改革中,去行政化是其重要的指標,而后勤部門市場化則能夠實現快速去行政化、融入市場經濟,而且政府在國企改革中的角色也能夠快速實現轉型,從主管職能向監管職能過渡。后勤管理企業通過開展多種經營行為,運用合理收費、有償服務、投資等實行經濟獨立,大大減輕政府主管部門的財政負擔,為企業的發展之路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2.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的分配與調節作用,提高其資產運作的效率
針對當前國企后勤資源利用率低下、創收能力不高、難以充分利用等現狀,對其進行市場化轉型可以將原本不能參與市場競爭的資產全面推向市場,通過市場的配置作用來實現盈利。國企后勤部門的部分固定資產閑置現象較為普遍,對其維護成本、管理成本也都較高,每年都需要進行財政撥付補貼,不僅極大地浪費了財政資金,還造成大量資產閑置。而后勤市場化、社會化能夠最大限度地盤活固定資產,用于其他經營創收行為,實現保值增值,也減少了維護成本,從而充分地發揮其資產運作的效率,提高整個后勤系統的盈利能力。
3.推行產業整合與升級,實現后勤產業化、集成化、品牌化
國企產業結構調整事關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全局。企業后勤部門的市場化轉型將分割國企組織結構,“砍掉爛尾”,促進國企產業結構調整。而市場化了的后勤管理將能夠實現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強強聯合等市場經濟行為,從小做大、由弱變強,逐漸實現后勤產業集群化和品牌化,產生規模效應,從而不斷鞏固和增強后勤產業實體經濟的市場競爭力。
4.有利于解放思想、轉變經營管理觀念,是后勤產業戰略轉型的內在需要
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改革能夠引入市場競爭與民間資本,徹底打破內部壟斷和行業保護主義,使內部形成競爭環境,從而分流員工隊伍,實現優勝劣汰。并且,能夠促使員工與管理者不斷解放思想、轉變經營管理理念,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以更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
三、后勤部門市場化發展的途徑
(一)后勤部門市場化轉型的戰略定位
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轉型是國企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也是一項中長期目標,將后勤部門推向市場,也是符合企業長遠發展以及市場經濟建設大局的戰略結構調整。當然,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轉型并非簡單地融入市場,它必須根據企業戰略布局來進行,其戰略定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服務于企業主體業務的戰略發展布局
后勤部門是支撐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企業主體業務的發展離不開后勤保障的支持,而后勤服務質量的高低又直接影響主體業務開展的效率。因此,在后勤部門市場化轉型過程中,企業應該將主體業務與后勤部門放在同一個平面,根據企業戰略發展來設計和調整,使其成為一個統一的商業整體。只有實現后勤與主體業務發展方向一致,后勤轉型才算成功。
2.致力于提高經濟效益與員工生活保障
后勤部門雖然向社會化、市場化轉型,但其作為企業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要承擔穩定企業后方的重責。后勤轉型一方面要走獨立經營的模式,迅速擺脫財政補貼、成本消耗的現狀,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盡快實現盈利;另一方面要開展個性化、人性化、市場化的生活服務項目,使員工的生活更有質量,從而使其產生歸屬感,留住關鍵型人才。
3.立足固定資產,開創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企后勤市場化運作要從自身的固定資產運作出發,利用社會資源盤活存量資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后勤部門市場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實現的戰略目標。
(二)轉型的難點
國有企業后勤部門的市場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面廣,對現有體制沖擊較大,尤其對后勤部門員工的沖擊較大,改革之路阻力較大、困難重重。從總體來看,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轉型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主體分離階段,從主體業務中分離出來,成為具有自主經營的實體與獨立法人;資源產業化發展階段,后勤部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資產、資源進行重組,最終實現集約化、產業化集群發展;融入社會第三產業。在后勤部門市場化轉型過程中,需要做到從計劃經濟向市場化經營轉變;從穩定的政治環境向多變的社會環境轉變;從行政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對此,國企后勤部門需要重點做好如下兩點。其一,明晰產權關系。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改革,首先必須從產權上確定甲乙雙方的責任與權利,后勤承建企業以經濟利益驅動,來吸納社會資本,獨立核算,規范企業管理與發展。國企管理方要以平等的經濟體來開展談判與企業監督,明確產權類型與歸屬,從而確保轉型成功。其二,建立健全后勤企業市場管理體系結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活動單位,其管理結構的建立與完善是參與市場競爭、獲取經濟利益的前提。國企后勤部門的市場化轉型也必須成為市場經濟的基本單位,而非凌駕于其上,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國企體制轉型的重要機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對后勤市場化改革來講至關重要。
(三)國企后勤部門市場化發展的建議
1.合理劃分改革對象,慎重分離主次業務體系
我國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的主導,掌握著社會發展的經濟命脈,對其后勤部門進行民營化、市場化改革必須慎之又慎。對待不同性質與經營種類、規模的國企,要合理劃分市場化改革的對象,根據企業性質、經營狀況、資本成分等區別對待其后勤改革,確保轉型對象既不影響國家安全,又符合市場化條件。
2.革新思想觀念,加強后勤系統創新意識
國企后勤部門改革的一大阻力來自于相關員工對舊有行政體制的依賴。在市場化過程中,后勤管理企業要著重處理好行政體制向私有制、聘任制轉型的過程,加強思想教育工作,轉變員工的思想意識,逐步消除員工消極工作、等待上級安排的依賴思想,引入競爭機制,完善員工的各項獎懲制度與福利保障,減輕市場化改革的阻力。同時,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力度,增強與昂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危機意識,使后勤系統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重新煥發活力。
3.完善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市場服務水平
后勤企業要轉變人事管理制度,通過改革用工制度,打破員工“吃大鍋飯”的意識,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規范化。同時,建立個人責任制度,明確崗位職責,建立內部競爭機制,擺脫員工推卸責任、不思進取的工作現狀,全面落實“多勞多得”的經濟分配制度,以迅速向市場經濟靠攏。另外,后勤企業要規劃服務態度,建立服務標準與考核機制,對企業員工實行規范化、統一化、標準化管理。
為切實減輕企業的負擔,國有企業在體制改革過程中應進行大膽的嘗試,將后勤業務從主體中分離出去,將其置之于市場大環境之下,實行財務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改革方略。如此,方可使國企在市場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侯怡群.淺談推進國有企業后勤系統改革發展的途徑[J].現代科技(現代物業下旬刊),2009(08).
【關鍵詞】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珠江三角洲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2)05-0030-04
一、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必要性
1.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兩難沖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國際生產分工與貿易體系,形成了以加工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但在這種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中,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國際貿易鏈條的低端層次。這一方面容易導致發展中國家價格貿易條件惡化,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另外還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一系列的生態與環境問題。這就是中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原因所在。產業結構轉型主要表現為在全球價值鏈條中不斷攀升的過程,將更加依賴于比較優勢的動態演化。但從目前國際技術進步的總體格局來看,發達國家總是技術創新與進步的先行國。普斯納(Posner,1961)的技術差距論仍在發揮作用,發展中國家也就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對發達國家的技術-趕超。目前中國國際競爭力排名靠前的要素指標,一是就業人數,居世界第一;二是人口特征,居世界第二;三是勞動成本,居世界第十二位。也就是說,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比較優勢仍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不是技術、文化、制度等知識性要素,這就形成了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兩難沖突。
2.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戰略意義。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區域統籌、循序漸進的過程,產業結構轉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以先發展地區為先導、以區域協同與梯度推進為特征的漸次演化過程。大國經濟的地區差異性與多元結構,適應了不同產業以及不同經濟型態的發展要求,容易形成區域經濟的梯度特征和區域發展的協同局面。大國經濟的規模經濟性和相對獨立性,又使之能夠在大國內部地域差異性基礎上,利用區域分工與貿易復制全球化下的國際分工與貿易,從而將本質上是國際分工與專業化深化的產業結構服務化過程,逐步內化于大國內部的區域分工與專業化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之后,以珠三角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引領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造就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需求結構的深刻變化,這種以低端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弊端越來越明顯。為此,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的思想。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先發展地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先發展地區的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不僅可以推動這些地區的科學發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區域協同、漸次輪動”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格局,循序漸進地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可能性
1.先發展地區具備經濟發展帶來的稟賦結構優勢。以要素積累為基礎的稟賦結構改善是產業結構轉型的基礎。實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剩余的增加,以珠三角為代表的我國先發展地區,在要素積累和稟賦結構上具備領先全國的優勢。1990年珠三角地區的資本勞動比為0.4188,即勞均資本額僅為0.4188萬元,僅比同期廣東省全省的資本勞動比高出0.1971萬元。至2009年底,珠三角地區的資本勞動比上升到5.7149,與1990年相比增長了12倍多。與同期廣東省的資本勞動比(3.9061)相比較,珠三角地區要高出1.8088萬元。從全國來看,2009年珠三角地區資本勞動比僅次于天津的7.6069萬元、上海的7.2304萬元和北京的5.7801萬元,可以排在全國第四位。稟賦結構的改善會逐步促使比較優勢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轉化,從而有利于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
2.先發展地區具備市場化發展帶來的交易效率優勢。交易效率是決定分工演進的關鍵因素,由于存在分工好處與分工帶來的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分工水平取決于交易效率的高低。而交易技術(含交通、信息與教育技術等)與交易制度(含市場、信用與信貸制度等),是影響交易效率的兩大方面。2010年東、中、西部地區交易技術效率指數分別為1.3700、0.9537和0.6917,東部先發展地區具有明顯優勢。其中廣東省在信息交易效率方面僅次于京、滬兩市居全國第三。由于市場、信用與信貸等交易制度因素與市場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因此交易制度效率可從用市場化指數來判定。而在這方面,東部先發展地區顯然具有市場化改革的先行優勢。2009年東部地區市場化指數為9.56,大大高于中部(7.45)和西部(5.42)地區,其中浙、滬、蘇、粵等省市穩居全國前四的水平。市場化發展帶來的交易效率優勢有利于推動分工演進和專業化發展,從而促進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
3.先發展地區具備人力資本以及技術創新優勢。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是知識性要素的重要內容,也是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重要分工基礎。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人力資本水平、規模與結構都得到了迅速提升。廣東1978—20lO年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3.92年上升到9.56年,人力資本總量由9262萬人年增長到55718萬人年,增長了5.02倍。人力資本結構也不斷優化,專業人力資本占比不斷上升,從1990年的24.94%上升到2010年的30.43%。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與優化促進了先發展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廣東不僅在創新環境方面領先全國,而且在知識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以及綜合創新實力等方面,都具備雄厚的領先優勢。先發展地區在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方面具備的領先優勢,為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要素基礎。
4.先發展地區面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結構轉型契機。由于存在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先發展地區實際上擁有近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資源。即使區域內閑置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資本要素的增加也會被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流入所吸收,使得生產領域的實際資本勞動比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從而影響了產業結構在要素形態方面的轉型。這也是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一直得不到優化并出現“服務化悖論”根本原因。但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的形成,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將在未來若干年消失,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先發展地區將面臨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的壓力,這客觀上有利于推動先發展地區的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從而促進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
三、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政策思路
1.加強交易技術建設推動制度創新,強化知識性要素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服務化的本質,是以知識性要素為基礎的分工演進下的專業化發展。影響交易效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交易技術,包括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勞動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直接決定著交易費用的大小和交易效率的高低;二是交易制度,涉及產權、價格、市場、信用、貨幣等的交易行為規范,即文化、制度、規則等,其產生的間接交易費用甚至大于交易技術的直接影響。而知識性要素包括文化、制度、技術、人才等在內,又是產業分工區域性專業化發展的基礎,在分工演進中發揮著比傳統要素更大的作用。知識性要素上具備較強的比較優勢,是實現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前提條件。因此,加強交易技術建設推動交易制度創新,強化知識性要素的比較優勢,是推動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對于依賴外源性人力資本的珠三角地區而言,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區域信息網絡,大力推動金融改革與創新,繼續完善市場化交易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人力資本形成與再投資機制,形成以內源性人力資本為主體、以外源性人力資本為補充的人力資本形成與發展模式,從而全面提升知識性要素的比較優勢。
2.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區域經濟的專業化分工演進。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是推動區域經濟專業化分工演進,實現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轉型的必要手段。交易效率的改善會形成制造業與生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這種專業化分工就會依據要素稟賦在地域上產生聚集效應,形成區域之間的專業化分工與產業互動,從而實現先發展地區的服務化轉型。珠三角地區通過對外開放、吸引國際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與國際生產分工與貿易體系的對接。但由于“兩頭在外”的產業特征,割裂了與國內其他區域的產業聯系,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與引領效應大大減弱,反過來叉削弱了珠三角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演進的內生動力。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內在聯系,形成區域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有助于實現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服務化的內生演進。為此要打破行政體制障礙,創新合作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珠三角地區可以建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經濟圈為基礎,構建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發展的新型產業分工格局,并推動更廣泛區域的經濟協作與經濟一體化發展。
3.加快低端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構建“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大力推動先發展地區的低端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珠三角地區要借助發達的交通網絡,將競爭力相對不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力,向具有土地和勞動力資源優勢的粵東、粵西以及粵北轉移,提升這些地區原本落后的產業結構水平并促進經濟增長。同時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優勢,重點發展以生產業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以電子信息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充分利用粵港澳合作平臺,吸引全球研發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務機構等入駐,使珠三角從產業鏈中的制造環節向研發和銷售兩個高端環節發展,逐步實現珠三角地區由以制造為主向以創造為主的轉變,產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珠三角地區主要承擔研發、物流、銷售、品牌經營,“東西北”地區側重完善制造生產的產業鏈,從而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構筑廣東省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框架。
[關鍵詞] 資本運營 現代企業制度 數字化出版 產業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3) 05-0018-04
自2003年6月新一輪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我國的出版產業生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2年底,除少數公益性出版社和軍隊系統出版社外,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及地方和高校經營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并有若干出版集團相繼完成股份制改造,在國內a股市場成功上市,出版產業與資本市場之間的互動關系已初步成形。在這場以產業化和市場化為核心的“自上而下”改革的持續推動下,國內各大型出版企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競爭意識和擴張熱情,跨地區、跨行業和跨所有制的兼并收購案不斷涌現。由此可見,在經歷了改革初期的種種陣痛之后,我國的出版產業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裂變。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促動下,出版產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組浪潮。在這樣的大勢面前,對于大型出版企業來說,如何根據技術、市場和政策環境的變化積極推進實施戰略轉型,無疑是當下亟待研究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1 大型出版企業戰略轉型的內涵
毫無疑問,僅就戰略轉型而言,大型出版企業因其規模龐大、業務龐雜而比小型出版機構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主要關注的是大型出版企業的戰略轉型。本文認為,大型出版企業的戰略轉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現代企業制度轉型,即從傳統的事業單位向真正的現代公司轉型。事實上,從法理意義上說,目前國內大多數出版單位都已經成為公司法人,“三項制度”改革在大型出版企業也已基本完成;但這種法理轉制和企業運營機制的初步確立,其實距離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現代企業制度不僅包括如何建立起以投資者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董事會決策和監督機制、市場化的高管薪酬激勵機制,而且包括企業內部管理的決策機制、問責機制、考核機制等,其實質就是建立起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品經營管理體系。然而,對于當下很多大型出版企業來說,傳統的治理和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比如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單一股權結構,再比如過于強調圖書的文化或意識形態特殊性,而有意無意地忽視其內在的一般商品屬性,從而導致行政干預過多等。其實,在市場經濟中,圖書也是一種商品,它具有商品的普遍特性,與諸如電器、汽車等商品并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有確立了這樣一種商業理念,大型出版企業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并按照普遍公認的商業準則去經營,否則很難擺脫行政附屬地位的屬性。
二是數字化出版業務轉型,即從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從傳統出版商向內容服務提供商轉型。傳統紙質出版是現有大型出版企業的強項,但隨著數字科技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出版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并對傳統紙質出版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壓迫態勢,大型出版企業必須深具危機感,并積極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數字化轉型之路。但從目前的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技術其實不是數字出版的主要障礙,出版業的內容形態早已實現了數字化。目前,真正阻礙數字出版發展的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內容提供方的出版企業,能否在數字化出版中實現可持續的盈利;二是作為需求方的讀者,對于付費和電子閱讀的接受程度如何。出版企業只有在數字出版環節有了可持續的盈利,才具有推動數字出版的有效激勵,這是經濟學的基本供給原理。如果出版企業無法實現持續的盈利,那么數字出版的發展前景是令人懷疑的。另一方面,就讀者的接受度而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生代對電子閱讀的接受度較高,甚至有人斷言,這一代人可能會最終徹底拋棄紙質閱讀。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紙質閱讀與電子屏閱讀尚處于爭取潛在
讀者的競爭中,紙質出版商其實可以通過各種體驗營銷活動來吸引新生代群體,并開發和保持新生代的紙質閱讀興趣,因此,數字出版市場還需要時間去培育。
三是產業多元化轉型,即從以出版業為主向更廣泛的多元化經營轉型。在我國當下的出版產業和政策環境下,大型出版企業的多元化轉型是不得不做的事情。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解決風險過于集中的問題,二是解決企業的增長問題。因為單就出版業本身而言,其在產業擴張方面面臨著非常大的制約,這其中既有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制約,也有產業自身屬性的制約,憑借單一的出版業根本無法有效滿足大型出版企業的內生性擴張需求。當然,多元化轉型將不可避免地會降低出版主業在業務板塊中的比重,但這并不必然意味著削弱出版主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于大型出版企業來說,多元化擴張的前提其實是出版主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這二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說,出版主業的比重可以下降,但其市場占有率或市場份額則要提高,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場壟斷力。如果出版主業缺乏市場競爭力,那么企業的多元化戰略無疑是失敗的,也就失去了出版企業的核心意義。換句話說,大型出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出版,多元化戰略轉型只是為了適應產業發展和企業擴張的內在需要。
上述三大戰略轉型,是大型出版企業在未來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也是真正的難題,如果未能有效解決這三大轉型問題,我國的出版企業就難言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更談不上我國出版產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這既是大型出版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需要。
2 以資本運營驅動三大戰略轉型的路徑選擇 所謂資本運營,就是以資本的最大限度增值為目的,對資本及其運動進行運籌和經營。主要包含兩層意思:第一,資本運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配置資源的一種重要方式,它通過資本層次上的資源流動來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第二,從微觀層面上講,資本運營是利用市場法則,通過技巧性的資本運作,實現資本的增值和效益增長。一般來說,資本運營涵蓋兩個方向,一是擴張性的,一是收縮性的。資本擴張是指在現有資本結構下,通過內外部融資,以追加投資和并購等方式來實現橫向、縱向或混合形式的資本規模的擴大。資本收縮則是通過資產剝離、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購等方式,將企業所擁有的一部分資產、子公司或某一部門轉移到公司之外,對公司總規?;蛑鳡I業務范圍進行重組,從而縮小公司的規模。無論是擴張還是收縮,資本運營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股東權益最大化和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這是商業世界的基本法則。
長期以來,出版行業的事業屬性被過度強調,而其商業屬性則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但是,隨著近些年出版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出版社轉企改制的順利完成,再加上多家大型出版企業的股票實現了公開上市交易,這都為出版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則在進一步促進大型出版企業的商業化轉型。對于大型出版企業來說,股票公開上市絕不僅僅意味著具有了依托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它更是企業資本運營的重要平臺,以及驅動企業戰略轉型的發動機和催化劑。大型出版企業應充分利用其規模優勢和資本平臺,將資本運營提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以資本運營來驅動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數字化出版業務和多元化擴張。
2.1 以上市為契機,通過股權多元化驅動現代公司治理和管理制度轉型。
如前所述,資本運營是以資本的最大限度增值為目的的,這樣的商業經營理念其實與出版社的傳統經營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正是因為經營理念上的差異,出版社的傳統管理模式與現代公司的治理與管理模式存在沖突。比如說,傳統出版社由于其事業單位屬性,管理方式往往是以社委會為決策中心的民主制;但對于現代商業公司來說,其實包含了治理和管理兩個層次:一是以董事會為核心的公司治理機制,一是以總經理為核心的公司管理機制,二者其實是一種相互制衡的博弈關系。對于大型出版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是建立市場化的現代企業制度,但在制度轉型的過程中,其面臨的棘手問題是如何從“組織邏輯”過渡到“資本邏輯”,即如何從以行政級別為核心的組織領導,過渡到以資本為核心的董事會治理。公司治理問題不解決,公司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然面臨阻力。只有真正確立了市場化的資本邏輯,資本雇傭勞
的生產關系才能理順,企業的內部活力才能有效釋放,而要破解這一難題,股權多元化和股票公開上市無疑是必走之路。上市不僅僅意味著融資,其本質內涵是公司所有權的公眾化和企業定價的市場化。為了實現真正的股權公眾化,必須改變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狀,股權多元化是現代化公司治理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核心要義。更何況,上市改變了國有企業的定價難題,股權的市場化轉讓就可以實現公平、公開和公正。因此,大型出版企業的治理與管理制度轉型,必須依托于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的驅動下實現制度轉型。
2.2 以資本市場為依托,通過風險資本運作驅動數字化出版業務轉型
從目前出版業務的技術發展態勢來看,數字化出版對于任何一家大型出版企業來說都是挑戰大于機遇。數字化出版的未來趨勢是毋庸置疑的,但進入時機的把握才是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筆者認為,我國數字化出版的大發展、大繁榮尚需兩個基本的前提:一是成熟的商業模式,即要有可行的持續盈利模式;二是產業結構,即要有一定的產業集中度。然而,從我國目前的出版產業現狀來看,這兩個前提都不完全具備。首先,商業模式的發展方向尚不明朗,盡管已有多家出版企業嘗試從不同路徑進入數字出版領域,但真正帶來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并未成形。其次,出版行業的集中度太低,區域行政壟斷問題突出,行業的大整合還沒有完全展開。因此,單就數字出版而言,先發并不一定具有優勢,相反卻有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犧牲品、其他后發企業的墊腳石,類似行業的前車之鑒已有很多。因此,大型出版企業在推動數字化出版方面是充滿風險的,必須慎之又慎。但是,持有審慎的心態,并不意味著裹足不前。正是由于發展數字化出版是充滿風險的,因此必須依托資本市場來推動。對于大型出版企業來說,數字化出版戰略與資本市場有機結合才有成功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數字化出版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投入,只有通過資本市場才能夠滿足;二是數字化出版屬于高風險投資,必須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風險分擔優勢來解決風險問題??傊?,在數字化出版業務轉型方面,資本運營無疑是大型出版企業實施這一戰略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2.3 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大規模兼并重組驅動產業多元化轉型
在我國目前的出版產業和政策環境下,大型出版企業的多元化轉型已經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該如何做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為了規避產業和政策風險,二是為了滿足企業的內在增長需求。由于歷史和政策原因,我國多數大型出版企業是縱向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模式,這種過于緊密的產業關聯度無疑會加劇經營上的風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利于企業分散風險。因此,大型出版企業必須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分散系統風險。另外,隨著出版企業的上市,資本市場對于企業增長的外在壓力也在加大,而僅僅靠出版業本身是無法解決增長問題的,因此必須通過多元化擴展來發掘其他行業的盈利機會,以解決大型出版企業的增長問題。但是,推動多元化轉型本身并不意味著削弱出版主業的市場競爭力。恰恰相反,多元化擴張的前提,是提高出版主業的市場競爭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市場壟斷力。因此,無論是出版行業的內部整合,還是向出版行業以外的擴張,都需要通過大規模的資本運營來加大兼并重組的力度,以推動大型出版企業的行業整合和多元化擴張。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數字化時代,大型出版企業不應滿足于單純的圖書出版,而應將自身定位于滿足消費者全方位休閑需求上,閱讀只是休閑的一種方式,電影、電視、游戲等都是大型出版企業要大力涉足的領域,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分散圖書市場萎縮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而要實現這一切,資本運營無疑是萬萬不可少的驅動之源。 3 總 結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國出版領域的產業化和市場化改革之路必將持續推進下去,隨著越來越多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型出版企業的成功上市,資本市場對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推動作用會日趨明顯,并且會成為其商業化轉型的驅動之源。資本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要確立了資本的邏輯,大型出版企業乃至整個出版行業的改變都將是脫胎換骨的。2012年,新聞出版總署下發了《關于加快出版傳媒集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出版傳媒集團的兼并重組及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界經營發展進一步提出鼓勵扶持政策。這對于大型出版企業來說,
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抓住機遇,就會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順利完成戰略轉型。因此,大型出版企業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強化資本運營在企業發展戰略中的核心驅動作用,充分利用資本運營的優勢大力推動企業的戰略轉型,從而在不斷提高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力和壟斷力的同時,進一步推進我國整個出版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hyland, david c., j. david diltz, why firms diversify: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 financial management , 2002, 31: 51-81
[2]karl v. lins, henri servaes, i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beneficial in emerging markets[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
[3]胡茂莉.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1(12)
[4]金天,余鵬翼.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國內上市公司的證據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05(6)
[5]李曉蓉.西方不同流派學者論企業多元化經營[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12)
[6]李遠濤.我國圖書出版產業成長性分析[j]. 出版參考,2010(22)
[7]所廣一.關于出版企業多元化戰略的思考[j].中國出版,2011(1上)
[8]姚俊,呂源,藍海林.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經濟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
1 國內報業數字化發展現狀及類型分析
1.1 國內報業數字化發展現狀
2005年,是國內報業發展的“轉折點”。據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媒體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調查表明,國內報業集團在2005年上半年出現營業額大量減少、經營不景氣的現象,多數報社實際廣告收入均減少10%以上,而且出現虧損將近一半的報業公司也不在少數。多數報業面臨成本、讀者分流、營業收入等困境。
在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選擇的形勢下,國內各報業都以不同形式與新媒體行融合,報紙網絡版、網站、手機報等新傳播形式成為報業數字化轉型的最初嘗試。
1.2 國內報業數字化轉型的類型
(1)以紙質報紙發行為主,帶動網絡數字版,數字報最終是為紙質報紙服務的。
(2)報紙網站相對獨立,建設初具規模,報網各自發展,部分實行獨立核算運營。
(3)其他形式的探索嘗試。例如《京華時報》,推出云報紙服務,利用圖像識別技術,通過移動終端,將紙質載體與互聯網融合。前端是傳統的紙質報紙,后端架設在“云”上。
2 國內報業數字化轉型經驗分析
通過多年的發展和探索,國內報業的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報業內容多媒體接觸終端的開發、報業內容生產集成平臺與全媒體多通道數字出版系統的建設、運營模式的電子商務化拓展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2.1 通過網站建設和運營,初步實現報網互動,延伸了傳統報紙的影響力
當前,國內多數紙質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推出了電子報、網絡版。內容上也更加豐富,增加了用戶的閱讀體驗感。例如,運營較為成熟的大秦網,依托紙質報紙的品牌影響力,立足當地,將自身打造成了報網互動的新媒體平臺和極具影響力的信息交流平臺。
2.2 新聞生產流程及終端的數字化成效初見端倪
2006年,國內實施數字報業實驗室計劃以來,各報業從不同方面進行探索,在新聞數字化流程生產方面成效比較明顯。例如,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設計開發了報業全媒體多通道數字出版系統,實現了新媒體采編流程信息收集、拼版及多通道的自動化。其4i(i-News手機報、i-Paper電子報、i-Meek網絡數碼雜志、i-Street公共新聞視頻)模式,使傳統紙質報紙內容與新型數字報紙接觸終端實現了對接。
2.3 融合形態新聞生產的探索
當前,國內多數報業的數字化探索但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如何進行資源共享處理、促進專業新聞生產與公民新聞生產的融合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3 國內報業數字化轉型對策探析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分析借鑒報業轉型成功經驗,國內報業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探索嘗試。
3.1 深化體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我國報業的轉企改制只是“改”在表面,并未觸及報業體制改革最為基本的問題和矛盾,報業仍戴著事業單位的“帽子”,并未完全市場化。當前,只有完成報業深層次的體制改革,重塑新型的市場主體才能進一步推動報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培育新型的市場主體就要使其更加多元化、市場化,因此,最先要解決的就是報業的產權問題。也即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和轉讓權。
由于歷史等原因,報業產權的變革還面臨著很多困難,但這也是實現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決策,應主要協調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正確的社會輿論方向;二是通過探索創建適應我國傳媒國情的傳媒體制;三是建立現代化的報業企業制度,徹底擺脫計劃經濟的影響,將報業推向市場,成功實現報業整體改制。當前,國內《中國保險報》、《中國證券報》、《電腦報》三家報業已率先完成整體轉制。
3.2 著手打造全媒體產業鏈,挖掘綜合盈利模式,為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數字化轉型的大形勢下,多數報社都開始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和搭建。于是,傳統報業產業鏈原有的部分業主發生改變,傳統的主營業務如印刷、發行等將逐步從新型產業鏈上弱化和脫離出去,數字化的采編流程,多元化的發行渠道,全媒體的融合內容形成了交錯的新產業鏈。因此,要站在全新的高度統籌規劃,力求整條產業鏈效益最優,這可以為報業的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1)打造品牌文化,加強全媒體品牌營銷能力。對于正處在轉型中的報業來說,品牌發展戰略是其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報業來說,要實現盈利,必須要關注發行和廣告兩個市場,樹立良好的品牌將為這兩個市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報業原有品牌是在日積月累的努力中建立起來的,往往已擁有穩定的受眾群及相對固定的廣告客戶,在數字化全媒體品牌建設中,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在原有基礎上拓展品牌影響力,贏得原有受眾、客戶的基礎上,延伸新辟領域。媒體進行準確的品牌定位也有利于自身品牌在受眾頭腦中占據最佳地位。創建具有競爭力的全媒體品牌必須以受眾為中心,確保受眾在意識中形成其需求與全媒體產品的鏈接。全媒體品牌的建立要“獨樹一幟”,唯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才能讓讀者產生認同和共鳴。另外要及時了解受眾對報業全媒體產品傳播效果的反應,以不斷完善自身的發展。最后在受眾與報業品牌之間建立緊密忠實的關系。報紙品牌的建立也需要有特定的形象為依托,在品牌形象建設過程中,完善的形象識別系統,將更好地塑造全媒體品牌形象。形象識別系統包括了理念識別、視覺識別和活動識別三個要素,可以通過企業發展口號、版面設計等加以實現。
數字報業與傳統報業在價值體系、評判標準、產生過程都是不同的,品牌可以延伸,但更注要的是在原有品牌的基礎上繼續延伸發展,要用拓展的思維,考慮用新的途徑實現報網新的品牌的建立,特別需要利用網絡媒體盡可能獲得新興用戶和新增點擊率來實現品牌影響力提升。
(2)整合報業內部資源,建立全媒體整合數據庫。報業資源的整合,包括內容資源以及客戶資源兩方面。資源整合及數據庫建設有利于報業實行精準化、全方位營銷。
①通過整合資源建立基于內容的數據庫平臺。全媒體內容數據庫具有海量儲量、媒體形式多樣、方便快捷、資源可查找性強的特點。目前我國許多大型的報業集團都開始重視數據庫的建設與投入,并積極建立符合報業新聞信息傳播特點的數據庫,以適應全媒體的環境需求。全媒體時代報業基于內容的數據庫建設要考慮信息策劃、視角、專家解讀等多方面,以期吸引受眾、打造新盈利點。其次,要考慮信息內容及形式的分類,如,建立財經、科技、傳媒等資料庫,基于新聞內容形態,可對圖文聲像等進行分類存儲。另外,數據檢索功能要進一步強化,以提高數據庫的利用效率和關注率。
②建立基于目標客戶的數據庫。報業要發展,必須生產符合受眾需要的新聞產品及服務,報業客戶關系管理的核心也是以客戶為中心。消費者市場直接影響報紙銷售,就報紙市場來說,其客戶包括受眾和廣告商。在當前受眾面對海量信息開始選擇性消費的時代,將報紙現有或潛在消費者的基本信息及消費記錄、習慣愛好等進行整理保存,建立客戶關系數據庫,甚至在數據庫中按照地區、收入、職務、年齡等條件分類挑選目標群體,可為報紙改進自身的內容生產和目標化營銷奠定基礎,同時受眾的詳細資料對于廣告客戶的精準投放來說也極有價值。也即讀者數據庫可以為報業帶來“二次營銷”的利潤。
3.3 把握報業屬性,創新全媒體內容,提升報業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報紙內容,首先要明確一點,受眾是主體。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受眾可選擇的信息途徑越來越豐富,受眾的主體地位日益明顯。媒體要充分考慮不同受眾興趣喜好,歸納受眾的年齡、風俗習慣、心理及知識結構,愛好等因素,用新穎、獨特、原創的數字內容與版面來吸引受眾。
報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應對不同媒體,廣播、電視、網絡、移動終端等不同媒體間的競爭,要順應媒體環境的變化,對自身的資源要有清醒的認識,并確切把握報業區別于其他媒體的、自身所獨有的競爭要素,才能在競爭中免于被淘汰。
報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的生產,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報業應緊跟時代步伐,創作風格特色化、有影響力及競爭力的新聞內容。
報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有全新的融合新聞理念。融合新聞是新聞傳播模式變革的必然產物,不同的媒介形態有不同的組織結構和采編流程,融合新聞則運用了全方位的技術和各種媒介介質來整合新聞傳播資源,建立了新的流程,這是一種重組也是一種合作。
融合新聞理念下的新聞報道也有別于傳統方式,網絡等新媒體使得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增強,多元化的傳播環境,也要求融合新聞必須重視內容的個性化服務功能,以滿足不同的受眾資源。另外,融合新聞呈現了聲像圖文等多種信息元素,必須通過較好的策劃才能發揮不同媒介的傳播效果。
另外,傳媒專業新聞生產也逐漸開始與公民新聞生產進行融合。當前,在數字化環境下,受眾可以通過發表新聞評論、博客、播客、微博等網絡媒體,參與新聞信息的傳播,改變了新聞信息的形態,將傳播變為了互動,新聞報道的方式也逐漸向專業記者與公民記者相結合的報道形態轉變。
傳統報業是內容生產商和供應商,新聞產品是其最為核心的競爭力要素,數字化的報業亦如此。內容的原創性是報紙發展的重要資源。報業與網絡媒體相比,在人、財、物力甚至采訪權上都處于優勢,在各行業都逐步重視知識產權的大環境下,報業原創新聞“免費午餐”終將終止。如何繼續開發和維護自身內容的原創性是報業應該重視的問題。同時,應該注重信息的獨家視角和獨家策劃,形成自身風格,從而形成獨有的市場競爭優勢。
3.4 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培養全能型人才
人才,是行業競爭的關鍵,報業更是如此。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及綜合素質對推動報業的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為節約經費,除特殊崗位需要引進新的人才之外,對現在員工進行針對性的培訓進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報業的人才缺口問題。
關鍵詞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新常態化 發展定位
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簡稱AMC)誕生于1999年,當時,中國政府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決定成立華融、長城、信達和東方四家AMC,分別收購、管理和處置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合計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經過近七年運作,四大AMC圓滿完成了國家賦予的政策性任務。2007年以來,四家AMC陸續開始商業化轉型,按照國務院“一司一策、突出主業、綜合經營、加快發展”的政策安排,結合自身實際,大膽創新,逐步探索商業化轉型之路,如今已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從中國金融體系看,AMC在“化解風險、綜合經營、融合創新”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專業優勢,有效維護了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的時期,提出“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經濟發展呈現三個方面的變化: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依靠低成本要素驅動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轉型勢在必行;改革進入深化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各領域的改革必將相繼出臺;創新步伐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將帶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崛起。
伴隨經濟“新常態”,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變化也可謂“日新月異”,利率市場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存款保險制度建立、互聯網金融等變革,無一不加速金融領域的市場化進程。面對新的形勢,AMC必須準確定位,抓住機遇、積極適應,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之中,結合AMC特點,筆者認為未來AMC發展應體現以下方面:
一是做強資產管理主業。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下行及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經濟運行中的風險因素將逐漸暴露,不良資產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1)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增加,至2014年三季度末,不良貸款余額達到7669億元,同比增長36.1%。(2)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也在逐漸暴露。至2014年9月末,信托管理的資產規模為12.95萬億元,隨著房地產行業風險的暴露,信托類金融機構將面臨空前的不良資產壓力。(3)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凸顯,數據測算顯示2014年地方政府已進入還債高峰期,到期應償還債務已達2.38萬億元,占總債務的21.89%。(4)實體經濟的不良資產存量較大。至2014年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總額已達10.56萬億元,以此推算,全國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應在30萬億元左右,不良資產市場的業務機會越來越多。AMC應緊緊把握當前形勢,積極參與國家化解產能過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收購不良資產包或單體收購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各類不良資產,幫助危機企業乃至危機行業,通過重組期限、利率、押品等手段盤活債務,為全社會提供逆周期危機救助型金融服務,充分發揮熨平經濟周期波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作用。
二是加大投資投行和并購重組業務拓展力度。當前,四家AMC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如何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發揮AMC資產管理服務優勢,與中國經濟共發展,將是AMC未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我國經濟周期變化、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全面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AMC正在迎來并購重組業務的重大發展機遇,這為公司開展并購重組業務,做強投資投行業務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1)伴隨結構調整,市場并購重組資源將會涌現。(2)加快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將帶來并購重組機會。(3)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的不良資產加速釋放,將提供大量的并購重組和企業托管機會。(4)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活力,這也將為直接投資和保薦承銷業務帶來更多的機會。(5)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可供操作的金融工具正在不斷增加,擴容后的新三板,既是并購重組的業務來源,又是重要的退出通道。綜合以上因素,資本市場未來將進入一個新的“黃金時期”。伴隨改革的不斷深化,面對多領域的產業整合和產權重組,AMC可以借助投資投行、并購重組等手段,有效介入并持續發揮作用,為優化資源配置做出貢獻。以并購重組為主的投資投行業務將迎來發展機會。
三是全面提升市場化運作程度。面對變化,AMC作為金融市場的一部分,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不斷促進自身的改革發展。首先,建立市場化的體制機制。目前AMC都在圍繞“股改、引戰、上市”這個戰略主線加快市場化進程。努力向規范化運作、市場化經營、特色化發展的現代金融服務企業邁進。其次,堅持以客戶需求和市場需要為中心,圍繞客戶拓展業務,強調客戶體驗,提高客戶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再次,不斷完善各平臺子公司多牌照金融與產業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與公司資產經營管理主業相契合的專業優勢,打好業務“組合拳”,形成以資產經營管理主業為核心、覆蓋企業客戶全生命周期、覆蓋上下游和同行業的綜合金融鏈式服務。
未來AMC必將緊跟市場步伐,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單位為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王恭杰(1977―),男,山東人,研究生,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
將競爭監管手段有機融入金融監管體制是金融業競爭秩序健康平穩運行的有利保障,一方面,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除各別國家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原因偶有例外,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均未對金融業區別對待,而是將它們一并納入競爭法的調整范圍,接受競爭監管。另一方面,競爭監管手段對市場的監管與其它監管手段不同,競爭監管是在充分尊重市場競爭規律的條件下運行的。因此,通過它實現市場監管,有效減少行業因為被管得過死而喪失創新能力和經營活力的問題。
將競爭監管機制有機納入金融監管體系在現階段對我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經濟體制轉型期的國家,我國金融業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方面被種種行政手段嚴格管制;另一方面又被嚴格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國金融業依然面臨著非常艱難的市場化轉型任務:一方面,我們在改革前期所依賴的那些諸如市場準入限制、利率水平等方面的管制保護措施,由于國內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需要和金融全球化力量的沖擊,已經不宜再繼續采用。那些昔日被這些措施所限制或阻擋在外而只能在處與國有金融業展開競爭的民間金融力量和外國金融勢力已經形成倒逼態勢——他們正從邊緣處的競爭走向與我國國有金融企業展開大規模、全方位的競爭。因此,必須盡早破除金融業長期以來的保護體制,加快金融業市場化步伐,建立健全金融市場化運作的有效競爭機制。這就為將競爭監管機制引入金融監管領域準備了條件;同時,競爭監管機制的引入又能反作用于我國金融業,加速、催化和鞏固金融業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另一方面,隨著計劃經濟時代嚴格的金融管制制度的日漸瓦解,金融業在進行市場轉型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法律監管的真空地帶。如:不少金融企業出現了由于監管缺位而損害金融消費者利益的亂收費現象,一些地區出現了群體性金融欺詐案件等;金融企業間為爭奪客戶采取包括商業賄賂在內的一系列不正當競爭手段,而大型的金融企業之間也陸續出現了串謀定價、濫用支配地位等的案例;金融業行業協會不能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作用和定位卻積極從事串謀勾結其成員聯合漲價等。上述種種現象都是金融業在市場化轉型中必然會出現的問題,而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之一就是加強競爭監管。
具體來講,將競爭監管手段有機納入金融業多層次監管體系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加強金融企業內部的競爭監管;二是加強外部的競爭監管。所謂加強金融企業內部競爭監管是指從金融企業內部監管入手,即由金融企業自身通過其內部合規部門加強競爭法律法規的合規性審查。根據國際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相關文件,對銀行內部合規部門的職能被界定為“識別、評估、通報、監控并報告銀行合規風險的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倍弦庯L險是指“銀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監管規定、規則、自律性組織制定的有關準則,以及適用于銀行自身業務活動的行為準則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雖然這是只針對銀行業的,但同樣可以適用于整個金融行業的合規部門。在金融企業做出經營決策和經營活動前,由合規部門進行競爭法律法規的合規性審查,可以有效避免金融企業從事反競爭活動。所謂加強外部競爭監管前面已有所述,是指由競爭法的行政執法機構,與金融行業專業監管機構積極配合,實施監管。將競爭監管與適度的金融業行政監管相配合,形成既能有效降低金融風險保障金融行業安全運行,又保障金融行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多層觀綜合性的監管體制。
總之,盡早引入競爭監管機制,改變金融業長期以來所依賴的多層次行政監管體制,實現行業監管與競爭監管并舉,才能真正引導金融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新一屆中央政府不斷傳達出包括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建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方案、建立個人境外投資制度等方面的多項金融改革意見,應該說即是對這個方向性路徑的確認。
本文作者:黃勇
一、當前學術期刊面臨的問題
1.經營較混亂,收益不明晰
大部分學術期刊具有公益性質,產生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運營資金源于國家財政撥款與社會資助,不以盈利為最終目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學術期刊通過收取版面費、印刷費等多種方式吸納資金,為自身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收取版面費的方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僅是期刊通過在計劃經濟時期得到的刊號資源與形成的地位所采取的尋租方式。我國學術期刊雖然是在審批制度下產生與發展起來的,但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經營模式,禁錮在計劃經濟圈定的牢籠里,那么就會面臨消失的風險。辦刊人只有結合刊物特點辦出特色,才可能適應轉型期進而成功轉型。比如《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結合民族地區學者研究優勢開辟“民族學評論”“民族經濟”等欄目就是比較好的思路。
2.運行周期長,受眾范圍窄
目前,人類社會全面進入信息時代,智力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信息時代中的重要性與更新速度都遠超以往。學術轉型存在于各個領域,在智力知識的生產領域,其呈現碎片化、草根化的生產趨勢,許多知識不再通過高校、學術刊物等傳統渠道傳播。一些新聞類刊物為了營造人文氛圍,邀請學者撰寫專欄;一些電視臺開始在時評節目中引用學者的話語甚至直接邀請學者錄制相關內容的節目;為了適應學術傳播高速發展的趨勢,相關的學術專著出版速度越來越快,對一些以雙月刊方式出版的學術期刊造成了巨大沖擊。在互聯網方面,由于科技研發需要第一時間得到承認,需要效率和速度,因而目前許多研究者會將互聯網作為宣布成果的首選平臺,而不是寄望于時效性比較低的出版物。甚至在一些社會科學領域,有的專家認為以后最新的成果不再需要通過期刊公布了,因為各種長微博已經取代期刊發表平臺的地位,學者能夠第一時間就學科熱點發表觀點甚至是研究成果。可以預見,傳統學術期刊運行周期長,受眾范圍窄,若不及時轉型,將會被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拋棄。
3.業態變化快,競爭多元化
非學術出版物的學術化傳播、新媒體的高效傳播,讓學術期刊逐漸淪為“雞肋”。訂閱學術期刊的讀者數量日益減少,選擇轉型為免費刊物贈予相關單位的期刊則越來越多。學術期刊不能夠為現代讀者提供交互式的閱讀體驗,也無法讓讀者自由選擇閱讀內容,是其受眾面越來越窄的重要原因。因為在一本期刊中對一名研究者有助益的文章可能只有寥寥數篇,如果研究者通過互聯網可以更迅速、更經濟地找到更多的相關材料,就不必訂閱期刊了。為了適應現代學術轉型的發展需要,許多學術刊物選擇了增加印刷頁數、加快出版節奏的發展方式,與此同時,一些社會期刊開始涉足學術板塊,直接威脅學術期刊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
二、當前學術期刊轉型的基本邏輯
1.觀念轉型
學術期刊要進行市場化轉型,首先要轉變思想,形成市場化觀念。當前,學術期刊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服務作者上,較少分析讀者需求。將服務作者作為辦刊重點,學術期刊的運營就會圍繞版面經營展開,主要為作者職稱評定服務,而忽視期刊的內容質量。筆者認為,如果將辦刊重點放在讀者與社會需求上,那么學術期刊就會更注重內容質量,為讀者提供品質更高的刊物,為社會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學術期刊創刊的目的,不僅是發表更多內容豐富、高水平的學術作品,還有成為服務讀者與社會的平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讀者意識也可看作市場意識。讀者意味著市場,是期刊發展的基礎。文化產品利用市場機制來擴大讀者市場,從而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因此,讀者是文化產品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學術期刊的讀者意識薄弱。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學術期刊若一味堅持將自身作為學術共同體代言人,不考慮讀者的真實需求,就可能被市場經濟體制淘汰。由此可見,讀者是學術期刊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學術期刊必須進行市場化轉型,將讀者作為重要服務對象,將讀者群體作為目標市場,形成市場化觀念,才可能持續發展。
2.產品轉型
學術期刊轉型并不是出版方或研究者想要轉型就能夠實現的,而是在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當下,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以及新發現呈現在公眾眼前,這在推動學術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科發展碎片化的問題,許多有價值的學科知識夾雜在無用的信息中,使得閱讀者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判斷信息的真偽和用途。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價值開始凸顯,深度研究和濃厚的學術氛圍是學術期刊的優勢,也是學術期刊轉型的重要砝碼。因此,學術期刊在轉型期間,不能一味迎合現代信息的傳播特點,而是要潛下心來,堅持客觀、科學、踏實的出版方針,無論是調查工作還是理論研究,都做到嚴謹治學,堅持自身作為學術刊物的文化底線。事實上,對嚴肅、有深度題材的堅持,正是學術期刊的核心屬性。這種屬性使得學術期刊能夠為學術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并指引學科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學術期刊要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面對互聯網煩冗、海量的信息,人們容易思維混亂,他們希望從學術期刊中獲得所研究學科的重要資料,掌握學科的核心要點,從整體上了解學科的知識框架、核心內容、主要研究機構與作者,甚至掌握學科的發展動態與方向,從而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學術期刊要具有指導作用,為學者的研究指明方向,提供借鑒。而現實情況是,現在很多學術期刊存在內容煩瑣、散亂的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一些學術期刊以獲取利益為根本目的,忽視內容質量;另一方面,一些學術期刊缺乏明確的采編理念,采編活動較為隨意。在這種情形下,讀者無法從中獲得有益的知識,作者的投稿也受到了限制。此外,有些作者為了使稿件容易通過審核,對已發表文章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并將這些關鍵詞作為選題的標準,導致學術方向不正確的現象發生。學術期刊除了發表綜述性研究成果,為讀者梳理學科知識與學術背景,還應該在當前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強化學術期刊的地位。譬如《出版科學》開展了針對新聞出版行業的年度研究,《中國外貿》專門對外貿領域進行綜述性研究,它們被業界認為是較具參考價值的權威出版物,發行量較大,廣受讀者歡迎。
3.結構轉型
社會研究組織、高校、出版社是我國學術期刊的主要出版方,這些出版方屬于多學科綜合體,缺乏對單一學科的深度研究,大多數只能出版綜合類期刊。這些綜合類期刊缺乏特質和核心競爭力,形成了千刊一面的局面。以我國的高校社會科學類學報為例,其中近70%的刊物屬于綜合類學術期刊,其采編出版工作的方向、流程甚至是對不同學科的關注度完全一致。因此,大多數刊物看起來沒有太大區別,讀者讀來味同嚼蠟,更毋論學術價值了。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引入標準評價以及末位淘汰制,取消不合格出版物的期刊出版號,增強期刊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構建富有生機、活力、創造力以及差異性的學術期刊,這才是學術期刊市場化的正確路徑。學術期刊應跟上市場化發展的腳步,進行市場化轉型,為讀者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服務,重新對期刊進行合理定位,樹立良好的期刊形象,從而聚攏一批專業、穩定、龐大的讀者群體。定位是期刊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期刊要按照實際情況來制定發展目標,明確自身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培育期刊品牌,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就目前我國學術生產與需求的情況來看,學術期刊應在科學型與應用型這兩種模式上進行選擇??茖W型期刊的服務主體主要是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者;應用型期刊的內容多為工作經驗與個人感悟,服務主體主要是進行實踐工作的學者與讀者。學術期刊沒有準確的定位,就會導致內容繁雜、混亂,服務主體不明確,品牌培育困難等問題。因此,學術期刊要以期刊實際情況為基礎,對自身發展進行準確定位。學術期刊要形成學術期刊生態鏈,建立多層次的學術期刊新格局,從而實現全面轉型。多層次的學術期刊格局應呈金字塔狀,具有啟發感悟作用的綜合性期刊位于金字塔的頂端,依次下來的是探討學問的專業期刊,最底層的則是以傳播知識、教育經驗為目的的業務類期刊。這樣的金字塔發展格局,才能滿足當前我國學術科研評價機制的要求,促使學術期刊正常、穩步地發展。
三、當前學術期刊轉型需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與新媒體的關系
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社會獲取信息氛圍之濃厚遠超歷史其他時期,幾乎所有人在空余時間都會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閱覽信息。然而,這種瀏覽是一種碎片化閱讀,閱讀程度較淺,這也是當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特點。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眼界的確更為開闊,但他們實際獲取的知識是不成體系的,許多人在閱讀后并沒有深思信息背后的內容,也沒有能力構建一個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不少人甚至連最基本的真偽判斷能力都不具備。這種海量但質量堪憂的閱讀,事實上會對人們的思辨能力造成負面影響。學術期刊是一種較具權威性的出版物,它的特質決定了人們需要通過深入的閱讀和思考才能夠理解期刊內容,而當他們理解這些內容時,往往已經為自己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從中受益。當然,我們肯定學術期刊價值的同時,并不否定新媒體的價值。學術期刊與新媒體之間并不存在本質的排他性。一方面,許多學術期刊之所以影響力逐漸攀升,就是因為其在新媒體領域獲得成功,比如《博物雜志》。另一方面,它們能夠在新媒體領域獲得成功,也離不開學術期刊長年累月的知識積淀。目前,幾乎所有的學術期刊都在嘗試進行媒介融合,它們無論是在微博、微信平臺還是在門戶網站平臺,都聚攏了大量的受眾,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學術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是大勢所趨。
2.與評價機制的關系
從外部來看,期刊評價是學術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傳統評價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當學術評價核心化的結果被大量運用于學術權力分配、學者職業評價之后,學術評價逐漸變得功利。學術評價和績效考核成為決定學術工作者收入水平、職稱以及學位點授予等的重要參考指標,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學術論文的大量發表推動了中國學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在學術價值較高的期刊上困難導致學術造假現象頻繁出現,論文被引用數、海外引用數等高階數據較少,阻礙了我國的學術發展進程。從內部來看,學術期刊的內部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牽一發動全身,著手改革舊的管理機制,激勵編輯的積極性,是當前學術期刊辦刊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否則,即使編輯才華橫溢、兢兢業業,期刊質量也很難取得突破,而期刊就算經費充裕,最終也擺脫不了被新媒體吞噬的命運?;仡?0世紀以來世界范圍的媒體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管理即生產力”是久經考驗的真理。筆者認為,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傳統媒體若不能夠及時調整內部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建設核心人才隊伍,即使得到政府補貼,依然可能淪為邊緣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