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長期的醫療實踐己經反復地證明,中醫學基本理論在指導臨床防治疾病、增強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著顯著的科學性,但是,隱含在其中的科學內涵尚有待于運用現代科學的思維和手段進一步研宄和發掘。在中醫藥高等教育過程中通過何種模式將科學的中醫學理論傳授給學生,是迫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在論述了構建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必要性的基礎上,從幾個方面探討了構建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思路。
1.構建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醫學科學,是我國衛生體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基礎理論是指導中醫藥臨床實踐以及中西醫結合研宄的基本理論,其基本理論涵蓋了中醫的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腧穴等學說,其理論的系統性、嚴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導臨床實踐的正確性,己經被長期、反復的檢驗和證明,其科學性是毋庸質疑的。但是,由于中醫學基礎理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歷史局限性的影響,其基本理論大多停留在整體、器官和系統的宏觀水平上,缺乏細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觀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學性多滯留在樸素的辨證唯物理論上,由于缺乏現代科學實驗的客觀證實,以至于其科學性受到了無端的質疑。由于中醫學基本理論科學性的研宄相對缺乏與滯后,因此蘊涵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中固有的科學內涵沒有能夠充分地展現,嚴重防礙了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和應用。
科學發展觀認為,中醫藥學繼承與創新其關鍵在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與創新,而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醫理論現代科學化,實現中醫藥理論現代科學化是新世紀中醫藥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促進和實現中醫藥現代科學化的重要途徑就是要充分吸取現代科技的成就,對中醫藥基礎理論進行證明性、發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醫基礎理論具有現代科技的特征。中醫學基礎理論是否實現了現代科學化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科學性和先進性,而科學性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基本理論 借助于現代實驗學的方法、手段進行分析研宄。從醫學的共性來講,中醫學基礎理論研宄應當借鑒現代醫學中的實驗科學思維和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地對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生理、病理以及藥理等理論進行科學性的詮釋。
2.構建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可行性
中醫學基礎理論研宄與發展的實踐己經初步證明,中醫學基礎理論中的五臟六腑雖然與現代解剖學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很多情況下中醫學臟腑的某些功能己經在現代醫學中找到了相對應的功能系統。如中醫學的/腎”與下丘腦-垂體-靶腺軸有關,腎陽虛的定位在下丘腦;中醫學的/心”與現代醫學循環系統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醫學的脾臟與現代醫學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關;肺與大腸相表里”己經從形態學、生理學、病理學以及治療學等得到了證實等等。上述有關實驗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從而說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科學性、客觀性和物質性是可以通過科學實驗證實的。
中醫藥院校是培養和造就繼承與創新中醫藥學高級人才的搖籃,在實行中醫藥學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將科學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傳授給被培養者,用何種教育方法和模式培養出具有繼承與創新能力中醫藥學高級人才,是迫在中醫藥院校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因此,運用現代實驗教學理念--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重視和發展實驗教學,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改變中醫基礎學教學依附于單一的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以現代實驗教學科學方法和手段作為切入點,探討和建立能夠展現富有科學內涵的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學的中醫學基礎理論,進而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睿智地揭示和發展科學中醫藥學高級人才的目的。
3.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內涵構建
3.1師資隊伍的建立教師始終是教學中的主體,是能否建立起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所以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個比較長期艱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夠從現存的師資中,遴選既具有中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又具有現代醫學科學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的教師為主體,建立一支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師、實驗技術人員所構成的師資隊伍。各門課程中要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組成學術骨干團隊。并加以培訓和訓練,達到既具有深厚中醫學和現代醫學基本理論功底,又嫻熟掌握實驗技術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能夠在授課過程中闡明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同時,適度地將現代醫學科學研宄中醫藥理論的成果進行針對地介紹;在現代醫學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又能夠引入中醫學基本理論,加以適度的說明。特別是在實驗教學中能夠帶領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
青年教師的引進和在職教師的有針對性的培養,是建設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教師遴選上,一是要選拔在中醫藥院校系統地受過中醫藥基本理論的教育,畢業后又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現代醫學教育,或是研宄生階段在現代醫學基礎學科專業畢業;二是在西的哪種形式教師,都應該進行系統的培訓,由經驗豐富、中西醫理論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專家進行訓練和培養,以期達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學資源建設建立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模式首先要進行教學大綱的建設,在目前應用于教學相關課程的大綱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具體的做法是:應在現代醫學基礎課程中適度地增加中醫學理論的基本內容,在中醫學課程中適度地增加現代醫學基本內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內容的量。然后根據大綱的調整情況,進行適度地調整教材內容,和編寫相應的理論與實驗教材。并且要特別注重建立不同課程需要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基本內容。目前中西醫結合各類教材己經開始陸續出版,但是其內容的選擇是否具有針對性、其中西醫和中醫內容量的多少、兩種醫學內容銜接的連貫性和吻合性等,還是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所以在選擇教材時必須仔細、認真,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實際性地選擇中西醫結合性教材。在選好教材基礎上,根據教學時間分配,完成教案、教學講稿、多媒體課件等的編寫與制作工作。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建立新的、能夠體現中醫基本理論科學性的實驗項目。
3.3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實驗教學系統的構建按照實驗教學大綱的要求,建立實驗基本技術訓練、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3個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按知識結構和專業進行分模塊、分層次的設立實驗教學模式。具體由基礎技能訓練模塊、專業技能訓練模塊、創新技能訓練模塊構成。
(1)實驗技能和驗證性實驗。在進入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實驗教學之前以及進行的過程中,應首先完成實驗基本技能的學習,并且結合基本技能的訓練進一步完成各個課程的驗證性實驗項目,為進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打好堅實基礎。在完成基本技能訓練和驗證性實驗教學的同時,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新項目建設和發展。要為開發和構建具有中醫藥院校特點的中醫、針灸、中西醫結合和中藥性實驗教學服務。
(2)綜合性實驗。依據生理學、病理學、中藥藥理學、針灸學、中醫學基本理論等多門課程教學進展,即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結構和基本知識的量,構建綜合性實驗平臺。該平臺打破了不同醫學體系、打破了課程體系、更打破了課程內部的章節順序,而構建成現代醫學基礎各門課程內部的系統與系統之間,各門課程與課程之間、中醫學與現代醫學之間的交叉;建立人體器官與器官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器官與分子水平之間、整體與細胞水平之間的廣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綜合實驗平臺。在此平臺上實現現代實驗技術為證實與展現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的科學內涵服務。
(3)設計性實驗。在通過了綜合實驗階段的學習和鍛煉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以證實和展現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規律的設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通常由學生組成課題研宄小組,自己提出實驗設計方案。首先確定所設計實驗的目標和想要說明的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哪一個科學問題,在確定的實驗設計的目的與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文獻收集整理、進一步構思選題,設計實驗的技術路線、實驗步驟、實驗方法及所應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實驗設計方案。再由教師審閱修改后在小組會上進行開題論證,其方案經指導教師審查同意后,組織學生開展預實驗,通過初步的實際實驗或觀察獲得數據,認為可行后進行正式實驗,實驗結束后將實驗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書寫成報告,最后進行課堂答辯等。同時要明確注意事項,并且根據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合理安排實驗設計方案。
必要的情況下,由教師提出實驗題目,組織學生實施。
3.4建立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水平的客觀評價系統建立理論、實驗教學的評價系統,是客觀、公正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重視新理論和實踐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促進學生積極參加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實踐學中習均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作為評價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即醫考核方法,應該根據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來制訂,不但要全面考慮理論與實踐比重關系,也要兼顧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特別對實驗環節的考核,不但要對實驗基本訓練內容和驗證性實驗操作掌握的情況,更要對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能力進行測評,努力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考核體系。
具體做法可以將實驗基本技能訓練與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分開進行考核。同時,還應該考慮將實驗理論知識與具體動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別進行。實驗理論知識可以用筆答或從己經建立的計算機題庫中抽題考試形式進行;實驗技能性考試必須在實驗室實地進行。并且根據各類型實驗的所占比重來確定成績的百分比。因為綜合性實驗是獲得科學中醫學基礎理論內涵的重要途徑,所以必須引導和促使學生著力于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內容,此部分評價方法應該專門設立既體現基本理論又能夠體現動手能力考核指標和項目,同時不但把重點放在具體動手操作能力與水平上,而且更能夠透視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醫學;辨證論治;唯物主義
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基本理論形成于秦漢時期,是歷代中國人與疾病斗爭的實踐經驗的總結,為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但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中醫本來的診治疾病病種及就診人群逐漸被“蠶食”,中醫原有的壟斷地位已不復存在,那么中醫學如何應對目前既成事實的局面?中醫學和其他科學門類一樣,都存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從中醫學現在所處的境遇分析,發展要重于繼承,在發展中求生存,本文試圖從中醫學亟待發展的幾個領域談談筆者的一點點薄見,以飧同仁。
1中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亟待性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基石是《黃帝內經》,其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療成就和醫療經驗,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典籍,盡管距今歷時近兩千年,其基本理論對當今中醫學的發展仍舊起重要的指導和導向作用,其吸納了當時中國自然科學、哲學、天文、地理、歷法、氣象等多方面科學成就,漸漸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以氣血為物質基礎,以經絡溝通內外,配以六腑、形體諸竅,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輔以“天人相應”,“自身統一”的辨證法思想,來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同時突?!氨孀C論治”為特色的診療體系,其理論博大精深,堪為當時的醫學奇跡。后世中醫學臨床實踐證明,《黃帝內經》及以此為基礎的一系列中醫理論體系無疑是正確的、科學的,就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講具有一定的超前意義,其間活人無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
但中醫學由于受到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深刻影響,以“陰陽學說”來概括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體)矛盾雙方的對立,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關系,進而拓展到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等的關系,因而在思維邏輯上難以擺脫表面性、直觀性、機械性和猜測性,并且對人體錯綜復雜的生理病理變化的看法過于簡單化和隨意化,同時理論又抽象、晦澀,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稱“華蓋之臟”,那么就有了“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的“肺為首當其沖”之說;又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故易被外邪侵襲,故肺又為“嬌臟”,至于肺葉何以“嬌嫩”的更深層次原因則無以說明。再者,如果對只有大腦才有情志活動這個常識不曾持否定意見的話,那么肝、心、脾、肺、腎的在志歸屬分別為怒、喜、思、悲、恐的觀點,就不能不讓當代之人費解不已。中醫學對很多組織、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對于它的位置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是這樣定義的:“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這種定義未免有些牽強。又如,最具中醫學特色的經絡理論,它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質實體至今無從定論,盡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達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為藉口,但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表明中醫學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測性之所在。
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發展都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之上,從那時至明清時期近兩千年的歷史中,應該承認中醫學理論一直在逐漸發展和完善,其間著名醫者層出不窮,醫學典籍可謂是汗牛充棟,但從本質上講中醫學基本理論仍未從根本上突破《內經》范疇。真理是絕對的,但也是相對的、發展的,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中醫學亦然。畢竟《黃帝內經》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代,具有濃厚的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法色彩,那么時至21世紀的今天應該對中醫基本理論的繼承采取“揚棄”的態度,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2中醫診斷手段的局限性
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就是通過醫生的感覺系統來察知就診者的正常和異常表現,收集病情資料,通過醫生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等中醫學辨證思維的運用,獲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等材料,力求透過現象來抓住本質,給出正確診斷,其診斷疾病的重要理論支撐就是“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知常衡變”?!八就獯取本褪峭ㄟ^審察患者外部的表現來推測機體內在的病變,此與現行的控制論、信息論、“黑箱”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見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論;“知常衡變”也是現代哲學認識事物及現代醫學診斷鑒別疾病常用方法。同時,中醫學在疾病診斷過程中重視整體審察,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資料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重視諸多外在表現在反應疾病內在本質的作用和地位,綜合權衡,防止以面蓋全;疾病診斷力求“病癥結合”,既注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又不忽視疾病發展變化的全過程特點和規律。因此,中醫學在病情資料的采集及診斷思維過程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資料的客觀性(依賴患者的客觀表現)、思維邏輯的合理性、診斷結果的正確性等等積極因素,這正是中醫學歷經兩千余年一直被視為人類健康保護神的有力保證。
盡管中醫診與斷的科學性毋容質疑,但其局限性也隨著西方醫學的涌入而日益凸顯。首先中醫診斷學診斷手段的落后性。中醫學自其誕生之日至今的漫長歲月里,診斷手段幾乎無任何革命性變化,即望、聞、問、切。在科學發展仍處于落后、萌芽時期的古代,用望、聞、問、切尚可理解,且在當時應該說尚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尤其在科學已日新月異的今天,中醫病情資料的采集手段還墨守陳規、對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仍無動于衷,仿佛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能與科學同步,勢必被科學所淘汰;可作對比的現在醫學主流――西醫,在其發展之初,醫生耳朵貼近患者皮膚來了解患者體內的聲音的變化,接著改良為聽筒、聽診器,乃至發展為X線透視、CT、核磁共振等技術的應用,可見西醫的診斷技術緊緊跟隨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術手段來延伸醫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醫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醫診療手段與其產生發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語了。相比之下的中醫,仿佛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充耳不聞”,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凈土”,因此其診斷手段自其始至今無突破性進展,那么其相對于西醫的落后就不足為怪了。
此外,中醫以“四診”為主要手段的“診”法,以中醫辨證思維為邏輯方式的“斷”法具有濃厚的主觀主義色彩。中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石就是“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表明中醫診斷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臨床表現而揣摩機體內部病變的本質。“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其實質就是通過醫生的感官系統去體會疾病的外在表現,那么感覺器官對疾病外在表現的感受往往因人而異,醫生的心態、臨床經驗、身體健康狀況、感覺的偏差、環境變化等等不確定的因素均可影響,因此在這么多的不確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資料很難確保是基于客觀、疾病本質的檢查所得。而且,中醫學的“斷”就是在中醫邏輯思維的指導下的“辨證”,寓于其中的主導因素仍難以擺脫主觀因素的羈絆,也就是說中醫學整個診斷過程過多地依賴人的主觀思維活動,而客觀因素的制約度很少,其結果勢必導致主觀臆斷的可能性增加。
給疾病診斷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質,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但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往往也過于表面化、膚淺化。因為其診斷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個臨床癥狀或病位,如水腫、內傷發熱、癃閉、眩暈、黃疸、泄瀉、不寐、肺癰、心悸、腹痛、胃痛、頭痛等等,故此這些診斷很難反映疾病的本質,因而對制定治療方案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因此中醫學就有“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一個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采用同一治療方案,那么這樣的診斷還有多大的價值?
3中醫治療措施的保守性
中醫學的治療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證基礎之上,其治法涵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為用。對于具體方藥講究“君、臣、佐、使”,既可針對主證進行治療,同時又兼顧次要表現或兼證,并且在同一方劑中可以運用藥性完全相反的藥物,達到“佐制”作用,這是西醫治療難以想象的,正是這些方面的優勢,使得中醫藥有時產生不可思議的療效,治愈了許多西醫界頗感棘手的疾病,這也是中醫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重要佐證。而且,中醫藥還有一個重大優勢就是中藥(除少數外)基本都是天然藥物,副作用少,這也是中醫藥為許多患者青睞的重要原因。
中藥不是一點毒性都沒有,這個觀點慢慢為醫患雙方所共識,但比起化學藥物,其毒副作用相對要小得多(少數劇毒中藥除外),因而中藥比西藥要更安全,除了中醫藥可靠的療效外,正是由于這方面的優勢,中醫藥是許多患者就診的重要選擇。但中藥湯劑入口太苦,使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尤其是年輕患者,雖然中藥劑型還包括片劑、針劑等等,可目前中藥主要給藥途徑仍就是湯劑,這也是中醫藥就診人群逐漸縮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藥方劑劑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市場上能購得的中藥丸劑、片劑、膏劑、散劑、丹劑、針劑等也不少,但仍沒有形成中藥給藥的主流,而且質量也良莠不齊,很多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另一方面能打入國際市場的中藥丸、片、針劑更是鳳毛麟角,嚴重影響中醫藥行業的國際化進程。
眾所周知,與西醫比較中醫藥在治療急性疾病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藥可選擇針劑太少,因為水針劑在體內作用時間要比口服藥要快,口服藥通過胃腸道的吸收、肝臟首過作用,達到血液循環至少需要20min的時間,而且中藥的煎煮又要耗費一定的時間,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療往往是爭分奪秒,20min或更多時間的耗費往往為病情不能容許;另一方面,中藥方劑所含成分復雜,因而作用效果較為廣泛,所以又被稱為中藥的“散彈效應”,但“散彈效應”帶來負面代價就是疾病治療的針對性不強,中醫藥理論中本來就有“力專則效洪”的說法,作用面廣泛就無異于“無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藥方劑作用“靶點”的準確性和縮短單次用藥的起效時間,是中醫藥治療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針。
4中醫人要迫切加強創新思維
縱觀中醫藥兩千來的發展歷程,中醫藥一直沒有擺脫《內經》的思維模式。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到質變、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現代科學知識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勢發展,人們形容為“知識爆炸時代”的來臨。而中醫藥的發展似乎永遠處于“量變”之中,而且這種量變的步伐過于緩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醫人思想觀念的保守性、封閉性、排他性。
中醫藥的發展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擺正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沒有繼承的創新中醫學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導致中醫的滅亡;但沒有創新的繼承中醫學就會固步自封、泥古復古,知識漸老,最后為時代所淘汰,漸漸消亡。因此,中醫學的發展之路在于繼承和創新雙管齊下,缺一不可,但從目前中醫的發展來看,是創新不足,繼承有余。其實中醫學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傳統,太注重經典及考證,如《內經》《傷寒論》等的注者達數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學術淵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漢代醫學宗師張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至今為許多中醫人視為座右銘,因而絕大多數歷代中醫人對于“古訓”,敬若天命而不敢輕易“篡改”,現在依然。目前,在中醫論文或理論探討文章中,動輒“《內經》云……”或“仲景云……”等,從古代醫家古籍中尋章擇句,斷章取義,尋求理論依據,仿佛《內經》就是終極真理,與《內經》不同“政見者”,就值得懷疑或否定?!爸嗅t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辦;西醫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進展”[1],這句話是目前中西醫思維最大不同之處,也是西醫逐漸“蠶食”中醫就診人群和治療病種的重要原因。
現在又有人倡議加強中醫學人文因素的研究。誠然,中醫學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醫學是在悠悠數千年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來的,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醫學的人文因素對于揭示中醫學的發展規律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如果把中醫學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無異議的話,那么其發展就應該遵從自然科學的發展規律。單從中醫學文化層面去咀嚼、挖掘,很難想象能揣摩出什么中醫學的“突破”來;另一方面,中醫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么新課題、新思路,自古有之,從某個角度說中醫學發展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史,多少年來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夠透徹、夠詳盡了,還能研究出什么“新大陸”?
以上是筆者對中醫發展存在問題的一點點拙見,但不意味著否定中醫,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西醫有西醫的局限性,提出中醫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醫能更好更快地發展??傊?,世界上沒有終極的理論,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漸近完善,西醫亦然,中醫亦然。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 中醫診斷學 教學
中醫創新型人才是中醫的繼承者、中醫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更是未來中醫人才的培育者,中醫創新型人才對中醫的繼承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中醫學的各門課程中,中醫診斷學是從中醫基礎醫學向中醫臨床醫學過渡的一門橋梁課,只有掌握好中醫診斷學的內容,才能使學生更好更快接受理解其他臨床課的知識, 因此,轉變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以增強中醫診斷學的教學效果對培養優秀的中醫學人才有著重要意義。中醫診斷學教學要結合中醫臨床實踐,加強學生綜合運用中醫基本理論的能力,并引導其逐步具有實踐與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中醫學實用型人才。[1]
一、教學模式的轉變
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課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是一種“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傳播大量的理論知識,且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比較強。但缺點在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而且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學生一般都不會進行主動學習,缺乏創新性與獨立性,不利于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符合創新型人才的標準。因而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中醫診斷學教學的質量勢在必行。創新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模式教學模式更強調的是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參與學習管理,提出問題并獨立解決,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查閱書籍、觀看網絡資料等來進行自主探索,這樣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大膽創新的思維方式。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與我國新教育理念相吻合,而且還有利于進行教育體制的改革,幫助中國學生走出教學壁壘。但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相對較少的知識點,對于目前我國的教育現實來說不能完全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因此,應該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相結合,既能使學生掌握必需的理論知識,又能有主動學習的機會,使其向創新型人才更快更好地轉化。
二、教學方法的改善
要培養中醫創新型的人才,就需要將中醫診斷學的教學與時俱進,突出中醫學的本質特點,培養學生能將所學到的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靈活應用于臨床實踐。這便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適當進行改進來達到這一目標。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模式,可以運用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病案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診法部分以問題式教學為主,如在講到脈診的時候,將學生分組,每組指定一類脈象進行自學,可以組內成員之間進行討論學習,也可以各組之間進行探討,促進學生對于脈診知識的牢固掌握,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而辨證部分則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法、病案式教學法,在每一種辨證方法之后,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病案,要求同學們在病案分析課之前熟悉課本內容、查閱有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并可以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整理總結。[2]
三、考核手段的改變
中醫注重研究理、法、方、藥四個方面,中醫診斷學的學習重點在于診斷基礎知識的獲取,對于剛開始學習中醫的學生,中醫基礎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筆試,一直是考核學生學習一門課程好壞最重要的手段,有時候甚至是唯一手段。這樣就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學生大多都認為最后的突擊一下重點內容就好,平時的學習就放松了;二是試卷的內容多少有些片面,而且大多數的知識點都是死記硬背式的,無法全面的評價學生學習的成果。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課程,在考核中應更加注重對學生知識應用和思維能力的評價。[4]
四、教師素質的提高
在教學中,無論是要轉變教學模式還是考核方法,或者是內容的重組,要真正實現,必需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素質。只有教師具備較高水平才能培養更高層次的人才,教師自身素養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休戚相關。教師應該從傳統模式中的單一的知識傳授者向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及自主學習的引導者進行轉變,據此,教師在具備精湛、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講授技能的基礎上還需要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具備掌握并靈活調節適合本專業實際需要知識的能力。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對象的不同進行充分考慮、準備,選取適合的內容,并組織相應的形式進行教學,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學、討論、講授、實驗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等各自的特長和優勢,使其優勢互補,啟發學生的中醫思維。結合中醫診斷學的學科性質及課程特點,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需要教會學生診斷病情的具體操作方法和中醫分析、診斷疾病的獨特思維方式,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中醫診斷的技能和思維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學習和臨床中靈活應用中醫診斷學的知識和技能。[3]
五、結語
中醫診斷學的教學需要注重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只有在提升自己素質的前提下,不斷尋求最適合的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改進考核機制,使同學們真正掌握中醫診斷學基本知識與臨床技能,并使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創新型人才。[5]
參考文獻:
[1] 林一.由執業醫師技能考試現狀引發對診斷學教學的反思[J].衛生職教育,2011,22(4):74.
[2] 吳漢妮,崔舜,侯曉華.醫學臨床診斷技能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2,13(5):539.
[3] 韋煥能.加強診斷學示教操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J].職業教育研究,2011,7:125.
關鍵詞: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9)06-1243-02
中醫學目前仍是大多數西醫院校的必修考試科目,其教學目的旨在使西醫專門人才了解中醫學科的基本思想、中醫診療疾病的基本方法;這不僅是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傳統醫學的需要,而且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化和病種變遷,中醫學優秀的醫學觀點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復醫學、養生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但是,在西醫院校,由于培養目標不同,中、西醫又屬于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學周期短,而且大多安排在第3學年,既無前導課的預備知識,又無后續課的聯系鞏固,加上中醫理論本來就抽象深奧,因此學生感到難懂、難學、難記、易忘,對中醫也就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偏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思考和探討。
1 中醫學教學目前現狀
1.1對中醫學課程開設不夠重視在中醫學課程開設中,部分管理人員、教師重視不夠,中醫畢業實習取消,必修課轉為選修課,影響了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造成中醫學課程重視不夠的主要原因是認為學生今后臨床從事的專業是西醫,在工作中不會或極少涉及中醫的診療。但有文獻顯示:西醫各科各級醫師80%以上臨床使用中醫藥,75%以上的醫師使用中醫藥的原因出于臨床的需要。因此,西醫院校醫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中醫藥學知識和技能,這是我國國情和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中醫藥學的重要途徑之一。
1.2學習興趣濃厚但精力投入較少在教學實踐中感覺到,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醫是有興趣的,認為學習中醫是必要的。下課休息時間,經常有學生咨詢中醫理論及治療方面的問題。有調查顯示,78.9%的學生認為,中醫是有前途的;87.2%有興趣學習中醫;79.3%有興趣或從事中西醫結合事業,上述數字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時也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中醫學應設為考查科目,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學習。68.8%學生希望通過一學期的中醫學習就能熟練運用中醫診治疾病,并普遍對中醫學教學效果期望值過高。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使學生遭到挫折,進而灰心喪氣,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缺課。
1.3中醫學教材內容繁多與學時減少的矛盾突出
現在通用的第6版《中醫學》課程大體相當于中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和針灸等多門課程的合編或精簡,幾乎囊括了中醫學領域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部內容,成了中醫學專業各科教材的縮寫版,這些內容在中醫院校大約要花4年時間,上課時數不少于700學時;但中醫學教學時數減少,授課學時由1985年100多個學時遞減到現在的40~50學時,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尤顯突出;教學中許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大多數學生對中醫理論感覺接受與理解困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由于課時安排少,通常理論講完后,留給臨床教學的時間就很少了,這樣就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學生也會產生反正學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4教學方法滯后目前,大部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遵循“灌注式”教學模式。缺乏課堂的活躍性,缺乏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學生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過程,缺乏學生的積極性。而中醫學是從實踐中來,以中國古代哲學為理論基礎,并認為天人相應。同時在講授中醫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深深印上了西醫理論基礎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講授中醫學,這樣學生理解不了中醫理論,就會產生逆反、拒絕心理,甚則認為中醫學是偽科學。
2 中醫學教學方法探討
2.1合理設置中醫學課程提高中醫學教學地位從中醫藥學本身的價值、醫學發展的前景、黨的中醫政策以及國情看,西醫院校同樣有對學生進行祖國醫藥學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在西醫院校就應該將中醫學課程統一為必修課,以提高師生的重視度和積極性。同時建議中醫學課程的安排應在醫學生具有一定的內、外、兒科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后再開設為宜,這樣有益于中醫學的融會貫通。另外,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既要有充足的課堂教學時數,又要保證一定時數的臨床實習,使學生深入中醫臨床第一線,親身驗證中醫藥的良好療效及臨床價值,使他們對中醫藥學產生興趣和學習欲望。
2.2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明確中醫學教學目的在主修西醫的同時,讓西醫學生了解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有助于在宏觀和微觀對照中,形成自身的醫學觀,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就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層次而言,根據學生的特點,從西醫對中醫的需要程度考慮,目標應定位在給學生以中醫思維方法的啟示,使其在今后從事西醫和科研時開闊思路,具有以中醫知識來補充西醫之不足的意識,直接或間接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從而提高科研水平和臨床療效。因此,要求學生通過中醫學的學習,能夠理解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并能進行初步的辨證論治,具有一定自學中醫的能力。
2.3充分理解教材精髓講編結合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使用的第6版《中醫學》教材,其“兩大模塊,兩個結合,一條主線”的思路較前5版有了明顯的創新,既結合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的特點,又較好地展示和反映了中醫學科特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領會教材精髓,并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課時、臨床教學特點,選編、重組、加工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用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傳授最簡單經濟、最實用有效的知識;本教研室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對《中醫學》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和課時數。(1)將經絡與針灸學合為一章講授,僅安排2個學時的理論課和4個學時的見習課;(2)將中藥和方劑兩章化整為零,分為2部分講授。將中藥的基本理論和方劑的基礎知識合為一章講授,時間為2學時;同時將中藥、方劑各論的內容融入治法中講授,安排2個學時;(3)將四診和辨證合為一章講授,其中四診講授理論課2學時,主要講授四診的主要內容望舌和切脈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項。辨證主要講授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各占理論課2學時;再安排2次見習課共4學時。
(一)以專業為指導,設置個性化的中藥學教學內容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中醫藥院校整體呈現出了多層次、多專業的辦學模式,這對中藥學的教學內容的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中醫院校會設置四年制的中藥制劑專業、中藥學專業、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五年制的中醫專業、臨床醫學專業、護理本科專業、針灸專業等,七年制的中醫學專業、中藥專業、針灸專業等。不同專業的中藥學教學,教學內容的設置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中醫院校必須要以專業為指導,設置個性的中藥學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的設置要突出學科的特點。即中藥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知識、中藥的性能等,如歸經、毒性、四氣五味等基本理論,中藥的臨床應用和療效等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設置要突出專業的特點。如針對中藥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會從事藥品研發、藥房、藥廠等工作,教學內容要設置與藥物的化學成分、藥物功效等結合;針對醫學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會從事臨床方向的工作,教學內容的設置既要將藥物的療效和藥理藥效結合,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基本技能的培養;針對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會從事臨床護理方面的工作,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注重預防和護理方面的知識,強化中藥的用量、用法、不良反應后的解救措施等知識。
(二)以技術為載體,實施先進的中藥學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革新是中藥學改革和創新的關鍵環節,在新形勢下,計算機技術和網絡資源的日益發展和豐富,教師必須借助這些資源,以技術為載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現代技術在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進行中藥學教學,教師能借助多媒體等文本、圖像、語言和視頻等功能將抽象深奧的中醫藥理論具體化、形象化,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能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能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虛擬化的臨床實踐教學,讓學生能在身臨其境中提高自身的臨床操作能力。吳圣華發現利用CAI軟件能綜合處理多種信息,進而使得人體的聽覺和視覺能產生多重刺激,讓人們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這種教學方法有效解決了傳統的以課堂灌輸式教學模式單調、呆板的問題,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雖然在中醫學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一定要遵守教學內容的設計原則,設計科學的、合理的教學課件,進而最大程度的發揮新型教學方法的作用。此外,在中藥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采取合作學習、PBL教學法、比較法、“精講—自學—討論”等教學方法來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中藥學教學改革。
(三)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
系教學評價是中藥學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設置科學的評價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在新形勢下,中藥學的教學評價必須要以考核形式為主體,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己耸羌訌妼W生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和管理,檢驗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成果等一個重要手段。在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中,除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外,教師還應該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中藥學知識的應用情況和學生的應用能力、學生的日常考勤、學生的學習進步情況等都列入考核內容中,以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評價方式上,教師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結論性評價、理論性評價和實訓性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自主評價等評價方式有效結合起來,以更好的、全面的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等進行評價。劉立萍等在對中藥學教學中實施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研究顯示,根據中藥學的學科特點、專業特點、教學內容等,將教學評價和其他很多要素相互融合后,形成了實訓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有效的評價方式,并將其融合與整個中藥學教學的過程中,構造出了一套具有加強理論性、實踐性、適用性的中醫思維模式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因此,新形勢下的中藥學教學改革,必須以考核為主體,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四)以人才為目標,開展科學化的中藥實踐教學
中藥學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醫學人才,因此,促進中藥學教學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才培養為目標,開展科學化的中藥學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能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認知,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和操作力。因此,中藥學想要與時俱進,實現改革和創新,培養合格的現代化中醫藥人才,就必須開展實踐教學,在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我。如教師可以定期帶學生上山采藥或者到當地的藥圃進行實訓,讓學生能親身體會藥用植物的生長習性、生長環境,了解藥用部位,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中藥藥物的理性認識,還能加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達到鞏固學習的效果。張彥在對提高中藥學實踐教學效果的研究顯示,教師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觀藥材的原形標本、飲片標本、植物的形態標本和實施炮制實驗課等手段,學生能與中藥藥材全方位接觸,讓學生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藥的真偽鑒別方法,提高了學生對中藥的掌握程度。通過開展這樣一種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中藥實踐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中藥學的理論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達到教學目的。
二、結語
摘要: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中醫學課程,旨在使西醫專門人才了解中醫學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醫診療疾病的基本方法,為實現中西醫結合奠定基礎。對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改革,旨在為中醫學的教學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 中醫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中醫學是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以其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在世界醫學界中顯示其神奇的魅力。與現代醫學相比,中醫學的發展和規模出現明顯的滯后和萎縮。然而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化和疾病譜的變遷,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式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復理療、養生等方面獨具優勢,中西醫結合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是,在西醫院校,由于培養目標不同,中西醫又屬于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學周期短,加上中醫理論本來就抽象深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思考和探討。
1.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內容多與學時安排少的矛盾
西醫院校開設的《中醫學》課程大體相當于中醫藥院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和針灸等多門課程的合編或精簡,幾乎囊括了中醫學領域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部內容,成了中醫學專業各科教材的縮寫版,這些內容在中醫院校大約要花4年時間,上課時數不少于600學時;而大多西醫院??s減到48-74學時,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尤顯突出;教學中許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大多數學生對中醫理論感覺接受與理解困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由于課時安排少,通常理論講完后,留給臨床教學的時間就很少了,這樣就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學生也會產生反正學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習興趣濃厚與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學習興趣濃厚但精力投入較少在教學實踐中感覺到,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醫是有興趣的,認為學習中醫是必要的,下課休息時間,經常有學生咨詢中醫理論及治療方面的問題。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認為中醫學抽象難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學習。很多學生希望通過一學期的中醫學習就能熟練運用中醫診治疾病,并普遍對中醫學教學效果期望值過高。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使學生遭到挫折,進而灰心喪氣,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缺課。
1.3 教學方法滯后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遵循“灌注式”教學模式。缺乏課堂的活躍性,缺乏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學生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過程,缺乏學生的積極性。而中醫學是從實踐中來,以中國古代哲學為理論基礎,并認為天人相應。同時在講授中醫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深深印上了西醫理論基礎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講授中醫學,這樣學生理解不了中醫理論,就會產生逆反、拒絕心理,甚則認為中醫學是偽科學。
1.4 校園內營造的傳統文化氛圍薄弱
中醫學屬于生命醫學范疇,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經社等形成了一個帶有明顯的人文內容、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醫學理論與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系。故有“醫道同源、醫儒同源”之說、“濟民之術”之稱,學好中醫,也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是一種教育的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感性認知,發揮著陶冶情操、培養興趣、磨練意志等多種功能。然而,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文化氛圍薄弱,加之市場經濟的沖擊,人文教育顯得更加蒼白無力,提高學生醫德修養,增強醫患溝通能力是當前醫學教學的重大課題[1]。
2.教學改革探討
2.1 優化課程知識體系
優化課程體系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規定的課時內比較系統地獲得中醫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中醫學觀點,培養學生獨立處理中醫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應針對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注重中醫診丙思路的講解,側重于講解四診技能和辨證處方規律,讓學生理解從中醫學角度改如何去診斷和用藥,提高學生辨證論治的本領[2]。應加強中醫思維能力的培訓,以辨證論治為主線,理法方藥一條龍,使其成為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課程綜合的軸心,以較好地反映中醫學的學術特色,體現臨床思維,展示臨床過程。應加強案例教學,以常見病癥的臨床思維與臨床問題的解決為中心,反映中西醫理論及技能的綜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醫互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領會教材精髓,并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課時、臨床教學特點,選編、重組、加工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用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傳授最簡單經濟、最實用有效的知識;我校中醫教研室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對《中醫學》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和課時數。將經絡與針灸學合為一章講授,僅安排2個學時的理論課和4個學時的見習課;將中藥和方劑兩章化整為零,分為2部分講授。將中藥的基本理論和方劑的基礎知識合為一章講授,時間為2學時;同時將中藥、方劑各論的內容融入治法中講授,安排2個學時;將四診和辨證合為一章講授,其中四診講授理論課2學時,主要講授四診的主要內容望舌和切脈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項。辨證主要講授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各占理論課2學時;再安排2次見習課共4學時。
2.2改進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改革以提高中醫學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徹底改變以往滿堂灌式課堂教學模式,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大量的臨床資料和信息,了解醫學動態[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將臨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學生面前,分析其臨床表現、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等的教學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進行中醫學的教學,較大幅度提高了中醫學臨床教學效果,可以加深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系統的回顧,以及中醫臨床的深入了解。
直觀教學法:可采取病例討論分析,錄像教學,專題討論,綜述報告,多媒體教學法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主性。
形象思維法:即建立在宏觀自然觀察、表象觀察的基礎上,并以哲學為核心,注重整體聯系和感悟、推理、推測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醫學獨特的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等認知方法屬于形象思維,在教學中,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語言解釋枯燥的名詞術語。
雙向交流課堂教學法:即倡導學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獨立地探究問題所在;交叉性學習是綜合多門學科,把知識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學習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參與對問題的共同探討,研究發現采用雙向交流課堂教學法能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總之,在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教授學生在中醫學學習方面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掌握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技能,改善遠期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學習其他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注重專業知識更新和加強教學修養,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出適合醫學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牛彩琴,劉浩,張團笑.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現狀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8):751
1.1傳統和文獻研究結合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將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公共管理、物流專業共56名學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均同步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試驗組在傳統教學進行同時實施文獻教學法,在文獻教學法實施之前,向學生開設文獻研究方法講座,學生根據自我興趣選擇與中醫基礎理論相關文獻進行網上檢索,收集文獻并整理,之后撰寫論文。完成傳統教學法內容和文獻研究結合教學法內容后,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理論考試。兩組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試驗組最后成績以理論考試成績與論文成績作為評價指標,理論考試和論文成績各按照70%和30%計入總成績。兩組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86.54,對照組的成績是77.26,統計結果表明,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1.2傳統和自主授課結合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將經濟管理學院2010級信息、英語專業共54名學生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兩組均采用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授課方法,試驗組在傳統教學的同時,實施學生自主授課方法。學生自主授課方法主要在傳統教學進度的前1/3后進行,此時教師限定一定課時數,由試驗組學生自主選擇講授內容,自主選擇授課方式,每位試驗組學生都要參與授課,進度和時間由教師全程控制,教師在學生自主授課結束后,總結和梳理知識體系,并對授課的學生進行點評和打分。試驗組最后成績以理論考試成績和自主授課打分作為評價指標,理論考試和自主授課成績各按照70%和30%計入總成績。兩組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結果證明,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88.23,對照組的成績是75.31,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有明顯差異。
2對中醫藥學概論教學法改革的認識
2.1培養成就意識促進知識掌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情境的創新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1]。通過對中醫藥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法改革,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2010級公共管理、物流專業的學生教學法的改革試驗充分證明,傳統教學和文獻研究結合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提高對中醫學基礎內容的認識,勤加思考,激發學生探索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求知欲望,同時促進學生利用學校網上圖書館資源拓展知識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嘗試撰寫論文,最終獲得中醫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悅。中醫藥學概論教學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成就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達到學生主動要求學習中醫知識,主動探求中醫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