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9: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生物的概念。
2、生物的分類。
3、生物的基本特征,結構特征和生命活動特征。
知道上述三點就足夠很好地繼續學習高中生物知識。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方法;學習興趣
生物工程是本世紀的熱點之一,對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加強生物科學教育,尤其是必須加強初中生物科學教育。中生物課是義務教育階段每一位同學必須學習掌握的一門基礎課。但有相當一部分初中學生說初中生物課比較難,成績不理想。初中生物科學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重視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多種多樣。筆者結合多年的生物學教學經歷,在此就該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1.深讀課程標準,深鉆課程教材,設計教學方案。作為一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備課時要精選那些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質量的生物課堂教學方案是實現生物課堂高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課前要精心設計。在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學校的實際條件,照搬他人的方案和沿用自己的舊方案都是不可取的。
2.明確教學目標,巧設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長期的教學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愿意學,而且學得較好。某種事物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學生容易記住。在講課時,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不但能反映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識重點,而且用語巧妙有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產生了較好的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學過程注意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生物課堂教學是不能脫離實際的,我們學校的條件又很有限,怎么辦呢?我就聯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現象給學生講解問題,使學生一接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可以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解釋,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識的印象。如在講生長素的時候,就向學生講,盆栽的花的莖總是彎向光源,為什么呢?這和生長素的分布有關。生長素的分布受日光照射的影響,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很少,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得多;生長素分布得多,生長得快,反之則慢。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對生長素的生理功能也就記得比較主動了。再如,講無籽西瓜時,先提示學生:我們吃西瓜時,討厭的是它里面有種子。怎么辦?想辦法讓西瓜不結種子,就是培養無籽西瓜。接著向學生講述了無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上升到理論。這樣學生一見到西瓜,就會想起講過有關無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識。學生對無籽西瓜的一些知識掌握得也就較扎實了。
4.簡練形式,讓學生記得迅速而準確6初中生物學理論起點高、難度大,記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學中,對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知識間的共性與個性,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列表比較,學生記得快。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把這兩個概念列表進行了五個方面的比較,學生對這兩種分裂方式就清楚了,實際上也是把知識變換形式的一種方法。
5.強化練習、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靈活掌握,可安排在剛上
課復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講課的過程中,也可安排在教學內容講完之后,但總的時間不要少于10分鐘。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去,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學生進行滿堂灌。通過學生的答題可反映其掌握知識的情況,從而鞏固教學效果,確保生物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6.用哲學的觀點統領和駕馭教材。在教學中滲入哲學觀點,用哲學觀點統領和駕馭教材,必然會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例如,用哲學上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指導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影響的本質。
7.通過發散思維,實現知識的系統化。生物課的各章節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我們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從一個知識點把思維的觸角伸向各章節的相關部分,實現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表及里的系統化,從而對生物課某一方面的知識獲得全面認識,這也有利于保持記憶。
8.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生物課往往容易走上“滿堂灌”的老路,這樣的課當然是不受學生歡迎的更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講的機會,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問,在問的過程中不但可發現學生對該節課的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生的思維方式,同時為今后的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方向。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相對于傳統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確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教師的教學思想在根本上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我們的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開始運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就教學方式指導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并將這一思想貫徹到我們的整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第二點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始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這主要是因為在新課標下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進行自主的學習。這些方式的轉變,可以說是我們學校教育中的一大新突破,為提高我們的整體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個人學習的自覺性都有很大的幫助??v觀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它的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我們的教師迫切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想,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來談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
首先,面對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中給出的指導性教學意見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教學模式,進而深入學生實際來確定最終的教學目標。
學生是我們進行教學活動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是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的因素。因此,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我們的初中生物教學也是很有幫助的。由于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點大部分都是基礎的生理知識、動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常見的疾病癥狀等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日常的生活活動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取得最佳的成績。在新課標中提出的教學方式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提問式教學等,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知識點,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根據需要將多種教學方式融合在一起。
其次,在初中生物課程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要仔細認真地研讀新課標中的相關教學要求,從而順利地制定準確、明確并且有層次的教學目標。
合理恰當的教學目標是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順利展開的基礎,也是促進我們整體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改善的前提。面對初中生物新教材,面對教育部頒發的新課標,我們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認真仔細地進行研讀,這樣才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們的整體教學活動的提高和改善。初中生物作為一門相對基礎和簡單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并沒有太多的難處,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便成為了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制定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目標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生物教學內容來確定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并在一個學習階段完成之后及時進行復結。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整體生物教學效果。
然后,初中生物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要結合教材中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也是我們新課程強調的一大理念。
在日常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將講授式、引導式、提問式、啟發式等等教學方式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新課標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是傳統課標無法相比的,因此,教師在日常的生物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采取新課標中的新的教學方式來指導我們日常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當然,教師也可以將新型的教學方式有機地與傳統的教學方式融合在一起,進而提高我們的整體教學效果。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于教學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因此,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以便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面對教師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被深深的吸引,從而帶動自己的學習熱情。
最后,面對新教材,面對我們新時期的教學形勢,教師完全可以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不平等的情況,在課堂活動的進行中營造良好的氛圍,為我們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我們的整體課堂教學效果。
新課標剛剛得到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得到驗證,因此,教師在結合新課標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反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進步。同時,走近學生、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是很有必要的,這對于我們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也都是有著很大幫助的。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也會消解師生之間關系不平等的現狀,讓我們的學生在面對教師的時候更加從容。良好并且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是促進我們的教學效果有效提高的必備因素。在師生關系融洽的課堂上,我們的教學效果一定會得到明顯的提高和改善。因此,面對如今不太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在日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有效提高我們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運用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知識加以綜合運用于實驗的機會,能促進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近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對探究性學習有了一些認識。
一、探究性教學的內涵
探究性教學是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新的一種模式,在實施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具體的“動手”“動腦”“動口”過程,學生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分享成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學效果。其過程包括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一般流程如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結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探究性學習有以下基本特征。
1.問題性。
問題是思維運演的動力和催化劑,教學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就不會形成強烈問題意識,也就不會有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問題是探究學習的關鍵和核心。
2.過程性。
過程和結果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在接受學習中,教師將學習內容以結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學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磨練。探究性學習注重對結論獲得過程的探索,通過強化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過程,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生物學概念、原理,而且能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增強科學探究能力。
3.主體性。
接受學習將學生置于認識的客體地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難以得到鍛煉和展現,而探究性學習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探究的指導者。
三、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運用
生物科學有著雙重任務,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能力,兩者相輔相成,統一并重。因此教師必須改變背誦現成結論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科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并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探究,以獲取科學的結論,使課堂成為新知識的場所。
1.層層設疑,留下懸念,激發探究的興趣。
生物界是一個多姿多彩的而又充滿奇妙的世界,它們的出現和存在給世界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又給愛動腦筋的學生留下了疑惑和好奇,從而激發他們去探索。如在學習“人體概述”中的實驗“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提問:兒童和老人摔跤,哪個容易發生骨折?我們通過什么實驗驗證?它與骨的成分有何關系?骨的成分對骨的特性又有什么影響?這樣層層設下疑問,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通過探究得出了答案。
2.從觀察實驗入手,引導學生探究總結。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理論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實驗驗證所得,并且從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如:觀察蚯蚓實驗時,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進而理解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蚯蚓缺一段能再生?”此問題看似與課本無關,但實質上已滲透了生物進化。于是我先表揚該生愛動腦敢于鉆研,并告訴大家:“蚯蚓有咽上神經節、咽下神經節,相當于腦的作用。因此蚯蚓缺了前端就不能再生,缺了一小段后端則能再生?!辈⒔榻B了哪些動物有再生能力,同時指出動物越高等,再生能力就越弱,并建議學生課后自己做比較實驗。學生聽得聚精會神,輕松完成了教學任務,有的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激發了探究知識的熱情,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
3.改變實驗方法,由只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探究發現是學生選擇科學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驟。在“饅頭在空氣中的變化”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方案的不同,選擇必要的實驗物品進行實驗過程的探究。通過不同的實驗方案探究,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飛躍,同時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從而營造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4.巧設探究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痹诮虒W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學生認識過程和思維的一般規律,廣泛地聯系實際,聯系舊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學,隨著問題深入學。例如:講蜘蛛結網捕蟲時引出:“為什么蜘蛛能粘住其它昆蟲而不粘蜘蛛自己?”“一朵花最吸引人的是花瓣,它鮮艷、美麗,但不是花的主要結構,為什么?”在學習蜜蜂這節時指出:“雄蜂成熟后常在晴朗的午后,飛到空中與蜂王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去?!毙鄯浣晃埠鬄槭裁此廊ツ?通過提問,學生大膽突破了“唯書”“唯師”束縛,培養了創新思維。
四、應處理的幾個關系
1.教師應幫助學生區別問題,避免雜亂無章的問題對學生造成干擾,但又不能局限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引向某一現象的簡單結論。即在教師全過程把握課堂方向的前提下應該讓學生圍繞主題大膽、合理假設。
2.實驗室的探究一般是一種模擬,和現實存在一定差異,也不可能實驗,應提倡學生真實地接觸社會,體驗實際。
3.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做”科學,而并非真正的科學研究,因此在引導學生嚴峻時,難度應適宜,并盡可能與生產、生活社會實際問題發生聯系。這樣既能保證探究活動的“含金量”,又能避免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4.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原本無法觀察的生命現象、分子結構得以在教學中展現,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理解,是生物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但不能用實驗過程的錄象和動畫來代替學生實驗,使學生得不到第一手感性認識并失去動手機會。
總之,運用探究教學可以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到樂趣,得到錘煉,在探究中放飛思維,這對于教育對象全面發展,素質提高,使其終身受益,無疑意義重大,勢必促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我們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應帶領學生向科學思維高峰不懈努力攀登,去迎接生物學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 有效教學 思考 探索
一、實踐有效教學的思考
生物學科在中考里所占分數比例較少,很多地方甚至不計入中考分數,相對來說就更易受到學生的輕視,從而產生偏科現象。要想改變這種現狀,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入手,著力實現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一種“使得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語)的方法,即教學的效率問題。有效教學應是“三高”教學。一是從時空上看應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效果;二是從成果看應是高效益,即教學結果能使現實有較多的得益;三是從關系看應是高效益,即通過教學在師生之間的心理、人格、思維、情感等方面產生高效應。有效教學即在教學的某個階段,經過一個時期的學習,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與發展。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物是一門科學課程,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嚴謹的科學道理,如若教學不遵循一定的原則,忽略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規律,則生物課程就會變得枯燥,難懂。所以,教師要努力實現趣味化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喜歡學習,主動學習。
二、實踐有效教學的探索
鑒于上述認識,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實踐,努力使生物課堂成為教師有效的教、學生有效的學的自我構建過程,讓生物課堂豐富而精彩。以下就是一些實踐有效教學的探索:
(一)貼近生活,趣味嵌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若能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生物問題,就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與探究之中。例如,在學習《種子的結構》一課時,以“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的謎語口頭,一下子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終身難忘。又如,“一山不容二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樹怕剝皮,不怕傷心”、“大樹底下好乘涼”、“吃什么,補什么”,“核酸飲料,生命的原動力”等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流行很廣的俗語及廣告語,教師也可借鑒過來作為課堂導入。當然,這些俗語和廣告語中有的隱含科學道理,有的也存在著錯誤,但用來作為導入新課,卻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師注意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也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生物老師,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引發學生好奇感和興趣的導語,或者以新穎的方式導入新課,都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直觀教學,創設情境。
直觀是一種發展學生觀察力和思維力的的力量,它能使學生同時看到、聽到、感到和思考,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感知對象在感知中會顯得鮮明、生動,其形象內容也會因此更為豐富和深刻。直觀教學、創設情境,即教師利用遠教、網絡等現代化教育資源以及實驗室中的生物標本、模型、掛圖和實物,為學生創設一種直觀所感的境界。
直觀教學的方式很多,例如,利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讓學生觀賞《動物世界》、《植物欣賞》等影視片段或幻燈片,使學生在快樂中求學、求知、求會。再如,在講授《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發揮多媒體兼具聲、文、圖、動畫、色彩的優勢,創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清楚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明白二者其實就是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又如,講“魚的形態”時,課前在每張實驗桌上放有一條大鯽魚在玻璃魚缸內,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然后分別用橡皮筋綁住它的胸鰭、背鰭和尾鰭,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最后準確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千方百計創設出好的情境,學生學有勁頭,學習的有效性也就能彰顯出來。
(三)精心設計實驗,培養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3。驗證性實驗能鞏固課堂知識,而探究性實驗則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養成基本技能,培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要我做實驗”轉變為“我要做實驗”。只要課時允許,生物課上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做實驗,而初中生物教材中可以讓學生動手做的實驗也有很多,如:七年級生物的“唾液消化作用的實驗”、“膽汁參與消化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實驗”等。八年級生物則可以增加以下實驗:(1)“氣孔能夠通氣實驗”:取天竺葵的葉,將其葉柄套在氣門心里,氣門心安在自行車上用的氣門上,把葉片浸入水中,用氣筒往 氣門內打氣,就可以看到氣泡從葉面上冒出來;(2)把菠菜葉下表皮置于不同的溫度的水滴中,觀察氣孔的開閉。等等。
(四)營造競爭環境,增添氛圍。
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競爭不但符合初中生好動、好勝心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在學完一單元知識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的比賽活動,既可以鞏固知識,還能增加趣味性,且助長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完“植物的蒸騰作用”的相關內容后,在學生了解了蒸騰作用的過程、氣孔的結構以及氣孔的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發揮想象,自己找材料來設計氣孔模型,比一比誰的模型更能詮釋氣孔這一結構特點。再如,在學完“生物圈”的內容后,發動學生積極完成DIY“自己動手做一個生態瓶”,比一比誰制作的生態瓶最合理最科學,瓶中的生物生活的時間最長。這些競爭環境的營造,顯然使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五)學科結合,知識遷移。
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們可以把其他學科知識遷移到生物學中來,知識的遷移能將學生已有的興趣延伸至生物學科。如學習“動物的發育”一節中的“家蠶的發育過程”后,插入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讓學生從生物科學的角度去推敲作品是否有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后舉手回答:“春蠶雖然吐盡絲,可它并沒有死,只不過化成了蛹,最后會形成蠶蛾產卵,像這種經過四個階段的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庇纱搜由扉_來,教師此時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把一些你所了解的與生物有關的古詩詞摘抄下來,并試著去分析其中蘊含了哪些生物學知識,或運用生物科學知識分析古詩詞是否科學?”比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經過分析,學生明確了這分別描述了兩種昆蟲的取食、繁殖行為。又如,教師可以用物理學中的能量知識,講授“營養物質給我們提供能量”,來幫助學生認識了解多種形式的能量;用數學知識來教授生物的遺傳規律和細胞分裂所形成的新細胞數目等;用化學知識來認識了解氧氣、二氧化碳的鑒別辦法等等。
(六)聯系實際,啟迪心智。
當今世界,生命科學作為自然科學中最活躍的領域,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技術正以它空前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獻身,生物領域中眾多的未知數在期待著下一代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因此,在課堂上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有效地給學生以啟迪。例如,當人的器官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病變,生命受到威脅時,挽救生命的唯一辦法就是器官移植。為了解決器官的來源問題,也為預防移植后出現排異現象,科學家們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帶有人類某些基因的動物。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心、豬肝”等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人體執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DNA是遺傳物質,具有特異性,利用該特性既可做親子鑒定,也可給罪犯定罪。研究人員正著力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癥的途徑,他們從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實驗室內培養,然后,根據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腫中去,以治療癌癥。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能產生巨大的影響,讓學生關注生物科
學發展的動向,讓科學成為學生談論的話題。
三、實踐有效教學的反思
首先是教學目標得到了優化。
生物學習由教學生內容、教學生“學會”,向教學生“會學”轉變,教學生“會學”的核心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知、情、行的整合。
其次是教學方式得到了優化。
通過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及時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給每個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努力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潛能。
再次是學習過程得到了優化。
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別差異,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他們都成為“合格加特長”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變“苦學”為“樂學”,變“死學”為“活學”,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使學生自主獲得知識,變被動為主動;變“難學”為“易學”,在學生思維受阻或思維出現偏差時,教師指點迷津,撥開疑云,疏通障礙,在化難為易、靈活變通中讓學生的學習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當然,實現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途徑還有很多,如野外實習、標本采集與制作、生態調查、課外實踐活動等等。只要教師做到從生物學科的特點出發,結合學生實際,結合教學活動的實際,讓學生在愉快、興奮的正面情緒中學習,那么,教與學的效益就能得到提高,有效教學就能得到高質量地實現。
參考文獻:
[1]王予鋒.有效教學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0 (01) .
[2]崔允. 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吳松年,陳正宜.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基礎教育 課程改革 教材改革 高中生物試驗教材 生物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教育教材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組織、制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初中生物實驗教材,貫徹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質、倡導探究性學習等課程理念,較好地體現了綱要的精神,并與其教育目標相適應,即培養高素質的未來公民。因此,高中生物課程改革對于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一、高中生物教材改革現狀
1.生物教材建設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極大。多年來一直引進蘇聯生物教材或按照蘇聯教材的模式編寫的生物教材,以形態解剖為綱,以達爾文進化論為中心和以生理為綱,以改造自然為中心的教材體系。教材主要體現出知識性,系統性的特點,未能體現我國特色,這種狀況幾乎一直延續多年。
2.教材建設發展緩慢,嚴重滯后于生命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需求。教材內容陳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缺乏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缺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如:原高中生物教材僅開設8個實驗,而大多數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缺乏探究性、綜合性實驗。即使新的高中生物試驗教材增加了一定數量的實驗,而探究性、綜合性實驗內容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3.教材建設忽視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由于受應試教育高考的影響嚴重,教學內容不穩定,忽增忽減,忽難忽易,搖擺不定。如基因的連鎖與互換定律,受生物學科高考限制,經歷了幾次增刪的變更。
4.教材建設受以學科為中心觀念的影響。教材內容重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忽視知識的綜合性和社會的需求與發展。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理念,忽視學生終身學習、學科知識及社會發展三方面內容整合。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依據新課程理念實施高中生物教材改革,將進一步推動中學生物教學改革與發展。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對策
(一)增強教材的趣味性
現行高中生物教材與原來的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些欄目,如“演示實驗”“小資料”“課外讀”及“課外生物科技活動”等,另外插圖也有所增加,增加了課本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但是與義務教育生物教材的課文編寫方式相比還是顯得比較呆板,不夠生動活潑?,F在的高中生,每天面對厚厚的課本,學習壓力特別嚴重。如果課本生動活潑,趣味性強,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應在以下三個方面多加注意。
1.增加插圖。
從現在的學生感興趣的書籍看,很多學生不太喜歡文字性的東西,而是喜歡卡通書,增加書的插圖,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的插圖應有以下幾種:①有助于說明生物結構的模式圖。②用以解釋生理過程的示意圖。③描述操作方法的說明圖。④實物照片(包括顯微攝影照片)。⑤用來作為習題和思考題的圖。⑥趣味性的幽默畫。⑦幫助記憶的連環畫、漫畫等。
2.增加欄目。
在課本中增加小欄目,把一些生物學知識通過小欄目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得到知識。如,義務教育生物課本,在正文當中或正文之后設置了一些小欄目,如“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嗎?”、“動動腦”、“動動手”和“課外讀”等,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增加實驗。
生物科學是一門很強的實驗科學,實驗可以降低學習的難度,把難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盡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實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增加實驗數量,特別是加大探索性實驗所占的比例,并重視培養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能力。
(二)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以及各學科之間的銜接
生物知識間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新舊知識有必然的內在聯系。目前的生物學課程是以生物知識內在聯系形成的邏輯順序為體系。生物課是初中和高中都開的課程,初中階段注重對生物形態結構方面的學習,是對生物宏觀知識的了解,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講述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是對生物微觀知識的學習,這種編排體系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高中課程的學習是在初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會受到原有認知結構的影響,心理學上把先前學習所取得的某些經驗和學習結果對以后進行其他學習產生的影響,稱為學習的遷移。要想實現正遷移,就要處理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關系,在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架設好橋梁。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不僅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還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回憶起舊知識,使學生對生物界有一個整體認識。
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從培養21世紀的建
設事業人才的需要看,教材改革的任務還很重,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
參考文獻
[1]楊慶國,秦老師.改革教學模式,提高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效果[J].新課程(教師).2010(07).
一、教學活動程序科學化
探究式教學的程序是:創設情境分析研究猜想假設論證、評價。高中生物“生長素的發現”、“酶的發現”、“光合作用的發現”、“遺傳物質基礎證明”、“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發現”都是科學探究的典范,探究式教學的好素材。
1、教學內容方法化
讓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的方法和技能,充分實現了探究式教學的方法價值,符合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初中生物“植物的吸水和失水”、“葉的呼吸作用”、“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輸導作用”、高中生物“小麥淀粉酶的催化作用”等內容以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技能的形式呈現,適于采用探究式教學
經過假設和從不同角度、層面反復論證,自己把知識體系化,結構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鞏固和運用所學內容。如講述葉的構造之前,提出日?,F象――樹木的落葉大多是背面朝上還是正面朝上?為什么?誘導學生從葉的結構探索答案――靠近葉片背面的海綿組織排列疏松,有發達的細胞間隙,充滿空氣,且下表皮氣孔較上表皮多。
2、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探究式教學要求運用創造性思維對結論進行明確的多種可能的假設和解釋。如“葉綠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在實驗原理統一的前提下,從材料(綠色葉片)、葉綠素提取液(丙酮、乙醇)、層析液(汽油、四氯化碳加無水硫酸鈉)到點樣方式(用鋼筆尖、刀片、蓋玻片、毛細管蘸取濾液)都有各種可行的選擇和組合,并從實驗效果的差別分析探討原因。
3、注重科學精神的培育
探究式教學既尊重客觀事實,堅持真理,又敢于懷疑真理。如初中生物介紹種子萌發的內因“胚是完整的,活的”,老師用實際問題啟發學生質疑、探究:為什么有的花生、大豆種子被老鼠啃去一大半照常萌發,有的只咬一點點卻不能萌發?關鍵在于前者子葉受損,后者胚芽、胚軸、胚根受損,因此原文應改為“胚芽、胚軸、胚根完整……
可見,探究式教學反映了創新的根本特征:變革、進步和超越,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學模式,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生物科探究式教學式模式的構建
構建探究式教學模式指通過對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材等要素進行較為深刻、合理、有效的變革,從教學過程到教學結果的實踐操作中形成一套有鮮明學科特色和顯著效果的教學表達方式。
1、探究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
(1)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原則
這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學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
(2)實踐探究性原則
這是探究式教學的生命力。提供富有探究性的實踐動手機會,滿足學生解決實踐問題和成為發現者的愿望,從中提高實踐、創新能力。
(3)激勵進取性原則
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與心理安全環境,充分運用激勵評價的手段,激發學生不斷探求創造的欲望和需求,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于一種追求創新的最佳狀態,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創新過程,并體驗其中的樂趣,獲得科學感悟。
(4)整體發展性原則
把學生看作一個具有內在和諧性的整體,實現能力多樣化,身心發展有序化。
2、生物學科探究式教學的一般模式
(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背景材料和場所,從中培養收集和獲取信息及使用實驗手段的能力。
(2)引導學生從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直接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如“高層建筑常因水壓不夠而停水,而高大樹木其根系吸收的水分為什么卻能源源不斷地輸到樹端?”誘導學生探索、發現、理解蒸騰作用。
(3)注意激發學生知識經驗積累和激活知識結構,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及假設。雖然學生對與上皮組織的知識十分熟悉,但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成功率低,口腔內壁又常被戳傷,此時要指導學生根據上皮細胞容易脫落的特點,用唾液就可以制作臨時裝片。
(4)指導學生篩選和利用有效信息、資料、手段、方法或設計實驗反復驗證假設,以排除偶然性,得出必然性,如采用不同性質和濃度的溶液反復處理同一材料,從質壁分離及復原難易,成功率,通過分析對照總結哪種溶液和材料實驗效果最佳。
三、生物學科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的注意點
不能唯模式是從。探究式沒有刻板的模式,也不是萬能的,不能濫用或流于形式。要針對教學實際進行變通和再創造。
提供的知識背景材料應有針對性、啟發性,過多或雜亂無章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易產生干擾作用。
引導學生探索的問題或需要設計的驗證實驗、探究性實驗難度要適宜,并盡可能與收生活、生產、社會實踐發生聯系,一般不能超越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經驗,也不要選擇純學術性的理論問題,以免挫傷探究積極性。盡管探究式教學允許學術失敗,但成功的喜悅可增強自信心和轉化為無窮的動力。
要合理地、批判地繼承和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不否定打好基礎,也重視必要的模仿性、鞏固性練習,要把打好基礎和培養探究創新精神、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處理好他們的辨證關系。
特別強調探索過程產生的思維跳躍和方法應用,實現生物科學的知識價值、能力價值和品格價值,從而真正實現教學內容方法化的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