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教育
時間:2023-07-03 15:49: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宣傳欄、校園圍墻、黑板報,宣傳展示學生守則和核心價值觀、關愛未成年人等公益廣告,做到校園內顯著位置和每個教室都要展示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二是深入開展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教育,建立開學和畢業典禮、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團入隊儀式等禮儀制度,推動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三是組織開展“我的中國夢”書信、繪畫、征文等主題教育活動。
2.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是繼續組織開展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經典系列教育活動;二是組織開展好“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愛國主義讀書活動;三是在重要節慶日和紀念日期間,結合實際開展好“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四是積極參與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力爭形成富有特色、“一校一品”的傳統文化教育格局。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3.大力推進校園法治教育。一是認真落實“法治教育進課堂”試點工作;二是積極開展“江淮普法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宣傳周”(《省教育系統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第六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規定,2012年起,每年新學年開學后第一周為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宣傳周活動)、“國家憲法日暨12·4法制宣傳日”等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三是推進第三屆“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努力建立青少年普法教育長效機制。
4.繼續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環保教育,結合“綠色學校”創建,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節水、節電、節糧等活動,持續開展“光盤行動”,大力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扎實推進誠信教育。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故事會、作文競賽、校內櫥窗畫報、黑板報、廣播、校園網專欄等形式教育活動,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培養誠實守信良好習慣。
6.不斷加強實踐教育。一是統籌做好中小學生國防教育、軍事訓練、科普調查、職業體驗、研學旅行等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二是認真落實好初二學生社會實踐;三是加強鄉村少年宮建設,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開展好學生活動;四是加強勞動教育,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等,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促進青少年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
7.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完善師生志愿服務體系,組織師生利用節假日、紀念日及課余時間,走進學校周邊社區(村)和群眾,開展扶貧濟困、關愛留守兒童、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常態化。
8.著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充分發揮縣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和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功能;組織好心理健康教師培訓;開展好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活動等。
9.努力改進中小學德育方式。一是深化文明校園創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良好校訓校風,普遍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創建。二是搭建平臺,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為有共同愛好和興趣的同學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機會,讓學生都能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把興趣愛好培養成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 青少年德育價值取向
【摘要】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是學校德育資源的一部分,以道德修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意識等為內容的德育價值取向,既是我們進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進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載體。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的認識和青少年德育現狀的分析,得出應該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指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指導青少年選擇正確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傳統文化 青少年德育價值取向
文化的內涵是指人們對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做出解釋的整套思想體系,及這種思想體系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和人生方式的滲透與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悠久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厚重,格調高雅,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意境悠遠,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沉淀下來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是一種特殊的思想資源和教育資源。
吸取借鑒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民族精神,對國家社會的高度責任心和價值觀的優秀思想,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要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1]傳統文化優秀思想是德育資源的一部分,德育資源是德育價值取向實施的條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價值取向需要豐富多彩的德育資源作為支撐。德育價值取向內容包括重視道德修養;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意識等。它既是我們進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進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載體。那么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的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1對傳統文化優秀思想的認識
1.1重視道德修養 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對道德修養的重視。
以道德作為人的根本,一貫追求人的道德完善,將完善道德人格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最后歸宿,并將其視為個人安身立命、建功立業的根本與基礎。道德完善本質上并非僅僅指個人道德品格的成就,而是內在地包含著把個人的追求與人類的追求和完善結合在一起,提倡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似及人之幼,只有把自巳奉獻給人類社會、把個人的生命融入人類發展完善的事業之中,才顯示出生命價值的崇高、偉大與永恒。這種理想人格有著極強的現實感和使命感。
1.2強調自強不息的精神。
據《論語》記載,孔子為宣傳自己的學說,一生奔走列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自強不患的精神,源于對人類的高度自尊和對未來的堅定自信。有了這種精神,就不會被任何艱難險阻嚇倒,反而愈挫愈勇。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獨立自主、孜孜不倦、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誠摯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族的整體主義思想,都源于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1.3歌頌仁者愛人的仁愛思想,它由血緣親情衍生、演繹而來,孝悌即為仁之本,其泛愛思想是血緣親情的擴張與舒展。
孟子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由此凝結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形成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仁者愛人,仁要求人們在處理人己關系時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建立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和諧人際關系;為仁之方在于取譬于己、推及于人,在把握、調節人際關系時將心比心,由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他人應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全部愛心,同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要推已首先須正己,使自己的思想品質符合道德、符合仁愛,成仁然后可以行仁、愛人。
1.4愛國意識。
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社會的發展,只有在社會中,人才能滿足自己的利益上和需要,人的才能方能夠得到充分發展。傳統文化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求全社會承擔促進國家興盛、挽救民族危亡的責任,為了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關鍵時刻當舍身為國。孔子強調“殺身成仁”,孟子主張“舍生取義”,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活著,而在于它所蘊涵的道德價值,為義而死,就死得其所,傳統文化中的義,就是社會整體利益。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漫長歷史中,出現過無數為了國家民族根本利益拋頭顱、灑熱的英雄兒女。
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所蘊涵的青少年德育資源舉不勝舉,以上只是其中的幾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有諸如艱苦樸素、尊師敬賢等。在青少年德育中,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并結合新的時代要求,賦予新的內容,使其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輝。[2]
2青少年德育教育現狀
德育教育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合格人才,促進學校改革方面,無疑發揮了積極作用。而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大調整、大變革的時期,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產生了很大沖擊。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戰,青少年德育價值呈現出多元化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內容政治化、形式教條化,人文素質弱化。其次,價值選擇“自我化、趨利化、短期化”,基礎知識不牢。最后,道德認知與行為的不和諧。
3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勢在必得
針對青少年德育價值取向的種種誤區,應該把傳統文化對青少年德育價值取向的影響提上日程。德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以經典教育弘揚傳統文化,作為新時期道德教育的重要發展路徑。用傳統文化去建構青少年的品德美,用傳統文化去培養青少年的才能美,用傳統文化去鑄造青少年的行為美。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夯實思想道德基礎,形成道德行為規范,最終是我們的教育培養具有傳統文化根基的現代人。
3.1搞好校園文化,營造教育氛圍。
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的傳習和普及要自覺服從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時代要求和校園精神。而對于傳統文化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以至于背上了傳統文化的包袱,應該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導實踐。
3.2在德育過程中,要注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勞動教育、審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和諧和剛健有為。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內容,可以充實到德育中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創現實主義創作先河。出現了一大批反映勞動人民活、追求自由民主和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還有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文天祥、史可法;捍衛真理、以死明志的屈原、聞一多;憂國憂民的杜甫、范仲淹。抓住這些人物精神的閃光點,激勵學生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3.3將德育融入生活中去。
賦予它以新時代的內容,發揮儒家德育思想的積極因素。讓德育真正與個體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中去育德。重視社會實踐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系統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還要有身體力行的機會,要重視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且從參與的各項服務活動中,體會個體在社會中地位的重要性,使他們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能積極關心別人關心家庭、關心社會。只有這樣,真正促進學校德育效果的提高,才能真正發揮德育教育的功能。
3.4強教師隊伍身教師范的工作。
傳統文化中的身教示范雖多針對統治者而言,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對教育者無疑是有益的。值得我們汲取。德育工作者,是教師隊伍的一部分,是為人師者。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教師的自身品德要求無疑要比其他教師高。德育教師不僅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現在的德育隊伍離這個要求相差甚遠。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是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要從政策上、社會輿論上、培養教育上及解決實際問題等多方面做工作。德育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加強自身世界觀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動為學生做出表率。
總之,通過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美德,激勵傳統民族精神,學會做人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人才。同時,還要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融入到青少年的人格之中,成為其相對穩定的內在質量,以此來指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保證青少年正確價值取向的樹立。
【參考文獻】
班主任 德育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證。那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筆者對此淺談如下看法:
一、以身作則,樹立自身良好形象
作為經常與學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我的一言一行都受學生的關注和監督,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性格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教學活動中,要對后進生也經常給以關心和幫助,在態度上保持一視同仁,不以學生成績劃分層次;生活中,要經常走進學生的圈子,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師生間像朋友一樣相處;在知識層次上,為了解答學生各方面的疑問,要經常增進自身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同時注意對體育、娛樂、時尚等也有所涉獵,緊跟學生步伐。同時,在工作過程中還要經常注重自我反思和批評,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及時予以補充和修正,在學生面前樹立樂觀、積極、勤勞的形象,幫助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
心理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相容納,即理解對方,接受對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師生心理之間如能有架起溝通之橋,那么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集全體學生聰明才智于一體,將有助于建設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班集體。師生之間心理溝通的重要,可以說,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對師生而言,心理溝通就是學生能理解教師對他們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和幫助,并且化為行動;教師能理解學生言行產生的背景,透視學生言行的真正動機,體諒其具體環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師生之間互相接受,將心比心,勿曲解對方。 一個十分有趣的教育現象是:有的教師溫文爾雅,卻能叫那些頑皮不馴的學生聽話;有的老師批評學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師批評學生卻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這些現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說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師熱愛學生,滿腔熱情地真誠幫助學生,學生理解老師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師的教導,這是一種相互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糸,體現著心理上的相互溝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認為,師生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天窗的鑰匙,是教育成功秘訣之一。
三、強調班級文化建設,營造德育工作良好環境
班級文化是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班級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基本場所,班級文化建設對于中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德育起著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以此營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圍:
1、創建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
班級物質文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所在班教室環境的布置及要求,構造一種學習教育的外部環境,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從一個方面體現著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一個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布置合理、環境優美的教室環境,不僅能展現一個班級的特色和文化氣息,更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使學生心態平和、心情舒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要注重物質文化建設,為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塑造高尚的精神文化價值。
班級精神文化是一個班級文化的靈魂,主要包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價值觀念等內容。塑造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對于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培養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班級中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強化三個方面:一是要培育集體主義的精神文化價值。班主任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學生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觀教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利益觀,幫助學生從思想認識上自覺抵御個人主義、小團體主義等利益觀的影響。二是要培育優秀的傳統精神文化價值。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班級文化建設之中,使學生在傳統優秀文化積淀中汲取精神力量,獲得道德熏陶,在自覺不自覺中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取向。三是要建立正確的精神文化導向。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極容易受周圍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必須十分重視班級正確價值導向的建立,從而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規范自己的行為。要在學生中樹立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典型和榜樣加以推廣宣揚,尤其是要樹立班內的優秀典型,這樣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現實感召力,形成良好的精神引導,提高學生的道德感??傊?,要在班級塑造正確、健康、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共同價值取向,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環境。
關鍵詞: 中小學思想品德 體驗教育法 實踐
中小學都開設有思想品德課,思想品德課的最大特點是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如何做好中小學生的品德塑造歷來為人們所探究。十多年前,體驗教育開始走進校園。這種教育形式受到學校德育、少先隊工作者的關注,并且積極地進行嘗試、研究與推行。
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為特點,與以往的說教式教育形成鮮明的對比,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明確其教育價值,認真探討實施體驗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
一、何為體驗教育
體驗是一種情緒、情感現象,是一種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內心活動,強調人的內心感受,注重親身經歷,通過實踐認識事物。體驗學習,是指少年兒童的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的結合。少年兒童通過實踐體驗行為,在內心深處發生變化、內化或升華,從而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實施體驗教育,意味著對現實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調整,充分認識“缺失主體性教育”和“封閉教育”帶來的嚴重弊端,從而調整到主體性教育、參與式教育上,調整到理論與實踐并重、互動式教育上。體驗教育符合當今的主體性德育和發展性德育的教育理念與價值取向。
二、以實踐為主體的實施原則
引導學生親身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使他們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規范內化為健康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行為習慣,這個過程強調的體驗是在實踐中的體驗。這一根本原則突出體現了實踐在體驗教育中的基礎地位,而實踐對體驗教育的決定性作用主要體現在體驗教育以實踐為動力方面。
學生是體驗教育的主體,他們在體驗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實踐這個大背景。體驗教育除了具有傳統思想道德教育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教育主體的選擇性、教育內容的可接受性、教育目標的導向性和教育效果的知行統一性等獨特的特點。在進行體驗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的體驗觀,堅決反對唯心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的體驗觀。
三、積極進取的心理定向
積極的成功的體驗教育要打破傳統思想品德教學死氣沉沉的局面,使思想品德課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因此,實施體驗教育,要確定積極進取的心理目標。課程實施的心理定向為:第一,學生要充滿自信,既不懷疑自己,又不低估他人;第二,愉快地自發參與,這種心理體驗必須是愉快自發的,而不是被迫的,不受外部強迫性地干預刺激;第三,要做到自主發展,少年兒童有著自主和獨立的性格,這種自主和獨立使得他們更多地依據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客觀現實與內心體驗沖突時不盲目跟風,以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第四,善意地互幫互助,少年兒童雖然體驗到世俗中人們之間存在差異,諸如貧富、地位、宗教等方面的差異,但要與人為善,同伴之間要真誠,互幫互助。
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驗教育方法
良好的思想品德課的開設是為了培養中小學生健全的人格,以便應對未來復雜多樣的社會環境。因此,實施體驗教育,應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自然界中的教育。
(一)家庭生活中的體驗教育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敝挥信囵B中小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使他們意識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艱辛和努力,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有所作為。不管將來社會如何發展,中小學思品課都要不忘對青少年進行吃苦教育,且首要的就是家庭生活的體驗教育。
我國的現實是,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城市中的人口政策決定了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的三口之家。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多數農村中的強壯勞動力到城市務工,農村留守少年兒童越來越多。過去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家務勞動逐漸被先進的家用電器取代,面對嚴峻的現實,中小學生缺少必要的家務勞動和磨難教育。
在學校里,可以普遍開設家政課,教學生學做家務,包括燒飯炒菜等。學生參加這類實踐活動,既有助于增長知識和見識,增強人際交往能力、組織活動能力、辦事能力和應變能力,又有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進一步認識到家務勞動的重要性。
針對城市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每年有7到10天的耐苦生活體驗,在中小學開展“上山下鄉”活動,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農村和邊遠地區體驗艱苦生活,接受勞動教育,經受鍛煉,磨煉意志,體驗艱苦生活,品味人生,培養“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為了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在學校,可以給中小學生人為地設置磨難課程,對學生進行磨難教育,還可讓城市里的學生參加用扁擔挑水,用搓衣板洗衣服,用小石碗磨花生等傳統的家務勞動。
(二)學校生活中的體驗教育
學校生活中的體驗教育同樣不可或缺。通過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德育環境,學生才能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象棋、圍棋等比賽活動,以及柔道等國際著名的傳統體育活動,加深學生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不畏戰斗艱難,懂得合作。通過茶道、書法等傳統藝術,以及古典音樂、古典文化的熏陶,尊重歷史,形成認真協調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此外,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素質拓展訓練,通過運動項目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樹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素質拓展訓練正成為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體驗教育方法。
比如,可以在校內開展約20分鐘的“信任之旅”項目活動?;顒映绦蚴牵夯顒酉确纸M,每組選定一人做向導,兩人做安全員,其余人員均做盲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轉3圈之后,在向導的帶領下,沿著選定的路線繞過障礙物前進。其間允許話語提醒,不能用手勢、動作幫助“盲人”?;顒咏Y束后交流當“盲人”的感覺,與幫助別人的感覺,并在團體內交流。也可以開展“板鞋競速”活動,同樣限時20分鐘?;顒映绦蚴牵合葴蕚鋬筛?人一排的板鞋,把每隊分成兩組分別站在場地兩端。哨聲響后,兩隊開始向目的地出發,隊長喊口號負責指揮。到達目的地之后交換板鞋,讓下一組人繼續返回起點。活動結束后,大家交流心得。通過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寓教于樂,學生可以深刻地領會團隊精神的重要。
在學校日常管理中,可以開展“怎樣當好小輔導員”、“怎樣當好小干部”、“做守時形象好少年”等活動,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
(三)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教育
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教育應推廣到社會生活中,而不應局限于家庭和學校。
我們可以以個人的自覺行動為前提,在中小學開展志愿者活動,學校集體組織,以公益和社會服務等為主要內容,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生活的體驗教育。例如進行給老年人、殘障人士帶路;植樹節集體種花植樹;在社會上展開保護益鳥、道路安全與防火防災的宣傳;到敬老院、社區福利院服務;回收廢舊報紙書刊等社會公益活動。
社會生活中的體驗教育,尤其要重視與社區合作,積極依托社區的力量,加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使學校德育教育和社區德育相互滲透相互配。在農村,要加強學校和村委的聯系;在城市,要加強學校和社區的聯系,建立家長委員會,成立家長學校,組建社區少先隊組織。通過社區教育的組織形式,學校德育得到社會的支持、理解和幫助,從而提高少年兒童學生德育的實效性。同時,中小學校要積極開發和利用社區內各種潛在的德育力量,發揮社區環境育人的功能。如聘請社區的老、勞模先進工作者擔任校外輔導員;充分利用社區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影劇院、公園、商場、工廠、農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讓學生充當各類景區的講解員,增強他們的自豪感。
充分重視社區的公益勞動、社會募捐活動和節日慶典活動等,總之,學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社區內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因素,帶領學生清掃所在街區、社區,在干凈的環境中育人。
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活動,能夠培養學生重視公益、尊重他人和無私奉獻觀念,樹立為國家為大眾效力的思想。此外,在時間上,可以規定,小學和初中學生每年至少要有一至兩周的社會見習與實踐時間,增強少年兒童及家長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意識。
(四)自然界中的體驗教育
培養學生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優秀品質。城市的水泥磚頭砌成的高樓大廈,雖樓宇之間有綠樹花園,但如果沒有在自然界中的體驗教育,學生能夠感悟到的仍然是相當有限的。中小學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快樂訪問日”、“讓母親河的水更清”、“冬天盛開的花有哪些”、“尋找廢品中的寶藏”、“尋找螢火蟲”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我們還可借鑒國外某些中小學的做法,如每年都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將勞動課列入教學計劃,對勞動內容做的規定。戶外勞動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農業,可以在中高年級開展種植水稻、種植甘蔗活動,讓他們在本地農業等部門的支持下,從耕地、播種、插秧、田間管理直至收割、運糧、脫粒、碾米,參與每個環節的勞動,最后集體做飯品嘗,在體驗勞動成果的歡樂喜悅中增強勞動意識。這樣,學生會學到學校和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農村學??梢跃徒笇W生燒炭種菜,參加漁業勞動,學習養蠶。
五、結語
在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通過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驗教育,可以使少年兒童自發自覺地觸動內心,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最終達到開設思想品德課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彩彩,陳敏.“知行合一”的體驗教育[J].中國商界,2010(3):218-219.
[2]劉冬梅.試論蘇霍姆林斯基的道德體驗教育思想[J].榆林學院學報,2007(5):85-86.
調查表明:在社會轉型,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統傳承急需保護的今天,普米族如何在現代化過程中的保持和傳承自己文化傳統,需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學校才能真正辦出民族特色,為傳承普米族文化傳統做出貢獻。
【關鍵詞】人口較少民族 文化傳承 調查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cultural heritage to walking "on two legs"
――Pumi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in loc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Ma Xianglin Liu Huafu
(Collage of Teacher Educ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Yunan Kunming 650214,China; National middle school of Diqingzhou Shangri-la county 674400)
【Abstract】Pumi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is belonged to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ixth national census in 2010,pumi population of 42861 people,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province first Lanping, Ninglang counties of Nujiangzhou,Yulong,Yongsheng counties of Lijiang,and Diqingzhou Weixi county, the rest distributed in Yunxian,Fengqing,Zhongdian and Muli,Yanyuan counties of Sichuan province.In today's reform and opening up,traditional education how to their cultural heritage?The students and how to think,how their ethnic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inheritance?Our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be how to use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ic culture development of what to do.Survey shows tha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opulation less nationalities culture tradition today,be badly in need of protection,Pumi how to remai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culture tradition, requires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work together to school to actually do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contribute to Pumi culture tradition.
【Key words】ethnic groups with small population cultural heritage investigate
1.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遺產做出了保護規定:保護人類的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遺產。世界各國積極向聯合國申請保護,采取積極措施,就是為了不讓這些人類寶貴的多樣性文化遺產在現代化浪潮的挾裹下消失。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人口較少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彌足珍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復制性。如果不加以維護和傳承,必然會漸漸消失,使民族多樣性在中華民族厚重典籍中的珍惜頁面消失,給后人留下莫大遺憾。
普米族是中國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史書中記載有"西番"、"巴苴"等。其自稱為"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普米"等,是同一名稱的變體。意為"白人"。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普米族總人口為42861人,主要分布在我省怒江州的蘭坪縣、麗江市的寧蒗縣、玉龍、永勝和迪慶州的維西縣,普米族居住地分散,與他民族雜居相對普遍。
文化的精髓是語言。語言的獨特性是最能體現其特征的,本民族語言是非常有現實意義和民族意義的。普米族的語言是普米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羌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區,但沒有文字分散聚居的普米族雖然擁有自己的語言,卻能夠掌握與其和睦相處的友鄰民族的語言。普米族與各地方語言關系密切,差別卻不大,一般都能相通。因而普米族具有使用多種語言的人,尤其是男子。除母語外,他們大多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語。有人將通兩種語言的人稱為"兩語人",使用兩種以上語言的謂"多語人"。寧蒗的普米族曾經使用過一種以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傳范圍極有限。居住范圍廣,運用多民族語言是強適應和多包容性的特征。迪慶藏族的普米族即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普米族歷來重視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傳承,重視對兒童的勞動教育、習慣教育、品德教育和知識教育。他們的教育形式同與各人口較少民族特點一樣,更多的是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方面進行教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火塘邊、在各種節日與親戚、朋友、村里人的相聚中,在宗教活動中進行教育。普米族兒童13歲的成年儀式、結婚甚至喪葬都是對孩子進行教育,觸動和震撼他們心靈的重要時刻。大過年、小過年、端午節、轉山會等更是教育孩子學習和參與對歌、跳舞陶冶性情,增加社會交往,娛樂體育的極好時機。古老的神話傳說、美麗的民間故事不僅激發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而且是深入大腦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普米族背族譜、即席演講都被視為較高的知識學習;而射擊、摔跤、武術、吹笛子、唱民歌、跳鍋莊舞被稱作文體教育,至于下田勞動,上山捕獵,養牛養羊則被看做勞動技能教育。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的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如何傳承?普米族如何通過自己后代在現代化過程中保持和傳承自己文化傳統,當地學校的現代教育有無民族特色,學生們如何看待?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是否擯棄?學校應當具有怎樣的民族教育特色做好民族文化的傳承?我們以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的學生、家長、教師為對象進行調查。
為了真實、準確的獲得第一手材料,我們編制了針對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調查問卷,并以訪談、座談并行的方法。調查問卷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溫馨告知被試真實作答,無需任何顧慮;二是被試基本信息,如性別、民族、家庭人口等;三是選擇性問題,分為適合性問題和感受性問題;四是一個原因問答題。
2.調查過程
為了由淺入深的真正了解目前普米族文化傳統在當地民族中小學的傳承情況,我們把調查問題設計為適合性問題和感受性問題,調查結果顯示:
2.1 適合性問題。
2.1.1 "喜歡老師用普通話講課"學生喜歡的占86.93%,教師占95%,家長97%.家長們認為普通話不可不學,無論是做生意還是了解外邊的事情都要用普通話,就是看電視也要懂普通話。普通話的重要性已經超過民族語言。人口較少民族如普米族沒有文字,加上居住分散,使用普米語言有限,如何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又把普米語保存下來,這是普米文化傳承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1.2 "喜歡自己民族的生活、學習方式"學生達到96.02%,家長有92%,教師為100%.這說明普米族保存自己文化的意識在不斷增強,普米族年齡較大的高中生,認同自己民族的文化習俗,認同在家中、所在地區的生活、學習的習慣。學生家長一般在36歲左右,是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處于知識、技能、腦力、體力、活力、創新等最佳的黃金時期,照爹媽的話說:"糌粑、豬膘肉、火塘邊、手機都是需要的,一樣都不能少"。教師們認為,習慣成自然,民族習俗也在不斷改革創新,可以與其他民族風俗習慣融為一體,同時又保存自己的特色。
2.1.3 "喜歡參加民族體育、民族活動"學生只有60.23%,34.66%持一般態度,家長為92%,教師達到100%.我們分析認為,這是學生上高中后課業緊張,應付高考,民族體育、活動可以暫時擱一下。而家長則是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出發,認為民族體育民族活動,是一種勇敢者和表現者的活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形象。教師鼓勵學生們參加民族體育、民族活動,強身健體,發揮民族優勢、為民族事業勵志。
2.2 感受性問題。
2.2.1 "家中祖父輩的教育最起作用"有93.75%的學生認可,家長認可程度為89.6%,教師有83%.這說明在人口較少的普米族家中輩分越高的人越受到尊敬,祖父輩的教育影響超過父母輩。學生們認為首先要尊重他們,但尊重不是順從。家長們認為,父母輩是家中生活、勞動、掙錢的主力,教育孩子祖父輩更起作用、更有耐心。祖父輩的教育作用也就順理成章。
2.2.2 "在家中認為女性說教最多"學生們肯定率有85.79%,家長有89.6%,教師有90%.學生們說:"媽媽最愛嘮叨,有時挺煩的"。家長則認為:"女的好說是天性"。教師們說:"孩子的教育還非得有他們"。
2.2.3 "教你誠實守信最多的是爸爸"學生們一致看法的達89.2%,家長們則認為無論男女都進行教育達100%,教師們認同家長的比例也達到100%.家長們認為誠實守信是我們民族最起碼的做人要求,否則不配做人。教師們說:"民族地區,民族特色中誠信就是一個十分顯著的亮點,待人接物,鄰里關系都需要以誠信為基礎"。
2.2.4 "喜歡自己家庭氣氛",學生有84.66%,家長達到94.8%,教師達到100%.普米族由于其居住地及相鄰民族的影響,有些實行家中男性長者為主大家庭制,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多半是父系小家庭,每戶4-5口人。家庭中家長并不獨斷專行,重大問題由全家聚會商討決定。而家長們則肯定自己并不壓制和獨斷,能夠聽取不同建議。教師們完全認同。
2.2.5 "喜歡學校風氣"學生們達到94.32%,家長高達100%,教師們為90%.學校教育是一種跟隨社會發展的現代教育,初、中等教育都屬于基礎教育。家長們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國家出臺的民族政策,對于各民族的優勢得到了較多的顯現,孩子們的教育主要的和更多的教育都要靠學校教育得到實現。教師們則把教育好這些民族學生當做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
關鍵詞: 德育教育 中學體育 實施途徑
1.引言
德育教育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成為善于走進學生心靈的人。教師教育力量是學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教師能培養情感素養的環境,教師要通過心靈感覺學生,歸根到底是為了激勵他們的內心活動,中學生的德育發展不好,并不只是道德規范的缺失,而是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的分離。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就更應該為我們所重視,改善體育教學與德育教學的教學模式,就值得進一步探究。
通過運動技能的訓練,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強身健體,磨煉意志,最終達到身心全面發展的效果。體育和德育相互促進發展。體育鍛煉中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例如一場足球賽,學生為本隊的運動員集體的吶喊下,運動員會動用自身的潛能完成比賽。
2.當代中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內容
2.1愛國主義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五千余年的歷史,它是在不斷繼承與揚棄的辯證運動中導引出歷史實踐的果實,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科學就達到黃金時代,奠定基礎,例如:醫學、天文學、哲學、體育、舞蹈、雜技、戲曲等都達到很高的造詣,我國的體育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日益壯大成為今天的世界體育強國。因此,學生要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曾強民族自豪感。
2.2學習目的性教育
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把學習提高到對社會的責任感的認識,少年強則國強。
2.3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例如《易經》中寶貴的哲學思想,以事物在繁雜的變易過程中,找出簡易可行的法則,使萬物滋生,百業興旺,如果把這種思想遷移到現代體育理論中,那么體育鍛煉由易到難,由量變到質變去執行;把《內經》中的生命體質學說、經絡、脈象等結合現代的運動生理知識,認識體育的科學性,相信和尊重科學鍛煉身體的道理。
2.4體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關性
組織紀律性教育,體育課中學生自覺遵守積紀律,聽從指揮,嚴格執行課堂常規和體育游戲、體育比賽的各項規則。集體主義教育,在各類體育比賽中,如拔河能培養學生熱愛集體,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增強集體觀念。文明道德教育,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中培養學生尊敬老師、友愛同學、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和良好的體育道德作風。意志品質教育,在心肺耐力的產距離項目中能培養學生勇敢堅毅,競爭進取,吃苦耐勞,自尊自強,自信自制。愛護公物,在體育比賽中能鍛煉學生熱愛勞動教育,愛護體育場地器材,積極打掃體育場地衛生。
3.當代中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實施的途徑及方法
3.1當代中學體育教學中以德為先
韓非子曾說:“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嚴刑,所以逐令懲下也。”在中學體育教學中需要吸取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之處,德育就像峻法和嚴刑在教學中起著以“以規矩為度”的作用,尤其要學習儒、道、法家思想之長處,使學生在寧靜平和的心態下,不斷致力以體育道德為先導的體育鍛煉的共同進步。
3.2禮讓、仁德是中學體育教學和諧發展的精神保證
體育教學中有競爭但更需要和諧,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學生的體育鍛煉中,學生都要處理好競爭好勝心與平和心關系、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禮讓和仁德是調劑這一心態的良藥,只有每位學生注意身心修養,體育教學在培養人才方面才會走上健康、和諧的人才全面發展之路。
3.3嚴格執行體育課堂教學秩序
如今,各種西方外來思想文化的侵入與影響,開放的、多元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對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已經造成許多中學生的諸多問題,比如道德的普遍滑坡、信仰的困惑與迷失、公德心和人情的淡漠等。體育課應該嚴格課堂教學秩序,沒有秩序不僅有礙于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還會使學生養成不良的課堂習慣。需要體育教師去發掘、去組織,這樣培養出來的中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施展才華。
3.4體育教師的模范作用
體育教師的言行為人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工作態度、文化修養、道德作風等對學生都有深刻的影響。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為人師表,嚴于律己,才能施教于人,為人所效從。一些體育教師自認為學生德育是德育課的事;一些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體育教育的同時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教師要有真摯的愛心,只有友愛、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對待學生,才能使學生在平和、愉悅的心態下接受良好的情感體驗,達到以仁愛產生仁愛的效果;其次,教師要有高尚的品質:教師不但要有韓愈的傳道、授業和解惑的能力,還要有溫、良、恭、勤、儉、讓等孔子的思想;最后,教師的行為要優雅,給予學生美的感受。另外,體育教師要以淵博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道德榜樣,用教師偉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的心靈,體育教師一定要重視發揮個人的模范作用,因為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4.結語
當代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應該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具體在體育教學中德育與體育結合的實施,其價值不可估量;培養中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優良品質是一個長久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推陳出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拋掉那些認為體育教育只是強身健體和提高成績的單一性為目的的教學思想,重新正確認識體育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密切聯系。在當代中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在重視程度和教育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為了提高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培養質量,可以從加強體育課堂常規和課堂紀律、選擇合適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體育教師的模范作用等方面努力,這樣可以有效加強體育教學和德育的結合;使其具體教學方式和方法更有效,以德為先促進教學,能使未來的中學生們更全面發展,使未來的國家建設者更優秀,國家的未來才能更強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文化;教育管理;提升;發展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017-02
一、文化育人,追求和諧的管理文化
學校的管理文化,是一種管理精神、管理氛圍,在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中彰顯人文精神,是管理文化中的最佳境界。學校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管理過程就是發揮人的價值,挖掘人的潛能。
1.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是全體師生的行為準則,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學校在建設制度文化方面注重以制度建設為載體,實施人文關懷,形成學校制度文化。在制度建設中體現四個特點:“全”――涉及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公”――公開透明。在制度實施過程中,體現“嚴寬結合 動靜結合”的原則。在一系列的剛性制度執行過程中彰顯人文關懷,使得“管”與“理”能有機統一,使學校制度發揮其應有的導向、激勵、約束等功能。
2.和諧實干的團隊文化。只有完美的團隊,沒有完美的個人。打造團隊文化,把學校建成展示生命價值的沃土,這是學校管理文化中亮色的一筆。一個學校能夠勝出,鍛造出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憑借的就是團隊文化。團隊文化不單是貼在墻上,寫在報告里,講在口頭上,更是刻在全體行政、教師的心里。通過行政班子建設、榜樣示范、活動強化、評價激勵等多種措施,打造一種全體教師團結一致、一心一意比學習、一心一意搞教學、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團隊文化。在團隊文化建設三大著力點的基礎上,學校賦予教師“熱愛生活 享受工作”的理念,讓老師們獲得職業幸福感。讓老師體驗“幸福不是一切 人生還有責任”這樣的職業幸福感。
二、德育為首,提煉豐富的活動文化
眾所周知,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是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寓教于樂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活動文化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發展,進行自我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可著重進行幾項活動的開展,從而彰顯學?;顒游幕膬群?。
1.強化習慣養成,拓寬思想教育渠道。一是利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主題鮮明,使孩子在隆重莊嚴的儀式中感受積極向上的愛國情感,接受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熏陶,體驗到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二是堅持開展文明禮儀活動,結合學校每兩周一訓(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成長”知識競賽、情景劇比賽及征文活動。三是每學年開學第一天舉行隆重的新生入學開筆禮,活動邀請全體新生家長參加,教師帶領新生書寫大字的“人”,高年級學生帶領新生讀古訓、正衣冠等議程。
2.做足節日文章,挖掘活動文化內涵。結合“向雷鋒同志學習”紀念日、植樹節、清明節、端午節、教師節、國慶節、重陽節等等節日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將德育元素化解到各個月份或紀念日里,開展“綠色暢想”手抄報設計比賽、“倡導綠色消費,踐行環境保護”主題教育活動、感恩教育、“文明美德伴我成長”讀書征文、知識競賽、演講等活動。尤其是利用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元旦,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有趣味運動會、學生技能展示、文娛匯演、經典誦讀等活動,向家長、向社會展示師生的全新面貌,讓每個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休驗成長的快樂,營造關心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3.開展讀書活動,致力打造書香校園。生命因讀書而精彩,把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大力推進“書香校園”進程。一是制定《師生讀書活動實施方案》,宣讀倡儀書,采購、征訂各種教育雜志、名著,為師生提供豐盛的精神食糧。二是籌建學校圖書館,增添大量全新的、適合全體師生閱讀的圖書,為全體師生提供足夠的精神食糧。三是建設班級、教師辦公室圖書角,開辟班級“誦讀角”,每天定時組織師生誦讀經典,引導師生“讀名著,看名片,賞名畫,聽名曲,誦讀古詩文”,提升師生的文學素養。五是開展讀書節活動,把每年四月份定為讀書節,在讀書節活動期間,選擇不同的主題舉行讀書活動的啟動儀式,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三、立足校本,培育特色的課程文化
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新的組成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文化具有了新的內涵與特點,體現了一種新的品質與特征,并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新理想和新追求,提升了學校文化品味。
1.地方課程校本化。重視課程文化的挖掘,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課程文化建設的載體,通過校本課程開發,促進學校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學校特色得以充分彰顯,學校文化力得以充分釋放。具體可在校長的主持下,在分管副校長的牽頭和協調之下,成立校本課程編寫小組,校本課程的編寫可取材于地方文化資源,融合僑鄉古鎮的人文、地理、風俗、名人等內容,使學習內容更加受學生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