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5:4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就業心理調研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 大學生就業心理原因及對策研究 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及對策研究 農村藥學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 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河南省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及對策研究 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特點分析及問題對策 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 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研究 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心理問題分析與對策 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形成原因綜述 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形成因素分析及緩解對策研究 試探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淺析影響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探索 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控制對策研究 社會資本對貧困大學生就業影響的探討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建議 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張艷.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分析[J].民營科技,2010,9:69.
[3]蘇偉,楊紅艷.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初探[J].理論探索,2012(02)
[4]徐惠紅,沈樅樅.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05)
[5]徐靜英.河北省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6)
作者簡介:
郝紅霞(1970.7-?。?,女,漢族,河北深澤人,碩士,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車玉芬(1970.9- ),女,漢族,河北威縣人,碩士,邢臺現代職業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
徐建平(1982.12-?。?,男,漢族,河北任縣人,碩士,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
>> 網絡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偏好的現狀分析與就業指導對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建議 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建議 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的啟示與研究 大學生就業途徑及形式分析 大學生就業途徑的對策研究 女性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緩解途徑研究 嚴峻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大學生就業形勢及對策分析 大學生就業市場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分析及對策研究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心態分析及對策 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分析 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因素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狀況及對策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劉 丹,崔 健. 大學生就業信息渠道的構建與推廣[J]. 華章,2012(9):118.
[3] 謝 剛. 電子商務專業就業渠道機器拓展分析[J]. 改革與開放,2009(7):57-59.
[4] 齊嘉琳,蘆愛江. 大學生就業渠道研究[J]. 中國輕工教育,2007(4):92-94.
[5] 岳 燕. 搭建就業信息平臺、暢通就業信息渠道[J].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4(2):62-64.
[6] 余 彬,潘 烈. 基于信息傳播的視角分析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2):81-82.
[7] 魯鳳宇. 高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壓力源的研究[J]. 遼寧教育研究,2007(2):107-108.
[8] 薛玉霞. 大學生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分析[J]. 新鄉學院學報,2013,4(2):111-112.
[9] 張 宇. 現代大學生擇業觀研究綜述[J]. 現代商貿工業,2008(6):67-68.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問題;對策
近幾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許多莘莘學子面臨著大學畢業即失業的危險。據相關部門的統計,2002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只有64.7%,2003年則為70.1%,2004年為73%,2005年為72.6%。最新數據也顯示06年、07年、08年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一直在70%左右,而09年由于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就業的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68%。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根據教育部統計,2011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650余萬人,對于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是相當現實而又棘手的問題。因此必須探尋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以尋找解決的對策,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
一、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
筆者就在校大學生就業意向以青島科技大學為例進行了調研。共發出調研報告2000份,回收1020份,回收率約為50%,有效問卷共756,問卷完成率約為75%。調研對象為學校大三學生。調查結果顯示:
(一)在校大三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認識普遍較明確,認識到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的現狀的人數比例達95%,不了解就業形勢如何的僅1%??梢娋蜆I形勢在當今大學生心中已經“白日化”,絕大多數大學生能夠科學地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二)對于大學生想從事的職業方面,不同單位之間存在著各種差別,而同一個單位內部職位也是千差萬別的。進車間還是坐辦公室或者是創業,這中間不僅有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的差別,同時還有工作地位的差別。這次調查中顯示專業技術(26%)、管理(24%)和策劃(19%)等位于前列,而這三種職業也是目前社會上比較吃香、發展前景較好的,現在大學生在職業的選擇上更加趨于實際,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大學生對社會的趨同。其結果必然造成學生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擇業與畢業生本身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前三位順延為銷售人員8%、行政人員8%、公關人員7%、財務人員4%和其他4%。
(三)這次調查表明影響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因素為專業對口(21%),其次為職業發展空間(19%)、薪酬福利(16.5%)。雖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響畢業生選擇就業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對學生來說,就業的心態理性化,心理上比較穩定;對用人單位來說,則個人事業發展前景上更多,變提供高薪福利為提供人才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從而迎合畢業生在事業成功和實現個人價值上的追求。
(四)大學生能比較清楚的認識到在就業問題上大學生的不足,所欠缺的素質在調查中顯示欠缺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25%)、欠缺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30%)、欠缺溝通協調能力(32%)位居前三,從中可以看出當今大學生已經能非常理智地看待自身存在的問題――缺乏實踐能力,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缺乏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除了前三位外,與專業知識和技能不過硬占(9%)、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4%)
(五)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依然獨占鰲頭,比例高達35% ,而其次的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占30%,然后是西部大中城市,占28%,最后是中部大中城市??梢姳本┥虾5纫痪€城市仍是大多數人才心中理想的就業“象牙塔”,可想而知那里的競爭激烈異常。但是也看出,隨著國家政策不斷地深入人心,建設西部已經慢慢地成為部分大學生的使命。
(六)大學生對職業的報酬最直接的認識就是工資待遇。在調查數據中大學生對工資待遇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工資底線從1000元以下到3000元以上不等。如果考慮一些專業、學歷的差異以及地區間的差異,依然可以認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發達地區、大城市的學生工資要求遠遠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區學生的要求。本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們對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2000元到3000元之間,工資底線平均值為2244.6元。
(七)看好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達15%,愿意自主創業者認為大學期間對創業最重要的是假期實習或社會實踐,學?;蛘峁┑膭摌I培訓和咨詢以及大學模擬的創業活動也會有幫助。而且在創業上他們更看重資金和政府支持,其次才是技術。
(八)對于考研或考博的原因,有35%的人是希望有一個好出路,對求職恐懼,而因為專業就業前景不好而深造的占27%,其次是因為希望能在高校工作,而對學術感興趣的居最后。從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缺乏學術氛圍,對學術感興趣的人才極缺,而大多數大學生更現實,選擇考研或考博來避開就業壓力。
二、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經濟體制的原因,也有各個高校盲目擴招的原因;有招聘單位體制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素質和職業觀念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
(一)當前社會總體就業形勢不樂觀。自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大規模增長,盡管我國經濟以高速增長,吸納了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但是工作崗位畢竟是有限資源,大學生業競爭壓力在持續加大,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速度遠滯后于高校畢業生的激增速度。
(二)就業市場不完善,就業市場機制不健全。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處于發展完善時期,各類市場不成熟。目前,大學生求職就業市場尚不完善 ,直接為大學生擇業提供長期服務的構機較少。國家相應的政策、法規不配套、不完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不暢,也制約了大學畢業生的最優化的配置。
(三)供給與需求失衡,結構性矛盾凸現。高等學校在辦學模式、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盲目擴招、盲目設置專業等問題,使畢業生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結構性矛盾越發突出。主要表現:一是宏觀供需結構方面的矛盾。目前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產業,特別是加工制造業的中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但高校畢業生又不愿從事;二是第三產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但第三產業目前發展不平衡,還沒有吸收大量的高校畢業生。
(四)大學生不能正視自身存在的就業問題。如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畢業生都希望能夠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但是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工資水平較高的地區,造成發達地區的就業壓力顯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賢若渴。同時,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更加嚴重影響擇業與就業。再如其自身存在專業技能不扎實,溝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以及缺乏團隊意識也都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一)國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自從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 數量增長很快,也就是放低了進入門檻把高中生的就業推遲了四年,變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政府,也應該高度關注就業問題,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嚴把教學質量關。做為高校,把大學生就業問題當做長期工作和辦學成果來抓。我國政府和高校把大學生就業問題提高到戰略層面,就業問題將影響到社會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學校采用各種方式進行就業指導和引導。學校要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就業指導和引導培訓。要讓學生事實求是的估計和定位自己,樹立科學合理的就 業觀。同時認真鉆研專業知識,適當補充相關知識;以增加自己求職的機率。鑒 于此,學校不光要有一套系統的就業指導課,還要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協議,為畢業生搭建就業信息平臺。在對學生系統的就業指導的基礎上,學校還應采用多渠道宣傳和推廣自己學生,達到基本完全就業的水平。
(三)用人單位要適當的改變用人原則。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要改變觀念,應 該重能力,而不是追求高學歷和重點院校。應該給學生以適當的機會,來驗證自己的能力。高學歷和重點院校的學生并不一定是最優秀和最適合的,要做到人崗匹配。用人單位以自己實際的需求來招人,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真正做到人力資源使用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四)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就業本領。一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轉變就業觀念,大學生要真正認同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在擇業問題上,大學生要克服功利心理,保持理性。二要掌握就業的主動權,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臺,不斷地塑造完善自己,同時也要學會把書本知識應用在實際中,從而多方面鍛煉自己,提高就業成功率。三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就業關系到社會穩定,大學生充分就業不僅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而且可以減少因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而帶來的社會問題。作為高校應積極探索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新方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而促使大學生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蕭鳴政.中國政府人力資源開發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張玲玲.大學生就業指導[M].科學出版社,2004,2(1).
[3]陳曦,趙北平.大學生就業指導[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大學生就業能力職業目標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長,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到2013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已達到699萬。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沖擊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已然嚴峻;而大學畢業生的增長比例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協調,導致用人單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北疚囊試鴥燃皣饽壳皩τ诰蜆I能力的研究為基礎,對就業能力提升進行了初步調研,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應形成符合社會經濟發展、教育形勢變革的培養模式,從“個人、組織、國家”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影響進行研究。針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具體闡述高校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什么是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體系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和定位,同時它的研究視角也就不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就業能力的提升是實現充分就業的社會經濟目標;對于組織和單位來說,就業能力的研究是一種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對于個人來說,就業能力是保證從業與人生發展的重要指標。
本文以國內以及國外對于就業能力的研究作為基礎,認為就業能力是獲取工作并在職場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綜上所述,就業能力是獲取工作并在職場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所有技能。
二、就業能力提升初探
就業能力作為畢業生成功就業的重要方法,我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發現目前在就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谝陨显?,我們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問題進行了研究與討論,以期能發現問題癥結,使大學生就業工作能得到更好的開展。
通過數據統計及分析發現,目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現狀與社會的需求無法匹配,原因產生在很多方面,而提升就業能力的方法需要從“個人(大學生)――組織(學校、企業)――國家(政府、社會)”三方面合理進行,針對目前就業能力研究的現狀,對于國家、組織、個人三方面,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進行具體分析。
三、提升就業能力的探索與思考
就業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重要并且系統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與企業的相互配合,同時也要求學生自身做出努力。
(一)政府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提升就業大環境
1.高度重視就業能力培養,將其作為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
就業能力不僅是對大學生就業數量的要求,更是對大學生培養質量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高校的政策傾斜并未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完全密切的聯系起來,因此各高校對于“科研成果”的重視超越了人才培養和就業能力提升。政府應加強高校對就業能力培養的關注,將學生是否具有社會所需求的職業資格,以及課程設置是否符合經濟發展需要作為高校辦學資格的重要指標,逐步從對“就業率”的重視轉變到“就業力”。
2.加強管理,將所有促進大學生就業項目落實到位
由于近幾年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過于求,導致一些部門、地區出臺了一些就業壘壁性政策和地方保護性政策。因此,作為政府應有效地加強就業項目的監管力度和政策干預,發揮指導、監督、調控的職能,使所有大學生就業項目的開展落到實處,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二)高校應改善職能,調整培養指標,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1.將就業能力培養與高校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目前,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就業指導服務機構、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都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環環相扣的系統教育體系。教育方式和手段都較為簡單、單一,缺乏實踐性內容;教育機構與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高校應加快就業能力培養進程,將就業能力的培養不斷融入到所有課堂當中,在人才培養過程明確就業能力培養目標。讓學生真正具備自主學習、把知識轉變為技能、適應環境變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必須在課程中盡可能提供學生發展和新就業力技能的機會,同時在最終課程考核中將就業技能作為指標之一,透過教學設計,使課堂教學成為傳遞核心就業技能的工具,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入高校課程。
2.將校企聯合擴展到課堂教學當中
高??梢愿鶕约簩κ袌龅恼{查研究,根據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能力需求,確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從進而使得大學生的能力能夠滿足職位的需求。可以邀請企業管理人員參與授課,傳授課本知識與具體職業的聯系,將人才培養方向轉變到強調對通識、態度和社會技能的培養。
同時,加強校企之間有效的聯系機制,促進雙方的有效溝通,促進用人單位向高校傳到需求信號,共同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用人單位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見習和實習的機會,在中小企業通過將學生短期安置在企業工作或帶學生參觀企業、提供他們工作場所等各種就業前培訓,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
3.充分利用社團的陣地作用,增強學生職業規劃意識
近些年,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高校學生社團不斷增加,他們在高校中是有著社會溝通、就業服務、就業觀導向、素質拓展、凝聚激勵、企業文化對接等功能的組織,它們是增強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以及人生規劃意識的一個很好的平臺。
4.加強人格素養培育,端正大學生擇業心態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企業經營理念不斷更新,需要每一個從業者都有很好的人格品質以及抗壓性。因此,所有高校應加強學生心理發展方面的建設。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一工作中應加強就業心理研究與實踐,培養大學生端正擇業心態,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培養主動規劃人生的信心。
(三)大學生應提高認識,積極轉變觀念,轉換角色
1.轉變觀念,以期多元化就業
當代大學生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職業觀,這是一句陳詞濫調,同時也是真知灼見。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目前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對于未來的擇業目標不明確、職業觀模糊,無論是否適合自身專業發展要求,依然將就業地區選在沿海一線城市。在大眾化的教育時代,大學生要從自身情況出發,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準確定位,客觀的看待自己,要勇于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崗位,而不是在象牙塔中需找棲息之地。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催生了許多新興的就業崗位,這些崗位同樣能使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2.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知識經濟背景下的就業,要求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雇傭能力。終身學習,是指貫穿人的一生持續學習的過程??傊髮W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及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國家、組織以及大學生本人的互相協作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代洪浦.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及提高對策\[J\].人才資源開發,2009,(01).
\[2\]劉智嫻.試論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就業
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經濟形式的變化,大學生就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于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如何能夠讓每一位畢業生找到滿意的工作,不僅僅影響高校穩定的問題,更是影響到每個家庭,乃至社會發展的問題,因此,促進大學生就業需要高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大學生在校期間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
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校擴招后的就業高峰和職業指導之間的矛盾暴露得更加明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率及日后學生的發展。
1.有利于明確職業目標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學生對職業規劃的概念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確,求職中表現的十分盲目,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路線和職業方案,在就業時盲目追求工資水平,忽略了個人能力與職位的匹配性,以至于所簽工作不適合自己,日后工作頻繁跳槽找不到理想的方向,影響了自己長期的發展。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就業心態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培養學生成熟的就業心態,避免學生脫離實際眼高手低,提高其遇到挫折的自我調整能力。有的同學在求職中受到挫折,缺乏指導,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尤其是女大學生,由于性別和自身條件的限制,職業生涯規劃顯得更加重要,更有必要。因此,應在大學生學業期間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心理輔導,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問題給于合理的指導,設計相應的策略,正確評價自己,制定確實可行的目標,適時的修改計劃,調整心態。這對大學生畢業離校之后的職業生涯也會起到有益的影響。
3.激發學習動力,增加核心競爭力
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對大學生的就業今后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明確的自身定位、職業目標,也能激勵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熱情,促進學校與社會的接軌,培養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大學生職業規劃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競爭力,使其在學業期間,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職業意識,厚積薄發,培養成熟的就業心態,使其學有所用,提高其職場競爭力。
二、建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指導已經成為大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職業指導仍處于初級階段,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與學生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在指導的內容和形式上都很局限,為此高校應快速建立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1.培養一批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師
高校擁有一批從事就業工作的一線教師,這些教師直接面對學生,了解學生所想所需,擁有豐富的就業指導經驗和豐富的就業案例,高??商峁┱邇灮莺拖鄳闹С?,對這些教師進行培訓,鼓勵其提高理論水平,使其成長為職業規劃師。這些一線教師直接深入學生,他們不僅了解市場變化、職業需求,更了解學生的擇業觀、學生的自身特點,在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直接負責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在指導學生就業中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2.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
雖然大多數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概念較為模糊,但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著強烈的意愿。因此,高校應適當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筛鶕煌昙壍奶攸c開設不同的課程內容。對于一年級學生,首先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在課程教學上可以專業認識為主,認識本專業的行業現狀、地域分布、發展前景等。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剖析,正確認識自我的優勢、劣勢。增強專業學習的興趣,建立學習目標。對于二年級學生,可以完善自我為主,側重未來職業的設計,以此為目標完善自我,豐富各項知識。三年級學生可側重實踐教育,進行職業生涯診斷,進行相關的素質拓展訓練,參加相關的實習。四年級學生側重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導航教育,進行擇業觀、就業觀的教育。由此建立起一整套教學體系,有力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
3.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咨詢體系
高??蛇x拔經驗豐富、工作突出的教師組成一支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咨詢隊伍,由學校提供相應的場所,固定每周同一時間由不同的教師接受學生的咨詢。這樣可實現一對一的指導,幫助同學進行職業規劃、職業測評等,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4.根據專業特色設置輔導老師
建議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發揮其專業特長,使其成為專業的職業指導教師,建立培養考核制度,使導師能夠輔導學生不斷的完善職業規劃。從影響大學生就業意識、就業層次的因素進行引導。
三、畢業生跟蹤調研,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案例庫
高??蓪Ξ厴I生進行跟蹤調研,對于每個職業生涯個案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記錄每個學生個案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過程,及畢業后的發展情況及職業生涯規劃調整情況。通過收集大量的職業生涯規劃案例,形成職業規劃案例庫,即可以方便開展科學研究,又能夠幫助指導在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1.進行市場調研,了解社會需求,使職業規劃指導符合實際要求
高校可派遣調研小組對用人單位進行訪問、調研。加強與單位的溝通,以適應社會人才要求,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以文化活動為載體,進行職業生涯輔導
在文化活動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使學生能夠關注并積極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如開展職業規劃設計大賽、成功人士報告會等活動,以生動鮮明的形式,向學生闡述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方法,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劉曉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06).
[2]李寶瑩.職業生涯規劃的誤區[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2) .
目前學術界主要從社會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公共政策與社會組織責任、女大學生性別意識與心理因素等角度探討了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
一些學者認為性別歧視在當今社會成為一種越發普遍的現象,甚至成為一種習慣。王麗(2012)認為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偏見仍將長期存在,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這也是女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難以消除的一大原因。在某種意義上講,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是其遭遇性別歧視的問題,性別歧視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最為直接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國內經濟困境、政策缺失及女大學生自身獨立意識和因素較差是女大學生就業中遭受性別歧視的主要成因。如就業市場不完善、就業法律法規不健全、生育保險制度不健全、就業指導工作薄弱等。傅靜(2009)運用社會性別理論,分析了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固化性別角色、國家保障女性就業權的法律可操作性差、高校課程設置中缺乏性別平等內容等因素造成了社會對于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職業刻板印象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在專業、職業方面的期望及一般看法。如姜曉琳(2007)認為,在“女主內,男主外”等傳統性別觀念影響下形成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擇業,限制了女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選擇空間。
(二)公共政策與組織責任
主要表現為保障女大學生平等就業權利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靈,企業在承擔其對于女大學生就業時責任心的普遍下降與習慣性淡漠,高校擴招、專業設置落后于市場需求,就業服務流于形式等,這些都使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形勢更為嚴峻。如學者們所指出的,性別公正缺失使得公共政策干預女大學生就業成為必要;缺乏性別意識指導而制定的就業保障政策在公平的外衣下傷害了女性的平等就業權;現行有關男女平等的公共政策操作化失靈加劇了事實上的性別不平等;高校缺乏對女生開展個性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導致了女大學生就業的困境,如涉及女生就業方面的就業技巧輔導、就業心理輔導、就業合法權益保護及就業觀教育等分類指導與系統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強(吳瓊,2012)。
(三)女大學生性別意識與心理因素
目前,從性別意識的角度探究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中,多把問題的矛頭指向具有傳統色彩的性別意識以及表現為“群體無意識”的女大學生群體對于傳統性別文化與分工的默認,女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強、發展定位不高、面臨性別歧視的逆來順受等因素影響了女大學生就業的質量,成為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內因。如萬瓊華(2002)認為女大學生普遍認同傳統性別意識、主體意識薄弱,這對女大學生就業產生了負面影響。沈磊、岳永飛、董穎、顧艷艷(2013)認為,女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存在成功恐懼心理和求穩心理。部分有能力的女性不敢或不愿意從事領導性工作,畏懼女強人的稱謂,且大部分女性在擇業時普遍青睞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這些崗位上激烈的競爭導致女大學生就業困難。進一步,學者們分析了女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障礙,如焦慮、依賴、自卑等。就業難的現狀使得女大學畢業生承受著一定心理壓力,就業挫折使她們進一步強化不良心理,使得女大學生順利就業面臨更多阻礙,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應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女大學生就業率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郭璟(2013)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從女性生育哺乳期福利、退休金的負擔、業務培訓費的利用率等角度指出由于女性生理特征所帶來較高的勞動力成本是導致女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成因。歸結起來,形成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其主要有:對于女性的性別歧視泛濫;政府制定的保障女大學生就業的法規、公共政策流于理論,缺乏可操作性;企業逃避自身的社會責任,拒絕承擔女性因性別而產生的額外成本;就業市場尚未完善或成熟,人才供過于求的局面影響了女大學生就業等。二是文化。傳統性別觀念經過長期、持續的社會化歷程已經銘刻在女大學生的性格特質、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之中,它以一種“想當然”的已有合理性控制著女大學生的工作選擇與工作狀態,建構了女大學生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文化環境,限定了社會對于女大學生的特定角色期待。三是女大學生自身。女大學生不良的個體心理反應、職業刻板印象影響下的擇業觀、社會化歷程中形成了傳統性別意識以及部分女大學生綜合素質存在的問題等因素影響了她們的就業。此外,高校傳統的專業設置與市場的需求脫節,課程上缺乏從女性學課程以啟迪女性的主體意識,高校的就業服務業相對滯后,這些因素也影響著女大學生的就業。
二、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對策
如何破解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目前學術界已形成政府與社會、高校及女大學生自身“三位一體”的策略體系。
(一)政府與社會
學者們普遍認為,政府與社會在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上應該更有所作為。一是倡導平等性別文化,創造良好社會氛圍。應不斷清除“重男輕女”的歧視婦女的傳統偏見;要強化性別意識,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倡導男女平等的性別文化,努力實現性別公平、創建男女公平的氛圍。此外,要為保障女生就業公共政策的實施營造支持女性解放、倡導性別平等的良好氛圍。如社會媒體應承擔起促進性別平等的責任,強化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的作用,營造有利于女大學生就業的良好氛圍(溫靜,2012)。二是增強反歧視法律法規的操作性,建立促進就業的獎懲機制。學者們提出要對于性別歧視的具體行為進行界定,使得法規落到實處。對于就業中侵犯女性權益的行為,應該制定懲處的條款細則;建立政策執行機制,嚴禁歧視女性的行為;應該明確用人單位的責任、健全處罰條例,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規要有可操作性。強調建立激勵機制,通過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接納女大學生就業;建立懲罰機制,制定“反歧視法”,防止和消除就業中的性別歧視(齊依南,2009)。三是完善公共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女大學生的平等就業權。應盡快建立就業保障體系,切實保證女大學生就業權利;完善生育保險機制、擴大生育保險覆蓋范圍、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成立專門的就業歧視監督部門和社會監督機構,加強就業領域的執法監督。四是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女性就業選擇空間,完善社會工作介入女大學生就業的途徑。政府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女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應該實施嚴格的產假保護制度、女性再就業培訓規劃、發展社區服務業。郭璟(2013)指出,社會工作在促進女大學生的就業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應對女大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向女大學生進行就業政策輔導,與勞動就業管理部門、用人機構建立聯系,促成雙方互相了解、互相接納。
(二)高校
學者們認為高校應深化就業服務,增進人性關懷。在教育活動中注重提升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她們的個人修養、實踐動手、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加強就業指導隊伍,要針對女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強化女大學生的就業技能培訓,完善心理咨詢、擇業技巧等就業服務。還有一些學者們認為,高校應合理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培養要與市場需求相銜接。同時在教育上應該引入性別意識,重視性別差異,并將其滲透在教育過程中,以增強女生的自我意識。
(三)女大學生自身
一是增強自身性別意識。女大學生要增強駕馭自我命運的意識,發揚自我優勢、正確看待兩性角色、增強自我性別意識。二是合理擇業觀念。女大學生應該奉行“合適的職業才是最好的”擇業理念,正確認識自我,更新就業觀念,結合主客觀條件做出合理的選擇。在擇業時要同時考慮自身需求和社會需求,選擇有利于發揮潛能的職業。三是強化自信力與維權意識。女性在職場上有語言出眾、易于交往、富于耐心等優勢,因此女大學生要在心理上有自信、要敢于競爭,應認識并發揮自我優勢、提高自信心,掌握擇業技巧。四是積累人力資源資本,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是女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取勝的關鍵,能為女大學生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創造打下良好基礎??傊?,政府應在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發揮核心主導作用,高校在解決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上應發揮“奠基”作用,女大學生自身在解決自我就業問題上應發揮積極的主體作用。
三、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現狀形勢;課程體系;就業指導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大學生就業形勢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焦點問題。
袁貴仁部長于2011年11月在京舉行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講到,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80萬人。在總量壓力持續上升的同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還存在一些難點問題和薄弱環節。強調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人才培養、社會需要與就業的良性互動。并明確提出加強畢業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提出明確要求。面對嚴峻的社會形勢,分析高校畢業生的癥結并找到解決方案顯得尤為必要。
一、當前畢業生就業形勢
(一)社會經濟發展與就業關系
20世紀末至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由原來的兩位數增長下降到目前的一位數。按照經濟學的原理,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因此增加一百萬個。與此相對應,GDP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業崗位就減少一百萬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大大減少了勞動崗位的供給。傳統行業要么缺少市場競爭力逐漸被淘汰,要么是因為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而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政府職能部門減員增效也減少了對大學生的需求。[1]我國仍處于市場經濟的完善過程中,人才市場、就業市場等相關就業體制有待完善。
(二)畢業生就業存在結構性矛盾
全球金融危機來的警示,就是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解決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危機。經濟較發達繁榮地域,選擇過熱,就業壓力較大,中西部省市用人需求較多,但條件、待遇較低,出現了“有地方沒人去,有人沒地方去”的現象。從院校級別來看,學校的差異與就業好壞產生正比例關系。[2]從學歷上看,社會越趨于對高學歷畢業生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約為1:2.6,本科生約為1:1.3,??疲ǜ呗殻┥s為1:0.4。從專業上看,偏向于計算機、電子、通訊、機械、醫藥等專業,而對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專業需求較少。
(三)高校畢業生指導工作的現狀
通過對諸多高校的就業工作調研發現,以下幾種情況:首先,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團隊素質普遍略顯不高,很少受到就業指導培訓,只是任憑工作經驗和主觀認識開展工作。其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相對滯后,在教育手段上缺乏投入,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實用性不強,新鮮信息量少且滯后,嚴重影響教學效果。[3]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心理學知識尚未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得以應用。[4]最后,畢業生就業信息資源短缺、信息相對閉塞,導致市場信息不順暢,使得有關信息傳播、反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斷路現象。
二、某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改革
安徽省某高校率先進行了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采用最新的教學方法以及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并提出了“不讓一個人學生失業”的就業精神。
(一)探索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個單詞的縮寫,理解為“‘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是以是以現代工業產品或系統從構思研發到運行改進甚至終結廢棄的全過程為載體,在繼續保持科學基礎的前提下,著重強調加強工程實踐訓練,加強培養學生的現代工程能力。其標準直接參照工業級的需求。[5]CDIO提倡的精神與其高校的“應用型”校址不謀而合,其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首批61所試點高校之一。
CDIO對工程畢業生培養目標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故在就業課程體系上,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1.全新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思想
該高校開設的課程知識架構和內容圍繞“課堂和實踐相結合”的指導精神。大學生就業指導課采用Inquiring-based Learning和Experimental Learning,[6]即探究式和實踐式教學模式。促進知和行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
2.CDIO教學模式教學階段(如圖1)
3.就業指導課具體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計上,采用“計劃――實施――評價”三位一體,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到“以學生為中心”,從“聽懂多少知識”到“用到多少知識”。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概述章節教學計劃教學資源教師思路引導學生應探討的課題”。該高校壓縮了授課課時,課程形式多樣化,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動者。
這種培養突出了CDIO的產業對工程人才質量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個人素質、團隊意識、系統適應能力與綜合調控思想得到有效提升。
4.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評價
完全根據CDIO教育模式的12條標準,[6]且實施學生自評。自評各項涉及:學習效果、工程就業導論、實習心得、專業評估、教師教學能力等。
(二)將奧德案例教學法引入到就業指導課中
就業指導課如何從內容、形式等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案例教學法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
1.通過真實的正反案例,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加深學生對關鍵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采用奧德案例教學法時候,選材注重真實性、實效性、典型性、針對性、新穎性以及啟發性。案例教學過程是:案例展示――組織引導案例分析――案例點評。教學過程中多采用多媒體,并注重于其他教學方法的結合。
(三)畢業生就業心理培訓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當下就業指導工作新的要務。該高校首次將心理教育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中,成為有機組成部分。
大學生就業焦慮情緒,是指畢業生在求職或就業過程遇到挫折,無法看清人生方向產生的消極情緒。輕度焦慮可以激發個人潛能,但過度焦慮易造成生理問題,甚至出現過激行為。目前畢業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天之驕子”的自負心理;
2.“白玉有瑕”的自卑心理;
3.“溫良恭儉讓”的保守心理;
4.“舉棋不定”的猶豫心理。
該高校聘請專業的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培訓,配合各種教學手段,進行心理素質培訓。成功解決了一些畢業生的心理障礙,扼殺這些不良心理誘因于搖籃之中。
(四)建立就業指導信息對話平臺
此平臺是一個保證學生就業的綜合平臺,包含提供最新的就業政策、就業咨詢、社會需求信息、就業活動、校企合作論壇等。為廣大畢業生提供方便之門,幫助他們了解社會、了解企業、了解自身,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贏得對未來的主動權。
通過QQ、Fetion、Email、留言等網絡新鮮載體,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高校的人文關懷。為廣大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實習空間,及時實習單位具體信息,供學生參考選擇。同時開展各類就業指導活動。
三、就業工作的若干對策
(一)政府角色定位
目前,政府在大學生就業中扮演著指導者、監督者和調控者的角色。大學生的就業模式從計劃走向市場的演變過程,正是政府對市場經濟改革逐步深入的過程[7]。
1.政府應是大學生就業中的主體地位
目前大學生就業系統模式是“市場+政府+高校+用人單位+自主創業”,重新詮釋為“政府×(市場+學校+用人單位+自主創業)”。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尚未徹底,政府與其他要素建立起伙伴關系,在政府良好有序的市場調節和人力資源配置前提下,才能讓各個要素有效執行,發揮積極效用。
2.政府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保證就業質量
當前各個高校的就業率數字表面讓人看上去放心,但就業質量讓人擔心。就業質量不僅僅只是是否能就業,還包含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工作待遇福利、個人發展前景和工作的忠誠程度等內容,反映出就業的優劣、層次、結構和性質。這些年來,就業質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整體就業形勢相當嚴峻。政府首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更多發展戰略性新型企業;其次,加快對區域性經濟結構的調制,縮小省與省、市與市、城與鄉的經濟差距,加強中小城市的發展;再次,對所有制有所協調,政府應把畢業生的就業重點擴大到中小型企業。
3.政府需引導高校進行教育體制改革
政府通過對就業需求的宏觀預測,引導高校對革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設置,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同時,政府利用政策法規和宏觀調控對高校招生人數、學歷層次與專業設置進行監督,防止盲目擴展、盲目設置,建立起“就業面向市場”為導向的專業設置評估機制。政府主動協調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加強對高等教育、勞動力市場、產業結構之間聯系與互動。
(二)就業指導隊伍專家化
前文已闡述了高校就業指導隊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人員素質不高,這直接牽扯到學生的就業意識、就業能力,影響到學生的就業情況。所以高校提升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指導能力迫在眉睫。
1.指導隊伍應具有正確鮮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優秀的職業道德。這樣才有資格去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就業輔導。
2.其次,就業隊伍需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對市場機制、企業用人機制、市場需求機制需深入探究,這樣才能有意識、有方向的對畢業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拓寬就業渠道,充分利用網絡,與用人單位深入及時有效地交流,將畢業生“營銷”給合適的企業。
3.就業指導隊伍革新觀念,轉變思想,及時學習。應從管理學生這種習慣性,轉換角色,用新的理論為學生提供咨詢和服務。不斷研究就業市場變化,研究供求變化,研究資源使用最佳原則。
(三)就業指導課程改革
就業指導課程是一位面向應用的學科,在中國高校教學尚處于萌芽狀態。應采用“研究性學習,自我發現為主”,培養學生調研采集、理解分析、綜合評價的能力,能夠對信息觀點進行自我報告、自我剖析,進行原創性的研究以尋找策略以解決問題,并能利用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創新研究。
美國學業指導事業發展蓬勃,通過調研發現主要是美國文化崇尚個體,在教學中體現為尊重學生個體需求、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美國高校更強調對學生的服務意識,教師只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引路人與輔助者,在學生自主成長的過程中起保駕護航與航向燈的作用。這種教育內驅動力值得我們高校深思。高校應該在學業指導課程中有大膽嘗試,安徽某高校逐步進行就業指導課程改革,走在高校前列,定期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和修正,適當時機向高校輻射。
(四)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
所謂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就是分年級逐步實施就業指導,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創業指導等內容,將求職、就業意識逐步強化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形成全程化指導的理念。具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大學一年級。主要側重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他們初步思考未來的職業方向,制定出符合個人成長與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合理規劃大學四年的生活,設定人生總目標和不同時期的具體目標。
大學二年級。主要側重于就業能力的培養,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培養職業理想,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學會挖掘自己的潛能。督促學生重視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如:良好的心理素質、責任心、敬業精神、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三年級。主要側重于職業定向指導,就業指導應結合學生的個人發展方向進行分類指導。大多數同學已經明確了自己的選擇方向(考研、參軍、出國、就業),可采用咨詢、講座、交流會、團體輔導等形式進行指導。要積極開拓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鍛煉的機會,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自己想從事的行業、企業、職業中尋找實習鍛煉機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
大學四年級。主要側重于就業實戰的指導和服務。大學四年級學生進入了畢業階段,應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使學生了解就業形勢、就業政策、掌握面試技巧、求職心理教育等,采用多種方式及時提供就業信息,開展模擬招聘活動,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求職技巧,指導學生應聘。此外,開展創業教育和就業觀教育、誠信教育,引導學生客觀的進行自我評價,合理確定自己的就業期望值。
參考文獻
[1]吳慶.演變、定位和類型―中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2).
[2]劉艷,李樹民.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8(2).
[3]葉許可.淺議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5).
[4]包楓嬌,劉暢.新時期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策略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1(3).
[5]查建中,董剛,奚春雁.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國行[J].計算機教育,2010(11):3-7.
[6]顧佩華,陸小華.CDIO工作坊手冊[M].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