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13:44: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規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綠色管理源于20世紀90年代,是當時西方“綠色運動”的衍生物。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愈加突出,使得綠色管理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1]。部分學者認為將綠色管理與環境標準結合起來,可對企業創新產生引導作用,從而達到節約資源、能源、成本的目的,并可促使產品價值提升,讓產業競爭力得以增強。而將技術創新實施于產品上,所增加的資源生產力將能夠抵消環保支出,讓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利益得以平衡。從宏觀上來看,綠色管理主要是從工業生產角度出發,而房地產項目方面還未系統化展開綠色管理[2]。即便如此,未來綠色管理在房地產項目開發過程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高,這種綠色效應也將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
2房地產項目綠色管理模式分析
房地產項目綠色管理涉及范圍較廣,其對象除了開發商、施工方外,還包括土地供應方、材料供應方、物業管理等。具體模式如下圖所示。
房地產項目綠色管理模式
為保證房地產項目綠色管理模式得以有效實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完善:①促進消費者綠色觀念提升。宏觀上來看,消費者是綠色消費的直接承擔者。對消費者進行有效引導,可促使其綠色消費觀念不斷增強,這對于綠色管理具有明顯促進作用。事實上,我國綠色管理還處于初級階段,這種理念尚未滲透于企業與受眾當中。但通過實施綠色消費觀念教育,可為綠色管理實施創造一個良性環境。②加強宏觀調控。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立法,對當前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對房地產市場及建筑市場進行規范。通過宏觀引導為房地產行業指明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可采取經濟手段來促進綠色管理實施。政府需構建出統一化的綠色價格體系,將環境價值與資源價值充分體現出來。這將促使房地產價格外部費用內部化,也就是說,將產品成本與社會成本及生態成本關聯起來,由此獲取一個良性的市場環境。另外,通過構建相關技術標準,并采取綠色認證等手段,來提升體企業整體信譽度。③更新觀念,推廣綠色管理。作為房產企業,應及時更新管理理念,加強綠色信息整合,在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使經濟與生態得以協調發展。
3房地產全壽命周期綠色管理應用分析
31設計階段
綠色設計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①整體性原則。項目設計時不應該將建筑產品看作是一個單獨個體,而是要將其與社會、環境、經濟、居民等相互關聯起來。建筑產品本身應當與城市文化相得益彰,突出城市規劃論文的文化底蘊。開發時,應當優化資源配置,使開放強度高效、合理。②降低環境負荷原則。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涉及大量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并占用大量自然資源。在綠色理念下,盡可能降低建筑產品所帶來的環境負荷,降低環境破壞程度。③注重建筑品質。設計規劃階段,應充分考慮建筑產品使用者的感受,注重建筑品質,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此外,對于室內規劃與室外環境規劃,應相互關聯起來,起到互補作用,從而進一步提升居住舒適度,并降低環境污染,滿足用戶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
32施工階段
綠色施工應當遵從“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原則。施工管理過程中需構建綠色管理體系,以節能降耗為目標,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執行施工工作。采取動態化管理,對工程進行階段性評價。加強相關監督工作,對綠色施工及節能降耗理念進行宣傳,開展相應培訓,讓施工人員具備綠色施工意識。施工預案制定過程中,需添加環保、建筑垃圾輕量化等內容,用于指導施工,從而達到節約材料、成本,保護環境的目的。實際施工時盡可能采用低揮發性材料,降低材料污染;安裝局部空氣凈化、過濾裝置來保證施工現場環境達標;定期進行現場打掃,避免建筑垃圾累積;使用商品混凝土,消除粉塵污染;控制噪聲源頭,采取隔離設備降低噪聲污染;結合實際施工情況及環境,對作業時間進行調劑,盡可能降低夜間施工頻次,避免給周邊居民帶來光污染;施工完成后,對部分破壞植被要進行復原作業,采取優質回填土等進行填充,降低生態環境破壞程度。
33將綠色建筑理念融于房地產項目當中
近年來,房產行業開始提倡綠色建筑理念。將綠色建筑理念融入至房地產項目當中對開展綠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綠色建筑以提高客戶感受度為導向,以打造可持續高品質生活模式為目標,從而提升物業價值并產生溢價空間[3]。通常情況下以品質感、安全性、舒適度、健康性、科技含量及教育意義來衡量綠色建筑的客戶感受度,而上述要素既可獨立存在,彼此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建筑材料上應當選取高品質、高性能的環保先進材料。例如,外墻裝飾材料可采取高性能隔熱涂料、干掛陶板、低輻射石材等。外門窗可采取斷熱型鋁材或LOW-E雙層中空玻璃平開窗,保溫材料采用無機耐久的泡沫玻璃。這些綠色材料的使用將極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產品的質感。通過構建能源集中系統,實現再生能源利用。例如,在建筑產品中可置入太陽能熱水系統,采取集中式安裝方式,為居民提供便捷用水。采取浮筑樓板、高性能隔聲門窗及降噪新風系統等來構建隔聲降噪系統,提升建筑產品的聲環境品質。綠化景觀采取層次化設計,將智能灌溉系統、高密度喬木等關聯起來,共同調節小區微氣候環境,可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熱島效應,為居民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環境。加強垃圾分類處理與垃圾回收,實現資源再生利用。
4結論
對于房地產項目而言,實現綠色管理,將是其未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方向。應用并逐漸推廣綠色管理模式,也就意味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夠達到和諧狀態,所產生的綜合價值無疑是可觀的。通過對促進消費者綠色觀念提升、加強宏觀調控、更新綠色觀念為房地產項目綠色管理提供一個良性運作環境,并將綠色設計元素融入到房地產項目中,使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羅勇我國綠色房地產發展的理念與策略[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4):112-117
[2]符德軍房地產開發中綠色建筑應用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2(12):166-167,170
關鍵詞:城市規劃 公共關系 城市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公共關系是與其他管理職能不同的獨特職能,它可以幫助城市發展與公眾建立正常的溝通、了解、合作、接受渠道,并且可以及時處理問題與糾紛,將公眾意見直接傳達到管理部門之中。公共關系反應迅速,可以加強公眾利益服務管理責任,也可以作為城市監控預警系統,為管理部門提供幫助,保證在城市發展的階段中,不會因為問題影響發展速度
一、公共關系學概念
公共關系學是近近幾年在我國逐漸普及的新興學科,在國際中僅僅產生了幾十年,但是在許多發達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其獨特的功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評價城市發展水平時,計算機可以代表科技水平,旅游業可以代表生活水平,而公共關系就代表了管理效能,這三大因素也是衡量國家經濟水平的基礎指標。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源于美國,其中分兩大方向:一是公共關系的基本屬性為透明性,所有信息不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二是公共關系研究方向十分復雜,是多種關系共同組成。一般描述公共關系學中的關系有兩層含義:一是政府與群眾相接觸的實際情況;二是政府與群眾相處時使用到的手段與策略。公共關系的基礎是政府與群眾,或者以政府或組織為主體,研究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聯系,為群眾了解公共關系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獲得群眾對政策的支持,創造適合城市發展建設的環境,加強城市發展速度。
二、公共關系的內在含義
城市規劃的基礎理論是由城市物質要素通過實踐對象表達在空間上的組合與發展,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規劃使用、城市區域劃分、交通網絡架構、城市策略實施。公共管理的實質是處理城市不同功能之間、公共與政府之間的關系,通過規劃主體任務來發揮作用,政府或組織在與公眾相處中采取的政策、態度、手段、策略,這些關系是一種主觀性的公共關系。城市不同的物質功能互相對立,但是又和諧統一、相斥相吸、制約促進,形成不同的規模與結構,使用技術方法將這些關系有機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種客觀性的關系。城市規劃中包括了許多不同的主體:政府部門、公眾、建筑師,從客觀層面來看,城市規劃包括多種物質與功能要素,在空間上反映出土地利用、空間組合、交通網絡規劃。主觀性關系直接決定了城市在規劃主體中代表了何種的關系,而客觀性關系則決定了城市規劃中不同客體間存在的關系。
三、公共關系原理分析
(一)公共關系原理特點
主觀性關系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由政府部門進行引導,群眾作為政府部門規劃的協作者,所以在處理主觀性關系時,完全可以通過公共關系原理尋找解決方法。客觀性關系屬于一種抽象的理論性規律,主要反映了政府部門制定了何種平衡城市發展與公共利益的措施。城市規劃會制定多種不同類型的政策,由這些不同的政策組成了公共關系基礎,城市政府需要優化自我形象,通過公共關系形象激發出城市規劃的全部職能,并且通過科學的協調與均衡規劃模式,為城市發展制定更加優秀的公共政策。城市規劃包括修改、管理、實施等內容,無論何種階段的內容,都與公共關系運行息息相關。公共關系原理的基礎是政府,通過科學的城市規劃方案,形成政府與群眾互幫互助的良性關系,促進城市全方位發展。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采取客觀性關系,并且在政策上使用主觀性關系的原則,可以有效提高政策有效性。
(二)公共管理原理特點
公共關系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學科,它與普通的城市規劃有較大差別,如如城市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這其中的本質性差別就是城市規劃的本質是圍繞公共關系開展,其中需要以空間關系進行規劃,研究不同的公共關系發展、組織、布局、協調等方法與原則,城市規劃的核心主體就是城市的空間關系,也是群眾對公共關系認知與政府協調工作產生的結果。城市規劃必須做到以科學為基礎,并且加強城市發展方向的研究,使用相關學科制定出不同的學科研究方案,城市學科研究是處理公共關系的基礎要素。所以城市規劃的本質就是公共管理,主要操作對象也是以空間關系為載體的公共關系,當代城市規劃代表了公共關系原理的實際應用效果。
(三)公共關系原理內容
公共關系原理在多種理論定義中都有體現,尤其是有關于公共關系的理論之中,對公共關系進行定義的概況非常多。公共關系的實際內容是一種計劃性較強的持續性工作關系,是政府部門與群眾進行交流的主要渠道,是保證群眾了解城市規劃的核心原則。公共關系是組織可以實現財富與社會有效聯系的關鍵紐帶,也是政府經營的重要職能。公共關系可以做到分析與預測城市發展規律,并且幫助城市規劃者制定城市發展方案,政府與工作的行動計劃,也為城市規劃發展提供支持,營造一種良性的關系氛圍。公共關系是內部集中、外部發展的管理經營藝術,通過合理的方法與原則,利用科學的計劃,進行持久的努力,改善與協調政府的內部與外部關系,十分重視管理。通過分析公共關系的原理,結合城市規劃發展特點,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內容。
1.公共關系的主要職責
城市規劃的首要目標就是建立城市信息溝通平臺,只有快節奏的信息交流渠道,才能將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通過科學的方法實現城市財富增值,重視城市運作與經營管理,重視城市風貌的建設,通過優秀的城市規劃計劃,提高公眾對城市發展的了解,通過政策獲得群眾支持,營造良性的城市發展狀態,使城市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2.公共關系的運行手段
城市發展需要堅持協調原則,加強政府與群眾的共同發展,合理運用公共關系原理的理論與方法,加強內部管理研究,積極推動外部管理的研究與分析工作。通過公共傳播手段,合理運用新型媒體傳播方式,通過媒體的推廣來加強公眾對政府與城市發展規劃的支持,使規劃主體的形象更加優秀。運用行為學方法來提高政府形象,體現出規劃與實施的藝術效果,通過公共關系原理選擇科學的處理方法,加強網絡信息技術在傳播中的應用效果。
3.城市規劃中公共關系的原理
公共關系的基礎原理是保證公眾利益,在城市的發展規劃中加強公眾參與力度,協調不同層次的公眾利益,通過公眾分析方法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效果。
4.城市規劃中公共關系的協調
城市規劃的核心就是通過公共關系協調組織與公眾的關系,通過客觀性關系進行協調工作,并且由主觀性關系完成公眾與城市規劃的協調。
結語:
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面對新的問題與任務,強調公眾參與到城市規劃之中,強調公眾與政府的和諧關系,重視城市形象的發展與建設,強調以人為本的戰略發展方針,強調城市運作與經營管理,強調全方位持續發展原則。在市場經濟運作條件下,城市規劃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只有在城市規劃中合理運用公共關系原理,才能有效完成新任務,解決城市發展出現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編.建筑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申仲英等.自然辯證法新論[M].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
【文章摘要】
藝術類圖書作為圖書出版的一個類別,其產品結構包括藝術書籍、藝術教材等。文章主要從藝術書籍、藝術教材的出版現狀、市場容量及出版特點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藝術類圖書出版的總體市場概況、發展前景與出版問題,并從規范意識、精品意識、人才意識及數字化意識等方向提出建議,以進一步開拓藝術圖書市場的發展領域與發展空間。
【關鍵詞】
藝術圖書出版;藝術書籍;藝術教材;現狀;特點;發展
從黨的十六大以來,為了更好地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新聞出版產業進行了實質性的體制改革,產業結構日趨優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創新業態及戰略發展空間逐步拓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不斷提升。新聞出版產業作為資源消耗低、產業鏈條長、發展領域廣的文化產業的一個類別,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全局中凸顯出重要的作用與地位。如2011年,全國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出超過1.5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568.6億元,較2010年增長17.7%;增加值4021.6億元,增長14.8%,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9%(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我們選取2009―2011年期間新聞出版產業各項經濟指標數據(見表1所示),來觀察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增長速度。
說明:資產總額、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納稅總額均未包括數字出版。
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從表1中可以看到,新聞出版產業,從行業的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速度,整體質量與經濟效益逐步提高。
1 圖書出版的現狀與產品結構
1.1 圖書出版現狀
圖書出版作為新聞出版產業中的一個主要類別,與新聞出版產業主要類別的期刊、報紙、音像制品、電子出版進行比較,發展狀況具有較大的優勢。本文選取2011年新聞出版業主要類別出版物的相關指標數據,進行比較,來反映出圖書出版物與各類別出版物的整體概況與發展現狀(見表2所示):
說明:未包括數字出版、 復制、 出版物及版權輸出、引進。
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從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到,在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中,圖書的品種最多,其后依次為錄像制品、錄音制品、電子出版物和期刊,報紙最少;圖書出版與報紙出版在總印張、定價總金額、增加值、營業收入及利潤總額中都占據主要地位;電子出版物作為新興類別,相對傳統紙質出版,還具有相當大的差距。
1.2 圖書出版的產品結構
新聞出版業各類別出版物,都有著不同的產品結構。作為新聞出版業主要類別的圖書出版,其產品結構主要包括:書籍、教材與圖片三大類。
書籍指的是使用中國標準書號或統一書號,但不屬于課本和圖片的出版物,包括:“社會科學總類、哲學類、政治、法律類、經濟類、文學類、藝術類、文化教育類、.醫學類、農業科學類、交通運輸類、綜合性圖書等22類出版物”。教材指的是使用中國標準書號或統一書號的教材及教材習題解答等書籍,包括:中學、小學、中專、技校、職校、大專以上高等教育機構及其他學校;圖片等指的是各種印刷圖片、繪畫單片、折頁及附錄等。
本文選取2011年圖書出版不同產品結構的一些指標數據,制作出表3,以更好地分析目前圖書出版各產品結構的發行現狀:
數據來源: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在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書籍在圖書結構中,無論是品種、定價總金額等方面都占據較大的比重,其品種數量占圖書的78.6%,總印數占圖書的54.8%,定價總金額占68.3%,均位居第一;其次是教材,位居第二。將2011年全國書籍和教材合計起來,分別占到圖書品種的99.8%、總印數的99.9%、接近總印張的100.0%和定價總金額的99.9%。
2 藝術類圖書的出版類別與出版現狀
2.1 藝術類圖書的出版類別
藝術類圖書作為圖書出版單位中的一個類別,其產品結構同樣包括:藝術書籍、藝術教材與藝術圖片。
1)藝術書籍:包括藝術專著、藝術畫冊、舞蹈音樂書籍、藝術設計專業書籍、藝術欣賞書籍、藝術課程輔導書籍(針對大學、大專、中專等藝術教學課程所編寫的輔導書籍)、高考輔導書籍(針對各高校專業與考題方向所編寫的輔導書籍)等;
2)藝術教材:包括中小學義務美術與音樂等藝術教材;普通大學、大專、中專等藝術教材;成人及函授大學、大專業余藝術教育教材;研究生教材。
3)藝術圖片:包括繪畫印刷品、年畫、美術畫片、攝影圖片等。
2.2 我國藝術圖書的出版現狀
筆者從藝術類圖書的三個類別:藝術書籍、藝術教材與藝術圖片的出版概況來分析目前我國藝術圖書的出版現狀:
2.2.1 我國藝術類書籍的出版種類與出版概況
有關藝術方面的書籍主要分為:表演藝術、視聽藝術、視覺表現三大類藝術書籍。
表演藝術書籍:有關音樂(聲樂、器樂)、表演、播音主持等方面的書籍;視聽藝術書籍:有關歌劇、戲劇、電影等方面的書籍;視覺表現藝術書籍:有關畫冊、藝術設計、書法、藝術教育理論、藝術欣賞等方面的書籍;其中“畫冊包括:素描,油畫,雕塑,壁畫,版畫,國畫,水彩畫,水粉畫,蛋彩畫等;藝術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會展設計”等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書籍的出版得到快速發展。如:2011年在使用中國標準書號的22類出版物中,藝術類書籍印數為17468萬冊(張),占總印數的2.27%;藝術類書籍印張為1254779千印張,占總印張的1.98%;藝術類書籍與2010年相比,種數增長18.10%(初版增長11.14%),總印數增長24.91%,總印張增長26.94%,總定價增長28.21%”。
本文依據新聞總署的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的統計數字,選取近五年的藝術書籍出版數據,可以看到我國藝術書籍出版的出版現狀(見表4):
數據來源:新聞出版總署統計信息2007――2011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
http:///govpublic/1003.shtml
2.2.2 我國藝術教材的市場容量及出版概況:
我國藝術類教材市場主要集中在藝術基礎教育與藝術類高等教育方面,主要包括:普通小學、中學、高中的美術、音樂教材;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教材;普通本、??扑囆g類教材;成人本、專科藝術類教材;文學藝術類研究生教材等。可見,我國藝術類教材的市場容量與學生的在校學生數密切相關。為此,通過2011年我國普通小學、中學、高中在校學生數及高等教育藝術類在校學生數,能看出目前我國藝術教材的整體市場容量(見表5)。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
3 不同類別藝術圖書出版的市場特點
3.1 藝術書籍的出版特點
近年來,藝術書籍的出版有著驚人的發展速度,藝術品種與藝術專業種類的數量劇增。但在這種繁榮的背景下,一部分出版機構從逐利的角度,還有一部分人從職稱評定的現實方面出發,對藝術專業書籍的專業質量與精品意識,還是有著功利化、平庸化的一些情況出現。因而,各種類藝術書籍(視覺表現、表演藝術、視聽藝術三大類)從出版評價標準、藝術學術規范以及專業藝術書籍的編寫、編輯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出版特點。
對于表演藝術、視聽藝術、視覺表現三大類藝術書籍,要具有較強的專業指導性。另外,對于畫冊、藝術設計、藝術攝影等視覺藝術書籍,要有高清晰度的畫面與準確的色彩還原度。在版式編排設計上要注重變化與對比,不落俗套,具有一流水平的專業內容。
3.2 藝術教材的出版特點
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編寫,應該嚴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教學大綱,應體現出藝術課程的目標、性質、內容標準、基本理念及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藝術能力整合發展,中小學藝術教材的編寫已經逐漸走向美術、音樂與舞蹈等多學科的綜合與聯系,以形成美好的審美情感、審美觀與基本藝術素養。
相對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來說,藝術類高等教育教材編寫則有著比較寬松的出版環境與自主出版空間,此類教材目前受政府引導,但已經由出版社和院校主導決定,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國家級及省級規劃教材,如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其申請與審批則非常嚴格。 高等教育階段的藝術教材,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從基本概念、原理人手,注重內容以實踐的聯系度,要以專業表現與實踐運用為導向。
4 藝術圖書出版中的問題
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人們對藝術的需求與藝術教育得到迅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藝術圖書出版的日趨旺盛。但在這種藝術圖書繁榮的市場背景中,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圖書發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狀況,以幫助進一步探討藝術圖書的良性發展空間:
4.1 藝術圖書市場不規范,產品同質化現象強,結構協調失衡
現在有很多藝術圖書往往以商業利益為主,一味迎合市場的需要,另外也存在一些作者頻繁參與各種藝術書籍與教材的編寫,這些造成了藝術圖書市場的出版現狀混亂,藝術圖書選題與內容的同質化。目前,藝術圖書市場資源分散,存在著產業集中度低,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產業結構整體規范較差,結構協調失衡,惡性競爭壓力大等現象,這種現象造成許多出版機構處于一種發展不均衡及虧損的狀態,使得藝術圖書庫存也逐漸增大,成為資產質量不斷下降的不良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大量出版費用及出版資源。
4.2 藝術書籍的評價標準體系缺失,專業品質有待提高,創新能力不足
藝術書籍的品質,離不開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作者隊伍及專業編輯力量。由于現在許多出版社在藝術書籍出版時往往依賴某些專家,沒有建立起完善、多層次、國際化的藝術專業作者隊伍,造成了藝術作者隊伍資源稀缺,結構比較單一。另外,當前藝術圖書學術研究比較浮躁,可操作性的評價體系與標準缺失,且缺乏具有較強藝術學識水平與鑒賞力的專業編輯,加上出版社往往更多關注發行數量與經濟效益,這一切都使得藝術書籍的水準差異較大,市場生命周期較短,降低了藝術圖書出版的專業質量、獨創性與含金量。還有,在這個新媒體時代,藝術圖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豐富多彩,應該更注重創新能力,注重結合新的載體來搭載不同的內容,以進一步拓展藝術圖書市場的發展空間。
4.3 藝術教材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系統化不夠強
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時期,高校藝術教材不僅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厚度,能夠率先反映學術界的研究動態,促進藝術教材出版領域的教師作者隊伍的建設;另一方面,高等藝術學校的教材,在編寫中,更應與社會藝術實踐有一定的聯系與結合。目前,高校藝術教材對于一般性專業理論有系統的闡述,但理論與社會實踐需求、實踐運用有一定的脫節性,需要更務實的藝術指導,需要把握藝術最新動態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等實踐案例與運用表現,應系統化地將各藝術體系的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開闊的藝術思維。
【參考文獻】
[1]柳斌杰:《以時不我待精神引領產業大發展》[EB/OL].中國新聞網,[2010―01―06],
http:///cul/news/2010/01-06/2055851.shtml
[2]蔣建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大跨越、大發展、大繁榮》[EB/OL].東方網,[2012―11―11],
[3]《2009年全國新聞出版業基本情況》[EB/OL].新聞出版總署統計公報,[2010―09―07],
http:///govpublic/60.shtml
[4]《藝術展覽》[EB/OL].百度百科網,[2010―1―18]
[5]《什么是美術》[EB/OL].百度文庫網
[6]《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EB/OL].新聞出版總署統計信息,[2012―07―12]
[7]張喬:《綜合的藝術史及其寫作要素―解析和》[J].藝術教育, 2012,01 ,32―33頁
[8]張喬:《綜合的藝術史及其寫作要素―解析和》[J].藝術教育, 2012,01,32―33頁
[9]水明:《數字出版中的新媒體藝術語言》[J].西北美術,2010,01,18―19頁
[10]孟耀:《高校學報發展數字出版的問題與對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8,04,112―114頁
[11]郭麗杰:《網絡環境下館藏資源建設的思考》[J].圖書館學刊,2003,06,32―33頁
[12]鄭麗娟:《從電子出版物的特點看其發展》[J].綏化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2001,09, 134―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