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21: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建設現代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戰略任務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22-02
指出:“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1] 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內在聯系,對我們在新的起點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在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中正確認識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黨的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一思想,必須在理論和實踐中,認清兩者的辨證關系,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不斷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認清富國強軍的統一性,肩負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國防現代化無從談起;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經濟建設的安全環境無法保障。認清富國和強軍的關系,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礙,牢牢把握兩者的統一性,把思想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從經濟效益這個意義上講,國防建設是要花錢的。但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軍費消耗問題,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安全賬和政治賬,要充分認清國防建設的安全價值和社會效益,更主要是表現在國家和的捍衛、民族利益的保衛上。因此,不能僅用經濟眼光看“物質消耗”,更要用安全的眼光看潛在的“威協消滅”。黨的十對軍隊各項建設做出戰略部署,可以說,國防和軍隊建設迎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堅決克服經費不足、裝備落后等被動消極的等靠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積極投身到軍革之中,推動部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認清富國和強軍的兼容性,努力提高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雙重效益。胡主席曾經強調,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必須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觸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因此,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充分挖掘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重效益?,F在我國的國防工業大都是軍民結合型企業,其生產任務是既生產軍品,又生產民品。在生產軍品過程中,特別是在隨著裝備建設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國防工業生產規模擴大的同時,必然拉動與之相關的民用經濟產業的相應規模擴充。同時,國防工業消費增長能夠拉動整個國民經濟消費的增長??梢哉f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在互補中發展。因而,加大國防科技力度并將其釋放于國民經濟建設過程中,將有利于促進民用經濟尤其是民用科技的發展,從而產生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認清富國和強軍的相對性,不斷增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軟實力。富國才能強軍,這是國防建設發展基本規律。但是,富裕的國家,軍隊不一定強,也絕不可能自然而然就變強了。
因而,富國和強軍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富國是強軍的物質保證,但絕不是唯一條件,強軍還包括全民國防觀念的提升,部隊戰斗精神的生成等軟實力。當今世界,富國與強軍并不是完全對等關系。一種是國富軍又強,另一種是國富但軍不強,還有一種是國不富但軍強??梢哉f,富國與強軍之間沒有絕對聯系,富國是強軍的基礎,是前提,但不能自然等同于強軍,再富有的國家,如果不重視國防建設,不增強國防投入,國防不會自然而然地強大起來。所以,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統一,方法是統籌,關鍵是投入。國防不是軍防,是全民的國防,如果僅有軍隊而無全民一心、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就難以戰勝強大的敵人。
二、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積極推進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指出:“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1 ]深化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解決包括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內的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改革開放為推進富國與強軍的統一奠定物質基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而且促進了經濟建設的深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華民族實現了百年的富國之夢。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不僅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首要任務,也是夯實國防建設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依托。我國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速發展,國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裝備更新換代,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社會保障全面有力,軍事威懾力顯著提升。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富國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強軍之路的歷史必然,改革開放為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夯實了物質基礎,“富國”與“強軍”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為推進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提供不竭動力。改革開放是國家發展的動力,也是軍隊發展的動力,同樣也是建立和完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重要推動力。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國各項建設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在發展建設過程中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經濟建設領域,我國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我們在“富國”之路上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國防建設領域,我軍正處于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時期,無論是信息化建設、高技術條件下防衛作戰能力還是人才隊伍建設、武器裝備的自主研發,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軍事技術差距,這也警醒我們在“強軍”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開放為推動力,加強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真正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改革開放為推進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家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戰略利益不斷拓展,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對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的安全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西方敵對勢力不愿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出現在世界東方,總是千方百計地妄圖牽制乃至遏制我國的發展。我國周邊地緣政治軍事環境也相當復雜,不可預測性因素明顯增加。這些都對國家安全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加大了我國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壓力。這樣一個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會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國家發展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作戰略支撐,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才能保證中國的經濟建設繼續穩步推進。
三、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真正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指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僅為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提供了根本思路,也為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戰略思維上,要樹立全局觀念,實現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兼顧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同樣也是實現“富國”與“強軍”的根本方法。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就是兼顧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國防建設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體系融合并相互促進,共同成為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強大保證和堅實基礎。要明確“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中心點。“國富”要以“軍強”為保障,“軍強”要以“國富”為基礎。因此,我們要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從國家角度講,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增加國防投入,高度重視國防建設,保障和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從軍隊角度講,要堅決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自覺在大局下行動。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樹立效能觀念,實現優化整合,兼容發展。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必須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原則,全方位全過程地把國防建設納入到經濟建設體系之中,形成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軍隊要充分依托社會資源,要在國防基本建設、科技發展、人才培養、保障體系上,充分統籌好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需要,充分地發揮國民經濟對國防建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軍隊要積極發揮推動作用,要積極支援地方經濟建設,協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務,從而使“富國”與“強軍”在更高的發展水平上實現更加科學有序的結合。
三是在政策法規上,要樹立法制觀念,實現科學規劃,長遠發展。指出:“我們就必須依據科學發展的要求,站在國防發展戰略的高度考慮和設計國防和軍隊發展戰略,合理確定國防和軍隊建設布局,通過科學的發展規劃和計劃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盵2]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國防和軍隊建設,都是一個由多個部分構成的復雜的大系統,要科學確定兩個建設相協調的分階段的目標和重點,站在國家高度來考慮和設計國防與軍隊的發展戰略,合理確定國防與軍隊的建設布局,通過科學的發展規劃和計劃,把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從而真正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參考文獻:
1.1電子信息產業市場較為混亂
據調查表明,目前市場上有部分個人使用的計算機軟件大都是盜版產品,這樣不僅侵犯了原版的知識產權,在一定的程度上海造成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病態。信息產業市場缺乏一定的競爭力,這也嚴重制約了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并且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起步較晚,因此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不如西方等國,加之人們對電子信息技術的認識還比較片面,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電子信息市場對產品創新的要求。以上這些因素都是造成我國信息產業市場多元化不強、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1.2缺乏創新意識
電子信息產業是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我國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因此屬于我國自己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就寥寥無幾,如果想要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在我國取得飛躍性的發展,我國人民就必須將引進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研發出屬于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但是根據研究表明,至今我國仍然沒有一個完善的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發展體系,嚴重缺乏獨立、創新的精神。
2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技術發展的研究與探討
隨著網絡以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目前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為了促進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技術持續、穩定發展,面對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發展的局面,采取一定的解決措施很有必要,筆者認為想要有效地改善我國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發展的局面,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2.1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良好的市場環境是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一個良好的信息市場環境能夠有效促進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發展,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首先國家應該高度重視,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應該大力支持,著力改善電子信息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應該對我國的電子信息市場進行嚴格的規范,有效地降低我國電子信息市場中盜版產品的流通,最后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發展應該充分地遵從國家的政策,樹立良好的產業形象,進而帶動整個信息市場風氣的轉變。
2.2明確發展目標
從基本矛盾認識總體布局的必然性
堅持四大建設協調推進,是由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決定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四大建設中的體現,主要表現為彼此之間不能相互適應。尤其在經濟發展還相當落后的階段,生產力的迅速變化,極易造成生產關系的不適應。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滯后于經濟建設,就是其集中表現。協調好四大建設之間關系,將為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進而創造使社會主義中國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條件。
堅持四大建設協調推進,是由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矛盾決定。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集中表現,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支配和決定作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一矛盾,并以此確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務,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呈現多個層次,它既表現為基本生活需求,也表現為精神和發展需求,滿足這些需求,必須通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協調推進去實現。
堅持四大建設協調推進,也是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得出的,它反映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中國如何實現現代化,雖然世界上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有大量經驗可以借鑒。但是,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展的人口大國,不僅面臨特殊的歷史背景資源,面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而且在發展的目的、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發展的方式等方面,都與其他國家有顯著差異,如果簡單照搬它人經驗,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其他方面發展,讓經濟建設孤軍深入,缺乏政治、文化、社會的保障和支撐,不僅將付出慘重代價,而且可能葬送正在興起的事業。
用科學發展觀把握總體布局的協調性
我們對四大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作用,認識已經比較清楚。從總體上看,經濟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物質條件,政治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體制保障,文化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社會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社會基礎,四大建設共同構建了現代化建設基本內容。
然而,在全面推進四大建設中,四者之間關系如何更好地把握,仍然存在不少疑惑。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我國所處發展階段和國情去認識各項建設之間關系,促使其保持動態平衡。譬如,建國后的幾十年中,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十分落后,不僅制約著政治文明建設,而且制約著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約著社會組織的發育。為盡快改善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為其他建設創造發展的物質條件,我們必須將經濟建設置于四大建設首位,讓經濟適度超前發展。經濟建設先行,既體現了廣大群眾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加快發展的要求。而在物質條件發生很大改善的今天,盡管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還不能被取代,我們仍然需要通過加快經濟發展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通過又好又快發展提高質量。
與此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尤其是社會建設滯后,也導致各項建設之間的不協調,引發了經濟與政治、經濟與文化、經濟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倡導的協調發展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時間,加強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既符合廣大群眾的新愿望和新期待,也符合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新要求。同樣,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間,也需要根據發展階段的不同明確相對具有的主次關系。
促進四大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還需要在各項建設內部形成相應結構。經濟建設如果仍然以傳統增長方式為主,那么,政府管理體制、企業經營的價值觀、勞動者培訓、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管理和社會事業等,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內容。
根據四大建設需要發揮政府主導性
四大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產物,將在基本規律的支配下和政府的引導下,形成與此相適應的自我協調與更新和政府促進機制,促進四大建設由不協調走向協調,由簡單聯系走向復雜聯系,由松散聯系走向緊密聯系。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戰略地位
文化是人類社會從蒙昧走向開化、從野蠻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引領社會前進的思想先導。我們黨要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就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社會主義與先進文化密不可分。多次講過,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主義。早在1991年10月,他在浙江考察時就指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么時候都必須做到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既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他進一步指出:“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彼J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它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表現在它能夠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和腐敗現象,創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證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樣,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和主要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取決于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也取決于文化的發展。小康社會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為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劇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將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從我國文化發展的現狀來看,文化發展與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面對這樣的形勢,努力建設先進文化,與努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都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必須把文化建設放到經濟、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有巨大促進作用
經濟、政治和文化,是構成人類社會賴以存續與協調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狀況的反映,但這種反映決不是消極被動的。文化尤其是先進文化一旦被廣大群眾自覺接受和掌握,就會對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產生積極反作用。
實踐證明,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為文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反過來,文化建設又為經濟政治建設提供支持和保證:一是保證經濟政治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二是為廣大人民進行建設和改革提供精神動力?!熬裎拿鹘ㄔO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經濟建設和其他事業就會全面興盛。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人心渙散,精神頹廢,經濟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也難以搞好?!比菫楦母镩_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科學、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證和條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達到新的水平。同時要看到,市場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和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容易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經濟的發展、對黨風、社會風氣的好轉和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義?!?/p>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經濟的健康運行,除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以外,還必須有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等文化方面的調節,否則市場經濟就會遭到扭曲。
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市場和道德的“雙贏”和互進。
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任何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都需要有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凝聚能力,以維護社會的協調與穩定。這種認同和凝聚能力主要來源于文化。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和智力支持;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準則,為改革和建設提供精神動力;能夠引導人們認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社會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
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人新階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一、《政治經濟學》的對我國經濟發展價值和意義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價值,對于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價值,正是由于我國更為清楚的認識到剩余價值的內涵,我們才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制定了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這是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主義,相反,是不斷變化的理論,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是現代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政治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建設的有效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二、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發展淺析
1.利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制定經濟發展計劃
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作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經濟學也是出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革,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意義的內容進行更為深刻的研究與探討,將具有時代意義和時代價值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呈現在人民大眾的面前,只有這樣人民大眾才能對政治經濟學產生興趣,利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結合現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經濟政策,以此來促進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另一方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十分復雜,理論性很強,甚至涉及到很多數學方面的計算,這些問題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但是,對于現階段而言,我們應該掌握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針對其中實踐價值比較強的內容進行研究,利用現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進步。
2.利用政治經濟學基本方法制定經濟發展策略
我們針對政治經濟學進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不斷的應用,通過系統的研究幫助我們制定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策略,這是我們做一切工作根本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之中不能一味的進行學術的研究,這種單一的研究方式容易讓人民大眾產生疲勞,不愿意接受和應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解決現代社會中的經濟問題,這對于提高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價值是十分不利的。這種形而上學的方式也不具有實踐價值,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之中我們應該注重利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策略,幫助我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根據剩余價值的相關理論,我們應該制定出一系列規避剩余價值或者降低剩余價值剝削的經濟政策,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提高我國工人的收入所得,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3.利用政治經濟學原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很多方面都可以體現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盡管時生了變化,經濟環境也出現很多的不同,但是,實踐證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仍然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經濟發展之中遇到的問題。
政治經濟學的真諦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決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方式。為了更好的促進人們這種能力的提高,我們不僅僅要讓人們更多的了解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知識,掌握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還應該引導人們大眾應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用實踐的方式檢驗相關理論的正確性,這樣可以實現政治經濟的現實價值,不斷的促進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
第一條為了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科學技術,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實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方針。
第三條國家保障科學研究的自由,鼓勵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使科學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家和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保護知識產權。
第四條國家根據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科學技術體制,建立科學技術與經濟有效結合的機制。
第五條國家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推廣應用科學技術成果,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以及應用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活動。
第六條國家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國家鼓勵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參與和支持科學技術進步活動。
第七條國務院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確定科學技術和重大項目、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保障科學技術進步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制定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確定科學技術的重大項目、與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重大項目,應當充分聽取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見,實行科學決策的原則。
第八條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科學技術工作的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國務院其他有關行政部門,依照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范圍負責有關的科學技術進步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推進科學技術進步。
國家幫助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加速發展科學技術事業。
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積極發展同外國政府、國際組織之間的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鼓勵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社會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與國外科學技術界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
第二章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第十條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開展合理化建議、技術改進和技術協作活動,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發展社會生產力。
第十一條國家選擇對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項目,組織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加速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領域中的推廣應用。
第十二條國家建立和發展技術市場,推動科學技術成果的商品化。技術貿易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十三條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防御自然災害,保護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第十四條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化農業。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障農業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示范推廣機構有權自主管理和使用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和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實行有償服務或者無償服務。
第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農村群眾性科學技術組織的發展,對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業提前、產中、產后綜合配套的社會化科學技術服務。
第十七條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工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地質勘查、建筑安裝和商業等行業,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十八條國家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開發機構,鼓勵企業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聯合和協作,增強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和工業性試驗能力。
第十九條企業應當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吸收和開發新技術,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應當經過咨詢論證,貫徹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
企業采用新技術開發生產新產品的,可以依照國家的規定享受優惠待遇。
第二十條國家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國防科學技術事業,促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增強國防實力。
第二十一條國家鼓勵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熱門關鍵字X
下載視頻被罰稻香歐洲房子
【關鍵詞】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工業化的急劇發展,傳統的農業社會開始了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工業主義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層次,從而引起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滲透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領域,尤其不斷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起時代的重任,服務于社會現代化建設。因此,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進而不斷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
一、現代化的內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
現代化的實質是工業化,是指經濟落后國家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過程。現代化是一種“文明的進程”,主要指人類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改變過程?,F代化就是人類對自己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擴大?,F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種全面的理性的發展過程,其中人在素質方面的改變是現代化的最終要求,即個體完成從傳統主義向現代主義的轉變??傊?,現代化不只是經濟發展,也是政治發展,同時又是文化發展和精神發展。在現代化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可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就是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內容、目標、運行機制、主客體以及實現路徑方法等各方面的現代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涵蓋的方面很廣,筆者在本文中主要論述在現代化視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創新,也就是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一些啟示。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現代化
目前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經濟比較順利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但是社會價值觀、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理念和文化的轉型還在進行中。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及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外來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不斷輸入,以及我國社會自身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諸如道德失范、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等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一個復雜的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內容?,F代化過程中,對熱衷于經濟建設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生態環境,和平教育等。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帶來了新的內容,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現代化。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代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能夠切實解決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深層次思想問題,幫助人們樹立同社會現代化相適應的的現代觀念意識和共同理想,促進人的現代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和健全人格,為人的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體現科學性、現實性、豐富性與適應性的現代化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僅體現傳統的內容,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逐步開展同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內容和環境內容開展教育,用具有現展趨勢,體現時代特點的人和事來教育引導群眾。
三、現代化視野下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帶來的的啟示
無論是在世界其他各國還是在我國,在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現代化過程中,傳統的思想文化必然會遭到猛烈的沖擊,而新的價值觀念體系又不可能很快地發育成熟,若不能夠及時關注這些不和諧因素,必然影響現代化的整體推進。因此,在現代化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尤其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豐富多元化?,F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現象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創新帶來了啟示:
1、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問題。在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重經濟建設,使得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對金錢的崇拜,導致只追求物質上的利益,而對精神文化的相對缺失,諸如道德缺失,社會風氣敗壞等一系列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產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我們應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道德教育應當放在首位,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道德。道德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方面的事,家庭道德教育更加應該加強重視,要應當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現問題才針對問題進行整治。
2、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在現代化建設中,追求經濟建設而對環境問題忽略。從而導致大半個國家都產生霧霾產生,民眾出行困難,有毒氣體危害人身健康?,F代化過程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化成工業社會,雖然工業化獲得成功,但是相應的環境問題也產生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除了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重視,應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環境教育的重視。黨的十報告里增加了“美麗中國”等方面的建設,從而把環境問題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又增添了新的內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也應當全面關注環境教育問題。
3、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形式多樣性。在現代化過程中,由于經濟發展,科技發達,聯絡通信技術發展,世界各種文化開始互相滲透,譬如美國的快餐文化對我國影響深遠。現代化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我國傳統東方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開始顛覆固有的保守的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有了推進作用。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當融入各國優秀的思想文化觀念和意識,使思想政治教育適應國際文化形式的發展,逐步跟上現代化的潮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元化。
4、現代化進程中全球化現象?,F代化過程中,典型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全球化與現代化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全球化現象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都是極為深刻的。比如網絡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縮短,彼此之間互相影響更加巨大。所以,在現代化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網絡教育,網絡中復雜的環境對于思想影響是迅速而且不可估計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應對網絡教育進行深化加強,對網絡有更新的認識,知道網絡對于思想上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進一步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全球化現象有全面的認識。
總之,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有一些積極的部分是需要認真對待吸取的,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現代化有推動作用,但是有些消極的部分是需要正確對待的,應汲取教訓來進一步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精神文明建設。在現代化視野下,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借鑒,需要我們的努力探索和研究,筆者僅僅是略談了一些簡單構思的想法,現代化這個大環境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應繼續努力研究和探索為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領域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啟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3]張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淺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0).
[4]楊增崠.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