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2 09:21: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的技術創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5
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指的是:研究人員在成功研究一項農業新技術或新成果后,從創新源頭開始向周邊傳播,并逐漸被大眾接受、使用的全過程。以我國實際情況為為基本出發點,學習借鑒國外豐富的實踐經驗,深入研究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相關理論,加速我國農業技術的擴散與使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發展歷程
國外對農業創新技術的擴散研究最早始于上個世紀初期,并將擴散概括為模仿定律。擴散研究廣泛涉及人類學、農村社會學、地理學以及經濟學等各個領域。農業技術創新的擴散過程十分復雜,因其研究目的和對象的不同,主要分為兩種:農業技術創新采用行為的研究,它以農民為研究對象,以誘導農民行為為最終目的,方法上側重對經濟行為的分析,重點影響研究農業技術創新采用的各個因素;農業技術創新擴散規律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以農業技術創興擴散的整體特征為對象,重點研究擴散過程中,影響擴散的因素、擴散的速度、擴散渠道等。另外,在對農業技術創新分類時,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公益性技術擴散、經營性技術擴散及中間性技術擴散等。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研究起步較晚。有關擴散研究十分有限,研究分散,成果較少,還沒有形成整體的系統化。盡管如此,也需要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歸納。
1.1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辨析
在農業技術創新擴散上,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擴散、農業技術創新擴散、農業技術創新采用、農業技術推廣等。對于創新與擴散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兩者有關系,認為擴散是創新的后續子過程,創新是技術研究的源頭,要研究擴散,必須先創新;另一種認為兩者沒有什么關系,擴散是一個具有自身特殊規律性的獨立系統。
1.2影響擴散的因素
影響擴散的因素主要有:技術本身的可行性和效益性、技術適用的地域環境限制、經濟社會環境等。在分析出影響因素的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如加大政府誘導行為和政策支持、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戶素質等。
1.3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模式
全球范圍內的擴散模式有以下三種:傳播型、交互型和指導型。傳播型的擴散內容為單一的農業技術,以大眾媒體為主要的擴散渠道,擴散方式以面對面傳授、示范為主,其缺點在于傳播速度滿、傳播周期長、受眾面小。交互型是以互聯網、農業專家系統為載體,擴散內容廣、速度快、質量高。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擴散模式是傳播型,并逐漸向指導型甚至交互型過度。
2國內外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比較
國外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研究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國外擴散研究始于農業,研究內容寬泛。國外對于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實力研究眾多,這些研究結合了農業技術的特性,針對性強、可信度高,能真實反映具體內容。兼顧微觀和宏觀研究。對微觀行為和宏觀定量化數學建模都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國對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研究起步晚,雖有一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對成功擴散的研究多,是百姓的研究卻很少,著重關注已完成的擴散,而忽視了農業技術創新,宏觀監督的研究廣泛,但缺乏微觀的研究。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新技術的研發,加強技術的創新,推動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下面將對新技術的研發進行探討和簡要分析。
3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未來發展
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研究的實證研究,提高成果的針對性、科學性以及實用性。關注擴散現象的空間過程研究,農業技術的擴散不僅是時間過程,也是一個空間過程,應加大地理學科的研究與應用,發揮學科專場。例如,一項農業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狀各異的區域的擴散路徑、擴散速度都會不同,通過對他們的跟蹤調查,可得出不同的空間擴散模式。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也要結合自身農民素質低、農業規模效應、經濟效益低等特點,重視中國特色研究,切實結合中國國情展開工作。
4結束語
我國從實際國情出發,在國外先進經驗的指導下,加大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研究和改革,從而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有效運用。
參考文獻
[1]劉笑明,李同升.農業技術創新擴散的國際經驗及國內趨勢[J].經濟地理,2006.
關鍵詞: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市場營銷
1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研究
綜合現有資料來看,針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較少,李萬君和李艷軍通過對我國農業企業科技創新模式和風險的總結研究,確定在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面臨企業主體意識較低、創新水平不足、市場環境復雜等風險,我國農業企業的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則確定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創新決策階段、研發階段、生產階段和市場階段共存在包括技術、人力資源市場、經濟、政策等10個風險因素,同時確定了針對不同階段風險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啟杰通過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確定企業需要從自身和外部環境2方面進行建設,以保證企業總體創新能力的提高。綜合現有研究來看,針對我國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研究集中于對企業面臨總體風險的研究。美國工業協會統計表明,在技術創新失敗的原因中,產品技術失敗率僅占據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失敗率的22%,另外有經濟方面的原因占據總體失敗率的14%,剩下的63%則是市場營銷的原因。尤其農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營銷市場的變化加大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本。因此,從市場和營銷角度來說,積極明確市場需要和社會發展要求,能夠有效確定農業發展需要和技術創新成本,進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2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營銷風險分析
本文將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分為決策階段、技術研發階段、農產品生產階段、市場階段等不同的階段,結合50家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政策、經濟、自然、技術、市場、營銷、管理等風險情況,利用樣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時借助SPSS計算工具確定市場風險因素和營銷風險因素的風險系數,進而確定2種風險因素對于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2.1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在農業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新型科技產品往往無法站到合適的市場,利潤低下、分散經營的模式不利于對于科技成果的把握進而也不利于科技產品的進一步推廣。在創新決策階段,市場風險得分在7分以上,技術研發階段在6分以上,生產階段再次達到7分以上,市場階段接近9分。創新決策階段,消費者和市場潛在能力對新型技術應用具有直接影響;研發階段,企業無法準確判斷該新型技術是否具備市場推廣空間和利潤空間,因此同樣需要面臨市場風險。生產階段和市場階段則需要考慮新技術生產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等,面臨的不確定因素更多。
2.2營銷風險
由于農業技術創新型產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慮市場需要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進而提高市場的產品接受度。創新決策階段,營銷風險得分在6分以上,技術研發階段在5分以上,生產階段則達到7分以上,市場階段更是達到8分以上。由以上數據分析也可以表明,營銷風險直接關乎企業是否能夠推動新型技術和新技術產品的市場應用,影響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而企業營銷策略的失誤,不僅會影響其知名度,而且會對企業后期技術創新發展造成影響。
3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營銷風險考慮
3.1提高市場營銷風險意識
農業企業技術創新在決策制定階段,即需要將市場風險和營銷風險納入考慮范圍。企業需要轉變只重視生產的營銷理念,在追求產量第一的同時,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同時利用成熟的營銷手段、充分的市場預估等,借助新產品打開市場空間,進而幫助企業激發總體生命力,實現技術創新服務于市場開拓,市場開拓再次推動技術創新的模式,促進新時期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應用和發展。
3.2加強農業市場環境的調查
加強農業市場環境的調查,做好市場環境的預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市場環境調查,集中于對我國當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政策、現有農業經濟形勢、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場內其他競爭對手的發展情況等進行調查。利用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調查,了解企業所在地域的消費水平、文化水平、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明確企業所在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進而為企業科技創新尋求合理發展依據。通過對企業現有文化、企業運營制度、企業基本規模、企業獲得的國家政策支持條件等的調查,了解企業現行技術創新基礎。通過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全面調查,了解農業企業現有市場運營條件,進而保證市場營銷活動效果的最大化。
3.3完善商品生產和營銷策略
農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商品策略和營銷策略的轉化,提升商品的技術內涵,提高企業綜合實力,進而利用品牌效應推動新型技術市場營銷的有效展開。從商品策略來說,為提高技術創新的針對性,促進新型技術的有效推廣,可以利用粗放農業、多種經營的模式,實現商品的組合營銷;引進新型農產品品種,并結合地域條件進行模仿創新,加速當地農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開發綠色農業和觀光產業,利用綠色農業進行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利用觀光產業促進企業綜合實力的提升,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和動力支持。從營銷策略應用角度來說,需要注重人才培養,保證人才盡快熟悉新型農業企業技術;保證科研人才工作動力的持續性激發。當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進的方式,補充現有人才結構,促進科研氛圍的形成;利用廣告策略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進而也為農業技術創新的推廣提供必要的空間支持。
3.4強化市場營銷重點內容關注
在市場營銷過程中,為提高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促進新型技術的有效推廣,需要重視市場經營過程中潛在市場容量的開發,同時及時把握消費者對于新型產品的接受程度。需要著重提升新產品的質量,重視企業營銷推廣能力的提高。而在創新技術決策方面,則需要以消費者需要為準繩,以市場需要為標準,為技術創新方案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加強對于該階段重點內容的關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術產品的應用力度,滿足消費者的新型消費需要,當然也為企業后期技術調整和研發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李萬君,李艷軍.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風險、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瓊,李崇光.技術創新的風險識別:農業科技企業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0).
[3]高啟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7).
[4]張艷玲.關于企業進行市場營銷創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32).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27
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狀態下,農業經濟的社會地位已經越來越弱,這就要求農業必須積極吸收先進的技術,不斷地創新發展,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潮流發展,才能在市場經濟中占據有利的地位,才能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業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農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
多年來,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十分快速,但是國家的技術創新投入明顯不足,使得農業技術創新始終緩慢發展,處于滯后在狀態。在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投入中,政府的財政支持遠遠低于其他產業,投資強度與非農業的差距十分明顯,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使得農業發展受到阻礙。
1.2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
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對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而農業推廣體系的不完善就會阻礙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在歷史因素、社會因素等的綜合影響下,農業技術創新的推廣體系不斷地變化,從政府主導模式轉向市場化模式。而且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變,直接影響了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體系,造就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急劇減少,農業技術推廣投入嚴重不足等不良問題的產生,進而阻礙了農業的整體發展。
1.3 農業技術創新型人才匱乏
由于資金投入和政策等問題,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的收入越來越低,已經無法滿足工作人員的需求,導致大量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開始另謀生路,從事商業工作。農業技術創新需要專業的技術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型人才的建設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高級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不健全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對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不良影響。
1.4 農業技術創新投資結構不合理
農業技術創新屬于應用研究,政府的資金投入主要分配在開發研究和應用研究中,但是基礎研究的經費卻明顯不足,這樣不合理的資金投入分配,給農業技術創新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基礎研究是科研的潛力,減少基礎研究的投入將會使農業技術創新失去堅實的后盾,進而阻礙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
2 完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有效對策
2.1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想要改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不完善問題,必須要加強農業技術供需之間的緊密聯系,建設健全的農業技術中介體系,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有利的幫助。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加強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在農業院校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促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順利開展,實現農業技術創新的不斷更新發展。
2.2 合理優化布局科研機構
面對科研機構不合理這一問題,政府應該鼓勵進行分工合作,加強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尤其是農業高等院校、農業企業、農業科研組織等,積極推動科研組織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促進,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業技術創新工作的整體水平,從而才能實現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
2.3 吸收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農業技術人才是實現技術創新的關鍵,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業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對于在職人員定期進行培養,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推動人才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為農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在此基礎上,農業企業還應該吸收一些新人,富有創新能力的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只有這樣,農業技術創新才能不斷地進步發展。
2.4 加大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
與農業相關的企事業從事農業技術創新所需要的資金,都應該綜合到生產成本中,政府積極加大投入,合理分配,才能為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資金基礎。政府還可以嘗試鼓勵企業個人進行農業技術創新投資,以此為農業技術創新吸收更多的資金,才能激發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推動農業技術創新的快速進步和發展。
3 結 語
總而言之,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變化發展,以及農業資源的約束發展,依靠農業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我國的農業技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并且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與世界上各國相比,我國的農業技術仍舊相對滯后,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而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業發展倍受重視,這就需要我國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分析了涉農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知識產權管理的必要性,探討了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的相關運行機制,提出了完善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激勵與風險報酬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創新成果轉化機制的對策建議。
農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密切相連,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是農業技術創新的加速器。涉農企業不僅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更應該成為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主體,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能力不僅是企業科學管理水平的主要標志,而且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運行機制是涉農企業新技術形成、轉化和應用的保障和途徑。筆者分析了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的必要性,探討了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的機制,并提出了完善此運行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1、涉農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知識產權管理的必要性
涉農企業技術創新是取得知識產權的前提,涉農企業以技術創新獲得技術優勢,通過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版權保護以及技術秘密等形式獲得法定的專有權利,進而產生自主知識產權使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而涉農企業的技術能力與企業自身的知識產權管理密不可分,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是涉農企業技術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1良好的知識產權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農業技術創新的風險
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農業的自然狀態,農業生產過程是一個自然和經濟的交互過程,與季節、氣候、地域等客觀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對溫度、濕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賴性較強,受生態條件、自然條件的制約性大,地域性強;農業科研對象的生物性、研究環境的多樣性、研究范圍的廣泛性,農業科技成果的中試、推廣大都要在室外進行,極易擴散和流失,農業科技成果受農業生產季節性制約,屬長期性研究,效益周期短,使得農業科技成果可控性差,通用性強,保密性弱。與此同時,農業技術創新的方向、過程和最終結果的產生及推廣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決定了農業技術創新的風險性。
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對技術的立項、研發和產出等環節全程控制,對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障礙、專利和技術壁壘提出預警,緊密跟蹤農業技術領域的技術發展動態,能有效提高研發起點。通過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可以把農業技術創新的成果產權化并納入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使知識產權保護下的壟斷利益成為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激勵機制和風險報酬扒制,刺激創新成果的產出。涉農企業動態跟蹤知識產權在產業化、商品化、資本化等轉移過程中的風險因素,通過風險管理組織、項目風險管理程序進行風險管理決策,從而降低和規避農業知識產權移轉過程中的風險因素。
1. 2良好的知識產權管理可以有效協調農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利益
農業技術創新主體是涉農企業技術創新的決定因素。但是,農業技術創新周期長、環節多,涵蓋了從產出、供給到推廣的全過程,參與創新過程的角色多,農業技術創新的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依存又不易協調的復雜關系。農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前景是其知識產權效益的基礎,離不開技術成果前沿參與者和應用的終端用戶—農民。由于農民對新技術認知、掌握的局限性,同時,農業技術對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和地域因素的嚴格要求,創新成果的市場及收益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很大,會造成農業知識產權供求的矛盾,直接影響創新主體的收益率。
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能及時跟蹤、預測市場信息,引導創新主體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研發,建立科研、生產、營銷相結合的知識產權的宏觀管理與運行機制。同時,在知識產權新技術的應用和轉化過程中,能明確各類主體的權屬,有效規范新技術研究開發者、投資者、應用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調整技術轉移過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形成一定的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機制,保持主體的創新動力。
1. 3良好的知識產權管理可以有效配置農業技術創新資源
農業技術創新以及知識產權的產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創新主體、技術信息、市場能力、資金支持、資源條件等一系列要素。創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是創新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國涉農企業創新主體分散,農業科技人才缺乏,每萬農業人口科研人員只有0. 65人,其中種植業占68%。農業高等學校畢業生(包括研究生)每年約10萬人,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平均每個企業僅有1人。我國的農業投人有限,技術儲備不足,技術情報交流不暢?!耙患乙粦簟钡霓r業承包經營方式,加大了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成果進人市場的成本。農業技術創新資源察賦先天不足決定了涉農企業優化配置創新資源要素的必要性。
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通過搭建網絡化的知識產權信息系統,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資源信息平臺,綜合分析、跟蹤預測農業技術動態和市場走向,傳播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和農業技術創新情報,有效整合各種資源,使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占有、運用、管理、保護等各個環節都能得到便捷、準確、規范的全方位引導,在便捷、高效中實現農業技術創新資源的優化,降低研發成本,避免重復研究,加快知識產權產出、轉化、應用和傳播,從而加大涉農企業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成果的產出步伐。
2、涉農企業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的關聯機制
農業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有機結合、循環轉化,是農業技術創新鏈的良險機制,把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無形資產的運作緊密聯系起來,成為提高涉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涉農企業高效率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是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并在經濟系統中保持良好運行的必要前提。
2.1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制度的關系新制度
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諾斯認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不斷相互促進的過程,兩者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是社會經濟演進的基本核心,兩者都呈現出路線依賴性的特征”。知識產權制度以產權效益產生的利益激勵機制促成了創新主體持續創新的熱情,同時保障了技術創新功能的有效發揮;技術創新使大量生產成為可能,降低了新收人流的成本,增加了知識產權的潛在利潤,成為為知識產權產生的動力和源泉,兩者之間形成有效的聯動?!皩е录夹g變遷的新知識的產生是制度發展過程的結果,技術變遷反過來又代表了一個對制度變遷需求的有力來源”。農業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制度有著天然的聯系,知識產權制度安排是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保證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循環流轉及其應用。
2. 2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對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農業技術創新是從技術構想到研究開發并獲得實際運用產生經濟效益的過程。既包括了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又包括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以及市場化的各個階段,充分體現了農業技術創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和促進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應用性。因此,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必須融人農業技術創新的各個環節,呈現全方位、系統化的特征。
2. 2.1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對農業技術篩選的導向作用?,F代農業技術日新月異的更新速度及學科分化的特點,決定了對農業技術創新方向的確定和前期技術成果的選擇的復雜性。農業科技創新主要來源于企業內部的研究開發,與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發、委托研發;企業外部的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以及部分國際技術市場的成果。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能夠為涉農企業制定具體的研究開發計劃,跟蹤農業科技動態,利用專利文獻檢索等最新技術信息情報資源,分析現有技術產品情況及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劣勢,了解競爭對手的技術狀況,預測技術的市場前景及發展動態,為企業確定選題,尋找創新的目標和方向,或者為企業技術合作、技術引進提供決策支持。
2. 2. 2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對農業技術研發的產權定位作用。農業技術創新不僅資金投人大,而且研發周期長,環節復雜,市場需求及收益預期難以把握。因此,對研發成果知識產權化的路徑選擇定位困難。農業技術創新過程從項目確定、研發、試驗到推廣應用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產生專利權、新品種權、著作權、商標權及商業秘密權等知識產權。在農業創新技術立項階段,經過大量的信息搜集、材料歸納、市場分析、價值判斷等可能形成對技術預測評估、行業競爭態勢、市場贏利前景等研究報告。對于此類智力成果可以通過著作權或商業秘密加以保護。對于合作開發或委托研究的項目要通過合同約定著作權權屬。在農業創新技術研發、試驗階段,對于非公開狀態下的創新技術、配方、育種方法等,或具有較強創造性不易被仿制的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可作為技術秘密進行管理;對于公開狀態下競爭對手多、易模仿的的農業技術創新成果,可以及時申請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等。在農業創新技術推廣應用及商品化階段,市場需求量越大的創新成果被競爭對手跟蹤仿制的可能性越大,此時企業應通過專利權、商標權、新品種權、著作權等多項知識產權使創新成果以產權化的形式進人市場,并對農業技術創新成果進行聯合保護和交叉保護。同時,利用知識產權許可或轉讓等方式加決扔IL技術創新成果的流通及產業化速度。
2.2.3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對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推廣的保障作用。農業創新成果推廣的對象是廣大的農戶,生產環境大多是露天,農業技術具有較強的外溢性,保密性差,控制難。例如植物新品種產生后,大都需要在田間進行種植,逐步擴大品種數量和生產規模。由于持續時間長,露天作業接觸人員多,種植技術容易掌握,這種特定的生產環節為技術秘密泄露提供了便利。在以競爭性和法制化為基本特征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化是其商品化、產權化的前提,也是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獲得保護的前提。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可以適時跟蹤企業知識產權成果的流向,把握技術擴散的市場動態,監控和防范各種侵權行為,積極應對農業知識產權的各種糾紛。
3、對策與建議
“運行機制是指一定制度安排下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制約關系及其功能。在機制運行中,所構成的各要素之間的配置方式、組織形式以及調節功能不同,則運行機制的運行效率和運行結果就不同。”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創新包括2種: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后者指的是一種新的管理機構、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的創造,它注重把科技創新成果引人生產過程所導致的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市場化的過程,通過這種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的變革,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的增長。涉農企業要以知識產權管理作為農業技術創新及創新資源配置的杠桿,把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作為農業科技創新和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指標,充分運用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運行機制,推進涉農企業技術創新和競爭力的提升。
3.1完善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激勵與風險報酬機制
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是一種具有壟斷性的私權,體現了從產權角度對人類智力成果創新的激勵與保護。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必須符合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要求,結合農業技術創新高風險的特點,建立以利益為核心的農業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的激勵與風險報酬機制。一方面,通過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保障農業創新主體和知識產權人能夠通過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權利而收回農業技術創造的成本,并獲得必要的報酬;對直接參與技術創新的技術員實行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股權獎勵等激勵措施,體現社會尊重、創新成就感的署名權、榮譽稱號等精神獎勵。另一方面,規范涉農企業與技術創新人員的權利義務關系,將農業知識產權轉移收益中的一部分,作為知識產權風險報酬基金,滾動發展,讓技術要素提供者參與企業分配,建立一種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新型分配機制,使農業技術創新的產權效益與市場效益結合起來,形成良吐的動力機制。
3. 2完善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資源配置機制
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企業農業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的形成、利用、移轉的過程中的要素進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首先,要建立涉農企業農業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人才檔案庫,既包括直接參與技術創新的農業技術人員,也包括在創新成果推廣過程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示范者;既包括涉農企業自身的技術人員,也包括與其創新活動相關聯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機構的相關研發人員。對其研究動態、成果權屬、業績水平、技術推廣能力等進行跟蹤統計。加強產學研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聯動,建立合理的農業科研梯隊,對于重點項目集中優質人力資源,集體攻關,實行合作研究、成果共享機制。其次,建立市場化的農業科技創新及知識產權的投人機制。涉農企業應確保農業科研經費持續、穩定地投人,同時,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建立農戶科技投資的激勵機制,引導農戶參與農業科技創新投人。第三,搭建涉農企業農業技術創新及知識產權信息平臺。完善相關技術信息的儲存、聚集、傳遞和溝通系統,建立企業自己的網絡系統和知識產權數據庫,充分利用政府部門構建的知識產權信息網絡,實現信息鏈接、檢索、訂單等功能。健全涉農企業知識產權登記、歸檔、保管、使用、轉讓和分配的信息管理制度。
近年來,我國耕地面積日益減少,農業灌溉用水比例逐漸下降,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務農人數減少,務農機會成本上升。因此,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從根本上,要依靠農業技術創新。當前,我國農業科研與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是前沿性科學研究能力增強,良種培育取得新突破,雜交稻單產超過900公斤大關,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35%以上;二是建立健全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在生產實踐中轉化力度不斷加大,實現了科研與生產的緊密結合;三是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達到了既定目標;四是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取得明顯突破,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畜牧水產養殖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率較低。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廣率不足50%,而美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高達80%;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結構不合理,供給質量不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多以單項成果為主,而現代農業需要的是綜合配套技術,同時,現有農業科技創新無法完全將自身定位于整個農業的大系統中,許多創新立項不是來源于市場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而是來源于農業科技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技術供給過程中呈現出單一成果多,綜合配套成果少;增產成果多,增收成果少;技術創新成果適應性差、不成熟、不配套的特點。
一、農業技術創新的特點和農業技術的公共品性質
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代農業技術創新需要具備雄厚的實力基礎。現代農業技術創新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其中包括科學研究設備、科技人才和學術環境等,農民和一般的企業很難承擔。第二,農業技術創新產生的收益與創新成本并不直接相關。有的農業技術產生的價值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技術創新的創造者無法獨占其帶來的全部價值。有些技術一旦問世,立刻可以全球推廣,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搭便車的現象。第三,農民對農業新技術的使用不會阻止其他農民對該技術的使用,而壟斷一項新技術則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比如,新技術的創造者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或者農民壟斷這項新技術的使用權,并且農業利用生物有機體自身繁殖功能進行的生產特性,決定了農業生產中會反復使用和傳播新技術。例如,露天大田的實際生產情況,除極個別技術之外,其他技術都是公開的,所以不可能實現理想中的保密狀態。在公共品范圍的界定上,西方主流學派認為,所謂公共品是指在消費上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或服務。第一,排他性。對農業技術而言,一旦一項農業技術問世,那么要想阻止其他人使用這些農業技術,則需要付出及其高昂的成本。從理性人假設角度出發,每一個擁有農業技術的主體所從事的活動的目的,都是力圖以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經濟利益,這就會造成農業技術擁有者要么放棄農業技術創新,要么將通過投入巨大成本研發的農業技術公布于眾,其后果就是創新主體缺乏創新動力。第二,競爭性。對農業技術而言,消費者的增加幾乎不會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幾個組織使用這項技術和一個組織使用這項技術的成本是一樣的。這樣就導致農業生產主體都缺乏研發動力,大家都在等待搭便車,農業技術創新的正外部性就產生了,但是技術創新主體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其后果也會導致創新主體缺乏創新動力。綜上,農業技術基本具備公共品特性,所以公共品供給理論影響著農業技術創新的組織、進行、傳播和使用的諸多環節。
二、農業技術的公共品性質對農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及其原因分析
1.負面影響。農業技術的公共品性質決定了農業技術創新和其他技術創新不同,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脫節,以及政府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缺乏動力等方面。一是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嚴重脫節。農業技術的公共品性質決定了農業技術創新主體是政府主導的公共科研機構,這主要是由于農業技術科學研究風險大、周期長、投資成本高以及成本收回困難,私人投資既沒有動力也很難有實力參與研發。同時,農業技術的非獨占性使農業科技創新在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非常困難,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農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收益與成本不成比例。另外,農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展現需要的周期較長,成效在短期內很難立竿見影,這樣就導致科研機構更加看重自身利益,盲目追求高新技術的研發,脫離了生產的實際需要,從而導致農業技術的成果實際轉化率比較低。二是政府與科研機構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積極性的缺失。主觀上,農業技術研發投入大、見效慢,在反映政績方面效果平平,所以地方政府缺乏投資積極性;客觀上,作為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農業技術成果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農業技術推廣基本上為義務的免費服務,從而導致了科研人員在科研中忽視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更重視,帶來了農業技術的供給不足。三是搭便車情況較為普遍。一方面,由于農業技術不具有排他性,搭便車問題就排除了私人市場提供農業技術的可能,致使農民不會主動付出較高成本去購買農業技術,地方政府部門也不會主動投入巨大力量進行農業技術研發創新。另一方面,即使農民花成本采用新進技術,地方政府也投入巨大力量進行了研發創新,改善了農產品的品質,提高了產量,但隨著效仿越來越多,也會導致農民先期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另外,產量的增加常常會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近年來,一些地方在采用了新技術之后,農產品產量大增,但是最終卻沒有使農民的收入增加。2.正面影響。綜上,可以明確,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主體應該是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這種理念的形成,必將對農業技術創新產生巨大影響。從理論上看,一方面清晰界定農業技術的公共品性質,有利于政府部門從觀念上認可農業技術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促使政府部門下決心、花氣力加大農業技術創新的投入,這樣,其他職能部門的農業政策扶持力度也會加大。另一方面,根據公共品相關理論,公共品的市場需求曲線是每個消費者需求曲線的垂直相加,如果每個消費者的消費量都與總消費量相等,消費品的價格就是所有消費者支付價格的總和。如果由政府來提供農業技術,那么這項技術研發所需的經費分攤到數量巨大的農業用戶上,每個用戶分攤到的數額是很小的。這樣一來,政府必須從發展農業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進行農業技術創新,通過對每個進行農業生產的用戶進行少量投資,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從實踐來看,逐步建立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農技研發體系和推廣體系勢在必行。比如,由天津市農科院和武清區政府合作的占地3000畝(1畝=0.0667公頃)的現代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基地主體工程已逐步建立起來,農業部近年來推廣的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項目由中央預算內投資實施等,都表明各級政府部門在實踐中注重了農業技術的公共品性質。
關鍵詞: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對策建議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十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近年來,天水市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龍頭企業在農業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天水市龍頭企業已發展到456家,實現銷售收入52.8億元,出口創匯2200萬美元,凈利潤8.89億元,銷售收入、出口創匯、凈利潤分別較2010年增長87.57%、44%和60%。
1天水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現狀
1.1創新型企業數量不斷增長
據統計,2014年,全市有37家龍頭企業建立了專門的研發機構,74家龍頭企業建立了專門質檢機構,39家龍頭企業通過ISO9000、HACCP、GAP、GMP等質量體系認證,21家龍頭企業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32家龍頭企業獲得“三品一標”認證,占到龍頭企業總數的8.1%、16.2%、4.6%和7%;全市涌現出了眾興菌業、長城果汁、神舟綠鵬等一批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數量比2010年增長了1倍多。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爭創名優品牌,加快發展步伐的巨大推力。
1.2少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突出
目前,天水市現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27家,市級141家,縣級253家,縣級以下31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龍頭企業(眾興菌業)1家。據統計分析,天水市80%的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主要發生在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市、縣級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仍比較少。主要是省級以上龍頭企業資產規模較大,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更激烈,管理層對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更高,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更強烈。根據對64家龍頭企業的調查了解,資產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比較多,資產規模在1000萬元以下開展技術創新的較少。從創新效果看,64家企業共獲得發明專利65項,其中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專利34項,占專利總數52%,有64%的企業沒有發明專利,有34%家企業只擁有1~9項,進一步說明了大型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發揮著領跑作用,大多數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1.3個別領域技術創新水平領先
經過多年發展,天水市龍頭企業生產經營范圍已涵蓋制種育種、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貯藏保鮮、包裝檢測、運輸銷售、農資經銷、餐飲娛樂、休閑旅游等產業領域,但企業技術創新領域目前僅涉及航天育種、菌業生產、蜂產品生產、中藥材加工、果汁飲料加工等少數產業。少數企業在航天育種、菌業生產、蜂產品生產等領域技術創新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大多數企業技術創新主要采用引進、改進等模仿創新的方式。從64家被調查龍頭企業近3年研發資金投向情況看,50%以上龍頭企業研發資金投向技術改造、儀器設備購買和人員培訓,用于新技術開發、技術購買和科研人員培訓的相對較少。加工企業中近20%的企業主營產品技術是通過自主研發的方式獲得,37%的企業主營產品技術是通過購買和引進現成技術成果的方式獲得,30%的企業主營產品技術是通過合作開發的方式獲得。
2天水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2.1創新投入強度較低
創新投入強度指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資金投入力度。國際上普遍認為,企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2%,企業方可維持生存;占到5%的企業才具有市場競爭力,所以發達國家的企業一般維持4%~6%的研發投入水平。2012年,我國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已居世界第3位,但投入強度卻處于第17位,與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等研發經費投入大國在投入強度上仍有較大差距。2014年,天水市456家農業龍頭企業科技研發費用為3520.6萬元,僅占銷售收入的0.78%。從調查情況看,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最高的是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投入強度已接近5%,但80%以上的企業創新投入強度低于2%,有9.4%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為零。由于創新投入強度普遍較低,大多數龍頭企業經營業務都集中在農產品種植、初加工、簡單包裝、冷藏運輸等低端領域,而精深加工、高端包裝、出口創匯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創新機制不完善
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機制主要包括創新戰略制定機制、技術人才管理機制、創新資金管理機制、創新組織管理機制、創新成果管理機制等。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完善程度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天水市大多數企業技術創新機制不健全。從對64家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機制建立情況的調查,制定了創新戰略或規劃的企業有45家占70%,建立了1項技術創新制度的企業有22家占34.4%,建立了2~4項技術創新制度的企業有33家占51.5%,建立了5項以上技術創新制度的企業有3家占4.7%,還沒有建立技術創新制度的企業有6家占9.4%,大多數龍頭企業的創新管理機制還不完善。
2.3創新人才普遍缺乏
目前天水市農業龍頭企業中以家族式企業較多,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的經營者由于文化基礎較差,“小富即安”“小則滿”的小農意識較濃,市場開拓意識不強,有些農民企業家經營決策的隨意性較大,內部管理水平不高,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重視不夠。另外,許多龍頭企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渠道不順,職務職稱等待遇落實困難,科技人才流動性大、穩定性差,企業普遍缺乏會經營、善管理、懂技術的人才,與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相比差距較大。從對64家龍頭企業技術人員調查情況看,50%以上的企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人數的比例在10%~30%之間,個別企業技術人員占比差距較大,最高的達到80%,最低的僅2%,大多數被調查企業技術人員較少,即使是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中高職稱、高學歷的創新型人才也很少,難以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需要。
2.4創新環境有待改善
目前,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環境雖比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寬松。一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最突出的問題是對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司法保護力度不足,對侵權者的制裁力度不夠。二是政府對國內企業技術創新的消費引導不足,如政府采購法中沒有體現政府采購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三是創新服務跟不上。在市場運行規則、價格體系和調節機制、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以及為企業創新提供服務的市場中介組織等方面,還遠沒有形成。四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金融環境尚不完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還不完善,研發設備加速折舊政策落實不到位;企業技術創新融資難的問題始終難以化解,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以及已上市創新型企業再融資和市場化并購重組還有很多困難;商業銀行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貸款模式、產品和服務與企業需求之間還有很多距離,技術創新貸款占企業貸款總額的比重很低;科技成果出資入股并確認股權還不夠完善,對企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還不高。
3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
3.1營造企業技術,創新良好環境
環境因素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基礎條件,良好的環境建設可以使企業從各方面獲得進行技術創新的便利條件。一是加大對自主創新企業的政府采購力度。優化政府采購目錄,加大對國內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的采購力度,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拓寬市場。二是全面落實創新優惠政策。貫徹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抵扣、新設備加速折舊等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各項優惠政策,降低龍頭企業技術創新投入規?!芭R界點”,促進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知識產權審批時間,延長保護期限,加大侵權的處罰力度,保護企業知識產權權益,切實解決企業技術創新后顧之憂。四是充分發揮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孵化器作用,為龍頭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創新服務,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效應。
3.2確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直接與市場聯系,最了解市場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因此,龍頭企業天然成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的主體。只有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并且發揮好企業在市場中的主導作用,才能促進龍頭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一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政策、資金、人才等支持,調動龍頭企業的積極性,激勵企業更好地發揮其主體作用。二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加大企業負責人培訓,提高管理者創新意識,引導企業制定創新發展戰略和規劃,建立健全創新機制,充分利用對市場需求信息的敏感度和對市場變化適應快的特點,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加快推進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三是加強校企科研對接。發揮高校和政府研究機構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促進合作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
3.3建立現代農業企業信息創新體系
企業要不斷拓寬技術信息渠道,通過多種渠道如“互聯網+”、技術市場等主動獲取創新信息,并將有效信息應用于自身技術創新活動上。建設政府農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信息交流平臺,促進企業間信息網絡的建立,并通過信息平臺向農業企業提供整個市場技術創新的相關信息,促進龍頭企業產業化。在完善的技術創新信息網絡的基礎上,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改進,提高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水平。大部分農業企業相對來說實力弱,自主創新能力差,最初一般采取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模式。龍頭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市場變化,充分把握市場上的技術創新信息,通過研發人才對引進技術進行改進創新來不斷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3.4積極完善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政策
引導龍頭企業加大R&D的投入,不斷提高創新投入強度。一是拓寬企業技術創新融資渠道。通過提取企業技術創新準備金、開展多渠道融資和合作創新等各種形式解決技術創新活動資金需求,拓寬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積極爭取各類科研項目的支持,補充企業研發資金需求。二是完善技術創新風險投資機制。設立各種農業企業創新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并聯結金融機構及其他投資主體,構建農業企業多元化的金融投資(下轉第9頁)體系;健全對農業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分散和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促進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三是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金融政策支持。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對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政策,設立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貸款貼息專項,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研發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新技術、新產品。
3.5完善企業技術創新人才激勵機制
1.利用其雄厚的資本優勢和技術研發能力,美國四大私人企業Monsanto、Pioneer、Syngenta、AgrEvo占據了美國由APHIS批準的田間試驗的大部分。美國農業生物技術商業化程度高,其農業生物技術的市場份額遠遠領先于世界各國。亞太地區是全球農業生物技術發展最快的地區,預計到2015年其農業生物技術市場將以復合年均增長率14%的速度增長。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服務組織(ISAAA)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由170萬公頃增至1.75億公頃,增加了100倍以上。同時該組織還介紹,印度尼西亞將在今年批準種植轉基因甘蔗,菲律賓于2016年將批準種植黃金大米。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大大緩解了因全球資源稀缺、能源危機、效益衰減等問題所引起的糧食短缺,引發了全球“第二次綠色革命”,對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發展情況。中國農業生物技術起步較晚,但國家十分重視農業生物技術的創新發展,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見表1)。通過加大農業生物技術創新,大大提高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逐漸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依賴型”轉變,農業生物技術從單純的實驗技術逐漸實現向農村田間推廣應用,大幅度提升了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優化了農產品結構和質量。2013年中國轉基因作物面積位居世界第六位,位于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之后。中國轉基因作物包括棉花,抗病毒木瓜以及小面積種植的轉基因白楊等,其中白楊的轉基因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不同,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大多依靠政府投資,各大科研院所等非贏利性研發機構作為主體來承擔項目實施。目前我國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各類研發機構已超過200家,研發人員有1萬多人,初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的一條完整的農業生產價值鏈。
二、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面臨的困境
1.項目管理意識淡薄,忽視財務風險。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支持,這種資金投入方式容易造成項目承擔單位管理不到位。歸根到底,科研人員作為創新主體和管理主體很難兩者兼顧。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負責人大都是科研機構中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專家來擔任,他們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操作水平較高,但是相對缺乏項目管理的意識和經驗,很難把項目管理的核心問題——質量、時間和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另一方面,科研人員容易忽視項目的財務風險,對于貨幣時間價值、投入風險、成本效益等思想認識不足。因此,常常把項目推入困境,最終導致項目難以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在決算審計中,出現很多項目驗收延期和項目決算超預算的情況。2.項目創新標準缺乏,項目效益難以橫向評價。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創新性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因此造成項目創新性評判沒有切實依據。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創新理論,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主要分為兩類以關于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方面的“硬”技術創新和關于新生產方法(方式)、新組織、新經營管理模式、新市場、新過程和新服務的“軟”技術創新即管理技術創新兩類。目前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集中在為了改進農產品和技術而進行的創新研發,偏向漸進性創新和方法導向性創新,如某品種植株優選及擴繁技術研究,某魚毒素檢測技術研究。在審計過程中很少碰到根本性創新和目標導向性創新,市場導向作用沒有真正發揮,而這兩類創新與農村生產和社會實際需求聯系更加緊密,研究成果對于農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影響更為深遠。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缺乏行之有效的效益評價辦法,也是困擾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與其他科技項目有著很大的不同,具有地域性,與土壤條件、氣候、水資源等密切相關。研究的對象涉及廣泛,包括景觀植物、農作物、家禽和海產品等。因此,每個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不盡相同。此外,項目申請輕視前期準備和調研,對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沒有進行細致分析,往往以項目經費申請為最終目的,容易忽略項目完成后的效益評價。
三、從財務決策角度改進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管理的措施
1.提高財務決策在項目管理中的參與度。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實施就是三大類資源——質量、時間和成本的分配過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資源,避免浪費關鍵在于要財務的參與。目前財務決策在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管理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把財務數據放在事后的例子比比皆是,沒有財務決策的項目管理注定是沒有旗幟的戰役。提高財務決策在項目管理中的參與度是解決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財務決策應該貫穿于項目管理的始終。在項目前期的預測與分析、項目進中的財務分析與監督、項目結束后的結算分析中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是走在科技前沿的排頭兵,前沿意味著存在更多的風險。把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需要財務決策的參與,提升財務決策對項目管理的參與度是必然趨勢。2.加大財務和審計監督的系統性。對于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管理,內部財務監督要與外部審計介入相結合。首先,要緊緊抓住內部控制這個關鍵點,把財務監督檢查作為項目管理中一種經常性的控制方式,從制度上確立財務監督的核心地位,保證財務監督對項目實施有效控制。其次,需要積極借助外部第三方的力量,幫助承擔項目單位提高項目管理質量。由于每個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涉及幾十萬到上百萬,經費支出活動繁雜,有時還會涉及到其他協作單位,單單依靠單位監督很難實現面面俱到。為彌補內部財務監督的不足,應適當借助獨立性較強的社會中介審計機構的力量,對涉及財政資金較大的項目實施審計。通過第三方的工作,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發表審計意見,提高項目監督力度。再次,可以實行外部審計評價制度,建立專家庫,聘請外部審計專家定期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評價,不斷提高內部監督工作的質量。最后,應適當開展交叉審計,相互復核工作底稿,使審計真正具有公正性、獨立性、客觀性。通過內外部共同監督,強化財務監督的控制職能,盡早發現并克服各類風險,保證項目在完善的監督框架體系內有序進行。3.完善項目的財務預算及分析。財務決策的重要原則就是要考慮必須且只考慮相關成本。財務預算是項目申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量項目成本和申請經費的主要依據。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具有探索性和不確定性,項目的工作量和消耗的費用無法進行準確的估算或者預算,這對于經費的預算、管理和監督造成困難。在編制項目預算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好調研工作。在編制項目預算時,應遵循項目相關性和經濟效益性原則,科學合理地設計預算細目,合理分配細目預算。預算科目應該從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兩大類出發,逐一細化,分類管理。在項目實施過程,及時對資金實際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對于允許調整的預算科目,應該根據實際項目支出更新預算;對于不允許調整的預算科目,如直接材料、設備采購,嚴格按照預算控制支出。此外,財務人員應積極參與到預算編制工作中,指導科研人員正確進行各類細目費用的測算。4.落實項目的績效考核制度績效是指有效率地應用資源以提供有效益的服務或產品。從財務決策的角度來看,每年國家對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而這些項目經費是否真正使用到位,直接關系到財政資金公共服務目的的實現。開展項目績效評價,加強科研經費管理,有利于強化資金使用效果,規范科研經費支出行為。通過把績效考核作為項目管理的一種手段,引入到項目驗收的過程中,有利于改變專家聽匯報,驗收流于形式的局面。針對每個項目設計不同的考核關鍵點,從制度、執行、效果和保障等多個角度制定科學的考核體系,有利于改善提高農業生物技術創新項目的整體管理水平。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