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6: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生德育課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德育課 教學方式 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63-01
新課程背景下,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是向學生比較系統地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課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在德育課上,德育課教師要緊密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以現實生活熱點為背景,把學生引進現實生活,向他們展現現實生活的復雜和多樣,讓學生在典型的環境中發現并解決現實問題。
一、情境創設在德育課教學中的作用
1.情境創設有利于課堂教學遵循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
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思維等各方面的迅速發展時期。在中學生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在他們的抽象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中進行情境設置,將理性的教學內容運用音樂錄像等,以感性的方式直觀地反映出來,使學生在思索與分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訓練了抽象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2.情境創設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所有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當這個好奇心被激發出來就會產生有力的動機。”①可見,好奇心是人們固有的,一旦好奇心得以滿足,就能產生求知欲和學習動力。情境設置運用電化教學的現代化手段及表演的再現等多元化的形象構建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立體空間,給學生的知覺,感覺以新的刺激,充分滿足了中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
3.情境設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學生思想意識、道德行為強有力的發動者和鼓舞者,中學生富有熱情,情感體驗易受外因影響,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緒易受感染。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言語、表情、動作流露的真情實感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感染力,渲染出感人的情緒氛圍,這一氛圍又反作用于學生的心理,產生出強烈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念與情感。
二、德育課情景創設的誤區
1.片面追求活動過程中的文藝形式
德育活動課是以活動為中心,通過學生的實際參與來完成對學生進行思想、法紀、心理等方面的素質培養。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形式不拘泥于哪一種,可以是歌曲、舞蹈、小品等。但不論是選擇哪一種,最終不能脫離教學的預期目標。然而,在德育活動課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活動的趣味性,活動課上安排了一些形形的文藝性節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但由于文藝性質的節目篇幅過重而嚴重影響了活動課的實效性。
2.片面追求活動過程中的華麗語言
有些競賽課上,老師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為了配合老師也反復的練習課堂上的語言,然而通過他們木然的表情,呆滯的眼神我們不難發現這不過是背臺詞而已。德育活動課要求真實性,如果學生的參與以背稿子為主要的形式,那么德育課只不過是流于一種形式而已。
3.讓情境服從于教學內容,忌“牽強附會”
“德育情景的創設應該保持教學味兼顧實用性,切忌讓情景成為課堂的‘擺設’或使情景牽強化、庸俗化”。③這樣的情景創設不但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偏離教材的基本觀點,甚至造成南轅北轍的結果。
三、德育課情景創設的具體方法
1.情緒渲染法
即通過教師或者是有準備的學生主動的言語,豐富而準確的表情,恰到好處的形體語言等方面的情緒渲染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思想上和教師達到共鳴,實現德育課教學的情感目標。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情緒的尺度,達到不溫不火。
2.情境展示法
即通過諸如投影、錄像、音樂、小品、漫畫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展示直觀、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渲染適當的課堂氛圍,以感染和教育學生。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展示的多種手段無需在一堂課中全部使用出來,而只能結合教材選擇一兩種運用,否則過多過濫的感官刺激會造成學生的大腦疲勞和注意力分散而削弱對情境的體驗和思索。
3.角色扮演法
即結合教材內容,模仿某種典型情景或剪取某個生活片斷,讓學生擔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體驗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情境中蘊含的情感與人生哲理契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點,從而使德育課教學富有感染力和實效性。
4.實踐體驗法
即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社會大情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和自我體驗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吧鐣畋旧砭褪且粋€大的情境,只要教師精心地選擇社會環境中積極的、光明的教育要素,帶領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途徑,變封閉的課堂為開放的空間,使學生在接觸外界事物的過程中,激發積極的情感、獲得相應的知識觀念”。④ 正如荀子所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行而止矣?!?/p>
實踐表明,精心設置的情境通過寓理于情,引情入境能抓住形、進入境、激起情、揭示理,使學生在樂中學、學而思、思后行,使德育教育本身與教育對象之間發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使教育對象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發生實際的體驗,親歷感動,使學生的道德情感不斷提升,情感與理智直接對話,讓道德知識真正走進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胡興松 《思想政治課教學藝術論》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李吉林 《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6年版
關鍵詞:新時期 中學生德育教育 時效性研究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的最為重要的階段,因此學校的教育工作的開展方式和開展方向直接決定了中學生的性格、人生目標、人生觀、社會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開展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研究,全面提升中學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時效性,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得以有效的提升。提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完善中學德育教育教學的開展方式,將使得學生在良好的、全面的、高效的中學教育下,獲得更加理想的成長空間以及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一、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重要性研究
開展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重要性研究,主要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重要性分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很多中學生的生活態度的積極性需要及時的提升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穩步的提升,同時由于很多中學生為獨生子女,因此其生活條件十分優渥。在這種環境下,很多中學生受到社會上所流傳的不良風氣――“享樂主義”的風氣的影響,生活態度的積極性較為低下,自私自利、盲目攀比以及性格懶惰,是很多當下中學生所具有的通病,這一不良現象的產生,極不利于中學生的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性格合格品德的養成。中學生是中國未來進行良好的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開展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研究,引導中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其重要性不可忽視。
(二)中學生的暴力犯罪的現象的發生次數和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由于網絡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宣傳,加之中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很多中學生的人身觀和社會觀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致使中學生的暴力犯罪的現象的發生次數和比例呈現上升趨勢。很多校園打架斗毆現象令人觸目驚心,甚至很多女生也參與到了暴力之中,新聞報道的校園欺凌以及中學生自殺的事件屢見不鮮,這無疑是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缺失的結果,由此可知,展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研究,加強對于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對于中學生的暴力犯罪的現象的發生次數和比例呈現上升趨勢這一問題,給予及時的解決,小到決定了每個中學生的人生發展軌跡,大到直接決定我國的社會的未來的發展。
二、提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方式研究
在傳統的中學生德育教育課堂上,課堂內容過于枯燥,完全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內容無法真正的引起學生的共鳴,這使得傳統的中學生的課堂德育教育的開展成果十分的不樂觀,開展提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方式研究,完善新時期下的中學德育教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的提升中學德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時效性。開展提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方式研究,主要可以將提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方式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將創新精神融入到中學德育教學課堂的開展進程中
開展中學德育教學課堂,將創新精神融入到中學德育教學課堂的開展進程中,將新時期的思想理念與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結合,可以有效的促使德育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良好的符合時展需求。同時將創新精神融入到中學德育教學課堂的開展進程中,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拋棄傳統德育教育內容的弊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重視自我良好的品格的形成以及自我價值的良好體現,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學生在德育教育課堂上,真正實現自我素質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品格的養成。
(二)明確德育教育的價值以及教育工作的開展目標
中學德育教育教學課堂無法獲得理想的時效性和實效性,德育教育的價值以及教育工作的開展目標的不明確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很多學校在開展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將德育教育的開展等同于思想政治這一科目的學習,認為德育的教學的開展就是為了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政治科目考試成績,這種德育教育的價值以及教育工作的開展目標的定位上的缺失,致使學生在德育教學課堂上往往不會積極主動的思考,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點”,中學德育教育教學課堂無法獲得理想的時效性和實效性的結果也成必然。提升對于德育教育的地位和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學德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時效性。
三、結語
開展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研究,首先應當明確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重要性:很多中學生的生活態度的積極性需要及時的提升和中學生的暴力犯罪的現象的發生次數和比例呈現上升趨勢。進而思考提升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的方式:將創新精神融入到中學德育教學課堂的開展進程中和明確德育教育的價值以及教育工作的開展目標。開展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時效性研究,是全面提升我國的人才綜合素質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劉慧磊.中學德育教育方法創新研究[D].河南大學,2014
[2]甘志像.中學德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證研究[D].南昌大學,2015.
關鍵詞: 德育課 學習興趣 激發方法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中產生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姡瑢W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那么究竟應如何激發學生對德育課的學習興趣呢?
一、搞好課前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聽課的效果與預習的質量常常是成正比例的。學生的課前預習和學習興趣的產生密不可分,教師在授課前應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指導學生,設計預習提綱,給學生一個粗線條,一條明確思路,使學生對教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這樣學習目的明確了,學生的興趣也隨之產生。
二、巧設導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思維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內在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新課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良好的開端。新課導入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用歌曲、故事、名言警句、新聞資訊、時事、生活事例、恰當的比喻等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三、巧設質疑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學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動個人達到認識目的的動機,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識與技能的動機。在教學中,教師若能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避實就虛地設置懸念提出一些學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科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急于探知其中奧秘。
四、聯系生活事例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币虼?,我們不能再采取過去的說教式方式,必須轉變思維,找到更適合學生的方式——讓德育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富有典型意義的事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夠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融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情,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師生關系能發揮師生雙方的活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活動熱情,有利于營造生動活潑、輕松愉悅的教學氣氛,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速度。在這種和諧的關系中,師生雙方感情融洽、親密合作、教師會“誨人不倦”,千方百計把學生教好,學生會親師信道,“學而不厭”,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育。所以,德育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六、使用幽默的語言
幽默是一門藝術,它是教師學識、智慧、靈感和思想在語言運用中的結晶,是綜合才能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會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興趣??刹捎蒙鷦有蜗蟮谋扔?,優美感人的語言,形象的漫畫等方式教學。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畫等都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使學生產生新鮮好奇,而新鮮好奇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許多笑話、漫畫、格言警句、歇后語,教師可信手拈來,在教學中廣泛應用,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德育課的實效都有積極作用。
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過去,教師一言堂,上課教師講空道理,交代知識要點,復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力爭一字不漏答要點。沒有先進的教學手段作輔助,學生也就更加厭學了,對知識的理解,認識的提高,很多是抽象模糊的。隨著辦學條件的逐步改善,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也逐漸進入課堂,廣泛用于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教學模式,可以把色彩、動畫、立體聲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身臨其境,覺得上課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國外有關資料研究表明:用語言介紹一種物品,人的識別時間為2.8秒;用線條圖表介紹,識別時間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紹,識別時間為0.9秒;如果是實物展示,識別時間僅為0.4秒。
八、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于樂觀的情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心情愉快,興趣會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學認為,情境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一,能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進入學習最佳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如果給學生創設了樂學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境地,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環境可以喚起學生對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啟迪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
一、現代網絡傳媒對職業教育德育課的挑戰
1、現代網絡傳媒提升了德育課教學難度
現代網絡傳媒人機冷交互性影響著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長期人機冷交互容易使學生產生冷漠、孤僻等不良心理,人際關系疏遠;現代網絡傳媒的虛擬性則容易使學生迷失在虛擬世界,沉迷于虛擬世界的美好,喪失理性,迷失自我;現代網絡傳媒隱蔽性容易淡化學生責任意識,學生利用現代網絡隱蔽性從事違反道德的行為等。學生是德育課教學的實施對象,現代網絡傳媒給學習主體帶來的思想沖擊提升了德育課教學難度。
2、現代網絡傳媒沖擊著德育課教學內容
現代網絡傳媒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學生能夠隨時隨地的獲取德育信息資源,這對內容相對陳舊的傳統德育課教學帶來巨大沖擊,如果職業教育德育課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德育課課堂影響力勢必會受到極大影響。
3、現代網絡傳媒沖擊著德育課教學方法
傳統職業教育德育課教學方法單一,師生、生生缺乏有效互動,現代網絡傳媒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交流對象與交流內容。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張揚個性,自由發揮,不受拘束,這些都給德育課教學方法帶來很大沖擊。
4、現代網絡傳媒沖擊著德育課教學模式
傳統德育課教學模式主要以課堂為陣地,以教師的教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相對滯后?,F代網絡傳媒具有很強的人機交互性,提供了豐富的網絡交流平臺,尤其是智能手機、筆記本等為學生提供了更便利的信息獲取平臺,德育課課堂模式遭遇到空前挑戰。
二、現代網絡傳媒給職業教育德育課帶來的機遇
現代網絡傳媒給職業教育德育課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德育課教學帶來很大的機遇?!岸跃W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則具有雙向性、快捷性、有效性等多重優點,不僅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而且極大地賦予了受教育者以主動性、創造性,使他們更樂于接受所傳播的信息,并向教育者反饋更多、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盵2]除此,現代網絡傳媒還具有豐富的德育教學資源,它以全新方式向學生傳達著多元思想與價值觀,這些豐富的教學資源極大豐富了德育課教學內容;同時現代網絡傳媒創造了“立體”的信息獲取方式,尤其是移動閱讀方式帶給學生極大的便利,有效拓展德育課教學空間與時間,學生可以借助現代網絡傳媒自主獲取德育學習資源,不受學習時間與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第三,現代網絡傳媒融德育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現代網絡傳媒能夠有效彌補職業教育德育課單一教育模式,將德育教育滲透在娛樂活動之中,通過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參與網絡德育互動,在休息娛樂之中受到教育,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三、應對現代網絡傳媒對職業教育德育課沖擊的對策
1、優化德育課教學內容
現代網絡傳媒環境下,職業教育德育課要煥發出生命力,吸引學生注意力,必須要不斷優化德育課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現代網絡傳媒的快速發展對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教師如果不能根據時展的要求更新教學內容,依舊采取傳統的德育思想、陳舊的德育素材實施德育課教學,其效果必然是低效的。教師要不斷提升德育課教學資源整合能力,不能采用“就教材講教材”的資源利用方式,要從網絡資源庫中汲取精華,加強德育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德育資源生動性、豐富性等優勢,運用圖文、聲像、視頻、動畫等網絡資源不斷豐富德育課教學內容,營造生動有趣的德育情境,從多個層面刺激學生感官,切實提升職業教育德育課影響力。
2、打造全新德育課教育方式
以課堂為主陣地的統統德育課教育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加速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研究,不斷拓展德育新途徑,充分挖掘網絡德育功能,全面開創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盵3]德育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網絡傳媒技術,不斷打造全新的德育課教育方式。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平臺構建網絡課堂進行網絡教學,有效拓展德育課堂教學,使德育課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方便學生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我們要打造全新德育課教育方式,使德育課堂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切實提升德育課教學效率。
3、精心設計網絡德育活動
為了提升德育課堂的娛樂性,寓教于樂,我們要在傳統德育課德育實踐活動基礎上進行創新,精心設計網絡德育活動。傳統德育課實踐活動往往籌劃復雜,費時費力,實際效果有時并不顯著,學生參與熱情不高;如果運用現代網絡平臺,活動組織與傳統方式相比要相對容易得多。
4、不斷提升德育教師素質
關 鍵 詞 翻轉課堂;德育課程;自我建構世界
作者簡介 吳亮奎,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一、翻轉課堂的背景和意義
翻轉課堂的出現與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有關。這兩位教師為由于生病或路途較遠而不能到校上課的學生制作教學課件并上傳到網絡,供其在家學習使用。經過一段時間,“課前在家里聽看教師的視頻講解,課堂上在教師指導下做作業(或實驗)”成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引起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巨大變化。
從教育學分析問題的理論框架來看,翻轉課堂不是一種模式,也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由當代網絡技術引起的學校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與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相同的是,翻轉課堂首先打破了固有的教學時空,不同的是這種打破是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班級教學的空間和時間界限。這種打破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的變化。
第一種形式的變化是教學活動“走出”了教室,教學活動的發生不再被限制于教室之中,但這種“走出”與傳統意義上的正式的課堂教學完成之后發生的學生為鞏固所學內容而在課堂之外進行的體驗性實踐是不同的。翻轉課堂之所以“翻轉”,是教學活動的發生不是在學生走進教室后開始的,而是在學生走進教室前就已經開始了,教師依靠網絡教育技術將課程內容制作成學習課件放置于光盤或網絡上,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教學計劃自主地學習這些課件。因此,翻轉課堂是從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就開始的,而不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是從教師走進教室后開始的。
第二種形式的變化是教學活動“顛倒”了時間,但這種“顛倒”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與“教”時間的先后變化。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中的“Flipping”除了有“翻轉”的意思,還有“翻動、拋擲”等意思,在翻譯為漢語的過程中,我們從自身的教育理解和思維習慣出發,將“flipping”理解為一種觀念的“翻轉”,即“從……到……的轉變”,這種理解存在某些不準確的地方。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境中,形而上學的“絕對化”因素似乎多一些,常被用來表述思想觀念的變化,而英語本身的含義則更多地強調時空位置的變化。不能說翻轉課堂就是由“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的翻轉。所謂“先教后學”或者“先學后教”的判斷所采用的是一種簡單思維方式,在實際發生的教學活動中也不存在所謂的“學”與“教”的先后轉變。因此,“翻轉”課堂中的時間“顛倒”不能用學與教的“先與后”來描述。這里的“顛倒”更需理解為傳統意義上的固定的教學時間被打破,教學成為一種師生圍繞課程資源而展開的交往活動。
二、翻轉課堂引起的學校德育
課程與教學的變化
翻轉課堂給當下中小學德育課程與教學帶來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德育知識觀、德育課程觀和德育方法等幾個方面。
(一)德育知識觀的變化
知識觀在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構成中處于核心地位,有什么樣的知識觀就有什么樣的課程與教學。品德的形成是一種通過生活交往而發生的自我體驗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只有先經歷一種道德體驗,他才會在這種道德體驗的基礎上形成關于這種道德的知識,就學生的道德發展而言,實際道德經驗的意義往往大于對道德知識抽象認知的意義。對學生來說,品德的知識絕不是某些符號,它是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的對生活的某些感受和判斷。翻轉課堂這一教學形式恰是將道德知識的獲得過程首先交給學生,學生通過主動地對教師預先設計的課程內容進行選擇、體驗和建構,形成新的道德認知能力。教師不是告訴學生要他們形成什么樣的品德,而是在學生自我學習之后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評價,繼而在學生完成已有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向他們提供更高一級的學習內容。翻轉課堂形式下的知識不是程式化的結論和說教式的道德判斷,它在更多的意義上應該是一些品德活動的素材,是一套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品德課程資源。
(二)德育課程觀的變化
對于學生的品德發展來說,德育課程中隱性內容比顯性內容有更深遠的意義。品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知識教育,其隱性知識對學生產生的作用往往大于顯性知識的作用。當一個成年人在回憶他童年時代的生活的時候,那些幾十年依然清晰地刻印在他腦海中的常常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諄諄教導,而是他與老師之間的某次接觸或他與老師發生的某個故事,甚至某一偶然的眼神也會給他留下終生印象。這里的“接觸”“故事”“眼神”就是隱性課程。從學生學習結果的角度看,學生從隱性課程獲得的常常是非學術性知識,而在顯性課程中獲得的常常是學術性知識。在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非學術性的品德經驗、情感、行動對學生未來的成人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新的德育課程觀會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形成新的教師角色。翻轉課堂要求教師首先是一個課程與教學的設計者,教師要具備鮮明的課程意識,具有豐富的課程設計與開發的知識和能力。在現實中,一些教師的課程意識還比較欠缺,他們習慣于把教學理解為一種通過教材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單向過程,不能以課程的整體性去統整日常的教學活動,不能從日常生活的各種現象中提煉有益的課程資源。就學校德育課堂而言,德育課程資源的整合較其它學科的教學具有更大的迫切性。
同時,教師還要改變傳統教師的“保姆”式角色,學會放手,把問題交給學生,通過鼓勵和引導讓學生的品德得到自然的發展。
(三)德育方法的變化
在翻轉課堂教學形式下,德育方法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活動中教師的“引領式放手”,一是德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深度交往”。
“引領式放手”要求教師的活動是隱藏的,處于教學活動的背后,教師不是直接面對學生,而是通過精心編制的課程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獨立自由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會根據各自的學習基礎從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中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學習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選擇、分析和判斷,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發現和探究的過程。與傳統的德育課堂的教學方法相比,“引領式放手”丟棄了“告訴”和“灌輸”,由于教師沒有直接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對德育情境的分析和判斷是一種真實的判斷,學生內心的真實世界會通過他們的作業呈現出來,其學習的結果是真實的。這一點與傳統的將德育內容作為知識向學生“灌輸”的方法相比,具有更真實的德育效果。
“深度式交往”是一種基于“問題”的交往,它是在學生進行初步自主學習之后有了自己的問題或結論后回到課堂,在課堂上發生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就德育課堂而言,“深度式交往”表現為問題的提出、辨析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的提出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師生通過討論確定德育問題的關鍵詞;問題的辨析需要考慮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點,這與傳統的德育課堂的問題辯難的性質是相同的;就德育課堂而言,問題解決不一定是得出某個結論,它可以是問題解決過程本身、也可以是問題的深化思考。就像蘇格拉底的助產術,品德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告訴學生某個結論,而是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話去分析自己的結論是否合理。品德教學的“深度式交往”是一種會話,通過會話,我們的下一代養成道德的習慣、學會理智的思考。
三、翻轉課堂教學形式下的
德育課堂
我國傳統的德育課堂有兩種形式――知識德育和生活德育,這兩種德育形式形成了我國學校德育的兩個主要空間,一是知識世界的德育空間,一是生活世界的德育空間。知識世界的德育是將德育內容編制成體系化的教材,通過教師的課堂傳授來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通過學校教學,學生能夠獲得系統的關于道德知識的概念、原理和各種結論性判斷。這種方式在我國當前的學校品德教育中占有主導地位,其優點是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系統的品德知識,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什么是應當遵守的規則、什么是應當反對的規則,但是這些對“善惡”“規則”的認識在很多情況下是以“告訴”和“灌輸”的方式教給學生的,具有強迫的性質,學生多數情況下只能“接受”而不能進行品德的自我建構,這種情形容易導致學生品德呈現為外顯的狀態,其結果是學生雖然具有關于品德的系統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外顯的行為,但難以深入學生內在心靈,品德內容難以被學生內化。
與這種“知識世界的德育空間”相比,“生活世界的德育空間”有了很多拓展,這種品德教育形式讓學生在生活中、通過生活中的活動交往形成某種良好的社會品質。由于這種德育方式具有情境性,學生在真實的德育情境中作出真實的選擇和判斷,它對學生品德的形成會產生內在的影響,其實際的德育影響比較深遠?!吧畹掠卑l生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但學校課程中的“情境”常常是經過理想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情境引導的狀態,這種被引導的狀態使學生在作出的道德選擇時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遭到減弱,學生的獨立問題分析和判斷能力的培養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問題的情境越真實越復雜,學生的選擇、分析和判斷能力越能得到充分的鍛煉。
關鍵詞: 中職 德育課程 有效課堂 “三貼近”原則
國家教育部2004年10月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規定:德育課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充分發揮德育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種教學理念,其內涵就是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中職德育課要打造有效課堂,就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展現職業學校德育課程的特色與魅力。
一、堅持“貼近學生”原則,打造“生命”課堂
德育的對象是什么?是人。德育的對象是人,意味著德育必須面向生命,滿足生命發展的需要,提高生命的質量。只有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起點和歸宿,撥動生命的“琴弦”,才能走進學生內在的心靈世界。
“人的問題”是教育的原點,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具體的、現實的、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觀點、需要和追求,因此教學應把目光聚焦在學生身上。例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第一課“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時,我設計了一個課堂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座右銘,并闡述選擇的理由。由于學生在課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課堂上都有一種積極展示的欲望,積極參與,并體會到成就感。而學生選擇不同座右銘的原因就在于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就是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這樣既貼近學生的實際,又水到渠成地引入哲學原理的學習。這種“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的做法體現了“貼近學生”的原則,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出發點,設計德育的教學內容。
“三貼近”原則的核心是“貼近學生”,而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實現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是實現“貼近學生”要求的先決條件。這要求教師要把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的需求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都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德育理論課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心靈,貼近學生的實際,更符合學生的求知欲望,更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更能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給予正確的價值指導,使德育課真正成為師生溝通的紐帶和橋梁,成為學生思想碰撞、激發智慧火花的課堂。
二、堅持“貼近職業”原則,打造“實效”課堂
貼近職業,就是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加深對職業的認識,特別是對所學專業對應職業群的認識,更好地符合崗位要求,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簡而言之,就是德育課程要圍繞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設計出有職業特點的教學內容。
貼近職業,就是要把德育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工作實際相結合,把德育課堂中學生感覺枯燥、不容易接受的思想變為與職業要求互補,從而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職業道德與法律》第四課“恪守職業道德”時,我先問學生對就業待遇的期待值是多少,然后結合他們所學的計算機應用專業,在計算機維修的過程中滲透誠信要求、操作規范、勞動安全、節能環保和服務細節,最后回到期待值。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方面的差錯都可能影響薪金待遇,因而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和熟練的技能,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勤奮努力,盡職盡責,做到愛崗敬業。本課在職業的引導下,學生得到了人生觀、價值觀、職業道德和法紀常識的教育,德育內容與崗位能力達到了緊密結合。
三、堅持“貼近社會”原則,打造“時代”課堂
“貼近社會”,就是要緊密結合社會現狀,緊跟時代腳步,把握時代脈搏,結合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辯證看待社會中的現象和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要縮短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距離。通過教學,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社會,更好地在社會中學習工作,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
高職院校德育課內容的創新,最重要的是圍繞育“四有”新人這個根本目標,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下上功夫,在“實”字上見成效。為此,第一,要加強教材建設,編寫出既能充分體現當代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又能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既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豐富知識含量,又能滿足大學生需求的具有可讀性的高質量、高水平的教材。第二,要加強教學研究,準確定位教學中的關鍵“點”,力求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關注熱點、解析疑點、找準切入點、著眼教育點。第三,要在教學中融入大量具有生活氣息的典型案例,通過學習理論來分析案例,通過運用案例來掌握理論??傊ㄟ^德育課教學內容的傳授,幫助大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進而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德育課要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運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找準理論學習活動與大學生成長的結合點,把我們要說的同大學生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邏輯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結合起來,把透徹的說理同鮮明的語言結合起來,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為此,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依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第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將文字、圖像、聲音等集結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關內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現出來,增加教學的信息量。第二,要運用專題式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點、難點和基本內容講清楚,并依據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回答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第三,要運用討論、辯論式教學,就一些學生比較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課堂討論或分組辯論,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對疑點問題有明確認識,對難點問題有深刻的理解。第四,要運用案例式教學,把現實中學生關心、關注的國內外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作為案例,作為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引進課堂,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學習、思考、研究,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解決當前德育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的問題。本文來自于《經濟師》雜志。經濟師雜志簡介詳見
3.創新教學管理機制,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一,要有明確的領導機制和密切配合的協調機制。高校黨委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加強對德育課的領導,將德育課教學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宣傳、教務、德育課教學單位等部門應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創造條件,提供支持,組織德育課教師大力開展德育課教學改革。第二,要有嚴格的準入機制,嚴格教師準入標準,制定教師崗位職責,防止不合格的教師走上講臺。嚴格教學紀律,制定講臺規范,明確要求教師不得散布違背憲法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錯誤觀點和言論。嚴格教材管理,制定教材編寫和使用的管理流程,未經批準不得擅自編寫和使用教材。嚴格教學督導,制定教學質量檢查細則和辦法,嚴肅處理督察不合格的教師。第三,要有快捷準確的反饋機制和合理的獎懲機制,要及時將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加以匯集,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思想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并反饋給德育課教師。德育課教師也應主動深入到大學生之中,掌握第一手資料。學校在德育課教師中應樹名師、獎名課,對教學成效顯著的教師加以褒獎和宣傳。第四,要建立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師資培養離不開資金保障,學術交流和社會實踐也離不開資金投入保障,學校要合理制定德育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
4.創新教學途徑,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德育課教學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單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課堂教學有效地延伸到課外,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結合起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合起來,運用真理的力量武裝人,通過良好的環境熏陶人,通過親身社會實踐教育人。第一,要充分利用校園各種教育陣地,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要把職高院校德育課教學與文化科學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積極開設人文、社會科學類選修課和講座,并與德育課統籌規劃,分工合作。要按照不同學科與課程的特點,促進它們同德育的科學結合,有機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高質量、高品位、高輻射的高校德育課網站,讓教師通過網絡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狀況,回答學生提出的具體問題,讓學生通過上網對德育課的教學內容有更深的了解與理解。第二,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引入課程教育,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理論的價值在于指導實踐,學習的目的在于實際應用,只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把理論學深學透,才能實現學習和掌握理論的價值。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走向社會,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國情,開闊眼界,進一步錘煉思想、提高認識,這是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的一種極好形式。具體做法:組織學生深入工廠、農村考察,幫助他們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大力開展為社會獻愛心活動,把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加強基地建設,把德育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利用德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廣大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教育中加深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和吸收。
5.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