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6: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生產經營體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現代農業 農業現代化 中國特色
現代農業就是“以現代產業的理念為指導、以產業關聯關系為基礎、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現代產業組織為紐帶的可持續發展的包括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的有機系統”,是以現代物質條件作裝備、利用現代生產要素、以高度市場化方式和現代產業組織模式運作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涉農產業體系。
一、現代農業的特征
1、高度市場化
現代農業的整個產業鏈條――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各個市場主體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進行生產要素組合、價值生產。整個產業鏈是價值鏈條的載體,以市場為導向,追求價值的增殖。這種高度市場化的生產促進農業價值鏈條的延伸、農業功能的拓展和農業產業體系的擴張。
2、機械化
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最主要的標志?,F代農業以普遍使用機械進行生產為其顯著特點,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帶動了農業機械工業的發展,而且還是“以人為本”的發展需要。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作中解脫出來,成為主要依靠操作機械進行生產的農業工人,促進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規模化、高效化、市場化的現代生產方式轉變,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
3、生產要素現代化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各個環節借助現代化的生產要素進行集約化生產,大大提高農業的產出率。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中,科技貢獻率低,設施及生產管理落后,要素投入粗放。現代農業在生產要素合理、優化組織的基礎上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因此,現代農業就是高度科技化、設施先進、管理高效的生產經營方式。
4、生產體系復雜化
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內部產供銷各個環節以產業關聯為基礎、以產業組織為紐帶構成一個龐大的涉農產業體系。傳統農業其發展的支撐體系簡單,價值鏈條延伸不夠,市場化程度低,整個生產體系較簡單。現代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形成緊密的產業群落,因此其產業體系發達且復雜。
二、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狀況
1、個體經營為主,規模小
以家庭承包為主要形式的個體經營是我國當前農業最主要的經營模式。這種傳統的小戶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相差甚遠,不利于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采用小規模農戶經營的方式,土地被條塊分割,不利于機械的推廣與使用,并且個體經營大多規模較小,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
2、生產管理落后
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生產管理落后,效益低。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整體偏低,其中初中文化水平占50.2% ,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而美國農場大部分是農學院的畢業生;日本農民中大學畢業者占5.9%,高中畢業生占74.8%,初中畢業生占19.4%。小農戶經營雖然可以通過精耕細作來增加收益,但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對科技的重視程度依然遠遠不夠,生產管理方式在整體上還很落后。
3、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低
小農戶具有生產經營的完全自主性,因此也帶有盲目性。農戶對市場信息的搜尋、分析能力弱,造成其對生產經營缺乏可行的市場調研。另外,我國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服務體系還不健全,農戶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偏低。
4、農業附加值沒有充分挖掘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農產品的深加工越來越成為可能,同時,這也是延伸農業價值鏈條,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我國農產品的加工仍處于比較低的水平,精深加工率不足30%, 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 我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為30%, 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在產值方面, 2005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僅為0.5∶1, 而發達國家約為2.0∶1~3.7∶1。
5、政府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引導、投入還需進一步強化
近些年來隨著“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但這種自上而下依靠政策引導來實現發展的模式,在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民自身發展現代農業力量不足的前提下,對政策的效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政府對良好政策措施的供給能力,政府職能的合理有效發揮,政策的落實應用程度都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變量。
在財政支農方面還很薄弱。近年來,我國財政支農有大幅增加,但目前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投入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中央財政對農業投入水平很低,只占中央財政收入的0.9%;地方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10.9%;就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看,中央財政為1.7%,地方財政為6.5%。
三、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農業現代化就其目標來說是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具體來說就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供給的數量,保證農產品供給的質量,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發展農業多種功能。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我國發展現代農業要立足國情,圍繞現代農業的本質內涵和主要目標,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1、有條件的逐步推進土地利用規?;⑥r業生產機械化
家庭經營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較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土地在當前不僅是農民最基本的收入來源和生活保障,而且承擔著絕大多數農村人口就業的重任,對維護社會的穩定功不可沒,因此,對土地經營方式的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首先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實現農業生產的外部聯合,獲得外部規模效益。其次土地的集中要在農民自愿、農村人口的減少和農業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推進??蛇m當鼓勵農民以自己的承包地進行聯合生產,發展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推進土地的規?;洜I,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
機械化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現階段我國農業以小農生產為主,土地條塊分割,不利于機械化的推進。因此,要注重開發適合小塊土地耕作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率,使農民從高強度的勞作中解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部分地提高機械化水平。更為有效的方式是引導農民之間的生產聯合,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機械化。
2、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農戶間的生產管理能力存在差別,造成彼此經營效益的差距,從整體上制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生產經營中的科學化管理、精準化要素投入,生產資料的采購、農產品的銷售,都有賴于專門組織的完善服務,發達國家在這個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廣大的農村,農民多以地緣或土地等因素組成一個村。自然村實質上是一個以土地為核心紐帶聯系起來的基層行政組織,不具有或者基本沒有經濟組織的功能。組建專門為農服務的組織,能把松散的農戶聯合起來,進行統一的引導和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同時,在快速獲取市場信息、抵御風險等方面,組織內的農戶要比個體農戶便捷地多。我國目前各種現代農業生產組織發展滯后,服務體系殘缺,農民的聯合程度較低,因此,要鼓勵、引導農民建立各種合作組織,提高整體生產經營水平。
3、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千家萬戶的農業產出水平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重要作用,走以科技為支撐的集約化發展道路是建立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當前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對科技的利用仍有限。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提高政府的農業科技供給水平;二是培育新型農民。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扎實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同時可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科研院所等的作用,使科技主動深入農村、走向農戶,提高供給水平和質量。外還要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加強對農民科學種田的教育、培訓,提高其對農技的需求、應用水平。
4、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現代農業直接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可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拓展農產品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當前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帶來了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可滿足新的消費需求,同時有機農業、綠色農業也具有了更為廣闊的市場。農產品的深加工可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實現對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
5、培育新型農民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培養具有市場意識、合作意識及科技觀念的新型農民。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受小農生產觀念影響較深,小富即安、自給自足等落后觀念難以消除。培育新型農民首先要從思想上入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要爭取在農民群體內落根生芽,激發他們創造財富的進取心。其次,要加強農業科技應用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其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再次,對具有極強創新意識、創業觀念的個體,政府應積極引導,并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爭取“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多多出現。
6、發揮政府的引導、促進作用
以工哺農、政策扶持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尤顯重要。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繁、經營方式落后等一系列因素成為制約我們農業發展的“攔路虎”,“農村窮、農民苦、農業落后”的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年,中央出臺一系列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實惠,現代農業的建設也得以向前邁了一大步。但農業落后的面貌依然存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健全、完善支農政策體系,建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從制度、財政投入、組織機制等方面全方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應恒、耿獻輝:“現代農業”再認識[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4).
[2] 梁中芳: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因素――世界各國發展農村的成功經驗與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7(31).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總產量、商品量和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在全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而“兩大平原“耕地面積占全省的80%以上,糧食產量占全省的90%以上,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在“兩大平原”開展現代化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目前國家開展的唯一涉及農業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和變革,已納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管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我省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黑龍江省制定的實施方案,明確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將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將牢牢守住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持走合作經營道路,著力破解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努力把兩大平原建成國家商品糧基地核心區、綠色食品生產樣板區、高效生態農業先行區和統籌城鄉發展先導區,加快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實施方案重點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加快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等11個方面細化分解改革試驗任務,謀劃和設計區域布局、實施路徑和方法。主要任務: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茖W發展優質高效種養業,抓好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等優勢產業帶建設。重點發展“兩牛一豬”,兼顧發展其他畜禽和水產養殖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重點搞好大米、山特產品、水產品和蔬菜等產品的系列開發。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全產業鏈經濟;二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四種經營主體,逐步建立起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主體、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兩翼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洜I,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到2015年覆蓋面達到80%以上。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優化城鄉用地結構;三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興水用水,創新管理體制和投資主體,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水價改革,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發揮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加快農業科技服務合作化、社會化步伐。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提高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和農機裝備省內配套率;四要抓好農業社會化服務。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方式,培育壯大多元化市場流通主體。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樹立綠色有機品牌,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打造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品牌。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金融保障能力、拓寬農業保險形式;五要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大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投入,在規劃布局、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城鄉就業上,探索建立在現代農業基礎上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六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增加資金投入,建立完善糧食生產和生態補償機制等支持保護政策體系,調動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
(黑龍江日報)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技術培訓
由于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為低下,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力難以提高。因此,需要各鄉鎮建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大力推廣農業技術,以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
1農業技術推廣概述
農業技術推廣,就是把科研機構研究出的有關農業技術,通過授課或者講座,和農民面對面交流等方式介紹給農民,使農民對農業技術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將相關的農業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從而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1]。同時,應用農業技術可以有效減少農民勞動的時間,降低農民的疲勞程度。
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目的和原則
2.1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目的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下,以往傳統的勞作方式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大力推廣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水平,可以使農民對生產知識有所掌握,從而將農業技術應用到日常的勞作中,大大提高勞作效率,提高總體產量,促進農業的發展與進步[2]。
2.2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原則
在農業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要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的發展;同時,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夠將自身的想法強加在農民身上,讓農民自主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通過實驗示范,然后采取適合的方法進行技術推廣;在推廣農業技術時,要注意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3]。
3引導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原因
由于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著人員力量不足,年齡整體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等問題,使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得不到有效開展。因此,要充分引導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使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從而使農業技術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廣。
4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途徑與方法
4.1支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與農民技術培訓
農民技術培訓作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有效途徑,要支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參與農民技術培訓??梢葬槍r民對于農業技術了解不足以及農業技術使用的相關問題,開辦培訓班,使農民對于農業技術的相關問題有詳細的了解。同時,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在開辦培訓班的過程中,要把農業技術進行現場操作演示,使農民有整體的認識,知道如何進行操作。通過這種培訓班對農民進行培訓的方式,使農業技術得到推廣,最終使農民適應現代農業生產。
4.2支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開展技術推廣試點工作
要想使農業技術得到推廣,就需要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試點工作。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同意在自己的田地上建立試點。在農業技術的幫助下進行耕種,以及后期對于田地的管理工作等。通過試點使農民看到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然后按照試點的工作模式對自己的田地進行管理。通過農業技術推廣試點工作的開展,使農民改變傳統的勞作方式,采用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勞作,使農業技術得到大幅度的推廣。
4.3支持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有償服務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可以建立一種互利共贏的服務模式,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的時候,可以簽訂一份有償的服務協議??梢愿鶕數氐陌l展狀況、土地質量及種植的農作物進行統一的管理,比如,可以統一進行種植、統一進行收割等。對于規模較大的田地,采用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發揮技術的效果,使農民對于農業技術有全面的認識。
5結語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對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生產經營組織要參與農業技術推廣,使農業技術能夠有效地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第八屆全國人家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R].2013.
[2]張曉川.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政府與市場的供給邊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關鍵詞:現代農業;現代農戶;培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399—04
近年來,我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并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從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看,農戶是農業生產力中最能動的因素,是農業經營活動的主體。農戶的數量和質量、體力和智力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力各要素效能的發揮,直接決定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因此,現代農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微觀基礎,培育現代農戶對加快現代農業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從現代農業內涵入手,分析了現代農戶在現代農業實現過程中的主體功能,并提出加快培育現代農戶的措施,以期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 現代農業的內涵及與現代農戶的關系
1.1 現代農業的內涵
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研究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有賴于農業迅速穩定的增長,而傳統農業不具備此能力,要使經濟穩定增長,必須將農業改造成為現代農業”?,F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是在以大機器生產為標志的現代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術界對于現代農業的概念尚未統一。舒爾茨認為現代農業是農民獲得并學會使用優良的新生產要素的結果[1]。蔣和平[2]認為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本質區別在于各自由不同的生產要素組成不同的生產力系統,現代農業是一種開放式、交換式和先進型的高水平農業生產力系統。陶武先[3]基于不同時期農業生產力狀況,從生產方式基礎上的生產力各要素配置方式和農業發展與其他產業發展的相互影響角度,把農業發展階段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F代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場化的農業。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主要表現為廣泛運用現代工業科技成果、資本等現代化生產要素;農業勞動者具有較多的現代科技知識和先進的市場經營理念,使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逐步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最終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高[4]。李慶章等[5]研究認為,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
綜上看出,國內外學者無論從技術或生產方式變革的角度,還是從經濟增長方式變革視角來理解現代農業,都隱含著一個共同的規律:解決農業問題和發展矛盾的過程中,農業經營方式不斷地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演進,產業鏈條不斷地由單一的種養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并逐步實現生產工具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和經營理念市場化。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現代機械化、規?;蛯I化?,F代工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業生產使用現代機械設備提供了基礎,農業先進機械設備的推廣與普及,也加速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同時,使人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并結合農業生產特點進行專業分工,實現農戶生產的一專多能,從而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二是實現了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的科學化農業?,F代科學技術普遍應用于農業,不但拓寬了農業生產領域,而且也使現代農業走上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現代農業也由原來的種植業、畜牧業等初級農產品生產、加工領域,不斷擴展到微生物生產、生物化學和生物能源等多種產品領域。同時,也更加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更加重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三是實現了以市場為資源配置手段,以現代管理理念進行經營的農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驅動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使現代農業的產業分工、地域分工和企業分工越來越細,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與其他部門相結合,逐步形成產供銷聯合、農工商聯合的高度商品化的產業,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現代農業中應用越來越廣泛。
1.2 現代農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微觀基礎
農戶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單元,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具體實施者和執行者。農業經營方式、生產經營理念主要是通過農戶的具體勞動過程體現出來。家庭農戶緊密的血緣和姻緣關系使家庭成員可以從多個方面認同家庭經營組織的整體利益目標,能夠自愿地把成員間的要求和利益統一協調起來,最終使其意志協調一致。正是因為這一點,家庭農戶才顯示了與農業產業特征高度契合的組織品位。因此,現代農業的經營理念必須有現代農戶與其相協調,才能保證現代農業的順利實現?,F代農戶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具有信息觀念、法制觀念、用戶觀念和系統管理觀念,不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
從根本上看,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必須有農業經濟主體(農戶)的積極參與和具體實施。馬克思認為小農經濟主要是指生產者對勞動條件的所有權或占有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個體小生產。這種小農經濟主要是指農業中的個體家庭為基礎的小生產和小塊土地所有的統一,即以家庭農戶為微觀生產主體的小規模農場經營[6]。對于家庭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一直是西方經濟學家爭論的焦點問題。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省等家庭農戶經濟現代化成功,才告一段落。因此,國際農業經濟學在20世紀70年代初得出公認的結論是,家庭農戶經營最有效率(絕不是資本主義雇傭大農場)[7]。林毅夫[8]通過大量調查研究,也證實了家庭農場在降低監督成本、減少生產經營活動中“搭便車”現象,實現家庭內部勞動力的激勵相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實踐也證明了家庭農戶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的重要基石。與現代農業的特征相適應,現代家庭農戶更應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現代家庭農戶必須具有企業家理性,能對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作出靈敏反應,實現增產增收?,F代農戶的實現過程必然是傳統農戶思想不斷市場理性化,數量不斷減少,土地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現代勞動者技能不斷提高的過程。此過程還必須加強對農戶的培育,使其不僅會組織生產,還善于經營;不僅要懂得相關科學技術,還要熟悉現代科學管理,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
2 現代農戶在現代農業實現過程中的功能分析
根據我國國情,家庭農戶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微觀基礎和重要主體,對現代農業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依靠現代農戶。
2.1 現代農戶的意愿影響著現代農業政策的實施效果
首先,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實現最大范圍、最大可能的公共利益為目標的。相關社會經濟政策就是試圖對具體的經濟活動、社會行為發揮導向、協調、引領和控制作用。政策的受眾主體由于認識水平和切實利益等因素影響,對公共政策的認知必然與政策制定的目標有一定背離。農戶作為農村相關政策的受眾主體,對農業政策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著其貫徹執行的效果。例如,在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開始幾年,通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的調查表明,90%以上農戶仍然在草原上偷牧。主要原因是禁牧政策使農戶收入銳減,農戶對該項政策的認知度低。近幾年來,隨著傳統農戶分化加快,有大量農戶已經具備現代農戶的基本素質,對這項政策的認知程度逐步提高,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現代農戶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中具有更多的市場意識和自主決策權,因此,會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認知程度較高,政策被采納執行的效果會更好。
其次,現代農戶可增加對各項具體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在現實國情下,發展現代農業主要是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經營,增強生產基礎的輻射作用,提高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F代農戶具有較高的市場意識和企業家的理性。在典型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下,現代農戶不僅能夠接受龍頭企業多賺錢、有指導和包銷售的企業合作方式,而且還能直接面對市場商機,積極參與企業的市場經營。
2.2 現代農戶有利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現代化
首先,現代農戶能促使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是適應市場需求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措施?,F代農戶既然有較高的市場化意識和企業家理性,那么,經濟效益必將成為現代農戶主動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原始動力。例如,河南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種糧大省,在傳統的糧食作物區,現代農戶僅種植少量糧食用于自身消費,而種植經濟作物和發展畜牧業及相關生產加工業的比例急劇上升,并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其次,現代農戶能加快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F代農戶是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的使用者,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化機械裝備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之一,現代農戶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和現代機械設備應用情況直接決定著現代農業的科學水平和機械化水平。從對河南省糧食生產經營情況調查來看,現代農戶的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和勞動資本集約度分別為17 692元/戶和10 414元/人,遠遠高于轉型農戶和傳統農戶。現代農戶對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應用也高于轉型農戶和傳統農戶。
第三,現代農戶會加速農戶分化,同時農業雇工支出將大幅度增加?,F代農戶的出現,會帶動傳統農戶的勞動投入向多元化發展,農戶的兼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如河南省農戶兼業化程度在1986年為45.7%,至2002年增長到62.3%,到2006年增長到80.0%。這表明農戶傾向于將勞動投入到經濟效益較高的非農行業,特別是年輕人趨向于非農生產,然后雇用勞動力從事自家農業生產。同時也反映出農戶生產專業化趨勢進一步加快[9]。
2.3 現代農戶生產經營行為保證了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現代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目標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農戶的生產行為必然對農業耕地、水體和生態系統有直接影響?,F代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在保證糧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時,以獲取長期凈產值作為資產利用的長遠目標,并且根據邊際效益確定農業資源的最大利用規模。然而,一般農戶由于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認識比較低,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耕地、水體等自然資源保護責任意識不夠,嚴重影響到了生態農業推廣和發展效果。特別是大量的兼業農戶由于外出務工或經商造成了大量耕地拋荒現象,又因為在農業種植過程中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等,造成了土壤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其次,現代農戶的生態種養模式更有利于保證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生態種養模式是現代農戶普遍采用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被廣大農戶認同的情況下,又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保證人均純收益和成本收益率高的同時,又實現了各項資源充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山東、河南省的農戶調查發現,“種養結合”等生態種養模式的人均純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多項經濟指標遠高于一般農戶的單純種植業或養殖業,是當地農戶充分利用農業有限的自然經濟資源獲取更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
3 加快培育現代農戶的建議
現代農戶是現代化物質裝備的具體使用者,是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具體選擇者,又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具體經營形式和先進理念的具體實踐者。目前,雖然現代農戶所占的比重還比較小,但是已經表現出了高投入、高產出和高收益的特點,是我國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較先進的生產力組織形式。現代農戶的糧食總產量、出售農產品收入、農業純收入、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均高于兼業農戶和傳統農戶。其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分別是傳統農戶的7.85倍和36.91倍[9]。因此,應采取多種措施培育現代農戶,對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與轉變具有重要作用。
3.1 形成完善的現代農戶培育政策體系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現代農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必須構建完善的現代農戶培育政策體系。從縱向來看,要構建國家、省和縣(市)不同層面的政策體系。國家層面主要從對現代農戶培育的宏觀指導與政策引導進行完善,長期穩定并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突出強化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省級層面要體現出對本省現代農戶培育的具體規劃部署上,突出現代農戶培育指導方針與原則,突出培育的戰略重點等;縣(市)的政策措施更要體現培育現代農戶的具體落實方面,不斷創新培育的機制與體制。從橫向來看,要體現現代農戶的內涵,從教育、科技、經濟和法律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戰略部署,并形成有利于農戶合理分化變遷的政策合力,避免各個節點之間相互干擾[10]。
3.2 制定有針對性的具體培訓措施
首先,要完善現代農戶的教育措施。根據《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農村基礎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仍然是國家教育支持的重點。應該重點抓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可結合實際情況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業新科技項目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其次,健全培育現代農戶的科技措施。科技素質對于培養形成專業化的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農村勞動者技能從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的關鍵。國家應重點推進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系列農業科普活動。在現代農戶培育過程中,要逐步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增強整合農業科技推廣力量,提高農戶的科技支撐水平。第三,加大對現代農戶培育的資金支持力度。對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更要重視經濟對現代農戶培育的促進和調節作用,使有限的財力發揮最大作用。第四,增強培育現代農戶的法律意識?,F代農戶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不但要加強有關方面立法工作,更要加強對現代農戶的普法教育,提高農戶的法律意識和信用意識[11]。
3.3 狠抓現代農戶培育的落實和實施
縣(市)是現代農戶培育戰略實施的具體操作者和實施者,其對有關項目的整合能力與落實水平直接關系著實施效果。現代農戶培育的核心是抓落實,關鍵是成效。
當前,縣(市)必須把實施現代農戶培育放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實施。一方面,培育現代農戶是縣域人力資源開發的迫切要求。由于縣域經濟發展中人才流失嚴重,因此加強現代農戶培育就成為打破人力資源匱乏的主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培育現代農戶還是優化縣域經濟結構與擴大農民就業、促進縣域經濟增長與農戶增收的關鍵。此外,在現代農戶培育過程中,要注重引導農戶自身的積極性,調動農戶積極性,就要多了解農民的生產經營需要。在現代農戶培育過程中,如果忽視了農戶的主體地位,現代農戶的培育有可能陷入脫離實際的混亂狀況。
參考文獻:
[1] (美)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蔣和平.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 陶武先.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著力點[J].中國農村經濟,2004(3):4—12.
[4] 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18—23.
[5] 李慶章,徐建成.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理性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4):239—242.
[6] 丁長發.百年小農經濟理論邏輯與現實發展——與張新光商榷[J].農業經濟問題,2010(1):96—102.
[7] 張 杰.解讀中國農貸制度[J].金融研究,2004(2):1—4.
[8] 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關付新.中部糧食主產區現代糧農培育問題研究——基于河南省農戶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0(7):69—77.
關鍵詞:農作物種子;管理體系建設;措施
農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良種又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做好種子管理工作,有利于維護種子生產經營的正常秩序,同時可為農業生產用種需要提供切實可靠的保障,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1農作物種子管理的現狀
當下,種子產業發展迅速,種子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正在不斷地深化,但種子市場卻面臨許多問題。對種子管理工作而言,仍需完善與加強,以實現規范種子生產經營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提高種子產業發展水平,需加強對種子管理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探究與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
2農作物種子的作用與地位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必需物質,是決定著農作物產量與質量的關鍵因素。農業能否更好地健康發展,農民能否獲得較高的經濟收益,這些都與種子息息相關。同時,良種又可以促使農業取得高產與穩產。農業生產在任何時候都無法脫離種子,種子又是各種技術措施的核心載體,而具有潛能的良種,有利于相關增產技術措施與高產指標的落實和實現,由此可見,農作物種子的地位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是無可替代的?;诖耍胩岣吲c改善農作物產量與品質,就要大力推廣良種的應用,只有這樣,才可促進農作物生產的健康發展,為農業增收及農民增效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
3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體系建設的有效措施
3.1明確管理機構職責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是種子的執法主體,而對種子進行質量監管的唯一合法機構,也應是具備一定資質的種子質量監督管理站。由于種子管理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在管理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疏漏,以免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對種子的管理與執法,一定要由專業部門來實施,這樣可避免多頭管理,使管理有序、有效、正常。只有由專業部門來管理與執法,才能減輕種子生產經營者或企業不必要的負擔。
3.2確保足夠的種子管理經費
任何事業的成功,離不開資金作保障。種子管理工作是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基礎,同時也是穩定與繁榮農村的基礎保障。要想維持正常種子管理工作,就要有足夠的工作經費。盡管各地每年都會對部門資金進行調整,撥給各級種子管理站一定比例的資金,但比例有限,仍會出現經費不足現象。沒有穩定與足夠的經費支持,無疑會影響種子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各地方政府對此要給予重視,并妥善解決這類問題,努力把各級種子管理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中,以保障種子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運轉。
3.3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的好壞,對種子產業的發展有直接影響。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投入。特別是對那些基礎建設較薄弱的區域,每年要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以穩定種子生產基地,提高種子生產能力。另外,根據地理分片區來建設種子低溫低濕儲備庫,以提高種子儲備能力。同時對新品種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對新品種的推廣速度。
3.4健全種子儲備體系
當下,農業產業結構改革與調整日益深化,各種農作物為農業經濟也作出了相應的貢獻。如蔬菜、油菜等一系列的經濟作物,較好地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因蔬菜的耐寒性較弱、生育期較早,比如油菜,一旦遇到災害,會導致大面積受災情況的發生,甚至會造成作物的絕收,這樣會影響次年的種子供給?;诖?,為減少農民損失,應對種植業結構進行深化調整。為防止災害發生帶給作物的損失以及影響種子的供應情況,有必要建立健全的種子儲備制度,以豐富儲備作物的種類,為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
3.5政府要出臺相關優惠扶持政策
種子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最為基礎的組成部分,為了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的發展,確保種子生產經營管理質量,政府應出臺相關優惠政策與規定,以規避由種子事故導致的各類風險,如對企業所得稅給予一定減免等。由于種子是較特殊的一種生產資料,在進行種子生產經營活動中,企業要承擔較大的隱性風險。出現種子事故對各企業來講不可避免,其影響因素較多,如氣候、質量及區域適宜性等。企業無法承擔時,最后的風險也會由政府買單,因此,出臺相關政策與規定可避免風險,既可減輕政府的負擔,也可減少種子生產經營者或企業的風險。另外,企業也要根據相關要求,按照利潤比例建立風險基金。
3.6加強種子質量監管,保障市場供種質量
1 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
合格的農產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檢測出來的,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首先要從生產環節抓起。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是以農業科技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簡化、統一、協調、優選原則,制定農產品品質標準和生產經營技術規范,并加以推廣實施,使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生產與管理,從而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并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可持續過程,是系統構建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源頭和基礎。
1.1 因地制宜制定生產技術規范
以質量標準為核心,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的基礎和前提。要圍繞縣域大宗農產品、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以保障農產品食用安全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按照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產品的思路,在認真執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區域農業特點,集成先進適用技術,并從注重生產轉向與產品分等、分級并重;從注重技術標準轉向與產品質量標準并重;從注重品種標準向與產地農業環境標準并重,通過完善配套,建立健全完整的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體系和信息網絡,使之成為引導優新農產品開發、組織農產品生產、評價農產品質量、規范農產品市場、引導農產品消費的重要技術依據,實現農產品生產經營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可遵循。引導和幫助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制定企業標準,為創造名牌產品奠定技術基礎。
1.2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農業標準經過推廣實施后,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把農業標準的推廣實施作為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建設農產品標準化推廣體系。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和技術的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業管理者和農產品生產者的素質。加強對農業產地環境的保護,抓污染源頭治理,改善無公害等優質農產品生產的環境條件。建立農產品產地管理制度,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和大氣、土壤、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狀況等因素,對農產品生產區域實行分類管理,確定并適時調整適宜生產區、限制生產區和禁止生產區。充分發揮農技推廣人員的主力軍作用,建立“縣有示范基地、鄉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農業標準化推廣網絡,把技術標準簡化為農民容易掌握的作業歷,努力提高采標率。發揮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的載體帶動作用,給予政策和資金傾斜,創建標準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行統一環境質量、統一生產技術、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環境監測、統一產品標識等“五統一”操作規程,通過“企業(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提高標準化種養比重。重視和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健康養殖等技術,開展動植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引導和教育小規模生產經營的農戶完善自我約束機制,將農產品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信譽建設納入自控管理范圍,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體提升。
1.3 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認證
“三品”認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檢驗,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徑。在積極引導和幫助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生產基地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生產單位、合作經濟組織開展良好生產規范(GMP)、良好農業規范(GA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HACCP)和ISO9000、ISO14000等體系認證,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加強對產地認定、產品認證申請人的培訓,建立農產品認證的政府補貼機制。積極鼓勵建立產地市場、配送中心、專營店和連鎖經營,擴大優質農產品市場營銷,推動社會對“三品”農產品的認同,提高企業認證效益。強化證后監管,加大證后抽檢力度,嚴格執行退出機制,確保認證產品質量。
2 農業投入品監管體系
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加大農業投入品整治力度,不僅是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環節,也是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安全生產的關鍵。
2.1 建設農資監管責任網絡
全面落實縣域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責任,按照“標本兼治、打防并舉、綜合治理”的原則,采取專項整治與不定期執法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推進源頭治理措施的落實。農業部門牽頭協調和督查農資監管情況,負責制定工作方案,依法加強農資產品生產、經營和使用全程監管;工商部門負責農資生產經營主體清理工作,建立生產經營檔案和臺賬,實現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負責農資生產環節質量監測和定期抽檢;商務部門負責農資市場健康經營秩序的管理和完善。
2.2 強化農資生產企業管理和經營市場監管
重點打擊無證照生產的黑窩點,堅決取締無生產許可證、無產品批準文號、無產品標簽的“三無”農藥、飼料、肥料等生產企業。注重對農資生產經營人員的培訓,建立農資生產經營信息管理平臺,構建農資經營誠信體系,推廣農資質量公開承諾制,將生產經營企業資格、消費者投訴以及質量監測結果統一納入企業誠信檔案,及時曝光違規企業和產品名單,開展誠信農資企業評選,規范農資企業經營行為。強化農資產品質量監督抽查??茖W制定抽檢計劃和專項行動,實施檢打聯動,擴大抽檢范圍和數量,及時公布監測結果。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經營單位,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無證和擅自更改標簽的行為,建立農業投入品經營實行進銷貨臺帳登記管理制度、索票索證和質量承諾追溯制度,嚴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的銷售渠道。培育和發展農資現代流通業態,堅持“整治與建設并舉”的方針,加快構建規范有序、監督有效、誠信經營的農資市場環境。支持縣鄉供銷部門發揮農資經營主渠道作用,通過建立農資配送中心,設立鄉村連鎖經營店,發展統一采購、配送、管理、價格、標識、核算和服務的連鎖經營,提高優質農業投入品的市場占有率,著力解決農業投入品流通渠道多、亂、雜的問題。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信譽好、產品質量有保證、技術服務能力強、售后服務優的農資企業發展連鎖經營。以農業推廣區域站優質農資展示大廳為平臺,大力支持廠家直銷,構建新型農資經營網絡。建立農資市場群眾服務監督網,公開投訴舉報電話以及網上電子信箱,暢通舉報渠道。
2.3 強化農業生產環節投入品使用的技術指導和監管
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統一購買、統一使用、建立購銷臺賬和使用臺賬制度,完善農業投入品可追溯管理。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法律知識、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知識培訓,建立責任告知制度,提高種養戶的質量安全意識、科學使用農資能力和識假辨假維權能力。全面落實農產品生產的主體責任,建立不使用禁用藥物的承諾制度,落實生產記錄檔案制度。加強村級陣地建設,由村農業技術員兼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負責與村內生產主體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或責任書,負責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田間管理和生產記錄檔案的巡查。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指導,運用各種農藝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并采用綜合防治方法減少化學投入品的使用,推廣先進適用、質量可靠、安全性高的農資產品。加強種養環節的抽檢和巡查,依法嚴厲查處違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違法行為。
3 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是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支撐,是政府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發展現代農業、強化公共服務、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3.1 縣域農產品質檢網絡的架構
認真落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為依據,以現有農產品質檢機構為基礎,以資源優化整合為前提,以配備現代化的檢測儀器設備為手段,以加強監測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為保證,加大資金投入,構建以縣級綜合檢測站為骨干,鄉鎮檢測室為基礎,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市場檢測點為補充的農產品質檢網絡。縣綜合檢測站以定量分析檢測為主,鄉鎮檢測室和各類檢測點以定性快速檢測為主,縣流動檢測車負責對檢測點進行檢查、抽查和檢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經費納入縣級政府財政預算,所有檢測人員必須經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建立檢測監測體系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檢測信息的及時交流與匯總,形成一個上下貫通、左右相連、反應靈敏的檢測預警體系。
3.2 建立政府主導的縣級綜合檢測站和鄉鎮檢測室
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依托農技推廣體系現有的檢測力量和工作基礎進行合理規劃,堅持整合資源、綜合建設、填平補齊和建管并重,對因行政隸屬關系種植、畜牧、水產檢測機構分設的,由縣級政府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檢測工作實際確定建設主體,統籌檢測需求,加強業務整合,建設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綜合性檢測機構,配備縣域農業產地環境(水、土、大氣),農業投入品(肥料、農藥)和農產品(含種植業產品、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監督檢驗檢測項目的樣品采樣制樣設備、快速檢測儀器設備、定量分析儀器設備和流動檢測設備。加快縣綜合檢測站檢測能力建設,不斷完善檢測的各項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健全質量保證體系,注重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創造條件申請計量認證,獲取法定檢測資質,確保監測工作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權威性。
依托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或區域站建設檢測室。以配置小型、快速檢測儀器為主,配備即時上傳監控系統和專業檢測人員,建立例行工作機制,積極開展農產品產地檢測和生產指導服務。加強動物檢疫檢驗制度,科學設立報檢點,及時到場到戶進行動物產地檢疫和“瘦肉精”檢查。
3.3 突出重點建設快速檢測點
依托規模以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和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村級建立檢測點,配備速檢速測設備,采取由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場地、縣級政府統一提供設備、統一操作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的方式,組織引導農民積極開展自律性檢測,分類建立檢測臺賬,配合縣鄉監管人員開展常態監管工作。加強農業、工商、商務、市場部門的配合,在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建立快速檢測點,由市場管理主體提供場地,縣級統一配備設備,由縣綜合檢測站派駐檢測人員,對進場農產品全部實行統一檢測。
3.4 實施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
由鄉鎮檢測室或各類速測點負責農產品上市前的田間快速檢測和抽樣,對合格產品開具產地準出證明單,并向縣綜合檢測站報告監管中發現的問題,實現準出與準入的有效對接。取得具有認證資質機構認證的農產品(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及入境農產品)在進入市場時,實行入市驗證制度,產品憑有效認定證書及專用標志進入市場,并進行定期抽檢。對未取得相關證明的農產品,實行入市登記、現場檢測制度,經現場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市場銷售,實現農產品市場檢測人員、檢測場所、速測儀器、檢測結果公示和檢測結果網絡化管理五到位。
4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關鍵詞:農業補貼政策;生態環境保護;比較
為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福利水平,客觀上要求對農業補貼政策進行調整,突出其環境保護功能,引導人們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自覺地保護環境,在為社會提供優質農產品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
一、歐盟農業生態補貼政策
WTO規則把農業補貼政策劃分為三種類型:綠色補貼政策、藍色補貼政策和黃色補貼政策。綠色補貼政策是指農業補貼對農產品貿易價格不產生扭曲作用,包括對農業科技、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補貼。藍色補貼政策是指對農業生產經營者給予的不與其生產經營相掛鉤的直接補貼,這種補貼對農產品貿易價格產生的扭曲作用不大。黃色補貼政策是指農業補貼對農產品貿易價格產生較大的扭曲作用,它包括價格支持和農產品出口補貼。由于綠色補貼政策對農產品貿易價格不產生扭曲作用可享受豁免權,藍色補貼和黃色補貼政策對農產品貿易價格產生扭曲作用需逐步削減甚至取消。歐盟原農產品價格支持補貼政策屬黃色補貼,需要削減和禁止,為了既適應WTO規則的要求又不削弱對農業的支持,歐盟對原農產品價格支持補貼政策進行制度創新,拋棄過去價格支持體系,而把環境保護作為農業補貼政策的核心內容,從而實現了從價格補貼轉向環保補貼。2003年6月,歐盟確定農業補貼與環境保護完全相掛鉤,形成了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農業補貼的環境保護功能改造最終完成。歐盟的農業生態補貼政策包括:
(一)制訂農業生態環境標準指標體系
2003年,歐盟出臺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最低標準指標體系,并以此作為指導歐盟成員國進行農業生態環境補貼的綱領性文件。歐盟各成員國依據農業生態環境的最低標準指標體系并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制訂出符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生態環境的最低標準指標體系。
(二)構建確保農業生態環境標準指標體系實施的激勵機制
首先,設置獎勵機制。補貼標準是以農民為農業生態建設的投入額度為參照系,農民為農業生態建設投入越多,其獲得的補貼也就越多。其次,設立懲罰措施。農業生產經營者申請農業生態補貼項目時必須承諾預期成果和保證措施,若不能達到最低標準要求則不能獲得全額的農業補貼甚至不能獲得農業補貼。最后,設置評估監督機制。成員國每年對本國農業生態建設進行績效評價并向歐盟監測委員會提交評估報告,歐盟監測委員會綜合各成員國的評估報告形成歐盟農業生態建設績效評估報告,通過農業生態建設績效評估報告對歐盟農業生態建設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
歐盟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培育了農民的環保意識和農產品質量意識。由于農民獲得農業生態補貼的量與其對環境保護投入呈正相關,在利益驅動下農民自覺地把環保理念牢記在心,并貫穿于農業生產中,力圖做到環保生產和清潔經營,力爭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第二,保護了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在環保生產和清潔經營理念的指導下,農民減少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量,轉而更多地使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藥和機械除草,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對環境污染和在農產品的殘留;在畜牧養殖業上,養殖戶只有對禽畜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并達到規定標準后才能獲得足額補貼,從而消除禽畜糞便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三,增強了農業發展潛力。農民進行環保生產和清潔經營使過去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起來,增加生態系統對氣候的調節能力,食物鏈得到延伸,食物網密集化,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提高,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優化。另外,以有機肥料替代無機化肥、用生物農藥和機械除草替代化學農藥和化學除草,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成分,土地肥力增加,農業生產能力提高。
二、我國農業生態補貼政策剖析
(一)我國農業生態補貼政策演變
1998年以前,農產品供給不足是當時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增加農產品供給是農業補貼的主要目標,農業補貼主要是刺激農產品生產,而農業補貼政策的環境保護功能卻長期被忽視。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農業補貼政策的環境保護功能初步顯現。一方面,受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1998年我國經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增長放緩,農產品供給大于需求,出現農產品賣難現象,這使農業補貼政策增產功能的迫切程度有所下降,為農業補貼政策增加環境保護提供可能性;另一方面,1998年我國發生特大洪澇災害,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這充分暴露出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嚴重程度,它顯示出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增加環境保護功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隨后,政府出臺政策加大對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力度,并啟動了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退耕還草工程,農業補貼政策的生態功能開始顯現。農業補貼政策環境保護功能逐步突出。首先,在植樹造林項目補貼上,中央補貼資金主要放在東北、華北和西北植樹造林、沿海防護林、長江中上游、平原綠化四大防護林體系建設;地方補貼資金主要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引導本地農民植樹造林。其次,在水土保持補貼方面,針對黃河中游地區的無定河、三川河、皇甫川、甘肅省定西縣、永定河上游、柳河上游、葛洲壩庫區、江西興國等地區的水土流失嚴重情況,中央補貼加大對上述地區的補貼力度,力圖扭轉這些地區水土流失惡化局面。另外,對坡度較大的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
(二)我國農業生態補貼政策存在的不足
第一,農資補貼與農業補貼政策環境保護功能相背離。一方面,國家對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重要農資實行價格(低價)管制,降低農民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重要農資的使用成本,增加農民購買欲望,然后再對生產農資的廠商進行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減少廠商生產成本,增加其收益,從而提高廠商供給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對種田農民給予農資補貼,提高農民購買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重要農資的能力。這大大提高農民對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重要農資的可獲得性,為農民在耕作過程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給農業生產造成生態破壞埋下禍根。第二,開荒補貼對環境造成破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資源嚴重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轟轟烈烈地大搞群眾性造田運動,為鼓勵開荒種田,政府對農民開荒田免收三年農業稅,這在征收農業稅時代相當于給予農民開荒補貼,不適當的過度開荒,造成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給我國經濟社會造成嚴重損失。我國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地區,而且也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噸,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每年3 400多噸/平方公里,部分區域侵蝕模數甚至超過每年3萬噸/平方公里,侵蝕強度遠高于土壤容許流失量。專家按2000年的數據分析認為,水土流失給國家帶來的經濟損失至少在2000億元以上,相當于當年全國GDP的2.25%。
三、優化我國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建議
(一)加快中國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法制化進程
建立健全農業生態補貼政策法律法規體系,加快中國農業生態補貼政策法制化進程,為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制訂執行實施提供法律依據,為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目標實現提供強有力法律保障機制,確保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持續性。
(二)制訂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訂出與我國國情相吻合的農業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最低標準指標體系,使農業生態補貼政策有據可依,并做到標準化和精確化,提高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三)優化我國農業補貼結構,加強環境保護功能
首先,借助目前石油價格大幅度下降,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成本下降的大好時機,停止對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廠商補貼并提高稅率,增加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生產成本,提高其價格,提高農民使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成本。其次,取消對農民購買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農資補貼,增加農民購買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貨幣幻覺成本。最后,對少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而多用農家肥料、生物農藥和機械(或人工)除草的環保生產進行獎勵。
(四)優化農業生態補貼政策的配套措施
首先,繼續實施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減輕人口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壓力,為農業生態補貼政策提供寬松的人口環境。其次,繼續深化改革推動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為農業生態補貼政策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再次,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加強節能降耗和減少排污,節約用地,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為農業生態補貼政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