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6: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風險評估的定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內容摘要:宏觀環境風險因素通過與企業內部風險因素的的共振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形成這種內外共振的必要條件就是內、外兩個風險因素具有相同的頻率。共振的振幅巨大對企業的破壞力企業難以承受。為了避免共振現象的發生,企業要不斷完善自己的風險評估方法?;诠舱窭碚摰娘L險評估方法彌補了現有評估方法各個環節銜接不當的缺陷,統籌考慮內外部風險因素,使風險評估工作更加準確。
關鍵詞:風險 共振 集合
風險評估概述
(一)風險概述
風險的定義。一些學者把風險定義為損害發生的可能性。與上述意見不同,另外一些經濟學家把風險定義為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還有一種意見,把風險定義為預期與實際結果的偏離。在本文中,將風險定義為對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對其控制不當的結果是預期與實際結果的偏離。
風險的分類。風險按其來源分類,可以分為來自企業內部的風險和來自企業外部的風險,簡稱為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內部與外部的劃分,是以企業為界限的。
內部風險。內部風險是指來源于企業系統內部的會對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如果對內部風險控制不當,會造成企業運行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偏離。
外部風險。外部風險是指來源于企業系統之外的宏觀市場環境中會對企業的生存、發展造成損害的可能性,即宏觀環境風險。雖然這些風險發生于企業系統之外,但仍然會對企業產生影響,如果沒有及時地發現和應對這些風險,仍然會造成企業目標的偏離。
(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對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現有的和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度量并進行評價的過程。廣義的風險評估涵蓋風險管理的各個要素,而狹義的風險評估僅指對風險的識別和度量。本文所指的風險評估是指狹義的風險評估,即僅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衡量和風險評價,重點關注導致風險發生的潛在風險因素、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和風險發生后對企業的影響程度。
基于共振理論的風險評估方法的提出
(一)共振理論的啟示
共振理論概述。共振理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具有相同的振動頻率,一個物體振動會引起另一個物體的振動,并且在共振情況下的振幅要比單個物體自己振動的振幅要大。由此可見,共振發生的條件是頻率相同。共振具有傳遞性,一個本來靜止的物體,可以由另一個物體的振動引起自己的振動。而共振的結果很重要,它的振幅要比單個物體自己振動的振幅要大,具有更強的破壞性。
用共振理論解釋企業風險的爆發。本文把企業內、外部的各種風險都進行細分為單個的風險因素,對于各風險因素來講,其頻率就是導致風險因素爆發的根本原因,那么包含了所有內部風險因素頻率的集合將其定義為內部風險頻率集。同理,將包含了所有宏觀環境風險因素的頻率的集合稱為宏觀環境風險頻率集。再對這兩個集合求交集,即得出風險頻率交集,在這個集合中的頻率就是將會發生共振的頻率。
基于共振理論的定義,在這個交集中的頻率是內、外部風險共有振動頻率,滿足共振的基本條件。而共振具有傳遞性,本來在企業中處于靜止狀態的內部風險因素,可能由于宏觀環境中風險的振動而隨之振動起來,使企業的風險加劇。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內、外部風險因素共振造成的破壞力要遠大于其單個振動時的破壞力,所以具有這樣頻率的風險因素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市場環境不好時,失敗的企業數量大幅上升,就是因為宏觀環境風險頻率集變大,與內部風險頻率集發生共振的機會就大,而共振產生的破壞力強,一旦超過了企業的承受能力,企業便會走向失敗。通過這一理論也可以解釋企業的成敗是內外部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內部控制系統完美,宏觀環境風險沒有作用的切入點,那么再壞的環境也不會影響企業。但是,企業沒有靜止的,只要運動就會伴隨著風險。為了更好地應對風險,就要求企業做好風險評估工作。
(二)基于共振理論的風險評估方法概述
1.現有的風險評估方法的缺陷,表現為:
沒有系統的評估方法。目前,風險評估的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其著眼點僅是風險評估中的某一個具體環節,并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評估體系,各個環節各自為戰嚴重地削弱了評估方法的系統性。
忽視外部因素的影響?,F在的評估方法,幾乎將全部評估重點都放在企業內部因素上,即使有涉及到外部環境因素的,也只是賦予少部分的權重,沒有考慮內外因的相互關系。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所以不僅要考慮到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也要研究它和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
2.基于共振理論的風險評估方法。針對現有風險評估方法的不足之處,本文提出基于共振理論的風險評估方法,力求形成一套貫穿風險識別、風險衡量和風險評價的完整的風險評估體系,并在重視內部因素的同時,考慮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通過分析外部環境因素與內部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對內部風險因素進行修正。通過共振矩陣系統的反映風險評估的各個環節。在重視內部風險的同時,通過共振系數和相關系數顯示出環境對于企業的影響作用,力求使評估結果更加準確和切合實際。
基于共振理論的評估方法的具體操作
(一)識別內、外部風險
企業內部風險及其識別。企業內部風險是指來自于企業內部的,由于經營不善或者管理疏漏而形成的風險。它是企業風險的直接來源。企業內部風險由于產生于企業內部,所以企業具有主動權,能夠對這類風險施加控制和影響。主要包括營運風險、組織風險、財務風險、人事風險、信息系統風險等。
企業可以以現有的風險清單為基礎,從中找出企業中存在的風險因素,但這只有標準化的風險因素。而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特定的內部環境,許多特有風險因素沒有出現在風險清單里。針對這些特有風險,可以運用控制自我評估的方法將其識別出來,以使企業的風險識別工作更加全面。
宏觀環境風險及其識別。企業宏觀環境,是指那些會給企業帶來市場機會或環境威脅的主要社會力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企業的管理。主要包括政治和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及自然環境等。宏觀環境風險就是在這些環境中存在的對企業構成威協的風險。
在對宏觀環境風險進行識別時,可以借鑒戰略管理中的PETS分析法并結合企業實際按照政治和法律環境風險、經濟環境風險、科技環境風險、社會文化環境風險和其他環境風險進行識別。
(二)構建共振矩陣
首先將整個風險系統分為內部風險系統和宏觀環境風險系統,將內部風險系統再向下細分為若干個風險子系統,如營運風險子系統、信息風險子系統、銷售風險子系統等。進一步把風險子系統再細分為具體的內部風險因素,記作Ii(i=1,2,3…)。同理,讓宏觀環境風險系統細分為若干個風險子系統,如政治環境風險子系統、經濟環境風險子系統、科技環境風險子系統等,再將各風險子系統中的宏觀環境風險因素識別出來,記作Oj(j=1,2,3…)。在此基礎之上,構建共振矩陣(如圖1)。
共振矩陣是用于列示企業的所有內、外部風險因素的矩陣,其橫坐標為內部風險因素,縱坐標為宏觀環境風險因素。這樣矩陣中各交叉點顯示的都是內外部風險的相互作用系數,即后述的共振系數和相關系數。風險矩陣的最大優點在于可以把任何一對內外部風險因素結合起來,評估其相互作用關系,也就是將內外部風險統籌考慮。
(三)進行風險衡量
衡量風險因素的變異程度。本文使用變異程度測定的方法,用變異系數衡量指標的偏離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風險因素是指標形式的,便于量化考核。但有一些指標是定性的,難于量化,這時可以使用專家打分的方法,將這些風險因素量化。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V是風險因素的變異系數,用于衡量風險因素與預期指標的偏離程度;S是該風險因素的標準差;X是期望值,在這里可以使用企業的理想指標作為期望,這樣計算出的變異系數即是實際與預期的偏離程度,也是風險爆發后的結果。
計算共振系數。如前文所述,那些具有出現在風險頻率交集中的頻率的風險因素是重點要關注的風險因素。由于共振的破壞力遠大于單個風險因素振動時造成的影響,所以那些內外部共振的風險因素的變異系數要以乘數倍增加,這個乘數稱之為“共振系數”,記作Gij。但是,在物理學上尚沒有計算共振產生的振幅的計算方法,通常都是通過測量得出。之于風險評估工作來說就要依據行業和企業歷史數據,利用風險評估人員的經驗和個人素質進行評估,估算出一個共振系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共振系數一定大于1。
計算相關系數。相關系數是用于說明兩個風險因素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系數,它的取值范圍為[-1,1]。取值為正說明內外部風險正相關,即宏觀環境對內部風險因素有放大作用;反之,取值為負,說明內外部風險負相關,即宏觀環境對內部風險因素有抵銷作用。
(四)風險評價
在進行風險評價環節,首先將所權重分配給各風險子系統,即Wi使之和為1,再在各風險子系統內進行分配權重,分配至各風險因素,即wi,風險子系統內的權重之和也為1,并在風險矩陣中注明。之后,將在風險衡量環節得出的變異系數Vi填入風險矩陣,wi與Vi的乘積即為沒有進行修正時的評價結果。但這是不準確的,接下來對這一結果進行修正。所有的相關系數有正有負,其取值范圍為[-1,1]。若計算出的相關系數為負數,即表明宏觀環境對內部風險因素有彌補作用,則用變異系數Vi乘上(1+相關系數);反之,如果相關系數為正且不為1時,說明宏觀環境對內部風險因素有擴大作用,也用變異系數Vi乘以(1+變異系數);而當相關系數為1時,即產生了共振效應,為了與之區別,用共振系數Gij表示。而Gij的取值大于2,其具體數值由評估人員估計產生。由此,可以推出Vi'=[∑(1+Rij)+∑Gij]Vi。最后,得到最終評價結果∑wiVi'。這個結果數值越大,說明與預期偏離越遠,說明企業的風險越大;反之,數值越小,說明越與預期值相符,企業面臨的風險越小。
參考文獻:
1.劉鈞.風險管理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James Roth,Ph.D. 鄭桓圭譯.最佳內部控制評估實務―自我評估與風險評估.中國內部審計協會,1999
3.徐二明.企業戰略管理.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4.杜瑩芬.企業風險管理.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關鍵詞:城市區域 火災風險 評估
一、火災風險評估的概念
過去,人們往往依靠經驗和直觀推斷來做出決策。隨著計算機容量不斷擴大和模塊技術的發展,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和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技術作為復雜或重大事項決策的必要輔助手段,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在決策分析、管理科學、運營研究和系統安全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知和應用[1]。
通常認為風險(risk)的定義為:能夠對研究對象產生影響的事件發生的機會,它通過后果和可能性這兩個方面來具體體現。風險概念中包括三個因素:對可能發生的事件的認知;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發生的后果[2]。因而,火災風險(fire risk)包含火災危險性(發生火災的可能性)和火災危害性(一旦發生火災可能造成的后果)雙重含義[3]。
現在,在文獻中可以看到的與“火災風險評估”相關的術語有fire risk analysis, fire risk estimation, fire risk evaluation, fire risk assessment等,但基本上火災風險評估都是指:在火災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對火災風險進行估算,通過對所選擇的風險抵御措施進行評估,把所收集和估算的數據轉化為準確的結論的過程。火災風險評估與火災模擬、火災風險管理和消防工程之間有密切關系,為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簡單地如消防安全設施檢查表,復雜的就會涉及到概率分析,在應用方面針對的風險目標的性質和分析人員的經驗有各種變化[4]。
較多的人傾向于從工程角度來定義火災危害性(fire hazard)和火災風險(fire risk)?;馂奈:π灾福悍彩歉鶕延械馁Y料認為能引起火災或爆炸,或是能為火災的強度增大或蔓延持續提供燃料,即對人員或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的任何情況、工藝過程、材料或形勢。火災危害性分析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針對性,目的是確定在一定的條件下有可能發生的可預見性后果。這種設定的條件稱為火災場景,包括建筑物中房間的布局、建材、裝修材料及家具、居住者的特征等與相關后果有關的各種具體信息。目前在確定后果方面的趨勢是盡可能地利用各種火災模式,輔以專家判斷。此時,危害性分析可以看作是風險評估的一個構成元素,即風險評估是對危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權衡的一系列危害性分析。
從系統分析的角度來看,風險具有系統特性和動態特性。風險實際上并非某一單一實體或事物的固有特性,而是屬于一個系統的特性。若系統發生變化,很容易就會使事先對風險所做的估算隨之發生變化?;馂娘L險評估模式包括:系統認定,即明確所要評估的具體系統并定義出風險抵御措施的過程;風險估算,即設定關于火災的發生幾率和嚴重后果及其伴隨的不確定性的衡量標準或尺度,計算和量化系統中的指標的過程;風險評估,對該標準或尺度進行分析和估算,確定某一特定風險值的重要性或某一特定風險發生變化的權重[5]。
二、城市區域火災風險評估的意義及發展概況
在消防方面,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和建筑設計性能化的發展,對建筑工程的安全評估日益受到重視,比如美國消防協會制定的“NFPA101生命安全法規”是一部關注火災中的人員安全的消防法規,與之同源的“NFPA101A確保生命安全的選擇性方法指南”,分別針對醫護場所、監禁場所、辦公場所等,給出了一系列安全評估方法,多應用于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評估方面[6]。
目前,我國在火災風險評價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某一企業,或某一特定建筑物為對象的小系統。例如,由武警學院承擔的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石化企業消防安全評價方法及軟件開發研究”,以“石油化工企業防火設計規范”等消防規范和德爾菲專家調查法為基礎,設計了石化企業消防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和道化指數法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采用線性加權模型得出煉油廠的消防安全評價結果[7]。以某一特定建筑物為對象的火災風險評價也比較多,如中國礦業大學周心權教授,在分析建筑火災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建立了建筑火災風險評估因素集,并運用模糊評價法對我國的高層民用建筑進行了消防安全評價[8]。
與上述的安全評估不同,城市區域的火災風險評估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火災風險級別,配置消防救援力量,指導城市消防系統改造,指導城市消防規劃。對已建成的城市區域的火災風險評估必須考慮許多因素,即城市火災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區域內所存在的對生命安全造成危險的情況、火災頻率、氣候條件、人口統計等因素,進而評價社區的消防部署和消防能力等抵御風險的因素。除此之外,在評估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情況是要關注社區從財政及其他方面為消防規劃中所要求的總體消防水平提供支持的能力和意愿。隨著城市規模擴大、綜合功能增強,在居住區商貿中心、醫院、學校、和護理場所增多,評估方法還會相應的改變。現有的城市區域火災風險評估方法主要出于以下兩個目的:
(一)用于保險目的
在火災保險方面的應用的典型事例為美國保險管理處ISO(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 ISO)的城市火災分級法,在美國已經被視為指導社區政府部門對其火災抵御能力和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和自我評估的良好方法。ISO方法把社區消防狀況分為10個等級,10級最差,1級最好。
ISO是按照一套統一的指標來對每個社區的客觀存在的滅火能力進行評估,確定該社區的公共消防級別,這套指標來自于由美國消防協會和美國自來水公司協會所制定的各種國家規范。ISO對城市消防的分級方法主要體現在它的“市政消防分級表(Commercial Fire Rating Schedule, CFRS)”上。CFRS把建筑結構、用途、防火間距與公共消防情況(用公共消防分級數目表達)相關聯,再以統計數據加以調節后,來確定相應的火險費用。ISO級別僅被保險公司用作確定火險費用的一個成分。ISO分級系統雖然無法反映出消防組織的其他應急救援能力,但實際上也常用于各個區域的公共滅火力量的確定。
市政消防分級表從1974年開始使用,主要考察某城市區域的7個指標情況:供水、消防隊、火災報警、建筑法規、電氣法規、消防法規、氣候條件。隨著技術進步,該表也不斷改進。1980年版抽取了CFRS中對公共消防分級的方法,給出了修訂后的滅火力量等級表,指標只包括前3項。被刪除的指標或者確少區分度,或者在全市范圍內進行評估時太過于主觀,而且74表格中包含許多評估標準是具體的規定,如果某一社區的情況沒有滿足這些規定,則歸屬為差額分,規定降低了表格可使用的彈性范圍,無法正確評估情況和技術的變化。故而ISO分級表被視為越來越“性能化”[9]。
(二)用于消防力量的部署
當今的消防組織和地方政府要擔負日益加重的安全責任,面對來自公眾的對抵御各種風險的更多的期望,以及調整消防機構人員、設備及其他預算方面的壓力,迫切需要確認某一給定轄區內的具體風險和危險的等級。
①結構分析
橋梁結構形式不同,施工方法不同,其在施工過程中的結構狀態大不相同。對橋梁結構進行分析計算,可以發現結構施工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可全面識別施工風險并針對性的提出風險控制措施。
②現場調研
對橋梁工程施工現場周邊環境、施工區域氣候條件以及施工單位現場施工情況等進行現場實地勘察,總結風險事件。并隨時了解施工現場工程進度等情況變化,同時,通過對施工現場進行跟蹤調查,隨時發現新的風險事件。
③專家調查
專家調查法是風險識別的主要方法,各領域的專家在專業方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是獲取相關信息的重要對象,可較全面地識別出各類潛在的風險。
二、橋梁施工風險分級綜合評估法
橋梁工程包含多種橋型的多種施工方法,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采用單一的評估方法對橋梁工程施工過程進行評估往往不夠精確。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分級評判的橋梁施工風險綜合評估方法。
①一級評判
采用簡便的評判方法(如專家調查法、專家評議法等)對風險源進行評估,將風險明顯較低的風險源定義為低度風險,其余風險源進入二級評判。
②二級評判
采用較高精度的評判方法(如LEC等)對風險源進行評估,將風險較低的風險源定義為中度風險,其余風險源進入三級評判。
③三級評判
采用高精度的評判方法(如風險矩陣法等)對風險源進行評估,將風險較低的風險源定義為高度風險,風險較高的風險源定義為極度風險。這種分級綜合評估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各種評估方法的優勢,在簡化評估繁瑣度的同時又能保證較高風險源的評價精確度。這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包括各種橋型的各種施工方法,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風險評估方法。
三、橋梁施工風險評估實例
1.工程概況
湖南省某高速公路大橋,主橋長308.04m,主跨為(80+145+80)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施工采用掛籃懸臂澆筑,箱梁單個“T”共分18段懸臂澆筑。懸臂澆筑施工藝流程為:澆筑0號段;拼裝掛籃;澆筑1號段;掛籃前移、調整、錨固;澆筑下一梁段;依次類推完成懸臂澆筑;掛籃拆除;合龍。
2.橋梁施工階段風險識別
2.1事故總結
橋梁事故是橋梁風險事件的主體,對橋梁事故資料的收集總結研究是風險評估的基礎。本文主要針對連續梁橋懸臂澆筑施工的特點,通過科技文獻、媒體報道及專家調查等途徑,收集整理連續梁橋施工相關事故,得出風險事故類型,匯總于表1。同時采用事故致因理論對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發展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對事故造成的損失等進行了統計,為風險事件的識別和風險評估工作奠定了基礎。
2.2結構分析
通過結構分析可以獲得橋梁結構詳細的受力狀態,即可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改善結構受力特性。本文對大橋施工過程進行有限元結構分析,對整個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受力有了全面的了解,為風險事件的識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預應力筋張拉時底板崩裂”風險事件,即是通過結構分析結合橋梁事故識別得出。當施工過程中底板脫模過早、混凝土強度不夠或預應力管道偏位等意外事件,極有可能發生底板崩裂事故。
2.3現場調研
橋梁施工風險識別現場調研主要對現場自然環境、技術條件和現場管理等進行調查。
①自然環境
大橋位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春暖多雨,夏季干熱,秋涼冬冷。年平均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40℃,極端最低氣溫-6.8℃,年平均降雨量1169mm,多集中在6~8月,是湖南省暴雨集中地,易發洪澇災害。橋址地表水體水系發育,橫跨河流,河道內有長期性流水,水量較大,水深最大可達31m。橋位區百年一遇的設計洪水位210.37m,通航水位205.00m,施工水位188.00m,低水位174.89m。橋址所在地形屬構造侵蝕丘陵地貌,河谷呈“V”字形,切割較深。橋址區未發現有滑坡、巖溶及斷層構造等不良地質現象。
②技術條件
施工組織設計合理,施工機械設備齊全,施工單位長期從事橋梁施工,技術條件較好。
③現場管理
施工單位工程經驗豐富,施工現場管理到位。通過對大橋施工現場多次的實地調研,得出的風險事件,參見表1施工風險事件列表。
2.4專家調查
專家調查是本文中采用的主要風險識別方法。橋梁施工風險評估邀請橋梁設計專家2位、施工方面專家2位、科研方面專家2位、管理方面專家3位,共9位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的專家,對風險事件的識別提出了寶貴意見。向專家組提供了大橋詳細的勘察、設計、施工組織設計等資料,專家組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許多的風險事件。
3.施工風險綜合評估
橋梁施工風險識別后,進行施工階段劃分,并采用表上作業法對各個施工階段進行風險事件的識別,確定風險評估的主體?,F采用懸臂梁澆筑施工為例進行風險評估說明,該施工階段包括模板施工,鋼筋施工,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生。
3.1二級評判
采用LEC法進行二級風險評判。該方法采用與系統風險率相關的3種方面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中人員傷亡的風險大小:L為事故發生可能性;E為人員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C為事故發生會造成的后果。風險分值D=LEC,D值越大說明風險越大。
3.2三級評判
三級風險事件評判采用風險矩陣法進行動態估測,具體評價標準參照文獻。根據指標體系法對事故嚴重程度和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析計算,再對照風險等級標準表得出風險事件等級。
四、結論
關鍵詞 氣象災害;評估;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0-0197-01
1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定義與意義
1)定義。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根據規劃、建設項目所在地的氣象要素空間、時間分布特征及其衍生災害特征,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各類氣象災害可能導致的人身財產損失、社會影響危害等進行綜合風險計算分析,為規劃建設項目的選址、功能布局、氣象災害防護等級與措施、應對災害事故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一種評價方法。
2)意義。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可以有效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從而有效地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并有效提高工程建設項目的防災減災能力。防御氣象災害一直是國家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氣象部門履行政府社會化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
2 吉林市開展評估的必要性
1)吉林市地處長白山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復雜,山區、半山區、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和湖泊交錯分布,氣候多樣,氣象災害發生頻繁,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尤為重要。
2)貫徹國家地方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稓庀鬄暮Ψ烙鶙l例》《吉林省氣象條例》《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及《吉林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從國家法律到地方性法規分別規定了建設項目應當充分全面地考慮其在氣候方面的可行性和可能受到的氣象災害風險性,盡力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貫徹國家法律法規履行部門職能的必然要求。
3 評估現狀
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開展于2012年,是由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發展而來,現已形成了以雷電、暴雨、暴雪、大風、大霧、冰雹、高溫、嚴寒等吉林市主要氣象災害對項目可能造成的風險評估。評估范圍涉及有大型建設項目、爆炸火災危險環境、普通住宅、重點工程、人員密集場所等新建、改建及擴建項目,至今已完成了百余個項目的評估。
4 評估報告內容與地位
4.1 評估報告的內容
1)規劃或者建設項目概況。根據發改立項確認書、規劃建設許可證等相關證件及風險評估現場勘查情況綜合得出評估對象概況。
2)氣象資料來源及其代表性、可靠性說明。評估使用經省氣象主管機構審查通過的氣象資料,吉林市城郊氣象站因有較長的觀測記錄,在資料年代和氣候環境上其均均有代表性,故選為評估中參證站。
3)吉林市氣象災害歷史與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
4)規劃、建設項目可能受到的雷電、暴雨、暴雪、大風、大霧、冰雹、高溫、嚴寒等其中一種或多種極端氣象災害并存的危險程度評估,預防及減輕氣象災害影響的措施。
5)規劃、建設項目選址地點的氣候條件背景分析,極端氣象災害出現的概率,通過對暴雨、雪壓、風壓等不同重現期的計算得出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及防災減災措施。
6)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規劃或者建設項目的評估結論及建議,提出應對氣象災害,預防或者減輕影響的意見和建議。
7)其他有關內容。關于評估報告的說明、結束語及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法律依據等。
4.2 評估報告的地位
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論及建議作為項目建設設計方案的重要依據,并已納入政府行為,成為建設項目立項階段行政審批中非行政許可審查的必備要件。
5 幾點建議
1)細化評估范圍。作為本地化法規,《吉林省氣候可行性論證若干規定》及《吉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2013年11月1日起施行)雖都規定了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及城市規劃、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等應當由氣象主管機構組織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但《吉林省氣候可行性論證若干規定》也同時規定了氣候可行性論證項目的范圍,即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與當地發改委、住建、交通運輸以及其他相關部門依法確定。目前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針對的是所有新、改、擴建建筑物,不區分項目大小及性質,這樣容易造成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小的小型建設項目對評估工作的錯誤認識。
2)充分利用氣象數據。目前所利用氣象臺站多年觀測記錄多是進行氣候分析統計及氣象極值出現概率統計,應加入閃電定位數據、大氣電場及衛星雷達產品的使用,充分體現出氣象數據的全面性及科學性。
3)完善豐富評估方法。目前尚未出臺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技術規范,開展評估只針對規劃或建設項目整體,缺乏項目分區評估,如一建設項目內部各個單元的自身參數及周邊環境取值不盡相同,所面臨的風險值是不同的,相應評估的技術結論意見也不同。
4)建立氣象災害數據庫。氣象相關部門應當對氣象災害的種類及強度、出現次數和造成損失等情況開展普查,建立完備的氣象災害數據庫,使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能夠準確地按照氣象災害的種類和分區進行。
5)提出針對性的評估建議。針對不同的項目,選擇其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種類進行評估,選擇符合其特性的評估方法和標準,并應根據評估對象特性提出有針對性的評估建議。
6)加強相關部門交流協作。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應加強與城市建設、規劃、國土及水利等部門的學習交流,使得評估報告更具科學性。
吉林市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開展較早,發展較快,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流程,原始氣象數據詳實可靠,內容全面,評估思路清晰,計算分析精密,結論科學合理的評估報告模板。但評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的環節,需要通過不斷的發展完善來保障評估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為吉林市防災減災工作,保障人民的福祉安康作出積極地貢獻。
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在界定企業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評估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針對目前企業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管理過程中缺乏對企業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管理意識的現狀和問題,構建了全過程的企業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評估體系,從而為企業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的風險管理,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高科技產品 專案項目 風險評估
一、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內涵
一般而言,項目風險是指事故發生的不確定性(Riskis Uncertainty)與事故發生遭受損失的機會(Riskisthe Chance of Loss)。根據韋伯(Webster)字典的定義,項目風險為Possibility of Loss or Injury,由此可知,項目風險包含了機率(Probability)與損失(Loss)兩個變量。陳濟堯(2005)認為項目風險可區分為主觀與客觀的項目風險兩類。主觀的項目風險是指事故發生的不確定性(Riskis Uncertainty)及損失的不確定性。主觀的項目風險強調的不確定性是屬于一種個人主觀的觀點,偏重于個人的內在心理狀態。而客觀的項目風險是指事故發生遭受損失的機率。所以企業、團體在活動過程中發生損失的可能性與機率,可以以或然率來評估,或然率為0則表示不會遭受損失,若為1則表示必定會有損失。故此類定義是項目風險是可以被客觀地測量。
基于風險的內涵,諸多學者對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含義進行了研究。Alan Webb(2013)將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定義為與預期后果相反的結果,可能是財務的或實體的,導因在于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過程中所做的決策,或是源于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存在的環境。
二、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識別
有效的風險管理必須透過事先一連串的程序,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分級來進行風險分析;另外,應于項目管理計劃中制定風險計劃,研究風險解決辦法以減緩風險發生時的影響,進行風險控制活動,并且不斷地進行風險監督一直持續至項目結束(Boehm,2012)。在此過程中,風險識別是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實施的步驟,要想做好風險管理工作,這是必須要完成的步驟,它是整個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也能夠為后續的風險評估工作提供輔助作用。
三、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構成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采用WBS方法,將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分成幾個較小、可處理的項目工作項目,每個項目工作項目再利用項目工作細項分類表,依照工作屬性細分為多個工作細項,然后將每部分利用LindaWallace風險因子表加以詳細分析及判斷,以找出最可能的風險事項,從而尋求出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因素的構成體系。
四、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評估方法
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評估主要采用定性之方法,并根據其定義來對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的風險評估取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發生的概率;其次,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影響程度;最后,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事件的狀態評估。
1.風險概率評估。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的風險概率,主要是要用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的風險概率來描述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上述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上述各種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
2.風險影響程度評估。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風險影響程度,揭示了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的風險一旦發生,則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將會對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預期要實現目標影響程度的高低。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程度的評估可以用 0~10 之間的數值來加以系統性的度量。同樣地,在0~10的數值范圍內,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程度的評估可以分為5個等級,即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極低、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低、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中、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高和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極高。
3.風險事件狀態評估。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事件狀態是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概率與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程度二者之乘積。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的大小用其來衡量,所以一定要綜合考慮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程度的大小以及其概率。具體而言,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可以劃分為如下等級和狀態:第一,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大,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可能性大;第二,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大,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可能性?。坏谌?,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小,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可能性大;第四,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影響小,高科技產品研發專案項目風險可能性小。
參考文獻
[1]陳建名.淺議項目風險管理的應對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05(8)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管理框架;應用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3-0237-02
1 引言
2004年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COSO)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中,企業風險管理的定義是,由董事會和管理層在制定戰略及在整個企業中實施的、用于識別可能影響組織的潛在事件并根據風險偏好管理風險,為組織實現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它強調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整合,使二者共同成為公司治理的強大工具。內部控制體系中核心環節之一的內部審計承擔了監督、評價、檢查、報告和改進等任務,是企業風險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04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內部審計的定義將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公司治理列為內部審計的工作對象,明確要求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過程, IIA《標準》確定了風險審計的方向。
2 風險管理框架下風險導向審計的應用前提
在風險管理框架下,要發揮風險導向審計的作用,必須以風險管理為基礎,改變審計思路,改進審計流程和方法。
2.1 以風險管理框架為理論框架
COSO提出的ERM框架首先增加了戰略目標,將企業風險的關注點引向戰略問題;其次,在內部控制五要素(內控環境、風險評估、內控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的基礎上增加了目標設定、事件識別和風險評估三個要素,與原來的風險評估要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過程;最后,還強調風險管理覆蓋所有層次,包括業務單元、子公司、分支機構和公司的整體層次等內部控制的全部領域??梢姡珽RM是一個整合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框架,它關注包括公司治理領域和內部控制環節的一切風險。
IIA通過修改內部審計定義加速了它的發展并使其成為現代內部審計發展的趨勢。它是傳統審計的發展,賦予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保證的重要任務,因此,應該讓內部審計和風險管理框架直接聯系,實現協同效應。IIA《標準》對風險審計的規范和指導,極力倡導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內部審計要在風險環境分析、風險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和控制、風險信息溝通和管理系統監控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2.2 以風險管理目標為審計過程的行動指引
全球化、技術更新、資本重組、變化的市場、競爭和管制等因素使企業經營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現代企業管理的戰略目標是增加企業價值,同時承受相應的風險。不確定性是對價值的破壞或增進,風險與機會并存,管理層把機會反饋到戰略或目標制訂過程中,以便把握住適合的機會。
COSO對企業風險管理定下四大目標:戰略目標――高層次目標,與使命相關聯并支撐其使命;經營目標――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資源;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合規目標――符合適用的法律和法規。在這些目標指引下,風險管理過程就是要合理保證管理層及時了解企業實現目標的程度。依據IIA對內部審計的定義,風險導向審計的總目標是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進行管理,對內部控制和治理過程進行評估,將評估的結果反饋給管理層,從而幫助企業實現目標。其目標基本一致。
COSO風險管理框架擴展了風險管理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企業管理層控制風險的地位,也提高了風險評估在企業經營中的地位,企業目標分為經營效果和效率、財務報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規的遵守程度,內部控制目標提升到企業戰略的層次。風險導向審計對企業風險的監控是指對風險管理要素的內容和運行及一段時期內執行質量的評估,要求在企業風險控制監督過程中取得實效,廣泛收集有關經營決策和風險狀況的信息,評估各個待審計項目的風險,進而確定審計風險控制策略。風險導向審計的焦點體現在分析、確認和解釋關鍵性的經營風險,使審計和企業風險管理策略緊密聯系。
2.3 采用新型的審計思路
傳統的內部審計沿襲“自下而上”、“由點到面”的審計思路,風險導向審計則要求審計人員對企業的戰略管理進行分析,對企業風險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運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確定審計的范圍、重點、審計目標和相關審計程序,通過實質性測試的結果,結合重要性判斷來判斷整個企業的風險并最終形成審計意見。
2.4 以企業戰略為審計起點
企業經營戰略指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內部審計要把握好企業戰略和長遠規劃,才能充分發揮其服務職能,從戰略分析入手,按照“戰略分析――經營環節分析――剩余風險分析”的思路展開風險分析, 確定實質性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它使得審計人員從戰略系統觀角度對企業保持和加強風險管理體系的競爭優勢進行分析評價,指導審計重點、范圍、目標和程序,從系統上改進了審計方法,以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要求。
2.5 以風險識別為審計主線
風險導向審計以風險識別為起點,通過事前分析評估,提出應對風險的方案并輔之事后總結,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并檢查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及時揭示和報告潛在風險,提出防范措施和改進建議。
所謂風險識別是指在風險發生前,運用各種方法系統地、連續地發現風險的過程,了解企業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及其可能帶來的后果,將風險識別運用到審計中,審計人員可以針對不同的風險程度采取不同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和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風險識別方法有很多,如環境分析法、財務報表法、流程圖法、情景分析法、決策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等,多種方法可在風險識別過程中結合運用。
2.6 以風險評估為控制手段
在風險管理框架下,內部審計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協助建立和完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對執行情況的有效性進行檢查,及時揭示和報告潛在風險,提出防范措施和改進意見,因此風險評估是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幫我們確定合理的審計程序,揭示被審計單位財務、經營等方面風險,并重點考慮形成這些財務數據的業務經營及其他影響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非財務因素如企業的戰略優勢在哪里,未來發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與經營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競爭對手是誰,重要客戶是誰,人力資源素質怎么樣,面臨的法律監管環境如何及內部控制制度等。
風險評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復核的運用。所謂分析性復核,就是以財務資料與非財務資料之間的表面關系或可預測的關系,評估財務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審計單位的重要比率,包括這些比率異動及與預期數的差異,目的是評價業務的總體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評估過程中,還要將現代管理方法運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風險因素不再獨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戰略分析、績效分析、財務分析、會計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 風險管理框架下內部風險導向審計的應用過程
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風險管理框架下的內部審計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且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
3.1 理解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
COSO對風險管理的定義是“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 。從定義可以看出,風險管理滲透于企業經營活動全過程且反復相互影響,風險管理機制的運作是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與經營管理活動交互存在。我們看到,風險和機會有時會互換,也是動態過程,如果把握不好,機會將變為風險,如果控制及時,風險也會轉化為機會。風險管理就是幫助管理層有效處理不確定性,規避風險、把握機會,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也決定了風險管理是個動態過程。
風險管理要素由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監控等八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來源于企業經營方式,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作用。例如,風險評估促進風險應對,并影響控制活動,突出信息和溝通的重要性。因此,風險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復的過程,不同要素之間相互影響。
3.2 風險導向審計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
風險導向審計最終目的是為了完善公司治理,協助管理層應對風險、把握機遇,提升企業價值。它以風險為出發點,由傳統的事后評價變為全過程的動態反應,為管理層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為公司治理相關措施的有用性給予反饋,并提出建議。所以,風險導向審計是將各項管理經營活動整合成一個完整、相互約束和自我改善的體系。它運用立體觀察的理論來判斷影響企業經營風險的各種因素,從企業所處的行業狀況、監管環境、經營目標、戰略規劃到經營方式、業務流程等內外部各個方面來評估企業的風險水平,把經營風險植入到本身的風險評價中去,并貫穿于內部審計的全過程。
我國學者黃園園提出,企業管理活動可以劃分為戰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業活動三個層面,風險導向審計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全過程,內部審計通過作業活動層面的風險導向審計和自我控制評價了解企業風險狀況和管理薄弱環節,進而向戰略管理層或管理控制層提出管理建議,在戰略層做出決策后向管理控制層或作業活動層提供管理咨詢,并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協調作業活動層的改進工作。
3.3 風險導向審計在不同風險管理水平的作用過程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與傳統內部審計的區別在于其遵循的邏輯順序是“目標風險控制”,同時根據企業風險評估調整審計戰略,確定審計重點,緊密關注高風險的領域,以提供更相關、更符合管理層和董事會需求的確證信息。
在不同風險管理水平下,風險導向審計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如表1)。在風險暴露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審計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方法;在風險察覺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審計風險評估基礎上,協助建立企業范圍的風險管理方法;在風險確認階段,內部審計使用管理層的風險評估結果,促進風險管理的戰略和政策的實施;在風險管理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管理層的風險評估基礎上,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審計;在風險管理融合階段,內部審計建立在管理層的風險評估基礎上,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審計。
當然,在不同風險階段,企業風險管理水平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在這種邏輯思路下,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根據不同的風險水平不斷調整審計目標和重點,發揮不同的職能作用。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在風險管理框架下風險導向審計的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在促進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風險導向審計貫穿于企業管理全過程,必須突破傳統觀念,以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為理論依據,改進審計流程和方法,與風險管理機制相融合,其審計模式在不同風險管理水平下應隨之相應調整。
4.2 建議
我國內部審計起步較晚,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與西方內部審計存在較大差距。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和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企業與西方企業面臨著同樣經營環境和風險,內部審計作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必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準備,為全面推廣風險導向審計提供基礎。
關鍵詞:采氣廠;壓力容器;承壓設備;風險評估
近年來隨著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安全生產勞動的認識越來越重視,使得低風險、高效率的工藝技術勞動成為了發展的趨勢[1]。石油天然氣行業諸多設備多為承壓設備,在設備運行過程將面臨著高溫、高壓、腐蝕性的工作環境,同時隨著行業的發展,行業所采用的壓力容器趨于大型化和復雜化。尤其是設備內流體為易燃、易爆、有毒性氣體,一旦出現風險事故,無論對作業人員還是環境都將產生極大的危害。嚴重時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人員傷亡和極大的社會負面效應[2]。在生產活動過程要保證壓力容器設備正常運行,避免事故的產生,需要對設備進行有效維護和安全監測,從而有效的降低風險。隨著現場工藝技術的發展,以及安全檢驗檢測技術的提高,根據設備的運行環境,產生了諸多相適應的安全監測手段。風險評估技術是首選是對設備可能出現的損傷和失效因素進行分析評估,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判斷出風險發生后可能出現的后果,得出設備失效后的風險。根據各個設備的風險類型進行歸類,對風險的級別繼續排序,再依據排序后的風險情況進行優先的關注并制定系統的檢測和維護方案。從而達到降低成本,使得設備良好運行和避免事故發生的目的。我國在實際上已經開展了多年的風險評估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進展。目前壓力容器行業使用較為廣泛的是API581標準,為石化行業較為通用的標準,主要是利用Larson-Miller理論來計算風險。本文主要介紹分析評估方法的原理和應用范圍,并分析出以往API581標準在采氣廠實際應應用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再加以分析評價。
1風險評估理論基礎
1.1風險評估方法介紹
根據在API581標準中對風險的定義,風險為失效概率與失效后果的乘積。因此,實際上需要確定風險值時,首選需要確定失效的概率和預判失效后的后果。例如通過加強設備安全監測的方法頻率,對風險設備進行隔離或者加強監護設備和系統,防止失效后產生的危害,以此來降低風險。但在目前實際應用過程,加強設備安全監測的方法頻率,風險并不能持續降低,甚至無風險產生。主要因為:(1)突發自然災害,暴雨、洪水、地震和冰雹等;(2)人為分析誤差,由于技術人員自身技術能力和檢測設備的計算誤差,并非每次的監測成果都完全符合實際情況;(3)故意破壞,偷盜、蓄意破壞等;(4)外部連帶事件,某設備的故障導致其余設備也產生事故;(5)檢測方法的限制性,檢測方法并非能將所有的風險都能監測出來。API581標準中對于風險定性及半定量分析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具體的流程如下:(1)管理系統評估;(2)確定失效頻率;(3)確定失效后果;(4)風險計算。
1.2風險評估方法應用范圍
主要應用在石油化工行業,包括:壓力容器、熱交換器、反應容器、壓力管道、安全閥門、鍋爐加熱爐等。其中有API750工藝安全規范,API510壓力容器檢驗規范,API570管道檢驗規范,API851等標準規范作為風險評估的依據。
1.3采氣廠應用過程的矛盾
目前API581是依據國外工業和管理水平上制定的,根據國內特別是采氣廠單位,在壓力容器維修、檢驗和使用上,都與國外基本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矛盾如下:(1)采氣廠作為基層生產單位,對于壓力容器消失的數據資料收集無法到達完全,使得風險計算過程的準確性和精度難以提高;(2)標準中針對于壓力容器的損傷因子是依據不同壓力容器的自身情況和運行情況獲得,而采氣廠壓力容器和工作環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無法通過標準查表來獲得,使得計算結果較為粗糙,后續的檢驗計算科學性降低;(3)標準中對于壓力容器內介質的泄漏是選取一種特征介質來進行分析的,而采氣廠壓力容器內介質類型多樣,計算過程無法滿足泄漏介質的出門泄漏方式和泄漏量的準確定義,計算結果影響失效后果的評判程度。
2風險評價定量計算
結合采氣廠壓力容器實際流體特征,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單一介質來取代混合物的計算,再選用合適的泄漏孔徑,計算泄漏速率,進而分析失效后果。評估過程如下:(1)根據不同的壓力容器分別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流體介質;(2)根據失效的條件,選擇不同的泄漏孔徑;(3)估算出泄漏量;(4)根據所選擇的流體介質計算出泄漏速率和泄漏量;(5)確定不同流體介質的泄漏類型;(6)計算失效的后果,并推斷出設備的損失情況;(7)根據各流體介質的百分比,加權計算總失效的后果。
3結語
介紹了風險評估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分析了目前采氣廠基于API581標準方法進行風險評估存在的矛盾問題,在實際應用過程,存在這很多弊端需要解決。提出了一種風險定量計算的技術思路,再利用API581標準進行計算時,將能得到更為滿意的結果,為風險評估和控制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程世東,張春濤,穆謙益,等.蘇里格氣田橇裝集氣站設計及試驗[J].油氣儲運,2014,33(10):11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