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
時間:2023-06-30 15:45: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小企業是我國數量最大、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增加財政稅收、緩解就業問題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許多中小企業管理過程中稅務風險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由于中小企業大多規模小、發展時間短,企業內部管理控制機制建立往往不夠完善,對于稅務風險的防范和承受能力都比較差,而且大多中小企業通常在管理中不夠重視稅務風險管理,因而一旦稅務風險觸及稅收法律,必將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因此,本文結合中小企業的特點以及稅務風險管理的實際情況,對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產生原因從內部控制角度進行分析,并為加強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內部管理提出合理建議。
1稅務風險管理的定義及現實意義
企業稅務風險是指企業的涉稅行為因未能正確有效地遵守稅法規定,而導致企業未來利益的可能損失。企業稅務風險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企業的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納稅而未納稅、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刑罰處罰以及聲譽損害等風險;另一方面是企業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沒有用足有關優惠政策,多繳納了稅款,承擔了不必要的稅收負擔。相比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更為隱蔽。而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是企業在兼顧經營目標的前提下,通過系統、有效的管理,避免或減少其遭受法律制裁、財務損失、聲譽損害、承擔不必要的稅收負擔和機會成本的管理過程。①近年來,在國際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經濟背景下,廣大中小企業經營困難重重,面臨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利潤空間縮小的現狀,在這種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更是大為提高,中小企業只有通過稅務風險管理才能減少稅務風險,使企業損失最小化,保證生產經營環境的安全,促進企業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使中小企業經營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2基于內控視角的我國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形成原因分析
現有研究認為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形成原因既有稅收立法制度不完善、稅收相關政策多變、稅收執法不夠規范等外部原因,也有企業稅務風險意識不強、缺乏稅務方面的內部控制體系、納稅專業水平不夠等內部原因,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企業內部稅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將造成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的主要根源分為如下三項。
2.1中小企業管理層普遍缺乏稅務風險意識
在調查中發現,中小企業管理層普遍能夠意識到企業稅務風險的存在,但相較于稅務管理專家,甚至大企業的管理層,中小企業管理層普遍對稅務風險意識淡薄,往往低估企業所存在的重大稅務風險,對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有很少的中小企業管理層主張進行系統的稅務風險管理,而其他大部分管理者都是打算等到稅務風險暴露時再通過關系人脈來解決,消極守法意識嚴重。因而中小企業管理層通常沒有形成研究國家稅收相關政策和企業稅務風險的習慣,更無法在經營中對涉稅事項處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缺乏主動研究國家相關稅收法規政策及防范稅務風險的意識、動機和積極性。管理層對待稅務風險的這種態度在管理中表現為對企業稅務風險相對比較忽視,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不重視對企業各部門人員稅務常識的普及,更不會將稅負成本的高低納入績效考核的內容中,因而在不知不覺間企業的稅務風險就形成了。
2.2稅務相關認識存在誤區
大多數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既然企業稅款是在財務部門核算時產生的,那么稅務風險必然就來自財務部門,而忽視對其他業務部門的稅務管理。而實際上企業的納稅義務產生在企業各個部門、各個生產環節中,而非產生于財務部門,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經營管理都對企業納稅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企業生產是企業經營生產的核心環節,企業生產過程中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生質量方面往往都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但對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則很少有中小企業設置專門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只考慮生產成本、產品質量,而不考慮在生產過程中因不同生產工藝和材料構成對企業稅負的影響,甚至出現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不惜以提高企業稅負為代價,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稅負。又如在企業簽訂各類合同過程中,很多中小企業已經有意識聘請法律人士審核合同以規避法律風險,但很少有企業有意識在合同簽訂前請稅務人士審核合同以規避稅務風險,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到合同內容涉及的合同性質、交易價格和付款方式等因素都直接會對企業稅負造成影響,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增大企業稅務風 險。還有在企業對各部門、各環節的績效考核中,往往沒有對稅務費用因素的考核,例如對銷售部門大多只考核銷售量,那么銷售人員在開展營銷活動時,往往只考慮這一行為對銷售業績的影響,而不關注該行為對企業整體稅負的影響,而實際上不同的營銷模式和促銷方式的選擇都會給企業帶來不同的稅負,不當的營銷模式和促銷方式的選擇必然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中小企業在各經營管理環節中如果忽視了稅務風險,必然直接導致企業稅務風險的產生,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給企業帶來慘痛的教訓。
2.3中小企業內部相關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中小企業因為成立時間短、規模小,普遍存在管理制度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大多存在財務管理混亂、責任不明確、財稅不分家的問題。由于對稅務管理專業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在組織設計中通常沒有設立專門的部門和崗位進行稅務風險管理,只是以財務管理代替稅務管理,而中小企業的財務人員通常素質較低、工作繁忙,認識不到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因而無法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合理評估生產、采購、銷售和籌資等環節稅務風險的大小,更談不到分析、評價和管理。而事實上,稅務管理要求較強的專業性和一定的經驗累積,尤其是稅務風險管理,只有專業的高素質人士投入相當的精力去識別、預測、評估、分析稅務風險,才能真正有效地開展稅務風險管理工作。另外,大多數中小企業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雙向溝通機制和完善的信息系統,因而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上下級和平級溝通都存在一定的障礙,無法確保重要信息的正確傳遞和及時反饋,稅務風險管理相關措施和政策難以落實,稅務管理難度較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目標難以實現。
3加強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內部管理的建議
3.1建立包含稅務風險管理文化的企業文化
首先要求中小企業的主要負責人(通常是企業老板)重視企業稅務風險,認識到企業稅務風險發生對企業的危害性,理解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及對企業健康發展的意義。而在調查中也發現,經營時間較長的中小企業較經營時間較短的企業對稅收風險的認識提高一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已經在稅務問題上“吃過虧”,隨著經營年限的增加,很多中小企業管理層已經通過經營實踐認識到稅務風險的危害性。只有管理層真正重視稅務風險管理,才有可能在企業內部進行系統的稅務風險管理,營造良好的稅務管理氣氛,在制定企業經營目標時制定與企業相適應的稅務風險管理目標,在企業日常經濟管理中將稅務風險管理貫穿于企業的各個部門、各個生產環節中,對涉稅事項的處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要實現這樣的稅務管理目標,首先就是要將企業稅務管理目標傳達到企業各個部門和各層級,使企業全體員工都要充分認識到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及實現該目標對企業的重要意義,從而在工作中嚴格落實稅務風險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強對與涉稅事項相關人員的稅務風險管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培養其形成研究國家稅收相關政策和企業稅務風險的習慣,同時在管理中要將稅負成本的高低納入績效考核的內容中,從制度上激勵其在各項工作計劃執行過程中,都要考慮對企業整體稅負的影響。
3.2建立高效的稅務風險管理組織
完善中小企業的治理結構,明確企業治理結構各層面的稅務風險管理責任。對于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型企業,在組織設計中就要設立專門的稅務風險管理部門和崗位,賦予對應的權限和職責,負責整合管理企業的稅務風險,落實各項稅務風險管理制度,統籌管理各個業務部門的生產經營的涉稅事宜,尤其對于合同簽訂過程、生產營銷過程、籌資投資過程等重要的生產經營環節要特別注意防范稅務風險。對于小型企業和新辦企業,因企業規模較小,業務較為單一,企業涉稅相關事宜較少,沒必要設立專門的部門崗位進行稅務風險管理,更適宜外聘稅務人員擔任企業稅務顧問,對企業各項業務進行專項的稅務風險評估并隨時提供稅務咨詢幫助。
3.3構建中小企業信息溝通機制
為順利開展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各中小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在經營中建立起迅捷高效的信息管理與溝通制度,構建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信息溝通制度。首先,建立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信息溝通制度,對企業相關的稅務風險管理信息溝通內容、方式、負責部門及人員、溝通流程等都要做出明確的制度規定,并依規定認真落實執行。其次,在企業內部設立內部信息反饋系統,各部門凡是在日常工作中涉及與購進、耗用、損失、銷售及庫存的有關日常生產經營情況,都要定時進行信息反饋,尤其與企業資產負債、重大計劃和決策等相關的稅務風險信息要按規定進行反饋。同時設立外部信息獲取系統,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部門在開展業務時,要經常與客戶、供應商、稅務機關及其他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獲取稅務風險管理信息并按規定反饋。通過對內外涉稅信息的及時收集掌握,才能使企業在分析內部的生產經營活動時及時發現并應對稅務風險,并能使企業最大限度地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根據稅收政策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有效防范稅務風險的產生。綜上所述,中小企業內部產生稅務風險的原因很多,各企業只有針對自身特點,認真分析稅務風險的特性及產生的根源,才能探索出一套適合本企業的、切實可行的稅務風險管理方法和風險應對措施,從根源上對稅務風險進行控制與管理,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的安全,推動企業穩健發展,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參考文獻:
[1]羅威.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2.
[2]彭喜陽.我國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及其管理研究[J].企業研究,2013(4):155-156.
中小企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有著不同的稅務風險及其直接成因。[1]在初創期的中小企業,資產規模較小、涉稅業務較簡單、內部控制體系往往不太完善、信息不太靈通、市場銷售亟待擴大,因而將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放在業務開拓上。此時企業的主要稅務風險是:(1)稅務基礎工作欠缺、會計核算混亂、合同簽訂或者其他憑證取得或填制不規范,導致多繳或少繳稅、未按期申報納稅、錯過稅收優惠機會等稅務風險;(2)未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相關稅收政策、不具備合理納稅的能力、甚至沒有合理納稅意識,導致稅務風險。
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銷售快速增長,企業規模迅速擴張,管理逐步走向規范,籌資成為當務之急;企業雖然開始了重視內部控制、財務管理和對稅的管理,但主要精力大多放在籌資、投資和市場管理上。同時受初創期遺留問題和思維定式的影響,此時企業的主要稅務風險是:(1)會計核算不健全或不準確,導致多繳或少繳稅、錯過稅收優惠機會等稅務風險;(2)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相關稅收政策,不具備合理納稅能力,導致稅務風險;(3)開始嘗試“納稅籌劃”,但因對稅收優惠政策理解不系統不透徹、業務設計不合理,其“納稅籌劃”往往成為額外的稅務風險成因。
處于成熟期的中小企業,業務穩定,管理較為規范,會計核算比較健全,企業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成本費用的控制,稅費管理被提到重要日程,但人才有限。此時企業的主要稅務風險是:(1)開始熱衷于納稅籌劃,但由于人才有限、經驗不足,所設計的納稅籌劃方案往往成為額外的稅務風險成因;(2)束縛于以前的“成功經驗”,不能及時適用新稅收政策或調整經營,經常落入“稅收陷阱”。
處于蛻變期的中小企業,一般將主要精力放在業務調整、資本運作等重大變革上。此時企業的主要稅務風險是:(1)對企業變革事項所涉及的稅費法規不能及時、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對稅務風險估計不足,因而經常出現多繳稅、漏繳稅、加重日后的稅費負擔、造成日后的稅務糾紛等稅務風險;(2)將面對大型企業在各個生命周期所要面對的各種稅務風險。
處于衰退期的中小企業,面臨市場競爭、庫存積壓、虧損、償債、人心渙散等多方面的壓力,因而將主要精力放在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或增長點上。此時企業的主要稅務風險是:(1)制度流于形式,經常有意無意地出現稅務違法行為;(2)盲目投資、非正常地壓縮開支,基本上不會考慮稅務風險;(3)欠稅。
我國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的最終成因
已有研究文獻大都基于機會主義、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三大傳統風險成因理論,將企業稅務風險的成因分為外部成因和內部成因,并將外部成因歸納為稅收法制不完善、稅收執法不規范、稅收政策多變、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信息不對稱等,將內部成因歸納為企業稅務風險意識不強、納稅專業水平不夠、缺乏相應的內部控制、會計核算不健全等[2~3]。筆者摒棄直接基于傳統風險成因理論而展開分析獲得企業稅務風險成因認識的研究范式,基于本人長期從事企業稅務咨詢實踐工作的經驗體會,將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形成的主要根源歸納為以下四項:
(一)缺乏稅務風險管理文化。多數高管都認為納稅是不可控制的,無研究稅收政策和稅務風險的風氣和習慣,稅務“了難”思想和消極守法意識嚴重;涉稅事項處理未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在這樣的企業文化氛圍中,企業各管理層很難有學習稅收法規、研究稅政策、防范稅務風險的意識、動機和積極性,稅務風險也就在各部門、各經營環節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
(二)有限理性和內部機會主義[1]。稅務風險雖然最終爆發于財務部門,但實際上主要產生于企業各個部門相互之間、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博弈中,尤其是決策部門與業務部門、關鍵相關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博弈中。其產生機理是:研究稅收政策、在制訂和決策業務方案時考慮稅費因素,都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但方案的收益是客觀不變的。如果企業的考核激勵機制沒有照顧好這一情況時,某個部門研究稅收政策和考慮稅費因素,盡管有利于企業整體收益提高,但很可能會減少本部門的收益。因此,在企業沒有統一安排的情況下,各個部門一般都會選擇不研究稅收政策和不考慮稅費因素,例如,銷售部門在組織營銷和簽訂合同時,往往只考其銷售業績,而不考慮銷售方式等對企業整體稅負的影響;生產技術部門在設計產品、組織生產時,往往只考慮產品性能和生產成本,而不考慮不同材料構成和不同生產工藝對企業整體稅負的影響。
(三)欠缺相關知識。多數高管都簡單地認為稅務風險產生于財務部門,而看不到其產生于企業各個部門、各個業務環境的實際根源。多數關鍵崗位人才都不具備必要的稅務風險管理能力。例如,財務人員的工作基本上只是記賬報賬、申報納稅等簡單工作,沒有、也不會從稅務風險管理的角度參與企業對經營活動的預測、規劃和控制,主要表現在:在籌資中缺乏對債務融資利息費用抵稅財務杠桿效應的充分認識;在投資決策中大多忽略了對稅務風險的識別和估計,從而招致投資失敗,常見的案例如以房地產為主要資產的企業并購等;在日常管理中不熟悉抵稅和稅前扣除的具體要求,從而導致稅務風險,例如不知道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會議費的具體要求,結果會議費被分解認定為業務招待費和宣傳費等。
(四)組織機構不完善和內部相關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治理結構是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最高層次,但中小企業的治理結構往往不完善,或者名存實亡,這就給有限理性決策和內部機會主義引發稅務風險提供了溫床。其次,財務和風險管理制度、以及稅務風險考核和監督機制,是重要的稅務風險控制機制,但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考核和監督機制不存在或不合理、風險管理制度更是較少存在,業務方案和交易合同大都未經過稅務風險審核,因而其內控體系難以有效控制稅務風險。例如,因企業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有些財務人員由于工作失誤,導致企業多納稅或者承擔其他重大的稅務風險,事后即便是自己發現了這些問題,也由于害怕被處罰而不作相應的調整,任由錯誤繼續發展。
加強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基本對策
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主要稅務風險及其產生原因,參照COSO-ERM框架和《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的建議,結合我國中小企業的特點,提出以下稅務風險管理對策,以期能幫助我國中小企業建立適當的風險管理機制。
(一)建立包含稅務風險管理文化的企業文化。首先要求企業老板帶頭重視稅務風險和正確認識稅務風險管理,要求企業高管層營造良好的稅務風險管理氣氛。其次要求制定與企業風險偏好相一致的稅務風險管理目標;要求將稅務風險管理深入到企業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將涉稅事項處理和稅務風險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標準化;還要求重視專家咨詢、尤其是外部專家咨詢。
(二)加強稅務風險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關鍵管理人員的整體稅務風險管理知識水平。首先,要對全體員工普及相關稅務和風險管理知識培訓;要加強對關鍵管理人員相關稅務風險管理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其次,要將稅務風險管理目標傳達到各個部門和全體員工,并做好說明工作,使全體員工、尤其是關鍵管理人員充分理解各級稅務風險管理目標、實現目標的意義、途經與措施等。
(三)構建高效的稅務風險管理組織,完善稅務風險管理制度,減少企業內部機會主義傾向,提高各部門和人員的決策理性。首先,企業治理結構是稅務風險管理的最高層次,因此應當盡量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明確企業治理結構各層面的稅務風險管理責任。其次,要設立專門的稅務風險管理部門或崗位,給予其相應的權限與職責,由其整合管理企業的稅務風險。第三,要建立健全稅務風險管理制度,規范稅務風險管理流程,確保相關記錄和信息完整保存。第四,要建立各個部門和各個員工的個體效益與企業整體效益相統一的考核與激勵機制、以及相應的內部和外部監督機制,確保這些機制能夠有效減少、及時發現和糾正稅務風險管理中的錯誤和舞弊行為、以及其他機會主義行為。
關鍵詞:中小企業會計;稅務問題;措施探討
隨著市場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些中小企業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謀求生存并不斷發展,除了要關注生產技術的創新外,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解決好中小企業的會計處理中的稅務問題是實現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關鍵,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大化的利益?,F在我國的很多中小企業也注意到稅務會計問題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合理規劃中小企業成本及稅收問題,優化中小企業資源配置,降低中小企業稅負;一方面可以指導中小企業有效應對稅務稽查,防止稅務風險,促進中小企業的良性發展。接下來就具體分析中小企業會計處理中常見的稅務問題及其原因。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個總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幫助中小企業改進自身的內部控制現狀。
一、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中常見稅務問題
(一)會計人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的稅務工作正進行大規模改革,而且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展,其日常各種業務活動繁多復雜,中小企業的會計稅務方面的工作也更加復雜,所以要求中小企業會計人員自身素質要與時俱進。但是,目前實際情況是許多中小企業的會計人員自身綜合能力與素質較低,自身專業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已有的知識結構又太過陳舊,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另外,許多中小企業的會計財務工作人員對工作不認真負責,責任意識太弱,也沒有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自我約束力,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中稅務問題的解決。
(二)稅務會計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就是稅務會計體系不夠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稅務會計一直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體系,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稅務會計核算等工作的開展。另外,稅務會計工作也缺乏規范的核算文本,沒有設置統一規范的應繳稅費科目,受限于我國的稅收立法問題和相關配套制度問題,于是就出現了中小企業在實際繳納稅款的過程中手忙腳亂,工作毫無章法可循,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稅務會計理論來指導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中解決稅務問題的過程。
(三)涉稅風險問題
目前,涉稅風險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對于政府部門的稅收政策理解不到位,從而導致自身利益受損的風險,具體而言就是,由于對于稅收的征收制度理解不徹底,導致實際繳稅過程出現非故意性的偏差,等到稅務部門追查的時候,就會處罰中小企業滯稅金和稅收罰款的其他支出。
(四)稅務稽查不合格
政府部門的稅務機關是對中小企業具體稅務工作進行監督的部門,所以需要經常對中小企業稅務問題進行監察。但是很多中小企業的實際稅務處理上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和漏洞,從而導致稅務部門的稅務稽查工作難以進行,或者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中小企業會計工作中稅務問題解決措施
(一)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一方面就是要求會計從業人員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要有全面扎實的專業知識,也要深刻領會稅收有關精神,注重靈活變通,對有關納稅關系的會計事項,要采取分項反映、分別核算和力求準確,可以有能力對中小企業進行合理高效的稅收指導與工作。對無關或次要的會計事項,適當簡化或省略。在核算稅負時,必須既要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向其提供準確納稅資料和信息,又要真實準確反映稅收經營活動,不得違規避稅,造成涉稅風險。
另一方面就是必須堅持原則,嚴格遵循稅收法規,要不折不扣執行,如《中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小企業財務通則》及納稅申報、退稅、減免稅與延期納稅等制度,并組織納稅活動的自查及時糾正錯誤。
(二)完善相關稅收體系
首先針對稅收征收體系,政府的立法部門要聯合相關部門根據我國的稅收制度及會計制度,并結合實際,積極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完善稅法體系,確保中小企業稅收征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還要建立稅務方面的監督體系,并確定稅務核算指標,保證稅法與征管和中小企業稅務會計核算體系的高度一致性。
中小企業自身也要完善自身的稅收體系制度。中小企業在進行稅收策劃時,可以積極通過一系列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約束的形式,采取多種手段來合理避稅、節稅,使更多寶貴的資金可以被應用于中小企業其他重要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提高中小企業的資金利用效率,為中小企業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防涉稅風險問題
要加強對于中小型中小企業相關會計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會計核算的各項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與此同時,中小型中小企業要建立一套完善、系統全面的內部財務管理控制機制,來保障中小企業自身業務的合法性,同時也保證中小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中小企業要確保日常各項往來賬目清楚無誤,入賬要有憑據,另外,中小企業要自覺地按月向稅務機關準確申報納稅,確保及時、足額繳稅。另外,中小企業可以積極努力來提高自己在稅務機關的納稅信用等級從而最大程度減少中小企業的涉稅風險,并提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
(四)稅務稽查工作,加強內控和外部監督
中小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稅務風險的防范機制。中小企業風險管理的基礎就是完善會計核算這一基礎性工作,從而更好地適應本中小企業的風險管理措施的實行,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中小企業員工的風險意識,為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打好堅實基礎?,F在很多中小企業之所以出現很多的會計失信行為,中小企業稅務稽查問題很常見,會計造假行為頻繁,除了自身會計核算的局限性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及時有效的得到嚴厲的懲罰,也就是外部監督不力。我們的政府監督存在不作為的問題。因此,加快中小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建設,一方面要積極建立會計誠信的激勵約束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嚴格的會計失信外部懲罰機制。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越發的激烈,尤其是像湖南省這樣的中部城市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就越來越大,而當前來說,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對于解決會計處理中的稅務問題十分重要,也是提高中小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并使得中小企業可以適應市場的發展要求,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化、一體化的良好服務。總而言之,中小企業的會計處理中的稅務問題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狀態,需要企業努力提升自身水平,從而更好地解決稅務問題,更好地推進我國市場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翠蘭.中小企業稅務籌劃與會計政策選擇 [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
[2]莊緒玲,李偉毅.中小企業購置無形資產的會計與稅務處理[J].稅收征納,2011,(1):27-29.
關鍵詞:中小企業;稅務風險;制度
企業本身就對稅務風險管理有較強的針對性,效能高、投入少,單憑以上特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風險管理迅速在全球領域內發展起來。目前,已經構建成了相對完善的理論系統,而且在企業及跨國公司參與的活動中無不展現其價值,甚至還包括經濟往來、政府掌控活動等也不例外。近些年來,由于諸多企業沒有認識到稅收風險的作用和意義,從而造成很多企業面臨破產,因此部分企業急于制定一些相關的制度,以便抵抗稅收風險,減少風險帶來的危害。當代企業制度的構成,意味著企業內部管理體制逐漸成熟,完成企業戰略要求,一般都是依靠合理的評價及消除企業稅務風險,這對企業稅收風險實現有效的控制有重要作用。
一、導致企業產生稅務風險的主要原因
(一)沒有完善的內部稅務審計制度
當前,有很多企業未構建和完善其內部稅務審計制度,在遇到有關稅事務時,無法按期進行檢查及適當評測。大部分企業僅僅按照稅務機關提出的要求,對有關企業稅務的活動以消極的態度進行檢查。也有一些企業的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基礎知識不高,所以聘請外部稅務中介實行外包式檢測,故而出現外包風險。由于外聘的稅務中介沒有全面、準確地熟悉和掌握該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及稅務狀況,部分稅務中介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就擅自給企業開出稅務鑒證及審計報告。因此只要稅務機關的監查單位或者審計部門檢查或審計該企業的稅務運營狀況,就很容易發現企業出現的稅務問題,這給被查處的企業帶來重大影響,不僅是經濟獲利,還有企業的信譽與形象。
(二)沒有建立稅務風險預警體制
一般情況下,企業稅務的風險性的影響因素較多,存在明顯的不確定性,然而其并非偶然發生,而是具有自身的規律。基于此狀況,可以通過構建完善的稅務風險預警體制有效地減少或避免其發生。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很多大型企業仍未建立較為完善的稅務風險預警體制,中小企業就更加無法做到這一點了。企業如果未構建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等到企業察覺到稅務風險的存在之時,企業的稅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無法避免的。
(三)不完善的稅收法律制度
由于我國的稅務制度缺乏公平性,這就很容易使對稅務不滿意的人出現逃稅的現象。目前,我國現行的稅制結構主要是以間接稅為主體,增值稅的非中性設定、營業稅的循環反復課稅、規模各異及所有制形式差別、各類內外資企業的稅收不同等,在一定程度上會使企業出現避稅及逃稅現象,從而發生稅務風險。另外,我國的稅制還呈現錯亂復雜、模糊等情況,目前我國現行的稅制設定總共18類稅種,甚為復雜,并且稅法中的諸多條例規定相對比較模糊,這會使得征納之間的理解出現差異。基于對我國法律的理解,法律責任的判斷一般由執法者對法律條例的理解程度,當前我國稅收在某些觀念上的意識仍然比較低,立法意識淡薄、行政解釋處于主體地位,這就使得納稅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進而增加其稅務風險。
(四)企業缺乏科學的管理機構,稅務風險沒有健全的預防監督體制
我國當代企業的管理結構幾乎沒有甚至無效,甚至企業稅務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體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稅務風險防范作用的有效發揮,不正確的企業決策難以被企業及時發現及糾正,因此,企業稅務風險一般伴隨著不適當的企業決策而產生。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尚未設置專門管理稅務風險的機構及職位,未邀請相關人員有效管理企業的稅務風險,這就導致企業管理體系無法將現有的稅務風險管理職能展現出來;沒有設置內部審計機制或監督體制,稅務機關的工作無法得到改進,一些決策人員對企業稅務風險的內部控制設計的具體情況仍然模糊不清,從而導致稅務風險內部控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普遍偏離制度辦事,由此增加了企業的稅務風險。
二、企業稅務制度設計的具體措施
(一)努力完善稅務審計制度
一般而言,合理地分配內部監察部的責任,設置審計委員會,主動設定由領導直接管理的企業審計部門,讓企業本身的內部監察機構單獨處理稅務事故。企業本身的稅務監察規模及頻率要努力實現規范化,并且不斷完善企業本身的稅收政策,認真督查其遵從度,同時也要重點考慮企業本身的稅務監管條款,以保證其實際運行效能。
(二)構建健全的風險預警制度
企業本身應該具有認識稅收風險的能力,以認識企業稅務風險為基礎,構建起有效的稅收風險預警體制。企業可以按照之前的統計數據及相關材料,使用高級的手段,盡早發覺、認識、采取措施面對稅務風險,使得企業能夠全面把握和了解稅務風險的整體信息。進而降低或減少稅務風險帶來的損失,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構建稅收法律制度
第一,完善稅制結構,提高稅制的公平性。拓寬增值稅基本稅率的適用范圍,加快稅制改革的速度,并取消營業稅和不科學的減免優惠政策,恢復增值稅的中性屬性,努力提高所得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例,提高稅制的公平性;第二,優化稅制,提高稅制的透明度。一般情況下,在稅制的出臺之前,應提前進行具體深度的研究,保證立法內容科學化、簡約化。要加強稅法涉及的針對性及可操作性,要保持稅法制度的科學性與稅法前后相統一,關于某一具體內容的規定也必須相同步;第三,稅制改革要保證穩定性、前瞻性及銜接性相統一。稅制改革要與經濟發展狀態及變化相符合,在新稅法的出臺之前,提前準備好完善的配套措施,以便實現新舊交接的順利進行,以具體的操作作為指導,從而使得稅法的的落實呈現簡單化。
(四)構建稅務風險損失主動承擔責任制度
由于中小型企業容易受資金與人力資源的影響,所以難以如大企業那樣,構建起稅務風險管理、考核機制,然而可以合理地調整薪資結構,構建稅務風險損失責任的追查與賠償、獎勵制度,此類制度能夠在后期把員工缺乏責任感的逐漸內部化,進而避免企業稅務風險管理人員的思想主義傾向。制度分別明確企業稅務風險損失責任追尋的廣度、條件、方式,要合理設定好企業稅務風險損失相關負責人的賠償數額、激勵金額,以增強企業稅務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真正落實稅務風險管理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影響企業稅務風險的主要原因、制度建立,全部的企業幾乎是以追求稅后利潤最大化為主要目標。而國家對稅收制度又有強制性,造成企業必然存在稅務風險,這也是難以消除的客觀事實。所以,建立企業稅務風險評估制度在企業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云華.企業稅務風險原因分析與制度設計[J].稅務研究,2013(09).
[2]羅威.我國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制度現狀研究――基于廣東省部分城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2013(02).
[3]羅正媛,馬之超.淺議大企業稅務風險內控機制的構建[J].稅務研究,2013(06).
[4]羅威.中小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研究[D].暨南大學,2015.
【關鍵詞】 擔保 融資 風險
一、當前擔保公司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監管不到位,融資擔保亂象頻出
近年來,與擔保公司數量和業務快速增長相比,政府監管資源嚴重不足,日常監管不到位,加上有些擔保公司誠信缺失,利用政府監管的空白點違規經營,導致融資擔保亂象頻出。目前有些擔保公司出現的違規經營,大部分不是由于擔保業務出了事,而是這些公司在擔保之外做了其他不該做的事情。在利益驅動下,這些公司超越其風險控制能力和代償能力盲目擴張業務,明顯缺乏承擔保證責任的意識。由于業務偏向“異化”,違規經營增多,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違規挪用或占用客戶保證金和客戶貸款的風險;資本金不實,股東直接或變相抽走資本金,或擔保公司違規運用資本金,偏離擔保主業從事高風險投資的風險;實際控制人和關聯交易的風險;非法集資、高息發放貸款以及以委托貸款等形式掩蓋代償風險。近期陸續爆發出問題的擔保公司,有的涉及金額高達數十億元,嚴重破壞了擔保公司的成立之本和社會聲譽,如果再不進行有效監管,將會威脅擔保行業的安全防線。
2、擔保公司規模偏小,擔保放大倍數低
擔保行業是高風險的行業,公司的規模及經濟實力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我國擔保公司的規模大都偏小,據統計,全國擔保公司目前的戶均資本金還不到3000萬元。有的擔保公司的注冊資金僅幾百萬元,由于規模小,擔保收益非常有限,一旦發生一筆代償,需要幾十筆擔保收入才能彌補損失。
此外,部分地區審批設立的融資性擔保機構數量過多,加劇了擔保市場的過度競爭和亂象,而擔保放大倍數又難以提高,不利于擔保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擔保機構是從事風險經營的機構,其所承擔的風險相當大。作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橋梁,擔保公司在中小企業擔保貸款中承擔了連帶還款責任,銀行在風險轉嫁,或者說通過第三方介入風險把關的基礎上降低貸款風險后,中小企業取得融資。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擔保的放大倍數為5―10倍,但實際上我國擔保機構的平均放大倍數只有2.5倍左右,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標準。由于信用杠桿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造成了擔保資源的浪費。根據初步測算,正常情況下,擔保公司放大倍數在3倍的,利潤率在5%左右;放大倍數在5倍的,利潤率大致在10%左右??傮w上看,擔保公司的經營即使不出現風險,利潤還是非常微薄的。
3、缺乏必要的風險分擔機制
根據國際慣例,擔保公司承擔責任的比例一般為70%左右,其余部分由合作銀行承擔。我國的擔保業雖然起步較晚,至今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但發展速度非???,社會效益很明顯。擔保公司與各銀行的合作關系日趨緊密,但在與銀行的合作中還是處于弱勢地位,缺乏必要的風險分擔機制,大部分銀行不愿意與擔保公司分擔風險比例,不少擔保公司被迫承擔100%的信貸風險。如果按照目前多數擔保機構的運作模式,由擔保機構承擔中小企業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甚至銀行的信貸風險,將嚴重制約擔保機構的發展和擔保業務的開展。不僅如此,銀行為了控制貸款風險,往往要求擔保公司按照擔保額的一定比例交存擔保責任保證金,以便在發生損失時可以得到有效補償。交存擔保責任保證金的比例一般為10%,甚至個別的需要交20%的保證金,且有的保證金存款沒有利息,造成擔保公司成本過高。
4、缺乏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至今為止,我國缺乏集中統一的征信系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擔保公司查詢擔??蛻舻男庞眯畔⒎浅ky。通過查詢各部門的信用信息是擔保公司掌握擔保對象信用狀況的有效途徑,但由于各部門的信息大多不對擔保公司開放,各擔保公司只能采取各自的方法收集客戶的信息,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也不太明顯。人民銀行于2004年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基礎數據庫,將企業和個人的信貸等信息納入數據庫,公安、稅務、工商、環保等各部門也建立完善了各自的信息系統,但除少數實現共享外,由于缺乏統一的接口標準,各部門基本未實現信息共享。由于統一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有關中小企業經濟行為的基礎信用資料不規范,信息不完整、不真實,擔保公司無法全面掌握和監督企業、個人的真實資信狀況,擔保風險加大。
5、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
內部管理是擔保公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擔保公司生存之本。隨著越來越多擔保公司的成立和發展壯大,擔保公司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與此同時,擔保公司中許多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風險管理方面,擔保公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缺乏全面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法律意識,風險管理不到位。二是尚未建立完整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包括嚴謹的內部治理機構及科學有效的擔保風險評價體系。三是缺乏必要的風險預警和監督機制。四是缺乏識別和控制風險能力的專業人才,擔保行業從業人員良莠不齊,流動性大。
二、加強擔保公司風險管理的對策
1、制訂和完善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相配套的法律法規
由于擔保公司在性質上帶有較強的中小企業的扶持責任,在經營上呈現出高風險、低回報的特點,因此政府有必要制訂和完善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形式對擔保機構的準入與退出制度、業務范圍和種類、擔保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人員從業資格、財務內控制度、風險防范與損失分擔機制、扶持政策、行業監管與自律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通過立法,可以從法律法規方面加強對擔保市場的監督管理,防范風險的發生。
2、建立風險共擔或風險轉移機制
擔保公司不是承擔風險的最終載體,也不應完全擔此重任。在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這一鏈條中,以下各個主體均獲得了利益:擔保公司及再擔保公司收取了保費,貸款銀行賺取了利息收入,貸款企業獲得了資金支持,政府取得了稅收和穩定了市場經濟。既然各個主體均獲得了利益,就應當相承相應風險。建立風險共擔或風險轉移機制,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實行擔保代償共擔機制。擔保公司、銀行應該建立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長效機制,擴大擔保公司擔保貸款的份額,通過信用擔保模式創新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對于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的貸款利息不上浮或少上浮。二是全面建立不同層次的再擔保體系。由政府牽頭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省級、市級再擔保機構,依靠再擔保體系來分散風險,降低單筆擔保損失的實際代償率。三是建立信用擔保機構的資金補償機制。按照各國的同行做法,政府每年都從預算中安排一部分的風險補償基金作為資本金注入擔保機構,用于彌補風險損失。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擔保機構的支持力度,如免稅、補助、貼息、貼保費等。
3、建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
如何構建一個良好的信用環境,對促進擔保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一是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并授予擔保公司一定的權限,在完善一定手續的前提下,只要錄入擔保對象的資料就可以提供擔保對象在工商行政、稅務、環保、公檢法等方面的信息,依法實現互為查詢、互為共享,實現行業內的全國聯網和數據集中。二是人民銀行應完善征信系統建設,征信系統應增加擔保代償信息,并向擔保公司開放,簡化擔保公司查詢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手續,鼓勵擔保公司合法合規查詢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三是推進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建設。對于信用記錄良好,信譽高的市場主體,在行政監管、銀行信貸、稅收方面給予一定傾斜,而對于信用記錄不好的市場主體,采取一定的懲戒措施。
4、規范擔保公司的風險管理
擔保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風險管理能力,擔保公司要提升管理風險的能力,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大力氣,形成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1)堅持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規范操作行為。擔保行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堅持完善的風險控制制度,規范操作行為舉足輕重。為此,在擔保公司內部要樹立全員風險意識,將風險防范意識貫穿于公司的整個工作流程中,增強識別、控制、化解風險的能力。在拓展業務過程中,業務人員要對項目實行認真調查、分析、篩選,堅持雙角色調查制度、初復審制度、集體決策制度、雙人保后監管制度等,力求為每一個環節建立牢固的“防火墻”,杜絕風險的發生。
(2)建立科學的風險評價體系。在擔保公司的經營宗旨中,追求平穩運作一直是第一位的,在風險與穩定發展這一矛盾中,擔保公司就是要尋找一個平衡點,因而風險評價體系的建立對擔保公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對申保客戶的風險進行量化評價,不依靠項目人員的主觀判斷,減少人為的誤差。對客戶的信用風險評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健康的日常貨幣資金持有量水平;二是第一還款來源有保證;三是適度第二還款能力補充。在考核企業貨幣資金持有量方面,首先根據客戶的行業情況、業務特點和經營規模等要素,測算出企業合理日常貨幣資金持有量水平,然后與反映客戶現金活動的賬戶、銀行賬單等相關資料分析出企業的實際現金持有量,從而判斷出企業貨幣資金持有量的充足程度及貸款動機合理性。在考核第一還款來源方面,主要是對企業提供的資料進行書面核實及現場核實,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資產質量、資金結構、未來發展潛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選擇出合適的目標客戶。第二還款能力為前兩者的補充,主要包括客戶的反擔保財產、有代償能力的企業和自然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反擔保。
(3)形成完善的內控機制與業務制衡機制。公司建立制衡的內控機制,通過集體智慧、集體廉潔來防范風險的發生。擔保崗位的設置做到分工合理、職責明確,崗位之間能夠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從而有效地控制信用擔保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制度風險和道德風險。
(4)完善法律手續,重視法律問題。為了從法律上保障公司的權益,主要應做到了以下幾點:一是注意客戶資料的完整性,包括基本資料、法律文件、反擔保物的權屬憑證。二是加強合同及法律文件的管理。三是充分、及時了解最新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規定,防止業務中的法律漏洞。
(5)依法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風險準備金。擔保公司應該嚴格按照《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風險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風險準備金,比例分別是:按當年擔保費的50%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按不超過當年年末擔保責任余額的1%提取風險準備金。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企業 信用擔?!★L險管理
1999年,原國家經貿委頒布《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開始。在其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行業自產生之日起就被公認為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其風險來源于各個方面,對風險的有效管理對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正常運怍十分關鍵,這也同時關系到擔保機構在緩解巾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來源
在當前特定的經濟與政策背景下,我國信用擔保行業的風險來源于多個方面。
(一)來自宏觀層面的風險
1政府的過度干預
在政府參與出資的信用擔保機構中,政府部門會利用各種行政手段參與到擔保機構的運作中,使得擔保機構喪失獨立決策和運作的權力,增加擔保風險。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層面上,于i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事實上無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現行《擔保法》重點保護的是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明顯缺少對擔保機構的保護;其次,《擔保法》中的一些內容與信用擔保的現實運行相沖突。
在行業法規方面,原國家經貿委、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的有關行業管理規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細節性和實質性的規定,難以真正達到約束與規范擔保行業的目的。
(二)來自協作銀行的風險
實行比例擔保,在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尋求風險收益平衡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國,盡管多數擔保機構已經通過自身努力與協作銀行簽訂了風險分擔合同,但在實際中往往因為銀行的優勢地位而被迫接受過多風險。
(三)來自擔保機構自身的風險
1操作風險
在我國,擔保行業仍屬新生行業,并且大多數擔保機構在擔保人員從業標準上尚缺少足夠重視,致使很多擔保人員在專業技能和政治素質上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標準,違規操作和暗箱操作時有發生。
2內部管理風險
首先,擔保機構的資金實力是衡量擔保機構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標準,但現階段我國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資金來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續資金補償,這無疑大大降低了擔保行業的風險承受能力。
其次,我國擔保行業起步較晚,在風險防范機制的建設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在內控制度建設上,許多擔保機構沒有建立起科學嚴格的操作規程和管理方法,違規操作和操作失誤時有發生;擔保機構普遍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風險評估體系,難以對受保企業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在風險轉移方面,反擔保和再擔保之類的措施尚沒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過程也存在很多不當之處;在風險補償方面,擔保機構內部風險準備金和外部補償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擔保機構對于擔保項目的事中監督也過于疏忽,在發生代償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償機制。
(四)來自受保中小企業的風險
1經營風險
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質人才缺乏,技術革新和產品研發能力低下以及財務制度不規范、財務信息虛假等經營風險,都加大了信用擔保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
2信用風險
在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擔保標準的中小企業往往會通過瞞報或假報來騙取擔保,在獲得擔保后也往往會改變貸款用途,從事較擔保合同具有更高風險的投資,從而增加擔保風險。
3“擔保對象封閉性”引起的風險
“擔保對象封閉性”是指互信用擔保的擔保對象被限定在會員企業范圍之內。在互擔保中,會員企業在承擔出資義務的同時,也享有被擔保的權利,一些經營狀況稍差的會員企業也會憑借會員資格而較容易爭取到擔保,從而加大擔保風險發生的可能。
(五)來自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風險
1征信體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銀行、工商、海關、稅務以及司法等部門會對自己擁有的中小企業信息實行“壟斷保護”,在加大信息采集難度的同時,也浪費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過程中,中小企業由于信用意識淡薄且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往往存在著不支持、不配合的現象,甚至會拒絕征信工作的開展,
大大加劇了征信難度,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評級體系發展滯后
我國的信用評級行業雖有一定發展,也形成了一批擁有一定影響的信用評估機構,但是大多數信用評級機構因評級目標范圍、業務開展地域、評級人員素質以及技術和資金力量等方面的差異,擁有不同的評級標準,由此造成評價結果難以得到統一;另外,由于征信體系建設的落后,評級過程主要參考受評企業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來源的不夠透明,這最終降低了評級結果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管理建議
(一)明確政府職責
1 加大政府資金支持,杜絕直接干預
首先,政府部門應根據擔保機構的擔保范圍、所處地中小企業情況等給予不同的啟動資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為擔保機構注人補充資金。
其次,各級政府不得以任何名義參與到具體擔保項目的運作過程中,更不得強制性要求擔保機構提供人情擔保和關系擔保等。
2提供優惠、激勵和配套服務政策
除了直接的資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員幫助中小企業改進經營管理、可以組織專業擔保隊伍為擔保機構在內控以及企業治理上提供建議、可以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可以給予經營機制較好、擔保成績突出以及風險管理規范的信用擔保機構一定的獎勵。
(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加強宣傳教育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加快修改和完善《擔保法》,使其對信用擔保行業做出統籌性的規范,叫確擔保行業的基本性質和地位,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發展提供指導;盡快出臺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管理辦法》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法》,對信用擔保的具體運作規程加以規定。
2加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具體可以由當地的擔保行業協會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以及考試,在擔保從業資格考試中也應重點對法律法規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進行檢驗,使其真正落到實處。
(三)完善風險防范機制
1完善內部控制機制
一是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在職業道德上,擔保行業應加大宣傳教育,加強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通過引入獎懲機制,堅決杜絕違規操作與暗箱操作的發生;在專業知識方面,通過培訓、從業資格考試、人才互動機制等挑選合格的擔保人才。
二是完善擔保準入機制,申請擔保的中小企業必須在資信等級、企業治理和發展前景上達到標準,擔保項目則應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并能確保有穩定的歸還資金。
三是科學設定擔保指標。比如,擔保機構可對不同行業設定不同的單筆最高擔保額度和擔保期限;根據自己的實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長、先流動后固定”的原則提供擔保。
四是加強擔保項目監督。在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后,擔保機構有權對受保企業進行監督和檢查,定期了解企業的擔保貸款使用情況、經營管理狀況和財務狀況,并可就此提出相關改進建議;可同貸款銀行一起要求企業調整其高風險的戰略,甚至讓企業提前還款;還可參與企業管理,派駐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加入到企業,實現雙贏。
2完善風險轉移機制
首先,推動銀、保、企合作,完善風險分擔機制。貸款銀行與擔保機構應本著“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合理設定風險分擔比例。
其次,健全再擔保制度,適時引入商業性保險。加快組建中央和省級再擔保機構,逐步形成中央與省、省與地市間的多層再擔保體系。在具體運作上,政府可以委托專業性的富有經驗的擔保機構運用市場化手段對再擔保體系進行管理。另外,可以考慮將商業性保險公司進入信用擔保領域,在降低代償帶來的風險的同時有效增加風險管理能力。
3完善風險補償機制
首先,完善風險準備金制度,通過提取代償準備金、呆賬準備金和普通準備金來保證其資金實力。
其次,完善外部損失補償制度。政府部門在為擔保機構注入啟動資金外,還應將損失補償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門而言,只要中小企業滿足擔保標準并且擔保機構操作規范且風險可控,那么政府部門在資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業能夠通過信用擔保獲得的融資額度也就會越大。
具體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將當地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補充擔保資金,中央政府可設立專項擔保資金,及時補充各地因財力不足而間斷的擔保資金注入;政府可以連同稅務部門,抽取一定比例的來自中小企業的稅收專門用做補償金,另外,相關部門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發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國債”以擴大資金來源。
(四)加快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1 完善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設
一是盡快修改和完善相關
法律,盡快出臺《征信管理條例》,在明確人民銀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征信市場的監管和指導;制訂相關法律制度,規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業和部門所應承擔的責任,以確保征信工作順利開展,對征信系統包含的信息內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圍做出具體的規定,提高征信系統運作效率。
二是加強各部門合作,銀行、工商、海關、稅務、司法等部門應打破行政藩籬,實現信息的共享,以確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強征信宣傳力度,嚴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門可以召開由相關部門和中小企業參加的征信系統建設座談會,以加大征信系統重要作用的宣傳。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過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設也應及時跟進。
2建立科學的外部信用評級體系
首先,各方應積極參與評級體系建設。政府部門作為統籌者,應積極為評級體系的建設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對評級機構的合法性、獨立評級權利、準人和退出機制以及業務操作規程等做出具體的規定,使信用評級有法可依;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利用其資源優勢,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參與信用評級,并通過使用評級結果,擴大評級機構的公信度和影響力,對評級體系的改進提出意見和建議;中小企業應盡力提供真實信息,對于一些存在懷疑的信息應主動向征信人員說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評級工作,更不能使用強制或賄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級;評級機構在開展評級工作時應做到獨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評級對象的強迫或者賄賂而做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評級。
其次,評級機構應加強內部隊伍建設,提高評級人員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改進評級方法,通過建立科學的評級指標體系來保證評級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3維護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
一方面,嚴厲打擊失信行為,對存在失信行為的中小企業,在一開始可以實行勸誡、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屢教不改,則可以對其使用更嚴厲的措施,比如實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機制,剝奪中小企業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發展的權利。
另一方面,獎勵守信中小企業,對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級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提供貸款和擔保上的優惠、免費提供管理、技術以及生產上的指導、將更多的投資機會向其傾斜等,讓中小企業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個群體的信用水平。
參考文獻
[1]陳乃醒中小企業信用擔保[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劉新來,信用擔保概論與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梅強譚中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理論模式及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4]孫厚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5]孫啟,信用擔保與擔保機構的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一、中小企業財務診斷指標體系設計原則
財務診斷涉及企業經營發展的內、外部經營環境和企業財務的運作活動,因此,財務診斷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全面而系統,應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科學性與客觀性相結合。財務診斷有一套嚴格、科學的程序與方法,診斷過程中必須始終按科學程序和方法進行。財務診斷的客觀性是科學性的前提,而科學性則是診斷措施有效性的保證。財務診斷失去針對性和有效性,就不可能被企業接受,也就不存在診斷成果。另一方面,企業涉及范圍廣,行業差異、環境差異、管理差異、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差異大,這就要求財務診斷指標的設計必須適應其經營管理特點,力求簡捷、適用、重點突出,以適用于不同企業的要求。
第二,全面性與針對性相結合。財務診斷指標的設計應將企業內部、外部環境與財務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從企業經營管理戰略的角度進行財務診斷指標的系統設計,整個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發展狀況,同時還要合理確定內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因素以及財務活動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將整體診斷與局部診斷有機結合起來,使診斷更加切合企業的現狀與現實需要。
第三,可比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企業財務診斷指標的設計對被診斷企業和診斷者來說都是切實可行的,遵循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則。該原則包括以下內容:一是診斷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盡可能簡明易懂,繁簡適當,便于數據收集,適合行業間的比較,強化其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診斷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符合企業的特點,在經濟上是可行的;三是整個診斷指標體系的評分方法和各項指標的計算要簡便、科學,便于實際診斷操作。
第四,靈活性與協調性相結合。企業所處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以及經營管理活動的情況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企業在發展的每個階段可能存在或潛在的財務問題各不相同。因此,在設計企業財務診斷指標體系時應遵循靈活性原則,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企業對財務診斷指標進行適當的調整,并隨時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二、中小企業財務診斷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根據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特點及建立財務診斷指標體系的原則,借鑒《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筆者認為應該從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和財務活動三個方面構建中小企業財務診斷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中小企業財務診斷的內容涉及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具體應用上述指標體系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對四級指標進行調整,但基本出發點應定位于“以企業戰略診斷為導向,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診斷為基礎,財務活動診斷為核心”。如果是上市公司,則應在上述四級指標體系中增加與上市公司經營有關的指標,如每股凈資產、市盈率等。
三、中小企業財務診斷指標體系應用
中小企業財務診斷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運用指標體系進行財務診斷時必須加以考慮。
一是財務診斷指標體系運用的前提條件。企業財務診斷的關鍵在于財務信息質量和財務報表的有效性。財務診斷是根據真實有效的財務報表資料開展的,所用數據大部分都來自財務報表,所進行的關于企業的邏輯判斷都以財務報表的真實有效為前提,因此財務報表信息的真實性直接關系到財務診斷的質量,而虛假和無效的財務報表可能使財務診斷得出不準確甚至相反的結論,從而使財務診斷形同虛設,誤導企業相關利益人作出錯誤的決策,扭曲了財務診斷的本意。同時,會計政策選擇的一致性也直接影響到財務診斷的可靠性。
二是財務診斷指標的賦值問題。財務診斷指標賦值是量化評價的基礎,由于診斷指標構成的多樣性,指標賦值的合理性也影響到財務診斷的質量。診斷指標的賦值要注意社會認可度,對指標體系中多數可由國家(或行業)統計年報(或年鑒)中查得的數據,可以直接賦值;對一些相對比較指標,可利用已有公式或建立新公式先計算后賦值;對指標體系中無法獲得精確數據的個別指標,可采用專家定性對比分析,按等級進行賦值。
三是財務診斷指標間的權重分配問題。在中小企業財務診斷過程中,診斷指標間權重值的確定,往往體現出使用者對該指標地位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性,對診斷指標系數的把握程度也會影響到財務診斷的有效性。
四是財務診斷指標的靈活運用問題。企業財務診斷是一項綜合性評價,反映的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總體水平,并不能實現對財務安全的全面預警和控制,也不能排除因某一方面發生嚴重問題而使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因此,在財務診斷的基礎上,還需要對診斷結果進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確定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薄弱環節以及內、外部環境狀況的影響程度,進而提高財務診斷的有效性,幫助企業改善財務管理和經營活動,提高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
企業稅務診斷初探華南理工大學 曹曉麗 陳錦華 陳海聲 鄧燕琴 稅務診斷是財務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財務診斷是以防范、控制風險和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因此,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的稅務診斷也應該貫徹這一研究方向。稅務診斷應定義為:以企業稅收利益最大化和合理控制稅務風險為目標,依據國家稅收法律的有關規定,對企業的稅務籌劃空間和涉稅風險進行科學評估,據以挖掘出有效降低企業整體稅負和稅務風險途徑的一種管理手段。本文對于稅務診斷的定義與以往診斷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以往的診斷理論研究往往側重于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而本文則將稅務籌劃列入稅務診斷之中,使其幫助企業積極尋找降低自身稅負的空間,從而加強稅務診斷的實用性和發揮更為積極、主動的作用。 一、稅務診斷原則及內容 為使稅務診斷達到預期的效果,診斷時必須遵守以下原則:(1)合法性原則。稅務診斷必須依照稅法及相關經濟法規進行。如果稅務診斷中應用的籌劃方法和風險防范措施與稅法相違背,不僅不能提高效益、控制風險,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稅務風險。因此,合法性是首要原則。(2)成本效益原則。一方面,稅務診斷必須盡量以較低的成本進行;另一方面,診斷的改進方案必須按照實施成本小于獲得收益的原則進行取舍,這是保障診斷效益的必要原則。(3)客觀性和科學性原則。稅務診斷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診斷措施有效性的保證。因此,稅務診斷必須有一套嚴格、客觀且科學的診斷程序與方法。在診斷過程中也必須始終按照這套科學程序和方法進行,以保證稅務診斷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4)獨立性原則。進行企業稅務診斷的人員,無論是外聘的診斷專家,還是內部人員,都不應受企業行政的制約和干預,而應該處于獨立地位,以便正確、客觀地行使診斷職能。只有保持稅務診斷的
獨立性,才能保證診斷結果和改進措施的客觀、可靠。(5)針對性原則。企業稅務診斷沒有固定的標準可供參照。同樣的“病癥”,其治療措施和方案卻可能不同。稅務診斷人員必須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和問題的特征來選擇合適的診斷程序和治療措施,這樣才能使稅務診斷更加深入、有效。
稅務診斷作為對企業涉稅業務及其處理進行診斷的系統,主要句括稅備風除診斷和稅各籌劃兩大功能模塊,如圖1所示: 稅務風險診斷模塊按照現狀、成因診斷及應對這一思路設計,具體包括稅務風險的現狀診斷、成因診斷及應對措施設計三大子模塊。其中,稅務風險的現狀診斷通過對企業的涉稅業務、納稅情況等方面的分析,診斷出企業涉稅處理出現異常的地方。稅務風險的成因診斷則通過對企業內、外部稅務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產生稅務風險的根源。具體來說,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對企業外部稅收法律環境變化引致的風險進行分析,如稅收實體法、征管法的變革對企業稅務風險程度的影響分析等;而內部因素分析則從企業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企業稅務工作制度和程序,以及稅務籌劃方案的實施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后,企業稅務風險應對措施設計將根據前兩個子模塊的分析結果,設計具體的風險應對和規避措施,將稅務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而稅務籌劃模塊則具體包括了稅務籌劃空間診斷、籌劃方案與措施設計以及績效評估三個子模塊。首先,稅務籌劃空間診斷主要通過對企業的涉稅業務、納稅情況及相關的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出可獲取企業稅收利益的空間。然后,籌劃方案與措施設計子模塊利用籌劃空間分析的結果,針對企業的具體情況,設計出提高企業稅收利益的具體稅務籌劃措施。稅務籌劃績效評估子模塊可對企業原有的和新設計的籌劃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進一步完善稅務籌劃實施方案,發揮稅務籌劃作用。上述稅務診斷系統中的兩大模塊并不孤立,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稅務籌劃存在風險,因此涉稅風險的評估與控制有利于降低因進行稅務籌劃而增加的稅務風險,從而保證稅務籌劃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企業過重的稅務負擔也是導致稅務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稅務籌劃在減輕企業稅負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風險。
二、稅務診斷步驟及方法
由于稅務診斷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必須按照合理的步驟,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診斷。一項完整的稅務診斷工作應包括以下具體步驟:(1)診斷準備階段。即在稅務診斷實施前對企業進行初步了解,做一些必要的組織籌備工作,包括明確稅務診斷目的,初步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確定診斷工作日程和計劃等。(2)診斷資料收集階段。在稅務診斷實施前,診斷小組應盡可能收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稅務資料(如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資料),并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等加工處理,以形成完整的稅務診斷基礎數據資料。由于稅務診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所收集的稅務資料進行分析,因此該步驟在整個診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正式診斷階段。這一環節是稅務診斷的實施階段。診斷人員需要在獲取各種完備資料的基礎上,運用科學、客觀、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診斷技術,對所獲取的、經過鑒別的資料和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揭示稅務活動內部存在的問題,并初步提出評價方案以及改進稅務管理工作的途徑、措施。通過廣泛征求包括企業人員在內的各方意見以及成本效益評估,優選出可行性強、經濟效果好的方案,提交診斷報告。(4)實施指導階段。這一階段是達到稅務診斷最終目的重要環節之一。首先向企業決策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介紹診斷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及其相應對策;其次幫助企業制定實施方案的具體計劃和措施;再次是有針對性地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和涉稅人員;最后對整個實施過程進行跟蹤,適時對方案進行合理的調整、補充,使診斷方案更加有效。(5)診斷考核階段。這是對稅務診斷的效果進行檢驗的階段。該階段應重點收集診斷過程中相關人員的反饋意見,并據此對診斷的效果進行評價,以便不斷提高稅務診斷人員的服務質量及水平。
采用科學的稅務診斷方法是實現稅務診斷目標的關鍵。稅務診斷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稅務診斷的定性分析主要是指稅務診斷人員通過利用調查、詢問等手段對企業的經營、納稅情況進行定性描述后,根據自身經驗判斷及相關法規的比對,找出企業涉稅處理上存在的問題。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是問卷調查法,即通過專門設計的調查問卷來進行診斷。它將各個診斷項目具體化為相應的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和訪談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填入問卷中,然后再對這些問題和答案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從中找出企業稅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有待改進的地方。具體的稅務診斷調查問卷示意表如表1所示:
定性分析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執行簡單、易操作,而缺點是對問題的探究不夠深入,主觀性強,對問題產生原因的推測可能存在較大的主觀性。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指通過利用指標體系、量化模型等客觀的數量分析方法,對企業稅務狀況進行分析,以求找出其中存在的異常情況的方法,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標分析法。指標分析法是指診斷人員在稅務診斷過程中,通過對比同一納稅人不同歷史時期相同的涉稅指標和不同納稅人同一歷史時期相同涉稅指標的數據變化,診斷納稅人納稅行為的一種方法。指標分析法要真正在稅務診斷中起到作用,必須按照一定的原則建立起科學的稅務診斷指標體系。(1)目標性原則。在稅務診斷有一個明確的診斷目標的前提下,指標的選擇應有利于實現稅務診斷的期望目標和效果,它要求指標體系緊扣診斷目標而建立。如果融入脫離稅務診斷目標的指標,將對評價的效果和針對性產生極大影響。(2)針對性原則。指標的選擇與構建應以企業的具體業務情況為基礎,并能夠針對其經營性質和涉及的稅種的特點、范圍來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3)層次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建立要有明確的邏輯層次關系,即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明確,上級指標和下級指標之間的層次關系要分明。(4)客觀可量性原則。所選取與構建的指標要能夠客觀地反映所需的診斷信息,并且該指標應是可量化的,其量化依據應來源于企業客觀的經營資料和數據,如企業的財務報表、納稅申報表等。鑒于不同行業或不同規模的企業其涉稅業務情況和特點存在較大的差異,筆者認為稅務診斷難以像財務診斷那樣建立一種通用的診斷指標體系,因此,對于不同企業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稅務診斷人員應依照其具體的稅務診斷目標,建立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指標體系。圖2是針對診斷企業稅負是否存在異常變化和是否有足夠的納稅支付能力設計的一個初步的稅務診斷指標體系示意圖。
注:①稅負差異率=(企業稅收負擔率-行業稅收負擔率)÷行業稅收負擔率×100%
②綜合稅負率=(主營業務稅金+所得稅)÷銷售收入
③總應交稅金=應交稅金期初余額+應交稅金本期發生額
指標體系建立后,要對各指標的數值進行合理的標準化,再根據各部分的重要性,由診斷人員選擇合理的方法研究確定相應的權重,最后將各部分指標加權綜合,得到企業稅負率和納稅支付能力方面的總體風險水平。而對于部分出現異常的指標,應該利用杜邦分析法的思想對其進一步分解和研究,以找出深層的原因,為稅務診斷人員挖掘企業稅務存在的真正問題提供“突破口”,同時為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及措施提供可靠具體的依據。圖3為利用杜邦分析法對綜合稅負率進行分析。
綜合稅負率=(主營業務稅金+所得稅)÷銷售收入=主營業務稅金÷銷售收入+所得稅÷銷售收入=(本期消費稅金額+本期營業稅金額+其他稅種金額)÷銷售收入+(收入項目金額-扣除項目金額)×所得稅率÷銷售收入
定量分析方法的優點在于對問題研究深入,分析手段較客觀。但是,該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對其所運用的分析工具的科學性和適用性要求高,執行難度較大。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都有著各自的優點,因此,在稅務診斷中應綜合運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首先,在稅務診斷選案(診斷對象)上,應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因為定性分析的易操作性可以幫助稅務診斷人員較快地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稅務狀況,并通過訪問調查手段使診斷人員進一步明確和縮小診斷范圍,有利于定量分析中有針對性地建立診斷指標體系,從而找出異常的指標,使問題進一步具體化。其次,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利用。綜合分析并不孤立地看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中發現的問題也許是導致定量分析中指標異常的主要原因;在定量分析中,出現的異常指標難以分解時,往往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其進行跟蹤和深入分析,發現問題的潛在根源。最后,在稅務診斷的兩大功能分析中,稅務籌劃應以定性分析為主,因為稅務籌劃部分往往比較難以量化,需要分析企業的業務情況和稅務特點,結合相應的稅務政策提出籌劃的措施和建議,因此,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稅務風險分析應以定量分析為主,由于需要考察企業本期稅務的變化狀況,就要將所需的稅務信息進行量化后作出一個客觀的比較,因此,一般以定量分析為主。
由于稅務診斷是一項復雜且關系企業整體利益和風險的工作,因此,在診斷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在診斷人員選擇方面,要挑選既精通稅收法規,又熟練掌握風險管理和財務管理方法的人員。因為企業稅務診斷是以稅務工作為診斷對象,缺乏對稅收法規方面的了解將難以勝任該項工作。同時該工作又要對稅務風險進行控制,所以對風險管理和財務管理知識的掌握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