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5:4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比9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1%,比卜9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分經濟類型看,10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0.6%,集體企業增長7.9%,股份制企業增長14.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11.2%。分輕重工業看,10月份,重工業增長13.2%,輕工業增長12.9%。
分行業看,10月份,39個大類行業全部保持同比增長。其中,紡織業增長10.5%,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3.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7.0%,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8.8%,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6.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16.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3.3%,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4.6%。
分產品看,10月份,503種產品中有398種產品同比增長。其中,天然原油1776萬噸,增長8.8%;發電量3329億千瓦時,增長5.9%;粗鋼5030萬噸,下降3.8%;水泥17030萬噸,增長10.5%;汽車159.3萬輛,增長23.0%,其中轎車83.7萬輛,增長20.4%。
10月份,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8%,比上年同月下降0.3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8124億元,同比增長21.6%。
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回穩
1-10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87556億元,同比增長24.4%,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77950億元,增長19.2%;房地產開發投資38070億元,增長36.5%。
從項目隸屬關系看,1-i0月份,中央項目投資14845億元,同比增長10.0%;地方項目投資172711億元,增長25.9%。在注冊類型中,1-10月份,內資企業投資174243億元,同比增長25.7%;港澳臺商投資6001億元,增長18.2%;外商投資6521億元,增長4.9%。
分產業看,1-10月份,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7.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2.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6.4%。在行業中,1-10月份,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投資8992億元,增長6.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1947億元,增長6.9%;鐵路運輸業投資5181億元,增長27.8%。
從施工和新開工項目情況看,1-10月份,累計施工項目415234個,同比增加13030個;施:[項目計劃總投資476013億元,同比增長25.7%;新開工項目280276個,同比減少13136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54270億元,同比增長23.8%。
從到位資金情況看,1-10月份,到位資金215219億元,同比增長25.6%。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11.8%,國內貸款增長22.7%,自籌資金增長30.1%,利用外資增長3.3%。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較快增長
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85億元,同比增長18.6%,比9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13億元,同比增長18.3%,與卜9月份持平。
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396億元,同比增長18.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889億元,增長16.8%。
按消費形態分,10月份,餐飲收入1681億元,同比增長19.4%;商品零售12604億元,增長18.5%。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5382億元,增長29.6%。
四、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擴大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4.2%,農村上漲4.7%;食品價格上漲10.1%,非食品價格上漲l_6%;消費品價格上漲5.0%,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5%。分類別看,類商品價格六漲二降,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1%,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同比上漲0.5%,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3.7%,交通和通信類價格同比下降0.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同比上漲0.9%,居住價格同比上漲4.9%。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比卜9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比上漲0.7%。其中,城市上漲0.7%,農村上漲0.6%;食品價格上漲1.1%,非食品價格上漲0.4%;消費品價格上漲0.7%,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4%。分類別看,食品價格環比上漲1.1%,其中鮮菜環比上漲5.3%;煙酒及用品類價格環比上漲0.2%;衣著類價格環比上漲1.0%;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環比持平;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環比上漲0.5%;交通和通信類價格環比持平;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環比上漲0.1%;居住價格環比上漲0.9%。
五、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有所擴大
Abstract: We have and will have a larger number of power projec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put into oper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se issues that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 post-project evaluation of these projects have and how to evaluat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 project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grid projec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while understanding the background of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 project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after evaluation of power grid project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should focus on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關鍵詞:擴大內需;電網工程;后評價;國民經濟評價
Key words: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network engineering;after evaluation;economic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TM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041-02
0引言
由于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政策的影響,已有和將有較大一批屬于擴大內需的電網工程陸續投運,它們的實施是否帶來了預期的效益?它們的實施是否合理?這些問題需要在未來一兩年甚至幾年后對這些工程的后評價中來尋找答案。那么如何做好對這些工程的項目后評價,使這些相對特殊的項目能得到客觀、公正、合理的評判呢?本文認為擴大內需電網工程后評價應側重國民經濟評價。
1為何擴大內需電網工程后評價應側重國民經濟評價
電力行業是資金最為密集的行業,根據世界銀行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報告,在每生產出1美元產值所需要的投資中,電力為4.3美元,其他行業都在2.0美元以下,輕工業在1.0美元以下,這說明國外電力行業的投入是最大的行業。國內有學者對我國的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與國外的相似[1]。同時,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其投資效果具有公共性,很多效果都表現在項目的外部。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國家在金融危機當中才對電網工程這些基礎性資金密集行業實施擴大內需項目。
目前,電網絕大部分都屬于國企,作為國有企業,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了支持國家拉動內需而實施得電網工程,在決定這些拉動內需電網工程是否立項時,不僅僅考慮它是否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考慮它是否能帶動經濟發展,帶來社會效益;還有,部分貧困農牧區的電網工程,從經濟效益來說,不值得實施,這些工程需要較遠距離的輸電線路、以及較多人力物力的電力投入(如收費較遠、檢修較困難等),而售電量較少、電價較低、線路損失較大,但是從 “戶戶通”工程的政治意義來說,這些工程又必須實施;以及由于城市規劃等政策要求而實施的遷改工程,這些更重要的是從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來考慮要實施的。
正是由于電網工程的特殊性,電網工程項目后評價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進行工程評價之前,首先要弄清工程實施的主要目的,然后針對目標進行相應的重點評價。而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個別投資項目即便財務效果一般甚至虧損,但仍然要繼續實施。
所以國民經濟評價是對電力投資項目、尤其是擴大內需的電網工程項目進行綜合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國民經濟評價,同時要著重對其立項依據進行評價。這些項目最主要的當然是能帶動國民經濟,但也不能因此就盲目上項目。
2如何進行國民經濟評價
國民經濟評價是在財務評價的基礎上,以影子價格為工具,以國家參數為標準,站在國家或者全社會立場上所進行的盈利性分析,考查投資行為的國民經濟可行性[2]。
2.1 國民經濟評價與財務評價的比較相同之處:①評估目的相同:二者都是尋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②評估基礎相同:二者都是在完成產品需求預測、廠址選擇、工藝技術路線和工程技術方案論證、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基礎上進行的;③基本分析方法和主要指標的計算方法類同:二者都采用現金流量分析方法,通過基本報表計算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指標;④計算期相同。與財務評價相比,國民經濟評價與其區別如表1所示。
2.2 電力投資項目進行國民經濟評價的費用與效益為了正確估算建設項目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真實的凈效益,對占投資比重較大的貨物,按費用構成劃分,以影子價格代替財務評價中的現行價格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調整換算。
2.2.1 對投資費用的識別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整方法,一般采用影子價格與現行價格之差所算出的差額,調增到財務評價固定資產投資上,從而得到國民經濟評價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些費用包括直接進口機組和國產機組的設備費、安裝工程費、建筑工程費、土地費用、其它費用(扣除國民經濟內部轉移支付的費用、聯合試運轉費)的調整,另外還包括配套送變電工程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原值、生產流動資金和經營成本的調整。國民經濟經營成本包括發電成本(燃料費、水費、材料費、修理費、工資、職工福利基金以及其它費用)和供電成本。
2.2.2 國民經濟評價的效益計算在電力行業的國民經濟評價中,影子電價是一個關鍵指標。作為產出物的影子電價應按分解成本或邊際成本,分各地區測出;或近網、省局根據產品消費者的支付意愿,來確定用戶所能承受的編輯電價。但是這項工作實施起來比較困難,現暫按《方法與參數》中的電力分網影子價格計算[3]。增值稅、所得稅等是政府調節分配和供求關系的手段,屬于國民經濟內部轉移支付,不計為項目的費用。國內貸款利息為項目與政府、或項目與國內貸款機構之間的轉移支付,同樣不計為項目的費用。而國外貸款利息由于其支付造成國內資源向國外的轉移,應計為項目的費用。經濟現金流量表是國民經濟評價的基本報表,按調整后的固定資產投資和經營成本扣除內部用于轉移支付的部分編制經濟現金流量表。當工程項目既有國內貸款,又有國外貸款時,除了需編制全部投資的經濟現金流量表,還需編制國內投資的經濟現金流量表。
2.3 國民經濟評價的主要指標項目國民經濟效益分析主要是項目國民經濟凈效益分析,也就是要分析項目的實施究竟能給國民經濟帶來多大的凈效益,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合理。這方面的分析指標主要是經濟內部收益率,經濟凈現值和經濟凈現值率等輔助指標。項目初選時,還可計算投資凈效益率等靜態指標。
2.3.1 經濟內部收益率(Economic Internal Rate of Return)經濟內部收益率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貢獻的相對指標,使項目在壽命期內各年經濟凈效益流量的現值累計等于0時的折現率。表達式為:(B-C)(1+EIRR)=0
EIRR是項目進行國民經濟評價的主要判斷依據,可以先采用試算法,再采用插值法得到。
當EIRR?叟is時,(is是社會折現率)說明項目占用投資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達到或超過了要求的水平,這時項目可以接受;
EIRR
2.3.2 經濟凈現值(Economic Net Present Value)經濟凈現值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凈貢獻的絕對指標。它是用社會折現率將項目壽命期內各年的經濟凈效益流量折算到建設期初的現值之和,用來評價項目對國民經濟凈貢獻。表達式為:
ENPV=(B-C)(1+is)
式中,B為效益流入量;C為費用流出量;(B-C)為第t年的凈效益流量;is為社會折現率。
當ENPV>0時,表示國家為擬建項目付出代價后,除得到符合社會折現率的社會盈余外,還可得到以現值計算的超額社會盈余,說明項目效益不僅達到社會折現率的水平,還帶來與凈現值等值的超額凈貢獻。當ENPV=0時,表明項目投資的凈收益或凈貢獻剛好滿足社會折現率的要求。當ENPV
2.3.3 經濟凈現值率(Rate of Economic Net Present Value)經濟凈現值率是反映項目單位投資為國民經濟所做凈貢獻的相對指標,是經濟凈現值與投資的現值之比。表達式為:
ENPVR=
其中,I為項目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的現值。
經濟凈現值率一般可按全部投資和國內投資分別計算。在分別計算時,公式中的數據應根據指標的要求做相應的調整。該指標一般用于在投資總量限定時多投資方案的比較選擇,并可最為判斷的依據,即此比率高的投資方案為較好的方案。
參考文獻:
[1]張蚌京.電力建設項目后評價工作的若干思考[J].電力標準化與技術經濟,2008,總第67期:P47.
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反映了該國在該時期內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成果。這一成果可以用幾個主要的綜合經濟指標表示出來,借以考察國民經濟生產、分配和使用的情況,并可用以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時間進行對比,以分別出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速度的快慢等。這些綜合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物價指數、利率、工人就業率、進出口貿易額、政府支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一系列總量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收入。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的經濟活動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其內容為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B代表私人總投資,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凈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它是從生產角度出發把生產中所形成的各種收入相加起來,即把雇傭人員報酬、非公司企業的業主收入、公司利潤、凈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和間接稅相加而求得國民生產總值。
第三,部門法。部門法按物質產品與提供勞務的所有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它反映了國民收入的來源,所以也稱為生產法。根據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以上三種計算方法中,產品流動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應以它為標準。如果用其余兩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與用產品流動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不一致時,則應按產品流動法所得出的數字進行調整。
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同時計算另外兩個與之密切聯系的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與國民生產總值是一樣的,即產品流動法、所得法和部門法。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收入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生產概念。所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凈值。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可以用于社會消費和凈投資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它等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折舊以后的產值。
②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國民經濟情況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指標,它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資、利潤、利息、租金與政府津貼的總和,也等于國民生產凈值減去企業間接稅再加上政府津貼,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租金+津貼=國民生產凈值-企業間接稅+津貼
與國民收入密切聯系的也有兩個重要的總量指標,即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從國民收入中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與所得稅,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與政府向居民戶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所交納的所得稅、財產稅等,表示一國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為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儲蓄兩部分。
③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因此,它的變動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產量所發生的實際變動,另一種是價格所發生的變動。
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是正常的,而由于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則是虛假的。為了準確反映產量的變動情況,使得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能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就要按某一不變價格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同樣,對于國民收入也應作如此的處理。
利用不變價格折算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確定為基年,以該年的價格為不變價格,然后用物價指數來調整按當年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就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便于進行比較。
物價指數是各單個商品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總價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總價值之比,通常表現為百分數。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很難尋找,因此并不適用。實際上,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有關資料同樣也可以求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8,531億元人民幣,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為45,006億元人民幣。以1990年為基年,由《中國統計年鑒》可查到,1994年對1990年的發展速度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為29,372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其增長率為142.9%,二者的差距約為85%。存在這樣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義國民生產總值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真實情況。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平均指標,它等于某年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年人口數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經濟運行的側重點與國民生產總值
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模,而前者則有助于了解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補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形勢。
投資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幾個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的資料后,通過對它們的水平高低、增長速度、部門構成和地區差別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大體了解當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狀況。如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增長情況、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在各個部門與行業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投資情況等,就可判斷現時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氣候對投資將有何影響,為選擇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解決如何投資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2)經濟運行變動特點
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情況只能對國民經濟形勢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要深入掌握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還必須對經濟運行的變動特點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模、工業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傳統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的?,F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比較,可以發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的狀態,各行業都欣欣向榮,新行業、新企業紛紛建立,老企業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企業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下降。企業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被迫縮減投資規模與生產規模,工業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率上升。企業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受經濟周期循環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受循環的影響則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以及旅游業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因為對這些行業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的需求就高,該行業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增長型行業,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所形成的行業,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更有發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增長帶來的利益。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如飲食業、服裝業、醫藥業及公用事業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是比較穩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國民經濟環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
基本上由市場調節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企業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
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物價持續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生產的發展。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修改與綜合。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進或需求拉上,有時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貨膨脹起動之后,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就互為因果了,一定條件下二者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果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當通貨膨脹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的理論就不合適了。
沖擊與傳導理論是一種關于通貨膨脹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沖擊是一種力量施加于經濟系統上,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經濟系統內部,也可來自于經濟系統外部;可以是經濟力量,也可以是非經濟力量;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非確定的。例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視為一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利率提高可視為一種政策沖擊等等。一個沖擊發生后,將會對經濟系統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稱之為傳導。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必將影響到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一影響的具體途徑,就是一個傳導過程。
沖擊與傳導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運用這一理論的確有助于解釋一些前述三種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而且,在實際分析時,用這一理論比較容易把握問題的重點。
理論與事實都證明: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必定會出現通貨膨脹??梢?,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視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沖擊因素。那么,這一因果關系體現在哪里呢?大致地說,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階段有關,如果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之下時,其對應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當經濟增長處于潛在增長水平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二是
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對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一般而言,對應于擴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對應于收縮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較高。
依據上述兩個結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正確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展變化,必須把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比較結合起來考慮。例如,當前經濟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種種分析后我們認為下一年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那么根據前面的結論,同一經濟增長率在收縮時期會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又依據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因為經濟增長是向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通貨膨脹率將會降低。
除了經濟增長之外,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沖擊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轉變、戰爭、國際收支狀況以及一些突發的不確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會超過經濟增長而成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的順差,那么一方面意味著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換回的外匯或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國內市場上不能流通,需要兌換成本國貨幣,就會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國貨幣。在這兩方面原因之下,通貨膨脹將會顯著上升??梢?,要想比較準確地把握通貨膨脹的發展狀況,必須注意全面觀察各種可能的沖擊將對通貨膨脹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能否及時判斷各種沖擊的產生與傳導,對投資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
③經濟結構變動的動態比較。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最終需求結構等,這里只介紹產業結構變動分析,因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演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
產業結構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產業結構合理與否,對于優化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衡量產業結構合理與否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變化率。對于產業結構已達到高等級的國家來說,這一指標不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但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產業結構需要逐步升級,因而產業結構變化率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這一指標的具體化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變化率,即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相對比重變動狀況。計算GDP變化率時可用現價或不變價,如果要用于反映現狀可用現價計算指標,若要反映變化規律時則必須用不變價計算。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項產業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比例應該是在保持絕對量增長的前提下,第一產業(農業)的GDP相對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工業與建筑業)與第三產業(流通服務部門),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才能促進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變,經濟增長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經濟運行,通過價格杠桿與競爭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經濟運行中種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無法發揮出來,因此還必須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局勢,采取一定調控措施使市場作用的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政府的這種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各種經濟政策與經濟措施,因此,對政府政策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成為宏觀分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關于這方面的具體介紹將在本章第三節中展開。
(4)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
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促進經濟良性運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對此認真分析,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調整措施,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戰略。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很明顯,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資源的銳減和自然災害的發生等,都會引起經濟的嚴重波動,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由于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際間政治、經濟關系等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的經濟波動,這些變化包括戰爭、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等。
第三,由于國內非經濟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內政治、社會環境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嚴重干擾。例如,發生政治動亂、發生影響社會安定和民族團結的重大事件等,都會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關鍵詞:生態生產力 GDP 綠色 GDP 關系
由于近年來我國對資源開發的迅速增長和對能源的嚴重消耗,迫使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日益明顯的今天,切實有效地加強環保工作乃是當務之急,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機制,引入并推行綠色GDP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
一、什么綠色GDP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礦產、水和海洋)與環境因素(包括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影響之后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即將經濟活動中所付出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從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其計算結果可稱之為“綠色GDP”。綠色GDP這個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根據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以EPD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研究”中對北京市1997年綠色GDP進行核算的結果表明,按生產法計算的綠色GDP占GDP的74.94%,按支出法計算的綠色GDP占GDP的75.75%綠色GDP(可持續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怂乖谄?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這個概念的基礎是:只有當全部的資本存量隨時間保持不變或增長時,這種發展途徑才是可持續的。 環境污染可持續收入定義為不會減少總資本水平所必須保證的收入水平。對可持續收入的衡量要求對環境資本所提供的各種服務的流動進行價值評估??沙掷m收入數量上等于傳統意義的GNP減去人造資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各種資本的折舊。衡量可持續收入意味著要調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二、GDP與綠色GDP核算方法
1、GDP的核算方法
GDP有三種核算方法。一是從生產角度來計算 GDP,即從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過程的產品價值形成入手,從其總產出中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轉移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的增加值之和,即為 GDP。其基本計算公式為:GDP=總產出-中間投入價值;二是從收入角度計算 GDP,即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得到的收入份額計算 GDP。其基本計算公式為:GDP=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三是從產品最終使用角度計算 GDP,即從產品生產出來的最終使用去向計算 GDP。其基本計算公式為: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凈出口。
2、綠色GDP的核算方法
綠色GDP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將資源和環境獨立出來,建立資源和環境賬戶,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補充,在此基礎上對現行GDP進行扣減和調整,從而得出綠色GDP。簡單地說:綠色GDP=傳統GDP-資源環境損害+環保部門新創造價值。也可以說,綠色GDP=(傳統GDP)-(自然部分的虛數)-(人文部分的虛數)。這里,自然部分的虛數主要指資源環境方面的損失,人文部分的虛數指貧富懸殊等不利影響。對綠色GDP的實際測算,目前集中在對資源環境損失的測算上。
3、GDP與綠色 GDP核算方法的比較與分析
綠色 GDP的計算關鍵是估算非生產自然資產的經濟使用價值,這部分價值應包括兩部分:一是經濟資產中非生產資產的使用;二是環境資產的使用。這兩部分價值之和表明人類的生產活動對全部非生產自然資產的經濟使用。從而,綠色 GDP的計算將自然資源的耗減和降級從當期收入中扣除了,使其能真實反映經環境因素調整后的生產活動成果。由此可得,第一,傳統GDP由于沒有將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核算體系,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及局限性,因此,呼喚綠色經濟、實施綠色GDP核算已經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一種必然趨勢。第二,與傳統GDP相比,綠色GDP具有更強的科學性與客觀性??鄢匀毁Y源的耗減成本境退化成本,能更加真實地反映國民經濟狀況。綠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對自然的負面效應越低,經濟增長與自然環境和諧度越高。
三、GDP與綠色GDP的關系
GDP與“綠色”GDP都是反映國民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GDP是基礎,“綠色”GDP是補充“綠色”GDP則在GDP的基礎之上考慮了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大系統的協調關系,是一種全面反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是對GDP指標的一個必要的補充。GDP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在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檢驗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綠色”GDP則能清楚地看出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的代價。GDP與“綠色”GDP兩者之間互相促進、互相依存,應從GDP指標逐步過渡到“綠色”GDP指標。GDP從生產角度看由各產業部門增加值組成,從使用角度最終由消費、資本形成、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組成。而“綠色”GDP也包括相應的指標與國民可支配收入、國民儲蓄、國民財富等宏觀經濟指標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綠色”GDP不是一個孤立的指標,“綠色”GDP更能綜合反映國民經濟的真實發展狀況。綠色GDP雖然重要,但是距社會地全面進步與人類的全面發展還有一定的距離。更為現實的是應將綠色GDP納入到科學發展觀的統一框架中,通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解決資源與環境保護問題,同樣也解決其他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以實現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而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綠色GDP核算,保護和發展生態生產力,我們應加大宣傳力度,盡快使新的觀念深入人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氛圍;應探索一種新機制,實現生態資源的合理占有,生態產品的合理分配,以及在生態生產全過程中的責權利合理關系;應加強理論研究,確立綠色GDP的戰略地位,及時出臺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實現我國真正的發展的經濟增長,造福社會。
參考文獻:
[1]嚴行方.綠色經濟[M].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8.
[2]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M].2007.
[3]焦比方.環保型經濟增長——21世紀中國的必然選擇[M].2001.
關鍵詞:河南;信息化;國民經濟;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52-03
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實力及文明程度的標志,信息產業也成為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河南省信息產業建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與此同時,河南省近年來的國民經濟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那么,在當前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河南省的地區信息化建設究竟處于一個怎樣的水平,信息化建設因素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相關性等,是十分值得關注和探究的問題。
一、河南省轄市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
地區信息化是以城市信息化發展為基礎的。根據國家信息產業部所公布的《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①以及河南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利用信息化指數法(Index of information)對當前河南省各主要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測度。信息化測度指標的選擇有一定的相對性,不同的地域或時期,指標體系的構建可能有所不同。為合理測度河南各省轄市的信息化水平,本文按照代表性、簡便性、可比性和準確性原則,選擇了以下五類建設因素共14項明細指標,共同構成圖1所示的信息化水平測度體系。
基于以上指標體系,本文對2008年度河南省18個省轄市各項指標的數值進行了統計 。由于信息化指標之間不同質,為進行對比我們以鄭州為基準,將各地市的指標值進行指數化處理。由于指標加權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和標準,而取決于如何判斷各指標在信息化中的地位或作用,考慮到城市間同類指標具有可比性,為方便計算本文采用相同權數簡單算術平均法來測度各省轄市的信息化指數。具體算法是:將鄭州的各項指標值指數定為1,將各地市的同類指標值除以鄭州對應的值求得該市各項指標值指數。然后將各項指標值指數相加除以指標個數,計算出該市各信息化因素標準指數。最后對各信息化因素標準指數進行平均,求得各地市的信息化發展指數。那么本文測度的河南各省轄市的各項信息化主體指數及綜合指數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河南18個省轄市中,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多集中在豫北和豫西地區,如鄭州、焦作、洛陽、新鄉等。而程度較低的城市多集中在豫東和豫南地區,如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
二、河南省區域信息化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考慮到人口和其他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本文選擇人均GDP作為經濟發展的對比分析指標。表2列示了河南18個省轄市2007年度人均GDP及其指數化處理后的指數,以及與信息化指數的對比情況。
可以看出,河南18個地市在經濟發展上同樣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地區間不平衡較為明顯。其中仍然是豫北和豫西地區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如鄭州、濟源、焦作、洛陽等);而豫東和豫南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如信陽、商丘、駐馬店、周口等)。這顯示出地區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我們不妨用人均GDP指數與信息化指數作如圖2所示的折線圖。
從圖2可以看出,各地市GDP與其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著較明顯的線性相關性。下面將信息化指數作為解釋變量,而將人均GDP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a+bx。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參數a、b,則可得到:b=0.8395,a=0.227。于是得到回歸方程為:■=0.227+0.8395x。對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檢驗,則有:r2=0.7156,r=0.846
α=0.005單尾tα(16)=2.12 t=6.347>2.12為顯著。
由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回歸方程顯著性強。這說明當前河南省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其信息化建設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線性相關性。河南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建設,正在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著顯著的積極影響作用。按照現代經濟學增長理論,可以對這種實證的現象和結論給出如下的一般解釋:在信息經濟大背景下,信息產業已成為帶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種帶動力量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作用。主要表現為信息產業不僅本身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其發展速度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信息產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如信息產業中的郵電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目前都已經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發展規模和水平直接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其二是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間接影響作用。信息產業對各傳統產業具有催化、倍增和優化作用。首先信息產業具有擴散效應(即乘數效應),當一種信息被利用后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映,表現為當信息產品作為生產資料使用時,會提高使用者的勞動生產率,從而產生第二層次間接經濟效果,以此類推可產生更深層次的間接經濟效果。這些間接經濟效果的總和就構成了信息產業的擴散效應,使得信息產業間接為國民經濟所創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要數倍甚至數十倍于信息產業自身的效益;其次信息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優化傳統產業格局、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也都發揮出十分重大的作用。
事實上,經濟發展相對超前的日本和歐美地區信息化經歷,也充分說明了信息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作用。在1990―2006年間,日本的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由3 000億美元上升至32 000億美元,增長了10.67倍,西歐由5 000億美元上升到200 000億美元,增長了40倍。美國所以能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居于領導地位,與其信息技術產業的迅速崛起也密不可分。目前,美國信息產業創造的附加值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高新技術部門在美國國內銷售和出口中已成為最大的部門,其產值占GDP的80%。
三、結語
自2005年以來,河南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全省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發展速度及各項指標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在第12位左右,信息產業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而與此同時,河南近年來的經濟也同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位次穩步上升。僅總量上看,2005年河南GDP首破萬億大關,而2008年更達1.8億以上,排在沿海發達地區廣東、山東、江蘇、浙江之后,連續幾年穩居全國第五而中西部第一位置。GDP增速2004年至今基本平均保持在14%以上,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2005年達16 012元,2008年更達19 593元。若按照國際經驗判斷,這標志著河南已進入了一個經濟全面提速、工業規模急劇擴張的歷史發展新階段,也標志著河南在繼續保持農業大省地位的同時,已進入了全國經濟大省的第一方陣,確立了新興工業大省的基本地位。但如果把河南的信息化建設放在全國的大環境下進行比較,則其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我們以第三產業主要表征為新技術產業,根據2008年國家和河南統計年鑒所提供的數據,將GDP看做1個整體單位,那么河南與全國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指標的對比情況是: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河南為0.3而全國平均水平為0.4;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河南為0.29而全國平均水平為0.42;第三產業對GDP拉動作用,河南為0.29而全國為0.43??梢钥闯鲞@三個主要指標,河南都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依靠高新技術產業對當前傳統產業結構、經濟結構進行優化和調整,以實現信息化帶動和促進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河南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統計局.2008年河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 張穎麗,許正良.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度量方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0) .
[3] 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十一五”以來我省電子信息產業經濟發展情況報告[R].2008-11-10.
[4] 國家統計局.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The relevant analysis between the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measur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Li Li-zhi
(He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ngzhou450002,China)
閻坤徐佳蓉(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100836)
一、國債規模衡量指標及對我國國債規模的現狀評價
國債有不同的內涵。
通常來說,國債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1。廣義地講,國債是指政府實際負擔的債務,除國家預算公布的債務外,還加上或有債務(或有債務是指國有銀行系統中的壞帳,隨著目前現收現付制逐漸取消而產生的退休金債務,國家擔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門的國外借款,糧食收購和流通中積累的損失)2。在眾多學者分析與評價債務規模時,國債有時指內債,有時指外債,這些差異不影響他們提出基本一致的結論與政策建議。但涉及到總的債務規模時,對形勢的某些判斷則有所不同。
國債規模即內外債規模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歷年累計的債務總規模;二是當年發行的國債總規模;三是當年到期需還本付息的債務總額。我國從1979年開始恢復發行公債,截止到1998年,累計公債發行13755.8億元,1997年底公債余額為4825.84億元,年度公債發行額從1979年35.31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億元,國債規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分析和評價國債規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標。有學者認為,判斷國債規模適度與否的主要指標有五項:一是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額,它表明當年財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債務收入支持,指標越高,說明對債務的依賴性越大。二是國債負擔率,即國債余額/GDP,表示國民經濟的國債化程度,指標越高,表示國債對經濟的干預越強,而財政收入相對不足。三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到期付息額/GDP,指標越高,表示債務償還越集中,國債期限結構不合理。四是財政分配率,即當年國債發行額/GDP,比率越高,表示財政通過發行國債集中的財力越大。五是國民應債率,既人均國債量/人均存款,指標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購買國債的比率越高,而其潛在購買力不足3。按照國際標準,前4項指標的警戒線分別是20%、15%、6%、3%。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國債依存度在1996年已達26%,超過國際警戒線;國債負擔率1995年達到5.2%,國債償還率1994年為7.48%,1995年為13.48%,財政分配率1991年超過警戒線,達到3.3%,1995年末3.8%。儲蓄存款的應債比率1995年僅為5.1%,但人均國債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較高。由此可見,對國債發行規模影響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國債償還率、國民應債率、國債依存度、國債負擔率,其中三項指標超標說明不能對繼續擴大國債規模過于樂觀。
也有學者提出這樣幾組相對指標,債務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國債負擔率、居民應債力,其中國債償債率指一年的還本付息額/當年財政收入,居民應債能力指國債余額/居民儲蓄存款或其余額1。有學者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比較國債的增幅與財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國債增幅超過財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個年度出現跳躍式增長,說明國債增長與財政收入的增長沒有密切關系,主要取決于政府需要和國債自身還本付息。二是分析國債依存度,有三個口徑:內外債/國家財政支出,反映國債總規模;內債/財政支出,反映內債規模;內債/中央財政支出,反映發行主體的債務負擔;從90年代起,我國國債規模迅速擴大,債務依存度上升,1995年第一口徑指標超過國際警戒線,第三個口徑1992年就已經超過,1997年達到56%。三是分析國債償債率(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財政收入),1997年國債償債率超過20%,超過警戒線10%一倍,說明國債規模進入了借新還舊的惡性循環。四是分析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國民生產總值),以控制在20%內合適,我國國債余額1990年為19.59%,1996年為20.76%,已到臨界點。五是分析債務支出的使用,指出消費性支出所占比率越來越高,大大降低了國債的償還能力2。
有學者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分析國債規模的衡量指標。從靜態的角度可分為國債償債能力指標和國民應債能力指標,前者有國債占GDP的比重和財政的債務依存度等指標,后者有國債占國民銀行儲蓄存款和手持現金的比重等指標。從動態上看,國債規模應當隨國民經濟規模變動而變動3。目前我國的國債規模中的應債能力、國債占GDP的比重均處在安全領域,而且具有擴張的空間;財政的債務依存度特別是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已遠遠超越了國際安全線,國債本息支付急劇增長,籌資成本居高不下,說明國債管理體制存在問題;財政收支占GDP的比重持續趨低,說明財政規模與其職能很不相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目標和手段的調整,國債規模應當相應地擴張或收縮。
還有學者在探討中提出,由于國債是一種借貸行為,國債規模同時受到政府財政的償還能力和社會資金供給能力的制約,所以考察國債的數量規模應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借貸二者中數量較小的一方決定了國債的最大限度,二是在最大限度下綜合考慮政府對債務資金的需求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確定合理的發行量4。有學者認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關于財政赤字/GDP小于3%,國債余額/GDP小于60%的規定,借鑒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可以起到防止赤字在短期內擴大、保持國債的相對穩定、防范經濟風險的作用,因而可供我們參考5。但也有學者指出,以《馬》條約中的規定作為警戒線,是一種誤解6。文章認為,規定的意義不在于數字本身,而是為了歐共體成員國將財政赤字和債務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3%和60%只是成員國限制線。
上述文章所提及的國債均指內債或內外債,有學者認為除了以上涉及的國債規模指標外,還應考慮國有銀行壞帳和或有債務,把國家綜合負債率(內外債與或有債務之和/GDP)作為監控債務規模的主要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綜合負債指數,從最大口徑數在75%—100%之間來看,我國繼續發債的空間已經不大,再通過債務融資用于新的基礎設施的余地較小。這與大部分文章所認為的從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看,國債規模擴張還有很大潛力的觀點存在差異。二、影響國債規模的因素1.國債規模逐年增大的原因。一般認為原因在于:1財政赤字劇增。有學者分析指出,稅收收入隨著社會經濟體制與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在非規范性政府收入的沖擊下,出現大面積的流失,與此同時財政支出不斷膨脹,造成了赤字的連年擴大1。2赤字彌補方式的轉變。國債是赤字的一種彌補方式,從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和舉借國債兩種方式彌補赤字到1994年后全部以舉借國債一種方式彌補,國債發行規模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3國債規模累積效應。國債到期必須還本付息,歷年發行額和滾存余額使每年還本付息額越來越大,到1995年后我國已出現發新債還舊債的局面。4強化政府職能的必然結果。為改善經濟結構、加大對基礎產業投資,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國債發行額增大是財政收入不足時強化政府職能的必然結果2,總之,債務規模趨大是體制轉軌時期諸方面矛盾的綜合反映3。
有學者著重從國債的作用進行分析,指出彌補赤字是國債規模擴張的主要原因,適應深化改革、加強重點建設、增強財政宏觀調控能力等也是國債規模擴張的重要原因4。
2.制約國債規模擴張的因素。
彌補擴大的財政赤字需要國債規模進行擴張,但國債能否發行與發行多少還取決于購買者的愿望與能力。從這個角度出發,有的學者認為支撐我國國債規模擴張的主要原因有5:1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2各經濟主體收入增加,應債能力增強。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中,個人所占份額迅速上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占國內總儲蓄的比重也達到70%以上,居民的購買潛力很大。3由于較好地兼顧了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國債的投資性增強,逐漸成為“金邊債券”。4國債一二級市場的完善起到了推動作用。
有學者則認為,經濟的發展水平、金融深化的程度、政府管理效能、市場發育狀況、國債結構與成本—效益狀況都制約著國債規模的擴張,其中應債主體的應債能力、政府的償債能力、財政貨幣政策目標是主要影響因素:1應債主體的應債能力受到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國債規模增長率不能高于國民經濟增長率;應債能力和應債主體可支配收入直接相關,而其可支配收入水平受制于國民收入水平、稅率、國債還本付息、物價水平等因素。我國社會公眾已具有較強的應債能力。2政府的償債能力主要表現為政府還本付息的能力,償債能力不能小于當年債務還本付息額。財政收支狀況、國債償付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國債的運用效益以及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都制約著政府的償債能力。3國債作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結合部,其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于決策過程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參考資料:
張橋云:《對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國債總量擴張及趨勢的分析》,《四川金融》,1997年第12期。高培勇:《關于中國國債規模問題的幾點看法》,《財政研究》,1998年第3期。張銀政:《中國國債規模淺論》,《現代財經》,1997年第10期。劉尚希:《99年宏觀政策取向》,《經濟研究參考》,總第1269期。張橋云:《對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國債總量擴張及趨勢的分析》,《四川金融》,1997年第12期。張銀政:《中國國債規模淺論》,《現代財經》,1997年第10期。劉尚希:《99年宏觀政策取向》,《經濟研究參考》,總第1269期。
數據顯示,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7%,比9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96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5%,增速比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1至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0616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5.9%,增速比1至9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6264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8%,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7722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4%,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盡管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從環比來看,主要指標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其中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月增加9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也增長1.64%。
綜合來看,盡管部分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經濟運行穩中有好、穩中提質的勢頭依然明顯,支撐經濟穩定運行仍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前10月我國就業、物價形勢基本穩定,全年就業和物價調控目標的完成已經沒有懸念,經濟結構調整更是穩步推進。
從工業內部看,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好于傳統產業。10月份,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5%,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12.3%,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0.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1.9%,增速繼續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從投資結構看,第一產業得到加強,服務業投資增速繼續快于制造業,民間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消費增長總體穩健,網絡購物、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繼續高速增長。
當前值得警惕的是,企業資金緊張的矛盾有所加劇、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從投資到位資金情況看,1至10月份同比增長12.4%,增速與1至9月份持平,均處于全年最低水平。在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調查的企業中,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數量占總數的比重最近兩月一直保持在44%以上。由于資金緊張,企業縮減了采購活動,一些地區企業間相互拖欠現象增多,銷售回款較慢,民間借貸風險開始凸顯。資金緊張、現金流不暢,對目前企業采購、生產、投資等經營活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給社會穩定也帶來了一定隱患,需要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切實緩解資金緊張矛盾。
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突出,這一方面導致工業增速回升乏力,另一方面也導致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走低?;鈬乐剡^剩的產能,依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穩增長要求強烈的背景下,一定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遏制盲目投資的沖動,力求避免過剩產能進一步擴大。
10月份經濟運行最突出的變化是,隨著多地限購政策的放寬,房地產市場有所回暖,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降幅大幅縮小。10月份當月,商品房銷售面積1136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上月減緩8.7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7158億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減緩8.2個百分點。但盡管如此,商品房待售面積依然在持續增加,10月末達到58239萬平方米,比9月末增加1091萬平方米,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依然任重道遠。房地產行業一頭連著投資,一頭連著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下一階段,要繼續落實好相關政策措施,促使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也確保國民經濟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