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科學探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小學科學常用評價方法。國內小學科學中常用評價方法有:1.自評與他評。2.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3.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4.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5.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評價。小學科學的評價方法正逐步改革為多樣化評價方法,注重過程性評價,多數研究針對實驗器材的運用、呈現活動策略等,但是針對小學科學室外探究活動的評價研究極少。
(二)小學科學中常用評價呈現方式。小學科學中常用評價的主要呈現方式有兩類:運用言語評價方式,即是以提問法、口頭評價法等方式進行的評價;運用非言語評價方式,一般有作業性評價、科學的標準化測驗、制作成長記錄袋作為評價、量規表評價。
(三)研究內容界定。將“小學科學室外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研究”的內容可分解為科學室外探究、學生評價兩個要素。
二、研究過程
(一)研究的準備工作。在研究開始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統計小學科學中必須在室外進行的探究活動課調查教學現狀;分析評價現狀;界定研究的可行性;界定研究的內容。
(二)制定“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的初始方案。在探究活動中分三部分進行量規評價:探究活動前的準備、探究過程中的合作和交流、探究結果。評價呈現形式:探究活動前教師展示評價標準,探究過程中根據量規表實行口頭自評、互評,探究活動后小組評和自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完成評價量規表。學生評價量規表的評價指標:探究方案的明確、實驗材料準備、參與活動的情感與態度、活動記錄、完成分工情況、合作創新精神、探究成果、交流體會。初始方案的預設,因為探究活動前已有評價的標準,學生活動過程中就有了規矩,學生依據標準自我管理以及生生間的相互約束,長久實行有利于養成實驗的常規,改善室外活動中因為空間和時間導致教師管理難的問題。學生量規表中有明確探究方案的評價,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對探究活動方案的思考與制定,加強組員之間思維的碰撞。量規表中有完成分工情況、合作創新精神的評價,可以有效地約束每個組員完成自我分工,約束不參與小組活動的學生。通過生生的小組內、小組間的評價,有效解決分組不合作現象。把活動記錄和探究成果進行評價和交流展示,能較好的建立良性的競爭,養成學生間的良性競爭與合作關系。也因為有競爭而提高全組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三)教學實施對比研究。以五年上冊第一節在室外探究活動課教學為例:第二單元光《陽光下的影子》探究活動“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第一階段:實施傳統探究活動教學評價。在一個班只進行傳統教學評價,僅教師參與評價和管理。室外活動前教師講解探究活動方案、活動紀律、做活動記錄?;顒舆^程中主要由教師管理?;顒雍蠼處煷罅潛P表現好的同學,如“不錯”、“好”、“很好”、“你的探究記錄好”、“你觀察得很細致”、“你分析得很透徹”、“你的結論很有創意”等等。批評表現不良同學,“你的記錄不好”;“你剛才離開小組活動需要批評”。教學效果:上課流程勉強能完成,但是探究效率低下。教師忙于管理學生紀律,優生滿足于表現自我的發現,有7個后進生對探究方案不明確、有5個調皮生活動過程中脫離小組活動。只有2個小組全程合作交流,7個小組由部分優生承擔完成,2個小組完不成探究任務。其中完成探究活動的小組有3個小組流于探究形式,屬于動手不動腦,不能清晰地知道到底探究了什么,也說不出觀察什么現象,從中發現了什么。教學反思:探究活動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小組活動前學生對探究方案缺乏思考,中等生缺乏活動目標,參與積極性不高。室外探究活動過程中,各個小組分布范圍廣,教師評價管理不及時、不能具體到位?;顒忧昂蟮睦蠋熢u價為強加給學生的,由于小學生的自律性弱,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第二階段:實施“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研究”的方案。實施“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研究”的方案:探究活動前教師展示評價量規表,讓學生認真閱讀評價量規表,熟悉評價指標。探究過程中激勵小組中每個成員以量規為標準實行自我管理,同時活動中小組間的通過口頭評價相互監督,探究活動后在交流探究結果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完成量規表,進行小組評和自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教學效果:上課流程順暢,活動過程中紀律明顯好轉。經統計分析,大部分優生能帶領小組認真探究,更注重小組的合作了;有2個后進生對探究方案不明確;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脫離小組活動。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只有6個小組全程合作交流,4個小組由部分優生承擔完成,1個小組完不成探究任務。教學反思:在探究活動中“小學科學室外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量規表”給了學生評價的準則,讓學生能主動評價、學習,提高學生獨立完成探究活動的能力,而不全依賴于教師的組織和管理。改善室外探究活動的管理。這樣教師有時間對優生的啟發、對后進生學生輔導。但是這個評價僅僅是給了簡單地一個等級評定,而且評價表格過于復雜、強調了個人的評價。額外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后進生難以完成,也導致教學時間的增加。解決策略:(1)簡化評價量規,一個小組只完成一個評價表格,表格中有小組集體評價又兼顧個人評價;(2)對評價者進行相應的培訓;(3)增加教師適宜的定性評價,不同程度的學生對他們評價標準有所不同。第三階段:實施改進后的“小學科學室外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研究”的方案。在兩個個班中實施改進后的方案的教學效果:探究活動的效率有了明顯提高,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脫離小組活動,學生基本實行自我管理,小組集體感提高,交流匯報積極性高。但每個班都依舊有2個小組獨立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需教師多時間關注輔導。幾個后進生自律能力有進步但仍需提高。在五年級上冊繼續實施改進后的“小學科學室外探究活動的學生評價研究”的方案,《光與熱》、《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五年級共實施評價方案四節課后,學生的自律能力、獨立探究能力明顯提高,有效提高了室外探究活動學習效率。
三、研究結論
關鍵詞:小學科學 探究
在當今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探究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關鍵詞之一。按照 《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茖W探究不僅涉及提出問題、 猜想結果、 制訂計劃、 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還涉及對科學探究的認識??茖W探究活動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索、質疑和探究??茖W探究活動大致歸納如下。
1 幾種常用的探究活動
1.1 觀測
觀測是有計劃地對研究對象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觀察、測量、記錄的過程。觀測分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如對植物、動物、人體觀測大多進行定性描述。如對環境的溫度或濕度的觀測就必須進行定量的描述。如:1)溫度與雛雞的體溫調節、活動、采食和飼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密切關系。2)濕度的大小對與小雞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雛雞應保持在 60%~70%的濕度,中雛應保持在 50%~60%的濕度。
1.2 實驗
實驗借助器材對假說進行檢驗。通過對非觀測變量進行有效控制,對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觀測。如教孩子做生態瓶。田螺、小魚、小蝦,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很難獲得,我們可以用水蝸牛來替代。一般一個20升的瓶子中放一兩只水蝸牛就可以了。水蝸牛的繁殖速度也很快,不久你就會發現瓶壁上或水面上有膠質狀的卵,兩周內學生就會觀察到卵開始孵化成小蝸牛。水蝸牛主要以綠藻為食, 綠藻就是生長在瓶壁上的那層綠色的薄膜狀物質。注意,生態瓶受到陽光的照射量和綠藻的生長速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一個平衡的生態瓶中, 每天綠藻增加的量應該與水蝸牛能吃掉的差不多。有了這個生態瓶后,同學們就可以根據它們的觀察記錄進行討論,對所觀察到的變化原因進行猜測,或預測一下這個水生生態系統可能會發生哪些變化。
1.3 游戲
游戲是借特殊模型進行的一種探究活動,以游戲的方式加深體驗,提高認識。如傳話游戲(利用紙杯做的電話模型進行傳話)。
游戲過程:
①交代規則。
先由教師把傳話內容悄悄地口傳給每一行的第一個學生,然后按座位順序以最快速度往下傳。最后一個學生接到話后,立即上臺匯報,又快又準為優勝。
②游戲競賽。
教師將三項傳話內容分三次往下傳。每一次游戲完后,分小組總結本組傳話的情況,從聽、 記、說三個方面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以利于下次改進。
③評比總結。
在學生傳、評、議后評出優勝小組。教師總結傳話要領:聽得準、記得牢、說得明。活動結束,給優勝組頒獎。通過游戲,學生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1.4 分類
分類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與特定的科學問題結合起來,注意對分類結果的解釋、分類結果所揭示的問題結合。如對 “我們吃什么” 進行分類
①淀粉類:碳水化合物。
②蛋白質:魚、肉、蛋、奶、豆類。
③油脂類:脂肪。
④維生素和礦物質:蔬菜、水果類。
通過分類學生知道:
①食物的營養有多種。
②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不一樣。
③一種食物不能含有身體必需的全部營養對人體生長發育、更新細胞、修補組織、調節機能而言,食物是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也是產生熱量、保持體溫、進行體力活動的能量來源。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后可以滿足人體多方面需要。
④注意攝取食物的多樣化,不偏食、不挑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5 問題解決
問題解決是克服困難的過程。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進行判斷和決策的能力。問題解決步驟:
①弄清問題。
②考慮周到。
③權衡利弊。
④不斷學習。
2 探究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
2.1 科學探究問題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如關于水你想研究什么?可以從水的性質、作用以及與社會、人文的關系提問。
2.2 讓學生自己從探究活動中提出問題
如關于巖石的性質,通過實驗活動后, 問:“巖石變化了嗎?”
2.3 讓學生明確所要探究的科學問題
出示兩張大小相同的紙, 一張展開, 另一張捏成團。明確提問:“這兩張紙會以同樣的方式落下嗎?”
而小學科學課中的教學難點是指重要、難懂的概念、規律。對于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師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突破教學呢?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自制教具、自編實驗和改進實驗突破教學難點。這些方法對突破教學難點具有針對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自制教具突破教學難點
科學中的實驗是學生認識和研究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引導學生熱愛科學、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自制科學教具具有很強的學科特色,趣味性強、實驗性強、理論性強,制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科學教師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實踐經驗。教學中,筆者希望把課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用形象逼真的自制教具來演示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
2 自編實驗突破教學難點
有些科學知識很抽象,很難懂,學生缺乏直觀的認識。因此,如果在教學中遇到這種難點,教師就要盡可能地把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教師可自己設計實驗來展示教學內容。
3 改進實驗突破教學難點
科學實驗課的改進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實驗更高效地突破難點,因此教師在改進實驗時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過以上的科學探究活動和注意事項,我們所要努力追求的,不過是促使學生這種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從一個小孩想知道蚯蚓如何在地下生活,到一組科學家探究新的納米材料,只不過是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的漫長過程中的一個個階段。而處于這之間的恰恰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為得意和引以為豪的那個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正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 促成了學生從自發的不成熟的探究, 走向科學的探究。在這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 教育起了關鍵性的核心作用。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實驗稿).
[2]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每當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取得某個單一性科學課題的探究成功時,內心所感受到的成就感、滿足感,會蕩漾于心際,溢表于眉容,漣漪至之后很長的一個時段。單一探究時所經歷的時間越長,期間所經歷的辛苦越多,如若再經歷一些磨難什么的,成功留給學生的記憶就會越深刻,由此就較好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也挖掘出了學生進行單一科學探究的潛力。經歷多次的單一科學探究后,學生自覺進行實踐科研的潛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單一性探究,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進行的探研實踐活動,也可以是科學教師引導著啟發式地列出一個探究課題,提供學生進行鉆研性課題研究。只要不加外來抑制,小學生天生就有屬于自己對未知世界的本有的較為廣泛的興趣愛好。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關于動物的,如:蟬為什么會在鳴叫?螞蟻真的是由黃蜂變成的嗎?有的是關于植物的,如:沒有空氣,生命力很強的小草還能生存多長時間?浸泡在水中的水仙根,為什么不會腐爛變質呢?等等,小學生的科學興趣問題很多,可以說是舉不勝舉。但稍加論析,就會判明,有一些興趣問題是不能作為單一探究課題的。不能作為單一探究課題的原因是因為受著某些條件的限制。譬如,學生對“煤是由樹木變成的”這一自然現象很感興趣,也很想通過自己在課外對此的單一探究,來看看自己親手深埋地下的樹干樹枝樹根是否能變成黑亮亮的煤炭。學生們會很有興趣地去想,甚至會有步驟地去實干了,但很清楚的一點是,大家是看不到由樹變煤的實驗結果的,所以這個單一探究科學實驗,雖然興趣很濃,想法不錯,設計的做法也不差,但結局真是遙遙無期,只能是望“煤”作嘆,想“煤”興嘆,僅此作罷。因此,作為科學教師,為避免學生自行進行無果的單一科學探究,應要引導著學生列舉出一些可行的探究課題,也可以對學生自行選擇的探究課題進行甄選,而后挑選出一些切實可操作的單一性研究課題,放手讓學生利用課后業余時間進行這些課題的單一科學探究。
單一性探究前,務必要求探究者積累一些科學知識,要有科技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識,要儲備有一定量的科學知識,這樣,就能有助于單一性探究的正常進行,也有助于單一性探究的不斷深入,順暢進行下去的話,就可能有助于單一科學探究的最終成功,否則的話,很有可能使單一探究寸步難行,或者夭折于單一探究的初期。從入學者的科學學程編排來看,適宜單一科學探究的學生群,應從小學四年級始,并且還得要求單一探究者能有較好的自學能力。過早地讓小學生進行單一探究,會使單一探究成功率極低;極低的單一探究成功率,不但會白白耗損小學生的業余時間,而且還會耗損掉學生學科學的興致。所以,不能早早地讓小學生進行單一科學探究,過早了,就有“拔苗助長”之嫌,會適得其反的。
科學探究教學是指,教師按照科學探索和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創設有益的教學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就某一探究主題自主地開展搜集資料、調查研究、設計操作實驗、合作討論等探究活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是讓小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規律,體會科學研究時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茖W探究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自我知識建構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通過探究自然而然地進入科學的學習。第二,過程的體驗性。學生進行的科學探究活動,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探究活動的結果并不重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由親身體驗引出的現象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第三,重視科學素養養成??茖W探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通過自己參與、親身體驗、合作討論,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小學科學探究教學存在現狀分析
探究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被引入到基礎教育中,越來越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重視,但在現實小學科學教學中也還存在著較多問題,教學效果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其主要原因還是教學改革的理念談得比較多一點,而實際操作層面的教學方法卻很少有專門指導。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已基本領悟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明確了教學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師都將教育關注的主體放在了學生上,認識到了教學內容應該豐富、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要多關注教育過程的實施,但實施教育過程的時候,教師卻也力不從心,不知如何建構組織課堂教學,如何運用探究教學模式,或者運用了探究教學,而實質的教學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解決小學探究教學實際操作問題,是我們要首先思考的問題。
三、小學科學探究教學策略思考
1.信任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探究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一樣,教師首先要創設寬松的學習情景和情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孩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組織學生質疑、思考、調查、探究、討論。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和幫助。所以,在探究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多創設自主探究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思考分析,探究問題。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讓燈泡亮起來》、《觀察金魚的身體》、《水和油的分離》、《設計制作一個雨量器》等這些具有小實驗、小制作性質的探究課時,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探究分析,讓學生盡情地探究快樂的實驗,在玩中學,學中玩,讓學生喜歡探究、喜歡動手,必能增長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如何開展有效的探究教學,更多是設計研究探究活動,組織引導探究過程,關鍵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信任和尊重學生,把科學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實踐、大膽放手,讓科學探究課活起來。
2.貼近生活,探究實驗貫穿于課內外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教學;有效性;策略
“探究性教學”是一個不變的主題,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性的學科,這門學科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探究性教學,讓學生學會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聯的比較膚淺的科學知識,并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加以運用,最終使學生形成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探究性是科學的本質特點,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怎樣更好地提高小學科學的探究性教學,這是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通過材料實施探究性教學
在一定程度上,材料的選擇能夠直接影響探究過程學生感受的深淺和探究教學的方向。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進行一些科學探究,然而,并非材料越多越有效,倘若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材料不夠典型或者是過多,那么就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進而使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失去控制。比如,有一部分教師在講解《研究磁鐵》這一節內容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各種各樣的磁鐵,探究磁鐵的磁性,為各個小組的學生準備了柱形磁鐵、圓餅形磁鐵、蹄形磁體、條形磁鐵以及鐵粉、鋼珠小刀、各種各樣的硬幣、大頭針、回形針等。然而,當學生拿到這些材料的時候,就只顧著玩耍,用磁鐵吸來吸去,甚至是用磁鐵吸身邊的材料,盡管教師在課堂上不停地提醒學生,可是很難讓學生停下來,致使課堂教學失去控制,不能夠使探究教學順利地完成。因此,教師在為學生提供一些探究性材料和組織教學的時候,不但要確保足夠,而且要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動手進行探究,與此同時,重視材料的選擇,保證材料的結構性,以更加有效地掌控課堂。教師在借助材料控制課堂教學的時候,可實施一些策略。比如,可以實施分批下發材料的策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好勝心理做出一些暗示:教師首先給那些仔細觀察的學習小組下發材料。這樣,各個小組的學生就能夠相互提醒,互相議論著說:“我們一定要更加仔細一些?!薄啊痢?,你一定要仔細地觀察,爭取有更多的收獲?!薄奥c……”等。教師通過實施這種策略,就能夠更好地實施探究性的教學策略,從而順利地完成探究任務。
二、通過問題實施探究性教學
問題是探究的淵源,是探究的出發點,是連接師生的紐帶,更是激發學生的潛力、拓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問題有了,學生探究的方向就有了,只有讓學生發現了問題,才能夠使學生提問,在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便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當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值得倡導的。然而,有一部分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過于直接地提問學生,從而不能夠使探究教學順利地進行。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的教師來講,一定要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引發點與興奮點,設置一些具有突破性或者是針對性的問題,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向,進而能夠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回答問題。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這一節內容的時候,首先提問學生:“蘋果為什么會落地呢?”學生會互相思考和議論,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學生的一些回答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是片面的,但是這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需要肯定和表揚學生的各種回答,然后,教師接著說:“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是如何解釋的呢?”這樣,教師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能夠更好地實施小學科學的探究性教學。
三、通過簡練的敘述,實施個性化的探究性教學
根據小學科學新課標的要求,要讓學生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敘述探究的結果,進行溝通和交流,且要參與評議,質疑別人的探究結果也屬于科學探究的一項內容。一個詳細的探究結果與全面的敘述,不可以模糊,不可以嗦,不可以重復。比如,教師在講解《斜坡的啟示》的時候,需要指導學生做科學探究的實驗――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遠近取決于什么因素?學生通過做實驗,得出了下面的結論:(1)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遠近和小車的位置有關系。如果小車的位置越高,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就越遠;如果小車的位置越低,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就越近。(2)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遠近和坡度有關系。如果坡度越高,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就越遠;如果坡度越低,從斜面上下滑的小車沖出去的距離就越近。學生敘述探究結果的過程,也是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實驗現象的過程。
四、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實施探究性教學
小學科學教師不可以把上課、下課當成教學的起點與終點,小學科學的探究性教學常常不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的時候,一定要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學課堂,隨后又帶著問題走出教學課堂。因此,教師需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制約,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教學課堂外進行探究,以使學生的探究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大自然等課外。在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不少的知識都需要學生在課外進行探究,比如,“養蠶”、記錄“一周的氣溫”、觀察“綠豆種子的發芽”等。教師一定要注重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探究,認真安排,精心組織,并且要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的結果。
五、通過評價實施探究性教學
在小學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的鼓勵與表揚能夠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強,特別是教師的一些正面評價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各個方面與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當然,評價的方式也具有多樣性。只要學生在探究中發表了一些自己的見解或者是取得了一些進步,教師就一定要鼓勵與表揚學生,哪怕僅僅是一句話。對于學生能夠和大家一起分享探究成果的、積極探究問題的、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和別人一起協作的、能夠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只要是在一個方面值得肯定的,教師就一定要鼓勵和表揚學生。教師要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就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評價探究活動的重點在于探究的整個過程、應用知識技能、所有學生的共同參與、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各種感受。教師要注重學生在探究時的自我改進與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了解自己、欣賞別人、學會反思、學會實踐的過程,從而達到授之于漁的效果。在探究活動當中,教師應當用一種欣賞的、全新的態度來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評價。教師一定要使學生完全地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指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把失敗與挫折轉化成探究學習的強大動力。
總之,小學科學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過程,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征,給學生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更大的空間,呈現高質量的、多向的、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最終更好地實施小學科學的探究性教學。
參考文獻:
[1]穆林鳳.在情境中探究,促興趣發展: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探究學習的策略初探[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12).
[2]周保祥.讓科學與生活比翼齊飛:談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J].小學教學研究,2011(08).
[3]張鳳蓮.科學探究該有多深:小議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幾個誤區[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04).
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在于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從而讓學生對知識的形成有良好的體驗,進而深刻理解科學本質,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并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一、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式學習小學科學知識的核心所在,而為了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就需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主動性。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注重課程導人環節,通過有效的科學教學導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機。第一,懸念導人;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同時也是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所在。對此,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為學生精心設計科學導入問題,為學生設計認知上的矛盾和懸念,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當中。例如,在學習動物與天敵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問題:美國東部山區中鹿和狼在同一片天地里生存,它們的數量變化也不明顯。一些人在看到狼群咬傷小鹿的情況后,開展了滅狼運動,但是結果并沒有像他們預想的那樣,小鹿的數量不增反減,發生這一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為學生制造懸念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第二,生活導入;科學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緊密的關聯,教師在科學課堂上要善于引入學生生活中的現象為學生講解新的科學知識,拉近學生與科學學科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有效提升科學教學的真實性。例如,在教學日食一課時,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看到的日食現象,并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 二、創設探究情境 每一個小學生都擁有著美麗的夢想,他們渴望自己成為一個勇敢的探索者和發現者,而且他們具有與生俱來的探究本能。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科學學科的學習當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探究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環境中進行深入的探究與發現,別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科學的魅力。例如,在教學哪杯水更熱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去探究發現,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營造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探究和解決科學問題:在同樣的兩只杯子中放人同樣多的熱水,但是兩杯水的溫度不同,將溫差控制在兩度以內。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兩杯水進行觀察,讓學生親自摸一摸兩只杯子,通過觀察和觸摸的方法,體會兩杯水溫度的不同。學生可以總結出這兩杯水是溫度不同的熱水,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判斷哪一杯水更熱。學生在面對這一問題上產生了不同看法,而且每一位學生都心中存有疑惑,產生了極強的探究欲望。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哪一杯水的溫度更高。學生通過思考和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提出了不同的探究方法,并展開了激烈討論。最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能夠得出采用溫度計測量的方法是判斷水溫最為科學準確的方法,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和在探究情境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得到了題的答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深化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三、加強探究實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鍛煉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于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實踐,并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成功體驗,這樣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也會進一步提升,也會激起學生更加強烈的探究熱情。學生在探究實踐中進行體驗和挑戰,能夠真實地體驗探究活動,掌握探究的方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手腦并用,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也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能夠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將實踐和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并讓學生在探究實踐當中升華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贏得更好的發展契機。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實踐、探究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感受探究中的成功與失收,促使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投入更大的熱情。例如,在學習有趣的不倒翁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課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全面應用,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和探究應用生活中的材料親身制作不倒翁。學生對于探究實踐活動具有有濃厚的興趣,學生的創作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能夠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創造潛能和探究能力。有的學生用生活中的燈泡作為材料制作不倒翁,有的學生用泡沫雕刻不倒翁,還有的學生選擇了用玻璃瓶制作,他們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實踐創造出的作品充滿個性和創意。教師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要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同時也要對學生完成的作品進行科學和肯定性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探究信心,讓學生感受探究學習的樂趣,并讓學得積極積極到情感體驗。在親身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探究的樂趣,也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探究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探究活動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和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增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科學教師要提高對探究運用的重視程度,不斷創新和優化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踐。
關鍵詞:小學科學 探究性實驗 教學
心理學家費洛伊德指出:“游戲”是兒童的天堂,做游戲可以滿足他們的愛玩好動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持久穩定,而且注意的緊張程度較高。這一游戲應用到科學課當中主要指觀察、探究、實驗,因此實驗教學成為傳授學生科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的開展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边@充分告誡我們,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能夠有效的達到這個目的,到底應該如何在科學學科中搞好探究性實驗教學呢?
1 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實施小學科學探究性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奇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想讓其安安靜靜的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是很困難的,只有讓其一邊“玩”一邊學,才能真正的達到教學效果。比如在教《讓燈亮起來》時,需要在課程上做的實驗是用導線把電路連接起來,然后小燈泡就亮了,為了引起學生的實驗興趣,筆者先給學生們出了一個謎語:別看他的身子小,藤兒牽著高高掛,睜開眼睛屋里亮,地上螞蟻找得到,很多學生們聽完這個謎語都猜出是電燈。通過猜謎語的這個過程不僅喚起了學生對電燈的回憶,也點出了電燈的特點就是 “藤兒牽著高高掛”。
然后老師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到底怎樣燈才能亮呢?之后老師利用多媒體實驗材料演示電燈發光、手電發光、彩燈發光等,這時學生們一定有興趣自己動手連一連,到底有幾種連接的方式可以使燈亮呢?又為什么有時候連的時候會不亮呢?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自身自由探究的空間,也培養了自身的逆向思維能力。
2 探究性實驗的整合教學
一個固步自封的學校無法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理想的沃土,只有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教學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關乎家庭和社會,不能把教學僅僅放在課堂上。因此在科學教學中的實驗,也不能僅僅是放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組織和鼓勵學生多多進行科學課外實驗研究,把課內外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集體教學和因材施教。另外,一些課可以采用實驗室與大自然整合、學校與家庭整合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增長才能,還能夠培養自身愛好科學的興趣,不斷的發揮自身的潛力,使自己的個性得以發展,愛好得以增強。
2.1 實驗室與大自然的整合
傳統的教學方式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室里上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是科學教材中的很多教學內容都和自然環境有關,如果能夠實現實驗室與大自然的整合,教學效果一定會事半功倍,比如科學三上的第一單元《植物》、第二單元《動物》的十余課需要在自然環境中教學。如教學《蝸?!?,我們要先讓學生帶捕撈工具到野外捕捉蝸牛,再回實驗室研究。如教學《制作我們的小樂器》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去野外找些竹子,再到實驗室進行制作。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樹》、《尋訪小動物》等課的教學,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大自然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豐富他們對大自然的了解,使他們更加熱愛大自然,增加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和興趣。
2.2 學校與家庭的整合
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要想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和探究活動都放在課堂是上很困難的,如果能夠實現學校與家庭的整合,讓家長幫助學生一起準備材料,就可以有效的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延續。
另外,如果讓家長和學生一起進行實驗,不僅使學生多了一個幫手,增加了成功率,也能夠保證實驗過程的安全性。還有一些教學內容可能受時間的限制,比起課堂上家庭的教學效果更好,比如《分離鹽和水的方法》一課,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遠沒有在家里把鹽放到有水的鍋里分離效果要好。再比如《養蠶》一課,由于蠶的生長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根本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的,只能白天由學生帶到學校進行喂養和觀察,晚上還是得帶回去養。這時家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是農村小學,大部分的家長都有著豐富的養蠶經驗,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到很多的養蠶經驗,換句話說,家庭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很多觀察對象,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開放式的教學提供一個更加廣闊而寶貴的空間。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具有學習能動性的人,因此在實驗探究中,教師只做適當的方向指導,只要不危及人身安全和損壞儀器的情況下,放手讓學生去“玩”,使學生的一個個問號在玩中得到驗證,使他們在實驗探究中得到科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趙益民.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性實驗的整合教學[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6-12-10.
[2]陳紅.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