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化學性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分子 原子 構成 微粒 化學性質 保持
初中化學中第二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一節是學生建立微觀概念,用微觀粒子(分子,原子,離子)的觀點去分析物質的構成是整個初中化學中重點,難點內容。學生如果很好的掌握好本節的內容,則順利渡過難關(初中化學的第一個較為抽象的化學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如果掌握不好則會嚴重消弱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部分學生甚至對以后學習化學產生恐懼的心理。
在本節教學中分子是教學中重中之重,其難點不好突破。現行人教版和科粵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只講“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這樣做是為了降低教材的難度,使學生易于理解抽象概念。但實際教學中必須在教材概念的基礎上要有所提升,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多更好的分子與原子概念之間的根本區別和聯系。那怎樣提升到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這一教學難點呢? 我又是怎樣突破分子概念這個教學難點的呢?下面我就通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認為用三個環節逐層教學能使學生較為容易的建立分子的概念。
教學時,首先第一環節利用教材演示實驗和生活實例使學生感知分子是真實存在的。例如實驗,在手帕上灑上香水繞教室一周,給水加熱蒸發變成水蒸氣,蘸有濃氨水和濃鹽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而不接觸,有白煙生成。生活實例中,花香四散,做飯時聞到飯菜香味等,這些例子都能使學生很好地感知到分子是客觀真實存在的。
第二環節,如何突破“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這個難點。首先我讓學生舉例一些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學生能回答的有常見物質氧氣,水,二氧化碳,氮氣,酒精等這些物質都是由分子的。接著我問:“就那氧氣來說,氧氣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前面已學過)”,學生回答:“能支持燃燒和供給呼吸的化學性質。”我緊接著問:“同學們,請你們們想想氧氣具有支持燃燒和供給呼吸的這個化學性質是由哪種微粒來體現的?”這是學生們遲疑了一下,有些學生回答是氧分子,有些學生回答說是氧原子。我緊接著又問,“到底氧分子呢還是氧原子來體現氧氣化學性質的?”我這么一問,此時有些學生也徹底弄不清楚氧氣的化學性質究竟是哪種微粒體現的。這時,我看著大部分學生疑惑的目光,因勢利導,在黑板上醒目地寫出O2,H2O,CO2三種物質的化學式,我問學生,“水,氧氣,二氧化碳這三種物質都有共同的原子,哪是什么原子呢?”學生對比一看回答是氧原子。我問學生“雖然H2O,CO2中也有氧原子,但H2O和CO2有支持燃燒的性質嗎?”學生答沒有?!澳悄銈儸F在回過頭來說說氧氣的化學性質是氧分子還是氧原子來體現的?”這時,大部分學生能回答是氧分子體現氧氣的化學性質,仍有極少部分的學生似乎還沒有完全理解。我又用CO2舉例子,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性質,是哪種微粒來體現的?為什么不是碳原子和氧原子?酒精具有可燃性,這個化學性質又是“誰”來體現的…就這樣通過這個環節學生能較好地理解了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了。
第三環節,在上面兩個環節的基礎上,怎么樣把“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轉化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薄M黄七@個難點,我首先問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是不是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呢?學生回答大部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少數物質是由原子和離子構成的。我又問學生,那么直接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例如Fe,C,S,Si,Hg,Cu等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還能由分子來體現嗎?學生回答不能,我問“為什么呢?”學生答“因為這些物質是直接由原子構成的”。我問學生,“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其化學性質由是誰來體現的?”學生答到“原子”。
【關鍵詞】初中;化學;氧氣;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滬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第二節性質活潑的氧氣第二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我們學習了空氣的組成及氧氣的制法,其本節課中心為氧氣性質,因為物質的用途取決于物質的性質。氧氣是學生在初中化學學習中系統地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起始,是學生認識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開始和典型代表,是從化學學科特征出發,運用實驗方法研究物質的開始,符合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律。從教材體系看它是小學科學和初一呼吸作用等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以后學氧化碳、鐵等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礎,所以從體系上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又為學習燃燒與滅火儲備了感性材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
②通過氧氣的性質實驗,知道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能與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對氧氣性質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②通過對氧氣的認識,學會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歸納思維能力,“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法;
②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試驗習慣。
3.重點、難點
(1)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
(2)難點:氧氣的化學性質探究實驗現象的觀察與總結
二、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引導探索法
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讓學生單純記憶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本節課的學習就是采用演示試驗、引導探索法的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觀察、描述記錄實驗現象,采用邊實驗、邊觀察、邊記憶的方法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試驗習慣,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情景設置。
本節課我打算用聯系實際生活的具體實例引出課題。人們去旅游時,常感到胸悶,呼吸困難,也就是所說的“高原反應”,這是為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氧氣的性質。在標準狀況下,氧氣的密度為1.429g/L,而空氣的密度為1.293g/L。由于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高原上氧氣的含量少。
第二階段;展示實物。
上節課制得的5瓶氣體,然后向學生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觀察它的顏色、狀態,并聞一聞它的氣味,說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歸結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顏色:無色氣味:無味狀態:氣體
密度:1.429g/L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三態變化及變化的溫度條件:―183℃淡藍色液體,―218℃雪花狀淡藍色固體
第三階段:實驗探究。
化學性質。
【觀察與思考一】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1.取一小塊木炭,放在燃燒匙里,伸進盛有氧氣的集氣瓶,觀察木炭是否燃燒。
2.再把木炭在酒精燈上加熱到發紅,先觀察它在空氣中燃燒的情況,然后連同燃燒匙伸進盛有氧氣的集氣瓶里,觀察現象。
3.待燃燒停止后,立即向瓶內倒進一些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蕩,再觀察石灰水發生什么變化。
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問題討論
1.木炭在氧氣里燃燒和在空氣里燃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2.木炭在氧氣里燃燒有什么物質產生?用什么實驗可以驗證?
3.為什么要將鑰匙緩慢伸入集氣瓶中?
總結板書:
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現象: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的無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碳+氧氣二氧化碳
C+O2CO2
【觀察與思考二】鐵在氧氣中燃燒
鐵絲也能燃燒嗎?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燃燒?鐵絲燃燒是什么樣的?
實驗演示:取一根無銹光潔的細鐵絲,把它繞成螺旋狀,一端用坩堝鉗夾住,另一端系上一小段火柴梗,手持坩堝鉗,點燃火柴梗后連細鐵絲一同伸進盛有氧氣的集氣瓶里,觀察發生的現象(集氣瓶內應預先裝少量水或在瓶底鋪上一薄層濕的細砂)。
問題討論:
1.為什么細鐵絲一端要系上一小段火柴梗,并點燃后再伸進氧氣瓶里?
2.細鐵絲在氧氣瓶里燃燒時,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態物質(四氧化三鐵)熔化而濺落瓶底,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3.本實驗為什么要在集氣瓶里預先裝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鋪一薄層濕的細砂?
4.推測鎂條在氧氣里燃燒將會有什么現象(回憶過去鎂條在空氣里燃燒的實驗)?帶著問題觀察實驗。
總結板書:
2、鐵在氧氣中燃燒
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熱,生成的黑色固體。
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
結論: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Fe+O2Fe3O4
小結:裝氧氣的集氣瓶要預先裝少量的水或瓶底鋪上一層細沙,是為了防止生成的灼熱的四氧化三鐵跌落炸裂瓶底。
【觀察與思考三】石蠟在氧氣中燃燒
氧氣除了和碳、鐵等單質反應外,還可以和哪些物質反應呢?把燃燒匙里點燃著的一小段蠟燭伸進盛有氧氣的集氣瓶里,觀察現象。待燃燒停止并冷卻后,仔細觀察瓶壁上有什么現象?取出蠟燭,向瓶里倒進一些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觀察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總結板書:
3.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現象:火焰十分明亮,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有水珠生成,
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氣體生成。
結論: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
第四階段:歸納總結:氧氣的化學性質。
板書: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跟多種物質發生反應,同時放出熱量,氧氣具有氧化性,在化學反應中提供氧,是一種常用的氧化劑。
第五階段:鞏固性測試。
1.在通常狀況下,氧氣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這句話是指氧氣的()
A.物理性質B.物理變化
C.化學性質D.化學變化
2.下列物質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的是()
A.鎂條能在空氣中燃燒
B.加熱堿式碳酸銅生成了氧化銅、水和二氧化碳
C.氧氣在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它不易溶于水
D.白磷自燃
第六階段:課堂小結
第七階段:布置作業
第八階段:教學反思
參 考 文 獻
概念是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它是學生認識物質屬性極其規律的起點。在現行初中化學教材中,有許多精煉的化學概念,這些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養和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就新課程教學改革中,如何做好初中化學概念教學進行闡述,僅供大家參考。
1、加強直觀教學
初中學生由于年齡特征原因,他們的思維主要以直觀為主。因此,在進行化學概念教學時,要盡量利用直觀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結構,它們是微觀粒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想象不出來。這時候,老師可以用模型來幫助學生的認識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結構,從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體技術也是很好的直觀教學,因此在具體的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它、用好它。比如,學生對“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這一概念總是不理解,很多學生根據這個概念,還錯誤的認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體動畫,可以讓化學反應過程清楚的展示出來,讓學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學反應時,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2、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的本質
對化學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離破碎的,而應該是全面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學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學概念,他們只能死記硬背的學習概念了。學生死記化學概念,就不會靈活運用,那就等于沒有掌握化學概念。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的本質。比如,對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學習,要強調判斷的標準是看有無新物質的生成,有新物質生成的就是化學變化。比如,水變成水蒸氣,很多學生錯誤的認為它是化學變化,那就要向學生講清楚:水蒸氣的本質仍然是水,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化,不是新的物質,因此它屬于物理變化。同樣,水結成冰、電燈發光等變化,都沒有新的物質生成,它們都屬于物理變化。
在具體教學中,老師要對某些化學概念需要進行剖析,才能幫助學生透徹的理解。尤其,要幫助學生領會其本質意義。比如,催化劑這個概念,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改變”的含義,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減慢;“不變”的含義是指質量與化學性質,很多學生將“改變”理解為只有加快,講“化學性質”誤認為是性質。事實上,物質的性質包括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因此,概念中的化學性質不能隨便的理解為性質。又如,氧化反應概念中的氧,很多學生錯誤的理解為氧氣,事實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氣,它還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對概念進行教學,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概念的內在含義。
3、利于對比方法幫助學生正確的形成概念
化學上很多概念具有對立性,如果在教學中采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概念的含義,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純凈物與混合物;單質與化合物等等,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對比就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它們。
4、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化學概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教學中無任怎樣重視實驗都不過分的。在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同樣要重視發揮化學實驗的作用。比如,飽和溶液與未飽和溶液,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親手配制,這樣能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其含義。同樣,溶解度、質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實驗讓學生建立概念。否則,老師空洞的講解,只能使學生聽的枯燥。
5、加強引導,注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緊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P48關于“鹽”定義為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學生根據定義可能無法判斷NH4NO3、NH4Cl等物質是否為鹽。對此,教師可以將鹽的定義延伸拓展一下,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以后學生再遇到這類問題就不會困惑了。另外,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在介紹侯氏制堿法時,學生無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應類型。如果教師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延伸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或難電離的物質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質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學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
物質分類一直是近幾年中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考查的方式靈活多樣,題型背景層出不窮,混合物和純凈物辨析區分更是許多省市命題考查的熱點。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如“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有固定的性質,有固定的化學式?!盎旌衔铩敝辽儆袃煞N成分,每種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質,而且每種成分之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通常沒有固定的化學式。據此學生結合自己的化學認知結構便可以正確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了。
7、系統分類,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
一、元素化合物知識在化學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是學習化學的基礎,也是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初中化學中許多知識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識組成,可見元素化合物不僅是化學的基礎理念還是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理論,并且初中化學的學習通常是從元素化合物物質的性質和用途開始的,再擴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鑒別等化學知識,因此,學生只有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學好初中化學.此外,元素化合物相關的知識與人們的許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關聯,而教學是為了培養人才以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總而言之,化學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二、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從初中化學元素化合物教學現狀來看,其中還存在一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問題,包括: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講解不能結合實際等等.接下來,筆者將針對上述提到的兩個方面,展開較為詳細的論述:
1.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模式單一成為了我國中小學教學現狀中最大且最常見的問題.化學作為知識內容豐富有趣的學科本應該是受到學生喜愛的,但是受到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問題的影響不僅促使學生降低了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化學教學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降低,還導致學生在課余時間用在化學知識的預習、復習和練習的時間較少,這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但化學作為學生考試科目之一,關系著學生的綜合成績和學生的就業發展方向,因此教學模式單一、落后,無法滿足教學的現實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
2.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講解不能結合實際
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社會的運營都離不開化學,可見化學技術和化學用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化學知識理論的基礎———元素化合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為緊密,在教學中采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與元素化合物有關事物進行講解可使學生對知識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復雜知識時產生的抵觸心理,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結合生活實際講解化學知識,使學生對復雜多樣的元素化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深層運用能力較弱,影響了學生的深入學習,導致課堂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方法
1.豐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元素化合物相關的知識內容較多,且相互之間的相似度較高,易使學生對有關聯的知識產生記憶混淆現象,對此,教師就應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講解時采用豐富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清晰的記憶,此外,豐富的教學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學習中,教師就可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視頻演示實驗操作等豐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進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記憶,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2.創設情境結合實際,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因為化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故教師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學中就可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對相關的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講解,對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蘊含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講解可使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了解、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促進學生發散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此外,教師還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識講解中安排實驗環節,并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使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學習時,教師就可結合實際生產中從銅礦中制取金屬銅用到的鐵的金屬活潑型比銅高的化學性質的知識———先使銅礦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鐵就可將金屬銅置換出來,同時教師也可安排相關的實驗課程,使學生在親身操作中了解到鐵的這一化學性質,采用類似的方法運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中,不僅可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3.整理相關的知識,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識網絡
關鍵詞:概念;分子;原子;離子
就初中化學來說,接觸到的化學概念和原理基本接近整個中學化學概念和原理中的三分之二,但是由于學生剛接觸化學,相關知識的缺失使得有些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后續的學習中不斷完善和補充,比如“元素”的概念,初中的概念是“有相同的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钡聦嵣显氐母拍钪羞€應該包括單核離子。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概念,下面結合教學體會,重點談談初中化學中的“分子”,這是中學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學生在初中很早就接觸到的一個概念?,F代化學的發展已經表明: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F行中學化學教材已經明確指出了這個問題。所以,“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這個觀點,雖然在化學發展史上曾起過很大的作用,但現在顯然已經過時了,不過它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由于這個觀點的影響,導致了“分子”等一些基本的化學概念的僵化與混亂,甚至學生到了高中在涉及物質的組成問題時,在分子的概念和構成物質的微粒是由分子、原子、離子三種微粒構成這兩者之間發生了混亂,給教學添加了一些困難。為此,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就現行化學教材中的分子概念談談自己的看法。
概念是反映對象的特征或本質的思維形式,作為思維形式,作為反映形式來說,是主觀的?!笆侨藗儗陀^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逐步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反復進行分析與綜合、分類與比較、抽象與概括等思維加工,剝離了表面現象,將其本質屬性抽象成各種概念,并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币虼?,概念既具有穩定的一面,又具有發展變化的一面。分子作為一個概念理應是這兩個方面的統一。
以前的化學教材對分子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边@個定義擺脫了“一切物質都由分子構成這個觀點的束縛,指出分子只是能夠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中的一種?!钡牵鶕@個定義,仍然不能把“分子”與“原子”和“離子”這兩個概念嚴格區分開來,問題在于分子不是構成物質的唯一微粒,那么能夠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也就不再是分子獨有的特性了,因此,憑這點來定義分子的概念是不夠的。當然,分子與某些原子、離子能夠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這是分子與某些原子、離子區別于其他微粒的重要性質,而分子與原子的根本區別在于: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能夠再分,而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另外,分子與直接組成物質的離子的根本區別還在于:分子能夠獨立存在,而在通常情況下,離子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陰陽離子之間總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的。
現行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對分子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薄_@個定義的局限性更大,至少把原子排除在構成物質的微粒之外,因為某些原子(如,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也能獨立存在,也能保持原物質的化學性質,而且原子并不比分子大,現行化學教材中明確指出“原子”“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這些物質的化學性質自然就有“原子”或“離子”保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會提出:分子比原子和離子小嗎?如果不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還是由分子保持嗎?等問題,需要給學生做許多的額外解釋。在教學中,作為最直觀的解釋,最后我是直接告訴學生,物質的化學性質是哪種微粒構成就由哪種微粒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因此,這個定義顯然比“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备贿m合于“分子”。同時,也對學生學習物質的組成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因此,根據對分子這個微粒的理解和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我認同“分子”的定義中應能體現出它的四個方面屬性:(1)微粒性:分子是組成物質的一種微觀粒子。(2)獨立性:分子能夠獨立存在。(3)可分性: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能夠再分。(4)分子的化學性質與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一致性:分子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據此,即使不能給分子一個簡練而且比較全面的定義,至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讓學生認識分子,這要比給出一個有缺陷的“分子”的定義要合理。
隨著科學的發展、認識的深化,許多概念也是不斷發展的。但是,作為一個概念,應該具有自身相對的穩定性。同時,由于化學概念在化學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化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概念的教學,對于因為學生階段型知識儲備的不足而無法準確給出的一些概念,在教學中分析講解時就要預先留有余地不能絕對化,告訴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隨著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概念也會慢慢地發展變化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化學 范例教學 范例分析 內容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048-01
我國現在社會對于學校的教學要求越來越嚴格,目前我國的教學方法仍然采用的傳統方法,沒有注重范例教學的應用,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突破性思維的發展,本文從實際的教學實踐出發,分析了范例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有點,使返利教學的應用更加的廣泛。
一、范例教學的優點
范例教學的優點主要提下在下列幾個方面:
a.范例教學的應用可以適應學生的能力發展。
b.范例教學可以讓枯燥的課堂任務變得更加生動和活潑,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聯想能力。
c.范例教學的發展與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相一致。
d.有利于學生自主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e.可以幫助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范例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師只是對書本上的內容灌輸給學生,但是初中化學中有很多的知識復雜點,學生們在學習后學不會,由于這種原因導致學生排斥化學,使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不高。其實學生排斥的并不是化學,而是排斥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范例教學的應用非常好的解決了這種教學現狀,學生在范例教學中可以體會到化學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并且學生通過對范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與課本知識相結合,鞏固學習到的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面。
(二)促進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產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初中的化學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還要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方法,只是把一些前輩們的經驗進行一個總結,然后傳授給學生們,這就使學生們缺乏自主分析和創新的能力。范例教學的應用,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每個實例的詳細分析,分析該化學物質的結構、性質等等,讓學生們自己去總結化學學習的內容,促使學生創新性斯文的產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提升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意識。通過初中化學課堂范例教學的應用,使學生們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化學其實并不是一門簡單的知識學科,它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形成一種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學生在學習化學時可能會遇見各種復雜的困難,學生要發揮其學習意識,克服在化學學習中的困難,培養學生堅定的學習意識。
三、范例教學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本文的教學范例采用的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
(一)分子和原子的研究
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一 分子和原子
在本章中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微觀粒子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而本章的教學難點是學生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的變化。
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和探究式的范例對學生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可以拿出一束桂花枝,在教師內來回走動并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看到了什么,又聞到了什么。然后教師把桂花藏起來再次發問學生,為什么沒有看到桂花仍然還能聞到桂花的香味。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將化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到一起,激發對于化學教學的思考。最終得出本課題的結論: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盡管看不見桂花,但是仍然能夠聞到桂花的香味,這說明了桂花香味的粒子――分子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是確實實際存在的。
(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研究
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課題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在本章中主要是熟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本章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教師可以采用觀察法和歸納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在本堂課授課時可以先講一個故事,屠狗妖的故事講學生的思路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在某一峽谷內有著一個屠狗洞,洞里有一個屠狗妖,當人牽著狗進入洞內時,人不會發生任何問題,但是狗會昏迷,甚至死亡,有一位學者為了探究這個洞的秘密,所以牽著狗去實地考察,他拿著火把進入洞內,發現狗昏倒了,他立馬蹲下去一探究竟,這個時候他感覺到呼吸困難,并且火把也開始忽明忽暗,學者放聲大笑跑出洞外,大家可以猜一下,這個屠狗妖到底是什么,從一個故事引發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冷飲店中用一些雪塊狀的固體放到了水中,得到冰涼的汽水,這個雪塊狀的固體又是什么,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和交流,并將學生引入教學內容得出問題,物質的性質有哪些方面。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的化學實驗,將最終的實驗結果互相進行交流,完成本課題的學習。
結束語
范例教學可以讓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師選擇正確的范例,可以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聯想。讓學生的發展更加符合我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我國應該不斷的推進與創新范例教學應用。讓學生能夠更加自覺的去探索知識,挖掘學生積極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長余. 試論范例教學在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育,2013,35:60.
[2]李向虎. 范例教學在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4:171.
關鍵詞:九年級化學;游戲;酸堿鹽復習課;生態課堂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4-060-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復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復習課的深度、廣度和容量是新授課教學所難以達到的,它不僅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過程?,F有的化學課堂組織教學過程中,對于知識檢測,一般采用口頭回答、書面測試等形式。這些測試形式有利于學生深層次和全面考慮問題,但趣味性不夠,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根據初中生求新、求趣且樂于競爭的特點,對酸堿鹽的復習課進行了有效整合和創新,以“游戲”實驗為背景,開設了一節生態課堂教學的展示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設計思想
通過設計游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參與、表現及成功的欲望。打破了枯燥單一的練習,通過對物質之間的相互反應,找出一些規律,同時由個別學生或小組設計實驗方案來引導全體學生,探究、創新、思考以新帶舊、以舊促新知識的學、質、疑,不僅提高了復習效率,而且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氛圍中,再次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實驗認識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的規律,掌握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2)通過對酸堿鹽的化學性質的應用和實驗設計,學會對知識的總結歸納,并能熟練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討論和動手實驗,激發學習熱情,體會“游戲”中的化學思想,從而形成持續學習化學的內在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及其在解題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利用酸堿鹽的化學性質。
四、教學過程
(1)激情導入、引入新課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初中化學研究的物質當中,酸堿鹽在中招考試中占的分量很大,今天我們就來對酸堿鹽進行專題復習,我們將一起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完善知識的結構。
(2)創設情境、參與游戲(見表1)
五、教后反思
本節課設計上的最大亮點是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立足于課堂,超越課堂,超越教材,打破傳統的以習題為主的枯燥的復習課教學方式,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將酸、堿、鹽之間的轉換關系設計成游戲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使學生在體驗游戲教學帶來的成功和喜悅中構建酸、堿、鹽之間知識體系,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助,促使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深度和廣度進入一個新的層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