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金融貿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貿易發展;服務貿易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國際貿易成為重要的貿易形式,而經濟發展與金融服務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直接證明了金融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個重要的服務項目,金融貿易在國際經濟交流中發揮的作用居功至偉,在發展中我們必須重視金融服務業的模式創新,特別是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這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要積極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找出自身問題,積極的向國際金融服務機制學習相關的先進理論,這對于我國的經濟走向未來、走向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服務貿易的相關概念
金融全球化是當今金融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是擺在每個發展中國家面前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對世界各個行業的變革有重大影響,而我國在全面開放的背景下也面臨著多重挑戰。
金融服務貿易的相關概念描述是從1986年烏拉圭開始的,在發展過程中,金融服務貿易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目前的解釋中,主要是國與國之間存在的金融上的交易,主要是一些款項交付和接受,從相關的定義和特點來分析,主要有四種重要的模式:
跨境交付,這種情況主要是針對在本國境內的一些服務輸出,這種服務往往是基于高新技術,比如一些計算機網絡技術、媒體服務,這些服務能夠遠程交易,服務的范圍非常的廣泛,因此也被稱為跨國交易,服務的邊界不受地域的限制,能夠在外國的境域內進行交易。
境外的消費方式主要是針對旅游或者是留學的人群,是對本國以外的人員進行消費的方式,這樣的消費提供者能夠被政府支持。不過這樣的情況只是出現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之間,這種消費可以由任意的金融服務組成。
商業存在,這種情況是比較重要的一種形式,很多大企業都實現了全球化,在其余的國家實現金融投資,一般是通過企業或者是金融機構的形式進行盈利,給當地的居民提供便利,并能夠有業務的建設,這就形成了商業存在的情況。
自然人流動,人是自由的,可能會流動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在某一個位置可能形成消費,這種情況下,個人有可能在別的國家實現投資,也可能產生消費,金融服務很可能就出現在他們的身上,這種形式是短暫的,并且是經常變化的,跟一般的商業存在不相符合,所以被稱作是自然人流動的形式。
2.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在中國的跨境發展的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進程已經影響到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發展,這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國的金融貿易水平逐步的提高,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重大的潛力,我們要不斷的完善內部建設,提高金融服務的水平,比如在很多行業的政策扶持,克服一些不平衡的狀態,從這些方面來說我國的發展現狀還是比較可觀的,而且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不斷克服不平衡結構以及國際金融貿易不公平的問題中,逐步的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的競爭力提升,這對于我國綜合實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在這方面要加強理論的創新,積極的致力于管理機制的完善,這樣才能夠讓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水平更上一層樓。
2.1金融貿易服務不平衡的結構類型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樣的發展模式下國內建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的,在很多方面上都是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的。通過數據不難看出,相關發展是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使得數據增長不斷地提升,發展可以理解為是相對比較平衡的,但是就國內銀行貿易來說,卻是有著很多問題的存在,但是這樣并不能阻礙國家銀行貿易的發展,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情況下,要克服不平衡的狀態。
2.2中國的進口和金融服務出口貿易失衡的結構
最近幾年內的數據研究分析不難看出,進口也出口之間是有著一定的區別的,在國內一直都是處在金融服務貿易赤字的狀態下,在1997之后,這樣的差距就已經增加到了付11.7億美元,到了2008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付90億美元。
中國的進口比重在金融服務占了絕對的貿易,除了從1997年的三年1999年進口量在87%的比例,比82%, 87%,其余年份在90%以上,尤其是2000年和2006年,進口占93.3以上%,其中出口差距相比,也呈現下降趨勢。對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際金融機構,以降低本公司的業務發展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為主,短的時間內參與國際競爭,競爭能力不強,服務無法與跨國銀行巨頭競爭,貿易金融服務,中國的整體競爭力仍然較弱,導致跨境貿易金融服務的進口遠遠大于出口。
在國際貨物貿易領域,在貨物貿易進口飆升至一個國家的國內工業產品價格相應地造成嚴重影響。我國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慢慢的實現了對外開放,這樣來說逐漸的能夠形成我國的競爭力,在出口方面就會有很好的幫助,在我國的市場建設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它不會由于在短期內的快速增長,過大,國內金融業的影響。
據研究學者,以及金融服務貿易進口和外資銀行資產在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口增加一個百分點。因此,中國應完善外資銀行的監管能力,其進入動機的影響,并鼓勵銀行的股權資本與外資銀行的合作,提高中國銀行業的競爭力。
3.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戰略
3.1協調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開放的發展
市場對于金融服務行業的影響可以在多個方面很好地體現出來,我們對于這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需要通過相關方式去不斷地進行完善,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過度的急進,要保證發展平穩。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圖穩定,積極的發揮有效性,這樣來說是十分有效的建設,隨著我國資本的流動速度的不斷擴大,我們應該致力于金融穩定的維護,積極的開拓穩定開放的市場,協調金融市場開放跟金融風險方面的關系。
3.2 貿易金融業務的發展必須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
經濟的發展在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也是促進金融服務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所以要想發展金融服務業就要大力發展經濟,并依靠經濟,反哺經濟,這樣才能夠實現金融服務業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金融服務業的需求也越來越亟待,這給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需求不斷上升的過程中,金融服務發展體系的發展也有了重要的內驅力。不過我國人口基數比較大,因此在人均生產總值上并沒有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這種情況也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貿易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進步,這方面的問題就會逐漸的消除,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另外發展金融服務貿易對于推進我國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逐步開放金融服務貿易市場并逐步引入競爭機制
安東尼等國外的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研究中發現,金融的開放性對于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中,金融服務市場是最關鍵的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只有引入市場機制才能夠推動金融貿易的改革,不過在市場中要不斷加強應付問題的能力,積極的借鑒國外的優秀管理經驗,大力促進國內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增強應對金融風暴的能力,比如1998年的金融風暴就是由于亞洲金融體系危機引起的。我國應該積極的實現經濟轉型,實現產業化的升級,這樣才能夠消除在金融貿易中的缺陷,讓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更加的完善。所以說,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是一種高水平的經濟運作形式,我國應該不斷的完善內部競爭機制,在市場方面要逐步的放松,最后實現全面的開放,這是我國金融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
3.4 金融機構改革和加強內部管理
金融服務貿易中我國長期處于一種赤字的狀態,這說明了我國的金融貿易服務長期處于一種非常低下的狀態,我國金融業萎靡成為這方面的罪魁禍首,效率非常的低下,長期被國外壟斷,這些方面都是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管理機制的低下,上下不一,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效果。銀行這些開放程度比較高的金融服務機構都十分的封閉,相互的合作關系建立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而且各自對于利益的追求也大大的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本文基于對金融服務業各部門協調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對外國的先進經驗進行了分析,集中在部門協調方面的意見比較的多,并且在出口和進口方面借鑒了外國的金融服務理論,通過改革改善當前狀況,針對決策制定的有效性進行了探索,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對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4 結語
現階段內對于金融服務貿易領域的探索成為當下的中心點,關貿總協定在不斷的優化,在金融服務的概念方面也給出了不斷的創新,本文就國際金融貿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相關數據為基礎的情況下,主要分析我國金融貿易體系的相關缺陷,在對我國金融貿易現實狀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國際形勢的分析,指出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未來發展方向,成為我國發展的重心點。
參考文獻
[1]姜波克 《國際金融新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8
――激發激活區域金融: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天津復興北方金融中心。2007年2月27日,上海市長韓正在上海市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進入關鍵時期,下一個階段要突出“五個重點”,即積極發展金融市場、推動金融創新;支持和配合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夯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集聚金融人才;優化金融環境、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支持強化金融監管。同時,要實現“一個聚焦”,即聚焦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努力將其建設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國際一流的現代化金融貿易區。而隨著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納人國家發展戰略,天津重建北方最大金融重鎮的夢想也將被激活。2月27日,天津市委主要領導在傳達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表示,天津歷史上曾是我國北方的金融中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后要積極發展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發展金融業,探索建立社區銀行等新型金融組織,健全農村金融基層服務體系。
――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江蘇銀行成功重組,廣東推行“一行一策”。今年2月28日,在省金融工作會議上,江蘇正式提出金融強省戰略。其別強調要充分發展壯大江蘇本地金融實力,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在此之前的1月24日,江蘇銀行正式揭牌并對外開業,這是繼徽商銀行正式掛牌以來,我國誕生的第二家由城市商業銀行合并重組而成的商業銀行,標志著江蘇建設金融強省拉開大幕。而作為經濟強省的廣東,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完善金融體系,加快建設金融強省”戰略目標。2005年12月,廣東省首次制訂了金融業五年發展規劃,提出要積極推進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革,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重組與改造,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協調推進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綜合改革。廣東省常務副省長鐘陽勝2007年1月下旬在全國金融知識巡展暨廣東金融博覽會(廣州)的開幕式上表示,2007年廣東將在“金融強省”建設上邁出新的步伐。對于地方商業銀行重組,廣發行的重組模式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之一,但也不排除其他地方商業銀行借鑒這一模式,將采取“一行一策”的辦法。
(摘自《領導決策信息》)
現如今,金融衍生工具經過不斷地發展,從一開始最傳統的基礎金融衍生工具演變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這種發展可以看作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同時這也是金融市場不斷發展進步創新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減小金融風險,促進經濟發展,使金融市場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順暢,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資金配置更加完善。文對國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特點進行探討研究。
【關鍵詞】
國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地發展,從一開始最傳統的基礎金融衍生工具演變為一些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這種發展可以看作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同時這也是金融市場不斷發展進步創新的作用。在現下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情況下,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可以避免金融風險、調整價格、促進經濟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減小金融風險,促進經濟發展,使金融市場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順暢,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資金配置更加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對金融市場來說是把“雙刃劍”,我們需要取之精華加以利用,從大局觀上把握國際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發展。本文對國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特點進行探討研究。
一、簡介
(一)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種金融的創新方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由于金融的發展逐漸自由化和金融管制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產生?,F如今,電子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由此也給了金融衍生工具一個發展的機會;而人們對風險的規避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衍生工具的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優勢在最近幾十年,金融貿易逐步自由化,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可以避免金融風險、調整價格、促進經濟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減小金融投資風險,促進經濟市場發展,使金融市場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順暢,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資金配置更加完善。
(三)雙面性金融衍生工具對金融市場來說是把“雙刃劍”,可以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但同時金融衍生工具風險較大且含有一定的市場風險以及經營中的風險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機等,這些會讓金融的監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難,降低國際金融市場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場動蕩。因此我們需要取之精華加以利用,從大局觀上把握國際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發展,逐步健全完善規范這一市場.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現狀分析
從宏觀上來說,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前者是交易所交易,是指在正規的交易所進行買賣,后者則是場外交易市場交易。而隨著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逐步發展,其市場發展的特殊性也越來越引人注目。據報道,2010年一年,全球交易所交易期貨的總價值高達258.68億美元,這比2009年增長了百分之三十。雖然2014年、2015年總價值稍有下降,并沒有前些年的上升的那么快速,但是,卻也充分說明了期貨市場的炙手可熱。目前,國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交易過程中,外匯期貨的增長率最高。利率在交易過程中,是最主要的一種方式。八十年代之前,國際上金融衍生工具出現的還不夠普遍,金融衍生工具的應用才剛剛興起。但是發展到1984年時,其交易量竟然高達200多萬億美元。這期間,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不斷發展,其中原因歸結如下:
(一)減小金融投資風險我們可以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減小金融投資風險促進經濟市場發展,使金融市場的金融流通更加快速順暢,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資金配置更加完善。在一些國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實施下,金融風險逐步增大,投資者需要尋求更加安全穩定的投資方法,于是金融衍生工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滿足了金融投資者的需要,成為一種減小風險的有效方式被人們使用。這時候,一些西方國家作出了一定的貨幣調整政策,而國際間收支不夠平衡,金融收益風險加大,也促進了一部分衍生工具為大家所熟知、運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減少金融風險、降低投資的危險。
(二)各種金融機構開創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由此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不斷進步發展?,F如今,經濟全球化促使每個國家間的金融貿易更加密切,國家銀行與其他的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使得金融機構不得不以降低收益提高投資者利益的方式去吸引投資者。并且由于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問題,國際很多銀行都被波及,信用危機、信用貸款的投資風險不斷增大。為了銀行業的復興,增長一定的利潤,銀行開始積極地發展衍生工具的市場交易,鞏固自身地位,降低收益風險。這在一方面促使銀行不斷發展新型業務,另一方面也使得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日益加劇,因此其他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入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中來,促進了其間的良性競爭,間接促進了國際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
三、國際金融衍生市場如今趨勢
(一)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最近這些年來,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其發展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將其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進行一個對比,以此來體現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是否脫節。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10年代初期近30年來,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規模擴大了近30倍,但期間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卻沒有翻一倍。20世紀80年代中期,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規模僅僅只是全球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到21世紀10年代初期時,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規模已經是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倍。由此可見,金融衍生工具的增長速度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脫節。
(二)區域不均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交易量還是增長速度都相差甚遠。英國依舊作為世界金融貿易重心,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進行明確的規定,因此風險更小且交易量增長更快。而發展中國家起步較晚、起點較低,還需要不斷地摸索和發展。
(三)參與主體由個人轉變為機構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剛發展的時候,參與主體大多為個人。目前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其特有優勢帶來的利益吸引,參與主體已經發展為機構。
四、結語
現如今,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不斷發展,以其降低投資風險、優化產業結構的優勢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運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對金融市場來說是把“雙刃劍”,含有一定的市場風險以及經營中的風險包括一定的信用危機等,這些會讓金融的監督管理方面更加困難,降低國際金融市場的安全性,使得金融市場動蕩。因此,我們需要取之精華加以利用,從大局觀上把握國際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發展。這對中國市場的發展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把握機會,迎難而上。
參考文獻
[1]馮福來,高燕.對我國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研究[J].海南金融,2006,04:38-40.
[2]翟立榮.我國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發展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3]王剛.國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法律監管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7.
[4]馬曉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國際監管法律制度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8.
[5]肖麗.建行吉林省分行代客金融衍生產品的運用及風險控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
【關鍵詞】金融服務貿易 競爭力 因素分析
一、緒論
服務貿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推動著世界經濟以及其他服務貿易的發展,其中金融服務貿易是服務貿易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一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與發展與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迎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金融服務業給我國帶來的眾多機遇的同時,我們同時也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和困難。基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時間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時間相比較晚,導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起步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還處于十分不成熟的階段?;谝陨媳尘皝砜串斚挛覈慕鹑诜諛I我們可以發現我國金融業和金融服務貿易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匱乏,缺乏對于金融服務貿易了解較多認知程度較高的相關從業人員。其次,由于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不足以充分發揮金融服務貿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優勢。因此,以當下我國競爭力薄弱的金融貿易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的金融服務市場進行競爭的過程當總,如何做到防范風險,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知道和了解如何從金融服務貿易的利益以此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質量擴大規模以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降低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二、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一)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規模
隨著全球貿易經濟往來的頻繁,我國的金融貿易總額總體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但是,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的進出口數額中,進口數額占我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較大的比重。因此,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仍然是以進口為主。但同時,我國金融貿易總額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逐年增長,但總貿易額仍然較小。2010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僅占貿易總額的8.92%。
(二)中國商業銀行在海外的投資現狀
在我國的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是中國最早進行海外投資的商業銀行,具有十分豐富的海外投資經驗。中國銀行除了開拓亞太地區的金融市場之外,同時也關注著非洲、拉美地區這些新興經濟體市場。2011年,中國銀行全年新設海外機構總計12家,遍布32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銀行在海外的投資與發展可以說是中資銀行海外投資的典范。
三、影響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因素分析
(一)劣勢因素
(1)我國的金融服務業發展時間晚。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真正發展時間是從改革開放之后,總體發展時間并不長。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務業恢復形成的階段,1995年之后,我國的金融服務業才開始進入逐漸完善和深化發展的時期。目前,我國的服務業的優勢依然主要集中資源稟賦優勢部門和勞動密集型部門,然而在全球貿易量最大知識密集型的和技術密集型的服務業,服務總量相對較少且在世界市場所占份額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小。
(2)金融服務業人才匱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業服務業作為一項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遠遠要高于其他行業。但是在現有階段,我國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還相對落后,對金融專業的教育仍然以理論教育為主,這導致了培養的人才在專業水平、外語水平和實踐能力上都很難滿足金融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
(二)優勢因素
盡管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依舊處于劣勢地位,但是這種弱勢的狀態是可以慢慢改變的。近年來我國的金融服務領域逐步開放,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以及“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等相關概念的提出為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機遇。
四、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在未來的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對金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首先我們應當把金融專業的教育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同時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和高級人才投入到我國金融業建設中來;其次,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注重對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外語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許多金融企業倒閉破產。這個時候,我國應該抓住機遇,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大力發展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同時自身也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首先,政府要深化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使我國的商業銀行更加現代化,商業化運作真正的落到實處。其次,要加強監管的力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加速利率市場化,強化金融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并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來規范金融市場。
關鍵詞: 國際金融SWOT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770(2010)012-035-07
一、引 言
自從各國經濟被全球市場聯系起來以后,世界經濟便產生了;有了跨越國境的世界經濟,國際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IFC )也應運而生。在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文獻中,關于國際金融中心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多數學者都認同這樣的說法:所謂國際金融中心,指的是國際金融活動發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國金融機構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國際金融資本的來源地和落腳點(Gilpin,1977;Dicken,1986; Roberts,1994)。Mainelli(2006)進一步指出,國際金融中心具有8種共性:(1)擁有完備的金融機構和高度發達的市場體系;(2)日均金融產品交易額巨大;(3)國際金融中心所在國的貨幣是具有國際清算、國際借貸和國際儲備等功能的國際貨幣;(4)執行靈活而富有彈性的金融貨幣政策,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能夠及時便利進入國內市場;(5)具備完善的法律監管制度和嚴格的執法能力;(6)高端、充足的金融人才資源;(7)擁有良好的通訊設施和發達的配套服務業;(8)長期的政府公信力與國際承諾。
經驗表明,經濟實力強大的主導國家一般都擁有至少一個國際經濟中心城市,而這些國際經濟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就將發揮其巨大的資本集聚和輻射功能,通過資金融通、資本運作來實現資源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并且,金融作為一種相對獨立于其他產業的戰略資源,能夠持續帶來金融中心所在城市及周邊地區投資的繁榮,形成產業的擴張和交易的集聚,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政府財政收入。
二、倫敦金融城集聚金融優勢的國際經驗
倫敦是首屈一指的國際老牌金融中心,她被稱為“世界經濟的強勁心臟”。倫敦金融城于2009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指數,GlobalFinancialCentresIndex)顯示,根據房地產價格、監管、稅收、員工供給、政府反應速度、生活質量及其他因素進行評估,倫敦仍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得分781分(總分1000分),美國紐約得768分。
(一)為什么是倫敦?
1.競爭優勢觀點。Reed(1989)認為所有的金融服務活動都傾向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集中,它們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國際金融網絡體系,各個金融中心都必須具有發展的競爭優勢,才可以鎖定金融流、信息流和人力資源,如倫敦就是憑借著濃厚的語言、文化、區位和專業服務能力,在競爭中長期處于優勢地位。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局(2008)進一步歸納出10大競爭優勢:深厚的全球貿易傳統;高質量的金融和相關的機構和市場體系;有效、公平已經成為國際基準的監管機制;具有連貫性、政治中立的法律系統;匯集金融、法律、會計、管理咨詢公司,強力吸引投資者、營運商和客戶的集群效應;地處亞洲和美洲時間區,為中東和歐洲服務的紐帶區位優勢;廣受尊重的專業支持服務;大量的世界級實質資產;為國際互動而設的金融基礎設施。
2.貿易誘發論。Powell(1915)認為,17世紀末18世紀初,倫敦是英國的國際貿易中心,得益于世界范圍內的殖民地貿易發展所引起大量結算與融資需要,大小銀行相繼產生并有很大的發展,銀行間貨幣市場由此興起,利用國際匯票這一機制,倫敦迅速從起初僅僅服務于貿易融資的低級中心,發展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Allen(1988)贊同Powell的觀點,他指出,商業和金融服務縮短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交易成本,傳送著財富創造、消費和信息,這些由全球貿易引發的復雜的貨幣流和金融業務必然推動時空集聚,而在特定時期和特點地點形成國際金融中心。
3.實力決定論。H.C.Reed(1981)則認為國力是全球金融中心形成的首要因素,資本的逐利性是推動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心的形成取決于金融服務的供求關系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和投資以及政府的政策。眾所周知,英國的工業革命和美國股份資本導致國力強大,英國是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高質量的工業品和低廉的價格,率先成為世界的加工廠。隨著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品在世界各國不斷滲透,英鎊也就成為當時在國際貿易和資本輸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貨幣。最終,作為英國的核心城市――倫敦無可爭辯地成為位于經濟體系最高等級的全球金融中心(參見表1)。
4.自然演進觀點。Kindleberge(1974)從比較經濟史的角度對倫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過程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認為倫敦金融中心演進的途徑是:經濟增長(決定)金融市場發展(決定)金融制度變化(決定)金融供給變化(催生)金融中心形成;Susan Strange(1998)深化了Kindleberge的觀點,她認為,由技術變革和金融服務的國家管制(及解除管制)改變了金融服務業的世界格局,影響了倫敦在內的金融中心制度變化,催生了國際金融供給,并最終促進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5.政府推動論。Mainelli(2005)認為對倫敦的金融業,政府并非簡單地采取不干預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實際上,倫敦金融體系的產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過國家或地區有關部門的人為設計、強力支持而產生的,比如,在戰爭和蕭條時期,倫敦金融城通過金融創新和優惠政策,推進金融資源集聚,又如,倫敦金融城和英格蘭銀行及時抓住歐洲美元市場機遇,形成巨大的國外持有的美元池,以金融業的國際化帶動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經濟各部門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產生互動效應,最終奠定了國際金融中心基礎。
此外,國際金融中心漂移說、“輪式”演進理論、規模經濟學派以及金融地理學派對倫敦金融中心成長加以關注,如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2000)等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觀基礎進行了研究,強調信息流是金融中心發展的先決條件;金融地理學者Gehrig(1998)利用市場摩擦理論和大量的實證分析,支持了國際金融中心漂移說的觀點,證明了某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集聚趨勢與另外一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分散趨勢并存。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倫敦國際金融中心成長機制進行了闡釋。
我們認為,倫敦金融中心的發展和完善是經濟主體集聚金融優勢的歷程,她是近900年以來,在英國王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業和公民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下,通過自然集聚優勢和能動集聚優勢、雙向互動集聚優勢三個方面運作的產物,其作用路徑是:在戰略、領導力、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過地緣、加工、貿易、投資、金融、知識、網絡等經濟聯系,發現、挖掘、整合和高效利用區域內部優勢資源,使區域內部優勢資源之間、區域內外優勢資源之間,在合作或競爭的過程中形成國際或國內的高效金融場、經濟極,實現資源的遠程集聚和全球集聚。
(二)倫敦金融城集聚金融優勢的經驗與做法
我們將倫敦金融城集聚金融優勢劃分為三個層面:
1.從自然集聚到自覺集聚:基于市場的觀點
從金融地理角度看,倫敦處于紐約和東京時區之間,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可以形成一體化的24小時全球交易體系,擔當全球貿易和金融的紐帶。倫敦具有自然集聚的優越條件,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倫敦集聚了充足的金融優勢資本。
(1)倫敦吸引了龐大的跨國金融機構。倫敦金融城集聚了近180家外國證券公司,幾乎一半的國際股權交易額是在這里進行的,還管理著28290億英鎊的全球資產。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國公司的數量(453家)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的交易所;全球外匯收入的三分之一在這里交易,而紐約只有16%,東京9%,新加坡6%。倫敦金融城承攬了全球36%業務量的場外衍生金融產品。近500家外國銀行在倫敦金融城營業,經營著全球20%的國際銀行業務(參見表2)。倫敦金融城擁有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和有色金屬交易市場。倫敦金融城還是世界保險和再保險中心,以勞合社(Lloyd’s)為代表的倫敦保險市場集聚了100家左右的跨國保險公司在此營業。
(2)倫敦凝聚了獨特的金融中心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與金融自由化的深化,跨文化能力已上升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一種關鍵性資源。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打造文化品牌。倫敦就是這樣一個城市,一旦提起倫敦,人們會想到,倫敦是一座馳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全球重要的傳媒中心和時尚城市。倫敦以她悠久的歷史、斑斕的色彩、雄偉的風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使得外來投資者和金融家產生濃厚的向往和意愿, 也促使倫敦本地的居民和企業產生強烈的自豪和歸屬感。
(3)倫敦吸收了充沛的人力資源集群。倫敦金融城是知識經濟中的“集群”,就像硅谷一樣。聚集了歐洲頂尖金融人才的倫敦金融城,像磁鐵一樣吸引更多高級的人才。在倫敦,幾乎世界上所有語種人才都能夠在12小時內找到,類似于精算師、國際律師、高級財務分析師這樣尖端人才,也可以及時為企業或個人提供服務。倫敦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學、學院、學校及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價值鏈整合,倫敦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金融人力資源集群。
2.從被動集聚到主動集聚:基于政府的視角
“市場偶爾也會失靈”,這已是主流經濟學的共識。在單純依賴市場機制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人們就會把目光投向公共部門。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也始終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引導和監管。
(1)政商聯合共建金融中心區
金融中心區(CFD,Central Finance District)是金融產業發展和金融活動的心臟帶。倫敦金融城就是這樣一個CFD,倫敦金融城擁有便捷的交通、豐富的信息、即時的通訊、高質的辦公設施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務運營環境,可以大大節約公司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夠促進知識型、信息型、清潔型和高附加值的金融產業的發展。為了在空間上給英國的金融發展提供必要的新空間,倫敦還將金絲雀碼頭區改造為新金融區,這里外表端莊厚重,具有深刻文化內涵,與整個城市風格協調,且功能性很強的樓群都是近20年內建起來的,規劃更新,設計也更現代化。
(2)高起點制定金融戰略規劃
倫敦金融城具有公司和政府雙重屬性,對相關業務統一規劃,商業化運作管理,工作重心在于協調、服務、宣傳推介與調研支持。但是,倫敦金融城是服務于整個英國長遠利益,具有全球戰略屬性,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從政策制定、對外承諾到管理體系,具有長期連貫性,使得外界國家、地區和企業法人對在此地進行經營運作具有堅定的信心和穩定的預期(Mainelli,2009)。英國王室和政府賦予倫敦金融城獨特的戰略地位,職能權限具有很大的獨立運作空間,在戰略機遇出現時,倫敦金融城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靈活執行創新決策權。
(3)注重優質基礎設施建設
倫敦具有國際金融中心所必須的優質基礎設施條件。倫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靈活,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由政府負責立項和投資的公共事業建設項目;二是由私人投資的大型基礎建設項目。倫敦聘請世界頂尖級的大師做城市發展規劃,凸顯城市的文化品位、藝術特色、生態標準、建筑質量。一方面,倫敦凝結了世界上最優秀的、同時也是生態水平很高的建筑和綠化群體;另一方面,倫敦具有先進的公共服務能力,比如:治安、供電、供水、供暖等設備非常完善。倫敦還擁有非常強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國際信息交換能力,作為國際交通中心,你幾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找到飛往倫敦的航班。
(4)兼顧國際準則的柔性金融監管
從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歷史看,一方面政府進行嚴格的監管,防范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又提供相對國內金融要寬松得多的金融環境。一個沒有金融安全保證的金融中心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倫敦金融城有一個寬松而嚴格的法規體系,作為老牌金融中心,其監管都是國際標準,在制度設計上注重原則,而不是規則。海外投資者只要遵守一組基本原則,就能在倫敦創新。金融服務監管局(FSA)、英格蘭銀行和財政部三方常設委員會是倫敦重要的金融監管機構,此外,貿工部、工作和養老部、職業養老監管局、公平交易辦公室、打擊嚴重欺詐辦公室、國家刑事犯罪情報局也可以根據需要參與金融監管。為了促進金融業發展,金融城的監管也在不斷創新和調整。
(5)及時推動金融技術創新
國際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務“前臺”,這些金融服務機構需要傳送金融資訊、咨詢服務、轉賬業務、安全保障和數據處理等大量信息,其物質基礎必須建立在大規模的科技投資之上,需要有尖端的計算機系統以及靈敏度和安全度極高的信息傳播體系(參見表3)。倫敦金融城在歷史上較早地應用了電報、電話、計算機以及芯片技術和衛星通訊等技術媒介,以科技創新來體現和保障金融服務業的高效和迅捷的行業特征(Strange,1998)。此外,為有效應對新技術,倫敦金融城在國際金融歷史上較早開發出利率定價體系、AIM市場、私募基金平臺和場外離岸交易等多種金融模式,進行金融方法創新,也取得顯著績效。
3.單向集聚到多向集聚:基于動態的觀點
需要指出的是,倫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單純匯集金融機構,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選擇合適的戰略規劃,她更多地是采取了走市場道路,執行集聚優勢戰略。
(1)金融單位的互動集聚
倫敦金融城的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金融家族的內外向型集聚,已逐步滲透到世界其他的國際金融中心內部。利用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戰略,這些金融單位已經能夠融入所在地的經濟文化圈,并對相關區域和國家的價值取向實施控制,根據專業財富管理咨詢公司Scorpio Partnership估算,有超過300個資產在1億英鎊以上的超級富豪在倫敦開設了理財機構,對家族的財產進行保值增值,同時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左右世界金融局勢;發源于金融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乃至世界超強金融壟斷家族,他們和美國紐約華爾街金融業(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家族)、瑞士日內瓦的金融業等保持密切聯系。除了單一家族機構之外,倫敦存在著超過100個“家族聯合機構”,由數個富有家族共同設立,通過分享信息來提高全球投資能力。在一定程度,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國際金融價值鏈串聯在一起的,具有龐大的超級金融實力。
(2)金融城市的多向聯系
盡管倫敦金融城也承認,國際金融中心之間存在著國際稅收競爭、運輸和交易成本、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等挑戰因素(Roberts,2002 )。但總體而言,倫敦金融城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保持了正向聯系。一方面,倫敦金融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紐約、東京、法蘭克福、瑞士、莫斯科以及上海都設立了辦事機構,建立了聯系的成效機制;另一方面,在亞洲的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的悉尼以及加拿大的溫哥華等金融中心,由于這些金融中心都曾在一定時期隸屬于英國管轄,所以原有的聯系機制仍然具有活力。此外,所謂的離岸金融中心,如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巴哈馬群島、百慕大群島、西薩摩亞、安圭拉群島等,他們和倫敦金融城在業務聯系、信息交流和歷史沿革上,具有強烈的協同性,已經成為整個國際金融體系資本流通虛擬環路中的特殊節點。
三、上海集聚金融優勢的可行性分析
我們通過SWOT分析,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挑戰(Threats)加以綜合評估與分析,爾后再根據分析結果,對金融資源結構及配置策略加以調整,以實現戰略目標。
(一)優勢
1.政府配合。一方面,中央政府審時度勢,作出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這為上海以及整個中國未來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空間和可能;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的通力協助,也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強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2.歷史人文。上海具有輝煌的金融歷史,一度被譽為“遠東國際大都市”,歷經百年而凝成的“海納百川”海派金融文化,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營造了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
3.實體支撐。上海的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保持均衡發展。與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狀態不同的是,上海的金融業屬于正在成長的“少年”,健康進取,整體創新還有巨大空間,所依托的實體――中國大陸擁有良好經濟基本面。
4.市場體系。上海金融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個由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保險等構成的全國性金融市場體系,核心要素配置齊全,定價機制合理有效。
5.科教人才。上海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域內的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學,和域外的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保持密切聯系。科技創新能力雄厚,和中國科學院、中歐商學院等機構有著長期的戰略合作。人才儲備相對充裕。
6.監管制度。上海擁有相對健全而嚴格的監管制度。隨著金融試點和人民幣結算產品的創新,上海的金融自由度將有序增加,監管制度也將逐步優化改進。
7.基礎設施。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打造了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交通、通訊、能源、文化、娛樂和安全等公共項目,上海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核心的現代化金融貿易區更是環境優美、生活舒適、設施齊全、功能完善。
8.區位優勢。中國時區必將形成由一個全球國際金融中心和多個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組成的新格局。上海具有連接歐亞大陸、輻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域特點,相對于香港等地,太陽早升起1小時(張五常,2009),這些都為上海成為金融中心打下堅實基礎。
(二)劣勢
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要求仍然相差很大。因為,從GFCI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14項指標來看,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差距很大。
1.后發地位。原有國際金融中心處于優勢地位,具有“鎖定”效應,這使得其他城市打破現有格局,發展超越成為國際級金融中心非常困難(Dicken,1986)。上海需要在優勢集聚的基礎上,創造爆發力,這需要以時間換空間。
2.制度瓶頸。上海是中國的一個城市,必須依托國家行使制度選擇權。在法律支持上,英美的法制體系居于國際標準地位,顯示了相當的生命力;在外匯政策上,中國資本項沒有開放,上海和倫敦在資金自由流動上尚不具可比性。
3.管理水平。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對管理者能力也提出了嚴格要求。和倫敦等國際級金融中心相比較,上海還處于初級階段,經驗相對不足,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4.外部聯系。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構成了一個網絡體系,相互交聯。上海和其他金融中心的聯系還處于發展階段,合作缺乏戰略深度和制度保障,信息交流和共享有待進一步加強,人員學習、培訓和互換亟需推進。
5.金融生態。在GFCI指標中,商業環境指標體系中就有經濟自由度、透明指數、腐敗指數等,在這些指數測算中,上海得分很低,在市民素質、文化傳承和工作態度等方面有待提高。
(三)機遇
上海市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最適合上海發展的戰略路徑,消除自身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的束縛,上海市完全有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1.金融“危”中有“機”。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是一個金融中心洗牌的過程,傳統意義上的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全球金融中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這給上海帶來發展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2.國際資本轉移。發達國家金融界大規模的裁員降薪,為上海獲取相對廉價的高端人才提供機遇。金融危機沖擊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資本回報率急劇降低,不少企業需要進行戰略轉移。這使得上海成為“資本避風港”,廣泛吸收海外溢出資本。
3.2010年世博會為上海金融助力。“世博景氣”效應對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世博會所帶來的直接、間接商機,將成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有力而持久的推動力。
4.空間擴展。上海通過將原南匯區和浦東新區“兩區合并”,形成了“新浦東”,這樣可以集約化利用土地資本,拓寬區域發展空間,為上海金融中心的金融核心區建設提供有效載體。
5.政策機遇。隨著中央戰略的確立,上海在國內率先進行人民幣國際結算的試點,隨著這一試點的擴大,未來上海將可能發展成區域性的人民幣清算中心,這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新的契機。
(四)挑戰
上海已有做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僅此還不夠。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僅是一步之遙,但是由于各種挑戰的存在,上海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很多。
1.制度。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和相關市場制度的缺失,導致金融秩序的混亂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這對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構成挑戰,具體包括:相關市場制度主要涉及自由創業、自由定價、要素自由流動等制度,在金融領域主要涉及市場準入、利率市場化、金融管制的放松、健全的金融監管體制、監管有效性的提高等制度變革和創新。
2.國內競爭?,F行的行政區劃與干部制度,導致地方政府各自為政與地區間經濟的分割和惡性競爭,使得產品、要素、資金、信息的跨地區流動面臨眾多人為的限制。香港、北京和重慶等城市就有限的中央金融資源展開無序競爭,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各自發展定位不明確。
3.國際競爭。所有的金融服務活動都傾向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集中,各個金融中心存在著激烈的資本競爭,比如,倫敦和歐洲大陸的巴黎、柏林以及瑞士在金融監管協調上,曾發生過沖突;香港、新加坡以及日本的東京就亞洲的金融資本也曾展開過激烈的爭奪,因此,上海必須打造出強大的競爭優勢,才可以取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四、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SWOT分析,可以運用專家評分方式,結合問卷調查,整理指標體系和戰略矩陣,以得出相關結論。我們認為,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打破常規,實現跨越式發展(Strength and Opptunity development) ,要在高度利用自身要素稟賦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和運作符合國際開放要求、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高端資源,勇于消除無形的、不合理的內部或外部制度束縛,積極升級自身體系勢能,增量發展,有序地提高自身金融實力,進而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第一,以功能建設為先導,建設金融優勢集聚的基礎平臺。功能建設比形態建設更為重要。倫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場,除了特定的歷史淵源外,關鍵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環境能夠充分滿足金融服務的需要。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全國唯一以“金融貿易區”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已遠遠超過倫敦金融城的面積,相鄰的外灘金融區在形態建設上也已經具備規模。今后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設上,從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由于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發揮聚集效應,攤子過大反而會影響其作用的發揮。
第二,以政策協調為保證,提供金融優勢集聚的戰略保障。國際金融中心幾乎都是在國內金融中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英國各主要的金融監管機構如英格蘭銀行、英國金融服務局等均位于倫敦市內,這使得她不僅是一個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個金融決策中心。這種安排使得金融資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發揮金融中心的整體集聚和輻射作用。由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既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持。上海應該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優勢,應繼續爭取并落實中央政府在機構設置、業務創新、金融監管、干部調配和法制建設等方面對上海的指導和支持。
第三,以對外開放為動力,開拓金融優勢集聚的發展遠景。全方位打破壁壘,寬領域擴大對外開放,加速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跨國金融機構入駐。與其它國際金融中心相比,倫敦金融城的國際化程度或開放度是最高的,上??梢赃m當借鑒倫敦市場的經驗,仿照勞合社的市場組織形式,設立固定的保險交易場所。鼓勵和吸引大型跨國集團的總部或地區總部、國際著名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落戶上海,以完善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功能。上海要全力打造人民幣金融產品中心,積極發展開放型、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要引入更多的商業金融債、企業債、商業票據等,推動債券跨市場交易,培育機構投資者流動性管理、風險管理能力。
第四,以金融創新為突破,創造金融優勢集聚的裂變單元。金融創新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不竭源泉。上海應該加快“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建設,管理層可以借助SHIBOR與上證指數的雙向波動溢出效應,促使SHIBOR及早廣泛進入各類金融產品的定價,如金融債、企業債、短融券、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票據轉貼現與回購、同業借款與存款、商業銀行內部轉移定價等等,運用利率手段調控股票市場,改善和提高貨幣政策調控效果,使其真正成為中國的LIBOR(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倫敦同業拆借利率)。
第五,以人才資本為根本,加大人才優勢集聚的規模效度。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針對目前上海金融人力資本發展現狀,管理者有必要多元化、全方位集聚人才優勢,大力引進包括專業外語人員、高級商務師、國際反避稅師、頂尖跨國精算保險分析師等高端緊缺人才。此外,還要增強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建設,加大和國內外頂尖的金融領導者交流互換,充分塑造良好的人力資源集聚體系和環境。在戰略上始終做到高度重視金融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促使上海及早發展成為一個海內外知識型人才優勢的聚合創新體。
注:
1.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批準號:2008044035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資助(項目批準號:09YJC790087),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得到英國倫敦金融城Mainelli教授、衛報Elliott先生、英國杜倫大學張志超教授等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2.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卡斯商學院和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等以及倫敦周邊的牛津和劍橋都是英國的著名院校。
3.按照目前倫敦金融城與金絲雀碼頭的發展規劃,到2016年,將有超過20萬個新職位在該地區落戶。而在倫敦金融城老區域,到2016年,辦公面積將增加2500萬平方英尺,從業人員將增至40萬。
4.倫敦金融城政府還有一個重要職能,對影響倫敦金融業發展的有關重大問題組織調研,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免費提供給有關部門和企業。如2007年就組織了25項調研報告,其中關于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的調查報告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
5.比如為了推動倫敦碼頭金融區的開發,英國投入了大量資金,主要用于購買和平整土地、環境整治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投巨資興建了35公里的無人駕駛輕軌系統和倫敦城市機場。倫敦還在建設金絲雀碼頭金融區的新的地鐵站、環城公路。
參考文獻:
1.黃運成,楊再斌.關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設想[J].管理世界,2003,(11).
2.劉明康.上海構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與差距[J].中國經濟周刊,2008,(25)
3.于永達、王浩.集聚金融優勢與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研究 [J].新金融,2009,(06)
4.潘英麗.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滬港的目標定位與分工[J].世界經濟,2003,(08).
5.袁宜.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對駐滬金融機構的問卷調查[J].上海經濟研究,2005(05)
6.吳曉求,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資本市場:戰略目標與政策重心[J],經濟導刊,2008年,(03)
7.光.人民幣匯率問題:升值及其成本一收益分析[J].經濟研究,2005,(5).
8.Michael Mainelli and Mark Yeandle, "Best Execution Compliance: Towards An Equities Compliance Workstation" ,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Volume 7, Number 3, pages 313-336,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June 2006).
9.Mark Yeandle and Michael Mainelli, "Cooperation During Crisis: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Centres", Washington Times, pages 1-2, Special Report: The Cayman Islands (22 December 2008).
10.Michael Mainelli, "The Wicked Problem Of Good Financial Markets",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Volume 9, Number 502-508,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December 2008).
作者簡介:
關鍵詞:中亞五國;經貿往來:金融合作;升級優化
現階段,經濟一體化與金融經濟國際化已經成為時代主流。2013年我國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就立即獲得了中亞五國的積極響應,加速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與中亞五國間的貿易額已超過45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中亞五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并提供了大量的貨貸,截至2016年1季度僅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就為中亞五國提供貸款378.9億美元。這些都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金融合作的良性互動進程。
一、我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金融合作的現狀
(一)雙邊經貿金融合作領域不斷擴大
長期以來,我國與中亞五國間的經貿合作主要集中于公路、隧道與鐵路等交通運輸業領域,如2012年,我國政府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優惠貸款1.36億美元,用以修建中吉烏公路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伊爾克什坦至蘇布庫爾干路段;2015年,我國中鐵國際集團對哈薩克斯坦投資建設了阿斯塔納市輕軌一期項目;2016年,中國進出口銀行為塔吉克斯坦的瓦亞鐵路建設項目提供了“兩優”貸款?!耙粠б宦贰睉鹇缘奶岢觯卣沽宋覈c中亞五國間的雙邊經貿合作空間,金融領域的合作層次也不斷提高,逐步向農業、礦山開采、能源、旅游業與信息通訊等行業延伸。2014年,中哈產能合作成為我國同中亞國家務實合作的新亮點和“樣板”。同時,我國企業參與承建的熱電站、鐵路隧道、工業園等重要項目,也在中亞五國逐步展開。此外,國開行新疆分行也先后向塔吉克斯坦國民銀行和儲蓄銀行發放貸款,援助農業和南部區域微型貸款,并與烏國外行實施授信型合作,由其轉變貸款本地紡織、輕工、農業與食品加工等中小型企業,用于支持烏中小企業發展。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國家開發銀行在中亞五國已經支持航空領域、油氣領域、中小企業與農業領域等77種項目,分別發放和承諾貸款378.9億美元和270.16億美元,貸款余額達到212.15億美元。
(二)雙邊經貿金融合作的互補性較強
我國與中亞地區國家間的經濟發展差距以及資源和產業的差異,使雙邊經貿金融合作也呈現出較強的互補性。一方面,我國對中亞五國的經貿金融合作以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例如,2014年11月,我國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中亞五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其中,2014年12月至今,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已簽署超過28項產能合作項目協議,投資總額超過300億美元,涉及石油、天然氣、石化、鈾礦和電信等領域;2015年,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達成了3200萬美元的無償援助協議,用以改造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市的“茹科耶夫-布多夫金街”、“阿烏艾佐夫街”和“甘地街”等路段。另一方面,中亞對我國的經貿金融合作以資源輸出為主,包括石油、天然氣、礦產與特色農產品資源等。據商務部網站顯示,2015年,土庫曼斯坦通過中-土天然氣管道,已向我國輸出天然氣累計超過千億方。并且目前我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最大葡萄酒出口市場。據哈薩克斯坦出口和投資局數據顯示,2015年,哈薩克斯坦對我國出口葡萄酒72.7萬升,占哈葡萄酒出口總量的99.7%,較上年增長7.4%;出口額達390萬美元,較上年增加了4.8倍。
(三)我國已成為中亞最大的直接投資來源
目前,中國投資者已取代中亞五國傳統的俄羅斯和西方合作伙伴,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直接投資來源。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前半年,中塔雙邊貿易額為8.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5%,我國已成為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資來源國與債權國。據《金融時報》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企業在哈薩克斯坦共投資12個綠地項目,總投資額約12億美元,占哈薩克斯坦跨國外來直接投資綠地項目總額的22%,遠超過德國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并且,2015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大直接投資來源國和僅次于俄羅斯的第二大進口伙伴,對吉的重點投資項目集中于改善基礎設施和促進區域一體化。近年來,我國與烏茲別克斯坦的經貿關系發展勢頭良好,現已成為其的第一大投資來源國于第二大貿易伙伴。據烏方統計,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國對烏直接投資和貸款已超過65億美元,合作實施項目達70余個。據中商情報網顯示,早在2013年,我國就已成為土庫曼斯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與天然氣進口國。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已成為中亞地區的最大直接投資國。
(四)雙邊經貿金融直接匯率機制正逐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及自治區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和金融合作日益緊密,與中亞五國的經貿金融直接匯率機制已初步形成,人民銀行積極推進人民幣與周邊國家小幣種直接交易,包括人民幣對堅戈現匯直接交易與現鈔交易等。例如,2011年4月,中行與烏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交換協定,有效期為三年,總金額為7億元人民幣。2013年,人民幣兌哈國貨幣堅戈實現現金掛牌貿易,截至2016年2月末,人民銀行已實現人民幣對堅戈銀行柜臺直接交易407筆,總金額為2989.94萬元人民幣。隨著我國與中亞地區經貿合作往來的不斷增多,雙邊經貿金融直接匯率機制也不斷完善。2015年,中國銀行成功推出了人民幣對塔吉克斯坦的索莫尼直接交易。2015年9月,中行與塔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交換協定,規模是30億元人民幣,交換協定有效期為3年;截至2016年初,人民幣與索莫尼兌換業務8筆,金額達1226萬索莫尼。2015年9月,為推動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在本幣結算與貨幣互換等領域的合作,中國人民銀行與對吉爾吉斯斯坦央行簽署了合作意向。另據中國人民銀行消息,2015年,新疆與中亞五國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為88億元人民幣,占新疆全部跨境人民幣業務總額的4.4%。
二、當前我國與中亞地區經貿金融合作面臨的主要障礙
(一)雙邊未形成統一的金融網絡結算體系
當前,我國與中亞五國之間尚未形成統一的金融網絡結算體系,導致經貿合作項目的手續費相對較高、程序復雜。我國和中亞之間銀行結算手段,包含銀行、清算銀行以及NRA 賬戶等多元模式。據商務部統計消息,2012-2015年我國和中亞五國金融網絡結算中,約有90%以上是采用行、清算行的銀行結算方式。但雙邊都是一對一型的賬戶銀行關系,金融結算效率顯著低下,覆蓋率低,無法有效處理雙邊貨幣“頭寸平補型”問題。并且,結算方式仍以單一的現金交易為主,缺乏順應科技發展的網上銀行、電子結算等方式。例如,截至2015年,吉爾吉斯斯坦共發行銀行卡不足100萬張,相對于全國近600萬的人口,人均擁有銀行卡不足0.2張,遠低于我國每人3.64張的平均水平,導致中小企業長期融資較難。
(二)貿易投資環境欠佳,基礎設施較為滯后
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與投資環境欠佳,中亞五國的法制尚未完善,政府部門腐敗盛行。據2014年“全球腐敗指數排名”顯示,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的排名分別為126位、152位、136位、166位和169位。中亞五國腐敗情況較為嚴重,導致雙邊經貿金融合作快速推動較難。此外,中亞五國與我國的雙邊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仍不完善。例如,哈薩克斯坦的公路密度指標是每千平方米陸地公路長度35.87km,吉爾吉斯指標為177.27 km,明顯低于我國的413.92 km。并且,雖然當前我國與中亞雙方的航空、鐵路和公路的聯系通道有十多條,但除航運及霍爾果斯、吉木乃、阿拉山口、巴克圖以及都拉特等陸路口岸聯系較為便捷外,其他口岸海拔偏高與山勢險阻,且路況較差,不利于貨物迅速流通,致使中亞國家與中國貿易不暢。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吉爾吉斯與中國雙邊貿易額同比下降13.7%。
(三)雙邊經貿金融服務支撐能力較弱
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開展跨國運營起步較晚,在國際上設立的分支機構數量有限,主要分布于紐約、香港、倫敦與新加坡等地,在絲路沿線國家金融機構數量甚少。截至2015年,9家中資銀行在中亞五國設立的代表處與分支機構不足50家,致使中亞五國的人民幣貿易結算和金融交易缺乏有力組織者與推動者,金融業服務支撐能力較弱,不利于人民幣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據金融時報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均未在對方設立金融機構分支機構。以哈薩克斯坦為例,至2015年底,我國對哈薩克斯坦實行的浮動匯率,使貨幣堅戈僅三個多月就已貶值40%。并且,雖然在2014年12月,中哈簽署了新的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70億元人民幣,但因資金與貸款支持等方面條件比較苛刻,目前為止仍未對中哈貿易本幣結算起到根本性作用,直接影響了中資銀行在哈業務開展能力。
(四)區域貿易金融中心尚不健全,融資主體單一
區域貿易金融中心的構建是金融資源有效整合的良好基礎,然而,當前我國與中亞五國間仍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中心。除哈薩克斯坦外,中亞其他四國尚未提出區域貿易金融中心的建設意見,也不具備相應經濟條件。而我國也僅于2014年在新疆首次設立了唯一一家區域貿易金融中心。區域貿易金融中心的缺乏較嚴重,制約雙邊經貿金融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另外,我國和中亞五國經貿金融合作的融資主體較為單一,銀行是金融合作的絕對主體。譬如,當前,我國和哈國之間的經貿金融合作主要依靠銀行結算,而各類金融合作發展模式尚未提上議程,且其他金融領域的合作也仍未展開,如保險與證券市場的合作。
(五)中亞地區大國博弈復雜激烈
中亞五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石油與稀有金屬等資源儲量,其中哈國富產石油資源,土國具有全球第四大天然氣儲量,而烏國的黃金與鈾儲量都居世界前列,因此成為大國爭奪的重要區域。2011年,美國實施“新絲綢之路計劃”,不斷向中亞五國滲透,力圖掌握中亞油氣資源、主導地緣戰略。而在2013年,韓國便提出了涵蓋中亞的“歐亞計劃”,增強了這一區域金融合作關系的復雜性。2015年以來,中亞五國出現了新一輪的“大國外交熱”,美、日、印、土耳其等國家均增大了對中亞五國的外交力度,影響我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金融合作。例如,2015年7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亞,尋求與該地區國家深化能源合作。同年,日本首相安倍為強化日本與中亞的能源與經貿合作,也對中亞五國開展了旋風式訪問。綜上分析可知,大國在中亞地區的博弈日漸激烈,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經貿金融合作。
三、加強我國與中亞五國經貿金融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雙邊金融協調與交流機制
我國應積極與中亞五國開展富有成效的雙邊金融合作,推動加快創立金融多邊協調的機制,防止由于中亞五國金融政策變化帶來不利影響;促進我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經貿金融協商溝通,處理各自關切,形成經濟利益共贏與金融合作的局面。另外,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應增強G20金融領域的溝通互聯,構建與完善交流與對話機制。進一步拓展本幣貿易結算和貸款規模,增多國際儲備貨幣幣種,逐步加強雙邊貨幣互換與應急儲備安排,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不斷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治理架構,重點構建公正、包容、公平與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提升新興國家的地位與話語權,推進中國與中亞五國金融平衡發展;有效運用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動參與世界金融標準與相關準則的規定,穩步重構我國與中亞金融制度框架。
(二)構建與完善雙邊金融風險評估系統
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需增強金融監督與管理合作,創建與完善金融風險評估系統。建立與逐步健全中亞五國經貿金融風險管理部門,創立國別風險內部評級機構和國別風險限額測算模型,要充分抑制合規型風險,跟蹤研究中亞五國金融監管變化,保證依法合規運營。在充分評估中亞五國與我國之間經濟、政治與金融等形勢與風險基礎上,出臺具有針對性的國別風險管理政策,提升國別風險限額監管的科學性。在國內外機構健全整體風險監管制度,提升中亞五國機構的風險計算考量水準,充分配置經濟資本。并且,我國應對中亞五國提供風險緩解的多元化金融工具篩選。在重大金融合作項目上,需要增強同政策型金融機構和多邊機構協作,經多邊機構出具擔保、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等手段,多渠道增強風險緩釋,加速提高保險機構在中亞五國防控風險中的作用程度,擴展保險境外投資業務。加快設置多元化金融對沖產品以及工具,為中亞五國投資的企業與投資者提供規避風險的工具選擇。
(三)政策助力雙邊經貿金融產業融合
目前,我國和中亞五國的經濟與產業布局正處在調整轉型的主要時刻,急需政府助力拓寬雙邊金融產業合作。我國應實行“聯檢”制度,當金融貿易部門的政策有所改變時,需及時通報,避免出現因未通知中亞國家貿易口岸排起長隊;需要統一創建檢驗檢疫與交通運輸等標準,減少企業金融貿易成本。雙邊政府應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共建進程,加大政策協調力度,修訂雙邊合作規則,大力增強區域內各國政策和制度上的有效溝通與銜接,將金融貿易及實體經濟有機聯系,將以實體經濟作為外貿經濟增長“助推器”。并且,政府需優化內部型金融投資環境,清除區域內的金融投資、金融貿易與過境運輸屏障,提升雙邊出口能力,推進雙邊貿易金融投資領域互相接軌,有效配置資源,重新布局投資產品環節,充分發揮設置、營銷、生產、輸送與輔助商品等價值鏈。并通過全球業務布局,分散不同金融市場風險,促進基礎設施互聯與互通,拓展產業及裝備制造的金融深化合作。
(四)構建多層次經貿金融合作平臺
我國應積極構建多層次經貿金融合作平臺,完善服務中亞五國產業園區和經濟走廊的綜合金融體系。將企業、銀行、與政府相結合,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技術與資金,搭建多層次的互聯互通經貿金融合作平臺,促進我國與中亞五國間的同業合作,共同推進人民幣在中亞地區跨境貿易與投融資領域的使用。其中,針對基礎設施擁有一定條件、產業聚集達到一定程度的園區和入園企業,中國銀行業應以提供授信支持為核心,規定健全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中國與中亞經貿金融合作企業,提供不同金融商品和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工具,如同業拆借、兌換平盤、銀行間債券投資和日常資金清算中的跨時區服務。我國政府應積極加入到中亞五國的金融投資和管理平臺建設當中,為中亞五國創建提供結算、融資、投資、交易與資本運營往來等多層次、綜合型金融服務,提升多層次經貿金融合作平臺建設的成功率與有效性。
1.當前國際金融格局演變的新趨勢
受過去的幾年期間爆發的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金融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表現出了穩定發展的狀態,很長一段時間西方發達國家掌控的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1.1歐美國家金融危機使得西方國家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受到強烈的挑戰
2007年開始,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全球金融市場金融海嘯,對國際經濟發展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同時更傷害了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在最近幾年中,美國的經濟發展仍然受到次貸危機影響,沒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機中。同時,歐洲國家債務危機也相繼引發了歐洲國家出現了一系列的金融風險問題,這些西方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影響了整個西方國家在國際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反而呈現了較好的發展態勢,因此發展中國家對于國際金融體系的合理性發展的信心明顯上升,西方國家的金融話語權受到挑戰,呈現了一種的新的變化趨勢。
1.2金磚國家金融一體化對美國霸權主義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金磚國家,就是新型的發展經濟體,包括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國家組成,這些新的經濟體,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了新的崛起,以良好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向前推進,對全球金融貿易體系、貨幣體系和大宗商品價格機制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金磚國家之間的合作聯系,對美國的金融發展模式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一旦美國的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不夠快速,那么金磚國家的發展速度就會超過美國。
1.3東亞國家金融合作逐漸形成國際貨幣競爭爭新范式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東亞國家為了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互相之間也形成了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簽署了一系列的貨幣互換協議,在互相提供流動性支持的前提下,也降低了籌資成本和匯率波動的風險,同時開展了除美元以外的人民幣交易的主要外幣,一方面使得美元在雙邊結算中的使用率下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人民幣的發展應用,這也說明我國在新的國際金融環境下已經處于較好的國際發展態勢,而東亞地區也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國際貨幣競爭模式,東亞地區的這種新的貨幣發展模式,在未來也必然會引發一場新的國際貨幣變革。
1.4不同經濟體在國際金融發展過程中的博弈越來越激烈
一方面是西方國家形成的發達經濟體,另一方面是作為世界新興的發展經濟體,主要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在新的國際市場發展過程中,都要求推動國際經濟治理改革,提高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變革美國通過一票否決的國際金融發展模式。這兩種國際金融發展經濟體之間的博弈越來越激烈。
2.我國對未來國際金融格局演變的對策分析
未來國際金融格局會發生較大程度的轉變,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也必然呈現出一種的新的發展趨勢,針對這種復雜的新的金融發展格局,我國要想取得較好的發展,就必須在這種金融格局條件下尋找適合我國金融發展的新的道路和發展模式,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2.1優先選擇重點區域來推進我國人民幣運用的國際化進程
隨著西方國家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對原有的貨幣結構體系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很多國家都希望提出越主權國家貨幣的方式來降低西方國家金融危機對整個國際市場金融結構的影響,但是由于缺乏實踐操作而難以實現,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發展過程中都屬于持續穩步前進的發展過程,人民幣的運用和發展也在穩步發展中前進,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形成一種過渡性的國際貨幣,從而降低國際金融體系對美元的依賴度,那么要想實現這種良好的過渡性貨幣結構發展模式,東亞、非洲等國家就必須要建立以人民幣國際化的貨幣發展體系,從而不斷地推進人民幣的發展和運用,促進我國人民幣發展的國際化。
2.2新興國家組織構建國際金融話語權
隨著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在國際金融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對于西方國家的金融危機也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因此在當前的發展狀況下,就必須要形成新的國際金融結構,提高新興國家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加強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尤其是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在金融合作方面也已經取得了廣泛的合作共識,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和其他發展中一起,共同來提高新興國家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從而降低西方國家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西方發達國家話語權的降低,對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次機遇,發展中國家不斷加強金融話語權的同時,尋找本國經濟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保持在國際金融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2.3在當前的國際金融秩序中,要有另起爐灶的準備
在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發展條件下,西方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已經下降,我們不應該全部依靠西方國家來維持整個國際金融體系的發展,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些西方國家形成了游戲規則,我們必須對未來的國際金融發展模式和變遷有一個長遠的了解和計劃,在積極次參與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形成一套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金融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