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次序 月 日
內容
重點
1
音樂教育的歷史
歷史線索和人物、事件
2
音樂教育的哲學原理
主要流派的觀點
3
音樂教育的哲學原理
各派觀點的合理和局限
4
音樂教育的美學原理
主要流派的觀點
5
音樂教育的美學原理
各觀點與音樂教育價值
6
音樂教育的社會學原理
社會學對象與音樂教育
7
音樂教育的社會心理學原理
社會心理影響音樂教育
8
音樂教育的心理學原理
主要流派的觀點和角度
9
音樂教育的心理學原理
其他概念與音樂教育
10
音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
目標分類學及其運用
11
音樂教育的課程原理
課程分類、功能、要素
12
音樂教育的課程原理
原理與現實的課程改革
13
音樂教育評估的原理和實踐
工具、類型、用途、過程、
14
音樂教育研究
研究型教師、方法類別
15
音樂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16
音樂教師教育
歷史與發展趨勢
17
音樂教師教育
國際比較、音樂教師標準
18
關鍵詞:幼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策略
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注重對學生們心智,道德水平和人格的教育,所以說現在幼兒的心理和人格教育也開始被人們注意到。3-5歲的兒童就像是一張白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此時的他們處于人生起步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時刻。幼兒心理和人格健康與否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及其深刻的影響。孤僻癥、心理承受能力差、玻璃心、缺乏創新意思、自制能力差、自立能力差……這些在長大之后才會發現的問題其實在幼兒時期就埋下了種子。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是對一個人的未來很重要的。”所以一系列的問題就凸顯出了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當前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幼兒時期是孩子們心智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關系到孩子們今后成長的方向。然而如今大部分幼兒教育機構對心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說通過社會調查顯示現如今大多數幼兒園比較重視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和知識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孩子們心理道德教育,因此出現了大部分兒童缺乏創新能力、缺乏自立能力的現象。
1.2幼兒園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缺乏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體系。《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規定要安排好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現狀卻不容樂觀。大多數幼兒園并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即使是開設了也只是出現在課程表上而沒有真正實行下去。心理教師培訓費用較為高昂,心理教師花費較高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1.3在幼兒園中多存在個別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全體的教育。不管是在我們求學的階段還是我們所看到的現象,都是老師把能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同學叫進辦公室進行心理疏導,卻很少發現老師對全班進行心理疏導,這就又是一個問題。忽略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的疏忽,也是個普遍現象。新時期的幼兒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對孩子們心理的健康教育,為孩子們提供更加完美的成長環境。
1.4僅僅在課堂中強調心理健康,道德高尚也是無用的。僅僅在課堂中進行說教教育也是徒勞的,帶領孩子們.走進社會,走到馬路上更能讓孩子們體會到道德和人格的重要性。比如走到馬路上扶老奶奶過馬路、勸阻闖紅燈的行人……這些既能讓孩子們在其中感受到快樂,更能讓孩子接受知識。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上述為如今幼兒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也會在未來繼續出現甚至會有一定的發展,下面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問題:
2.1轉變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從課程安排上下手,應該平衡知識課程和心理健康課程的課時,讓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課程教育同時進行。作為孩子們的引導者的老師也應該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一切要以孩子的健康發展為主,重視兒童平常生活、情緒控制、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2.2營造出利于兒童心理積極健康成長的環境使孩子們能夠免受外界的影響。給兒童提供一個積極,和諧民主的氛圍,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對孩子們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校園布局開始,把校園布置的賞心悅目,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讓孩子們保持開朗的心情,在這個環境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校園中布置校長互動教師,在這里可以跟校長互動,在做游戲的同時可以給孩子們灌輸一些道德知識,讓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人格。
2.3定時舉辦活動,邀請社會模范為孩子們上課。在校園中多舉辦活動可以讓孩子們在玩樂中更好的了解到心理知識,多對外交流可以培養孩子們的交流能力,使孩子們更加開朗大方,使孩子們生活更加積極向上。例如:定期舉行社會道德模范走進校園與孩子們一起上課,模范們與孩子們一起玩耍,可以把故事將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更多了解到社會。
2.4建立信息交流網,幼兒園要協調學校,家庭的關系。孩子們在學校接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也要積極配合學校,建立一定的信息網,學校積極與父母們交流,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動態,,重視社會因素對孩子們的影響。例如:設立家長開放日,家長定期來的學校接受培訓,了解相應的心理教育知識,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來給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總結
總之,孩子們的成長是頭等大事,沒有比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更加重要的事情了。孩子們的教育策略與方式要不斷進步發展,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只有經過不斷的實踐驗證才能得出更加完美的教育方式,教育策略。只有用更加完美的策略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才能使我們的青少年健康成長,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使我們的國家更加有希望。
參考文獻:
[1]王立偉,郭秀紅.開展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與方法[J].學前教育研究,2001,04:58-59.
[2]許婕.論音樂教育中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D].首都師范大學,2005.
[3]李寧,王君茹,袁曉琳.試論開展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1,15:152+107.
[4]曹鳳華.幼兒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探索[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二――教苑擷英[C].:,2002:10.
[5]袁文斌.當代中國榜樣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學習心理 學習行為
自我國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來,高職教育蓬勃發展,單從數量和規模來講,高職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了達到高職教育的目的并體現其功能和價值,高職教學就必須遵循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從而為教師有效開展教學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高職教育有必要在一般心理學、教育學原理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研究和解決高職學生學習心理和行為問題。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是影響學習活動和任務的重要因素,研究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對于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2011和2012級的26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生96名,平均年齡21歲;女生169名,平均年齡21歲。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使用網上下載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問卷。問卷內容有學習動機30題,學習態度8題,學習方法6題,學習環境3題等。評分采用5分制形式(1=完全不符合,2=通常不符合,3=有時符合,4=通常符合,5=完全符合)。在指定的時間和教室統一進行施測,以班級為單位,在學生正式填寫問卷之前,簡單明了地向被試說明目的,講解答題方法。確信所有被試都明白指示后,正式開始填寫問卷,給予足夠的時間。完成后收回,然后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
二、結果分析
1.學習動機。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學習專業知識和獲得畢業證。調查顯示,83.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動機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現實社會生活”,3.4%的學生是對專業感興趣,對13.3%的學生是“為獲取畢業文憑或學位等形式的資格證書”。由此可見,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工具性,內在學習動機雖然強烈,但外在社會性學習動機則表現較弱,高職學生學習動機整體上層次不高。調查表明,高職學生的學習目標定位較為長遠,他們很少定位,缺少近、中期的學習目標,而且普遍不能吃苦耐勞,呈現高認知、低欲望、低意志的傾向。
2.學習態度。
學習態度決定一個學校和班級學習的風氣。而且學習態度對學習具有選擇性或過濾的作用,當學習內容符合個人的需要時,則容易被吸收、同化、記憶;當學習內容不符合個人的需要時,則可能被阻止、歪曲、排斥。調查結果顯示,有41%的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認真,學習態度一般的學生占53.8%,學習態度不好的學生占5.2%。這說明學校的學習風氣有待改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職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設計的能力比較欠缺,另一方面是高職學生長期習慣于在家長、老師督促下學習和生活,不適應大學管理方式。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改善,則勢必對高職辦學質量和人才的培養存在不利影響。
3.學習方法。
35.2%的學生采用良好及優秀的學習方法,采用一般學習方法的學生占42.3%,有22.5%的學生采用的學習方法不正確。這說明目前高職學生大部分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有必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成績。
4.學習環境。
筆者從高職學生所處環境(校園、宿舍和教室)出發,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環境作分析。研究發現90%學生認為宿舍的學習氛圍很不濃厚,70%的學生認為校園的學習氛圍一般,65%的學生認為教室的學習氛圍一般,50%的學生偶爾在教室問老師問題,70%的學生對待考試是平時積累加期末考試。
5.學習效能。
學習效能感來自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它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和進行具體學習活動的能力的預測。本研究結果表明:(1)高職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缺乏把握,也就是自我效能感較低,而且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顯低于女生,這不利于有效開展高職教學。(2)高職學生以前的學習經歷會影響學習效能感。成功的學習經驗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敗的經驗會降低高職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筆者對高職學生的學習滿意度作了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對自己目前的學習成績感到“很滿意,很好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生僅占5.3%;“比較滿意,基本完成學習目標”的占46.2%;而“不滿意,沒有完成學習目標”的占41.3%;“很不滿意,完全沒有達到學習目標”的占7.2%。在學習效能感上,超過半數學生對學習感到上課勉強跟得上。
三、討論建議
1.激發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效果。
高職教師要把競爭與團隊合作有效地結合進來,以便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從而強化教學效果。一方面,老師要喚醒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積極鼓勵學生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研究,在教學中適時地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合作。通過生生合作會使學生產生突破性思維,這樣有利于提高高職學生個體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老師可以利用競爭強化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競爭,學生能在相互比較中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好的學習方法或者不好的心態。
內部動機是源于興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個人特征的動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培養高職學生求知需要和求成欲望,激發高職學生學習內部動機。教師一方面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手段的更新及對教學材料的挖掘和利用。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應善于將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中,造成高職學生心理上的懸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電視等現代媒體與計算機相結合,為高職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及交流平臺,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了解學生內在情緒的敏感度,傾聽并接受學生的意見。這樣既可使教師的教學方法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又可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水平。
2.加強高職學生學習策略培養。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是認知發展的一部分,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反思也是影響認知發展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有必要培養高職學生的注意、知覺、記憶和思維等認知能力,鼓勵學生運用自我意識和意志力量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和調節,培養其合理管理、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這樣有利于高職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要經常觀察分析學生的學習策略,不要輕易否定學生所采用的學習策略,更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有必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策略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如在指導學生記憶無意義或難理解的材料時,可以建議學生采用諧音法、表象法、圖示法、符號轉換法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元認知策略和行為控制策略等,并能采取合適的學習行為面對干擾和其他有誘惑力的非學業活動,從而提高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以便高職學生有效管理與調節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進度。
3.及時表揚,提高高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應對和處理內外環境事件的能力的主觀信念。它是人行為動因的中心控制,影響人行動的思維模式、動機和情感過程。成功的學習經驗有利于提高學習效能感,充分調動高職學生的心理資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失敗的經驗只會降低學習者的學習效能感。因此,老師應該盡量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采用多種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如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可能獲得這種機會,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提高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強化培訓效果。老師要善于表揚學生,要樂于表揚,及時表揚?,F在高職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和成績,對其多加鼓勵。
4.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年級差異、性別差異與專業差異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學習能力、應對壓力能力等心理素質,從而預防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障礙的產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教師要提高學生對職業教育的感性與理性認識,使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轉變學習方式,帶著濃厚的學習熱情參與學習活動,這樣有利于促使高職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獨立的知識體系和學習方式,最終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
參考文獻:
[1]吳增強,姚鑫山,馮永熙.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劉萍,郝英.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6).
關鍵詞 大學新生教育 交互學習平臺 Moodle虛擬學習環境
0 引言
大學新生期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換期,但是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大學新校區的啟動,大學新生的各類適應問題開始日益突出,很多新生出現了“迷茫、苦悶、彷徨”的現狀。根據麥可思研究院聯合騰訊教育頻道對2011級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的適應情況的調查顯示,約60%的新生對于新生教育不滿意。①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轉折,它不僅關系到大學新生對學習、心理和生活環境等方面的適應能力,而且顯著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歐美發達國家對新生教育極為重視,已有成熟的學術組織和系統的研究體系。近年來我國新生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更多的是理論探討和策略研究。②③為此,本文在回顧大學新生教育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利用Moodle虛擬學習環境構建大學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旨在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新生能夠盡快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平穩適應大學所帶來的學習、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帶來的變化。
1 大學新生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著名的卡耐基教育促進基金會的專題調查報告指出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不銜接是影響大學教育的首要因素。為此,國外各大高校對新生教育極為重視。麻省理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學都具有完善的新生體驗平臺或者學生轉型中心,全方位介紹學校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內容,以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相對而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F有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在理論探討和策略研究,而缺乏系統的實踐。②③上學期期末本教改小組專門對我院新生進行了進一步的小組訪談。根據訪談結果,我們將新生教育問題歸結為新生學習適應問題、心理適應問題和生活適應問題等三個方面。
新生學習適應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學習目標等幾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學習動力不足:中學時的軍事化或者半軍事化管理一去不返,學習散漫;學習方法準備不足:大學學習需要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這與中學時期的被動學習有很大差別;學習目標模糊:新生課程大多是基礎課,學生沒有專業方向,更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在何方。
新生心理適應問題主要集中在思想親人、心理落差等幾方面的問題。離開了親人,面對陌生的環境,新生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另一方面,我們的學生在進校前往往都是學校的高才生,入校后強手如林,許多學生會感到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不如別人。
新生生活適應問題主要集中在生活自理、人際交往和職業發展等幾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際交往能力低,職業發展不明確等。
按照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這些問題在本質上可以歸結為學生的社會交互問題。為此,本研究提出構建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來系統地緩解和改進這些問題。
2 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的理論基礎和概念設計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社會情境,在該社會情境中,符號交流、替代強化和自我調節等過程對學習者的心理起到支配作用。該理論的核心主張是學習者可以對他們自身動機和行為進行有目的性的和自我評價性的主動調節。這具體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首先,符號交流過程表明人們具有表達自我的動機和能力。第二,人們可以通過自身體驗進行學習,同時也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該行為的結果進行學習,即替代學習。第三,人們是自身改變的主動驅動者而不是受外界環境影響的被動響應者。第四,個人和環境之間的持續雙向活動使得人們可以適應環境。
新生教育交互學習的理論基礎為進行平臺的概念設計提供了方法和框架,進一步地,我們提出了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的概念設計。該交互學習平臺涵蓋新生所面臨的學習、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虛擬學習環境模塊(培養方案、課程管理等)、各種交互模塊(Wiki模塊、論壇等)和新生教育門戶模塊(新聞講座、職業規劃等)。虛擬學習環境模塊側重學生的自我交互,交互模塊則側重學生和學生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互和溝通,新生教育門戶則側重學生和外部社會環境的溝通。
3 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的實現
為了實現本文提出的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本教改項目選擇基于Moodle開源學習環境進行二次開發。在新生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則廣泛參照了世界著名大學新生教育平臺中的內容和本教改小組的訪談結果,主要包括“修身養性”、“社會生活”、“專業技能”等大類,旨在滿足學生自我交互、人際交互和環境交互的需要。
試運行的新生教育交互學習平臺界面如圖1所示。除了對于內容的設計和組織之外,平臺在實施過程中,對Moodle平臺本身進行了大量改進,這主要包括中文界面的優化處理和移動學習平臺的支持。
4 結論
關鍵詞:高職學生 建筑學?!⌒睦硇枨蟆〗Y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9-064-02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抽樣調查研究。2009年8月,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從重慶建筑學校各年級抽取學生共142名,剔除不完整問卷及廢卷以后,共獲得有效被試115名,其中男生92名,女生23名,一年級61名,二年級54名。
1.2 選用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調查分析的方法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預調查。首先,對重慶市石橋鋪建筑學校的教務科老師進行非結構式訪談,同時對學校的工程造價班的43名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的調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具體情況,列出20條高職生對心理咨詢的需求以及潛在需求。其次,收回問卷以后,按照各種需求出現的頻數高低進行排序,篩選出頻數最高且具有代表性的31個項目編制成預測問卷。問卷采用5級記分制,要求高職生對這些項目的需求性進行評分。第二階段:正式調查。以開放式問卷和預調查問卷調查的結果所獲得的信息為現實依據,對該校初套班學生可能的潛在心理需求結構問題提煉出四個大的維度,即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以及情緒管理,編制了正式的調查問卷:《建筑學校學生心理需求結構調查表》,并在重慶建筑學校高套班(高中畢業就讀電大)和初套班(初中畢業就讀電大)中隨機抽取300名學生,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完成調查問卷。結果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錄入和處理,并采用因素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檢驗。
2、結果
2.1 參與者數量分析
調查總人數142人,答卷不符合要求者27人。有效問卷115份。占測驗人數的80.99%,其中男生92人,女生23人。
2.2 高職生心理需求情況描述統計結果
在高職生心理咨詢需求的31個項目中,需求最強烈的前十位依次是“我適合做哪項工作?”“怎樣掌握學習方法?”“我有創造力嗎?”“我的職業性格類型是什么?”“怎樣緩解學業壓力”“明知道要考試了,卻看不進去書,怎么辦?”“我有什么特長?”“怎樣克服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習任務?”“我的職業興趣是什么?”“怎樣適應從學習生活轉向實踐生活?”,筆者將這十個項目歸于職業規劃和學習心理兩個維度。另外。異往心理得分并不高,而在此前的開放式問卷中,學生自身提到該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這可能是因為結構式問卷的施測對象中,男生所占比例較大,而男生更顧及面子,所以選擇時有回避傾向。
2.3 31項高職生心理咨詢需求項目的因素分析結果
由表1得知,本問卷KMO值為0.804,接近1.000,且Bar-tlett球形檢驗在0.000上顯著,說明本問卷所涉及的項目適合做因素分析。對31項建筑高職生心理咨詢需求項目調查結果采用主成分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進行因素分析,結果發現六個因子解釋了總方差的55.526%。題項內因素的最高負荷為0.762,最低負荷為0.239。由于統計分析的結果有六個因素,而因素五與因素三相關性較高,所以歸為一類。因此,最后剩下的因子總共有五個:第一個因素包括6個題項,內容主要涉及到自我能力剖析,性格氣質探詢和職業目標設置與選擇,興趣職業匹配等,所以該因素命名為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第二個因素包括4個題項,內容主要涉及到異往,所以該因素命名為異往心理:第三個因素包括8個題項,內容主要涉及焦慮、自卑、抑郁、孤獨、恐懼等情緒成分。所以該因素命名為情緒管理。第四個因素包括8個題項,內容涉及的是學習方法、學習困難和學習管理等相關信息,所以該因素命名為學習心理。第五個因素包括5個題項,內容涉及到自我約束與意志力成分,所以該因素命名為行為管理。
從幾個維度因子的貢獻率來看,情緒管理17.703%,高居首位,說明目前建筑高職學生情緒問題較為突出,這主要同高職學生的家庭環境與社會背景所襯托的學業挫折有關。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為10.720%,位居第二位,符合發展心理學成人初期心理特征規律。第三位是異往心理,其貢獻率為10.228%,符合發展心理學成人初期心理發展課題的要求。學習心理排在第四位,貢獻值為9.371%,反映了還處于學生身份的高職學生的學習心理的需要。排在最后的因子是行為管理,貢獻率為7.503%,符合高職生普遍存在的行為特點。
2.4 高職生心理咨詢需求結構人口學的差異比較
將各因子所含題項得分加以平均作為因子的得分,結果如下表2所示:
從結果得知,高職生在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將性別和年級作為影響因素,5個心理咨詢需求結構因子作為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在顯著性概率方面,性別一項不論用哪種方法計算,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可以認為這五個維度所涉及到的心理咨詢需求問題在男女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同樣,年級一項不論是哪種方法計算,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5,可以認為這五個維度所涉及到的心理咨詢需求問題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層面上存在顯著差異。但相比而言,各維度心理咨詢需求結構在性別上的差異更為顯著。就五個維度各自的顯著性結果來看,在性別因素上,異往和學習心理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說明在異往心理和學習心理上,男生和女生心理咨詢需求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情緒管理和行為管理方面的問題需求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年級因素上,情緒管理和行為管理的顯著性概率值均大于0.05,說明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情緒管理和行為管理心理問題的咨詢需求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異往,學習心理方面尋求咨詢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
3、討論與結論
蘇娟(2007)調查發現,與普通大學生相比,高職生在心理健康總分、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因子上差異顯著,在敵對因子上差異非常顯著。高職女生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個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在心理健康總分、軀體化、焦慮因子上差異顯著,在抑郁因子和恐怖因子上差異非常顯著。一年級與二年級相比,在心理健康總分及各個因子得分上差異及其顯著。
陳淑睿(2006)將高職生有關職業選擇心理,職業心理及
就業心理現狀歸納如下:高職生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沒有自己的職業理想,或自己的職業理想不清楚,不切實際。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傾向類型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而年級差異不明顯。高職生的就業意識不強,近半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優劣勢,六層以上的高職生沒有就業準備。
陳智行(2004)指出,10.95%的高職生心理異常,與普通大學生相比,兩者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差異非常顯著,高職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比普通大學生低。相對而言,高職生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偏執、憂郁、敵意五個因子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就不同性別之間的比較而言,男女高職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無顯著差異。只是在焦慮與恐怖方面,女生較男生嚴重,
王利華和肖憑(2005)發現,高職生存在許多負面心理,如焦慮、急躁、怯懦、自負等;從頻發時段看,剛入校門的新生和即將畢業的學生心理問題較多,這和普通高校檢測結果大致相符。但與普通高校的測評結果有所不同的是,高年級高職生心理健康一般差于低年級;從性別比例看,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
在本研究中,幾個維度因子的貢獻率從高到低排列為:情緒管理、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異往心理、學習心理、行為管理,這與以往高職生心理健康研究調查結果類似,研究結果符合高職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另外,本研究的五個維度所涉及的心理咨詢需求問題在男女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在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層面上存在顯著差異。這都與以往的研究結果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病理診斷和情緒問題的測查,對學生的發展性心理需求探究缺乏。而本研究則更側重于高職學生發展性心理需求問題的探索。
結論:本研究中所提到的五個維度因子,即情緒管理、自我概念與職業規劃、學習心理、異往心理、行為管理是在提煉的基礎上,從更多的影響因素中抽取出來的,是重慶建筑學校高職學生主要的五大心理問題傾向。其心理需求以及心理問題都有極大可能涉及到以上五個維度的相關內容。因此,重慶建筑學??煽紤]依據該調查結果,有針對性的對該校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蘇娟,高職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情緒智力的關系研究[D],揚州大學,2007(5)
[2]陳淑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心理的特點與教育對策[D]江西師范大學,2006(5)
[3]陳智行,江西省高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5)
[4]王利華,肖憑,高職生與普通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5:42-43
[5]李祚山,教師素質結構的內隱觀研究[J],教育探索2005(9): 107―109
[6]羅振華,高職生、專業培養計劃和用人單位定位不均衡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6:35-37
[7]陳功,姜萬博,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探索[J],斯西部,下半月,2008(9):153-154
[8]葉麗霞,對構建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9:206-208
[9]王霞,胡曉霞,徐晶,張定華,高職生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8:77-79
【關鍵詞】兒童教育 兒童道德養成 養成教育思想
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專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兒童教育事業。今天我們認真研究挖掘陳鶴琴兒童教育中的道德養成教育方面的思想,希望能對我國當代兒童道德人格和習慣的培養有所裨益。
一、陳鶴琴兒童道德養成教育的理論依據
陳鶴琴在《 家庭教育 》一書的《 序 》中說:“兒童教育是一門科學。只有了解兒童,才能教好兒童。實踐出真知。要從實踐中摸索教育兒童的規律。”[1] 要求父母和教師了解兒童的身心特點而進行教育,是陳鶴琴一貫的主張。他在《 兒童心理學 》中也說:“從兒童新生到成長的整個過程當中所產生的一切變化與現象,我們都應當有相當的研究與認識。只有在了解兒童之后,我們對兒童的教導,才能確實有效?!盵2]
陳鶴琴非常重視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研究,早在《 兒童心理及教育兒童之方法 》一文中就把兒童的心理特征歸納為“四心”,即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戲心。當然,陳鶴琴對兒童心理特征的研究并不僅局限于“四心”,他在《 家庭教育 》一書中把“四心”發展到七個方面,即兒童生來就具有好游戲、好模仿、好奇、喜歡成功、喜歡野外生活、喜歡合群、喜歡稱贊七個方面的心理特點,認為“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可言的”。[3] 如他根據兒童好模仿的心理特點,要求父母和教師要以身作則、嚴以律己。相反,如果父母和教師不嚴格要求自己,就會給兒童帶來不良影響。其他諸如兒童好游戲、好奇、喜歡稱贊等方面的心理特點,陳鶴琴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則,這些教育原則都可以找到相應的心理科學依據。正是有了這樣的科學依據,陳鶴琴所總結的兒童教育原則中的道德養成教育思想才有了源頭活水。
二、陳鶴琴兒童道德養成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1.倡導兒童道德養成途徑的多樣化
就個人來說,兒童是發展個人的最佳時期,“什么言語,什么習慣,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兒童的時候學習最速,養成最易,發展最快”。[4]“家庭間的同情心可以格外地發展,犧牲的精神因而得著培養;互助互愛的動作,也可因此養成”。[5] 即不論對個人、社會還是家庭,兒童期都是非常關鍵的。兒童期道德養成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條。
行為訓練。陳鶴琴特別重視兒童良好習慣的養成。他在許多文章中都提出了對兒童的衛生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做人的習慣、學習的習慣等方面原則的培養。陳鶴琴清醒地認識到培育兒童種種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的基礎。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提出“我們現在不要一般順民式的兒童。我們要勇敢、進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務社會的兒童”。他的這種閃爍著大道德智慧的思想,對今天兒童道德習慣的養成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游戲激趣。陳鶴琴的兒童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游戲心是兒童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兒童心理的其他方面大多通過游戲表現出來。兒童“從這個游戲中所得的快樂愈多,他對于這個游戲的興趣也愈濃厚;少,興趣也少”。[6] 兒童的這種愉快的感覺體驗有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正是因為游戲所包含的諸因素對兒童身心發展有益,所以它是向兒童進行道德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陳鶴琴認為游戲所具有的道德教育價值主要是養成公民應有的品質。各種高尚的品德,幾乎都可以從游戲中學習,如自治、克己、忠信、獨立性、協作、理性的服從、紀律等品質,都可以在游戲中獲得。因此游戲是影響兒童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的有力手段。
言傳身教。盧梭說:“你必須記住,在你訓練人之前,你自己必須作為兒童仿效的典范。”[7] 陳鶴琴深知,體現于父母人格中的認識、情感、行為等因素對子女具有更強的暗示作用,所以家長必須做到以身作則。兒童的善惡觀念薄弱、知識膚淺,而善于模仿又是兒童基本的心理特征,對于所模仿的事物,常常不加選擇。所以兒童“看見他父親隨地亂吐,他也要吐吐看;看見他父親吸煙,他也要吸吸看;或者他看見她母親以惡言罵人,他也要罵罵看……我們成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能影響小孩子的,他看了聽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說說看,或到了后來才做出來說出來;他所做的和所說的與我們成人所做的所說的不同,但卻有幾分是相像的”。[8] 因此父母事事都要以身作則。
激勵暗示。陳鶴琴說:“一般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而受責罵而改過,比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我知道小孩子大概有這種心理的,所以以激勵教育法去教訓一鳴,一鳴一聽見我獎勵他,就很高興地去改他自己的過失了?!盵9] 在這里,陳鶴琴根據兒童喜歡稱贊的心理特點,提出了一條教育原則是“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在兒童教育中,他除了運用“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的原則外,還運用了“積極的暗示,不要用消極的命令”的教育原則。據陳秀云回憶,當她們兄弟姐妹做錯事的時候,“父親很少嚴厲地批評我們,如果我們七個中誰做錯了事情,他就會沖我們笑笑,他一笑我們就知道自己錯了,馬上就會改正。父親從來不說打擊我們、刺激我們積極性的話。因此我們七個子女如今的性格都非常開朗”。[10]
灌輸引導。陳鶴琴認為,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善惡是非的種種觀念要慢慢在后天形成。他怎樣會辨別善惡是非呢?其道很多,但平日做父母的對于善惡是非顯出一種態度,而小孩子聽了看了無形中受著影響,也是一個方法。所以做父母的看見別人做好的事情或壞的事情的時候,應當以辭色來表示他們的贊許與不贊許。[11]
2.強調兒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培養
道德人格是一個人在長期的、一系列的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恒久的、整體的心理狀態。所以,黑格爾說:“一個人做了這樣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就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盵12] 那么,健全的道德人格如何產生?它又有什么價值呢?陳鶴琴在《 家庭教育 》的《 自序 》中說:“我們知道幼稚期(自生至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了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盵13] 教育就是以培養健全的人為其最終目的的,他所列的101條家庭教育原則,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各方面和諧發展的健全人格。他認為,健全的人格尤其應該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具備無私奉獻、服務人民的高尚品德。他說:“一個人最不好的脾氣就是‘利己心’太重。無論做什么事,往往以我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沒有不高興去干的;無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來,‘上下交爭利,而國危矣’?!盵14] 與“利己心”相反,他認為一個人應該具備起碼的同情心和無私奉獻的愛心。他說,家里有人生病的時候,非有特別的關系,做父母的應當使小孩子得以看病人表同情的機會。[15] 又說:“所以我們要救國保民必定從教育小孩子愛人著手,小孩子今日能愛人,他年就能夠愛國了?!盵16] 這些高尚品德的形成,在陳鶴琴看來,都源于兒童期良好的品德教育。他說:“好習慣,好思想是從小養成、從小灌輸的。”[17]
3.追求兒童道德養成方法的藝術性
兒童道德教育不同于成人教育,有很大的難度。正如陳鶴琴所說:“小孩子難養得很!……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難教得很!”[18] 但陳鶴琴在兒童教育中卻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既明白曉暢,又高度形象化、藝術化的兒童教育路徑。比如他的《 家庭教育 》一書,他并沒有寫成一般乏味的理論性太強的東西,而是就近取材,從家庭中汲取素材,在他的101條舉例當中,他的兒子一鳴的就占了73條之多,比如有一天下午,陳鶴琴手里拿著一臺照相機,叫他的妻子把女兒秀霞放在搖籃里。預備要替她拍照的時候,兒子一鳴就捷足先登,爬到椅子里去,也要他爸爸替他拍照,陳鶴琴再三勸告他,他總不肯。后來陳鶴琴笑嘻嘻地對一鳴說:“一鳴!你聽著!我叫‘一、二、三’,我叫‘三’的時候,你就爬出來,爬得愈快愈好。”一鳴看見他爸爸同他玩,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歇了一歇,陳鶴琴就“一、二、三”地叫起來,說到“二”的時候,他一只腳踏在椅子的坐板上,目光閃閃地朝陳鶴琴看看,等到陳鶴琴說到“三”的時候,他就一躍而起,以顯出他敏捷的樣子。[19] 從這些充滿機智幽默的語言描述中,我們看出了陳鶴琴獨具匠心地運用他的教育技法,這種教育技法的確是一種藝術的升華,它使施教者和受教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達成某種默契和精神溝通。像這樣充滿藝術化的教育技法在陳鶴琴的作品中屢見不鮮,因此,鄭宗海在為《 家庭教育 》作的序中說道:“我閱過之后,但覺珠璣滿幅,美不勝收,有數處神乎其技,已臻乎藝術的范域。”[20] 這些真摯的話語十分中肯地評價了陳鶴琴的兒童養成教育藝術化的境界!
三、陳鶴琴兒童道德養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陳鶴琴已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但他的兒童道德養成教育思想永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今天的兒童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的家長有很強的啟迪意義。
遵循以身作則的原則。陳鶴琴在《 家庭教育 》中提出“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的教育原則,例如“做父母的待子女要公平”“做父母的對待子女應當有相當的禮貌”“切不可欺騙小孩子”“小孩子作偽是由父母養成的”[21] 等教育原則都對當代教師和家長有很強的啟迪意義。父母是兒童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兒童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和教師要以身作則,凡是要兒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同時,父母和教師還要言行一致,不能當兒童的面是一套,背后又是一套。這樣做一旦被兒童發現,所有的教育都將失效。
研究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陳鶴琴1935年發表在
《 教育雜志 》上的《 怎樣做父母 》一文中說“要教養兒童,我們非要懂得兒童的生理與心理不可”。[22] 作為當代家長和教師,要想教育好兒童,更應該研究兒童的心理和生理。我們只有認真地研究兒童的心理如何發展、兒童的知識如何獲得、兒童的人格如何培養、兒童的身體如何發育,等等,懂得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兒童進行教育。否則,我們的教育就會盲動而趨于失敗。如何研究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這樣的課題還需要家長、教師、社會的共同努力。
培養兒童自立、自強的精神。陳鶴琴在《家庭教育》1947年再版增補的《怎樣做父母》一文中說:“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小孩子能夠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自己思想,自己做人,這一種愿望,凡是做父母的都有的,但是實際上做父母的常常違反這種愿望,反而使小孩子沒有機會去管理自己,沒有機會去獨立思想?!盵23] 作為當代的教師和父母,在社會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里,當然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人、成才,但事與愿違,不少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過于溺愛,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都由自己包辦代替,還自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其實這樣做恰恰害了孩子。孩子失去了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這與培養兒童自立、自強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做到: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當然,家長和教師應該創造兒童獨立做事、獨立思考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兒童自立、自強的精神。
除了這些,家長和教師還要培養兒童講誠信、有愛心、能寬容、顧他人等優秀品質,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獨立自主的兒童。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基礎部,江蘇 泗陽,223700)
參考文獻:
[1][2][3][4][5][6][8][9][11][13][14][15][16][17][18][19][20][21][22][23]陳鶴琴.陳鶴琴教育文集(上卷)?。跰].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7]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述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關鍵詞]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校園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8―0161―02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的內涵及現狀
1.1 心理健康
根據2002年國家衛生部召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座談會上提供的信息,當前我國在校大學生約有16%~25.4%存在心理障礙,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上升。
國內學者從多種角度,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早在1999年,章競思等就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發現20世紀末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來自學業、健康與安全、人際關系、自尊四個方面的心理焦慮。龍曉東發現與非貧困生相比,貧困生在心理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性與自卑感方面存在更為嚴重的問題。丁斌發現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優越與孤僻的雙重性,尤其是在異往上,缺乏理性思考,遇到挫折反應過度,出現悲傷、煩躁甚至是絕望等情緒。
此外,近幾年出現的網絡普及和高校擴招等新情況,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陳松英發現網絡雖然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豐富課余生活,但往往對其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響,具體表現為迷戀網絡、形成癮癖,人際關系疏離,出現焦慮和浮躁,情感寄托的錯位等。魏桂紅指出高校擴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巨大影響包括:擴招導致大學生個體差異加大;擴招帶來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
1.2 人格健全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標,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心理健康,而且還須人格健全。這是因為人格健全關系到個體能力的全面發展,不健全的人格必然導致能力的缺失。
關于人格健全的標準說法各一。我國古代提出仁、智、勇、隱、中庸、自強的理想人格模式。李祚山收集了國外學者的觀點,奧爾波特提出了6標準:自我擴展能力,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納的能力和安全感,實際的現實知覺,自我客觀化,統一的人生哲學;羅杰斯認為健全人格是指:對任何經驗都開放,自我與經驗的協調,利用自身經驗進行評價,無條件地自我關懷,與他人和睦相處。
因此,根據各自的定義與標準,不難發現人格健全要比心理健康具有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條件,心理不健康不可能是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與其他因素的綜合體現,代表著個體的全面發展。
國內不少學者對我國大學生的人格發育作了分析。根據唐磊和王恩娟的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育存在如下問題:自我價值迷失、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匱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包中平和王雅韜從2004年的“馬加爵案件”入手,分析大學生人格發育存在的缺陷,包括恐學厭學癥、愛情綜合征和心理自閉癥等。陳中建和韓益鳳發現與非貧困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自卑感較強,成就動機過于旺盛,行為的敢為性低,內向,其人格發育更易受挫。
綜上,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是客觀存在、不容忽視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僅影響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而且還會引發潛在的社會問題。因此,選擇一條高效的、合理的途徑,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就變得很有意義。
2、校園性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的作用
關于如何幫助大學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徑,國內學者的看法存在較多共識。徐輝和黎萬和指出建設校園文化是幫助大學生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蔡秀華提出從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健全人格。吳先知強調給予學生個性來培養健全人格,措施包括建立開放性課堂、倡導人性化的德育工作以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但是,很少有研究從性教育的視角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似乎認為這兩者沒有內在關聯。我們認為,校園性教育是在校大學生培養健康心理與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校園性教育有利于規范與促進大學生的異性溝通,而理性的異性溝通對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言具有極大的內在功效。
2.1 性教育彌補大學生的知識缺陷,直接消除部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事實上,當代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正是根源于性教育的不足和性知識的缺乏。以高職院校學生為例,隨著高校招生擴招和國家對貧困學生資助力度的加大,學生群體里有不少來自比較閉塞和保守的地區,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自閉等不良情緒,如果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識,很容易產生偏激行為,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害怕與異往,對異性持不健康的偏見,過于天真的、缺乏自我保護的兩往觀念等。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如果長期積聚得不到解決,則會扭曲人格,產生更為嚴重的問題,如犯罪。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的性教育,向在校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傳授基本的性知識,能夠幫助大學生消除對異往的恐懼與偏見,克服一些心理健康問題。
2.2 性教育灌輸正確的異往觀,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全人格
正如心理健康并不意味著人格健全一樣,掌握性知識并不意味著擁有正確的性觀念和理性的異往觀,而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育往往受到不良異往觀的阻撓。通過向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異往觀,校園性教育能夠幫助在校大學生克服錯誤性觀念或性態度的負面影響。通過校園性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校園異往更多的是青年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情感互動,具有認知、育德和育人的功效,是智商和情商的雙重提升,從而使得大學生在校園異往過程中,自覺地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3、高職院校開展校園性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3.1 樹立正確的校園性教育原則,選擇合理的校園性教育內容
我們認為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校園性教育的原則應當是:性知識灌輸與性道德培育相結合,正面疏導與豐富活動相結合。相應地,校園性教育的主要內容應當涵蓋:①性知識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識與性心理知識;②性道德教育,包括性責任教育、觀教育、異往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③性法律意識教育。
3.2 根據不同階段大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校園性教育要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階段,開展逐級深入的性教育。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大學三年基本可以分為:大一過渡期和適應期、大二發展期和大三成熟期階段。因此,我們認為應當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開展不同內容和方式的性教育工作。例如,對于大一新生而言,性教育的重點是加強性知識的教育、培養文明科學的性態度;對于大二學生而言,注重理性的異往觀的灌輸,幫助在校大學生充分地利用異往與溝通實現知識互補和情感交流,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對于即將畢業走上社會的大三學生,性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家庭觀念的培養和責任感的建立。
3.3 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的校園性教育應當采取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的手段,一方面設置正規課程傳授性知識,另一方面借助師生交往、校園文化等豐富多彩的非正式方法灌輸異往觀。其中,正式教育可以保證學生獲取足夠的基本知識,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學生深入體驗和實踐異往的各種方法,兩者缺一不可。缺乏正式教育,容易產生性教育的誤導;缺乏非正式教育,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丁斌,出身富裕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教育評論,2005(5):102―103.
[2]李祚山,大學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內隱觀研究[J],心理科學,2005(6):1406―1409.
[3]吳先知,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健全人格[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6(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