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產業的特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我國,對電子信息產業戰略地位的認識是一個逐漸調整?深化的過程?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信息化浪潮?“新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使得我們認真思考對于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國如何把握信息化的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何在結合現實國情的基礎上處理?協調好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提升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一系列問題涉及的內容都關乎新世紀的國家競爭戰略和工業化道路,其中最難把握?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工業化過程中的階段性特征與信息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如何發揮信息產業的體系性效應解決工業化中期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如何借助信息化走出一條超越傳統工業化模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就意味著我國信息化的發展與處在后工業社會的國家有根本區別,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階段性”特征;二是更應注重發揮信息產業對整個工業結構升級的體系性效應?所謂“階段性”特征就是要從我國的現實基礎出發,立足于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著眼于產業的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使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體現出逐“階段”升級的軌跡?這就需要對信息產業的當前地位與現實作用做出客觀評價,發現主要矛盾,這也是我們制定今后一段時間階段性目標和政策的基礎?
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處的當前地位和現實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電子信息產業較長時期的持續高增長,使得產業規??偭靠焖贁U張,從而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呈現出持續性和規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來,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長,從1989年到2001年全行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和出口額年均增長分別為29%?27%?24%和30%;產業的長期高速增長使其規??偭靠焖僭黾?,通信?電子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
二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體系性效應逐漸體現出來,對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和滲透作用逐步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地位并不僅僅在于該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總量規模,更多的體現在對經濟結構升級以及對其他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系統效應,這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基本內涵?對這一問題進行測度,并據此評價電子信息產業的體系性效應,目前還缺少必需的數據和分析工具(這也是一個國際上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可從如下兩個方面予以說明:其一是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結構,到2002年上半年,投資類?消費類?基礎類三大類產品的產值比例為50:30:20,而1989年的相應比例為16:53:31,這一產品結構的重大變化,尤其是投資類產品(以計算機網絡?通信產品為主)占據了一半,在相當程度上說明了信息產品的應用加速滲透到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而不是以往依靠電視機等家電產品來維持電子信息產業的增長;其二是信息化應用項目的實施,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到2001年,先后實施了12000個信息化項目,僅項目投入的資金達到200多億元?2002年上半年,我國電子政務市場總采購額達到154.9億元,政府信息化對行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起到了極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三是出現了其他國家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少有的現象,即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遠遠超過傳統產業的發展速度,高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長的態勢?我們觀察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技術升級的軌跡,不難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在加工組裝環節我國表現出了比較強而明顯的比較優勢,世界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國一些地區集中的趨勢;其二是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升逐漸明顯,不僅表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向我國的進入和布局,更為重要的是,自主原創技術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標準)和一些創新型高技術公司的活躍與成長?電子信息產品的全球制造優勢(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和加工組裝環節),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產和中低端產品的研發能力,是我國當前電子信息產業的兩大特點,由此形成了我國雖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但產業結構卻出現高技術電子信息產業加速發展并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的獨特現象?
上述的當前地位和現實作用,表明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結構升級以及提高國家競爭力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著進一步鞏固?壯大?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現實基礎,電子信息產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升級的戰略作用還需要進一步釋放?
二?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已表現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我國已經成為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大國
198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排名世界第五位,1999年,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總量規模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量規模國際地位持續穩步提升,已步入電子信息產品世界制造大國的行列,而且提升的趨勢還在持續,很快可以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形成了產品門類相對齊全的制造業體系,彩電?微波爐?視盤機?收錄放機?電話機?揚聲器?磁性材料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有些產品占有全球較大的市場份額,并且形成比較強的產業配套基礎?
2?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以獨到的優勢初步確立了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產業發展的顯著變化之一是產業分工方式的改變,即跨國公司為主導的產業鏈縱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以及由此推動的新一輪產業的國家間轉移,并呈現出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是此輪產業轉移伴隨著新的產業分工方式的出現——產業鏈縱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組裝?制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由發達國家轉移出去,形成了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優化布局其產業鏈,加工?組裝?制造等環節與研發?設計?品牌等環節空間分離的格局;其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低成本發展中國家,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加工?組裝?制造等環節,從而對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帶來了參與新一輪全球分工的機會?就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憑借著市場需求巨大?低成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智力資源等)?相當實力的產業基礎和生產能力等綜合成本優勢,獲得了此輪產業轉移的有利地位,已初步確立了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重要地位——電子信息產品的加工制造?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參與國際分工及其大出大進國際循環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果我們將觀察問題的視角放在加工制造優勢的形成過程,也可以從中清楚地發現結構升級的明顯步伐,產品結構由過去以家電類低端產品為主,調整到基礎類?投資類產品的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在關鍵元器件——集成電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據粗略預計,“十五”期間,全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的投資可達100億美元,相當于前30年投資總額的三倍,其中外資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額?
3?產業聚集已經出現,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信息產業基地
產業的區域聚集化發展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美國的硅谷?英國的蘇格蘭科技區?印度的班加羅爾?臺北的新竹科技工業園區?法國的昂蒂布?芬蘭的赫爾辛基?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都是集群式創新的成功典范?產業發展的區域聚集化是出于提高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動?共享服務和基礎設施等多重目的,從而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信息產業基地?在這些產業聚集區內,形成了主機企業和多級零部件供應企業分工高度細化的產業分工方式,尤其是形成了能夠實現即時供應?交易成本較低的產業配套能力,使得區內企業表現出了很強的競爭力和市場適應能力?這些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使其具有很高的國際化程度,一些產業基地成為了某些電子信息產品的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就此意義而言,這些信息產業基地正逐步發展成為影響全球市場的重要的世界生產制造基地?
關鍵詞:現代社會;信息產業;發展;思考
我國信息產業的基本定義
對我國信息產業的明確界定是制定我國信息業發展戰略的理論前提。經濟學家馬克盧普首次從經濟角度把知識的產生作出了如下的定義:“一類或者為自己所用、或者為他人所用而生產知識,從事信息服務或生產信息產品的機構―廠商、單位、組織和部門或其中的班級,有時是個人和家庭?!毙畔a品是主要為生產、傳遞或接受知識的有形產品,例如書寫紙、報紙、期刊、圖書、唱片、磁帶、磁鼓、磁盤、用具和信息機械。信息機械指主要為產生、傳遞或接受知識服務的器具、設備、裝備、機械。馬克盧普的這一知識產生定義雖然不全面反映我國信息產業的全部內涵,但是可以為我們思考我國信息產業的范疇提供一種思路。
較之馬克盧普對信息經濟作出更為全面準確論述的是波拉特博士。波拉特博士不是把信息產品的生產、流通、服務看做是獨立于國民經濟其他領域之外的單獨產業部門,而是滲透于農業、礦業、建筑業、制造業、運輸業、通訊、公用事業、批發零售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服務業、政府等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他較為合理地把從事信息活動的部門劃分為一次信息部門和二次信息部門。一次信息部門是指那些屬于其他產業內部的信息部門。這樣的劃分是為了便于計算信息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百分比。波拉特根據美國信息產業的具體情況把以下一些產業歸入一次信息部門:知識生產和創造性產業,信息傳播和通訊產業,風險經營、查詢和協調產業、部分處理和傳遞服務,信息產品產業、部分政府活動和基礎設施。而歸入二次信息部門的信息活動包括:數據處理、廣告、打字、研究開發、會計和圖書館服務等。信息工作者包括:知識生產者(例如科學家、工程師、律師、醫生、計算機程序員),知識傳播者(例如教師、圖書館館員、通訊工作者),市場調查和協調專家(例如檢索員、經紀人、營業員),信息處理者(例如秘書、職員)和信息機械工人(例如排字工人、印刷工人、鍵控操作員、電信員)。
筆者認為,運用波拉特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對我國國民經濟的信息產業的現狀作出具體的分析研究,從區別于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不同產業性質的角度著眼,我國信息產業的定義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定義是一致的。 但是,鑒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工業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從總體上說,社會信息技術落后,信息市場很不健全,公民的信息意識十分淡薄的實際情況。因而我國信息產業的基本定義又有跟經濟發達國家很不相同的一面。承認這種差別,并且作出實事求是的定義,是促進中國信息產業得到良性循環發展的前提?;谖覈幕緡椋窗ń洕l展水平,人口的數量和素質,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在產業結構中的比例,人均資源的占有量,科技發展水平,經濟體制等多種因素,筆者認為,我國信息產業的基本定義是:我國信息產業是一個多元立體結構具有顯著的層次性,處在一種新興產業的初級階段。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極其有限,應該避免某些工業發達國家證明是失敗了的耗竭能源代價的經濟發展思路。
我國信息產業的買方市場剖析
要想切實地發展我國信息產業,必須首先弄清信息產業買方的規模、需求特點及層次結構,然后以此作為信息產業資金、技術、人流、物流投向的重要依據之一。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證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同樣也離不開信息產業的發展,而且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因為其中蘊涵著巨大的信息產業買方市場,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急需要大量人才、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競爭機制激勵下,企業舍得投資買技術、買人才、買市場需求的信息、做廣告,而現在這樣的信息渠道還很不暢通,可以通過發展某些信息市場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二是農業要上新臺階,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技術,研究推廣新品種,這是一項浩大工程,信息產業同樣大有可為,為其提供最新研究動態,提高農業生產結構的自動化水平,增強農業勞動力的素質等。
我國工業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沿海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有很大差別,不能在一個起點上用同一種模式來發展信息產業,而需要分層次、分階段的推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在經濟發達地區,某些產業已經進入大企業信息化的階段,經濟實力較強,有條件運用一些高新技術,如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等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但是,在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則應該采用一些雖然技術層次不算尖端,但是投入較少,能夠促進信息產業良性循環發展的手段和途徑,如建立科技市場,信息咨詢中心,加強信息傳播媒介的功能等。因此,我國工業是一個潛在的巨大信息產業買方市場,在由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過渡的第二步經濟發展戰略中,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步伐將對我國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應該形成一個由沿海地區到內陸地區層次遞進,由沿海地區到內陸地區輻射的信息產業發展格局。
我國科學技術已經在許多領域里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大軍可謂浩浩蕩蕩,新發明、新成果層出不窮,但是,科學技術成果與生產第一線相結合的中間媒介卻十分落后,缺乏有機結合,迫切需要通過信息產業的發展在兩者之間搭建彼此溝通的“橋梁”??萍紙蟮老到y、情報檢索機構的興起就是這方面的有益嘗試。同時,通過科技與生產,生產信息的相互反饋,也會給科學技術本身帶來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教育過程也是一種信息的傳遞過程,由于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必然會要求教育得到相應的發展,使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瞬息萬變、多姿多彩的社會經濟活動。傳統教育技術手段的落后,使受教育者獲得的知識面過窄,與現代社會需求相脫節。通過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國家有償培養政策的配套完善,可以使教育的技術手段大大改觀,成倍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效率。例如在高校中普及計算機和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外語水平測試,學生可以獲得更為生動形象、全面準確的科學文化知識,改變落后的教育方式。因此,教育也是我國信息業中的一個巨大的買方市場。
在日常生活領域里,人與信息產品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從事文化娛樂活動、出外旅游、家庭購物,了解國內外時事新聞,進行業余學習、股票投資等都需要有豐富的信息產品和完善的信息傳遞系統,電話、電視、電腦等現代化信息產業都需要有一個相應的發展。由于我國人口眾多,這一買方市場是十分巨大的,絕不能低估日常生活領域中的信息經濟的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巨大反作用。
我國信息產業賣方市場的剖析
對照我國信息產業買方市場,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國信息產業賣方市場的輪廓。國家情報系統,包括各級情報、圖書、檔案部門,這是我國情報信息產業的基礎部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科技情報所、國家各部委專業情報所、各省、市、自治區情報所,以及大型企事業單位情報機構為支柱的科技情報文獻信息中心。全國和各省、市、自治區公共圖書館系統,大專院校文獻情報系統也具有十分雄厚的信息處理、服務能力,是我國信息產業的一個巨大賣方市場。
科研開發系統,包括高級科研機構、軟件開發公司、專利技術開發公司等是一次信息生產系統。
科技市場系統,包括科技局??茀f系統的科技市場,各種信息交易、信息會等,這是科技情報產品服務交換、流通的主要渠道。
通訊系統。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地球正在變“小”,人們可以光的速度接受各種信息,通訊系統已經成為提供非智力型信息服務的重要方式。
新聞出版發行系統。它包括各類報社、出版社、期刊編輯部等,它是我國目前主要的信息傳播渠道之一。
廣告信息服務系統,除專門廣告公司外,還包括電視臺、廣播電臺、新聞出版等部門開展的廣告宣傳業務。廣告是面向社會主動進行信息服務的有效形式。
信息服務與咨詢系統,包括各種信息中心、咨詢公司,是信息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各種所有新形式與組織形式,微電子技術產業的崛起是當代信息產業發展標志。
由以上的事實可知,我國信息產業門類比較齊全,已經具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層次結構、某些尖端信息技術領域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具備了全面發展、深化提高的條件。
發展我國信息產業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對我國信息產業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分析,我們所面臨的課題是:采取何種策略和途徑,使我國信息產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低投入、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
首先,筆者認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在科學決策體系上作一些文章,由此可以避免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許多重復浪費現象,以最少的投入、產出最大的效益。
系統論告訴我們,客觀世界存在兩類巨大系統,一類是自然界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巨大系統,如人體系統、生物生態系統等;一類是人類社會中的巨大系統,如經濟的、科技的、文教、軍事的等等。揭示巨大系統形成、運行、演化的規律和機制、制定相應的理論體系,可以為巨大系統的改造、預測、組建、管理、控制提供原理和方法。那么,信息產業是不是這樣的系統呢?讓我們將信息產業與社會巨大系統的五個基本特征加以對照:
1、大型性。即大規模、大范圍、大尺度。所有巨大系統均由巨量數目的元素、子系統組織,其數量特征須用數目很大的參數來描述。
2、復雜性。大量甚至巨量的元素或子系統之間縱橫交錯、性質各異的相互聯系,形成了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多目標、多功能、多輸入、多輸出、多干擾、多參數、多變量、非線性等等,這些因素造成了系統的復雜性。
3、動態性。慣性、遲滯、漲落、環境擾動等等因素,導致系統特性隨時間推移呈現復雜的動態變化。
4、不確定性。巨大系統一般是模糊系統或灰色系統。所謂模糊性,即性態的不清晰性或類屬的不分明性,本質上不能做精確的描述。模糊學的不相容原理揭示,隨著系統復雜性的增加,人們做出關于系統行為的精確而有意義的陳述的能力將相應降低,超過一定的精確性與有意義性將成為相互排斥的特性。此外,與不確定性相聯系的,還有巨大系統的不確知性或灰性,很難采集到全面描述系統性態的數據資料。
5、人為因素。社會系統中的巨大系統都是人參與的系統,管理控制者是人,被管理控制的對象也包括人。人是有意識、有主動性的實體,人的思想、感情、行為對系統的運行和性能有重要影響,形成社會系統不同于自然系統的重大特點。
以上社會巨大系統的五個特征符合信息產業系統所具有的特征。因而,我國信息產業是一個社會巨大系統,其中包含有巨量數目的元素、子系統??傊P者認為,把我國信息產業看做是一個巨大社會系統,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建立動態模型,以此作為對我國信息產業改造、預測、組建、管理、控制的科學依據,就可以使信息產業產生最大的效益,實現良性循環。但是,僅僅從宏觀上建立科學決策程序,信息產業只能是在一定的水平上實現良性循環。要提高良性循環的周轉率,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選擇若干高新技術作為突破點,大力發展知識和智力密集性信息產業,實行集約化生產,以此來帶動整個信息產業的發展。同時,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法規,鼓勵地方上具有經濟活動能力的企業、學校、個人從事信息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要允許各個不同層次上的、各種不同形式的信息實體同時存在,讓它們接受市場需求的選擇,遵循商品價值規律,適者生存、發展,劣者淘汰。例如高校文獻系統的人才、文獻資源、設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社會上也有這個需求,完全可以形成校際間的信息聯合體,互相取長補短,產生合力,為社會提供有償服務。除了上述主要戰略措施外,提高社會的信息產業意識,培養產業專門人才隊伍,適當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積極組織出口信息產品服務等,也都是發展我國信息產業的主要戰略措施。
參考文獻:
李景文,王星麟,劉璞玉.文獻信息工作研究新視野[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
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加強對其創新體系形成機理的研究,可以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進行科學的引導,從而可以更好地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對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進行相關概述,并且對其創新體系的形成機理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期我國可以更好地對電子信息產業進行創新,使其可以不斷的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
【關鍵詞】
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形成機理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已經對人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創新機理不成熟,致使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難以較好地打造產業鏈。因此,加強對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的形成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相關闡述
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創新是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只有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地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因此,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要找出其特征,并且加強電子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使其可以獲得更為寬廣的發展前景。其次,我國應該合理地分析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目標,以便可以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能力。最后,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地完善電子信息產業的鏈條,以便可以更好地把握電子信息的發展方向。例如在高中教育事業的發展中,我國可以將電子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引入對學生的教育,這樣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并且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在電子信息與教育事業的結合中,通過不斷地開發學習軟件,可以輔助學生的學習,從而可以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另外,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通過教育事業和電子信息技術的融合,還可以促進電子信息技術向著音樂和美術等領域發展,進而可以構建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主的產業鏈條[1]。
二、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的形成機理研究
2.1電子信息技術的創新在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基礎,電子信息產業通過技術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同類行業中的競爭能力。主要是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創新,可以帶動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從而可以使其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在高中的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而電子信息技術中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可以較好地使學生通過視頻和圖片的方式來理解抽象的概念,從而可以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并且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2]。
2.2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創新電子信息產業鏈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組成環節,對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創新即是對傳統產業模式的創新。只有不斷地加強對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創新,才可以更好地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例如在我國高中教師的教學中,對于抽象的知識難以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從而促進了多媒體事業的發展,進而由于多媒體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的帶動,致使我國教學軟件開發、網絡教學軟件銷售等行業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最終使其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由此可見,在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產業鏈的創新較好地推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進程[3]。
2.3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創新產業集群是指將產業集合為經營整體,以合作的方式來促進產業的發展。在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其逐漸形成了產業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其形成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其具有區位優勢,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這對于電子信息小型企業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同時,在電子信息產業的集群中,各個企業之間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進而可以更好地完善企業的發展。
2.4電子信息產業政策的創新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必須遵循國家的政策支持,只有符合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才可以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和政策進行調整,可以有效地降低產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并且可以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三、結語
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中,其會受到政策因素、市場因素和產業自身發展因素的影響,致使其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較大的限制,不利于產業的科學發展和進步。希望通過本文的相關探討,我國可以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創新機理進行研究,以便可以更好地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體系構建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03(05):252-256.
[2]趙學良.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研究[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03(13):137-140.
信息產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所以人們對于何為信息產業還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國學者波拉特將信息產業定義為“從事信息生活、傳播、處理、儲存、流通和服務的生產部門”。[1]所以可以把信息產業定義為以現代新興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專門從事信息資源搜集和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利用、生產、貯存、傳遞和營銷信息商品,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的產業集合體,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信息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其主要特征有:
1.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智力密集型產業。信息產業本質就是收集信息,生產和經營信息為職能的產業,其特點是以腦力勞動為重點的大量知識、技術的開發,它由許多新型的知識、技術、智力型企業組成。是處于尖端科學前沿的高技術產業,正是由于勞動對象的這種特點,決定了這種產業對勞動者知識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較高。如果說其它技術是人的體力的延伸,則信息技術則是人智力的擴展,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專業的高水平的人員來進行,也需要專業人員之間的聯合協作。信息產業是高創新性和高滲透性相結合的產業。
2.信息產業是高創新性和高滲透性相結合的產業。當前世界經濟的增長與技術進步息息相關,據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國家70%—90%的經濟增長是靠創新引發技術進步,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也是源于大量的發明和創造,是建立在現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礎之上。因而具有高度的創新性。例如,20世紀發明的半導體、電子計算機、衛星通信都是以高度創新性為前提的。同時,信息技術既是針對特定工序的專業技術,又是適合于各行業的通用技術,它融合于各個產業部門,因而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同時信息產業還催生了一些“邊沿產業”,如信息產業帶動了光學電子產業、醫療電子器械產業、航空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
3.信息產業是產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產業。信息產業是集資本、技術、知識于一身的產業,隨著資本的投入、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信息產業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例如,1997年全球信息技術產業的市場規模高達2萬億美元,并正在以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兩倍以上的速度增長。產業規模的擴大不僅帶來高產出,而且還促使規模經濟的行成,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所以增值率就高。下表是1997年世界前8位通信設備制造廠商研究與開發經費占銷售額比例。[2]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信息產業的研發費用較高,但是與其銷售額相比,其所占的比重只有19.8%,所以信息產業是一種產出高、效益好的產業。
7.信息產業的風險性高。前面論述的信息產業的高收益性是建立在高風險性基礎之上的,其風險性表現在:第一,信息產業是高投入型產業,研究和開發信息產品需要巨額的資金,并且由于創造發明成功率的不確定性,巨額的投入有可能是血本無歸,正是因為產出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信息產業的高風險性。第二,信息產品的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是:①市場范圍比較小,信息產品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潤不得不制定較高的價格,這就無形中限制了產品的市場范圍。②產品的專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品的銷量。因為它們只適用于少數大企業或者政府機關,即使已經進入市場的產品也會因不符合特定需求而不被消費者所接受。
5.信息產業是具有高帶動性的產業。產業間都存有關聯性度,信息產業也是如此,并且關聯度很高,因此對其它產業有高度的帶動性,比如,信息產業的發展在信息產業內部帶動了微電子、半導體、激光等產業的發展。在部門外部則帶動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機器制造的發展。因為信息技術的高帶動性,信息技術已成為發達國家第一大產業,中等發達國家、新興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
6.信息產業的時效性高。我們知道,國際上集成電路的開發速度空前;計算機的發明雖不到50年,但現今第六代產品的研制已形成熱點,微機出現才20多年時間,不僅設計工藝幾經革命,而且新的機種也紛紛問世;特別是當前的數字技術革命正促使電腦、電信、電視等方面的技術走向大規模融合,使信息產業的方方面面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景象。
二、信息產業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每個國家工業化推進過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都伴隨著科技進步及其應用。不同時代的主體性技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導性技術是信息技術。它是一種具有較強滲透性、帶動性,同時又具有較高共享性特征的高新技術形式,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將是巨大的、超常規的,是實現產業結構跨越式升級的有力杠桿。
1.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新產業和產業部門的形成,從而開辟新的生產和服務領域。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一方面,原有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分解,某些產品或原有生產過程的某一階段隨著生產技術的變革和社會需求的擴大而分離出來,形成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另一方面,新的產業部門不斷涌現,這就使得產業結構的范圍日益擴大,層次和環節不斷增加,內容和分類越來越多、越來越細。加之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邊緣、交叉學科大量涌現,推動產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形成一個龐大的而復雜的體系,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產業部門的形成有強大的促進作用。例如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以計算機、互聯網為發端,以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信息網絡化為基礎,開辟了新的生產和服務領域,催生了計算機業、軟件業、核工業等高技術產業群和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新興服務業。
2.信息技術促使傳統產業得到改造,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由于科技的進步,人們可能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來改造原有的產業,提高技術含量,改變生產模式,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我們以工業生產為例來具體闡述信息技術在產業中應用所帶來的效果。首先,信息技術使傳統產業的生產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例,通過應用網絡技術,一個票據審核流程由原來的兩周縮短為兩個小時,專門負責票據處理的人員由500人減少到150人;而其投資800萬美元開發的知識管理系統,運行后的第一年就為公司節約2.7億美元的運行成本。其次,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產業產品成份的構成。據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干事魯杰羅說,現在的汽車工業已經不像傳統的汽車制造業,更像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工業,電子系統現在可以占到一輛高級車總成本的70%,普通轎車的1/3,近年來,眾多公司都在試圖提高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來加速自身產品的更新換代,從而適應新經濟條件下的競爭環境。最后,互聯網將使傳統產業能夠集成整個供應鏈。電子商務變革傳統產業的本質是:在原料供應、生產制造、分銷批發、客戶服務的傳統商業流程中,減少大量中間環節,實現更大的規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務。
3.信息技術導致產品的需求發生變化。信息技術發展改變了產品的市場需求,而需求的變動對產業結構的變動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信息產業的形成對其它產業的需求的變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要求提供更大的市場需求,由于信息產業是帶動性極強的產業,它的發展會為相關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所以它的發展必然引導其它產業的發展。以我國通信和信息服務市場為例,1993—1997年規模擴大了7倍多,業務總量年均增長速度達78.7%;近年來通信與信息設備制造業年均增長速度為27%,1998年總產值超過5000億;個人計算機市場平均每年增77%,軟件業年均增長速度達37%,這些發展必然引發對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需求。[3]第二,信息產業在其它產業的應用會提高相關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引起相關產業的成本下降。成本的下降可以提高產業的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產品的市場價格。我們知道許多產品并不是因為其具有專用性而市場狹小,而是因為其生產成本高引發價格高,高價格必然引發較低需求。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例如,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大量減少了企業收集產品信息的時間和成本,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可以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而且通過網絡營銷可以縮短銷售的時間,為消費者提供方便快速售前和售后服務,增強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從而提高產品的銷量。對個人而言,網上商店的出現和安全的網絡為他們提供快捷安全的購物環境,這已在另一方面提高產品的市場。
7.信息技術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勞動力發生轉移。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重不斷減少,而向第
二、第三產業轉移,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勞動力會進一步向第三產業轉移。但是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社會技術進步的結果。信息技術又是技術進步的核心。所以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在保持總產量不變甚至增加的條件下,可以有更多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分離出來從事其它勞動。信息技術在工業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隨著機器人的出現,在生產規模不變的條件下,工業企業所需的勞動力會因信息技術的引入而不斷減少。使勞動力從這些發生技術進步的部門中分離出來。這些游離出來的勞動力就會向其它新興的產業和服務業轉移,這就逐漸使產業重心轉向第
二、第三產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
5.信息技術改變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人類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隨著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新興的產業部門,往往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和較高的增長速度。而那些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又沒有重大突破性進展的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緩慢,甚至停滯不前。信息產業作為一門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它產出高、效率好、資源消耗少、污染少,它的發展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這些后發的優勢使信息產業一躍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其產值在GDP中的比重也明顯上升。但是有一些產業因為其發展是以資源的巨大浪費為前提,以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并用生產設備落后,生產成本很高,產品缺乏競爭能力。這些產業往往會因替代產業的出現或者由于政府政策的改變而走向衰落,成為夕陽產業,產出占GDP的比重急劇下降,所以信息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各產業的比重發生變化,效率好、資源消耗少、對社會貢獻大的產業所占的比重高,效率低、資源消費嚴重的產業則由于替代產業的出現而退出。這正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具體體現。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產業的政策建議
1.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提高社會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產業具有帶動性和關聯性的特點,它的發展直接帶動和促進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所以必須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強大“引擎”,為了加速信息產業的發展,首先,政府應加以政策扶持,為生產信息產品的企業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如資金扶持、提供優惠貸款、稅收優惠,讓企業有足夠的資金來擴大生產規模,研究和開發新產品,降低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其次,加大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科研投入,提高R&D經費的利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除了加大國家財政投入和增加銀行信貸尤其是大幅度增加銀行信貸和技術改造的貼息貸款外,還可開辟其他渠道,包括從企業銷售收入中按適當比例提取技術開發資金,從證券市場上籌措資金,以及設立必要的研究和開發專項基金、中小企業開發基金,以促進中小信息技術企業的發展和技術創新。最后,引進和借鑒外國先進的技術設備。由于外國的信息產業起步較早,發展時間長,技術先進。所以引進外國先進設備有利于我國信息產品的升級換代,并且在引進外國設備的同時要注重對產品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更為先進、科技含量更高的信息產品。這有利于提高我國信息產品的技術水平。并且對于提高信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加強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整合,在服務其它產業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自己。國家應從戰略角度出發,理清信息產業的整體發展思路,制定相關促進政策。如實施大企業優先發展戰略、自有品牌戰略、重點突破與系統創新戰略等,而不是局部地考慮一個產業的發展問題。除了信息產業的內部整合外,還必須理順其與其它產業間的競爭和互動關系,一方面有賴于自身的積累和成長,更重要的是通過為傳統產業服務,改造傳統產業而獲得越來越高層次,越來越大范圍的市場需求,從而使信息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我國傳統產業為信息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然而由于缺乏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熟悉復合型技術的人才,傳統產業新購進的許多信息設備和信息軟件并未起到或只是部分起到作用。信息產業要通過加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地區經濟結構、技術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盡快形成我國自己的跨國公司、國際品牌和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提高企業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從而帶動傳統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7]
3.運用高新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三次產業中的科技含量。我國是個農業大國,2000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50.1%,而其總產值僅占全部GDP的17.5%。這說明我國農村的生產技術落后、勞動生產率低。這對于我們工業化的進程是不利的,也嚴重阻礙了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為此必須加大信息產業在農業中的廣泛運用,通過信息化,使我國農業由原來的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利用電腦和互聯網來實現農產品的經營和營銷。對于第二產業,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雖然長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但是我們必需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傳統工業生產設備落后、技術含量低。所以這種高產出是以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為了保持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們必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滲透性和擴展性,把信息技術盡可能應用于原有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產品的創造中來,設備的改造、技術的進步對我國第二產業的發展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最后,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發展服務業,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優化供應鏈,降低流通成本,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
參考文獻:
[1]夏大慰.面對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經濟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黃亞均.知識經濟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3]杜傳忠,馬武強.信息化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跨越式升級[J].山東社會科學.2004,(4).
[4]吳友軍.信息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J].武漢治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關鍵詞: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演化特征;演化因素
0引言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中重要組成部分,電子信息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對帶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就業、優化產業結構和調整貿易模式有重要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G10bal Production Network)發展較快,區域內集聚和區際問分工現象明顯。與生產網絡同步發展的是,基于區際問產品分工及消費市場和生產市場不匹配等因素,電子信息產業產品、信息、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高效流動,在國家間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全球貿易網絡。
產業貿易網絡研究是經濟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伴隨著全球經濟格局與政治經濟環境的調整,全球貿易網絡的演化特征及機理已成為涉及國際政治、宏觀經濟、企業行為等多種要素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球貿易網絡由國家間貿易流匯集而成,貿易雙方生產能力和經濟能力的非對稱性是貿易網絡形成的重要基礎。在貿易過程中,進出口國家均可獲得產業效率、收益提升等優勢,但先進生產水平一方將獲取更高的貿易收益,也對應存在更高的貿易風險。針對貿易網絡的研究內容早期以刻畫網絡形態特征為主,利用網絡平均最短距離、集聚度、節點度分布等指標測度國家間貿易網絡的物理特征。如Wilhite等研究發現國家間存在雙向貿易選擇關系,國際貿易網絡形成具有小世界特征,與地理區劃差異顯著。之后,隨著自由貿易協定的推進,國家間貿易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貿易頻率與貿易規模增大,全球貿易網絡開始向復雜網絡演化。由此,學者們進一步提出了利用模塊方法鑒別貿易集團及其核心、利用網絡強度熵考證貿易網絡“異質性”等方法,為復雜網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手段。從具體產業門類上看,現已有學者研究了全球高端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能源產業如鐵礦石、原油等的全球貿易網絡特征,但針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相關研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電子信息產業生產領域占主導地位,后逐漸轉移到亞洲發達地區,至21世紀,電子信息產業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和服務五大價值創造環節集聚或分散于不同地理空間,全球生產網絡逐漸形成,與之相伴隨的是跨區域貿易網絡關系的建立。從理論上看,貿易網絡和生a網絡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現有研究多將全球貿易網絡與生產網絡及生產鏈分為兩個研究體系,割裂了二者之間的聯系。由此,本文通過構建電子信息產業全球貿易網絡關系,刻畫其時空演化特征,并選取高貿易額的子產業分析其網絡變化特征,從將生產地理與貿易地理相結合的視角解析電子信息產業的貿易網絡,以期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鏈的構建與完善及其全球化發展提供科學借鑒。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貿易數據來源于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數據庫,為1993年~2012年主要五國(中國、歐盟、日本、韓國及美國)與全球200個國家間進出口貿易額數據。經濟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方統計數據,為1993年~2012年全球200個國家歷年國內生產總值及全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自20世紀90年代起,各國逐漸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開始發生變化。因歐盟成立于1993年且貿易數據目前公開至2012年,選取1993、2005及2012年國家間電子信息設備產業進出口貿易數據進行研究,包含海關編碼兩位數產業中的“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錄音機及放音機、電視圖像、聲音的錄制和重放設備及其零件、附件”(Hs:85)及其下屬的48個四位數子產業。
1.2貿易網絡構建
借鑒已有研究,利用貿易區位熵測算國家間電子信息產業貿易聚集度,構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貿易區位熵由區位熵指標演化,測算國家間進出口貿易量比重與進口國全球GDP比重間的關系,用于表示貿易流的顯著性。
其中,TQLij表示國家i與國家j貿易區位熵,Xij表示國家i向國家j的貿易出口量,Xjw表示國家i向世界的貿易總出口量,GDPj表示進口國j的國內生產總值,GDPw表示世界生產總額。本文以1.0作為貿易區位熵的臨界值:若高于1.0,表明國家i向國家j出口貿易流顯著;反之則不顯著。當TQLij和TQLji同時高于1.0,我們稱國家i與國家j具有雙向貿易關系,且貿易關系較為顯著。
基于數據可獲得性,本文以主要五國或地區(中國、歐盟、日本、韓國及美國)為核心構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網絡中保留貿易區位熵高于1.0且總產業貿易值高于5000億美元、子產業貿易值高于500億美元的國家。該貿易網絡依托全球各國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貿易構建,存在單向、雙向兩種網絡關系,單向關系指兩國貿易進出口關系中僅一方對另一方的出口貿易顯著,雙向關系是指雙方均存在較為顯著的出口貿易??紤]到通貨膨脹對電子信息產業產值數據有較大影響,以全球CPI為調整系數,以2012年為基年對各年各國貿易值進行調整,保證篩選標準的一致性。
2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及子產業貿易網絡演進歷程
隨著全球生產網絡逐步成熟,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以跨國域、跨洲域的網絡模式呈現。各國電子信息產品生產水平及需求水平不斷變化推動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演變,且不同子產業間存在差異。本文通過研究主要五國或地區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構成的演變歷程分析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的變化,并進一步選取48個子產業中世界貿易總額高于2000億美元的3個子產業分析其貿易網絡變化。
2.1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演進歷程
研究發現,中心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變化顯著(表1.圖1)。2005年較1993年存在明顯擴張趨勢,貿易關系顯著的國家數量大幅增加。其中,中國貿易網絡擴張現象最為突出,貿易網絡國家數從2個增加至8個,實現雙向貿易關系國家“零”的突破。與2005年相比,2012年多數國家貿易網絡保持平穩微縮狀態。但隨著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制造職能向東亞地區轉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仍以高速擴張,貿易網絡國家數由8個繼續增加至17個,一躍成為貿易網絡規模最大的國家。
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球形成以美國為中心、歐盟及日本為次中心的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整個網絡呈現出向北美、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地區集中的趨勢。網絡以五大核心國家或地區為主要構成,次一級節點國家僅有兩個(新加坡、馬來西亞)。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發展中國家網絡參與度較低,且以進口貿易為主,很難形成電子信息產業出口貿易規模。此時的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構成簡單,涉及國家數較少,進出口貿易交易額相對較少,資金流向較為集中,美國成為最重要的產品出口地,日本和歐盟次之。
21世紀后,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網絡不斷豐富,逐漸復雜化。2005年,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關系趨于網狀結構,網絡內國家節點數增多,次一級節點國家數增至9個,進出口貿易關系豐富。世界電子信息產業貿易額顯著增加,但仍集中在北美、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整個網絡不再是單個國家主導模式,而是呈現多極化趨勢,美國、日本、歐盟、中國和韓國等國家(地區)均在網絡中有重要地位,次一級中心新加坡、馬來西亞具有網絡集聚的現象,有潛力發展成為下一個網絡核心。新加坡成為核心國家電子信息產業進出口貿易最主要的關系國,馬來西亞由1993年的進口貿易國轉變為出口貿易國家。此外,各國貿易呈現出洲際集中性,各國在其所在洲更易發展出集中的貿易網絡。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改變和發展中國家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電子信息產業全球貿易網絡進一步演變。至2012年,貿易網絡關系更加復雜化,次一級國家節點數增加至13個,國家覆蓋面更加廣泛,澳大利亞、以色列、巴西等部分大洋洲、南美洲、中東地區國家加入貿易網絡。原有節點國家中,墨西哥、泰國、俄羅斯在貿易網絡中的地位顯著提升,新加坡、馬來西亞仍在次一級節點國家中居重要位置。但新加坡變為進口貿易主要國家,僅與中國存在顯著的出口貿易關系,馬來西亞同樣以進口貿易為主,輔以少量的出口貿易關系。核心國家貿易關系變化顯著,表現為:美國在網絡中表現為“孤島節點”,其進口貿易關系大量減少,大額貿易關系數量有所下降,出口目的地由全球向東亞及東南亞地區集中,以發展中國家為主;中國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的新興“重要極”,其網絡基本覆蓋全球貿易網絡的所有國家,且大額貿易關系豐富;歐盟以亞洲國家出口貿易及歐洲國家進口貿易為主,日本網絡全部集聚于亞洲地區,韓國網絡則發展為歐美進口貿易及亞洲進出口貿易網絡。該網絡中,亞洲國家地位顯著提升,東亞國家最為顯著,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的新興力量,歐美發達國家不再具有電子信息產業貿易“壟斷地位”。
總體而言,過去20余年g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經歷了顯著變化,整個貿易網絡由簡單到復雜,由“單極化”向“多極化”發展。次一級節點國家數不斷增多,大額貿易關系也大量增加,國家間進出口貿易關系充分豐富。各國貿易額增長率結果表明(圖2),貿易重心由美國向東亞國家轉移,貿易網絡以北美、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地區)為主,但覆蓋面不斷擴大。就主要國家而言,美國網絡由進口導向型轉變為出口導向型,貿易關系由亞洲國家貿易拓展到亞洲及美洲國家貿易;歐盟進出口貿易同時發展,但進口貿易有所縮減,主要向歐洲國家貿易集中,歐盟內部成員國家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日本從亞洲最重要的貿易國家演變為主要進口國家,其貿易網絡完全向亞洲聚集;韓國貿易關系不斷豐富,保持進口貿易為主的網絡模式;中國貿易網絡實現飛躍,由簡單貿易關系演變為復雜豐富的貿易網絡,具有絕對進口貿易地位,且大額貿易不斷增加。次一級節點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貿易網絡同樣豐富化,演變過程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經歷了從進出口貿易向進口貿易型的轉變,成為具有核心國家潛力的次一級節點。
2.2部分電子信息子產業貿易網絡演變歷程
電子信息產業包含的48個子產業貿易額存在較大差異,選取其中2012年世界貿易總額高于2000億美元的產業進行貿易網絡分析。具體為:“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HS:8517)、“無線電話、電報、無線電廣播、電視發送設備制造業”(HS:8525)和“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制造業”(H8:8542)。同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構建過程相似,利用1.2中方法計算國家間貿易區位熵,選取貿易額高于500億美元且貿易區位熵高于1.0的國家貿易關系形成子產業貿易網絡。結果表明,不同子產業的網絡構成及發展趨勢不同,其發展與電子信息產業全球價值分工模式息息相關。
“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貿易網絡發展特征為進口國家數量擴張顯著,出口國家數量基本保持穩定。20世紀90年代,“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集中于美國、日本、歐盟、中國等核心國家或地區,以日本、美國出口為主,美國、中國為最主要的進口國家,其中,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主要集中于中國香港地區。隨著各國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2005年出口國家數量顯著增加,分布更加廣泛。日本和美國由出口主要國家轉向進口主要國家,中國、歐盟、加拿大經過10余年生產力充分提升,成為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至2012年,進口國家數量進一步擴張,覆蓋至大洋洲、南美洲等更多區域,出口國家向亞洲集聚,韓國加入主要出口國行列。結果表明(圖3),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發展中國家在“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賀易中充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整個貿易網絡出口重心由歐、美、日向亞洲轉移,進口重心則呈擴散趨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最先發展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技術,成為最初的出口國,由于技術溢出、產業升級等原因,它們逐漸將該產業的制造職能外移,選擇利用進口的方式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中國、韓國、新加坡等發展中國家承接了該產業的制造職能,并逐漸面向全世界拓展出口業務。
“無線電話、電報、無線電廣播、電視發送設備制造業”總體呈相似趨勢,但其進出口國家覆蓋面在2005年已顯著擴大(圖4)。20世紀90年代,“無線電話、電報、無線電廣播、電視發送設備制造業”國際貿易關系較為簡單,顯著貿易僅存在于日本、美國、中國和歐盟之間。21世紀后,該產業進出口貿易迅速擴展,2005年貿易網絡充分擴張,出口國家由3個增加至9個,進口國家由3個增加至17個。2005年以后,貿易網絡基本處于平穩狀態。與“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顯著不同的是,進口國家中存在近半數的發展中國家,覆蓋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多個地區,表明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對于該類產品具有較高的需求且自身生產水平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只能依靠進口。出口重心雖然也顯示出向亞洲地區集聚的趨勢,但歐、美等國家(地區)仍然處于出口國家行列,制造職能并未完全轉移。結果表明,該產業相比“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等生產職能完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產業需要更高的技術水平才能實現生產,因而其網絡重心轉移仍處于中期,貿易網絡仍呈現多極化現象。
“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制造業”是所有電子信息子產業中貿易額最高的子產業,2012年該產業全球出口貿易額達4.5萬億美元。美國、歐盟、日本、中國、韓國等五大核心國家或地區在該產業中占據顯著優勢地位,尤其是韓國,在該產業中地位顯著。泰國、墨西哥、菲律賓等國逐漸加入到貿易網絡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非核心國家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該產業貿易網絡演變相對較為緩慢,1993年~2012年基本保持平穩狀態。至2012年,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地區)仍然是該產業貿易網絡的主導國家,但韓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進出口地位也在逐漸提升。圖5表明,“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制造業”仍然在少數生產力領先水平的國家間進行貿易,非洲、南美洲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很難形成貿易規模。一方面,生產水平落后國家對于該類產品的需求較低,尚未完全掌握運用及加工產品的技術,故進口需求較小;另一方面,當前貿易網絡的主要國家仍需要掌握該產業的進出口主動權,國內產業仍處于發展階段,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國家不會考慮將產業大量轉出?!凹呻娐芳拔㈦娮咏M件制造業”已處于電子信息產業鏈的上游,各國目前仍在致力于該產業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故貿易網絡將基本持續現有構成模式,由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且已掌握該產業主要技術的國家構成。
總體而言,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電子信息子產業貿易網絡基本呈穩定擴張趨勢,其出口重心呈現“發達國家一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但不同子產業間存在顯著差異。生產鏈上游產業即技術水平要求更高的子產業演變進程更為緩慢,如“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制造業”貿易網絡至今仍以核心國家為主,而“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基本已實現網絡的擴張,且生產重心轉移到東亞及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各子產業貿易網絡逐步趨向“出口集聚、進口分散”的特點發展,子產業生產力形成區域性規模,產生“全球出口極”,而隨著國家技術水平的進步,各國產生對子產業產品的需求,因此進口需求國則呈全球覆蓋趨勢發展。
3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演化影響因素識別
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形成貿易網絡由“單極化”向“多極化”、子產業貿易網絡“出口集聚、進口分散”的發展特征。全球國家及國際組織的經濟實力、技術水平、政治環境都對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的形成和演化有深入影響,主要體現在:政策環境、經濟水平、生產要素市場、生產技術水平、進出口貿易條件等各個方面。
3.1經濟全球化助力全球電子信息貿易網絡形成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重要趨勢,主要表現為生產活動全球化、貿易關系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融資全球化、人才流動全球化等方面,對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的形成與演變有重要影響。首先,在生產活動全球化背景下,產業鏈實現了國際分工,要求各國之間形成產品快速高效流通的網絡,因此跨國分工模式在發揮國家比較優勢、提高產品價值的同時也加強了國家間的電子信息產業聯系。其次,貿易關系全球化提高了國家進出口貿易的覆蓋面,實現貿易網絡的不斷擴大。21世紀后,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不斷擴大,北美、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大洋洲、南美均有較高的網絡參與度。最后,人才和技術的全球化流動帶動知識溢出,為貿易網絡的演化提供可能性。人才作為知識、技術儲備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全球化流動帶動流入地區的技術水平提高,促進技術創新,推動貿易網絡新“出口極”的產生。
3.2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帶動貿易活動向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集中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貿易網絡演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全球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同樣呈現區域化集聚趨勢。隨著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經濟水平及國際地位的逐年提高,中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在貿易網絡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逐漸替代歐、美、日等國家(地區)的生產職能。貿易網絡極點的產生需要以相對發達的區域經濟水平及產業水平為基礎,區域中經濟與生產水平發達的國家可以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地理鄰近的國家間貿易成本相對較低,隨著貿易的頻繁進行,政府會采取措施維持自身在區域中的貿易優勢。區域一體化組織如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等內部存在貿易互惠條款,鼓勵區域內部產業貿易進行。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不斷發展,電子信息貿易網絡呈現向經濟一體化組織內成員國集中的特征。
3.3廉價生產要素為發展中國家貿易網絡發展提供優勢
電子信息產業對生產要素的資源分布及價格水平較為敏感,包括勞動力、資本、信息、時間等方面。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電子信息產業生產職能朝向生產要素資源更為豐富、價格更加低廉的區域流動,為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嵌入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提供可能性。電子信息產品的組裝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力Y源需求量大,且成本占比高,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人力資源相對稀缺,成本較高,不利于產品成本的有效控制。而東亞及東南亞地區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價格低廉,產業網絡重心逐漸向該地區轉移。值得注意的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轉移也將對轉入地產生一定的就業效應,提高勞動力要素的利用效率。此外,資本和技術要素的全球流動有效彌補欠發達地區的不足,促進貿易網絡的全面化。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投資、購買專利等方式融入貿易網絡,生產技術發源地則通過創新掌握技術前沿,保證貿易網絡的流動性和可持續發展。
3.4高生產水平國家保留價值鏈高端產業貿易網絡
生產技術水平是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發展的必要條件,出口貿易國需要具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滿足生產需求,進口貿易國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滿足進口產品的使用需求。電子信息產業總貿易網絡中技術水平的影響較為顯著,20世紀90年代,生產技術優勢集中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地區,隨著其他地區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貿易網絡開始發生演變,向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美洲其他地區延伸。隨著全球性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重組的推進,初級技術水平要求的子產業(如“有線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已經完成了生產職能從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地區的轉移,進口貿易國基本實現全球全面覆蓋,多數國家都具有運用產業產品的技術水平。中級技術水平要求的子產業(如“無線電話、電報、無線電廣播、電視發送設備制造業”)處于生產職能轉移中期,發達國家仍占有一定的出口貿易份額,但發展中國家成為貿易網絡重心已是顯著趨勢。高級技術水平要求的子產業(如“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制造業”)仍處于生產職能轉移初期,發達地區在貿易網絡中依然處于主導地位,發達地區十分重視此類高端子產業的主動權,控制貿易網絡的規模,少數核心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韓國等)進入貿易網絡。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隨子產業貿易網絡重心的轉移逐漸呈現全球化分布,高生產水平國家保留價值鏈高端產業,以維持自身在貿易網絡的不可取代替代性。
3.5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政策帶動自身貿易網絡擴張
政策對于產業有極強的導向作用,產業政策是引導、保障和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國家對于電子信息產業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加速該國在貿易網絡中的地位提升。發達國家如美國的《國家關鍵技術》(1991)、《國家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發計劃戰略規劃(NITRD)》(2013)等政策的推行為其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提供導向。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及貿易水平的發展與國家政策支持密不可分。20世紀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剛剛起步,在貿易網絡中貿易關系簡單。2005年以后,國家充分提高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視,系列政策推動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2009年,國務院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出“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通過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推動經濟增長,由此帶動了中國在貿易網絡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間,《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對引導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提出進行電子信息產業的初步轉型??深A見的是,今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也將逐漸向產業鏈高端發展,但實現這一產業結構調整仍需較長的時間。
4結論與討論
本文利用貿易區位熵測算國家間電子信息產業貿易集聚度,構建貿易網絡,對1993年、2005年和2012年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特征進行比較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全球電子信息產業貿易網絡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表現出明顯的演變趨勢,總體呈擴張趨勢。網絡經歷由“單極化”向“多極化”的演變歷程,次一級節點國家數量增加顯著,大額貿易關系逐漸豐富。貿易網絡重心由歐、美、日等國家(地區)向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地區)轉移,網絡構成以北美、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國家為主。其中,中國成為網絡中最為重要的進口貿易國,與網絡中多數國家間存在進出口貿易關系;美國逐漸轉出電子信息產業生產職能,呈現“孤島化”發展模式。
第二,全球電子信息子產業貿易網絡同樣呈擴張趨勢,子產業網絡遵循“發達國家(地區)一發展中國家(地區)”的演變模式,呈現“出口集聚、進口分散”特點,網絡覆蓋面充分豐富,但不同子產業的演變進度不同,產業鏈低端、中端、高端產業間存在顯著差異?!坝芯€電話、電報設備制造業”等低端產業基本實現全面轉移,出口貿易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無線電話、電報、無線電廣播、電視發送設備制造業”等中端產業處于轉移末期,出口貿易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并存;“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制造業”等高端產業處于轉移初期,網絡依然以發達國家為主導。
信息產業經濟論文3900字(一):基于投入產出的安徽省信息產業經濟效應論文
運用投入產出理論,將信息產業細分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以安徽省2007年和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為例,揭示了信息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等指標,并對安徽省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進行比較分析,由此揭示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前言
信息化已經成為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諸多行業部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交錯關聯。國內不少學者對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作了相應研究,例如徐麗梅指出我國信息產業是中間投入型產業,對上下游產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和推動力;蓋建華認為信息制造業對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很強,但整個信息技術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比較低;周敏認為浙江省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賴,但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對信息產業的推動作用還比較小。
目前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們認識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并為后續進一步深入研究信息產業以及促進國內信息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現有的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應用我國或者某一個地區的單獨一張投入產出表,這并不能看出信息產業的關聯效應動態變化情況。安徽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其信息產業經濟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如何?基于以上分析考慮,本文基于最新的安徽省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以及安徽省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對安徽省信息產業經濟關聯效應和波及效應進行動態比較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選取
1.投入產出分析說明。投入產出分析法是利用投入產出表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之間數量依存關系進行分析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總需求(總產出),中間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總投入,總需求=總投入。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表是反映國民經濟各產業投入與產出的數據表,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系是:中間需求+最終需求=總需求(總產出),中間投入+初始投入(增加值)=總投入,總需求=總投入。投入產出分析的主要指標有:
(1)直接消耗系數也稱作投入系數,計劃公式為,其中,是部門生產中消耗的第部門產品的數量,是部門的總投入。直接消耗系數越大,說明部門對部門的依賴程度越大。
(2)影響力系數。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部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越大。大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小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等于1,說明產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等同于社會平均水平。
(3)感應度系數,感應度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受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大。某部門的感應度系數大于或者小于1,說明該部門的感應程度在全部部門中位于平均水平以上或者以下。
2.數據來源和結構調整。我國或者某地區的投入產出表每逢尾數是7和2的年份編制一次,本文所需基礎數據來源于安徽省2007年以及2012年投入產出表中的42部門表。根據2007年投入產出表與2012年投入產出表,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4754-2011)中對信息產業的表述,本文將信息產業分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其中信息制造業主要是指“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業主要是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研究需要,本文將2007和2012年投入產出表調整為包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剔除信息制造業)、信息制造業、第三產業(剔除信息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的5×5部門的投入產出表。
三、實證分析
1.信息產業發展狀況。為了了解安徽省信息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我們利用調整后的2張投入產出表分別計算出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整體而言,安徽省信息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少,遠遠落后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且信息產業2012年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減少,說明安徽省信息產業總體規模和發展水平還較低,從信息產業內部來看,2012年信息制造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顯著增加,反映出信息制造業發展相對較好。
2.產業關聯效應。產業關聯效應是指經濟系統中各部門間的關聯關系,其衡量指標主要有直接消耗系數。通過計算安徽省5部門各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信息制造業對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自身以及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大于0.1,說明信息制造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本身以及第三產業各投入1000元以上,反應了信息制造業對第二產業、信息制造業自身、第三產業的依賴度較強。信息制造業對第一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2007年和2012年均為0,說明信息制造業對第一產業的發展沒有起到任何拉動作用,且這種狀況沒有得到改善。(2)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大于0.1,說明信息服務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各投入1000元以上,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依賴程度較大。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依賴度較強,這主要是因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對為其提供基礎設施服務的上游產業的拉動能力較強,但是2012年的系數要小于2007年的系數,反映出信息服務業對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這種情況應該得到重視。信息服務業對剔除自身的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較大,說明部門內部產業性質相近、相互關聯度大的特征,這有利于服務業內部集聚經濟的形成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且2012年的系數要高于2007年的系數,說明信息服務業對其它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在增強。以上主要分析了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對其它產業的依賴程度,下面分析其它產業對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的依賴程度。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低于0.01,且2012年的直接消耗系數都要比2007年有所減少,反映出這些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關聯度和依存度本就較低,且依賴程度還在減弱,尤其是第一產業對信息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均不大于0.001,第一產業每增加1萬元的總產出,需要信息產業投入不高于10元,反映出安徽省農業對信息化的需求較低,安徽省農業信息化水平仍處于較低的水平。
3.產業波及效應。產業波及效應指某一產業發生變化后,會引起其直接相關產業的變化,并且這些相關產業部門的變化又會導致與其直接相關的其他產業部門的變化,依次傳遞下去。反應產業波及效應的具體測度指標有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1)通過計算各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可知2007年、2012年信息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分別為1.2670、1.2351,信息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都高于1,說明信息制造業對社會生產的影響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信息制造業對國民經濟有較大影響,加大對信息制造的投資,將促使國民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信息服務業無論是2007年還是2012年的影響力系數都小于1,但2012年的影響力系數要高于2007年系數,說明信息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有所增加,其對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影響、輻射能力在逐步提高。(2)信息制造業、信息服務業2007年和2012年的感應度系數都低于1,說明信息產業還沒有成為國民經濟的關鍵部門。且和2007年相比,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2012年的感應度系數有所減少,這說明其它產業的發展對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的需求在減少,但也反映出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受其它產業的制約作用有所減少,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獨立性在逐步提高。
四、結論和政策性建議
1.分析結論。(1)安徽省產業結構仍然體現出明顯的“二三一”格局,第二產業比重最大,信息產業規模還比較小,且信息產業2012年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7年有所減少,說明安徽省信息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2)安徽省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對其它產業有不同程度的依賴,尤其是對第二、三產業的消耗系數較高。(3)無論2007年還是2012年,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都要大于感應度系數,因此安徽省應該采取主動發展的模式來發展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其他產業來推動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發展。(4)安徽省農業信息化程度還不高。第一產業對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很小,說明農業對信息產品的需求極少,反映出安徽省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
2.政策性建議。(1)推進信息產業與其它產業的互動融合。信息化在安徽省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體現的作用還不夠,需要安徽省積極實施“互聯網+”系列行動,逐步提高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信息化水平,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三化”融合。(2)加快信息產業創新平臺建設。作為科技大省,安徽省應積極推進現有的創新研發平臺建設,同時積極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契機,積極加大對研發創新平臺的引進力度,逐步增強安徽省的科技創新水平和信息化水平。(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單純依靠信息產業自身能力還很難實現快速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政府通過集聚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加大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細分行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基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信息產業發展新動能。
信息產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探討論文
摘要: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就是信息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信息產業的不斷壯大,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的背景之下,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了支柱產業,其對于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提升作用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本文通過全面的探討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圍繞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信息產業的更好發展,為地區經濟的更好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
關鍵詞:信息產業;經濟發展;關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27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將信息產業看成是的戰略性產業,給予各方面的支持來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希望以信息產業為突破口,來帶動經濟社會的更好發展。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國家提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模式全面轉變的背景之下,信息產業發展的落后對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我國深刻地把握信息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圍繞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實現的信息產業的良好發展,充分發揮其對于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1信息產業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甚大,一方面信息產業對于經濟結構的優化,對于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對于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因此信息產業發展水平較高,將會助推、引導信息產業的更好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信息產業發展滯后,將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還有經濟發展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關系,經濟發展反過來也會給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但是如果經濟發展水平偏低,這會一定程度上拖累信息產業的發展。本文這里探討的主要就是信息產業發展對于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具體闡述如下:
1.1信息產業拉動經濟發展
信息產業拉動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非常直接的貢獻,統計數據顯示,這些年我國信息產業保持了一個較快的增速,產業規模越來越大,2016年我國信息經濟規模已經占到了國民經濟總量的1/4以上,信息產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同時這一產業連續多年保持較高的增速,成為了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2信息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信息產業是典型的智力密集、資本密集型行業,同時本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要的業務的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可以帶來產業結構優化。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并不是很理想,具體表現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高,低端產業比重高,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通過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可以提升高端產業的比重,使得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實現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1.3有助于帶動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信息產業本身具有先導作用、助推作用,先到作用是指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證具有核心地位,的很多新技術的開發、應用都需要以信息技術、應用為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說沒有信息產業的發展以及支持,很多新技術就不會出現,新技術的應用也會因此受阻。助推作用是指信息產業具有高度的滲透性,可以與其他行業進行充分的融合,帶動其他產業的產生以及發展。無論是信息產業的先導作用也好,還是助推作用也好,都會使得新產業形成以及發展,從而帶來國民經濟的更好發展。
2推動信息產業與經濟發展協調的具體策略
2.1大力支持信息產業的發展
在大力推進信息產業發展方面,需要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將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升到戰略發展、全局發展的高度,詳細制定信息產業發展規劃,在財稅、土地、信貸等方面給予信息產業更多的支持,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這一行業,助推信息產業的發展壯大。國家要鼓勵信息產業企業加大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在關鍵技術方面有所突破,解決好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同時還要鼓勵信息產業加強行業的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實力強、規模大的信息產業標桿企業,改變行業無序競爭的局面,推動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
2.2加快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力度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行業,加大信息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力度,這一方面可以推動信息產業本身的更好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相關產業以及經濟的發展。信息產業與物流行業、制造行業等傳統行業的融合空間非常大,信息產業的發展可以極大地提升傳統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實現這些產業運行效率的提升,給民眾帶來更好的體驗
2.3大力刺激信息消費的持續增加
信息消費信息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推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加速諸如物聯網、云計算、4G、大數據分析等概念的落地,盡快實現產業化并作用于社會經濟才能產生消費作用。在上述新技術的產業化方面,國家要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輿論層面引導,讓這些技術的全面應用盡快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我國需要以三網融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為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創造能夠較好滿足群眾消費需求的信息產品,另一方面則是要注意降低信息產品的價格,尤其是要做到提速降費,從而帶來群眾信息消費能力的提升。我國要在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信息化應用方面著手,讓民眾能夠借助于各種信息技術來辦理各種業務,從而實現信息消費的不斷增加。
[關鍵詞]產業融合 信息產業 產業結構
一、產業融合的含義
1994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關于產業融合的學術論壇――“沖突的世界:計算機、電信以及消費電子學”?!肮鹫搲钡某晒εe行表明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開始得到了經濟學界、管制機構和商界的真正關注。然而對于產業融合的定義,學術界的意見卻一直沒有得到“融合”,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多數是針對信息產業融合或數字融合的。下面介紹幾種國內有代表性和影響意義的定義:根據歐洲委員會“綠皮書”(Green Paper, 1997)的定義,融合是指“產業聯盟和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將融合定義為:采用數字技術后原本各自獨立產品的整合;馬健認為,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
筆者認為,產業融合是指從經濟和技術有機聯系出發,通過技術革新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為主導的,建立在數字融合基礎上的各產業間的壁壘逐漸降低,而競爭合作關系不斷加強的一種優化過程。
二、產業融合對信息產業的作用
產業融合促進了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由于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產業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在客觀上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取代了某些傳統技術、產品或服務,造成這些產業市場需求逐漸萎縮,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同時產業融合催生出的新技術融合更多的傳統產業部門,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生產與服務方式,促使其產品與服務結構的升級。產品與服務的不斷更新換代轉而又帶動需求結構升級,從而拉動產業結構升級。由于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廣泛關聯以及這些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成長性,產業融合造成的邊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產業轉換到高新技術產業中,并經過產業融合和產業創新的連鎖反應,使得一國的產業結構得以轉換和升級。信息技術革命成果的產業化是產業融合的基礎條件,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化發展使一些傳統產業部門由資本與勞動密集型向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相繼融入傳統產業部門,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產業屬性。傳統農業部門與工業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工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發展,同時也為網絡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的過渡,信息業與服務業也開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興的信息服務行業。服務業內部信息含量較高的部門得到較快發展,在服務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進而推動整個服務業向信息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為何產業融合和信息產業結構能夠協同發展,筆者分析了以下幾點因素:
第一,產業融合提供了新的技術機會。在產業融合時期之前,技術和產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術壟斷和專利保護制度的影響,技術創新空間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質量改良。在市場融合條件下,技術融合將創新成果擴散到眾多領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創新,大大拓展了技術發展空間。一些傳統技術由于融入了新的技術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術極限,獲得新的發展機會。例如,技術融合為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術基礎,使得三大網絡都能提供綜合業務。
第二,產業融合催生了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新產品帶來源源不斷的新的市場需求,改變著信息產業的需求結構,新產品中作為貿易產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國出口貿易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了我國信息產業貿易結構的發展。我國在在信息技術融合中,賦予傳統服務新的內容,可以達到許多原來的服務所不能達到的質量要求,滿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圖片的平行,使電視節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數據業務中,可以提供高帶寬、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務??傊a業融合催生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了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對更高層次消費品的需求?!肮┙o創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訴我們,產品最終需求會隨著產業融合而不斷得到提升。
第三,產業融合促進了就業轉變和人力資本發展。產業融合使得企業市場擴大、業務增多,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但同時對人才產生強大的需求。因此,產業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創造型復合高級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顯著的雙重經濟效應,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層次之后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的助推器。人力資本投資本身是一個有良好勞動力市場前景的高級人才生產過程,本身可以帶動就業增加和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人力資本“消費”作為一種經濟運行的最終拉動力量,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能極大地帶動生產增長。
第四,產業融合有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產業融合使原本分立的產業價值鏈部分或全部實現了融合,新的價值鏈環節融合了兩個或多個產業的價值,與原產業相比,融合型產業不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更方便、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代表了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產業的競爭力自然就會隨著需求趨勢向消費主流的轉變而逐漸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增強使相關企業群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稀缺資源、雄厚的資本積累以及較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在產業融合基礎上形成的新興產業,是信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因此產業融合加快了信息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
可見,通過產業融合對信息產業進行改造可以提高整個信息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水平,產業融合能夠促進信息產業結構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握當今世界科技進步的發展潮流和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趨勢,根據產業融合發展特點,調整信息產業結構,大力推廣和運用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確立我國在世界的競爭優勢,構建并發展融合型產業體系必將成為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產業融合必將為我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因此,加大中國的信息化和信息產業融合的進程,以信息產業融合來推進中國信息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成為新世紀非常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馬健.信息產業融合與產業結構升級[J].產業經濟研究,2003,2.
[2]陳柳欽.產業發展的相互滲透:產業融合化[J].經濟與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