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學元素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水的組成 化學元素觀 觀念建構教學
“化學元素觀”是中學化學的核心觀念之一,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學生首先應當建立起“化學元素觀”。然而,學生對“化學元素觀”的認識是伴隨相關具體知識的學習而逐漸發展的。要在相關具體知識的教學中發展學生對“化學元素觀”的認識,需要立足學科整體的高度,以“化學元素觀”為統領來組織教學,思考具體知識的教學對物質及其化學變化等學科基本問題的滲透、落實和具體化。為此,筆者以初中化學“水的組成”教學為例展開討論。
1 對初中階段“化學元素觀”的理解
化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化學元素觀”是從元素視角對物質及其化學變化本質的深層次理解。作為化學核心觀念之一的“化學元素觀”具有統攝性和持久的遷移價值,不僅能促進學生把握最有價值的化學知識,而且能為學生形成相應的認識思路提供思考框架,為學生形成化學認識指明思維方向。具體來說,物質的元素組成是化學觀念的基礎,依據物質的元素組成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以元素為核心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能夠為研究物質的性質和化學反應建立認識框架。因此,化學元素觀包括3方面的含義:一是對元素本身的認識,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種類、元素的性質等;二是從元素角度看物質,即元素與物質有什么關系,具體包括元素組成與物質的分類、性質有什么關系等;三是從元素角度看化學反應,即元素與化學反應有什么關系,在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等。借鑒梁永平先生關于“化學元素觀的基本內涵”的闡述,筆者認為,初中階段“化學元素觀”的基本理解如下,見表1。
學生“化學元素觀”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在不同階段,基于不同學習內容,學生需要發展的化學元素觀不同,其認識層次也不同。如以電解水實驗及生成物的檢驗等事實為支撐,“水的組成”的教學可以發展學生從元素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化學變化。從物質的元素組成來認識純凈物并將其分類、歸納,是“化學元素觀”的主要內容之一,為此在“水的組成”教學中,可結合水電解前后各物質的元素組成特點,學習純凈物的分類,認識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從水的元素組成特點認識氧化物概念,由此從物質分類的角度依次實現對水是純凈物、化合物、氧化物的認識。不僅如此,從物質的元素組成來認識物質的性質,也是初中階段“化學元素觀”的主要內容,在“水的組成”教學中還可以結合水電解前后各物質的元素組成與性質的差異,引導學生認識純凈物的性質要受到組成元素的影響,對于簡單的化合物或單質,元素組成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然,物質的元素組成相同,其性質未必相同,這與物質的結構有關。因此,化學上還要依據物質的性質、結構對純凈物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這將是學生后續要學習的內容。
2 從化學元素觀看“水的組成”及其教學價值
“水的組成”屬于人教版教科書(2012版)第四單元課題3的內容。從“化學元素觀”的角度看“水的組成”,就是把該部分內容放在物質及其化學變化等學科基本問題中去考量,思考“水的組成”與“化學元素觀”的關系、“水的組成”處于什么位置,能起到什么作用,這樣可以從對具體知識的理解上升到對學科基本問題的理解。
“水的組成”涉及較為豐富的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這些知識與“化學元素觀”之間存在的實質性聯系可以用“水的組成”知識層級圖來體現(見圖1)。
“水的組成”這部分內容,借助電解水的實驗及生成物的檢驗等知識,重在認識電解水實驗的實質和水的組成,感悟通過化學實驗研究物質元素組成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并從物質元素組成角度認識純凈物的分類。顯然,這部分內容不僅能發展學生從化學的視角來認識水及其變化,而且能為學生“化學元素觀”的認識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第一,根據電解水實驗以及對生成的2種氣體進行檢驗,證明水在通電后生成了氫氣和氧氣,可以揭示水在通電條件下發生了化學變化;第二,根據水在通電條件下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燃燒生成水的實驗事實,依據化學反應中元素不變,認識水是由氫、氧2種元素組成的;第三,根據電解水實驗,比較反應物(水)和生成物(氫氣、氧氣)的元素組成特點,認識純凈物可依據元素組成分為單質和化合物,依據水的元素組成特點認識氧化物,發展學生對物質分類的認識;第四,比較反應物(水)和生成物(氫氣、氧氣)的性質差異,認識物質的性質與其元素組成有關,組成元素不同,物質性質不同。第五,結合之前學生學習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識,啟發學生初步從微觀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即水在通電情況下發生化學反應,組成水的氫、氧元素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了新物質,加深對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不變、元素不變的認識;第六,利用電解水實驗來研究水的組成,可以啟發學生認識不斷分解物質直至不能分解為更簡單的成分為止,于是就得到了元素的游離態,即“單質”,這是人類研究和認識物質組成的經驗方法,通過此實驗人們進一步認識了水:水還可再分,即水不是元素;第七,通過對電解水實驗中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為2:1的分析,為水的化學式——H2O提供了事實依據,這為學生后續學習本單元課題4化學式與化合價打下了鋪墊??梢?,“水的組成”是發展學生“化學元素觀”認識的重要載體。
3 如何圍繞“化學元素觀”展開深入學習
“化學元素觀”是學生需要形成的體現學科本質的深層次理解,圍繞“化學元素觀”來展開“水的組成”的學習,需要對學生知識學習與化學觀念認識發展等有整體考慮,讓具體知識的學習為學生化學觀念的認識發展提供支撐,使學生化學觀念的認識伴隨具體知識的學習而逐漸發展。
3.1以“化學元素觀”為統領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化學觀念是指居于化學學科的核心,體現化學學科本質,對學科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學科的價值等學科基本問題的深層次理解。要從知識教學轉向化學觀念教學,就需要站在學科整體的高度,思考具體知識的教學對學科基本問題的滲透與落實,將化學觀念的教學具體化,與此同時,需要兼顧課程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為此,在“水的組成”課堂教學內容主線的設計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發展需要,以“化學元素觀”為統領來搭建學生知識學習和觀念認識發展的整體框架,把指向主要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能體現“化學元素觀”的關鍵性內容具體化為教學任務,以此構建課堂教學內容的主線索,明確教學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考慮,“水的組成”一課的教學整體思路設計見表2。
3.2圍繞“化學元素觀”的關鍵性內容設計引導性問題
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發展對化學觀念的認識。把教學任務轉化為問題,用問題驅動學生思維,是通向理解、發展化學觀念認識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有必要思考應該提出怎樣的引導性問題。筆者認為,在化學觀念教學中,引導性問題是能激發學生思維,對達成教學目標起決定作用的、能體現化學觀念的關鍵性問題,是統領課堂、推進教學的主線索。為此,在“水的組成”教學中,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把指向主要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能體現“化學元素觀”關鍵內容的教學任務轉化為統領課堂教學的引導性問題(見表2),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指引方向。在“水的組成”教學中,要利用引導性問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通過問題的思考去理解所學知識,在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去反復認識、體驗和感悟“元素與物質的分類”、“元素與物質的性質”、“元素與化學反應”等學科基本問題,從而為從元素視角認識物質及其化學變化奠定知識和方法基礎。
3.3將學習任務和引導性問題轉化為“手腦并重”的學習活動
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活動體驗來完成?;顒釉O計需要注意活動的內容、方式要與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引導性問題相一致,要針對教學任務和引導性問題,設計相應的手、腦并重的多樣化活動。圍繞“化學元素觀”展開深入學習的活動設計,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系,注意調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來學習新知識。如任務1中的問題1的設計,學生已經學過利用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利用學生已知的這個反應可以搭建學習新知識的橋梁,啟發學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以及如何推測水的元素組成等問題。還可以借助這個反應,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由水分解的產物來推測水是由什么元素組成,這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提供事實證據。電解水實驗是學生學習“水的組成”、理解“化學元素觀”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活動設計方面,一方面通過電解水實驗、電解水生成的2種氣體的檢驗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以實驗事實為證據,根據實驗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水電解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水在通電條件下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水的實驗事實,由反應前后各物質的元素組成,說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為什么?由此引導學生基于實驗事實進行分析、推理并獲得相應的結論,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
三是注重在知識學習的同時,運用分析、比較、總結與概括等方法,提升學生的觀念性認識。如問題4和活動4的設計,你知道為什么要對物質進行分類嗎?根據電解水實驗及生成物的檢驗,水分解前后各物質的性質有什么不同?從中你能獲得哪些認識?這樣的設計,改變了以往關注具體事實的識記,重在引導學生思考物質的元素組成與物質性質關系的問題,能夠促進學生把握具體知識的本質所在,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從元素角度認識物質的分類與物質性質的關系打下一定的基礎。
多媒體元素周期表教育教學在如今更加重視學生自我發展、個性教育的前提下。教師除了教給學生必要的知識,還要重視他們的自身發展。隨著電子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教育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以方便、優化教學,而今多媒體教學也越來越成為教師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才能更好發揮教育教學的效果。
一、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發展
將化學元素按性質分類排列的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1789年出版的著作《化學基礎概念》。隨后,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知六十幾種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加以區分并排列成一張表,他把化學性質類似的元素排在相同的一個橫行,這就是歷史上第一份成型化學元素周期表,它的誕生方便并影響著化學科學,之后,許多科學家對其規律進行研究,其中英國的科學家莫色勒在1913年利用“X射線實驗”發現元素的原子序數(即核電荷數)越大,X射線頻率越高的規律,他將元素按照核內正電荷數目排列并修訂,這才成為當今我們所使用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在化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中,都會附著這樣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這張小小的表揭示了客觀物質世界的奧秘,它將一些看起來毫無聯系的元素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且具體的物質世界,元素周期表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偉大成就,其對于化學科學的探索與發展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二、認識化學元素周期表
在化學元素周期表里,以元素的原子序數從小到大依次排列,原子序數最小的(H)排在最先。科學家們將元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的規律,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橫行,橫行稱為周期;將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縱列,一個縱列稱為族。元素周期表目前排列已有7個周期,16個族。這七個周期分為:三個短周期(1,2,3)、三個長周期(4,5,6,)、一個不完全周期(7),其中16個族又分為7個主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7個副族(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一個第VⅢ族(包括三個縱行)以及一個零族。
(一)周期規律
同一周期內,從堿金屬到惰性氣體,元素都擁有相同的核外電子層數,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依次遞增,原子半徑逐漸減?。阕逶丶炊栊詺怏w除外),失去電子的能力逐漸減弱,獲得電子的能力逐漸增強,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從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數依次遞增(無正氧化價者除外),最低負氧化價也依次增加(第一周期以及第二周期的O、F除外)。
(二)族規律
同一族中,自上而下,最外層電子數相同,核外電子層數逐漸增加,原子序數遞增,元素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
早期化學元素是按照元素性質進行分類,即原子量、質子數、原子核電荷的多少進行分類,在現代周期表中,元素根據原子序的順序從左至右排列,并在每個惰性氣體后另起一行開始排列新一個周期。新一行周期的第一個化學元素一定是堿金屬,該堿金屬的原子序數比上一個周期的惰性氣體序數大1(例如,惰性氣體氙的原子序數為:54,而新一行周期由堿金屬銫開頭,其原子序數為:55,銫的原子序數比氙的原子序數大1)。
三、元素周期表的傳統教學方式
雖然在生活中化學隨處可見,但它的不易不同于物理的宏觀直觀性,化學的現象是本質的反映,其有些本質卻并不可視,故其難在抽象。
傳統的化學教學,像化學這樣抽象的教學既要言傳板書,又要模型、試驗的演示,對于一名教師來說可謂捉襟見肘了。經濟水平決定教育條件,發達地區的化學教育自然面面俱到,而高昂的化學藥品讓貧困地區無法負擔。曾明確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然科學的學習如果只到書本中的知識為止,那么還只是說到問題的一半,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即是如此,如果只學習理論知識不加以實踐,那么“認識”則始終無法得以升華,知識也將停滯不前。
四、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中多媒體運用
化學的實踐性很重要,如何解決平困地區化學教學的尷尬境地,就需要運用到多媒體教學了。首先,教師應該詳細并全面收集資料,參照實體化學元素周期表,制作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涵蓋教學知識的課件。其次,用超鏈接把對應的元素與其知識點聯系起來。最后在課堂講授時點開元素周期表中超鏈接的相應元素展示對應知識點,對應的實驗演示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對應性質的展示輔助教學。
(一)課件的特點
1.信息量大。多媒體課件能提供豐富的信息和資料,讓教學環境更加豐富有趣。即可節約寶貴的上課時間,又能傳遞更多的知識,即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可增加學生的知識面。
2.界面美觀,操作簡單,指示明確。多媒體課件的界面簡潔清爽,提供的內容與開設的教學環境能讓老師輕松把握。
3.教學重點、難點更加突出。利用多維的動畫與視頻可使抽象、難以理解的現象和知識直觀化、可視化,撥開學生認知領域的迷霧。
4.增加同學們的求知欲。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聲音環繞、文本展示等可以給學生帶來感官上的綜合性刺激。這樣的刺激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
(二)課件要求
1.內容簡潔明了。課件內容應該要求準確、簡潔,避免學生產生倦怠感。
2.色彩搭配協調。色調要鮮明,不同主題運用不同的色調來體現。
(三)課件制作
檢查電腦是否安裝WPSOffice、Powerpiont、Excel軟件。
首先,用Powerpoint制作需要的課件。如:用Powerpoint制作H的相關課件,完成后點擊保存。
然后,用Excel或WPSOffice制作一張元素周期表,點擊保存。
最后,點開制作的元素周期表用超鏈接將制作的課件與相應的元素鏈接起來,保存即可。
具體地說,所制作的課件點擊鼠標后顯示的要求是:①在整個周期表中的位置,即周期和族,用帶色的突出顯閃爍提示,②元素符號的正確讀音,中文名稱,③標出原子序數、原子量,④核外電子層排布式,⑤主要物理性質,⑥主要化學性質,⑦發現歷史,當今的主要應用等展示在眼前。制作的課件可使教師更加有效的反思及升華課件內容,提升知識覆蓋與教學效果。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能為教師留出更多寶貴的時間,讓老師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能更加深入密切,同時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本人只介紹一種簡單易操作的方法,有能力人士可制作更加精美的課件。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一化學 夯實基礎 措施 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4)02-049-01
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化學知識的學習,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要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方法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
一、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剛剛升入高中的高一學生,只是在初中進行了一年的化學知識,對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比較局限,基礎不夠扎實,有的學生不能寫出常用化學物質的分子式,沒有記住一些化學元素的化合價,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不能夠一味地追求教學進度,也沒有時間對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復習,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我認為首先要帶領學生進行例如化合價、元素符號、分子式和化學方程式的復習,扎實學生的化學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高中化學知識。在進行化學元素符號的復習過程中,以一至二十號化學元素為重點,可以采用測試的方式,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一至二十號化學元素的名稱及其符號,不會寫的部分要留出空位。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自己沒能寫出的化學元素進行重視,再通過板書的形式,帶領學生寫出這些元素的符號和名稱。板書演示完后,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在幫助學生復習常用化學元素的化合價時,可以為學生編排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
要想扎實學生的化學基礎,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學習化學,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較低的起點出發,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結合一些基礎的例題,為學生設置有效的教學情境和問題情境,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學中夯實自己的基礎知識,不斷思考。
二、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
在初中的化學教學中,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到化學,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采用灌輸式的教學。在學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逐漸走向成人化。在學習時,更加傾向于主動地去探索知識而不是一味的被動接受。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就要求高中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多的是對其進行引導和啟發,讓其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其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言,與老師和同學之間進行積極的交流,可以將問題進行變化更新,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或者從其他角度去看待問題,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問題的答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系到一起,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去探究新的知識。這不僅是對舊知識的鞏固,也有助于學生化學體系的建立,更好的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
比如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時,根據學生在初中接觸到的化學反應,按照不同的方法將其分類,并讓學生們按照要求寫出反應類型,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使學生發現以上的各種分類方法不能使化學反應的本質得到表現,同時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學反應。然后從初中課本中得失氧的內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為鋪墊,將這種分類的不足進行展現,使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一種強烈的欲望。再讓學生積極發言,找出這幾個反應的共同特點。最后教師在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特征進行說明。這種教學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的化學知識,扎實學生的化學基礎,還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幫助學生做好盲點知識的學習
要想夯實學生的化學基礎,就要從整體出發,不能忽視每個知識點,因為化學的學習是一個體系,某個知識點的學習上存在欠缺,會對整個體系造成影響。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安排必要的聯系,這些練習的內容要以學生學習中的盲點為主,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學生在學習中的盲點,通過練習的方式,逐個解決這些盲點。通過長時間的聯系,學生的化學基礎得到了夯實。
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中,在判斷氧化性、還原性;氧化劑、還原劑;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等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在教學中要對加強對這方面的聯系,幫助學生糾正學習中的錯誤,告訴學生只要是涉及到氧化還原反應的問題,不管是對哪部分知識的考察,都要按照順序進行分析,首先表明化合價,找出化合價的變化情況,確定氧化劑和還原劑,然后在確定哪種物質被氧化,哪種物質被還原,在反應物中,化合價升高的是還原劑,化合價降低的是氧化劑,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氧化劑具有氧化性,被氧化的是還原劑,被還原的是氧化劑。通過這樣的練習和講解,學生就能夠對氧化還原反應進行準確的分析,通過化合價的變化來解題。學生的化學基礎得到夯實,以氧化還原反應為基礎,更好的進行學習。
總結:以上就是對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如何夯實學生化學基礎的分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以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的知識為例子,提出了夯實高一學生化學基礎的措施。由于本人能力的有限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夠全面,要想更好地扎實高一學生的化學基礎還需要廣大高中化學教師的共同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弘.淺談中學化學概念的教學方法和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06).
一、口訣記憶法
由于化學概念、規律等繁復難記,我們在長期的化學學習中逐漸根據知識總結了一些記憶的口訣,這些口訣按照一定韻律把知識點串聯起來,使得學生在記憶的時候難度大大降低。例如,剛學習化學元素的時候,很多學生在記憶一些陌生的化學元素時往往感到非常的困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把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韻律編撰起來,使之成為朗朗上口的口訣:碳、氫、氧、氮、氯、硫、磷;鉀、鈣、鈉、鎂、鋁、鐵、鋅;溴、碘、錳、鋇、銅、硅、銀;氦、氖、氬、氟、鉑和金。這樣按照一定的韻律把原本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化學元素很好地結合起來進行整體記憶,可大大降低記憶的難度。又比如,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化合價的記憶也是一個難點。因此,我們在記憶常用的化合價時,就可以把這些知識總結成口訣: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氧鎂鈣鋇鋅,一、二銅汞,二、三鐵,鋁三硅四三五磷,二四六硫看情形,正價負價要分清,單質為零莫相混。與其他的記憶方式相比,口訣記憶法具有容量大、記憶快、不易忘的優點,因此,教師在上化學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傳授學生一些記憶口訣,以幫助學生又快又準地記住化學概念、規律、實驗步驟等知識。
二、諧音記憶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記憶知識的過程中,對于比較熟悉的事物記憶的速度要遠遠快于陌生的事物,而對于大部分的初中生來說,一些化學概念、定義、規律等是非常陌生的,這也給他們記憶化學知識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把學生比較陌生的化學知識同比較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呢?那就是諧音記憶法。通過音調的相似性把化學知識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會大大降低學生記憶的難度。例如,在地殼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占前三位的元素分別是氧、硅、鋁,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在記憶起來總是出現偏差,而把氧、硅、鋁這三種元素用它的諧音“養閨女”來記憶的話,學生會很輕松地記住這個知識點而不會有任何偏差。又比如,在記憶金屬活動順序時,我們就可以把原先的“鉀、鈣、鈉、鎂、鋁、錳、鋅、鐵;錫、鉛、銅、汞、銀、鉑、金”轉化成“加個那美麗的新的錫鉛統共一百斤”,利用它的諧音來記憶,這樣學生在記憶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三、關鍵詞記憶法
記憶策略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化繁為簡,也就是說,只要把之前比較復雜、容量較大的知識進行簡化,就會大大減少記憶量,降低記憶的難度。因此,我們在記憶化學知識的過程中,也可以采取關鍵詞記憶法,即把知識最關鍵的部分記住,然而在用到的時候把這些關鍵詞提取出來進行擴展。例如,在學到“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它的基本實驗步驟可以分為七個步驟:第一,檢查實驗裝置是否漏氣;第二,向試管里裝入實驗藥品;第三,把試管夾在鐵架臺上;第四,點燃酒精燈;第五,收集氣體;第六,把導管移出水面;第七,熄滅酒精燈。這七個步驟如果讓學生原封不動地背下來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負擔,而采取關鍵詞記憶法,抓住這七個實驗步驟中最關鍵的部分加以記憶,會給學生的記憶帶來更多的幫助。我們可以把這七個步驟簡化為七個字“查、裝、定、點、收、移、熄”,這樣簡簡單單就把整個實驗步驟準確地記了下來。
四、比喻記憶法
科學研究表明,形象生動的畫面、圖片給人腦造成的印象往往會比文字化的知識造成的印象要深得多。因此,在化學知識的記憶策略中,努力把枯燥的文字化知識變為具有畫面感的知識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法,把原本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具體、生動。這樣的知識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能量低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近的地方出現的機會多,能量高的電子通常在離核較遠的地方出現的機會多,這個知識點很多學生讀起來猶如繞口令一般,要想清楚地記下來難度就可想而知了。教師可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方法,把原子核比喻成地球,把能量高的電子比喻成飛行能力較強的老鷹,把能量低的電子比喻成飛行能力較弱的麻雀,這樣,飛行能力較強的老鷹往往能夠飛到離地球表面很高的高空,而飛行能力較弱的麻雀往往只能在離地球表面比較近的區域內活動。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比喻,能把原本非常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畫面,記憶起來就會輕松許多。
事實上,在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還有很多的記憶策略可以使用,如謎語記憶法、理解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歸類記憶法,等等,有效使用這些記憶策略可以使學生在記憶化學知識的時候工作量和難度都大大降低,從而促進學生化學學習效果的增強。因此,每一個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都要有意識地總結一些記憶策略,利用科學的策略,為學生的化學學習提供有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江新.初中化學記憶十法[J].化學教學,1995,(06).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問題情境;創設方法;注意事項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課前充分準備,從學生實際出發,在教學中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進行學習,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如何來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本文從怎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的注意事項兩個方面作一些淺述。
一、怎樣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1.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實際生活問題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感興趣的,而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緊密。課堂教學中適時適當聯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他們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呼吸作用這一節的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對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酸奶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新鮮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時間能長些?腐爛的蘋果為什么散發酒味?在學習水、鹽、糖、體溫調節時,指導學生分析:出汗時喝什么水?高血壓病人為什么只能用低鹽食品?糖尿病人的癥狀“三多一少”是什么意思?
2.利用教材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利用教材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使教材內容有一定的好奇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內容時,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案例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界是否相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學生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探討過程,大大提高了他們系統把握知識的能力,也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調動了每個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利用學生錯誤,創設問題情境
在生物學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不能準確的把握概念中的關鍵詞,僅僅顧名思義,容易發生錯誤,對概念造成誤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創設“錯誤式”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準確快速地掌握所學知識點。例如,在講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時,教師根據在以往的教學中積累的學生的錯誤進行提問:“生物多樣性就是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對嗎?”學生有的點頭稱是,有的拿不準,然后教師及時引導他們查閱教材,找出正確答案。這種有意創造的“錯誤式”問題情境,可以引起學生注意,積極思考答案,比教師直接闡明效果好得多。
4.利用古代的文人詠物的詩詞,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深化,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的創造出新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教育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利用一些精煉優美、千古傳誦的詩詞創設問題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人格、提高素質。例如,在講授“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時,教師吟詠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及時提問:“老農為什么會頂著烈日鋤禾?”學生會積極思考、分析,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學的內容上來,暢快自然,寓教于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5.結合生物科學史,創設問題情境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相當多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內容,如“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探究過程”、“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孟德爾遺傳試驗的科學方法”、“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等。教師可以利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物史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學知識的道路,循著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去體驗創造的境界,這樣不僅能深化對概念、知識的理解,而且能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和態度。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內容時,教師先提出問題: “光合作用的原料、場所、條件、產物分別是什么”,學生積極思考,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查閱教材,學習許多科學家和很多經典的科學實驗,得到正確的答案,同時了解到研究的過程,本身就是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結構也隨著光合作用研究史的一步一步的擴充和變化,學生不僅理解了知識,還知道了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注意事項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適當合理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否則,弄巧成拙,適得其反,給教學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我覺得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情境的素材要有針對性
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基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的全面的、科學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涵著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作為情境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問題要難易適度
創設問題情境能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但是問題過難,讓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維啟動不起來,會嚴重挫傷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因此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圍繞教學目標,有的放矢、有新意。
3.問題要有適宜的跨度
人們通常把104號元素及以后的元素稱為超重元素或者超錒系元素或錒系后元素。近幾年來,核化學家在氣相及液相的超重元素的化學性質的實驗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本書提供了從104號元素到超錒系元素或超重元素的完整報道,涵蓋它們的原子核性質以及在重離子加速器下的核反應產物。
本書共分為10章:1.超重元素的合成,介紹超重元素的核合成和核衰變性質,重點放在了核反應產物中有化學研究價值的超重元素和多中子、長壽命的同位素上;2.超重元素的原子和結構,概述了從重錒系元素到超錒系元素轉變過程中核譜學和核結構研究進展;3.理論化學中最重的元素,主要從理論上總結了超錒系元素的化學性質;4.瞬時單原子的基礎和實驗研究,討論了化學合成瞬時單原子正確性的基礎問題以及瞬時原子化學的限制性,同時展示了統計熱力學和波理論的概念;5.實驗技術,主要介紹用于化學分離的液相和氣相全自動裝置以及反沖分離耦合裝置;6.超重元素的液相化學,主要介紹從超錒系元素到106號元素的液相化學;7.超重元素的氣相化學,主要介紹由氣相吸附法實驗得到的熱力學數據以及對未知熱化學性質的推斷;8.超重元素的氣相化學,主要介紹超重元素在氣相化學的研究結果;9.歷史回憶:超重元素研究的先鋒年,將早期合成超重元素的探索和最新實驗的成功聯系起來;10.出版勘誤:理論化學中最重的化學元素。
本書的作者包含最近幾十年的知名科學家, 他們對我們從實驗和理論上去理解這些物理和化學上難以捉摸的元素做出了卓越貢獻。本書的重點是展示探尋元素周期表邊界的研究。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其逐漸增強的相對論效應對這些元素化學性質有著極大的影響。同時將所有已知元素的化學性質與實驗技術一起應用于研究這些人工合成的短壽命、瞬時單原子。除此之外,本書用一個章節概述了在自然界尋找超重元素的曲折發展過程。
本書適合從事核化學、核物理和超重元素化學性質研究的研究生、教師和研究人員閱讀和參考。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關鍵詞】 初中化學;四大難點;突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1
教學大綱中是這樣定義重點的,在知識體系中,知識網中多次交錯的知識。對于難點的定義,在老師教授或者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感到困難的地方。實踐證明,老師在將重點完全交給學生的同時,學生對難點也有所突破。這就證明了重點和難點是有關聯的,兩者相輔相成。以下主要具體介紹四大難點的具體內容以及解決方法。
一、化學用語
化學用語的范疇很廣,它包括化學元素、元素化學式、物質反應后的化學方程式等?;瘜W用語之所以會成為難點,并不是因為化學用語的概念難以理解,而是在解決化學問題時始終圍繞著化學用語,它的出現頻率極高,學生一旦對某個化學用語疏于記憶,解題過程就會變得復雜。因此,學生必須加強對化學用語的記憶。
(一)擴展知識密度
課本中將化學用語僅僅安排在兩個章節內,要同學們在短短兩個章節的時間內記住眾多的化學用語是非常難的。但是這些基本知識如果不記住,之后的化學課程的學習會更加困難,同時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研究人員經過長時間研究得出,擴展知識密度能夠有效加強學生對化學用語的記憶。也就是說,在化學課程學習初期,老師就應該逐步滲透化學用語的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慢慢累積,經過不斷的記憶,化學用語在心理就會根深蒂固。這樣的做法能夠將化學用語由難變易。
(二)制作卡片記憶
盡管老師可以在化學課程前期適當滲透有關化學用語的知識,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需要用到的化學用語越來越多,他們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對學生的記憶和靈活運用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老師應提倡學生自主制作化學元素卡片,卡片一面寫元素或物質名稱,另一面寫對應的化學方程式,這樣學生無論在什么時候都可以進行化學元素的記憶,并且能夠正確書寫化學式。
實踐證明,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在利用了這個方法之后準確記憶了化學用語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在之后的學習中,化學用語這個難題就被解決,在學習新知識時會更輕松,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也相對提高。
二、物質相關知識
物質相關的意思是指物質的結構、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和共價化合物等等建立在化學元素基礎上的知識。這些內容會成為難點,并不是因為內容本身難而是內容量之大在對學生的記憶力是個極大的考驗。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化學這門課程,遇到如此大量的化學物質相關知識時,短時間內無法克服記憶問題。老師為幫助學生更快的記憶物質相關知識,就要教會學生使用聯想法記憶化學知識。
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理解兩種相同質量的液體混合后得到的總質量小于兩者之和。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分子間存在間隙,但是分子是微觀的,學生不能有直觀感受,因此在理解上非常費力。此時老師就要舉例,兩個同樣大小的碗分別裝滿了黃豆和芝麻,將兩者混合倒入更大的容器后會發現其體積小于兩個碗之和,原因是黃豆之間有間隙,芝麻和黃豆就能起到間隙互補的作用。此時學生在大腦里就形成了宏觀感受,老師再講分子之間存在間隙的知識時,學生領悟起來會更快。
研究證明,通過比喻的方法進行物質相關知識的講授能夠更快的達到教學效果。將這部分知識學好,會為之后化學課程的學習帶來方便,而且由于比喻的形象生動,學生一旦記住就不會忘記。
三、方程式
方程式包括化學方程式和電離方程式兩種,這兩種方程式都遵守守恒定律,但在書寫上還存在一定差異。
(一)化學方程式
化學方程式是將化學用語和物質相關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這對剛剛學習化學的學生們確實帶來了問題,尤其是在書寫化學方程式中學生考慮不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下標、反應條件、氣體或沉淀物符號等。此時,老師為了幫助學生能夠更正確的書寫化學方程式,可將書寫要點編成順口溜,如左邊反應物,右邊生成物。中間用等號,記住有條件。把系數配平,完成化學式。如有沉淀氣,箭頭來標明。
諸如此類的順口溜既好記,學生在書寫化學式的過程中友又可以根據順口溜內容檢查自己是否遺漏了相關內容。這樣的學習方法能夠將知識組合成系統,方便以后的運用。
(二)電離方程式
電離方程式是對離子符號的綜合運用,較于化學方程式稍難。學生不僅僅要保證方程式基本條件完整,還要記住每個物質中構成元素的離子價,離子價有正負和陰陽之分,學生要正確的寫出電離方程式會更加困難。
想要正確的寫出電離方程式要綜合化學用語和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在學習初期就記錄相關的離子價,再用化學方式是同樣的順口溜檢驗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是否正確。
四、計算溶質質量分數
遇到計算溶質質量分數的題目,首先要正確書寫出現的化學方程式,得到溶質質量。再根據守恒定律算出溶液質量,最后溶液中溶質質量等于溶質質量分數得出最后的結果。除此之外,我國近年來也有部分地方使用圖像和方程式結合的方式計算溶質質量分數,圖像能夠更直觀的展現化學問題中的重點。
五、結束語
通過對以上四大難點的突破方法實施,明顯提高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在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正確率方面也有較大進步,學生的化學成績普遍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繼續保持這樣的教授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并在不斷探索中得出其他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方法,為培養祖國棟梁貢獻出力量。
參考文獻
[1]林清懷.巧用分子模型突破教學難點——化學式計算的教學思考與實踐[J].新課程(教師版),2011(3).
[2]于得娟.淺談初中化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