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的地位和作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邵龍斌
( 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溝中學 四川省甘孜州 626102)
德育教育因其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而且又是精神力量的源頭,所以歷來就是教育的重頭戲。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而“樹人者,以德為先”,足見德育的重要了。正因為德育的重要,因此,自然科學中都滲透著她的靈魂,隨處可見她的影子。但德育作為教育的靈魂,又豈能僅僅成為眾多科學的附庸?!她自有其陣地,這就是——思想政治課。下面筆者就思想政治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談一些自己粗淺的看法。
筆者認為,思想政治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理論性作用
理論是學科的基石,這是常識。無論什么學科,沒有理論基礎的學科,無疑都是美麗的空中樓閣,都是站不住腳的,既不會長久,更不可能期待發展壯大。德育教育作為黨的教育方針的主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重要任務。如果沒有科學理論作為其出發點和有力依據,又怎能當此重任?完成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品德的培養。一般學科在涉及德育教育內容時,由于受學科限制,大都就事論事,僅僅談到了是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沒有也不可能深入探究 為什么的問題。因而絕大多數都沒有能夠站在理論的高度上去說個究竟,如果施教者處理得不夠恰當,難免給人以牽強附會的感覺甚至讓人覺得那是在作秀。當然就不可能達到關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課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不僅從理論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闡明了自身合乎邏輯的科學內涵,而且還為其他各學科中德育教育的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說明其由來,給人以真實的感受,讓人在信服之關于德育的最佳效果。而思想政治課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邏輯性,不僅從理論的角度,首先使人信服地闡明了自身合乎邏輯的科學內涵,而且還為其它各學科中德育教育的內容,提供了理論依據,說明其由來,給人以真實的感受,讓人在信服之中接受其思想,受到教育,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正是這樣,才使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僅合情,而且合理,使德育教育的實施得以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系統性作用:
德育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到思想品德,心理品質,法律意識,國情時事等等諸方面,而它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由許多個側面構成。這些單個的側面無一不在充實和完善著這個體系,使這個體系更加豐滿和更具魅力。但這些單個的側面卻不能單獨完成整個體系的功能。我們的各個學科正是這樣的一個一個的側面,盡管它們從各個側面豐富和完善著德育教育,但由于各科性質和側重點的不同,它們沒有,也不能提出德育教育的全面發展和要求。因而僅僅這些側面出發,只能從某個側面對人的品格加以塑造,而不可能塑造出品格完全的人。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課,才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求的人才標準,對人的成長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這種完整的系統性的要求是其它任何一個學科所沒有也不可能達到的,只有在這種全方位成長的標準要求之下,德育教育方能完成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的重大歷史使命。
三、規范性作用。
由于德育教育本身有著鮮明的階級性,不同的社會不問的階段,對德育教育的要求不盡相同, 甚至不同的社會還會有著完全相悖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要求;加之人們的認識的差異,可塑性的差異以及環境的差異都較大。而其它各學科的重點都不在德育教育上。因此極易產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差異,況且現實的社會中善惡并存,真假混雜,美丑難分。此不可能對德育教育提出統一的標準和模式。這給德育教育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然而思想政治課通過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中優秀民族傳統美德,優秀民族文化的肯定和繼承,而對有史以來,損害我們民族利益的、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人和事的否定和批判,從而明確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從而區分了復雜的社會生活。把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規范到了真、善、美的旗幟下。并結合時代的要求,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展的方向。這是思想政治課對德育教育重大作用,它使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課的規范之下,沿著預期的目標,順利進行。
四、前瞻性作用。
德育教育自身存在著發展的問題。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德育教育理應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唯其如此,德育教育的功用方能完善地展現,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但德育的發方向何去何從的問題,只能建筑在由思想政治課構建的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由于思想政治課不僅對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予以肯定和繼承,而且思想政治課根據自身的科學性,在科學闡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基礎上,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合乎邏輯地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的預見,描繪了人類社會美好的來, 引人入勝,催人奮進,,這為德肓教育自身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指明了發展方向,使德育教育的發展成為可能。這便是思想政治課對德育教育的前瞻性作用,它確保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使之恒久地成為教育的靈魂。
關鍵詞:職業學校;教師;德育教育;實效性
德育的實效性,不僅指德育的內在效果即德育要求能夠順利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職業教育德育工作如何改革和創新,怎樣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擺在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職業學校教師要做好德育工作,切實提高德育實效性,需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轉變觀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比較容易做到,但德育實效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德育教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雙向交流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人為賦予的,更不是教育者恩賜的,而是教育本身的特點和規律所決定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目的。
基于這種觀念所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應當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平等性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種平等性首先在人格尊嚴方面,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應該是支配與被支配、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2.目的性
德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必然的、不容師生選擇的關系。這種關系以一定的法律原則為依據,在教育的原則指導下組織、建立和發展,并體現道德教育的目的和社會的要求。
3.互動性
德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在道德教育這一特定實踐活動中,兩個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雙向互動的。這種關系體現了師生關系的平等性,也是師生關系的目的性的保證。
教師須在德育過程中堅持自己的教育主導作用,加強道德教育的實踐環節,有效激發學生接受教育影響的內在需要和動機,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在日常社會生活和道德修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證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學生是發展中的主體,尚需培養和造就,學生身上蘊涵著一定的主體性,有待教師的合理激發。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道德環境,提高自我修養,保證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全面和諧地發展。
二、加強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教師只有對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做到全面深入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為增加德育的針對性,教師需進行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研究教材
教材是用來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的教學資源,包括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教材是指教科書以及各種輔助資料,教科書、圖片、影音資料和網絡輸出資料等;隱性教材包括學習、生產和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例以及國際國內的社會熱點事件、焦點人物等“活的教材”。教師通過進行深入的研究,領會其精神實質,并結合教學宗旨對相應內容篩選、加工,有針對性地將之應用于教學環節中去,絕不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否則學生會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產生厭煩甚至抵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
2.研究學生
社會的復雜變化,必然引發職校學生素質方面的新特點。例如,學生的心理狀況、接受能力、欣賞水平發生了很大變化;接受信息,學習知識,休閑娛樂的方式、方法、手段發生了變化;他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等。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必須緊貼學生特點,因人、因事、因時制宜,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從而增強針對性、實效性。
3.研究社會
由于全球化潮流的沖擊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的普及,加上職校學生具有求知欲、獵奇心強及思想行為日趨成熟等特點,使得他們能快速地獲知國際國內各種文化思潮和事件。但他們對于各類信息的辨別能力尚有欠缺,需要教師及時地加以引導。
因此,德育教師除了要及時掌握社會學習之外,還應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各類信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能力,并借此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各種社會事件把握世界和國家發展形勢,做到與時俱進。
三、提高素質,提高德育工作的說服力
教師健全的人格能使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德育教師尤其應該秉信“身教重于言傳”這一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質影響和感染學生。
1.提高政治思想素質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充分說明教師在塑造學生的靈魂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是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概括為,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立場堅定,忠于黨、忠于人民,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維護祖國統一。另外,作為德育教師還應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有較高的分辨是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教師才能起到導航的作用,促進學生向著正確方向發展。
2.增強科學文化素質
能把教書和育人融為一體的教師,才會成為優秀教師。一個教師不應只具有專業知識,還應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美學和人際關系學等方面的知識。教師有了淵博的知識,才能很好地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在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從而在育人成才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3.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育人的過程是相當細微和復雜的,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很難做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過程不但需要智慧同時還需要耐心、細心,甚至要能承受被誤解的心理考驗。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絕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帶到教學中去,不能在課堂上發怨氣,散布腐朽思想。所以,教師需要有控制情緒的良好心理素質。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德育工作顯得更為重要了一些,對教育教學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領域里始終站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教育方針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在老師的教育下全面發展,其中德是排在首要地位的,是學生受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它與其他各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做德育工作,既要有靜態的曉之以理,還要有動態的品德踐行,要多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深入領會道德的含義,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多營造道德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豐富的時間活動中時間自我,讓學生在課堂,校園的內外,廣闊的天地里認識社會,認識世界。
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在全社會中普遍重視和加強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學校是一個專職的育人機構,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紀和品質教育,對初中生未成年人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新理念,新思想,各學科都要滲透德育教育,拓展德育陣地,增加教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和德育內容,積極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在學科中增添時代美的內涵。真正在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學校的教育部門,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五育”“五愛”教育,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其中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創業教育,也要特別的加強,因為他們將成為未來祖國建設的棟梁。
教師重任在肩,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勤奮精神,教師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當,把學生們原有的較好的客觀條件變為學習的動力。由于現在的學生有過多的依賴性,依靠家長,依靠教師,缺乏自理能力和勤奮精神,正對于此,教師和家長應積極配合支持,抓住機會和利用好的教育方法,磨練學生的意志,毅力,鼓勵他們用自已的勤奮獲取勝利的喜悅,,啟發他們獲取成功的經驗,汲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引導他們按照正確的方面繼續攀登。時間長了,學生也就會在思想上有所進步,對于后進生要進行特別的教育和幫助,一定要耐心細致,讓他們認識到聰明來自于勤奮的道理。努力克服種種不利的各種因素,才會獲得較好的成績。
大家知道:在當下新的社會形勢中,德育工作是社會道德建設系列工程中的一個子工程。學校又是德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青少年的發展方向,政治傾向和精神面貌,要想使青少年健康成長,每位教育者應從小事抓起,從點滴做起,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重中之重,是各項教育內容的首位,德育在學校教育中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重要作用,地位也很重要,意義較為深遠。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起著核心的作用。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工作上來,抓好德育寄出,提高個人素質,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困惑及對策
引言
德育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德育能夠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品質的綜合型人才,有利于學生未來的成長。然而,現代教育將德育過于任務化,雖然使學生的德育成績上升,但學生自身的思想品質并未得到明顯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不佳。這是中學德育教育中的極大困惑,給中學德育教師帶來了一系列的思考。
1.中學德育教育的問題
(1)社會因素。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發展使得我國傳統德育文化受到了沖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許多學生家庭環境優越,逐漸養成了奢侈浪費的不良習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僅僅使各國在經濟上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更加使得各國文化開始對其他國家滲入,西方開放文化逐漸侵蝕中學生的心理,校園暴力、早戀等現象比比皆是,使得學生難以從根本上接受我國傳統德育的教育,致使中學德育教學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興起給我國德育教育造成了阻礙。網絡文化指的是在網絡時代中,中學生能夠通過接觸互聯網而學習到眾多網絡知識。由于網絡知識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對于自控能力較低的中學生而言,學生更容易在網絡上學習到負面知識,對其身心不利,也使得學校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
(2)學校制度的負面影響。第一,大部分學校的德育教育教學方式依然沿用傳統的模式,即以教師為主導,實現填鴨式教學[1]。這種教學方式較為呆板,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聯系,學習效率自然較低;第二,絕大多數的學校評價制度皆是以成績評價為主,對學生品質的養成效果較為輕視,最終的結果是許多學生學習成績優秀,但是德育略有欠缺;第三,教師的教學枯燥、乏味,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同時,教師在德育教學中一味強調對書本知識的講解,沒有聯系實際,甚至有些時候無法運用德育內容皆是當前的部分現實,使得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的認同度降低,影響學生將德育知識化為內在品質繼續發揮。
(3)學生方面的因素。學生是德育學習的主體,德育教育失敗的關鍵在于學生自己。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不斷推進,部分的學生都屬于家庭獨生子女[2]。獨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受到的寵愛較多,容易養成驕奢的生活習慣和行為作用,且性格比較自我、傲慢、無禮,這些都使得學校的德育教育所發揮的作用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學生的不良習慣和思想。其次,部分學生屬于留守兒童,由其爺爺或者奶奶進行教養,也容易使學生在思想上出現偏差。
2.中學德育教育的對策
(1)提高德育的社會地位。德育社會地位的提高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學生德育效果不佳主要是由這單方面決定的,如加強這單方面對德育的重視程度,提高德育的地位,則能夠全面加強德育對中學生的深遠影響。第一,學校要加強對德育教師的培訓,提高中學德育教師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培訓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模式,要求中學德育教師必須采用更加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將德育實踐化的能力,提高學生將德育內化的效果。其次,指導教師學會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德育知識與現實情況相聯系,要會對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同時要善于用德育的辯證思想進行教學。此外,學校必須改善評價體系,采用更加全面的、實踐與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期末測試,切實提高學生的德育效果;第二,家庭中要求學生家長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切勿對子女過于寵愛,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首先家長需要以身作則,將自己視為學生的榜樣,做好帶頭作用[3]。其次,家長要及時與學校教師、班主任等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現的問題,并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社會加強海報等形式的宣傳,提高德育的社會重視度。
(2)完善教學方式方法。對于教師來說,要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法。新形勢下的教學方法既要符合學生的口味,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要重視德育的實踐作用。因此,中學德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新穎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同時,教師在進行德育知識教授時最好采用結合案例法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應該如何將德育應用于實踐,使德育教育更加有效。
(3)加強學生的德育意識。德育意識和高尚品質的養成都需要長期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更要求加強學生的思想觀念的意識[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思想觀和世界觀是養成學生優良品質的關鍵。首先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養成正確的德育意識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師要善于從細節中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德育問題,并在課堂中針對這些問題逐一講解,逐漸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提高德育的教學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我國中學的德育教育效果普遍不佳,這與社會、學校及學生家庭三方面的因素有關。要加強中學的德育教育效果,必須要提高德育的社會地位、完善教學方式方法并加強學生的德育意識。
參考文獻:
[1]梁坤.淺析中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13,28:174.
[2]張孝順.淺談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知識經濟,2010,04:148.
[3]鄧黎莉.目前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04:5+20.
(上海市金山區金山小學2015000)
“以生為本”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強調我們的教育教學都要以學生為本,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那么,在學校德育中就強調德育主體必須關注德育客體的認知結構、閱歷水平、思維方式發展的層次性以及學校道德教育目標的層次性,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以幫助德育客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更好地去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在學校德育的實踐過程中,德育教育的無層次性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普遍存在,嚴重制約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本文擬從分析學校德育客體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兩方面,對教師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按文化程度,把學校德育客體分為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因此本文試從各層次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相對應的德育目標要求來進行教師角色的定位。
一、小學階段,強調教師是傳授德育內容的“權威者”
在傳統的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普遍扮演權威者的角色,強調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跟特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學生思想的開化程度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在某種程度有其存在的社會合理性。在當今信息化、多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背景下,一味強調教師在道德教育過程的地位和作用就會“忽視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形成自主、自覺、自治的道德主體中的作用”。所以,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應該強調教師在傳授德育內容方面的“權威者”地位,而在師生關系上則應是一種平等、和諧、互動的關系。提出上述看法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1.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要求老師扮演傳授德育內容的“權威者”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呈現以下特點:“感知事物往往比較籠統,看不出事物的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的關聯。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比較淡?。蛔⒁獾奶攸c是無意注意占優勢;記憶的特點主要是機械記憶;思維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喜、怒、哀、樂等情感表達直率而明確;自我控制力差,隨意性大”。綜合以上特點,可以用英國經驗論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來看待小學生,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適合實施德育的灌輸教育,即“教育者根據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按照社會對受教育者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質的基本要求,通過教育環境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2.從小學德育目標的設定看教師角色的定位
《小學德育綱要(試行)》提出小學德育目標:“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礎”。從這一德育目標設定看,它對小學生思想道德的要求尚處于淺層次,較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但是這些目標從字面上仍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德育主體發揮教育智慧,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形象的圖文資料、影像資料、豐富多樣的活動等方式科學準確地把德育內容輸入到學生的大腦當中,并幫助小學生應用于具體的生活實踐當中。
結合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在小學階段,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在德育內容的傳遞上發揮其“權威者”的作用。當然這要求教師自身能夠科學準確地把握相關的德育內容。二、中學階段,強調教師是德育客體的“指導者”
教師指導說“反對教師的權威地位,也反對教師的放任主義,而認為教師的合理角色應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是教育過程、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那么,這種觀點運用到中學德育教育中,就是強調德育主體應引導中學德育客體有針對的學習相關德育內容,并對德育客體的德育實踐進行指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內化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中學階段,把教師定位為“指導者”角色是基于以下考慮:
1.中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要求教師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中學生心理表現為中學初期和中學后期兩種不同特點。前一時期即少年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后一時期即青年初期是一個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是獨立地走向社會生活的準備時期。學生的個性傾向還不穩定,還需要教師對其關懷和指導,以便加強他們的自我修養,使其真正趨向成熟。另外,這一時期,學生開始有閉鎖心理的傾向,在意志上有種“小大人”的特點,反對他人過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希望通過自己的嘗試去建構自己的“道德王國”。所以,這一時期,教師不能再扮演“權威者”的角色,而應該與學生形成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幫助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實踐以及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建構。
2.從中學德育目標看教師角色定位
從《中學德育大綱》對中學生德育目標的設定看,初中階段重培養學生基本的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如愛國、重科學、遵守法紀、自尊自愛自信等等;高中階段重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對比小學時德育目標,中學德育目標明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要求、社會價值觀要求、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再把目光轉向我們的社會,中學生接受各種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特別是面臨網絡文化的沖擊,學生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體系,但是這樣的思想道德體系與《中學德育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會出現沖突。所以,如果生硬的把這些德育目標要求塞給學生,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德育主體應正確分析學生的德育狀況,營造優良的德育環境,借助合理的德育手段,給予德育客體恰當的引導。
參考文獻
[1]戚萬學,唐漢衛.現代道德教育專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德育研究 主題 分析
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全面開展,我國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困境與危機已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眾多的教育工作者為德育的改革與發展作出艱苦探索,不斷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改進和創新。本文選擇年至年為時間段,試圖針對德育研究的主題進行統計與分析,以期對過去六年我國有關德育的研究作一回顧與分析,并作簡略的評述。
一 研究對象的確定
期刊傳遞的信息具有快、新、全的優勢,有助于我們了解最新、最近的研究熱點和重點。其中《小學德育》是全國唯一一份全面反映小學德育工作的權威性雜志,《教育研究》則是一份聲譽卓著的綜合性的教育類核心期刊,該刊專設德育欄目刊登有關德育方面的文章。前者應用性較強,為廣大教師順利實施新課程改革與實踐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后者更多是反映基礎研究的最新成果,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國內學者欲了解德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最權威、最精準的信息,恐怕繞不過這兩份期刊。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搜集和整理了《小學德育》和《教育研究》兩份期刊年至年六年間刊登的所有與德育相關的文章,并根據我們不成熟的見解對這些文章進行分類、統計和簡要的評析。盡管是一孔之見,但仍期盼能通過對德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對比與分析,發現個中尚存的缺陷和問題,找到其未來有待努力的方向,進一步推進德育研究。
在當代中國德育理論界,我們比較了中西方若干較有教育影響的工具書和德育學專著,如胡森(Husen T.)等人主編的《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檀傳寶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等。盡管表述和呈現形式有所不同,我們仍能發現其中關于德育本質、德育對象、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德育過程、德育課程、德育方法等基本課題及共同關注的問題。此外,隨著我國愈發重視和加強公民道德的建設,出現了許多過去未曾涉足的,卻又是當前熱點問題的研究,如針對德育主體、德育的社會環境、德育范疇等問題展開論述。故我們認為,主題分類有十,分別是:德育范疇;德育本質;德育對象;德育目的;德育過程;德育內容;德育課程;德育方法;德育主體;德育的社會環境。
二 德育研究主題之簡析
誠然,十項主題在兩份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不盡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強求其平均分布,應做的是要深究如此分布背后的原因,以及隱含著的問題,這將會對我們了解當前德育研究的動態和日后德育研究的導向有著較大的啟示作用。下面我們按主題所占比例之大小分別對各項主題進行評析:
.德育課程(占.%)
新課標對德育課程作了較大的修改,從而激發了人們對德育課程的研究興趣?!暗掠膶W科課程”(包括專門的德育學科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中包含的道德內容)、“德育的活動課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約而同都被兩份期刊大量收錄,而且篇目逐年遞增。其中《小學德育》期刊中應用性研究居多,占了“德育課程”類的.%。諸如“品德與生活”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德育的學科滲透”等內容的研究刊登得較多,分別有篇、篇和篇,占篇“德育課程”類文章的.%、.%和.%。此類研究為新課標下德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當然,關于德育課程這一問題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領域。例如:在基礎研究方面,道德教育可否作為一門專門學科去開設?如果可以,它的主要內容與方式是什么?德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課程相比,其特點何在?從應用研究來看,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活動化教學與情感教育,如何處理隱性課程與德育課程的關系,如何處理教材內容穩定性等。
.德育過程(占.%)
一般來講,可將德育過程概括為認識過程、情感過程、體驗過程、意志過程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的總和。其基本要素是由教育、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實施的步驟構成的?!暗掠^程模式”、“德育活動的組織與設計”、“解決德育過程的矛盾”等問題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對德育過程的計劃性、多端性、引導性、整合性的認識逐步清晰。但具體到“德育活動的評價”、“德育過程的管理”問題,如評價的科學化、民主化,德育資源的分析
、德育經營的投入、德育效益的追求等方面仍需要德育工作者繼續積極地研究、實踐和思考。
.德育內容(占.%)
由于歷史與文化條件的不同,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內容是各不相同的。依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小學德育課程標準》中關于德育內容的規定,我們可以總結出四個層次的德育內容:一是基本文明習慣和行為規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質的教育;四是較高層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在我們的統計中也發現,“德育內容”此主題下的研究與這四個層次的德育內容息息相關,且“團體合作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法律法制意識”、“心理素質教育”等一系列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的德育內容研究尤為豐富。這或多或少與新一輪課程改革和“德育概念的泛化”的現實有關。因此,關于“德育內容的決定性因素”的研究,即德育內容與德育目的、德育過程的關系問題,還是可以進一步探討的,這樣才不至于使德育的內容過于寬泛和無序,最終削弱德育的效果。
.德育的社會環境(占.%)
影響德育的社會環境既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環境,又含大眾傳媒、社區、學校、家庭等,以學校自身環境最為專門和規范。我們發現關于德育的社會環境的研究較為豐富,而且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國家政策的導向和新課改對德育課程的改進。德育的社會環境正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內容如“社會環境與個體道德發展”、“大眾傳媒對學校德育影響”、“青少年亞文化與學校德育”、“社區對學校德育的環境作用”、“家庭對學校德育的環境作用”等問題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方面可以在我們的統計中得到印證。其中又以微觀系統建設問題的研究居多,“家庭對學校德育的環境作用”的文章有篇,約占“德育的社會環境”此項主題的.%。但關于“大眾傳媒對學校德育影響”的文章卻只占了其中的.%,可見網絡傳媒的新時代構建和優化還應得到更多學者和教師的關注。另外,正如一些學者所說,從宏觀環境的角度看,如何使全社會建立起較為充分的對于德育的義務感和德育自覺也應該是日后德育研究的重要議題。
.德育方法(占.%)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動目標達成的中介。如何正確運用德育方法也就對德育目標的實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關于德育方法的研究可謂百家爭鳴,在我們收集到的此類文章中也證明了各類德育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情感陶冶法”、“行為訓練法”等,在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試驗、改進和完善。但是“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及其組合”的問題仍是我們今后探究“德育方法”領域的重點和難點。
.德育主體(占.%)
對德育主體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是德育理論不斷研討的一個命題。但經過我們對兩份期刊的分析,人們開始意識到教育主體性的建立僅僅著眼于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而忽視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理論上缺乏依據,在實踐中有害無益,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不是已經提得太高,而是遠遠不夠,因此研究人員逐漸把視線放在了德育過程中“教育者主體性作用與作用的發揮”、“主體素養結構與素養提升”等上面。
.德育本質(占.%)、德育目的(占.%)、德育范疇(占.%)、德育對象(占.%)
此四項主題在本次統計中所占的比例都較少,不是常在兩份期刊中出現。這可能與這些主題的理論性較強、時事性和實效性不突出有關,因此這些主題一般會在教科書類著作中專列一章介紹。但筆者認為,這并不代表這些方面的問題人們就已經認識非常清晰,從不多的文章中可以發現部分學者已經意識到當代的教育在現代化的轉型中發生了變異,德育呈現出邊緣化、外在化和知識化的趨勢,正確認識德育范疇、德育本質、德育對象、德育目的,對規范德育內容、制定德育方法、開展德育課程、指引德育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斷對“德育何以可能”、“德育包括什么”、“德育本質功能”、“新時代賦予德育的任務”等問題進行思考并理清頭緒是不斷推進德育研究的前提條件。
德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而從我們統計和分析的結果來看,德育改革的實踐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還不足以做出系統、完整的理論概括。正因為此,新的歷史時期大的德育建設不能不是一項性的工程。以上是我們對過去六年關于德育研究的主題進行的統計與拙見,雖是管窺,但我們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德育研究發展狀況、趨勢、成就、不足的思考,從中挖掘出需要進一步探討的領域,使德育事業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戰與機遇。
關鍵詞:數學 教學 德育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 。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教學時分秒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小數的人。并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梢哉f是一舉多得。這樣的例子在數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作用了,這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斷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學方法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從小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