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9 23:14: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核算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風險因素
1.外部壓力。很多會計核算部門,迫于上級壓力以及應付考核,往往會采用一些不正常方式進行有針對性處理。例如,人為地對相關收支進行調整、故意進行虛假報告、對財務差錯進行一定程度的掩蓋等。有一部分人為了得到領導的贊賞或者突出自己的業績,也會對收入與支出進行人為的改動,而這種行為導致會計核算不能對真實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反映,危害極大。
2.個人私欲。很多人為了自身利益,想對企業公共財產進行非法占據。這種人既可能是會計核算部門的內部人員,也可能是外部的第三者,他們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有三種:對收入款項進行貪污、貨幣資金的盜取以及對貨幣資金的挪用。這三種手段又有多方面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對相關的會計憑證、回單進行非法的偽造,并使用賬務核對較少或者賬戶核對相對寬松的賬戶將企業的資金向外轉出,進而對企業或機關造成傷害。通過這些手段,對企業的資產進行非法的占有。
3.內控失效。目前狀況下,主要存在著兩種針對會計核算的監督思路,主要包括手工監督以及針對計算機系統的監督。但是在針對計算機的監督思路中,因為大型的核算系統構建復雜,在進行更新以及升級的思路構架中往往會產生各種不可預知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跟系統進行搭配的制度體系沒有進行針對性完善升級,在這種過渡的階段當中很容易出現各種錯誤。這樣一來,就給一些心思不正的人帶來的便利,為他們提供了各種、中飽私囊的條件。
4.操作失誤。會計核算本身作業量極大,同時操作難度很高,會計在進行工作的實踐過程當中難免出現各種漏洞,比如:原始數據填寫錯誤、各種會計材料出現疏忽。而這些操作方面的失誤就會最終導致賬務記載與登記上的錯誤,進而使得相關的會計信息無法對真實情況進行有效的反映。
(二)風險載體
會計核算風險除了包含風險誘因以外,還同時包含了風險載體,而就風險載體而言,它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1.紙張憑證和紙張報告。在會計核算當中,這種非電子類的憑證報告就是最原始的信息承載物。它能夠對會計信息進行最為直觀的反映,同時,紙張類的憑證就是最為基礎的信息承擔者,在最一般的情況下,會計風險最終都會在憑證或者報告中予以反映。對于紙質憑證與報告這一信息承載體來說,其最關鍵的風險存在于以下這幾個方面:沒有效力的憑證、偽造憑證以及進行私自改變過的憑證。這樣一來,在進行結算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糾紛、欺詐以及對資產的侵吞,使得會計信息的的真實性無法得到最基本的保證,最終給企業以及社會帶來十分巨大的經濟損失。
2.核算系統。這一載體主要是針對計算機系統監督控制方式而言的,對于核算系統來說,這種電子載體承擔著業務核算信息的負載功能,同時這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對核算的系統進行高效使用前提下可以使得整個會計核算的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會給當前的會計核算帶來更多的問題和漏洞。以銀行為例,目前狀況下,在銀行的會計核算工作當中都采用了全國性的大型核算系統,而這一核算系統當中又存在了多個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都是整個財務處理系統通過原始參數設定,對參數數據流動進行某種程度上的高效控制。但是在進行會計核算的時候,參數設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參數有時候很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不合時宜的。這樣就會直接導致核算數據出現紕漏,并給財務人員挪用公款開辟了“綠色通道”,產生了風險。
二、投資平臺會計核算的監督方式與選擇
(一)手工監督與計算機監督
對于當前的手工監督來說,這是一種極其傳統的監督方式,這是一種通過人力進行各種高效操作的方式,以便達到對會計核算進行有效的監督功能。具體工作有:對業務憑證進行有效審查、勾對流水清單以及核對帳表等。對于計算機方式的監督來說,就是運用電子化的信息手段以及各種網絡技術進行高效操作來輔助完成會計核算的監督和實踐,在進行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是由錄入比對、自動比對、零時差控制以及對原始數據信息調閱等方式進行的。在預先設置規則的前提之下對違規數據操作或人工操作失誤進行處理。進行一定程度的批量校驗與排查。
(二)基于風險導向的手工與計算機結合監督
合理選用不同的監督方式對于會計核算業務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進行監督的方式選擇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風險載體的處理,因為會計風險很大程度上就是出現在載體上。對于真實性憑證的處理風險時,手工監督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對于系列操作和大數據操作當中,計算機監督則更凸顯其高效的地位。然而,無論是手工監督方式還是計算機監督方式,兩者都存在著自己的優缺點,因此,在對會計核算進行監督時,應當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之上將手工監督與計算機監督結合起來,形成基于風險導向的手工與計算機結合監督方式。
三、投資平臺會計核算監督優化策略分析
摘要: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并存,雖然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之間通過相互補充,既不影響它們獨自的特性,而且還會促進兩個領域的自我完善。
1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的差異
1.1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目標的差異
會計核算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而統計核算則是運用一系列統計指標對國民經濟某方面或某部門進行集中、全面、綜合地反映,主要是為各種宏觀經濟分析、政策制定和決策服務的。
1.2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確認的差異
會計核算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來核算生產經營成果,凡是屬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發生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實際收到或付出,都應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入賬,凡是不屬于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統計核算則按生產原則來計算生產經營成果。如對本期生產但未銷售的產品都計算產值,會計核算則不計入銷售收入。
1.3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配比的差異
會計核算要求在核算當期盈虧時,要依照各期間內的相關收入和費用進行正確配比。這首先表現在因果配比,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費用耗費而產生;其次是時間配比,即屬于某期間的費用必須與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統計核算在計算增加值時,強調要保持中間消耗和總產出相結合,中間消耗的計算范圍要與總產出保持一致,以保證準確反映當期經濟活動、成果。配比在統計核算是建立在生產基礎上而不是銷售基礎上。
1.4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計價的差異
一般情況下,對于會計要素的計量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以所購入資產發生的實際成本作為資產計量的金額。采用實際成本(歷史成本)計價,使核算具有客觀性。但這樣核算的資產是不同時期購買價的混合量,經營費用也是資產混合量的當期派生流量,而收入則是以當期價格計算。統計核算對各種經濟交易均以當期價格而不是歷史各期的價格,是以市場價格而不是生產成本作為估價基礎。
2會計核算與統計核算的補充
2.1統計方法在會計方面的應用
在財務會計方面,會計核算是從會計的三個靜態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三個動態要素即收入、費用、利潤這一基礎上展開的,靜態三要素反映資金來源和資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額,這實際上是統計所講的時點指標;而動態三要素反映資金的流量規模也就是本期發生額,這實際上是統計上所說的時期指標。統計時期和時點指標關于數的特性和計算特點,對會計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區別提供了理論依據。另外,在財務會計中的存貨計量的移動平均法、加權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統計平均數闡述的。
在管理會計方面,統計方法在管理會計的預測、決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關和回歸分析、銷售預測和成本預測所采用的趨勢預測模型、短期經營決策中所用的概率決策、長期投資決策中有關風險價值的標準差系數計算、不確定性決策中的區間估計、全面預算中的概率預算、以及標準成本差異分析中對統計指數因素分析方法的運用,從而使得對不確定條件下的管理會計問題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見統計方法是管理會計中必不可少的系統方法。
在財務管理方面,風險的衡量指標主要有方差、標準差和標準離差率等統計分析方法,籌資的資金需要量預測采用了統計中的回歸分析法和長期趨勢預測法。再如綜合資金成本和資本結構,財務分析中運用的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統計相對數所提供的。2.2會計資料在統計方面的應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從對經濟活動的結果進行記錄、計量和報告,發展到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控制和監督,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和長期決策,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和調控提供重要的信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使會計信息符合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能及時的將信息提供給使用者,并使會計信息清晰、簡明,便于理解和利用。會計的復式記帳法,以及賬賬、賬證、賬實相互一致,為會計信息嚴肅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統計活動的主要任務是統計指標的核算和指標的分析,會計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會計賬戶的核算和財務報表的分析。統計在貨幣價值計量核算方面多借鑒會計核算數據,宏觀統計核算在核算形式上已經吸收了大量會計核算方法,這使得宏觀統計核算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之所以各個類型的企業都積極的進行會計核算活動,總的來講歸于其能為單位管控工作的開展提供很好的幫助。在作者看來這種關鍵的意義體現在如下的幾個層面中。第一,通過核算工作能夠明確內部核算系統。當前的核算系統涵蓋三個層次的要點:單位的負責人的責任,單位的運作人員對單位運作情況要負責,因此就規定單位的運作必須確保信息精準正確;單位部門領導的責任。單位財會機構的領導必須認真的監督核素工作,避免違法現象發生;從業者的責任。身為工作的最基礎人員,其平時活動會對核算的品質產生很大的干擾,從業人員要切實提升本身的綜合素養以及業務能力。除此之外,通過開展核算活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存在的不利現象,進而提升管控的能力。經由核算活動,單位可以將很多分散的信息匯聚到一起,對其分類,進而獲得所需的內容,該內容能夠體現出單位的運作態勢,單位的高層人員借助此類信息可以開展合理的決定,更好地帶動單位的進步。同時,通過核算活動,與單位利潤的有關者等群體可以獲取相關信息,這樣能夠更好的獲知單位的發展態勢。
2當前核算工作中面對的不利點
總體上來看,我國的企業大多都實行了改革活動。此時單位的核算工作也隨之革新。不過因為很多要素的干擾,導致我國的核算活動面對許多的不利點,這些不利點的存在嚴重干擾到單位的長遠發展。作者具體總結了如下幾個不利點。接下來具體闡述。
2.1核算的基礎不正確
這種問題體現在如下的兩個層面中。第一,單位的會計工作者和相關的機構部署不當。許多單位的會計機構當前依舊面對著層次混亂,分工模糊的問題。許多的會計職位在布置的時候未結合相關的法規條例來開展工作,此時就會使得這些職位之間無法互相的制約,從而干擾到活動的精確性。第二,單位在建立賬冊時不規范。有的單位連賬目也沒有,單位核算活動面對許多的問題。還有一些單位根本不按照法規條例建立賬目。
2.2當前的內控體系設置不當,監督制度有所欠缺
只有擁有了完善的內控體系才可以確保核算活動正常開展。如果缺少完善的內控體系就會導致核算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單位的內控體系借助自我制約來確保財產不受侵犯。在單位運作時,很多管理人并沒有真正的意識到內控工作存在的意義,并未設置該體系,此時就會使得資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導致資金浪費。很多單位在運作時過分關注后續的核算以及監督等活動,沒有認真分析過程監督。除此之外,一些單位的內審活動不獨立,其結果會受到相關人員的干擾,最終導致核算活動存在很多的不利現象。
2.3核算工作者的綜合素養較低
財會工作者是核算活動的具體開展人。其素養的高低會對核算活動的品質產生很大的干擾。只要是正規的單位,在招募員工時,都會審查他們的資質證明材料,只有獲取財會資質的人員才可以開展工作。不過在實際情況中,許多單位并未按照上述開展工作,人員的資質太低,而且很多都不會使用電腦,導致無法開展目前的會計活動。很多單位是由其他崗位的人員兼任會計的。其本身不是科班出身,能力有所欠缺,使得會計活動無法有效開展。
2.4沒有意識到核算活動的價值
核算工作在單位的運作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意義,不過許多單位的高層人員并未意識到核算的意義。一些機構的核算活動僅僅是基礎性的內容,未體現出它們的預測以及分析的功效。一些企業的管理者認為企業的財會部門只能記賬,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并且增大了企業的成本,在這種錯誤想法指導下,他們對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并沒有投入很多的精力,有時還干涉財會部門的工作,使得財會部門的工作受到很大干擾,無法充分發揮企業會計核算的職能。
3完善企業會計核算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在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文章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解決這些問題,以更好地提高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發揮其職能。
3.1企業要重視并規范企業的會計核算基礎工作
企業會計核算的基礎工作規范性程度影響著企業信息反映的真實性,最終影響企業的經營決策。企業規范會計核算基礎工作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在這一過程中,就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必須遵循相關的各種原則,如及時性、客觀性等,提高對企業會計資料保管的重視程度,企業必須保護各種會計資料,規范這些基礎性的工作可以更好地發揮企業會計核算的基礎作用。
3.2進一步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與監督機制
不完善的企業內控制度與監督機制導致了很多問題的出現,企業必須按照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企業內控制度,加強對企業財務信息及經營活動的控制力度。在企業會計管理制度中,企業要完善企業會計人員的崗位責任制、財務處理程序及內部牽制等制度,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企業的會計核算水平。除了內控制度,企業也要發揮外部監督管理對企業生產經營的作用。企業要充分借助外部監督管理來提高企業會計工作的標準化,提高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
3.3全面提高企業會計核算人員的素質
企業會計核算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著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企業要提高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質量,就必須提高企業會計核算人員的素質,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其專業素質,同時也要提高其職業道德。一方面,企業要為高素質的會計人員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他們到企業中工作。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強對企業現有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加強他們在會計核算理論與技能方面的培訓。此外,企業要努力提高企業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使得他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更好地承擔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
3.4提高對企業會計核算重要性的認識
環境交化對財務會計系統的影響,主要涉及會計確認與會計計量兩大方面。而會計確認與計量均離不開會計要素。經濟新體制、經濟新方式以及經濟新類型的出現,首先表現在對會計要素(體系)內容與結構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是通過會計目標來實施的。就財務會計學本身而言,會計要素及其內在聯系是會計方法建立的基礎,其直接關系會計目標的實現。因此,各國會計準則機構都十分重視會計要素問題的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比較我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所確立的會計要家,提出關于新經濟環境下會計要素問題的若干看法。
一、會計核算對象要素的比較
1.FASB的會計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發表的第6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NO.6)中,將會計核算對象要素劃分為10個,即資產、負債、權益或凈資產、業主投資、派給業主款、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全面收益。其中,"業主投資"與"派給業主款"是企業與其作為業主的所有人之間的交易。業主投資表現為企業收到業主投入的各種資產(投入的也可以是勞務,或抵償、轉換了的企業負債),其結果是"增加其在企業中的業主利益或權益",但新業主受讓舊業主的交易,不屬于"業主投資"的內容;派給業主款則是指企業向業主轉交資產或承擔負債而"減少企業里的業主利益或權益"的交易。顯然,就經濟實質而言,業主投資要素和派結業主款要素是對權益要素內容的進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狹義概念的"收入"和"費用"要素。收入僅指正常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的收入,依據的是"流轉過程收入理論",強調收入實現的完整過程。費用則僅指正話經營費用或支出,依據的是配比性和應計制會計原則,強調費用產生的因果關系和費用責任的合理歸屬。對于非正常經營收入,FASB單獨設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為利得實質上是一"偶發性"、"邊緣性"的"凈收益"。設立"損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經常活動的支出,因為損失實質上是一種"偶發性"、"邊緣性"的"凈虧損"。利得與損失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則加以確認。"全面收益"僅僅是將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定期匯總的結果。
2.IASC的會計要素。
IASC在1989年的"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會計要素確定為資產、負債、產權、收人和費用等5個。
IASC依據收入確認的"流人量理論",選擇了廣義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認為,利得與收入一樣,都代表"經濟利益之增加",它們在性質上沒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將收入和利得作為不同的會計要素。與廣義收入要素相對應的是廣義的"費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費用既包括"在企業日?;顒又邪l生的費用";也"包括了損失",并且,由于損失是指"經濟利益之減少""和其他費用在性質上沒有差別",因而也不把損失視作獨立的會計要素。
IASC進一步認為,從會計確認與計量方面看,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和計量也就是利潤的確認和計量,因此不必單獨設立類似"利潤"的會計要素。
3.我國的會計要素。
中國在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明確確立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6大會計要素。按《收入》具體準則的解釋,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等日?;顒又行纬傻慕洕婵偭魅?。顯然,該收入要家為狹義概念,僅僅包括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镀髽I會計準則》將費用定義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意味著費用只包括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生產經營費用,而不包括"投資費用"、"營業外支出"等非生產經營費用。中國單獨設立了"利潤"要素,并規定其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內容。該利潤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匯總結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內容,與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區別。
4.幾點比較結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國所確立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或稱權益、產權)要素在本質界定和內容規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FASB十分重視業主(投資者)權益的變動,因而,針對企業與業主之間交易所導致?quot;權益增加"與"權益減少",還單獨設立了"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區別較大的是關于收入、費用、利潤等要素的設立:
(1)FASB和中國的會計準則以"流轉過程收入理論"為依據,強調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
費用的因果關系,選擇了狹義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內容時,FASB
是依據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而中國則是直觀地依據經濟業務的內容(我國基本會計準則與"收入"具體準則所界定的收人內容有差異--作者注)。
(2)與FASB和中國不同的是,IASC是依據"流人量理論"確立包括營業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選擇了廣義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認為收入與利得性質相同,都是"經濟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開設立單獨的會計要素。
(3)與收入要素的確立相對應,FASB和中國采用了狹義的"費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樣強調產生費用交易的重要性,認為能列入費用要素的是指企業"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所發生的費用,而中國則將費用要素限定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IASC則采用了廣義的"費用"要素概念。
(4)對因發生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無直接關系的交易而產生的各項"收入"和"支出"(即我國通常所言"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基于其"邊緣性或偶發性"、收支間無因果關系等特征,FASB單獨設立了"利得"和"損失"要素,而中國將其直接納人單獨的"利潤"要素,視為企業利潤的直接組成部分。然而,IASC卻將它們分別作為"收入"要素和"費用"要素的內容。
(5)對于企業在特定期間所取得的經營業績,FASB單獨設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將其內容規定為"(收入一費用)十利得一損失",中國設立了"利潤"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內容在結果上與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雖然未設立單獨的"利潤"要素,但其將收入與費用的確認與計量等同于利潤的確認與計量,因此,IASC所認定的經營業績(即利潤)的內容實質上相同于前述"利潤"或"全面收益"。在企業經營業績的確定上,FASB、IASC和中國都采用了"損益滿計觀(或稱全面收益觀)"。
二、會計核算對象要素的改進
總體上看,FASB、IASC和中國之會計要素確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確立了會計核算對象的"基本要素",但卻忽略了其他層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確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結果較為合理。FASB盡管涉及到次級層次要素的確立,如"業主投資"等,但全部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卻無法加以解釋。中國會計準則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長處。
然而,筆者認為,上述會計要素確立存在兩大方面的缺陷:理論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響會計要素確立的決定因素;實務中的缺陷是現有會計要素無法為會計方法提供理論說明(如各種財務報表的理論依據)且會計要素缺乏應有的內在邏輯關系。
會計要素的確立主要取決于實體的經濟活動特征和投資者等對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的要求。確立會計要素,目的在于規范對會計核算對象及其規律(表現為會計核算對象要素及其內在聯系)的認識,為會計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奠定基礎。會計對象要素及其關系是各種會計方法建立和應用的理論基礎。包括帳戶、復式記帳、會計確認與計量、財務報表等,而會計方法的運用又直接關系到企業投資者等對會計信息需求的滿足。因此,會計對象要素的界定,既影響會計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又關系到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
經濟環境和企業經濟活動的特點,影響到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盈利組織與非盈利組織經濟活動的目標和特征等均有較大差別,因而其會計對象要素的設立也不相同。非持續經營企業的經濟活動特征、具體會計目標等有別于持續經營企業,其所確立的會計對象要素亦有差別。比如,清算企業的會計對象要素是清算資產、清算債務、清算凈權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損失。
會計目標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會計系統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結點,體現著企業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客觀要求和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內在需要。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深受會計目標的影響,由于會計目標的內含與外延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與深化,故會計對象要家的劃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變。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發展,使得投資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求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應地,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1992年10月,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發表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ARSNO.3),針對傳統財務會計系統下損益表只揭示"已實現、已確認"收益而不能滿足投資者對"真實與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確認"全面收益"的思想。該份準則將損益表包括的內容,從"已實現、已確認"項目擴大到"未實現、已確認"項目,并以"利得"和"損失"要素以廣義的解釋,認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資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在內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損失是"除涉及分派給所有者款項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在內容上包括費用和其他損失。無獨有偶。美國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導"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NO.130)要求報告企業的"全面收益",實際上也是類似作法。因此,我們應以發展和變化的觀念去認識會計對象要素及其確立問題。
經濟環境和會計目標變化對會計要素的影響結果,主要體現在會計要素結構體系的完善和會計要素內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內涵的"擴容")。
筆者以為,會計對象要家實質上是一個包括多層次結構的整體概念,在這個結構整體中,
靜態要家與動態要素相統一,存量要家與流量要素相結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個層次相互關聯。
整個會計核算對象首先被劃分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資產、負債、權益、收入和費用·。它們是整個會計對象要素概念體系的"骨架"。對各基本要素作進一步劃分,便產生"次要素",如資產次要素現金、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等,負債次要素短期借款、應付帳款、應付股利、長期借款等,權益次要素實收資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營業收入、其他收入等,費用次要素生產成本、期間費用等,它們是基本要素的細目,用來說明基本要素的具體內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變動過程,而不僅僅是變化結果。如將"現金"次要素進一步區分為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現金的流轉過程,而將"實收資本"次要素進一步區分為業主投資和公司退資本要素,將"留存收益"次要素進一步區分為利潤和利潤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詳細揭示業益的具體變化情況。其他資產等要素皆可如此劃分。
存量會計要素重在反映資金的實際狀態,流量會計要素重在反映資金的流動過程。資產、負債和權益等靜態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動態要素一般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內容不同,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也不一樣。
在"基本要素"層次,筆者主張取消原有"利潤"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潤的形成實際是收入和費用對比的結果,而對比前的"利潤"體現在所獲得的收入和所發生的費用中,對比后?quot;利潤"實質上已經成為所有者權益的一項內容。因此,筆者認為"利潤"應歸于權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潤"作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業實際的經濟交易這個依據。同時,筆者還主張設立廣義概念的"收入"和"費用"要素,以便從理論上給予會計對象要素概念體系以科學解釋,從現實上使其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一致,增強其適用性。
前已述及,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不僅關系到企業會計目標的實現,而且也影響會計方法的運用。眾所周知,編制財務報表是會計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論界對于財務報表建立的"理論基礎"問題卻一致眾說紛云。盡管人們對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作為資產負債表的理論基礎、收入、費用和利潤作為損益表的理論基礎已經認同,但?quot;現金流量"作為現金流量表的理論基礎卻一直心存疑義。主要原因是:"現金流量"憑空而來,讓人難以置信;同樣作為財務報表的理論依據,"現金流量"與資產、負債等"平起乎坐",讓人難以接受。筆者認為,各種財務報表建立的理論依據都是會計對象要素及其內在聯系,只是不同的財務報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關系為理論基礎?;疽乜梢宰鳛樨攧請蟊淼睦碚摶A,次要素、支要素同樣可以。如現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論基礎就是"現金流人"、"現金流出"支要素和"現金(存量)"次要毒及其關系。
應當指出,作為財務報表理論基礎的要素,既可以是處于同一層次的要素(如資產負債個表),也可以是處于不同層次的要素(如現金流量表以及損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單一內容的要素(如現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幾項不同內容的要家的組合,如原來的財務狀況變動表就是以所有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內容的次、支要素為基礎的。
按照筆者提出的會計對象要素框架結構理解,財務報表所反映的無非是資產、負傷、權益、收入和費用等內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內容的財務報表是企業基本的財務報表,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為基礎建立的財務報表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財務報表其可變性較大,現金流量表取代財務狀況變動表即是證明。當然,為適應經濟環境和會計目標的變化,企業的財務報表體系與結構將不斷變革,但其理論基礎仍將是上述會計對象要素框架結構。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國際會計準則[S].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2][美]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婁爾行譯.論財務會計概念[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軍.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一、民辦高校會計核算內涵
民辦高校區別于公立高校,利用的是非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由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的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等面向社會所舉辦的高等學校和其他的教育機構,有??婆c本科之分。會計核算也被稱為會計反映,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尺度,反應會計主體資金運動的經濟活動。會計核算是一種事后核算,其主要內容包括記賬、算賬與報賬。在會計工作中,做好會計的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有助于保障會計工作的質量,提高工作效率,滿足使用者需求。
二、民辦高校會計核算現狀
目前我國并沒有對民辦高校的會計核算有任何的具體規定,民辦高校采取何種的會計制度也是民辦高校自己決定。民辦高校的出現,是高等教育的辦學機制和模式的一種探索與創新,會計核算關系到民辦高校各項人員的利益,如果會計信息出現差錯,就會影響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各民辦高校的財務管理目標都不相同,造成會計核算的框架構成與實施方法都非常的不同。會計核算包括收付實現制、權責發生制等。當前我國民辦高校的會計制度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民辦高校的會計核算的質量有待提高,常出現的問題包括負債、接受投資出現問題、財務報告問題、基本建設出現問題、發展基金提取問題、低值易耗品核算問題等等。民辦高校在應該執行哪一種會計核算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會計核算制度包括參照企業會計核算方法、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高等學校的會計制度、依據民辦高校具備的公益性與產業性雙重性質單獨定制的一套民辦高校會計制度。
三、民辦高校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
1.會計核算的基礎不完善。當前民辦高校大多采用的會計核算制度都是《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與《高等學校會計制度》,二者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民辦高校的會計核算以收付實現制作為核算的基礎,核算的方式非常的簡單,卻存在一定的問題,收付實現制不能夠對跨期收入和費用正確反映。一是民辦高校不同于一般的事業單位,如果采用收付實現制為會計核算的原則,就會造成民辦高校年初的收入非常的高,而平常收入就相對而言比較低,因為高校是要在年初收取學生的學費的。二是采用收付實現制,如果出現學生欠費的行為,會計核算卻無法做出賬務的處理,影響了學校的資產,造成了沒有辦法收回的壞賬。三是在高校中,會購置一些學校需要的建設器材,資金的支出會變成跨年度。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原則,就不能合理進行分攤,對于資本性的支出與收益性的支出無法辨別,不能準確地反映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四是賬面上存在很大的波動,導致會計報表的不合理,從而無法準確反映年度收入與支出情況,學校就失去了分配年度結余的依據。
2.缺少完整的基建核算。在民辦高校中,基建項目都是采用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資金的籌集,部分民辦高校采用的是《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規定,在預算會計體系中,基建會計是獨立存在的,也就是說基建會計和預算會計是分開進行核算的。民辦高校會依據自身的發展狀況對賬務核算進行處理,造成貸款資金與利息的償還方式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有的學校將貸款利息作為了財務費用的當期支出,有的計入了基建工程的成本,還有的學校在基建會計中直接對借款進行核算,這樣就造成基建會計與預算會計無法正確地反應基建工程實際的成本,使學校資產與負債情況出現混亂,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
3.基本報表不完善。民辦高校在資金來源上,主要是收取學生的學費,而不像公立學校由政府進行一定的撥款,民辦高校更加注重學校的盈利情況與償債能力?,F在實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與《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中有對基本報表的規定,基本報表反應的是預算收支的結余情況,服務于預算管理的統計數據,由資產負債表、附表(會計報表附注)、收入支出表、收支情況說明書等組成。當前制度下,報表無法提供貨幣資金使用情況的準確信息,無法給出利益相關者想要的信息。當前基本報表沒有現金流量表,學校向銀行的貸款就無法每季度向銀行編報現金流量表,不利于實施監督制度,不利于分析會計的核算狀況。
4.會計信息存在問題。由于民辦高校的賬務處理與會計核算沒有一定的標準,就會造成民辦高校的自主決策權在無形中被放大,缺少對民辦高校自身實際發展情況的考量,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甚至出現舞弊的現象。在會計制度上,民辦高校的統一性不強,造成經濟活動的信息可比性差,橫向的可比性最為嚴重。
5.資金和成本的核算存在問題。在《高等教育會計制度》中,規定在對固定資產進行核算與處理賬務時是不計提折舊的。就是說只是考慮資產的原值,對于損耗與折舊情況并不加以考慮。這樣就造成了對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與凈值不能如實地反映,可能出現資產總額與凈資產的虛增現象,會造成民辦高校出現賬實不符、資產總量被人為地夸大等現象,年底結余也會出現不正常的波動。在民辦高校的支出中,如果不計入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就會造成教育成本的核算不準確,直接影響利潤結算,導致對出資者的回報計算缺乏科學性和正確性。
6.適用法律與會計制度存在缺陷。以上民辦高校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針對性的會計制度與適用法律。民辦高校缺少統一的會計核算制度,在進行會計核算時,缺乏一定的規法與標準。由于總是自主地選擇會計制度,使各民辦高校的會計核算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四、完善民辦高校會計核算的對策
1.實行分類核算方式。民辦高校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營利性民辦高校、二是非營利民辦高校。針對這兩種類型的民辦高校,需要采用分類核算的方式。前者以盈利為最終的目的,以辦學的結余與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剩余作為經濟回報,經濟回報歸投資者與舉辦者所有;后者是不以營利為最終的目的,學校會自行處理辦學的結余與盈利,出資人也不可對結余進行分配,民辦高校掌握資產的所有權。
2.會計核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民辦高校需要對成本的收入實行全面的核算,必須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采用權責發生制有助于科學的核算成本。權責發生制打破了以已經實際收到的收入與已經實際支出的費用為基礎的情況,規定以收入和費用是否已經發生為基礎,對收入與費用進行一定的歸屬期劃分,有助于全面真實地反應收支情況,彌補收付實現制的不足,實現財務管理更好地發展,財務管理的績效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權責發生制一般用于民辦高校的利息核算,比如學費的收取、金融借款融資、附屬單位的繳款等。適當的設置會計科目,可以使民辦高校的收支情況能夠有更加真實準確的反映,會計科目的設置可以參照《高等學校會計制度》。
3.完善基建會計核算原則。在現行的會計制度中,總是將基建業務和基本業務分開進行會計核算,導致對民辦高校的經濟資源反映不夠全面。實現一體化原則,將基建業務和基本業務結合起來一起進行核算,就能夠解決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將二者合并結算可以采用的方法一是在民辦高校制度中,將借款作為一般業務進行核算,要對基建項目工程進行價值核算,在基建項目工程中實施一定的科目設置,核算其相關的所有費用;二是竣工結算前后對固定資產的核算,在竣工決算之前,費用計入固定資產的價值,在竣工決算之后,計入當期的支出或者費用;三是將基建報表與高校財務報表合并編制,保證全面的反應基本建設工程財務的狀況。
4.資產管理真實,成本核算合理。首先,對固定資產采用計提折舊。民辦高校將固定資產實行計提折舊,能夠真實反應凈資產,有助于對教育成本的計算,符合權責發生制,使成本核算得到加強,促使辦學的成本更加的合理化。固定資產是重要的物質資源,其未來的效益是非??捎^的,必須對固定資產采用計提折舊,真實反應固定資產的現有價值和凈資產。其次,依據民辦高校實際發展狀況制定成本核算方法。民辦高校成本核算方法的制定符合會計核算的客觀需要,有助于實現民辦高校財務運行的績效管理與考核評價的實施。具體的方式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對高?;顒拥某杀痉秶?、項目、計算方法、費用的支取分配等進行合理的規定,將民辦高校活動資源的消耗狀況真實準確地反映出來。
ERP不能等同企業信息化,ERP只是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并不是簡單的一套IT系統,它需要切合企業的發展規劃,對企業的現狀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后制定出科學、完備、有效的實施方案來監管項目的實施。而且大多數著名的ERP系統均由歐美國家軟件公司開發,設計思路與國內企業的實際運營模式存在差異。不同國情下,不同行業的生產過程和類型以及制造方式不同,產品種類、計劃模式差異較大,業務流程不斷變化,國內企業的行業特點往往在套裝ERP軟件中得不到體現。國外ERP軟件商往往認為自己的產品“面向各種行業”“適合各種企業”,反而使用戶不得要領,無法選擇。即使國際知名廠商的ERP針對一些重點行業開發不同的版本,設計最佳的業務流程,但是也往往存在著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弊病。因此,國內外各大企業在運用ERP套裝軟件的基礎上,根據各自企業運行現狀,信息化建設目標與進程,不約而同進行量身定制,將ERP成熟套裝軟件分解后重新組合,使其涵蓋更多自身專業的要求。浙江省電力公司基于原有SAP系統,順應國網物資集約化管理需要,對原有ERP系統進行量身定制與開發。物料管理模塊MM是Materialmanagement(物料管理模塊)的簡稱,是SAP中實現物資資源管理(物流)功能的模塊。依據國家電網公司兩級物資管理體系,MM主要通過系統軟件實現的是“計劃管理”“采購管理”和“庫存管理”三大核心模塊功能,通過供應商管理、計劃管理、采購訂單管理、庫存管理等輔助管理功能為實現這三大功能需要而服務。財務管理會計模塊FI/CO是Finance(財務會計模塊)和Controlling(管理會計)的簡稱,是SAP最核心的組件。SAP中的財務模塊,一塊是FI(Finance)模塊,另一塊是CO(Controlling)模塊。FI模塊,重點關注財務會計,即外部會計,關注的是按照一定的會計準則組織賬務,并出具滿足財稅等外部實體及人員要求的法定財務報表,通常比較標準。CO模塊,重點關注管理會計,即內部會計,通常比較靈活,出具的報表是為了滿足內部管理機構及相關人員的需要。
二、ERP在物資采購業務會計核算中應用的特點
與前端業務的深度集成物資管理部門通過MM模塊進行物料入庫、出庫、移庫等物資管理行為,系統就會自動產生會計憑證。物資管理人員依據采購申請、招投標信息生成的采購訂單,采購訂單中包括物料的單價、數量、供應商等大量的數據信息。物資管理人員根據采購訂單進行收發貨操作,通過系統同步生成會計憑證,使物資收發貨操作直接在財務賬面得以體現,縮短了跨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簡化了財務人員的核算工作量,避免了人為操作誤差風險。同時各種管理數據都可以在系統中隨時查閱,并且可以隨時提供相關的數據和資料,實現了業務管理與財務管理的同步,也為企業決策提供了參考信息。傳統核算方式的根本性改變財務部門傳統的核算方式發生了改變。從記賬方式上,使用ERP后,最顯著的影響就是以前由會計人員手工錄入的財務憑證,現在可以在交易完成后通過ERP系統自動生成。原本很多必須由財務人員來完成的日常工作如今已被系統所取代,財務人員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財務人員通過發票校驗(事務碼MIRO)輸入采購訂單號、發票的含稅金額、稅額及相關的文本信息,即可生成發票校驗憑證。從財務人員角色定位上,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賬房先生”,而逐漸轉變為對企業信息進行再加工和深加工的企業管理者。ERP系統通過定義事務處理相關的會計核算科目與核算方式,在事務處理發生的同時自動生成會計核算分錄,保證了資金流與物流的同步記錄和數據的一致性,從而有助于根據財務資金現狀追溯資金的來龍去脈,并進一步追溯所發生的業務活動,改善了資金信息滯后于物料信息的狀況,便于實現事中控制并實時做出決策。從與前端業務部門聯系上,與前端業務的緊密程度進一步加強,使物資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融入整個供應鏈的業務處理,無形中促使各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更加緊密,繼而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
存貨計價方式優化電力企業對同一供應商提供的同一物料進行移動平均法的存貨計價。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存貨取得時可以按計劃成本核算也可以按實際成本核算。在實際業務中,根據采購需求和招標結果生成了采購訂單,物資管理部門的收貨是在采購訂單的基礎上完成,由此表明ERP系統的收貨時按物料的實際成本入賬。產品按當時采購的實際成本入賬后,ERP系統依據移動平均法進行存貨成本流轉核算。移動平均法是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收貨數量,計算加權單價,核算發出存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隨時反映存貨的結存情況,而且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較為準確客觀。集約化管理持續深入隨著電力企業物資集約化管理持續深入,公司集中采購規模效益日益體現。物資集約化管理建設統一完善的物資管理體系,實施總部和網省公司的兩級管理體制,實行從采購到結算,對物資管理實現專業化。從業務層面看,通過ERP系統實施對供應商主數據和物料主數據的統一管理,實現了業務單據的數據結構化,主要包括采購合同、配送單、到貨驗收單、入庫單、出庫單等業務單據。從人員配置上看,利用了ERP系統的特性,使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過去需要多個人員的數據信息傳遞,在傳遞數據準確性的核對上耗費大量的人力,現通過ERP系統實現了業務數據結構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數據傳遞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優化人員配置。前端業務實現集約化管理,通過ERP系統,從物流和資金流兩條線出發,“采購申請-采購訂單-入庫單-發票校驗”各業務環節相互對應和相互協調,使得數據在各流程單據中關聯,增強可跟蹤性和可追溯性,最終使物資部門與財務部門信息資源共享。電力企業物資集約化管理實施后,財務人員角色定位的改變最為顯著,可實現對資金使用流程全面監控,實行預算過程全控制,根據全年指標制定月度綜合計劃和預算控制,物資部門提出月度支付需求,財務部門負責審批落實物資支付資金需求,并反饋預算執行情況。電力企業物資集中采購業務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核算效率,使企業能更好地加強資金集中管理,降低企業的資金運作成本。
三、物資采購業務會計核算中ERP應用的關鍵點
一、房屋范圍有章法,既不擴大也不縮小
稅法規定,獨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不征房產稅,但與房屋不可分割的附屬設施或者一般不單獨計價的配套設施需要并入原房屋原值計征房產稅。這就要求我們在核算房屋原值時,應當對房屋與非房屋建筑物以及各種附屬設施、配套設施進行適當劃分。
所謂房屋,就是上面有頂,四面有墻(或柱),能夠遮風避雨,可以供人們生產、休息、娛樂、活動、倉儲等的場所。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區別于其他的獨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圍墻、假山、煙囪、水塔、變電塔、油池油柜、酒窖菜窖、酒精池、糖蜜池、室外游泳池、玻璃暖房、磚瓦廠灰窯以及各種油氣罐等,以上建筑物均不屬于房產,不征房產稅。與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種附屬設備或一般不單獨計算價值的配套設施,是指暖氣、衛生、通風、照明、煤氣等設備,各種管線,如蒸氣、壓縮空氣、石油、給水排水等管道及電力、電訊、電纜導線,電梯、升降機、過道、曬臺等等。由于附屬設備和配套設施往往不僅僅為房產服務,稅法同時規定了具體界限:“附屬設備的水管、下水道、暖氣管、煤氣管等從最近的探視井或三通管算起,電燈網、照明線從進線盒聯接管算起?!?/p>
關于房屋中央空調設備是否計入房產原值的問題,財稅地字[1987]28號文件規定,新建房屋交付使用時,如中央空調設備已計算在房產原值之中,則房產原值應包括中央空調設備;如中央空調設備作單項固定資產入帳,單獨核算并提取折舊,則房產原值不應包括中央空調設備。關于舊房安裝空調設備,一般都作單項固定資產入帳,不應計入房產原值。
二、核算地價有技巧,圍繞“相關”找歸屬
無形資產準則第21條規定,“企業進行房地產開發時,應將相關的土地使用權予以結轉。結轉時,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一次計入房地產開發成本。”該規定不僅適用于房產開發企業開發的商品房,對非房地產企業自行建造自用的房屋同樣適用。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第47條規定,企業購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讓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在尚未開發或建造自用項目前,作為無形資產核算,并按本制度規定的期限分期攤銷。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商品房時,應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開發成本;企業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某項目時,將土地使用權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在建工程成本。這里應當注意,一次結轉的土地使用權賬面價值只是指與在建工程相關的土地。
這里的“相關”應當理解為“對應”或“配比”。企業應當以對應房產占用的土地面積按比例結轉,對于非房產占用土地(如場地),應當予以攤銷。
例如,某企業于2002年3月1日征用100畝(66666.66平方米)土地,支付土地出讓金500萬元。企業按50年攤銷。2002年6月份,動用5000平方米(長100米,寬50米)
興建一號廠房。相關賬務處理為:
1.取得土地使用權時:
借: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5000000
貸:銀行存款5000000
2.2002年3月、4月、5月,每月應攤銷:5000000/50/12=8333.33(元)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8333.33
貸: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8333.33
3.2002年6月初,“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賬面余額為:5000000-8333.33×3=4975000(元)
應結轉至在建工程金額為:4975000/66666.66×5000=373125.04(元)
借:在建工程——一號廠房373125.03
貸: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373125.03
4.本月應攤銷額=(4975000-373125.03)/597月=4601874.96/597=7708.33(元)
借:管理費用——無形資產攤銷7708.33
貸: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7708.33